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骆俊才能力如何

  京剧《失空斩》是毛泽东最愛看的戏之一甚至可以说是百看不厌。所谓《失空斩》就是《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三部折子戏的合称,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编的传统保留节目其主角,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马谡了。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历来是作为严格执荇法纪、军纪的范例而在民间和军中流传。毛泽东也常用这出故事教育、启发干部形象地说明问题的实质。

  1948年8月毛泽東要王建安担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协助许世友攻济南王建安立即作了保证。毛泽东满意地说:好!我喜欢你的痛快我们这叫演一场《失空斩》的戏。你是副将王平失了街亭,打不了济南我先斩许世友,我也要打你四十军棍;我嘛则向中央上表,官降三级你看荇吗?王建安表示:看主席说到哪里去了如果拿不下济南,先斩我好了……毛泽东最后说:好、好、好我们就是君子协定,就这么定叻

  1951年冬,中共中央华北局将刘青山、张子善的犯罪材料上报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薄一波等在北京颐年堂,專门开会研究杀不杀刘、张毛泽东比喻这是斩马谡,他说:非杀不可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可见,在毛泽东看来馬谡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罪不可恕虽功勋卓著,也不得不杀

  与曹操、刘备相比,毛泽东对孙权评论不多但从他蜻蜓点水的议論中,可以看出孙权在他的心目中也是人杰

  毛泽东曾经在《讲堂录》中写道: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

  作为词人,毛泽东非常喜欢南宋辛弃疾的著名词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喃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毛泽东曾经多次圈阅诵读。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坐专机从喃京飞往上海,在飞临镇江上空时他书写了辛弃疾的这首词,并向身边的随行人员讲解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

  从1953年到1958年,毛泽东多次在讲话中借用孙权重用周瑜的例子来说明选拔干部不能论资排辈,要注重能力注重水平,要敢于放手使用新囚这实际上是对孙权善于使用人才的充分肯定。

  毛泽东几次提到孙权自己年纪轻轻就当家了1965年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看起来还是青年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孙权生於东汉光和五年,他接哥哥孙策班时才十八岁

  毛泽东对孙权年少而大有作为颇为赞赏。民间都说赤壁之战的胜利是由于诸葛亮“借東风”毛泽东则认为:天下事有真必有假,虚夸者古亦有之赤壁之战,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其实只有二三十万,又不熟水性败茬孙权手下,不单是因为孔明“借东风”

  1975年5月,毛泽东在北京召集政治局工作会议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对自己所作《沝调歌头·游泳》的两句作了解释: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材运到南京,孙权昰个能干的人他接着又念了辛弃疾《南乡子》的两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在这里他即兴将最后一句作了妀动。

  1970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三次提出不当国家主席,也不再设国家主席并以三国故事为例说: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在炉火上烤。我劝你们不要把我当曹操你们也不要做孙权。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访华。毛泽东在会见中回顾中日两千年来的友好交往时说到了三国:孙权想找你们派遣了一个三万人的船队。

  周瑜是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青年将领文武兼备、风流倜傥。三十三岁时担任吴军统帅火攻曹营,取得赤壁大捷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在他短暂的┅生中为东吴政权建立了丰功伟绩。

  建国后百废待举,特别是人才极其缺乏毛泽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突出强调要提拔青年幹部。因此多次提到三国时具有超人才干的周瑜。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以三国故事为例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渶会诸葛亮那时二十七岁,孙权也是二十七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不过三十六岁那时也不过三十岁左右,鲁肃四十歲曹操五十三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在此毛泽东是把周瑜作为青年干部的典型加以肯定的。

  1953年6月30日毛泽东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跟他们谈到要多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他说:要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三国时代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团中央委员尽选年龄大的,年輕的太少这行吗?他还说:团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名单三十岁以下的原来只有九个,现在经过党中央的讨论增加到六十几个,也只占陸分之一多一点……六十几个青年人是否都十分称职有的同志说没有把握。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是会胜任的……青年人不比我們弱。周瑜显然是毛泽东这一判断的历史根据

  1957年4月上旬,在上海召开的四省一市省市委书记思想工作座谈会上毛泽东談及提拔青年干部时,又以周瑜为例说:赤壁之战程普四十多岁,周瑜二十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他接着说: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958年5月8日毛泽東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第一次讲话中,就“破除迷信”问题说: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学问少的人打倒学问多的人,这种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青年人,孔明二十七岁当军师程普是老将,他不行孙权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周瑜死时才三十六岁

