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白鹭的什么特点中看出它的优美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本单元课文,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2、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

3、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古代诗词四首》2课时

《雨的四季》 1课时

《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反复诵读”中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济南的冬天》渗透学法指导, 强调学生阅读品味,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雨的四季》运用初步鉴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古代诗歌四首》运用诵读的方法,让学生去感悟作者的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学会揣摩品味文中生动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学习怎样教会学生细致地观察景物,并会抓住景物的特点去描写,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够顺畅写简单的写景抒情的文章。

诵读——欣赏——领悟——品味语言四步法

1、快速浏览本单元相关阅读篇章,勾画重点生动词语及重点句段,做到心中有数。

2、快速浏览单元重难点及本单元写作训练目标,揣摩观察和描写身边的景物的方法 。

本文选自《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诗文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的阶段,因此对春天只能作为田园牧歌式的抒情,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风格。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 描景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1、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方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与习惯,作为老师,可以自己范读,也可以听录音,“读”贯穿始终,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在读的基础上设疑答疑,炼词炼句,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一篇传统美文,几代人学习范文,教师可以向学生营造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画面欣赏和配乐朗读。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请同学思考自己学过描写春天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泊《船瓜州》)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初春小雨》)。 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的(《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展示,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撞击学生心灵,让其产生共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的?【盼春】

(2)作者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绘春】

(3)作者是怎样歌颂春天的?【颂春】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范读后明确:盼春(第1段);绘春(第2~7段);颂春(第8~10段)。

三、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齐读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春来了吗?你怎么知道的?【用原文的词来回答】

(2)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迎接的?

明确 :急切;“盼望着叠用”

(3)本段的两个“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给人柔和的感觉。

(4)第一段写的什么?作用?

明确: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分角色朗读2---7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二段作者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总描绘春天的美景,哪一个词

(2)作者在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它们?

明确:拟人和排比;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的情景。分别用“朗润”写山睡醒的情态,形象写出了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之景转为润泽之象。“涨”写出了水睡醒的情态,表现冰雪融化后山水欢快的情态。“红”写出太阳睡醒的情态,表现春日融融的意境,富有动感。

学法指导: (这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经过小组互动、仔细品味,揣摩,进而释疑。)

四、四边互动,揣摩语言

学生自由读,在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一段说出作者怎样绘春的?

教师来回强调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第三段春草图写出草报春,抓住草的质地、色泽、长势写它的特点。作者运用哪些修辞和描写手法进行描绘的?作用是什么?

拟人:“偷偷”写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作用:表现了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使小草仿佛有了灵感。

反复: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作用:通俗形象。

侧面:“坐、躺、滚、踢、跑、捉”,用六个动词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作用:侧面写春草的可爱,表现春草给人带来的欢乐。

衬托:“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用: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作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2、第四段春花图写出花争春,作者从色味、虚实、动静几个方面进行描绘。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拟人:“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写出了百花争艳、竞相开放互不想让的动态,表现出花儿的活泼与情趣。

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

比喻/拟人: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野花的细小和明艳,点出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强化动感,用想象的笔法写出野草的动感。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地上,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描绘一幅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花争春美图。

3、第四段春风图写出风唱春。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绘的有形有味有情有感。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引用/比喻/拟人:引用诗句,将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从触觉写春风的柔和。作用:突出春风和煦、温暖、轻柔的特点。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从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运用拟人手法从听觉的角度来写,既写出春的乐感,又写出作者欢快的心情。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4、第六段春雨图作者从静到动、物到人、近到远写雨润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比喻/排比:在语言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亮、细、柔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翠色欲滴。作用:形象勾勒的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5、第七段迎春图作者由景及人,颂扬人抓住春天的大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哪一个词用得妙?妙在哪里?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是儿童的最爱,写风筝多了,实际上是写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给人无限遐想。

“赶趟儿”用得妙。形象的写出了人们争相迎春的情景,与上文百花争艳照应。

五、四边互动,总结提升

(1)齐读领会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蓬发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

2、分角色进行诵读比赛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以《校园里的早晨》为题写一篇文章,300字左右。

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

《济南冬天》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是老舍先生于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改动。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识记生字词。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美,把握作者的感情。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济南冬天”中的景物的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之美。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运用诵读和自由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倒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2)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2、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3、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阳光、山、雪、水。

