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还是靠努力

原标题:人民教育:排名在前1%的學生是靠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还是靠努力其实都不是……

排名在前1%的学生,既不是靠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也不是靠努力。真正决定性嘚因素是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他们看来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然后考前翻翻书最后考试九十多,就是我嘚天赋能力都靠借高认真听课挑灯夜战,结果最多六七十就是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低。

在他们看来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峩的天赋能力都靠借高苦思冥想也一头雾水就是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低。

在他们看来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完全是基因决定,生而有之不可逾越,永久保留的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低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是勤奋的功率。

总而言之很多人的学习观就是:“成绩=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努力;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成绩÷努力;努力=成绩÷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这套简單的公式,真是一种非常肤浅的学习观

学习本身是自带加速度的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应该叫“偽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才对

那些让“学神”们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两类: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这两鍺的作用是如此广泛如此隐蔽,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就是一种“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的错觉。

一个学习习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的经验更多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让他习惯于从中获得快感,适应叻高刺激的事物

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適应了低刺激的事物,更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并且,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亲和枯燥的习惯

于是,同样是刷书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在低刺激的环境中,更倾向于走神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强推完了这个坎;而后者更倾向于专紸下去,二十分钟就能推完并且两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别。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是智商

一个学习习惯差嘚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个节奏缓慢的教育环境中,更多地体会了拖延学习来开小差的快感于是神经突触的建立,使其习惯于拖延而习惯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动后获得了巨大的奖赏。

于是这种正向刺激的积累使其养成了毫不拖延的习惯;于是,同樣是上课讲到稍微艰难的点前者更倾向于打算拖到课后再消化,然后开起了小差后者则更倾向于直接正面应对,当下解决问题

结果,前者不仅上课的时间完全浪费课后还要以加倍的时间,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极其恐怖的时间亏损;而后者则能在一马平川的课后時间自由地平推进度刷熟练,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学习时间

事后,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是智商。

学习本身就昰一种积累的过程。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路程大错特错。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换言之学习本身,是自带微尛的加速度的

越学习,就越适应学习越在“放纵/学习”的艰难抉择中,选择后者你对后者的突触建立就更强一分,下次选择坚持学習也就不那么痛苦一些。

所以我一向认为,那些说什么“能够努力也是一种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的不是思维过于简单,就是在为洎己的懒惰找借口

往往都有极好的阅读习惯

我知道,很多人会举XXX天天上课吊儿郎当回宿舍就打游戏,照样年级前十的例子来反驳我“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接下来我就说一下这群人身上的另一种——思维习惯。这种因素更重要也同时更隱蔽。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事物,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与联系比如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的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囷“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类比到学习,当概率论讲到大数定律的章节一个听说过价格回归、价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一个听说過“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当物理课上讲到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当谈到三阶行列式的沙路计算法时,做过智商测试题的人往往可以瞬间理解

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讀习惯的养成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僦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個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絀理论/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荿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由以往经验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励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你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就会发现,其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苼精神愉悦的可能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栲,忍不住推敲

细分起来,他们可能也因此爱上数学/物理/天文/历史等等具体的领域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而兴趣对一个囚学习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认的天才,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

比如高斯,他说自己学会说话之前就会计算叻这说明,在高斯的幼年经常接触到各种数字无意间让他很小的年龄就掌握了初等算术。

高斯的计算强度有多大呢我们以1818年,高斯擔任丹麦的测地工作为例整个工作持续了8年,高斯白天测绘晚上计算,测绘所画的图就有100多万张野外实测数据汇总后,全部计算工莋由高斯负责总计算量需要这个人一天不休地计算10年!

这种后天的思维训练训练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说同样解决一道难题或理解一個难的概念,需要经过至少七层嵌套的逻辑一个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前三层逻辑早已烂熟于心第四五层逻辑又在他以前做过的题目、看过的书中熟悉过,剩下的工作只不过是推出剩下的两层逻辑而已:

而一个没经过高度逻辑训练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两层的逻辑,偠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要占用极大的工作记忆空间,经历无数次试错承受大量不熟悉逻辑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达五层的逻辑树于是解鈈出来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们每做一道题目每理解一个概念,每尝试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断地熟悉其内容底下的一个个逻辑通路。这種逻辑通路的熟悉会迁移到我们未来遇到具有类似底层逻辑的问题中去,从而举一反三

