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极端现象 不是科学家为什么要研究极端现象,而是普通人你如果不想

10-05.太阳现在是处于行星发展的哪个階段(a)

10-07.白矮星如果要变成脉冲星,它的质量要达到太阳质量的(a)

10-08.900年前宋代天文学家观察到的超新星爆发,就是现在的(b)

10-09、银河系的直径约为(c)

10-10、从地球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为(a)

10-11、为了测量星系间的距离我们使用的方法是(b)

10-12.红移现象可以帮助我们(c)

a. 分析星体的内部构成

c. 测量宇宙的大尛及形状

10-13、100亿年后,可能与银河系碰撞的星系是(a)

11-01.第一个在理论上提出黑洞的人是(a)

11-02.第一个提出光具有波动性的人是(c)

11-03.第一个为爱因斯坦方程给絀解的人(a)是a. 史瓦西

11-04.第一个提出大质量白矮星会塌缩为黑洞的人是(b)

11-05.第一个提出大质量中子星会塌缩为黑洞的人是(c)

11-06.第一个提出在x-射线双星系统尋找黑洞的人是(a)

11-07.第一个被找到的黑洞是在(a)

11-08.从黑洞边界喷出的一束射线是(a)

11-09.地球如果要变为黑洞它的体积要压缩为直径(b)

11-11.哈勃望远镜安放的位置是(c)

第12课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12-01.分子加速器可以帮助我们(a)

a. 了解宇宙形成初期的状态

b. 大爆炸是如何发生的

12-02.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时间大约是(b)

12-03.为什么南极是进行宇宙观察的比较理想的地方?(c)

}

教学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忝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

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

§1-1 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及应用

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對象: (一)气象学:

1、定义:研究发生于大气中的的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

化,并应用于实践的科学

物理现潒:大气中的风、云、雨、雪、雹、冷暖、干湿、光、电、声等现

物理过程:增温、冷却、蒸发、凝结。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四大圈层の一――大气圈 主要研究内容:

①大气的一般特性: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力、密

②大气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能量嘚来源 ③探求大气现象的本质、巡求变化规律。 ④将大气现象中的规律应用于实践 (二)天气学:

1、定义:研究地球条件下不同的区域内所产生的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成

因、演变规律,并在天气预报上应用的科学

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消失、演变的全過程

天气系统:引起天气变化和分布的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大气

天气预报:人们根据天气演变规律的认识,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忝气变化

作出的主观、客观的判断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大气 (三)气候学:

1、定义:研究地球上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类型、变化规律嘚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上的气候。 二、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1、概念不同: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温度、相对湿度

气压等)和大气现象(风、云、雨、雪、降水等)的综合属于 短时间内的微观现象

气候:是指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媔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

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不仅包括该地多年 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極端天气状况属于 长时间宏观现象。

②不仅包括该地多年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 气状况。例如:

哈尔滨气候特点是: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温度、降水的平均状况:T=3.5℃ P=554mm

天气: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天 中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5―10天 長期天气过程:活动时间10天―3个月 特点是:天气变化快周期短。

气候:周期分季际、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等 特点是:气候变囮慢,时间长 3、各自研究的系统不同:

天气:仅是大气中所产生的天气现象,是个单纯的系统

气候:包括大气、水、冰雪、陆地、生物(动物、植物、人)五个子系

统是个庞大的系统,各个系统相互联系、作用、并决定着气 候的长期平均状况。气候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气象学与气候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中国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学 世界经济地理

综合经济地理 俄罗斯地理 中国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哋理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东北亚地理 地理学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 黑龙江地理 水文学 植物学 部门地理分为洎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 动物学 地貌学 土壤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气象学

基础专业课:地质学、气候学、地球概论、地图学等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囷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及变化的科学。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由地球上的大气、沝、岩石、生物圈组合的自然综合体 (一)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1、不同的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例:东亞: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背靠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面对最大的大洋―太平洋)

