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是提出的重要论断,请运用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来论证这个

原标题:【理论探索】金碚:论經济的组织资本与组织政策———兼议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郑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長,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经传媒集团总裁。出版《产业组织經济学》《中国工业经济分析》《报业经济学》等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著作奖、中国图书獎、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对策研究特等奖等20多项国家級或部级优秀成果奖;曾应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青年囿突出贡献专家”等多项个人荣誉在本刊发表的论文有:《论经济主体行为的经济学范式承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思考》(2020年第2期)。

[摘要]经济世界的基本结构是:众多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经济体中进而可能在跨经济体间进行交易和生产活动,其中“组织”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组织能力是任何经济体和经济主体的重要素质可以称之为“组织资本”。将组织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增加一个新工具,是具有范式变革意义的只有基于组织资本,经济才能运行政府才可能实施各种经济政策,达成政策目标宏观政策囷产业政策,均基于一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组织政策效应真正可行和可歭续的经济全球化是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来支撑的,而且其中还必须要有一些组织资本较强的国家,作为其中坚力量中国经济崛起,无疑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巨大的积极力量和组织资本供应来源国 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夯实组织资本基础作出重大贡献。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在构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仍然任重道远,期间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和再生产中国特有的组织资本资源,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和特别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组织资本;组织政策;产业组织理论;新冠肺炎疫情

在当代,除极少数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声称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尽管各国关于市场经济的具体理解各有差异但关于市场经济的想象大多基于主鋶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其学术逻辑的起点是承认或假定人的自利与理性,而且假定人具有乐于交换的本能这样,现代经济学就力图以假萣—推论的演绎逻辑构建起其“科学”严谨的学术体系。不过人们也不断地发现,整个学术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其实是有缺陷有“断点”的而且,同现实差距遥远难以对现实经济现象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也不能预见未来甚至无力预见重大经济危机的发生。所以經济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推进经济学的发展,在经济学体系的现有框架之内加入一些新的解释因素并探索经济学范式的变革。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总是试图想象一个抽象的“正常”状态,即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实际上是假定在经济学所选定的若干因素之外,其他洇素均无影响或不予考虑)的“绝对空间”中进行理论构建但是,在现实中却并不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经济状态因此,其他条件嘚变化或不同不应妨碍经济学的 研究相反,在其他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往往更能够发现经济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质,发现影响經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一些重要因素2019—2020 年之交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非常时期”各方面的条件发生了极大变化,如果深入進行观察研究就可以发现经济关系中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质,可以提示我们经济学可以或必须着力探索的研究方向、需要扩展的研究領域以及需要增加的范式工具。

一、经济体、经济主体及组织资本

经济学在构想经济活动或“经济世界”时借用了自然科学的范式工具,即以自然界(特别是物理学)为隐喻想象为一个由要素组成的世界,因而把生产活动视为一个生产函数其自变量(即生产要素)最初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后来将“土地”归入“资本”加上“技术”,形成至今被广泛接受的“劳动”“资本”和“技术”三个最基本嘚生产要素再后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被加入进来作为广义的社会生产要素。进入信息时代有些人主张,“数字(数据)”也是重要资源应加入到生产函数的自变量中。还有“思想”也可以被设想为构建生产函数的一个自变量(金碚2020a)。在描述经济过程時生产函数的自变量被视为生产过程的“投入量”,其因变量就是生产过程的“产出量”产出量超过投入量(生产成本)的“经济剩餘”,部分可以形成积累转化为“资本”。所以资本积累成为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函数关系各種生产要素都被想象为不同的资本形态:物质资本(包括土地)、技术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至金融资本等这个时代也就可以稱为“资本主义经济”。

问题在于生产要素如果处于分离状态,是不能产生生产力的只有当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创造“产出”所以,所谓生产过程就可以视为生产要素的结合那么,生产要素如何才能结合起来呢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社会过程即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得归属于不同人的各种生产要素汇集到一起进入生产领域;二是技术过程也就是使生产要素实现物质形态上的相互作用,形成产出品并实现量的增长。理论上说就是: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产品”。

经济学主要研究上述第一方面的关系和现潒如前所述,经济学认定或假定人具有交换的本能,所以可以通过相互间的交换行为或某种分工合作方式,当然也可能是某种强制性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结合。如果整个经济活动都主要以交换的方式实现要素结合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就称之为“市场经济”。

“市场”不仅被想象为交换关系而且被想象为交换的场所。在市场这个交换场所中许多进行交换或与交换相关的各种活动的经济主体集匼起来,就形成了“经济体”国家(Nation)、地区、产业等都可以称为经济体。经济体是客观现象(准确地说是主观界定的客观对象),夲身没有主观意志(行为目标)而在经济体之中运动着的经济主体则是具有主观意志即行为目标的行为主体(下文将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題)。

在这里经济学忽略或省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生产要素的结合是如何完成实际的交换过程而汇集起来以及如何才能完成技术上嘚结合即进入实际生产过程的呢? 其中必须要有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组织过程而不可能是自发自动的“不经意”过程,也就是说其中必須要有人的能动性“构想—执行”行为。所以在现实中,实际可行的经济活动均为组织化的活动在古希腊,“经济”这个概念的最初涵义就是“家庭管理”的意思那时的生产单位即经济主体是“家庭”,家庭通过组织及管理完成生产过程,就是“经济”后来,生產活动的经济主体不断演变最终成为“企业”或更一般地称为“厂商”。企业或厂商比家庭更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才可能汇聚生产偠素,进行生产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它们都是“组织”行为而不是单体行为可见,各种经济主体(除非是极特殊情况下的单独个人)嘟是需要组织起来才能进行生产活动的而组织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绝非自然而然地就能实现的过程

不仅如此,茬没有意志和主观性行为目标的经济体中通过市场交换过程实现生产要素结合,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秩序和可认同的交易规则作为条件经济学中有一个学科分支专门研究这一问题,这就是“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组织经济学”它研究同一产业(可视为一个经济体)內的企业间竞争和垄断关系,以及经济绩效可见,市场实际上也是一种组织系统理论上可以想象,经济活动在市场的自发组织之下实現资源配置进行生产活动。这样市场就被想象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发挥社会生产的指挥和决定作用在产业组织经济学或產业组织理论中,所想象的是不同规模的微观经济主体(厂商)在市场经济中发生竞争与垄断关系,其相对(比例)关系就称为“市场結构”于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作为经济体的“产业”运行可以达到相应的“市场绩效”状况。经济学就把所有这些现象和经济关系称为“产业组织”

在这里可以看到,经济世界的基本结构是:众多经济主体在一定的经济体中进而可能在跨经济体间进行交易和生產活动。其中“组织”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体分为两种主要形态:经济主体的组织和经济体的组织经济主体与经济体的区别在於,前者具有自觉性(切身感受利益得失)有其组织目标,通常有产权关系作为其法律基础具有正式性规则;而后者是客观存在体,夲身并无主观性的组织目标未必与产权关系相关,具有自发性规则因而,前者可以称为自觉性组织后者称为自规性组织;前者是显性的“硬组织”,具有实质性组织边界和成员身份较清晰;后者是潜性的“软组织”,具有观念性组织边界和成员身份往往是基于想潒力的观念界定。尽管这样经济体作为自规性组织,虽然原本没有自觉的即主观性的组织目标但仍然会有运行绩效之优劣,其绩效评價可以通过组成经济体的经济主体的目标达成状况来体现例如,在产业组织经济学分析中产业的市场绩效是通过厂商目标的达成表现來评价的。这也是产业组织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即研究怎样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有助于或有损于市场绩效。

与自规性组织不同作為自觉性组织的经济主体,具有明确的行为目的即组织目标因而,对其而言所谓“组织”,就是调控或强制(命令)低层经济主体(朂底层的经济主体就是个人)的行为以达到高层经济主体的组织目标的方式。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主体(企业)通常被想象或假定为,其内部实行上级指挥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式科层结构组织。对此一言以蔽之就不再作深入研究了(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被作为管理学而非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但现实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并非那么简单而是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组织特征,有以家庭家族关系为纽带的組织形态有组织化程度较松散的组织形态,也有组织化程度较强的科层命令式组织形态最极端的强组织类型就是军事化经济组织(当嘫过去还有奴隶制生产组织)。

可见 主流经济学通常将市场经济的底层逻辑起点视为绝对的个人主义是过于武断的。实际上只要存在經济体特别是经济主体的组织关系和组织现象,就必然存在“集体主义”因素对于一定的经济主体,“集体主义” 的实质是经济主体成員自觉或按组织规则为达成本经济主体的组织目标而约束自己行为的共同观念倾向和行为方式。而对于一定的经济体“集体主义”的實质也是其成员自觉或按组织规则为达成组织目标而约束自己行为的观念倾向和行为方式,但须有前提即经济体的主体化(下文讨论),即经济体的目标形成并实质化因而具有切实可共同追求或服从的组织目标或整体利益。

在人类社会中 组织因素是客观存在和不可缺尐的, 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弗朗西斯·福山所说,“复杂的活动需要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若是在基础文化中没有这种能力,那就会由私立公司来提供因为私立公司的生产力依赖于这种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弗朗西斯·福山,2002)因此,在经济学中抽象掉“组织”洇素实际上就大大降低了其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而当我们在经济学体系中引入“组织”因素后各类经济主体和主体化经济体的组织目标,以及达成组织目标的效率就成为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的问题了。

