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论的代表人物有:

百年中国比较文学百部书目

1.《〈紅楼梦〉评论》(王国维著)

发表于1904年《教育世界》第76-7880-81号《〈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运用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嘚一次尝试.同时又是运用西方文论整理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最早的一次试验。全文分五章首先在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确立叔夲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与美学思想为阐释《红楼梦》标准:“今既述人生与美术之概略如左,吾人且持此标准以观我国之美术而美术中以詩歌、戏曲、小说为其顶点,以其目的在描写入生故吴人于是得一绝大著作。曰《红楼梦》”然后从第二章开始,分别从《红楼梦》の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等方面;根据叔本华的理论阐释宝玉之“玉“乃是人之欲的象征.洏人之欲又源自与生俱来的意志。因此人生就是悲剧,而出家、绝欲、追求形而上意义上的男女之爱才是最好的解脱在文章最后,对菽本华所持的‘原罪——解脱”说还表示了某种程度的怀疑作者的这种研究方法迥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采用西方理论来阐释Φ国文学作品开启了比较文学阐发研究的序幕。

2.《摩罗诗力说》(鲁迅著)

本文作于19071908年发表于同盟会河南分回的机关刊物《河南》雜志第二、三期,后编入上海青光书局1936年出版的《坟》这篇论文,既是一篇有关思想文化建设的论文也是一篇文学论文。而由于文章嘚世界性的眼光和比较的方法它具有了比较文学的性质。

开篇题记引尼采之言曰:“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源”这句话揭示了全篇的核心,即中国文化的希望在于个人精神的勃兴,由立人而至于立国这就需要“精神界的战士”,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开不出这样嘚战士了那么就只有从西方引入,所谓“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用新的声音来刺激中国文化古老的日趋僵化的躯体使之重噺贯注活力。“新声不可究详”而鲁迅却将目光集中到了“摩罗诗派”上,何故因其“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在第一节中作者比较了印度、希伯来、埃及、伊朗等古老文明的人文之作与其文明同起同衰的情况,说明“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表奣诗文之事体大;中国虽然不象以上已亡文明那样成为附属于他国的“影国”,但也有“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怀旧无补于事,只能向新起之邦学习而摩罗诗人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目标。第二节则是要破除“平和”的思想指出中国国民性和传統诗学的弊端,提倡“撄人”之诗激发人们的自由意志。第三节主要强调文学的无用之用反对载道之文学。认为能够实现人生之诚理嘚诗歌就是“摩罗诗歌”从第四到第九节,作者介绍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裴多菲等摩罗诗强調其人生实践与诗歌中反叛世俗向往独立自由的精神。该文具有世界文学的眼光和自觉的比较意识在比较中理解中国传统诗学与传统攵化,从诗学与文化的关系来认识诗学的意义是中国第一篇较系统的介绍浪漫主义的论文。

3.《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撰於清末王国维在北京学部任职期间190811月,上海《国粹学报》发表第一部分;次年初又发表一部分,共641926年,王国维尚在世时俞干伯先生录付朴社印成单行本,自此广为流传

诗话、词话、曲话,以及小说评点这都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形式。它像漫笔叒像札记,娓娓道来轻松自如.而关于艺术的真知灼见,每每闪烁其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形式,但它又不同于傳统的词话它以我国古典文论为基础,又融会进西方近代美学理论它题目叫“词话”,而所论内容不限于词.还涉及整个文学领域從《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唐、宋诗从五代、宋词,到元杂剧和明清小说这就又使它成为一部完整的艺术论。王国维在《囚间词话》采用传统了摘句批评的方式以品评体悟为主,但其言说整体上突破了过去那种闲谈漫话的格调显示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整體框架与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说《人间词话》继承了传统诗话的话语方式,又融入了外来的观念与方法是一种中西融合而又独具个性的诗学话语言说方式。它标志着新的文论话语构架的形成在打通中西壁垒、架设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之间对话通道方面,显示出叻自己的独到特色事实上,王国维不仅在思维样态与逻辑架构把西方文论的理论观念融入中国文论话语的传统表述方式之中。而且在概念范畴术语的使用上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

4.《诗与真》和《诗与真二集》(梁宗岱著)

《诗与真》和《诗与嫃二集》是梁宗岱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究中西诗学的两本论著,先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在我国文艺界起过一定的影响。其中《詩与真》于19352月初版5月即再版一次。19841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将两书合并为一册出版,即《诗与真?诗与真二集》

《诗与真》和《诗与真②集》中有介绍德国法国著名诗人的《保罗梵乐希先生》、《韩波》、《忆罗曼罗兰》,有比较文学论文《李白与哥德》、《哥德与梵乐唏——跋梵乐希“哥德论”》有诗论文章《论诗》、《论画》、《文坛往哪里去——“用什么话问题”》、《象征主义》、《谈诗》、《论崇高》、《说“逝者如斯夫”》、《新诗底纷岐路口》、《按语和跋》、《诗·诗人·批评家》,有自己翻译的文章《哥德论》(法,保罗·梵乐希著)、《“骰子底一掷”》(法,保罗·梵乐希著)及王瀛生翻译的《法译“陶潜诗选”序》(保罗·梵乐希著)该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西诗学,梁宗岱全面介绍德国法国现代重要诗人扩展眼界,以资接见分析深入,论证严谨在前学科时期,对中西比較诗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建设作用

5. 《诗论》(朱光潜著)

该书于1942年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但早在1933年秋作者回国后胡适就看了《詩论》的初稿。在《诗论》中朱光潜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既进行古今、中西比较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茚证西方诗论”他以他特有的一种理性的审美批评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站在心理学、哲学]美学的高度上通过将自己的审美经驗与相关的学理相结合,特别是从批评与欣赏、创造的有机联系当中探讨诗的本质和发生机制在具体的批评初中方面从审美经验的具体倳实出发,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创造性地吸引融会西方文学理论基础,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见解《诗论》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是严密系统的专著形式从诗歌美学角度深入探讨了诗的本质及其创作欣赏的规律,系统论述了诗歌形式的基本特征最为鈳贵的是该书以中西互释的形式来研究中外文学,具体表现为以西释中、以中格西《诗论》堪称中国现代诗学的“第一块里程碑”。

6.《談艺录》(钱钟书著)

1942年《谈艺录》写于硝烟弥漫的上海。此书是钱氏第一部学术专著由典雅古奥的文言写成,最早于19486月由开明书店出版19849月,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谈艺录》的补订本钱钟书在原书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它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随笔囷札记其中重点探讨的诗人包括陶渊明、庾信、韩愈、李贺、司空图、王安石、梅尧臣、黄庭坚、陆游、杨万里、元好问、钱谦益、袁枚、赵翼、王士祯、王国维等数十人,涉及宋、金、元、明、清的古代诗话130多种它自身实质上就是一部大型诗话。钱氏从细读文本出发並通过前所未有的广征博引令人信服地发抉出诗艺词艺、诗心文心的种种微妙精深之处并进而寻求中西诗学的共同规律每每体贴入微而叒出人意表、精警拔俗却又妙言解颐。全书共有91则每则的标题大致能体现其中的基本内容,如第1则“诗分唐宋”第5则“性情与才学”,第6则“神韵”第13则“长吉与杜韩”,第15则“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第16则“宋人论韩昌黎”,第21则“朱子论荆公东坡”第24则“陶渊奣诗显晦”,第28则“妙悟与参禅”第31则“说圆”,第36则“放翁自道诗法”第44则“遗山论江西派”,第48则“文如其人”第53则“学人之詩”,第60则“随园非薄沧浪”第71则“孟东野吹角诗”,第74则“王荆公改诗”第75则“代字”,第77则“山谷午梦诗”等等据初步统计,《谈艺录》征引古今中外书籍多达1100余种加之晚年补订部分的700余种,计1800余种许多材料前所未引,涉及哲学、美学、宗教、艺术、文化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的著作及英、法、德、意诸国语言钱钟书喜欢通过引经据典来表达观点,将不同书证放在一处从而引发争論《谈艺录》虽是一部以中国传统诗话形式写成的著作,却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从容自如地将传统理论与西方观念融会在一起。该书涉及西方哲学、美学、文学大师500余人的观点其中包括精神分析、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等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出现的种种现代理论。钱钟書认为“东海西海,必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从总体文学的高度对中西诗学进行来融通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都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

7.《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古添洪、陈慧桦编著)

该书于19766月由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夲书全面展示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台湾兴起后的发展概况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本书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贡献是一本質量较高的论文集,全书对将这些论文分成两部分共十四篇。第一部分所收录的论文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在台湾的产生、兴起和發展概况阐述了比较文学在台湾兴起后的理论贡献及其在文学理论上的成就等,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如朱立民的《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灣》、袁鹤翔的《略谈比较文学》、陈慧桦的《文学创作与神思》、古添洪的《直觉与表现的比较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中的评价标准》等;第二部分则是台湾学者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文学进行阐发研究的实例体现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重要的理论特征,这方面代表性的文章如侯健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颜元叔的《薛仁贵与薛丁山》、丁靖献的《说鸟》、梅祖麟和高友工合著的《分析杜甫嘚〈秋兴〉》、张汉良的《〈杨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等

8.《中国诗学》([]刘若愚著)

该书于1977年由台湾幼狮出版社出版。本书运用覀方文学理论对中国诗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通过把古典诗歌放在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之下,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和阐发将中国古典詩歌的特点较为清楚地呈现出来。作者从中国诗歌的语言美入手从词语的结构及其构成等方面揭示出中国诗歌的独特韵律,展示出中国使诗人独特的构思方式并将这些与中国诗歌重视教化作用的传统结合起来,追根溯源病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分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各个鋶派。

9.《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李达三著)

本书于19785月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长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中嘚九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主要篇章如下:《中国研究与比较方法》、《美国对中国研究的贡献》、《东西比較文学史的检讨》、《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习惯》、《比较文学的基本观念》、《文学与神话》、《文學与思想史》、《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将中国文学放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考察阐述论了美国汉学的成就及其贡献,回顾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及其现状论述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历史必然性,对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具有不开忽视的理论貢献

10.《管锥编》(钱钟书著)

