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好好看的书推荐及内容简介一本书了?


关正文,导演
1.
先问一个很老套的问题:
在你心里,怎样才算是一本好书?它对你意味着什么?
越是老套的问题越是难以回答,不是吗?
龙应台这样说:
它使看不见的得看见。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关正文则说:它能够提供独立思考和鲜活认知。
龙应台几乎人皆尽知。关正文?这个名字有些人知道,但可能也有不少人一无所知。
可是,你总该记得,去年有一档很火又很沉静,让人惊艳但更多让人无声感动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
关正文是《见字如面》的总导演。
关正文,导演
2.
见字如面。
从前慢,在那个时候,人们是肯花多一些时间写信的。
那些被时空阻隔无法消融的思念,啰嗦的牵挂叮咛,或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诗意长留,或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斟字酌句,写了又写,望倾所愿付良人,都是一份温度,亦都是一份郑重。
读的人也慢,期盼,忐忑,惊喜,读了又读。
那是某个人独有的字迹,独有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字里行间隐约浮现的有含泪的眼,有明媚笑颜,有说不出的叹息,如面。
站在小小的舞台中央,温和的光中,73岁的归亚蕾手抚着眼前的几页信札轻声读道:
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我脱口轻喊了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这是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
他们曾有十年,按杨德昌约定的:十年柏拉图式的无性的婚姻,后来杨德昌爱上他人,离开蔡琴,留下一句话:十年感情,一片空白。
蔡琴说:我不觉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的付出。
2007年,杨德昌在爱妻彭铠立的臂弯中离世。蔡琴写下这封致媒体的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多年前,她在他心里就已是一片空白,多年之后,她更早已不是他的任何人,可是听到他离世,仍是不由的悲伤怅茫。
她真实纯粹爱过,尽管那么无奈那么痛,任世人笑痴傻,都全无怨悔,她对他,从来只有全然的祝福,但是,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
归亚蕾一直垂着头轻声读信,当她抬起头,眼已微红,她凝住片刻,像是要帮蔡琴索要一个答案。
可是,今夕何夕,多少感情的事会有一个答案?
归亚蕾是蔡琴好友,但她多年从未听蔡琴提及伤心之事,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她说才能体会到那种要被吞噬进去又要努力克制的感觉,那是有多么沉多么无法言说的五味杂陈?
动人的从来不只有儿女情长,更有家国之痛,和超越这一切痛苦和苦难的悲悯。
1938年,武汉空战中,22岁的中国空军陈怀民,被五架日本敌机围攻。在身中数弹、油箱着火的情况下,他没有跳伞求生,而是瞄准一架敌机,直撞过去,和敌人同归于尽。
他牺牲后,他的妹妹陈天乐为纪念哥哥,改名陈难。在江边搜索遗体时,陈难发现了一封信,是与她哥哥同坠滚滚长江的日本军人高桥的一封家信。
高桥的妻子美惠子在信中写到:做了飞行员的妻子,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孩子总是睡得很熟的,这两个孩子,每天是在大笑中过日子。
陈难在读了这些话之后,更加悲伤不已,她也知道了,此刻在大洋彼岸,原来还有另一个女人和她一样心碎,她们是素未谋面的,敌人,却能最懂得彼此的痛。
这一切,只是因为战争。
陈难提笔,给美惠子写道:
“我想到你的孤苦,想到你整天笑着生活的两个孩子,我绝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怀民哥坚决地猛撞高桥君的飞机,也不是发泄他对高桥的私仇,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而粉碎他们自己。”
直到53年后,71岁的美惠子才读到这封信,美惠子泣不成声,在两个女人的耄耋之年,两双苍老的手终于握在一起,可心上的累累弹痕,岁月果真能磨得平么?
