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阿炳的身世》阿炳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曾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那么,这首享誉中外的经典名曲在面世前后,究竟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1岁时即失去了母亲。在当地洞虚宫雷尊殿任当家道士的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便将儿子托交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给他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把他送入私塾读书。

阿炳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赋,10岁那年,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的父亲便开始教他以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时,父亲又教他学吹笛子,后来又教他学着拉二胡、弹琵琶。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演奏,被人们誉为“小天师”。

父亲去世后,21岁的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由于经营不善,加之又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阿炳生活日渐潦倒。34岁时,他因病而致双目失明,被迫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被称为“瞎子阿炳”。1939年,阿炳与寡妇董催弟结为夫妻,自此俩人相依为命。他们每天早晨出门时,都是董催弟走在前面,用一根小竹竿牵引着丈夫。阿炳则右肩背着琵琶,左肩挂着二胡,缓缓而行。整个白天,他们穿梭于商店、码头及渔船较多的无锡棚下街一带,也时常去有“天下第二泉”之誉的惠山泉等处表演。当婉转、柔美的乐曲响起,人们就知道,那是阿炳正向这里走来。于是,一些人纷纷拥向他,围着他。这样一天下来,尽管阿炳累得腰酸背痛,所得也不过仅够他们夫妇俩的饭钱。若不幸受到地痞或警匪的欺侮、勒索,他们便要饿肚子。黑暗的社会现实,辛酸的人生经历,经过他富有艺术情思的改编、创作,就产生了像《二泉映月》这样一些新的二胡曲或琵琶曲。这些乐曲一经阿炳演奏,颇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很受欢迎,以致他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曾有一些音乐爱好者专程来拜他为师。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阿炳,虽然受尽苦难,艰辛备尝,却依然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在八年抗战期间,他曾编演过许多诸如《听松》、《汉奸的下场》等讽刺性的乐曲,借以表达他对日军及汉奸卖国贼的极大的义愤。1947年底,他自编自演了反映当时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金圆券害煞老百姓》的说唱曲,被国民党反动当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国民党无锡地方官员遂以阿炳“破坏国库金融政策”为由,勒令他不准再在公开场合卖艺,并强行将他关押在戒烟所达两个月之久。此后,他被迫终止了卖艺生涯,生活陷入困境。

1949年春的一天,在南京古林寺音乐院进修的黎松寿偶而拉了《二泉映月》中的主旋律,被储师竹老师听到后,立马问:“松寿啊,你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啊?”“这支曲子没有名字,是我们无锡一个卖艺的艺人拉的。”“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民间顶顶有名的‘瞎子阿炳啊!”

这时杨荫浏老师从房间里走出来,关切地问道:“你们是在说阿炳吗?他还曾是我的琵琶老师呢!我跟阿炳很久没见了,他近况怎样?”黎松寿有点难过地说:“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而且经常吐血。”杨荫浏嘱咐说:“你这次回无锡的时候,先把他的二胡曲子谱写下来,将来如果我们有了外国的录音机,再去想办法把它录下来吧!”

后来,鉴于阿炳的身体每况愈下,经黎松寿催促,已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杨荫浏和曹安和,带着学院新购置的进口钢丝录音机,于1950年8月底来到无锡,会同黎松寿,开始了录制当地道教音乐的工作,为瞎子阿炳的民间音乐作品录音自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来到阿炳住处,当杨荫浏等向他说明来意后,才知道他的二胡坏了,且他已两年多没有摸过乐器了。杨荫浏等设法给阿炳借了一把二胡,并与他约定,等他先练上几天后再录音。9月2日晚7时,在当地崇安寺附近的三圣阁里,对阿炳的录音工作正式开始。

在准备录音的当儿,阿炳大惑不解的问杨荫浏:“杨先生,这个录音是怎么一回事啊?”“你就拉你的。”“好的,好的!”

紧接着,杨荫浏吩咐曹安和:“我说一二三后,阿炳就开始!”于是,随着杨荫浏的口令,阿炳立即开拉,乐声响起来了,录音机也同时开录。站在阿炳旁边的杨荫浏,深为这悠扬的二胡曲所陶醉,连声赞叹道:“这个好!这个好啊!”

