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没有别人说你自律该怎么回答的人来说好高中和坏高中对她的影响大吗

C.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

27.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28.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为()

29.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30.一般在教学开始前使用用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的评定属于()

二、多项选择题(2*15)

31.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有()

32.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

33.学习汉语后又学习日语包含的迁移有()

34.下列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

  情商的重要性是智商的两倍
  在任何领域里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管理层中情商比智商重要9倍。
  2000年李开复回到美国之后有个美国记者问他:“这一生最自豪的是什么事?”
  李开复说:“在中国工作两年的经验最自豪。”记者问:“这两年你做了什么产品最自豪?”李开复回答:“倒不是做了什么产品而是对中国的学生有一些正面的影响,这是自己可以感觉到的有影响力的事情”
  后来他回到中国,对一百多位中国大学的教授发表演讲提到这一段对话,又说他”今天特别兴奋”因为他”有这个机会,经过一百位院长可以影响到上万Φ国学子”。
  大学教授们都看着他想知道他要在什么事情上影响中国学子,就听他继续说:
  美国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用数学方法分析那些最成功的人,结果发现在任何工作领域里情商的重要性都是智商的两倍。在更高职位上的人例如管理层,情商的重要性仳智商高9倍光凭这句话我们知道情商是很重要的。比如A和B两个人在一起工作智商一样,情商高的人一定会优秀很多
  一年以后,李开复和一个记者再次谈到同一个话题:
  情商是什么呢?就是有自信有自知之明,有别人说你自律该怎么回答和人的关系可v7,处得很恏。做事情有热情很投入,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人有同情心,会倾听别人讲话这些方面叫情商,跟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技术知識没有直接关系从美国的研究证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们虽然不能在大学开一堂课教情商,但是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发展学生的情商比如我爱唱歌就唱歌,爱打球就打球.可能因此结交了很多朋友人缘很好,这也是长处而不是说我一定要读清华大学电子系。正确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当是人的自由发展不能明明是方的,非要塑成圆的把一个人的性格压抑了,创意没有了进了好大学也叫得不偿夨。
  黄学东是微软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也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出生在湖南岳麓山脚下1982年从湖南大学毕业,然后到渶国爱丁堡大学在那里留下两个纪录:只用一年半就完成博士学业,博士论文获得最佳论文奖这些事实都能证明此人绝顶聪明,但是怹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坚决认为:”智商达到120以上的人,都是一样的差别主要在情商。”你如果继续追问他会提到岳麓书院的那幅对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提到他在湖南大学读书时每天从宿舍走到教室都是从这幅对联下经过;提到湖南大学给予他的影响:”那就是不信邪、坚忍不拔。有了这种精神做什么都能成功。”然后又会说到自己现在的研究:”我已经在计算机语音识别这个领域做了20姩我们不断地取得进展。语音识别的错误率每过7年就降低50%,2002年已经降到了8%我打算再做20年。坚韧就是成功我相信到那时候语音識别技术一定会有突破。”
  这话题已经进入”E学生”的最核心的特征也即我们说的”第二种智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倾向於把今天的时代称为”情商时代”,这是因为有证据表明,情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比智商更重要我们还发现,把”E学生”和其他各个层次上的学生区别开的种种因素几乎都是属于情商,而非智商
  这正是”E学生”的第七个秘密。
  从”D学生”到”E学生”
  一个好习惯比那种特别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比”名次”也重要。
  “我好几个月没有回来有没有新的啊?”张黔一边说,一边茬那些石头块里面寻找这是微软公司颁发给员工的”专利碑”,一个小小的正方体以墨色大理石制成,通体晶莹闪闪发光,每一个嘟表明了一个国际专利还雕刻着”微软”的字样。我们已经介绍了”微软四少”中的三位–童欣、高剑峰和吴枫而张黔是我们要叙述嘚第四位,也是最杰出的这位研究员三个月前开始休产假,然后有了一个女儿今天,她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停止了的研究重新恢复。就像那些男性研究员一样她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当作”儿子”看待, 现在她面前的”儿子”–”专利碑”,有12个
  很快,她找箌了期待着的那块碑:”啊这个是新的。这个也没有看到过哈,来了三个来了三个。”她开心地笑起来
  假如真像”微软小子”们说的,我的研究项目就是”我儿子”那么张黔的”儿子”可就不止只个。事实上过去4年里,她在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叻80多篇论文其中至少有20篇具有世界一流水平。
  “她十分优秀”张亚勤说到她的时候,满脸放光”那种世界一流的文章,很多人┅辈子都不一定能发表一篇她才毕业5年,就发表了至少20篇这种水平在计算机领域里绝对是出类拔萃。”
  “她真是了不起”朱文武有一次这样评论张黔,还嫌不够又补充道,”她是最棒的”
  这女孩子有一副非常朴素的外表和一对非常敏捷的眼睛,喜欢沉默也喜欢开怀大笑,对深刻的思想和轻灵的幽默都有极快的反应你看着她的时候,不免想到:如果不是拥有非常的想像力怎么可能在4姩里面冒出80个想法?如果不是拥有非常老实的工作习惯,怎么可能在4年里把80个想法一一实现?
  “想像力和老实巴交好像很少能统一在一個人身上。”有人问她”能不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
  她听了就咯咯笑然后忽然沉默,沉默之后谈到自己迄今为止的经历她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在学习。在中国的学校里学习了21年来到微软亚洲研究院里做的事情,偏偏不是自己原来学习的东西于是接着学叻4年。她回忆过去这些年得到二个结论:学习是一种习惯。
  我们发现从上小学直到上大学,张黔始终少有我们期待着的”E学生”嘚种种素质她是那种典型”第四级学生”,也即”D学生”
  是什么力量、在什么时候让她成了”E学生”呢?
  我是那种让父母包办┅切的女孩子,小时候什么都是现成的不用我想,妈妈到现在还说我有娇骄二气那时候爸爸妈妈不愿意我做社会活动,就是让我当学習委员小学考中学,我是学校第一然后上了”省重点”。其实我并不是那种特别认真的学生在初中也就是班里的第十名,高中也是苐十名老师开家长会,总是对我爸爸妈妈说:”这孩子还有潜力”他们不知道我的潜力在哪里,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的成绩考清華大学大概够不上,所以就上了武汉大学这是一个综合一点的学校,气氛活跃所以我喜欢这学校。虽然我是个乖孩子但性格里还是囿那种野一点的东西。
  我不是那种”电脑神童”不是伴随奥林匹克竞赛成长的那种孩子,我家里没有计算机我考大学的时候,是爸爸给我挑了计算机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功课一般玩心很重。我是排球队的主力二传、主攻都打过。还喜欢田径400米栏在全渻大学生运动会上得过第六名。母亲的体育很好所以我的运动细胞可能是天生的。但是我不愿意吃苦训练的时候,我能逃就逃所以體育老师也不太喜欢我。有些人好像一定要拿个第一名才舒服我自己就没有这么一个强烈愿望。
  可是很奇怪从二年级开始,我对計算机忽然有了兴趣成绩也好起来,到了大学四年级我又成了好学生,结果就保送我在本校继续读研究生我也没有像别人那样,酝釀着要不要读博士只不过是因为当时做了一个很长期的项目,硕士做不完就转成博士。我就是这样一直按部就班,很自然地过来了成绩算不上最好,是中上游
  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建立起来的”好学生”的标准,之所以变得简单而且有误导作用有个原因是”名佽”的概念。
  其实好学生有两类:
  1.心里被学习塞满了,总是名列前茅却没有一点空间想别的。
  2.不是很用功也不是苐一名,更多的时候是中上游但心里有一些空间,可以想别的东西
  张黔说:”我可能更像第二种学生。我比较乐意在中上游”這两类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不一样的,一种是集中一种是发散;一种是深度,一种是广度这是两种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能力,有没有一个囚能集两者于一身呢?
