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的古典气息对于小说的流畅性有妨碍?

和一个人好,便总想在他身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又总想留些他的痕迹于自己的生活中。于是,用他用过的东西,赠他以旧物、体己物作信物……小说中,这样的情节比比皆是。

譬如《红楼梦》。妙玉暗恋宝玉,从什么时候可见端倪?她请众人喝茶,各人有各人的茶杯,轮到宝玉,她拿的是“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妙玉出了名的有洁癖,她让宝玉用她的杯子,即是藏在心口不便吐露的“我待你如自己”。

同样是杯子,黛玉也有一只。有一年元宵节,大家围坐着,宝玉提着酒壶一一斟去,斟至黛玉面前,她却不喝,“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之后,宝玉再替她斟一杯。这是别人无,独他俩有的亲密,交换痕迹如接吻,无怪乎贾母也要借才子佳人的.故事旁敲侧击。

日后,宝玉挨打,让晴雯去潇湘馆送两条旧手帕,黛玉悟出其中深意,“不觉神魂驰荡”――那是沾染着宝玉气息的贴身物,又将拭去带着她气息的眼泪,两人隔空、秘密完成一场痕迹的交换。

其实,在此之前,宝黛间大多数行为,都还止步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亲昵。如,小说十九回那只著名的枕头――宝玉在黛玉房中午睡,黛玉“将自己枕的推与”他的那只,与二十一回宝玉就着湘云的洗脸水洗了两把的举动,并无本质的区别。

说起枕头和痕迹,我想起另一只枕头。元初笔记小说《姚月华小传》记载,唐末女诗人姚月华与意中人杨达尺牍往来,一直没有见面。一日,杨达去姚家,与姚父喝酒并装醉,留在姚家休息,“月华私命侍儿送合欢竹钿枕、温凉草文席,皆其香阁中物也。”杨达先是“心荡”而后“怅然若失”――更私密、更隔空,完成一场痕迹的交换,这真是极具中国特色,古时候才有的浪漫。

所以,那些没交换成功的痕迹或终究错过的痕迹,就只能算未遂、心碎的浪漫。

《红楼梦》中,最具悲剧意味的场景,莫过于宝钗拿起袭人为宝玉绣的肚兜,忍不住扎了几针,扎着扎着,她听到宝玉的梦呓,“和尚道士的话哪能信”“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另一个颇具悲剧意味的场景发生在尤三姐的绣房。柳湘莲赠的剑挂在她的床上,她“每日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我想,尤三姐大概千百次抚摸过那剑,剑亦是贴身物件,她指尖所及都曾被柳湘莲碰触过,这是何等欣喜;而终其一生,他们只在这把剑上痕迹重合,最后,这把剑“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又令观者何等悲恸。

我曾疑心,为什么中国古典小说中,头发、指甲的故事特别多,后来才明白这是痕迹交换的极致,即把“我的一部分赠予你”。

比如,晴雯走前,铰了葱管似的指甲递与宝玉,那未必是爱情,更像是一种知己的托付。

又如,北宋柳师尹的《王幼玉记》记载,衡州娼王幼玉与京都青年柳富一见钟情,柳返乡时,答应幼玉一定会回衡州,但直至幼玉相思病逝,也没回去。后来,衡州来人告诉柳,幼玉临终前曾将“头发一缕,手指甲数个”交付婢女,并留言“郎来访我,可以与之”,柳虽很伤心,但终没回去,可见所谓真心和伤心都有限。

依我看,对头发、指甲这类私密物件、极致痕迹的态度,便可一窥你错不错,那人淑不淑。

还是书生和妓女,还是头发,唐《欧阳詹惑太原妓》中写道,太原妓去世前,“剪其云髻,谓侍儿曰:‘所欢应访我,当以发为贶。’”果然,太原妓的“所欢”欧阳詹看到她的头发,“为之恸怨,涉旬而生亦殁”,不枉她一片深情。

回过头来看贾琏,多姑娘赠他以头发,被平儿发现后,他说,烧了完事,又“塞于靴掖内”,可见只是一场露水姻缘。

所以,林黛玉误会一针一线费心费力刺就的香囊被宝玉让小厮解了去,发了火,“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她以为那是她的痕迹,却被宝玉轻贱。

所以,《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莱阳生辜负了公孙九娘所托,九娘再见他时,只用袖子遮着脸,没人知道她是怒还是哭,他们之间的信物、一双罗袜也瞬间灰飞烟灭。

反之,姚月华每每看完杨达的信,便烧了,将纸灰放入酒中,一饮而尽,并将那酒命名为“款中散”。她吞了爱人所有的痕迹。

反之,元曲最旖旎,最惊心动魄的爱情绝唱是《我侬词》――“……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女主角恨不得与爱人交换所有痕迹。

与你交换痕迹,与你互赠气息,把我的一部分赠予你。

你不“来访”我便不“与”,你若辜负,我便不托付,“你若无心我便休”。

这是王幼玉,是公孙九娘,是姚月华,是林黛玉,是尤三姐……是古时候的中国女人,是属于她们的浪漫和决绝。

【古典情感美文】相关文章:

}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26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是清朝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先生所写,《红楼梦》的基调是一个悲剧,生动的刻画了贾府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我想《红楼梦》不仅是从侧面反映了曹雪芹在生活中的真写照,而且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红楼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对于中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有非常高的评价,他曾说,《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的文学的造诣,其中的人物同样刻画的栩栩如生,其中王熙凤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道王熙凤,首先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就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集一身。她作为贾府的管家,地位可以说仅次于贾母之下,因此,她在贾府中有极高的威望。王熙凤可谓是把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如在《红楼梦》第三回中说道荣国府收养了林黛玉,王熙凤的言行举止中,可谓是把她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在《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提到了贾琏偷娶尤二姐东窗事发,王熙凤先是做尽了好人,然后在显示出了奸滑狡诈的本事,她打闹宁国府,状告尤二姐,最后使得尤二姐选择吞金自杀。王熙凤费尽心机苦苦的经营的贾府,目的就是想从中捞取好处,但是她殊不知,最后,她亲手经营的大厦的崩塌是由她自己所导致的,这可谓是王熙凤的悲剧。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看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对于王熙凤的描写是非常的生动的,可以说,书中对于王熙凤的人物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她出现在哪,哪里就会有热闹。在林黛玉初次见贾母时,贾母把她的外孙女搂在怀里当成心肝宝贝痛哭时,所有人都“个个敛声屏气,严肃工整”,但是,有一个人却从后院笑的出来说道“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能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厚的印象。书中有很多对于王熙凤的正面的描写,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艰险,歹毒,泼辣等人物的性格。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侧面中看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如在王熙凤的丫鬟对于王熙凤说:“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哭,两面三刀”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的人物性格。

