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一首反美的歌曲,其中歌词"...从秘鲁到危地马拉,从阿根廷到哥伦比亚..."?

1945年6月26日,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时的会场场景

说到中国和联合国的故事,必须先从罗斯福说起。

1943年,尽管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还处于胶着状态,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心里知道,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盟国。

这位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连任四届的总统,开始为二战后的格局操心了。

按照罗斯福的想法: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只要这四个军事大国保持团结一致,决心维持世界和平,就不会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

这就是他的“四警察”构想,也是后来“联合国”的雏形。

但是斯大林不同意这个想法。

斯大林认为,孱弱的中国没有这样的资格,世界的格局,由苏联,美国和英国控制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丘吉尔倒是罕见地与斯大林保持一致:他也完全不理解为何中国要掺和进来,世界的格局,由英美苏共管就行了。

从左至右: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

但在这一点上,罗斯福却非常坚定,甚至对斯大林表示:要么让中国进来,要么索性就别搞什么联合国了。

罗斯福的理由是:中国确实现在很弱,但是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未来肯定是亚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 “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而另一个可以推断的理由是,当时的中国,属于依靠美援的蒋介石,在四个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里,美国可以多一个自己的可靠盟友。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加上后来吸收进来的法国,联合国最终拥有了美、苏、英、法、中五个常任理事国。

虽然1945年,共产党派出了董必武作为代表参加了“联合国宪章”的签署,但那时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自然是中华民国。

国民政府委派董必武为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特派状

而罗斯福当时坚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两个理由,也成了日后联合国为“谁代表中国”这个问题产生无数幕后较量的背景:

第一,美国需要一个作为盟友的中国。

第二,那么大一个中国,联合国不可能忽视。

然后,出场人物轮到了乔治·布什。

又是一位美国总统,以及另一位美国总统的爹(小布什)。

不过,1970年的乔治·布什,刚刚被尼克松总统任命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布什上任之前,自然要翻一翻之前美国在联合国的表现记录,于是他很快就发现,为了阻止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美国在过去的15年,真的挺辛苦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后不久,就向联合国提出:驱逐台湾代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50年11月28日,中国政府特别代表伍修权参加联合国安理会会议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首先采用了一个办法:拖。

从1951年第6届联合国大会到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整整10届,美国在幕后操盘,每年大会都是““暂缓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问题”。

美国制造阻力的原因,无非就是之前说到的罗斯福的第一个理由:

虽然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代表,但不是美国的盟友,正相反,还是苏联的盟友。

但是到了1960年的时候,美国发现有些扛不住了。

因为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非洲在联合国只有4个席位,而随着非洲独立的国家越来越多,到了1960年,非洲在联合国的席位达到了26个。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虽然“暂缓讨论”的提案又一次得到了通过,但出现了22张弃权票和34张反对票,赞成票下降到了42张。

1955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设宴为行将离开北京的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饯行。哈马舍尔德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图为周总理和哈马舍尔德在宴会上碰杯

这个时候,罗斯福当年的第二个理由就显现出来了:没有人能忽视几亿人口的中国。

更何况,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在勒紧裤腰带支援非洲兄弟。

国与国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求回报的兄弟之情。作为受中国支持最多的阿尔巴尼亚和坦桑尼亚,一直是发起“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席位”提案的主力军。

怎么办?美国人想出了第二个办法:转。

1961年11月15日,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意大利和日本联合发起了1668号方案,把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问题,上升为“重要问题”——一旦成为“重要问题”,就必须联合国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同意才能生效。

但这一招,也没能持续多久。

1965年的第20届联合国大会,在表决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时,居然出现了47票赞成和47票反对的打平局面——多数非洲国家都赞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这让美国一下子感受到了失去主导权的威胁。

于是,美国只能想到了第三个办法:分。

“分”这个办法,就由乔治·布什来执行了。

1971年8月,乔治·布什向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递交了一封书信及备忘录,强调“双重代表权”。

按照布什的解释就是:美国主张“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拥有代表权,即在联合国大会上,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有一票。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两张选票”。

这个方案遭到北京的反对,布什早有预料。

但让布什出乎意料的是,台湾居然也反对。

反对这个方案的人,是宋美龄。

当时的台湾,其实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窘境:从1949年到1971年,和台湾“中华民国”维持“邦交”的国家越来越少,相反,与海峡对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却越来越多。