4、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5、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1】阳光照耀下的山特点:舒适温暖。

【2】白雪覆盖下的山特点:娇美、秀气。

【3】城外远山特点: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4】济南的冬水特点:暖绿、清亮。

6、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温情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通过与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征,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对比表现出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7、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8、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合作探究,研读精彩语段

1、齐声诵读第四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就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来烘托的,这些景物是:矮松、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儿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明确: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课文第四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1、主题思想:这篇写景散文,紧紧围着“温情”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2】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本文结尾“这就是济南的冬天”,能不能改成“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为什么?

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1、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2、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和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 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 的美,以及雨的美。

刘湛秋,男,19 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 家,评论家,《诗刊》前副 主编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 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 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 抒情诗选》为广 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开宗明义,作者直接表明对雨的情感——喜欢雨。

第二部分(2-5):作者以时间顺序写出了雨在夏秋冬不同季节的特点, 表达 了对雨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6-7):抒发对雨的赞美之情。

三、深 入研讨,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文中感兴趣或是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汇总出问题提纲,教师视其难易或重要程度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汇总如下:

1、“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有不同。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灵。

2.本文通过写雨在四季中的不同情态来抒发作者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作者为什么以“雨的四季”为题而不是以“四季的雨”为题呢?

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于对“雨”的描绘上,在表现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时,也借雨展示出不同风格的美丽的四季图。以“雨的四季”为题,给读者留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效果会更好一些 。

3、“我站在这里,也是一棵柏吗?面对着我民族的始祖,我会是一棵什么样的:柏呢?”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写各种类 型的柏,实际也是在写各种类型的人。这两个问句表达了作者对形形色色的人与人生的感慨,对自己的人生的审视与自勉。 

(1)意境优美。如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将夏雨同夏天的性格相比照,将夏雨描绘得脚步疾快、力量足劲,给自然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使夏雨的意境热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享受。

(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文章在写春雨时主要描绘了春 雨后的景观,侧面烘托了春雨的生机;在写夏雨时,写了夏雨给人的感受等等。

(3)欲扬先抑的写法。文章在描绘冬雨之前,先写了一句:“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然后笔锋一转,描绘赞美了冬雨的“灵性”和“蜜情”。

(4)直抒胸臆的写法。文章除了在描绘四季的雨时,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雨的喜爱与 赞美之情外,在开头和结尾,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动优美的语言:本文作者以诗 一样的语言去描绘雨在春夏秋冬的不同画面,生动而又典雅,特别注意语言的变化。另外,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添了许多魅力。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 些句子,把雨在不同季节里的情态和特点刻画得生动形象。

本文是 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写出了雨的可爱,寄托了对雨的赞美与喜爱,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完成课后习 题一、二、三题。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1、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典型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2、在情境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勾连其他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古诗意象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古诗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留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和元曲是重要的艺术经典。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并且一起探索这两首诗歌中的意象。

1、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老师要补充一句:读诗是一种更大的幸福。老师读,同学们认真听,标出易读错的字音,听清节奏。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仿读,读准字音,重音、节奏。)

3、指名说说读诗的感受,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师鼓励肯定。

(3)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了解“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这样理解:象:诗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意: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和物。诗人的思想感情,借意象来表达、传递。

得知好友王昌龄仕途屡遭挫折,被贬龙标,李白深表同情和关切,写诗遥表关怀,希望带去一点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杨花、子规、明月等)

杨花和子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杨花,柳絮,是漂泊无依的形象。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切,“杜宇声声不忍闻”。)

景物纷繁,作者选取它们是随手拈来还是有意挑选呢?如果你是李白,猜一猜他选这些意象的原因。用“我选这些意象的原因是……”的句式表达。(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特选杨花和子规,不仅因为它们能点明暮春时节,还由于它们能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以寄寓作者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中的叹息感伤之情。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意象的内涵和它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4)学习《天净沙·秋思》

1、学生自读诗歌,找到诗中描绘的意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学习成果)

2、本诗一词一景,把多个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这个画面。其他同学随他的描述来体悟诗情(表现了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与惆怅)