黄志忠读《白血病人李真写给母亲的信》,身患白血病的李真,在生命将到尽头之时,对母亲说:
“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因为我只是换个方式,守在您身旁,情之厚如斯,百世不足还。”
周迅读《太平轮生还者周侣云写的家书》,一度哽咽,读不下去。观众怕冷场,掌声鼓励。沉浸其中的周迅摇手示意:别,别鼓掌。
另一封信中,王庆耀化身黄永玉,对曹禺勇敢又沉痛地说:“你解放后的戏,我不喜欢,一个都不喜欢。你为势位所误,你已不是当初的你。”
张国立变成曹禺,在他身后束手垂听,诚恳地说:“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
《见字如面》豆瓣评分9.5,许多人说,这是娱乐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纯净柔软。
入情深处,总感觉清简舞台上读信的人是穿越了时空,仿佛他们不是在读别人的信,而是化身成了写信的这个人。
听信的人也不只是在听信,是在听一段历史,一个人的心,一个人一生的悲喜交集和崖间浪里。
Sir电影说,在一百档欢声笑语、插科打诨的国产综艺中,只有一个《见字如面》。
可是,这档感人至深的节目不过是个副产品,《一本好书》的副产品。
3.
做“一本好书”,是关正文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
关正文,细品这个名字,我常不由想,这三个字里是否已经孕育了他生命的密码?
关正文,导演
1982年,关正文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5年,他进入作协,并成为一名编辑。先后任职作家出版社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副编审、《民族文学》杂志社副社长。
那是他白衣飘飘的青年时代,亦是当代文学有着更多理想和纯粹的黄金时代。
他亲手编辑出版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人的作品,并和他们成为挚友,贾平凹、刘震云、王朔等,亦都是彼时给了他很多滋养的兄长。
1994年,在四川阿坝的阿来已写完《尘埃落定》,并开始了在各出版社漫长的流浪旅程,命运徘徊在一团迷雾之中。
1997年,《当代》编辑周昌义、洪清波将疲惫的《尘埃落定》带回北京,副总编辑高贤均读后,认定这是一部好小说,出版社将订数订在一万册。对于陌生的《尘埃落定》,陌生的阿来这个名字,这个数字已是很大勇气所为。
彼时关正文供职的《小说选刊》有本《长篇小说增刊》,高贤均向他力荐这本书,几天后,他把那个奇特的故事读完,说:好,我们要用20万字。刊物出来后,关正文又和他们商量开个小说研讨会。
就是凭这部小说,阿来成为当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最年轻作家。
1995年,因缘际会,他进入电视领域,依然有超乎寻常的识见和敏锐。
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以策划、撰稿和总体设计的身份参与了《幸运52》、《开心辞典》、《文化视点》、《对话》、《聊天》《非常6+1》等节目,都获得极好口碑和诸多殊荣。
他却仍不满足,2006年,已经46岁的关正文创办了实力文化公司。
2013年,关正文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年,他又推出《中国成语大会》。这两个本不让人看好以为是小众的节目,都火的一塌糊涂。
它让人们的目光重回到提笔就忘的汉字上,重新发现本民族文化里那些美好的东西;至今,人们说起“国民文化节目”,这两档一定会在名单之内。
与他合作了十几年的节目现场总监寇文星,说关正文他有摇滚精神,总是一路在走,总是在做着创新求变的事。
是的,他的确一直在变,多年里身份角色的转变,更有所创节目的变,总是让人眼前亮了之后又亮。
这当然,殊为不易。
做《见字如面》时,长达一年的时间,他和节目组奔走辗转全国各大图书馆、档案馆、文学馆、博物馆、文史研究机构,甚至名人故居、民间及私人信件收藏家之间,从古至今的书信有多么浩如烟海,他们也就多么极尽艰难。
他和他的同事们不知多少个夜晚,红着眼睛,反反复复,对一封封发黄的甚或已字迹模糊信件推敲、筛选,最终入选的只有百封沉甸甸的,最能代表中国人故事、抒发中国人情感也最适合朗读的信件。
在做《一本好书》时,更是辛苦,他们常常从早上六点,拍到第二天早上4点,然后6点接着干。
好多工种的同事,拍摄间隙在现场睡倒一片,有的演员在台上就睡着了。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剧照
他一再提到的王洛勇老师,五十多岁了,陪着他连熬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
他说:当时又心疼又担心。老是问:您平时心脏没事儿吧?王老师红着眼睛说:没事,好着呢。
他忘了,他比王洛勇只小2岁,也五十多岁的人。
他总是真诚感激感概和他一起做事的人多么优秀多么勤勉,从来不提在这艰辛的全程,他每一刻都不可能缺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脚本台词,他只能是更多倍的心血与付出。
也不只是辛苦。
制作《汉字听写大会》时,他卖了房子才支撑下来,在《一本好书》时,拍到第七本书,被告知可能亏损了,实力文化是民营企业,赔的不是别人的,是他自己的钱。
他却说:这也没什么。
这也没什么,因为这一切变的背后,在他努力求变的背后,是他一直的不变,他的执念。
4.
