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张萱男人一共多少人?

吴道元(约685年-758年),字道子,后改名为道玄,画史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中国唐代著名画家,被称为“百代画圣”。

生平:道子幼年家境贫寒,初为民间画工,相传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年轻时即有画名。后来作了山东兖州瑕丘县尉,不久即辞职。漫游洛阳,从事壁画创作。时曾为将军裴旻作画,被当时人将张旭草书、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同时称为“三绝”。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唐玄宗召入宫中,历任供奉、中书省内教博士,改为道玄,后官宁王友(官名),此后一直为宫廷作画。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吴道子擅佛道、道教人物画,还有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时。 绘画风格: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早年笔法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变为遒劲,宋代画家米芾形容吴道子笔下圆润似“莼菜条”,滑溜细腻,波浪起伏,点划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和张僧繇并称“疏体”。吴道子所画人物衣褶,飘飘欲举,线条遒劲,潇洒秀逸,当时人将他和北朝齐时代著名画家曹仲达相提并论,称他们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因为曹仲达画中的人物,衣服常紧裹在躯体上;而吴道子笔下的人物,大袖飘飘,线条流畅。他利用线条的宽窄变化表现物体的凹凸,使线描的画面具有立体感。他喜用焦墨勾线,略施淡彩,自然超出绢素,称为“吴装”。作画线条简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其山水画作蜀道之景,自为一家;又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苏轼曾称赞他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代表作品:吴道子在史籍中享有盛名,但因为他大量的创作是壁画,所以很少有传世作品保留下来,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已经可以窥见吴道子笔法的精髓。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徐悲鸿曾经获得一幅残卷,经他和张大千鉴定,认为是吴道子真迹,可能是一幅壁画的草图,暂根据画中人物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图》,此幅画气势磅礴,人物闲适秀丽,是中国古代画的精品。

对后世的影响: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有宣传教义的,有《梁武帝》、《郗后》等人物。

他在千福寺西搭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像画成自己的样子,这同以后的韩干在宗教壁画《妓小小写贞》和《一行大师》一样,对于神的世界,不受宗教教义的约束,自由地加工。他不愿意以神的“供养人”的地位,站在佛国的一角,而乐于以普通画工的形象去主宰神土。他可以把达官贵人拉入《地狱》中来,可见他对宗教神权是蔑视的。

吴道子的山水画也很成功。玄宗派他去四川考察蜀山蜀水,要求他打下草稿,回来作画。但他从蜀地考察归来,连一张草稿也没有。玄宗责怪之,他从容不迫,在大同殿上,画蜀山蜀水,怪石崩滩,挥笔如暴风骤雨,嘉陵山水,纵横三百里,一日而成,博得赞赏。其“疏体”画法,为后代之宗。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同时吴道子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据宋徽宗赵佶亲自主持编纂的《宣和画谱》载,时间过了几百年,到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5年),宫廷中还收藏有吴道子的卷轴画93件。目前所惧到的画迹、碑刻、画目以及关乎吴道子的画诗画跋、口传画迹、海外存迹等还有391件。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现存壁画真迹有《云行雨施》、《维摩诘像》、《万国咸宁》等。现在台湾的《宝积宾伽罗佛像》、《关公像》、《百子图》等。还有一些真迹摹制品,如《吴道子贝叶如来画》(七幅)、《少林观音》、《大雄真圣像》等。海外存迹有流入德国的《道子墨宝》50幅,流入日本的《溪谷图》等6幅。吴道子一生虽然创作了许多作品,但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

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稜伽、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

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他用状如兰叶,或状如莼菜的笔法来表现衣褶,有飘动之势,人称“吴带当风”。他在长安兴善寺当众表演画画,长安市民,扶者携幼,蜂拥围观,当看到吴氏“立笔挥扫,势若旋风”,一挥而就时,无不惊叹,发出喧呼。

一代画圣,吴道子留给我们后世的是对他无限的仰慕和怀恋。而他的传奇必将继续下去,承载着浩浩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唯一遗憾的是,现在也没有一件确认的画圣真迹传世,也许这真是传奇的真正含义吧,所谓传奇,就是永远存在在我们无限的想象当中……

妙手松烟染素纱,挥墨处,茅舍两三家……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专 业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论唐代美术-绘画与书法鉴赏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开放的一个朝代,其美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持久发展的情况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绘画和书法更是其中闪耀的明星,在这一时期更多画的种类开始独立成科并走向成熟,书法方面名家辈出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号宋体)

关键词:绘画,书法,独立成科,名家辈出

中文摘要………………………………………………………………I 关键词

英文摘要………………………………………………………………II 关键词

1.绪论…………………………………………………………………3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4

1.1山水画………………………………4

1.2人物画………………………………4

1.3花鸟画………………………………4 第二章 名家书法赏析…………………………………………………5 2.1初唐四大书法家书法………………………5 2.2张旭与怀素草书………………………………5 2.3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5

结语…………………………………………………6 参考文献……………………………………………7 致谢…………………………………………………8

唐朝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之一,其对外交往频繁,并广泛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因而其美术方面较之以往有了空前的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美术涵盖范围广并且产生了许多新的表现技法,涌现出了一批批流芳百世的美术名家以及一部部传世千古的佳作,大大深化了中国美术的内涵。