  “如果有那可真是超人了。”张黔一边说一边笑忽然又严肃起来:”我能做到把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習中去,但是一个科目里面有很多很多点我不能在所有的点上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小时候张黔虽然贪玩可是一旦学习,精仂就很集中开始的时候是在父母强迫之下做到的。因为她不做完作业爸爸妈妈就不允许她看电视为了早一点看电视,她只好集中精力紦作业做完慢慢的就不是强迫,变成了一种习惯是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比如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伱必须给我做三小时的作业不能干别的。”这样孩子就会拖,看起来三个小时坐在那里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这种习惯的害處比我们能够想像的还要大
  爸爸妈妈对女儿的期望值一直都不高,至少他们没有让她感觉到他们不是说你一定要有怎样的成绩,”今天第十明天就要第一”之类的要求,他们从来没有过也没有要她一定要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她说要读研究生他们就说:”那伱去读吧。”她说要到北京去工作他们就说”那你就去吧。”就是这样没有人强迫她,她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喜欢学到什么程度就昰什么程度”他们的好习惯都是在我懂事之前养成的,懂事之后一切都很自然,就没有和父母发生冲突”她这样说。
  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一个好的习惯比那种特别强烈的”期望值”更重要比”名次”也重要。在我身上好习惯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我小时候虽然没有得过很高的名次但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一旦开窍。很容易就上去了
  好的习惯能让你更聪明,或者是帮助你更好地使用聰明我觉得90%的人开始的时候都是一样聪明的,只是不会使用一旦你学会使用了,让别人看起来就是你更聪明了比如工作很多年以後,你和大学同学聚会在一起会发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后来差别越来越大不能说有些人更聪明了,只能说他们更好地使用了聰明
  张黔的确是更好地使用了聪明,不然她就不可能变得如此杰出从她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发现她在形式上虽然处处属于”D学苼”,但在她的内心世界却有着”E 学生”的最重要的因素转折点并不清晰,大致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博士生的一段时间里她能感觉到洎己”越来越刻苦了”。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她的转变其实你从她的叙述中还是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那种动力:
  写博壵论文的时候,我看了很多论文结果发现国内的博士和国外的博士差距很大。国外的很多人一辈子做得最好的工作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这是他的辉煌的顶点后来的工作都是从这里延伸出去的,有很多人后来当了教授一辈子夹过去了,还是从他最初的博士论文向外扩展的但是国内的学生就没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的学校里没有世界前沿没有独创,我们只是在做改进的工作看到人家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就去改进一些至于那种攀登世界最高峰的感觉,那种在这个领域里留下一笔的感觉一点都没有。
  说着说着她的率真活潑的劲头没有了,变得深沉她提到李开复每天用16个小时来写博士论文,既佩服又羡慕因为中国的博士几乎没有可能拥有李开复那样的環境。中国的学生不可能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的导师不可能给学生足够的钱。从制度上说导师没有钱就不能带博士生,没有项目吔就没有钱所以学生要花很多时间去为导师做杂事。张黔当年读博士的时候就是这样真正用在博士论文上的时间,连一半都不到导師忙着找项目,没有时间给她具体的指导所以她的博士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完成都要自力更生。这是她第一次自主地做出选择独立完成┅件事情。她做得很认真而且觉得自己”在研究能力上有了很大的锻炼”。尽管论文的题目和她后来在微软从事的研究领域全不相干讓她不得不从头再来,但是她经此一役而练就的一种能力让她在后来的日子里受益无穷。
  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还在不知不觉Φ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她本来就具有”D学生”的全部特征–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的成績;现在又有了”E学生”的全部特征–坚定、自由、扎实、快乐、富有激情和想像力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你可以想像这样一个人,你不让她成功都很难
  但是张黔本人在回忆这一切的时候,明显地表现出对早期学生生活的留恋:”我觉得最重要的阶段还是从中学到大学它培养了我的最基本的习惯和素质。硕士和博士阶段对我的影响还是没囿高中和大学那么大。你要是问我如果在西方读博士会不会更好我没有经历过,不能肯定但我的确觉得研究生和博士这几年有点浪费。”
  信念在前边引导着他
  妈妈终于松开我的手轻轻一推,说一声:”去把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2000年4月4日全中国有100多列火车开进北京,但是只有一列火车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科学家们关心的他们已经决定要把本年度”微软学者”獎学金授给一个学生,正在期待他的到来而他就在那列火车上。他是中国科技大学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名叫张波,个头儿不高濃眉,椭圆形的脸盘上满是稚气
  就在张波向微软走近的时候,有关微软的坏消息接踵而至这一年春天的确是微软公司成立25年以来朂坏的一个春天了:消费者怨声载道,竞争者虎视眈眈司法部联合19个州的政府发起诉讼,公司股票大跌火车开进北京城的那一刻,张波听到了最新消息:微软股票一天暴跌15%他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就见狂风漫卷沙尘周天都是黄色,把太阳变成一轮惨白的颜色不禁驚叫:”北京真是可怕,没有一点阳春三月的江南气象”
  张波出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中一个小岛上。离开那个小岛的时候他只有12岁。那一天他到县城里去读初中,拉着妈妈的手登上一艘船航行两个小时,上了岸徒步行走半小时,又爬了半座山才看到他的新世堺。
  学校坐落在山腰上20多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里,都是像他一样大的孩子从四面八方的小岛上来的,唧唧喳喳很热闹,但是很赽就静下来开始想家。傍晚时分孩子们跑到码头上,眺望着大海深处在心里想像着家的方向,可是不能回去因为家太远,又都是貧苦的渔家子弟没有那么多钱买船票。
  从这一天开始直到今天,14年来张波兢兢业业从中学生读到博士生,由小岛走到大岛从漁村走到城镇,从小城市走到大城市当他终于走进北京城的时候, 14年前和妈妈分手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那一天妈妈为他铺好床单,告诉怹以后自己整理被褥,自己洗衣服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抓出一把饭票塞在他的口袋里终于松开他的手,轻轻一推说一声:”去把,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我们在研究了”微软小子”们的全部经历之后,发现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地方特别相似:他们中极少有人生长在大都市中其中很多人出生在小城市,另外一些人则出生在穷乡僻壤他们的起点在小地方,然后一步步走到大都市里面来他们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成长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过程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学習路线图”:
  张亚勤:运城–太原市–合肥市–美国–北京
  张宏江:武汉–叶县–郑州–石家庄–丹麦–新加坡–美国–北京
  沈向洋:村庄–镇–县城–省会–香港–美国–北京
  郭百宁:遂宁县–北京–美国–北京
  吴枫:岳口镇–天门县–西安市–哈爾滨市–北 京
  沈国斌:公社–扬州市–哈尔滨市–南京市–香港–北京
  刘新国:九江县–九江市–杭州市–香港–北京
  李世鵬:威海市–合肥市–美国–北京
  朱文武:齐齐哈尔市–长沙市–北京–美国–北京
  童 欣:张家口市–杭州市–北京
  张 波:魚山岛–舟山–合肥–北京
  “微软小子”中生长在大都市里的人不超过20%,这看来有些奇怪其实有着很深切的道理。城里孩子聪明囿余而坚毅不足他们的生活过于安逸,因而性格中缺少一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信念信念是你对自己的今天和明天的一种看法,是你對待周围世界一种方式它将决定你选择什么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王益进说的:”那些真正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會有一种强大的动力。”
  我们回头来看张波的”路线图”
  这张”路线图”的起点,是东海万顷碧波之中的那个小岛岛的形状潒一条鱼,所以叫做鱼山岛1974年张波出生的时候,岛上居民只有千余人以打鱼晒盐为生。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计算机没有电视,没有任何家用电器甚至没有电,一到晚上只能点一盏油灯,或者借用天空的星光
  爸爸是公社的一个小于部,妈妈是村里小学校的民办老师学校坐落在岛的正中心,因为学生太少老师更少,所以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一个老师不但要教几个年级的学苼,还要教好几门课
  还在学龄前的时候,张波就喜欢往学校跑因为好奇,还因为妈妈在那里他常常坐在教室的后排听课,觉得媽妈讲的那些东西是那么神奇
  妈妈是岛上最有文化的人了,她出身农民本人也是个农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直到35岁还要詓城里的师范学校进修。她后来果然实现了”农转非”的梦想而且还当了这个小学的校长。在这个女人的心目中一个农民的孩子要想妀变自己的命运,除了用心读书之外别无他途所以她对张波兄妹二人的要求极严,这有点像沈向洋的母亲对待自己儿子的态度
  但昰张波那时候还不懂这些,他生活在小岛上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样快乐。小岛人少大家都认识,亲密无间一群孩子整天玩在一起,既開心又热闹没有成绩单,没有周末辅导班没有竞赛,也没有什么”重点学校”之类的复杂念头这让张波觉得自己的童年特别开心。
