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哭的音乐和哀乐的区别?

乐坛励志歌曲排行榜,《曾经的你》榜上有名,第一首听哭了路人

乐坛励志歌曲排行榜,《曾经的你》榜上有名,第一首听哭了路人

音乐对于很多的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管在我们喜怒哀乐任何时候在我们心底总有一首歌适合我们此刻的心情,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我们今天来说下乐坛里面最励志的五首歌,有很多人听着听着就哭了。

朴树的这首歌大家一定都听过吧,很多人说朴树是一位孤独的诗人,韩寒作词,朴树作曲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当时听时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你最近几年过得还好吗?

筷子兄弟一首《老男孩》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演员的最高境界是一部作品塑造一个让人难以忘却的角色,而歌手呢?靠着短短的两三分钟很难给人留下很深刻的记忆,在乐坛很多的歌很火但是就是不知道歌手的名字,或许以前知道,但是现在忘了,现在可以理解周杰伦在乐坛的成就了。

五月天的《倔强》想必很多人也都听过吧,这首歌可以说是非常的励志了,激励了无数的正在上学的学子的梦想,就算是别人放弃了自己还要坚持,就算是别人都后退了自己也要坚持下去,有很多的学校将这首歌当做是高考学生的励志歌,如果你现在少了一点点斗志赶紧听下这首歌吧。

从仗剑走天涯到行尽天涯静默山水间,这么自由洒脱的歌曲听了让人感到非常的舒坦,到现在我们可能会发现一首歌不单单只是优美的旋律,还在阐述人生的哲理,听了这首歌之后希望大家能够坚持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这首歌在乐坛驰骋了十几年的热门排行榜,有多少人是听着这首歌成长的,又有多少人因为这首歌人生发生了变化?之前在日本的时候,有个流浪歌手在街头唱这首歌,一旁的女生用粤语和日语跟着唱,在唱到了后面第二段副歌的时候,这位流浪歌手突然用粤语唱,路人瞬间就落泪了,满满的都是人生的不堪和回忆啊。

我们的人生是用一首首歌延续过来的,每一首歌都能代表一段回忆,一个人,有爱情的、有悲伤的、有高兴的,愿有一天快要老的时候将这些歌按照顺序排好,再听时像对一生的回忆。

文章名+链接地址,发送到此微信:tourism52

}

  一、魏晋:清谈的时代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混乱的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繁荣的时代。清谈,是由汉末的“清议”演变而来,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太学生们常聚集批评时政,形成了“清议”。魏晋时期,随着玄学的盛行,形成了一些就玄学问题进行思辨的风气,人们称之为“清谈”。清谈,类似于现代的辩论赛,一般要求有一个主持人,有论战双方,还要有观众。清谈要求主方拿出题目,并对题目展开论证,称为“通”;另外一方则对主方展开辩驳,称为“难”。在清谈中,双方唇枪舌战、手舞足蹈,场面十分激烈。清谈一方面具有学术性质,人们阐述自己的观点,让真理愈辩愈明;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思辨游戏,许多论客热衷清谈的目的不在追求真理,而在寻求乐趣。清谈的形式灵活,没有时间限制,也不拘泥于地点。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十分喜欢清谈,房前屋后、树林里都可以听见他们的高谈阔论,他们常聚集在一起,一边饮酒作乐,一边展开清谈。

  二、《声无哀乐论》:一场精彩的清谈儒家传统的音乐观认为,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人的情感与音乐有着对应关系,听见欢快的音乐人就会高兴,听见低沉的音乐人就会悲伤。比如,有人一听见有人播放《小苹果》这种节奏欢快的音乐,就会感到很快乐。但是,也有人认为,《小苹果》这种歌曲太俗气,听着就觉得烦,因此,他们认为音乐并不能代表人的情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它是魏晋时期的一篇重要文献,对我国的音乐美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中,嵇康以东野主人的身份出现,他主张“声无哀乐”,而另一位秦客代表着儒家传统的音乐观,主张“声有哀乐”。东野主人首先立论,然后对秦客的提问进行逐一发难,两人一共进行了八轮交锋,为人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清谈。《声无哀乐论》分成两大部分。其中第一段是立论,剩下的七段为驳论。