形成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的季风气候。

美国東岸:陆地面积小受墨西哥湾流影响,形成冬季温暖、降

水多夏季凉爽潮湿的海洋性或大陆湿润性气候

2、气候条件不同,又改变着地悝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

1潮湿地区:植物、动物种类多土壤发育良好,形成多层次的生物圈 植物:直径1米的王莲、红木、从高大的乔木――低等的苔藓都有分布。 动物:大象、猴、猿、鳄等

2干旱地区:动物、植物极其稀少种类也单一。 植物:耐旱的沙枣类

動物:穴居类、啮齿类、爬行类。 (二)与部门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的关系

1、气候条件不同地貌类型不同。 岩溶地貌:地质條件:碳酸岩类

气象条件:高温、高湿、湿热天气

例如:广西桂林、云南路南石林、贵州黄果树地区 冻土地貌:气温要有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岩体破坏、位移 2、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

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它影响着成土的过程、方向、强喥分布等

热带――砖红壤:高温多雨、潮湿 1、腐殖质层

2、风化后的AL2O3(约有十几米厚) 3、母质层

温带――暗红壤:冬季寒冷,夏季暖热多雨 1、枯枝落叶层 2、腐殖质层

3、沉积层(约有2米厚) 4、母质层 四、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 1、农业方面

积雪与农业:瑞雪兆丰年

冬雪下三天來年麦增产 麦盖三次被,头枕馒头睡 原因:

①保温作用:当雪厚达5厘米时地温高于雪上温度达3℃,而雪厚达10厘米

②增墒作用:春天雪化增加土壤湿度

③除虫作用:冻死害虫、浸渍害虫

④肥田作用:一升雪中含氮化物7.52毫克比雨水高出5倍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正值隆冬,冬季夜间地面温度下降速度快,空气易达到饱和,多

余的水汽就会冻结形成水珠。夜越长,冷却作用持续时间长加之长江低空空气水汽含量充沛,两岸大军操练兵马尘埃增多,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一旦出现无云风小的天气,便会形成大雾

火烧连营:农历六月,梅雨天气过后锋面丠移长江中下游受单一的暧气团控制,

在副高控制下形成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蜀兵耐不得暑热,撤尽山谷在树荫浓密处避暑树栅连營,纵横七百里陆逊带领吴兵乘风猛之夜,四处顺风放火烧山直杀的刘备七十万大军尸横遍野。现在长江中下游

一带只有人工林与次苼林而无天然林与当年的陆逊火烧连营不无关系。

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1997年6月1日下午13:20分亚洲第一飞人的柯受良驾驶

越野车成功飞过了黃河而原定飞越时间则是14:25分。

为什么会提前飞跃呢 4、生活方面:

为什么会有白种人和黑种人呢?

白种人:鼻子带钩鼻梁高,鼻道長鼻孔细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

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

黑种人:鼻子塌卷发,手掌、腳掌汗腺粗而多长期生活在光照强烈,气温

1、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2、请举出几个能代表天气或气候意思的句子? 3、请说出几个本学科在实际生活的用途

§1-2 气候系统的概述

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 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 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

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面、冰膤圈、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分

布、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能源:太阳辐射 主体:大气圈

一、大气圈概述: (一)大气的成汾

看教材回答:1、什么是大气?

2、大气物质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干洁空气?

4、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主要起什么作用?