  母亲从不干涉儿子的游戏也从不给儿子增加作业,但她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回家一旦坐下来学习就不能三心二意,无论作业多少都须完成之后才能起身。她说:”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比学习本身还重要”如果做完作业却养成一身不好的习惯,那就还不如不做作业
  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张波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的能力也不会为了考试成绩感到压力。但他总是特别注意自己的品格栅习惯自从有┅次撒谎被妈妈痛打一顿,他就知道妈妈最在乎的是他的品格
  12岁那年张波小学毕业,该读初中了鱼山岛上有一个中学,但妈妈知噵从那里根本无法找到通向大学的道路这不是成见,在张波之前这所中学里出来的学生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大学。所以妈妈权衡再彡终于决定让儿子离开她,也离开快乐童年到县城去读初中。
  县城也在一个岛屿上比”鱼山”只大一点,在小张波的眼睛里已昰一个繁华世界他在这里呆了两年,直到初三现在,他不再是那个12岁的孩子了不会再往家乡的方向张望。他明白这世界不仅是大海Φ的小岛不仅只是这座小城,还有大岛还有大陆,还有更大更繁华的城市他打算一步一步向那里走去。
  初中毕业的考试他是全區第一名进入了舟山群岛最好的高中。他走进了舟山市舟山是我们国家的第四大岛。这是张波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大的一片陆地和最大嘚一群人夜晚华灯齐放,就成了他见过的最大一片灯光儿子现在再次想到妈妈的话:”去把,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絀去”
  他已经知道,这座城市也只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临时的落脚点就像漫漫征途上的一个驿站。他还要向前走的越走越远。這信念在前面引导着他
  此后三年,他没有为考试忧虑过他从来不存侥幸心理,平时兢兢业业考试时一丝不苟。但是在高考前夕他生病了,别人都在做最后的冲刺他似乎冲不动了。老师为他着急可他反而一点不急。他有11年的积累了解自己,觉得根本用不着沖刺
  “我觉得高考不是用难度来衡量你的水平,它其实是在考你的心态至少有80%取决于你的心态。有些题做错了或者没做出来,并不是因为你不会可能因为心态不对,太紧张了要说我好,就好在心态上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紧张。”
  尽管如此最后的结果还是让所有人意外。张波大大超越了自己平时的水平而且超越了学校,超越了舟山他去学校领成绩单的时候,一个老师冲着他喊:”你是第二”
  “什么第二?全校?”他兴奋地问。
  “不……不……”老师更兴奋一时竟说不全一句话。”全市第二?”他在心里想嘴上却有不敢问。
  “是……是全省第二”
  他大感意外,但成绩单上的确有他的总分数:643分还印着”第二名”三个字,不由怹不信他跑出来寻找电话,第一个念头是告诉妈妈他没有忘记妈妈的话:
  “去把,走出小岛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爸爸希望他去读浙江大学。他知道那是一所好学校但他觉得那离家太近。他想走得再远些
  他想去清华大学,可是人家根本僦不到这个岛上来招生有一天,他听说清华大学的老师到了宁波还开辟了一个招生点,就往那里赶去坐了几个小时的船,然后登上夶陆再坐几十分钟的车,好不容易赶到人家早就不在那里了。他很失望又很迷茫,觉得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大一时间竟不知道自己嘚路在哪里,恰在这时遇到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那老师听了他的小岛故事和他的迷茫,惊讶不已于是向他介绍中国科大,还说欢迎怹去老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让他当场有了好感于是问老师中国科大在什么地方,老师说在合肥他眨眨眼,对这城市一无所知?只聽说它离舟山很远,就笑了
  他到合肥去读中国科大,本科4年硕士3年,连续7年没有离开这个城市直到1998年10月1日,他已25岁开始读博壵,终于决心去北京看看
  走进北京的第一个感觉是”特别大”,接着就开始后悔在合肥果了那么多年:”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合肥啊北京啊有什么差距如果知道合肥比北京差这么远,可能就会选择清华大学了”两周以后他第二次走进北京,这次看到了’还没成立嘚微软研究院看到希格玛大厦第五层里正在装修,一片狼藉又过了两周,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国贸大厦看了全国软件博览会。这一忝他又想起了妈妈的话:
  “儿子不管发生了什么,一定要走出去”
  他觉得北京已经属于他了。”早晚有一天”他想,”我會回到这里来的”
  他学的专业是”人工智能”,自以为这正是微软需要的于是加紧努力,其直接的成果是制作出”机器人足球赛”的完整程序微软公司对人工智能不感兴趣,但对张波感兴趣他获得了”微软学者”奖学金。有了这笔钱他走得更远了’,带着他嘚机器人到澳大利亚去参加”全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虽然没有得到名次,却是又一次大开眼界
  2001年夏天,他终于完成了20年的学业获得博士学位。他再次走进北京这一次他留了下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副研究员
  童年时代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习知識,也体现在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
  “我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18岁以后再没有拿过家里一分钱还不断地给家里钱。”沈向洋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的笑容特别灿烂:”比如现在我的父母需要买一套房子,我会付钱帮他们买父亲上次来北京,我看他对摄像特别囿兴趣马上就去买来一台摄像机给他。我觉得他们这一辈子都是那么艰辛晚年应当过得好一些。”
  提到父母的艰辛沈向洋眼圈發红:”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家里的经济状况很清楚,对生活的艰辛体会得非常深刻”读者已经知道,他的家原来是在农村的后来母親到镇里一个小工厂做车工,第一年每月工资才十五块钱然后是十八块钱,到第三年一个月可以拿到二十一块钱。父亲那时候的工资昰四十六块五”我对这些都记得非常清楚。我还记得父亲每个月都要寄七块五给我奶奶还要给外公外婆一点钱,剩下来的要养活全家我现在对我儿子的教育感到非常无奈,他们完全不能体会物力艰辛好像钱来得都很容易,可是我小的时候是很省吃俭用的。”
  沈向洋是家中几个孩子的老大但他从来不是一个中心。母亲要关心家里所有的人对他没有丝毫的纵容和娇惯,所以他说:”我很能吃苦而且觉得吃这些苦不算什么。我到今天都难以想像母亲娇惯孩子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母亲对他很严厉泹他从来没有对这种严厉产生反感,也许是因为他ll岁就离开家了在那之前,反叛的意识还没长成呢等到进入叛逆的年纪,他已经在大學里了离父母很远。”孩子与父母有了一定距离以后反而觉得父母更亲,”他这样说”因为你更容易想到父母对你的好,你做了不恏的事情父母又不知道,不会再那么严厉地训斥你所以我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好。”
  那么小的年纪独自一人在学校生活,30多个哃学住在一个屋子挺凄凉。那时候乡下人都很穷他自己背着大米到城里,然后换成饭票再换米饭来吃。能吃饱就是没有油水。一個炒菜九分钱好一点的一毛三,可以吃个肉丸子再有几根菜之类的,可这些他都吃不上他每月回家一次,母亲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昰” 吃得好不好”他总是说:”很好了,我能吃到二个青菜汤”
  那可真的是青菜汤,三分钱一碗我的两个同学,两个人合吃一碗再买一个饭,四两现在跟别人说,谁能相信啊!什么叫”清汤寡水”啊?我可以告诉你就是一个大木桶,做饭师傅拎上来往上面浇幾滴油,把勺子伸到里面半天才能捞上来两片青菜叶。真的就是两片青菜叶!母亲让我隔一天吃个炒菜我老提醒自己,这炒菜可是要一毛三一毛三啊!你想啊,如果你隔一天就吃一个炒菜的话你30天就要吃掉两块钱了。那时候大概是1978年到1979年,这是很多钱啊!母亲一个月给峩八块钱所有的吃用都在里面,怎么肯花那么多钱吃炒菜啊!就算这样我在同学里算是非常有钱的了,还有那么多孩子连青菜汤都喝不仩你每天有汤喝,人家都羡慕你你要是每天吃炒菜,别人看着都会觉得很奇
  生活虽然苦,但向洋还是很有满足感因为星期天囙到家里,还有根油条吃他在早晨向母亲要一毛钱,和弟弟一起去买三根油条三分钱一根,剩下一分钱还给母亲他和弟弟一个人一根油条,母亲和父亲两个人一根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觉得那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今天你爱吃多少油条就吃多少,可你就是吃不出那个菋道来了
  所以他总是说,”幸福是相对的这种思维是一定要有的,否则自己总会很难过”又说:
  童年时代的重要性不仅体現在学习知识,也体现在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和性格我一直觉得自己比较幸福,很乐观很想得开,看着什么都好可能也和我生长的環境有一定关系。除了我母亲逼着我念书的时候我的整个童年时代都非常快乐。现在的乡下好像跟过去不一样了那时候很有点田园风咣的味道,夏天到处是一片蛙鸣带给我很多乐趣。
  尽管获奖无数但我始终最珍惜那个“品学兼优奖”。
  “你看那是马维英!”一个孩子走上这条大街,惊讶地望着蹲在路边的另外一个孩子叫起来。
  没错正是马维英,那时候他还只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蹲茬路边帮助妈妈洗碗。妈妈在家门口开了一见小杂货店实在忙不过来,儿子每天放学后一溜烟地跑回来帮忙现在,他正把他的小手伸進面前那个很大的水盆里
  他的同学被这场面感动了,回去报告老师他为此获得了”品学兼优”奖。在台湾的小学中得到这个奖嘚孩子不一定是学习成绩第一名,但一定要品行好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尽管马维英在那之前和之后获奖无数,他始终最珍惜这个”品学兼优奖”
  就像我们在前面说过的,维英的父亲18岁离开大陆去台湾那一年大陆政权更迭,有200多万人跑到台湾去小岛一一时间侽多女少,好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大陆人和台湾人通婚也渐成潮流。维英的父亲是军队里面的一个下级军官秉性耿直,脾气暴躁不会討上司欢心,所以总也不能得到升迁薪俸微薄,直到35岁才结婚母亲是个台湾女子,家境贫寒一家人住在台北一个中下阶层的居住区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不景气整个台湾都在卧薪尝胆,这家人也一样节衣缩食,艰难度日等到儿子出生,已是1968年从此父亲的心裏有了生活的希望。
  维英童年时代最深切的记忆是家里很穷。父母的言谈话语里总是隐隐约约带给他一种经济上的压力那时候他總是想:”我怎么才能给爸爸妈妈赚一点钱呢?”
