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茶馆》中,小丁宝登场时的背景歌曲叫什么名字?

孟京辉说,他《茶馆》的关键词会是:压迫、饥饿、自由、友谊、时间、死亡。

临近今年乌镇戏剧节闭幕之时,我们再回头看开幕大戏——孟京辉版《茶馆》,似乎可以给予孟老师更多的宽容了。

本届乌镇戏剧节的主题“容”的目的,在《茶馆》首演之后便已经“得逞”了一半。

观众们溺爱孟京辉,无论他把经典改成什么面目,依旧舍得掏钱去看看;演出后评论参差,褒贬皆有,对于“经典”的“亵渎”亦或是“发扬”的讨论不绝于缕。可以说,孟氏《茶馆》的开张,在这11天戏剧的激荡之中独占最高的那一浪头。

今年的演出剧目,有不少收获了观众的笑声和眼泪,也有不少收获了相当多的恶评,有观者曰不知所云,有曰此非戏剧,甚者现场退票,毅然决然地迈出剧场、投奔黑夜。

《说文解字》写道,“容,盛也”,这种演后讨论之“盛”,就像茶馆里的喧闹声,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和思想。谈笑鸿儒,往来白丁,在乌镇大剧院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音。

当然,以上是比较客观的“容”,孟京辉对“容”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对《茶馆》的执着,大半跟从着老舍先生“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希望通过戏剧这面镜子,去窥照我们过去的年代,反省我们所处的当代。《茶馆》的体量是恢弘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严肃而庄严的,一点儿也不适合拿出来狂欢。但如果导演一开始就把这“主脑”给立到另一块地方,那么一切都可以变得不同。

“‘容’不是一个简单的现实空间,它必须还要跟一个想象空间和心理空间合在一起。那么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镜子中的人是谁?不知道。但是他看着我。”(《乌镇戏剧节特刊01》)

容纳是多元的,在孟京辉这里是三维的,是人的立体的解构,关于人的个体的宏大的宇宙观。这个观念投射到《茶馆》上,就是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的三位一体。

“我们以往认识茶馆,只是人物形象的认知,当我重新去看,发现这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的时候,才真心觉得我和老舍先生对上话了。”

首演结束之后孟京辉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读到,他其实并不想好好讲一个故事,也不想好好塑造一个人物,他是要把埋在原著深处的人文内核挖出来,展开,抽象起来,读给观众听,和老舍先生隔着时空进行对话。

他自己也在阐述中写道:

“常四爷是头脑和脚,秦二爷是胃,王利发是心,他们构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形象。”

常四爷(陈明昊),在这版的茶馆中,像个破落户儿,像个起义者。他头发蓬乱地跨坐在椅子上,注视舞台的右前方,用最沙哑而明亮的声音发出抗议的声音。他是清醒者,是时代的脑,一个永远走在前方的灵魂,他人跟不上的灵魂。他粗鄙,张狂,无所不言,一位“大蜘蛛诗人”,讲述“大蜘蛛”(大蜘蛛的内涵是多解的,我们可以理解为封建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更加抽象的一些名词,如压迫、饥饿、黑暗……)的专权、恐怖,戏谈“大蜘蛛成精”,革命的倒掉等等等等。

第一幕“大清国要完”掷地有声,如果说原著中的这句话是给常四爷系上了镣铐,作为他玩弄世间、心直口快的惩罚,那么这版的这句话倒像是常四爷自己抛出去的绳索,他发言,他控诉,他是主动的。最后一幕“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啊”成为一个反讽,一个革命失败者,一个永远圈在原地无法胜出的有志向的人,那种失落和悲鸣是所有人内心的象征。

秦二爷(韩青)代表了推动时代发展的物质,是人的欲望驱动和现实层面的矛盾,他要实业救国,兴办工厂,救时代和社会,却被时代和社会迎面打脸。老舍原著中关于秦二爷的部分,多少都带有了一些命运观,置身于时代的滚轮之下,一切看似有效的自救手段都不过只是在油锅里翻了个面儿。这种命运观带着老舍的悲悯和无奈。

在这里,秦二爷更是一个被革命异化了的布尔乔亚,讴歌金钱、批判金钱(这段来自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寻找出路,却掉入陷阱之中。令人不禁反思,反抗一件已与自己牢牢绑住的东西,到头来的结果除了虚无,还是虚无。(画粉碎了一半的班克斯,悬挂死马的莫吉瑞奥·卡特兰,甚至你说,于连,前前后后都可以发生联系和思考)。

而王利发(文章),不太像王利发。从一开始,文章就坐在舞台的阴影里,不倒茶也不阿谀,这个王掌柜甚是高冷。唯一相似的是,他都在试图变得更“好”,他有理想,但是他十分悲观。他和小丁宝,他和齐溪(剧中角色为“一个来自茶馆心理世界的女性角色”)的关系微妙,有时犹豫,有时疏离,有时亲密。王掌柜不斤斤计较,不随波逐流,而是穿梭在《茶馆》每个人的心里,去撞击出最隐秘的、难以启齿的内心世界。