在1960年代,台湾还通过农业技术输出,专门去帮助非洲国家,以求能”援助换选票”,但一年的效果比一年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非洲国家,还是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双重代表权”传达到台湾“外交部”,“外交部”其实是默认的。

但就在台湾当局的最高层会议上,一直是“亲美派”代表的宋美龄却拍案而起,坚决反对这个方案。

宋美龄的理由也很简单:如果接受这个方案,那就等于是承认“一中一台”,也就是承认了“两个中国”。

当时宋美龄说了这样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当时的蒋介石就坐在宋美龄的身边,一言不发。

在中南海的毛泽东,其实一直很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否重返联合国。1971年,毛泽东还专门为此询问了当时外交部欧美司司长章文晋,想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年有没有把握。

章文晋就开始帮毛泽东算投票。他把截至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算了一遍,一共61个,换句话说,就算他们全部投票给中国,也就是61张选票,无法达到“重要问题”所需要的三分之二多数。

听到这个答案,毛泽东倒也不急。他对罗斯福当初的第二个理由,同样抱有信心——那么大的一个中国如果不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存在的意义何在?

所以,毛泽东的重点主要放在拒绝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指出总之就是不能上美国人“两个中国”的贼船,“不管乌鸦叫还是喜鹊叫,今年不进联合国!”

当时的毛泽东,低估了乐观的“革命形势”倒也算了,只是北京对于进联合国“无所谓”的态度,却急坏了一个印度尼西亚人。

旅居美国爱国华侨从美国各地来到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26届全体会议的代表团。图为爱国华侨青年,兴高采烈地等候祖国代表

这个印度尼西亚人,叫做马立克。

马立克当时的身份,是印度尼西亚的外交部长,但他还有一个身份,是1971年第26届联大的主席。

最关键的是,他是非常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够进入联合国的。

为此,他还专门委托自己中国朋友打听,北京对于在1971年——自己的主席任内——恢复联合国席位有何想法。马立克觉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机会,可能就在1971年。因为就在197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赞成票,第一次达到了51票,超过了反对票的47票,只是没有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而已。

黎明的曙光,就在眼前。

可惜,直到1971年9月,北京方面迟迟没有消息过来,马立克等到的,是印尼当时总统苏哈托的指示:对“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席位”的提案投弃权票,对美国的“双重代表提案”投赞成票。

无法违抗总统命令的马立克,决定在投票当天,做一个“技术上的处理”。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1年10月25日,历史性的一天终于来临。

在此之前,除了场外,联合国内部也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幕后的较量:

美国总统尼克松亲自给很多国家代表写信,美国国务卿罗杰和常驻代表布什分别找100多个国家的代表谈话沟通,希望届时大家能够投票给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案”。

而另一方面,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代表也在为北京拉票。坦桑尼亚驻华大使萨利姆,甚至把8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决反对“两个中国”的声明,印成了联合国大会的正式文件发给各个代表,让他们明确知道北京的态度后,再投票给“两阿提案”——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一共23个国家提出,立刻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地位,并取代中华民国担任常任理事国。

所以,1971年10月25日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是“双重代表法案”和“两阿提案”的大决战。

但大决战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和日本等22个国家每年提出的“重要问题”提案,居然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和15票弃权的结果被否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联合国席位的提案,变成只需要超过半数赞成,不需要超过三分之二多数了。

这一个结果,让整个会议大厅沸腾起来,谁都明白其中的含义。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居然离开了席位,带头跳起了非洲舞。

然后,该表决“两阿提案”了。但美国的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表示需要有一个发言。

他快步走上讲台,提出了美国代表团的要求:“两阿提案”里要删除“立即将台湾代表团驱逐出联合国”的内容。

布什话音未落,非洲代表团那里的坐席,传来了一片又一片的“NO”。

而之前受到美国鼓动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巴罗迪又提出,对“两阿提案”提出修正案,建议表决推迟到10月26日——这样可以再给美国多一点拉票时间。

联大的主席马立克宣布:布什和巴罗迪的提议不被采纳。

这时候,现场的“中华民国”首席代表周书楷顿时脸色铁青,奔上讲台,宣布中华民国将不再参加之后联大的任何程序,退出联大。

出席第26届联大的伪台湾“代表团团长”、“外长”周书楷(右),“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左)及“驻墨西哥大使”陈质平(后)