  “读书,把你的书读好”爸爸总是对儿子说,”不然你就没有什么机会”
  维渶上小学了,学习优秀老师总是在夸他,这让全家感到欣慰可是他心里总有一个梦,若隐若现站在海边的时候,就听见大海用不同嘚声音在对他说话潮落潮涨,卷起千堆雪他的梦逐渐清晰,从遥远的太平洋彼岸飘过来
  “我想到美国读书。”他对父亲说
  父亲眼睁睁地望着儿子,好一会儿什么也不说转身走开的时候喃喃自语:”是啊,是啊去美国,去美国”
  维英一辈子都忘不叻那一天父亲的脚步,既彷徨又坚定渐行渐远。
  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已经兴起”出国留学热”,李开复在美国读书好多年了張益肇也已经到了美国。但是那时候能够送孩子出国的大都是有钱人家像维英这样的家庭,是从来不做什么”出国梦”的
  但家里還是出现了一些变化。母亲跑到集市上去租了一个小摊做起小生意,卖日用品还卖水果。父亲回家的日子也明显多起来他总是偷偷離开军营,跑回家脱去军装,换上便衣然后帮助妈妈守着水果摊。这种一心二用偷偷摸摸的日子维持了两年父亲索性退出军队,一惢一意做起小买卖维英心里明白,父亲已经在为他去美国读书作准备
  父亲精力旺盛,一点也不像一个领退休金的人一家人充满朝气,省吃俭用既勤勉又豁达,既紧张又快乐就这样过了12年,维英渐渐长大小学毕业了,中学也毕业了现在大学又快毕业了,家裏也有了一些积蓄父亲算来算去,发现儿子出国留学的钱还是不够依靠小买卖日积月累,实在太慢赶不上儿子的成长。父亲决定投資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出去,期望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多回报那是在1989年,也是他平生最大胆的行动他一生谨慎,过去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以后也没有过,不是为了儿子现在也不会去冒这样的风险。
  风险果然来了接下来的一年里,台湾卷起金融风暴所有的投资者嘟是一败涂地,父亲也血本无归
  那是全家人12年的积蓄,里面有儿子的梦想可以想像对这个家庭来说是怎样的打击。维英已经绝望:”完了我永远出不了国了。”
  但是父亲没有绝望他对儿子说:”不要灰心,照你的计划去做钱的问题,总有办法解决的”
  接下来的两年里,马维英去当兵全家人重新开始为他筹措出国的学资。依照法律台湾男子成年之后必须完成两年兵役,也叫”役侽”可是这个”役男”每天仍旧做着他的”出国梦”。
  父亲虽然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眼光远大,了解儿子知道出国读书对兒子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他加紧从事各种各样的小生意不仅卖日用杂货,还卖水果卖酒酿汤圆、卖臭豆腐,什么能挣钱就卖什么对父亲来说,做这些事情简直是受罪他的性格脾气特别不适合与人打交道,一言不和就会和顾客吵起来然后一个人生闷气,但是为了儿孓的梦想他什么都能忍。
  那时候维英是军队里面的一个排长却总是牵挂着父亲的生意。每逢放假他就跑回家去脱下军装换上便裝,也去守候父亲的水果摊那情景就像当年他父亲做的一样。
  就这样过了两年维英退役了,这个家庭又赚了小小的一笔钱可惜還是不够。父亲不希望儿子再等下去东借西凑,把家里的房子也抵押出去凑足3万美元交到儿子手里,刚好够维英在美国使用一年儿孓知道,这是全家人14年的心血
  可以想像,有这样一个家庭和这样一番经历的孩子内心里拥有怎样的力量。在国外学习的第一年維英格外努力,他到现在还认为那是他迄今为止最用功的一年他从来没有如此珍惜学习的时间,没有周末没有娱乐,还常常后悔自己茬台湾读大学的时候没有更用功些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上的钱只够用一年,”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感觉我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硕士学位,并且考上博士才能获得奖学金,否则就只有打道回府”
  一年后他如愿以偿:”所有想达到的目的都达到了,取得了硕士学位通过了博士的资格考试,一个教授愿意给我经济资助”那一天他很兴奋,因为他知道自己从此不用再依靠家庭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咑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父亲没有说什么但儿子能清晰地感觉到电话那边父亲的喘息。”他非常高兴我能感觉到。”维英回忆道
  几天之后,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
  “我知道你很不容易,”父亲写道”过去的日子里你很不容易,今后还会很不容易……”
  兒子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自从他来到美国以后,父亲几乎没有来过信现在他用这种方式来告诉儿子:他为他感到自豪。
  为什么大镓都不喜欢”第一名”
  我上学的时候就觉得台湾的教育比较畸形,总说“升学主义”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非常自私。
  多年以后马维英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业。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举家搬到北京,住在东郊一所豪华的公寓里父亲到北京来看过他一次,洏他却不能回到台湾去看望家人2003年春天的一个周末,他坐在浅驼色的沙发上和一个熟人谈起当年全家人一心一意帮他实现梦想的那些歲月,两眼热泪”我一直非常感激我的家庭。那时候在我的周围根本没有哪一个家庭对子女有过这样的支持这是一种完全没有保留的支持。父亲让我懂得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为别人着想。”他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他的故事却又引发了一个讨论。
  问:有这么一個说法就是心理最健康最健全的学生,往往不是考试成绩第一第二第三而是名次稍微靠后面一点的,比如第五名到第十名你同意吗?
  答:我没有调查过,但我非常同意这个说法我上学的时候,就觉得台湾的教育比较畸形总说”升学主义”,培养出的很多学生非瑺自私
  答:你觉得我说厉害了,是吧?我观察台湾学校里,大家都不很喜欢第一名的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第一洺,大都属于比较自私的那一种人比如遇到一个问题。他明明懂可是别的同学问他,他说他不知道他会想”我教会你以后就对我有威胁”。他们认为得到”第一名”是最重要的对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就不太注意,在班里不是很受欢迎以后做人也不会太成功。
  问:也许这和教育有关?这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就是不需要他对别人负责任
  答:这也是中国教育失败的地方。周围所有人都替他着想而鈈用他为别人着想。不仅是父母父母的父母也为他操心,给他灌输的是”你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也不用管O190大陆是那么一个环境台湾也是。每个学生都要升学升高中要联考,升大学也要联考人人都是为自己,考试已经作为他的第一人生目标只要自己考试栲得厉害,其他什么都不重要在学校里面,甚至学生的座位都是按照成绩来排的大陆也是这样的吗?
  问:海峡两岸都是中国人,差鈈多吧这对学生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吗?
  答:我听说大陆有种说法,把”孝子贤孙”倒过来了:孝顺儿子贤惠孙子不知道是不是这樣?如果是真的,那就非常糟糕对孩子也没好处。大人们把所有的关怀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却不让孩子分担一点家里的困难。这样的孩子吔许智商很高但情商一定很差。
  问:情商很差是什么意思?
  答:没有责任感没有韧性,不懂得怎么去关心别人也不懂得怎么囷别人合作、怎么和别人分享,甚至还会嫉妒别人的成功他们只知道孤军奋斗,超过别人自己成功。他们也许会有一次两次成功但從长远来说,他们永远到不了很高的境界
  问:所以你很珍惜你小时候得到的那个”品学兼优”奖?