学习唐朝美术,吸收其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体会到中国美术的魅力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一章 绘画种类及赏析

提到唐朝山水画,不得不说一下展子虔这个人,他画的山水层次分明,比例适当,取得了“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效果,被称为“唐画之祖”。如他的代表作《游春图》,生动的描绘出了明媚的春光以及游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欢快神态。此画以青绿勾勒为主,层次分明,刻画十分细致,将春天自然景色的特征以及游人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既展子虔后最具代表力的山水画家为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两人被 为“二李”或“大小李将军”。其中李思训为青绿山水的开创者, 他的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这幅画构图阔远,刻画细腻,画中人物都表现的栩栩如生。其意境隽永,线条遒劲,色泽明丽,典雅而 富于装饰感,山水的情态被充分的表现出来,耐人回味。李昭道的 代表作为《明皇幸蜀图》,这幅画表现的声势浩大,通过青绿设色, 表现出了浓郁的“春”的气息,给人带来一阵阵春意,充满趣味。

唐朝人物画十分繁荣,涌现出了许多名家,其中代表性的有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和周昉等。阎立本代表作有《步辇图》,画中竭力刻画了唐太宗和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这两个人物形象,其中唐太宗身着红色便装,雍容大度,面目和善,目光深邃,表情庄重,体魄魁伟。丰满的脸庞,长长的耳朵,细长的胡须,可谓是将唐太宗的帝王之相刻画的淋漓尽致。而禄东赞则是宽阔的前额,脸上布满了皱纹,举止谦恭,眉头微蹙,显示出了他智慧的成熟。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其在使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时,特别注意整个画面气氛的统一与形象具有强烈的运动,他在线条运用上渗透了强烈的情感,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使形象的感人效果得到大大的提高。其所画人物衣裙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张萱和周肪以仕女画著名,如张萱的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画中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显得生动而自然,人物各具情态,描绘的极其生动活泼。周昉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技法,描写了当时的“贵族人物”,并通过对人物的一定程度的内心刻画,真实的反映出了生活的一些方面,透露出了社会的内在矛盾。其代表作有《挥扇仕女图》,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动态、思想、感情,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宫廷妇女的忧怨并通过一定的环境刻画加深了这一情绪。

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花鸟画为韩滉的《五牛图》和韩干的《牧马图》,其中《五牛图》这幅画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造型生动,形貌真切。作者独具匠心,用粗壮有力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和行动迟缓,造型准确,墨色色彩层次分明,使得画面浑厚却不失轻灵。尤其是作者对牛眼神的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牧马图》由一代花马名家韩干所作,画中马的形体真实生动,作者用细劲的线条勾绘出马强劲有力的姿态,具有唐代独有的雄浑气魄。画中人物衣纹疏密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着,神采生动,与马的形象相呼应,使整个画面显得气势磅礴,充满震撼力。

2.1初唐书法四大家书法

初唐书法四大家指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这四人在书法上各有千秋,对后人影响极大。其中欧阳询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高,被称为“唐楷第一”。其楷书源于汉隶。用笔、结体都十分严谨,骨气劲峭;于平整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帖,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被后人称为“欧体”。虞世南学习王羲之书法,其书法与欧书相比,用笔比较平稳,运笔、落笔少顿挫,不见棱角锋芒,搭笔不似欧书严谨。褚在欧、虞的基础上追求结体的

宽绰与用笔的从容力度,其书画细长,有轻重变化,有婉约华美的媚趣。薛稷书法瘦劲妍美,转折处有顿挫,可谓是开瘦金体先声。

欧阳询楷书《仲尼梦奠帖》

2.1 张旭与怀素草书

唐朝的草书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草书名家为张旭与怀素。张旭被后人称为草圣,其效法张芝草书,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化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他书写注重狂逸,喜怒哀乐全藏于心,他的字怪而不怪,点划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其书法博大清新、纵逸豪放之处远超前代书法家。怀素从张旭书法,被人誉为“以狂继颠”。其书法如暴风骤雨,闻神鬼惊。他书写时笔画圆转遒逸,运笔上下翻转,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富有动感。他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点划之间互

相呼应,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体现。

2.2 颜真卿与柳公权楷书 颜真卿与柳公权两人被称为“颜筋柳骨”,分别是“颜体”和“柳体”的开创者,后代效仿者甚多。颜真卿书法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形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其书法在字形结体和用笔上,化瘦硬为丰腴,骨力遒劲而气概癝然,结体匀称平稳,宽博恢弘,用笔凝重,浑厚圆劲,表现出雄健豪壮的磅礴气势。柳公权的书法继承了颜真卿雄壮的特点,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将其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把点画写的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同时他还继承了初唐的秀媚书风,创造出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柳体”。他的书法结体严谨平稳,笔势灵巧劲挺,同时严谨之外又开阔疏朗,体势劲媚,自成一体。他下笔斩钉截铁、干净利落、刚劲挺拔,自出新意。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其中还有许多不足,这需要我今后继续改进。和老师在一起的这段时间已经过去了,但老师的教诲依旧在我的脑海中回想,我将永远也忘不了老师那严谨负责的教学态度和您在教学中给我的无私帮助,相信这将让我受益终生。