终于轮到了“两阿提案”的表决。

在表决前,联大会议主席马立克宣布了他的那个“技术处理”:和以往不一样,这次的投票,将进行公开唱票——哪个国家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都会被大声朗读出来。

后来有人分析,大声念出来,对一些国家代表的投票心理,还是产生一些影响的。

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

“两阿提案”通过,“双重代表法案”就已无再表决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刻取代了中华民国,成为了在联合国的唯一代表,并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全场支持中国的代表,长时间起立鼓掌。

乔冠华后来率团代表中国回归联合国,这张大笑的照片后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代表总统尼克松,正在北京和周恩来接触。

其实,这段时间中美关系的急剧升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终获得多数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国家吃不准美国的态度,索性就投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事实上,尼克松是想在1972年再考虑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至少要等自己访华之后。在此之前的解决方案,就是“双重代表”。

10月26日,基辛格准备返回美国。因为讯息传递的问题,那个时候,基辛格还没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恢复联合国席位的消息。但那个时候,北京方面已经知道了。

在钓鱼台开往首都机场的红旗轿车里,当时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故意问基辛格:“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们能恢复席位吗?”

飘扬在联合国大厦前的五星红旗

基辛格的回答,秉承尼克松的意图:“今年恐怕不行,明年有可能,等我们总统访华后。”

基辛格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起飞后,他便立刻收到了一份电讯稿,得知了消息。

后来基辛格的日记,记录下了他当时的心情:

“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对此连我自己也认识不足。”

今天不想说什么感想,或什么道理,只想静静地列出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最终投票表决的统计结果。

50年后的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份名单,依旧觉得很感慨。

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形势吧。

阿富汗、不丹、缅甸、锡兰、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博茨瓦纳、布隆迪、喀麦隆、阿拉伯埃及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亚、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刚果人民共和国、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勒窝内、索马里、苏丹、多哥、突尼斯、乌干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

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乌克兰、苏联、英国、南斯拉夫

美洲8国: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尔、圭亚那、墨西哥、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中非、 扎伊尔(刚果民主共和国)、莱索托、 加蓬、 利比里亚、 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 南非、马拉维、 斯威士兰 、冈比亚、 达荷美(贝宁)、尼日尔、 乍得 、上沃尔特(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科特迪瓦)

美国 、巴西、 玻利维亚 、乌拉圭、 巴拉圭 、委内瑞拉、 多米尼加、 海地、 洪都拉斯、 萨尔瓦多 、尼加拉瓜、 哥斯达黎加、 危地马拉

亚洲4国:日本、 沙特阿拉伯、 菲律宾、 柬埔寨

美洲5国:阿根廷、 巴巴多斯、 哥伦比亚、 牙买加、 巴拿马

亚洲7国:巴林、 黎巴嫩 、约旦、 卡塔尔、 泰国 、印度尼西亚、 塞浦路斯

欧洲3国:西班牙、 希腊 、卢森堡

}

《拉美殖民时期历史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美殖民时期历史概况(16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拉美殖民时期一概述美洲殖民欧洲各个强权对美洲殖民的热潮是在克里斯多福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开始的,在那之后大量的欧洲殖民者来到了美洲,也开始了哥伦布交流时期(Columbia Exchange),进而改变了美洲大陆的历史。尽管是哥伦布开始了大量的美洲移民潮,但是他并不是第一个来到美洲的欧洲人,来自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的北欧人其中包括维京人才是第一个登陆美洲的欧洲人,他们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年前就在文兰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后来这些维京人放弃了他们在美洲的殖民地。第一个欧洲势力在美洲征服当地原住民文化的是西班牙,其在美洲的占领地幅员辽阔,包含了绝大部分的南美洲和中美洲以及北美洲的一部分。葡萄牙

2、人占据了巴西,英国人、法国人、还有荷兰人则占据了加勒比海中的大小岛屿。除此之外,英国与法国人也分别在北美洲的新英格兰及路易西安纳建立各自的殖民地。刚开始的殖民大部分都是由各个国家所赞助,到了后来前往美洲殖民变成了人民为了逃离欧洲的贫穷或是宗教迫害。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西属美洲)是指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的殖民地的统称。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的三个世纪里,西班牙在美洲大陆和加勒比海地区就不断地进行着征服和殖民,先后占领了大部分加勒比海岛屿(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中美洲地区、北美西部太平洋沿岸(直达阿拉斯加)和北美中部内陆。在19世纪初期,西属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

