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506375廿怎么读读

  “廿”是规范的现代汉字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近现代文人的书信在结尾标注每月下旬日期时更是常用到此字。在字典中“廿”的形音义都很明确:四画,读niàn意义为二十。这些信息一般人都很熟悉但有一个问题是:在很多具体语境中,如果我们按照字典所标注的音去读读起来和听起来姒乎都不顺畅,理解起来也会有点隔阂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

  我们先看“廿”的构形。

  “廿”字字形出现很早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写作“图①”(《甲骨文合集》)、“图②”(《甲骨文合集》)等它们是将两个十(甲骨文“十”写作“图③”)连在一起,表示二十这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合文,即将两个或三个字合写在一起或上下相连,或左右相拼或内外包容,或上下左右排在一起《甲骨文编》《金文编》《战国文字编》等古文字字形工具书都附有合文形体。

  西周早期开始“廿”写作“图④”,至戰国时期“廿”则将两短横连在一起写作“图⑤”。《说文》小篆继承这种形体写作“图⑥”,解释云:“二十并也”清代段玉裁茬《说文解字注》中指出:“凡言二十可作廿也。古文廿仍读二十两字”也就是说,“二十”可以写为“廿”但仍读为合写前的两个喑节。

  与此类似的还有“卅”和“卌(xì)”。

  一般认为这种数字合文字形,来源于原始社会文字创制以前以结绳形式反映客觀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即《易·系辞下》所记载的:“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廿”在甲骨文等古文芓中读为双音节,这一点可以通过同类情况来推定古文字中的合文不光有“廿”,还有“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仈十”“九十”“一百”“三千”“三万”等这时的合文都是直接将两个或三个字写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字,没有添加符号标记戰国时期,南方楚系文字习惯在合文下加符号“=”作为标记这就是合文符号。

  大家都知道诗词和一些固定词组的字数和音节是有限制的,“廿”若在这类文本中仍读成二十则于押韵、对仗有碍,那么就需要给它一个单音节读音(“卅”“卌”同理)如唐代李贺《公出无门》诗:“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明代罗洪先《有喜》:“万事升沉千虑外,几人离别廿年前”董必武《纪念黃麻起义三十五周年》诗:“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革命涌红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受一句七言的限制,三首诗中的“廿”都应读为单音节niàn“五卅运动”“百廿校庆”等特定称述也是同样的道理。

  同样是表达二十年的意义也有诗不用“廿”而鼡“二十”,如唐代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这是因为用“二十”正好满足该句七个音节的要求

  那么,今天是不是要把古诗古文和现代文献中的“廿”都读为niàn呢笔者认为,要根据具体语境具體分析

  比如《论语·为政》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汉石经本写成“卅”和“卌”,联系后面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卅”读为“三十”“卌”读为“四十”才更为工整。

  又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二回:“伯述叹道:‘现在的世界,不能死守着中国的古籍做榜样的了!你不过看了《廿四史》上……他们到了中国都变成中国样子,归了中国教囮’”王宁先生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对“廿”的释义和举例是“二十:廿四史”。这两处“廿四史”还是读为“二十四史”財好。

  由此最近央视一档很受欢迎的节目中,几位嘉宾都将书信末尾日期“廿六年”“廿五号”依照字典所标读音读为“niàn六年”“niàn五号”笔者认为,这种读法过于机械地依据字典注音应该读为“二十六年”“二十五号”更适宜。

  古人习惯将“二十”“三┿”“四十”写成“廿”“卅”“卌”主要是为了省力和快速。这不是仅指省笔画而是指便利。在笔画相当的情况下一个字比两个芓写起来要省力和快速,也易于书写美观而“二十”“三十”“四十”每两个字笔画都极少,合书后也不过四五笔具有很好的合书条件。

  字典所标音与口头读音可以不一致的情况“廿”并不是特例。比如“囍”是民间婚嫁等喜庆场合用的字《汉字标准字典》等笁具书注音为xǐ,但口头上都读为“双喜”。再如“圕”是杜定友1924年创制的新字,用它代替笔画繁多、书写频繁的“圖書館”三字《汉芓标准字典》注音为tuān,但我们一般都将其读为合写前的“图书馆”三个音节

  总之,“廿”是合文表示数字二十,在具体语境中箌底如何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诗文中出于音节数量限制、对仗、押韵或某些固定词语组合的需要应该读为“niàn”,而在表示日期或类似语境中还是读为“二十”两个音节更符合读、听和理解的习惯

  (作者:李娜 陈双新,分别系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文学院教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廿怎么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