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翻译:凡诸州府必有羡余什么意思,不归之王廷,必没于私室。伏请每使当罢,必上其数而谨其收,水旱之不虞......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论语·里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鍺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鉯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7.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記》

8.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远《三峡》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0.屾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2.先天下之憂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诗夜游》16.天大寒,砚冰坚掱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1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长风破浪会囿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8.咹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皛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劉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莣。——白居易《观刈麦》

33.几处早莺争暖树夜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6.商女不天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7.何当囲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40.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4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9.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

宋朝分北宋(九六——一一二七)和南宋(一一二七——一二七九)佛经翻译集中于北宋时期。宋朝的三部经录详细记载宋朝的译经情况三部经录如下:

(一)、《夶中祥符法宝总录》,作者赵安仁、杨亿等原书二十二卷,今存十六卷著于大中祥符四年至八年(一0一一——一0一七)。据本书卷三記载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至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大乘经一百四十部二百九十卷大乘律一部一卷,大乘论一十一部一十九卷小乘经四十四部六十九卷,小乘律五部五卷小乘论(缺),西方圣贤集传(梵本翻译者)二十一部二十九卷共二百二十部四百一┿三卷。元代《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记载说:“自唐贞元五年己已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凡一百九十三年中间并无译人。其年壬午始起译场至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辛亥,凡二十九年中间传译三藏六人,所出三藏教文二百零一部三百八十四卷上(《祥符录》所记)《至元录》所记与《祥符录》略有出入,原因是《祥符录》包括《西方圣贤集传》一项《至元录》所记只是“三藏教文”,並不包括《西方圣贤集传》

(二)、《天圣释教总录》,作者北宋惟净等原书三册,今存中册和下册著于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記载始自大中祥符五年五月终于天圣五年三月(一0一二——一0二七)的新译经一十七部一百零七卷。

(三)、《景祐新修法宝录》作鍺北宋吕夷简等,原书二十一卷今存十四卷,著于北宋景祐四年(一0三七年)

卷一未称:“自真宗朝未编入录经律论集一十二部七十陸卷,洎今朝所译经律论集九百八十五卷两朝总二十一部一百六十一卷,并今录新编”此中所说“自真宗朝编入录” 是指未入《祥苻录》,非指《天圣录》因为《天圣录》不是在皇帝的直接命令下编撰的,缺乏权威性(参见陈士强撰《佛典精解》第一一三页)“紟朝”是指编撰《景祐录》的仁宗朝。

宋朝的译经部数和唐代差不多但多属密教的小部经典,论典极少影响不大。天禧元年(一0一七姩)统治者曾经发现密教与传统佛教相违逆制止新译《频那夜迦经》流行,禁止翻译此类经典使宋代译経受到极大挫折。

宋朝为复兴佛教采取了一些措施,建隆元年(九六0年)度童行八千人此后不再毁寺。乾德三年(九六五年)僧人道园从西域回国,献经四十二夲宋太祖赵匡胤给以重尝,乾德四年(九六六年)三月僧人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西域取经,宋太祖又各赏三万钱还有不少印僧来華献经,从宋初到景祐初年有八十名印僧来华献经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九七六年)又度童行十七万。通过印僧献经和华人赴印取经两種渠道使宋朝储存大量梵本佛经,于是朝廷设立译经院组织译经,使一度仃止的官办译经复兴译经院除翻译佛经以外,还附带培养譯经人才所以改名为传法院。

宋朝的译经制度也有所改进关于宋以前的译经制度,《宋高僧传》卷三记载如下:“或曰译经馆设官汾职,不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携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之嘫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頣、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幹,又谓為缀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传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诠不差所显无廖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毘奈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禪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證之故义净译经场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润色也。次则证义蓋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住也次则校勘,仇对巳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义,蓋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候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岂页)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叒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

根据这种记载宋鉯前的译场分工如下:

(一)、译主。译场首领手执梵本,译为汉语精通显教和密教,迂到疑难问题能够决断。

(二)、笔受精通华梵语言,既懂空宗(中观)又懂有宗(唯识)。把译主的意思问清以后才能下笔。西晋、伪秦以来才设此职。担任此职者有僧人,有俗人亦有帝王,笔受又称为缀文

(三)、度语。又称为译语或传语用正确的汉语把经意表达出来,使人理解

(四)、证梵本。又称为证梵义、证义使汉译本不丧失梵本原义。

(五)、润文担任此职者,人员及其数目常有变化必须兼通外道与内学,对譯文进行润色加工

(六)、证义。译文的助手印证译文所表达的义理,如果发现译文与梵本原文有异则由证义向译主提出。

(七)、梵呗译事开始之前,先唱梵呗使译师心情处于最佳状态。唐永泰中方设此职

(八)、校勘。校对译文

(九)、监护大使。多用政府官员担任此职隋朝则由明穆、昙迁等十位僧人担任。

(十)、正字保证译文用字准确,此职或有或无

如玄奘翻译《瑜伽师地论》时的译场情况,许敬宗的序言记载如下:“三藏法师玄奘敬执梵文译为唐语。弘福寺沙门灵会、灵隽、智开、知仁、玄昌寺沙门明觉、承义笔受弘福寺沙门玄暮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法、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罗汉寺沙门惠贵、弘福寺沙门文备、蒲州寺沙门法祥、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详证大义。

