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的出生日期是几月几日地是哪里

  作为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的淮河,曾养育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管子等济济的人才,也催生了东京开封的绝世繁华。但黄河夺淮700年,又把中华民族拖入了一场噩梦,给淮河儿女带来了旷世灾难。在淮河的源头,桐柏成了历史的见证。康熙题写的古碑也好,说桐柏方言的孙悟空也好,无不彰显着桐柏淮河源文化的厚重。

  "淮南淮北"的"灵渎安澜"

  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的厕所内,男生的"大水"意外地"浇"出了被封存于古墙之内的、康熙皇帝为河南数家名胜题写的匾额刻石,桐柏淮渎庙的"灵渎安澜"也由此重见天日。

  对于"灵渎安澜"碑,桐柏想要,开封想留。协商后,开封复制一通,送给了桐柏。复制的"灵渎安澜"碑在桐柏享尽尊荣,而开封的"灵渎安澜"碑前却长满荒草。这似乎应验着一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3米多宽、将近1米来高的"灵渎安澜"匾额(独流入海的江河谓之"渎",古时候,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为"四渎"),闪着金光,歪斜在桐柏县淮源祠大殿的门楣上尚未悬挂停当,投资500多万元的淮源祠修复工程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2003年7月22日,小雨中的淮源祠工地热火朝天,再过两个多月,也就是9月28日,桐柏县人民政府、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桐柏淮河源文化旅游节将在该县举行。这将是桐柏县累计投入近亿元资金于去年建成"淮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后,打响的淮源文化旅游品牌的第一枪。

  淮源风光如画,这在1979年黄健中执导、陈冲主演的根据当时深受欢迎的长篇小说《桐柏英雄》改编的电影《小花》中,已绽放得淋漓尽致。在当时,《小花》形成的冲击波与《少林寺》、《庐山恋》相较,当在伯仲之间。但出人意料的是,少林寺、庐山借势而为,一时成为旅游热点,桐柏山却淹没在李谷一一唱三叹的"妹妹找哥泪花流"中。

  桐柏人在与《小花》擦肩而过后,把目光投向了深邃的历史--淮河源文化。淮河向有"坏河"之称,如此看来,淮河源文化的灵魂无疑是"灵渎安澜",何况在首届中国·桐柏淮河源文化旅游节举办之前,当年夏天淮河又一次泛滥成灾。

  "灵渎安澜"是康熙为桐柏淮渎庙书写的匾额,它如同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一样,承载着淮河儿女对淮河的无限期盼。康熙三十三年"钦颁御书灵渎安澜匾额",派遣礼部员外郎、内阁中书到淮渎庙祭祀,这在乾隆十八年版的《桐柏县志》中写得很清楚,但后来"灵渎安澜"不知怎的,在桐柏消失了。在桐柏,关于它最流行的说法是"灵渎安澜"被日本人偷走了。因为上世纪4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曾数次攻占桐柏,"这事不是他们干的,还能有谁"?为寻"灵渎安澜",桐柏人找得"泪花流"!

  满头白发却神采飞扬的曾广勋,今年79岁,曾任桐柏县文化馆馆员,讲到20多年前"灵渎安澜"的"失而复得",犹如说着昨天的故事。

  1980年初,开封一个搞文物的朋友写信给曾广勋说,开封的群众在挖土时,挖出了几块康熙御碑,其中一通"灵渎安澜",好像是桐柏的。当年冬,曾广勋和桐柏县文化局局长陈鸣生前往开封调查此事,发现"灵渎安澜"碑竟镶嵌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女厕所内的墙上。那是一个雪天,曾广勋和陈鸣生两个大男人在女厕所的门口蹲了半天,发现无人出入后,就大喊几声,拿着从朋友那儿借来的纸和墨,匆忙进了厕所。为防止意外,陈看了一眼厕所墙壁上的"灵渎安澜"碑,就又赶忙出去"看门",由曾一人手忙脚乱地拓了个片子(如今该拓片还被曾珍藏着)。之后,他们拿着拓片,至郑州找到省文物局,表达了想要回该碑的意向。省文物局让他们与当地协商。但开封人认为,该碑不是日本人运到开封的"赃物",只是当年把碑刻好后,没有及时运往桐柏而留存在开封罢了。

  此事一搁置就是10多年。1996年11月,时任桐柏县常务副县长的刘佳勤找到桐柏老乡、时任开封市市长的梁绪兴,再次表达了想把"灵渎安澜"碑运到桐柏的愿望,但经多方协调,还是不行。"梁绪兴老家是桐柏的,还在桐柏当过副县长,而当时他又是开封市的市长,这事一下子成了他的家务事,难断呀!"当时参与此事的桐柏县文化局副局长杜元玺对记者说,"在一次协调会上,梁绪兴问开封市文化局局长:'复制一个可以吗?'局长说:'好呀,但钱怎么办?'梁说:'给你10万元,够吗?'局长连声说:'够了够了!'"杜元玺说,"要不是梁书记(梁后任开封市委书记),我们复制,也得掏钱!"