渲染情境: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师生共同朗读《天净沙·秋思》。(低缓忧伤)

古诗不仅要欣赏,更需要积累。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古诗。

你还知道哪些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举出具体的诗句为例,分析这种意象寄寓的是作者怎样的情感。

举例如明月、蝉、柳、红豆等。

朗读课本后“积累与拓展”第五题中的诗句,课下搜集整理其他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并按照作者的生平经历分类。

}

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或称为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蜀相》中诸葛亮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如屈原《离骚》

  3.胸怀宽广、豪放豁达的形象如李白《将进酒》
   4.踌躇满志、自信潇洒的形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6.纵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如陶渊明《归国田居》

   7.孤傲高洁、独守节操的形象如柳宗元的《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

   8.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如李清照《声声慢》

   9.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沉郁愤懑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

  10.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

  11.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

  12爱惜人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4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或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或欣赏它清高的气质,或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2). 梅花。(或赞美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或表现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或表现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 松柏。(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品格。)

(4).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

(5). 黍离。(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词构成画面的主体;动形彰显画面的精髓;虚词雕琢表意的效果;叠音词兼顾描摹、表意、音韵;拟声词形象生动鲜明;颜色词更显画面层次与对比。

1.豪放(豪迈雄奇)2.含蓄委婉(婉约细腻)3.隽永(意味深长)4.雄奇飘逸:5.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6.悲壮慷慨7.清新明丽(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8.朴素自然、质朴无华9.幽默讽刺10.形象生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11.精炼。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叠词、互文、双关、对比、用典

衬托、对比、渲染、象征、铺陈、白描、

(1)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物、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2)描写——注意内容选择(景物与人物)\注意用笔浓淡(工笔与白描)\注意描写角度(正面与侧面)\注意观察角度(远与近、高与低、内与外)\注意色彩搭配(冷与暖、明与暗)\注意感觉(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注意辩证关系(动与静、虚与实、点与面、抑与扬)

  首句标目(紧扣照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照应、铺垫、对比

1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表现征夫对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对故乡的浓郁思念。(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诗歌鉴赏题型及答题策略梳理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答题步骤: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b把该字放入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c指出该字的作用(描摹了什么样的情形?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使画面增添了什么新的特点(声—静动、色—层次感、态—动态美、神—神态情态、韵—韵味))?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联系)?))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a该字对主旨的表现,情感的表达有无作用?b该字在结构上有无作用(与其他内容有无联系)?

提问方式:某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a这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致?b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c表达了什么情感?d与全诗其他内容有何关系?

例题:2006年辽宁卷《东坡》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a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b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c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答题步骤:a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b结合诗句来阐释他的运用c指出其作用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a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b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c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该诗是如何表现某词的?

思考角度:1意象与该词的关系

确定诗歌体裁,把握主要意象,细腻品析语言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答题步骤: a明确自己认同的观点b根据观点针对的内容(字词、句子、技法等)结合前面的策略答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品读此诗前两句,说说山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用哪些意象写出这些特点的?(4 分)

(2)根据对全诗的理解,你认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4 分)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4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远送从此别,青山复空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1)品读此诗首联,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技法,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4分)

(2)从尾联的关键词语入手,分析这首诗歌表现的主旨。(4分)

4.阅读下面一支小令,完成后面问题。(8 分)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 "忘机友: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1)有人认为黄庚的《渔隐》诗,用“不羡鱼虾利,惟寻鸥鹭盟”表现渔夫的高尚品德,正可作为这支曲子的注脚。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作者在写景方面煞费苦心,景物描写非常生动,请选择你认为用得巧妙的词,作简要赏析。

5.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 分)

感遇十二首(其七)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1)在作者笔下,“丹橘”有何品质?

(2)请你简单谈谈你对“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

(3)全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 分)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使用的意象特点。(3 分)

(2)两首诗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8.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明月斜,西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注】①"之子:此君,这位先生。

唐代诗人孟浩然,五代词人吕岩,二人所处时代不同,但写的都是等待朋友而不得的焦急期盼的情感。

(1)虽然写的都是等候的情感,但各自用不同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试抓住两首诗词的末句(或联)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这个特点。

(2)两首诗词都能够运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你认为哪一首的形象更美一些,为什么?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阑干。

【注】①夜直,即为值夜班。此时宋神宗已决定采纳王安石的意见,实行新法。

(1)第三句春色指什么?诗人为何感到春色恼人眠不得?

