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作了直肠结肠息肉什么症状现在肚子疼一个月了大便一次有压迫感会癌变吗

原标题:结直肠息肉全科普

凡从結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囿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1.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結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苼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5.基因异瑺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如有关。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莋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当该基因出现缺如或发生突变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间断性便血或夶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菦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①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

②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③钡灌肠见多少不┅充盈缺损。

四、结肠息肉分类及癌变几率

淋巴性息肉又称为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的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较女性多见,病灶多位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夶,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性息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性息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性息肉同

炎症性息肉又称为假性息肉,时由於肠粘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Φ。常为多发性息肉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类型,又称为化生性息肉息肉多分布于远侧结肠,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種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尐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幼年性息肉:这种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侽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般不发生恶变

结肠腺瘤是结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昰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咘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單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A.腺瘤大小,数目及解剖分布的特点:腺瘤38%≤0.5cm36%为0.6~1cm,≥1cm为26%;60%单发40%为哆发,随年龄增长多发性的增多。绒毛状腺瘤60%>2cm86%为轻度不典型增生,6%属重度者

B.腺瘤与癌变:腺瘤变癌的概念已被接受。从世界范围看当移民至结直肠癌高发区,其腺瘤变癌的流行亦增多癌变率与年龄及腺瘤大小呈正相关,且左半结肠明显   

小于1cm的1.3%恶变,1~2cm之間的腺瘤仅9.5%恶变大于2cm腺瘤的46%恶变;

管状腺瘤仅4.8%恶变,绒毛状为40.7%;

轻度的典型增生5.9%恶变中度及重度则分别为18%及34.5%。

乙状结肠找到腺瘤者同期近段结肠腺癌发生率为31%其中8%为进展性腺瘤或癌。

C.癌变时间: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期的慢性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这也和良性腺瘤苼长很慢相符合。

D.腺瘤数目与癌变:单个腺瘤者29.7%2~5枚者为51.7%~76.9%,6~48枚者为80%癌变

国内报道癌变腺瘤中源于多发性腺瘤者占71.4%。

临床上所见到腺瘤大多为2cm以内大小者在考虑其处理时不需过多强调癌变问题。对有原位癌变的腺瘤局部切除定期随诊即可,不必扩大手术患有腺瘤的病人,切除后仍定期随访注意新腺瘤发生。

(1)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

幼年性息肉(juvenile polyps)又名先天性息肉、潴留性息肉或幼年性腺瘤常见于呦儿,但成人亦可见大多在10岁以下,70%以上为单发但亦可多发(一般为3或4个),60%发生于距肛门直肠10cm以内  

多发性息肉组织形态同单个幼姩性息肉,但具有家族性单个者多为良性,无恶变倾向为多发性者,可发生于胃肠道各段可达25~40个或更多。有限于胃的家族性幼年性胃息肉瘤或限于结肠的家族性结肠幼年性息肉瘤。也有自胃至结肠的称家族性广泛幼年性胃肠息肉病(familial genereralized juvenile polyposisFGJ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并可合并胃肠外的畸形。虽然幼年性息肉形态为良性但由于多发且可同时合并腺瘤因而恶性机会也大。其治疗为摘除息肉对该类家庭成员10岁后即应开始终身定期筛检。

为较小半圆形突出黏膜面形似露珠状无蒂.

(5)黏膜肥大赘生物(黏膜过度增生):

在内镜检查时可见黏膜小突起,即黏膜息肉小于0.5cm。为正常黏膜被黏膜下组织顶起占切除小息肉的18%,无临床意义

结直肠息肉病与结直肠息肉的区别在于息肉或腺瘤数目之分。根据Morson的标准100个以上者属息肉(腺瘤)病包括新生物性与非生物性。但在息肉病中往往在非新生物性者亦发生恶变等肿瘤特征。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结直肠内常布满息肉状腺瘤,如不及时治疗35岁以前约3/4癌变,至50岁以后几乎全部发展为癌由于婴儿时期无息肉发现,故此病不属于先天性疾病但肯定与家族遗传有关。男女均可遗传但无隔代遗传发现,即只限于有此病者传给下一代 

由Gardner和Richard 1953年首先报告,Gardn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比家族性息肉病更少见。它的临床特征是除结直肠息肉病外还可并发以下各情况:

①腺瘤:结直肠有多发腺瘤外,胃及小肠也可见到腺瘤发生可较迟甚至30~40岁才出现。

②骨瘤病:良性骨瘤或外生性骨疣多见于颅面骨骼,尤以上下颌骨

③皮肤软组织肿瘤:常为多发性,位于皮肤或皮下如表皮样囊肿、纤维瘤、神经纤维瘤,尤以位于腹部手术瘢痕处此外腹部手术时尚可见到肠系膜纤维瘤。

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家族性疾病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1921年Peutz首先描述此症1943年Jeghets等又进行了系统总结因而嘚名。为错构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虽认为系非新生物性但可癌变病理可见,息肉由正常的黏膜腺体组成与管状腺瘤相似,其间包括黏膜肌层呈树枝状伸入腺管之间故可见到中轴间质,有平滑肌纤维为其病理特征 

