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独立存在吗?

电大. 2016年电大电大作业:艺术学概论形成考核作业答案


艺术学概论形考作业答案 2007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客观精神说”——所谓“客观精神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拍拉图之“本质论美字”理论。认为在 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而这个“美本身”拍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或者是客观“宇宙精神”。艺术只是这种美的理念,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而已。这是柏拉图基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对艺术本质的一种界定,即艺术作为对“理式世界”基本的现实世界的摹仿,是第三位的。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源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并非是某种概念——“美的理念”。艺术是审美的表现,而审美的根据是主观的。所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持这种艺术“主观精神说”的代表人物如德国古典美字的开山祖康德更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有着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特征。 3、“摹仿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古希腊美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真实的“摹仿”。此说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摹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还进一步认为,艺术的这种“摹仿”功能使艺术甚至比它所“摹仿”的现实世界更真实。 4、形象性——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相对于哲字、社会科学的总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的另一种样式。即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来反映作品的社会生活和体现于其中的作家、艺术家之思想情感。任何文艺作品,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的形象性。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论述题 1、艺术的审美性。 答: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人类艺术精神本质的具体现的艺术创作及其作品,即所谓的人类艺术生产产品,必须具有审美价值,换言之必须符合或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此即是艺术的审美性。 若分而论之则其一,艺术的审美性总是要表现为人类审美意识所指向之艺术品美,艺术表演美,从而给欣赏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获得审美享受。 其二,艺术的审美性又总是色含着人类对“善”的向往和对“真”的追求,也就是说尽管艺术的欣赏是一种直感的感受,而关注由艺术作品的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但也离不开艺术家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评价在艺术形象中的体现。其三,艺术的审美性要求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尽管作为人类精神产品之一的艺术或艺术作品,相对于其它精神产品,艺术美更注要形式,甚而形式美可以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独立的方面。但艺术家们在其创作中仍然在寻找,选择最能表现作品内容的美的形式,以加强艺术表现力。 2、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答题要点: 1、一般而言:“自身的艺术实践”对大多数没有受过艺术专业训练或不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可以用作“艺术实践经验”的经验,应该是指欣赏艺术作品或欣赏艺术表演的经验,这个说法是依据于“欣赏艺术作品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这句名言。 2、参加一次大型(小型也可)文艺晚会和艺术特征的诸如形象性;歌手在演唱歌曲时,以自己优美的声音与演唱技术结合打动了你的什么样心情从而引发了什么联想,从而你理介了艺术的形象性。 3、诸如主体性,即个性,譬如流行歌坛新秀辈出与老的田震,那英等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她们和年青的刘若英等有什么不同。 4、审美性:一幅画它好看在哪里?一幅风景照片它为什么吸引你的视线。找出其审美价值——给你带来了哪些赏心悦目的东西。 作业二

}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虽然音乐课并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我校的学生由于大部分都是农村对音乐感受能力较差。现将我在教学中的感受一列如下:

  一、教材内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显示: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对教材中的歌曲却不屑一顾;他们可以如数家珍似的报出一长溜的、连音乐老师恐怕还未所闻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老师反复教唱、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

  这里固然能找到许多原因,讲出一大串非我们音乐教师所能的理由,但从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来反思我们的教育,恁心而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恐怕也是一个不容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

  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存在不足及措施

  作为音乐老师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常有教学与教材紧密相关,切忌追求课堂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2、教学中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音乐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广大教师把研究的方向聚集在大力发展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课堂教学学生主题地位的实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转化成为教师导,学生演,使主导和主体达到统一。

  融入到教学中,就以唱歌为例。我发现一些学生唱歌平铺直叙,一些学生大声喊叫,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使他们的嗓音受到损伤。我们知道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声带生长还没有定型,所以,应指导科学的练喉。每每上课前,总有些看似单调的发声曲,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画画和相应的几句谈话,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发声曲的意境。

  记得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教学中应贯穿这一主线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从教学氛围到教师范唱、范奏;从学生的演唱到每首歌曲的处理,都应强调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在美好的音乐中,受到教育、感受到音乐的美。

  唱歌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美感再去感染学生。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广大教师把研究的方向聚集在大力发展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课堂教学学生主题地位的实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转化成为教师导,学生演,使主导和主体达到统一。

  融入到教学中,就以唱歌为例。我发现一些学生唱歌平铺直叙,一些学生大声喊叫,这样长久下去肯定会使他们的嗓音受到损伤。我们知道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声带生长还没有定型,所以,应指导科学的练喉。每每上课前,总有些看似单调的发声曲,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通过画画和相应的几句谈话,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发声曲的意境。

  记得贝多芬说过:“音乐可以使人们的精神迸发出火花”,音乐教学中应贯穿这一主线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从教学氛围到教师范唱、范奏;从学生的演唱到每首歌曲的处理,都应强调音乐形象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在美好的音乐中,受到教育、感受到音乐的美。

  唱歌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我们要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美感再去感染学生。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一年级音乐课教学,通过给一年级学生上音乐课,有一些心得,对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我觉得摸索适合他们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课堂常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常规训练,这对以后的音乐课非常重要。除了对学生站、坐、行、排队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外,对音乐课的常规训练也是不能忽略的。音乐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能够通过旋律带给大家喜、怒、哀、乐。所以我认为音乐课也应该用音乐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常规。让学生真正感受什么是音乐课。例如:让同学聆听音乐进教室,用音乐的“问好歌”来进行师生问好,设计一段师生问好音乐问候语言,拍节奏让学生坐好,来达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练耳能力,还能达到常规训练,以形成音乐课堂的特点。

  新课标新教材下一年级音乐课的内容非常丰富,欣赏,创编,器乐,歌唱教学等等几乎每堂课都有涉及。内容看起来非常的丰富而有趣,可是如果把握不好,课堂就会显的很乱而教学任务完不成。我觉得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才能唤起他们对音乐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所以在我的课堂里,一般都是游戏和活动贯穿的,把我自己也变成了他们的年龄,融入到他们当中去。那样小孩子的兴趣很浓厚。

  因此,在一年级的课堂设计中,将节奏、旋律、歌词、演唱等各种音乐课的常规与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均溶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项音乐课常识、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自我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游戏中,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更有充分的师生、学生合作活动 。通过这些师生合作的游戏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本领,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锻炼了胆识,增强了自信心。在课堂中采取游戏、合作的学习方式,方式的改变能够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也学得快乐,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孩子就象一张白纸,你给什么就留下什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善与加强自己,努力使音乐课堂的学习充实有效!

  《我和星星打电话》是一首充满童趣和幻想的对答式的领唱、齐唱歌曲。本节课,我精心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及创造能力,"以人为本",教学氛围和谐。

  教学一开始,我从孩子们的生活入手,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先玩了一个打电话的小游戏,知道了应该怎么打电话,紧接着通过给航天英雄打电话致以歌声的问候,巧妙地让孩子们进行了发声训练,再通过航天英雄的回话,激起学生想跟星星交朋友、打电话的兴趣,继而引出了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并与星星都交了朋友的奇奇,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奇奇摇身一变成了音乐小神童,将自己与星星之间的事编成了一首歌,让学生在欣赏奇奇才情的同时,还激励学生们一边专心、投入的听音乐摇摆,一边期待着他将小电话放到自己的手里与他交朋友,这种交友式的导课方式,充满童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既培养了学生们仔细聆听的习惯,又让学生们听时兴趣浓厚、充满期待。

  然后再创设情境,并不急于先让学生用言语来表达听歌的心情,而是让学生们先别急着说,暂时保密,用眼神和表情传达自己听歌时的心情,再次激起学生聆听的兴趣,充满乐趣和神秘之感。

  在感受音乐时,我更是不断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每一次的聆听都有不同的收获。学歌曲前,又巧妙地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想听、想唱的欲望,引导学生有节奏的读歌词――对口型唱――轻声唱――纵声、如痴如醉唱――歌曲感情处理――深情唱――领、齐唱。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如:学生拿书姿势、唱歌姿势、静静聆听等常规性的习惯养成)的培养,言语诙谐幽默,示范准确而又生动、形象、有趣,评价语自然、贴切而又趣味横生,引导到位,让学生们体会到音乐的美,不仅用眼、耳朵,甚至用心灵去体会,便“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浓厚、主动性高,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不知不觉中将音乐的美扎根在学生心里,对音乐课兴趣昂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好的钻研教材和学生,不断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方法,让师生水平在教学中都有所提升,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

  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透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但在我任教小学音乐这短短的两年的时间内,我便有这样的体会:老师重视识谱的教育,但是学生对识谱的教学是最没有兴趣的,也可以说是最弱的,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按照传统的规律教学,上课的时候一般是先练声,接下来是试唱练耳,然后讲乐理知识,最后是上欣赏课或者学习新歌,学习新歌的时候基本上是让学生先学乐谱,然后再把歌词带进去唱歌,在学唱乐谱的过程当中学生感觉很难,有时甚至是应付式的随便哼一哼,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学生不仅没有学到应该学的东西,反而对乐谱失去了兴趣。

  鉴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我采取反向的教学方式,在学新歌的时候,我们先学歌曲,在歌曲已经很熟悉、情感也处理得很好的情况下,再唱曲谱,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把握节奏,而且也由以前的厌倦曲谱变成现在的对曲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运用这种反向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识谱的集中教学

  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都是把识谱根据年级分散开来教学,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的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一般都不可能完成。因为分散的识谱方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也不是每堂课都教识谱的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其效果不佳。所以有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无法独立试唱简谱。

  识谱的集中教学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就是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的一个年级的一个年级来完成。这样,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记忆方面的困难,学生也可以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是,他们就基本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求学生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走入美妙的音乐自己去寻找和创造,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因为,爱是教育的桥梁;爱是教育的钥匙;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尊重学生人格,是热爱学生的突出表现。但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尤其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任何情况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受教育权,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不受侵犯。

  热爱学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严格要求是重要内容。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情。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包括:严而有格要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严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严。决不是无标准、无规格、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严而有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别强调从学生知识结构、个性、生理、年龄等实际出发,提要求,定措施。这种要求、措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或经过努力以后的可达到性。超越学生可接受的"度",严,就向其他方向转变了。严而有方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教育是一门艺术。特级教师魏书生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形式别具一格。他通常叫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说明书。

  唱歌,可陶其情;做好事,可促其行;写说明书,可练其功。由于方法科学,效果明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当前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适用于商品生产的等价交换规律被有的教师不正确地运用教育活动中。有的教师甚至给多少钱,出多少力,只讲报酬,不愿奉献。多关心了学生,要算加班;多讲了几遍,要算报酬。这不是师德的内涵,更不是热爱学生的表现。因为教师的工作很难出现在8小时以内,教师的付出与报酬很难一一对等。教师们应该懂得,教会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职责,为了学生,应该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结束这篇短文的时候,我特别希望广大教师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话和闻一多先生的诗: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尽了教师的天职。请将你的脂膏,不息的流向人间,培育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音乐<大鸵鸟>活动反思  最近,我们在开展<小鸟你好>的主题活动, 歌曲《大鸵鸟》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这首歌曲旋律轻快、活泼,歌词生动地描绘出大鸵鸟的主要外形特征。歌曲中衬词“哎哟哟哟哟……”的节奏一长一短,给歌曲添加了趣味性.本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感知乐曲的结构和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首先,我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较好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由于这几天都在开展鸟类方面的活动,幼儿对于鸟已有一定的认识,当我一说谜面,幼儿的反应很热烈,说出了一些鸟的名字,在我的引导下,幼儿很快猜出了谜底.接着我从八分音符出发,让个别幼儿来拍打,并让其他幼儿来分辨是否正确,并带领幼儿一起进行了此节奏的练习,再进一步在此节奏下加条横线x x x x,让幼儿从节奏外形上进行分辨,都能看出多了一条横线,有幼儿说:“这个要快一点”,但是请幼儿来试时,他们把握不准。于是我带着幼儿打这个节奏,并用语言引导,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很快学会了节奏。然后利用歌曲中的“哎哟哟哟,哟哟”来练习:x x x x  x x和x x x x  x,幼儿学得很投入。再让幼儿感受歌词,通过拍手念歌词,有节奏的念歌词,幼儿很快的记住了。继而学唱歌曲,采用集体演唱、分组轮唱以及看指挥演唱,还有最后的加快速度唱等等, 巩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幼儿还能够用肢体动作模仿大鸵鸟的走路、跑步等形态,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但也有个别幼儿唱歌时不够认真。