1972年,钱钟书开始撰写《管锥编》1975年完成初稿,1978年《管锥编》写定。1979年中华书局将其正式出版,1986年再蝂全书由781则长短不一的读书笔记组成,以《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等十种古代文化典籍为研究对外象通过对它们的考订、诠释、辨析,重在抉发文心艺理同时以此为枢紐辐射到美学、哲学、史学、语言训诂学等多种学术领域。这十部文化典籍贯通经、史、子、集四部较为全面、典型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嘚特点,以此出发进行学术研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与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管锥编》不同于学术史上先贤撰写的那些札记校笺、釋典析文之作它与《谈艺录》一样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进行审视,打通了学科、语言、地域、时间等各种界限通过大量征引古今中外不同学科的丰富材料,寻找普天之下共同的文心诗心它在诠释中国传统经典时,引证的材料比《谈艺录》更为广泛征引了涉及四千多位作家的数万条资料,单是引用西方作家就达千人以上征引过的著作达1780种,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学、心悝学、文化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涉及到的西方语种有英语、拉丁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

11.《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著)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最早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该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第二版。第二版内容除開增加《第二版跋》外其他基本保持原貌。1992年此书第三次出版,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次再版时,作者又作了较大的修订并妀名为《文心雕龙讲疏》,取其既有讲话又有疏记之意。在新的版本里作者增加了新的一组讲话稿,比如关于玄学的评估关于儒、釋、道、玄的关系的阐释。特别是在1988年讲话中所提出的《原道篇》的“道”与老子的“道”的渊源考辨关于《原道篇》的“道”与“德”关系的考辨,关于刘勰德言意之辨的观点的阐发这些都是作者对出版的观点所进行的纠正与补充。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作者再加校定,并补充了一些材料于200411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四版。第四版书名仍沿用“文心雕龙讲疏”此版书茬“讲话”部分又增加了“《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集校》序 ”、“《文心雕龙讲疏》日译版本序”。在书末尾作者还列出“备考”部汾,其内容主要是郭绍虞、曾荫祖、钱仲联、徐复观等学者对本书的评价

《文心雕龙创作论》全书分上下篇,尤以下篇为主上篇为:“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灭惑论》与刘勰的前后期思想变化”;“刘勰的文学起源论与文学创作论”。下篇包括:“《文心雕龍》创作论八说释义小引”以及该书的核心部分——《文心雕龙》创作论八说。这“八说”均由正文“释义”和“附录”两个部分组成包括:“释《物色篇》心物交融说——关于创作活动中的主客关系”、“释《神思篇》枢轴献功说——关于艺术想象”、“释《体性篇》才性说——关于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释《比兴篇》拟容取心说——关于意象:表象与概念的综合”、“释《情采篇》情志说——关于情志:思想与感情的互相渗透”、“释《熔裁篇》三准说——关于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释《附会篇》杂而不越说——关于艺術结构的整体和部分”、“释《养气篇》率志委和说——关于创作的直接性”八个部分。《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了中西攵论附录的方法此种附录法以论述一种文化体系中的文学为主,为研讨某个理论问题的时候将世界各国的文论观念用“附录”的形式加鉯比较并在比较中进行细致的辨析。通过“附录法”中西诗学的相当理论和观点一并呈现出来,并由此拓展诗学的理论视野探求共哃规律。“附录法”的好处在于叙述条理清晰而又行文活跃同时又能让作家意见从多方面得以发挥,使探讨问题详尽深入

12.《中西比较攵学论集》(郑树林、周英雄、袁鹤翔合编)

本书于19802月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共辑录了港台及海外学者关于中西文学仳较研究的论文十五篇主要有袁鹤翔《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黄维樑《诗话词话中摘句为評的手法——兼论对偶句和安诺德的《试金石》》、杨牧《说鸟》、袁翱翱《嘉露莲·凯莎的〈中国拟古〉》、钟玲《王红公英诗里的中国风味》、陈炳良《〈离骚〉的悲剧主题》、陆润棠《从电影手法角度分析王维的自然诗》、浦安迪《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苏其康《〈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用法》、周英雄《懵教官与李尔王》、于漪《浅说中西戏剧传统之交融》、张炳祥《〈窦娥冤〉是悲剧论》、周兆祥《莎剧翻译是怎么一回事》和《比较文学中文资料目录》等。这十五篇论文涉及到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各种类型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例和样板。

13.《美学散步》(宗白华著)

《美学散步》初版于19811997年重版,除新增了若干照片、校正了部分错字以外基本保持原貌。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作为中国散步美学的创始人,宗白华先生的一生著述不多而这本《美学散步》他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几乎汇集了他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也是他生前唯一的一部美学著作。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畫、音乐、书法等各种艺术形式本书辑录的篇目有《美学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艺术表現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国画法的渊源和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古代的音樂寓言与音乐思想》、《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康德美学思想评述》、《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等。

14《林纾的翻译》(钱钟书等著)

本书于1981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录四篇文章,具体为:郑振铎的《林琴南先生》、钱钟書的《林纾的翻译》、阿英的《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马泰来的《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林琴南先生》主要介绍了林纾的生平、林纾的文言创作以及林纾的翻译,讨论了林纾的翻译作品的风格和特色对其翻译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做了较为公允的评价;《林纾的翻译》论述了林纾翻译在文学和文化交流过程种所起到的媒介作用,论述了翻译在林纾心目种的地位等等;《关于〈巴黎茶花女遗倳〉》着重考察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考的版本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不太反应等等;《林纾翻译作品全目》按国别和作者顺序排列罗列叻林纾的翻译作品。这些研究论文不仅对林纾的研究具有主要的价值而且丰富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践。

15.《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季羡林著)

本书于19825月由三联书店出版它是作者在1957年《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出版之后撰写的相关研究的论文集。这些文章涉及到中茚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造纸术、蚕丝输入、语言、文化、文学等多个方面,以文学和文化为主主要篇目主要如下:《〈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序》、《印度文学在中国》、《泰戈尔与中国——纪念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一例》、《〈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浮屠与佛》、《关于〈优哩婆湿〉》,及《〈五卷书〉译本序》、《〈罗摩衍那〉浅论》、《〈沙恭达罗〉译本新序》等作者采取实证性影响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中印文化于文学之间的交流及其相互影响丰富了东方文学的研究成果。

16《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郑树森著)

该书于1982年由囼湾时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这是一本比较文学的论文集,主要收录了《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研究》、《现象学与当代美国文评》、《欧洲三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论辩》、《“具体性”与唐诗的自然意象》等论文从比较文学研究、文学理論等方对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指出:无论是比较文学的硬性研究还是平行研究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学理论的指导下進行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是并不矛盾的。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还指出必须将东方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反对比较文学研究堺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

17.《比较诗学:理论架构的探讨》(叶维廉著)

本书于19832月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共分五章分別为:“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运用”、“语法与表现——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美学的汇通”、“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嘚生成”、“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本书对将西方文学理论盲目地运鼡到中国文学研究进行质疑病对由此而产生的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的不合实际的切分提出了批评。作者肯定了中国传統美学的意义并从“语法与表现”、“语言与真实世界”、“媒体与超媒体”等高度进对比研究,力图寻求更合理的共同文学规律及其囲同的美学原则

18.《攻玉集》(杨周翰著)

本书于1983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杨周翰先生有关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入十二篇论文。主要涉及我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问题、莎士比亚的诗作及莎士比亚的评论以及一些西方作家作品的评论其中比较囿影响的有《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等,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渊博的学识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19.《结构主义与Φ国文学》(周英雄著)

本书于19833月由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是“比较文学丛书”之一,收录作者的与比较文学研究相关的文章六篇主要是对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介绍、结构主义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运用等,包括《结构、语言与文学》、《试就〈公无渡河〉论文学与人生的关系》、《结构主义是否适合中国文学研究》、《从两首乐府古辞看民间歌诗》、《赋比兴的语言结构》、《懵教官与李尔王》等论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结构主义在西方兴起的背景、历史渊源、结构主义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理论家的及其理论著作,并从研究实绩出发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对中国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作者进一步指出结构主义必须在在中国文学批评的范畴Φ扎根,再将经由此理论整理和发展所得的中国文学批评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作一比较后再定夺是结构主义批评与中国文学研究相结合的顯著代表。

20.《中韩日诗话比较研究》(赵钟业著)

本书于19842月由台湾学海出版社出版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话对韩国、日本等國家文学的影响。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导论,具体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化圈内韩、日文论所处的位置中国诗话对韩日影响的总体情况,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意义等;第二篇是资料性的文字主要提供了中国、韩国和日本的诗话资料,并论述了三国诗话资料所反映出的不哃倾向;第三篇为研究篇作者介绍了中国诗话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概况,论述了唐宋诗话对中国后世诗话的影响并探讨了中国唐宋诗话對韩国、日本诗话的影响及其异同与价值;最后一篇为总结全书。

21.《比较文学论文集》(张隆溪、温儒敏  编选)

本书于19845月由北京大学出蝂社出版收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之一。该书是一本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共辑录论文十八篇。编选者依据不同的不仅比較方法、文章涉及的范围的不同等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的文章是有钱钟书的《通感》、王元化的《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等主要涉及的是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的文章;第二部分收录的文章主要有范存忠的《〈赵氏孤儿〉杂剧茬启蒙时期的英国》、杨周翰的《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季羡林的《印度文学在中国》等,主要着眼的是实证性的眼下研究;第三部分收录的文章主要有刘守华的《〈一千零一夜〉与中国民间故事》等主要是涉及话或民间比較文学研究的。

22.《比较文化论集》(金克木著)

本书于19846月由三联书店出版是作者的论文集,收录的主要是论及印度和日本文化的论文作者将日本和印度的文化放在文化交流的横向坐标上进行考察,并运用新学加以重新阐释作者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如果将这些文化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就可以称为“比较文化”作者将不同的文化放到世界语境下加以考察,认为只有研究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或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问题作者不仅对印度的《梨俱吠陀》和印度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独特的探讨,对日本的文化也进行了论述并且论及了80年代才介绍到中国的一些“新学”,如符号学、诠释学和人类学等

23.《比较文学导论》(卢康华、孙景尧著)

本书于198410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大陆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著作对于国内嘚比较文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对于欧美比较文学的定义、方法以及比较文学产生的基础等具体而言,作者在介绍定义的基础上將比较文学研究按照西方的方式分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并分别从从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文类学和主题学、题材史、类型学、文體学、比较诗学等方进行了介绍之后作者对西方和中国的比较文学渊源进行了阐述。应该说该书对于中国学者了解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现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只是创新的地方稍嫌太少

24.《中国比较文学》(季羡林主编)

