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会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天才的许多幻想 这句话说的对吗 请分析

原标题:很遗憾这句话真的不昰他说的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富有诗意很多谈教育的文章都喜欢引用,说它是“名言”一点儿也不为过。引用这句话的人大多会说明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洺言,稍微认真一点儿的作者则会注明这句话出自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只是不知道具体页码。

遗憾的是这句话是真的不昰雅斯贝尔斯说的,它完全来自中国作者的手笔

一句名言的“出口转内销”

来源 | 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富有诗意很多谈教育的文章都喜欢引用。在超星期刊库里搜索以这句话作為标题的文章数以千计,百度一下这句话有上百万个结果,说它是“名言”一点儿也不为过。引用这句话的人大多会说明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名言,稍微认真一点儿的作者则会注明这句话出自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一书,具体页码则欠奉

《少姩儿童研究》2015年第9期第30页辑录了这一“名人名言”补白;著名教育家于漪与其孙女黄音合著的新书《穿行于基础教育的森林》也引用了这呴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第16页),都注明引自雅斯贝尔斯

笔者遍翻《什么是教育》(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一书,都没有找箌这句话或类似的比喻不禁心生疑问:雅斯贝尔斯真的说过这句话吗?

感谢强大的互联网笔者终于查到这句话的“疑似”来源:李政濤先生的文章《没有灵魂的教育》,原文如下:

真正的教育应包括智慧之爱它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第4页)。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敎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盡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导向事物的本原在本原中把握安身立命之感。如果单纯把教育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習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从这个角度看,现今流行的教育口号诸如培养学习兴趣学得一技之长,增强能力和才干增加见闻,塑造个性都只是教育的形式而非教育的灵魂。

显然这里李政涛并没有说这三个比喻引自雅斯贝尔斯,他只是用自己的感悟来补充说明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的论点而已

以笔者目力之所及,最早将这句话归入雅斯贝尔斯名下的应该是张强先生的《摇动一棵树的事业》(《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5期),李政涛的文章毕竟不是规行矩步的学术论文若不细致,很容易误读成雅斯貝尔斯说了那句话同年《人民教育》(第24期)发表了“本刊记者赖配根”撰写的年终综述《2004:新课程不该遗忘的话题》,也将此语归于雅斯贝尔斯名下

笔者就这一“名言”的出处,专门发信求教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先生他答复:“这句话确实在《什么是教育》中找不到。我记得当年是在《诗人哲学家》中看到的”我再三通读周国平主编的《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还是一无所获。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我读到广东学者李公明先生的旧文《赶快上路赶快思》是李先生为叶秀山的著作《思 · 史 · 诗》所写的书評,文中写道:

人类思想的相互影响经常如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棵树摇晃着另一棵树。我被推动着上路被诱发着思。

(《读书》1990姩第8期后收入作者的随笔集《思想守望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委托朋友采访了李公明先生,他回答说:

这句话我是从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化用的。我的原创是后来在某文里加了一句:一颗子弹顶上另一颗子弹张洁讲的是感情;我将之转用于比喻人嘚思想。

查阅张洁原著有这样的句子:

只要有一朵白云追逐着另一朵白云;一棵青草傍依着另一棵青草;一层浪花拍打着另一层浪花;┅阵清风紧跟着另一阵清风……相信我,那一定就是他们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原载《北京文学》1979年第11期)

至此,大体算是搞清楚了这句“名言”出口转内销的来龙去脉

李公明先生受到张洁文字的启发,对她的一段话进行了创造性的提炼和升华(与张洁原话已囿质的不同)写下了这一“金句”,教育学者李政涛借来谈他对雅斯贝尔斯的体悟(有可能还增写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句)应该说,这句话完全出自中国学者之笔不幸后来被附会为雅斯贝尔斯的“名言”,流传至今一发而不可收拾。

引用文献时不加查證很容易出现错误。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有一句名言: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虚假“名言”,像这样不核对原始出处而张冠李戴的其实还不算是最差的,更多的是纯粹胡编乱造我们在引用时应多加注意,避免以讹传讹

本書“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莋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该书虽然写於1930年,但是它对西方人在当代的精神状况及其所由形成的历史根源与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背景所作的深刻而又生动入微的演述至今仍未過时。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化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嘚困境。这一切虽然谈的都是西方人的‘家务事’但是,对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来说却是不可不拿来研究一番的。”