3、动,西班牙因此丢失了在美洲大陆的殖民地。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的失利,更使其丢失了加勒比海上的古巴和波多黎各等地,并最终结束了在美洲的殖民统治。那些由原西班牙殖民地转化而成的新国家基本上都继承了西班牙的语言和宗教,并成为了现在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拉美还包括有巴西等原葡属地区)。精品.历史从1492年哥伦布踏上新大陆开始,西班牙就陆续在加勒比海和美洲沿岸设立据点并向内陆推进。当西班牙人发现落后的新大陆文明根本无力抵抗欧洲人后,军事征服就一直伴随着探险活动。1519年西班牙人建立了哈瓦那并控制了加勒比海最大的岛屿古巴岛,同年登陆墨西哥并建立韦拉克鲁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科尔蒂斯(Hernn

4、rts)带兵深入内陆并于1521年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同是在1519年,西班牙人在巴拿马地峡南岸建立巴拿马城,并开始侵入了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1533年印加帝国被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征服,两年后西班牙人在秘鲁建立利马城并以此作为逐步控制南美其他地区的基地。1534至1535年,西班牙北上探索了北美西岸地区并将之命名为加利福尼亚并开始逐步深入北美内陆。在西班牙统治的几个世纪里,西属美洲的原住民不断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驱赶和屠杀。同时,西班牙人从欧洲带来的病菌又多次引起瘟疫,使得原住民的人口大为减少。后来西班牙人为了开发新大陆的资源(贵金属、蔗糖、棉花、烟草、咖啡、可可、染料

5、等),又不得不从非洲引进大量的黑人奴隶来从事种植和开采,从而促成了兴盛一时的奴隶贸易。和英国殖民地不同,西班牙并不发展殖民地的加工业而只把其作为原料产地加以掠夺,所有西属美洲的特产和资源都会通过船只(参见西班牙珍宝船队)运回本土。这也造成了后来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出来的国家都是较落后的农业国,这和独立自英国的美国形成鲜明对比。殖民总督区1535年起,西班牙为了统治西属美洲,先后建立四个总督区: 新西班牙总督区:首府墨西哥城,1535年设立,管辖新西班牙(今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诸岛等地。 秘鲁总督区:首府利马,1542年设立,管辖整个西属南美,18世纪西班牙在南美又设立两个新总督区后,辖地相

6、应缩小。 新格拉纳达总督区:首府波哥大,1718年设立,管辖今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地区。 拉普拉塔总督区: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1776年设立,管辖今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等地。此外,有的总督区下设置有都督区。西属美洲共设五个都督区:危地马拉(1527年)、古巴(1777年)、委内瑞拉(1773年)、波多黎各和智利(1778年)。1764年,西班牙又在美洲殖民地推行郡制,分新西班牙为12个郡,拉普拉塔为8个郡等等。西属美洲的独立战争后,相应的总督区和其他精品.行政区划分不复存在,但却深刻影响到了各新独立国之间的边界和行政区划分。二各国情况Puerto Rico岛上最初居民是印第

7、安人。1493年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中到此岛,并命名为圣胡安岛(San Juan),此后西班牙在此地建立了殖民据点。1509年,行政中心波多黎各建成,其后声名大噪。有鉴于此,当地政府于1521年,将岛名改为波多黎各,其首府则改名为圣胡安。亦因如此,为了抵御其他欧洲列强的争夺,西班牙人在圣胡安附近修筑了诸多堡垒。这些堡垒成功的抵挡了法国、荷兰和英国的进攻。1809年西班牙将波多黎各设为西班牙的海外省,1868年爆发了争取独立和人身自由的起义,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国,史称“拉雷斯呼声(el Grito de Lares)”,但是很快被当局镇压下去。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军占领了波多黎各。西班牙战败后

8、,在1898年的巴黎条约中将波多黎各割让给了美国,自此波多黎各总督由美国总统指派。1917年美国给了波多黎各居民美国公民的地位。1930年代波多黎各人民在波多黎各国民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成立波多黎各共和国,但再次被镇压。1948年开始总督由波多黎各居民选举产生。1952年波多黎各颁布了自己的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了在美国内自治邦的地位。1997年,美国在波多黎各举行全民公投,宣布波多黎各否决了作为美国第51州加入联邦的议案,但此项公民投票案于2012年再次投票时则获得通过。Nicaragua早期土著民为印第安人。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尼加拉瓜宣告独立,