(2)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有人说:‘不系船’三字之意,在全诗中首尾相贯。你同意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说明理由。(4分)

(2)诗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你对此有何感触?(4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8分)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乌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永州愚溪作者住宅以西。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⑴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⑵“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填空题。(8分)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1)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2)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16.阅读下面一道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一致吗?请依据词意简要赏析。(5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点绛唇》一题“春草”。 ②佥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③王孙,借指作者的朋友。④萋萋,草盛貌。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3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5分)

18.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7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指绿琴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是说,虽然只是“微风”,然而其声响还是让坐在窗前沉思的作者心惊不已。

B.颔联是说,风吹开了屋门同时弄得竹林中响动不已,使作者误以为有朋友来访。

C.颈联中,作者想象枝上露水被风吹摇而滴落的情景透出一种心无所适的意味。

D.作者因风入题,又借风声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诗题中“闻风”二字正相切合。

(2)作者对风声中自己内的感受进行描摹渲染,创造了一种清远孤寂的意境,请结合诗句对其中的感受和意境作具体说明。(5分)

1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1)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注](1)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

(1)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2)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喧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诗歌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分)

(2)张上若《杜诗镜诠》中评价画线的两句诗说:“润”字从“薄”字看出,“喧”字从“迟”字看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为什么?(4分)

2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有人认为“‘不系船’三字为全诗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                                  

2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二题。(8分)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裴迪:钱起、王维的友人,几人多有诗作唱和。谢公,宋谢灵运,一说为齐谢朓,诗中以“谢公楼”比喻裴迪住处。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准家?

(2)清人沈德潜对钱诗中“萤远”一句的评价为:“月夜萤光自失,然远入烟丛,则仍见其流矣。此最工于体物。”(《唐诗别裁集》卷十一)“工于体物”,指在写物方面很见功力。试分析钱诗中“萤远”一句在“体物”方面的精妙之处。并指出王诗中最“工于体物”的是哪一句,试作简要分析。(6分)

2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⑴诗中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山村怎样的景物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漠漠1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2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 1 漠漠:弥漫、轻淡貌。2 无赖:无可奈何的憎语。杜甫曾以“无赖”形容春色,如《绝句漫兴》:“ 无赖春色到江亭”。言春色不可人意。

(2)这首词的下片前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徙倚:徘徊义。采薇:此处用古代隐士伯夷、叔齐的典故。武王平定了商纣,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 

(1) 请简析这首诗是怎样扣住“望”字有层次地展开景物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对山野秋色的描写中表露了怎样一种心情。(4分)

2006届江苏省各地5月模拟试卷诗歌鉴赏题汇编参考答案

1. 【答案】⑴“一两家鸡鸣”说明山村人家不多,突出了山村的幽静;(2 分)雨中的竹林、溪水、村路、板桥,写出了山村自然和谐优美的景致。(2 分)

 ⑵“闲”。(1分)运用了反衬手法,以闲衬忙,(1 分)写出了仲春时节农事繁忙的景象,充满了欢快向上的劳动生活气息, (2 分)

2.(7分)(1)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起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也有所提示。(意思对即可,3分。如果仅仅是翻译就不给分。)

(2)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4分,“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各2分。)

3. 【答案】⑴用了拟人手法(答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等也可);(2分)青峰伫立,似含情送客,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里借山言人,表达了诗人的恋恋不舍的感情。(2分)

(2) “独”字写自己离别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写出自己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写出严公远去后自己的冷落与惆怅。(3分)这两句借离别后的心绪写诗人的依恋惜别之情。(1分)

4.(1)古代诗人往往赞扬鸥鹭“ 忘机”。正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鸥鹭才没有“机心”,所以愿与鸥鹭为友。这支小令前面写渔夫有“忘机友”,那“忘机友”究竟指什么呢?细玩文意,那正是指“点秋红”的“ 白鹭沙鸥”。以鸥鹭为友,既表现“ 渔夫”的高洁,又说明真正的“忘机友”在人间无法找到。