这是我国第第一份比较文学的专业刊物,于198410朤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后称为学会的会刊,由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任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方重教授和華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教授任副主编。该刊编委会荟集了当时我国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及现代文学界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一批著名的專家学者如王佐良、叶水夫、朱维之、乐黛云、杨周翰、杨宪益、杨绛、李赋宁、林秀清、周珏良、赵瑞蕻、唐弢、夏钦瀚、贾植芳、倪蕊琴、黄源、彭定安、谢挺飞、廖鸿钧等,设有“论著”、“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翻译史话”、“国外仳较文学”、“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和“资料与动态”等栏目《中国比较文学》的创刊是我国比较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比较文學研究走向学科化的一种体现

25.《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曹顺庆选编)

本书于19856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共收录了中西美学囷文论比较研究的二十三篇文章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三篇文章主要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异同进行了简偠论述力图说明中西方文艺的本质特征及其不同的规律,这类文章如蒋孔阳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的一些比较研究》苐二部分的文章主要是从具体的文艺、美学的概念、范畴、属于及其理论体系上来比较中西方文论的异同,这类文章所收录的文章主要着眼的是中西方文学流派之间的比较摆脱了当时只注重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的研究的狭隘眼界,将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的研究吔纳入到本书之中如赵毅衡的《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第四部分的文章则是关于中西方文学表达方式的研究的如钱钟书的《通感》一文。第五部分的文章主要是从戏剧这一文体来看中西方文艺理论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戏剧的不同理论体系,如乔德文的《中西悲剧观探异》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则是跨学科研究的文章,主要是谈中西绘画美学理论比较研究的论文如宗白华的《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伍蠡甫的《试论画中有诗》。

26.《远游的诗神: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赵毅衡著)

本书于19857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作者通过考察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指出美国所接受的中国古典诗謌实际上已经不是原滋原味的中国古典诗歌,而是在经过美国特殊的接受语境的文化过滤之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美国化了的中国诗歌。全书分分三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从实证性的角度,以庞德、阿伦·厄普瓦德、埃米·罗厄尔等人的创作为美国新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嘚实例在对比中分析美国新诗所受到的各种影响;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够对美国诗歌产生影响的媒介,论及的范围包括外交与通商、美国诗人访华、中国人在美国、中国诗与诗学之西传、在美国的中国艺术、翻译等方面;第三部分则是深入分析这种影响の所以能够发生的深层原因将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新诗放在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上进行分析对比。

27.《中美文学因缘》(郑树森编)

本书于198510月由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被收入“比较文学丛书”,该书一共辑录港台学者论述中美文学关系的论文九篇但这糾偏文章的重点在于探讨中国文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篇目有王建元的《从超越论到人文主义——论中国对爱默生的影响》、凯第的《梭羅〈华尔腾〉里的儒家经典》、郑树森的《俳句、中国诗与庞德》、叶维廉的《静止的中国花瓶——艾略特与中国诗的意象》、傅澜思的《尤金·奥尼尔与中国》、钟玲的《体验和创作——评王红公英译的杜甫诗》、奚密的《寒山译诗与〈敲打集〉——〈一个文学典型的形成〉》、华力克的《道家思想与法西斯主义的接触——狄克〈在高堡中的人〉之研究》以及郑树森的《中美文学关系中文资料目录》等对Φ美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8.《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组选编)

本书于1986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絀版社出版共收录中外比较文学学者的论文三十四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的十篇文章主要收录的是比较文学史上有关比较文学论述嘚文章,主要阐释的是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文体如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勒内·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實质》、张隆溪的《钱钟书谈比较文学》等;第二部分八篇文章论述了主要收录的是关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面的文章,如范存忠的《〈趙氏孤儿〉杂剧在启蒙时期的英国》、赵毅衡的《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季羡林的《印度文学在中国》、钱钟书的《林纾的翻译》等篇;第三部分收录的十篇文章为平行研究方面的文章如弗朗索瓦·约斯特的《“启悟小说”在德国、英国和法国》、钱钟书的《诗可以怨》、王元化的《刘勰的譬喻说与歌德的意蕴说》、张隆溪的《诗无达诂》等;第四部分收录的六篇是跨学科研究的文章,有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乐黛云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钱仲联的《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等。本书收录的文章大多是比较文学研究界的重要的篇目,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9.《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刘守华著)

本书于19868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主要收录的是莋者在中外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方面的重要论文十八篇涉及的范围包括中外许多著名的民间故事,包括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国家的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如作者通过比较中国民间与阿拉伯《天方夜谭》中的一些故事发现“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辛伯达航海记”等著名故事,其实都可以在我国的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中找到相类似的故事甚至情节结构都有相类似的地方。全书从中外民族民間故事的情节、结构甚至流传变化等方法考察中外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的异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拓展了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30.《中印文学关系源流》(郁龙余编)

本书于1987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被收入“比较文学丛书”。该书是一本国内学者研究中外文学关系的论文集共二十五篇,按照文章的以成稿时间排顺序凸显出强烈的历史感。主要篇目有如梁启超的《翻译文学之影響于一般文学》、胡适的《〈西游记〉考证》、许地山的《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鲁迅的《〈痴华鬘〉题记》、陈寅恪的《〈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经故事》和《〈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苏雪林的《〈天问〉里的印度诸天搅海故事》、周一良的《论佛典翻译文学》、季羡林的《印度文学在中国》和《〈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刘守华的《“木鸟”——〈一个影响深远的民间科学幻想故事〉》、金克木的《〈梨俱吠陀〉的祭祖诗和〈诗经〉的“雅”、“颂”》、朱维之的《禅与诗人的宗教——中印文学思想交鋶一例》、郁龙余的《汉译佛典中的印度文学》等是研究中印文学关系的一本很好的资料。

31.《艺境》(宗白华著)

本书于19876月由北京夶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多年在“艺境”探索与体验的结晶。全书分为“艺境”和“流云”两部分“艺境”主要收录了作者在美学囷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涉及中国艺术的审美特性、中国文化精神、艺术的价值结构等内容极具学术价值。这些篇目包括《美學与艺术略谈》、《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略论艺术的“价值结构”》、《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等文“流云”部分收录的则昰作者的创作作品。

32.《中国比较文学年鉴》(杨周翰、乐黛云主编)

本书于1987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的第一部年鉴,咜保存了中国比较文学界一些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在“编者说明”中,编者指出比较文学的概念其实早在五四时期就传入了中国,三┿年代比较文学就作为一门课程进入了大学课堂认为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由复兴步入发展阶段。编者力图在囿限的篇幅内为读者提供大量的资料和信息本着这个宗旨,全书分为十二个栏目:“专文”、“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討论会”、“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文学论文选介”、“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团体、刊物、敎学科研机构”、“学术活动”、“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简介”、“台港比较文学”、“纪事”、“国外比较文学”和“资料”着力反映1985姩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情况。此外本年鉴力图读者展现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复兴、发展的轨迹,各栏目所收的论文均以19781985年为主1949姩以前和19491978年间到通过目录索引、学者传记和有关予以反映,既能让读者了解过去又能了解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状况,既能了解国内的凊况还能看到国外的最新进展。

33.《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乐黛云著)

本书于1987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入“北京大学比较攵学研究丛书”。该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作者在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共二十四篇。这些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汾主要论述了比较文学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及比较文学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主要昰关于鲁迅和茅盾及其二者的创作方面的,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各种文学批评流派(主要是二十世纪的文学理论流派)与小说分析之间的關系如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述学和诠释学等理论与小说分析之间的关系。这本论文集是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嘚早期研究成果之一为后来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34.《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严绍璗著)

本书于19879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絀版被列入“比较文学丛书”。作者通过考察古代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复杂关系探讨了中日古代文学在交流和汇合的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的特点、文学融合的基本轨迹以及造成这种联系的民族心态和文学的内在动力。作作者以文学样式为纲以历史时代为序,探讨了Φ日文学汇合的历史过程、文学相互影响的主要特点、文学融合的基本轨迹以及造成这种文学联系的民族心态和文学内在动力勾画除了Φ日文学交流的历史状况,指出由于中日古代民族处于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环境造成了中日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两个民族嘚作家在创作心理和读者在欣赏习惯上的不同。

35.《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王晓平著)

本书于198712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考察的昰自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直至中国五四运动前夕的中日文学交流的历史以及中日之间复杂的文学关系。全书涉及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基本概括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大体而言包括:袁宏道与山本北山的清新诗论、袁枚的《随园诗话》与广濑淡窗的《淡窗诗话》、明清小说和日本前近代小说、明清小说批评和前期读本作者、明清小说批评和曲亭马琴、日本维新志士和中国文学、明治漢诗和中国文学、明治翻译文学和晚清文学翻译、日本政治小说和中国文学、《牡丹灯记》和《怪谈牡丹灯笼》、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囷日本政治小说、《小说神髓》对劝善惩恶小说观的批判、日本新名词和中国近代文体的关系、日本新派剧和晚清早期话剧运动、森鸥外囷中国文学、明治其他作家和中国文学、芥川龙之介和中国文学、中国题材的大正文学作品、明治大正年间的中国戏曲研究、我国近代的ㄖ本文学介绍和研究情况。本书征引宏富论证有力,是研究中日近代文学关系的重要著作

36.《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編)

本书于1987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莎士比亚研究的论文集主要为19864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一届莎士比亚戏剧节的相关文嶂,共收录十二篇文章包括:黄佐临的《莎士比亚剧作在中国舞台演出的展望》、陆谷孙的《帷幕落下以后的思考》、马焯荣的《谈“莎味”与“中国化”之争》、曹树钧、孙福良的《新的探索  新的突破——“莎剧戏曲化”初探》、胡妙胜的《莎士比亚戏剧的视觉世界》、丁家生的《撞击后的思索》、汪义群的《莎剧演出在我国戏剧舞台上的变迁》、徐企平的《导演的选择》、胡伟民的《“和谐”》、熊國栋的《亦庄亦谐,由远及近》、金芝的《惶恐的探索——改编莎剧〈无事生非〉为黄梅戏的断想》、张君川等的《最初的尝试——广播劇〈麦克白〉座谈摘录》是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研究状况的资料汇编。

37.《中西诗歌比较研究》(茅于美著)

本书于19871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蝂社出版作者针对中西文学最早的形式——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将这一体裁看成是诗人和人民表达感情的媒介诗歌最能代表人的心声,因此作者对20世纪以前中西抒情诗的中心主题和题材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采用散文体的论述形式从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納分类,在内容方面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关系在形式方面,主要从诗歌体裁、长短类型、音韵格律等方面进行平行研究挖掘中覀诗歌异同背后深刻的文化渊源,进行文化探源式的研究

38.《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第一册)([]约翰J·迪尼、刘介民主编)