在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时,就有不少人一直质疑,这是在做小众节目,是在冒天大风险“博”一次,何况,多认识几个生僻的字几个词,又有什么意义什么用?
可在关正文看来,那些字词构成了我们的传统,在五千年文明面前,妄自菲薄是无底线无原则的事情,淘汰了我们优美语词的也许是一个错误的时代。
他不希望我们因“时代的进步”蒙蔽双眼,忘记自己的根。他说,若能从古籍中找回我们民族的精华,就算是这个节目死了,这个努力也值得。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剧照
不管面对着怎样的声音和困难,他都坚信,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总要有人做一些深刻的东西,能被记住,能打动人,能隽永而长久地存在着。
他说:我比较倾向于把我们的节目叫做内容价值类节目。
内容价值的核心是提供新鲜认知,滋养自己的生命。
这种新鲜认知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浅娱乐就是肌肤之亲,感受和思考则更像是爱情。后者比前者快乐的多。
他更相信在内容价值的观看过程中,同时就是深度愉悦的满足。这也同样是魅力无边、无法抵抗的。
在他眼里,能够更好更完全地承载这种宏愿的,就是有一档节目,能够引领人们好好去读一本书,一本好书。
他痛惜在这个喧嚣时代国人尤其年轻人读书之少,他多么希望,在无穷焦虑和欲望中奔劳的人们,能够多些时刻沉静地拿起一本书,在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中,有广博,有审视,有思考,亦有那亘古总该有的纯净与感动。
他深深遗憾,如今电视上的读书类节目要么是说教,要么已退化为替市场炒作的文学评论,都难以打动观众的心。
他说:“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却没有一档大家喜闻乐见的读书节目,我觉得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那就自己去做吧,用心去做。
用那,长安街上日升月落一万次,少年变成白头,已是很少挂在嘴边,却仍在总在的初心去做。
用心去打动心。
可是,能吗?
在这种真人秀泛滥、明星耍宝都让人提不起兴趣的注意力爆炸时代,自带小众气息的读书类节目,真的不会走向曲高和寡的宿命吗?
若逆风而飞,依然是有很多的担忧和质疑,有人甚至很直接的问他:“没人能做出一档热播的读书节目,凭什么你能?”
他只说了一句:“因为我们需要。”
是的,我们需要,如一篇文章中郑重写到的:
告诉那些以流行之名,轻视观众的创作者,即使这是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也绝不仅仅是质量低劣的麻醉剂。
我们需要一部诚意之作。
是的,在这个许多人被欲望驱使的浮躁时代,在人人每天刷着手机,遍地是10W+,从一个爆款到另一个转瞬即逝的爆款中,我们需要。
我们需要抬头看看月亮,低头看看书,沉静,沉思。
《一本好书》正是从《月亮和六便士》开始的。
5.