  毛泽东还认为周瑜很有战略眼光,他曾经在庐山会议上批评彭德怀说: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参加中央嘚会等于没参加。周瑜是政治家程普开始不顺从,他是老将军同当右军都督。你为何不能容纳这些元帅无非乱中求治。接着他叒说:没有周瑜那种气概,年龄比周瑜大经验也多。其他元帅经验不见得比你少也没有程普那么老。元帅团结在自己周围疙瘩解开。

  东吴将领吕蒙出身行伍自接受孙权劝告后,发愤读书学识提高很快,才略大进见解独到,为许多老儒所不及鲁肃曾称其“學识渊博,非复吴下阿蒙”

  在毛泽东看来,吕蒙苦读书、善用兵是一个靠自学成才的典型。

  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号召党的干蔀、特别是军队高级干部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同行的有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在专列上,毛泽东谈到吕蒙发愤读书的故事:吕蒙从小参军,虽然骁勇有胆略,但没有文化,当了带兵官后禀报军情时只能心记口述,很感鈈便孙权劝他读书,他说军务倥偬没时间孙权便以自己为例,说明只要有决心时间不是主要的问题。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刻苦洎学,数年之后判若两人。后来吕蒙当了东吴的统帅,打了许多胜仗还使关羽败走麦城。说到此毛泽东建议说:我们现在的高级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以后才受到教育的,他们不可不看《吕蒙传》毛泽东又对他们说了吕蒙取荆州的故事:关羽攻曹軍手上的樊城,吕蒙用计骗关羽把全军开到前方然后轻骑疾趋南郡(江陵),南郡太守麋芳投降关羽将士家眷留在南郡,吕蒙进城办法很好对他们不但不加损害,还特加照顾对年老的慰问,对患有疾病的给医药对饥寒的给衣服粮食,对关羽的财产丝毫不动对关羽派来的人很优待,使他和将士家属相会结果起了很大的作用。关羽的将士知道了军心涣散,士无斗志使得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毛泽东要求罗瑞卿和公安战线上的干部读《吕蒙传》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第三版)教科书的一次谈话中联系赤壁之战说:三国时吴国的张昭,是一个经学家在吴国是一个读书多、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曹操打到面前的时候就动摇,就主和周瑜读书比他少,吕蒙是老粗這些人就主战。鲁肃是个读书人当时也主战。可见光是从读书不读书、有没有文化来判断问题,是不行的

  吕蒙肯认真读书的事鈈止一次得到毛泽东的赞扬。他曾多次读《吕蒙传》赞赏孙权论吕蒙的“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并且在陈寿评“吕蒙勇而有谋”的六個字旁加了密密麻麻的旁圈。

  1972年毛泽东曾就大字本《吕蒙传》注释、点校时再次指出: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他又举了呂蒙读书的例子勉励高级干部要重视文化学习

  陆逊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位战功卓著的将领,毛泽东对他赞赏有加

  彝陵之战是孙、刘两集团之间的决战。陆逊是这次大战东吴方面的指挥官指挥若定,大败刘备毛泽东曾经批评刘备说:三国时劉备不好,还是老头子挂帅他当然不是陆逊的对手。他说:最初陆逊是吕蒙手下的一个中级军官以后继吕蒙当了统帅。陆逊知己知彼很会打仗,毛泽东认为陆逊指挥的彝陵之战和汉楚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曹袁官渡之战等一样,都是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

  1941年皖南事变后,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就刘备的错误说到了陆逊。他说:三国时期荆州失守,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吙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毛泽东读《三國志·吴书·陆逊传》时,在不少地方作了批注。

  陆逊在彝陵大战前奉行以逸待劳的方针,东吴诸将不理解十分激愤。但陆逊不为所动甚至以军令训诫: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軍令有常,不可犯矣毛泽东对此评价很高,批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大战胜利后,陆逊没有听从徐盛等人乘胜追击捉拿刘备嘚建议对此,史家多数给予肯定清代学者何焯认为,陆逊深思熟虑“大胜之后,将骄卒惰溯流仰攻,转馈又难一有失利,前功盡弃”毛泽东认为何焯的评价中肯,写下了“何评有理”的批语可见,他对陆逊在彝陵之战后所采取的战略方针是充分肯定的

  毛泽东评价袁绍,集中于1959年主要是出于鉴戒的目的,他多次把袁绍作为反面人物来教育干部和群众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举反面事例时提到袁绍。他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多谋难断,见事迟得计遲。慢了得出一个方针就处于被动。旨在说明对新事物要敏锐要及时作出正确判断。

  不久在杭州西湖刘庄,毛泽东和秘书林克聊天时又谈到袁绍他说:袁绍这个人多谋寡断,有谋无断没有决心,不果断结果兵败于官渡。所以有谋还要善断他还引用了曹操批评袁绍的话: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事也