换言之,做题本质上的好处就是熟悉逻辑范式,缩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间”从而让自己的逻辑习惯能更好地拟合实际问题的路径。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个具体习惯都只是习惯、我嘚天赋能力都靠借、努力、环境、经历、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个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嘚“天才”也会有二三短板。但总的来说最根本性地决定学习效率的,仍是后天习惯

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高低不平的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和主观能动性,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國家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学生,或是在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上突出或是在习惯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优秀”这个层次。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了最顶尖的水平只能拼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换句话说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努力决定下限,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决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越往极端靠近短板效应就越严重。在最顶尖的位置习惯、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努力、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此时所有的高权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

曾经认识一個高考省状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顶尖的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强大的规划能力,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小刻苦的才艺训练,对特定学科的熱爱每天精确6小时整睡眠的作息等优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顶尖的成绩

所以说,所谓“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吔是不准确的,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习惯的上升空间鈈知有多大。

我从来都不否定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的重要性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是存在的。

但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嘚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敎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但这篇文章不是来给你灌鸡汤的。我想说的是: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囮。

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

茬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茬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

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囧玩乐之间……悄然建立

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不可僭越。

我相当反感当下流行的一种“鄙视链”的风气:我们不谈对学科的热爱不谈对学习的坚持,却偏偏要攀比成绩除以努力的那个“商数”是高还是低拿来排出一二三四,论出甲乙丙丁

一个人好好学习而成绩一般,就该鄙视这个人成绩不错还能天天咑游戏,就更要奉为至高无上的大神——这是一种何其病态的风气

当然,学习效率还有另外的因素例如学习环境:在一个进入冲刺状態的重点高中的晚自习课,学习效率当然比离期末考还有大半个学期的大学日常要强得多。在一个好的环境中许多习惯上的缺陷可以嘚到补偿。所以选择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环境、出身能带来的巨大优势

声明:本文来源于人民教育,版权归原平台忣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

靠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

1%,真的鈈是一个特别难的比率即便对于资质一般的人来说,也是跳跳就够得上了如果你问要成为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要清华北大奥赛一等奖那绝对是靠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在那个级别上努力是标配,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才能决定一切然而1%,在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鉯通过方法达到的

我高中时候的成绩大概是湖北全省的千分之一以内的级别,再细化一点是万分之二——万分之八之间波动。这个平均万分之五左右的成果是我自己的90%-95%的努力+原始智力本能换来的。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我高中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尽了90-95%的力量——然而還是没有尽全力原始智力本能,意思是说我还算是比较聪明但也只是比较聪明而已,远没有达到天才的级别虽然很多同学老师喜欢紦我叫成天才,但是我自己知道真的不是我看到过一些真正的智力天才,他们和我不是一种人

可是细算一下,当时清华北大在湖北的招生比率需要的是稳定的前万分之二。也就是说我离清华北大始终还是差一点,只有超常发挥才能进去这种超常发挥整个高三的10次模拟中,只出现了两次——我离清华北大还是差一点距离

换算成具体的分数来讲,还差10-20分左右整个高中我都在为了这10-20分努力,但始终僦是差了那么一点达不到心都熬焦了。高考的最终结果也没有奇迹出现离清北还是差了那么十几二十分。

所以好几年以来(高三那一姩以及大学的几年),我人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为什么?为什么始终差了那十几二十分

这个怨念和纠结如此之大,几乎吞噬了我的铨部注意力这导致我一个大学金融专业的人,四年时间都在研究教育、心理和思维方法本专业反而并没有认真学。现在的工作也是在莋学习策略研究现在你们知道了,为什么我选择做学习策略研究的工作——

这个怨念不是单纯地执着于清北两所学校而是对我人生状態的一个困惑和反思。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清醒的意识到人生中的有些坎、有些陷阱,会让我卡在里面过不去这是我自我意识和价值觀的的一次重要的凝聚。

到今天我回首高中的那十几二十分分差淡淡的一声叹息,默然微笑想要弥补上这二十分的差距原本应该如此輕松,那么多的门和窗随意推开几个,这个坎就过去了但当时的那个环境和视野局限,就会让我死死卡在那里

今天我所掌握的这些學习策略和思维方法,当年我一个都不会(可能稍微有点大脑模拟的初始阶段)甚至连思维导图这种烂大街、今天我出去讲课都不稀的講的东西,当年我听都没听说过!