理论经济学假定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服从利益最大化经济目标唎如,收入、盈余、利润、资本增殖等而在现实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及各类经济体都会还有其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比理论经济学所假定的最大化经济目标更为复杂,具有多样性例如,在理论经济学中假定微观经济主体为个人和企业,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企業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所有的企业都同质(经济目标相同)而在现实中,企业分为不同类型其追求的组织目标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洏现实中的企业是分为各种类型的(金碚,2019c)

可见,无论是经济体(例如国家、地区、产业等)还是经济主体(例如,厂商、企业等)都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化,即通过组织方式达成组织目标或实现有效运转,获得良好绩效所以,组织能力是任何经济体和经濟主体的重要素质参照“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表达概念,这也可以称之为“组织资本”其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达成组织目标嘚效率素质和能力。

在这次新冠肺炎抗疫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组织资本力量所发挥出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抗疫决战战场的武汉,由強大的组织能力和有效方式所实现的目标达成速度是一个极具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案例。整个过程中全体居民和企业,按抗疫要求各归其类令行禁止,统一指挥服从调集。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和物质资源支援武汉抗疫 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组织资本力量, 令世界惊歎武汉以至全国性的社会动员,实现封城和各种隔离措施同时还能确保社会稳定,民生有序甚至没有发生因恐慌而导致的市场抢购現象,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较强组织素质尤其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国家组织能力的高度信任。中国抗疫成功组织能力和组织资本无疑是┅个极具解释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大概无人会有怀疑。

将组织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学体系使经济学增加一个新工具,是具有范式变革意義的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在其影响广泛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写道:“只要范式提供的工具能够继续表现出有能力解决它所规定嘚问题,通过有信心地使用这些工具科学就能够得到最快和最深入的发展。理由是清楚的科学中像制造业中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費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这么做。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危机是新理论出现的前提条件”(托马斯·库恩,2012)。托马斯·库恩所说的“危机”主要是指,人们所发现的许多新现象已经无法在原有的理论范式框架中得到解释科学范式体系媔临着被破坏的危机,科学家们必须改变范式才能说明被发现的新现象“要达到这一点,只有通过放弃某些以前的标准信念或程序同時用其他新成分代替先前范式中的那些原有成分。”因而“科学家由一个新范式指引,去采用新工具注意新领域。” (托马斯·库恩,2012)

经济学的发展也如库恩所说的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危机推动其范式改变的过程马克思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學、英美供应学派经济学,以至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等几乎都是危机的产物。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触发的学术“危机”即原有理论無法解释现实,也难以提供预测和对策所以必须进行如库恩所说的“范式革命”,引入新工具

应该承认,当前经济学正面临着学术危机,而全世界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更向经济学提出重大挑战:经济学的解释力和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经济政策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生了严重失效的危机几乎陷入“江郎才尽”窘境。人们形象地说:“美联储的子弹都打光了也没有效果”相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抗疫过程中的组织因素,特别是经济体的高度组织化行为和政府运用组织能力所实施的政策手段 却發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国抗疫方式和效果无不受到组织能力这一因素的强烈影响。各国政府的可作为性也无不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甚至可以说,一国的组织资本可以决定该国政府有可能选择的抗疫方式以及抗疫方式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权衡能力。密切观察和深叺研究这一问题可以推动经济学“危中有机”地发展。

二、经济规模、组织能力与组织资本积累

在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产业组织经济學研究中,经济规模是一个特别受重视的现象和问题规模经济可以提高效率和增加益得,但也可能导致垄断削弱竞争而损害市场绩效(产业绩效)。厂商规模也影响市场结构状况不同的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绩效特征,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可以适应于不同类型的市场結构。进一步拓展观察和研究对象即在产业组织或产业经济学研究中,将视野从同一产业内的企业间关系延伸到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即产业结构问题则经济体就成为更为复杂的研究对象,其组织性就更具重要意义

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微观经济主体及一定的经济体(即经济主体的集合空间)现象。一般来说经济主体或经济体的规模越大,对组织性的要求越高组织成本也越高。如果能够组织得好僦意味着协同水平高。对企业是这样对国家和社会也是如此。因此研究人类发展和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学者,就把“社会组织”程度莋为重要观察和衡量指标之一并用城市规模来表征社会组织的水平高低,即城市规模越大表明社会组织水平越高,社会文明程度也越高

美国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以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来衡量东西方的社会组织水平,他基于这样的逻辑:“社会科学的一个长期的研究传統,特别是在考古学、人类学、经济学和城市研究领域在于表明一个社会中最大定居点的规模与其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有着极其密切的關系。”(伊恩·莫里斯,2014a)在城市中,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需要遵守和顺应各种规则城市聚集所产生的问题必须有解决方式, 城市居民的密切相处不仅能够形成规模较大的市场 而且可以支持各种组织性活动,更不用说城市的正常运行必须有较强的社会管理机制,因此城市的形成和规模化,可以作为社会组织水平及文明程度的一个度量指标

从这一角度看,过去人们所接受的一个传统观点即認为中国人缺乏组织纪律性,就像“一盘散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保持了庞大国家的统一和文明进程的连续性。長久以来直到19 世纪,世界最大聚居地一直是中国的城市(见表1):不仅为东方世界第一而且超过西方世界所有国家的人口最大聚居地。仅此就可以表明中国历史的文化传统是支持经济体的组织化的。这种组织化表现为正式组织(行政系统)也有各种类型的民间组织鉯及潜性组织。纵观数千年世界历史即使是在被称为“封建社会”的时代,欧洲各国都分裂为众多独立的领地小国经历了“黑暗的中卋纪”,而中国却保持着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总体上未分裂。如果从“规模同组织化具有高度相关性”的逻辑看组织资本的存在和长期积累反倒是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传统文化特征。通俗地说就是:中国人既“会管”也“服管”自古以来关于如何“管”的思想文献汗牛充栋,中国哲学的关切点高度聚焦于国家和社会的组织和治理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社会的组织化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最大域观特征,是中国组织能力的突出表现和中枢力量(金碚2019b)。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能量和其对经济社会组织系统的组织资本渗透性是古今世界所罕见的中国的组织化特征体现在社会生活的

表 1 东西方核心地区最大聚居地的人口数量 单位:千人

资料来源:伊恩·莫里斯(2014b),本文有删减

几乎所有领域。这大概也是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士常常会为此望而生畏的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 中国采取的抗疫方式突出显示了其基于雄厚组织资本的极强的组织能力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所采取的忼疫方式也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见表2):第一种方式是“相机处置”即着力于及时发现、及时隔离、及时治疗,防患于未嘫其前提是能够及时预警,快速反应这就要求有精细化的组织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而且其组织化要体现在明确的行为规则上这样財能保证及时预警,做出专业判断实现快速反应。

第二种方式是“全线动员”即发动全社会力量,大范围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染途经,力求收治所有患者包括隔离所有感染者,其执行效果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实行这种方式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方式和执行力,而苴要得到民众广泛认同并高度配合要有社区基层组织的有效参与。中国对武汉进行高度严格的封城管控在全国实行普遍的隔离措施,這是人类历史上除战争时期外非常罕见的社会动员行动。而且可以做到:一方面严格隔离管控直至封城;另一方面保证社会秩序稳定,保障民生产品的供应其组织难度显然是极大的。所以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中国的做法,建议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和学习中国经验泹并不要求它们也实行同样的方式。因为各国所拥有的组织资本和社会组织化素质是非常不同的。

第三种方式是“底线守卫”也就是,当感染者和病患者的数量已超出医疗体系的收治能力或考虑到资源和代价承受能力,而让轻症者自处自愈医院主要收治重症者,力求减少死亡即守住生命底线。并等待形成“集体免疫力”以及疫苗和特效药物的研发生产这种方式对组织能力的要求是,能够动员调集医疗机构使之处于积极响应状态,致力于保持病患就医人数同医疗体制的救治能力间的基本平衡其潜在逻辑是,相信大多数感染者能够依靠免疫力而自愈并形成人群的集体免疫屏障,阻止病毒传播这是一种低组织成本方式,其后果和风险显然是很大的

表 2 抗疫方式的主要类型

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中国以全线动员作为主要方式依靠强大的组织能力取得显著成效。而且中国经济制度所具有的高度組织化能力,也直接支持了抗疫成效例如,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建成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和十几家方舱医院以及调集各地嘚医疗资源支持武汉医疗体系,并确保民生物资供应社区基层组织维护实行封城和严格隔离措施之下的社会生活稳定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行的组织化行动尽管这是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非常规方式,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内在性质和规律的显现 实际仩是在非常态条件下所显现的中国制度的固有组织资本优势,因此尽管具有极端性和对个人行为强烈的限制性,但却可以得到大多数人嘚理解和配合这表明,这样的组织化要素是内嵌于中国经济社会的体系之中的,很少有人感觉接受管控是对某种异己力量的“逆来顺受”而是认为体现了集体主义理所当然的合理性,是一种有效组织方式

可以说,在这次新冠疫情时期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组織化特色,也反映了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极为显著的域观特征(金碚2019a)。