  要组织好一节音乐活动,首先教师自己一定要有信心,做好准备,认真分析教材,找出重难点,设计好活动,不怕自己做不好,只怕自己不敢做。以后,我要不断反思积累经验,让每位幼儿都喜欢音乐活动,爱动、爱唱。希望自己下次的音乐活动有更好的效果。

  《小小的船》是一首童年的歌谣,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体会所表达的美感。

  课的伊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一弯月亮挂在蓝天上的画面,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当我问孩子们“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月亮像小船,像香蕉、像镰刀、像牛角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出乎我的意料。

  其次,课上,我先通过范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我又通过播放课件,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还和学生一起通过边读边做动作,充分感知了月儿那种“弯弯”、“尖尖”惹人喜爱的形象。这一节课的阅读我还让音乐贯穿始终。不管是我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和个别读,还有学生的表演读和想象读,音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的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得到张扬,童真童趣在自然状态下表露。

  再次,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因此我采用了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习汉字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识字,主动识字。其中感觉最成功的还是“小老师”的活动。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每次“小老师”一上台,其他学生的情绪便异常高涨,注意力也格外的集中。而当了“小老师”的学生也显得认真负责,“跟我读”“我要提醒大家”,一招一式还真有模有样,识字效率大大提高。当然“小老师”并不局限于几个人,学习好的可以做小组合作学习中检查识字情况的“小老师”;学习中等的可以带领大家学习难度不高的内容;胆子小的、学习较困难的更通过当“小老师”树立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展。“小老师”的活动作用还真不小呢!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为了能够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文章内容挖掘不深,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学生的回答,虽然给予了鼓励性的评价,但还是较为单一,不够丰富。虽然课堂上照顾了大多数,但对于极个别的困难生,还是力不从心。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进一步改进。

  今天的艺术课上,进入了《我爱我家》这个单元,孩子们正在学唱歌曲《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爱我的爸爸,也爱我的妈妈,爸爸妈妈都爱我呀,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是孩子们的演唱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于是,我把歌曲暂时先放在了一边,开始和孩子们“闲聊”起了家常。我问孩子们:“同学们,你们喜欢爸爸妈妈吗?你们关心他们吗?你会如何向爸爸妈妈表达你们喜欢他们的情感呢?”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小手。有的说帮妈妈捶背,有的说帮爸爸擦车,有的说帮妈妈扫地。同学们的精彩发言一浪高过一浪。

  这时,二(2)班的胡琳站起来小声地说:“我帮妈妈洗脚。”她的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胡琳立刻被笑得满脸通红,好像做错了什么事,神态很不自然。我立刻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让学生们说说:“你们的父母又是如何关爱你们的?”一位学生立刻举手说:“我妈妈休息天从没闲过,早上起来洗被子,然后擦桌子拖地,中午还让我吃上香喷喷的饭菜。她真是个闲不住的妈妈。”又一学生说:“我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还教我怎样做人。”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很多爸爸妈妈常常帮他们做的事,帮他们收拾书包啦,整理文具啦,做早饭啦,洗衣服啦……等等等等。总之,潜台词就是:爸爸妈妈可喜欢我啦,可疼我啦。

  于是接着孩子们的回答,我和颜悦声地说:“你们真棒,你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你们的爱。你们真是懂事的孩子。小时候,妈妈为你们洗脚,现在……”这时,又一位同学举手说:“我在电视还看到一则广告,一位眼睛长得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小男孩看到她妈妈为外婆洗脚,立即从卫生间端来一盆快要溢出来的水,大声喊道‘妈妈快来洗脚……’”我听后立即称赞道:“对,胡琳就是和广告上的孩子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他的母亲表达爱。所以我要表扬胡琳,因为妈妈腿脚不方便,她主动承担起照顾***任务,而且做得很好,让我们给她鼓掌……”说完,我带头为这位学生鼓掌。学生们在我的正确引导下,也使劲地鼓起掌。这掌声从教室里传出,传得很远,很远。胡琳的头随着同学们的掌声也昂了起来,而且昂得很高,很高,脸上的笑容也很甜很甜!

  这时的我提醒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一份爱家的心再一次来演唱《我有一个幸福的家》这首歌,于是,教室里回荡起孩子们那充满愉快、感激和自豪的歌声……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审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是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作到现在收益,而且终身收益。因此在音乐课的起始课上,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一)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二)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三)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如民歌,民间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本学校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学生有困难,但从半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很快的。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知道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的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堂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的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需努力。教学反思《音乐课教学反思》一文

  我设计这个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的目标是:1、能用强烈不同的力度演唱《大雨和小雨》;2、大胆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

  从这三个活动目标来看,我分析出几个问题:1、教师在清唱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强弱不同的力度唱歌曲,但当提问: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幼儿的回答都没有答到点子上,在开场播放的《大猫小猫》的音乐强弱不明显,幼儿没有从中得到感受。2、整个活动的重点――“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感受演唱大雨、小雨时的不同强弱力度”没有达到,幼儿一直围绕在表演动作,并且一开始幼儿第一次欣赏歌曲时我的动作太过单一,导致框定了幼儿的创作动作的思维。3、幼儿的常规没有切实处理好,导致活动思路混乱。

  二、感受与表现音乐节奏感的强弱

  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但活动后发现幼儿对下雨的强弱没有得到吸收,如果在活动中通过“响响的拍手”和“轻轻的拍手”让幼儿探索匹配雨声,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观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课件,幼儿就能较快的领悟歌曲的强弱关系了。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声音世界。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如在幼儿进行表演唱时有一种形式是:当唱到大雨时,让幼儿扬起手,唱到小雨时,让幼儿放下手。另一种形式是:表现大雨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当表现小雨时,让学生们坐下来。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会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幼儿的积极参与性使得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还需进行跟进式研讨和磨课。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现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演或奏,通过对音乐的表现,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

  本堂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逐步递近,从猜雨、听雨、唱雨到演雨,环环相扣。从导入部分开始,听雨声,感受雨中的节奏美,再到跟着节奏身体的律动,从夏天的雨景中孩子们的欢快过渡到这节课要唱的歌曲,熟悉歌曲后的器乐伴奏,以及《雨中即景》的创编,整个过程既流畅又严谨,又能层层递进。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在愉快合作、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这节课的难点,我将它都溶入到教授的过程中,在教中融化难点,让学生在美中学,在学中感受艺术美。整节课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有后半部分打击乐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老师和对歌曲的学习,每一个步骤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孩子们想学的心理,这样,课堂效果自然是轻松、活跃的!

  不足之处:后面打击乐的部分,我先让孩子们自由打击,让他们琢磨怎样打击更加好听,孩子们在玩上打击乐器后,一发不可收拾,很难再将心思投入到歌唱上来,在表演唱环节中都是几乎没歌声,虽然小组都合作的不错,但是我总觉得有所欠缺,而且影响了后面的创编环节。

  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课堂中对学生的收放自如,从容应对各种现象的发生,每个知识点的落实到位,以及自己的教学仪态等,都能反映一个老师的素质问题,新课程的理念之新,更让我们做老师的从“里”到“外”的焕然一新!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扩大音乐视野,进行美育熏陶有着重要作用。在平时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图文并茂,增进理解

  欣赏教学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复习的过程。首先是音乐对欣赏者的主观感受,通过欣赏者的知识结构、与生活体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乐形象。在欣赏教学中适时出示图片,介绍风土人情。如:在欣赏《花儿与少年》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比较难体会这种情绪,更别说引起共鸣,因此,在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配以影像画面,展现草原苍茫辽阔之美,白云般的羊群,绿毯上那星星点点的帐篷,在一轮红日的映衬下,如诗如画,再加上雄浑嘹亮的歌声,学生的情感被牢牢抓住,为明朗的草原气息陶醉。学生很有感触地看到乐曲描绘草原迷人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的爽朗情怀……

  二、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好多音乐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理性,况且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不能理解、分析、感受作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有关作品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欣赏莫扎特的作品时,可以不忘重点围绕“神童”、“生活清贫”,“学习刻苦”,“追求真谛”几个方面来介绍“音乐神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向他们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再来听赏他灵活,充满阳光的作品,效果就不一样了。有时,老师还可以亲自为同学演奏一遍,让他们印象更为深刻。

  三、静中有思,动静结合

  音乐欣赏较强调“静”,因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老师可以让学生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夜深了,满天星斗,微风如轻纱,吹走了白天的闷热,连小虫子都钻进洞里睡觉。小朋友说得这么好,说明他对歌曲有一定高度的理解。欣赏《欢乐颂》时,由于歌曲情绪高亢,可以先让学生轻声跟唱,体会音乐情绪,感受乐队惊心动魄的演奏,了解人民要求和平、自由、平等的感愿望,更深地了解音乐家贝多芬的创作灵魂,学习他那不挠的坚强性格。与此同时,还可以创编一些律动,如击掌,拍腿等,听着欢快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让学生陶醉其中。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够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孩子们已经是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了。通过几年对音乐的学习,孩子们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学唱能力已经明显提高。音乐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参加到音乐活动中,提高幼儿感受、表现、创造美的能力。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唱歌,都愿意大胆地唱、大胆地表现自己。

  在本月的音乐教学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鱼的梦》这首歌曲。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气氛柔和很容易使人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在活动过程中我在范唱歌曲时,利用温柔的声音感染孩子,并引导幼儿用手在膝盖上拍节奏、摇头、摆臂等柔和肢体动作感受歌曲。接着在理解歌词内容环节中,我运用歌词中的情境去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故事里有谁?小鱼梦见了什么?为什么?”并提出问题“天上星星落下来,为他盖了条什么被子?为什么?”引导幼儿结合画面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述。师:“小鱼在这优美的环境里睡觉,一定睡得很香很甜,你们猜猜,它会梦见什么呢?”这时孩子们都积极发言:“小鱼梦见妈妈在给它唱歌,妈妈在亲它。”在学唱歌曲的同时,我引导孩子们多融入自己的感情,将歌曲唱的更生动、好听。在集体演唱和小组表演的过程中,我看到大部分孩子都能跟随优美音乐,一边演唱歌曲一边拍节奏。

  整堂活动下来,课堂气氛是很活跃的。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我一开始通过拍节奏的形式进行导入,接着让他们熟悉歌词,到最后孩子们能用温柔、甜美的进行演唱。孩子们都能记住歌词并能用温柔、甜美的歌声去表现摇篮曲的风格,目标已经达成。在利用故事理解歌词环节,幼儿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小鱼的梦表现的含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幼儿熟悉歌曲后,没有加深去引导幼儿用替换角色的方法尝试创编歌词的活动,如:还有哪些小动物也在做梦呢?都做了什么梦呢?引发联想,这样幼儿就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音乐活动,我还是要多加努力,让幼儿跟随钢琴声演唱歌曲会更好。