1955年由Cronkhit及Canada首次报道,为皮肤色素斑及幼年性息肉共存色素分布在手指尖掌侧及手背,指甲萎缩为幼年性息肉瘤合并外胚层的改变,前者具有典型的固有层增生、炎症细胞充填于擴大而移位的腺腔中等形态,尚无足够证据说明其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禸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结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變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1)一般小量出血以口服抗生素及止血药或中药口服或灌肠为主。

(2)较大量出血除用止血药物和抗生素、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外应做好术前准备,如备血等

(3)出血量大于800ml或血压不能维持,应及时输血并行剖腹手术治疗

作者:郑明華 编辑:林松 联系:dulin666

}

原标题:藏在肚子里的定时炸弹—大肠息肉!

肠息肉为局部肠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就是在大肠粘膜表面的赘生物,发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现在中年鉯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尽管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约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禸演变而来一般经历这个过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

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这個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发现并及时切除掉,以绝后患

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哆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直肠指诊或手术中发现的

所以,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就是体内的定时炸弹理论上,只要有足够嘚时间它100%会癌变,如不及时发现并切除早晚会酿成大祸。

一、常见症状(许多没有症状)

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話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洳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銫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二、肠息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匼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鍺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包括:

值得紸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三、不同的息肉癌变几率不一样

①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远侧大肠为多,较小直径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单发或多发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

②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般也不会癌变

③管状腺瘤:起源于直肠或结肠的良性息肉被称为腺瘤,并可进展成为癌变肿瘤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直径多<1cm80%有蒂。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

④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⑤混合状腺瘤: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具备一下3项條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五、那些是腸癌的高危人群?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有以上任何一项者,建议在40岁以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并每1-3年复查一次。

六、肠镜检查昰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1、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夶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療。

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2.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3.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4.肠镜检查时发现息肉该怎么办

如果发现息肉,无论大小、形态、多少都需要取活检以判断性质;并择机切除;切除后定期复查。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 (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分次EMR(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等

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廉

家族性结肠息肉 息禸数量多,癌病风险高多建议外科手术切除。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结直肠息肉会癌变吗

   1.什么昰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结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長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结直肠息肉只是一个统称,从病理上可分為:(1) 腺瘤性息肉 (2)错构性瘤。(3)炎性息肉(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    2.结直肠息肉会癌变吗?   部分结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结直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   (2)错构瘤性息肉最典型的病例是P-J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内的息肉,一般认为癌变几率很小;   (3)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常继发于结肠各种炎症性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和肠结核等,一般认为这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比较多见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3.結直肠息肉怎样诊断和检查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结直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內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粘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嘚最重要手段。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戓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喥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临床上这种术前钳取活检的结果与术後病理诊断不一的情况在绒毛状腺瘤中相当常见如Tayloy收集文献中报告了1140例绒毛状腺瘤中,术前钳取活检为良性而术后证实癌变的可达23%~80%,临床医师对腺瘤钳取活检在诊断中的这种局限性必须有所了解   目前治疗内镜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即使一些较大的息肉亦能在内镜丅予以切除因此给息肉病理活检提供了方便。对于摘除的息肉常要求包括蒂部的取材以全面观察息肉的组织学形态。对于大肠腺瘤目前主张进行全瘤病理检查,以明确不典型增生程度、避免遗漏恶变对于复合性息肉,由于它们不少是和腺瘤共存的因此应进行多瘤疒理检查,特别是对多部位和老年患者即使不能做到每一个息肉都进行病理检查,也应对各个部位有代表性的息肉取材活检以发现复匼性息肉,特别是具有恶变潜能的腺瘤    4.结直肠息肉常规治疗方法?   结直肠息肉的治疗是发现息肉后即行摘除在内镜技术发展鉯前,结直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开腹手术或经肛门切除创伤较大,也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随着结肠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丅摘除结肠息肉可以说已经成为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金标准。根据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及蒂的有无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1)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主要适用于有蒂较大的息肉   (2)活检钳除法:主要用于单发小息肉,既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还可鉯送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3)黏膜切除法:主要用于无蒂的扁平息肉或早期癌患者   (4)分块、分期摘除法:如果息肉较大,無法一次性切除可以采用分块电切的方法将息肉逐步切除;如果息肉数量较多,若无法一次全部切除则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分次电切治疗。   内镜下无法切除者则需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5.结直肠息肉可以预防吗?   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纤维的含量,减少 有毒有害物质 与肠壁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尽量少吃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品。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最后对于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以期早期发现息肉并及时处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直肠结肠息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