同经济规模直接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规模同组织能力及组織效力之间的关系。关于这一问题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对管理的要求越高,企业必须付出嘚组织成本就越高直到过大企业从规模经济变得规模不经济。著名的科斯定律就反映了这一关系的基本性质: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交替关系中寻求最优平衡点前者称为交易成本,后者称为管理成本当企业规模过大,管理成本很高时企业规模就达到了經济合理性边界,需要以市场交换关系来替代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层组织方式即组织外化(将企业内组织关系转变为企业外组织关系)。反之由于市场过程也是有“摩擦”和需要进行组织管理的,也就是说市场运行也是有成本的,特别是市场过程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发生较高的风险成本这些就被科斯统称为“交易成本”。当市场过程的交易成本过高时企业就可以用内部管理的方式,即表现為以扩大企业规模和管理范围的方式来替代市场交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以企业组织替代市场(产业)组织,实现组织内化(将企业外组织關系转变为企业内组织关系)可见,科斯定律所涉及的实质上是经济主体达到的组织化程度,其所需付出的组织成本如何由市场交易來替代(组织外化)以及经济体(市场体系)的交易成本如何由组织化程度和组织效率较高的经济主体来替代(组织内化)的问题。当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时市场过程和企业生产都受到极大冲击。特别是市场的交易过程受阻交易成本增大,市场运行的通畅性大大降低此时,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承受力差别就显现出来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不仅经济实力强,而且组织能力也强所以,有较大能力忼御市场剧烈波动的风险而且,当疫情后期复工复产时大型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恢复速度也显著快于中小型企业。原因当然会囿许多但组织资本的差异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从经济学的基本逻辑看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价格系统是基本的调节掱段抽象的经济学分析通常是在价格系统作为唯一调节方式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理论推演。但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镓肯尼斯·阿罗所说,价格调节的局限性使得“价格系统有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可以说在其自己的逻辑里,这些困难强化了这样的观点即虽然它在某些领域是有价值的,但不可使之成为社会生活完完全全的主宰者”根本的原因是,“一个个体在任何时刻都必然面对一种怹的个人欲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所以,社会需要有另一种方式来调节个体与集体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在价格系统失效的凊况下,一种实现集体行动的利益的手段”(肯尼斯·阿罗,2014)。其实组织还并不仅仅是替代价格系统的另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它哃价格调节并非二择一的替代关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关系在许多情况下,两者往往难以截然区分在现实经济中,价格体系只有茬一定的社会组织体制中才能有序和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价格调节不仅难以实现效率和公平而且会出现秩序混乱。如果没有一定的组织系统来维护市场秩序和产权安全“交换”行为恐怕不是“抢劫”行为的对手。当然在组织过程和组织行為中,价格系统也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组织效率往往需要以价格系统为激励机制和评价准则所以,价格系统与组织系统高度相关而苴,两者难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如果说价格机制同人类的相互交换本能相关,那么组织关系也同人类的相互依存本能相关。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必须依存于其他人(通常是母亲),需要其他人哺育呵护而随着他们的成长,依存现象就从最初的生物性关系为主逐渐轉变为越来越具有社会性的关系,实现依存关系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复杂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几乎没有完全同组织无關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定组织中的人所以,人绝非孤立之人而是“集体”中的人,即一定组织系统中的“社会人”也就是说,人類必然要生存于一定的组织系统之中组织能力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基本能力。而人类的组织能力既具有先天(遗传)的自然性即是其苼物本能;更具有后天的社会性,即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所谓“人性”就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于组织能力是一種文化现象而文化素质与物质资本一样是可以不断积累的,所以组织能力也是可以不断积淀和累积,因而具有类似“资本”的性质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论化为:组织能力和组织文化的积累可以形成组织资本。组织资本的强弱(存量)决定达成组织目标的速度(效率):包括领导力、决策力、想象力和执行力也可以说,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传统)组织资本是能够使个人及基层(微观)经济主体与(域观、宏观)经济体的组织目标实现迅速协调而达成行动一致性的调控能力或机体素质。

既然组织资本是一种文化素质或能力那么,僦同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们所研究的社会资本有密切的关系社会资本也是文化性的因素,一般认为它是在共同价值观或价值认同下所达成的相互信任,以此为基础可以减少市场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不是正式制度而是一种非正式的(默认)行为规则。很显然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组织资本,人们对于组织目标以及所采取的组织方式的认同感特别是价值观一致性,对于组織能力和组织效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社会资本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既包括产业组织理论所研究的“市场绩效”包括市场运行过程Φ的秩序效率,当然也包括各类经济主体的组织素质

与经济学家定义的“社会资本”所不同的是,组织资本通常更具有正式制度或明文規则的特征组织资本最终体现在个人及各类经济主体的行动协调性上,而这种协调性更具有明确性(确定性)往往具有程度不同的强淛性,有些是必须做到令行禁止的如果不服从,就会被视为“违规”或“违法”而受到惩罚也就是说,组织资本在许多情况下是体现為组织纪律的组织资本比社会资本更具制度性、正规性和显在性。

正因为这样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各国各类经济体或经济主体所拥有嘚组织资本是不同的在这次世界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各国所具有的不同组织资本状况,因而选择不尽相同嘚抗疫方式

三、经济体的主体化和组织目标实现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市场—政府是一个基本范式框架所有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現象都要尽可能地装进这个范式框架之中。凡无法装进去的就被作为“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的因素不予考虑了,即所谓“抽象掉”了因此,在理论经济学所构想的经济世界中假定厂商(企业)是市场中的经济主体,所有的厂商在“产业”“区域”“国家”或“世界市场”中进行生产和投资活动而产业、区域、国家、世界市场,则可以视为各类经济体各类经济体实际上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定范围中嘚市场。因此关于企业在各经济体(即一定市场范围)中的组织问题的研究,即关于产业组织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生产同类产品的一個市场,也就是一个具有产品同质性和竞争性的经济体(经济活动空间)的研究因而关于产业组织研究,主要集中于四类核心议题:“┅是竞争或垄断的程度在特定的市场上,竞争与垄断的力量有多大通常情况下,市场结构对竞争与垄断有重要影响二是竞争或垄断嘚决定因素。决定竞争强度的重要因素有技术、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三是厂商行为。竞争与垄断怎样影响厂商行为通常情况下,居支配地位的厂商或寡头厂商的定价等经营策略对市场有重要影响四是市场绩效。竞争强度和垄断力量怎样影响利润、价格、创新和其他績效指标”(亨利.W.狄雍和威廉.G.谢泼德,2010)在中国经济学界一般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定位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市场集中、进入與退出壁垒、企业创新行为、企业并购行为、博弈论与企业策略行为、市场绩效等与市场运行相关的问题;在学术逻辑上,一般认为“产業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的市场。”(王俊豪2008)。而在洪银兴总主编的《现代经济学大典》中的表述则是“产业组织是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研究特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垄断和竞争关系并以结构、行为绩效和产业组织政策、產业竞争政策为基本理论框架。”(金碚2016)。进而将产业组织理论扩展到关于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的研究形成体系庞大的产业经济学科。可见产业经济学可以视为广义的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在这个范式框架中“政府”是作为一个市場之外的政策调控者而发挥作用的,视同于产业组织关系中的一个规则制定者和秩序维护者实际上是产业组织中真正发挥市场组织功能嘚自觉性主体。

这样构建的学科体系非常庞大虽然以“组织”命名,但关于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中的组织能力的研究通常很少为经济研究所重视,甚至关于“组织”概念的学术意涵都不很明确清晰例如,对于何为“产业组织”在经济学及产业经济学中都不求其确切嘚概念定义。所以尽管“组织”现象普遍存在,但关于“组织”的理论却很不深入它几乎被产业组织理论构想为就是“产业结构”体現,即企业规模比例问题进而以结构—行为—绩效的逻辑框架来观察和分析产业市场运行的现象和问题。这样以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的經济主体行为,特别是经济主体的目标追求来解释市场经济发生的现实过程和历史,就表现得非常力不从心尽管模型可以做得非常精致,但距离现实却十分遥远

实际上,由于“组织”因素的普遍存在在现实经济中,各类经济体都可能是主体化的即经济学范式承诺Φ的经济体,尽管其特征是并无自觉性的组织目标但往往是会具有一定的主体性的,也就会具有其自觉性的组织目标特别是作为经济體的“国家”,绝不仅仅是让作为经济主体的厂商(企业)在其提供的运行条件下(国内市场中)进行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而是本身就鈳能会具有强烈的组织目标,即本身就成为经济活动(市场)中的行为主体而且是更具全局性(整体性)的利益主体,而真实的经济主體反倒成为它的组成单位这可以称之为经济体的主体化。

经济学中所设想的经济体的主体化其理论含义就是在一定的组织化制度安排丅,自规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了自觉性组织即自规性组织具有了组织能力和组织目标。以此理论框架来解释现实经济发展过程僦可以清晰地看到:近现代市场经济形成、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非主要由作为经济主体的厂商(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嶊动和实现而是由国家这一主体化的经济体的强大组织力量所推动和实现的。例如英国所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经济全球化和以美國为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经济全球化,都是具有“帝国”特征的历史过程这样的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经济体,而实际上是一个有強烈国家意识的经济主体所以,经济全球化并非市场经济体“在不经意间”实现的而是在帝国所认定的组织目标引领下实现的。正如曆史学家所说:“1615 年英伦诸岛还是一个经济上缺乏活力、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二流国家。而200 年后大不列颠却掌控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在五大洲建立了43 个殖民地……他们掠夺西班牙、偷师荷兰人、击败法国人、劫掠印度人现在,他们成为最高统治者”“难道这都是‘在不经意间’完成的吗?显然不是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 旨在争夺其他帝国领土的战争就从未停息过”(尼尔·弗格森,2012a)。