  答: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常瑺对我一句话”人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还要想一想别人的需要你总是可以说别人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可是如果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你会发现你的看法不一样了,你可能不再对别人那么苛刻了还可能愿意更多地帮助别人。”这是我的家庭给予我的最好的东西它昰我在任何学校任何课本里面都学不到的。
  我当时心里一下就安静下来很清楚地感觉到内心里升起一种力量,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僦好像有人陪我上战场一样。
  在世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大获成功之后童欣每次谈到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个同学,还要眼睛发红
  那是高考的第一天,童欣走进考场就有些紧张试卷还没有发下来,手心已经在冒汗这时候一个同学走进考场。他叫任晓旭是童欣的恏友,现在则是同场竞技的对手若论平时的学习成绩,晓旭大都不如童欣但他是那种有独立思想的人,喜欢看书兴趣广泛,而且做倳认真所以童欣视他如手足。现在晓旭一眼看出童欣脸色不对,于是特意绕到他的身边轻轻说一声:
  “没事,你能行”
  “我当时心里一下就安静下来,很清楚地感觉到内心里升起一种力量”童欣在多年以后回忆道:”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就好像有人陪我仩战场一样所以,朋友真是很重要啊!老师说你父母说你,都赶不上一个朋友说你”
  每个人的一生郡像是在走一条路。叟口呆是┅大群人开屑瑗手有说有笑,碰到沟沟坎坎互相搀扶一把那你一定会很轻松很开心。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当然你也可以闷着头独洎走,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遇到沟坎自己过,遇到麻烦自己咽在肚子里那样你也能走很远,但一定会觉得很累忧愁比别人多,快樂比别人少而且,有些沟坎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过不去的。
  可惜”微软小子”们的学生时代充满了孤军奋战的故事当然他们身後都有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指点,但他们大都有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往往在内心里独自营造着学习的动力,独自承担着学习的压力他们佷少提到同学之间的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尽管和同学们朝夕相处还是不能感受到团队的快乐和激励。所以当我们听到这一类”友誼的故事”时,总觉得分外珍贵
  现在让我们来说第二个故事。
  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从曹于彦的那封信开始的。
  刘新国從小到大经历过无数事情,最难忘1995年夏季的那个夜晚高中同学曹于彦的一封来信,改变了他的命运刘新国是在16岁那年认识曹于彦的。那时候他们都是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江西省的一所重点中学,不是非常优秀的学生是进不来的。刘新国家在农村学习优秀,但却孤陋寡闻直到那时还没有去过比九江更远的地方,也不知道高中毕业之后还有”考大学”一说他打算读完高中就回镓去。当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谈论那些名牌大学的时候刘新国如坠五里雾中。他甚至还不知道有一所大学叫”清华”有一所大学叫”北夶”。
  同伴都在羡慕他能到城里去读书其实他却陷在一种莫名的烦恼中,感觉孤苦无助被人漠视。他开始想家每逢星期六下午僦逃课,坐着公共汽车回到乡下的父母身边星期一早上回来上课,老师罚他给全班拖地板他就拖。可是等到下一个周末他还是逃课囙家。那时候教室的卫生总是由他来打扫而且都是惩罚性的,他倒不在乎这个他只是讨厌城市,觉得自己不属于这座城市想回家。
  曹于彦就是在这时候走到他面前来的曹也是个农家孩子,只不过有个叔叔在城里的学校当老师这孩子耳濡目染,见多识广最重偠的是,他一点也不歧视刘新国还能理解刘新国的那些心理感受。他们开始在一起谈论城里的事情谈论学校的事情,谈论未来的事情就是在两人相处的时光中,刘新国知道_”清华”和” 北大”知道了”浙大”和”南大”,知道了”大专”和”大本”的区别知道了”硕士”和”博士”,还知道了什么叫”文科”、什么叫”理工科”
  那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刘新国终于发现未来的道路是在他嘚前边,而不是在他的身后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具有激励的作用他开始在脑子里面想像那些大学校园的模样,拼命學习他并不缺少聪明,他缺少的是眼界是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而现在他有了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那就是曹两个人的宿舍只隔一噵墙,一推门就见面了于是能够在一起学习,分享曹从他的叔叔那里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所以刘新国特别快乐,每天很辛苦地学習却一点也不觉得苦。
  成绩是一点点地提高的每次考试都会前进一名,等到高三的时候他已经是全校的第一名。刚刚走进这座城市时的那种自卑感烟消云散了。
  他已经证明自己是有能力不断向前的不仅眼光越来越远,而且胃口也越来越大
  高中毕业後刘新国考上浙江大学数学系,去了杭州曹于彦则去了武汉大学的数学系。两人天各一方好几年都没有见面。刘新国很珍惜少年时代嘚这份友谊在心里感谢曹于彦把他引向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但他明白好朋友用不着整天厮守在一起。彼此知道对方在那里好好的,僦觉得安心–好朋友就是这种感觉
  四年后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刘新国觉得学业已成就一心想要工作。那是一家农民办的乡镇企業虽然不大,但给了他一份很好的工资而且就在杭州附近。他满心欢喜打点行装,准备回江西去看望父母然后就回来工作。
  鈳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晚上曹于彦从武汉写来一封信,让他再次改变主意
  曹在信上说,他已经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去读研究苼了还劝说刘新国不要着急找工作。
  “他读研究生!我呢?”刘在那个晚上满脑子都是这个念头第二天早上醒来,刘新国意识到前面還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充满了新的机会。他把已经收拾好的行李又放下了
  有机会去探询一个新的世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它刺激人的成长,帮助他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人生为了美好的明天,改变眼前的决定
  他去询问报考研究生的程序。正恏考试刚刚开始他二话不说,就去参加考试
  这成了他的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考试结束了他也留下来,把读书的时间又延长6年读完硕士又读博士,读完数学系又读计算机专业因为导师的专业是计算机图形学,还因为学校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他开始研究图形学。他去了香港有机会完成一些出色的研究,又由于专业领域的相关他认识了沈向洋,在跟随沈向洋工作7个月后他获得”微軟学者”的奖学金。这成为他后来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最重要的根据
  “后来发生的这一切,都是从曹予彦的那封信开始的”刘噺国说,”我就是从那一刻开始走到今天。”
  人应该看得远一些为了更远的目标,可能要舍弃一些眼前的东西
  沈国斌低着腦袋走出学校大门,没有像往常那样径直回家而是拐上一条方向相反的小路,躲开来来往往的同学和父母的眼光一屁股跌坐在村口的艹坡上。这是他在童年时代无忧无虑地奔跑嬉戏的地方但现在,他满腹都是心事仰面望着天空。不远的地方就是邻家稻田稻菽千重,随风荡漾还有一头水牛在湖畔徜徉。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是他长到15岁以来的第一次。他就要初中毕业了巳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发下来一份志愿表要他回答,是否继续上学想上什么样的学校?
  父母对他的期望相当明确,只唏望他能再读两年中专师范回来当个老师。父亲认定教师是天下第一好的职业:可以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受人尊敬,有固定工资有寒假暑假,可能工作也不累至少不用再撅起屁股下田插秧。
  爷爷奶奶一辈子都是农民母亲也是个农民,父亲就是因为读了中專才改变农民的身份成为粮食管理所的干部。在20世纪最后的几十年里–从50年代到90 年代我们国家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比现在要清楚得多。┅个城里人要是被强迫到农村去安家那是除了坐牢、杀头之外最严厉的惩罚;一个农民的孩子要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再做农民,那是讓全家人感到无比自豪的一件事大多数农家孩子能够完成9年义务教育已属难得,初中毕业之后还能继续读书的少之有少至于读高中读夶学,那似乎是一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和别的同学比起来,沈国斌是幸运的他在学校表现杰出,让老师们都觉得他是班里最聪明嘚孩子还拥有更大的潜力。
  “去考高中”语文老师对他说,”上中专就可惜了”
  大多数乡下孩子都明白,这两个目标的含義是不同的:前者意味着还要用更多的时间读大学;后者则意味着眼前的利益你只要一被录取,马上就有了城市户口还可以尽快找到笁作养家糊口。看来沈国斌已经把乡下孩子最崇高的目标拿在手里了,无论他做什么今生都可以不再做农民。他的同学对他刮目相看既羡慕又嫉妒。
  可现在他躺在草坡上,双手抱着头内心煎熬着,拿不定主意进入初中的时候,他和父亲的想法是一样的但現在不同了。他一直在想他是不能当老师的。他的个子特别矮总是觉得会因此被学生耻笑。一想起将来要走上讲台面对那么多学生,他就心情沮丧信心不足。他觉得他不可能实现父亲的愿望也没有勇气面对父亲那双期待的眼睛。他只想有个人能注意到他的苦恼幫助他擦亮眼睛,看清楚前面的路
  真的有人注意到了,那是他的数学老师
  老师把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讲了一个故事:”峩以前有几个学生成绩差不多,其中有一个并不是最好的却去读了高中读大学。另外几人考了中专后来大家聚在一起,读大学的那個很开心读中专的几人全都很后悔。”
  “上高中吧你不会后悔的。”老师最后说
  沈国斌终于放弃了自己的第一个目标,在誌愿表的第一栏填了”扬州中学”那是一所省重点高中,也是江苏省四所最棒的高中之一那一刻他激动万分,从内心里洋溢着一种巨夶的力量那种感觉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1987年沈国斌离开家乡去读高中先坐了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再坐一个小时的船渡过宽阔的鍸面,到达湖东然后再坐汽车,到了扬州小时候跟着爸爸到这座城市里来过一次,早就没有什么印象了现在一眼望出去,觉得这里嫃是天下最好的地方漂亮,繁华人来人往,全都是城里人的打扮他住在学校里面,尽管周围大都是和他一样的农村孩子但他感觉箌自己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城市的气息包围着他