当阿炳拉完第一首曲子,杨荫浏兴致勃勃地问他:“这支曲子叫什么名字”“这支曲子没有名字,我就是这样随便拉拉的,天长日久,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不行的,你拉这样的曲子总归要有个名字才好。”

阿炳低垂着头,闭上眼睛,陷入沉思。杨荫浏赶忙点燃一支香烟,给他叼在嘴上,然后追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荫浏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

这时,黎松寿提出建议:“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广东乐曲中有首《三潭印月》,我们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

杨荫浏说:“这样呢,有点像抄袭别人,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湖,就用映山湖的‘映换那个一口‘印的‘印,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当即点头说:“好!好!好!你(杨荫浏)的学问大,就听你的。”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仅用了两个晚上,杨荫浏等就为阿炳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春寒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3首琵琶曲。头天晚上结束录音工作后,杨荫浏等还倒了带子,以试听效果。当录音机放出音乐时,阿炳激动万分地瞪大了瞎眼,摸索着走上前去,抱紧那部机器,说:“催弟!催弟!这是我的声音啊!哎呀!杨先生,这里面好像有仙气啊!有仙气的!”

据阿炳自称,他会演奏数百首曲目,于是在分手时,杨荫浏、曹安和告诉他,下一年假期他们还要来为他录音。当时的阿炳,竟兴奋得像个孩子。

此后,经杨荫浏大力举荐,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准备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重病缠身,无力应聘了。12月4日,一代民间音乐家阿炳病故,《二泉映月》等6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竟成了他的绝唱!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根据杨荫浏等对阿炳的录音,首次公开播放了《二泉映月》;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它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赠送给国际友人。后来,彭修文将它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将它改编为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将它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将它改编为弦乐四重奏。中国唱片社还将它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从此,《二泉映月》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在国际乐坛上获得很高评价。

1978年秋季的一天,应邀担任我国中央乐团首席指挥的日本著名乐曲演奏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北京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次日,小泽征尔前往中央音乐学院,在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之后,他热泪盈眶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说着说着,他竟真的要跪下来。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1985年,二胡曲《二泉映月》在美国被制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1993年,《二泉映月》和琵琶曲《大浪淘沙》一举荣获“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一位音乐家有两首乐曲获此殊荣,这在我国现当代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其丰富的内涵,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课文原文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过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教案

  《二泉映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其丰富的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班大多数学生不仅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生动活泼,善于合作探究。他们喜欢朗读,大部分学生经过指导能把课文表达的情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挖掘出来。他们对音乐十分感兴趣,充满着好奇,且通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解音乐的能力,但面对《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要在短时间内充分感悟其丰富的内涵绝非易事。

  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⒉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优雅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课文,感悟真情,从而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⒈能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由琴声联想表达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⒉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乐曲的情感。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倾吐”的?

  [板书:琴声————————→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齐读。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 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加快),音调要——(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男生齐读。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三、中心发散,粗读课文其余部分

  ⒈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种内涵丰富、优美无比的不朽名曲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其他段落,看出阿炳究竟有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

  ⑴交流:家乡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⑴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⑵分角色朗读(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突出“倾听”、“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⑴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阿炳饱受磨难?(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⑵磨难并没能泯灭阿炳对音乐、对生活深深的爱,所以这段后两句话中哪些词语在朗读时要突出出来,表现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

  ⑶练习朗读,指名读。

  ⑵交流对这段课文的理解。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作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名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根据时间机动处理)

  ⒈有感情朗读全文,练习背诵4、5自然段。

  ⒉找出课文中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漂泊如三春之水,惆怅如初夏细雨,清冷如深秋明月,孤寂如冬夜落雪。一把二胡是潦倒间的支撑,在那开放的花流淌的画之间,伴随着无所依凭的心灵踽踽独行……”拜读《二泉映月》后不禁想起这首散文诗。如何让学生从阿炳的故事中获得人性的熏陶,如何让学生走进灵动的美妙文字中感受这不朽名曲的丰富内涵?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是可取的:

  一、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新课标指出:“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锤炼教学语言,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雅韵。《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兼美的文章,其空灵的意境,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精神需要教师环环相扣的过渡引导。这节课,我备课时充分做好教学语言的准备,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极为舒适的语言学习的平台。

  二、朗读,心曲琴曲水乳交融

  了解阿炳的苦难经历,体会其创作的心路历程一节,我注重采用了想象引读的教法,让学生在教师看似无痕的引导中,一遍又一边读阿炳孑然一身独坐二泉池畔时复杂的内心情怀,在反复的递进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生活,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

  《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描写了乐曲旋律变化,用的几乎是音乐上的专业术语,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读文,划出描写旋律变化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再让学生听乐曲,我配合乐曲旋律变化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阿炳用琴声在倾诉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地了解乐曲的丰富内涵。其中,我设计了个别读、指导读、分角色读、示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期对乐曲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拓展,人物形象生动凸显