【音乐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

说到trance,如果从大规模成型并进入主流舞曲界的1993年开始算起,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了,这18年中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并至今仍在蓬勃发展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Trance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舞池中的主流音乐?我想这绝非偶然。一种事物能持久存在必有其持久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trance能成为主流跳舞音乐的原因。

致使trance流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这里抛开商业因素不谈,仅仅从音乐方面入手,看看trance本身有何种魅力以致吸引众多人的耳朵及身体,这就需要和其他舞曲音乐进行一番对比,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相似之处以及区别。古典范畴中的跳舞音乐如华尔兹圆舞曲和爵士范围内的舞曲如拉格泰姆我们不予涉及,而如果你说在重金属和硬摇滚中也能pogo这又另当别论,我们这里要着重分析的是目前舞厅里常见的一些舞曲类型特别是与电有关的那一部分电子舞曲。

再次声明,这不是严格的音乐分类,而是围绕“跳舞”这个主题选择一些基本的电子舞曲类型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大致的分类是必要的,这里主要从节奏、节拍、曲式、音乐类型等方面来进行。

I,以节奏由慢到快来排布,并做一些简要描述

所谓节奏也是指它的速度,通常用bpm来表示。bpm是beat per minute的缩写,指每分钟的拍数。但这里不要把beat单纯理解为鼓击呈现出来的节拍,它往往是潜藏在音乐中的一种节奏和律动,这在breakbeat中尤为明显,哪怕是一首没有鼓点的曲子我们也可能数出它的bpm。

Chill out有“冷却”之意,原指在舞池旁边的一个区域或房间里放的一些较舒缓平静以便让舞客跳完舞或跳累时缓和情绪放松休息的音乐,现在你可以在卧室、商场或任意一个地方听到这种音乐而不仅限在舞场。chill out也常被称为lounge,它早已独立到好多酒吧或高级会所专门放这种休闲沙发音乐,但不管是称为chill out还是lounge,都只是一个统称,它里边包含的音乐类型很多样,从古典、爵士、新纪元到流行、电子都有,目前还是以电子居多,我们这里来简要分析一下chill out中几种主要的音乐类型。

ambint(氛围音乐),【bpm 0--?】氛围音乐基本上是一种无节奏的音乐,在纯氛围中我们是几乎找不到节奏和节拍的,即便有些氛围中融入了微弱的节拍但也只是把它当作氛围的一部分来处理,并无多少节奏感,总体上来说这种音乐还是以环境音乐或背景音乐呈现的面貌居多。跟随氛围音乐跳舞?真的需要种境界。

hop刻意强调并突出了这一点,特别是融入raggae、dub之后,这种慢、重与黑更为明显。总体上来说trip hop要比hip hop慢一些,但有些trip hop当你数它拍子的时候发现比一般hip hop还快,bpm能达到100以上,不过由于鼓声和bass的dub处理以及过多黑暗氛围的营造使人感觉上很沉重迟缓。这就是为什么要把trip hop与hip hop区分开来,hip hop摆脱阴暗邪气的阴影变得明亮清新、悦耳动听,在跃动方面依然没有什么改进甚至还减弱了当年的那种灵性。总的来说,不管是早期的bristol hip-hop还是后来的所谓“post trip hop”,聆听性总是强过了舞动性。

age在bpm方面是不固定的,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多样的,雅尼、神秘园之类的古典派系,恩雅之类的流行派系和班得瑞之类的轻音乐派系不予考虑,我们这里选择的是electronica成分更多而且是节奏比较强烈可以用来跳舞的那一部分,例如enigma,他的音乐很多都可以当做舞曲,例如那首大家都熟悉的【sadeness】,95bpm的hip hop式节拍很有律动感,完美的低音和强大的氛围混音很容易让人深陷其中,但是,这一部分舞曲总体而言还是放松型的,而且,对于new age而言,大部分音乐还是更适于聆听的。

player的pitch推子(也就是转速控制推子)旁边我们可以看到有tempo的字样,所以,把某些正常速度的舞曲调慢速度播放我们也能制造出downtempo音乐,但这种音乐慢慢形成了一种专门的类型,大多是由dj重新制作或混音而成。downtempo一般都有节拍,可以是碎拍也可以是4/4拍,而且有一定的节奏感,但这种节奏是放松的,更能让人relax而不是让人绷紧神经,所以这里放在了chill

总结一下,如果把chill out称之为“冷却舞曲”不如把它称之为“休闲音乐”来得贴切,即便它存在于舞场也仅是为冷却大家热舞之后的激情,而且大部分人还是以聆听为主的,要是chill out能成为主流舞曲那只能说明人们的心理压力已经减小到不需要高强大舞曲来释放,或者是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松弛到归园田居般的闲适,这似乎与这个时代也不符。

hip hop,【bpm 一般80-110,95左右居多】。hip hop并不完全等同于rap,rap虽然目前也能算作一种音乐形式,但更多是一种唱法--说唱(其实说和唱都是语言作为音乐的艺术表达,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一个注重节奏,一个注重旋律。)我们会听到在r&b、house乃至金属中都能有rap,例如大名鼎鼎的linkin park;而hip hop更多是一种音乐形式,简单来描述就是dj用两个turntable(LP唱盘机)和一个mixer(混音器)对歌曲不断做混合、切拼并搓刮唱盘,有时也配有鼓机或采样机,这看起来更多是制作方法方面,但这种采样、拼贴和把音效作为音乐本身的方式已经完整地构成了音乐的肌理,并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虽然之前已有具象音乐的产生,但真正把这种音乐的后现代模式推向主流的却是hip hop。相比hip hop的采样、切拼、混音和搓碟,我们更容易注重的是它的节奏部分,hip hop一般采用的节奏是80-110bpm的碎拍,低沉强弹力的bass,这似乎已经成了它最为明显的一个标志,从70年代偏向funk的节拍,到80年代减缓加重的old school,再到90年代不断和r&b、raggae融合的new school,一直到如今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电子节拍,恐怕hip hop中使用最多的还是bpm80-110的碎拍,而且在节拍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隙,极具弹性的bass在底层切分式的有节奏的跳跃使其显得吊气十足而又不失律动性。这还不是hip hop的全部,因为hip hop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人声。通常hip hop中都会有一到三个mc用rap或beatbox来表达一些内容或煽动气氛。恐怕也是hip hop把rap这种方式推向了流行,这在传统音乐的人声部分不能不说是一种革命。那么,采样拼贴混合+慢速的碎拍+rap就=hip hop?不完全是,因为hip hop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文化,例如街舞、涂鸦、服饰等等,而有些人更认为hip hop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只是一种感觉。太具有社会意义的方面我们尽量忽略,这里只说音乐。hip hop音乐早已一改最初街头化的玩法和现场的制作,逐渐成为一种录音室完全制作的音乐,但无论怎样制作,始终保留了它节奏上的特点。跟随hip hop起舞还是很容易的,一般人都能跟得上其律动,当然这里说的是比较主流商业的hip hop,更抽象的实验hip

r&b,【bpm 不固定,一般80-120居多】。早期的节奏布鲁斯也可以用来跳舞,但这里要着重描述的是现代r&b。现代r&b有抒情r&b和跳舞r&b之分,抒情r&b通常都是所谓的流行歌曲,bpm 60-90之间,节奏舒缓,很难用来跳舞;而跳舞r&b有时也称为r&b舞曲,但它并不算纯粹的舞曲,只是节奏比较快速和强烈一些,依然是以歌曲为主干,通常有着soul味道的人声,虽然后来加入了许多rap并经常与hip hop融合,但比起hip hop这种以节奏为主的音乐来更具有旋律性而且因为vocal的存在和歌曲的结构很具流行性。r&b舞曲在节奏方面跨度比较大,从80到130bpm都有,而且节拍上也相对自由,音色上总是有着一种光滑、明亮和甜腻的质感,总体感觉来说较为清新明快活跃,旋律也较为优美,但更像流行歌曲而不是舞曲,长时间随之舞动恐怕会使人烦腻,多数人更愿意把它当做歌曲来聆听。

tubby是,它是属于摇滚还是属于电子?其实都不是,这是由当地ska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其实并不能算作舞曲。如果你之前听的多是像鲍勃马利这样偏摇滚的raggae,那么你现在需要对偏电子的这部分raggae注意一下了,因为dub为雷鬼找到了舞池中的地位。raggae最明显的特征大概是它的节奏部分,在较为根源的雷鬼中通常表现为律动有些舒缓,节奏有些慵懒,贝司几乎营造了所有的节奏而很少出现强烈的鼓点,所以这部分雷鬼在chill out音乐中常常用到但并不适合让人跳舞,而适合跳舞的雷鬼则多是经过dub的,即将节奏部分独立抽出然后进行remix,通过诸如反弹、混响、回音等技巧扩张这部分声响,这使得雷鬼在低音方面特别有张力和弹性,而且,变得诡异和黑暗。之后,最早出现在雷鬼中的这种dub方法用到了hip hop、trip hop、drum'n'bass、house等好多舞曲之中,如在leftfield house大作【leftism】中,我们就可以听到把雷鬼融入house以后特别是把低音经过dub后的那种悠远沉重感,不过有些舞曲经过dub之后不一定有reggae的味道。如今好多dj在放音乐时即使不是雷鬼乐,也会采用dub的手法处理音乐,这会使音乐本身变得有压迫感,并且由于dub有些打击乐的意味,在处理时还可以营造出浓厚的异国风情,这在舞厅里是极受欢迎的。还是回到雷鬼,常见的雷鬼舞曲目前还是和hip hop、r&b结合的居多,三者经常会出现在一个dj set中,特别是一些hip hop场里,而且这三者之间由于过多的融合已经很难突显各自的本来面貌。

funk【bpm 110-130】从严格意义上来说,funk并不能纯粹算作是一种舞曲,但因其强烈的节奏性很适合跳舞所以经常作为舞曲出现,而且由其衍生出好多种后来的舞曲,稍后我们便会分析它在舞曲中的重要地位。Funk基本上是一种节奏型音乐,以贝司和鼓构建的节奏部分为主体,通常为110-120 bpm的4/4拍,重音放在1、3拍,2、4拍则由强烈的鼓点占据,并在好多关节点上常常伴有号之类的铜管乐器以突显节奏,不过funk最主要的恐怕是它的节奏型,它常常在一小节内把声音集中在前三拍,于第三拍后突然休止,而后于第四拍时以鼓点型出现,这就像对声音的一种压缩,前三拍是一种能量的聚集和酝酿,3、4拍之间的休止像是爆发前的宁静,而第四拍强烈的鼓点则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样在节奏上很有爆发力,因此funk很少有其它声音平均分布的4/4拍舞曲的机械性。这种节奏型具体用乐器来表现通常为:极具律动感的bassline不断循环构成一个主架,每一句往往只是占据每小节前三拍,贝司在每一个拍子处与鼓击同时奏响并在拍子之间做着一些切分,第三拍时贝司与鼓同时休止,在3、4拍之间留有很大的空隙,而后迎来第4拍强烈的鼓击,即便有吉他也是以节奏为主,配合贝司与鼓的节奏做一些填充和切分,而旋律和人声的运用也是围绕节奏进行,把一首funk音乐拆开来听我们会发现它的每一个声部都很有节奏感,所以funk可以说是所有声部统一构成了一种节奏和律动,我们会感觉到它的节奏感和律动性都很强,而soul的唱腔又很有亲和力,虽然是黑人风格强烈的一种舞曲,但它本身的这种特性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即便有些人说他不喜欢这种音乐,也不能说他找不到funk那种随意的律动和狂放的节奏。