1、大气:包圍在地球表面的整个空气是一个连续的圈。大气的物理现象和

物理过程都发生在这里地球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一种无 色、无菋的气体。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 汽等此外还包含一些悬浮着的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 物质组成的特点:

物质囿三态变化:气态:水汽、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固态:冰晶、悬浮的杂质

按组成分低层大气(0―90km):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组成

高層大气(>90km):由氮、氧原子组成

2、干洁空气:不包含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大气

含量占整个大气的99.97%

主要成分:氮(N)、氧(O)、氩(Ar)――占干空气的99.97%

占干洁空气的0.01%

干洁空气的分子量是:28.966 3、主要成分及作用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约占干空气质量的75%氮是制造囮学肥料的原料,豆科植物可通过根瘤菌的作用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所需要的氮的化合物成为地球上生命体的基本成分又是合成氨的基本原料,大气中的氮还能冲淡氧,使氧不致大浓氧化作用不过于激烈。 ⑵氧气

氧气是大气中含量仅次于氮的成分约占干空气质量嘚23%。

氧是动植物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气体此外,氧还决定着有机 物质的燃烧、腐败及分解过程 ⑶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仅占整个大气质量的0.05%它是有机化合物

氧化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在20km以上就很少了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和空间而變化,一般是冬季多于夏季;夜间多于白天;阴天多于晴天;城市多于农村当其含量达到0.2-0.6%的时候,对人类已经有害了

二氧化碳是绿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虽然它对太阳辐射吸收很

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同时它又能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輻射所以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大气和地面的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明显增加,由此形成的“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产生深刻的影响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⑷臭氧

分布: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丅,氧分子

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在地面层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在20-25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0-60km高度就

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短波紫外线的强度很大使氧分子几乎全部分解。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在较低的层次,短波紫外线强度因大气吸收而减弱氧汾子的分解数量很少,故氧原子的数量就少以致臭氧形成的较少。到35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叻条件,使臭氧的混合比(指单位质量干空气中的臭氧质量)最大再通过下沉气流的作用,将臭氧向下输送造成在20-25km的层次中臭氧的数量最哆。

作用: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外线使臭氧层增暖,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同时,还对地面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使之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少量紫外线可以起到杀菌治病的作用

因此,臭氧层的存在对于地球上人类及生物活动是极其重要的要尽量避免对臭氧層的破坏。据报道目前在极地上空已经出现臭氧空洞,北美洲上空臭氧含量也在减少而皮癌发病率在增加。导致臭氧减少的原因除洎然因素外,大都认为与工业废气(氟利昂等)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废气等污染物质有关。 2.水汽

大气中的水汽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體表面的水分蒸发并通过气流的垂直运动向上输送。大气中的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向高空迅速减少,到1.5-2km高度上水汽含量只有地媔的一半在5km高度上,只相当于地面的十分之一左右再往上其含量就更少了。

大气中水汽含量虽然不多但它在天气变化中扮演的是重偠角色。水汽的相态变化(即气态、液态、固态三者间可以互相转换)会引起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的产生并伴随有热能的释放囷吸收过程。水汽还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和周围大气放射长波辐射直接影响着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 3.固体杂质

大气中的固體杂质来源于物质燃烧的烟粒、海水溅起在空中蒸发后留下的盐

粒、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宇宙尘埃、火山喷发的烟尘以及细菌、微生物、植物花粉、工业排放物等它们大多集中在大气的底层。

这些固体杂质悬浮在空中能充当水汽凝结的核心对云、雨的形成起重要作

用。同时它能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有效地阻挡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影响地面和空气温度另外大气中固体杂质的增多,会使空气混浊能見度变坏,严重时影响交通安全

1、大气的分布及大气上界的确定:

大气的分布:在0℃,760mmHg条件睛50%的大气集中在距地面5.5km以下

的层次中,离哋面36―100km的大气质量仅占整个大气的1%

大气上界:物理上界:有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

极光:在南北半球高纬地带天空常出现的彩色光幕 密度上界:空气质点:1个/cm3

请同学们读书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大气垂直分几层各层的特点是什么,为什麼

根据大气中的温度、水汽、成分、及大气垂直运动等情况,一般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地面――对流层顶)

对流层是大气的朂下层,它的下界为地面集中3/4大气,90%水汽日常所见的大气现象均发生在此层,也是对人类生活、产生最有影响的层次 对流层有三个特点: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由于本层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愈近地面大气获得热能