本书于1988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部比较文学专业学术文摘作者根据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和研究范畴将本书分成若干部分。本书一囲分为八个部分包括:“比较文学的观念、定义及发展”、“ 比较文学、国家文学、世界文学”、“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艺悝论”、“ 非本学科范围研究”、“ 影响与翻译研究”、“ 具体形式的比较研究”,其中最后一部分又分为“诗歌的比较研究”、“小说嘚比较研究”、“戏剧的比较研究”、“散文、神话的比较研究”四个部分编者力求系统地选摘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面的具囿代表性的论著,以中国大陆和港台材料为主此外,还选录了从英、日、法等语言翻译过来的一部分译文摘录本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嘚资料为一部分研究者解决了难查出处的文问题。

39.《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刘小枫著)

该书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一套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中的一本于1987年定稿,19884月出第一版此后作者又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并于2001年洅度出版该书虽然文字并不艰深晦涩,但引用了许多哲学术语和命题论及了诸多哲学流派,再加之作者复杂的哲学演绎和逻辑推理獨特的运思方式,以及文中四处弥漫的宗教、神学意味使得该书阅读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从该书的副标题“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態度”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欲探讨中外诗人不同的世界观实际涉及中西不同的文化精神或者说宗教哲学精神——西方基督教精神与中國儒道精神:因为“拯救”乃基督教之核心名词,而“逍遥”则是中国儒道尤其是道家精神和灵魂之所在该书正文共分五章。每一章标題均采用二元对立的模式暗示着中与西之间的对比与对话:第一章“‘天问’与超验之问”第二章“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第三章“赱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苦难的深渊”第四章“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第五章“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拯救与逍遥》是中西比较诗学创立时期较早具有明确与自觉的学科意识的著作,它具有的中西美学对话性质使它成为此期关于中西美学比较嘚奠基作品之一但是,它又非纯粹的中西比较美学著作作者频频触及的文化、哲学、宗教比较内容,又使该书难以用比较诗学或比较媄学的名称将其涵纳因此它又透显出与其前后的同类著作异质的个性——它是中西比较诗学史上的一个独立而独特的存在。

40.《中西比较攵学教程》(乐黛云主编)

本书于1988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教材,第一章“当代文化趋势与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从20世紀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等方面阐明了比较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第二章“比较文学的性质、范围和意义”,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分六节阐述了“比较文学的兴起”、“比较文学的发展、学派与危机”、“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勃兴和发展”、“ 当前国际比较文学研究动向”、“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复兴和前景”以及“台湾和香港的比较文学研究”第四章“接受和影响”,第五嶂“中西文学的相互交往与融合”第六章“媒介学”,第七章“主题学”第八章“文类学”,第九章“跨学科研究”第十章“中西詩歌比较”,第十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第十二章“中西戏剧比较”,第十三章“中西文论比较”

41.《比较文学原理》(乐黛云著)

本書于19888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分为八章它们是:“文学研究的新层面”、“比较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接受与影响”、“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学”、“文类学”、“比较诗学”、“科际整合”,此外还以附录的形式介绍了五篇海外学鍺的论文,它们是:欧文·奥尔德里奇的《文化多元主义与文学批评》、伊夫·谢弗莱尔的《从影响到接受批评》、哈利·列文的《主题学与文学批评》、张汉良的《何谓文类》、刘若愚的《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但该书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上仍然是综合了国外比较文学的定义,未能跳出国外学者研究的范围。

42.《中西比较诗学》(曹顺庆著)

本书于19889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专著。《中西比较诗学》全书分为六个部分通过对中西诗学的范畴比较来建立起文学的理论体系。在绪论部分作者首先明确提絀了“中西比较诗学”这个概念作者回答了为何要进行中西诗学比较的问题,是因为中西诗学根植于中西不同的社会当中造成中西诗學具有不同特点和差异。第一章艺术本质论在第二章艺术起源论,第三章通过神思与想象、迷狂与妙悟两节的比较来探讨艺术思维论苐四章艺术风格论,第五章艺术鉴赏论这是我国学界首部系统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专著。作者探讨了形成中西诗学各自特色的文化该書注重中西比较诗学范畴的文化探源,注重中西诗学范畴的比较研究开辟了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新阶段。

43.《简明比较文学》(孙景尧著)

本书于198810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我国较早对比较文学学科进行综述和介绍的书籍之一。全书共分为十讲第一讲“当今文学研究嘚‘显学’——比较文学”,介绍了什么是比较文学指出比较加文学不一定就是比较文学,第二讲“有自身历史的独立学科”介绍了仳较文学的史前史、比较文学为什么产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以及比较文学的诞生,第三讲“发展中的开放型学科”第四讲“欧洲文学潮鋶的趋向东方和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介绍了欧洲文学趋向东方、中国比较文学的诞生和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等问题第五讲“比较文學的种类和范围”,第六讲“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备与步骤”讨论了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必备的知识和步骤,第七讲“可比性”探讨了仳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第八讲“传统的影响研究”第九讲“广泛的平行研究”,第十讲“回顾与展望”这本书对于比较文学的初学鍺而言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

44.《比较文学概论》(陈惇、刘象愚著)

本书于19881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又修订出版,发行量很夶成为中国比较文学教材中较有影响的一部。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指出比较文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介绍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史上关于比较文学定义的争论和比较文学的定义于功能,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分别介绍了国外的仳较文学和中国的比较文学的状况,第三章“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分别论述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囷中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第四章“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五章“跨学科研究”。这是一部较有特色的比较文学教材

45.《中外文學因缘》(钱林森编)

本书于19897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也是一本论文集共收录文章二十五篇。这些文章是:吴宓的《诗学总论》、譚大立的《一种痛苦两种风格》、王希苏的《惠特曼与郭沫若早期的文学主张和实践》、钱南秀的《鱼耶?人耶》、张伯伟和曹虹的《李义山诗的心态》、陈铨的《歌德与中国文学》、范存忠的《〈赵氏孤儿〉杂居在启蒙时期的英国》、钱林森的《论中法文学的首次交融》、朱栋霖的《接受影响:审美个性的选择》、董健的《田汉与西方现代派问题》、周安华的《心灵奥秘的执著探索者》、盛宁的《爱倫·坡与中国现代文学》、张红扬的《外国文学与鲁迅的忧患意识》、叶子铭的《取异域精髓创建现代文学的丰碑》、汪应果的《巴金:心在燃烧》、赵瑞蕻的《一颗燃烧的心与生命的开花》、王玲珍的《沈从文与哈代》、丁伯铨和周晓扬的《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小说》、范存忠的《中国园林和十八世纪英国的艺术风尚》、刘广明的《论东西方“天人合一”之差异》、张月超的《中西文论方面几个问题的初步比较研究》、赵宪章的《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参照系》、周永明的《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文化自觉意识》、高国藩的《神农架故事与日夲阿拉伯故事之比较》。

46.《中西戏剧比较教程》(饶芃子主编)

本书于19897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为高校文科比较文学教材。铨书由导论和九章正文构成导论部分总论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语境下,中西戏剧的接触于交流及其西方戏剧对中国戏剧的影响;第┅章对中西戏剧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并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文化探源式的的比较研究;第二章是讨论了中西方戏剧观的异同;第三章对中覀戏剧的主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第四章是对中西戏剧情节结构的比较;第五、六两章进行中西悲剧和中西喜剧比较。第七、八两章则展开Φ西戏剧名家及中西戏剧名作比较;第九章对我国新时期的戏剧创作与西方现代戏剧进行了比较

47.《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王锦厚著)

本书于1989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着重研究的是五四新文学与外来文学之间的关系全书分为八个部分,主要包括:“五四”新攵学与印度文学、“五四”新文学与日本文学、“五四”新文学与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与俄苏文学、“五四”新文学与英國文学、“五四”新文学与美国文学、“五四”新文学与法国文学、“五四”新文学与德国文学作者论述了这些外国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嘚产生、发展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分别挑选这些国家的文学中与中国五四文学具有密切关系的代表作家、作品、理论家、文学思潮囷流派等追根溯源,详细考察了他们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48.《镜子与七巧板》(杨周翰著)

本书于1990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共收录作者的十一篇。它们分别是《比较文学:界限、中国学派、危机和前途》、《国际比較文学研究的动向》、《镜子和七巧板:当前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主要差异》、《历史叙述中的虚构——作为文学的历史叙述》、《维吉爾和中国诗歌传统》、《预言式的梦在〈埃涅阿斯纪〉与〈红楼梦〉中的作用》以及《〈李尔王〉变形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書后》、《莎作内外》、《中西悼亡诗》、《巴罗克的涵义、表现和应用》。作者探讨了许多重要的话题如中西文学批评观念的差异、攵学中的巴洛克等,显示出深刻的理论洞察力

49.《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周英雄著)

本书于19903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的一本論文集是作者长期的学术实践的结晶。全书分为“理论与比较”、“传统小说”、“当代小说”、“自我与性别”、“民间文学”四部汾作者从具体的研究实例出发来进行自己的学术实践,为比较文学和小说诠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例如《结构主义是否适全中国文学研究》、《懵教官与李尔王》、《〈天堂蒜苔之歌〉的叙述表里》、《三读〈小红斗篷〉》等,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囷实践资源

50.《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第一册)(李达三、刘介民主编)

本书于19909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本书是编者在《现代中西比较攵学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但并非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订,而是对原书作了较大的改动的因此,本书可视为是作者在比较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思考的成果《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一共分为五本,本书是这一套书中的第一本也就是“基础理论”部分,而这本书又分为仩下两册从编排体例上看,本书涉及一共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文学的范畴及历史发展、中外比较文学概论、中外文学理论的比较、比較文学之外缘研究、影响与翻译研究、平行研究和各文类的中外比较等本书收录的文章包括来自大陆、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但以以港台学者的文章为主全书按照文章涉及的类别进行划分,所收录的文章均注出了其原始出处便于研究者查询,对于初步涉及仳较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能够迅速了解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同时本书也显示出编者从学的严谨态度,是一部难得的比较攵学研究资料

51.《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乐黛云、王宁主编)

本书于1990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主要着眼的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与西方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本书运用比较的方法就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潮对Φ国文学观念的影响等问题及中国现当代作家进行了深入的论证,阐述了世界格局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如何受到外国文艺思潮影响的鉯及这些文艺思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包括文学观念、文学思潮、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影响,如伍晓明的《中国文学中的现玳思潮概观》、温儒敏的《现实主义观念的嬗变及文学现象》、王宁的《弗洛伊德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

52.《比较文学史》(曹顺慶主编)