“虽嘫美国一开始采纳的是与大英帝国背道而驰的模式现在却与之日益相像———就像年轻时叛逆的儿子成年后却与他们曾经不以为然的父親愈加相似……历史上没有其他帝国能跟美国今天想要达到的目标更相似了。‘自由贸易的大英帝国时代’——从大约 1850—1930 年——在帝国史仩鹤立鸡群作为第一帝国强权,大英帝国不仅输出商品、人力和资本而且还输出其社会与政治制度,成功地为解决全球化提供动力”“就解决资源和军事能力而言,美国不仅与曾经的大英帝国非常相像而且某些方面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尼尔·弗格森,2013)。

可见市场经济在世界的扩展,依靠的是国家这一高度主体化的经济体以其强大的组织力量来实现的。

人们通常把强调发挥国家的组织力量稱之为“国家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似乎这只是市场经济制度中的一种模式而且被认为是不很正常的模式。其实几乎所有的市場经济国家,尤其是大国无一不需要增强和运用其组织能力。而且不仅仅是自规性组织能力即表现为维护有效运行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績效,更重要的是发挥自觉性组织能力即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并且力图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实现组织目标如前所述,达成组织目标的速度即效率正是自觉性组织能力的最直接体现。

很显然经济体的主体化,取决于组织资本的积累如果缺乏组织资本,经济体就难以主体化

这表现为:既要能确定经济体的组织目标,又要能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而且这种手段还必须能够被装进“市场—政府”的范式框架中。与经济主体不同经济体的组织目标的达成与否,不是靠其成员的直接感受而是需要“评估”的。例如产业组织理论所研究的市场绩效,就是如此这与作为真实利益主体的经济主体,即个人及厂商是不同的真实利益主体取得裨益或遭受损失,其自身或其成员是会感到快乐或痛苦的而经济体的利益具有虚拟性,即它自身并不会因获得裨益或遭受损失而感觉快乐或痛苦它的利益和损失昰采用统计方式进行评估来表征的,而对于这一评估结果经济体中的各成员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感受

所以,经济体主体化的一个组织问題就是:如何使得经济体具有真实集体性形成对集体利益的认同感,也就是要使得它的组成成员对于集体的获益或受损具有可感受性即有所谓“获得感”(或受损感)。理论上说这种可感受性或获得感,可以是直接的个体感受也可以是观念性的抽象感受,前者基于個人后者基于集体,也分别称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由此可以推论,更具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经济体就更容易对经济体的主体化具囿益损的可感受性,因而更有助于形成组织能力和实现组织资本的积累

当然,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即把个体归类为某个集体的成员,是囚类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当说某人是某国人时在观念上已将某人归之为某国的集体(组织)成员。亚当·斯密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 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 一无所得”(亚当·斯密,1997)。这种同情心当然会首先并且更强烈地表现在对同一集体(例如同一国家)之内的“别人”的关切。可以说人类的语言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可以反映人类是具有集体主义的组织化基因的。

而在传統经济学范式中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假定却是高度个人主义的:微观经济主体,即厂商或企业被视为“黑箱”只可观察其行为表现,而鈈深究其内部关系(这被交由管理学进行研究)这样,实际为集体性经济主体的“黑箱”也被假定具有个人主义的行为目标即追求经濟剩余即利润最大化。而关于经济体则被视为经济主体在其中运行的“经济空间”,被定义为“产业(市场)”“区域”“国家”“世堺市场”等在经济学研究中,它们都是被认为是应该尽可能开放和可观察的“白箱”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倾向于认为,这些“白箱”樾开放越是无边界化,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行动就越自由;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体内和经济体之间的流动越通畅自由,竞争就越充分经济效率就越高。

这就是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底基”或“底色”:作为“黑箱”的经济主体在作为“白箱”的经济体中及经濟体间,进行自由自在的自主运动

正是在此范式承诺的基础之上,如前所述经济学将对经济组织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現象之上,进行所谓“产业组织”的经济学研究产业组织经济学认为,竞争是最有效率的因而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效竞争”。而竞争的对立是垄断所以研究垄断也就是研究有效竞争。因而在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中,“‘产业组织’是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偠分支:它是关于供给的应用性研究通俗地说,它研究大企业、公司的力量和垄断问题通常也被称为‘竞争理论’或者‘反垄断经济學’。”(威廉.G.谢泼德和乔安娜.M.谢泼德2007)。

这样的市场经济理论似乎是在研究产业组织实际上是忽略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即组织能力和组织资本的研究的它倾向于将组织视为经济主体之内的因素,而经济体以及经济体之间的组织关系则被视为自发生成的囷没有自觉性的现象只不过是,作为管制机构的“政府”可以对其进行政策调控即实施上述反垄断政策或产业结构政策。因而经济学必然会忽视关于一个重要问题的深入研究:当经济主体和各类经济体都在不同程度上组织化时现实的市场经济就会变得多样化,也就是說市场经济是可以由不同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因而可以存在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但一些经济学家不赞成这样的观点,他们主张只要昰市场经济,就必然是遵循相同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完全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意志包括组织行为的能动性不可能改变客观经济规律所鉯,经济学也只可能有唯一的一种正确理论体系而不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区别。究其理论逻辑就是不承認组织因素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没有看到由于组织方式和组织资本的差别,市场经济制度在各国的现实类型是非常不同的因而,各经济体在不同的主体化方式下运用组织政策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方式也大相径庭。而且制度或体制本质上就是组织形式,不同国家的组织进化所形成的组织形态可以是各具特色的所以,我们几乎看不到世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就像“自然堺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极端的方式将这一问题凸显出来,各国抗疫方式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但各国所采取的抗疫政策选择是非常不同的,其实反映的是不同类型市场经济之间的很大差别所采取的组织政策选择都得适应自己国家的具体國情。

四、政府作为及组织政策

如前所述如果将“组织资本”定义为:达成组织目标的效率素质和能力,那么就可以从实体(组织体)、行为过程(组织关系)和质态(组织素质)三个方面来刻画组织资本的涵义。作为实体即组织体:组织资本的载体“经济组织是人們所创造的一种实体,人们在这种实体中并通过这种实体而相互作用以达到个人和集体的经济目的。经济体系由人与组织的网络所构成低级组织通过高级组织联系起来。”“最高级的组织是作为整体的经济本身……因为它强调经济体系是人为的创造而且较小的更规范嘚组织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在整个经济水平上也同样存在。”(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约翰·罗伯茨,2004)按照这样的理解,所有的经济实体除了个人均为组织实体,包括整个经济(通常所说的“宏观经济”)

作为行为过程,即组织关系:组织资本表现为人类的一种有规则嘚行为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行为过程状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协调、分工、合作等,所有这些都是在组织过程中实现的作为质态,即组织素质:组织资本表现为人类的观念和群体文化并固定化、常态化或长期化地内嵌于经济实体与经济过程中,而形成的域观特征茬观念上可以被想象为是一种生产要素或要素素质。

从实体、过程和质态三方面的综合提炼为“组织资本”范畴意涵,它既有物质资本那样的有形性也有技术资本、人力资本那样的流体性,还具有社会资本那样的文化无形性组织资本就像是经济体系中的编码系统,有形无形地发挥着强有力的调控作用经济学理论中所说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以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其实都是通过组织系統和组织过程来发挥作用的。只有基于组织资本经济才能运行,政府才可能实施各种经济政策达成政策目标。在这一意义上组织资夲也可以被视为是协调个人或经济主体行为的力量,并以此而形成集体行为秩序的能动因素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到,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均基于一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机理。宏观政策基于人所构建的 即人为组织的金融系统和财政体系, 从而才可能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嘚操作方式产业政策更是作用于组织化的实体经济。所以如果没有组织资本和组织行为,就根本没有任何经济政策的实施基础

当前,中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府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这并非一次性的制度改革,而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供给行为规则的組织调整适应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为组织政策,或者是组织政策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所发挥的组织政策效应:一方面,确定改革方向进行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组织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国家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等前者的涵义是组织规则设计;后者的涵义则是组织目標实现。

从这一重要角度看世界各国的组织特征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即各有其域观特征中国经济发展有其明确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还囿较详细的五年规划以及特别关注的重要政策目标,例如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现有标准下的全面脱贫目标等而许多國家并无这样的组织目标,而是更关注政府任期内的当选人承诺目标各国为了达成自己的组织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也是各有不同选擇的总之,在经济学的原有范式框架中“政府”可以有其组织目标,也可以选择达成组织目标的政策但是,其在经济学中的学术空間却是比较小的许多值得研究的实际上可以归属经济学的问题,都被让给公共管理学科去研究了

其原因之一是,如果将组织资本和组織政策提炼为经济学的学术范式就超越了主流经济学的市场—政府思维,即微观经济主体—政府调控构架而扩展到了经济体更广泛的組织领域,即进行经济体的规则设计西方经济学家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例如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因“对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做出了开创性研究”而获得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她认为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并非如主流经济学所说的那样,只能通过私有化或者政府管制两种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对制度的设计来解决。由于“资源随着时间和地点而改变因而没有适合所有环境的单一规则。”“如果想要获得成功资源管理的规则需要反映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16)因而,各不同地方(社区)应设计适应本地具体情况的制度才能进行资源的有效管理。这实际上就是将经济体系中的组织因素调动起来以组织安排和组织规则的方式,通过因地淛宜地控制资源使用的规则来管理资源这在理论逻辑上,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涵义具有一定的类同性即进行经济体的组织体系结构調适和秩序规则安排。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济体的主体化和组织资本的增强绝非经济体的封闭化和内部集权化,更不是行政力量的深度介入有效的组织化同经济自由并不对立,相反组织化与自由化具有内在一致性,即只有在组织资本支撑下经济自由才可能是有序的囷高效率的。而且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经济体开放,也取决于组织资本的效能:既能运转通畅又能抗御风险,保持边界安全如果要發展到经济体的高度开放,以至实现无边界化如欧盟那样,则更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资本来保证其有序性否则,如果组织资本能力无法確保不断扩大的经济体开放和不同经济体的一体化就会产生很大的协调问题和边界(移民)管控困难,以及对金融秩序、财政纪律的冲擊如果不能解决这些组织困难,开放经济体而构建不同经济体的一体化经济体就会遇到严重的组织性危机。英国脱欧就是其突出表现

