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论演技我是专业的怎么样 评价范伟论演技我是专业的的专业观点?

提起范伟,人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的是《天下无贼》里那个磕磕巴巴说着“打...打...打...劫”的劫匪。或是《马大帅》里虚张声势得有些可爱的“东北第一狠人彪哥”。还有那个跟赵本山一块儿演《卖拐》的小品演员。最近,无意中瞥到优酷主页正在热播的《乡村爱情11》,新人换旧人,你别说,之前范伟饰演的“大舌头”王木生,还真挺让人想念的。别看长着一张嘻嘻哈哈喜剧人的脸,实际呢,范伟演过很多严肃剧。比如《芳香之旅》,《耳朵大有福》,《看车人的七月》……片名大多数人没听说过,电影也不卖座。范伟在里边饰演的都是小人物,无需像在春晚上演小品那般用力,演技反而更凸显出来了。范伟出演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2016年一部《不成问题的问题》将范伟送上金马影帝领奖台,同期入围的有许冠文、梁家辉、张学友,当时新闻媒体用了这个词,“爆冷”。不是北影中戏科班出身,说相声出道,演小品成名,脑袋大脖子粗,无论是出身还是长相,都令人们觉得,范伟和金马奖压根不会沾边儿。抱有成见的人们都忽略了:拿影帝,比的是演技高低。一范伟的搞笑功力,确实比影帝身份更深入人心。直到现在,黄建新执导的《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关于“幸福”的台词依旧经典——“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以幽默走红的范伟,生活里却是另外一番样子,接受央视《人物》采访时,他曾说:我生活当中不是特别幽默,真的,我是一个挺认真的人。在电视里范伟能说会道,很能喝酒,走下公众视野的范伟,则略微有些拘谨,不爱赶热闹,最怕去酒局:“人一多就紧张。”因为不会喝酒,王志文还给他起了个外号“范小抿”。更鲜为人知的是,出生在辽宁沈阳的范伟,刚出道时是说相声的。16岁那年,他在叔叔的介绍下拜了陈连仲为师,从小就挺能钻,在铁岭一学就是三年,没回过家。1981年,范伟进了铁岭民间艺术团,成了专业说相声的。左边的是年轻时代的范伟,还挺青涩他回忆时说,“那时条件艰苦,舞台上还是碘钨灯,下乡表演时农村的蚊子蛾子乱飞,在台上说着说着特别忘情的时候,就吃进去一个,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咽一下还要演。”每回演完下台,他就和同事比:“你今天吃几个蛾子,我今天吃几个蚊子......”范伟的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记》,曾被送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3年首届中国相声节上他更是凭借《要账》 拿下冠军,在圈里小有名气,但他始终觉得,自己不是说相声的料。范伟创作小品《要账》“我撒不开,一个天生的相声演员坐在这和你聊天,一定包袱不断,我就不行。”生活里的范伟是个不爱混圈子的宅男,成天窝在30平的住处闷头搞创作。1994年,距离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首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已经十年了,相声的地位逐渐被小品取代,范伟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次年春晚上,与赵本山合作演出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被看作范伟从相声行当转行的标志。只是那年春晚,全国观众都记住了戴着帽子的赵本山,对一旁范伟饰演的男秘书并没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春晚结束后,范伟乘出租车回家都没被人认出来,他还挺失落的。1997年,和赵本山搭档演《红高粱模特队》,范伟饰演一个潮男,有了点个性,被人注意到后,他反而有压力了:“哎哟,这个包袱一定把它抖出来。”2001年的《卖拐》,“被忽悠瘸了”的范伟火了。他和赵本山、赵秀敏成了家喻户晓的“东北铁三角”。之后,范伟就连去菜市场买菜,小贩都要让他“走两步”。成名后,作为小品演员的责任感,让范伟把自己逼得特别紧,以至于到后来每次演完小品,下台后都是满头的汗,是紧张的。2005年是范伟最后一次登上春晚,小品《功夫》开场他就说错了词,下台后,他向赵本山表达了离开的意愿。 范伟最后一部春晚小品《功夫》早先,演小品的同时,范伟已经开始在电视电影里露脸。比如赵本山投资的《刘老根》《乡村爱情》《马大帅》......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演技却是实打实看得见的。《刘老根》里范伟演游医出身,自称“文化人”的药匣子,他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事时找事、惹事,惹出事来又怕事。在范伟的诠释下,一个又自卑又自负的底层小人物活灵活现。 《刘老根》里的药匣子看完《马大帅》的观众,一定会记住东北第一狠人:彪哥,他欺软怕硬,爱吹牛,本事不大,毛病一大堆,但还好心地善良。虽是虚构的角色却让人倍感亲切,“杠杠的”“不按套路出牌”更是成了后来火爆全国的流行语。 