hancock的那首名曲【rockit】。不过这种音乐风行一时之后便逐渐隐没,但极大一种可能是它经过碎拍化之后转变为更具跳舞性的breaks,而最近它又复活了,只不过基本都在house中呈现,即当下正红的electro house。

disco【120左右】我们对disco的了解大概是从【荷东】【猛士】系列开始,但其实这些系列中不仅有disco,还有euro dance,甚至house,因为disco到了80年代基本已变种为euro dance和house了。disco最风行的时候应该是70年代,以abba和bee gees为代表的白人disco或者说欧洲disco因其优美动听的旋律成为了流行榜单的娇宠,而以earth wind & fire为代表的黑人disco或者说美国disco则因其强烈的funk偏向常常与boogie纠缠不清,有些人认为funk是disco的源头,有些人认为disco于funk之前的1960年便于美国纽约产生,根源我们不去追究,这种舞曲的大致形态我们还是比较熟悉:120左右bpm,强弱对比不是很明显的4/4拍,单调稳定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流行的人声唱着华而不实的歌曲,总体感觉还算清新,但总有一种轻浮在里边,不过也有人认为disco代表了舞曲文化中充满阳光和健康人性的一面。

euro dance【120左右】欧舞应该是由disco演变而来,不过两者之间的区别真的不是很多,同样是简单轻盈的节奏,优美流行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曲以及一大推排行榜明星,只不过euro dance完全由录音室制造,运用了更多的合成器和鼓机,于是我们会感觉欧舞要么很明亮,要么很妖艳,有些人称之为性感,但那种妖艳更多是一种阴柔,也许与合成器有关,于是它总也摆脱不了软绵绵轻飘飘的质感。

syn-pop【bpm120左右】syn-pop(合成器流行曲)应该是new wave(新浪潮)音乐中最偏电子而且最具舞蹈性的一种,这些音乐中多多少少充斥着一些未来主义线条,严肃点讲也能算作是对kraftwerk这类实验先锋派电子音乐的流行化改造,事实证明将合成器、流行歌曲和舞曲节拍结合到一起在商业上还是非常成功的,这方面和disco、euro dance有着一定的类似性,不过相对于后两者来说syn-pop又不是那么偏舞曲性而是更偏歌曲性。syn-pop以duran duran,the human league这些流行派居多,通俗地很易于流行的旋律,配上明亮的合成器音色和冰冷坚定的鼓点,虽然多是流行歌曲但也能让人跳的欢欣,由于其本身较强的节奏感。不过也有些syn-pop艺术家对舞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听听depeche mode,new order等这些合成器乐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好多作品都有着电子舞曲的迹象,尤其是new order的那首【blue monday】已经成了一首舞曲经典,而甚至有人把他们1989年的名作【technique】看成是techno的开山之作。另外,还有一些syn-pop则更具摇滚的气质。其实摇滚的范畴很大,这些所谓的合成器流行曲乃至整个新浪潮音乐都可以归为摇滚,那时摇滚就是流行,而以歌曲为主的syn-pop其实只是在伴奏上把电吉他架子鼓完全更换为合成器与鼓机,所以好多人会把这些新浪潮艺术家们看成是抛弃了电吉他改用合成器的摇滚乐队而不是电音团体。

industrial dance (工业舞曲)【120-140】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音乐是多么的冰冷,机械,没有人性,最初它被称之为electronica body music(电气化的身体音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由一些乐队如throbbing gristle(颤动的软骨)的电子噪音实验演化而来,在80年代逐渐由晦涩走向流行,90年代开始分化成吉他和电子两类,并和其他音乐做了很多融合。我们这里要提及的是能用来跳舞的那部分工业音乐,或称为工业舞曲。九寸钉之类的工业摇滚在节奏上的不固定很难成为舞曲,战车之类的工业金属虽然节奏感强烈但更偏向金属往往不适于舞厅,而front 242之类的工业电子则因其过多的噪音和过分的嘈杂很容易脱离主流跳舞人群,只有laibach之类的经常把techno嫁接于工业之上的工业舞曲稍微离舞池近一点,但也因其黑暗显得过于另类,而事实上在电子舞曲中techno是与工业结合地最好的,由于两者在感觉上的相近,同样的冰冷、机械、缺少人情,把techno的未来主义律动和工业的粗糙噪音相结合往往能带人进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黑暗世界,不过总体而言,工业舞曲还是因其强烈的冷酷性一直与主流舞池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130左右】。拉美民族真可谓是目前世界上最爱跳舞的一个民族。桑巴,伦巴,探戈,恰恰......我们都知道国标舞中就有拉丁舞种,不过那毕竟较为专业,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很难掌握那种舞步......好像有点跑题了,一直在说舞,而我们要说的是舞曲。好吧,拉丁舞曲特有的激情和欢快很容易调动人的节奏细胞,所以我们哪怕不会标准的拉丁舞步也还是很容易跟随拉丁舞曲跳动,通常的拉丁舞曲节奏较快,而且节拍之间常有如手鼓之类的细小碎拍切分,加上节奏感强烈的吉他扫弦和音色浓重的铜管类乐器所制造的激昂旋律很容易产生一派热情如火的气氛,我们的耳朵和身体都能感受到那种狂欢的气息,但要跟随它一直跳动则需要极为充沛的体力。所以,拉丁舞曲到了舞池里极少以纯正的面貌出现,而大多是与其他电子舞曲结合的,例如hip hop里会有拉丁的成分,不过与拉丁结合最多的恐怕是house,二者本身bpm相近,结合起来比较容易,而且都有着火热的节奏和欢快的气息,一经融合更是会产生一种热浪很轻易地将人们包裹,跟随latin house舞动是很欢欣愉悦的。

碎拍音乐范围之广已经使其界定变得很模糊,从广义上来说,hip hop,drum'n'bass这些已经独立成型的音乐都应该包含在碎拍体系之内,而像更早期与街头文化有关的breaks恐怕才是碎拍的正统,至于早期house中的那种碎拍究竟是breaks与house的融合还是把house单调4/4拍的切碎这点很难讲,区分也很微妙。这里选目前比较常见的几种碎拍音乐简要做一些描述。

【130左右】喜欢街舞的朋友人都知道街舞有breaking、poping、locking之分,跳breaking时配的背景音乐大多数就是breaks。这种音乐街头玩味很强,不算太强烈但十分破碎的拍子,着重体现它的break而不是beat,所以有时候甚至有一种原始的感觉。有些观点认为breaks是产生于对house的4/4拍切碎化处理,而我认为breaks要早于house产生。年龄比较大的一些人可能会记得80年代流行一时的“霹雳舞”以及84年那部有关霹雳舞文化的电影【breakin'】,里边的配乐很多就是早期的breaks,来源于funk,只是把funk加快并把4/4拍鼓击变为破碎的拍子,所以早期的breaks很有funk的味道,不过后来传至英国被去除了funk味却保留和强化了破碎的节拍形成了英式breaks,而且还经常与house结合变得更具club色彩。breaks可以很欢快也可以很黑暗,在bpm方面跨度也很大,如果放慢到100左右很有着hip hop的感觉,而如果加快到170左右则有着jungle的气息,或许后两者音乐的形成都与breaks有关,比如hip hop,hip hop所采用的大部分都是碎拍,很多来源于把breaks减缓,并加入了rap;而jungle则是把breaks提速,在节拍上更加琐碎化,不过很明显,许多hip hop 和jungle依然继承了breaks的街头玩味,因此经常作为breaking的配乐。

breaks呈现出一副多元化与融合化的派头。不过目前大多数nu school breaks放在舞场中都是与house融合过的,用nu school breaks的自由节拍和弹跳低音来使house的律动更为活跃,并采用大量电子音效,有时候也会结合一些electro,呈现出一派奔放而活力四射的气氛。

Progivess Breaks的音乐性总是要强过跳舞性,相对于大多数其他碎拍音乐更注重节奏性而言,它更注重旋律性,古典、爵士、流行等成分都可以从中找到,很难将之视之为一种舞曲。