(1)金维诺 《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朱关因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你能读懂的中国美术史》中华书局

(4)曹卫东 《中国艺术》海潮出版社

通过这段时间美术鉴赏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虽然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但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次主题论文,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美术的理解。感谢赵晖老师这段时间教我美术鉴赏知识,给我在美术方面打好了基础,这次论文设计是在众多帮助和支持下完成的,感谢给与了我帮助的所有人,是你们给了我完成这篇论文的动力。

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年级与班级:大一成型1102班 论文作者签名:胡磊

《唐代小说鉴赏》论文:

专业班级:通信工程2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初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确实感觉到有些吃力,这和我平时所看的叙事类小说和言情类小说是无法比的,其中包含了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深度理解与诠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我不得不说虽然有些读不懂,但是在各方注解后,我也大概懂了少许其中的精髓,下面我就发表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在本书的开篇,昆德拉就讨论了永恒轮回的问题。永恒轮回是指一种假定宇宙会不断,而且将会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循环的观念,而且这种循环的次数不可理解,也无法预测。昆德拉从永恒轮回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就再没有了平行宇宙理论给我的神奇的美感,“一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和一位反复轮回,不断来砍法国人头颅的罗伯斯庇尔之间,有着无限的差别。”昆德拉震惊于自己在翻阅一本关于希特勒的书时所产生的怀旧情怀,他深刻地说,“与希特勒之间的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地谅解了,一切都被卑鄙地许可了。”但永恒轮回真的不存在吗?人类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的演绎着一幕幕惊人相似的

悲剧么?也许是轮回的间隔太久了吧,所以人们才这样如此可怕的健忘?

“只有在这种乌托邦式的前景中,悲观和乐观的概念才具有一定的意义:凡认为人类历史在五号星球上会变得不那么血腥的,为乐观主义者。凡不这么认为的,则为悲观主义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我是越来越觉得悲观了,革命和战争不是一次次的发生了吗?但或许革去的永远只是人的命而已,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丑陋依然。这,就是人类命运的永恒轮回吗?也许这值得我们的深思。

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

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

萨宾娜选择了“轻”,她追求“生命之轻”,因此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了背叛。存在主义把个性和自由看作人的根本,而自由的意义即在于选择。“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道德和灵魂都是人类在集体存在中创造出来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束缚。个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为了自由,为了独立的人格,萨宾娜痛恨媚俗,因为“媚俗起源于无条件地认同生命的存在”,她拒绝承载任何他人和社会的束缚。她走上宿命般背叛的逃离路程,她背叛父亲,背叛婚姻,背叛爱情,背叛祖国。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流浪之旅。“背叛是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她通过背叛实现了无所依着的自由轻盈,她说即便是死了也要让人们把她的骨灰撒向空中, “轻”就是她的生命本质。

但,这条背叛之路把她带向哪里了呢?也许最初的背叛还充满着激情与欢乐,向她展开一条条新的道路,可倘若这条路走到了尽头又怎样呢? “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再背叛的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她的悲剧即是不断背叛的旅程的终点的虚无。 在她的心灵的最深处,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不时奏响那首荒谬但感伤的歌曲,向人诉说,在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萨宾娜最终没有逃脱对家的“媚俗”。也许,一个人终究无法脱离

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这显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赫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诗保存在《全唐诗》中。

边城独望 马戴 聊凭危堞望, 暗起异乡情。 霜落蒹葭白, 山昏雾露生。 河滩胡雁下, 戎垒汉鼙惊。 独树残秋色, 狂歌泪满缨。

初秋时节,诗人独自凭倚着高高城楼的堞墙,眺望塞外风光,不由自主萌发了一股独客异乡的感情。

诗人马戴,曾从军大同军幕,独在异乡,面对荒凉的塞外,翻腾着感情波澜,这是十分自然的。全诗似乎是前后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但细细读来四联诗又浑然一体,情景互生。

“聊凭”、“暗起”这两句诗把读者带进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诗人面对当前处境,既无可奈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这样,就从诗人的内心开始展现诗人的自我形象 。颔联 、颈联承首联之“望”,写望中所见;也承首联“异乡情”,写出了“异乡情”

暗起的环境。严霜凝结,蒹葭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一阵寒意;远山昏暗,雾霭在山林中升腾而起,弥漫于山峦峰壑。这是一幅远景,画面中突出了萧索的气氛。紧接着,诗人又呈现一幅近景。胡天的雁群垂下了翅膀,落在荒凉的河滩上;一阵阵动人心魄的鼙鼓之声,从军营里传出。这幅近景,加强了全诗画面凄冷萧瑟的悲凉之感。诗人望中所见,是如此萧条、冷落,又具有鲜明的异乡情调 ,自然会引起万千思绪, 回应了异乡情暗起的缘由。诗人选取了富有特色、富有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构成望中所见的境界,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情思。