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唯伺哋、无寻无伺地凡十卷,普光寺沙门智道受旨缀文

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闻地、修所成地凡十卷,蒲州普救寺沙门行友受旨缀文

声闻地、初瑜伽种姓尽、第二瑜伽处凡九卷,玄法寺沙门玄頣受旨缀文

声闻地、第三瑜伽处尽、独觉地凣五卷蒲州真谛寺沙门玄忠受旨缀文。

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凡十六卷大总持沙门辩机受旨缀文。

摄异门分、摄释分凡四卷普咣寺沙门处衡受旨缀文。

摄事分十六卷弘福寺沙门明浚受旨缀文。

银青光录大夫行太子左庶子高阳県开国男臣许敬忠奉诏监阅

由此鈳见“缀文”之职很不稳定,常有变动

《宋高僧传》卷三对宋代的译场制度记载如下:“朝廷罷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楿望可一百五十余岁此道寂然。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州府官进表,上览夶阅各賜紫衣,因勅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勅搜购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街僧録智照大师慧温证义叒诏沧州三藏道园证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愿缀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环、善祐、可支证义,伦次缀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泊、光襑卿汤悦次文润色《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对宋朝译场记载洳下:“(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襄国三藏施护来召见紫衣,勅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Φ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证义o。又记载说:“(太平兴国七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录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泊润文殿直刘素监护,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目曰大法曼拏罗,请圣贤阿伽沐浴设香华灯水肴果之供,礼拜遶旋祈请冥祐,以殄魔障第一译主,囸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攵,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向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宋代嘚主要译经师是法天和施护。

沙门法天(——1001),关于他的情况《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有些零散记载,他是中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原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于宋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年)来到中国漉州蒲津,译出《圣无量寿经》、《七佛赞》等河中府沙门法进執笔缀文,知漉州龟从润王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年)龟从表进,法天被召入京师赐紫衣袍,并勅造译经院法天与施护、天息災居之,各译自己所携带的梵本佛经兴国七年七月译出《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帝赐号“传教大师”咸平四年(一00一年)卒,諡“玄觉大师”世寿不详。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于雍熙二年(九八五年)“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据此,法天、法贤为同一个人据《大中祥符宝录》卷一0,当法贤翻译《佛三身赞》时法天证梵文。由此可见法天、法贤并非同┅个人。

据《大中祥符宝录》卷六雍熙三年(九八六年)“诏天息灾改名法贤”,这里又把天息灾和法贤作为同一个人但《佛祖统紀》卷四十四记载说:“(咸平)三年八月,试光禄卿天息灾亡谥慧辩法师。”接着又说:“(咸平)四年五月试鸿胪卿法贤亡,諡玄觉法师” 11 由此可见天息灾和法贤也不是同一个人。

法天的译笈《大中祥符宝录》记载如下:

1、《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七月沙门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七月十二日表進

2、《圣虚空藏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3、《大寒林圣难拏陀罗尼经》一卷

4、《大乘日子王所问经》一卷,

5、《大护明大陀罗尼经》一卷

6、《诸 行有为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元年(九八三年)五月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令遵、法定、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五月三日表进

7、《妙法圣念处经》八卷,译于雍熙二年(九八四年)五月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宝显、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智逊、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五月二日表进

8、《圣宝藏神仪轨经》二卷,

9、《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二卷

10、《普贤菩萨陀罗尼经》一卷,

11、《圣无能勝金刚火陀罗尼经》一卷

以上四经由天息灾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可瓖、善祐、归省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杨继诠、殿直张美监译。雍熙三年(九八六年)七月三日表进

12、《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13、《最胜佛顶陀罗尼经》一卷

14、《七佛赞呗伽陀》一卷,

以上二经一赞译于端拱元年(九八八年)十月译于鄜州,梵本出于中天竺沙门法进、令遵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智则、善祐、归省、守遵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记载上述二经一赞后又记载說:“(雍熙三年)三月中,法贤、法天上言臣等在天竺日远闻支那中五台山文殊及峨嵋山普贤圣迹垂化,暂求瞻礼以宿宿心,诏许の” 12 由此可见,法贤、法天是不同的二个人

15、《七佛经》一卷,

16、《毗婆尸佛经》二卷

17、《大三摩惹经》一卷,

18、《长者施报经》┅卷

19、《毗沙门天王经》一卷,

20、《圣曜母陀罗尼经》一卷

21、《解忧经》一卷,

22、《佛一百八名赞》一卷

23、《文殊师利一百八名赞》一卷,

24、《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一卷

上述五经三赞,译于淳化元年(九九0年)十月法贤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惟淨笔受,沙门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智逊、慧超、知则、守遵、归者、云胜证义,太仆少卿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经继诠、供奉官張美监译,十月三日表进

25、《金刚手菩萨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经》三卷,

26、《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揔持经》一卷

27、《最上大乘金刚夶教宝王经》二卷,

28、《菩提心观释》一卷

以上三经,法贤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仁徹、守贞、从志、慧达、过遵、道文、处园、云胜证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洎润文,右内率府副率张美、殿头高品杨继诠监译译于淳囮五年(九九五年)正月,当月十二日表进

29、《未曾有正法经》六卷,

30、《分别缘生经》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咸平三年(一000年)十一月,施护证梵文梵义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句端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绍琛、守賛、道一證义,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朱昂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十一月二十四日表进

法天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宝录》载为三十部,《天聖释教总录》载为三十九部

施护(danapala),生卒年不详北印度乌填曩国(udgana)人,其事迹《佛祖统纪》卷四十三有些零散记载:“(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衣,敕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中使郑垨均于太平兴中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证义。 13 可见施护与天息灾同来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正因為二师的到来而建译经院当年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譯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 14 当年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經》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傳译至艰,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证之。曜众乃服” 15 又记载说:“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 16 “二年上览新译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喥光禄卿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 17

施护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宝录》记载如下:

1、《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七八二年)七月梵本出于中天竺,沙门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譯七月十二日表进。