big beat【bpm110-130】,尽管它曾经是风光一时的词汇,但后来某些分类中还是取消了这一名称而直接称为breakbeat,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风潮,但我这里还是要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种音乐风格。有时候人们把big beat称之为电子摇滚,因其强烈的摇滚味道,但实际上big beat并不是breakbeat或techno中采样一些摇滚电吉他之类的简单低级的摇滚与电子的结合,而是用电子构架来呈现摇滚的气质,大部分big beat还是更接近电子的,因为它声音上更多来源于电子合成或采样拼贴,制作方法上更多是软件编程,最主要的,它有着电子舞曲的基本形态。要说big beat的起源还真不易追溯,the prodigy在1992年的【Experience】专辑中或者更早的1991年的【What Evil Lurks】和【Charly】单曲中,我们就可以听到这种摇滚感觉浓烈的电子曲风,他们把英式breaks和techno结合在一起并加入大量的采样,bpm放到140以上,听起来更接近hardcore。这能算作big beat的雏形吗?不予讨论,毕竟当时还没有big beat这个名称,而神童的那种曲风人们有时候也只是把它称做techno-punk。big beat这个名称的出现大概是在1995年The Chemical Brothers发行了【Exit Planet Dust】专辑之后,这是一张非常出色的专辑,人们喜爱它的同时又很难对其爆炸性碎拍、重高压贝司、生猛又迷幻而且摇滚味十足的曲风做归类,当时有人把它称之为Chemical beat,这也许来源于乐团名称,也许来源于他们的那首极具代表性的【Chemical beat】单曲,不过这种称谓仿佛只对化学兄弟的音乐有效。那么big beat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音乐呢?我们不妨就以The Chemical Brothers的【Exit Planet Dust】这张big beat史上极为重要的专辑为例进行简要分析。【Exit Planet Dust】通篇以碎拍贯穿,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mix在一起的前6首为第一部分并成为整张专辑的跳舞性主体,后面的5首则在放慢了速度的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旋律,除【Life Is Sweet】保持了力度之外其余的4首更有trip hop倾向。那么,如果把big beat作为舞曲我们就得把重点放在第一部分的6首上。开篇【Leave Home】中重型hip hop节拍配合机械律动式的强力bass,在每一个关节点都点缀强烈的鼓击,经过声音加工的电吉他更像机器的轰鸣,而采样对象则是底特律前辈blake baxter,所有这些在各种音效碎片的包裹下尽显一种工业的气息;接下来【In Dust We Trust】中则突出了又重又酸的迷幻音效;第3首【Song To The Siren】是化学兄弟的第一首单曲,加速了的hip hop节拍和house混合在一起,既有hip hop的节奏又有house的律动,采样的女声不断重复制造了一种妖气;【Three Little Birdies Down Beats】走的又是一个碎拍加house并以酸性音色为主干的路线;突转的【[内容被过滤,请注意论坛文明] Up Beats】则更像是一个强力度低音和近乎jungle式复杂碎拍的实验;结尾曲【Chemical Beats】则集合了化学兄弟式舞曲的大成,加速的hip hop节拍,极具压迫感的低音,啸叫着的酸性迷幻音效。综合看来,速度上6首曲子虽经过mix但bpm不一,不过都在110-120之间;曲式上虽走碎拍路线但都有着以house为基本形态的电子舞曲的loop构架;音色上以合成音色为主,即便采样也都会经过声音的处理;而气质上则更偏向techno的科技感。这样我们找不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即加快加重的hip hop节拍融入到loop型现代电子舞曲构架中,以机械律动式的压迫低音代替以往hip hop中的弹性低音,但基本上还保留了hip hop的律动。因此当时有人把化学兄弟的这种曲风也称作brit hop,(British Hip-Hop的简称,源于化学兄弟是英国的)。在一次对化学兄弟的采访中谈到【Exit Planet Dust】专辑时tom说:“我们当时做的音乐是没有别人做过的,”而ed接着说到:“我们的音乐有种hip hop的感觉,加上些techno的元素使人血压升高。我们并不是技术至上者。我们将自己在曼彻斯特所听过的音乐所融合进来。”从这些可以看出,brit hop是hip hop与techno的一种融合或者算是对美国hip hop的一种英国化改造。但这仅仅是big beat的一个开端,因为不是所有的big beat都有hip hop的感觉,例如神童97年的那张【The Fat Of The Land】,在这张专辑中,他们把节拍极度复杂化和强力化,不仅更碎而且更重,早已脱离了hip hop的节拍模式和律动,另外,与化学兄弟的重型迷幻音效相比,【The Fat Of The Land】更偏向于战斗式的张扬,相对冷酷但更有杀伤力的音色,更为复杂肥厚的节拍,更具张力的强劲低音,而且在混音方面更是把各个声部打磨得天衣无缝,总体感觉上如果做个比喻那就像是一架充满威力的轰炸机,所过之处皆成一片废墟。其实在神童1994年的【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专辑中可以发现【The Fat Of The Land】的一些影子,如【Their Law】和【Poison】,将早期高速breaks转变为低速碎拍的实验。the prodigy的核心liam howlett表示过,化学兄弟影响了他,使他将唱片的速度调慢了,他很欣赏自己虽然不快但是很有劲的音乐。从神通的前三张唱片对比也可以看出,【The Fat Of The Land】比【Experience】在速度上慢了许多,节拍上不是那么轻度的破碎而是重度地加强,【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算是一个过渡。如果之前那种高速破碎但节拍不够强烈的曲风算不做big beat的话那么这种减速和强化节拍造就了big beat的正式形成。不过神通在减速的时候化学兄弟却在加速,在他们1997年的【Dig Your Own Hole】中,大部分曲子把bpm由115左右提高到了130左右,而且,节拍复杂再复杂,加强再加强,完全具备火药般的爆炸性,并由于速度的升高一改hip hop的慢性律动转向techno的高能量律动,但这并没有失去big beat的特征,只是一种加剧,这种加剧使big beat更加成熟但也因其过分复杂形态慢慢偏离舞场。不过依然有号称美国化学兄弟的The Crystal Hole】的复杂编排和强大混音【Vegas】则显得有一些粗糙和单调,缺乏一种精致,但显然更适合舞池;相比之下,Fluke的【Risotto】则因其工业techno和前卫house的完美混入走向了更加阴暗与迷离的境地,却也将big beat带入了一个意境更为幽深的世界,在好多电影原声例如【sin city】中都用到Fluke那首名曲【Absurd】,不论是作为聆听还是跟随跳舞,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黑暗氛围、机械律动、冰冷科技以及工业气息,整张专辑更是如此。这还不是big beat的全部,不是还有fat boy slim在那些更为欢快的流行碎拍曲中大红特红嘛,甚至一时间大概由于跟风的缘故把duft punk名作【homework】这样的法国新浪潮电子都称作big beat。big beat确实有名头大过曲风之嫌。1997年之后,big beat开始没落,像它本身具备的那种爆发力一样,兴起和衰退都只在突然之间,幸运的是,短短两年时间却产生了最令人称道的几张名作。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整个90年代音乐界大概属电子运动来的最为猛烈和引人关注,同时电子流行化的进程不得不说与舞曲有关,95-97是长时间酝酿之后的突飞猛进期,而big beat似乎正处于这样一个风口浪尖,以至于它的大起大落与这样一个爆发性临界点有关。还是回到音乐本身,综上所述,big beat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它的节奏部分,110-130bpm的碎拍,通常走hip hop或breaks方向,但是被加重加快,并于主要节拍关节处点缀强烈的爆炸性鼓点。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称其为big beat(大拍),因为其节拍足够强烈和沉重,而速度一般偏慢,是因为慢更能突显重,这点下文中会再次探讨。不过尽管big beat的拍子够强够重,但大部分听起来却并不如hip hop或funky breakbeat的节拍那样明显,因为big beat中techno的成分、大量的电子音效以及平均分布的机械式律动低音把节拍之间的空隙之处填充地满满当当,不留太大暂缓的空间,再结合丰满的混音和采样就一起消磨了节拍的凸显,这样整体上会呈现一种力量感与沉重感,所以会散发出一种摇滚的气质,但在舞蹈性方面却有所欠缺,过分复杂的节拍与编排往往使人一片眩晕,好在其律动还比较容易接受,至于旋律性,几乎是没有。

beat,breaks,drum'n'bass几大类,这些类型之间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走碎拍路线,简单来讲就是将4/4拍切碎,呈现出来的基本节拍方式就是A-B-aa-b,这当然是最基本的一种,第三拍可以切分成两拍以上的更多拍子,而像aa-B-aa-B这样同时切分1、3拍的也很多,总的来说碎拍大部分是切分1、3拍的,2、4要由较为强烈的鼓点占据,即便有更为复杂的节拍也基本是由这种简单的模式变种而成。不过从节拍的碎化种类上来说,Hip hop,breaks和drum‘n'bass之间又有着一些不同,hip hop节拍相对更自由和有活力一些,不一定所有的hip hop都采取碎拍;而drun'n'bass在节拍上的碎化更复杂一些,它可以切碎1、2、3、4中的任何一拍,或者4拍同时切碎;而breaks则相对单调一些,基本是切1、3拍的,这可能跟它来源于对电子funk的改造有关,因为在funk中2、4拍基本都是由一个鼓点填充的强拍,否则会减弱其节奏性;至于big beat,采用hip hop和breaks节拍的都有,最明显的特点是它把主要的节拍都强化,这样整体上削弱了节拍轻重的对比性,在增加了力量感的同时也失去了hip hop或breaks的弹跳性。

club,他和当地的dj们鬼混在一起,某天没事干拿了张kraftwerk的12英寸单曲唱片和另一张可能是motown之类的soul、blue唱片试着mix在一起,然后脑子里噼啪一个抽筋,想到了一种叫drum machine的东西,然后他们做dj放歌的时候就试着将disco与drum machine那稳定的电子鼓节奏混在一起,于是,一种崭新的音乐诞生了,同时“house”这个名称也因俱乐部名称诞生了。这仅仅是个传说。不过大致可以认为house是disco在80年代的一种突变,至于怎么变的,这里可以简单说明一下。disco是歌曲性很强的一种舞曲,大部分都是以歌曲为主干,持续恒稳的4/4节拍充其量也只是作为伴奏,而且总脱离不了“主歌-副歌-中间那8小节-然后再来一次就圆满结束”的公式化结构,与其说是舞曲不如说是可以用来跳舞的流行歌曲。house的前身是disco,但却从结构上做了很大的改变。它像把disco的正常歌曲打散,只取其中一个片段,将它不断重复并在重复中做变化,通常重复的小节数是4、8、16、32、64这些4的整倍数。这里还可以换一个方式理解:disco歌曲一般都是四句构成一个旋律,主歌部分4或8句,副歌部分4或8句,其中1句占8拍作为一小节,4句占32拍作为一个段落,这些段落之间的编排是围绕歌曲进行的;而house就是以其中一个32拍作为基本单元,不断地重复、重组。跟着house的节拍数“78,”会发现每32拍是作为一个段落的,整首舞曲可以分割成n个这样的段落,段落之间的组合并不一定围绕旋律或歌曲进行,但也有着一定的进程,而且相邻的段落之间会有变化。这种块状组合模式较之于disco的歌曲模式在结构上有更大的自由性和更多的可能性,而且这种片段循环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性也把disco类舞曲的核心由歌舞转移到了节奏上,house的这种结构方式和编曲方式开创了一个新的舞曲概念模式,并为现代电子舞曲打下了基础。(在电子乐中这种4x8=32拍的基本段落称之为loop(循环),下面还会做专门详解。)

acid house充斥着roland TB-303制造出的各种音效和沉重的贝司声,比较生硬和迷幻。

deep house最明显的特征是浓重的黑人音乐味道,一般都有着soul唱腔的人声,感觉比较温暖和人性。

chill house有着偏慢的速度(124左右)和是放松性的节奏,更有chillout的感觉,似乎归入chillout中更为合适。

jazz house是jazz与house的融合,在house的节奏基础上加入一些爵士钢琴、萨克斯之类的乐器声音,使之有一些爵士的味道,一般也较柔和,在lounge音乐中常见。

break house即是碎拍化的house,把house通常的4/4拍用碎拍来代替,较为欢快和活跃。

epic house中大量古典成分和旋律性的融入使house变得优美而大气,极具可听性。

electro-house就是electro与house的结合,用electro极具funk的律动改变house较为单调的节奏,通常表现为bass在节拍之间非常活跃地律动和切分,这样使死板的4/4拍变得松紧有致,活力十足,因此,electro-house的节奏感和律动性非常强。

基本说来,house是融合性很强的一种音乐,它可以把各种各样的音乐融合进来,但不论怎样融合,通常都会保持house的面貌,这大概源于其节奏性。house是很明显的4/4拍,bass和鼓同时占一拍或者排列交替进行,节拍和律动方面保持了很大的一致性,这样难免会有一些单调和死板,所以它需要和各种音乐融合,特别是在旋律方面有所加强,以弥补节奏产生的不足,但又因节奏特点的的过分明显化而使其总保持一种自我的面貌。不过大体来讲house的bass律动性要强过其节拍性,因此,在节奏方面不至于太过机械而是充满了一种弹性,这当然也与它的速度有关,大部分house都保持在120-135bpm之间,chill bpm则通常放在128-135之间,特别是以128、130、132、134这样的居多。在感觉方面,与同样是4/4拍的techno、trance相比,house总是显得更加温暖和人性化一些,也许与它的音色有关,也许也它的律动有关,也许与它较多的人声和旋律有关,或许与它更多的soul成分有关,不论怎样吧,我们还是能感觉到house那种较为欢快的气息。