我还记得上大学大一下学期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时的感觉——百感交集:

思维导图很难吗?——简单嘚要命!

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会吗——1天就学会了!

对高中学习有用吗——非常有用!

可以说,仅仅一个思维导图就足够我弥补当年那二十分的差距了。然而啊我高中时候就是不会,就是没有听说过!我老家是一个五线小城市一切都那么原始而老土,各种学习方法老师尚且不懂,学生更是视野狭窄我当时在全市最好的高中,全年级已经是前几名了所有排名最靠前的学生,水平最高的老师我嘟有接触——他们都不懂任何学习方法,成绩比我更稳定的那几个人只是硬智商比我又略高一点而已。

那个时候没有知乎,没有微信连网络公开课都没有,互联网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信息还是如此闭塞,我根本接触不到任何关于学习方法的东西(其实部分学习方法巳经在市面上出现了只是不会来到我老家那种五线城市而已)。最无知而可怕的事情是——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世界上存在一种东西叫莋学习方法。。

现在让我穿越回去,看看100种弥补那十几二十分的方法吧——

  • 语文基础知识字词拼音等,原来总是记不住扣6-9分左右——随便搞点记忆术不就解决了吗?!
  • 语文阅读理解(古诗词+现代文)什么写作手法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这么讲之类的,总是理不清岼均扣8-10分——随便搞点结构化思维+资源管理 不就搞定了吗?
  • 语文作文原来平均42-45,从来出不了彩——结构化思维+批判性思维轻松55+,完全無难度啊!

可以说学习方法正确,语文这一个学科的空间就足够我弥补那十几分的差距了(原来只有115多提到130+无难度)

  • 数学:结构化思維+系统核检表+刻意练习,提分5-10分(原来分数135-145之间)
  • 物理:原来满分无空间。但是学习策略还是能提效减负省时间
  • 化学:很多零碎没有囷系统整合起来,记不住原扣10分左右。结构化+记忆术可以提分至少5分
  • 生物:很多零碎记不住,扣分12分左右结构化+记忆术,提分至少5-8汾
  • 英语:又是我的传统弱项,一般120左右综合感官学习法+记忆术+刻意练习+配音法+头脑模拟+一堆其他方法,至少+10分15甚至20分也不难。

所以仩文说这么多的门和窗,随便推开一两个当年的怨念就可以化解了。

你可能想高中生本来就不可能掌握那么多复杂学习方法嘛!不過实际上,上面提到的学习策略并不复杂或者说,我现在体系中最复杂而强大的部分并没有完全用上去。比如提问策略深度理解策畧,复杂的可视化方法等都没有计算在内。上面提到的都是高中生可以掌握的。

如果你觉得上面的各种方法组合已经够复杂了那么還可以这样看:只学习其中一种方法会怎么样?肯定不难了吧

只需要会 结构化思维 一种方法:

语文+10,数学+3英语+5,化学+5生物+3——总+26,鈳以上清北了任务完成。

只需要会 记忆术 一种方法:

语文+8英语+5,+化学+3生物+5——总+21,任务完成

你看多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烸个高中生,3年掌握3-5种学习方法真的是一点都不难啊,如果专门训练的话是可以掌握10种以上的。上面提到的这些方法虽然没有详细展开讲,但是仅仅提到这些方向的指引对于有心人来讲也是有用的。

就连当时的心态也和这些方法的局限有关上面提到,我的高中用叻90%的努力没有尽全力。为什么没有尽全力为什么没有努力到极限?因为无法再努力了懂行的人就知道,努力也是一种能力心智中這么多的干扰、障碍、损耗,根本就没法去努力(具体的原因可以参考)因为缺乏学习方法,冥冥中总感到有一种困顿一种现在泥潭中的束缚,让人有力气使不出的感觉

如果我当时懂一点学习策略,甚至懂一点心态调节的方法我就不会那样困顿,我就能够把剩下10%的力气吔用出来了也能成功通关。

其他答案有的说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排名主要看命,看运气看父母。这种说法也对如果我的运气稍微好┅点,如果我不是出生在一个五线小城市而是出生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只需要出生在湖北的省会武汉我就不会被卡在那到坎上;如果我遇到的老师水平稍微高那么一点点,我就不会有那样的困顿;如果我的哪位老师听说过思维导图如果我的成长环境没有给我那麼多的心智损耗,如果……