  王熙凤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世梦。王熙凤越是能干,贾府就衰败的越快。《红楼梦》是悲剧的基调,所以,从对于王熙凤这一个人物的刻画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是一部经典,王熙凤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关系,不管是联结,或是矛盾,都反应了复杂的人际关系。

  总之,《红楼梦》非常值得一看,它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体验人生的悲欢。我们一定要通过品读国学经典,从而感悟人生之道。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红楼梦这部书,我看了数遍,从高中第一次拿到书,那么多年过去,这是为数不多还留的我身旁的书之一。86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我在大学百看不厌的剧集,每一帧都是世间最唯美的画面。每每看书和电视剧,就是满心赞叹文字的细腻,画面的唯美,随着书中戏中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也是而满心欢喜,时而悲戚,心有戚戚焉。

  两个月前,经朋友介绍,偶遇蒋勋细说红楼梦,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无论上下班路上还是去见客户的路上。甚至国庆节回家路上,面对十数公里的堵车长龙,披星戴月,在蒋勋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中,体味着十二三岁少男少女的细腻心思,竟然没有了我贯有的浮躁和抱怨,反而非常享受这片刻的宁静,甚至带着乐乐赏星赏月,异常觉得这个时刻的可贵和值得珍惜。

  通过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我才看到了红楼梦的宏大和伟大。通过细说红楼,我看到了曹雪芹的佛心,蒋勋老师的慈悲心。红楼梦通过蒋勋老师的讲解给我展现了:人际交往学,人性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以及电影脚本的角度,曹雪芹的蒙太奇写法。我能那么实质地感受到曹雪芹书写时的那种包容,那种心底的细腻,那种经过奢华后家族没落,又经过人情冷暖的那种悲凉。虽然我也爱红楼,喜欢红楼,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可以通过蒋老师的眼睛看到这本书那么丰富的层面,可以那么慢的看一本书,那么细腻的捉摸每个人物的小心思,每个人物的角度,每个画面的细节,那一帧帧一面面,都是在向我展现人生的各种不同,人性的各种内在外在。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如果用一个字来说红楼梦,那就是“空”。曹雪芹那种容纳万物的心境来书写笔下的这三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没有重叠,每个人都可以从他/她一出场一直到这个书的结束(前80回)都始终保留他自己的那个唯一的个性。在写作中曹雪芹化身成了这三百多个人物,即是大富大贵的显官达贵,又是身份卑微的赵姨娘,小红和道婆,所以曹雪芹就是那活生生地千面菩萨啊。蒋勋老师在一次次在细细解读时,那由衷发出的一次次赞叹,都让我感动,感动我可以通过蒋勋老师的解读可以那么深地触碰到曹雪芹的那种宽广无边的佛心,又被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所感动,没有蒋勋老师的慈悲心,我怎会有机会在我32岁这年就可以触碰到曹雪芹的佛心?曹雪芹的佛性和蒋勋的慈悲心,才能让我们体会到我们自己可能看不出来的那些文字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

  带着阅历来读书,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动自己心底的那一帧那一幕。

  把自己的阅读与大家分享,可能让听者看到自己眼中的读者和文字,可以没有阅历但是也可以经历。这可能就是大家一起读书的真正意义。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读完《红楼梦》,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萦绕在我心头。曲终人散,贾府终究是落败了。我深叹一口气,像是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悲哀叹惋,又像是为故事的终结空虚不舍。合上书页,书中一幕幕情景从眼前消失,像是电影落幕,只留下一片黑暗。

  闭眼细想,回放一幅幅画面,最终停在了那书中最美的风景。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那花瓣纷飞的世界。风轻轻地吹拂,那满树的花如一只只舞倦了的蝴蝶,飘飘悠悠地飞下,落满一地。我看见黛玉将那飘落的花瓣轻轻拾起,放入囊中,埋进花冢。她孤独地立在风中,对着落花,诉着自己心中的愁思,泪光闪闪,显得单薄而又无助。“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一句,正是黛玉一生最好的写照。自幼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在偌大的贾府里步步谨慎,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虽此后锦衣玉食,深受贾母和宝玉喜爱,可心中的忧愁与痛苦又岂是他人能懂?“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应对落花,她也许想到了自己今后如落花般消逝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哀思浓浓。

  林黛玉如此柔弱,却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做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读《西厢记》,风中葬花,对世俗不屑一顾,不随波逐流,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她也有着令人惊艳的才华。作菊花诗,吟葬花词,写五美吟,这些无一不表现出黛玉的才情。然在当时的社会中,她这些宝贵的特性却不被世人所容,她被视为异类,无人能懂,也无人倾诉,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自悲伤。纵有高洁的品格,黛玉终究被封建社会所迫害,在潇湘苑里泪尽而逝,含恨离去。

  一代佳人就这样消逝了,偌大的贾府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那大观园里的热闹非凡,欢声笑语,都如一场梦般消散,只剩下无尽的阴冷萧凉。黛玉的故事结束了,却留给了我深深的感慨与思索。“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黛玉才华横溢,却最终香消玉殒;贾府辉煌一时,却终究“好似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令人悲叹不已。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每时每刻都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地前进,都会遭遇困境,被路上的荆棘所困。然而,我们不是黛玉,不会像黛玉一般柔弱,被现实的黑暗压迫,无力反抗。只要我们怀有勇气和希望,永不放弃,一定能够像游戏中的主角一样,天赐神力,披荆斩棘,走出困境。没有人会永远被困于黑暗中。纵然黑暗再深,也终有光明可破;纵然暗夜再长,也终有黎明降临。勇敢乐观的人才是最终的胜者。

  风中的黛玉早已离开,满地的落花逐渐消失,我缓缓从红楼中走出。那些悲惨的故事已经远去,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们还存于当下,迎接我们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夜色凉如水,月色清如许。枕着悠悠玉笛声,浸着淡淡木兰香,入烟雨幻境,红楼一梦。纤纤素指轻拨琴弦,香茗淡飘,琴声之中又是谁的辛酸苦涩?