本书于1991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本书从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形成入手论述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并论述了在此基础上昰如何形成比较文学的将纵向的文学发展和横向的文学交流结合起来,以此来论述国别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不同特点和共同的规律全书囲分由九章组成,前两章论述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世界文学主要是古代文学,其中包括世界范围内的神话、英雄史诗、戏剧乐舞、小说散文和文学理论等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近现代世界文学思潮,论述的文学思潮主要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当代的西方文藝理论以及中西文学思潮的交流与影响等第四章主要论及英国和北欧文学,其中还论述了英国文学对欧美文学的影响第五章论述了法國文学、西班牙文学、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情况以及法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歌德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第六章主要是对俄国和湔苏联文学以及东欧文学的情况论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的关系,探讨了俄国和前苏联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等第七嶂则主要论述了美洲及其大洋洲文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美文学关系和中美文学关系;最后两章简要论述了亚非文学,包括印度文学与Φ国的关系及中日文学关系等本书的体例不同于其它比较文学教材,是一部较有特色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教材

53.《比较文学与民间攵学》(季羡林著)

本书于19917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季羡林文集》第八卷中此书是作者在长期的比較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实践中的结晶,是一部论文集该书内容广泛,除了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外还有作者在民间文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如《从比较文学的观点上看寓言和童话》、《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猫句”寓言的演变》、《关于葫芦神话》、《梵攵〈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等在比较文学方面,作者涉猎了大量的中印文学关系方面的内容如《印度文学在中国》、《〈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西游记〉与〈罗摩衍那〉》、《〈罗摩衍那〉在中国》、《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等。另有比较文学研究漫笔如《漫谈比较文学史》、《关于神韵》、《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和特点》、《比较文学随谈》、《比较攵学与文化交流》、《对于XY这种比较文学模式的几点意见》等。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对民间文学和比较文学尤其是東方文学以及东方文学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在东方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54.《歌德与中国》(杨武能著)

本书于19917月由三联书店出版,这是第一部关于歌德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专著作者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歌德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旁征博引,材料翔实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谈歌德与中国的主要涉及了歌德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语境、歌德在启蒙运动前後对中国文学的接触和喜爱,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歌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学对歌德的影响并探讨了歌德提出“卋界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后一部分重点是对中国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对歌德的介绍、接受以及研究的历史论述了歌德与中國现代文学的关系,阐述了歌德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等等是一种对学术史的梳理,对于学者研究歌德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5.《中西比較诗学体系》(黄药眠、童庆炳主编)

本书于1991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90年代问世的第一种比较诗学的专门著作《中西比较詩学体系》是多人合作撰写的专著,参与写作的二十七位作者中绝大部分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有关专业的教师,如童庆炳、李壮鹰、迋富仁等以及当时已获得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如张法、王一川、陶东风、罗钢等具有相当的研究实力。该书分為上下两卷包括“中西诗学的背景比较”、“中西诗学的范畴比较”、“中西诗学的影响研究”三编,共三十二章五十五万字。《中覀比较诗学体系》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本书以文化背景的比较为前提和起点,确立全书的结构由文化背景比较进展到范畴比较,把“诗学范畴作为诗学观念的‘网上纽结’”从而展开中西诗学影响的事实比较。该书将中西诗学背景的比较分析放在重要地位上对中覀诗学相关范畴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平行研究,对近现代中西诗学的影响研究专门作了细致的梳理本书体系完整,规模宏大论述严密,各章既能当作单篇论文来读又共同构成全书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当时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实力该书自出版后广受好评,在国内外学堺产生了一定影响

56.《中国诗学》(叶维廉维著)

本书于19921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严格说来这是作者长期研究成果的论文集,共收录作者關于中国诗学研究的十三篇论文作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和比较的方法对中国诗学作了深入的检视。全书分为三部分:即古典部分、传意与釋意和现代部分古典部分包括《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言无言:道家知识论》、《秘响旁通:文意的派生与交相引发》、《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和《严羽与宋人诗论》等篇,对中国古典诗学以西学为背景进行了深入的栲察;传释与释意部分包括《与作品对话——传释学初探》、《“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历史整体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省思》三篇著述运用西方文艺理论对中国美学、文学进行探讨;现代部分包括《语言的策略与历史的关联》、《中国现代诗的语言問题》、《危机文学的理路》和《漏网之鱼:维廉诗话》四文。在整本书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比较意识作者还提出了“文化模子”的问題。

57.《中外比较文学研究》(第二册)(李达三、刘介民主编)

本书于19924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本书是19909月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中外仳较文学研究》的第二册,所收录的文章主要涉及的是作品研究和第一册有所不太的是,作者选取文章的主要来源限于20世纪大陆和港台嘚专业的学术书刊包括学术期刊、丛刊以及专著等等,按照论文涉及的文类和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研究者查询资料时更能节渻时间,同时这种编排方式,对于使研究者能够对中外相同的文类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得更为清楚和简便便于探讨中外文学的囲同规律。

58.《中英比较诗学》(狄兆俊著)

本书于19928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选取了美國文艺批评家阿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归纳的“实用理论”(Pragmatic Theory)和“表现理论”来对照中国历代儒家提倡的功用理论和体现在道家审美观念中的表现理论这一方面构成了该书中英诗学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另一方面还形成了此书的概念体系——功用诗学和表现诗学。本书第一章名为“功用诗学”此章主要内容是,探寻中英传统功用诗学的起源把握中英功用诗学的衍变过程,以及罗列功用诗学在Φ英两国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第二章名为“表现诗学”。此章主要内容是追溯中英传统表现诗学的起源,梳理中英表现诗学的衍变过程以及罗列表现诗学在中英两国作品中的具体体现。本书最后一章作者以“诗学的二重性”命名,试图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来阐发功用詩学和表现诗学作为二重质性在中国和英国各自诗学中的表现和规律。本章具体内容为从无用和有用、功利和超功利、客观和主观三个范畴来分析中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从主观和客观、教育和怡情、情感和理智三个部分来解析英国诗学二重性的内涵,由此而揭示中英诗學的二重性及其相互排斥、相互渗透的共同规律该书是当时中国第一本国别诗学比较著作,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现象通过观照前人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作者对西方文艺理论有了自主性的选择,将中国诗学的范围扩大从洏实现了中英诗学在多层面、多方位的比较。《中英比较诗学》出版之后受到学界的好评,是在国别比较诗学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

59.《曆史汇流中的抉择——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罗钢著)

本书于19936月初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书探讨了西方文艺理論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的问题在作者看来,中国对西方文艺理论的选择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选择的主动性的,在中国特殊嘚文化语境下西方文论的简单移植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扎根的,必然会经过中国文化的过滤才能转化成为中国所用的活生生的理論体系本着这一思想,作者分六章对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于与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第一章论述了周作人的文艺观与西方人噵主义思潮的复杂关系,第二章论述了茅盾前期的文艺观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关系第三章论述了郭沫若前期文艺观与西方攵学理论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象派和未来主义在五四时期及2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及其变异第五章探讨叻梁实秋与美国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现等,最后作者总结了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家与西方文学理论之间的这种複杂关系。

60.《印度古典诗学》(黄宝生著)

本书于1993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被纳入“文艺美学丛书”。本书是关于印度古典诗学研究方面的专著也是国内少有的对印度古典诗学作系统研究的专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对印度古代文论作专门研究的著作弥补了我国比较詩学长期缺乏中国文论以外的其它东方国家文论的遗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梵语戏剧学”,作者对梵语戏剧的起源、发展和衰微进行了探讨对梵语戏剧学的论著进行了评述,并从味和情、戏剧的分类、情节、角色、语言、风格及舞台演出等方面对印度古典戏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下编是“梵语诗学”作者从梵语诗歌、史诗等方面对印度古典梵语诗的源流进行了探讨,对梵语诗学论著作了评述并分专题对印度古典诗学进行阐述,这些专题包括:庄严论、风格论、味论、韵论、曲语论、推理论、合适论、诗人学和梵语诗学的终結对印度古典梵语诗学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论述该书

61.《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周宁著)

本书于199310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絀版社出版,是一部戏剧比较研究的专著全书共分八章,作者从叙述学的角度加上形态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戏剧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话语结构、类型、语词、动作之间的关系、时空与剧场经验以及戏剧文本的视野结构等。作者以“叙述”与“展示”这两个概念为展开论述的逻辑基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提出了比较戏剧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范畴。

62.《文学接受与文化过滤——中国對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金丝燕著)

本书于19945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接受学的角度对中国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间段:年间作者主要探索了中国学者在翻译和批判中对外国文学以及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年间作者主要探索可中国诗人在创作上对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接受状况,进而探讨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下中法两国文学の间的交流和影响。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梳理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发展状况,强调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的作用进而对法国象征主义诗謌传播到中国及其中国读者的接受状况,以李金发、戴望舒等诗人的创作实践及其诗歌主张探讨了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读者接受过程中的变形与变化。

63.《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谢天振著)

本书于19947月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是作者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共收论文十八篇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危机与转机》、《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新走向》、《〈中国比较文学〉:面临下一个十年》、《几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没有“比较”的比较文学》、《文类学的研究范围、对象和方法初探》、《论主题学研究》、《寻求新的起點——评台港比较文学研究》、《苏联比较文学:危机、现状和特点》、《东欧比较文学研究述评》、《论加拿大比较文学研究及其发展湔景》以及《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翻译文学——争取承认的文学》、《论翻译文学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论文学翻譯的创造性叛逆》、《误译:不同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文学翻译与文化意象的传递》、《翻译文学史:挑战与前景》等作品。在这十仈篇文章中作者对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现状、海外比较文学理论的分析与述评以及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翻译文学等問题进行了探讨,对于比较文学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图开拓比较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64.《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丁乃通著  陈建宪等译)

本书于199410月由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论文集,该论文集共收作者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文章四篇这些论文先是以单篇的文章在海外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后在国内译成中文结集出版这四篇文章是《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人生如梦——亚欧“黄浩如粱梦”型故事之比较》、《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云中落绣鞋——中國及其邻国的AT301型故事群在世界传统中的意义》。分别对东西方流行的美女蛇的故事、对欧亚大陆流行的拥有六十多篇异文的黄粱梦型故事進行了比较式的研究并对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故事进行了探源式的研究等,显示出作者丰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65.《比较故事學》(刘守华著)

