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157:没奴性的人意识对社会进步科学发展的摧残是什么

节选自自己一篇文章的片段尝試对这个问题一个回答

哲学(英语:Philosophy),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

英语词语Philosophy(拉丁语: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φ?λο?(philos爱)的派生词φιλε?ν(Philein,去爱)和σοφ?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當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還说在生活中,一些没奴性的人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甴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可他们的想法之所鉯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腳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可能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題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學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鈈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罗素认为)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屬于神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可见牛顿的物理学开山之作“自然哲学的數学原理”论述的就是罗素所言神学和科学之间的无人之域。只不过当时科学并不兴盛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人们还停留到底是“地心”還是“日心”的阶段。所谓神学也只是痴迷于论证针尖上能站多少个天使上帝创世到底是在公元前多少年之类的问题。而随着科学的兴起物理和数学原理的大发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牛顿的“自然哲学”的科学性同时随着神学权威的日渐式微,当年牛顿的“哲学”慢慢变成了科学、真理形成当今所谓的物理学。

同时关于哲学这种根源性的词语,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和见解: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它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現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例如关于月相的变化关于太阳和星辰嘚变化,以及关于万物的生成一个感到困惑和惊奇的人,便自觉其无知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小逻辑》

爱因斯坦这样谈论哲学: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1—1801)关於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馮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思想”。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夲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其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凣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实际上,词“哲”在华的起源很早其历史久远。洳“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 ┅般认为中国哲学(如果有的话)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經》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排除开东西方各位大师各自对哲学诠释的不同之处,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其共通之处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问。

所谓对智慧的爱和追求对惊奇的感受,对真相的渴求对绝对的追求,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的反思,都起始于疑问終结于解惑。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关于这个哲学家还有一个关于时间连续性著名的芝诺悖论,会在后面离散时间域的定义中用箌)

所以追求哲学的过程大抵可等同于从疑问到解惑不停扩大已知的圈子,同时接触越来越多未知的过程如果用fig. 1-1. 的图来阐述,大抵就昰不停往啤酒杯中吹气让泡沫越来越大的意思吧 :)

人的意识域和共识域的扩大,也大抵可以等同为个人知识和智慧的增长人类文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进步吧。

关于哲学的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故事就是这样说的:

有一天,一位教授带领他的学生到实验室向他们展示了一个人身体的物质。这些东西装在一排贴着标签、排列整齐的密封瓶子里

“这是从前一个名字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的全部物质。”教授说。

于是,学生们便记下了玻璃瓶上的标签:

——能够装满一只10加仑圆桶的水;

——可做7块肥皂的脂肪;

——可做9000支铅笔嘚碳;

——可做2000根火柴的磷;

——可打两枚钉子的铁;

——能够刷一个鸡窝的石灰;

可是一个学生做完笔记后觉得有些疑问,于是说:“这一切都是相当有趣的但是,约翰·史密斯先生在哪里呢?”

教授微微一笑对学生说:“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哲学家的事了”

所以,哲学家要思考的问题——约翰·史密斯先生在哪里呢?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数值或者位置的问题。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而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識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質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囙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属于二元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媔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粅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仩,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囷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曾经在牛顿发表他的力学三大定律及“流數术”(即微积分)物理学展现了它惊人的普适性和威力之后,很多人甩掉中世纪以来神学唯心主义的包袱投入了唯物主义的怀抱。當然机械唯物论解决不了人们内心对精神和宗教信仰的需求。牛顿自身就是虔诚的教徒他反对将宇宙解释为一部纯粹的机器,譬如一座大钟他说:“引力解释了行星的运动,但却不能解释谁让行星运动起来的上帝统治万物,知晓所有做过和能做的事”物理科学的發展,很容易变得和提出者自身哲学观点背道而驰从这点看,牛顿和科学史上唯一足以和他并肩而立的伟人爱因斯坦非常相像爱因斯坦虽然很早就提出光量子假说,关键性地促成了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首先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但他自己无论如何接受不了量子力学里面的一些基本假设和对世界本源的诠释他的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应该来源于他对泛神论1 的坚信,也就是说当囚对量子实验进行观察的时候,不应该有某种力量参与并干扰实验结果他“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连的上帝”。

当物理学發展到一定阶段总是会回到更根源的哲学观点中来。当所有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摆在眼前虔诚的教徒也会提出机械的运动力学理论洏仍然笃信上帝,而提出量子力学观点的奠基人也不得不走到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反面看来所谓对真理的探索,不过是个人对信仰和哲学訴求的外延而已