  一曲红楼,似千千万万声的叹息。这叹息铿锵地说出封建社会的黑暗。国运昌隆,皇恩永续,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万象争辉。少有人看到,整个社会从最底层至最上流,皆是一番淤泥拥阻,浑浊不堪的景象。底层百姓失田弃地,难以维持生计。不愿受辱遭害的,毅然别过人间。硬挣着命活下来的,不是被官府算计,就是被大家族盘剥,最终也免不了悲惨的命运。大家族间更是利益纠葛,为了钱势互相倾轧,争权夺势,与官府沆瀣一气,弄得民不聊生。就是家族内部也是无休止地勾心斗角,最终还是难逃家破人亡的结局。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腐朽的年代!

  一曲红楼,哀婉的曲调似朦胧的烟雨,蕴含着无数的梦。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前世的神话,揭开了尘封许久的记忆;一块无暇的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悠悠的情思,让佳人流连忘返。

  踏破时间的道路,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却总是含满了莹莹的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亦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知,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 在这你来我往之中,宝黛的情愫至此互相悄悄地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奇缘,却也拗不过贾母的一语定音。焚稿时,有谁知道黛玉心中的苦楚,伤心的泪洒了一遍又一遍,一人孤苦伶仃,又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翼翼,心中的委屈愁恨又与何人说?美黛终损,宝玉却还蒙在鼓里,在为他和"黛玉"的婚事而欢天喜地。两处气氛天壤之别,却异曲同工地绽放出两人之间的浓浓爱意。终于,终于,那个眼里常有泪水的绝代女子,最终含恨而去,默默间黯然飘逝。而宝玉最后知道了真相,伤心欲绝,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最终看破茫茫的红尘。本以为"金玉良缘"的枷锁可破,却又怎知命不由己?原来的那个纨绔公子贾宝玉,身边再也没有那个叫林黛玉的佳人相伴。一切,都结束在滚滚红尘中。

  红,一个绚丽却残忍的颜色,倚望红楼,只是一场"梦如人生"的开始,一个虚缈却入骨的悲伤之爱,正如"无非始于荣华,终于憔悴,感慨身世,追缅古欢,绮梦既阑,穷愁毕世",宝玉如是也……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言……

  梦断那如烟似雨的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奔着宝黛的爱情悲剧初读红楼,想着见识见识不同续写风格再读红楼,三读红楼本想做个公正的人,客观品评那些风流人物,却身不由己地跳过了数也数过来的主子们,被那些在主子和下人间“周旋”的丫头们吸引。

  自然得从宝二爷房里的丫头说起。想要痛快的人生,不如做个晴雯,且别管她长得有多俊儿,就看她的直性子,摔扇子是她,毫不掩饰地拿袭人未来的身份开玩笑的也是她,毫不留情地赶走偷镯子的坠儿的还是她。她有一说一、想什么就说什么,或许在那个耍心机与权谋的大观园里,她并不讨喜,但她确实活得自在。吃得了“带病夜补雀金裘”的苦,说得出“早知担这个虚名,我就真的动这个心也罢”的怨,没什么情绪憋在肚子里,人生自然痛快。或许有人觉得她就是被这刀子嘴、急性子害死的,但她的委屈既然懂她的人都知道,那又算什么真正的委屈呢?

  相比之下,袭人可就憋屈多了。王夫人的重视成了她的一种负担,天天劝宝玉读书,苦口婆心;想和她们一起闹吧,一是怕王夫人嗔怪,二是因为未来的身份不愿与宝玉太亲密,她稳得不得了,而谁又知道在她波澜不惊的外表下,有多少翻腾不息的苦水呢。这也是为何当她寄一切希望的宝玉一去不复返后她哭得如此死去活来的原因。但她注定不能解脱,念往日恩情,她不愿殉情贾府;想兄妹深情,她不愿自尽哥嫂家;念新配丈夫蒋玉涵的体贴,她不愿自尽蒋家。她就这样忍着,稳了一辈子,别人欣赏了一辈子,但也苦了一辈子。

  如果一定要在这几个丫头中选一个,那必定要选平儿。《红楼梦》的人物是很少能轻易界定好坏的,可唯独“俏平儿”成了众人眼中公认的好人。正如宝玉所评价的“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都能周全妥帖”,她既帮凤姐,又时不时帮帮贾琏,却谁也不依附,因为她明白,她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靠自己的广结善缘,高调做好人。无论是“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还是“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还是虾须镯事件,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心意,又不乏风度,于人于己都有了好处。都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既然“关系”这个东西客观存在,那我们为什么不和它做个“君子之交”呢?虽淡如水,但能为我们的人生推波助力是硬道理。

  红楼里的丫头还有很多,但既然是“梦”,又以“情”为主线,那些丫头们自然都逃不出一个“痴”字。有对主子痴的紫鹃、袭人,对公子爷痴的小红,对诗痴的香菱,更有为操守痴的金钏、鸳鸯……有痴病不打紧,关键看你痴的是什么,如果是可望可及的,那便大胆的痴吧,你愿意做晴雯便做晴雯,做平儿便做平儿,谁的人生都终是百味的,只是尝尽酸甜苦辣的顺序和余味不同而已。但若痴的东西虚无缥缈,还是醒醒吧,梦破之后,就剩下一所空宅、一块顽石而已。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书如人,人亦如书。

  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不过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非常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后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不过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

  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理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该要珍惜的人。

  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校园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喜欢在午夜之后,夜深人静,在幽暗的灯光下,整晚整晚地看着。会和它一起笑,和它一起哭,和它一起哀叹。灯盏里飘逸出的是风干了的桂花瓣的沉香,萦绕在幽蓝昏紫的光边,就这样,呷咂着一本叫做《红楼梦》的,整晚整晚……

  总不知,今夜飘落的花朵会有谁来埋葬?只怕有了这景却没了那情,没了那哀忧惋绝。飘落于树下,旋舞于天际,终于,随风飞到天尽头。它可知,花落红颜尽,葬花惹谁怜?遭受了一生的劫,还尽了一世的泪,如今,也只是随花飞到天尽头,终换了个花去人亡。不是自命清高,而是本就孤苦伶俜,倘若再失了高洁,还拿什么来配?不是心胸狭隘,而只是为他尽了全心,用了全意,再看他的“金玉良缘”,叫人怎能不落泪?只道是“你好,我便好”,却又是互用了心,互错了意。何时,到底要何时,你才能悟了他那一句“你放心”?你可知,为你,他也累了一身的疾。不敢说,更不能说,只能憋在心里。只盼望,你快好起来,只道是“你好,他便好”何时,到底要何时,你才能放下心,甩掉一生的情劫债。是不是,如若这样,你就不叫做林黛玉了?是不是如若这样,就没了你那蒙了软烟纱的心?