它有它的方式。
11本书,节目设计了11种不同舞美,还原11本书中的经典场景。
节目是在一个环形沉浸式舞台上,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对原著内容最大限度的忠诚和趣味体,节目里出现的演员,都是表演经验丰富的戏骨:王洛勇、潘虹、赵立新、王劲松、黄维德……,同时还穿插说书人、评论者的真诚感受体悟。
一本好书-月亮与六便士 剧照
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扮演毛姆的赵立新说:把一本书的精华像撒珍珠一般铺排在戏剧舞台上,这奇妙的主意只有《见字如面》的创造者关正文先生想得出来吧。
对演员赵立新来说这挑战更是过瘾:
“影视是一个小水坑,或者是一个小池子,我只能在那儿,很有限地摆一摆pose。
但《一本好书》的舞台,我认为就像一个大游泳池,我一个人在里边随便游,各种泳姿都可以展示。”
而对观众,是新奇感动,“不是捧着书死读一遍,而是很立体、很生动地在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趟一遍。”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一位作家评论《月亮与六便士》的一句名句,曾经触动过不少人尘封已久的心灵。
可当黄维德在舞台上愤怒的喊出:“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了水里,不管他游得好不好,他必须挣扎!”
他眼中流露出的理想之光一定会更深的打动你。
在那一刻,他就是斯特里,斯特里就是他 。
当蒋方舟和朱大可他们说:“这个世界对小有才华的人来说是最残酷。”我不知道多么人心有戚戚焉。
当他们说:
“人生最怕的三个字是不甘心,你只有尝试过一次,哪怕一次,即使是失败了,当你回到平庸的生活,你再回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你至少还感觉我是看过月亮的。”
我不知道多少人听了心里会那么颤一下。
终日为六便士奔劳的我们,是否也该抬头,哪怕是偶尔抬头看看月亮?
可我并不想赘言这期间精彩。
我只想花更多时间介绍另外两本书,请问你,你觉得《万历十五年》和《三体》在舞台上该怎样演绎?
《万历十五年》。
这该是一次非常特殊和冒险的改变,因为这本经典的历史著作里没有一句现成的戏剧对白。
可是他们做到了,很好的做到了。他们找了一个非常棒的切入角度,那就是对人的兴趣,书中有人的故事,人与人的个体冲突,甚至内心活动,集中地体现在一个特殊的人物身上:万历皇帝。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剧照
皇帝,不是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生杀予夺,全凭君一言。
万历,不是吗?那个懒得要命的皇帝,创下了空前绝后的30多年不上朝的历史。
可是,当王劲松扮演的白衣白须白发的万历皇帝在阴冷的地宫缓缓站起,向你细数过往,当他从童年到年迈,一生中几个重要的场景向你生动展现,你会知道,有些哪怕是众人所知的标签都有可能是误读甚至是错误的。
他不知道普通人家的孩子怎样长大,在他的孩童时代诸如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等等字眼统统与他无关。
他是天子,天不下雨是他的错,下雨太多亦是他的错,他是一生下来就得背负天下,就得让天下所有人满意的神一样的孩子。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剧照
他所有的娱乐都只能来自四书五经,饭不能多吃,觉不能多睡,他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这传承了千年的古训,都必须是最高的完美的道德标准和象征。
在万历皇帝从童年到青年的关键成长期,张居正整整辅佐陪伴了万历皇帝十年,对他的影响至为深重,张居正想做留名青史的名臣重臣,万历皇帝亦想做励精图治的贤君。
那是他们最好的时光,但也是最坏的时光。
一本好书-万历十五年 剧照
在张居正去世之后,年轻的万历才知道,他极为信任的对他的管教也极为严苛的张先生如此言行不一,他集聚了无数珠玉珍宝,蓄养了许多角色佳人,而他身居九五之尊,却被限制到连赏赐宫女的小钱都没有。
他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话,他抄了张居正的家。
但是他摆脱了张居正,却无法摆脱那个庞大的有着无形无穷力量的文官集团,他们无数次对他匍匐磕头,但那不过是因为他是制度所需要的象征物罢了,他们有一套不变的道德标准,他们需要一个毫无主见个性真空的寓至善于无形的君主。
他必须满足人们对皇帝的道德完美性的期望,他无论做什么都有无数的声音指指点点。
他是紫禁城里拥有神秘力量的囚徒。
万历皇帝自从知道了只能扮演道德象征,注定一事无成之后,他就获得了解脱,天天呆在后宫,和他的郑妃呆在一起。
他是皇帝,人人都记得,他们只偏偏忘了,他也是个人。只有这个女人把他看作一个人,她看透了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孤寂欢喜,形只影单。
他们是抱团取暖的人,他们的热恋终生不渝。
然而在与文官集团的对抗中,万历还是输了,他最后的遗愿没有实现,躺在他身边的不是他心爱的女人…….