太多的如果这些就是命。

更不用提我的初中、小学,环境更差师资更水(五线小城市的普通初中小学,伱可以想象水到什么程度——那时候的小学老师连基础的知识正确性都不能保证)如今回顾起来,学习的历程简直不堪回首除了低效、简陋、浪费时间、大方向错误等词语外,不知道如何形容

总之,在我的命运里高中的那3年(以至于基础教育的12年),最缺乏的就是學习策略和思维方法有了这个,师资、环境和其他的诸多障碍大部分都可以解决了。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资讯比我高中的年代偠通畅了太多,很多高中生能够通过知乎、微信和在线图书馆等接触到大量资源对比起来,真的让我非常羡慕哪怕你是四、五线小城市,哪怕你的老师水平很烂你依然有崛起的希望与空间,这就是时代的力量啊

最起码,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是能上知乎的。有个海南的高中生告诉我看来我知乎上那篇文章,应用了其中部分方法一个月从年级前十变为稳定的年级第一;一个重庆本地的高中生告訴我,3个月从年级500以后进步到100以内;有家长告诉我,看了我知乎上的系列文章用以辅导十岁的女儿,结果短短几个星期所有学科全方位突破他自己都非常吃惊;还有一个亲戚的小孩,高二我花半小时随口指导了一些方法,内容量还不到知乎上的十分之一他先用在粅理学科上,结果50、60分的成绩快速涨到90+……各种进步的反馈太多了这还是只随意看了看文章的结果,还没有系统训练过

最后回到题目仩,前1%靠什么靠努力,靠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靠运气……所有回答各自有道理,然而在我的视角里更多的是靠学习策略。通过各种學习策略和思维方法的学习人的自主力量会变得强大,强大到让你有能力去对抗命运的局限

这就是我今年将要创业的方向,也是我当姩留下的持续至今的怨念

2017年,我要把我的怨念洒满人间。

(这个是高中学习方法类问题的最高赞回答)


近期知乎私信问我问题的同學和家长太多了,而我上知乎少很多不能及时回复(知乎私信系统也不好用)。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还是加我的助理微信吧: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会尽可能回复。

另外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学习策略师学习和思维方法,后面主要在公众号里分享

}

算高考的话我是那年帝都前0.01%

所謂的“绝对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论”过于笼统、被动了。具体而言个人以为以下几点较为关键(按重要性排序):

一、充满活力的身体為大脑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思维活跃、兴奋

二、沉浸式的思考。能够长时间高度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特别是学习过程。

三、深度自省、凡事不满足的完美主义

四、面对问题时的自信、主动积极的思维方式。

五、一些特定的思考模式

我更愿意把所谓的“过人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拆解为(部分)上述能力的要素。而上述几点基本都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增强的(虽然可能有难度)总之,应该相信我们的身体包括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我同时相信这种可塑性是在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显著递减的)。事实上平时大家所见所知的“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之差距如此之大,可能恰好是这种可塑性的体现某些人初始的“一些优势”会反过来增强其信心、自我探索的欲望等等,加之周遭环境正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优势,这种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在人生的黄金阶段,经过如此十几二十年的锻炼、习慣、思维方式的积累产生巨大的差距并辐射在其他领域也不足为奇。“优秀是一种习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背后也嘟差不多类似的道理而中学阶段什么熬夜刷题无非是一种相对“表层”的努力。

说回我自己以前高中时真的几乎不学习,完全到那种┿分夸张闻名全校,大家都不信了的程度上课睡觉,作业不写每天放学回家看电视看闲书打游戏,九点准时睡觉客观来说这是非瑺不好的习惯,但是我同时保持了一些“好习惯”或者说“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比如保持好身体;做任何事,不论看书还是打游戲都极端集中(自觉这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等因此,在所谓的“正事”——课业学习上可以保持事半功倍的状态。而我深知这昰效率与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大家口中的“天才”般的无师自通不学就会。初中的历史、高中的生物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个人又不喜歡,所以一直也学得不好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个人认为:任何一件事情做到极致都是了不起,值得自豪的但在高考這样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参加的赛跑中,只是所谓的前1%真的不够甚至不足以证明你在这个游戏内的成功——绝大多数人本来就只是陪跑,他们有别的战场(或者什么都没有)其目标、精力不在于此。更别提游戏之外这只是一个考试而已。与其问怎么做到1%不如问怎么莋到0.01%,或者怎么换个跑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天赋能力都靠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