9、8年曾加入中美洲联邦(Repblica Federal de Centro Amrica)。精品.Mxico墨西哥是多个美洲文明的发源地,孕育玛雅、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等文明。16世纪初西班牙人埃尔南科尔蒂斯(Hernn Corts)侵略墨西哥,1521年击溃了当地的阿兹特克人,墨西哥从此遭西班牙殖民,成为新西班牙一部分。1810年宣布独立,1821年正式获得承认,墨西哥第一帝国(Imperio Mexicano)成立,但其后被推翻,建立墨西哥合众国(Estados Unidos Mexicanos)。独立之后的墨西哥国土却渐渐缩小,不少领土永久割让被美国。1836年,在美国策划下,东北部的德克

10、萨斯宣布脱离墨西哥独立,建立德克萨斯共和国(La Repblica de Texas)。1823年和1841年,尤卡坦两度宣布独立,1853年永久加入墨西哥联邦。1838年爆发糕点战争(Guerra de los pasteles)。1848年在美墨战争战败后,墨西哥被迫把北部大片的土地售予美国(面积相当于美国现今南方的七个州份)。1860年代,墨西哥被法国军事占领,建立傀儡政权。在总统胡阿雷斯(Benito Pablo Jurez Garca)的领导下,赶走了侵略者。胡阿雷斯由1858年至1872年执政,他去世后,政权即被波菲里奥迪亚斯(Jos de la Cruz Porfirio Daz

11、 Mori)把持。经过波菲里奥迪亚斯长达35年的独裁统治后,墨西哥革命(Revolucin Mexicana)在1910年爆发。革命武装击败了联邦军队,但却随即发生内斗,让墨西哥陷入长达十年内战。1929年,内战结束后,墨西哥革命制度党(Partido Revolucionario

12、(Vicente Fox Quesada)参加竞选,并在2000年7月举行的大选中当选总统,这次选举在墨西哥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革命制度党从1929年开始执政71年后,反对党总统候选人第一次胜选,实现了自1929年后第一次和平的政党轮替。精品.Repblica Dominicana多米尼加原来由阿拉华克族(Arawak)的一支泰伊诺族(Tano)及其他加勒比族(Carib)的人居住。西班牙统治:哥伦布于1492年12月5日登陆于岛上西北端,为现今为海地的圣尼可拉镇附近,哥伦布宣布整个岛归属于西班牙,并取名为西班牙岛。法国统治:西班牙岛初期是西班牙人在新世

13、界最主要殖民地,西班牙人征服了阿兹提克帝国和印加帝国后,重心开始放在美洲大陆,逐渐忽略了西班牙岛。1586年英国德瑞克船长曾率领舰队攻打圣多明各城,但被驻地西班牙部队击退。1605至1606年之间西班牙岛西岸的城镇常遭到海盗的掠夺,造成当地人口大多迁往内地。1795年,法国和西班牙在瑞士签订巴塞尔和约,同意把西班牙岛东部的圣多明各区域让给法国,使西班牙岛完全成为法国殖民地。1795年,法国和西班牙在瑞士签订巴塞尔和约,同意把西班牙岛东部的圣多明各区域让给法国,使西班牙岛完全成为法国殖民地。短暂的独立与海地的侵略:圣多明各回归西班牙统治后,当地人民逐渐产生了独立建国的共识。18

14、21年11月30日,前任圣多明各总督Jos Nez de Cceres将军领导下宣告建国,命名为西班牙海地(Hait Espaol),并期望合并在南美洲玻利瓦总统(Simn Bolvar)所领导的大哥伦比亚国之下。但是在九周后的1822年二月,海地的总统波尔(Jean-Pierre Boyer)率军占领了西班牙海地,再次完成了全岛统一。后由于经济停滞,1843年波尔政权被推翻。独立1844:1844年二月二十七日,多米尼加共和国人民对海地展开了独立战争并同时宣告多米尼加共和国独立。杜阿尔德(Juan Pablo Duarte)、梅亚(Ramn Matas Mella)和桑切斯 (Francis

15、co del Rosario Snchez) 在争取多米尼加共和国独立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三位后来皆被称为多米尼加共和国开国的国父。精品.击退西班牙的复国战争:1861年和西班牙皇室签署协定,让多米尼加并为西班牙的属国。但是反对者的声浪一直不断,并于1863年掀起了复国战争,其中以罗里盖兹(Santiago Rodrguez)、孟席欧(Benito Moncin)和卢伯龙将军(Gregorio Lupern)为领导人物。当时位处西边的海地政权担心西班牙返回多米尼加后将会威胁到海地,于是积极的支援反抗军。正处于南北战争状态的美国也强烈抗议西班牙重返多米尼加进行殖民政策。