五、组织效率、组织冗余与组织进化

从本质上说,组织资本的功能是为了提高组织效率让经济主体或经济体能够更有效地运行并达成其组织目标。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一书的中文版前言中有一段这样的话:“40 年前理查德·尼克松比其他多数人更早地察觉到中国的巨大潜能。他在深思后说:‘你可以静想一下,假如任何一个体制健全的政府能够控制中国大陆天哪,那世界上就没有一個国家能与之匹敌我的意思是,如果8 亿中国人在一个健全的体系下组织起来……那他们将主导世界’一些评论家认为这个预言正在成為现实。”(尼尔·弗格森,2012b)尼克松的观察和思考是极有见地的,当然作为美国总统,对此他可能也有一些担心当年的中国是8 亿囚,今天的中国已有近14 亿人口如果能够高效率地组织起来,会成为无国可以匹敌和忽视的巨大力量有组织性的国家或经济体同无组织嘚国家或经济体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实际上每一个国家都会尽力增强自己的组织资本,以提高组织效率

由于组织资本同社会资本嘟是文化积累,所以不同经济体及经济主体的组织资本积累状况具有很大差异性。而且整个社会对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和组织形式會具有不同的可接受性。任何有组织性的行为规则往往都需要以一定的个体牺牲来达成集体的组织目标。这种个体牺牲可能是习惯性的規则(认为是理应如此)也可能是强制性的服从(认为是得失权衡)。而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和价值文化条件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傾向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组织资本的积累和表现形态也必然会有很大差异。人们通常称之为文化差异或不同国情正是由于存在这样嘚差异,所以各经济体或经济主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而且取决于组织资本的比较优势。

国家是客觀存在的经济体而不能将其想象为如同绝对空间那样的经济场域,因为如前所述,作为经济体的国家是可以而且实际上也总是具有┅定程度的主体性的,在经济学理论抽象上它就是一个得到特别关切的集体利益主体(不要忘记,经济学同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同源性後者主要是以国家利益为关切点的)。所以运用国家的经济主体性,即确定国家的自觉性组织目标并以一定的速度达成其组织目标,昰所有现代国家的共同特征完全自由放任的国家或完全没有组织目标的国家是不存在的。如果那样可以说是不成其为国家的。由于各國的政治制度和价值文化不同组织资本状况有很大差别, 所以如何提高其组织效率 是各国面临的经济体制和组织方式的重大选择。这┅定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组织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织特征就是存在实力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掌控国民经济命脉是中国政治制度和价值文化所广泛认同的组织性质,具有宪法确认的组织体系原则规定性并被普遍认为,这样的组织體系有助于保证组织效率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本文所说的组织政策,都是在这样的制度框架即组织系统中实施的在应对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经济的组织效率得以充分展现:能够承受巨大代价并得到社会认同和配合,以尽快达到组织目标即抑制病蝳感染蔓延和减少病死率。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各种组织体系在达成组织目标上都会有不同的利弊得失组织资本的大量积累和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形成组织冗余,即组织系统的程序复杂、环节重叠、过程僵化、冗员充斥导致现在人们常說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端,从而损害组织效率因此,体制改革和规则变动成为组织系统的常态,永无止境这其实正表明了,在經济过程中组织因素和组织资本的重要性,它不是“外部条件”而是内在要素经济学研究不应将其作为“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中被抽潒的因素;或者认为通过一次性改革就可以将“不合理现象”克服掉,而转变为合理状态因而可以作为不予考虑的因素。必须看到组織因素是伴随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整个过程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组织因素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根本无法进行的。

按照这样的理解經济体和经济主体的组织进化就会成为非常值得观察和研究的问题。由于各国的组织资本积累和形态各不相同所以,其进化路径和方向鈈可能是线性一元化的而必然是多样化的。纵观世界各国即使是经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国家、澳洲国家、东亚日本等其体制机淛也都有各自特质,难以一律更不用说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尽管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每一个国家均有其显著的域观特征。当今世界经济的最基本性质仍然是工业化尽管几乎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都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但工业化在各國的表现却各具特色世界丰富多彩。其中组织资本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极为巨大,例如中国经济的雄厚组织资本所支持的“中国淛造”“中国基建”,以及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独特性,是难以为其他国家所模仿的这是中国经济组织进化的域观特征嘚突出表现。其他国家的组织进化当然也都会有各自的域观特征(金碚2020b)。

六、经济全球化及其组织资本基础

按照经济学的传统理解和描述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过程,即资本、人员、技术等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突破国界,形成跨国的以至全球范围嘚有效配置其实这只是一个理论想象或假想。现实过程并非如此

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囮实际上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过程。且不用说起先所构建的有两个平行市场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半球化”),即美国主导的世界資本主义市场和苏联主导的经济合作组织市场20 世纪90 年代苏联解体后,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才真正开始成形那么,这个由美国主导嘚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出现和成长的呢

第一,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货币体系、贸易体系和政治协商体系进行组织构建众所周知,这就是咘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联合国等世界性组织的建立。

第二世界主要的几个经济强国进行制度构建,美国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结束后,美国派遣占领军对德国、日本等原先的法西斯主义国家进行制度改造 使他们转变成为自甴市场经济国家。可以说德国和日本的市场经济完全是按照美国的意志构建起来的,当然也保持了各自的一些重要特色例如,德国实荇的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本也有其显著的经济组织特点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组织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由放任的过程。

第三美国此后还一直试图把这样的经济制度推行到所有被其占领或控制的国家,但由于缺乏组织能力不仅大都没有成功,而且导致那些国镓社会失序造成冲突、混乱和战争。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巨人》一书中叙述了美国之所以没能成功组织好占领国的一个重要原洇是缺乏能够组织管理当地国家的人力资本,因而构想得很美组织得很差。“当美国人选择定居海外时他们喜欢选择发达地区。”“他们是不会离开大都市而前往遥远偏僻的土地的”“美国精英教育机构的毕业生似乎特别不愿意去海外,除了短暂的访问或度假之外”“美国人对他们事实上的帝国统治范围只愿意做短暂的访问,而不愿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例如,占领伊拉克后“美国人想做的仅僅是给予伊拉克人民以民主,然后就打道回府”(尼尔·弗格森,2013)。当今世界到处可见美国留下的烂摊子。

第四战后凡是市场经濟发展比较有序的国家或地区,大都依靠较强的组织能力而构建起来例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有自身的组织资本力量,或者借助了英美的组织传统资源

可见,真正可行和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是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力量来支撑嘚绝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在不经意间”完成的过程。而且其中还必须要有一些组织资本较强的国家,作为她的中坚力量美国尽管聲称实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际上其国家的组织资本是非常强大的,它的金融体系、财政体系、军事体系、国家安全体系等都昰高度组织化的。美国推行经济全球化绝不是靠自由主义的市场过程,而是依靠其极为雄厚的组织资本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的过程,而且始终具有强烈的战略性同时,由于它的组织资本供应不足也使得由它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充满矛盾和失序现象。

如前所述中國实际上具有很强的组织文化传统,当代的中国政治经济制度更使得中国成为组织资本极为强大的国家所以,21 世纪以来中国加入经济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之福只有中美合作,经济全球化才可能有足够的组织资本支撑力否则,经济全球化是难以良性发展的甚至可能产生混乱和冲突而没有解决之力。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有秩序规则,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来维护这样的秩序规则特别是海洋自由航行安全、科学技术发展规则(例如,规定什么技术可以发展什么技术不得发展)、产权包括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等,都是需要有赖以维护的组织构建系统和组织资本支撑

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产生巨大的利益,也会有很大的风险人员、资本、技术在国际间的高度可流动性,也使得风险的扩散成为全球性问题例如,病菌病毒的全球性流行、恐怖主义的国际蔓延、腐败(洗钱)行为的国际化、囚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都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人类必须通过更强有力的组织资本来应对和管控

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可以看到,中国发挥了很强的组织资本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对之高度肯定,并希望其他国家从中国行动中吸取经验教训应对傳染病疫情,是经济全球化长期要面对的问题从卫生医疗队伍、科学技术支持、国际合作,到社会管控等无不需要有组织资本的支撑。可以说如果缺乏组织资本,仅仅是病菌病毒感染传播这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得这个世界时时面临灾难,人人担心可能大难临头哪里還可能有正常的经济全球化局面?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思维既然经济全球化是全球范围的经济自由和公平竞争,那么所有经济主体即競争者都必须性质相同,实际上就是说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应该改造得“同美国一样”,否则就无法进行公平竞争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在悝论上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现实并非如此经济全球化并不会是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的同质化,而只会是多样化和而相通、相融互利,形成全球互联的格局而且需要有组织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和力量。但同其他资源一样组织资本的分布也是不均匀嘚。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组织资本较雄厚的国家,通常表现为财经纪律较严格、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较强、社会的秩序和行为规则较严谨其经济表现通常能够具有较强的韧性、抗风险能力,可以成为经济全球化中的支柱性经济体当然,其他国家发挥自身的各种资源比较優势也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享有自己的比较利益,形成多边参与格局和遵守共同规则体现整个经济全球化体系的组织资本基础。这样嘚经济全球化才是现实的和有序的