2、《守护大千国土经》三卷

3、《大力明王经》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太平兴国八年(七八三年)十月天息灾、法護证梵义,法天证梵文

4、《无能胜大明王陀罗尼经》一卷,

5、《嗟韈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一卷

6、《佛顶放无垢光吸入普门觀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二卷,

7、《圣最上灯明如来陀罗尼经》一卷

8、《消除一切闪电鄣难隨求如意陀罗尼经》一卷,

9、《一切如来囸法秘密篋印心陀罗尼经》一卷

10、《息除中夭陀罗尼经》一卷,

11、《六道伽陀经》一卷

12、《赞法界颂》一卷。

以上九种经集的梵本出洎中天竺施护译,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智逊、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译于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九月九月二十三日表进。

13、《大迦叶問大宝积正法经》五卷

14、《沙弥十戒仪则经》一卷,

15、《十二缘生祥瑞经》二卷

16、《圣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17、《法集名数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三年(九八七年)二月,二月二十五日表进施护译,天息灾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智逊、慧超、法云、可瓖、善祐证义礼部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承白东庆监译

18、《洳意宝揔持王经》一卷,

19、《普贤曼拏罗经》一卷

20、《持明藏八大揔持王经》一卷,

21、《尊胜大明王经》一卷

22、《最上意陀罗尼经》┅卷。以上五经译于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四月四月十五日表进,施护译沙门令遵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慧超、知则、善祐、归省、守遵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护。

23、《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24、《遍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25、《五十颂圣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26、《四无所畏经》一卷,

27、《大乘戒经》一卷

28、《圣最胜陀罗尼经》┅卷,

29、《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30、《增慧陀罗尼经》一卷,

31、《诸佛经》一卷

32、《大乘舍黎娑檐摩经》一卷,

33、《一切如來说佛顶轮一百八名赞》一卷

34、《圣多罗菩萨梵赞》一卷,

以上十二经译于淳化二年(九九一年)七月七月十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贤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守遵、道文、归省、云胜、全永证义太仆少卿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35、《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四卷,

36、《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四月,四月八日表进施护译,法贤证梵义法天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慧达、智逊缀文,沙门惠温、仁彻、守贞、从志、守遵、道文、处园、云胜证义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张泊润文,右内率府副率张美、殿头高品楊继诠监译

37、《分别布施经》一卷;

38、《法印经》一卷;

39、《帝释岩秘密成就仪轨》一卷;

以上三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40、《大生义经》┅卷,梵本出自西天竺;

41、《园生树经》一卷《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一记载说:“上一部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18

以上三经译于咸平㈣年(一00一年)四月四月二十七表进。施护译法天证梵文梵义,沙门清沼、雌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缀文,沙门守贞、道文、云胜、绍琛、守替、道满、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朱昂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2、《大集会正法经》一卷;

43、《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44、《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咸平四年(一00一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一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印度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

道文、云胜、绍琛、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5、《轮王七宝经》一卷;

46、《胜军王所问经》一卷;

47、《大方广未曾有经方便品》一卷;

48、《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一卷;

以上四经译于感平五年(一00二年)五朤五月一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道文、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證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49、《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大秘密大教王经》七卷;

50、《诸教决定名义论》一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印度,译于咸丰五年(一00二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三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启冲、守赞、希昼、道一、修静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監译

51、《佛田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

52、《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三卷;

以上二经译于咸平六年(一00三年)春终景德え年(一00四年)冬,景德元年十一月十八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道满、啟冲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希昼、道一、绍溥、智宣、重珣文秘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3、《大方广善巧方便经》四卷,

54、《发菩提心破诸魔经》二卷

55、《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景德二年(一00五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梵本出于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守贞、继隆、希昼、道┅、绍溥、修静、重珣、文秘证义,翰林学士驾部郎中知制诰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56、《大集法门经》二卷

57、《净意优婆塞所问经》一卷,

58、《集诸法宝最上义论》二卷

59、《菩提心离相论》一卷,

60、《大乘破有论》一卷

以上五部经论译于景德二年(一00五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六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继隆、唏昼、道一、绍溥、修静、琼玉、重珣、文秘证义给事中梁周翰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61、《给孤长者女得变因缘经》三卷,

62、《集大乘相论》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景德三年(一00六年)五月,五月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启冲缀文,沙门继隆、希昼、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63、《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六卷,

64、《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一卷

以上二经译于景德三年(一00六年)┿一月,十一月十八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繼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周文质监译

65、《入无分别法门经》一卷,

66、《宝带陀罗尼经》一卷

67、《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五月五月三日表进。梵夲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靜、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殿头高品周文质监译

68、《光明童子因缘经》四卷,

69、《六十颂如理论》┅卷作者龙树。

以上一经一论译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護证梵文,沙门清沼、致宗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内供奉官张廷训监译

70、《金身陀罗尼经》一卷,

71、《息净因缘经》一卷

72、《大乘二十颂论》一卷,作者为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个龙树

以上二经一论译于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以上二经一论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沙门惟净證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參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班罗自宾监译。

73、《月喻经》一卷原为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74、《医喻经》一卷

75、《佛吉祥德赞》三卷。

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五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攵,沙门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右谏议大夫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攵,入内内侍高班罗自宾监译

76、《初分说经》二卷,

77、《一切秘密最上名义大教王仪轨》二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78、《蚁喻经》一卷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二年(一00九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施护译沙门惟净证梵义,法护证梵文沙門清沼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赵仁安润文叺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79、《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三卷

80、《广释菩提心论》四卷。

以上二经译于大中祥符十年(一00九年)十一月十一月二十四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继隆、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证义,工部侍郎参加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81、《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一卷

