鹿鼎记到底想表达什么的韦小宝的第一人想是什么意思

如果单从剧情和写作风格来说,韦小宝是个实实在在的喜剧人物。通常影视剧也是按轻喜剧的风格来改编的,似乎这是一件显然到毫无疑问的事情。然而应该有不少读者和我一样,在阅读这样一个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的故事的时候,却经常有隐隐的不适感。所以,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才会这么有争议。金庸在动乱年代侨居香港,韦小宝这个人物,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特定年代下,香港人的自画像。这个故事包含着对被殖民地百姓身份认同的探讨。《鹿鼎记》1969年开始连载,始于「六七暴乱」之后两年。六七暴动,当时参与者称之為反英抗暴,1967年5月6日於香港爆发。香港亲共的左派在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展开对抗英国殖民地政府(港英政府)的暴动。事件由最初的罢工、示威,发展至后期的暗杀、放置炸弹。结果51人直接在暴动中死亡,另外超过八百人受伤。 起初,左派运动打出了反英反殖的旗号,极得民众支持,香港人爱国热情高涨,大量工人,学生参与游行与罢工。这次运动曾经和天地会一样,寄托了民众推翻殖民政府的希望。然而随着暴力升级,后期严重扰乱了普通香港人的生活,造成了恐慌,混乱,甚至无辜平民的死伤,7月初以后,左派的暴力行动进一步升级,开始以罐头罐製造土製炸弹及珠江汽水的汽水瓶来製造燃烧弹袭击警署,并以鏹水(盐酸和硝酸的混合物)从高处袭击经过的警车及公共运输,左派学校的实验室成為了炸弹的制作工场。
8月4日,政府出动访港英军夹攻左派在北角的据点,在大厦内除搜出各式炸弹武器外,还发现有设备完善、包括有手术室的战地医院。
8月9日 左派升级炸弹行动,在港九各处闹市放置真假炸弹。炸弹上多数以大字写有同胞勿近,电车、巴士、街道上都有发现。炸弹袭击除了扰乱市民生活外,市民人心遑遑,更造成无辜死伤。一名七岁女童及其两岁弟弟即在北角被一包装成礼物的土制炸弹炸死。……而负责拆除炸弹的警方及英军拆弹专家亦有被炸死或炸伤。
8月24日,暴徒将电台节目主持人林彬及其堂弟在车内活活烧死。排在他们暗杀第二号目标的是“豺狼镛”,就是金庸。金庸本人因持反对WG,反对暴乱的立场,面对的是左派四面八方的诅咒、辱骂,甚至因收到死亡恐吓,不得不离港赴新加坡暂避,《笑傲江湖》就在新加坡写就,左冷禅强行并派,独断专行,最后为人作嫁,被视为对左派的明显讽刺。
而至此,香港普通市民大多对这种几近恐怖主义的作风也已十分恐惧和反感,有不少之前属于或是接近左派的人士,从此脱离亲共左派组织。甚至直到今天,部分老一辈香港人都因此对共党颇有戒心。这次暴动直接造成了香港第一次移民潮和严重的股灾,许多家庭因此破产。更不要说同期大陆正是动乱时期,当时的高知分子不堪侮辱,普通百姓食不果腹,纷纷拼死逃港,他们对蔓延到香港的左派作风更是避之不及。而此后时任香港总督的麦理浩却开始苦心改革,一步步将香港变成了当时中国最繁荣稳定的城市,发展教育医疗,给了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许多规章政策沿用至今,改革涉及房屋、廉洁、教育、医疗、福利、基础建设、交通、经济和社会各个范畴,十年建屋计划、开发新市镇、创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费教育、设立郊野公园、兴建地下铁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设。(引用自维基,详情可看张家伟的《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和吕大乐的《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本来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一方开始祸乱百姓,本来被视为侵略者的一方却开始造福乡里,历史给「六七暴乱」的定性成了问题——这是一场反殖义举,还是极左暴行?于是各种历史课本干脆讳莫如深。正如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左派与港英政府的冲突,使得许多香港人第一次要直接面对「我是谁」的问题,许多人被迫二择一:港英政府治下的香港人,还是共产主义下的中国人?如果你是当时殖民地的普通民众,甚至,是在大陆动乱中难以生存,成了上百万亡命逃港的一员,你会怎么选?遥远缥缈的祖先荣耀,还是实实在在的繁荣安定?