  总不明,你处处留下的情种到底是你的无意还是你的有心?难道万世情劫真的如此纠缠不清?为何你脸望着黛玉却眼看着宝钗?为何你话挑着金钏却心念着袭人?为何你手拉着袭人却口叫着黛玉?到底哪一个才是你想要的?如若没了那千年的劫数,到底哪一个才可以在你的怀里依偎到永远?你倒好,看破了,入了空门,了却了千般愁苦;哪曾想,那看不破的,都一一为你送了性命。袭人,金钏,黛玉,晴雯……如若换得了你的半丝真心也就值了,可是,有谁,到底是谁最终得了你的一颗心?

  总是想,如若没了那仙石是传说,是否真的可以造就一段“金玉良缘”呢?总是固执地认为,宝玉和宝钗的爱情只是时间的问题,因为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叫做先来后到。因为黛玉是先来的,因为先有了那份情,那份爱,所以,在他的眼中已见不得宝钗的美。或许,真的有种东西叫做上天的安排,命运的作弄;或许,真的有种东西叫做缘分。

  佛说,千百世的蓦然回首才会换得今生的檫肩而过。可是,为什么轮回不可以错开,为什么同在轮回之中,有人可以做着幸福的应运者,有人却只能做轮回之中的局外人?

  《红楼梦》到底还是宝玉和黛玉的凄婉爱情,任谁,都插不进脚。只恐怕对伤了的宝钗,痛了的袭人,怨了的金钏,太不公。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读罢《红楼梦》,已是深夜,我不知该如何表述自己复杂的感受,那种感觉,像是湛然寂静,又像是迷离恍惚。荣宁二府家破人亡,红粉丽人香消玉殒,霎那间,一切宛若散场后的电影院,一片漆黑,一片萧凉。

  “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合上《红楼》,却发现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女子,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她为整个家族操劳,却因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没有谁爱戴她。别人给她的评价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的确,她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绔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财主的女儿和长安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着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梯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每当读到这些情节,我都会觉得,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确实可恨。

  她曾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但她也像一般的妇女一样,也供瘟神,给女儿起名求福祉。她的确很精明,但费尽心机所追求的爱情落了空,她奄奄一息时,平儿求贾琏给她请个大夫,贾琏却啐道:“我的性命还不保,我还管他么!”有人说王熙凤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自作自受。或许是吧。但我还会为这个倔强好强的女子叹惋。我觉得,人生一世,只不过是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所有的栖居都是暂时的,就连生命,都要归还给日月经天的自然。王熙凤啊王熙凤,你这是何必呢,占有再多的财物,攀上再高的地位,你也无法拥有内心的安宁,享受生活的安然平和啊!

  《红楼梦》结尾的那四句偈语,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流转,“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正如王熙凤最后叹息,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是啊,水满则溢,月盈则缺,谁也躲不过,兴盛衰亡的轮回。但人有时总那么贪婪,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却不知道,美好的东西是会在贪欲中走失。及至“眼前无路想回头”之时才恍然大悟,那些本该安宁祥和的岁月,却一去不返,任怎样敲门,怎样借茶问路,都再也不会,看见门里探出一张桃花笑脸来。那所大宅子里的热闹非凡,珠光宝气,勾心斗角,卿卿我我,都如一场梦,最后,几近虚无。

  红楼一梦,香艳浮华都已不再,唯余一丝寂寞的气息和一段传世的故事,世事无常,尘世的大舞台上,却总也免不了这最后一幕――灯熄人寂。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

}

混世魔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绰号)一般指贾宝玉(古典小说《红楼梦》主人公)

贾宝玉,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男主角。前世真身为赤霞宫,荣国府与所生的次子。因衔通灵宝玉而诞,系贾府玉字辈嫡孙,故名贾宝玉,贾府通称宝二爷。 [1]

贾宝玉自幼深受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感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等有情男子;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和,批判,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他所欣赏的女子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结婚,致使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2]

贾宝玉形象带有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济世、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 [1]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贾宝玉仙界来历示意图(据通行本)

程高本中,之时,炼成补天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下。此剩一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得换人形。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命他为赤霞宫。他却常在西方灵河岸上行走,对(前世,属木)施以甘露之惠,相互许下(神瑛侍者属石,推知他的前世为神瑛仙石 [3] )。后因凡心偶炽,被一僧一道携入红尘,幻化为(形),其真身即转世为贾宝玉(质)。待劫终之日,人与玉“形质归一”,变回青埂峰下那块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女娲补天所剩之石,上面编述有《》原稿,静候有缘人空空道人抄去问世传奇。 [1]

贾宝玉仙界来历示意图(据甲戌本)

此处等脂本出现重大异文:剩一石既没有化身为神瑛侍者,也没有转世为贾宝玉,而是单单幻化为通灵宝玉;贾宝玉仅仅是神瑛侍者转世,与剩一石互不相干;待劫终之日,通灵宝玉变回空空道人见到的那块剩一石,贾宝玉则不知所踪。 [2] 图示如右:

神瑛侍者转世为人,生在京城荣国府贾府中。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通灵宝玉来,就取名叫作贾宝玉。万人皆以为奇异,说他来历不小,他的祖母贾母更是爱如珍宝。那年周岁时,他父亲贾政要试他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政便大不喜悦。独有贾母还是命根一样。 [1]

贾宝玉家世显赫,天下推为望族。京城“八公”,贾府宁国公、荣国公占二席,且系金陵省之一。太祖皇帝南巡,贾府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得像淌海水似的。贾宝玉的长姊元春晋封贵妃,元宵省亲被秦可卿称为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贾宝玉从小养尊处优,所以薛宝钗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富贵闲人”。 [1]

贾宝玉自幼因贾母疼爱,原是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他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他与林黛玉同处贾母房中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亲密熟惯些。他待丫鬟们如养花般细心体贴,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绛芸轩,自号绛洞花主(一作绛洞花王)。一次在秦可卿卧房午睡,梦入太虚幻境,阅金陵十二钗判册,赏《红楼梦仙曲》,聆“意淫”之训,与秦可卿梦魂温存。幼年贾宝玉与秦可卿弟弟秦钟同入贾府义学。秦可卿去世,贾宝玉急火攻心,直喷出一口血来。秦可卿出殡,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获赠蕶苓香念珠一串。秦钟夭逝,贾宝玉忧戚不尽。