(2)“点秋江白鹭沙鸥”一句写景非常生动,“ 点”字尤其用得好。变形容词为动词,便出现了白鹭沙鸥点秋江的生动情景。

答第(1)题要充分利用注释,既要弄清“ 忘机友”的含义,又要明白“忘机友”在曲中所指,进而回答渔夫为什么“ 惟寻鸥鹭盟”。第(2)题是鉴赏古诗中常见的“炼字”问题。找准了答题角度,问题就简单了。

【评注】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尽管题目难度较大,但曲词语言较通俗,答题时要看清题干要求。

2005 年全国及各省自主命题的16 套试卷中,唐诗鉴赏权重过大,元曲鉴赏应引起高度重视。

5.(1)耐寒、甘于奉献。(答对一点得/ 分、答对# 点得& 分)

(2)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自有岁寒心”。“ 岁寒心”,一般是指松柏的。作者在这里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坎坷的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3)托物言志。不为世所用的愤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2点得3 分)

【评注】"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的必考题。材料来自教材之外,符合高考的选材标准。第一题在意象上设计了考题,是重点。第二题涉及全诗主题的把握,只有把该句放到全诗中去理解才能找到准确的答案。第三题则考查了表现手法,学生回答问题必须掌握手法的作用才能得满分。其他如“ 炼字”未考,并不是说不重要,学生复习时也要重视。

6.(1)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是相同的,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选取的意象是不同的。刘诗选取了秋季的独特景色“ 秋风”“雁”等表现凄婉的环境,以“秋风”为主体内容体现秋季特点,从而表现诗人羁旅之思和思归之情。张诗选取渡口作为抒情的载体,以长江涌潮、斜月当空、对岸灯火等体现羁旅之思。

(2)两首诗都使用了寓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刘诗首句显示秋风忽至的特征,第二句写耳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绘声绘影。后两句把笔触从秋空中的“ 雁群”移向地面上的“ 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的“孤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张诗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 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评注】" 意象是指蕴含诗人感情的景物,描景抒情诗主要通过景物描写,依照意象体现的情感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把握意象的特点和描写景物的方法应首先分析诗歌的内容。

7.(1)阴冷,凄清。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意思相近即可。(2)少时丧父,

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 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 分,相见无期1 分。意思对即可。

【评注】" 本题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是指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倾向、作者主旨、作品中的情感基调、作品的思想意义、社会价值及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综合、重组并评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1)表现手法:或托物言志,或情景交融,或联想想象,或小中见大,或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诗旨。抒情

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3)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反复、设问、反问、对偶等。

8.(1)前者重点在“孤”和“候”,后者重点在“立尽”和“ 影”。(2分)孟诗用“孤琴候萝径”来表达,一个人孤独抚琴,虽不遇友人但自得其乐,显得格调高雅,婉转含蓄;吕词用“ 教人立尽梧桐影”直接感叹,一个“ 立尽”倍感惆怅而孤独之余,多了些幽怨,而一个“影”字更显出夜之深、夜之冷和抒情主人的无限怅惘与孤独,手法直接热烈。(2 分)

要抓住“孤琴候萝径”和“教人立尽梧桐影”两个句子来分析。

(2)参考答案(1):孟诗充满诗情画意。诗中的形象都围绕“待丁大不至”这一情怀。夕阳、群山、樵夫、烟鸟,都紧扣山中薄暮的环境。松林中的月色清凉,山风中的流泉幽响,樵夫尽走而栖鸟初定,张开素琴,静候朋友归来。此情此景,阅读诗歌,如见其人。

参考答案2:吕词的形象非常优美。词人只抓住残月西坠、秋风夜寒和梧桐树影下一个孤独徘徊的人这三个对象,来表达出

一个久待朋友而不至的幽怨情怀的清冷意境。

【评注】  这是个开放题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给满分。两首诗词的形象都很美,但是,在回答时应该加以对比,不能将另一首诗词完全丢掉不谈。