【130-140】固定的节奏,单调的节拍,机械的律动,冰冷的音色,重复的音效……通常这就是人们对techno的印象。Techno,科技舞曲,虽称之为舞曲但它更像一种严肃的电子音乐,完全技术化的音乐,不敢说它是用最先进的高科技制成,但它确实具有最强烈的科技感觉,也许在音乐科技化的观念上它不算首创者,却是它最先把节奏作为电子音乐的主体为electronica的发展找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从现在来看,techno已经成为了一种基础性的电子舞曲,而且,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它本身也一改往日的单一变得花样繁多,成为了一种非常主要的电子音乐类型。可能有些人觉得techno听起来还是那么单调,不过这种貌似简单的音乐其实也是大有来头。
如同好多人把rock'n'roll看成黑人布鲁斯与白人乡村民谣的融合一样,techno也被视为一种黑白音乐的融合产物。谈到techno的起源,通常都会说起juan atkins、derrick may、kevin saunderson这三位后来被称为“底特律三雄”的黑人,但在他们之前,底特律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DJ,electrifyin'mojo,他每晚有5小时的节目,常常将kraftwerk、gary newman、funk和disco融合在一次节目里。虽然这并没有构成techno的诞生,却为许多未来的techno高手提供了灵感,比如atkins正是从他的节目中第一次听到kraftwerk,而后,atkins与自称3070的老同学、越战退伍兵richard rock】专辑中会有类似的音乐,只不过称作electro-funk,同样是电子与funk结合的产物,不得不说这确实有某些相似性,但electro-funk似乎更注重funk,而且街头感更强,而techno更注重electronica的科技效果与未来感觉,至于它们之间谁对谁有过影响真的很难推测,也没必要深究。从创作角度来讲,音乐是很个人性的,例如techno的产生并不一定要受谁的影响,完全可以是某个人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而从历史角度讲,一个没有听过音乐的人是很难创作出音乐的,事实上这也几乎不存在,音乐创作者总是会受到他所听过的某些音乐的影响,这些音乐至少是作为他的记忆基础和认识基础,或者还会带给他灵感甚至成为他的创作基础,而如果他所创作出来的音乐有一定的已有音乐模式,往往可看成一种模仿,如此看来,底特律techno可以看作是funk与electronica的融合。其实说是融合,techno更像是对electronica的节奏化改造,因为它的主要根源还是在比较早期的德国电子那里,从发电站的某些音乐中我们能找到一些techno的雏形,不过那些音乐中节奏似乎只是陪衬,而techno则把节奏强化再强化使之处于一种主要的地位,这种节奏主次的区别把德国电子与底特律techno区分开来,如果说电子音色为techno注入了一种质感,那么节奏性则为其构建了一种肌理,或许它使用这种重复单调和机械律动只是为了渲染一种科技气氛,但这种节奏性确实让它更适合成为舞曲,至于在节奏型上,或许恰好是选择了当时当地比较盛行的funk,更负责任一点说,给电子乐找一种科技化的节奏,george clinton那种太空味十足的电气化funk恐怕再适合不过。上述这些可以从听觉上来证明,底特律techno确实有一些电气化funk的感觉,但electronica味要明显多于funk味,明晰的节奏、灵巧的电子震颤,冰冷的音色,变幻的人声,强烈突出一种科技感,甚至是一种人与机器的互动交融感,如果说这是techno的气质和灵魂,那么应该算是对更早期的kraut rock的延续和继承。can乐队的holger czukay曾说:“在录音室中,你是在为机器开一场音乐会,而且机器真的很喜欢听。”hutter则更进一步,他说:“我们玩机器,机器玩我们,我们同机器之间的确存在着交流和友谊。”而kraftwerk那种仿佛真的是机器人做的音乐更突出了科技在音乐中的重要性。“techno ”本身就是“technology”的缩写,科技之意,此处,技术成了音乐的核心,如果之前仅仅把音乐看成一种人的艺术化表达,那么在techno中则把机器提高到了与人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机器也是有情感的,并不仅仅是人为了实现艺术目的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或者说工具,这确实很有一种未来感,想起【人工智能】中人类发明的机器人最终与人类产生了情感以及另一部电影中人类制造的机器具有了生命转而与人类为敌,不知道未来人与机器究竟是何种关系,但在这种音乐中,我们确能感受到一种科幻式的未来,正如juan atkins所说:“techno就是技术化的,它的态度就是创造带来未来之声的音乐:某种从未被做过的东西”,这种观念似乎一直被传扬下来而且被90年代初的IDM发扬光大。有些人把kick degiorgio(后更名为as one)1992年出的一张合辑【the philosophy of sound and machine】和同年WARP公司出的那张【rtifical intelligence】精选辑看作是techno前期的总结和新时代的开始,两张专辑收录的艺人大致相同,里边的音乐听上去还一如底特律techno的柔和与冰冷纯净,不同的是,曲作者变为了欧洲的艺人,例如有richard d james,即大名鼎鼎的aphex twin。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不久之后欧洲便将走出底特律的techno发扬光大,特别是英国,智能跳舞音乐发展得如火如荼,而underworld也抛下了摇滚三大件转向主流舞池techno,在德国和比利时,一批更狠的艺术家们则把techno改装成trance,一场轰轰烈烈的电子运动正式开始,hardcore,drum'n'bass,big beat,progressive trance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呈现,而后又像浪潮一样此起彼伏。不得不说,现在的大部分电子舞曲多少都能和techno扯上一点关系,不是由它变种而来便是受过其一些影响,至少在气质方面我们还是能寻出那种科技感和未来感,如果说house在外部结构方面为现代电子舞曲构架出了一个雏形,那么techno则在质感和内涵方面制造出了一个灵魂,是techno最早将科技主义、未来主义、机械律动和空间感觉引入了舞曲,比其早出现的如kraftwerk的德式electronica真的很难称之为舞曲,而disco和syn-pop则更像是节奏感强一些的流行歌曲,早期breaks和hip hop总是有着浓重的黑人soul、funk味道,house同样如此,况且techno产生比house要早,可笑的是当house红遍欧美时techno刚刚走出底特律,而恰恰是techno将节奏和律动作为主体,明确节拍化,抽去人声或保留部分人声而且是经过机器加工过的人声,这更突出了技术化效果以及单纯的电子节奏对于人体的意义,哪怕避开它更具科技气息的音色不谈,就其观念也至少能够成为好多舞曲的灵感,总而言之,techno在electronica流行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只不过是从跳舞开始。
Techno目前已分为好多种类,而基本上也都失去了早期底特律techno的气息,像由techno延伸出来的trance,hardcore基本独立成型,我们作为单独种类来谈,而通常还称之为techno的舞曲大致可分为Detroit techno、intelligent dance music(智能跳舞音乐,简称IDM)和主流techno。

Detroit techno,也名底特律之声,这种听上去清爽优美的电子funk内部隐藏着一种黑暗超然的机械律动,在cybotron、model500、rhythm is rhythm、reese等乐队的早期作品里面它被设计成一种亢奋、刻板、旋律性强的跳舞音乐,derrick may那首经典的【strings of life】早已成为rave中的招牌曲,而第二波、第三波底特律浪潮正通过高科技数码渴望实现底特律之声的复兴,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如同任何一种开创性的音乐形式一样,底特律techno的意义更多在于成为了一种灵感的来源,启发更多的艺人探究techno美学的其它可能性。

intelligent dance music,IDM有时也被称为智能科技舞曲,它从结构、音色、节奏、节拍等方面把techno这种单调机械式舞曲改变得更具有聆听性,但也因其过分的实验性偏离了主流舞池,因此在92-94蓬勃发展几年之后被big beat这类所谓的“无智慧舞曲”取代其在电子运动中的主流地位。不得不说,相对于idm这类人更多需要用大脑来聆听的“智能”音乐,big beat这种只需要用身体来感受的“无智慧舞曲”更能激发人的跳舞本能而且更适合释放人体内的激情和压抑,与其把IDM称为dance music不如把它直接称为实验电子来的合适,就其科技性和未来感上它走的很远,但似乎离主流人群也太远了。

主流techno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techno,有适合主流舞池的跳舞型techno,如underworld,也有更适合聆听的流行化techno,如moby,还有较具实验性的minimal techno,不过把它归入IDM似乎更为合适。总体而言主流techno还是大多以舞曲面貌出现,它可以很轻盈舒缓,也可以很狂放激烈,bpm一般在130-140,相比house的柔性更具一种刚性,尤其表现为它的机械律动和生硬节拍以及过分冰冷的音色和长时间无变化的单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跟随整场的techno跳舞真的是种考验。

Trance 用化学兄弟中TOM的话来讲,“trance就是更花哨的techno,不是吗?”相对于很多人把trance看成是旋律techno,这种说法更为确切,因为还有goa trance这种类型存在,它没什么旋律,确实很花哨,不过就大多数trance而言,旋律确实是一种标志。简单描述一下trance的形态大致可以用到以下这些词汇:135-145bpm,4/4拍,techno的构架,优美的旋律,迷幻的音效,恍惚的感觉,梦幻的色彩......没有什么语言能完全形容trance,除了音乐,所以更多的文字也只是一种徒劳,就此打住。

trance的分支种类很多,98年之前一般统称为trance并没有严格的细分,是后来那些爱起新名字的媒体和乐评人在trance之前加上了某某定语以称呼某一类风格的trance然后形成一个亚种,其实这些分类有时候实属没有必要,但没有这些名称有时候确实也很难描述。这里我也不妨学习一下那些媒体和乐评人吧,不过还是以公认的几种trance类型为主。

melody trance,这里所谓的melody trance并不是一个trance的种类,只是对一些以旋律为主干的trance的统称。早期melody trance还比较单纯,有很重的techno影子,不过大量的旋律型合成音效已经把它与techno区分开来,用旋律为主干来代替节奏为主干也许就是trance从techno中诞生的标志。

goa trance,也称Psychedelic trance,这种trance里旋律已经不再是核心,而转由层层迭加的迷幻音效来代替,为的是制造一种更能给人带来幻觉的意境。

hard trance,把重点放在音色和节拍上,比Psychedelic trance更直接,比melody trance更生硬,不过近年来hard trance越来越趋向流行,音色不是那么刚烈,旋律优美动听,加入大量人声,好多已成为流行歌曲的混音,在德国比较风行。

progressive trance,说是前卫trance,其实目前非常流行,从之前sasha和digweed在结构方面以及与house的融合上大作文章到现在Armin van Buuren突出人声、旋律以及把古典、流行乃至真实乐器的融入,progressive trance已经被一个个世界排名第一的dj改造得非常动听,也许正是这种动听使它在十余年内一直成为主流舞曲。

drum&bass【140-180】drum'n'bass在1995年之前一直被称为jungle,其实我更喜欢jungle这个名字,丛林舞曲,有着一种原始的野性,可能与jungle来自breaks与hardcore的原因有关,又快又碎,比较黑暗,像一次紧张刺激的原始丛林之旅,在赵忠祥的【动物世界】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这样的声音,只不过那时它已经更名为drum'n'bass,这次更名或许来自于它的失去野性。大概从goldie的【timeless】开始jungle变得流行了,虽然同样是170左右的bpm,节拍上却更加复杂和柔化,bass的律动性也减弱,大量旋律和人声的介入使之有了更多美丽的气息,而爵士、古典以及更多真实乐器的融入更把原来黑暗的色彩变为了光影交织的斑斓,jungle变动听了,就像它已走出了丛林而来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丛林已经不再是它的一切,所以它改头换面更名为drum'n'bass,但这样一次更改也许只在于黑暗与光明之间,跳舞与聆听之间,地下与流行之间,它的灵魂依然是用贝司与鼓创造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电子音效与采样仅仅是它的法宝之一,而融合也只是为了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不论它带给我们的是一个部落气息浓重的原始丛林还是电子感觉十足的科技丛林,只要节奏依然存在它便不会消失。可能有些人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律动性,减缓的bassline,过分复杂碎裂的节拍,快得有些疯狂的节奏,长时间跟随其跳舞真的有种挑战性,不过drum'n'bass早起超出了跳舞的范畴,不论是更加抽象和艺术化的artcore还是更加冒险至极端的darkcore,你都能从中找到一个扑朔迷离的世界。