这本书,我是看过多遍的,可是我始终无法想象万历的音容相貌,当《一本好书》把他搬上舞台,王劲松扮演的万历也活起来,不由自主地在他的述说叹息,一沉浸其中。
王劲松扮演的万历
然而,这本“书”带给你的绝不是一种颠覆和感概,解读的嘉宾诚恳地告诉你,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万历十五年,那个看似无足轻重的1587年,有很多小事发生,后来看,它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
无奈的也不只是万历皇帝,戚继光、海瑞、李贽,亦都统统不得善终。
人生最苍凉的也就是无奈二字吧?人人都莫过如此。
当然,更如解读嘉宾所说:
“这本书也绝非只是讲道德和人性,而是以此为切入点,以小见大,高屋建瓴地去探讨这个帝国以及我们民族的命运沉浮。”
6.
《三体》。
在看这个节目之前,我是没有看过这本听闻已久的巨作的。
我承认,赵立新扮演的书中人物罗辑一上来发问,我就被彻底镇住了,他问:
“如果地球上生命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那么浩瀚的宇宙中,就一定还有无数拥有生命的星球,我们告诉大家我们是地球,我们在宇宙的什么位置?
为什么我们今天却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他们的回复呢?他们在哪呢?
他们为什么不出来打个招呼呢?”
他还说: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宇宙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资源就这么多,谁都想多占,这时候会发生什么?
没有一个文明不想强大,因为不强大就会死。
只要你有强大的能力,我就要消灭你,这不是因为仇恨,而是为了生存。
在这样的宇宙法则中,猎手都必须沉默的隐藏在黑暗丛林之中,谁先发声了谁暴露了,谁就是猎物,必然招致攻击。
而我们一直在天真的呼唤。
一本好书-三体 剧照
在遥远的半人马星座,有一个与地球迥异的星球:三体。他们的世界有三颗恒星。
因为三颗恒星互相之间的引力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这三体人处于恒纪元和乱纪元的无序交替中,这使它们的生存环境极其严酷。
但三体人如同地球上冰熊虫一样,可在酷暑或严寒中迅速脱干水分,等环境好转,浸泡水中又能存活,所以,在数百次的毁灭重生中他们苦苦挣扎,又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一本好书-三体 剧照
终于。他们听到了地球人的呼唤,为这个声音,他们已经等了上亿年。
接收到地球的信号后,他们立马决定占领这个显然更宜居的星球。庞大的三体舰队已以近光速的速度驶向地球,四百年后就会到达。
三体人摧垮我们现在的文明是分分钟的事,可是谁能知道,四百年的时间,地球又会有怎样科技爆炸呢?
