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所有绘画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感悟和升华,中国画也不例外。

总体来说,一个时代的绘画是什么样的形态,遵循哪些艺术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时代背景、文化导向、审美情趣,乃至经济状况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中国画在古代并不是一直追求“画得像”,确切来说,唐代以前的中国画相当写实,从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画家们都追求画得像,高度还原物象的本色,以体现物象最真实的一面。

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兴盛起来之后,中国画逐渐以写意为主,忽略神似而注重神韵和笔情墨趣的体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宋代的文化导向有关。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大部分画家由文人士大夫来担当,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画家首先必须是文化修养很深厚的文人,然后才是书画家。

在这种文化导向的影响下,文人们在作画时,应该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给画面中凝注个性气质、思想情感、人格理想等元素,让绘画成为一种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要达到诗书画印为一体,画家必须成为综合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才行,像北宋的苏轼、黄庭坚、文同、米芾,南宋的刘松年、李唐、夏圭、马远,元明清的赵孟頫、唐伯虎、董其昌、徐渭、郑板桥、八大山人等名垂青史的大画家,他们在本质上其实都是文人,会画画只是他们众多技艺里的一项。

第二,跟“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有关。

唐代到宋代,是中国画在写实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写实作品。比如,唐代韩干的《牧马图》和韩滉的《五牛图》,张萱和周昉的仕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等等,都以工细精准的写实技法著称于世。

当任何事物走向巅峰之后,接下来肯定会步入衰落,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中国画也一样,当写实走到尽头后,为了延续中国画的生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们必然会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探索,这给写意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

唐代之前的中国画追求画得像,遵循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

唐朝以前,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东晋画家顾恺之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画家代表之一。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经验里,总结出一句绘画理念的名言:“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

意思是说,画人物画时,必须以生动、精确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果没有了具体形象作为参照,人物画就谈不上传神。

其二,南著名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应物象形”。

谢赫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他提出了著名的“谢赫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应物象形”是说画家在描绘物象的造型时,必须以客观物象作为依据,简单来说,就是画什么必须是什么。比如说画马,马的脸部修长,身形矫健,四肢细长,肌肉结实,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流线型,这些是马的基本特征,画家在画马时,必须把这些特征如实地反映出来,才算画出合格的马。若把马画成驴或者骡子的样子,肯定是失败的作品。

其三,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画画要基于现实,为了体现物象造型的美感,画家必须参照大自然里的物象进行模仿,但艺术之美依靠模仿获得并不完整,画家还必须在作品里凝注自己的情思和构想。

张璪的这句话常常被画家们用作写生时的理论指导,既肯定了写实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写意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中国画从写实向写意过渡时的一种艺术经验的总结。

进入宋代以来,中国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写意逐渐成为主流,不再把画得像看作是中国画主要的表现方式,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四,北宋艺术巨匠苏轼总结的“不求神似”。

苏轼“不求神似”的绘画理念体现在他的许多言谈里,在五言长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苏轼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些诗句阐述了谈论国画,衡量国画好坏时所遵循的依据。首句直接提出看画如果只看画得像,是非常幼稚的见解。

整首诗强调了神似的重要性,但不等于不要形似。要形似还是神似,是创作和欣赏国画的着眼点不同罢了。

后来,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一文里说的一句话更为直接,出现了贬低形似而抬高神似的情况,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苏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此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画很快将步入“写心”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常说国画要追求神似或神韵,这个“神”实际上是苏轼第一次提出来的,特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苏轼因为是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倡导下,自元代起,“心画”,也就是追求写意和神似的国画很快成为绘画的主流。

五,北宋著名绘画评论家和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的“画乃心印”。

郭若虚跟苏轼是同一时代人,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评论家,他在自己的著作《图画见闻录》里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艺术见解,最著名的无疑是“画乃心印”,原话这样说: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绘画是心灵印迹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四个字对美术史的影响很深,至今是国画在创作和欣赏层面的金玉良言。

当然,宋代之后跟写意有关的绘画理念还有许多,本文就不再赘述,喜欢美术史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和学习。

}

产业的发展及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让 B 端产品经理在过去及未来这个职业成为行业的风口。

但没想到的是,因为看好 B 端产品岗发展前景广阔、薪资高而入行的 B 端产品经理们,在入行经历了短期的适应之后,却开始陷入枯燥执行、成长慢的状态。

对业务理解不透:对业务理解不足,缺乏相应的业务逻辑梳理能力,对需求无法从具体的业务场景出发。

被动接需求只会被动接受来自老板、业务和运营的需求,甚至沟通过程中被用户带偏,整天做执行的工作。

难以独当一面:无法独立承担产品从 0 到 1 全流程的运作,与此同时对业务、场景、市场乃至行业没有深度的理解或洞察。

而仔细分析下来,你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对于B 端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和能力提升没有清晰的认知,不知道如何抓住关键点。

盲目进入一个行业领域,却没有仔细琢磨该行业的特点,以及明晰发展路径,最后温水煮青蛙,被迫沦为了功能型产品经理。

为了帮助更多 B 端产品经理,明晰发展路径,更高效的实现成长与提升,6 月 29 日(周三)晚 20 点,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 起点课堂特邀现任一号互联产品专家 @王鹏老师进行直播。

用 1 个小时的时间,分享 B 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典型成长路径以及能力提升的方法,拆解 B 端产品经理高效成长的 3 大破局点。

构建知识体系 + 掌握提升方法

  1、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公开课?