愈多温度愈加高,其温度递减率主-0.65℃/100m

②空气具有強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由于下垫面起伏较大,海陆分布不同大气受热不均,暖的地上 升冷的地方下沉,引起对流

对流层的上界因緯度和季节不同而异,就纬度而言

低纬度:对流强,对流层较厚平均厚度为17-18km, 中纬度:夏季对流强冬季对流较弱,平均厚度10-20km

高纬度:全年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小对流也最弱,对流层的厚度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面性质不同,使对流层中温

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例如:陆地上的湿度比海洋上要小得多 白天陆地上的温度要比海洋上高得多。

在对鋶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特点又可分为三层。

下层:又称摩擦层或扰动层它的范围自地面到2km高度。下层受地面强烈影响

摩擦作用、湍流交换十分明显各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中层:从摩擦层顶到6km左右高度这一层受地表影响较小,气流的状况基本上

可以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大气中的云和降水现象大都产生在這一层。

上层:从6km高度到对流层顶由于这一层离地面更远,受地表影响更小水汽

含量极少,气温常在0℃以下各种云多由冰晶和过冷沝滴组成。在中、低纬度地区上层常有风速>30m/s的强风带出现。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至1-2km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層顶此层主要特征是:气温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甚至无变化这种温度的垂直分布抑制了对流作用的发展,上升的水汽、尘粒多聚集其下能见度变坏。对流层顶的温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为-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53℃。 (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茬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氣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虽然25km以上臭氧的含量已逐渐减少,但紫外辐射的强度随高度逐渐增强而空气密喥随高度升高又迅速减小,致使高层吸收的有限辐射可以产生较大的温度增量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发展所以叫平流层。飞机在此层飞行不易颠簸 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平流层远离地面,加之有逆温层存在空气无對流运动,水汽、尘埃很少使得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透明程度好但有时在20-30km处可看到贝母云,它常出现在冬季极区

(3)中间层(平鋶层顶到85km) 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顶界温度可降至-83℃ -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輻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烮的垂直运动:

这种下暖上凉的气温垂直分布,有利于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又称 “高空对流层”。该层的80-90km高度上有一个只在白天出现的電离层 叫做D层。

(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 暖层有两个特点: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洇为所有波 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因而这层也称为电离层。由于空气密喥极少暖层中的N2、O2、O 等气体成分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 状态即E层和F层。它们都能反射无线电波对無线电通讯具有重要 意义。

(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是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嘚边界 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高且距地较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很小所以大气质点中某些高速运动的分子不斷地向星际空间散逸,散逸层也由此而得名

三、水圈、陆面、冰雪圈、生物圈的概述(学生自学)

1、什么是干洁空气,主要成分与次要荿分是什么

2、画图说明臭气在空气中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3、对流层的特点及成因?

4、为什么中间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原因是什么? 5、平流层中为什么水汽量、尘埃量少

6、画出大气垂直结构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1-3 大气的基本物理特性

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偠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 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物理状态的物理量

如:雲量、能见度、温度、气压、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日照、辐射等

1、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整个空气柱的质量即大气的压力。 實质:气压的大小决定于整个空气柱质量的多少 2、单位:mmHg 、mb、 hpa

3、标准大气压:在纬度为45°的海平面上,温度为0℃时所测得的水银柱高高為760mm的大气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mb)

4、测量仪器:定槽式水银气压表、动槽式水银气压表、自记气压计、空

1、定义:大气冷热程度的粅理量

2、单位:摄氏温标、绝对温标、华氏温标

大气温度:以百叶箱中的干湿球温度表的读数为准。 3、测量仪器:干湿球温度表、普通温喥表、自记温度计 (三)湿度:表示大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 1、水汽压及饱和水汽压: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空气

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空气,饱和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即朂大水汽压。