  东野主人首先对“声无哀乐”的观点进行立论,他认为音乐不受人的主观情感的影响。他说:夫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他认为,天地之间形成了五行,从而表现出五色、五声。声音好比气味散布在天地间,声音 的本体不会变化,怎么会因为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而改变呢?嵇康认为,哀乐之情在人的心中,就像酒本身不包含情感,但也可以让人兴奋一样。也就是说,所谓音乐有感情,是因为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将自己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音乐只是一种诱发作用。嵇康的立论,在逻辑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混淆了自然之声与音乐之声,自然之声是物理性质的,没有哀乐,而音乐之声是人创作出来的,音乐家在创作乐曲时,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乐曲会体现出音乐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嵇康创作过名曲《广陵散》,在《广陵散》中,他表达了对司马家族的愤怒之情,所以才能将情融入到音乐中。他一定对这种体验深有感触,这点他不会不明白。但是,嵇康仍然以此立论,可见他另有目的。因为一直以来,儒家的将音乐的功能仅仅视为一种礼乐教化作用,机械地要求音乐附庸于政治。这样必然阻碍音乐的发展。因此,嵇康为了反对儒家的这种音乐观,就提出“声无哀乐”的观点。

  接下来的七个部分是驳论,在这七个部分中,嵇康逐一批判了“葛庐听牛”、“羊舌闻啼”、“师旷校音”、“闻啼知凶”等神秘传说,以及人们对“移风易俗 ,莫善於乐”的曲解,与秦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且认为秦客不仅例证荒诞不可信,而且立论方法也不可取。嵇康用严密的逻辑、理性的思维、可靠的论据,有力地反驳了秦客的论点。比如,秦客问难说:“羊舌母听到小孩啼哭,就知道他长大后会败家。”嵇康反驳道:“羊舌母是怎么听出来的?是因为神妙的心思领悟了隐语才明白的呢?还是因为曾经听到小孩的哭声像这样的粗大而不祥,今天的哭声像从前的哭声一样,所以知道他会败家呢?虽说是听小 孩啼哭,却不是从小孩哭声中得到验证的。”但是,嵇康的论战也有很大的破绽。比如针对秦人的问难,嵇康说:夫食辛之与甚噱,薰目之与哀泣,同用出泪,使狄牙尝之,必不言乐泪甜而哀泪苦,斯可知矣。何者?肌液肉汗,踧笮便出,无主于哀乐,犹簁酒之囊漉,虽笮具不同,而酒味不变也。声俱一体之所出,何独当含哀乐之理也?这里,嵇康做了一个类比,吃辛辣的食物流泪与大笑流泪,烟熏眼睛流泪与悲伤难过流泪,同样都是流泪,如果让狄牙来品尝,不会说高兴的眼泪是甜的,哀伤的眼泪是苦的。因为肌肉汗液一受到挤压便流了出来,与高兴和哀伤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是过滤酒的布袋筛子,虽然榨酒的工具不同,但酒味却是不变的。声音也是从身体中发出的,为什么就包含着哀乐呢?这里,嵇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流泪是自然生理现象,而音乐是人的主观性活动,具有社会属性。但是,在嵇康强有力的驳斥气势中,对方并没有抓住这种破绽。

  再如,针对音乐能否代表人的情感这一问题,嵇康从音乐的作曲者和演奏者常常分离的现象出出发,否定了音乐的感染力与人的关系,将这种感染力归于乐曲的和谐。他认为,高频率的声音和快节奏的音乐使人的心情激奋,低频率的声音以及舒缓的节奏,就能使人的心情平静。他说:舜命夔击石拊石,八音克谐,神人以和。以此言之,至乐虽待圣人而作,不必圣人自执也。何者?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这里,嵇康认为,如果音乐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就应该自己演奏,而不是让乐师演奏,可是舜却让一个叫夔的乐师演奏,说明音乐与人的情感无关。清谈,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在于秦客的清谈中,嵇康取得了完胜,既显示出了嵇康过人的学识和思辨能力,也展示了他良好的辩论技巧。

  三、总结嵇康为了反对儒家将音乐视为政治与伦理的附庸,写下了《声无哀乐论》,明确反对儒家礼乐教化的音乐观。南朝齐梁的文学家、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对《声无哀乐论》大力称赞: “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莫也。”有很多学者评价“清谈误国”,但是,通过分析嵇康的论战,可以看出清谈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魏晋清谈的积极性表现在,一方面留下了《声无哀乐论》等史料,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另一方面,清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使得魏晋时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这让人们学会用理性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原标题:葬礼《哀乐》编曲罗浪病逝

  著名音乐艺术家罗浪因病救治无效于2015年7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罗浪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乐曲改编和配器。人们所熟悉的《哀乐》正是由他编配。罗浪一直回避用“创作”这个词来界定自己的艺术劳动,但这支曲子的确凝结着他的心血。

  《哀乐》来源于陕北唢呐音乐

  音乐界对《哀乐》的创作者一直有争议,昨日华商报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有三种说法,一说为马可创作,一说为刘炽创作,还有一说是罗浪创作。华商报记者采访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乔建中,他表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哀乐》取材于陕北的唢呐音乐。”