这是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 起点课堂联合出品,专为 1-3 岁 B 端产品经理打造的成长提升和职业发展公开课,并由现任一号互联产品专家 @王鹏老师直播亲自授课。

  2、课程将由哪位 B 端产品老司机主讲?

王老师拥有 12 年互联网从业经历,10 年 B 端产品经验;现任一号互联产品专家。

拥有丰富的 B 端产品经验:

前加脉产品总监,为企业销售人员提供微信营销解决方案,极大提高获客效率和成交率,通过服务号 + 小程序的内容营销解决方案,锁定私域流量并流量变现;前六度人和产品线负责人,解决教育、金融、大健康等不同行业的 CRM 互动营销体系;SCRM 产品线中从 0 负责外呼系统,达到 1000W 每天的连接数据

  3、在这门课中,你将会学到什么?

(1)简明扼要,快速了解 B 端产品现状及价值

近年来,随着 C 端流量红利消失,B 端市场红利持续释放,国内各大企业都开始布局 B 端市场。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B 端产品到底有哪些独特的突破点呢?

这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老师将会通过对 B 端产品现状和重要性的介绍,帮助你快速了解 B 端产品价值以及发展前景。

(2)拆解模型,明晰 B 端产品经理核心竞争力

对 B 端产品的价值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接下来老师将会拆解 B 端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帮助你理解 B 端 PM 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什么,以及如何在公司中体现重要价值。

(3)路径剖析,理清 B 端 PM 发展路径

接着,老师将会对 B 端产品经理的经典成长路径进行剖析,为大家讲解 B 端产品经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不同段位 B 端产品的薪资组成。

(4)一套方法,帮你掌握 B 端产品工作要点

最后,老师将为大家分享一套 B 端产品工作与学习的方法,帮助你更好的提升 B 端产品能力。

本次的课程讲解结束后,还将会留出 10 分钟的互动答疑时间,你可以提前准备好问题(注意越具体越容易得到针对性的建议哦),直播时向老师提问,并会获得老师的专业解答。

  5、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

当前不是 B 端产品岗位,想转岗成为 B 端的产品经理,不知道应该具备哪些核心技能?

刚进入 B 端产品工作,业务难理解,工作不知该如何下手,不知道如何自我提升?

已经从事了几年 B 端产品工作,每天都很忙,但是感觉没提升,不知道该如何提升?

以上,就是这样一门包含 B 端产品经理成长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干货内容 + 专属社群服务的公开课,限时免费!!

1 小时直播,教你如何摆脱原地打转,高效成长

}
 《棕色的和谐》或者《鲁昂大教堂》作者是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
《棕色的和谐》这幅画显然是在一天下午画的;当时天气阴冷,气氛忧郁,光线晦暗而又沉闷,只见大教堂耸立于一片灰色的天空下,画面上用的是赭石色。
灰色的大钟,四周细细涂抹了一点既蓝而又带深灰的颜料,中央部分用的却是黄褐色。中央三扇大门如同三个黑沉沉的洞穴;那木门的深暗色今日仍可从画面上看出来。在以灰色为主的这种深暗色度的调和之中,我们仍可看到停留在各种雕塑上的光的符号,因为这些雕塑是用少量活跃的色彩绘出的。
彩绘玻璃窗上的蔷薇花饰,在正中大门小尖塔后面用的是沉浊的蓝色,因而清晰可见。
  相反,《鲁昂大教堂》这幅画是莫奈在一天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改换窗口画出来的,存放于马尔莫当博物馆。如今仍保留着草图状态的这幅画,稍稍从侧面看去,其黄色和浅玫瑰色已随着侵入其基础部分的巨大蓝色暗影而看不出来了。
在正中的三角楣顶端,阳光和暗影却异常分明;珊瑚红的笔触在门框处呈曲折状,为突出每个空隙处而使用的鲜红色和橙色,使得整个建筑熠熠生辉。各处雕塑则因用的是淡蓝色而基本上难以看出,塔楼上的尖形拱肋、小尖塔以及高过淡紫色大圆花饰的长廊都用的是这种颜色……阳光及各种折射光的明灭不定似乎都在使得建筑物得以形成,而又将其化解……除正门的上方,颜料都用得很淡。
为恢复光的活力,莫奈发明了一种非常具体的“粗糙而又粘稠”的笔法。他的这些有关大教堂的画是在吉维尔尼的画室中完成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术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