诗人的情绪也随着所写步步激荡 。末联里“独” 树,“残”“秋色 ”,层层递进,把诗人的情绪“逼” 向了高潮。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上,几片黄叶残留枝头,萧瑟的秋色、萧飒的秋风之中,诗人在树下徬徨,继而狂歌、号泣,泪水如雨,洒落衣襟..这样,诗人就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刻画。

从独自一人无可奈何地在城楼凭堞而望,到眼前凄清、悲凉的秋景,到情绪的爆发而狂歌号泣,从叙述、描绘到抒情,从外在动作形态,进入到情绪的深处,很有层次感地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刻画。这一形象的塑造,动作性鲜明,感情浓烈,可谓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严羽《沧浪诗话》曾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在某方面说来,这一评价是有一定依据的。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 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 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幸 ,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 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法。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 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 于林间,借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 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引发诗人情思的契机 :“念我何留滞,辞 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 已深深地闷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象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阳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 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增加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衰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 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寂寞的心情,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 ”,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引起迟 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 ,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入、 曲达其意的好处。而“宿鸟归飞急 ”引起归心似箭, 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 ,所以是“起得超脱, 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景,且 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恒美。

马戴 露气寒光集, 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 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 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 竟夕自悲秋。

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斥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方来到江南,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 ,触景生情, 仰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了《楚江怀古》五律三章。

近人俞陛云在《 诗境浅说 》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如仙人乘莲叶轻舟,凌波而下也 。”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 此诗的艺术风格,确实独具一格。

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意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深曲微婉地透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情怀。斯时斯地,听见的是洞庭湖边树丛中猿猴的哀啼,看见的是江上飘流的木兰舟。“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涉江》),诗人泛游在湘江之上,见景怀人,屈原的歌声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 ,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 ;一句写物,一句写己;上句静中有动, 下句动中有静 。诗人伤秋怀远之情并没有直接说明, 只是点染了一张淡彩的画,气象清远,婉而不露,让人思而得之。黄昏殆尽,夜幕降临,一轮明月从辽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二句,描绘的虽是 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同是用五律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太原早秋》),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旅夜书怀》),都是所谓“ 高华雄厚”之作。 而马戴此联的风调却有显著的不同,这一联承上发展而来,是山水分设的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广泽生明月 ”的阔大和静 谧,曲曲反衬出诗人远谪遐方的孤单离索 ;“苍山夹 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零乱彷徨。夜已深沉,诗人尚未归去,俯仰于天地之间,沉浮于湘波之上,他不禁想起楚地古老的传说和屈原《九歌》中的“ 云中君 ”。“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楚江怀古》之三),云神无由得见 ,屈子也邈 矣难寻 ,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万千了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 怀古 ”,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 ,让人寻绎不尽。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清微婉约的风格,在内容上是由感情的细腻低回所决定的,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词华淡远而不秾艳,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马戴的这首《楚江怀古》,可说是 晚唐诗歌园地里一枝具有独特的素馨花。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焦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 ”这句 ,很值得玩索。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 景,不能不有所感受。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楚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 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乏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 寒 ”与 “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楚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 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寞,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皆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叹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 ”,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 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写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出 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这首《出塞 》,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 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充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似写战袍,却旨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 。“马头冲雪 ”的“冲”

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强烈感情 。“金”字和“冲”字,都极简洁 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糙,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 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岂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 。“缺宝刀 ”的“缺”用得好。

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激烈,战斗时间之长,以及夺得最后胜利,都在此字中传出。诗人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读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深感“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诧 。“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 ,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强劲有力。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点鉴赏

摘要: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或壮别或幽婉,题材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手法多样,情深意长,在唐诗中极具研究价值。

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高适的《别董大》 李白《赠汪伦》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崇尚友道,珍惜友情,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多少人的心弦。“离别”自然成为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内容。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特别是在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着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在艺术特点方面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这样的时代里,必定有一大批文人希望通过读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代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批的读书人想走入仕途必定要参加科举考试。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分别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懂得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代的文化来看,唐代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相互结合,互相促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这样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现诗中的抒情手法。可以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交融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 (1)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识君。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

(2)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堪称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基本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感情而变化,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交融已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基本抒情特征。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借景抒情的诗作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比比皆是。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和王昌龄的《送十五舅》都是这类作品。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

1、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两浙路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河北。

与王钦若等人并称为五鬼。

先后任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相),封晋国公。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

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

通籍后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

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2、丁士美(年),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今属淮安市)人,幼而聪敏好学,长而淹贯经史。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己未科状元。

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谕德、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兼教庶吉士、太常寺卿、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历事三朝,辅导二帝。

3、丁度(990年—1053年),字公雅,开封(今河南开封)人,祖籍恩州清河(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丁度登“服勤词学科”进士(榜眼),授大理寺评事,累官至端明殿学士。

庆历六年(1046年),升任枢密副使。

庆历七年(1047年),官拜参知政事(副相)。

皇佑五年(1053年),丁度去世,赠吏部尚书,谥号“文简”。

4、丁云鹏(1547~1628)明代画家。

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

天启五年(1625)尚在作《白马驭经图》,瓒子,詹景凤门人。

画善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妙。

白描酷似李公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非笔端有神通者不能也。

1647年5月8日),字中翘,号光三,河南永城马牧乡丁老家人,明末大臣。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明亡后,丁魁楚与瞿式耜、吕大器等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清兵南下后。