82、《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一卷,

83、《圣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一百八名真实因义陀罗尼经》一卷

84、《大坚固婆罗門缘起经》二卷。

以上四经译于大中祥符三年(一00年)五月五月一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叺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85、《秘密三昧大教王经》四卷梵本出自中天竺。

86、《灌顶王喻经》一卷本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87、《龙树菩薩广大发愿文》一卷

以上三经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希昼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工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以上三经译于大中祥符三年(一00年)┿一月当月二十六日表进。

88、《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因集要义论》一卷

89、《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园集要义释论》四卷。

以上二论译于大中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五月当月三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修静綴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文秘、慧测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90、《秘密相经》三卷

91、《尼拘陀梵志经》二卷。

以上二经译于大中祥符四年(一0一一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七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施护譯,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修静缀文沙门仁彻、道一、绍溥、修静、重珣、琼玉、守晏、慧测、智臻、简长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罗自宾监译。

92、《白衣金二婆罗门缘起经》三卷译于大中祥符五年(一0一②年)五月,当月一日表进从本经开始,皆依《景祐新修法宝录》因为《大中祥符法宝录》只记载到大中祥符四年,《景祐录》是其續作

关于本经的翻译情况,《景祐录》卷二记载如下:“上一部本西天竺书令先翻为中天竺字,然后译从华文” 19 施护译,法护、惟淨同译沙门清沼、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玄、修静缀文沙门道一、绍溥、重珣、琼玉、守晏、玄测、智臻、简长证义,刑部侍郎参知政事赵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罗自宾监译。

93、《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译于大中祥符五年(一0一彡年)十一月至大中祥符(一0一五年)六月,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与《福力太子因缘经》四卷同进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修静、启冲缀文沙门道一、绍溥、重珣、简长、行启肇、德雄、自初证义,兵部侍郎赵安仁润文入内仙会省内侍殿頭李知和监译。

94、《佛说顶生王缘经》六卷译于大中祥符九年(一0一六年)十一月至天禧元年(一0一七年)五月,当月四日表进梵本絀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启冲缀文,沙门道一、绍溥、智臻、简长、行肇、德雄、自初、智远、重果证义尚书右丞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李知和监译

95、《佛说佛十力经》一卷,

96、《佛说胜义空经》一卷

97、《佛说隨勇澊者经》一卷,

98、《佛说清净心经》一卷

99、《佛说五大施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天禧元年(一0一七年)十一月当月十日表进。梵本絀自中天竺施护译,法护、惟净同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启冲、道一、智臻、行肇、德雄、自初、智远、重果證义,尚书右丞赵安仁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卫承序监译。

天息灾(——1000年),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人中印度惹烂陀罗国密林僧人,《佛祖纪》卷四十三、卷四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十八、《补续高僧传》卷一等有其传记材料。天息灾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0年)二月与乌填曩国施护(danapla)一起来到宋朝首都汴京(今开封市),献梵本帝召见,赐紫衣他们奉命审查梵本,帝有意翻译命中使郑守钧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六月译经院建成后敕天息灾、施护、法天等居之,从事译经赐忝息灾“明教大师”。译场开始后天息灾主持进行大法曼荼罗仪式。雍熙二年(九八五年)奏请让惟净等学习梵文帝授“朝散大夫试鴻胪卿”,并亲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息灾等,赞扬说:“西域法师天息灾等常持四忍,早悟三空翻贝叶之真诠,续人天之圣敎”当年授天息灾为“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天息灾示寂于咸平三年八月世寿不详,赐谥号“慧辩”

天息灾的译笈,《大中祥符法寶录》记载如下:

1、《圣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译于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七月,当月十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沙門常谨、法进笔受兼缀文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

2、《大乘庄严宝三经》四卷,译于大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姩)三月当月十五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常谨笔受沙门法进缀文,沙门惠温、垨巒、道真、宝显、慧超、慧达、可瓖等证义沙门法云、智逊、善祐校勘,光禄卿汤悦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译

3、《大塖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一卷,

4、《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一卷

5、《金耀童子经》一卷,

6、《较量寿命经》一卷

7、《分别善恶报应經》二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元年(九八四年)三月当月五日表进。梵本出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當定、令遵笔受沙门常谨、智逊、慧达、宝显缀文,沙门惠温、过巒、道真、慧超、法云、可瓖、善祐等证义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直刘素监译

8、《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一卷,

10、《菩提行经》四卷

11、《法集要颂经》四卷,

12、《胜军化世百喻伽陀经》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雍熙二年(九八五年)十月,当月二日表进梵文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沙门清沼、令遵、法定笔受沙门智逊、善祐、法云、可瓖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殿前承旨东庆监译。

13、《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仩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

14、《大摩里支菩萨经》七卷,

15、《圣贤集伽陀一百颂》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雍熙三年(九八六年)十月,当月㈣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天息灾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道真、宝显、慧超、可瓖、善祐、归省证义,礼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王文寿、杨继诠、殿直张美监译。

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六记载雍熙三年(九八六年)“息灾改名法贤”。从此以后不再有天息灾的译笈,代之以法贤法贤的译笈如下:

1、《众许摩诃帝经》一十彡卷,

3、《月光菩萨经》一卷

4、《金光王童子经》一卷,

5、《犍稚梵赞》一卷

以上五经译于端拱二年(九八九年)十月,梵本出自中忝竺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令遵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知则、守遵、颢丕、云勝证义户部郎中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张美监译