  1998年10月,杜元玺一行开着一辆日本尼桑客货车到开封运那复制的"灵渎安澜"碑。"告别梁书记后,还没出开封,车就开始漏机油,修了一下,我们就继续开。一路400多公里,安然无事,偏偏到了淮渎祠前,车一下子就不走了,再开也开不动了。"后来,只好找来几个人,把它抬到了祠内。

  如今,复制的"灵渎安澜"碑陈列在淮渎祠的碑廊里,碑前草坪茵茵,它的面前,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淮井。(图1)

  在开封,"灵渎安澜"碑也走出厕所,成了"开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它的面前,荒草长了一人高,除了开封市文物处的人还惦记着它外,很少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在桐柏,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这样告诉你:"'灵渎安澜'碑被日本人偷到了开封,1945年,他们投降了,没来得及运往日本,就挖个坑埋了。"问到谁看到日本人偷了,他们的回答也惊人相似:"都这么说,好像是推测的。"

  桐柏人的"耿耿于怀"与开封人的"漠不关心",让记者想起了一个古老的故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言者何?水土异也。"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为祈福消灾,对淮河之神崇奉有加,由东渎大淮之神封到长源公、长源王,而淮渎庙则是古代帝王遣官祭淮的地方。现淮渎庙位于桐柏县一高院内,庙宇按王侯规模予以修建,殿堂、楼、台、亭、阁及显示其崇高权威的饰物如石狮、水兽、旗杆、华表等,应有尽有。每年春秋,朝廷钦差前来祭淮,在淮渎庙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三拜九叩,方可入庙,而一般随员,则要匍匐前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文,刻巨碑立于庙内;清康熙御书"灵渎安澜"致祭;雍正书"惠济河漕"赐庙……

  但1936年,有着526间房子的淮渎庙被改为学校后,这一切都慢慢地随风而逝了。如今,记者在桐柏县一高淮渎庙遗址看到,古碑卧倒于地,很多碑文被磨掉,房子荡然无存,只有用旧砖石在原来的大殿上重新垒起的几间简易房,在无声地诉说着淮渎庙曾有的荣耀。(图4)

  历史被割断了。今天的桐柏人重拾历史时,也只好在桐柏县一高淮渎庙旧址10多公里外的地方修复淮源祠。好在这里是淮源,是秦代祭淮的地方,还是宋之前老淮渎庙的所在。

  开封发现"灵渎安澜"碑的地方,从前是文庙与学宫,现在是开封教育学院的所在地。早在上世纪70年代,这儿的古建筑就几乎无存了,而遗留下来的一面大殿的后墙被"古为今用",一面盖起厕所,一面盖了民房。1979年,藏在墙内的康熙书写的6通御碑,被男生的"大水"浇出,重见天日,后出于"保护"目的,学校把男厕改为了女厕。10年后,在修复仅存的学宫棂星门时,开封市文物处在该门旁的墙上做了个碑廊,康熙御碑终于有了个容身的地方。

  开封市文物处刘处长对记者说:"康熙御书分别是康熙三十三年、三十七年颁至河南,刻石于学宫的。'功存河洛'匾悬于开封禹王台,'灵渎安澜'匾悬于桐柏淮渎庙,'嵩高峻极'匾悬于登封中岳庙等。如今,康熙为河南的几个名胜题写的这些匾额,在原地大都残失,这批意外保存下来的石刻非常珍贵。"(图2)

  诚如斯也。在桐柏,雍正书写的"惠济河漕",再也找不到踪影了。

  孙悟空缘何说咱河南话

  桐柏的宝贝,"跑"到开封的,有"灵渎安澜";"跑"到江苏的,有孙悟空和他的花果山。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僧虽被说成江苏海州人,但他的原型是咱河南偃师人玄奘,此乃妇孺共知。

  但孙悟空的原型是谁?最先提出这个命题的,是鲁迅和胡适。鲁迅在1922年致胡适的信中说:"盖元时盛行此(巫支祁)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

  巫支祁又是谁?淮河水神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鲁迅更明确提出:"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巫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淮河水神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但巫支祁家在何方?