丁魁楚以三百余艘载黄金二十万两、白金二百四十余万两入岑溪,投降清将李成栋,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

清顺治四年(永历元年1647年)四月初四日,被开肠破肚,至夜断气。

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都是谁

中华苗刀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郭瑞祥

陈氏19式太极拳第11代嫡宗传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陈正雷

少林宗师—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梁以全

中国二战期间有名的十大汉奸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1883年-1944年11月10日)。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出生于广东三水。

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1910年3月谋刺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狱中赋诗“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为人传诵。

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宣传部部长。

1925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宁沪汉三方合流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

1931年5月,联合反蒋各派在广州另组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政府,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

抗战爆发后任国防最高会议副主席,国民党副总裁,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1938年12月29日,发“艳电”,电文称: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以“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

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组建国民政府,汪任行政院长兼国府主席、中央政治委员会最高国防会议主席。

1944年11月10日病逝于日本名古屋。

最初动机:为当国民政府主席,争权失利

最高伪职:任伪国民政府主席

最幸之事:三次遇刺,大难不死

最终下场:命丧江湖郎中之手,死后焚尸扬灰

曹汝霖(1877—1966)上海人,字润田。

1911年春任清政府外务部副大臣。

1913年8月任袁世凯政府外交次长。

1915年和陆征祥一起奉袁命同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6年后任北洋军阀政府交通总长、财政总长。

1919年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三人。

6月10日北京政府被迫下令将曹等三人免职。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伪华北临时政府最高顾问、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询委员。

1949年逃往台湾,后至日本、死于美国。

1921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后回日本求学,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系。

1924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1929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训练总监部政治训练处处长、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民众训练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

1938年底,随汪精卫投敌。

1940年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汪伪政府警政部长、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上海市长等职。

日本投降后曾被蒋介石任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

1948年死于南京狱中

陈璧君()广东新会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乔治市(今槟城)。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槟城与汪精卫相识,遂入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追随汪去日本留学。

二年,随汪回北京执行暗杀摄政王的秘密使命。

1912年5月,与汪精卫正式宣布结婚。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38年随汪公开投降日本。

汪伪政权期间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946年被国民党当局以叛国罪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1949年5月,由苏州监狱遣送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关押,1959年病死于上海监狱医院。

郑孝胥(1860~1938)近代诗人,书法家。

字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

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

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

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

宣统三年(1911),为湖南布政使。

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

最后叛国,追随日本侵略者,并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章宗祥(1879—1962)浙江吴兴人,字仲和。

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在清政府民政部任职。

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

1914年任司法总长。

1916年任驻日公使,与当时的交通总长曹汝霖、前驻日公使陆宗舆勾结,在段祺瑞指使下,出卖国家主权,向日大量借款,激起全国人民愤怒。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将曹、章、陆等免职。

1920年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经理。

1925年任北京通商银行总经理。

1928年后,寓居青岛。

1942年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谘询委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居上海。

陆宗舆(1876—1941)字润生。

18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

1902年归国后,任进士馆及警官学堂教、巡警部主事。

1906年冬随载泽出国考察宪政。

1907年调任奉天洋务局总办兼管东三省盐务。

次年升任候补四品京堂。

1909年进京任宪政编查馆馆员。

1910年10月,被选为资政院议员。

次年秋任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

武昌起义后,任度支部右丞并代副大臣。

后任袁世凯总统府财政顾问。

1913年当选为参议院议员。

同年12月被任为驻日公使。

1915年初由袁世凯派遣,与陆征祥、曹汝霖一起与日方谈判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6月8日,由他在东京与日本换文批准该条约。

1917年8月,任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理,多次经手向日本借款。

1919年4月19日,任察哈尔龙阳铁矿(今属河北)公司督办。

五四运动中,与曹汝霖、章宗祥同被群众斥为卖国贼。

1925年后一度出任临时参政院参政。

1940年,汪伪国民政府成立,被聘为行政院顾问。

1941年6月1日病死于北平

褚民谊()著名业余昆曲家、国民党元老、日伪汉奸。

原名明遗,字重行,别署乐天居士。

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

1903年东渡日本求学,1906年随同乡张静江赴法国,途径新加坡时参加同盟会,抵巴黎后,与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等创办中国印书局,发行《新世纪月刊》和《世界画报》等,宣传反满革命。

1911年11月上海光复后返沪,与陈璧君母亲的养女陈舜贞结婚。

1912年5月任同盟会本部驻沪机关部总务长。

1915年春回沪倒袁,9月三度赴欧。

1920年与吴稚晖、李石曾在法国创办里昂中法大学,任副校长。

1924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年底回国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广东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兼任广东医学院院长。

1926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嗣后递升为执行委员,7月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后方军医处处长,留守广州。

1928年任上海中法工业专门学校校长。

1932年1月汪精卫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褚任院秘书长。

1937年上海沦陷前,任职中法国立工学院院长、中法技术学校医学研究部主任,未西撤。

1939年5月汪精卫赴上海,遂成为汪伪政府核心人物之一。

1940年3月底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任行政院院长、褚任副院长兼伪外交部长,12月任驻日“大使”,1941年10月回南京复任外交部长。