《马大帅》里的彪哥《乡村爱情》里范伟饰演的,是小时候吞炭变成大舌头的王木生,虽然看上去憨憨傻傻的,却要故意装出一副很奸诈的样子,让别人都怕他,那蹩脚的模样着实让人好笑,观众最喜欢的就是看他和王大拿抬杠,人们都说,“范伟之后,再无王木生”。 《乡村爱情》王木生出演赵氏喜剧后,一提起范伟,人们脑海里就浮现出满嘴口音的“土味大叔”,一看到他就忍不住笑。这样的刻板形象却深深困扰着范伟,他害怕自己招观众烦:“趁着大家没太烦的时候,先转转向。”最后我们通过媒体知道,范伟选择离开赵本山和万众瞩目的春晚舞台,去北京拍起了文艺片。张猛导演文艺片《耳朵大有福》 里范伟饰演小人物王抗美不少人觉得,范伟,你做这样的决定太冒险了。从曲艺舞台到大银幕,很多演员想都不敢那想,因为代价太大。况且一直演喜剧的话,你不用费什么劲,还来钱快,但范伟的追求不止于喜剧,所以,尽管前途未知,他仍旧想在正剧里找找机会。《耳朵大有福》剧照二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火爆,那一年的212部电影里,《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均票房过亿,票房,慢慢成了衡量演员商业价值的标志。范伟却选择了一条“不合时宜”的路。同年,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上映,是个小成本的文艺片,根本不赚钱,拍片还辛苦。在以票房定输赢的年代,这样的选择的确另类。“我喜欢拍文艺电影。心头爱。”范伟对此回应道:“我这个人从来就不愿意做焦点。”说起来刚到北京那会,因为观众对范伟产生的刻板印象,导演们不太敢请他来演正剧,怕出戏。刚拿到《看车人的七月》的剧本,范伟觉得特喜欢,就赶紧给导演安战军打电话,对方却只淡淡地回了句:“回头聊吧。”“我敏感,一下就捕捉到了,导演不太想用我,”范伟回忆说,“不然肯定特高兴地说哎哟好啊好啊。”凭啥觉得我不行?范伟先是研究剧本,又对本子作了微调,后找到安战军:“导演主要是怕我的形象让观众调戏,那我们先让这个角色稍微幽默点,再慢慢严肃起来。”安战军听了觉得靠谱,但还是提出“得先试试戏”。到了剧组,范伟小心翼翼地听凭导演安排,丝毫没有架子。挑一小段戏让范伟演,只看他走了几步,安战军心里的石头就彻底放下了:“你能演,这几步就不是喜剧的走法,是正剧的节奏,全对。”《看车人的七月》剧照在《看车人的七月》里,范伟饰演杜红军,一个和妻子离婚后,带着儿子独自生活的中年男人。做着看车的工作,还算稳定,最操心的就是正处叛逆期的儿子小宇,身为父亲,别看他平时对儿子还挺严厉的,《看车人的七月》剧照看到儿子受委屈也会心疼。有个情节,是小宇打架进了派出所,杜红军帮儿子写检讨,虽台词不多,父爱却被诠释得格外动人。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剧里还有一条杜红军的的感情线,他和花店老板娘小宋认识后觉得彼此挺合得来,就谈婚论嫁了。《看车人的七月》剧照就在准备领证的时候,小宋坐牢的前夫刘三提前释放,冲过来破坏两人的婚事。《看车人的七月》剧照头回碰面,杜红军愣是不敢看刘三,打架时,也是防守没有进攻,把一个胆小怕事却想为争取爱情做一点努力的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极为丰满,《看车人的七月》剧照没机会,没本事,没地位,不想如此又不得如此的生活着,范伟刻画的杜红军,不正是每一个在人世间浮浮沉沉的“我”吗?哪怕喘一口气都有戏的范伟,凭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精湛演技,摘得首个电影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看车人的七月》剧照但在国内,这部文艺片却并未激起多大的水花。对此,范伟一点都不着急。相比起长期曝光在春晚、赵氏喜剧里,他更享受在文艺片里的感觉,饰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人物,让他心里更踏实。范伟不挑角色,不摆谱,他说,“差不多的就演,总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于是,又有了《芳香之旅》,同样是文艺片。范伟饰演的大巴司机老崔,是一个毛主席接见过的“走下神坛的劳模”。接到本子时,他有点怀疑,老崔真的如此高尚吗?为了说服自己,范伟看了很多劳模故事,再结合父亲那代人逐渐代入,感觉就有了。“我要演明白戏,不能演糊涂戏。”老崔和妻子过着无性的婚姻生活,但这并不悲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责任大于爱的,范伟在片中把这种人物个性还原得特别真实。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范伟还专门去减了肥:“我觉得这个劳模是个壮汉,但他不应该臃肿,所以决定让自己瘦下来。”拍摄的三个月范伟没吃一粒主食,从164斤瘦到148斤,虽然脸还是大,但肚子小了一圈。所有跟范伟合作过的人都会评价他“气场强大”。范伟说,“人物研究透了,琢磨透了,就自信了,可能气场来自于自信吧。”表面看,脸大脖子粗的,实际范伟有一颗特敏感的心。这种敏感,是打小就有的,“我姐就不这样。”据范伟回忆,“我们家住在沈阳一个胡同里,父母有时吵架,我每天推门进屋,我妈如果特别高兴,我就特别高兴,一看她在那生着气,我就心里嘣嘣跳。”儿时的范伟因此很会察言观色,是个顶乖的孩子。 这种敏感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范伟,他说:“我有点表演强迫症,老去观察生活当中的各色人等,然后把它储存到脑子里。”