  细雨霏霏,浓雾重重,小河弯弯,波澜不惊--2003年7月,在全国上下都把目光聚焦于淮河中下游的滔天洪水时,桐柏县这个淮河源头是没有什么关注度的。

  但并非所有人都不再记得这安澜着的"淮源"。顶着细雨,10多个淮河下游的安徽人把淮源祠看得分外仔细。淮源所在地桐柏县在今日河南人的眼里,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普通小县,但在古代,桐柏人却享有淮河中下游人民艳羡不已的崇高地位--桐柏人在回答他们"家住哪儿"的提问时,可以直陈"贵县桐柏"。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太白顶下的淮井--"淮井,淮河之源,自胎簪山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名曰淮井"。站在淮井之旁,听淮源祠的导游小姐说那淮河水神巫支祁大战禹王的故事,言其"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当然,这一切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么一句话--"看,巫支祁与孙悟空何其相似!"

  作为河南人,我当然愿意在自己的脸上贴些陈旧的金粉,相信鲁迅先生说的话--"淮河水神巫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何况安徽人也在一旁忙不迭地帮腔:"我看孙悟空就是你们河南人,电视里(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动不动就说'俺老孙去也!''妖怪休走!吃俺老孙一棒!'我们那儿可不这么说。"小说里"老孙"的河南话不用多说,就是京剧里,孙悟空还是改不了他的河南腔,一口一个"俺老孙"这"俺老孙"那的。 "老孙"为啥老称"俺"?这还得从头道来。

  相传大禹治淮时,巫支祁兴风作浪,与其作对。禹统大军挺进桐柏山亲征巫支祁,巫率10万山精水怪"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与之激战。禹"功不能兴",遂召集百灵参战。仍不胜,后授命太阳神的儿子庚辰征战巫支祁。庚辰靠定水神针将巫支祁拿住,用铁链将其锁于淮井之中。(图3)这流传数千年的"禹王锁蛟"的故事,是否有些"大闹天宫"味道?

  据说,巫支祁被锁淮井时问庚辰:"何时能够出来?"庚辰答:"看到井上的石栏杆开花,就可出来了。"清代,两个官员路过此地,因天热,就顺手脱帽,把其置于淮井的栏杆上,巫支祁看到"石头开花"后,"夺井而出",不知所终。

  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淮安系"淮尾",他又是如何借得"淮源"巫支祁的神话故事,把其移植到孙悟空的身上?

  《西游记》是吴承恩晚年写就的,却倾注了其毕生的心血。小时候,吴承恩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阅读"野言稗史"。向"书本"学习巫支祁的神话故事,无疑是一个途径。

  去年年初,新野县一名文史研究者在古旧书市上意外发现《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可谓石破天惊。据该志记载:"吴承恩在明(代)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六年(公元1556至1557年)任新野县知县。"《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否做过新野知县?从《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出发,该县文史人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考证:一、姓名方面:参阅《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未见两个吴承恩之说;二、学历方面:参阅《中国文学史》,吴承恩系公元1544年贡生,与县志记载相同;三、任职方面:参阅《辞海》,吴承恩系"嘉靖朱隆庆初任浙江长兴县丞",为公元1558至公元1564年左右,而在新野任职时间系公元1556至公元1557年,两段时间前后衔接;四、《西游记》创作方面:新野是"猴艺之乡",吴承恩在新野做知县耳濡目染过猴艺,因而塑造出来的孙悟空形象贴近生活,且小说中的大量俚语借用了新野方言。

  与此同时,经营桐柏淮源水帘洞景区的盛世公司董事长赵嗣聪也"顺势而为",说吴承恩在新野任县令时,当会多次到淮源观光,桐柏山的水帘洞、花果山、通天河、太白顶、桃花洞、放马场、流沙河等景点均与《西游记》中的描述相吻合;巫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正是孙悟空形象的逼真描绘,而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东边儿紧靠旅游胜地花果山,据考证这座山就是巫支祁出生的地方。(图7)