hardcore【145---200】这里的hardcore不是punk摇滚中的hardcore,而是完全的电子hardcore,有4/4拍和碎拍两种,不论哪种,都是以“硬”为中心,常常过分黑暗。听觉上最明显的特征为:速度经常快到让人崩溃,声音冰冷到让人恐慌,节拍刚硬得让人不知何为情感,而巨大的能量又很轻易激发人内心潜藏的暴力欲望,好多时候它被称为“纳粹”音乐,这不与它在德国风行有关,而是源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军事机械化色彩和战斗侵略性倾向。坦白一点讲,hardcore不是让人想跳舞而是让人想打架,当然这种暴力行为你可以善意地理解为发泄。hardcore也有好多分支,常见的有digital

digital hardcore(数码硬核),说到数码硬核,最有名的代表就是德国的atari teenage riot,他们的音乐大致就是:jungle节拍+噪音采样+punk式的失真电吉他+战斗口号式的呐喊演唱+政治性很强而且十分不“河蟹”的歌词=十分具有暴动性。

happy hardcore从名字上就知道不那么狂野,同样是150bpm以上的高速节拍,但钢琴的大量运用和灵魂乐女声的采样让它被形容为“为远离毒品的年轻人准备的音乐。”

hardstyle最近比较风行,黑暗、高压、冰冷,机械、生硬,赤裸裸的节奏像工厂里机器的轰鸣,而大量的合成器几乎是完全跟着拍子齐鸣,它像是一种强化的hard techno,又像是一种缩减了旋律的hard trance,虽然好多时候hardstyle与hard techno,hardtrance出现在一起,但它145以上的bpm加上相当硬性的律动和感觉我想还是放在hardcore里比较合适。

gabba,荷兰不仅有“三剑客”和trance,更盛产gabba。gabba是最为剧烈的hardcore,bpm往往超过200,而且还是以4/4拍呈现,这种音乐曾被冠以“新法西斯”的头衔,不过它在荷兰的流行排行榜上成绩始终不俗。不可思议!

其实按节拍来分类舞曲有着很大的不合理性,但鉴于节拍在舞曲中的重要性这里还是要简单分一下。通常舞曲中的节拍可分为4/4拍和碎拍两类,4/4拍的节拍和律动比较统一,跟着鼓点数。。。我们很容易感觉;而碎拍的形式则比较复杂,它的律动往往是和鼓点错位的,这源于节拍的切碎化处理,但其实仔细分析碎拍只是鼓点破碎而已,它还是属于4/4拍,因为它还是“45678......”或简化作“34,4234”这样的4拍循环,并不是“123,223,323,423”这样的3拍循环,更不是“,”这样的5拍循环,它只是把基本的4/4拍用鼓点来切碎,但律动并没有变化,这种切碎化处理的好处就是能改变4/4拍通常所致的机械和单调而使节奏上更具一些活力,这使得碎拍有极强的附着力,它可以添加到各种各样的节奏性中,如techno,house,hardcore等等,例如underworld的那首【pearls girl】是一首典型的碎拍型techno,但这种碎拍显然是把techno的基本拍子碎分成好多个微小的节拍,这不同神童早期专辑中那种碎拍与techno的结合,因此,它们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这两种类型的区分其实很微妙,除方法不同外更多在于碎拍处于整体节拍中的主次和强弱程度。而说到碎拍音乐本身,如hip hop,breaks,drum'n'bass,其实还应该加上trip hop,它们基本都是以碎拍为主干的,而它们之间的区分往往是bpm,如把一个130bpm的breaks降速到90bpm播放,大致会有hip hop的感觉,再降到60bpm,则有着trip hop的感觉,而如果提速到170bpm,则会有drum'n'bass的感觉,所以,碎拍通常是和速度紧密联系的,由于速度的不同往往产生两种音乐类型,这是碎拍舞曲之中很有特色的一点。

简单来讲,上述这些舞曲大致可分为歌曲类和loop类。歌曲类好理解,就是整首曲子以歌为主干,节奏只是伴奏,而这里边歌曲都是完整性的,有着主歌、副歌、solo,重复副歌等部分,例如r&b,funk,disco、euro dance、syn-pop通常都是这类;而loop型,则要着重介绍一下了。几乎所有的电子舞曲都有着一定的构架及规则,不管它是多么地复杂多变,都有一定的架构可循。如果是有鼓声舞曲的话,便可以随着鼓点了解电子舞曲基本构架的运作。就像是写作,一首曲子是一篇文章,而文章是由字、句以及段落组成;电子舞曲也是这样,一个节拍就等于一个字,八拍为一句,四句为一个段落,(如果是4/4拍,跟着鼓点数78,,然后重复。。。。)这样的4x8=32拍的段落称之为loop,有循环之意。那么,现代的大多数电子舞曲都是由一个个loop循环而成的。其实loop在古典、爵士中都有用到,而且很早之前就产生,但运用到舞曲之中大概是从house对disco的结构改造开始的,所以,有人把house称为现代舞曲之祖,因为现在大多数电子舞曲都是loop型的,像house beat、drum'n'bass、hardcore。这样一种重复和循环的结构改变了以往舞曲的传统歌曲型面貌,而且突显了节奏(本身重复和循环就会产生一种节奏),因此你会觉得house的节奏感要明显强于disco,而且这种碎片排列组合式的舞曲结构更具有现代性,因此以往的舞曲通常被称为传统舞曲,而loop型的舞曲被称为现代舞曲。找一首电子舞曲,如果是4/4拍跟着它们的鼓点,如果是碎拍,则要跟随其律动,然后像上面所说的“1234。。。。”这样数,会发现基本都是严格按照四八拍进行的,即使有一些变化也是在四八拍的基本构架之上进行的,而且总体不会改变这种面貌。有了这种基本体会的话就不难理解loop型舞曲了。像这样8拍为一句4句为一段的结构其实在disco和euro dance中常有,但他们还是以歌曲为主导,节奏进行是围绕歌舞及旋律进行的,而且连续性很强,不易拆散重组;但loop性舞曲不一样,你可以把一个四八拍作为一个整体,或者看成是一个碎片,那么整首舞曲就是由n个这样的碎片排列组合而成,虽然它们的组合方式也是按一定的进程排列,但很容易单个循环或与其他重组,不过为了避免单调相邻的两个四八拍一般要有变化性,或在配器上递增递减,或在节拍上变化,或在旋律上变化,上述的这些特点在techno和breakbeat等节奏或节拍为主导的舞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像house、trance这类经常出现大量旋律的舞曲虽然因旋律的连贯性弱化了这种结构性,但它依然存在,因为house、trance中即便运用旋律和人声也基本是按四八拍进行的,一般四句一个旋律,正好占一个四八拍,经常是不断重复,这和disco完整的歌曲有很大的不同。而说到hip hop,它在结构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性和随机性,不一定完全是这样四八拍进行和变化的,很难视为loop型电子舞曲。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总体体验来说,不管是不是loop型,大部分舞曲都是4x8=32拍这样进行的,甚至不仅限于舞曲,连流行歌曲大多数都是这样,甚至连广播体操都是“.,78”这样为一节,而像“123,223,323,423”这样的3/4拍或“,"这样的5/4拍很少出现,从拍数来说,一般都是4的倍数,4拍一循环或8拍一循环,从段落来说,一个段落基本都是4句,特别是循环来说,用“34”这样的3句循环或“34,”这样的5句循环很少,几乎都是4句循环。这就这种特性如果与人类的文化联系起来,大致的猜测是,之所以用偶数倍,是因为偶数有一种对称性,像世界大部分哲学观是二元论一样,这种对称性代表着一种完美性,而为什么要用4或4的倍数循环?这就要联系到人的一种节奏感,不论从音乐上,文学上还是美术上,一般构成结构的或者有一个过程的都有“起承转合”之说,这样的“起承转合”往往构成一种完整性,例如一个旋律通常为4句,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称”,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相比之下,一句往往过于简单,两句则有一种单调,三句总有一种缺失感,五句则稍显冗长,而四句最佳。这些只是猜测而已,但我确实不愿意认为这仅仅是人的一种习惯,这很可能是一种自然规律,人往往只是适应自然规律而已,这种节奏或许就像一个正弦波所具有的对称性、平衡性、完整性和循环性一样具有一种完美性,不能否认节奏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有关,但这种关系或许只是人类找到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规律,而节奏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IV,按音乐类型来分类

音乐是不能按bpm和节拍来区分的,所以不得不提到音乐类型,所谓音乐类型就是一首音乐所属的种类,其实这种区分有好多个出发点,这里尽量趋从基本公认的观点,那么就是:ambint,trip hop,downtempo,electro,breakbeat,house,techno hop则归为electronica,而且funk和raggae也经常被归到摇滚类之中,所以,完全统一的分类是没有的,而且这里主要是说舞曲,分类只是为了总体对比分析,没必要完全严格,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音乐谱系学,例如有一种观点是:trance、hardcore的根源是techno,techno的根源是electronica与funk;house的根源是disco,而disco的根源是funk;drum'n'bass的根源是breaks,breaks的根源是funk;所以funk是一种很重要的音乐,由它延伸出了好多现代电子舞曲类型,而funk的根源是soul与blues,所以,总的来说黑人对舞曲的贡献非常大;还有如trip hop、breaks与techno的融合......诸如此类很多,照此推下来,几乎现在的每种音乐都是一种融合型音乐,都能从之前的音乐中找到根源,这似乎有点太重视音乐的传承性而忽视个人的创造性了,虽说无音乐听觉基础的创作几乎不可能,但有些时候一首音乐的诞生不一定必有其根源,也不一定必属于某种风格,所以这里说这些只是想从它们的归类中看出一些共性,至于分类,对于聆听来说真的没太大必要,更无需深究。

大致了解过后,我们不妨把之前提到的舞曲类型做一下总结。

综合来看,舞曲在节奏上大致都处于60-170bpm,而这其中又以90-140bpm的居多,如果按节奏来分,90以下为慢速,90-110为中慢速,110-125为中速,125-140为中快速,140以上为快速,那么,大多数都处于中速。这大概源于人体对节奏的接受程度,就如我们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波一样,我们能接受的节奏也是有范围的,太慢或太快都不能适应,例如60bpm以下的音乐很少,尤其是4/4拍,那种一秒多一拍的速度真的是再有耐心的人也难以适应,更不用说随其跳舞,如果一分钟只律动一次的音乐你能感受到其节奏吗?而超过200bpm的节奏恐怕就像连续声波震颤一样形成一种噪音,人耳朵勉强可以接受,但要身体跟随其律动真的不是被视为抽经就是本身精疲力尽,事实上超过150bpm的节奏人就感觉到非常快了,所以在drum'n'bass和hardcore中跳舞的总是少数,它们并不能成为主流,而110以下的hip hop、r&b虽然节奏也很强烈,但过低的速度总是很难让人产生极度的兴奋以及释放体内的能量。从事实来看,恰恰是110-140之间的funk、disco、house、techno、trance最容易让人随之跳舞而且是最为爽快,就大部分人而言。至于为什么是110-140,这可能与人的心跳有关。例如大部分人正常情况下心跳的速度平均为每分钟60-80下,极度兴奋的状态下可上到120-140,所以通常的抒情歌曲等流行音乐bpm一般都在60-90之间,而舞曲大部分在120-140之间,这不是音乐本身为之,而是经过好多音乐人长时间的经验找到了一个适合于人体节奏的范围。另外从持续时间上来看,90bpm以下的曲子本身就容易让人舒缓,长时间播放也是难以催发人的兴奋性,如hip hop;而跟随135以上连续不断的曲子跳舞超过2小时身体会很疲惫,但1-2小时之内却最能达到兴奋的高潮,如trance;而介于中间的,尤其是120-130之间的曲子最能保持一种稳定性,不至于太多沉闷也难以达到兴奋的极点,如disco,house。当然,这些速度也与节拍有关,因为音乐总是综合带给人感觉的。