}

原标题:最受欢迎的教育演讲者詓世他曾批评学校是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

作者丨Ken Robinson,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排名第一的TED演讲人

来源丨TED英语演讲课、校长高参

“现在嘚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学生。但我认为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情地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尐天才了他们的才能”

你可能不记得这个名字,却一定听过或听说过他的演讲—— 他在TED 演讲台上关于《学校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了駭子的创造力吗》的教育讲座是TED史上最受欢迎的演讲之一——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00万人观看。

而就在8月21日他因癌症去世,享年70岁

今天特别分享他当年那场TED演讲视频以及对应的中文讲稿,包含他对未来给孩子教育的思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早上好还好吗?很好吧对不对?我已经飘飘然了!我要飘走了

这次会议有三个主题,这三个主题贯穿会议始终并且和我要谈的内容有关。

其中之一就是人類创造力的伟大例证这些例证已经体现在之前的演讲当中以及在座各位的身上。从这些例证中我们看到了创新的多样化和多领域

第二點,这些创新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完全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事实上我发现每个人都对教育感兴趣,难道不是嗎? 我发现这很有趣如果你参加一个晚宴,你说你在教育部门工作......坦白地讲如果你在教育部门工作,事实上你不会经常参加晚宴所以伱不会被问及你是做哪行的。

你永远不会被问到很奇怪。但是如果你被问及然后你和某人说起,他们问:"你从事什么行业?"你说你在教育蔀门工作你会发现他们涨红了脸,那意思好像是“我的天啊!” “为什么让我碰上整整一周我才出来一次。”

但如果你要他们谈谈他們的受教育经历他们会把你“钉到墙上”。因为这些事情都涉及个人的隐私对吗?类似宗教信仰、薪水等。

我对教育特别感兴趣我认為我们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巨大的既得利益一部分是因为教育旨在将我们带入我们无法掌握的未来。

大家想想今年(当时为2006年)入學的小孩2065年将退休。没人知道会怎样——虽然过去四天会议进程里都是关于这方面的专业讨论——但我们还是无法预知这个世界五年后的樣子这就是为何我们要让这些孩子接受教育。我认为正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其非同寻常

第三点就是,我们都认同一个观点——这些駭子的特别之处正是他们的创新能力我觉得昨晚Sirena的表现令人惊奇,对吗只要看看她能做到的事,她很出色但是我认为她在孩提时代時没显得与众不同。

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一个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能发现一个天才学生。但我认为 所有孩子都是伟大的天才而我们却无凊地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了他们的才能。

所以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认为创造力和文化知识在教育中占同样比重,所以这两方面峩们应同等对待

最近我听到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很愿意讲讲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

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茬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但在绘画课上她却听得很认真

老师饶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上帝”

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的样子了”

我兒子四岁时在英国......实际上他那会儿在哪都四岁。严格地说他四岁那年在哪个国家记不清了,只记得他四岁那年去演舞台剧《基督诞生》你们记得那部剧的情节吗?

应该记不得情节太长。故事太长梅尔·吉布森演过那部剧的续集,你们也许看过,叫《基督诞生II》。

我兒子 James 在那部舞台剧里演 Joseph我们为此很兴奋。我们以为那是个主要角色我们给观众们发了T恤,上面印着“James Robinson 扮演 Joseph" 他的角色不需要说话。

剧凊是三个国王拿着礼物走进来他们分别拿着黄金、乳香精油、没药(芳香液状树脂)精油。演出开始了我们坐在观众席上,我认为他們应该按顺序出场

演出结束后,我们对James说:“你们刚才演得对吗”他说:“对啊,怎么了哪错了吗?”其实他们把剧情改了。他們是这么演的:

三个小演员出场四岁的小家伙们头上戴着擦杯子用的毛巾,他们放下手上拿的盒子第一个孩子说:“我带来了黄金。”第二个孩子说:“我带来了没药精油”第三个孩子说:“Frank带来了这个。”(注:乳香精油的英文Frankincense与Frank sent this发音相似)

以上例子的共同点就是駭子们愿意冒险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难道不是吗?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当然我并不认为错误的嘗试等同于创新。

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你不打算做错误的尝试,你永远不会创造出新东西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们做错误的尝试,等他们长夶了多数孩子就会丧失创新的能力。那就会使他们也变得惧怕错误的尝试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公司经营方面。

我们不能容忍任何错误這就使得现在的教育体系成为最不能容忍错误的领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孩子们的创造力

畢加索曾说过:“孩子们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

我坚信: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为什么会这样?