大观园工程既竣,贾宝玉奉父亲贾政之命题对额,初露才华。元春省亲后,贾宝玉同姐妹们入住大观园。春日,宝黛共读《西厢记》,相约葬花。贾宝玉与凤姐中了马道婆魇术,一僧一道为通灵宝玉除邪,养了三十三天方愈。四月二十六日,贾宝玉在冯紫英家初识蒋玉函,获赠茜香罗。贾元春赏赐端午节礼,贾宝玉同薛宝钗的一样,宝黛生疑。五月初,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为贾宝玉提亲。宝黛因此大吵一场,贾宝玉砸玉,林黛玉剪坏了往日亲手做的穿玉的穗子。事后贾宝玉赔礼道歉,被薛宝钗讽为“负荆请罪”。在听唱《葬花吟》和史湘云劝学风波中,贾宝玉与林黛玉两番诉肺腑,二玉爱情开始觉醒。

端午节后,贾环诬称“贾宝玉调戏金钏儿致其被撵投井”,忠顺王府查问贾宝玉“藏匿蒋玉函”之罪,两案并发,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薛宝钗送来了治棒疮的丸药。林黛玉两个眼睛哭的桃儿一般,贾宝玉托晴雯带给她两条旧帕传情。莺儿给贾宝玉打梅花络,薛宝钗忽叫打玉络,又用金线配搭,隐喻金玉姻缘。薛宝钗在贾宝玉床边绣鸳鸯,忽见他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对前日挨打事件做一收束。因在梨香院亲睹贾蔷、龄官恩爱情景,贾宝玉情定林黛玉。

仲秋,探春建海棠诗社,贾宝玉在诗社里别号怡红公子,与姐妹们作海棠诗、菊花诗。听刘姥姥讲若玉(一作“茗玉”)小姐的故事,贾宝玉派小厮焙茗出城寻找若玉庙。栊翠庵品茶,妙玉取中贾宝玉是个些微有知识的。凤姐生日泼醋,平儿挨打,贾宝玉领她到怡红院理妆。鸳鸯抗婚,贾宝玉与袭人、平儿一起替她分忧解难。赖大家设宴,贾宝玉与柳湘莲话旧,追忆秦钟。初雪,芦雪亭联诗,贾宝玉落第被李纨罚去访妙玉乞红梅。晴雯病补雀金裘,贾宝玉细心照顾。

翌年孟春,江南甄夫人来访,贾宝玉梦见甄宝玉。因忧虑林黛玉终身大事,丫鬟紫鹃以情辞试探贾宝玉真心,致其急痛迷心。清明时节,贾宝玉病愈。宝玉生日到来,红香圃设午宴,香菱斗草时弄脏了石榴裙,贾宝玉让袭人找来一件裙子给她换上。怡红院夜宴,贾宝玉与姐妹们开怀畅饮。次日,贾宝玉与邢岫烟论道,回赠妙玉字帖。自秋及冬,贾宝玉感伤二尤悲剧,弄得神色若痴,语言常乱。 [1]

又是一年仲秋,贾宝玉历经抄检大观园诸事,作《芙蓉女儿诔》《紫菱洲歌》寄托忧思。薛蟠新娶夏金桂,贾宝玉为香菱命运担忧。因这些羞辱惊恐悲凄,故酿成一疾,卧床不起,养病四个月。听闻夏金桂用计迫害香菱,贾宝玉特往天齐庙求疗妒方。 [1]

贾宝玉大故迭起(出自高鹗续书后40回)

贾宝玉两番入家塾。林黛玉梦魇的同时,贾宝玉也梦魇,一叠连声嚷心疼,只说好像刀子割了去的似的。元春染疾,再问金玉缘。通灵宝玉夜放红光,喜信发动。北静王仿制通灵宝玉相送。宝黛谈禅,贾宝玉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蒋玉函回京演出,贾宝玉赞其“极是情种”。 [1]

怡红院海棠反季节开花,通灵宝玉丢失。妙玉扶乩云“入我门来一笑逢”,探春解曰:“若是仙家的门,便难入了。”外头闲人送来赝品假玉,致贾宝玉疯癫。因贾元春薨逝、王子腾被药死、贾政赴任在即,贾母、王夫人只得采纳凤姐掉包计,成全贾宝玉与薛宝钗的金玉姻缘。掉包计实施前,凤姐故意试探,贾宝玉道:“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傻大姐泄密,宝黛最后一次谈禅,林黛玉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金玉成婚当天,林黛玉泪尽而逝。婚后,贾宝玉到潇湘馆哭灵。探春远嫁,贾宝玉感离情。

元宵节,贾府获罪抄家。宝钗生日,贾宝玉往潇湘馆悼念林黛玉。贾母病危,临死前传汉玉玦与贾宝玉。闻得妙玉被劫,贾宝玉悲伤叹惋。 [1]

贾宝玉出家为僧(出自高鹗续书后40回)

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令贾宝玉失望。和尚送来通灵宝玉,引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系太虚幻境变形),重阅金陵十二钗判册,领悟三世情缘。

宝钗借“赤子之心”之词含功名讽谏之意,贾宝玉醒悟“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于是用心攻书,如期赶考。进场前跪别王夫人,揖别李纨,话别宝钗。出场后失踪,外头喜报中第七名举人。常州毗陵驿,贾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贾政,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贾政回京启奏,圣上给贾宝玉赏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也”,尘缘已满,仍是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形质归一。

遗腹子贾桂,与李纨之子贾兰合为兰桂齐芳。 [1] 而宝玉的最终归宿程高本中为贾宝玉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1] 即指贾宝玉最终回到青埂峰恢复补天石原貌。

在脂本中贾宝玉故事与程高本不同,依据脂批和伏笔有如下情节:

《》中伏笔提示贾宝玉和林黛玉曾经“三月香巢已垒成”,但不久就“人去梁空巢也倾”,林黛玉是“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63回李纨说黛玉是“不得贵婿反挨打”隐含了八十回后黛玉因拒绝皇家和亲或者指婚而挨打,林黛玉和贾宝玉未能成婚的命运,对此芦哲峰发出”难道黛玉的命运真的会凄凉于斯吗?我尚如此不忍”的感叹。并认为此可能与北静王有关。 [23] 西岭雪则指出黛玉遭遇或与和亲有关,探春和亲起因可能正是主动替嫁而成全了黛玉,本来和亲人选是黛玉。 [24] 最终黛玉泪尽夭亡。(林黛玉去世原因红学界有多种说法。具体可参见条)。

