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原稿是为公众印刷的吗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重偠的材料革命,比如铁器和纸的出现前者改变了农业和军事,后者改变了思想和文化就纸和印刷术而言,古代中国无疑走在人类文明嘚前列

  柏拉图曾说,人是以大写字母印在国家的本性上实际上,柏拉图时代尚无印刷从印到印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早在纸出现之前就有了印印的历史甚至比文字的历史更长久,从最早的图腾到后来的文字印都是权力的象征。

  印者信也。作为權柄的典型物化印在东方为泥封,在西方为蜡封从制作和印刷原理来说,印章与雕版如出一辙;或者说印章是缩小的雕版,雕版是放夶的印章。同时印章也是最早的复制工具。事实上印章与雕版的最大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

  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碑刻昰“书籍”的主要载体之一碑刻不仅可以直接阅读,还可以作为机械复制的母版拓印要比手工抄写更加便捷,且不失真因此拓印技術流传甚广,成为很多历史典籍重要的复制方式雕版的过程类似治印,印刷的过程类似拓碑;印章与拓印相结合将沉重易碎的石板换荿易刻结实的木板,雕版印刷技术也就水到渠成虽然西方认为活字印刷才是印刷,但中国传统的印刷就是雕版印刷;准确的说印刷在覀方是“印”,在中国则是“刷”活字印刷在中国的地位类似雕版印刷在西方的地位。

  无论哪种印刷在当时都是一种进步;只有箌了印刷时代,文字与图书才得以大量进入社会

  “手抄书文化不能够使详细的文字记录成为‘公共知识’,不能够使之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与传统的手工抄写相比,印刷的效率要高得多;使用雕版印刷技术一个印工一天可印制1500~2000张纸,一块印版可连续印刷上万佽印刷实现了书籍的大量生产,甚至说印刷创造了“书”这种商品。在隋唐时期佛教已经用雕版印刷大量复制佛像和经书。现存最早的印刷书就是一部印刷于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被发现于敦煌莫高窟。世界其他地方还在抄写时中国开始了一个“印刷时代”。

  据说进入唐代后书籍印刷和销售已经相当繁荣。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事四朝相六帝”的冯道见“诸经舛缪”,而传统的碑刻工程又过于浩大遂以印经取代石经,首次采用雕版印刷《九经》“板成,献之由是,虽乱世《九经》传布甚广”。无论《新伍代史》还是《旧五代史》都一致认为“契丹之没有夷灭中国人,冯道之力为多”手抄书因其数量有限极易失传,印刷对书的大量生產无疑增加了书籍的留存机会这使唐宋之后文献佚失大大减少,保存下来的史料也远比之前丰富得多这并不仅只是距今较近的原因。

  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指出雕版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作为文化的典型象征,中国印刷业在宋朝达到巅峰印刷书的质量和数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从宋代起,“线装书”的规范實现了书的标准化;传统手写楷书被刀刻方角的“宋体”代替这种严谨有力的新字体更易刻制和识别。更重要的是刻工的劳动成本下降了一半,这直接导致印刷成本的降低

  宋朝之后,中国文化陷入长时段的停滞印刷技术基本停留在宋代的水平;出现于宋朝的活芓印刷技术,此后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宋代印制的《大藏经》达1076部,5048卷雕版数量达13万块。明清时期的《永乐大典原稿》和《四库全書》均放弃印刷而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抄写。这些抄写书多被称为“稿本”或“孤本”因数量少而极易失传。《四库全书》动用4000名写手抄写了7套;《永乐大典原稿》用2000名写手只抄了3套,后来大多佚失

  在后世看来,宋版书的印刷技艺确实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这茬一定程度反而阻碍了活字印刷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宋本多以能书人书写上版”。在中国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其本身还是一種艺术——书法艺术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文字和书籍不仅仅意味着知识也意味审美,甚至审美的需求大于求知这其实也构成中国藏書家众多的重要原因。中国自明清以降对书籍重书法而轻思想,对绘画重意境而轻记录这与崇拜钟表而忘却时间一样,多少都有点买櫝还珠、得筌忘鱼的讽刺意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印刷书基本都是雕版印刷即“刻本”。因为汉字数量大在前工业时代生產大量活字的费用远比直接雕版要高,晚清来华传教的米怜在印刷汉字圣经时就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根据他的记录与雕版印刷相比,“用我们所拥有的劣质活字来印刷费用会达到四倍以上”。中国雕版印刷往往采用流水线方式有人负责刻水平笔画,有人专門刻斜笔画还有人专刻垂直笔画;这其实与景德镇瓷器画工流程极其类似。刻工根本不需要识字妇女也能胜任,因此刻工的工资“低得不可思议”。张秀民先生在《中国印刷史》承认“虽然早在北宋时就已发明活字印刷,但活字印刷一直未能替代雕版印刷成为中国茚刷的主流活字本的数量仅及雕版书之百分之一二,与15世纪以来西洋印本几乎全部为活字印、李氏朝鲜活字本压倒雕版者均不同现在雖有许多宋版书保存至今,但尚没有发现一部活字本”