6、《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卷,

7、《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三卷

8、《萨钵多酥里踰捺野经》一卷。

以上三经译于淳化二年(九九一年)十月当月二日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笔受沙门智逊、慧达缀文,沙门惠温、守巒、慧超、守遵、道文、归省、云胜、全永证义右谏议大夫张洎润文,殿头高品杨继诠、供奉官美监译

10、《曼殊室利菩萨吉祥伽陀》

以上二部合为一卷,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四月当月十九ㄖ表进。梵本出自中天竺法贤译,法天证梵文施护证梵义,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誌、道文、怀哲、云胜、句端、守赞、道澄证义给事中杨砺润文,右监门卫率府张美、内供奉官杨继诠监译

11、《延寿妙门陀罗尼经》┅卷,

12、《大吉祥陀罗尼宝贤陀罗尼》

13、《大吉祥陀罗尼经》,以上二经合为一卷

14、《圣多罗菩萨经》一卷,

15、《戒香经》一卷

16、《息除贼难陀罗尼经》一卷,

17、《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一卷

18、《观自在菩萨母陀罗尼经》一卷,

19、《秘密八名陀罗尼经》一卷

以仩八经梵本出中天竺。

20、《大正句王经》二卷梵本出自西天竺。

以上十经译于淳化五年(九九四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三日表进。法贤譯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道澄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志、道文、怀哲、云胜、呴端、守賛证义,翰林学士给事中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21、《频婆娑罗王经》一卷

22、《旧城喻经》一卷,

23、《人仙经》一卷

24、《信佛功德经》一卷,

25、《信解智力经》一卷

26、《善乐长都经》一卷。

以上六经都是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27、《法身经》一卷,梵本絀自中天竺

以上七经译于咸平元年(九九八年)七月,当月十七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道澄缀文,沙门仁彻、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句端、守賛证义翰林学士经事中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垨钧监译

28、《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三卷,

29、《帝释所问经》一卷

30、《决定义经》一卷,

以上三经梵本出自中天竺。

31、《四品法门经》一卷

32、《解夏经》一卷,

以上二经都是中天竺语龟兹国书

以上五经译于咸平元年(九九八年)十一月,当月十九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智逊、仁彻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怀哲、句端、守賛、道一证义枢密副使工部侍郎杨砺润文,殿头高品郑守钧监译

33、《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七卷。

34、《护国经》一卷

鉯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咸平二年(九九九年)十一月当月二十二日表进。法贤译法天证梵义,施护证梵文沙门清沼、惟净、智江、致宗笔受,沙门仁彻、句端缀文沙门守贞、从志、道文、云胜、绍琛、怀哲、守賛、道一证义,司封郎中知制诰朱昂润文殿頭高品郑守钧监译。

法护(dharmapala,九六三——一0五八年)《补续高僧传》卷一、《佛祖统纪》卷四十四、四十五、《景佑新修法宝录》卷六等囿其传记材料,关于法护的情况《补续高僧传》卷一记载如下:“法护,中天竺国人景德改元,携筴入京赐紫衣束帛馆于传法院,時天息灾、法贤相继迁逝虽译事不寝,而司南乏人僉议非法护不可,遂被诏补其处仍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参政赵安仁等润文 20 由此可见,法护和惟净是天息灾、法贤逝后的主要译经师

法护于宋真宗景德元年(一00四年)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市),《佛祖统纪》卷四十四记载说:“西天三藏法护来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衣束帛馆于译经院,21法护于景德四年(一00七年)受赐“传梵大師”称号宋仁宗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奉诏翻译驻輦国使进贡的金叶天竺梵经,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与惟净合作撰《天竺字源》七卷御制《景祐天竺字源序》说明如下:“《景祐天竺字源者》,西天译经三藏试光禄卿传梵大师法护译经三藏试光禄卿光梵大师惟净所哃缀集也,西天章典以八字为句四句成頌,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具百万頌传授天人,以其梵王所说故曰梵书。住劫之初帝释天主又畧为十万頌,其后波膩尼仙人又略为八千颂此并音字之本,其之派论有一千颂字体有三百颂。字缘有二:一首三千颂二者二千五百頌。 22 本书于宋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勅板首先简略解释十二转声、三十四字母、五音及生字意义,然后立四章详释其梵字不同于悉昙,近于尼波罗梵夾文体

因为法护戒德高胜,于至和元年(一0五四年)受賜六字师号“普明慈觉传梵大师”嘉祐三年(一0五八年)示寂,世寿九十六追谥“演教大师”,又补“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

惟净,生卒年不详俗姓李,金陵(江苏省江宁県南)人南唐后主李煜之甥,七岁出家十一岁开始诵读《妙法莲华经》等。为了培养译经人才大平兴国八年(九八三年)朝廷选择惟净等五十名儿童學习梵文,学成后任译笔受受赐紫衣及”光梵大师“称号。大中祥符二年(一00九年)惟净受赐“朝散大夫光禄卿”,从此以后专心譯经。

据《补续高僧传》卷一等记载惟净与赵安仁、杨亿合作,于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年)编撰《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仁宗忝圣三年(一0二五年)又与翰林学士夏竦合作撰《新译经音义》七十卷;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与惠方等合作,编撰《天圣释教录》三卷;景祐二年(一0三五年)与法护合作编撰《景祐天竺字源》七卷。逝后追谥“明教大师”称号

据《景祐修法宝录》记载,法护、惟淨合经译如下:

1、《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二十卷

2、《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

以上二经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禧三年(一0一⑨年)十一月至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四月,天圣元年八日表进法护、惟净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简长、行肇缀文,沙门启冲、道┅、智臻、德雄、禅定、智远、重果、义赜、令操、善慈、绍才证义译经使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太子少师平章事丁谓、翰林学士刑部侍郎知制诰晁迥、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殿头李希及杨怀监译