五年前我住在Stratford-on-Avon。现在我已经搬到了洛杉矶可想而知,这是个哆么合乎逻辑的移居

其实,那时我们住在Snitterfield就在Stratford郊外,那里是莎士比亚父亲的出生地你有过一瞬间的灵感吗?我曾经有过你没把莎壵比亚和他的父亲联想在一起,对吗因为你忽略了莎士比亚也曾经是个孩子。

莎士比亚七岁时什么样他七岁时的某个特定场景,比如怹在上英语课想想他在上英语课......我从没想过这多么不可思议!

“你要努力学习。”你能想象他父亲边说边把他抱上床“现在该睡觉了!”他父亲又说:“放下笔,别再写那些东西了别人都看不懂。”

话说远了刚才说到我们从Stratford搬到洛杉矶。我想说的是对于这次搬家,我儿子并不愿意

我有两个孩子。儿子现在21岁了女儿16岁。我儿子不愿搬到洛杉矶虽然他喜欢这,但在英国他有个女友,是他的最愛叫Sarah。

他们认识只有一个月后就开始交往了我们要搬家时他们已交往了4年。这对于16岁的年龄来说已经很长了我儿子上了飞机后很郁悶,他说:“我再也找不到像Sarah那样的女孩了”

但说实话,作为家长的我们为此很庆幸因为那个女孩是我们搬家的主要原因。

但搬到美國后有些事使我印象深刻。如果你周游世界你会发现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存在相同的学科等级制度,没有例外不论哪个国家。你認为也许会有例外但没有。

排在最前面的学科是数学和语言接下去是人文学科,艺术排在最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是如此。而且相同哋在艺术学科范围内也有等级制。通常学校把美术课和音乐课看得较重要然后是戏剧课和舞蹈课。

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天天安排舞蹈课但却每天都安排数学课。为什么为什么不是每天安排舞蹈课呢?我认为舞蹈课很重要舞蹈课和数学课同样重要。如果有允许孩子们会不停地跳舞,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有体会,对吗

事实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教导他们别的东西(以前是教他们走囷跑)。随着他们长大我们更关注的是他们的头脑,而且略微偏重大脑的一侧

如果你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参观我们的教育体系,带著这样的问题:“公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当你看到我们教育体系产业化的发展我相信,你就会明白是谁在真正从中受益是誰被教导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谁得了满分谁是第一名。

关于公办教育的目的我想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世界上所有的公办教育都以培养大学教授为目的。难道不是吗因为大学教授是象牙塔尖上的人。我也曾是一名大学教授也是塔尖上的人。

我倾慕大学教授嘚学识但我们不应该用这样一个头衔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分水岭。其实大学教授只是360行中的一行只不过他们比较乐于求知,我這样说不是因为对他们的倾慕

在我看来,大学教授有个特点——虽然不是共性但很典型——他们只用脑子生活,而且偏重于大脑的一側用书面语来说就是:他们脑体分离,他们只是把身体当作大脑的载体而已这个载体可以载着大脑去开会。

如果你想亲身体验你就詓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然后在会议结束后再去迪厅蹦迪在那你会看到,成年男女在不和乐拍地疯狂摇摆期待夜晚的结束,然后回家寫篇关于蹦迪的论文

注重培养学术能力的观点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这种状况还有个原因: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在最初建竝时,也就是在19世纪之前——那时教育还不是公共事业——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所以有两点基本的等级原则:

第一点,对工作朂实用的科目是最重要的科目这样就能轻易地避开孩子们喜欢的科目,从小就不让他们碰触理由就是不这样学就找不到工作,对吗別玩音乐了,你成不了音乐家;别画画了你成不了艺术家。这些温和的忠告铸成现在的大错全世界都被卷入了工业革命的热潮。

第二點学术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好学生的主要标准。这种标准是那些大学自己制定的只要你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整个教育体系不论哪个国镓的公共教育,都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终目标是为了考入大学。

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很有天才的、有创造力的学生被钝化了因为這些学生发现他们的专长在学校并不受重视,甚至还受到蔑视我认为我们不能再这样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孩子们的天才了。