  第二次来到二泉,历经种种人生变故的阿炳从淙淙的流水中听到了沉重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阿炳的叹息与呐喊不仅是为自己多舛的命运,更是为天下劳苦大众?我出示了阿炳的一些资料,组织学生读一读。短短的资料阅读后,学生对这位苦命的艺人不由生出几分敬仰之情。从而清楚地理解了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要用自己唯一的武器——音乐,表达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

  四、对比,阿炳精神回荡心间

  从价值观来看:阿炳是生活中的弱者——失明了,同时是艺术上的强者——不朽的“曲子”。阿炳肉体的视力降至“冰点”,精神的视力二胡曲却升至“沸点”,二者成反比发展,是文章的一条暗藏的线索。教学结尾回顾全文时,我用心强调了这一点,情感的升华教育无痕渗透,学生也深深记住了阿炳,记住了苦难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感受和积累描写二泉风光、乐曲旋律的词语,能从凝练的词语中触发想象、联想故事、体会情感,体会文本语言的特点。

3.能从文本信息中获知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缘由,结合课外资料,进一步感受阿炳的苦难生活,以及生活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课前: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板贴:一首曲子)

  生:这首曲子听起来很优美。

  生:还带有一点忧伤。

  生:仿佛是一个人在叙述他坎坷的人生。

  师:这首曲子就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贴)。你对这首曲子有哪些了解呢?(出示)

  生:《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他是盲人,所以人们也叫他瞎子阿炳。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擅长拉二胡和弹琵琶。

  生:我知道《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很有地位。

  师:我们来看课文是如何介绍这首曲子的地位的。(出示)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师: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二泉映月》的地位,你会用哪个词呢?(生:享有盛誉。)“享”是本课的生字。跟老师一起在田字格中写一写,请注意第一横退让稍短,“子”字长横不能丢。

  师:这首曲子到底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生:2007年,《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被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带到了太空。

  生:《二泉映月》还是二胡考级的九级必考曲目呢!

  这样伟大的音乐,只能跪着听。

——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

  这是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师:乐坛大师们对《二泉映月》有这么高的评价,足可见它——(生齐:享有盛誉。)

  师:这样伟大的曲子是怎样诞生的呢?谁能简要说说它的创作缘由?

  生:阿炳两次来到二泉边,第一次除了流水声什么也没有听到,后来他双目失明,又来到二泉边,从泉水中听到了很多声音,就创作了《二泉映月》。

  师:这首曲子跟一处著名景点有关,这处景点就叫——二泉映月。

(生再次齐读课题。师板贴:一道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描写这一道风景的句子和词语。

  (生读、画,师巡视指导。)

  师:已经找到的同学请举手。

  生:我找到了第1小节。(师出示)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我们如果将这段描写二泉映月中的四字词语提炼出来,那便是——(出示)

    师:同学们接下去交流的时候,能否也像这样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美景的四字词语?

  生:我还找到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我还想补充一个“淙淙的流水”。

  师:变成四字词语就是“流水淙淙”。知道这是一种怎样的流水声吗?

生:很细,很清,很好听的声音。

  师:是啊,而且这种声音还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泉水十分干净、清澈。把大家找到的这些四字词语整理一下,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尽量读出每个词语给你的感觉来。(出示)

  师:这里的每个词语都可以想成一幅画。比如,读着“静影沉璧”,你的脑海中就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板书: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一面灰色的墙壁倒映在水中。

  师:同学们,“静影沉璧”的“璧”可不是墙壁的“壁”,它的下面是个“玉”字,猜一猜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个“璧”也是“完璧归赵”的“璧”,它的意思是美玉。

  师:而且是一种什么形状的美玉呢?

  师:在这个词语中,那沉在水中的、圆形的、洁白无瑕的美玉指什么呢?

生: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师:好啊,就请你来读一读,这次你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在静静的夜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明月,那明月倒映在安静的池水中,就像一块洁白无瑕的璧玉。

  师: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这些凝练的四字词语里都藏着一幅画,如果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读,你脑海中又会出现一幅怎样的二泉映月全景图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

师:将这些凝练的词语化为诗行,慢慢地读,读着读着,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板书:凝练)我们一起来读。

师:你觉得这幅完整的二泉映月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我觉得这里十分安静。

  生:有一种很优美的感觉。

  师:把你们的感觉结合起来,那就是——

  师:(板书:静美)难怪乾隆下江南时御笔亲题“天下第二泉”。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读出这“天下第二泉”的美好来。

  师:按常理,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曲子也应该是优美的感觉。可我们分明在曲中还感受到了悲凉、感受到了哀伤,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阿炳小时候很天真,无忧无虑,长大之后双目失明,生活艰难,所以他就把自己的苦难用二胡表达出来。

  师:是啊,艺术的创作总是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一首曲子也是一段人生啊!(板贴:一首曲子一人生)

  师: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中秋月夜,二泉边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谁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

  师:此刻,静谧美好的天下盛景已经看不见了。(投影上隐去描写“二泉”美景的诗行)他的眼前只有无边的黑暗,他只能倾听,倾听淙淙的泉水声,他只能回想,他回想起了——回想起了——(引读课文,在 “师父说过的话”“坎坷的经历”上标着重号。)

  师:谁来读第2小节幼年时师父对他说的话?