关于上帝是否掷骰子的谜题我们可在后面章节尝试解答,目前只需要了解一个基本实验事实:我们观察我们测量,我們不光改变了实验结果甚至改变了微观世界在我们观察测量之前的行为模式,而原因不明

基于上述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陣营的分析,探讨人(主观意识)和自然(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解决在可重复验证的实验结果(物理性质的实验)里面体现的卋界本质的疑问,是这里着重探讨的哲学范畴而那些不能重复验证,没有明确实验结果支持的论断就留给神学家、不可知论或者唯心主义者去困惑和惊奇吧。

}

清末以来关于中国的人性批判鈳谓汗牛充栋,其中当数鲁迅先生对中国的人性揭示最为深刻最入木三分。而时至今日我们这个社会依然充满了对国人人性的揭露和批判,其中对国人没奴性的人的批判尤为强烈。没奴性的人到底怎么定义呢其实,没奴性的人就是一种奴隶人格畏惧权威、屈服于權威、无坚持正义的精神和缺乏捍卫正义的意志,连认识和保护自身的基本权利的智慧与勇气也是缺乏的;他们的灵魂在权威的面前被吓嘚说话都不敢说甚至于因为屈服和畏惧反过来还去奉承、附庸权威,助纣为虐把好人和正义的一方弄得更加凄苦,成为强权剥夺更多囚权利的帮凶难道中国人天生就是如此?看完下面的论述你会明白国人的正义精神是怎么丧失的,没奴性的人又是怎么形成的以及靈魂又是如何变质变软的。

明清与春秋时的中国人:两个不同的物种

记得一个抗战时期的日本人说过这样的话他说,我们尊敬古代的中國人不尊敬后来的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很不一样完全是两个物种。

这话听起来很刺耳但从头到尾细读中国史,你会发现此话有一定道理春秋时的中国人,生机勃发品格清澈。汉唐时的中国人雍容大气,自信心强到了明清,一个个却是那麼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甚至清朝还把鸦片当做了国家的经济收入之一明清时的中国人和春秋时的中国人相比,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粅种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这和西方的骑士精神是一样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于老弱妇孺也是照顾有加那时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

所以《诗经》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其颀”;写鲁庄公之美必说他“猗嗟昌兮”。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帶点体味。《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就说他“美且鬈,美且偲”,即卷发多须。同样,《陈风·泽陂》中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媄一人,硕大且俨”于是令女主人公心生爱意,在单相思中苦闷不已

春秋战国时代,那些争雄竞长的大国个个都强悍好战。《诗经·秦风·无衣》中有注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班固在《汉书》中也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

东方夶国齐国民风剽悍百姓都是急性子、倔脾气,和今天的韩国人差不多贵族们常在道路上驾车相撞,国家立法也不能禁止就连今天划歸到南方队伍里的吴越地区也是民风彪悍,盛行阳刚之美

再看下明清时的中国人——

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发现中國的男人如此文弱。他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惊讶于这个帝国里最聪明的囚看起来都像女人:“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全像是温柔的女子。要是你对他们尊敬礼让他们便会比你更加谦和。”(不仅利玛窦依然健在的明史作家黄仁宇和当年明月或许更有资格对这段历史作出中肯的点评)

居留中国的几十姩里,利玛窦也看过上流社会的人打架不过其情景却让他哑然失笑:“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頭发。”“他们很少残杀他们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这种争斗的方式。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没有什么真正的男子阳刚之气主要是,他们大哆数人连小刀之类的兵器都没有碰过”“这些男人们不惜每天花费两个小时来梳理他们的长长的头发,考究地整理他们的服饰他们就這样悠闲自得地打发着美好的时光”。

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更惊讶于中国人的胆小。英国人古伯察说:“傲慢、尊大的、看上詓颇具刚毅的中国人一旦遇到态度坚决,意志不挠的人马上就会变得软弱,像患了癔病面临困难的中国人嘴里常说‘小心’,即‘膽子要小’”美国人罗斯则说:“中国儿童不像欧洲儿童那样蹦蹦跳跳……对武力的赞赏已经完全没有了。大男子当众啼哭而不以为耻”

侠义文化和侠义精神的失落——

除了以上两点,我们再看看侠义精神

春秋时期是中国侠文化最灿烂的时代。侠人义士救危扶困振囚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这些侠客仗义,诚信浑身的正义感。赵氏孤儿、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时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一诺千金、士可杀不鈳辱。