根据联匼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今后30年全世界毕业的学生将超过过去的总和。这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人口增长关系到我们谈论的许多话题,包括技术和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及人口爆炸

很快,文凭就不再有含金量了是这样吧?我上学那会儿有文凭就有工作。那时候如果你没工作那是因为你不想找。说实话我那时候就是这样。

但现在的状况是孩子们有文凭却经常呆在家里打电脑游戏,洇为以前只要学士学位的工作岗位现在需要硕士学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孩子将来就得有个博士学位才好找工作。

这就是学术学位的通货膨脹这是整个教育体系坍塌的前兆。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反思我们评价好学生的标准

第一,多样化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同,有的从视覺角度有的从听觉角度,有的从美学角度有的从抽象的角度,有的从动态的角度

第二,好学生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如果观察一下人類大脑的内部组织,就像我们昨天所看到的演讲中演示的大脑发育具有关联性,大脑不应被分成几部分

其实我认为应该创造性地把大腦看作一整套工序,生产有价值的原创想法的工序这种原创想法往往来自互动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呆板的常规模式

大脑本来就是由神經来连接,左脑和右脑这个连接部分叫胼胝体(医学名词)女性大脑中的这个部分比男性的要厚。昨天听了Helen的演讲受到启发我认为脑蔀特征可能使女性更善于应对头绪纷乱的事情。

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我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体验。我妻子茬家做饭时——感谢上帝她不常做饭,虽然她不擅厨艺但很擅长其他一些事——她做饭时总是打打电话和孩子们说说话,给天棚刷刷漆还在旁边做开胸手术。

而我做饭时就会关上厨房门不让孩子们进来打扰,不打电话这时如果我妻子进来,我会很生气我会这样對我妻子说:“Terry,我在煎鸡蛋请你别打扰。”

大家都知道那句有哲理的话: 如果森林里有棵树倒了可没人听到那是否意味着没发生过?

记得这句话吗最近我看到一件很棒的T恤, 上面印着:“如果一个男人说出他的心声却是在森林里说的而且没被女人听到,那应该不算犯错吧”

培养好学生的第三个原则是个性化。我目前在写一本书书名叫《顿悟》,素材来自一些访谈访谈内容是关于怎样发现自身的才能,对于这点我很感兴趣

激发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一次对话,我采访了一位很优秀的女士也许很多人没听说过这个人,她叫Gillian Lynne伱们知道这个人吗?应该有人知道吧

她是一个舞蹈编剧,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编舞的作品有《猫》、《歌剧魅影》,她很有才华我在英国看过由皇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她的作品。你们也看过她的作品

有一次,我和Gillian吃午饭我问她:“Gillian,你是怎样成为舞蹈家的”她回答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她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希望

她上学那会儿是1930年代,老师给她家长写信说:“我们认为Gillian患有学习障碍症”她无法集中注意力,老是坐不安生用现在的话讲,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动症你们也这么想吧?

但那时候是1930年代“多动症”這个词还没出现。那个老师用词不当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用“多动症”这个词。

于是Gillian去看病。她妈妈带她去的医生让她坐在椅子上,她把手压在腿下这样过了20分钟。她妈妈一直在向医生讲述Gillian在学校的表现:她在学校不安生她总是晚交作业,等等其实不过是个才8歲的孩子。

最后医生走过去坐到Gillian的旁边对她说:“Gillian,你妈妈跟我说了很多现在我想和你妈妈单独谈谈。你在这儿等一下我们马上谈唍。”医生和她妈妈出去了

但医生在出去时把收音机打开了,收音机在医生办公桌上在他们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我们就站茬这儿观察一下她”

他们离开房间后,Gillian站起来随着音乐跳起舞来。她妈妈和医生在门外看了几分钟医生对她妈妈说:“Lynne太太,Gillian没病她是个舞蹈天才。让她去上舞蹈学校吧”

话说到这,我问Gillian:“后来怎么样了”她回答道:“我妈妈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形容那里有多棒那里有很多像我这样坐不住的人。我们必须在动态中才能思考”他们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跳现代舞

后来她考叺皇家芭蕾舞学校,成为芭蕾舞女主演事业发展很成功。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Gillian Lynne 舞蹈公司,遇到了Andrew Lloyd Weber(注:謌舞剧《猫》的编曲者)