  师:谁来读第3小节坎坷的经历?(生读)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他坎坷的经历你会选什么呢?

  生: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这里只有寥寥8个字,但你能想象到他的坎坷吗?

  生:我能想到阿炳虽然生了病,但是家里没米下锅,他只能强撑着病体外出卖艺度日。

  生: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时,阿炳在街头卖艺,没有挣到什么钱,却冻得瑟瑟发抖。

  生:我还想到中秋佳节家家团聚的时候,阿炳一人在墙角拉着二胡,没有人陪伴他,甚至没有人理他,摆在他前面的破盆子里还没有一个铜板。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凝练的词语中想到了一些画面,可是阿炳的经历远比你们想象的更加坎坷,这凝练的词语中还包含着多少辛酸的故事啊!(板书:故事)请同学们速读资料《不幸的一生》(600字左右,大约给两分钟时间)。

师:我看到同学们在读阿炳的故事时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紧闭双唇,有的在暗自叹息,当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人生故事后,读起这两个词语来会更有感觉!齐读“双目失明、卖艺度日”。

  师: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起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引读课文)

  师:此时此刻,阿炳听到的还只是泉声吗?

  生:不是的,这时的泉声已经变成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不是的,这些其实是阿炳的心声。

师:你们都听懂他的心声了吗?同桌选择一句,结合刚才你在资料上读到的阿炳的故事《不幸的一生》,相互说一说。(出示)

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

  伤心的哭泣,哭泣……

  激愤的倾诉,倾诉……

  倔强的呐喊,呐喊……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叹息自己4岁丧母,虽然还有父亲,但因为父亲是道士,只能无奈地喊“师父”,不能叫一声“爸爸”。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伤心的哭泣,哭泣父亲去世后,自己被坏人欺骗,瞎了眼睛,又被亲戚夺了财产,流落街头。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激愤的倾诉,倾诉在街头卖艺时受尽了别人的冷嘲热讽,有一次还因为拒绝了军阀的堂会而被毒打,身受重伤。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倔强的呐喊,呐喊我虽然瞎了,可是不能没有做人的尊严,人穷志不穷,卖艺不卖国。

  师:还有仿照课文的句式创造的吗?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悲愤的控诉,控诉族人逼死了自己的母亲,控诉恶霸欺人太甚,汉奸卖国求荣,控诉命运是多么不公!

  生:阿炳似乎听到了痛苦的嘶吼,嘶吼老天为什么不给穷人一点活路啊,为什么不给双目失明的人一点生的希望啊!

师:此时此刻,阿炳真是百感交集,太多的心声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都化作了省略号,都凝结在这四个短语中了,这凝练的短语不仅隐藏着苦难的故事,更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啊!(板书:情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引读)听着,听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他的手指——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师:(对照板书)二泉美景不得见,坎坷人生诉不清。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唯将心事付月夜。真可谓: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播放音乐,剪辑成3段:“前缓”“高潮”“后缓”。)

  生:(个别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生:(全体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生:(女生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出示音乐卡)如果把这首乐曲的旋律特点凝练成几个四字词语,你能圈画出来吗?

  生:(默读圈画后反馈)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师:谁能上黑板用曲线画出这些词语表现的旋律特征?

  (一生在黑板上画旋律曲线,其他学生练读这些词语。)

  师:这位同学画完了,你们看他画得是否准确?对照曲线齐读这些词语,读出词语所表现的旋律特征来。(指导学生带上手势,循着曲线走势读好词语。)

  师:短短几个词语就勾勒出了乐曲的旋律特征,如果我们也能将这些凝练的词语联系起来化作诗行,就可以把《二泉映月》整体的旋律特征表现出来了。试着写一写。注意写在横线上的字要行款整齐,大小间距要匀称。

  (生自由书写,师巡视指导。)

  生:委婉连绵出幽谷,升腾跌宕渐高昂。舒缓起伏动人心,恬静激荡久回响。

  师:他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凝练成“升腾跌宕渐高昂”,妙哉!