所以三体舰队在全速行进中,又向人类发射了两颗速度更惊人的智子,它可以锁死人类的科技进程。
一环紧扣一环,看的步步惊心,但不想剧透太多。当解读嘉宾说,这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它的任何一个片段拿出来拍成一个科幻大片的时候,我没有办法不拿起书,熬夜读完。
正如节目解读时所说:大作家总是冷静甚至冷酷的,小作家才常有温情。
刘慈欣用严谨扎实的科学理论,层层严密的逻辑论证,无比智慧,也无比冷静和残忍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在为生存而战,黑暗无垠的宇宙丛林中,人就是虫子,生命、文明必然走向灭亡。
是的,一步步的精彩绝伦,惊心动魄,绝望地让人心冷。
然而也不是的,刘慈欣没有那么冷酷到底,在第二部当中,他给了一点希望。那个在冷漠的三体世界苟活的只有一个编号的监听员说:至少我知道三体世界也是有爱的,但因其不利于文明的整体生存而被抑制在萌芽状态,但这种萌芽的生命力很顽强,会在某些个体身上成长起来。
最后监听员还说:我只是想和您讨论一种可能,也许爱的萌芽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存在,我们应该鼓励她的萌芽和成长。
为此我们可以冒险。
在读到这些话的时候,突然就流泪了。
爱?爱里能得拯救。你相信吗?我还是相信的。
纵我们生而为人,从不完美,纵一生之中,谁都难免有跌倒,此伤亦或彼伤。
然而不是吗?也只有爱,才可以让我们任大雪纷飞,心都不会变冰冷刚硬,亦才可以让那颗小小萌芽成长为盎然绿意。那是和任何人无关,只属于自己的盎然绿意。
因为,有爱的心必是柔软的,不是吗?唯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能更多的体验到蕴藏与世间万物间的种种美好善意。
上帝说:爱里没有惧怕。
《三体》,这怎么只是一本科幻书呢?里面有哲学、历史、人性、宗教,也有你有我。
如斯独特,如斯美好,如斯忧伤。
这样去演绎《一本好书》很精彩,很奇妙。当然,也多多少少有意犹未尽之感。
它最高超的地方也恰恰在此。是刚吊起你的胃口却又戛然而止,是刚四目交接了它又扭转了头。是心头痒,指尖痛。
豆瓣上的一位观众说的更好:
《一本好书》像一杯茶,需要细细的品味,香味悠长细腻,捧起茶杯就不愿意放下,追根溯源想知道茶叶的出处。
7.
原谅我在最后,又莫名想起《见字如面》录制时的一件事。
节目现场,关正文听到了顾城当年的情书,他突然忍不住,说:
“就完全,就是掉眼泪,就特别想念他们,特别想念他们……”
这也他第一次看到了顾城和谢烨最早的通信。
30多年前,关正文还是一个年轻编辑,他和顾城、北岛、芒克等几个诗人都住在北京劲松,彼时的劲松还是郊区,楼下都是青翠农田。
关正文经常去顾城家送稿费,多年之后,他仍清晰记得一个中午,他到顾城家时,顾城和谢烨已经预支了这笔钱买了书柜。
那天顾城招待他吃“韭菜炒虾米”,韭菜很新鲜,就在他们家窗外地里种的,虾米,关正文用手指比着:“那个虾米小到那么小”。
在那个阳光灿烂的中午,谁都不会想到,那对亲密爱人会在几年之后,以那样的方式殒命遥远的激流岛。
在铺天盖地的各种声音中,关正文只有止不住的心疼。
他说:
“这个结局谁也没法接受,但你没有办法不怀念这两个人。
特别希望更多人能够意识到,对人的认知、对人性的认知、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的可能性的认知,是一件太复杂的事情。”
他说在那些文字里,他仿佛看到了在山林里、在夕阳下、在小河边的那个谢烨,还有无法忘记的顾城的那双眼睛。
8.
一本好书,《一本好书》是什么?
原谅我再一次重复,它是如关正文导演所说:能够提供独立思考和鲜活认知。
是如龙应台所说:它使看不见的得看见。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而我想说:它是广袤天地,是世道人心。是关正文的,是你是我无法忘记的那双眼睛。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来,跟着《一本好书》去读一本好书吧。
今晚8点,长青影后潘虹、青年演员尤靖茹共同演绎“书痴”作家海莲,上演跨越20年相隔万里的心灵相通,腾讯视频《一本好书》之《查令十字街84号》。
这个夜晚,值得锁定。
民谣与诗非常渴求高质量内容写作者
稿费高,有意向者请加mu-mutong
添加请备注:作者,且附带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看的书推荐及内容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