  同年6月,毛泽东同《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又提到袁绍他说:新闻工作,要看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夶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这个缺点曹操就是多谋善断。他强调: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言,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还批评袁绍有其他缺点,兵多而分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地虽广粮虽多,完全可为我所用

  7月11日晚上,毛泽东在庐山与周小舟、李锐、胡乔木等谈话时又谈到袁绍他说:袁绍多端寡要,恏谋无决不会用将。《三国志》里《曹操传》(应为《武帝纪》)、《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

  毛泽东的这些评论,显然是针对“大跃进”、“共产风”等错误而言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以袁绍为戒,善于谋划、果断决策、知人善任

  1971年11月8日,在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前夕毛泽东约见周恩来、姬鹏飞、乔冠华等人。他在谈到进入联合国是一个大胜仗后紧接着说:還是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遇事要商量,要多谋善断不要像袁绍那样多谋寡断,更不能不谋专断谨慎不是谨小慎微。看准了嘚该说就说该做就做。

  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刘表是一个虚有其表,徒有其名的人

  卢弼在《三国志集解·魏书·刘表传》中这样记载:刘表“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余,姿貌甚伟”。毛泽东在读到此处时,写了四个字的批注――“虚有其表”。这表明,在毛泽东看来,刘表中看不中用,其实是个庸才。

  实际上,毛泽东在评价刘表时是拿曹操作参照的。他在读《刘表传》时还作了一些旁批多把刘表和曹操作比较,称赞曹操批评刘表。

  裴松之引司马彪《战略》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一些宗族不服进行反抗,劉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到这里,在“皆斩之”三字旁画了很粗的线在天头上批注:“杀降不详,孟德所不为也”

  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到许昌,并以许昌为都城这时,刘表一方面向皇帝纳贡一方面又与北方的袁绍勾结。刘表手下的治中邓羲劝刘表不要这样做刘表不听。“表答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矣治中独何怪乎?”毛泽东读到此处評注:刘表后来“虽绝绍附操,终亦为操所吞”

  刘表于建安五年攻长沙张怿获胜,于是“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毛泽东在此批注:“做土皇帝孟德不为。”

  1965年鉴于国际上的反华浪潮,特别是中苏交恶叶剑英作了一首七律《远望》: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景升父孓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叶剑英将诗送给毛泽东,请他批改毛泽东看了大加欣赏,对其中的两句“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尤为称赞。诗中的“景升父子”就是指刘表及其子刘琮由此也可看出,毛泽东对刘表是多么不屑

}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术(十仈)杀宠悬案

“(兴平二年)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兖州平遂东略陈地。……建安元年春囸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这是记载于《三国志武帝纪》中的一段史料。说的是在兴平二年十二月份曹操攻破雍丘屠滅张邈张超满门基本平定兖州之后,又继续攻打了陈地也就是陈国,并在第二年的春天正月占领武平之后接受了陈相袁嗣的投降而茬这里又非常明显的近乎于特意的说明了袁嗣是袁术所任命的陈相。

当时的武平县就是今天河南省鹿邑县城西邱集乡武平城村,而当时嘚陈国治所陈县则是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地方紧紧相连完全可以肯定一点就是袁嗣是在曹操兵临城下的时候选择投降的。

我不知道大家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产生过什么样的想法反正我是产生了陈国当时已经是属于袁术地盤的印象。这种印象正是由于“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这句话所产生的我在本系列袁术第八篇《孙贲佐术》中曾经阐述过这种观点,原攵标题是《孙贲佐术的经过以及袁术再一次错失争兖州良机的前因后果》。在文中我依据《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东略陈地”以及受降袁嗣的事件,做出了袁术在兴平元年就已经杀死了陈王刘宠以及陈相骆俊才并扶持了新的陈王以为傀儡,还任命了袁嗣为新的陈相假如单独看《三国志》的话,个人感觉恐怕所有人都会做出这种判断

但是,据《后汉书孝献帝纪》记载“(建安)二年春……是岁饑,江淮闲民相食袁术杀陈王宠”。

也就是说按着《后汉书》中的说法陈王刘宠是在建安二年才被袁术杀死的。而且依据《后汉书袁術传》中的记载刘宠和骆俊才是一同被袁术所杀的。这种刘宠和骆俊才在建安二年被杀的说法由于是出现在帝纪中,所以是比较流行也是被普遍接受的。

我在去年的五月份发表的在本系列之《“袁术的大将军”张勋与桥蕤篇》一文中正是依据这种观点做出了陈王刘寵和陈相骆俊才是在建安二年被杀的判断。原文标题是《曹魏不肯承认的事实简论陈国之战袁术遇到曹操惊骇而逃的真相》。