如果你是韦爵爷,又要怎么选?虽是异族,但带给百姓安定生活的康熙,还是寄托了民族大义的天地会?
手上有一份香港九十年代的报纸,一篇关于「六七暴动」的社论,标题就是《韦小宝的抉择》。直到今天,还有香港人以韦小宝自比。英国是侵略者,但又确实带给了香港人安定。《鹿鼎记》里数次提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然而当地的百姓,数十年后已在满人的统治下安居乐业。许多学者的共识是,「六七暴乱」之前,香港人大多认同自己归属于中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对祖国寄予了各种美好的幻想。「六七暴乱」却反而丧尽民心,事与愿违地加大了香港人对港英政府的认同感,左派多年在民间的积累部署毁于一旦。并且让之后的港英政府良好地利用了这一契机,大举收揽民心。一系列开明政策使得英国人麦理浩成为历史上声誉最好的港督之一,和康熙一样,都是深受爱戴的异族统治者形象。金庸原有的思想显然也因此受到冲击。金庸早期的作品,极重民族家国大义,主人公为了国家民族,可以刺杀结义的兄弟,出卖心爱的姑娘。他们对推翻异族统治抱有十分决绝的态度。《天龙八部》的主角是契丹人,已经隐约可见对金庸对所谓胡汉之别反思的萌芽,而到了《鹿鼎记》里,他借康熙之口,发出这样一问,「我做中国皇帝,虽然比不上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现下三藩已平,台湾已取,罗剎国又不敢来犯疆界,从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天地会的反贼定要归复朱明,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会过得比今日好些吗?」不管是当时大陆的混乱,还是「六七暴动」给香港带来的痛苦,都让当时的金庸栗然心惊——仅仅因为民族主义去认同或推翻统治者,是不是对普通民众最好的选择?姓朱的皇帝不好,宋度宗,乾隆又好到哪里了?如果郭靖不在意皇帝姓甚,何必举家命断襄阳。如果陈家洛不在意皇帝满汉,大可和香香公主偕老边陲。这一问显然流露出与早期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当时香港汇聚了五湖四海,中西内外的侨民,结局中韦小宝血统不详,似也在暗示难以以民族作为单一的标准。而在普通香港人身上,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就体现为复杂的身份认知:他们一方面有血脉之中的民族认同感,耻于殖民地居民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又因亲友在大陆的遭遇而悚然。美国与英国联手,要遏制苏中的扩张,更不用说香港本身意识形态之争——当时的香港成为多种政治势力的角斗场,惊涛骇浪中,仿佛随时会被撕裂,让他们终日惶惶,而游离于中西势力之间,也确实有不少人像韦小宝一样,既得益于大陆的广大市场和快速发展,又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广大世界。
康熙质问小宝,「小桂子,你一生一世,就始终这样脚踏两头船吗?」
这其实是盘旋在当时的香港人心里,最深的迷惘与困惑。即便今天,这种困惑仍然存在影响。「皇帝逼我去打天地会,天地会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脚踏两只船,两面不讨好。一边要砍我脑袋,一边要挖我眼珠子。一个人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你来砍,我来挖,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不干了,老子说甚么也不干了!」金庸虽然抛出了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回答,只能让韦小宝携美归隐,而百万香港人却是退无可退。那么,韦小宝算不算一个悲剧人物?