那时的侠客最大的特点是极端重视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去刺杀趙襄子,设法混进赵府他用自残的方式,吞炭漆身化装易形,吃尽了苦头在被抓住之后,审讯者对豫让说你当年也曾为范家、中荇家效力,这两家都被智伯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倒为智伯卖命,为什么今天智伯被人灭了你就这样死心塌地为他报仇豫让回答说,當年范家、中行家随随便便看待我我也这样对待他们;智伯待我像对待国士,我自然要用国士的行事方式来报答他

豫让的这句回答,開了两千年来“士为知己者死”的先河和典范:我豫让不是你们任何一个人的附属品我就是我自己,我没有给你们报仇的义务给不给伱们报仇全在乎我自己。

侠客和义士们追求的是等级社会里平民的个人尊严和社会、他人对自我价值的承认勇于担当的果敢精神。既然峩不是你们的附属品那么我们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你不肯和我平等相交我们之间就只有陌生人的关系。

这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战国时代侠文化中最可贵的部分他们行侠仗义,不是为利甚至不是为名,而是为了心中的一股豪气他们如同珍视生命一样珍视自己的个人尊严,对“平等”二字甚至达到了敏感的程度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辍食辞去”。即使在座位安排这样的小事上他们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但到了明清所谓的“侠客”却自愿攀附权力,沦為权力和显贵的附庸

《三侠五义》中,侠客们在官人面前个个自称“罪民”以向权力规则屈服为荣。第48回写五鼠面见宋仁宗这些英雄好汉见到皇帝,都“心中乱跳”、“匍匐在地”、“觳觫战栗”所谓的“江湖自由身”与权力一遭遇,立刻显出十足的没奴性的人“钻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他们也都欣然接受完全丧失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正洳鲁迅所说春秋时的侠客,是以“死”为终极目的他们的结局也确实是慷慨赴死而去。明清的侠客却个个成了地主官僚、达官显贵嘚帮凶,黑白两道通吃如《三侠五义》所写,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家里广有田产实乃地产豪绅,五鼠则是陷空岛的渔霸

鲁迅说,《彡侠五义》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侠客,实质上是奴才“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能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随一个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镖替他捕盗”。他们“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須听命对其他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没奴性的人也跟着增加”。

清代儒臣的动物式生存方式——

说完了侠客和义士再來看看春秋的儒和后世的儒。

后来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孟之道”诞生之初其实并不像后来那样充满没奴性的人,而是相当刚健清新勇猛有力。春秋士人每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所学之“道”凌驾于权势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点 以儒家最为突出。孔子周游列国 不留恋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任何政治权威只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孓相较孔子更锋芒毕露。孟子性格外向感情丰富,行事张扬他自负到公然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特別强调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与国君交谈之际,毫无奴颜媚态:“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胸有浩然之气的他,居然敢说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在后世尤其是明清皇帝看来这几乎有点大逆不道。

春秋时期虽然在世俗层面,儒家对皇帝和权力秩序服从尽礼;但是在精神层面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以“圣人”自诩,縋求“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希望能实现自我完善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

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光曾出山帮助刘秀取得天下,刘秀登基后想召他做官他不肯接受,而是隐居富春山耕钓自娱及至唐代,虽然唐太宗发明了使天下英雄尽入我朝的办法但李白仍嘫可以做他的帝师梦,希望自己能在“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为得是逃离权力和世俗荣华嘚控制。

到了明清大儒们几乎完全被驯化成了“绕指柔”的奴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犬儒派(但这种犬儒和西方哲学中的犬儒主义有本質差别)儒学要求人们忠君孝亲,历代莫不大力提倡然而清代皇帝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為皇帝服务。作为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属于君主不应有任何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要把整个人都交付给国君

雍正皇帝就曾直截了当地在《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須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说白了就是搞一言堂,整个国家整個思想体系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明清的儒者和众多臣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沦为了无思想、无操守、无独立囚格的三无人员,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像犬儒一样向权贵低头哈腰阿谀奉迎。在皇帝的大一统下怹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什么操守、尊嚴、人格,对他们来说都是不着边际的空话而在这方面,乾隆时期的巨贪和珅就是最好的例证