兼任伪中日文化协会理事长,在协会内设戏曲组,由溥侗指导拍曲和彩唱。

1942年褚曾任访日特使,日本天皇授予一等旭日大绶章。

1945年10月14日在广州被军统局诱捕,1946年8月23日以汉奸罪在苏州狮子口监狱刑场被枪决。

(年),行名世尧,原名雨丞,民国时改字澄,道号大中,斋名四勿轩。

因排行第四,世称\"四先生。

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镇(今属金寨县)是北洋军阀重要人物。

江朝宗早年家贫弃学,入清末淮军将领刘铭传所设之麻埠继勋典铺商。

清光绪十年(1884年)赴台湾投刘(当时刘督办台湾军务)参与抗击法军。

刘部克复基隆后,江被升任海军管带。

次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后,江返内地办理江南等地赈务。

光绪二十年甲午战争时,随袁世凯出关,负责前敌饷械及侦探敌情。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江负责处理直隶、山东沿海地区义和团和教民之间纠纷案件。

光绪三十一年,江留办京畿冬防,协同守卫皇宫禁地,经直隶总督袁世凯保奏,以知府留于直隶委用。

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成立\"登极大典筹备处\",江朝宗为该处成员之一。

1917年,黎元洪总统府与段祺瑞国务院发生府院之争,黎召\"辫帅\"张勋入京调停。

张率兵入京,逼黎以解散国会为调停条件。

于是江朝宗于1917年6月12日当上国务总理,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命令解散国会。

时避难上海的国会议员们,以江非阁员不能任代总理为由,联名通电反对。

6月24日,江宣告卸任。

后被段祺瑞作命为将军府\"迪威\"将军。

1921年,江朝宗保荐许世英为安徽省省长,自己则以\"太上省长\"自居。

此后,江虽失掌军政大权,却以前清遗老、民国伟人、社会名流自命。

“七七”事变后,他投降日本侵略者当了汉奸。

由于他是在日本投降前病死的,所以还举行了一个较为“体面”的葬礼

齐燮元(1879年 一1946年),字抚万,直隶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

光绪年间秀才,后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

民国年间,所率部队屡战屡败,然而职务却由旅长累升为副司令。

1937年投靠日本侵略者,1940年被南京汪伪政府任命为 华北绥靖军总司令。

日本投降后,1946年被处决于南京雨花台。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

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

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邵宇(1919年8月21日—1992年6月),曾用名邵进德,辽宁丹东人。

著名的速写、水彩画家,所创连环画受到徐悲鸿先生的称赞,认为其画风用来描写中国社会非常适合。

代表作品:《选举》、《早读》等。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

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

作品参加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光荣的使命—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书画展”。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县。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郑州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等。

苏士澍,1949年3月生于北京,满族,中国当代书法家。

2015年12月8日苏士澍当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现兼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名誉社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理事 等。

1999年荣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8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第十届韬奋出版奖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建于1981年5月。

建立以来,书法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书法教育、对外交流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现有团体会员35个,个人会员8000余人。

中国书法家协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各国书法界的联系,发展与世界各国同行的友好合作,广泛建立国际联系,为发展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为世界文化和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1、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研山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洛神赋卷》;欧阳询,其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2、楷书:有王羲之的《乐毅论》,7a64e59b9ee7ad3764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以及《多宝塔碑》为其比较著名的作品;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为其代表作。

赵孟頫的《胆巴碑》、《妙严寺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作品。

3、行书:比较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王洵的《伯远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苏轼的《黄州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欧阳询的《梦奠帖》、《张翰帖》,赵孟頫的《赤壁赋》(此碑内有行书,也有楷书)、王铎的《拟山园》等。

4、隶书:比较著名的名作主要以汉碑为主,有《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张迁碑》、《封龙山碑》等碑帖。

5、魏碑:主要是以碑拓,墓志,摩崖为主,比较有名的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嵩山灵庙碑》《高贞碑》及《张玄墓志》,《龙门二十品》,《敬史君碑》》、《元瑛墓志》、

《司马悦墓志》、《元怀墓志》、《元倪墓志》,《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司马绍墓志》,《爨宝子碑》,

6、大篆:主要《史颂鼎》、《毛公鼎》、《散氏盘》、《睡虎地秦简》等名作。

在当代临大篆并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有王友谊、鞠稚儒、刘兴、刘江、兰静孚等人。

7、小篆:主要是秦朝以创造的《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李斯的《峄山刻石》、《会稽刻石》均为后人翻刻。

8、草书:有名的作品有:赵佶《草书千字文》,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孙过庭《书谱》,《急就章》,林散之《中日友谊诗》,李志敏《草论》,于右任《标准草书》等。

9、汉简:比较有名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内蒙古汉简、武威汉简、马王堆汉简等书法。

10、甲骨文:比较有名的有:罗振玉、凌竞欧的甲骨文书法,董作宾、商承祚等也擅长甲骨文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家