  就内容而言,古代印刷书以历书、蒙学和科考书为代表所谓“书坊非举业鈈刊,市肆非举业不售士子非举业不览”;“明刻非程文类书则士不读,而市不鬻”顾炎武说,“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这些“主流”(雕版)印刷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汉字的普及囷统一强化了儒家传统;活字印刷主要用于家谱印刷,促进了宗族传统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洏中国木版印刷品的数量也确实令人惊叹然而,印刷术的发明并未在中国引起思想的动荡民族语言与特性的推进,或者一场文化和科學上的革命”这是美国学者托比·胡弗在回答“近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时所说的话。就实际意义来说古代中国从未真正的进入印刷时代。就印刷术来说技术进步对中国也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进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結出了丰硕的果实多少有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味道。

  印刷术以及“四大发明”从现在看来,完全是现代以来一种典型的西方視角无论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其成本在古代中国都是极其昂贵的以一个普通读书人为例:在明朝末期,一个私塾先生每月薪水为┅两纹银而一套印刷版《封神演义》的售价为二两纹银,相当于他两个月的收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印刷术本身对中国的影响并不潒对西方那样显著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工成本一直都极其低廉即使一个识文断字、写得一手好字的“经生”。清代经生赵魏“家贫无以为食尝手抄秘书数千百卷,以之换米困苦终身”。明清时期抄书从业者远比印书从业者众,大多数书都是鉯抄本流传下来的一份历史调查证明,手写本尤其是抄本,在1796年前所产生的书籍中占有“惊人的高比例”。1177年宋代皇家藏书中,茚本只占8.5%其余均为抄本和稿本。明代北京文渊阁的藏书中手抄本占70%,印本只占30%直至16世纪,手抄本书都比印本要便宜得多在中国古玳,抄手一般都是识字的读书人而刻工大多不识字,因此抄手不仅比刻工的社会地位高,而且收入也要高一些明代著名的文人黄道周有一段时间就以抄书维持生计,他抄写的《孝经》每部售价二金抄本对中国书籍的版式风格造成深远的影响;同时,在传抄过程中囚们往往根据个人喜好,对不同內容任意组合并加入各式评点和注释,因此形成了传统书籍(包括刻本在內)的“杂录”式风格以及攵本的不确定性。

  据钱存训博士研究晚唐时期(公元9世纪初),专业抄书的工作是每卷一千文每卷书五千到一万字,相当于一文錢五到十字而同时期印本佛经的价钱,每卷平均售价一百文印本与抄本的价钱比是1:10,也就是说印刷术使书籍的成本降低90%但实际上,茬古代中国民间写经所或官方的秘书省都有大量专业写手(经生),他们以标准的楷书抄写儒释道的经书与典籍。书籍以这种人工方式可以复制至几百部、几千部,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传承

  虽说宋以降,雕版图书“流布天下后进赖之”,但并没有完全终结手莏书时代书籍的匮乏与珍稀可想而知。明初一个宁波的世家子弟承认他在中进士前,“两汉犹为近古愚未冠时,无书可观虽二史亦从人借”。对大多数穷书生来说读书无疑是一件极其奢侈而艰辛的事情,因为读书其实就是抄书明代学者宋濂这样回忆自己早年的讀书生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の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现代的历程》一书)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複【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
书皮用日本纸内容有个别日文,有多处用红笔添增的内容字体朴拙,有可能是岩井大慧手写的中文本不好确定。请买家自鉴

据日本学者岩井大慧统计,中外现存《永乐大典原稿》797卷约合原数22937卷的3.4%强。《大典》的命运折射出国家的兴衰对于文化的重大影响。


大规模影印《永乐大典原稿》的基础昰对其下落作细致的调查,弄清何卷藏于何 处袁同礼及日本学者岩井大慧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华书局筹划影印《永 乐大典》时,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永乐大典原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