9.(1)“春色”不只是自然界的春,这里寓指政治上开始变法的好形势。因得到神宗赞同,君臣协力,因而兴奋异常,不能成眠。

(2)末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将要实现抱负的愉悦心情。

【评注】"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

10.(1)同意。 “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诗眼,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第二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评分标准:表明态度是同意或不同意1分,能结合诗句进行分析3分。若答“不同意”,但能自圆其说,最多得2分。【参考资料】 “全在‘不系船’三字,故起句即提出正意,第二句点明江村,第三句一开,第四句一合,而‘不系船’三字之意,便首尾相贯矣。”(刘坡公《学诗百法》)

(2)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自在或者闲适洒脱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第二问反面回答:可从“看似闲适实际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11.(8分)(1)(4分)“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题中的“早”字。

(2)(4分)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12.(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13.(8分)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

14.(1)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

15.(1)愉悦、兴奋(2分)(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2)同意(1分)(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风中,扬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来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飞近过往人马时,又象有所猜疑,远远飞开。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虽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象,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5分)

16.(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成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

17.(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3分,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2)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写景(咏物),以荒园暮春为背景,运用映衬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下片情景交融,先用 “一阕长亭暮”的特有情景,再用“王孙”这个典故,后以景作结,将绵绵之情写尽收足。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第二问只抽象说出几个概念不作具体分析的,说对了也只给2分。)

18.(1)A(2)作者借“暮”“故人”“苔”“埃”等意味深沉的事物渲染环境气氛的清远孤寂(2分);从诗句看,作者内心所想屡屡因风而变,心无所适;“疑是故人来”、“为指绿琴埃”等句含蓄而又凝重地表达出作者想念、期待友人而又未得相见的内心孤寂(3分)。

19. (1)颔联中写蒙蒙细雨带来淡淡春寒,“斑斑雨”暗示花落。“酒”与“雨”都渗透了诗人伤春愁绪。(2分)

    (2)此联写花开花落,人力奈何不得;旧燕归来,似曾相识,人事兴衰,无往不复。(2分)

    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有美好事物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切虚无。(2分)

20.(1)(2分)如有待,江山好像有所等待,自无私,花柳本来就没有私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赞赏热爱之情。(2)(4分)同意。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一个“薄”字,写出了晨雾像酥油一样滚滚着大地;日“迟“,才会有沙地的闪闪发光,暖气四散。

21.同意。“不系船”调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动作描写),为上联江村静夜的画面添上闲适的色彩和生活的真趣,(2分)这三字写弃舟登岸小事,留下伏笔,静夜“堪眠”加上“芦花浅水”,“系船”也许就成为多余(或这三字藏生活玄机,引出下联,“水浅”与“不系船”恰成因果),(2分)“不系船”三字生发全诗,勾勒出钓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淡远的自然图画。(2分)

22、(1)静谧、寒凉

  (2)①“萤远入烟流”描写了月下萤虫远飞,光亮流逝在清冷的月光和弥散的烟雾中,诗人不仅观察细腻,且表现出一种惆然自失的淡淡愁绪。通过“萤火”流露“寒意”,在写物方面确实很见功力。

②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可看作实指(中庭桂树)也可视为虚拟(月中桂树),秋露从天而降,沟通天地,将桂花沁湿,使人在十五的月圆之夜感到冷清,诗人由“露湿桂花”引发“秋思”,在写物方面亦表现出相当的功力。

23.答案: (8分)(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和谐优美的特点。(共4分,答到“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意思的得2分,答到“幽静”或“和谐优美”的得2分;不够完整、准确的酌情扣分)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家忙的气氛。(共4分,围绕“妇姑相唤浴蚕”和“闲”进行分析的,可各得2分;或者围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的各得2分。其他分析根据要求酌情给分)

(2)比喻。将梦与愁和飞花细雨连成美妙的比喻:飘飞的花絮如初醒的残梦,绵长的丝雨细如满怀的愁绪,比喻极为恰切,化抽象虚泛为具体实在。

【评注】  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词的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准确把握词的内容。

25.(1)诗人举目四望,写秋色先从大处着眼,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萧瑟的背景,而后又在这背景上增加关于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动起来,营造出一种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或答:诗歌由远景到近景,注意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山野秋景”不施脂粉”的朴素之美)(得分点:要求答出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能够说出整幅画面自然、朴素的总体风貌)

(2)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意对即可)

1、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首句“五原春色旧来迟”是对全诗写景的概括,请结合以下三句具体说明。

(2)、刘永济说:“此边词而不言边塞之苦。但用对比手法将河畔与长安两两相形而意在言外,且语意和平,可想见唐初国力之盛”(《唐人绝句精华》)。结合诗歌

说一说为什么此诗尽管写了边地的荒寒,但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的?