这要看你觉得乱世之下依然跑马跳舞,独享升平,然而被多方势力来回拉锯,进退失据,无所归依的香港侨民,是不是一个悲剧。----------------------------------------------
要补充说明的是,六七暴动是个挺复杂的事儿,上文仅仅撷取了比较相关的侧面。
六七暴动虽然手段令人难以认同,但客观上确实有效的促进当时的港英政府反思施政方针,提高了华人的地位,开启了香港的繁荣。直到今天,在香港对这一事件的评价都存在很大争议。
另外,香港人自身的身份意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六十年代本土意识加强,但七十年代又因保卫xx岛运动民族意识复兴,到97年回归,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达到顶峰。至于那之后的事儿,知乎上已经有很多不错的分析,不赘述了。参考资料:1. 维基百科: 六七暴动2. 《六七暴動 喚起香港本土意識》worldjournal.com 的页面3. 强世功:香港的那股子“幽怨”从哪来?}
索尼死后,鳌拜就觉得世界我最大,我的草原我的马,我爱咋耍就咋耍。他把尾巴撅到天上去,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姿态!此人野心勃勃且四肢发达,在小皇帝面前,他也不止一次地咆哮朝堂,奔雷手式裂衣,揎臂秀肌肉,吓得小康熙目瞪口呆、两股战战。小皇帝康熙怀恨在心自不必多说,只说那脱缰野马一般的鳌拜,在朝堂之外,更是肆无忌惮,把早就废掉的“跑马圈地”又捡了起来,搞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上欺幼主,下失民心,鳌拜这么折腾,对于天地会的反贼们来说,实在是神助攻,棒极了!对方家的一个猪队友,要比自家的十个猛将还要给力。陈近南是个聪明人,当然能看到鳌拜身上的巨大价值。否则的话,估计他早就跑到鳌拜家里,施展凝血神抓,给鳌拜搞一个动脉粥样硬化了。不过呢,这些事情不能明着说,心里明白就行了,对外宣传,天地会依旧是口号喊起来:打倒鳌拜这个祸国殃民的瘪犊子!满洲鞑子都是这个德行!陈近南是个聪明人,但是并不能保证天地会里的人都是聪明人。可能纯粹是为了提高业绩,天地会的青木堂在尹香主的带领下,从江浙一带冒进发展,迅速怼到了北京城。在鳌拜的眼皮子底下,天地会推来一个石磙。这么一来,免不了的要有双方的剧烈摩擦。又斗争就要有死人。结果是鳌拜打死了尹香主。青木堂因为没有了老大,立即乱成一锅粥。其中李力世和关安基,各卷一票人,针锋相对,都抢着要做大哥,一时之间相持不下,而总部又一时照顾不过来,只能任由青木堂香主一职多年空缺。当时,青木堂内部兄弟定下一个约定,谁要是能把鳌拜弄死,为尹香主报仇,那么谁就可以继任做香主。对此,青木堂内部当然不会有分歧,毕竟鳌拜是个敌人。可是,这个约定实在是很有问题。什么问题呢?第一,要是鳌拜一直不死,难道青木堂就永远不能有香主了?第二,要是竞争对手沐王府的人杀了鳌拜,难道要请人家过来领导青木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弄死鳌拜,真的符合天地会的发展战略吗?上面也说了,有鳌拜折腾着,对天地会的反清复明是很有帮助的。也许是总舵主陈近南看到了问题所在,因此才会在百忙之中也要来青木堂指导一下工作。绝对不能乱搞嘛!可是,聪明人之间的话,该怎么给青木堂的那些人讲明白呢?陈近南为此应该费了不少脑筋。按照往常惯例,天地会底下各分部谁做扛把子,都是自主决定,总部从来不干预。青木堂出现堂主位置空缺近两年,也是非常不正常的一件事情。眼瞅着青木堂已经快要杀进鳌拜的老巢了,陈近南也是真坐不住了,招呼也不打,他带着其他九个堂的堂主,冒着极大风险,突然来到了北京。陈近南这次突击视察,阵仗不可谓不大!而且来得也是很巧。当时,鳌拜已经被弄死了,是被韦小宝给杀掉的。陈近南也想不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该怎么处置问题,他也只能随机应变了。鳌拜虽然死了,但是并不是被青木堂的人给弄死的。这么一来,青木堂谁来做大哥的问题,依旧是个很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大家都怪韦小宝这个小瘪三,把气出在他身上,要揍死他。当时,韦小宝稀里糊涂,也是抱了必死之心。然而,陈近南的到来,让韦小宝枯木逢春柳暗花明。韦小宝本来不是天地会的成员,又是鞑子阵营里的小太监,谁能想到陈近南会让他来做青木堂的香主呢?陈近南当着众多高管的面,收韦小宝做了自己的关门弟子,特招入会(一旁的茅十八估计快要羡慕死了),并一手把他推到了香主的位置上。这事儿也是挺突然的。当时青木堂的几乎所有人,嘴上说陈总舵主处置得当,实际上心里非常不服气。简直太过儿戏,怎么能随便拉一个人来做自己的香主呢?