  为什么说巫支祁出生在淮源的花果山?"《山海经》、《吕氏春秋》等认定巫支祁是淮水怪,《楚辞》等认定其为淮涡水神(涡河发源于荥阳,系淮河的支流)。大禹治水一般是在下游掘地泄洪,但按此经验治理淮河,洪水却更加泛滥。仙人(九尾白狐)对禹说,'治淮必须先治妖,否则无法治淮',故大禹才专程到桐柏山的淮源,与巫支祁展开决战(《太平广记·李汤》)。巫支祁为什么不在淮河中游的大别山以及下游的淮泗平原迎战大禹?这只能说,桐柏山是巫支祁的巢穴,他的家乡。"淮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剑对记者说,"另外,从巫支祁异变为孙悟空的线索上去看,他的家乡也在桐柏。南宋时期传世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出现了一个毛遂自荐、愿保唐僧西天取经的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的猕猴王。此时,他仅是猴行者,并出生在花果山,还不是孙悟空。后在元末明初出现的《西游记评话》中,这个猴行者已变为孙悟空,且出生在花果山水帘洞。随后,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及元明一些杂剧,都把孙悟空的出生地锁定在花果山。孙悟空是巫支祁的异变人物,故孙氏的出生地应为巫氏的出生地,孙悟空的老家当在淮源桐柏。"

  那么,这个神话中的花果山是否真实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一是吴承恩自己曾坦言:"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幻中有真","无一事不奇,无一事不真"。据此,花果山也应是"幻中有真"的人间实景。

  据考证,吴承恩在著《西游记》的前二十年,去过连云港的云台山,此山有花有果,又有个其貌不扬的水帘洞,因靠近大海,故许多人认为"云台花果山较为可信"。但据全面考证,《西游记》中的花果山、水帘洞应在豫南桐柏山中。因为此山的山势、诸多实景及悠久的历史记载等都与《西游记》惊人地雷同,云台花果山有玉女峰,却无"通天河",而淮源花果山不但紧依玉女峰(太白顶的别名),更有长年喧哗的通天河(水帘洞瀑布的源流),正好是"上接玉女,下连天河",与《西游记》丝丝入扣。

  《西游记》的基本方言色彩是淮安话,但也有不少桐柏方言俚语,如爬碴(乱蹬乱爬)、风发(重感冒)、骨鲁(摔跤)、肉头老儿(戴了绿帽的人)、烂板凳(游手好闲者坐在凳上拉闲话)等,还有许多桐柏地区的哲理性俗语,如"尿泡虽大无斤两,秤砣虽小压千斤"、"放屁也能添风"、"得胜的猫儿欢似虎"等。淮源有些俗言在吴承恩的家乡淮安一带听不到;而淮安的方言在淮源也没人听得懂。淮源方言俗语在《西游记》中大量出现,不但证实了吴承恩确曾在淮源游览、采风或短期居住过,而且说明淮源俗文学为《西游记》注入了丰实的营养。以此观之,吴承恩让源出河南的孙悟空说咱河南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无巧不成书。就在新野发现《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说"吴承恩在明(代)嘉(靖)三十五至三十六年任新野县知县"后,安徽《桐城县志》上又发现了一个新"吴承恩",这儿暂且称其为"桐城吴承恩"。"桐城吴承恩"与"山阳吴承恩"一样,也是贡生,也是明嘉靖年间人,而有关他们的记载,都没有提及曾"任新野县知县"。

  一切都那么迷离,犹如唐以前的"淮安"在淮源(桐柏县曾称淮安县、曾属淮安府),宋之后乃至今日的"淮安"在淮尾;犹如桐柏的花果山水帘洞,吴承恩之后竟跑到了连云港;犹如锁在淮源之井的巫支祁,到了明代却流淌在淮尾人吴承恩的笔下,并摇身一变成了孙悟空;犹如唐僧,他的原型明明是咱河南偃师人玄奘,却被吴承恩说成是江苏海州人……

  从淮源流淌到淮尾的,不只是水,还有历史与文化,还有巫支祁与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张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个性解放,而淮河与黄河之间长达700年的"战争",书写的则是人类罕有的灾难。

  淮源碑上镌刻的"淮源"二字"朴中藏秀,拙中见巧",它成了淮源乃至整个淮河的标志,除了毛泽东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几乎没有比它更知名的了,甚至康熙的"灵渎安澜"也难以与之相抗衡。(图5)