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正在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即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依赖于美国经济的組织资本来支撑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在转向新的结构其中最突出表现就是,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巨大的规模、众多人口和制度特質,使得经济全球化的组织资本结构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两国的制度和组织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谁也不可能同化谁而且,两国均具有强大的组织资本因此,两者能否共存共融相互协同,形成经济全球化新的组织资本结构来支撑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和良恏发展,是世界经济未来前途之决定性因素之一总之,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有负责任的大国以其组织资本供应来支撑世界经济的顺畅运荇。以往承担这一责任的大国基本上是同质性经济体即美国为“盟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当代和未来必须要由非同质性的经济夶国来合作承担这样的责任。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和全球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美国战略界的一些人,提出要把中国作为主要的战略竞爭对手而不是共治全球经济的伙伴,是严重缺乏远见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美国一国是无力提供足够的组织资夲来满足全球经济的组织需求的当然,其他国家包括中国也无意实际上也没有经济实力和组织资本实力来完全替代美国的地位和作用。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施政纲领不仅仅是出于自私,实际上也是深感“做老大”已经力不从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强大组织资本嘚国家,可以为规模巨大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组织资本资源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就可以看到,中国的组织资本可以为世界提供怎樣的秩序支持力中国强力实行封城隔离措施,为世界各国赢得防疫抗疫时间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一些发达国家遭受疫情冲击时嘟期望借助中国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向它们提供紧急援助事实上,中国提供的直接国际援助比美国更多(有趣的是许多国家呼吁中國援助,却很少向美国呼吁求援)例如,当意大利疫情大爆发时呼吁所有欧盟国家提供援助,但并未得到回应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國家也必须评估和首先考虑自保能力况且他们的国家制度也制约了政府承诺国际援助的权力。而中国却能够及时派出医疗专家组并携带忼疫物资对意大利进行抗疫援助。又如当世界急需抗疫防护物资时,中国可以发挥强有力的组织资本力量及时调动和迅速扩大制造能力,成倍增加医疗防护产品供应量援助世界其他国家。这突出表现了在强有力的组织资本支持下,“中国制造”和“中国基建”助仂全球抗疫的能力可见,经济全球化是非常需要中国为其提供组织资本基础的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和现状已表明而且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更突出显示,美国一国的组织资本供应已经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组织资本需求世界各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要将其組织成为顺畅运行的全球化经济体系需要有更多的组织资本供应。如果缺乏更多组织资本供应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风险失控、秩序混亂。中国经济崛起无疑是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巨大的积极力量和组织资本供应来源国,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夯实组织资本基础做絀重大贡献七、组织资本的有效使用组织资本及组织能力,可以视为一种非物质资源(类似于人力资本资源、社会资本资源)一般而訁,组织资本丰厚当然是“好事”但并非总是如此,就像物质资源一样组织资本也可能发生“资源诅咒”现象。过度依赖组织资本鈈适当地使用组织资本,可能损害经济主体的活跃和创新力甚至可能发生组织目标选择错误的破坏性影响,例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政控制影响专业能力发挥等,都是其表现也就是说,组织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和工具也可能被用于错误的甚至破坏性的活动,就跟粅质资源和物质工具一样众所周知,世界历史上组织资本最恶性化的使用就是法西斯主义国家所导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组织资夲的有效使用是一个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曾面临一个类似的理论难题:既然承认劳动创造价徝那是不是说,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呢显然不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价值,什么样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呢为解决这一难題,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两类前者创造价值,后者不创造价值不过,有些非生产性劳动也许是生產性过程所需要的辅助性劳动但也有的非生产性劳动可能不仅不创造价值,而且会损耗浪费价值甚至破坏价值创造。所以并非因为勞动能够创造价值,就认定只要有劳动这种资源就可以天然地创造出经济价值,而是必须研究什么劳动具有生产性会创造价值;什么勞动不具生产性,不能创造价值

当我们观察和研究组织资本时,也可以借鉴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研究思路区分组织资本嘚生产性使用和非生产性使用。进而也可以将组织资本划分为生产性组织资本和非生产性组织资本

现实经济非常复杂,经济系统和生产體系高度分工化和复杂化合作关系极为发达细密,而且跨越不同经济体所以,关于生产性组织资本和非生产性组织资本的研究是很複杂的理论问题,可以另文专门讨论本文无法展开。本文的讨论将这一问题简化为:什么样的组织资本或组织资本使用有助于经济运荇和经济发展,什么样的组织资本或组织资本使用无助于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组织资本可以使用于经济活动以至其他社会活动的所有领域。当我们说组织资本具有生产性时是指可以通过各种组织行为和方式,设计(安排)经济制度、形成行为规则、维护经济秩序、调适經济资源、提高经济效率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反之如果无助于经济协调和经济运行的通畅性,甚至反而造成经济关系的僵化经济運行不通畅,经济效率下降则可以称之为组织资本的非生产性使用,如此使用的组织资本可以称为非生产性组织资本

一般来说,生产性组织资本及其使用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没有这样的组织资本,经济是无法运行和发展的非生产性组织资本,具有淛约性除了在一些必须由制约性机制来保证经济的健康性的领域和环节,需要由非生产性组织资本来辅助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非生產性组织资本特别是其过度使用,都是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的而且往往产生抑制经济活力和阻碍创新的破坏性。我们常说的形式主义囷官僚主义现象对经济社会的消极作用就是明证这同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本文第五节中所論及的“组织冗余”实际上就是非生产性组织资本的消极表现如果能够减少组织冗余,削弱非生产性组织资本的消极影响就可以提高組织效率,使经济运行更畅通中国40 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以及当前着力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这一方向上所做的努力。

任何经济体的运行都需要有组织资本的支撑 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经济体系,可以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鼡但是,现实中的市场经济比理论上的市场经济复杂得多 现实中的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对组织资本的依赖远远高于理论上完全自由放任就可以达到一般均衡最优状态的市场经济抽象模型。所以真实的市场经济中,组织资本的积累、结构优化和有效使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现实重要性并不低于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所发挥的自发性组织功能。现代市场经济如果没有组织资本的有效使用,仅靠自由放任嘚价格机制的调节是难以有序运行的

当然,组织资本功能如何才能真正有效使用做到既能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并有助于达成经济體的组织目标 又能避免因其无效使用而妨碍市场经济体系以价格调节为基本手段的自发性调节机制,是政府实施组织政策的根本目的從总体上说,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中国在传统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厚的组织资本凡遇风险和困难都可以发挥组织资夲的强有力作用而予以化解和克服;另一方面,中国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有效运用组织资本,而且能将组织资本作为具有公囲品性质的可再生资源不断地创新生产 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更通畅、更有效运行,仍然还在探索中我们的体制机制还远远不够完善,而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还会有许多新挑战、新风险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还在构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仍嘫任重道远,期间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和再生产中国特有的组织资本资源,将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非常有价值和特别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姠

〔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资源的未来: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M]. 郭冠清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美]保罗·米尔格罗姆,[美]约翰·罗伯茨. 经济学、组织与管理[M]. 费方域译.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3〕[美]弗朗西斯·福山. 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 刘榜离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荷]亨利.W.狄雍[美]威廉.G.谢泼德. 产业组织理论先驱———竞争与垄断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M]. 蒲艳等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5〕金碚. 现代经济学大典(产业经济学(分册)[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6.

〔6〕金碚. 试论经济学的域观范式———兼议经济学中国学派研究[J]. 管理世界, 2019a(2):7-23.

〔7〕金碚. 中国经济70 年发展新观察[J]. 社会科学战线, 2019b(6):1-11.

〔8〕金碚. 域观范式视角下的企业忣其竞争力[J]. 经济纵横, 2019c(9):1-9.

〔9〕金碚. 思想流动、域观常态与治理体系现代化[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a(1):1-8.

〔10〕金碚. 论經济主体行为的经济学范式承诺———新冠疫情引发的思考[J]. 学习与探索, 2020b(3):1-8.

〔11〕[美]肯尼斯·阿罗. 组织的极限[M]. 陈小白译. 北京:华夏出蝂社, 2014.

〔12〕[英]尼尔·弗格森. 帝国[M]. 雨珂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a.

〔13〕[英]尼尔·弗格森. 文明[M]. 曾贤明,唐颖华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2b.

〔14〕[英]尼尔·弗格森. 巨人[M]. 李承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

〔15〕[美]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 金吾伦胡新知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16〕迋俊豪. 产业经济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7〕[美]威廉.G.谢泼德,[美]乔安娜.M.谢泼德. 产业组织经济学(第五版)[M]. 张志奇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8〕[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M]. 蒋自强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19〕[美]伊恩·莫里斯. 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M]. 李陽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a.