后来,青木堂的人使坏,要给韦小宝挖坑跳,就是一个证明。其实,对于陈近南来说,这并不是儿戏,要不然他也没有必要刚见面就收韦小宝做自己的徒弟。陈近南文武双全,在江湖上有着极高的声誉,并非一个赌徒。他自己也说了,收韦小宝为徒,有可能是自己一生做的最错的一件事。另外,陈近南又是一个非常爱惜羽毛的人。明知道韦小宝有些不靠谱,为何还要这么赌一把呢?说起来,他如此孤注一掷的背后也是挺无奈的。风口之上,猪也能飞。而风停了,雄鹰飞着也累!在鹿鼎记中,陈近南是非常清醒的一个人,他清晰地看到,清廷在中原的统治越来越稳固,人心思定,老百姓也越来越买他们的账。尽管最近还有鳌拜跑马圈地的不得人心,但是相比之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显是温和的多了。尤其是,现在鳌拜死了,还是被康熙给整死的。清廷恐怕更是要因此而收获不少人心。对方少个猪队友,而且眼瞅着风要彻底停了,这不由陈近南不堵心!为了恢复朱家天下,陈近南四处奔走,宵衣旰食,不可谓不辛苦。眼看着大事难成,而且,自家后院还不安定,郑克爽那孙子经常跳梁,横挑鼻子竖挑眼,暗戳戳地要搞掉自己。陈近南也真是头大,宝宝心里苦!总之,按照常规的路子,反清复明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实在是很不甘心,那就只能剑走偏锋,赌上一把,或许会有转机呢?陈近南大胆启用没有严格背调的韦小宝,主要就是出于这种心理。尽管是第一次见到韦小宝,陈近南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一些希望的。而且发展这个小孩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韦小宝这个小孩子是个假太监,本来就不是满人,他又亲手杀死了鳌拜。一旦把他纳入天地会,对外就好做文章了。众所周知,除掉鳌拜,一定是可以争取民心的。如果没有韦小宝做青木堂的香主,大家都会觉得这是康熙的功劳。而有了韦小宝入会,江湖上乃至民间老百姓中,都会认为是天地会暗中操作,这才除掉了鳌拜。关于杀鳌拜争取民心的方面,文争掰手腕的话,天地会至少可以跟小康熙一半对一半。当然了,陈近南看到的并不是仅仅这一点。韦小宝正是小皇帝康熙身边最得宠的小太监,如果能让他成为天地会安插在皇宫里的卧底,一份重要的情报的输出,那就可能抵得过自己在外边奔波好几年。搞正面对抗,优势是越来越小。尤其是宝岛那边变数太太。陈近南本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不屑于搞小动作以成大事。只是,情势所逼,不得不为。他突然“抬举”韦小宝,就是愿意冒险,放手一搏。事实证明,陈近南的决定非常正确。韦小宝上任没多久,在青木堂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还重创竞争对手沐王府。只是,陈近南也是严重低估了小康熙。韦小宝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在康熙眼里,这个小机灵鬼儿跳不出手掌心。这也注定了,韦小宝翻不起大浪。韦小宝不能成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信念不够坚定。而他的信念之所以不坚定,以至于最后完全崩溃,是因为他一直视为父亲的陈近南死了,死在了郑克爽的手上。天地会本来是要响应郑氏起事的,结果窝里斗这么凶,啥也不是!韦小宝何等聪明,自然早就看出,郑氏成不了事,天地会也只能喊喊口号。只是可怜了陈近南!临死的时候,他还特别交待韦小宝,不能给自己报仇,千万不能伤害郑王爷的子孙。你在前面冲锋,却有人在你背后捅刀!这是天底下最让人伤心的事了。陈近南的以德报怨,感动不了人间清醒的韦小宝。好不容易发展过来的韦小宝,最终的决定是:辣块妈妈的,老子不干了!陈近南也是军师,但是他远没有诸葛亮这个军师给力。诸葛亮从前线回来,能立即诛杀皇帝身边的小人。而陈近南唯唯诺诺,对郑氏有些愚忠了。像陈近南这种爱惜羽毛,君子风度的人,能重用韦小宝这样的小混混,说明他并非迂腐不知变通的人。如此人才,却有那样的结果,也实在令人唏嘘!最后,我们小结一下。陈近南“特招”韦小宝背后的玄机有二:第一,是韦小宝杀死了祸国殃民的鳌拜,必须尽快拉拢韦小宝,以助力天地会争取民心,并稀释康熙的为民除害。第二,“风口”不再了,想要借助韦小宝发力地下工作,寄希望于败中求胜。【金庸武侠·第091期】文/燕市屠狗者坚持原创,感谢支持!点击添加关注,更多精彩不迷路~#金庸武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鹿鼎记到底想表达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