近代中国十大画家的代表作

1.齐白石:(),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

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

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

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

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

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徐悲鸿:(()江苏宜兴计亭人。

悲鸿幼年随父学画,二十岁即在上海 卖画。

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其间又曾到柏林、比利时。

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兼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1929年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壮士》、《奚我后》,国画《九方皋》。

抗日战争开始后赴南洋、印度等地举办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损献给祖国救灾抗战。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

1953年因患脑溢血病逝。

这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有《徐悲鸿彩墨画集》等。

3.张大千:()名爱,又名秀,季 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署人张大千”。

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 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

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揲诚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 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

他早年画的《石涛画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是惊人了。

张大千于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适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

1984年病逝台湾,享年八十四岁。

4.刘海栗: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

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

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绘画及美术教育,其油画作品备受日本画坛重视和推崇,被称为“东方艺坛的狮”。

1929年刘海粟赴欧洲考察美术,遍访法兰西、意大利、瑞士等国名胜,三年间创下近百幅美术作品,受到巴黎美术界好评。

曾与毕加索、马蒂斯、焚钝根等画家交游论艺。

巴黎大学教授路易、拉洛拉著文称誉他是“中国文艺复兴大师”。

解放后曾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1981年被聘为意大利国家艺术院名誉院士,并被授予金质奖章。

5.潘天寿:()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

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诗词、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

尤善画鹰、八哥、松树、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题材,他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故落笔大胆泼辣,又能细心收拾,作品的构图,清新苍秀,笔墨色彩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趣韵横生,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

他还长于表现山花、野草,笔墨挺秀多姿,艳丽生动。

画面的虚实、疏密、主宾、黑白以及强烈,又和谐协调,加之色彩的清新浓郁,画面的灵气引人入胜。

他的著作有《中国绘画史》、《雷婆头峰团瓢 画谈随笔》,以及其绘画作品《潘天寿画集》等。

6.傅抱石:()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

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

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

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

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

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

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7.黄宾虹:()现代杰出画家。

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

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

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陈崇光等学花鸟。

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

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

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

他的技法,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 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

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

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8.李可染: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

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 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

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

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 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9.李苦禅:()名英,字苦禅。

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

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

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

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

1978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辑》影印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集》影印本。

10.黄胄:原名梁树年。

1925年3月生,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

黄胄从师赵望云,一直生活在西北,成为专业画家,担任西北师院美术系讲师,后到总政任创作员,现为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97年春去世。

他创作的《洪荒风雪》获第六届青年联欢会金质奖章,出版有《黄胄作品集》、《百驴图》、《黄胄新作选》等。

黄胄是富于独创精神的画家。

在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进程中,黄胄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不是经由文人画家的道路,也不是从学院训练的途径,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从创作实践中闯出一条宽广的道路,给同时代学习中国画的青年人以巨大的影响和鼓舞。

黄胄是人物画的大手笔,极善于画大画、画人物众多、场面热闹的大场面。

他前后创作的那些辉煌巨作构成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歌颂劳动、歌颂力量、歌颂奋发进取的精神,显示出豪放、壮美的审美基调,既出自画家积极、乐观的天性,也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关于樊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目录 姓氏源流 迁徙分布 历史名人 近现代名人 郡望堂号 宗族字派 樊姓宗祠通用对联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 仲山甫像樊(Fán)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

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

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

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

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按李学勤考证,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

4、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

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

《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

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

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

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

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樊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陕西一带。

进入秦、汉以后,由于西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发展相对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形成了樊姓望族。

进入唐、宋时期,樊姓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皖赣;苏浙地区,到明、清时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樊姓约有近7万,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后。

当时四川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总樊姓人口的8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和广西等地,五省大约占了总樊姓人口的88%。

全国形成了川陕、晋、豫樊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樊姓大约有14万余,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

山西为樊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

全国樊姓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陕西、湖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江苏九省,大约占全国樊姓总人口的92%。

樊姓人口主要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东南地区迁移。

全国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晋地区东南斜穿华北和中原直达东海的一条樊姓集中分布带。

当代樊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樊姓的人口已有170多万,为全国第一百零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

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樊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目前樊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大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

在全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安徽,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河北、江西、甘肃,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

全国形成了以陕西为中心的向东南递减的一条樊姓分布带。

樊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樊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陕宁、晋豫鄂、甘肃大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7%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9%的樊姓人群。

在皖苏大部、湘赣中部、贵外I二itllS、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樊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8%一o.27%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5%的樊姓人群。

历史名人 樊氏 历史简介:昔桂阳太守赵范寡嫂。

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

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

《三国演义》樊氏(盖克饰)演义简介:蜀桂阳太守赵范寡嫂。

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常劝其改嫁,樊氏言惟有文武双全,名闻天下;相貌堂堂,威仪出众;与夫家同姓方嫁之。

范因此欲以配云,云以与范结拜,恐名誉不立,固辞不许。

历史评价:《三国志》:“有国色。

相关人物:赵范 赵云 曾效力过的势力:刘表 蜀 魏 相关影视《三国演义》(1994年):盖克饰 民间传说 据说荆州平定后,樊氏由刘备和诸葛亮作主嫁给赵云。

赵云另外一个妻子是马超妹子马云禄。

樊哙 汉初将领,沛县人。

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

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

樊英 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

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

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

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

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

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

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

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

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

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

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

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

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逊 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