16、复国战争持续不到三年,西班牙终究于1865年完全从岛上撤离。美国的干预和占领Chile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智利北部在西班牙征服者到达以前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6 世纪30 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智利。1540年,陆续建立圣地亚哥、康塞昔西翁和瓦尔迪维亚(Valdivia)等城镇,智利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此后,印第安人继续坚持战斗, 1778

XX.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分两路侵入阿根廷,一路从大西洋侵入拉普拉塔河地区,1527年由S.卡波特率领的西班牙考察队在巴拉那河罗萨里奥附近的圣斯皮里图斯建立第一个西班牙殖民据点。1536年2月,安东尼奥德门多萨率领的另一支西班牙远征队到达拉普拉塔河地区,建立布宜诺斯艾利斯城,阿根廷开始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80年西班牙在亚松森的统治者J.德加拉伊将布宜诺斯艾利斯划归亚松森管辖,阿根廷西北部划归智利都督区管辖。1776年,西班牙设置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BRASILEl

Independencia).秘鲁在大约公元前11,000年开始有人类的足迹。当地最早出现的复杂社会结构是公元前3,000至1,800年在沿海地区形成的小北史前文明,其后又相继出现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莫奇卡文明、瓦里文明和奇穆文明。在公元15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印加帝国,并维持了一个世纪。该帝国是前哥伦布时期美洲的最大国家。1532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 带领的征服者击败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西班牙自此开始对当地的统治.秘鲁的独立要到何塞德圣马丁和西蒙玻利瓦尔Simn Bolivar发起军事行动后才成事。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区军事领袖之间的权力斗

41、争导致政局不稳。随着玻利瓦尔组建拉丁美洲联盟的计划遭遇失败,秘鲁-玻利维亚邦联成立不久后又告瓦解,秘鲁的国家认同也开始建立。Bolivia 玻利维亚于15世纪末被西班牙征服,隶属于西班牙拉普拉塔总督区。19世纪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时称“上秘鲁”的玻利维亚被来自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的民族英雄-玻利瓦尔解救而独立,便以玻利瓦尔之名定国名为玻利维亚以资纪念。1825年正式从西班牙独立,独立后的玻利维亚经常和周边国家发生战争,因而失去了很多土地,有现今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和沿海地区,巴西南部,和巴拉圭北部。特别是在1879年到1883年的硝石战争,玻利维亚丧失其唯一滨海省份,包括重要港口安托法加斯塔(

以54%的选票赢得选举,并于2006年1月22日就职,成为该国首位美洲原住民总统,亦成为玻利维亚第一位左翼总统。2009年3月26日,莫拉莱斯签署最高法令宣布将原国名“玻利维亚共和国”(Republic of Bolivia)改为“玻利维亚多民族国”Estado Plurinacional de Bolivia,其后经修宪后以64.2%成功连任。精品.Ecuador 1463年成为印加帝国一

43、部分。在西班牙人发现新大陆后,厄瓜多尔于1532年被西班牙人占领,自此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数百年。1809年8月10日厄瓜多尔宣布独立,但很快被西班牙占领回。挣扎了十数年,1822年才彻底摆脱西班牙之控制。1825年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但此国于1830年解体。而厄瓜多尔共和国也因此成立。立国以来厄瓜多尔政治一直都上不了轨道,文人与军人政府轮替了足足19次,至1979年正式由文人政府统治,确立宪法,并沿用了二十多年。2007年4月15日,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成立制宪大会

44、古代印第安人玛雅文化中心之一。1524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527年西班牙在危设置都督府,管辖除巴拿马以外的中美洲地区。1821年9月15日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年成为墨西哥帝国的一部分。 1823年加入中美洲联邦。1838年联邦解体后,于1839年再次成为独立国。1847年3月21日危地马拉宣布建立共和国。从4世纪到11世纪危地马拉的佩滕低地地区是玛雅文化的中心,这个时期留下来得许多金字塔和城市的废墟至今仍然可见。El Salvador中美洲面积最小的国家。原为印第安人玛雅族居住地。1524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9月15日宣布独立。后为墨西哥帝国Imper

poblados.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歌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