  乔建中教授表示:“《哀乐》是音乐人集体智慧结晶。”对其具体创作过程,乔建中教授根据当代著名作曲家张鲁的回忆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哀乐》的创作过程,“1942年初,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委托、鲁迅艺术学院的委派,鲁艺一行九人出发去绥德、米脂、佳县一带慰问保卫边区、保卫河防的将士们。另外,大家还担负着一个任务,即深入到工农兵中去收集民间音乐。当时安波、刘炽、马可、关鹤童和张鲁,一边采集民间音乐,一边演出,到前方慰问。演出结束,大家来到了米脂果印斗区常石畔村,当地人向他们推荐了著名唢呐民间艺术家常峁儿,当地老乡表示,他稳坐米脂县吹手的第一把交椅。从他这里收集了三十多个曲牌,尤其令人动情的是那首丧礼用乐曲,于是就记下了这首乐曲的谱子。”

  《哀乐》曾用于刘志丹公祭

  那么《哀乐》是什么时候开始推广开的呢?这就要从志丹墓的移灵说起。1943年春,刘志丹灵柩从山西移回陕北志丹县。志丹陵园建成时要选一首祭奠英灵的曲子。鲁艺音乐系的教员向隅找到采风时搜集到的悲曲的曲谱,让张鲁和李焕之、刘炽、关鹤童共同讨论看能不能用于志丹墓的移灵。张鲁和关鹤童向大家介绍了收集这首曲子的经过,于是决定一个音符也不改完全照用。

  曲子选定后,“鲁艺”组织了迎送灵柩的乐队。根据张鲁回忆,当时有小提琴、手风琴、三弦等演奏者大约十人左右。从延安出发前,大家前去迎灵,当灵柩来到清凉山下时,很多群众自发地拦车祭奠,大家就停下来演奏《哀乐》。后来沿途不断有群众拦车,为了赶时间就不再停车,奏《哀乐》来表达与群众的共同心声。就这样,从延安到志丹陵园走了三天,举行典礼时,《哀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关鹤童记录下了这首乐曲的音乐简谱,后来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将它收入1945年4月油印出版的民间音乐研究资料丛刊之四《器乐曲选》。

  罗浪将《哀乐》改编成铜管乐

  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哀乐》已与数十年前的民间唢呐调面貌迥异。现在传播最广泛的《哀乐》是罗浪再次改编的作品。

  罗浪原名罗南传,是福建德化雷峰盖云岐人,是当代出色的革命音乐家和指挥家,也是新中国军乐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1949年开国大典上,军乐团的指挥就是他。

  乔建中教授介绍:“罗浪在《哀乐》中加入了西方乐器,改成了现在铜管乐的形式,他在《哀乐》的编曲、配器方面是发挥了创造性的,他改编后的《哀乐》就是现在大家听到的、最熟悉的样子”。

  罗浪将《哀乐》原本较快的2/4节奏改为舒缓的4/4拍;由最初的一段旋律变奏为如今的三段式结构;采用短调和声,由原来的大齐奏配器形成标准的大军乐队谱;他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苦之后又激昂而坚决。在哀悼乐曲的编创中留下了开创性的一笔,开辟出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崭新境界。

  罗浪编曲的《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将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将罗浪创作的《哀乐》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后来,许多逝者的家属认为《哀乐》表达了对逝者深厚感情,便在葬礼上播放使用《哀乐》。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去世举行葬礼时,都是使用罗浪编曲的《哀乐》。邓小平追悼大会前,军乐团办公室的负责人专门致电罗浪咨询《哀乐》的诞生背景和艺术把握问题。

  根据著作权使用规定,使用《哀乐》一次,罗浪先生至少应该收取版权使用费一元。每天全国各大殡仪馆使用罗浪创作的《哀乐》,但罗浪从没有收过一分钱的《哀乐》使用费。罗老先生曾说:“咱跟着党,跟着毛主席革命工作了一辈子,都是为人民服务。就算我为人民服务奉献的一个作品。免费使用没有关系。我用不着收什么音乐使用费了!”

  《哀乐》为什么听起来那么悲痛因为它产生听觉定向联想

  每当人们听到《哀乐》便悲从中来,它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感染力?

  乔建中教授说:“《哀乐》来自陕北唢呐音乐,累积了民间艺术的情绪表达。我们的音乐家听到后记录下来,改编成现在的样子。罗浪做的配器和改编,对其贡献是非常大的。”

  《哀乐》让人一听就有种想哭的冲动。对于它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烈的效果,记者采访到国家一级作曲、陕西音乐家协会理事崔炳元,他表示,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如果你了解后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陕北民歌都有悲怆的因素,因为常年在艰苦环境中生活,人们一直在尝试着苦中作乐,但是却没办法分离其中的悲伤。第二,罗浪管乐编配得非常好,圆号和单簧管的音色让人更加悲伤、痛心。罗浪在《哀乐》方面的编配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听到这样的音乐,很多伤心的事都能勾起,让人产生听觉定向联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悼会哀乐纯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