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

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稠?195),东汉末年军阀,官至右将军、万年侯。

董卓死后,无所依附,于是伙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把持朝政。

后马腾与李傕有隙,交战数日,溃败长平观下。

樊稠追至陈仓,与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

不久,于会议中为李傕刺杀。

(猜疑只是权争的托词罢了)樊兴 安州人。

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

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

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

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

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

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

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侯将军。

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樊圻 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后)清画家。

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

擅画山水、花卉、人物。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樊莹(1434—1508),字廷璧,号澄江,常山人。

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引疾归养。

成化三年(1467),应知县李溥之聘编纂《常山县志》。

四年授行人,出使西川(今四川中部),不受地方馈赠,民建“却金亭”以彰其德。

此后,历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云南巡按、松江知府、河南按察使、应天知府、南京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

惩贪官、精吏治、赈济灾民,不遗余力,为民爱戴。

弘治八年(1495),因病辞官,授徒讲学,长达七年。

弘治十六年,云南景东卫地区地震,天灾频仍,贵州亦多灾异,又被推荐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按云贵,弹劾镇巡官之罪,罢撤不称职文武官员1700人。

还查清指挥吴勇侵吞府库钱财,图谋逃脱罪责,虚夸灾情一案,威名大震。

前后三入云贵,虽年已古稀,犹跋涉于穷崖绝险瘴疠毒侵之地,查访政治利弊和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辞官回乡。

时刘瑾专权,莹在任时曾忤瑾,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诬陷,又追究任松江知府时为苏民困而减征官布之事,削籍为民。

晚年,常于农忙时,坐竹轿戴笠帽,子孙抬行田间,谓非徒视庄稼,而欲子孙劳。

病危时,叮嘱其子道:“世俗治丧,率用浮屠,岂有饭僧礼佛而获冥福乎?汝成吾志,勿为流俗所移。

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乡(今常山县何家乡)大尖山。

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继祖 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1511年)进士。

初任临颖(今河南省)知县,因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

奉命勘查庄田,清出被侵占民田2万余顷,权贵为之敛迹。

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参政。

在大同兵变时,任兵部左佥都御史,前往平叛。

樊继祖擒其首恶,叛乱遂平,嘉靖16年(1537年)升兵部左侍郎,嘉靖19年(1540年)升兵部尚书。

嘉靖22年(1543年),改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

在朝居官40余年,后辞官返乡,卒于嘉靖37年(1558年)9月5日,享年78岁。

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 员。

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

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 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

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

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著有《劳动立法原理》。

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 律》等。

樊于期 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宗师 字绍述,河中人。

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

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

进谏议大夫,未拜,卒。

樊城 字埘煊,四川广元人,生于1992年02月10日,十八岁获得“高级会计师”职称,曾任职工会主席,秘书处主任等要职。

创作诗篇一百二十首,词三十三首。

樊学文 樊学文(),四川省苍溪县人。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革命。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苍溪县少共区委书记,红30军第267团1营书记,中共苍溪县委书记,绥靖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省委工作队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总务科科长,中央警备团供给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东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共热河省委秘书处处长,热南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委9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6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8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政治部副主任、升任第46军政治部主任。

回国后,任吉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黑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工业交通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财贸政治部副主任,辽宁中医学院党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78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66岁。

樊哲祥 樊哲祥(),湖北省公安县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政治部文印股股长、宣传队队长、宣传科科长,红3军司令部参谋,红二方面军司令部2科代科长。

参加了湘鄂西、鄂西北、襄北、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师部秘书主任,第358旅714团参谋长,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3军分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独立3旅参谋长。

在晋西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参谋长,独立11旅旅长,华北军区独立22师师长。

参加了察绥、绥包、绥东、平津等战役。

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军训处...

求中国古代的古文策论。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

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

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

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

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

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

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

如使平民皆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

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

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

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

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

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

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

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

(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

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

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

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

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

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

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

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

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

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

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

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分了吗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

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

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

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

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

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

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

每年年底就集合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

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

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

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

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

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字国瑞,初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

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e799bee5baa6e79fa5ee69d3634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男,汉族,1928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毕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

曾任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国务院总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姓

国画著名画家,有带有抽象艺术。

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

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

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 争标图》等。

张萱,唐,长安(今西安)人。

开元(713-741)年间可能任过宫廷画职。

以善绘贵族仕女、宫苑鞍马著称,在画史上通常与另一稍后于他的仕女画家周昉相并提。

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

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 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

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张先生的绘画作品早期以抽象水墨画为主,后主要以江南水乡风景为题材,创造出大写意风格描绘江南民居和园林建筑的构架,又结合写实手法描写江南风景的工写结合的艺术样式,在中国画界独树一帜,受到高度评价。

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当代著名画家、书法金石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津贴,自幼喜爱书画,擅中国画、书法及篆刻。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展、全国书法展和国外书画交流展等。

中国古代官员的职位有哪些,分别掌管什么职务

中国古代官员的职位因各朝代的情况,职位和掌管职务也不尽相同,举例如下:

古代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官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多少人叫张海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