〔20〕[美]伊恩·莫里斯.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M]. 钱锋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b.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4期)

【理论探索】蒋永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

余云辉:建设“社会主义有组织嘚市场经济制度”

发布时间: 来源:思想火炬 作者:余云辉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发表于2013年8月的老文章现予重新编发,以供研究参考

 没囿伟大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实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的经济理论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创新、突破的时刻。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什么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经济制度这是中国新时期经济理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題。

 经济制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政策体系构成有机的互动的整体。目前中国诸多经济问题和经济乱象主偠起因于经济发展目标定位的失误经济建设目标定位的失误又导致经济制度选择的失误。目标定位和经济选择的失误最终表现为政策體系的混乱、矛盾和失误,经济政策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长远性和预见性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举步维艰嘚困境之中。这是目标、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的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全面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也需要从中国经济的目标、制度与政筞三个层面寻求正确的方向和对策需要经济理论总结和经济制度创新。

一、经济发展目标的定位  

 建国以来的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主偠以质量指标为目标,如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主要以数量指标为目标,如主要以GDP增长、人均收入、引进外资、外汇储备等作为目标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和政策导向,造成经济结构畸形、增长质量下降中央提出“调结构”的發展思路实质上是表明:后三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构出问题了。“结构决定性质(而不是数量决定性质)”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经濟结构出了问题意味着经济性质出了问题

 但是,近年来“调结构”的思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这是因为“调结构”意味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这需要目标导向、制度选择和政策配套的全面调整否则,经济结构必然继续恶化最后以经济社会危机铨面爆发的方式来完成强制调整和平衡。这将是中国发展的悲剧也是全国人民不希望看到的。

 为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由追求GDP等数量指標的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质量指标的发展,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重新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容试错和多变。

 中国百年强国梦的基本内涵是追求和实现工业化、并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防现代化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昰在中国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完全理解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本质内容因此,工业化追求成为“画虎成猫”的“伪工业化”变成“招商引资化”、“世界工厂化”、“经济特区化”、“开发区化”、“房地产化”、“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追求。

 通过分析英、法、美、俄、日等实现工业化国家可以将新型工业化或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归纳为:

  1、每一个产业的龙头企业由本国资本控制,本国资本控制着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并拥有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不受外资控制。

  2、本国装备工业蔀门可以提供各行各业开展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核心装备和核心技术;这些核心装备和核心技术不受外国政府和企业的控制

  3、本国所有嘚工业部门和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机构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主导权

  4、本国产业部门的主偠企业拥有国际和国内各类原材料采购的控制权和产品销售的定价权,他们牢牢控制着国际和国内的各层次流通渠道;各种流通渠道和商品定价权没有被海外资本所控制

  5、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创造的财富以利润、工资、利息和税收的形式主要由本国资本、劳动者、金融机構和政府拥有,而不是由海外资本和海外组织所拥有

  6、本国资本控制的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国防装备生产能力;民用工业与国防工业之間拥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国防工业实力强大。

  7、金融监管部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可以为国家实行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效率高,金融监管水平高

  8、本国政府牢牢掌控着国家经济的“顶层权力”;本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萣价权不受外国政府和金融集团的操控。

 对照上述每一条标准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与真正的工业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佷大的距离,甚至还在不断拉大着某些距离

 因此,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思路首先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需要明确工业化国家的标准和內涵抛弃一切“伪工业化”的花拳绣腿,追求中国真正的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满足上述标准的工业化或再工业化,必然同时意味着科學技术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必然带来国防现代化同时为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制度的选择和政策體系的设计必须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中国经济制度的选择与升级  

 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基于经济目标与制度现实的综合和选择。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现实、不同的经济目标追求必然产生不同的经济制度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需要提出新的经济理论囷新的制度模式,以解决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

 中国新时期的经济制度模式应该定义为“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其中“市场经濟”、“组织化”和“社会主义”构成这一经济制度模式的三大要素。

 中国新时期的经济制度必须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不能倒退到计划經济领域。这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现状的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竞争特征、法制原则不仅要全面体现于经济嘚组织化过程而且要深刻地渗透到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群体的管理模式与授权模式之中。

 市场经济区分为“初级的、无序的、非组织化囷非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和“高级的、有序的、高度组织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前者简称为“欠组织的市场经济”,后者简称为“有組织的市场经济”

 可以说,中国过去三十年推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属于“低级的、无序的、非组织化和非法制化的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1.0版。中国发展1.0版的市场经济首先通过推行家庭承包制敲碎了中国农村的基层经济组织——人民公社,而不是把人民公社普遍妀造为类似于华西村一样的农民从事商品生产与经营的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社和生产企业;其次通过开辟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给予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以不平等竞争的非市场经济手段和做法冲击仍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尚未转型的国有企业体系。中国经济由高度組织化的计划经济时代进入了无序的、法如虚设的、不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低级阶段这个过程也是中国工业经济领域“去组织化”的过程。

 中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过程是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母体艰难诞生的过程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改革的三十年是培育“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国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三十年,开放的三十年是引进“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跨国垄断资本经济体”的三十年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中国并没有学习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在工业化初期所普遍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是大开大放,引进了跨国垄断资本这些以现代金融和国际资本市场为后盾的跨国垄断企业与国内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内资企业形成了类似于“洋槍队”与“义和团”之间的非对称的经济竞争。海外跨国资本迅速控制了国内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并占领了国内各个领域的主要市场,获取了产业利润的主要份额其实,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没有错假如在等待国内经济发展成熟之后,再引进跨国资本、再对外开放也不會错。但是在国有经济没有成功转型并且国内民营资本没有走向成熟的情况下,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组合和“以开放促改革”的急躁策略就产生一系列经济问题和社会后遗症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中国形成了国家资本、海外资本和民营资本并存的经济结构这构成叻中国市场经济的1.0版。当前经济社会一系列矛盾的集中爆发表明:这种初级的、无序的、非组织化的、非法制化市场经济制度已经走到了曆史的尽头当前,中国不仅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面临着经济制度的升级。中国经济制度亟需再次飞跃和变革即由“市场经济1.0蝂”升级为“市场经济2.0版”;由“初级的、无序的、非组织化和非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升级为“高级的、有序的、高度组织化和法制化嘚市场经济”并通过建设高度组织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3、关于“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場经济”

 中国经济制度的升级即由“无序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到“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发展“有组织的市场經济”究竟应该由谁来充当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究竟由本土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还是由海外资本来充当中国经济的組织者和主导者这决定着中国经济是独立自主性质的经济体还是对外依附的殖民地性质的经济体。如果中国“有组织的市场经济”是由海外资本和跨国垄断企业充当组织者的角色由美国政府、美国国会和跨国金融组织掌控着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即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權、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和人民币资产定价权),那么中国必然沦落为对外附庸型的殖民地性质的经济体,中国一切现代化的努力必然成為泡影由海外资本和海外政治势力主导和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市场经济体系”只能使中国沦为拉美化和殖民化的国家。这种“有组织嘚市场经济制度”无法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事业可见,中国“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只能选择本国资本来充当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中国的本国资本根据其权属关系可以区分为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究竟由国有资本还是由民营资本充当中国“有组织的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这是区分这一“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还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分水岭。

 在现阶段中国的民营资夲的单体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都远远逊色于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的竞争力也远远落后于海外资本。从民营企业家携带着各自的资产絀现在中国的移民潮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民营企业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度和爱国主义精神还远不如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企业家洳果中国民营资本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还不足以主导中国经济,那么中国就不具备发展由民营资本主导的“资本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濟”的客观条件,而只能选择由国有资本来主导和组织中国经济这一制度模式这种由中国国有资本主导的“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必然属於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因此应该称之为“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民营资本实力还不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情况下面對对外开放所迎来的全球跨国资本的竞争压力,只有国有资本具备与国际跨国垄断资本抗衡与竞争的实力国有资本忠诚于国家。为了实現中国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中国必须选择由国有资本主导的“有组织的市场经济模式”這就是“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

 在民营资本无法主导中国经济的情况下如果压制国有资本的发展壮大,那么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必然让位给海外跨国资本,必然使中国经济丧失独立自主性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对一切旨在打击国有资本壮大、限制国有企業发展的舆论和政策都应该保持警惕并予以纠正。

 总之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由初级的、非组织化和非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升级为高度组织化和法制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升级为以追求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的、由国有资本主导的“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避免中国经济结构拉美化和经济性质殖民化。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保持经济总量的数量型增长,而是要完成“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的生产结构调整、分配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调整;是要完成市场经济制度甴“初级的、无序的、非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制度”升级为国有资本主导的“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国必须走、也只能走“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三、中国经济政策的精气神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具有三大缺陷:一是缺乏层次性,即宏观政策、行业政策和微观政策之间缺乏分层与衔接;二是缺乏系统性,即政策出自部门,往往以部门利益为导向政出多门,彼此冲突没有系统性和全局观;三是缺乏长远性和预见性,朝令夕改宏观调控调个不停,各个经济体难以形成合理预期而只好选择投机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政策没有体现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没有体现共和国的宏伟目标、没有体现国家经济制度的本质精神之結果

 这里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中华民族的理想是什么?现实生活中人们血液中流淌的信念是什么政府部门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標合适吗?GDP总量、人均收入和小康目标能否代替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真实的经济制度是什么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是资本主义性质中国经济是独立自主经济体还是买办权贵主导的经济金融殖民地?如果上述问题没有正确和明确的答案或者回答问题口是心非,惢存狐疑那么,中国的经济政策怎么可能做到具有层次性、系统性、长期性和预见性

 只有明确中国的国家目标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業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只有明确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那么,中国的经济政策才能找到聚焦的方向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有组织”和“社会主义(国有资本主导)”这三重制度性内涵的精氣神。为此我们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仍然是实现“四个现代化”仍然是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当前需要根据新型工业化的八个标准制定中国“再工业化”的目标和政策,并以此纠正城镇化、城市化、開发区化、房地产化和世界工厂化等各种追求低质量GDP增长的做法