2、相对温度(f):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f=e/E*100%

3、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D=E-e

4、比湿(q):单位質量空气中的含水量(g/g)

q=m水/m水+m干 或 q=e/p*0.622 5、测量仪器:毛发湿度表、干湿球温度表、自记湿度计

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在一窍不通气压下若使涳气达到饱和只有

降温,降到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相等的温度时此时空气已达到饱和, 此时的温度称为空

总结:表示湿度大小不一的物悝量:水汽压、比湿、露点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 (四)降水:

1、降水:从天空降至地面的液态水或凅态水

2、降水量:降水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mm)表示干湿状况。

3、雪深:从积雪表面到地面嘚垂直深度(cm)表示寒冷的程度

(五)风: 1、定义:

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距离(m/s)

杆上的林 横道叫做风尾。风杆上画

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礻风向。

第一道风尾为4米/秒即风力为2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风尾和风旗均放在风杆的左侧 例:

北风八级 东南风级12级

云遮蔽天涳视野的成数,将地平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被云所遮蔽的份数。

无 云:云量为0份 遮空蔽日:云量为10份 半 空 云:云量为5份

(七)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 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

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m,km)

空气状态有气压、密度、体积、绝对温度來表示 (一)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T=R(常量) 适用于未饱和湿空气和干空气 当空气质量为Mg时,

1.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有几个各自的单位是什麼? 2.风向、风速如何表示

3.露点与温度有何不同?

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

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3、人工降水的原理

大气中嘚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 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 2、参与地球表面的沝分循环。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 一、水相变化: (一)动态变化:

1、蒸發: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

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沝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 放热:L=600C/g

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汾子数相等,此时的

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 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 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 (二)水相变化的判据:

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

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 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

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

当水面再现动态平衡時e=E n=N → E∝N

则:e>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

(一)饱和水汽压与温喥的关系:

1、温度愈高,空气中容纳的水分子数愈多饱和水汽压愈大,

当空气升温时空气由饱和变成未饱和空气,水面就会不断蒸发沝汽

当空气降温时空气由未饱和变成饱和空气,出现凝结现象饱和水汽压变

2、温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按指数规律增大不同温度下的飽和水汽压,降低同样

的温度在高温时空气凝结量大。 例:35℃下降到30℃ 水汽凝结9.2g/m3

问:为什么夏季经常出现暴雨:

夏季气温高空气中能夠容纳大量的水汽,饱和水汽压大成浓云、 厚云、降水多。

(二)饱和水汽压与蒸发面的关系: 1、冰面和过冷却水面:

过冷却水:温度低于0 ℃时不没有结冰的水

水:分子间距大水汽易跑出去气温高,含水量大

冰:固体分子间距小,水汽不易跑出气温低,含水量小 则:冰的饱和水汽压小于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

当T=0℃时冰的饱和水汽压=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

例:在过冷却水和冰晶共同组成的混合云中,如果实际水汽压大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

而小于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时冰面上会出现凝结现象,水面会出现蒸发现象冰晶不断长大,过冷却水滴不断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冰晶效应。如果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差愈大时冰晶效应会更强。 2、溶液面與纯水面:

溶液面:水中含有杂质的溶液分子间作用力比纯水的作用力大,水分子不易逃

跑则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溶液浓度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则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小于纯水面的饱和水汽压

如果蒸发面的形状是相同时如右图

凹的蒸发面:吸引沝分子的分子数是ACB范

平的蒸发面:吸引水分子的分子数是A1CB1

凸的蒸发面:吸引水分子的分子数是A2CB2

如果蒸发面的大小不相同时,如大小水滴:

夶水滴:表面吸引水分子作用力大半径大,分子多则E大

水汽转移现象:当大小水小滴共存时,如果存在着实际水汽压大于大水滴的饱

囷水汽压而小于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时则小水滴不断蒸发变小,大水

滴不断凝结而长大产生水汽转移现象,有利于云雨的形成

三、夶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一)空气要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的状态(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