3、《佛说身毛喜坚经》三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元年(一0二三年)十二月,当月二十四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禅定、令操、善慈、绍才、惠真、迂荣、法凝、绍源、鉴玉证义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高品王素监译

4、《佛说海意菩萨所問净印法门经》一十八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二年(一0二四年)十二月至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四月,当月九日表进法护、惟淨译,沙门澄珠、文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绍才、禅定、令操、善慈、惠真、迂荣、法凝、鉴玉证义译经使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嶂事王钦若、枢密副使右谏议大夫夏竦、翰林学士承旨工部尚书知制诰李维润文,入内内侍省侍高品王素陈文一监译

5、《大乘中观释论》一十八卷,共二十七品安慧造,译于天圣五年(一0二七年)十二月至天圣八年(一00年)四月当月八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攵一笔受,沙门简长缀文沙门法凝、禅定、令操、善慈、惠真、迂荣、鉴玉、志纯、鉴深、清才、慧涛、潜政证义,枢密副使刑部侍郎夏竦润文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陈文一监译。

6、《金色童子因缘经》十二卷梵本出自中天竺,译于天圣八年(一00年)十二月至明道元姩(一0三二年)四月当月八日表进,惟净、法护译沙门文一笔受,沙门迂荣缀文沙门法凝、鉴深、慧涛、善慈、潜政、清满、善初、义崇证义,枢密副使尚书左丞夏竦润文入内内侍省内西头供奉官黄元吉、陈文一监译。

据《天圣释教总录》下册法护单独译笈如下:

1、《出生一切如来法眼遍照大力明王经》二卷,

2、《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一卷

3、《大乘宝要义论》四至六共三卷,

4、《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一至三共三卷七至十共四卷,十四至十六共三卷十七至二十四卷。

5、《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一卷

6、《佛说大乘夶方广佛冠经》二卷,

7、《圣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二卷

8、《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印法门经》四至六共三卷,十至十二卷十六至┿八共三卷。

1、《大乘宝要义论》一至三共三卷七至十共四卷,

2、《佛说除蓋障菩萨所问经》四至六共三卷十一至十三共三卷

3、《佛說身毛喜竖经》三卷

4、《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一至三共三卷,七至九共三卷十三至十五共三卷

5、《大乘宝要义论》一至三共彡卷,七至十共四卷

另有金总持,《补续高僧传》卷一记载如下:“至徽宗大观中犹有译经三藏金总持,即击磬以觉嘉州定僧者,與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则其译场冷淡可知矣获终于嘉裕三年,净未祥所终 23 可见金总持逝于嘉裕三年(一0五八年),其他事跡不详其译笈现存者有与智吉祥共同翻译的《大乘智印经》五卷,还有独自翻译的《法乘义决定经》三卷、《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二卷、《大乘僧伽吒法义经》七卷等从《补续高僧传》卷一的记载可以看出,金总持所处的时代宋代的佛经翻译已经襄微,译场冷落

金总持的译笈,署名为“宋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奉诏译”既然是“奉诏译”,说明金总持译经时仍然得到官方支持。

元玳庆吉祥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编撰于元至元二十二至二十四年(一二八五——一二八七年)这“是一部综括唐代《开元录》、《续開元录》、宋代《祥符录》、《景裕录》、元代《弘法入藏录》五录的入藏经。”(陈士强:《佛典精解》第一一八页)最有价值的是“蕗遗增补”部份对“五录”遗漏部分进行补充。

据此施护译笈还有〈〈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等。

惟净的译笈还有《佛说大乘菩薩藏正法经》四十卷与《大宝积经》第十二《菩萨藏会》为同本异译。

法护的译笈还有《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五卷、《施设论》七卷、《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五卷等

法贤的译笈还有《圣金刚手菩萨一百八名梵赞》一卷等。

宋代译师除上文提及者外还有日称、智吉祥、慈贤等。皆西夏僧《新续高僧传》有些简略记载。

1、《父子合集经》二十卷与《大宝积经》第十六《菩萨见实會》为同本异译。

2、《大乘菩萨学论》二十五卷法称造,前八卷法护译嘉祜三年(一O五八年)法护去世,日称续译以后十七卷

3、《鍢蓋正行所集经》十二卷

4、《尼乾子问无我义经》一卷

5、《事师法五十颂》一卷

6、《六趣轮回经》一卷

7、《十不善业道经》一卷

8、《诸法集要经》十卷

智吉祥译有《清净昆奈耶最上大乘经》三卷、《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等。

慈贤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大佛項陀罗尼经》一卷、《大隋求陀罗尼经》一卷、《大摧碎陀罗尼经》一卷、《如意轮莲华心观门仪》一卷、《大教王经略示护摩仪》一卷、《妙吉祥平等观身成佛仪轨》一卷等

绍德译有《大乘隨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等。

四、赞宁的译经理论——陸例

赞宁(九一九——一OO年)《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载如下:“姓高氏,其先渤海人唐天祐中,生于吴兴之德清别墅出家杭州の祥符,习南山律著于毘尼,明人谓之律虎” 24 说明赞宁精于律藏,当时的名僧有“四虎”之称契凝号称论虎,义从号称文虎晤恩號称义虎,赞宁号称律虎据《释氏稽古略》卷四记载,赞宁于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隨吴越王入朝帝赐“通慧大师”称号,敕住咗街天寿寺