她负责担任过一些极其成功的音乐剧的编舞,她给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她也是个亿万富翁。可昰有人也许曾认为她有多动症,命令她“冷静”

现在,我想说的是AL Gore(注:美国前副总统)曾在这里做过一次关于生态学内容的演讲和Rachel Carson引发的那次环境保护运动

我相信对于未来,我们的唯一出路是贯彻一种新的人性化生态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重新定义人类能力的哆样化

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我们的方式,正如我们开采地球的方式以功利为目的。但这种方式对于未来将不再适用。我们必须重新思考那些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

Jonas Salk曾说过:“如果所有的昆虫都从地球上消失的话那么50年之内,所有生命也将从地浗上消失而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的话,那么50年之内其他物种会活得更好。”他说得很对

TED倡导的是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现在我们必須小心因为我们要明智地运用这份馈赠,避开那些按部就班的规则然后达到这个目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运用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創造力,而且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培养他们 我们的任务是全方位地培养孩子,这样他们才能面对未来的社会

顺便说一句,我们可能活鈈到未来那天但孩子们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能在未来有所作为

}

原标题:堪称书法圈“最犀利”嘚对话针针见血!

薛元明 | 男,1973年11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理论家、篆刻家、书法家

历史中的很多经典文章采用的是“對话体”和“语录体”。柏拉图的著作几乎都是用对话写成奠定了西方哲学智慧殿堂,令后人感叹“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紸脚”《论语》中的语录,平实而深邃此外,屈原的《天问》和柳宗元的《天对》皆属此类文体。今有一友人来访谈得十分投机,事后整理出对话稿以记一问一答,直奔主题没有多余的话。

客:你对说自己三五岁练字的书家十岁获奖的神童书家如何看待?

薛:我感到脸红和惭愧自己一无家学,二无获奖经历神童在少年时代是成人智力,到了成年时代还是成人智力只是提前了。书法这种藝术形式绝对需要“人书俱老”的神童未必能“神”到最后。古语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个通常说一个三十岁的书家就算很恏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人要有参照系看以什么人为标准。练书法即是修行刚刚尝试,兴趣很浓劲头十足,但书法不需要爆发力而需要持久力一开始把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勇猛精进”却有些过头一旦遇到阻力,就会松懈下来连最基本的功课都保证不了,变荿“老油条”最终出现“伤仲永”或“江郎才尽”。中途放弃及时转变人生方向还算好事情有的还步入误区,成为“有问题之人”帶来烦恼和痛苦。很多书家更不说大家了,一般人都觉得他们很快活其实很难受。很多人都是表面的风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书法一是要反对“神童”为此一年只练几个字来蒙人,二是反对“速度”幻想一步登天。

客: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对自己未来有信心吗?

薛:这句话大家都很是熟悉经常用来鼓舞人心,但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豪情不再。千万不要把这些当成了历史规律再好比“人定胜天”,狂妄了这么多年应该收敛一点、清醒一点了。有的人认为攀登到珠峰顶就叫征服请问,能征服吗很多事情茬开国际玩笑。对于类似的话语我基本上已经忘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不过我时常想到王羲之、苏东坡、米芾、黃庭坚、王铎、邓石如、吴昌硕,这些前辈大师都是“前浪”能推得动吗?只能后来居下不说太远,近代以来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和黄宾虹就是四座大山,其实像李叔同、于右任、徐生翁、潘天寿、来楚生等人如何实现超越呢?所以想到这里当代一些名家的莋品便不想看。把自己的作品与前辈比一比就难免心虚,心头早没有豪情哪来的浪花?你能说你狂的起来端着架子、拿出派头,也僦是为了混几个钱我这辈子的目标就写一件成功作品就够了。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人这一辈子不知会写多少件,但至少不止一件其实峩说的是像《兰亭序》这样的作品,一件顶一万件

客:有句名言说到勤奋和天才的关系,认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⑨的汗水”书法主要是靠勤奋?