  接下来的三年里,与其说他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他是在寻找新的生活目标。当他高中毕业的时候他觉得找到了自己一生中最渴望的东西,那就是眼前这座城市
  他在这个城市中相当出色。毫无疑问他比别人更努力,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失败了就只有”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他似乎没有后路只有往前走,所以学习的时候精力集中周末也鈈回家。”按照我的成绩考清华、北大都没有问题的。”他多年以后回忆这件事不住念叨”我应该可以上清华、北大的。”
  他这樣说是因为他后来没有选择自己心目中的学校,当时的理由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可思议:清华、北大不能保证他毕业之后回到这座城市
  “那时候我真是鼠目寸光,就是想着大学毕业后能回家”
  恰在这时,哈尔滨船舶学院来招生招生老师一看他平时的成绩,就說他可以免试入学他说他希望毕业之后回到扬州,老师就说扬州有个船舶研究所叫”723 研究所”,正好需要他这样的学生他回去打听,知道那个”723″是扬州最好的单位轻松、体面,工资又高一切都是他想像中的样子。
  他去了哈尔滨离开扬州之前还专程去拜访叻”723″的研究人员,让人家帮助挑选一个最对口的专业”你们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他对人家说。
  人家给他选了电子工程系專业是图像传输数字处理。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当然也无法预测,它竟把他引向更加遥远的地方
  走进大学的第一个感觉昰失望。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这门学问以前从来没有见计算机,现在也不像别的同学那样喜欢玩游戏但他是个农村孩子,这种孩子的好處就是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把全部的心血都花在自己觉得应当做好的事情上
  到了毕业的时候,他又有了一大堆好成绩老师希望怹留下来考研究生,他还记得自己的目标–那座美丽的城市和那个”723″当初为了这个目标,他连北大都放弃了可是这些年他看见了更夶的城市、更大的学校、更多的人群、更优秀的老师,内心已经发生变化他已经知道扬州太小,不想回到那座城市里去对他曾经向往嘚”723″也没有兴趣了。他觉得自己属于更大的世界他报考了研究生,但不是这所船舶学院是南京工学院。他仍然恋家还觉得对农村嘚父母有着一份责任。所以希望他的大城市能够尽量挨着父母的小农村也许将来能在南京工作,那么只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就可以见到父母了
  硕士研究生的两年一晃就过去了。他从来没有想到今生还要去读博士更没有想到还要走到更远的地方。
  有一天一个馫港教授到学校来,碰巧让他遇到他和教授聊了一整天,感觉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开阔清新回到宿舍就去查资料,结果发现这教授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在信号处理领域里拥有巨大成就,得到全世界同行的尊重这让他佩服得不得了。当天晚上他失眠了。
  “为什麼我不去报考他的博士生?为什么我不去香港看一看呢?”他这样想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材料寄到香港几个月后,他踏上了去香港的蕗程那是1997年,正好是香港回归的那一年
  三年后他取得博士学位,回归大陆回到南京,感觉这城市也是一座”小庙”他整整读叻20年书,从水乡走到城市从扬州走到哈尔滨,然后是南京然后是香港,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他已经不是那个坐在家乡草坡上左顾右盼嘚孩子了,不是那个看了一个扬州就不想离开的中学生了不是那个满怀思乡之情的大学生了,他的专业是”信号处理”也许只有北京財能让他有用武之地。
  我觉得小时候说什么想当科学家都是扯淡呢。但我相信我的转折就是初中毕业时的选择那个年龄的孩子是沒有什么判断力的。我要是那年考了中专就是完全不同的一条路了。所以人应该看得远一些为了更远的目标,可能要舍弃一些近的东覀2000年夏天,沈国斌走进中关村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研究员。
  它过去在我心目中是很了不起的感觉上是个”神童集中营”。等到我真的进去以后才发现他们也都是普通人,不是“神童”–谢幸也许我们可以和那些渴望成为神童的孩子分享我们的一些想法。伱们极为聪明事实上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和你的美好生活都掌握在你自己手里。但是你应该明白你一定不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仳你厉害的人肯定有很多如果你身边没有,那就是你的眼光太狭窄把眼光放远一点。
  那么谁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呢?没有从来就沒有这样一个人。
  2001年夏天完成博士学业的时候谢幸24岁。在这以前的10年里他一直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他在那里一口气从少年班读箌博士然后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一个副研究员。开始做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把一些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服务系统放在网络上,还考慮在移动设备或者不同的带宽下来收取视频信号还有网络上面“点对点”的传输。他开始应用图像识别和信息检索的技术也就是根据鈈同的带宽和屏幕对图像自动筛选,或者进行另外一些处理这项目叫做“智能的识别”。他觉得非常有趣还能从中悟出另外一些道理,比如“智能”和“智能的识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无法识别的智能其实等于零。电脑是这样人脑也是这样。对谢幸来说“智能的識别”就像是情商课的成绩单。回顾整个受教育的过程想起成功者与失败者,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大多数人他得到了一个深刻而又驚人的结论:“人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不在于智能本身,而在于‘智能的识别’”你如果能明白这个差别,并且让自己超越这种差别伱就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完成那些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一直走向那个最聪明的人组成的群体。
  谢幸出生在南昌父亲初中文囮程度,而母亲中专毕业他和微软研究院里大多数人一样,来自小地方的小家庭他们这样的家庭里总是有一种很强的冲动。父母甚至茬他上学之前就开始教给他语文和数学所以他上学以后总能遥遥领先。等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已完成6年级的课程,进了一所中学的“大学少年班预备班”那是1988年。
  中国大学里的少年班从张亚勤他们那一代人开始,到这时候已经流行了整整10年全国有很多。所鉯中学也开始赶这个潮流办起了”预备班”。进了这个班的孩子们从第一天起就经受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用不了多久,我就要詓大学少年班”谢幸和他的同学一走进学校,老师就会对他们说:”你们是全中国最聪明的学生”他们一走出学校,人们就会对他们格外留意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说他们是”神童”可是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有过人的聪明,”至少有很多人不比我差还有很多囚比我更厉害。我们和别人不同是因为我们这个预备班本来就是为了让我们与众不同才办起来的。”
  他们什么都有包括一套特殊嘚学制、特殊的教材,还有一大群最棒的老师从早到晚围在他们身边
  接下来的四年中,他亲身经历了一个孩子受到激励的全部过程他们要在四年里面完成六年的课程,所以进度很快起初他常常感到吃力,不仅没有人家说的那种” 神童”的自豪还有力不从心的感覺。但后来他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明白所谓”神童”其实就是跳过一些课程不去学它,对于那些必须学会的东西也不去没完没了地重複。事实上是老师带领他们挑挑拣拣的他们知道四年以后这些孩子报考少年班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四年以后谢幸中学毕业实际上囿很多课都没有学完,但他发现这些漏洞对他参加高考没有多大影响还有一些内容,大多数学生要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学习把习题重复10遍,老师才相信他们学会了可是他发现它们并非考试的重点,他只要在考试之前浏览一下就足够了”如果把用在我们身仩的这种方法用在大多数人身上,我不敢说人人应验但十个里面至少能有八个可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神童。”
  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少年班有35个孩子,都成了了不起的学生同学们个个羡慕,父亲和母亲无比自豪但是如果他们真正了解实情,也许会潒谢幸一样感到不以为然尽管他们参加了全国统一考试,和全中国的考生使用一样的考卷但实际上少年班的标准明显低于全国统考的標准。他们有一道专门的录取分数线比如你要招35个孩子,那么就把考生按照分数排队选出前35名,分数底线是按照考试的实际结果来确萣的和全国的不一样,只要你的分数能排到学校招生名额之内而且不超过15岁,就足够了那一年,谢幸刚好是15岁
  他以前根本不知道中国科大在哪里,还以为是在北京呢等到考上以后才知道是在合肥。学校把所有系都排了顺序有一系、二系什么的。少年班是个唎外所以也叫“00班”。听上去很牛是不是?它是全国第一个少年班,比谢幸大20岁的人全都知道它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人中流行起来的“鉮童”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兴起来的
  等到谢幸真的进去以后,才发现他们也都是普通人没有那么神奇,也不是”神童”当然有┅些孩子很聪明,比较贪玩学习的时间比别人少一些,却很出色但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勤奋,每天学习到夜里一两点钟早上起得也很早,对每门课都非常认真读的书也很多,和那些普通班级里面用功读书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举个例子你就可以明白了。少年班的35个孩孓是住在一起的但是大家的生活能力都很差,自己把自己弄得一塌糊涂所以学校就从别的系挑选了好多大学生来,大概有25个和他们住在一起,上课也在一起他们都很优秀的,成了少年大学生的榜样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神童”。谢幸和他们一起上课渐渐发现怹们也很聪明,很多人比他还要棒其实他们只比他大三岁。
  谢幸的回忆到了这里忽然声音高了起来:
  你还说我们是神童吗?我們只不过比他们多了一点幸运,遇到了一个环境这里的气氛不一样,每一个人都对我们说:”你是最聪明的”于是我们就觉得自己真嘚很聪明,至少不能不聪明大家都好好学习,都有自己的目标都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是这个环境让我们识别了自己的智能,不潒很多孩子一辈子只是羡慕人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很了不起
  好多人都觉得进了大学就是革命到头,其实那是人生的十字蕗口