要塑造角色时,范伟就把能用的调出来,演的人物自然就特别落地了。也正是凭借《芳香之旅》中接地气儿的表演,范伟摘得第30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金钥匙奖。三奖杯虽不重,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看重演技的演员的一种褒奖。范伟特别喜欢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一句话: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从喜剧演员的身份跳脱出来后,范伟在文艺片领域悠游,这份安之若素与其他想方设法博出位的演员,形成了强烈反差。2015年,《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剧本被递到了范伟手里。同样是一部文艺片,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在崇尚商业成功的娱乐圈,能找到静下心来演文艺片的人,挺难。范伟恰好符合这种要求。《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演戏之前他做足了功课,不光看了剧本,还翻出了老舍的小说原著,琢磨角色动机和心理,他说:“这个得是静水深流的东西。”影片最终被拍成了黑白的,有大量的中远景镜头,这特别考验演员的演技,而范伟,总能于细微处给人以惊喜。他饰演的丁务源,处事圆滑,不论是谁来找他,回答都是“不成问题”,“要得”,“耶斯”,身为农场运营主任,每天操心的不是农场的盈利,而是怎么讨好股东们的太太、小姐。为了让自己坐稳主任的位子,除了讨好上级,对待下属也是极力笼络,工人夜里偷鸡蛋、偷懒打麻将......这些都不成问题。在他管理下农场一片祥和,但账户上的缺口越来越大。亏空惊动了农场的股东,上边决定换人,当丁务源听到“换主任”这个消息时,表情瞬间凝固,范伟完美演绎出了“那种心头一震的感觉。”尽管早已预见《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纯粹的文艺片,票房不会好到哪里去,范伟却直呼过瘾:“我这个年龄,还能遇到这么一部戏,还是男一号,太难得了。”表演不着痕迹,真正做到人戏合一,范伟饰演的丁务源可以说“把中国式做人”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为范伟摘得2016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金马奖评委许鞍华评价说:范伟表演非常可怕的地方在于,他演一个不能说是坏人的角色却诚恳到可怕,表演可以幽微到这个地步。那天,站上领奖台的范伟拘谨地扯了扯西装的衣角,激动得连说19个谢谢。他说:“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特别感谢评审有耐心看到它的一点妙处……”被媒体写成“爆冷”摘金马的范伟,影帝拿得实至名归。范伟是个好演员,他的好,是不扎眼的那种好,哪怕在电影里只有几分钟的镜头,几句台词,都会成为整部电影的亮点。比如《天下无贼》里的“笨”劫匪,拿着刀的范伟上车喊“打…打…打 打劫”,“劫”字还得乘客帮他喊出来,看见刘若英,回头对冯远征说了句,“大…大哥,我先劫个色”,那小眼神别提多生动。《非诚勿扰》中的天使投资人,被葛大爷忽悠投资“分歧终端机”,范伟脸上的微表情亮了,简单一句话,11个字,“哦,有意思,嗯哼,耍不了赖了。”却都有细腻的分层和情绪的递进。《道士下山》中,饰演林志玲的丈夫,那个战乱时能顿顿吃肉,却依然被人撬走了老婆的“老实人”。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印象深刻,论演技,范伟的确担得起影帝之名。任时光倒退回2001年春晚,《卖拐》一夜之间火遍全国,“被忽悠”红了的范伟未曾预想过,自己会离开小品舞台转而去拍电影,更没想到在小人物的世界里打天下的自己,能一朝夺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不过,影帝这个标签似乎并没给范伟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从荧幕回归生活的他,依旧敏感,拘谨,不爱凑热闹,有戏拍戏,没戏回家陪老婆孩子。特实在。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身处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极少人像范伟那样,勇敢地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转身选择一条更加艰难的小路,这不合时宜的决定,却恰恰显露出了真正的演员本色。本文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部分参考资料:三联生活周刊:《范伟:别辜负这张“中国脸”》央视网视频:《<人物>栏目:演员范伟》界面新闻:《范伟: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小崔说事:《范伟的幸福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演技我是专业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