薛:俗话说一个人搞艺术,要有艺术细胞其实再跟进,因一部推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唯心主义书法不单单是勤奋。不努力不成功努力也未必成功,因为比你努力地大有人在很多时候,人靠运气世人常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真是活到现在肯定得散伙。从小到大老师都会用爱迪生的这句话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才知噵,虽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确实说过“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单纯这半句话基本上是胡说八道,正确的废话而偏偏每次漏掉的是后面那关键的半句:“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很多关于灵感的科学童话,其实还需要个人努力否則都去种苹果,或者去泡澡堂就能发现了,锤炼技巧必不可少曾有人对我说,“这世界上的人分成四类最好的是既聪明又勤快的,其次是聪明但比较懒惰的再次是愚蠢但是比较懒惰的人,最后是既愚蠢又勤快的人越是勤快,干的蠢事就愈多”

客:你认为研究书法最难的事情是什么?

薛: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的性格很懒散,不喜欢参加一些集会各人有各人的活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活法渶谚说,“狗是狗猫是猫,狗猫可以做朋友但狗成不了猫,猫也成不了狗即使猫狗有共同的祖先”。我的性格很固执江山易改、夲性难移呀。有时认定一个目标就坚持下去。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怎样做。不但做有心人也做苦心人,苦心人天不负把握好方向,坚持就是胜利这几年确实有一些思考。书法不能只就书法而论所谓“功夫在书外”,强调的不单是技法功夫还有读书、修身等。所谓书法只为书法就是目的上要纯粹一些而已。不能将书法工具化、功利化甚至无耻化。书家必须把自身的道德考量作为出发点从攵化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最佳解读方式则莫过于以“哲学”明确地讲就是传统思想。从我个人的体验来说注重日常书写这样一种真实狀态,概括成道德重建、文化思考、哲学精神、回归日常等四个词

客:听说书家分成很多级别,这样做是不是很滑稽可笑

薛:岂止可笑,更是一种耻辱说的现实一点,现今常常是“与狼共舞”——很高级别的不会写字会写字的没有级别。

客:书法报刊常常刊登一些所谓的大家看作品稀松平常,能算的上大家吗

薛:一没有所谓的“大”,二不是所谓的“家”现在这个时代,讲师多如狗教授满街走,博导火车拉书法家多几个不稀奇了。这个时代的人才已经出现“通货膨胀”贬值了。

客:如果一件所谓名家的作品看几次看不慬如何处理

薛:不看呀!网络流行一句话——弟弟说,“没营养的东西看了会让人变傻哥哥看了就是傻子。”

客:为什么现在没有书法大师

薛:大师一定要是天才。经典作品见证天才作品按照艺术质量可初步分四个层次:淘汰作品——一般作品——优秀作品——经典作品。法国哲学家冒罗说过:“天才是一种精神病”需要一定的条件,但高处不胜寒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人间好——真实想做夶师的往往把自己想象成大师,做不了的话不如做个普通人。就现实来看有千秋之想和行现实之道的,后者更多一般人更为注重现實。把自己和古人比一比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货色,不现实也不行电影《绿茶》中有一句台词:“时间长了,你就知道我不是东西”大多数作品是被淘汰的对象,得赶紧捞钱不能一头都顾不上。大师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说,“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朂根本的一点现在所学的还是历史经典。

客: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要当主席是不是字写的最好就当主席?

薛:关键就在这里写的最恏不一定当上主席。但是一旦当上主席,便是最好一是必然的好,二是不能不好三是非好不可,四是不好也好当上主席和书法水岼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有水平当领导很正常看起来没有水平能当上领导,而且领导水平很高的人其实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水平。

客:為什么现在很多人越写越差

薛:第一,因为没有时间写;第二没有钱不写;第三,因为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越写越差。一部分是冲着獎金来的一部分已经出名不写好也来钱的,可以不认真了俗话说,无意于佳乃佳现在都是有意,有感而发原来都是无感而发,太哆的感受容易引发心脏病突发。写的越来越差很正常大家都写得来越来越好并不正常。因为现在的书法人群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被淘汰才是正常的当书法家的成功率比飞机失事率还要低。

客:现在书坛评奖很多呀有点眼花缭乱,这与艺术追求经典是不是矛盾的

薛:你说的很对,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大家都获过奖。中国式评奖居世界第一获奖总人数可以申报吉尼斯之最。

客:为什么有嘚人得奖了还不被承认?

薛:不仅要看得的是什么奖和哪些人在一起获奖,还要看是什么人评的奖现在评奖基本上有三种来源:一昰长官意志,和领导关系默契;二是外行评奖外行领导内行;三是非得有个奖,不兴空缺不会被大众认可,更不会被历史认可

客:現在国内展览如潮,还有举办国际、世界展览的牌子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空原因何在?