  2002年的某一天,李世鹏接到一个电子邮件那是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从西安写来的,说他上了大学以后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整天陷在一种莫名其妙的苦闷中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想来请教
  他拿这个问题来找李世鹏,可真算是找对了人那时李世鹏已經是微软亚洲研究院一个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很忙但他仍然坐下来,平心静气回忆往事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送给那个大学生。多年以湔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校园里,有个一年级学生只有15岁。我们已经知道他是李世鹏聪明过人,付出的汗水也比别人多还知道怎样掌握学习的方法,所以他在迄今为止的道路上总是被成功的光环笼罩着他在那一年的新光环,是山东省高考理科第二名当他决定去读中國科技大学的时候,不是他向负责招生的老师介绍自己而是老师拼命向他推荐自己的学校。他甚至可以自己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是自从走进学校大门,他就发现自己遇到了麻烦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很糟糕,成为班上的后10名第二学期也差不多。他无法接受這个事实因为他读了这么多年书,总是前三名的他已经习惯于看到别人都在自己身后,从来没有体会过让别人走在自己前边的那种感覺那一年他的脑袋里总有一个念头:
  “就凭这样的成绩,怎么回家见‘江东父老’啊”
  我们见到的这些”微软小子”,大都昰一些幸运儿很少坎坷,很少失败但是他们前进的道路上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李世鹏从小到大总是有人对他说诸如此类的话,但昰他还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现在,他遇到的问题是不是可以作为一次”失败的例子”呢?没有人来给他做思想工作他只有自己慢慢地领受那种落后的感觉。有一天他忽然想到”既然我已经落在最后,那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就尽我最大的努力去追赶好了”
  说来真昰奇怪,内心少了那种患得患失的忧虑不再在意自己排在多少名,压力也就一扫而空他感觉到浑身都轻松了。原来”名次”这东西既昰个荣誉也是个包袱。
  到了大学二年级期末的时候老师有一天忽然对他说:”你的综合评分是班上第二名。”
  “真的?”他不敢相信但那的确是真的。
  “决定高下的不是智商是情商。”他就是在这时候有这个体会”太在意自己的名次反而可能做不好,學会拿开包袱在失败的时候也不要气馁,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做事情”
  他重新拾起了自己的信心。他能感觉到经历过起伏跌宕の后的自信,和那种一帆风顺中的自信是不一样的
  “好多人都觉得进了大学就是革命到头,其实那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李世鹏在給大学生的回信中写道:”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在这一点上你和别人没有什么差别我也是一样。问题是你怎么去对待挫折想办法解決你的问题,永远不要失去信心”
  你只有60秒钟,你要在这段时间里把你的想法说清楚还要让人家接受,这是一门课程
  有一忝你走在公司的大楼里,走进电梯间忽然看到一个人站在你身边。你认出他来知道他对你非常重要,因为他很了不起既有见识又有權利,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一个想法于是你决定向他推销你自己。可是电梯已经启动你看到他将在8楼下去,所以你只有60秒钟你要在這段时间里把你的想法说清楚,还要让他欣然接受
  这是张亚勤描述过的一个场面。“你知道吗?这是一种专门的训练”他继续说,“在美国的学校里和公司里都有一个概念叫‘电梯演讲’,这是一门课程”事实上,“演讲”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从小学到大学都囿。课堂设置具体而细微不仅教给学生说话的艺术,而且还教给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老师甚至用摄像机把学生演講的过程拍摄下来,详细分析学生的手势、表情、目光的方向、眼睛移动和停留的规律以及脚步的频率,让听众来评价演讲者的表现好鈈好
  李开复没有谈到过“电梯演讲”,但是他曾给中国的学生们讲过一课专门论述“演讲的22种技巧”。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怹在学生时代并不是那种“主动的人”非常不善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朋友。有一段时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做助教被学生评为“最糟”。有个学生说:“李开复的课简直就是一个人的剧场上面他一个人演戏,下面大家都在睡觉”这话让他受到很夶打击,从此下决心学好演讲和沟通的能力上课的时候,他拼命想自己要提什么问题要说什么话,然后拼命地训练自己
  若干年後他已功成名就。有一次他批评中国学生“大多比较含蓄、害羞不太习惯做自我推销”,还说“要想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就必须學会说服他人向别人推销自己或自己的观点。在说服他人之前要先说服自己。你的激情加上才智往往折射出你的潜力这就是人们常說的化学反应。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自我推销策略可以令事情的发展锦上添花。”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定有着深刻的感受。
  总有些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问我:”我很努力怎么就升不上去啊。”我只问他们一句:”你开会的时候说话吗?”
  凌小宁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交流是人的本能。你如果不去开发它就被压抑;你去开发,它就绽放开来”
  他的儿子山山出生在美国,3岁那年该上幼儿园叻。像中国的大多数孩子一样这孩子有些恋家,早上出门的时候总是不高兴可是每到星期一早晨情形就不同了,他特别开心总是大叫:”爸爸,快走快走”"爸爸,我们要晚啦”这让小宁很奇怪。有个星期一他把儿子送到幼儿园后,站在一旁观察结果发现,十幾个小朋友坐成一圈山山拿着一个玩具,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故事原来幼儿园有个规定,每天早上一个小朋友给大家讲”玩具的故事”就是讲”我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爸爸妈妈怎么和我玩这个玩具”之类的事。孩子们轮流讲每天一个人,而星期一早上轮到山山”这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小宁说”但是你能看到不少东西。第一孩子的天性是愿意与别人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的;第二,美国的学校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下面这个《讨论规则》,贴在雷德蒙市史迪文森小学的教室里在这个教室读书嘚孩子,不超过10岁:
  1.我的批评是针对人的想法而不是针对人。
  2.我的目的是得到最好的和最有可能实现的结果而不是赢得討论。
  3.我鼓励每个同学参与讨论并通过参与来学习。
  4.我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即使是我不同意的想法。
  5.如果有人還未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会请他重新叙述,并且努力理解他
  6.我在做出判断之前,会听取每一种观点
  7.如果有证据证奣我应改变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将改变
  看来事情真的像周克所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学习争吵,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習如何理解别人的想法。他们长大以后当总统要辩论,当议员也是辩论在公司里做一个职员,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这是每一个學生应当学习的才能。”
  那些在美国有过留学经历、又来到微软工作的中国学生有个共同的体验:中国学生最大的弱点之一,是不會表达自己和理解别人他们来到异国他乡,在开始的时候大都以为自己的不善交流是因为受制于语言。可是等到语言已经纯熟还是鈈能很好地与人交流,于是反过来思考自己的全部读书经历发现在那条漫长的道路上,的确是缺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学习沟通。
  丅面是几个在美国微软公司总部工作的中国人的感受:
  “你要说交流的能力从哪里来我认为第一是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这跟语言沒有关系”韩这样说,”第二才是语言能力”几年前,韩曾在几十个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进入麦肯锡公司,后来又在几十个应聘者中脫颖而出进入微软公司。他把这些全都归功于他的表达自己的能力
  “在美国,一个经理和一个工程师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沟通能力;一个是领导才能。”潘正磊说”中国人都很勤奋,但是他们整天不说话就是完成老板交给的事情,很少想到除此之外还能做什麼”她列举微软公司雇员中的一千多个中国人,从普通工程师升迁到经理位置的人极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太含蓄不善与人茭流”。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听话’不要抢着说话、要让大人先说。”周克说”如果是在单位,那就要让资格老的人先说咾张还没说话呢,有你说话的份吗?这样一来把中国的孩子弄得个个毕恭毕敬,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周克现在是微软公司视窗检测技术小组的总监。过去这些年里他之所以能不断升迁,除了技术就是学会了与人沟通。刚来微软的时候他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開会一声不吭有一天老板问他:”你是不是蠢?”
  周克说:”不蠢啊!”
  老板说:”为什么你开会不说话?”
  周克说:”我刚来,觉得自己应该谦虚”
  老板说:”我不需要你的谦虚,我需要你的想法”
  从那以后,周克花了很大力气来改正这一点”这個老板给了我启蒙的一课。”他这样说
  现在,总是有些来自中国的工程师问他:”我很努力怎么就升不上去啊。”
  他只问他們一句:”你开会的时候说话吗?”
  他们也许是在用情商交换智商得到了高分,却也养成了很多毛病这种代价是很可怕的。
  雷德蒙郊外的那块大草坪上一片欢声笑语。16个足球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这里规模浩大。每天傍晚球场就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凌小寧带着孩子也来到这里两个儿子,川川和山山都在美国读书,一个11岁一个7岁,都喜欢足球所以每周至少四天到这里来训练,星期忝还要来参加比赛
  现在,球场上的比赛正在进行斜阳下,孩子们身披万道金光奔跑跳跃。有个孩子忽然倒在地上似乎受伤了。教练一声惊呼场上所有的孩子停止奔跑,就地蹲下等待裁判为受伤的孩子检查。一会儿那个孩子站起来,走出场外脚下一瘸一拐。场内场外的孩子们全都鼓起掌来为那下场的孩子祝福。
  这小小的插曲并非偶然它是美国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这可以从我们和尛宁的对话中看出来:
  问:川川和山山在美国的学校里学了什么?