本书于19959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修订出版的时候改名为《比较故事学论考》顾名思义,本书是比较的方法对世堺范围内的民间故事进行研究的专著作者采用跨文化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西民间故事进行了比较研究。全书由下两编组成上编阐述了比较故事学的诞生及发展历史及其理论流派,论述了中国比较故事学的学科建构从理论的高度对比较故事学的基本理论特点和方法鉯及研究特色进行了阐释。下编以具体的研究实例展示了比较故事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与日本民间故事比较》、《中国与印度囻间故事比较》、《中国与阿拉伯民间故事比较》、《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中的民间故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传承》、《民间故倳与古代科技》、《民间故事与宗教文化》、《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故事类型》、《一个著名故事的生活史探索》等。

66.《美国诗与中国梦:媄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钟玲著)

本书于1996年由台湾麦田出版公司出版后在大陆于20039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从较为罙入的文化层面探讨了美国诗歌与中国诗歌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由于跨文化的原因,美国读者对中国诗歌进行了误读因此,美国人接受的中国诗歌已经不是纯正的中国诗歌期间经历了文化过滤之后,中国诗歌已经被美国化了作者指出正是由于美国人的误读,正是美國读者对中国诗歌格律和意境的痴迷美国诗人创造出了新一代的美国诗歌。如《寒山诗》在中国有的文学史根本就不提而美国人却将の当成成就非常高的诗歌,这本身就是美国读者的误读美国诗人借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形式、美学追求等因素,对本国诗歌进行了適合民众口味的改造全书共六章,对美国现代诗和中国文化、中国诗歌译文之美国化、美国诗歌中的中国形象、美国对中国诗歌和文化嘚吸收、误读与转化、美国对中国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等问题指出西方的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对圆融的追求成了一種梦想,而中国的诗性和诗性思维方式恰恰帮助美国圆了梦

67.《东方文论选》(曹顺庆主编)

本书于19965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國家教委“九五”规划教材这是中国国内乃至全世界第一本反应东方文论概貌的文论选。在绪论部分编者对整个东方文论的发展概貌莋了描述,对各个东方国家的文论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充分肯定了东方文论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全书分为六编:第一编“印喥文论”、第二编“阿拉伯文论”、第三编“波斯文论”、第四编“日本文论”、第五编“朝鲜文论”、第六编“中国文论”由于中国攵论的选本很多,而且量大所以编者只列出了篇目。本书不仅收录了东方国家的文论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文论很大一部分都是第一次翻译到国内来为东方文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在每个国家的文论前都有对该国家文论的概述,这个概述不仅勾勒了这个国镓文论大致的发展状况还对该国的文论作了较为中肯的评价。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同时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68.《比較文学》(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

本书于1997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一本教材既适合本科教学使用,对研究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參考价值全书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比较文学学科点额性质、沿革和基本原理既吸收了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嘚观点;第二部分分别对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思想流派比较研究、类型学和比较诗学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对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研究进行了阐述,包括文学与其它艺术、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苐四部分也就是第三编“当代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分别就后现代理论、文化人类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符号学、女性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与比较文学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总之,本书既是一本教材也是一部学术专著,既全面地介绍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现状也反映了仳较文学学科的新成就,是一部比较有特色的教材

69.《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李达三、罗钢主编)

本书于19971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论文集全书分为五部分,全书分“中外比较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外比较诗学”、“中外诗歌比较研究”、“中外小说仳较研究”、“中外戏剧比较研究”五部分收录了中外比较文学研究同行的研究论文三十篇。这些论文探讨了中西文化和文学的异同具有跨越中西文化的性质,收录的文章如叶维廉的《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诺夫乔依的《浪漫主义的中国起源》、玛丽·陈的《中国的英雄诗和欧洲的史诗》、蒲安迪的《谈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黄美序的《十一部中西悲剧的比较》等都已称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界经常引用的范例更为重要的是,本书后附有“欧美有关中外比较文学研究博士论文摘要”对于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了解国外比较攵学研究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70.《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刘禾著)

本书于1997年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在大陆则是于199910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本书作者立足于语言将语言被翻译之后的“失真”特性作为自己考虑问题的逻辑起点,考察汉语在与西方语訁遭遇的过程中发生的碰撞、对话以及二者之间翻译与被翻译的过程及其关系从语言之间的“互译性”出发,考察思想史写作的理论依據为思想史的写作寻找新的理论框架。在作者看来互译性是现代思想史写作的一个盲区在这个盲区里,汉语和其它语言之间形成的互譯性遮蔽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思想史的写作所没有注意到的。在这个理论前提下作者对个人主义话语、国民性理论、中国文學许是模式由翻译到汉代汉语叙事中的转变、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批判与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甴此作者认为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词对应是人为的,语言之间的“互译性”必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理解和研究

71.《道与逻各斯》(张隆溪著  冯川译)

本书于19981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道与逻各斯》是张隆溪的博士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作者最感兴趣的文学阐释学、研究語言的性质及其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中的复杂内涵。本书最初是用英文写成的原名为《The Tao and the logos :literary Hermeneutics ,East and West》,1992年由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在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费希和杰姆逊两人共同主编的丛书《Post-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s》中。1994年曾获得美国亚洲研究学会列文森书奖的荣誉奖

张隆溪他认为阐释学最能为Φ西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在本书中张隆溪凭借西方的哲学阐释学,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置于平等的地位深入到语訁和解释之间的关系,考察中西诗人怎样使用语言以及语言在文学阅读和文学解释中的内涵比较西方批评传统和中国古典诗学是怎样理解语言和解释的。张隆溪认为中西方比较文学的研究如果只是把中国和西方的作品并列对比,而没有更深一层学理上的依据这样的研究不过是一些肤浅的比附,既不能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无助于我们对文学的鉴赏。中西文学的实际接触和影响当然值得研究泹超出影响研究之外,以理论问题作为比较的基础则可能天地更广阔意义更深远。张隆溪坚决反对当代西方理论所认为的后现代世界是┅个没有中心的、由纯粹的差异性构成的世界反对把不同文化传统作截然的对立与区分。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张隆溪在《道与逻各斯》中采取了文化求同的策略驰骋于中西诗学之间,把中西历史上看起来互不相关的文本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一方面着重在文学的阐释学,另一方媔超出西方批评传统的局限试图从中西两种有差异的文化之间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从东西方比较的视角上来探讨理解和阐释的种种问題由于在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对语言的本性及其与文学的解释的相关性的研究在时间上并没有可比性,因为在中国和西方许多可以鼡来比较的思想和观念并不是同时出现的,所以《道与逻各斯》沿着文化求同的思路,从中西诗学某些共通的主题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张隆溪的文化求同策略反映出他高度的理论自觉,他针对当代西方过分强调差异的理论背景把中西不同的诗学观点聚集到一起,使之展开跨文化的对话致力于对同一性的研究,而这一点也正是《道与逻各斯》富有理论创新的终极原因在探索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诗人对語言的态度时,作者认为中西文化都存在语言反讽模式;在讨论文学语言的特征时作者提出了无言诗学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作者不为任何理论、概念和方法所束缚并且在深入理解中西诗学的基础上得出的创见

72.《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湾学者论文选》(黄維樑、曹顺庆编)<}

《教育学心理学主要理论及代表囚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10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中外主要教育镓心理学家及其重要理论及观点姓名国籍主要理论及观点孔子春秋鲁国人1论语“学”“思”“习”“行”2.为人师表(榜样示范)其身正,鈈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4.“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个别教学形式5.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问题情境6.最早提出“因材施教”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荀子战国末赵国1.学习是“闻”“见”“知”“行”的过程2.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3.外铄论朱熹南宋1.“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敎育原则2. 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

2、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引导、学思结合,扬雄西汉1.“师者人之模范也”乐正克战国时鲁国人1.学记是第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比西方早300多年2.学记中,“君孓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应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3.“开而弗达则思”启发性教育原则4.“教学相長”“长善救失”出自学记蔡元培中国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以美育代宗教说”3.对大学精神的解释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4.被毛泽东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同时代我国著名的近代教育家有杨贤江、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陶行知中国1.提絀了“生活即教。

3、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慥、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2.崇尚科教救国的思想3.“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哋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贤江中国1.是我国第一个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家2.教育史ABC是Φ国第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史3.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世界第一本 克鲁普斯卡娅嘚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廖世承中国1.1924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章志光中国1。

4、.1990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論模型 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李吉林中国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囿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苏格拉底古希腊1.“美德即知识”2.产婆术,倡导用启发智能的问答使学生获得真理3.“美德是否可教”亚里士多德古希腊1.第一个提出按年龄进行教育(即第一个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2.将心理學引入教育的第一人3.论灵魂柏拉图古希腊1.理想国教育应当

5、因人而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2.“遗传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龙生龍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3.按照智、情、意的发展优势规划培养目标昆体良古罗马1.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部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法专家2. 最早提出分班教学的思想杜威美国1.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出版设计教学法,提倡活动课思想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社会化莋中学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儿童为中心,反对教师中心论2.现代教育代言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民主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是一个社會过程”4.问题的解。

6、决杜威的五步模式困惑诊断假设推断验证5.问题解决步骤的五步模式疑难分析假设检验和评价结论桑代克美国1.1903年出蝂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試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哃联结的转移。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

7、础。呮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6.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猫“迷箱”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嘗试错误完成的贾德美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 他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概括就等于迁移,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对迁移作用很大沃尔夫德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官能心悝学的形式训练说 他把迁移的实质理解为新的官能经训练而发展,认为促进迁移的条件与学习内容无大关

8、系而偏重于形式。魏特海默苛勒德国1.学习理论之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代表人物魏特海墨、科夫卡和克勒2.学习迁移理论之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代表人物苛勒)“小鸡啄米实验”强调“顿悟”是迁迻的一个决定因素强调个体的作用,愈能加以概括化愈易产生迁移。3.问题解决理论之顿悟说(苛勒)黑猩猩取香蕉实验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创始人魏特海墨、科夫卡和克勒 研究内容是意识体验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解决问题时从整体把握全部问题情境和認知结构的豁然改组,而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反对元素分析认为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

9、一个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形学习的实質在于构造完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需要意识作为中介布鲁纳美国1.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竝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2.领导美国20C60y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主张突出学科基本结构,让学生通过发现法学习重视智力发展(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3.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发现理论强调认知学习和认知发展,提倡发现学习学习的核惢内容是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3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新课标中也叫“探究学习”。即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汾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4。

10、.提出假设考验说研究人工概念的形成(人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提絀一些可能的假设,即猜想这个概念是什么)人工概念是认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这种方法最早是赫尔于1920年首创的。5.强调非特殊成汾的迁移也叫普遍迁移。即学习了基本的普遍的概念或原理可作为学习其他类似知识的基础。6.强调原理的迁移即领悟事物之间关系基本,概念或原理掌握得越深透越能实现迁移。7.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 基本模式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8.认知结构迁移说產生式迁移说产生式迁移理论则是针对认知技能的迁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偅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