(1)、第二句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2)、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这样沉重的叹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注:溆(xù)水塘边。《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

(1)、诗歌一二两句哪两个字运用活而有力?说一说理由。

(2)、在这首诗中作者是如何表达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的?请结合三四两句加以说明。

(1)、“争”、“乱”二字,运用活而有力。一个“争”字,把百花吐芳斗艳的繁茂之态写活了。一个“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竞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诗人不写人的活动,人的活动自见,只从水波蛇行回旋的乱流中,便可想见人物的活动情态。

(2)、这些江南水乡的青年男女们天真活泼,对美好的爱情有着大胆炽热的追求: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很担心水波再把他们分开,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这是一首宫怨诗。那一句诗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请加以说明。

(2)、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刻画诗歌的主人公的,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1)、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金屋藏娇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

(2)、运用了烘托手法。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院中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

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注:茨菰,即慈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里。

(1)、诗歌一二两句在交代时令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诗的第三句写到“梦”,由久别而思,由思而梦,按照一般写法,第四句可能就要写梦中或梦后的情景,可是诗人撇开了这个内容,凌空飞来一笔──人传郎在凤凰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茨菰叶烂”的时间当在秋末冬初;“莲子花开”,即荷花开放,这里当指第二年的夏天。前者暗示出一个水枯叶烂、寒风萧萧的景象,它衬托出别离的凄楚;后者点染出满池荷花、红绿相映、生机勃勃的画面,反衬出孤居的寂寞难耐。

(2)、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尽。“人传郎在凤凰山”首先,这个消息的到来,说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梦相随,往日多少个“不离江上水”的“梦”,原来是一场“空”;其次,这个消息还意味着“他”时而在水,时而在山,行踪不定,又不寄语,往后便是梦中也无处寻觅。

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1)、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歌中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后人对这两首诗歌作了评价,认为同样是写思念的诗歌元缜的诗别出机杼,更是难得。为什么?

(1)、“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2)、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即为这次行旅所作。“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1)、诗歌的一二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2)、大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意象,这首诗歌中的大雁在作者笔下包含了什么样的意蕴?

(1)、诗歌的一而句采用了严格的对仗,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2)、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只能问及禽鸟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7、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注: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

(1)、词的上阕用春梦、秋云作比喻,这两个意象有什么样的特点象征了什么,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词的下阕“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一句化用了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的诗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春梦旖旎温馨而虚幻短暂,秋云高洁明净而缥缈易逝,用它们来象征美好而不久长的情事,抒发聚散离合的不常之感。

(2)、化用诗句,直承上句“凄凉意”而加以渲染。人的凄凉,似乎感染了红烛。它虽然同情词人,却又自伤无计消除其凄凉,只好寒寂的永夜里空自替人长洒同情之泪了。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反映出自己别后的凄凉心境。

8、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轻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世情恶,人情薄,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注:唐琬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遗憾的是身为婆婆的陆游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是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终生的眷属,唐琬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

(1)、“雨送黄昏花易落”,阴雨黄昏时的花,原是陆游词中爱用的意象。其《卜算子》曾借以自况。唐琬把这一意象吸入己作,有什么样的特别用意?

(2)、这两首词的名字都为《钗头凤》,都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试比较这两首词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不仅有自悲自悼之意,而且还说明了她与陆游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2)、这两首词有许多相似点。

   二.而唐氏在表达自己对前夫的思念之情时,她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与陆游恰恰相反。她是通过对自己的处境、容貌以及每日心情的描写来反衬出对陆游的思念。

9、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写晴山写雨山, 似呵明镜照烟鬟。

人间万象模糊好, 风马云车便往还。

注:蒋士铨()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省铅山县人。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曾主持口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1)、诗歌当中写实是一种自然之美,朦胧也是一种美的意境。就山水画的艺术来说,懵懂迷糊,也是一种画境,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赞同那一种美?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2)、诗歌的三四两句一语双关,表达了哪两层含义?