“常四爷、秦二爷、王利发、他们三个构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三个角色我们都延展了。”

三个主要人物各自以各自的职能出现,伸展出手脚来,摆出一个人的模样来。这个人的模样,泛阶级,不完美,但是有良心,有冲动,有热血,虽然最后“死亡”了,“坍塌”了,但他们对时间、生命的挑衅依旧存在。

第一幕和第二幕转场的时候,舞台前方降下来的投影上放了一段三个骷髅的对话,一个坐小板凳,一个坐小椅子,一个坐轮椅。他们互相嘲笑互相的“存在”,嘲笑各自生活的“毫无意义”,到后来念起了诗。死亡和毁灭中尚有诗意,骷髅仍能开口表达,这大概就是孟京辉说的“深广的友谊,时间的错愕,死亡的重生和万般的唏嘘”。

忘记是谁说的了,说孟京辉的《茶馆》看起来像是孟氏美学又出了道送命题,但其实这个戏是在考老舍。首先当然是《茶馆》剧作本身的内涵,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并深入思考,那么必定如坐针毡。其次,这一版的《茶馆》中的两个片段,其实是从老舍其他的著作中挪移、拼贴而来的。

秦二爷的革命,来自于《秦氏三兄弟》,孟京辉将这个“前本”搬上舞台,秦二爷的形象就变得更具深度和矛盾。这部剧本是《茶馆》的前传,剧中的情节大致和《茶馆》并无交集,“茶馆”只是里面的一个地点而已。之后,老舍将《秦氏三兄弟》中第一幕第二场扩写成为《茶馆》第一幕,其实是通过《秦氏三兄弟》来交代戊戌变法的失败,剧中“谭嗣同要问斩”的背景。

剧中妓女的故事,是老舍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微神》。那是一个含情的男子对自己初恋的追述,即使自己所爱的人被迫出卖了肉体,他也要为自己做出一种弥补性的想象——她的心仍然是属于他的。他在自己的想象中勾勒出一个理想的女性,一个没有被“玷污”的纯洁女性。而这本质是一种男权思想,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想象的花园。

除此之外,戏中还引用了布莱希特的诗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以各种方式进行裁剪和拼贴。孟京辉在采访中说,他“师承古希腊、莎士比亚、布莱希特、马雅可夫斯基、达里奥·福、余华等等伟大的作家”,他可以从中吸取养料。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茶馆》孟京辉邀请了德国著名的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凯撒。类似“戏剧顾问”的工作者,塞巴斯蒂安一直不停地问孟京辉问题,例如A这个角色代表什么?A这个角色的反面代表了什么?那么B呢?他对文本进行挖掘,帮助他去寻找《茶馆》中的隐含世界。这挖挖得十分彻底,孟京辉还有更多想表达的还没表现出来。

他透露,第一次排练的时候,全程共4小时50分钟,还是没加音乐的版本。为了适应演出,他不得不对演出进行一些浓缩和删减。

之前提到,孟京辉尽力让演员避免去塑造“形象”,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利用近乎原始的“嚎叫”的语言方式,剔除了语言中对话的干扰因素,最大范围地保留源文本中的紧张和愤怒的纯粹,以直接地、最大效率地传达给观众。大幕拉开,一众演员错落坐在舞美设计张武带来的巨大“时间之轮”之上,第一幕的大部分对话就是以这种话“干燥”的方式说出的。

大部分观众一开始无法接受这种演绎方式,因为人们习惯了在对话中带入情境,而现在,孟京辉不仅将语言简洁化,还一并把能暗示潜在情境的茶馆布景、代表人物身份的服饰也剔除了。这种纯粹,与戏剧中暴露出来的暗黑面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孟京辉说,他喜欢将他不喜欢的、含糊的拿掉,比如,“黑白电影就是我喜欢的”。所以,我们就暂且把孟京辉的《茶馆》当作是一部黑白电影就好。

首演后,孟京辉有些动情地说:

“我是幸福的,尤其在这种人心乱、情感混杂的复杂环境下,我还像个小孩儿能玩儿。而乌镇戏剧节给了一个好的环境,在这里,艺术家可以很纯真。”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黄磊、赖声川、孟京辉

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

}

1.没有提供应该提供的信息量

茶客2: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这是在第一幕秦仲义与庞太监在茶馆中的对话,两个茶客听说谭嗣同要问斩,其中一个茶客提出了疑问,但另一个茶客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反而回应了大家都明了的问题。其表达的潜台词含义就是:皇上都下令问斩了,犯的罪一定不小。这同时反映了茶客们对市井的漠然态度,他甚至不知道谭嗣同是谁,也不想去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对谭嗣同问斩有何评价,对皇上问斩已然习惯了,不管斩谁都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老舍在这里通过两个茶客两句简单的对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老百姓都处于麻木的状态。