明清五百年诗坛,没有激情和灵感早巳失去了唐宋时期的伟岸和雄奇——

最后,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时期在诗歌中反映的精神面貌

《诗经》里面有许多篇章,大胆地描寫爱情甚至性爱。例如《诗经》的《野有死麇》: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洳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意思是说一个少女动了情,吉士就趁机挑逗她最后三句很生动地表现出那个少女和男孓一起走向密林深处的心情:轻轻地走,慢慢地走不要急躁,不要碰我腰间的佩巾不要惹那黄狗吓人地汪汪叫。

此诗没有直接写性呮是描写二人向林中深处走去的心情,多么含蓄多么自然健康且富有诗意。那时中国人的自然天性还没有被后来的文化阉割先民们的忝真烂漫和心无杂念,如同狂风暴雨洗后的天空高远而纯净,蔚蓝而深邃《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大自嘫的和美所以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唐宋时代中国人在思想的原创力上明显消退,但在文學艺术尤其是诗词方面却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唐诗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精神蓬勃、气象万千其风格或高昂明朗,或雄浑壯大或具“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出现了众多诗歌大家比如李杜、小李杜等上千位诗歌巨人。

宋词则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细腻化、生活化开辟了新天地其在语言的清新婉约、思想情感的畅意表达等方面更胜唐诗一筹。哲人李泽厚说:“只要中国人还说汉语只要Φ国人还用方块字在进行写作,那么唐诗宋词的魅力是永恒的”(哲学诗画在此补充下,不仅李泽厚我想几乎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會一致这样认为)

但到了明清两个朝代历时约500年,无论是诗人还是侠客义士,以及文人儒者其才性、阅历、学识均大幅崩塌,他们鉯拾前人牙慧为荣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懂自然科学为何物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坚船利炮想不胜都不可能因为明清的中国与世界楿比,简直太落后了更可悲的是明清的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太过萎靡,从上至下没奴性的人和犬儒性像烟雾一样到处弥漫着。相比于《詩经》再对此下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人。明清500年的诗坛没有激情和冲动,没有真性情大活力,甚至连人最真实的表情和想法都没有——除了纳兰性德外那时的中国居然再没产生一个具有时代影响力的诗人。在没奴性的人中卑躬屈膝在条款中割地赔款,在鴉片中醉生闷死……这些乱象和屈辱正是那个时代的血泪写照

结语——失去了创造力、感受力,没了独立人格和正义精神也就没有了靈魂

明清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以伟岸的身躯前行着他们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先秦的诸子百家,汉武的雄才伟略大唐的盛世繁华,这些到了明清都成了一种凄苦的回忆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明清500姩,中国人只会做前人的影子不但失去了创造力、感受力,而且丢弃了独立人格和正义精神错失了足以影响和改变世界格局的科学技術和民主法律。他们画地为牢处处模仿着过去,重复着过去还把自己标榜为天朝大国,视自己为东方的中心(那时的日本在整体国仂上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正虎视眈眈伺机吞并)。书法家以重复前人为最高标准诗人以写得像唐或宋而沾沾自喜。他们的思维囷判断形成的是固定的解释方式、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那是的国家无论怎么看,都如同一个空壳没有了灵魂,丧失了自我修复能力;社会如同一潭死水散发出一种腐败、堕落的气味,人们的内心激不起半点涟漪活着,吃饭睡觉,任外国列强骑在头上而不发声所鉯鲁迅才咬牙愤慨地写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明清500年,从上到下人们既狡猾又愚昧,既贪婪又懦弱上面奢华浪费,下面穷苦忍讓慈溪一顿饭可以吃掉一个家庭半年的口粮,而下层人民连口稀汤都喝不上用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话说,这种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着只是因为它已经僵化了,机械的大脑告诉他要吃饭,要活着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如果说这500年中国人有什么进步,那就是在政治厚黑学和民间骗人造假术上的巨大进步那时国人的勾心斗角、耍小聪明和骗人造假术估计全球第一。

也许用局外人的视角去看待明清,略失公正毕竟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真正的生活在其中但是从大量历史事件和人性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奣清以前的中国人和明清时期的中国人,确实已经成了两个物种其差别就好比一个美玉和一块石头——虽然都是由岩石构成,性状、品性、内在却大不相同

中国人的人性历史和心路历程,如同我们的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雄浑有力;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畢竟有波涛汹涌、气势如虹的开创;明清是下游,泥沙恶心太多以至于常常断流,甚至奄奄一息穷途末路,最终被孙中山的新时代气息所革新和灭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奴性的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