(1)、这首题画诗中,表现了对朦胧画境的肯定,对 “不写晴山写雨山 ”的同意,对 “ 明镜照烟鬟 ”那样不写雨山写晴山的不满,这是就画论画的一种艺术观点。

(2)、三四两句表面上是承上文说在云气模糊之中,神仙乘车自在往来,实际上是进一步借喻,对人世的事情,乐得糊涂看待,不值得去自我麻烦和苦恼。

1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

注:字弢叔,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咸丰(一八五一―一八六一)诸生,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官乐清长林盐大使。工书。著有伏敔堂诗集。《瓯雅》

(1)、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绝句都是写西湖晓景,都从湖楼早起着笔。

B、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船;前一首写声,后一首写色;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

C、前一首写钟,后一首写到僧,又都和寺有关系。

D、前一首写晓起,写湖楼纳早上阳光;后一首由晨光进一步写到水气上蒸。

(2)、这两首诗描写内容有机联系,独具匠心,试比较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两首诗歌构思精巧之处的理解。

(1)、B(“两首诗都写了见和闻”理解错了,前一首写闻,后一首写见)

(2)、两首诗有机联系,具见匠心。第一首交代纳朝面湖之楼的方面,当然楼面东南方,应在孤山一带,所以第二首写见到的是对面的南高峰。两寺钟声,一短一长,近的声长,远的声短,则因凤林寺与孤山相近,而净慈寺则隔着西湖,传来的钟声便听不太清楚,显得短了。小船投靠西岸而来,离孤山楼近,因而辨得清三人中两个是僧,不但可见作者观察的仔细,也可见其构思的细入毫芒,这恰好和听钟声而留意到一长一短,是同样的匠心。

1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孔子想那位老者可能是轻生,就急忙叫一名弟子去救他。可瞬间那老者竟又重现在百步之外。他白发飘飘边走边唱,神形潇洒。孔子赶上他,虚心请教:请告诉我,你有什么秘诀可以对付这样的水流?老者笑道:我只是随着漩涡进入,又随着漩涡出来,我让自己适应水流,而不是让水流适应我。 

21987年,75位偌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的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学者答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测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可不用说,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鹭鸶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它的美.
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鹭鸶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顶端,看来像不很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放哨,可它真是在放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鹭鸶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鹭鸶不会唱歌.但是鹭鸶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鹭鸶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请细读文章,用“||”把文章分为四段,并写出段意,每段段意不超过18个字.(两行)
2.请你模仿鹭鸶的外形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个你喜爱的动物,注意描写动物的形态美.(两行)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2)鹭鸶自己死了,我们吃它便心安理得.心安理得:
2.第段中画线句子是自然环境描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3.文段中对鹭鸶的描绘,多次用到“可怜”一词,想一想第段和第段中的“可怜”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4.母亲“信佛,从不杀生”却又“杀”死了鹭鸶,在“杀”鹭鸶的时候,母亲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下母亲在“杀”鹭鸶时的心理活动.(60字以内)
5.第段中作者写到“那是我们家的一顿美餐”.你如何理解这一句话所包含的感情?
6.请你另选写作对象,仿照第段画线的句子,写一段文字.
7.读过这篇文章,你一定对文中母亲的形象有很深的感触.结合文段,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1.(1)贪婪:不知满足.贬词褒用,突出鹭鸶饿得厉害.(2)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真实地写出了我们一家人吃鹭鸶时的心情.2.这段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暗示了父亲不可能挖到野荸荠,同时也使父亲抓住鹭鸶一事变得合乎情理.3.前一个“可怜”指鹭鸶饥寒交迫的样子很可怜;后一个“可怜”指鹭鸶被活活饿死很可怜.4.提示:要写出母亲两难的心理.5.答案要点: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家被饥饿困扰,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尽管我们吃的只是一只瘦弱的鹭鸶,却具有挽救生命的作用,所以称之为“美餐”.同时也暗含“我”对鹭鸶的感激和敬意.6.提示:要紧扣原句的结构特点,抓住对象的特征,生动地加以描绘.7.提示:母亲为救孩子而杀死鹭鸶,这种行为看来有些残忍,但母亲宁可忍受良心的折磨也要去做,这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另外,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表达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仿写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