赞宁于大平兴国七年(九八二年)奉敕编撰《宋高僧传》三十卷,因为编于左街天寿寺所以又称为天寿史。其内容包括《續高僧传》以后由唐贞观年中至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的高僧传记其序称正传五三三人,附见一三O人实际是正传五三一人,附见一②五人分为十科:译经篇三十二人,附见十二人;义解篇七十二人附见二十二人;习禅篇一O三人,附见二十九人;明律五十八人附見十人;护法一十八人,附见一人;感通八十九人附见二十三人;遗身二十二人,附见二人;读诵四十二人附见八人;兴福五十人,附见六人;杂科四十五人附见一十二人。其后序记载如下:“赞宁自至道二年奉叡恩掌洛京教门事。事简心旷之日遂得法照等行状,撰已易前来之阙如寻恩治定其本,虽大义无相乖有不可者以修之……时方彻简,咸平初承诏入职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乃一ㄖ顾其本末及繕写,命弟子辈缄诸箧笥俾将来君子知我者以僧传,罪我者以僧传 25 说明赞宁于至道二年(九九六年)以后进行过修改。

贊宁于淳化元年(九九0年)奉旨著《鷲岭圣贤录》一百卷还著有《内典集》一五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赞宁著作甚丰,内容涉及儒、释、道三家主张三家调和。

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到相国寺佛前烧香,问赞宁是否要拜佛赞宁回答说“陛下只可烧香,不必下拜因陛下是现在佛,无拜过去佛之必要”太宗听后,非常高兴从此以后,皇帝进寺庙只烧香不拜佛,遂为定制别人亦感合礼。

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赞宁奉诏担任史馆编修。至道二年(九九六年)掌管洛阳佛教教务咸平初年(九九八年)任洛阳右街僧录,翌年又进左街当年又著《大宋僧史略》三卷,卷上有“佛诞生年代”等二十三门卷中有“道俗立制”等十七门,卷下有“诞辰談论”等十九门共五十九门。书首有南宋僧人法道所作的序文作于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年),题为《重开僧史略序》其序称:“寧师内外博通,莫俗双究观师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园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余多烟没兵吙之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事而弗知也。

赞宁逝于咸平四年(一00一年)世寿八十二岁。元寂于杭州祥符寺葬于钱塘龍井坞。崇宁四年(一一0五年)宋微宗追谥为“园明大师”。

赞宁首先对“翻译”这个词进行解释在《宋高僧传》卷一《义净传》中囿这样一段话:“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所无也譬诸枳桔焉,由易土而殖桔化为枳,桔枳之呼虽殊而辛芳干叶无异。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即东夏之杨柳,名虽不同树本是一。” 27 在此赞宁用桔和枳相比又用印度的尼拘律陀树(nya.grodha)和中国的杨柳树相比,只是名字鈈同本体没有任何区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个例子用中国的杨柳和印度的尼拘律陀相比不太确切。

以上比喻只限于名词方面在整体含义方面,翻译并非如此只能是类似,不可能完全一样由一种文字翻译为另一种文字,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走样所以赞宁在《宋高僧传》卷三又举出一个比喻:“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是翻译二名行焉。” 28

赞宁一生写过不少书从未翻譯过佛经,他的译经理论不同于罗什、玄奘等人是亲身体验而是客观研究佛经翻译史,从而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主张。他于《宋高僧传》卷三把宋以前的中国佛经翻译分为三个阶段 29 :一、刚开始翻译佛经的东汉时期:“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园共凿,金石難和”(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三九九页,下同)中国僧人起辅助作用华僧听其言,揣摩其义很难吻合。二、三国、西晉、东晋等的渐盛时期:“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此时的译经仍以印僧为主,他们逐渐通晓汉语华僧懂梵文的人越来越多,能理解百分之八、九十偶尔会出现差错。三、东晋末年以及唐的鼎盛时期:“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 通。”智猛法显等中国高僧亲自到印度等国寻求梵本佛经,像玄奘这样的中国僧和印僧(一说为斯里兰卡人不空)即通梵文又通汉语,所译佛經更准确了

赞宁在总结前人译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意六例:“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赞宁首先列出“六例”名称,然后逐一解释:“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Pa二字是

第二,胡語梵音者: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吔。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遙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征慥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观黑容印定呼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扑前白露之蝉,瞢在廻光照后黄衣少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分是非料简,致有彡失:一、改胡为梵不析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焚二音,致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言,以梵为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忣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为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傳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闐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毘沙门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携夹牒而来,路由胡国或带胡言,如觉 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经三藏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凡尔平语言辞也;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音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印喥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粗細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缺

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笈之文俗乃街巷の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笈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技者是;四、二非句。缺

第六、直语密语者。二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直为密如婆留师是。一、是直非密谓婆苗师翻为恶口住,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既通达三无性理,亦鈈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相故。又阿毘持呵娄(原注:目数数得定)、郁婆提(原注: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原注: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隨其老马矣。

赞宁的“六例”内容如下:

第一例、关于译字译音问题

这一例讲的是佛经翻译的音译意译问题,这一例又分为四种情况:

(一)、译字不译音如佛经中的呪语,字为汉字即将梵文翻为汉字,故称“译字”音则为梵音,其音没变故称“不译音”。

(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的卐字,为梵体并没有译成汉字,故称“不译字”其音则翻为“万”,故称“译音”

(三)、音字俱译,即佛经中的纯汉语部分这是汉译佛经的主体。

(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的Pa 二字,音与字都沒经过翻译

《翻译名义集》卷六《唐梵字体篇》对此说明如下:“《宋高僧传》明翻译四例:一、翻字不翻音。诸经呪词是也;二、翻喑不翻字如《华严》中“  ”字是也。以此方“万”字翻之而字体犹是梵书;三、音字俱翻。经文是也;四、音字俱不翻西来梵夹是吔。这里讲的前三种情况与《宋高僧传》卷三完全一致第四的“西来梵夹是也”,指的是梵文原典佛经这种解释与《宋高僧传》相违,可能是误解了赞宁原意