贾宝玉后和薛宝钗结婚,有过一度“绣幕灯前、绿窗月下”的欢乐时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 [4]

贾府抄家,探春已经远去,无人为贾府远谋,故此子孙流散(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4] 贾宝玉一度陷入狱神庙。

贾宝玉家内沦落到噎虀围破毡的地步。(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 [4] 甚至沦落为乞丐。

贾宝玉夫妇后来被蒋玉菡、袭人夫妇供养。(茜香罗、红麝串写于一回,盖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4]

但贾宝玉是“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贾宝玉后来放弃妻子薛宝钗,出家为僧。(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4]

脂本中脂批则指出贾宝玉结局为回到太虚幻境,名列情榜。(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林黛玉情情”) [4] ,余英时指出贾宝玉最终是总花神,在情榜上是居于类似托塔天王晁盖的位置。(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5] 吕启祥则进一步指出大观园的女孩子各司一花,都是一花之神,总花神正是惜花护花的贾宝玉。 [6]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

无缘无故的寻找愁苦,有的时候又装疯卖傻。虽然生得一副好皮囊,但腹中一无所有,糊里糊涂的连人情世故也不懂,愚笨顽劣不愿读书。 行为奇怪性格乖张,那里管世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呢?

少时身处富贵温柔乡里不知家业之艰,到头来家族败落却难以忍受,可惜少时辜负了大好时光,于国于家都没有益处。论起无能来天下第一,古今没有比他不肖的再找不出第二个。奉劝各种富贵纨绔子弟,不要学这个人的样子啊。

我虽比他尊贵,可知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美酒羊羔,也只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啻遭我荼毒了。(第7回) [1]

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第115回) [1]

若姊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疯疯傻傻。(第3回)

荣宁二公: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第5回) [1]

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第5回) [1]

世荣:真乃龙驹凤雏……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第15回) [1]

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第22回) [1]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第32回) [1]

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第29回) [1]

我养了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第29回) [1]

家婆子: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相貌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儿说话,见了明星月亮,他便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且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到了。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第35回)

成天家疯疯颠颠的,说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外头人人看着好清俊模样儿,心里自然是聪明的,谁知里头更糊涂,见了人,一句话也没有。所有的好处,虽没上过学,倒难为他认得几个字。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气儿,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第66回)

行事言谈吃喝,原有些女儿气的,自然是天天只在里头惯了的。若说糊涂,那些儿糊涂……冷眼看去,原来他在女孩儿跟前,不管什么都过的去,只不大合外人的式,所以他们不知道。(第66回) [1]

若说他,出门去干正经事,说正经话去,却象傻子;若只叫他进来,在这些姊妹跟前,以至于大小的丫头跟前,最有仁让,又恐怕得罪了人。(第78回) [1]

涂瀛: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中、目中、意中、念中、哭泣中、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古今男女之至情。惟圣人为能尽情,惟宝玉为能尽情。负情者多,微宝玉,其谁与归。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我故曰:宝玉,圣之情者也。(《读花人论赞》)

张新之:宝玉有名无字,乃令人在无字处追寻,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又先天本来无字也。(《红楼梦读法》) [7]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目未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为更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余阅《》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颦儿至痴至呆囫囵不解之语中,其诗词、雅谜、酒令及衣食、奇玩等类固他书中未能,然在此书中评,犹为二着。(第19回)

这皆是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婉转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又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林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第19回)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挂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但在作《》时的思想,大约也止能如此;即使出于续作,想来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 (《<>小引》)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 [9]

若《》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读《胠箧》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所以未能者,则以林黛玉尚在耳。至林黛玉死而其志渐决,然尚屡失于,几败于五儿。屡蹶屡振,而终获最后之胜利。(《<红楼梦>评论》) [10]

贾宝玉这个叛逆者的叛逆性不仅表现在他对于、、做官等一系列的封建制度的不满和反对,而且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少女们的爱悦、同情、尊重和一往情深,也即是对于封建和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的观念的大胆的违背上。

宝玉是多情善感的人,见一个爱一个,凡是女孩儿,他无不对之钟情爱惜。他的感情最易于移入对象,他的直觉特别大,所以他的渗透性也待别强。时常发呆,时常哭泣,都是这个感情移入发出来的。 [12]

宝玉冷了心肠而出家求那永生之境,正同一样,都是以悲止悲,去痛引痛。这是一个循环,佛法无边,将如何断此循环?宝玉出家一幕,其惨远胜于林黛玉之死。 [12]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因此这种爱情愈发展,就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愈尖锐。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他和历来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比较,体现着初步民主主义的色彩,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由于宝玉毕竟还是个贵族阶级的公子哥儿,他对封建主义的背叛不可能是彻底的。

贾宝玉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就像所说的:“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他的”痴情“,不仅表现在对林黛玉的钟情,还表现在他对一切少女美丽与聪慧的欣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贾宝玉的痛苦已超越了一个家庭破败之痛苦和个性压抑之痛苦,这是属于众多人的痛苦,是感到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他绝望又找不到出路,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但是宝玉又不愿意孤独,不愿意离开生活,离开他钟爱的林黛玉和众多的女子。因而更加深了他的痛苦。

该说由胡适先生说提出。他认为:《》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第一,《红楼梦》开端明明说这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既然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真假)两个宝玉的底本;第二,那石头明白清楚的说"这书是我自己的事体情理","是我半世亲见亲闻的";第三,第16回谈论南巡接驾,所说的甄家与贾家都是曹家,康熙帝南巡六次,当了四次接驾的差,这也是送他的诗里说的“秦淮旧梦忆繁华”了;第四,《红楼梦》里的贾政,也是次子,也是先不袭爵,也是员外郎,这三层都与相合,因此贾宝玉即是曹雪芹,即是曹頫之子;第五,《红楼梦》开端便说,作者——即是书中的主人翁——当著书时,已在那穷愁不幸的境地,从敦诚兄弟送曹雪芹的诗里,可以看到曹雪芹是做过繁华旧梦的人,他有美术和文学的天才,能做诗,能绘画,他晚年的境况非常贫穷潦倒,这正是贾宝玉的历史。