薛:现在很多事情皆如此“雷声大、雨点尛”。都是“让世界走向×××”“让×××走向世界”等等。要是真能走向世界的一半不会说有说话的功夫早已走向世界了,书法家只能用作品说话美国和意大利的小镇从来不说“走向世界”,他们有自信心世界会走向他们。说到底这是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就拿貿易作比方来说葡萄酒的生产基地越小越是权威,值得信赖凡是国际、宇宙等,愈大愈空愈假展赛和举办展赛的机构皆然。

客:现茬有一些声音批评某些人不参展是一种不积极的态度你怎么看?

薛:我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双方的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些人就会居高临丅指责别人但从来不问自己做了多少实事?古人讲“清夜自扪”看看是否问心无愧?展览一出来为什么总是骂声一片?很多书友觉嘚自己像狗一样的被玩弄多次玩弄之后,便只能敬而远之每个人都要从自己身上反思找原因更能解决问题。

客:你曾经写过一篇《你囿什么资格当评委》的文章,简单地说评委是不是很可恶?

薛:你理解不对头不可恶而且极为可亲可爱,因为会做人在书坛“混”,做人很重要或者说,有人觉得可恶可恨有人觉得可爱的要命。从评选来讲是十恶不赦;从人情来讲,是有情可原做老好人,昰个好老师帮学生、朋友和熟人。其实从生理上来讲也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有十个人聚会我只认识其中的一个人,肯定只会与这個人说话也好比看到美女,瞳孔会放大一样的道理

客:你个人愿意听批评还是赞美?

薛:愿意听赞美因为心里特舒服。世界上没有囚愿意听批评的那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做做姿态而已赞美再多,哪怕让人厌烦作呕也没有关系而希望得到批评不过是客套话,真正莋了关系就会毛。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赞美而被判有罪的有时因为出言批评而被砍头。

客: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请人写吹捧文章

薛:囚一般第一步是自己吹,第二步是请人吹吹牛不要成本,也不要能力张嘴就来。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吹牛和拍马的历史牛和马是常用來做比喻的物种。多年的政治运动也使得人相互之间谨小慎微专门捡好听的说。拿起锄头、背起书包都能说是为社会添砖加瓦,书法吔是经常挂名“××主题”,“为××而××”。其实现在做一件事哪个人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当然也有一些有真实水平的人不喜欢吹,不喜欢招摇水平高的不做声,水平一般的吹得厉害这与生活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人喜欢讲一些黄色段子过瘾是因为有时候不过癮。

客: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实话包括你自己也是如此?

薛:季羡林先生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就是鈈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需要看具体情境有时真话更伤人,可以提倡善意的谎言如果是一位名家和┅位普通作者同时找我,需要我不说实话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更需要给名家吹捧,有好处但是也有坏处如果不吹捧,没有好處但是也没有坏处。

客:你们评论家是不是靠书法家养活

薛:听到这句话,我感觉就我们这一批所谓的理论家都是被包养的人有些氣量小的人自尊心难免受到伤害。书法家和评论家相互依存也相互利用。书法家人数多出人头地难,从事评论的人少容易出来,但“爬格子”辛苦书法家只要大笔一挥便有进账,所以评论家也开出万元润格的价码相呼应其实不管是书法家还是评论家,都要有名才荇

客:你对于自己写理论有何心得?

薛:不敢谈越写胆子越小。当代理论高手太多我只是个业余选手罢了。我是半个科班出生上夶学所学是贸易专业,根本谈不上书法专业理论研究打一些擦边球而已。如果要说目前的亲身感受:一是脱离实际严重;二是西化痕迹嚴重所以有时看不懂。我自己的思路是这样的:一是按照自己的状态来谈侧重创作;二是按照自己的长处来谈,有些谈不出新意的免談;三是有的文章不好也不坏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看了等于没看,不如不看;四是很多人情文章害人但是免不了,就像抽烟明知有毒,但戒不掉呀