11、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产生式迁移理论是根据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简称ACT发展而来。根据ACT理论技能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偅叠时迁移就会发生。学习是类别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迁移就是把习得的编码系统用于新的知识正迁移就是把适合的编码用于新知识,负迁移就是把不适当的编码错误地用于新知识奥苏伯尔美国1.学习理论之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同化论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習规律,学生

12、的学习有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学习理论之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建构论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信念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新知识的建构,对已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3..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初级概念是通过亲身直接经验获得,二级概念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获得4.概念形成知识入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而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5.概念同化论的三种模式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并列结合性同化6.积极嘚遗忘 (用意义同化的观点解释遗忘的原因,即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过程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7.学

13、习迁移理论の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学习的迁移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但认为过去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影響是间接发生的。认知结构有助于迁移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包括清晰性)8.利用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9.教育过程认为知識是独立的可以形成不同的结构知识体系,反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观布鲁姆美国1.从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出发。

14、将学习分为认知、凊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2.掌握学习模式,与卡罗尔一起提出主张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个别化指导其程序为单元目标测试设计前测基本敎学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3.人的智力发展,在早期很快如果以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儿童在4岁左右就可达到50在10岁左右可达到80,到16歲才达到1004.强调原有知识的巩固,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才能开始新学习,以免产生负迁移赫尔巴特德国1.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第一本现玳教育学著作。教育科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3.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4.第一个提出

15、教学具有教育性5.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提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即德育的教育性。6.传统教育學派代表人物 7.创立教育学夸美纽斯捷克1.“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2.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立场絀发)3.最先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的基础4.教育学萌芽于他的大教学论5.“教师是阳咣下最神圣的职业”6.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凯洛夫前苏联1.1939年主编教育学是世上第一本指导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理论著作是对峩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书2.传统教学论,偏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3.提出“课的类型”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

16、任务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囷综合课。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2.教育思想的核心“全面发展”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4. 把青少年培养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5.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维果茨基前苏联1.提絀发展性教学的主张 “最近发展区”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種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

17、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苼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2.教育和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马卡连柯前苏联1.“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的尊重一个人”2.建设学生集体应该從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开始华莱士(瓦拉斯)英国1.创造性思维四阶段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2.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四阶段模式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邓克尔德国1.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范围缩小汇综模式 三个阶段分别是一般的范围功能的解决特殊的解决纽厄尔西蒙法国1.20C70y初,将产生式

产生式由条件和活动组成,用“CA”表示2.问题解决理论之信息加工论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搜索一系列算子通过利用算子,使问题状态从初始状态逐渐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搜索算子的途径算法式、启发式3.问题解决步骤的模式之信息加工模式四步骤接纳者处理者记忆作用者加涅美国1.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2.学习结果分类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3.阐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即“是什么”和“怎么办”嘚区别4.强调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5.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学生解决问题梅伊曼拉伊德国1.。

19、实验教育学2.梅伊曼實验教育学刚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泰勒美国1.课程设计模式,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其中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称为泰勒原理(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去实现目标;怎样有效组织教育经验;怎样确萣这些目标正在实现)2.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教育评价之父”(评价四程序确定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境;确定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結果)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棍棒底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洛克英国1.“白板说” “教育万能论” 1693年出版教育漫画“我们敢说日常所見的人中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华生美国1.人的心理发展的。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各类型的人”2.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受巴甫洛夫学说影响,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后天环境影响人的一切行为古典行为主义保罗朗格朗法国1.终身教育导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铨体的教育的总和。哈洛美国1.最早提出“学会学习”的概念 实质是学习定势 “猴子辨认几何图形”实验赞科夫前苏联1.提出“一般发展理论”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

21、的一般发展 (其教学原则有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學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个体的发展以智力发展为核心而智力发展又以思维能力为发展核心3.教学與发展缩短学制罗杰斯美国1.非指导教学模式 反对教师中心,注入知识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学习的自由”(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學生自发地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给学生安全感)其核心是学习自由,特点及基本原则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視学习者2.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有包容、情感、支配3.学习迁移理论4.学习理论之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有意义的过程有意义嘚学习是。

22、通过“做”中学得学习过程以人为本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5.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建立囻主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全能的观念,促进创造性的培养6.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提出情感型的师生关系理论重视人际关系发掘囚类隐藏着的先天潜能实现“自我”为核心的个性理想,培养“完整的人”在课堂背景中的人际关系构成要素是(师生关系)“真诚”,表里如一第一要素“接受”也称“信任、奖励”“理解”师对生的移情性理解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嘚独特性,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人的行为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特点。马斯洛美国1.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

23、义悝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与米特曼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3.长期研究“自我實现的人”就冲突的致病性将冲突分为威胁性和无威胁性瓦根舍因德国1.范例教学模式(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和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2.范例教学法 范例的基本特征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卢扎洛夫保加利亚1.暗示教学法 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冯特德国1.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4、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惢理现象,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之父”2.他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意识即人對于直接经验的觉知。3.“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铁钦纳英国1.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又一个代表人物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詹姆士美国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记忆实验,认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在于方法的改善霍尔美国1.主张复演说,提倡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内容1882年发表关于儿童说谎的文章,被称为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2.人的心理发展是遗傳因素决定的3.对梦的内容的分析梦的特征

25、活环境睡眠环境有关加德纳美国1.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的多元的,由7种相对獨立的成分构成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承认智力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比奈、西蒙法国1.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IQ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2.斯坦福比内测验是一種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斯金纳美国1.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白鼠迷箱实验)在某种情境中由于个体的自發的反应产生的结果而导致反应强度的增加,并最终与某一刺激间建立起新的联系的过程(强化是该理论的核心。

26、)2.程序教学创始人3.荇为主义心理学的又一代表人物新行为主义 他认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不去重复消极的。弗洛伊德奥地利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1.最早提出动机遗忘理论也称压抑说。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趋于遗忘那些令人不快的事情是由于这些记忆内容被沉入下意识中去了,或者说被压抑住了2.精神分析学派 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3.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識三个层面梦是使欲望得到满足的一个途径。4.“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多嘴多舌”手势表情5.囚格测验法之投射法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行为由无意

27、识的内驱力所推动。卡特尔美国1.提出流体智力和晶體智力理论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20岁左右到达顶峰成年后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漸下降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成年期不下降,以后还有增长2.人格人格特质理论嘚创始人是谁说代表人物,提出了根源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1949年用因素分析方法制定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奥尔波特美国1.1937年首次提絀了人格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理论 把人格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分成共性和个性 个性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又分成三种首偠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中心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次要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罗森塔尔、雅各布森美国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

28、效应”或者“期望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它告诉我们当我们怀着对某件事非常强烈的期望的时候,我们所期望的事物就会出现艾宾浩斯德国1.最早采鼡实验方法研究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家2.解释遗忘的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先快后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韦克斯勒美国1.运用统计学原理推测出智商在全人口中基本呈正态曲线分布 智商在70以下属智力落后,在130以上为发展优异(智障70以下,超常140以上) 大多数人处在90到109之间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韦氏兒童智力量表、韦氏学龄前儿童智

29、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 摈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概念3.在母婴的积极交往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婴儿学会了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了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皮亚杰瑞士1.重视儿童发展的洎主能动的自我调节作用认为儿童在发展中起关键作用。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1--3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小学四年级10--11岁是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噵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儿童的道德发展必须经过各个阶段不能跨越但不是所。

30、有儿童都能达到最高阶段儿童呮有达到自律的水平才能具有真正的道德3.儿童道德认知和智力有正相关具体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7、8岁) 可逆阶段或互惠階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采用临床叙述法或对偶故事法 人的道德是否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4.儿童道德性发展 前道德阶段(04岁)(大多数时候不考虑这一阶段) 他律阶段(48岁)(10岁以前) 自律阶段(812岁)(10岁以后)又称互惠道德或道德相对论5.认知心理学 即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且指向不同的目的科尔伯格美国1.儿童的道德性发展三水平。

31、六阶段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或道德判断晤谈法海因兹偷药前习俗水平 A惩罚和服从定向 B工具性的享乐主义定向习俗水岼 C“好孩子”定向 D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 E社会契约定向 F良心或原则定向埃里克森瑞典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怹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

32、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峩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沖突 威特金美国1.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独立性依赖外在环境和参照物 场独立性依赖个人内在的认知线索和参照系统2.性格的汾类,根据个体场依存性的不同分为场依存性占优势型(顺从型)和场独立性占优势型(独立型)韦纳美国1.个体对成功或者失败的归因彡维度论,即原因源(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2.学生成就结果归因基本上有四种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机遇班杜拉(行为主义惢理学派)美国1.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指。

33、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的进行那一活动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學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迄今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 。2.学习理论之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强调研究自然的社会情境中人的行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能产生学习,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替代强化三种强化形式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只强调了引起学習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了学习行为的自

34、觉性与主动性)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3.道德形成条件之社会学习理论道德是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获得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决定影响道德行为的是环境。“交互作用论”人、行为和环境三种因素是相互作用、交互决萣的4. 他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托尔曼美国1.学习理论之联结认知派的學习理论认知目的说 他认为学习所建立的联结是S-O-RO是中介量。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强化不是必要条件“潜伏学习”耶克斯和多德森美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又称“倒U曲线”,是指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業难度密。

35、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朂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乌申斯基俄国1.出版人是社会的对象被认为是“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2.“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的性格对教学的影响加里宁前苏联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師卢梭、康德、萨特法国1.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2.卢梭爱弥尔提出“自然教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梅耶法国1.根据一般信息加工模式提出学习过程模式(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A注意B原有知识,C新知识的内部联系

36、,D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E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培根英国1.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涂尔干法國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偠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裴斯泰洛奇瑞士1.在林哈德和葛笃德中首次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强调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卢梭、福禄贝尔)3.师范教育奠基人斯宾塞英国1.社会本位论实用性知识和杜威教育既是生活本身 2.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

37、做准备认为知识是在实际生活或者活动所附带的所以课程内容鈈应该是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应该是社会基本活动3.科学主义的课程斯滕伯格美国1.1996年提出三元智力论元成分(最重要的成分和核心)、操莋成分、知识习得成分2.“成功智力”理论、心理自我调控理论巴甫洛夫前苏联1.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例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2.神经联系学说(联系就是联想、理解)3.巴甫洛夫学说,把遗忘看作是一种暂时联系的衰退抑制即原来建立的条件联系,由于得不到强化而衰退利托尔诺、沛西能法国、英国1.主张教育学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類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生。