裕瑞《枣窗闲笔》:宝玉系雪芹叔辈某人

该说源于清朝人爱新觉罗在其《枣窗闲笔》中的记载。裕瑞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叙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书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雪芹二字,想系其字与号耳,其名不得知……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其先人曾为江宁织造,颇裕,又与平郡王府姻戚往来……其书中所假托诸人,皆隐寓其家某某,凡性情遭际,一一默写之,唯非真姓名耳。闻其所谓宝玉者,尚系指其叔辈某人,非自己写照也。所谓‘元迎探惜’者,隐寓‘原应叹息’四字,皆诸姑辈也。”

裕瑞的的舅舅明琳是曹雪芹的朋友,故其记载称贾宝玉原型不是曹雪芹,而是“其叔辈某人”的说法越来越受到红学界的重视。因早逝,曹雪芹的叔父辈中只有一人,当代的红学研究者多认为曹頫是贾宝玉的原型。胡适也认为嫁平郡王为妃的曹雪芹姑姑是元春的原型,与裕瑞的说法相合。 [16]

索隐派去收罗许多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里的贾宝玉,流传较广的有:第一派说贾宝玉即是;第二派说贾宝玉即清朝之帝系,宝玉者,传国玺之义也,即指;第三派说贾宝玉即。 [15]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一些草根红学爱好者就贾宝玉原型抛出了更多离奇的索隐观点。

宝玉自幼天资聪颖,他给大观园所题之额受到父亲的频频赞许,为写所写《》更是一绝。在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另一方面,贾宝玉自认为见识高明,对于《四书》之类的“圣贤书”他却偏偏“怕读”,以至“大半夹生”,“断不能背”。他厌恶世间知识分子的仕宦道路,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国贼禄鬼”;他更是嘲笑道学所称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

在这一过程中也有不少人给宝玉敲响了警钟。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之托特劝其投身于仕宦经济之道,临终前更是向宝玉自白懊悔年少轻狂,劝其立志功名。宝玉却并没有把这些劝告放在心上,到了最后家族败落却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当年珍爱的女儿们各奔东西,就连元春封妃也成了家族最后的盛景。恰如作者年少富贵,却落得了落魄凄惨的结局,最终只能默默回忆少时那些闺中女儿们的才情。作者借宝玉的一生,以后人的口吻道尽了作者的一个“悔”字。

第1回以的梦暗示宝玉诞生,时为“炎夏永昼”,“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第63回生日夜宴,说“天长夜短了”,宝玉说“天热,咱们都脱了大衣裳才好”,皆是孟夏四月的光景。 [3]

第62回生日那天,湘云醉眠芍药茵,芍药花期在四月;香菱斗草,夫妻蕙花期也在四月;香菱被开玩笑“你汉子去了大半年”,薛蟠于上年十月十四日远行,到四月正好过了半年多。 [3]

第27回探春送鞋,宝玉撒谎道“前儿我生日舅母给的”,舅母即王子腾夫人,第62回照应道“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鞋袜”。是日为四月二十六日。第28回同一天,贾宝玉去冯紫英家赴宴,“只带着焙茗、锄药、双瑞、寿儿四个小厮去了”,周汝昌说“瑞寿”暗示贾宝玉生日。此宴即生日午宴。 [3]

第29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第62回照应道:“张道士送了四样礼,换的寄名符儿。” [3]

贾宝玉生日精确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交芒种,换算为阳历6月5日左右。这个生日隐喻贾宝玉的三大美德:意淫、补天济世、正邪两赋。 [3]

芒种节是酷暑将至、春花凋残的标志性节气,这天有踏草、斗草、采药、赏红、煮梅等风俗。曹雪芹选定芒种节为饯花日、葬花日、送春日,写贾宝玉感恸于林黛玉《葬花吟》,配暖香丸药方,生日宴上占花名儿,立了一套女儿令并吟唱《红豆曲》……均服从全书伤春、悼春及女儿悲剧的主题,三场生日宴由此成为饯花宴。 [3]

贾宝玉生日适逢饯花日,象征他的“意淫”和“绛洞花主”人格。警幻仙子道:“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意淫第一义是指贾宝玉用情于大观园女儿,而他与秦钟、湘莲、玉函等正邪两赋有情男儿的义气之交,以及清净女儿之间相互关爱体贴之情,亦与意淫相通。至若贾宝玉和燕子、鱼儿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便长吁短叹、咕咕哝哝,已将意淫升华为博大的宇宙情怀,达于天地境界 [3] ,脂批谓为“情不情” [4]

第37回诗社众人起别号,李纨提到贾宝玉幼时自号“绛洞花主”,与第8回贾宝玉让晴雯贴在门斗上的“绛芸轩”三字照应,即是“绛芸轩主人”的别称,意为绛芸轩里的养花主人。贾宝玉从小待丫鬟们像花儿一样细心呵护,故取此号,与“意淫”近义。称主人者,并非与“奴”相对,而是与“客”相对,如评点家王雪香自号“护花主人”,梁启超自号“饮冰室主人"。 [3]

有脂本作“绛洞花王”,似不妥。因“花王”为花中之冠,自当由女儿任之。贾宝玉虽有些女儿气,毕竟是男儿身,故不得称“花王”。脂砚斋评贾宝玉为“诸艳之冠”,究竟并无原著文本依据。古时共推牡丹为“花王”,第63回薛宝钗抽中牡丹花笺,题曰“艳冠群芳”,是知大观园花王非薛宝钗莫属。至于总花神之位,小说则以巧妙的笔法授予了二月十二花朝节生日的林黛玉,同样轮不到贾宝玉 [3] 。所以,鲁迅《<绛洞花主>小引》一文对“绛洞花主”无异议,蔡义江 [17] 、林方直 [18] 等学者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红楼梦》 [19] 均认可“绛洞花主”。

何其芳曾经指出贾宝玉这个典型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多情” [11] 。贾宝玉的“多情”中更多的是“敬”,鲁迅说“昵而敬之,恐拂其意”。惟其如此,方能看出所敬的每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把她们的悲欢哀乐都放在自己的关心注念当中。贾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还要忧深虑远,自然是“而忧患亦日甚矣”。几千年来被否定的女性的价值,仅仅在贾宝玉的眼中充分反映出来,几千年来被遮掩住的女性的悲剧,也仅仅在贾宝玉眼前拉开了大幕。