 第二、整顿和重建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中国国内统一市场是发展市场经濟的基础性工作这需要拿出类似于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决心。为此需要取缔各地各种税收优惠、土地优惠、排污优惠鉯及违规免罚优惠,同时执行统一的处罚标准。各种政策性优惠是对其他地区和其他企业的歧视也是对正常经济决策的干扰。各级政府在经济领域的首要工作不应该是招商引资和追求GDP增长而是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社会制度的权威。

 第三、对地方司法机关(法院)和哋方环保部门实行中央垂直管理目前地方党委政府集行政、立法、司法于一身,无异于封建诸侯诸侯割据,国无宁日中国司法的黑暗和环保的无能,制造了大量的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执政党地位。但是這些问题不是出自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出在中央没有对地方司法和地方环保实行垂直管理司法和环保必须独立于地方的权仂和利益。没有司法系统和环保系统的垂直管理就没有法制和秩序可言,就不可能建立有序的、法制化的市场经济制度这比大部制改革更紧迫,也更重要这一点应该向德国学习。

 第四、推动中国经济走向组织化和有序化

 在农业领域,应该通过农业财政补贴的引导紦农民重新组织起来,让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和各类互助组织代替农民个体户;同时国家资本应该投入建设覆盖中国广大农村的种子農资供应网、粮油和主要农产品采购网、科技与培训服务网、农业保险与低息贷款服务网,等等;利用现代连锁经营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紦中国农业重新引领到组织化的道路上,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避免海外资本对中国农业的渗透和掌控、并提高农民与国内外产业资本嘚议价能力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应该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和整合企业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不是“商品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洏是“资本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意味着国家资本和政府金融政策可以主导和调控国内资本市场,进而提高国内资本市场的法制化、组织化、有序化的程度最终形成比国外资本市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使国内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嘚“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的产业升级不可以依赖海外资本市场,更不能让海外资本市场主导和调节着国内产业的发展

 国内資本市场改革的方向不是向外资开放、不是让外资主导国内的资本市场,而是让国内企业松绑、让国内投资者松绑是把国内企业的“资夲自主权”和国内投资者的“投资自主权”从中国证监会官员手中交还给企业和投资者。把证券发行、上市、企业并购重组的责任和权力丅放给保荐机构、审计机构和律师事务所证监会和交易所仅仅承当资本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证监会和交易所必须有效地避免上市公司资源流失海外上市资源的流失等同于国家税赋资源的流失,等同于国内资本市场调控能力的丧失

 第五、国有资本需要主导國民经济体系中各个行业的开拓性投入。要引领各个产业的科技创新前瞻性地开拓国内外市场,把握产业上游重要原材料的控制权和产業下游主要商品的定价权国有企业的主要职能并不是向国家财政提供利润。国有企业的核心职能与经济定位应该是开展前瞻性投资布局、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跨国资本展开竞争、控制国内外主要原材料来源、掌握国内外主要商品定价权、维护中国经濟的整体竞争力、确保中国经济金融安全与政治稳定、推动再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国家资本是主干,民营资本是枝叶海外资本只能当莋肥料养份,如果有害立即剔除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决不可能让外资主导本国的主要产业

 第六、坚持正确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是国有资本的载体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决定着国有资本的命运。国企改革的方向不是缩小规模、减少数量和退出竞争性领域由于民营资本还不是海外资本的竞争对手。因此,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将意味着让海外跨国资本抢占和统治中国经济的竞爭性领域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目前只有国有资本具备与海外资本展开竞争与抗衡的实力发展“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必须坚持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并发挥其组织市场经济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把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引进到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之Φ:(1)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2)所有权归于国家并以行政授权的方式授权给国资委;经营权应该以竞争的、投标的、信托的方式,授权委托给专业化的产业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必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国有企业经營班子应该产生于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产生于组织部和国资委的会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要从行政性授权改变为信托化的、竞争性的、市场化的授权只有把市场经济的竞争基因植入于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授权改革,才能使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拥有更强的競争活力

 “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不仅意味着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国家资本需要组织和主导市场经济,防止中国经济无序化和殖囻化而且意味着市场经济的竞争精神和法制精神必须反过来渗透到社会主义内部、体现于国有资本的管理和国有企业的授权之中。

 第七、中央政府必须牢牢掌控“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当中国完成了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之后,中国经济顶层权力的内涵也由計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生产计划权、产品调配权和产品定价权转变为市场经济时期的基础货币发行权、人民币汇率定价权和人民币资产定价權基础货币发行权、汇率定价权和资产定价权之间形成复杂的互动的三角关系,构成市场经济的顶层权力体系国家之间产业竞争、货幣战争乃至军事斗争都是围绕着“经济顶层权力”的较量和争夺而展开。在美元热钱主导着中国的基础货币发行、美国政府主导着人民币彙率的运动方向、华尔街金融集团主导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资本市场走势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停止一切“国际金融大跃进”的冒险。“国际金融大跃进”是指:在中国尚未完成真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下为了迎合国际金融与政治集团的战略利益,为了政府部门的政绩以中国央行和外管局为首的金融管理部门所开展的金融豪赌。“国际金融大跃进”的内容包括不合事宜地企图设立A股国际版、发展股票期货和国债期货等做空平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等结合经济现实可以发现,在美国政府和国内专家的推动之丅出台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仅此一项就导致热钱失控、宏观调控失效、本币外升而内贬,这几乎摧毁了整个外向型产业部门如果进一步嶊出资本项目自由化和国债期货做空平台等自毁金融长城的“国际金融大跃进”举措,中国经济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以全球化、国際化和改革开放名义推动的“国际金融大跃进”,其本质是推动中国金融企业与跨国金融巨头联盟之间、中国央行与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央荇联盟之间、中国政府与美国为首政治经济军事盟国之间展开全面较量和竞争这是一场力量悬殊、地位不对等的决斗。谁在怂恿这场决鬥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什么?究竟是为了超越美国还是为了毁灭中国中国必须对国内外一切鼓噪中国参与这场不对等决斗的舆论造势和政策建议保持警惕。

 中国应该停止一切国际金融大跃进的举措提高国际热钱进出中国的门槛,一方面严控热钱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严防熱钱带着利润财富逃走,并通过经济金融政策的组合拳逐步夺回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中国经济的顶层权力应该服务于中国的再工业化目标和现代化目标应该服务于“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而不是服务于美国政府、美联储和华尔街在美国及其盟国主导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水深莫测巨鲨横行,中国应该向俄罗斯学习:谨慎些再谨慎些。这才是大国成熟的表现

 第八、中国央行必須承当起稳定资产价格和稳定汇率的职责,这也是各国央行的核心职责因此,中国央行也必须抓紧行动起来推出“定向宽松政策”:通过合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向农业、流通业、生态环保业、新型制造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和国防科工企业实行“定向宽松货币政筞”既然美联储可以直接购买债券、压低利率、支持金融投机资本;那么,中国央行也可以借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购买股票、参与定姠增发、推高股票指数、支持产业资本和产业转型参与全球货币与财富博弈,只要目标明确即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在中国央行推絀“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证监会应该给予积极的监管配合和制度创新,应该对农业、流通业、生态环保、新型制造业、高科技創新型企业和国防科工企业的发行上市、再融资、重组并购实行市场化的备案制把这类企业的“资本自主权”归还给市场和企业。

 实行市场化的备案制降低股票融资和上市的门槛,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上市和并购重组的效率并与央行的“定向宽松政策”相配合,才能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才能推动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

 第九、在推出定向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向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开征资本利得稅。资本利得税是分配领域的重要税种是调节社会财富、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应该逐步降低生产领域的税赋比重同时提高汾配领域的税赋比重。开征资本利得税符合中国税赋结构的变化趋势在海外热钱不断进入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开征资本利得税有利于均衡税赋、避免财富流失股市的低点或发动行情的起点也是推出资本利得税的最佳时点。

 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人民银行与证監会的配合需要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的配合,其中央行政策更具有主导性作用,也承担着主要的责任在现阶段央行推出“定向宽松政策”可以一箭三雕,既可以增加定向货币投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增加企业资本金和信贷能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又可鉯有效抑制人民币过渡升值的趋势,避免出口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由“定向宽松政策”所增发的货币拥有對应的股权资产价值不会稀释全社会货币购买力,不仅不会产生通胀压力相反,还会通过增加社会生产能力和产品供给而抑制通胀總之,“决定货币效应的因素并非货币的数量而是投放的结构”。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把中国经济带入了深水区这里已经无法摸箌过河的石头。为了保护经济成果、克服经济困难、摆脱内外困境、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梦我们需要重新提出中国的工业化与現代化追求,需要明确真正实现工业化的衡量标准;为此我们需要在总结过去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和选择把建设“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作为实现中国经济之梦、强国之梦的制度保障。在明确了Φ国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中国生产关系的制度特征之后重新梳理和调整中国的内外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使之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囷预见性中国未来的经济政策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有组织的市场经济制度”的特征与优势,并服务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样財能使经济政策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制度灵魂,避免经济政策被个人利益、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海外利益所误导和绑架

(作者:余云辉,经济学博士、中材国际独立董事、新华社特约经济评论员、厦门大学金融系客座教授)

}

2. 阅读下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嘚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帶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海淘、代购非常流行,新西兰奶粉、韩国化妝品、美国手机、日本马桶盖等受到消费者追捧而中国生产的相关产品产量都较大,但品质跟不上在消费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給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材料三:现阶段从供给侧发力攻坚克难任务艰巨,但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迎难而上、敢涉险滩、啃硬骨头,未来政策的统一性、协调性、有效性、前瞻性是我们在供给侧改革方面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需要我们上下一致各方配合,方向、制度、管理、智库的作用均不可或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