2.说话人提供的信息量大于应该提供的量

通过维新派的秦仲义和守旧派的庞太监的一段问候式的对话来分析:

秦: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那还用问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修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是新派资本家,而庞太监是皇室守旧派,两个人见了面礼貌性的问候之后,秦仲义多说了一句话:“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这是秦仲义在问候之后多出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反映了维新派的不满:问斩了谭嗣同,你们心里高兴了吧。秦仲义利用反讽刺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晚清政府废除戊戌变法、杀害六君子的不满。庞太监通过“天下太平了”表达了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谁敢修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警告以秦仲义为代表的维新派,别造反,天下还没大乱呢。老舍通过这样一个对话外的信息量传递给观众的是当时的时局信息,一个行将就木的晚清政府和蠢蠢欲动的维新派。

《茶馆》的语言对白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凭无据的话语,特意表现出了质的不合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

例如第二幕中无赖唐铁嘴想租住王利发的房子和主人公王利发的一段对话:

王: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你呀,看不起我,怕我给不了房租!

王:没有的事!都是久在街面上混的人,谁能看不起谁呢?这是知心话吧?

唐: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

王利发因为知道唐铁嘴抽大烟,是个无赖,所以不想把房子租给他,以假话住满了为由婉拒了唐铁嘴。唐铁嘴也明白了王的言外之意,直接给挑明了,你是怕我付不起房租才说的假话。王利发紧接着以一段违心的假话小心翼翼地搪塞唐铁嘴,真实用意是咱俩都是街面上混的人,底细都清楚,你抽你的大烟,我开我的茶馆,咱俩互不干涉。用一段体面话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为的是不给唐难堪。唐也明白王利发的真实意图,用一句不相干的话“你的嘴呀比我的还花哨”表明了王利发的精明。老舍在这要表达给观众的潜台词含义就是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上充斥的抽大烟的无赖,以至于都影响到了正经的生意人。

第三幕中丁宝想来王利发的茶馆工作,小刘麻子在从中介绍:

丁宝:我要是过去说一声:“来了?小子!”他们准给一块现大洋

小刘麻子:王掌柜,我都替你想好啦!不信,你等着看,明天早上,小丁宝在门口儿歪着头那么一站,马上就进来二百多茶座儿??

王利发眼看茶馆生意每况愈下,准备继续改良,此时正在犹豫用不用丁宝,而丁宝和小刘麻子为了得到这份工作,故意夸大其词,把凭空想象的没有的事说得跟真事样的。用意就是只要丁宝来茶馆当女招待,生意会越来越好,以博得王利发的同意。

人物对白中的信息不相关

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关联原则规定了对话中所有的信息要紧扣主题,但《茶馆》中的对话明显违反了关联原则,偏离主题,顾左右而言他,用与主题不相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如第一幕中常四爷施舍给了乡下妇女和小妞一碗乱肉面,常四爷因为随口一说“大清国

要完”而被两个官差抓走,小妞吃完了还喊饿。小妞、乡下妇女、王利发三个人的一段对话:

小妞:不卖妞妞啦?妈!不卖了?妈!

乡下妇女:乖!(哭着,走出茶馆)

常四爷已经被抓走,没有人再给小妞一碗面了,王利发只能感叹这世道,同时叫母女俩走,但小妞一连串的问话刺痛了所有人的心,其母亲也不忍正面回答卖还是不卖,只回答“乖”。对话中明显违反了含义理论中的关联原则,其潜台词词的含义是乡下妇女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反映出了当时父母即不愿割舍女儿但又为生活所迫无能为力的现实情景。老舍通过王利发的一声感叹和乡下妇女一句答非所问的“乖”作为潜台词深刻刻画了晚清政府倒台前凄凉的社会背景。

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要求对话双方所提供的信息要清晰明了。但在《茶馆》中,对话双方往往故意提供模糊的信息,产生潜台词,让对方对潜台词含义进行推导来将交际进行下去。

1.说话人为达目的而故意说的话

第一幕中康六被世道所逼无奈要卖女儿,希望找个好人家:

刘麻子:我一说,你必定从心眼里乐意!一位在宫里当差的!

康六:宫里当差的谁要个乡下丫头呢?

刘麻子:那不是你女儿的命好吗?

刘麻子:庞总管!你也听说过庞总管吧?伺候着太后,红得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

基于康六的问话,刘麻子没有按照合作原则直接下面回答是庞太监,而是绕了个大圈子才说出是庞太监。如果刘麻子按照合作原则一上来就说是庞太监,康六肯定就会扭头就走,

刘麻子一开始就一直在提供模糊的信息,用富有歧义的语言作铺垫,让康六觉得是个好人家,然后再引出庞总管而不是庞太监。用模糊的语言消除对方的抗拒心理,希望多获取一点印象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馆电视剧背景音乐简直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