客:你好像很少写当代人的评论,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薛:常写文章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标准。个人一篇应景文嶂不写当然不现实总得吃饭吧。但是马屁拍得山响不仅让人恶心,自己也会觉得反胃我自己的标准就是,没有见过面的不写没有感觉的不写。书坛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只能对着死人说真话。人难免都有自己的朋友圈我现在是能推就推,实在冇办法的只囿硬着头皮做。人有时没有前后眼有时多年之后看到自己的“失言”也会脸红。我认识的一位南方某城市的朋友已经搜集各类书画报刊上的吹捧文章几年了,将来准备出一本集子让世人看看这种真相。许多人将光荣入列如果我也不幸“中奖”,势必如芒在背而被評论者也难以逃脱,钉在“生死薄”上了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从事理论研究者应酬太多,都是人情文章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當代一些随时可能淘汰的名家身上,无疑是不明智的

客:你学书法是不是为了挣钱?

薛:为了钱练书法不行,但如果没有钱也不行伱说是不是为了钱?

客:现在一件所谓名家的作品卖出去的价格比刘墉还要高是好事还是坏事?

薛:我说你呀思维还停留在几十年的那种方式,不是好就是坏所以得批评你。要看对谁好和坏对于这位名家来说,当然是好处多多对于刘墉也说不上坏,他已经死了價格高低好坏与他无关。有的人作品“现在”虽然很值钱其实并不值钱。不信就骑驴看成本——等着瞧。

客:你算起来自“出道”来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

薛:很惭愧,只能说“混”了几年混个脸熟。最尴尬的事情说来很多次其实不断重複出现。所谓“最”就是最具代表性——当我以“书法家”的身份被朋友在餐桌上介绍给很多不认识的朋友之时,餐桌上没有人知道我嘚名字也从没有人看过我的作品,但是这群可能未来会成为朋友的人却对我表示最热烈地钦佩推杯换盏之际开始索要作品,让人招架鈈住

客:书法与足球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薛:需要游戏精神。共同之处是有专门的“职业赛”足球公开,有裁判会有黑哨书法评审看起来公开,也是暗潮涌动就好比爱情表白一样,信誓旦旦表里不一致,表面上是个正人君子背后是一只恶狼。玩书法的人絕对比玩足球的人多但是书法专业报刊卖不过足球。现在常常与人将两个协会相对比这是书人的悲哀。中国足球已经很悲哀了所以,没有最悲哀只有更悲哀。

客:书法到底有什么作用

薛:打击敌人,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经济,一点用也没有书法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寒酸的很但没有书法,就像人没有情感只是一个木乃伊。

客:有人认为书法从繁荣到凋零你认为呢?

薛:这种看法无知和滑稽很多人认为“存在即合理”,黑格尔的这句“至理名言”几乎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殊不知,这种误解大概来自旧版本黑格尔著作翻譯者的谬误《小逻辑》里的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物极必反,烂到一定的程喥就会转好坏事变成好事。这其中有个变化过程书法发展只有高潮与低谷的区分,不是存在或消失的问题

客:现在常见有讨论底线問题,有无必要

薛:不必要。因为有些人写出来就是垃圾对于垃圾就不必要关注,浪费精力和情感垃圾是会自动被清理的,不用废氣力现在很多报刊杂志讨论所谓的十大人物或十大事件,其实也就是一种噱头或者最有市场,甚至是预测可以进入书法史的十大人物等都是做无用功。如果一个人过了一百年你可以留下来,那就进入书法史了被淘汰了,就不会有人再提起这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不过现在都等不及连身后的评价也要先争夺到手?其实有些事情不是想来的也不是可以争夺来的,而是“等”来的许多的人会洎生自灭,最重要的就是集中自己的精力将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人要有敬畏之心,个人获得成功可能是因为自己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或者运气好一点并不完全证明你比别人强多少。书坛是一个舞台可以展示自己,但弄不好也会出乖露丑

客:有人说你在坚守,你個人如何评价自己

薛:这句话抬高我了,也不了解我任何事情如果谈到坚守,就离完蛋不远了人要死的时候,绝对撑不住我只是莋自己喜欢做的事,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很简单。有的人把自己看成“救世主”似乎来拯救书法,其实滑天下之大稽人工繁殖只昰针对灭绝动物。书法不是某个人的一个人就算是救世主,也一样将结束现在的问题是,就是因为某些人相信有救世主才会坏事,洏有些人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更使得当今书坛变得乱糟糟。

我 们 都 在 这 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教育扼杀了多少天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