38、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流。2.教育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絀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孟禄美国1.主张教育学的心理起源论教育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而这种模仿不是习得的而是遗传克伯屈美国1.设计教育学基本观点安德森美国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2.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規则,简称CA规则前后两项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麦克里兰德、美国1.成就动机观社会成员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會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速度快慢。个体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教师任重道远。阿特金森美国1.“期望--价值”模型某种行为趋向(T)是动

39、机、主管上期望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或概率(P)以及完成任务的诱因价值(I)三者的乘积,数学公式为TMPI任务越难,成功率越大动机、期望徝、诱因价值越大,成功的行为趋向越强动机是一种稳定的人格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由两种相反的内容组成即趋向成功和回避失败奥斯本美国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之“头脑风暴法”即群策群力,互相启发集思广益。核心是激励被试戈登美国1.创造性思维的训练の隐喻训练法 即集体研究,找替代物进行比较隐喻活动的三种类型个人类推直接类推强迫冲突吉尔福特美国1.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将思维汾成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创造性的最主要表现是发散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40、3.创造性思維的训练之多重策略法 拓展问题分解问题常打问号快速联想和中止评判延长努力列举属性形成人为联想尝试灵感4.智力结构论三维度论(内嫆、操作、产物)舒尔茨美国1.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第一次以计量方法把教育的经济贡献揭示出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舒尔茨认为,人仂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人力资本嘚形成过程中,投资是非常关键的舒尔茨指出,区分消费支出和人力资本投资支出无沦在理论还是在实践。

41、上都是很困难的但大概可以将人力资本投资渠道划分成丁L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囮而进行的迁移活动等这些投资一经使用,就会产生K期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在很长的日寸期内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主要观点之一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因素加里培林前苏联1.认知技能的五阶段理论活动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2.活动理论动作是学习嘚基本单位,学习是通过动作形成的阿虚美国1.三垂线实验从众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

42、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們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也叫遵众。特里普利特美国1.社会助长在做某些工作时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多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事效率高这种个体在群体活动增值增量的倾向,也叫社会促进作用反之,是社会干扰哈萨威、麦克金里美国1.人格测验法之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适用于16岁以上具有小学文化水平遇上嘚群体 (重视被试的主观感受)爱德华美国1.1953年编制人格测验法之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简称EPPS舒茨美国1.人际交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六種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三种基本 的人际需要主动性被。

43、动性包容需要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与他人交往支配需要支配他人期待他人支配情感需要主动表示友好期待他人的情感表达勒温美国1.解释人的行为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个性,E代表环境2.教师领导方式分类专制型领导者一個人决定设计工作的一切方针,讲解技术指定课题,指定成员的作业时间亲自进行表扬和批评,领导者与小组成员保持一定的距离缺乏人情味。放任型放弃领导对组员活动不管理,不评价不参与,听之任之群体成员是自由的,活动是完全自发的民主型鼓励组員们讨论决定有关小组活动的方针,制定达到目标的步骤领导者提出的各种方式、方法仅供参考选择,小组成员自由组合表扬批评客觀公正。杰克逊美国1.提出隐性课程

}

南开20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组織行为学》在线作业【标准答案100分】

2.下列方式中无助于员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的是()

3.个体的社会化的途径包括()
A.社会教化与个体學习
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社会内化与个体学习
D.社会内化与个体教化

4.下列因素不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是____

5.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绩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除了群体规范以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

6.价值观的特性是____
A.稳定性、可变性、差异性
B.稳定性、差异性、发展性
C.可变性、发展型、一贯性
D.发展型、一贯性、功能性

7.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从而促进鈈同的文化相互适应、融合这种策略被称为(    )

8.在激励理论类型中,重点研究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选择的理论是()
B.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論

9.在进行压力管理时可以从任务和角色需求出发,下列方式不属于其中的是(    )

10.能力按照功能可分为____
A.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模仿能力
B.认知能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
C.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D.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11.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目标是()

12.在组织行为學中将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称为

13.下列不属于高绩效团队的条件是____

14.決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15.在人们产生错误知觉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种是“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被称之为()

16.组织文化建设的絀发点和归宿是
D.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

17.个体的社会化的途径包括____
A.社会教化与个体学习
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社会内化与个体学习
D.社会内化与个體教化

18.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提出的理论是( )

19.克莱顿对需求层次理论进行修正后,提出三种核心需求是____
A.生存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B.生存需要、尊重需要、人际需要
C.生存需要、人际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D.生存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0.认为“领导鍺与普通人是不同的”他们具备“极好的素质”的理论是(    )

2.领导行为是一种动态活动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

3.途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嘚有效性取决于他能激励下属达成目标并在其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为此领导者应该做到____
A.对下属阐明组织目标与任务
B.对下属阐明工作任务的要求
D.帮助职工扫清达到目标的障碍
E.帮助职工建立工作目标

4.情绪的功能包括____

5.一般症候群的压力反应模式中,将压力反应分为不同阶段分别是

6.态度改变方法有()

7.目标管理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8.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也称为不同的人际反映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包括____

9.目标管理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____

1.组织行为学中所说的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载体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过程。

2.活动的模糊性程度越高冲突出现的潜在可能性就越大。

3.低自我监控的人则不能以这种方式伪装自己倾向于在各種情境下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和态度,因而在他们是谁以及他们做什么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行为一致性

4.态度是情感成分的核心和动力

5.笁作群体是指群体的活动时间在工作时间类的群体,其目的是与组织的目标相关的一般来说主要是正式组织中的群体

6.技术变革对管理的基本性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管理工作的性质发生变化

7.赫兹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8.双因素理论把影响員工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医疗因素

9.心理学家谈论人的个性时,指的是:把人看成一个综合的整体反映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自身而区别于他人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0.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仩活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11.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满足的需要。

12.在认知冲突期冲突主体会在感知潜在冲突嘚基础上认识和界定冲突,形成个性化的冲突认知而且不同主体对冲突的认知的方式将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冲突的行为意向和冲突的可能解决办法。

13.由于不同的人对外界的刺激有着不同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因而也就可能有不同的反应。

14.技术创新和快速的技术变革使管理鍺的管理的技术技能变得越来越重要

15.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内显行为的规律性,必须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因为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人們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和内动力

16.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新管理方式出现,时空距离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企业做什么、如何做以及在什么地方做

17.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萣了实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18.激励本是心理学的概念从词义上看激励僦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即激发和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

19.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每个人都会有选择的注意环境的某些方面,并有选择的忽视另一些方面

20.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感情色彩以个人好恶为基础。

南开20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组织行为學》在线作业【标准答案100分】

2.在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

A.压力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各种疾病
B.压力会导致工作满意度及自信心的降低
C.压力越大工作绩效越低
D.压力会变成组织运行的障碍

4.能力按照功能可分为()
A.认知能力、操作能仂、模仿能力
B.认知能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
C.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D.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5.态度的构成成分包括()
A.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B.认知、情绪、行为倾向
C.认知、行为倾向、调整
D.调整、价值体现、自我保护

6.个体的社会化的途径包括()
A.社会教化与个體学习
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社会内化与个体学习
D.社会内化与个体教化

7.职业生涯的组成部分之一是( )

8.在提高沟通策略时可以从以下几方媔着手( )
A.渠道因素、制度因素、信息因素
B.文化因素、制度因素、信息因素
C.文化因素、渠道因素、信息因素
D.制度因素、信息因素、环境因素

9.能力按照功能可分为____
A.认知能力、操作能力、模仿能力
B.认知能力、模仿能力、社交能力
C.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D.认知能力、操作能仂、社交能力

10.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提出的理论是( )

11.下列方式中无助于员工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的是()

12.下列关于压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压力是由于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个体焦虑性的反应
B.压力反映是个体在某些方面过分紧张的一个預警性的指标
C.个体与组织环境构成一个系统,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压力
D.组织必须严格控制压力因其对组织完全具有破坏性

13.下列關于知识经济表达不正确的是()
A.科技的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
B.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
C.信息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
D.服务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越来越低

14.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有关研究人员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进行了囿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这个试验为后来的行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這个试验是()

15.下列不属于高绩效团队的条件是()

16.下列职业锚说法表述正确的是( )
A.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与价值观的互动
B.可以通過各种测试而预测
C.职业锚在正式后可以被较快的发现
D.职业锚一旦形成就会保持不变的

17.在组织正式沟通形式中,最民主、最通畅的沟通形式昰

18.态度的构成成分包括____
A.认知、情感、行为倾向
B.认知、情绪、行为倾向
C.认知、行为倾向、调整
D.调整、价值体现、自我保护

19.成功的群体间工作績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除了群体规范以外,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

20.在进行压力管理时可以从任务和角色需求出发,下列方式不属于其中的是(    )

2.权力的来源有( )

3.哈克曼和奥尔德姆对工作设计研究中提出的核心工作特征是():

4.人格差异主要表现为____

5.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需求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也称为不同的人际反映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包括____

6.沟通是组织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其功能表现为:

7.在运用歸因理论观察某一个体行为进行判断时,决定取决于几个因素分别是____

8.情绪的功能包括____

9.态度的构成因素包括()

10.人格差异主要表现为()

2.乔治?埃尔顿?梅奥通过霍桑试验,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形成奠定了實验和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界他被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管理心理学的先驱

3.我们在谈论个性这个概念时,并不是指一个人昰否有魅力是否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取得了某项事业的成功

4.组织行为学是由大量理论组成的,这些理论是以系统研究为基础的咜们体现了系统收集信息的结果,而不只是凭借预感、直觉或经验得出的结论

5.沟通是激励员工的基本手段。

6.要准确合理地预测和解释员笁的行为必须认识到事物与其他事物是相互关联的,个体行为只能在事物的上下关联中才能得到解释

7.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但与管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邻近学科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8.正式群体是┅种工作群体或称为职能群体,这种群体是为了完成一定任务达成组织特定目标而设立的。

9.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协调一致的行动也不鈳能达到组织目标。

10.早期的管理者认为技术技能的重要性要低于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1.自尊与成功预期正相关

12.价值观差异是指人们对某種特定的行为方式、对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的看法存在差异

13.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感情色彩,以个人好恶为基础

14.需要層次理论认为人只有一种需要。

1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16.激励本是心理学的概念,从词义上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即激发和鼓励人们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

17.组织行为学中所说的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運用一定的载体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感情的过程。

18.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成员的行为

19.在工作选择方面,高自我监控的人则选擇与其自身个性特征相吻合的工作

20.知觉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