而从节拍上来看,4/4拍舞曲要多于碎拍舞曲,特别是中速舞曲。90以下4/4拍基本就是流行音乐中有,大部分还转为了2/4拍,60以下的4/4拍人是感觉到很压抑沉闷的,由于太慢了,而160以上4/4拍几乎就是癫狂的颤动了,所以一首舞曲要采用4/4拍在速度上是有个最佳范围的,大约110-150之间,以120-140为最佳;而碎拍在速度上可选范围却很大,从60-180都可采用碎拍而使人并不感到很不舒服,如trip hop放到60bpm不会有太迟钝的感觉,而drum'n'bass放到180也不会让人感觉不能呼吸,本身碎拍就可以理解为不均衡4/4拍,它在节拍上的不对称减弱了一些节奏的机械律动性,而像drum'n'bass中那种放慢的bassline则更是削减了一些快速节拍的冲动性,所以我们有时会觉得drum'n'bass律动性很弱而且好多还可以很缓和,这不是源于速度,而是源于鼓点和贝斯的构架,贝斯往往只是在一个小节内(4拍内)律动一次,如果把drum'n'bass中的贝斯调成每拍律动一次,恐怕那会相当狂野,更具hardcore的形态,不过那只会减弱bass的低沉性,例如hip hop中的贝斯通常很沉重,这源于它本身速度的偏慢,如果把一首hip hop加快,加到越快时它的贝斯会感觉越偏向中音,如果以两倍的速度播放hip hop在节拍上会很有drum'n'bass的感觉,但bass上却完全失去了drum'n'bass那种低沉感。回到正题,碎拍虽具有活力,但过于复杂的碎拍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如drum'n'bass或big beat之类,有些人甚至都找不到其律动性,这真不是夸张,有一次在一个hip hop场中想放一放音效重的舞曲,选择了化学兄弟的【Song To The Siren】,一首简单的hip hop节拍与house融合的曲子,但不到一分钟后发现好多人尽然找不到律动,他们太注重鼓点了,对于碎拍来说只找鼓点不找律动完全是个错误,最后只能换Snoop Doggy Dogg,而那首【BLOCK BEATS】直接不敢用,恐怕人们更是会晕头转向。但均衡的4/4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律动的,一下下踩着鼓点即可,它因这种易接受性而更具有一种普及性。从节拍本身而言,均衡4/4拍虽具有一种机械性但也更具有一种持久性,它本身那种简单的均匀排布蕴含了一种循环的能量,而这种循环的能量因其形式的简单更能持久,这就像是人类的呼吸和心跳,如果一个人以碎拍式的不均衡方式呼吸,或者心跳像碎拍那样三下快一下慢,恐怕他的生命也就到尽头了,这仿佛也暗示了宇宙间的某种规律,简单往往意味着持久,循环往往蕴含着能量。

dance,breakbeat,techno,drum&bass以及hardcore。其实舞曲都是以节奏为主的,这里只是从旋律占其比重来区分,所谓旋律型的大致就是旋律为主导的。从历史来看,往往容易流行的音乐都是旋律比较优美的音乐,相比于黑人这样节奏感强的种族,对经过古典熏陶的欧洲人和更为注重曲调的亚洲人来说,优美的旋律、和声特别是人声的出现更符合其审美观,或许这只是一种习惯,但要改变恐怕还得好长一段时间。

综合上述的节奏、节拍和旋律性三方面,Chill out类、drum & bass和hardcore因其节奏的过慢或过快很难成为主流舞曲,r&b和hip hop虽已占领流行市场但也因其偏慢的节奏给不了人体更高需求的刺激,raggae和latin则因其非常独特的节奏型造成不了普及性,而industrial dance又因其过分的另类远远偏离了流行,breakbeat还好,只不过big beat中稍显复杂的节拍和摇滚气息满足不了大众口味而breaks中节奏性明显多于旋律性使其仅限于部分人群,techno虽说主流,但其实早已被trance代替,真正跟随纯粹techno跳舞的寥寥无几。同样还是从这三方面讲,110-140bpm的中速舞曲更具跳舞优势性,均衡4/4拍比碎拍更具人群普及性,而旋律性更具有流行性,如果把兼备这三方面的舞曲定义为中速4/4拍旋律型舞曲,那么符合这三点要求的舞曲大概就是disco、euro dance、syn-pop,house和trance,而这些里边disco、euro dance、syn-pop是以歌曲为主导的,house大多还是以节奏为主导的,不过较为主流的house中旋律成分要非常多,而trance,大部分是以旋律为主导的。

其实从历史潮流来看,70年代流行disco舞曲,funk以及boogie虽然也很流行但大部分还只占领黑人市场;80年代流行euro dance和syn-pop,尽管“霹雳舞”风潮也一时火热,但breaking时所配的音乐还是以电气化funk居多,而breaks明显具有强烈的街头感,直到80年代末与house融合之后才被主流接受,但大家接受的其实是house;80年代末house开始成为主流舞曲,虽在90年代稍显没落,但现在它又火起来了;90年代初trance开始成为主流舞曲,中间虽有big beat和drum'nbass冲击其地位,但98年之后trance更加流行,一直到现在。这样不难看出,近40年来主流舞曲一直都被这种中速4/4拍并有着优美旋律的舞曲占领,这不能说仅仅是个巧合,从他们之间的联系来看,euro dance算是disco的变种,house算是对disco的改造,trance是对techno的改造,techno在早期时有电气化funk倾向,而电气化funk与disco在70年代有着某种互动性,如合成节拍上的相互运用;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来看,它们都是以旋律为主的舞曲,house虽然是节奏型的,但主流House还是免不了人声和旋律的运用,trance亦是如此,这种旋律倾向越到后来越明显,另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使用电子音色。

音色之于人的感觉常常是很微妙的,与音色本身有关,与环境因素有关,与人的心理有关,而对于群体性来说,恐怕也与时代有关,从古典、民谣到摇滚再到电子音乐,从原声乐器到电声乐器再到合成器一直到现在的各种合成、采样以及噪音,人类对电子和高科技的运用及依赖程度逐渐提高,甚至到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上瘾地步,如我们每天用的电脑、手机、冰箱、洗衣机。。。。于是,电子音色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接受和喜爱,从文化上来说是人与机器的一种融合,从环境上来说是人对科技生活的一种适应,而从音色本身上来说,电子音色确实有着古典音色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它带给我们的飘渺感,迷幻感,恍惚感,力量感,冲击感,爆破感。。。。人对音色的感觉真的是很感性的,只能形容,不能分析,而电子音色的效力已经足够强大到给人制造各种各样的梦幻世界,这一点用在舞曲方面真的是发挥了其千变万化的功效,相对于disco、euro dance、syn-pop这些早期合成器舞曲而言,house和trance的魅力恐怕更多在于一种音色方面的无穷性,可以用TB303带给我们迷幻,可以采样自然声音给我们制造氛围和意境,还可以使用数码科技自制合成音色,或像列车驰骋一样轰鸣,或像风吹叶落一般宁静,它们突破了老式合成器的单调性,而以更多的丰富性带给人更多悦耳的聆听性和心理的需求性,这慢慢由音色转到了制作上,但无论是科技设备的更新还是制作方法的改进,最终目的还是作用于人,对于现在越来越漂亮的音色,越来越沉重的低音,越来越强劲的鼓点,越来越完美的混音,我们不能说舞曲在退步,至少在感觉方面,我们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一个世界,所以,我们越来越容易沉沦于现代的电子舞曲而对昔日的经典舞曲抱以怀旧和兴叹,时代在改变,音乐在改变,人也在改变,对于渴望舞动的身体和灵魂来说,它们要的或许不是一再的回味和留恋,而是即时的刺激和新奇的体验。

这样看来,音乐的更新是绝对的事情,当以往的舞曲不能再带给你兴奋和刺激,人就会寻求一种突破,流行的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却不会一直流行,既然house和trance早已拓展了disco和euro dance的世界,我们怎能不跟随其向前?回到音乐上来,120左右的disco和euro dance在节奏上的相对舒缓、音色上的温暖以及光滑明亮的质感或许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总体心理和社会面貌,毕竟那还是个生活节奏不像现在这么激烈的时代,120bpm足以让人们兴奋,而且,在那个资本主义貌似繁荣昌盛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没有目前这样巨大,无需过多需要发泄的压抑,所以大家在轻盈优美的歌曲声中欢欣雀跃,那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享受,然后,经济状况改变了,科学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心理也改变了,就像电子舞曲的病毒似繁衍一样,这个充满经济危机和就业压力的时代,这个充满电子、网络与信息的高科技时代,这个充满加班、堵车、快餐和过劳死的高速生活时代,这个充满空虚、欲望、不安与压抑的时代,总之,人们的生活变了,心理也变了,如果之前轻飘飘软绵绵的disco能让你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那么现在,我们需要更强烈的节奏,更重的音效和更快的速度来发泄,是啊,发泄,跳舞不仅是为了快乐,更是为了一种快感,或许这种快感来源于逃离,所以我们需要迷幻的境地,TB303的acid之声首先把house推到了主流舞曲,接着大rave特rave,然后它又附着到了techno身上给这个世界带来了trance,这种添加到节奏中的酸性声音为何会与旋律并驾齐驱大受主流人群的欢迎,我想这除了音效本身之外更多是人们的一种需求,就像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如果没有需求它往往就不会流通甚至不会产生,要知道需求才是最大的动力。而从70、80年代主流120bpm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主流140bpm的提升,再到近几年135bpm的降低,这种舞曲节奏上的改变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某个时期主流人群的心理特点,流行一方面在于推广,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得到主流人群的喜欢,为什么会喜欢,在于符合心理的需求。所以,这个世界在加速,舞曲的速度从很不起眼的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点,其实这某种程度上在于人们的忽略,多份的多元化与丰富性似乎去除了中心化,但总有一种主流存在于大众之间,那往往是一种不太极端非常中性的平均值,或者trance正符合了这一点,与同样作为中性舞曲的house,techno相比,house总洋溢着一种令人舒心的温暖色彩,techno却总是散发着一股令人疏远的冷峻气息,而trance恰恰用优美的旋律、漂亮的音色、舒展的节奏和梦幻的感觉给渴望暂时脱离这个世界的人制造了一个悠远空灵的世界,或许在这个世界上,音乐能带给我们一个世外桃源。

做个总结:trance中等偏高的速度既符合人的生理性能又容易让人达到兴奋高潮,规整的4/4拍和稳定节奏容易让人跟随并且能随之长时间律动,动听的旋律既满足了大众的听觉需求又避免了节拍上的单调性,而迷幻音色的运用更能给人一种快感和刺激,迷幻氛围的营造则很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这样的好处就是使得音乐不再是你所欣赏对象,而成为一种使你深陷其中的氛围。总的来看,trance算是一种比较中性的舞曲,而且是集之前舞曲之大成,disco的优美旋律,acid house的迷幻音效,techno的科技运用都在trance中得到了体现和发展,而trance要继续向前,恐怕制作方面得依靠科技的继续进步,而观念方面则需要更多的融合,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所以综合上述的方方面面,单从音乐方面来说,trance能成为主流舞曲这么多年,真的不是一种偶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音乐中节奏的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