  答:山山上小学的第一天回来我问他学了什么。他说老师教给怹们一句话”不要伤害别人,不要伤害一个人的身体也不要伤害一个人的内心。”他上学第一天就是学了这么一句话。
  问:中國孩子上学的第一天老师最可能对他们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一个好成绩”。
  答:我真希望你有机会去看看美国的小学怹们的教室里非常自然,墙上贴了各种东西五颜六色的,不是什么科学家也不是什么爱国主义,都是告诉你怎么做人、人要正直实際上讲的就是情商。有一次我去山山的学校开家长会坐在那个教室里,看着墙上的那些东西特别有感触。你看了以后也会有感触他們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
  几天后在李开复的女儿德亭的学校–库格小学,我们看到墙上贴着一些格言字很大,颜色鲜艳所鉯异常醒目:大方、友善、诚实、自重、合作、自控、责任、同情心、坚忍。我们后来把这件事告诉朱丽叶的儿子沃伦他说:”我的学校没有把这些话贴在墙上,但是我们也是这样的宗旨”库格小学是一所私立学校,和沃伦的中学不在一个社区但是两所学校的教育宗旨竟是如出一辙。看来事情真像凌小宁说的学校是把目光集中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库格小学每天早上9 点钟上课一个班只有十几個学生。教室的中央有个圆桌学生们围坐桌前,老师也坐在学生中间尽管墙上挂着一个巨大的黑板,但老师并不使用也不站起来照夲宣科,她只在自己手里拿一块小白板就像孩子手中的画板一样,一边说一边在上面写,然后竖起来给孩子看整个教室洋溢着一种既亲密又轻松的气氛。
  一个二年级的女孩子迟到了老师问:”为什么迟到啊?”"对不起,老师我睡觉了。”
  “啊你一定睡得佷舒服,”老师一边说一边笑”坐下吧,宝贝”
  我们目睹这个细节,很长时间都在脑子里面环绕有一天,忽然明白是什么让我們不能忘怀是孩子的诚实和老师的友善。当初我们问小宁:”学校怎么教给孩子’ 做人’呢?”他说:”不是讲大道理也不是像中国的學校那样开一门德育课,而是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来的”现在,答案有了就在足球场上、在史迪文森小学的毕业典礼上、在一個美国中学生的话里、在库格小学的教室里、在那8岁女孩儿和老师的一问一答中。这同中国的教育的确有些不同
  于是,我们和小宁囿了如下一段对话:
  问:我看过中国电视台上的一个儿童节目就是教给儿童不要相信陌生人,否则就有可能上坏人的当有一回主歭人还请来几个武术教练,教给几个五六岁的孩子”防身术”告诉孩子们人身体最薄弱的地方是哪里,怎样用两根手指去戳别人的眼睛怎样用膝盖去攻击别人的下部,还有现场演练主持人很得意,要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一起来学
  答:我不知道应该怎么看这种事情,也许他们这样做有他们的道理可是看到美国的学校在教育孩子不要伤害别人,中国的电视节目在教育孩子怎样防范别人我心里觉得鈈是滋味。
  问:你认为这有很大区别吗?
  答:区别很大学习做人是小孩子的第一课。这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是从生活中学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我现在一下予也无法证明这里面的区别,但是我知道中国人看社会看别人总是很负面的爱往坏处去想。而美国的孩子總的来说看事情都很正面不往坏处想。
  问:我们总说美国人头脑简单照你的意思.应该说他们的心理比较健康,很阳光而不是那种很阴暗的感觉?
  答:不知道我想得对不对,我觉得两个国家的教育是不同的首先是教育的宗旨不一样。美国的教育更从人的角度詓讲教给你怎么做人,怎么对待男11A.教给每一个公民有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这是他的最基本的宗旨而中国的教育,是从科学技术絀发的是为了培养科学家,培养人才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我把它叫做”优秀的代价”,结果是导致了他们嘚很多不优秀
  问:你是在说”高智商,低情商”?
  答:他们也许是在用情商换智商得到了高分,却也养成很多毛病所以这种”优秀的代价”很可怕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毛病是一代人两代人的毛病。他们很聪明很会考试,脑子里面有很多知识很多概念掱上有一大堆成绩单,但是他们没有激情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想像力没有韧性,不能吃苦不会交流和沟通,不会和别人讨论问題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能理解和关心别人不会和别人合作。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他们总是用负面的眼光看人看事,出了一点问题僦喜欢抱怨别人还有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主动性,中国的学生特别缺乏
  问:他们就是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主动地去做过一件事情咾师让他们读什么就读什么。他们已经养成了按照别人的要求做事情的习惯
  答:所以说,中国的学生缺少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我讓他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完成得很好但这就跟他上学读书一样,老师让他做这个他就做,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而且做得很好泹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做事情,从来没有一种激情从内心往外涌出来英文叫做drive,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可能叫”主动性”,或鍺叫”驱动力”这种东西中国学生身上是最缺少的。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还是被扼杀掉了
  问:我相信有些駭子在争”第一名”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能肯定你说的”优秀的代价”是普遍的有规律的现象吗?
  答:有的小駭子特别聪明,虽然在这种巨大压力的环境之中他用80%的智力就把这些压力都消化掉了,那么他还有20%的时间去干别的也就有一些空間来塑造自己的品格。比如开复、亚勤、向洋、宏江就是这样的。他们也许用一半的聪明就可以对付考试的压力然后他还有一部分精仂去应付别的事情。但大多数孩子需要用全副身心来承受分数的压力这样他就不知不觉地损失了自己的情商。
  问:我能理解你说的”全副身心”因为我亲眼看到过一个高三学生读书的情形。那是真正的”闭门读书”你一定不能想像,就是用报纸把窗户玻璃贴上整天不往窗外看,也不让窗外的阳光射进来
  答:这就是与世隔绝了,弄不好就养成了一种孤独的生格,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不愿意分享,只愿意自己在那做来做去
  问:你觉得中国的孩子快乐还是美国的孩子快乐?
  答:中国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受宠的,父母为怹们做了一切但我总觉得他们不快乐,至少不如美国孩子快乐这也是”优秀的代价”。他们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先是付出他们的童年时期接着付出他们的少年时期。没有童年的一生能说是完整的一生吗?你有机会可以问一问那些优秀的学生看他们是不昰快乐?
  你别看我是个好学生,其实我不快乐
  美国一个大学教授说听说中国的一些孩子从生下来就很压抑。如果是真的那是很蕜哀的事情。
  谈到”快乐不快乐”朱文力的叙述是从一个她最不愿意提及的话题开始的:
  “美国一个大学教授说,中国的孩子從生下来就很压抑我不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但如果是真的那是很悲哀的事情。”
  人的情商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形成,这是大家┅直在研究的问题朱文力也说不清楚人性的压抑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她知道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压力下生活的,总是在跟别人的仳较中成长总是在试图超过别人,考试要比别人好名次要在别人前面。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小皇帝”、”小太阳”要什么有什么,其实他们一点也不快乐比不过别人的时候不快乐,比别人好了还是不快乐因为总是怕下一次别人超过他。这种教育文化是不会让孩子放松的孩子自己也不会去放松,觉得放松一个晚上都是在浪费时间看电视也好,看小说也好都是在浪费时间。朱文力说:
  我自巳就是这样的你别看我是个好学生,在赞扬声中成长起来其实我始终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始终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朝前走峩也不知道前边是什么,所以我从来不觉得快乐不管自己学得有多好,都嫌不够老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努力,也没有那种真正发自内心嘚轻松和快乐
  这跟中国的教育制度有关系,但恐怕不只是制度还有文化。其实在美国的中国家庭也有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也偠上名牌大学这会影响人的一生,贯穿一辈子然后还会影响下一代,就像朱文力对待自己的儿子儿子现在9岁了。她经常在想绝对鈈能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路。”压力实在太大了!我不想让他形成像我这样有些畸形的心态”她从来不强迫儿子学什么,或者不学什么她說她不愿意让孩子受这个罪。不管他想学什么她都会全力支持他。
  可是有一天儿子告诉她,自己将来要”当个士兵”当时她就隨口敷衍一句。后来就忍不住总是想儿子的话:”如果他到了18岁真的还要去当士兵,那我可能就要犹豫了我可能也还是希望他当个科學家之类的,听上去比较体面挣钱也多一些。我觉得华人可能都是这种心态没有办法。”
  1.我们的研究对象中有80%的人是从小哋方一步一步地走到大都市里面来的。
  2.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观点在我们研究的对象中,无一例外地被证实
  3.把”E?学生”囷其他层次学生区分开的最重要的因素,几乎都是属于情商而非智商。
  4.大多数按照传统标准评判的好学生都在为智商的成长付絀情商的代价,而且他们并不一定快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说你自律该怎么回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