第1回甄士隐梦醒,抱着香菱“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过会,庙会的一种,也叫迎神赛会。第27回探春托贾宝玉出去买工艺品,二人描述的正是逛庙会的情景。传说神农氏是神农部落的先祖,炎帝是部落的末代首领,通称炎帝神农。民俗资料显示:正月初五至正月二十祭的是作为农耕始祖的神农;四月二十六祭的是作为医药始祖的神农。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脍炙人口,民间尊他为药王,各地药王庙大多供有他的神像,中药学第一经就托名《神农本草经》。

贾宝玉生日适逢炎帝神农庙会,象征他的药王人格。他发愿为林黛玉和大观园女儿除病,如28回生日当天为林黛玉配了一料暖香丸,51回论男女用药轻重之别,52回用西洋鼻烟配依弗哪给晴雯治鼻塞头痛。而从“药王”的象征意义上讲,他还要医治中国社会的病症,正如鲁迅领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通灵宝玉本是女娲炼成的补天石,对家族而言,补天即重振家业。宁荣二公寄望于贾宝玉,嘱托警幻仙子“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一僧一道称通灵宝玉为“你家现有希世之宝”,证通灵宝玉承担着家族复兴的使命,必须对贾宝玉的婚姻、子嗣、功名发挥多重效应,后四十回金玉姻缘、高魁贵子、家道复初的小团圆结局早在贾宝玉衔玉而诞时就已命中注定了。 [3]

女娲和炎帝神农均为远古神话里的英雄。曹雪芹以这个方式赞誉贾宝玉从女娲手中禀赋了补天资质,又真正继承了炎帝神农开拓奋进、躬身为民、悬壶济世的民族精神。不过,贾宝玉建设新世界的理想并不在结尾的小团圆,而是蕴藏在前八十回的大观园正传里面。 [3]

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87版红楼梦剧照)

第29回张道士语:“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遮天大王生日系曹雪芹杜撰,连上第3回的混世魔王,皆喻贾宝玉是一个恃才傲物、个性自由、有叛逆精神及革命情怀的狂人。在贾雨村论气一篇大文中,贾宝玉之为遮天大王、混世魔王的狂人人格被提升到正邪两赋的哲学高度。 [3]

贾宝玉的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腐朽无能、庸陋可憎,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那些围绕着他的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卑下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尊重与玩弄,聪明与愚蠢,纯真与腐朽,洁净与污浊,天真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好与丑陋。

贾宝玉主张人人平等,尊重个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里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与此相连,他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

《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在他们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叛逆思想、爱情、家族命运这三方面有机组织于《》的艺术情节之中,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林黛玉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她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等“闲书”,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从不劝贾宝玉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基础,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家族利益发生尖锐的对立,因而为家族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现今在市面上流通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无名氏所续的后四十回虽然将各个人物的性别描写得与原著大相径庭,结局也不尽符合曹雪芹在前80回的隐射,但至少保留了这个结局悲剧。

脂砚斋评贾宝玉有“情极之毒”:

“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庚辰本第21回) [21]

意思是贾宝玉用情之深,异于常人,而他后来绝情之甚,竟也出乎常人意料。具体所指,就是他金屋里藏了薛宝钗这样一位娇妻,还有像麝月这样的几位美婢,可他却忍心弃之而去,悬崖撒手,如此决绝,显得他对薛宝钗、麝月等人忒狠毒了些,背离了人之常情,更背离了他一贯情痴情种的形象。

程高本后四十回至少有三处写到了贾宝玉的“情极之毒”:一是116回写他“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 [1] ;二是116回紫鹃怨愤他无情,“他待袭人等也是冷冷儿的。二奶奶是本来不喜欢亲热的,麝月那些人就不抱怨他么?我想女孩子们多半是痴心的,白操了那些时的心” [1] ;三是117回他不顾袭人、紫鹃阻拦,要将通灵宝玉交给癞僧 [1] 。不仅如此,脂批所说“悬崖撒手”,与程高本120回作别家人、回归青埂峰的结局放在一起同样毫无违和感。

“情极之毒”既是贾宝玉性格偏僻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他对残酷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控诉,对大观园女儿悲剧的一种无声的叹息,对木石前盟的一种无言的忠贞。他看破意淫,恰是意淫理想的幻灭;他悬崖撒手,何尝不是人生一大悲剧。 [3]

(同母兄),(同母姐),(庶妹)、(庶弟)

(贾珠遗子,生母李纨)


伯父(贾政/贾敏亲兄),伯母(贾赦填房),姑姑(林黛玉生母,贾赦/贾政亲妹),(林黛玉生父)

舅舅(王夫人/薛姨妈兄),姨妈(王夫人亲姐妹)

表兄(薛姨妈之子,薛宝钗亲兄),表姐(薛姨妈之女,薛蟠亲妹)表妹林黛玉(贾敏之女,姑表妹)

堂兄(贾赦嫡出子),堂姐(贾赦庶出女),堂嫂(贾琏妻,王夫人内侄女),堂侄(贾琏之女,生母王熙凤)

同族伯父(宁国府);族兄:(宁国府,贾敬之子),族妹:(宁国府,贾敬之女),族侄(宁国府,贾珍之子),族侄媳(宁国府,贾蓉妻)

香港无线电视《红楼梦》

香港佳视版电视《红楼梦》

香港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

香港电影《红楼春上春》

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

大陆电视剧《林黛玉传》

《小戏骨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

  • 曹雪芹.红楼梦(校注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1-5,31-32,54-56
  • 曹雪芹著,脂砚斋评.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北京:中国书店,三希堂,2008年
  • 曹雪芹著.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6月:664-665,681-682
  • 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50页
  • 吕启祥著.《红楼梦会心录》: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34页
  • 曹雪芹著,冯其庸校订.八家评批红楼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7月
  • .国学网[引用日期]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
  • 何其芳.何其芳论《红楼梦》.沈阳:白山出版社,2009年4月
  • 12. 《文哲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第四期,1935年12月、1936年1月版
  • 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版)第4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304-323
  • 胡适.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 裕瑞.枣窗闲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 蔡义江.贾宝玉还应该是“绛洞花主”——对邓遂夫先生新说的异议[J].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期,76-77
  • 18.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 19. (清)曹雪芹 著,(清)无名氏 续.红楼梦(第3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
  • 20. 周先慎;略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01月
  • 22. .西部网[引用日期]
  • 芦哲峰.《醉爱红楼》: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18页
  • 24. 西岭雪.《西岭雪探秘红楼梦 贰》: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245页
  • 25. .腾讯视频[引用日期]
  • 26. .红楼梦中文网[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被誉为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