  生:委婉连绵忆二泉,升腾跌宕诉苦难,步步高昂勇抗争,舒缓激荡爱满腔。(生不约而同鼓掌)

  师:这位同学写的跟刚才那位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他把每一种旋律表达的意思也写进去了。

  生:他突出了中间段的旋律,把“升腾跌宕”“步步高昂”强调出来了。

  师:我们巧妙地化用四字词语,把旋律特征和阿炳的人生联系起来,就可以写出一首咏《二泉》的小诗了。看这两位同学的字写得如何。(投影出示)

  生:第一位同学的字单个看起来挺好的,但我建议他在写一行诗句时,字与字的间距可以稍微宽一点,不要把字挤在一起。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字大多写得很工整,但是“委婉连绵”的“婉”写得太宽了,和其他字比起来不够匀称。

  师:同学们,从刚才两位同学处受到启发,请进一步修改你的诗句,注意把字写得整齐、匀称、美观。

  师:这乐曲中除了蕴含着阿炳人生的苦难,还能表达出他怎样的情怀呢?(板贴:一首乐曲一片情)这段乐曲描绘的文字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进一步走近阿炳,进一步品味课文的语言。

——评任丽芳《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围绕这篇课文的研究层出不穷。珠玉在前,任丽芳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突破在何处呢?我认为除了其“大气睿智,充满灵气”的教学风格外,最值得咀嚼的莫过于“此课教学”与“此篇文章”的高度契合了。

首先,教者解读出了“此篇文章”的独特。《二泉映月》是一篇情质兼美的课文,从内容来看,全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阿炳前后相隔十多年两次来到二泉的不同境遇,并因此而创作《二泉映月》的故事。教者准确地把握了“二泉优美的景色,阿炳坎坷的人生,《二泉》曲子的创作经过”三者之间的联系,以曲为核心,巧妙勾连“景物”和“人生”。

从语言来看,课文多用四字词语来表达,显得凝练整饬,读来朗朗上口,如果能调动阅读者的想象与体验,必能让感人至深的情感从文字间流淌出来。因而,教者巧妙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凝练的四字词语来描写景色,述说人生,表达情感的。这样,既把握了文本推进的序,又凸显了文字所抒的情。

其次,教者设计了与“此篇课文”相契合的教学活动。一是体现为教学内容的恰当取舍。教者对文本课时划分准确,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既符合初读的基本规律,体现从读到悟,又敢于突破,重点突出二泉美景和阿炳人生的体悟;第二课时则重点品读描写音乐的片段,升华出阿炳在苦难的煎熬中仍怀有“热爱”的可贵,自然生出读写迁移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这样的安排,可以体现出教者对行文内在关联性及语言独特性的准确把握。

二是体现为教学板块的结构清晰。教者由题入手,用“音乐卡”撬动全课,提炼出“一首曲子一道景,一首曲子一人生,一首曲子一片情”这条教学主线,由景到人,由人到曲,层层递进,每一板块内部亦是目标明确,环环相扣。

三是体现为教学手段的适切有效。显而易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教者相机采用浏览、默读、朗读、合作读等多种阅读方法,而在体会文本凝练的语言时,如何让学生再现其中的“画面”“故事”“情感”呢?教者采用的手段是启发想象,补白画面;阅读故事,加深体验;迁移表达,体会情感。手段与目的高度一致,保证了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三,每个教学细节都力求贴近文字。本课教学最大的特色是对文字的推敲。在进行“赏美景”“悟人生”“知旋律”三个重点板块的教学时,教者始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培养学生的词感,发展学生的语感。比如教学“静影沉璧”时,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当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出现“误差”时,及时给予纠正,帮助学生顺利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这样,再将词语连缀成诗,学生便形成了对美景的整体感知。再如教学乐曲旋律的四字词语时,用画曲线图的直观形象、朗读时声音高低节奏的变化来感知词义,让学生尝试模仿连词成诗的方法,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乐曲的整体特征。这样,学生既感知到了文本语言的凝练之美,又通过语用实践丰富了凝练表达的经验。

更须关注的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者也非常重视“生成语言”的准确运用。比如,在教学“淙淙的流水声”时即体现了词语教学精确性的要求;在模仿课文用排比句式说话的过程中,又体现了将刚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即时内化和再创造的意图;在最后“连词成诗写旋律”的环节,则通过差异资源的对比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构思和“炼字”功力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像这样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教学细节使课堂充满了浓郁醇厚的“语文味”。

正因如此,如果要找一个最凝练的句子来形容这堂课,那便是“更贴近文字的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教师发展中心)

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8年第9期

购买本期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泉映月阿炳的身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