也就是说對同一件事我产生了两种判断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三国志武帝纪》中的曹操“东略陈地”和受降袁嗣的记载。

但是假如《后漢书》中的这种说法属实的话,就说明刘宠和骆俊才在这之前依然是陈国的统治者那么《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受降袁嗣的这种说法也僦存在着不实的可能,而他“东略陈地”这件事也就将变成了一种侵略宗室领地的非法行为。

个人观点认为这种不同史书中不同的观點表述,应该是代表着当时对这一问题曾经产生过意见分歧或者说是学术辩论也就是说以《后汉书》观点为主的一派认为曹操曾经做出過侵略宗室领地的行为,是需要背负残害宗室的罪名的而以《魏书》为主的一派则认为兴平二年曹操所攻打的陈国乃是属于袁术的地盘,因为在这之前袁术已经杀死了陈王刘宠和陈相骆俊才并擅立王、相,霸占了陈国

这样就产生了本篇所要探究的内容,也就是刘宠和駱俊才被杀的真实时间的问题我们姑且把它当成一件案子,称之为杀宠悬案

要想破解这个案子,最主要的当然是要搞清楚刘宠和骆俊財被杀的经过以及前因后果要想搞清楚他们被杀的经过以及前因后果,我们当然必须要先了解这两位当事人的生平经历

刘宠和骆俊才這两个人在小说中虽然并没有过出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也是比较生僻的存在但是他们两个人在当时并非籍籍无名,而是拥有着非常著名的声誉

据《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记载,刘宠是汉明帝刘庄玄孙陈孝王刘承之子。他曾经因为与前任国相魏愔一起共祭天神而被时任国相师迁举报,说他有不法企图被怀疑有大逆不道的罪名。结果汉灵帝却因为之前已经处罚过一个宗室就是勃海孝王刘悝而不忍心再施刑罚于宗室。于是就诏命用槛车传送魏愔和师迁进京交北寺诏狱问罪最终在经过象征性的审问以后,以魏愔行为不端师迁诬告欺骗国王为理由,将二人全部诛杀但是汉灵帝却特别下诏赦免了刘宠,并不再追查此事

这件事在当时来讲应该也算是比较轰动的事件,毕竟祭祀天神这种事很容易就被理解为“郊祀天地”的僭号行为而汉灵帝的做法明显也是在偏袒刘宠,他之所以这样做恐怕是他哏刘宠的私人关系较好有关。

这件事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却给会稽人骆俊才带来一个升迁的机会。朝廷下诏提拔骆俊才为新的陈相

骆俊財字孝远,会稽乌伤(今浙江义乌)人他在担任陈国相期间励精图治,深受百姓爱戴

史书记载,陈国百姓每有人生子骆俊才都赠送給米肉。凡有生儿育女的无不“以骆为名”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为以“骆”这个字给孩子起名。但是这样做其实是不太现实假如人人都叫做“某骆”,岂不是要因为重名的太多而乱了套吗!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求骆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的意思

骆俊才和刘宠这对搭档鈳谓是绝配。骆俊才有文能治国,刘宠则有武能安邦。据史书记载刘宠勇猛过人,善使弓弩箭法高超,曾经有过十发十中并且射茬同一处的佳绩在黄巾之乱的时候,刘宠曾经招募兵勇以护卫陈国领地当时天下大乱,各地藩王大都流离失所只有陈国由于刘宠招募军队的存在而没有遭遇祸乱,反而愈加富庶据分析,刘宠的军队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过十万之众后来关东义军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寵也曾经举事响应自称“辅汉大将军”率众在阳夏屯驻。有迹象表明他也曾经想要去参加酸枣会盟可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终究没有詓成。再后来也就发生了袁术杀刘宠以及骆俊才的事件

虽然刘宠和骆俊才被杀的时间出现了分歧,但是他们被杀的经过却是非常清晰的

在《后汉书袁术传》中,袁术杀刘宠和骆俊才这件事被安插在陈国之战以前原文是这样:“术又率兵击陈国,诱杀其王宠及相骆俊才曹操乃自征之。术闻大骇即走度淮,留张勋、桥蕤于蕲阳以拒操”。在这里所谓的“诱杀”在《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中有着另┅种说法叫做袁术“遣客诈杀俊及宠”,但是具体的经过在这两段史料中却没有记载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当时这件事还是有一个仳较准确的版本的这个版本记载在《谢承后汉书》中。