  但这个宝贝却在"文化大革命"中险遭不测。

  上世纪70年代初,已被"打翻在地"的河南省水利厅原厅长杨甫从信阳赶往南阳路过桐柏途中,在吉普车上看到他所熟悉的、本应在淮源祠淮井之旁的淮源碑却躺在公路边。经了解,原来淮源村(又称固庙村)一年轻人觉得那么大一块碑,且是大理石材质的,竖在那儿也没啥用,倒不如盖房子当个地基什么的。于是,他找来几个小伙子,把淮源碑放倒就往家里抬。抬了几十米,抬得满头大汗也抬得正在兴头之时,当地的一位文化人、小学教师曾广勋与这群年轻人"不期而遇"。曾广勋当然知道淮源碑的价值,但对这些没有多少文化的年轻人,讲大道理自然是没用的,也是讲不通的。"他们正鼓着一口气抬,我把他们的气泄掉,也许比讲大道理要管用。"曾广勋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我当时对那几个年轻人说:'孩子们,累不累呀!'有人答'累死了!''那抬它干啥?''盖房子呀!''嗨,哪里没有石头呀,非用它?大理石的,不结实;白色的,也不好看!那么大个,又沉!'"这么一说,还真的有效果。毕竟一块碑不能人人用,人家让抬不好意思不出力,曾广勋搭了个台阶,果然有人急着下。"气这么一泄,他们把淮源碑撂在了公路旁,后来被杨厅长看到了"。

  "孩子盖房,给他几个钱不就行了!"杨甫了解情况后,找到桐柏县水利局,让有关同志把淮源碑复位。当时,有人认为杨已是被打倒的人,不用听他的;也有人认为,人家虽被打倒了,但说的是个理呀!这碑,一旦弄坏,想再弄好,可就不容易了。

  "杨厅长到了南阳后,对淮源碑还是放心不下,又打来电话问情况;回到郑州后,还在牵挂着淮源碑,又写来一封长信。"曾广勋说,"这时,我已经到县文化馆上班,淮源碑复位的工作我也能管了。于是,我找到那几个年轻人,对他们说,给我抬回去,给你们18块钱。"后来,这18块钱,在县水利局报了。"不是我们不能报,因为那儿是水利局的地盘!这也是他们厅长安排的活儿!"曾说。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逻辑"。要是现在,谁敢动淮源碑,不把你押在大牢才怪。

  在江、河、淮、济四渎中,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遥远的青藏高原,历史上虽然对其多有记载,但真正认识它们,却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

  有关黄河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但"积石"不过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历时4个月,才确认黄河正源为玛曲;1985年,黄委会在玛曲竖立了河源标志。对长江源的认识更晚。"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是《尚书·禹贡》中对长江之源的大胆揣测,《荀子·子道篇》说得更直截了当,"江出于岷山"。1976年、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为"正本清源",两度组织江源调查队,确认长江的最初源头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济水发源于济源,后因济水被黄河"吃掉",它渐渐为我们所忘却,只在中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济源、济宁、济阳、济南等城市的名字。

  与江、河、济三渎相比,《尚书·禹贡》不但载有"(禹)导淮于桐柏",指出桐柏淮井乃淮河之源,且清康熙年间就将镌刻着"淮源"二字的淮源碑立于淮井之旁,它实乃中国人认知自己的大江大河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淮源碑能保存下来,可谓江河之幸、民族之幸、中国之幸。

  "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桐柏有盘古山、盘古庙、盘古洞、盘古斧、盘古墓等天下奇观,许多神话学家认为"盘古开天在桐柏",从这个意义上讲,淮河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而淮河的血泪史,则是从江、河、淮、济"四渎大战"开始的,而"四渎大战"的惨烈,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都没法相比的。

  "四渎大战"的主角是黄河,受害者是淮河。

  黄河冲过郑州进入平原后,泥沙迅速沉积成为"地上河",时常决溢泛滥、寻找新的入海通道。它宛如一把巨大无朋的扫帚,席卷西起郑州、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海大平原。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1700多年间,黄河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来回迁徙,侵袭着海河水系流入大海;公元1128年至公元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的改道摆动,则来了个"乾坤大腾挪",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滚来滚去,侵袭淮河水系流入大海;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改走现行河道,夺济水入海,济水被黄河无情地"吃"掉了。