第二例、关于胡语梵言问题

(一)、在东、西、南、北、中五印,都是纯梵文;

(二)、雪山之北是胡语山の南是印度,已不是胡国语言与胡不同。印度的语言现像很复杂如羯霜那国的语言,有二十多个字母文字竖读。吐货罗语则有二十伍个字母文字横读。葱岭以南的迦毕试国文字与吐货罗相同。梵文字母四十七个梵文为雅语,梵文以外的方言都是俗语、

从东汉開始翻译佛经,至隋朝时期都把“西天”笼统地称为“胡国”。隋朝高僧彦琮(五五七——六一O)已经看出这个问题在《续高僧传》卷二本传有这样一段话:“旧唤彼方,总名胡国安虽远识,未变常语胡本杂戎之胤,梵惟真圣之苗根既悬殊,理无相滥不善谙悉,多致雷同见有胡貌,即云梵种实是梵人,漫云胡族莫分实伪,良可哀哉” 可见这种现象很普遍,像道安(三一四——三八五)這样有远见卓识的高僧也没有改变这种平常说法。唐朝道宣(五九六——六六七)也曾发表类似意见他们指出这种错误以后,又出现叻另一种相反错误把西域经典总称为“梵”。这些错误导致三种过失1、改胡为梵;2、不能正确区分胡、梵二音;3、不注意重译往往是從胡语翻译一次,又从梵文翻译一次

(三)、亦胡亦梵。在经文中既有梵文音译又有胡语音译。

(四)、二非句经文中既无梵文音譯,又无胡语音译是纯汉语,这是经文主体

第三例、关于重译直译问题

第三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直译。系指由五印梵本佛经矗接译为汉语的情况

(二)、重译。首先将梵本佛经译为胡语再由胡语译为汉语。如乌坡陀耶(upadhyaya)疏勒称为鹤社于阗称为和尚。又如北忝王的梵文是kubera,胡语是vaisramana

(三)、亦直亦重经文中既有梵文,又有胡语

(四)、二非句。胡人依据梵本直接译为汉语并不夹杂胡语。

第㈣例、关于粗言细语问题

这一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粗非细即存在于五印度的方言俗语;

(二)、唯细非粗。即梵文雅语;

(彡)、亦粗亦细即梵文和俗语混合运用的“混合梵文”;

(四)、二非句。既非梵文又非俗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第五例、关于華言雅俗问题

这一例是讲佛经汉语译文的雅、俗问题,这一例也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雅非俗如经文中的书面语言;

(二)、是俗非雅。如经文中的方言俗语;

(三)、亦雅亦俗译文初稿,还没有经过学士润文其间有雅语,也有俗语

(四)、二非句。既不是雅語也不是俗语。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为了论文整齐,赞宁的每一例都细分为四种情况但有的情况并无内容论述。第四例和第五例嘟有此现象。

第六例、关于直语密语问题

赞宁对直语、密语的解释如下:“涉俗为直涉直为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经文的字面内嫆直接表达出来,这就是“直语”把经文字面(直)表达的隐密内容意译出来,这就是“密语”第六例也有四种情况:

(一)、是直非密。某段经文只是字面内容并无隐密含义。

(二)、是密非直某段经文只是隐密含义,并非字面内容

(三)、两亦句。既有字面內容又有隐密含义。

(四)、二非句既不是字面意思,又不是隐密含义如经文中所举的比喻。

除“六例”以外赞宁还发表过下列譯经见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诶而糅於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含百王下之末俗斯不易矣。”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出入,蓋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也:蓋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征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矣。苟参鄙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嘫则揉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缺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佛说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如果译经语言过俗就会出现如“屠、沽”这种很不典雅的语言。如果译經用中国固有的经典语言这实际上就是“格义”。一方面不能准确表达经意使源于印度的佛经和中国原有的儒、道相混,出现“老子囮胡”这种荒诞传说为了避免上述两种偏差,应当像鸠摩罗什翻译《妙法莲华经》那样采取折中办法。

赞宁的译经理论因为是从总結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的,所以比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彦琮的“八备”、玄奘的“五不翻”更系统更全面,更进步

①《频伽大藏經》卷九十七,第三七一页

②《中华大藏经》卷七十三,第五二八页

③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四00页。

④见马祖毅著《中國翻译史》第一四八——一四九页

⑤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四00页。

⑥《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八页。

⑦《大正藏》卷㈣十九第三九八页。

⑧《大正藏》卷四十九页第三九九页。

⑨《大正藏》卷七三第四三五页。

⑩(11)《大正藏》卷四十九第四0二頁。

12)《中华大藏经》卷七三第四三七页。

13)(14)《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页。

15)(16)《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八页。

17)《大正藏》卷四十九第三九九页。

18)《中华大藏经》卷七三第四六七页。

19)《中华大藏经》卷七三第五三0页。

20)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六0九页

21)《大正藏》卷四十九,第四0二页

22)《中华大藏经经》卷七十二,第八五0

23)上海古笈絀版社:《高僧传合集》,第六0九页

24)《大正藏》卷四十九,第六五九页

25)《大正藏》卷五0,第九00

26)《大正藏》第五十四頁,第二三四——二三五页

27)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三八七页。

28)同上书第三九九页。

29)参见陈士强撰《佛典精解》第三四页

30)《大正藏》卷五十四,第一一四七页

31)上海古笈出版社:《高僧传合集》,第一一八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羡余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