  在黄河侵占淮河之前亦即它北侵海河的日子里,淮河流域"本是个好地方",这儿人才辈出,走出了老子庄子(涡河之畔)、孔子孟子(泗水之畔)、墨子管子(颍水之畔),站起了刘邦、曹操,还养育了东京开封的绝世繁华。但南宋建炎二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以阻金兵",决口以下,河水东流,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南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蒙古军"决黄河以灌宋军",黄河汇入涡河入淮;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决口,主流汇入颍河在安徽颍上入淮。

  黄河侵占哪个河道,哪个河道就淤积抬高,洪水不能流入大海,泛滥成灾势成必然。黄河北侵海河时,灾难似乎还小一些,这缘于北方的降雨量比南方要小一些。黄河侵淮,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旷世大难,摧毁的是淮河流域灿烂文化,以至于今天,我们还不能彻底走出这个噩梦。黄河700年夺淮,彻底改变了原来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与水系结构,让淮河流域形成淮源地区高、淮尾地区高、中间地区低的畸态,洪泽湖诞生了,淮河夺江入海了,人间惨剧出现了,淮河流域落后了--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这无限悲凉的小调,唱的是淮河儿女的血泪,但把这一血泪情仇记在朱元璋的身上却是不公正的,因为造成淮河儿女苦难的原因是黄河夺淮700年。黄河夺淮,表象上看,侵夺的是淮河儿女积累的物资,实质上,摧毁的是淮河儿女赖以生存的老家,时代从而让他们成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中国的吉普赛人。

  黄河夺淮,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图8)淮河水系的混乱,让开封失去了它赖以成为京都的发达水系,南北大运河也时塞时疏。至元代,海运成了维系北京生存的大动脉,江浙70%以上的物资从海上运抵天津,再走运河运抵北京。在中国的历史中心由黄河流域转向淮河流域的过程中,黄淮之滨的东京繁华犹如昙花一现,迅速被黄河夺淮的大水所淹没。开封"成也水,败也水",它的梦华,全都写在《清明上河图》上,它因发达的淮河水系而迅速崛起,也因黄河夺淮导致淮河水系大乱而迅速衰败下去,在中国,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如此"其兴也勃,其衰也忽"的首都之城了。

  从这个意义上看,康熙御碑"灵渎安澜""镇守"开封,别有一番滋味。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1949年、1950年,淮河连年发大水,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之后,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分淮入沂水道等4条泄洪通道得以修建。2003年7月4日晚,根据国家防总的指令,江苏提前启用刚于6月28日建成的淮河入海水道,分泄洪泽湖洪水,泄洪流量每秒1000立方米,7月9日,又将泄洪流量加大到每秒1500立方米。

  渎不入海,是为"渎职"。在新中国,不死的淮河再次流入了浩瀚的大海。

}

孙悟空“原籍”福建?(图)

  专家指在顺昌发现“齐天大圣”的墓地

  新快报讯据《海峡都市报》报道,“孙悟空是顺昌人!我们不仅发现了孙悟空的出生地,还发现了孙悟空和他哥哥的墓地”。近日,福建南平顺昌县文管办主任王益民关于孙悟空形象发源地在该县宝山的说法,真可谓语惊四座。

  福建发现孙悟空兄弟墓地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但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和起源在哪里?不少学术界人士认为他出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连云港。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学学者中野美代子则首次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传说源于福建,当时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如今,王益民更是把孙悟空的“户籍地”锁定在了顺昌。

  王益民说,他是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当地有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墓碑的双圣墓、山狸洞里的“圣见”摩崖石刻,而闽北建阳在宋代是全国三大印刷中心,具备《西游记》雏形的《西游记平话》就是从这里印刷的。宝山周边还有一系列和孙悟空有关的自然景观及民间传说,让人觉得宝山与孙悟空颇有渊源。

  记者看到,在顺昌宝山主峰上有座双圣墓。双圣墓是一间坐东南,朝西北的石头小屋。屋内是一尊孙悟空石头塑像。石像后立着两块墓碑,左边的墓碑上横刻着“宝峰”二字,然后竖刻“齐天大圣”,再下面是横刻“神位”。右边的墓碑只刻着“通天大圣神位”。齐天大圣的墓碑上刻有法螺、如意等图案,比通天大圣的墓碑华丽。

图:顺昌宝山主峰有孙悟空的神庙,上面还刻着“齐天大圣”。
  福建文献最早出现猴行者

  福建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晓望研究员曾亲自到顺昌考察。他也认为,孙悟空的原籍在福建。因为宋代福建文献中最早出现猴行者,蟠桃园和东方朔的故事起源于福建;唐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悟空的出生日期是几月几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