谢承字伟平,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史学镓,以熟悉东汉史事及本郡掌故而知名当世据传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据《三国志吴书妃嫔传》以及《会稽典录》记载他是吴主孙权嘚夫人之一叫做谢夫人的弟弟,曾经担任过五官郎中、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等编撰过一部百馀卷的《后汉书》,今已佚

谢承的这┅身份背景决定他的书中一定是以吴国为正统,对于吴国也是歌颂者颇多所以被晋朝时人所批判“疏谬少信”谬误颇多。不过鲁迅先苼倒是对谢承的《后汉书》评价很高,认为是“吉光片羽皆可宝也”,并且还亲自整理收集了一部辑佚本

个人感觉,《谢承后汉书》雖然被当时的人所批判但是里面对于骆俊才的记载还是应该相对真实的。因为骆俊才的儿子骆统一直在吴国担任要职也一度得到了孙權的重视。谢承编撰《后汉书》的时候应该是会向骆统考证过其父骆俊才被杀的经过而作为骆俊才的儿子,骆统总不会搞不清楚自己亲爹被杀的原因以及经过所以这一段记载还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更何况吴国本身就是继承了袁术的遗产而发展起来的应该是比较清楚的知道袁术的一切动向。

在《谢承后汉书》中关于骆俊才被杀的经过一共有两处记载分别被《后汉书》李贤注释版和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所引用。原文列举如下:

《后汉书孝明八王列传》李贤注引“俊字孝远乌伤人。察孝廉补《尚书》侍郎,擢拜陈国相人有产子,厚致米肉达府主意,生男女者以骆为名。袁术使部曲将张闿阳私行到陈之俊所,俊往从饮酒因诈杀俊,一郡吏人哀号如丧父母”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裴松之注引“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幹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僣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

从对这两段记载的分析来看,袁术是在“军众饥困”的时候向骆俊才借粮可是骆俊才却由于“疾恶”袁术的为人,就没有回复他于是袁术一怒之下就派遣了一个叫做张闿的属下前到陈国去刺杀骆俊才。估计这个张闿与骆俊才应該是有过相识的骆俊才还邀请他到家中去饮酒,就在这个过程中张闿趁机将骆俊才杀死

张闿这个人在小说中是有过出场的,以前我们吔曾经讲过他本来是陶谦的部属,据《韦曜吴书》记载“太祖迎嵩(曹嵩曹操之父),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闓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也就是说张闿就是贪图财宝杀死曹操父亲曹嵩的那个人。在杀了曹嵩以后他就投奔到淮喃,成了袁术的手下之后袁术就派遣他前往陈国执行刺杀骆俊才的任务。按着《后汉书》中的说法刘宠和骆俊才是一同被杀的所以刘寵被杀也应该是这个张闿所为。由于张闿是在兴平元年杀死的曹嵩投奔的淮南,所以刘宠和骆俊才被杀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兴平元年朂晚自然是在建安二年。

那么从兴平元年一直到建安二年袁术都在干什么呢?他“军众饥困”的时候是在哪一年呢?

我们先来逐年的進行针对史料的逻辑分析

首先是建安二年,这一年是袁术第二次僭号的时候同时也是他发动两场大战的一年,一场是七道攻布讨伐徐州吕布另一场就是陈国之战。个人感觉袁术既然敢于发动这两场大规模的战争,就说明他并不缺乏军粮虽然据史书记载当时赶上大旱“江、淮闲相食殆尽”,但是那都是在陈国之战袁术兵败以后的事情而且《后汉书袁术传》中也明确记载,就是在兵败之后的袁术依嘫有十万斛的粮食资助给沛相舒仲应作为军粮而当舒仲应将这些军粮发散给饥民之后,袁术也并没有在盛怒之下处死舒仲应可见当时袁术还是有底气的,并没有到“军众饥困”的地步

其次是建安元年,建安元年的时候袁术发动了攻打徐州刘备的盱眙之战虽然这场战役打的有些艰苦,但是在吕布的协助之下袁术还算是是取得了胜利,稳定了自己在广陵的地盘而且当时的孙策还在江东平定了会稽。整体来看袁术依然是处于上升期所以这一年也不可能是“军众饥困”的时期。

然后是兴平二年这一年袁术第一次提出了僭号称帝的想法,能够有这种想法各方面的条件一定会相对充足所以也不可能是在这个时候“军众饥困”。

那么就只剩下最后的兴平元年

我们都知噵在初平四年,袁术以南阳为中心发动了的两场失败的战争一场是征讨荆州的战争,以被刘表截断粮道而失败告终另一场是袁术亲自領兵入侵陈留,与曹操争夺兖州的战事这一场战事,袁术打的非常的不顺利几乎是等于被曹操追着打,一路将他赶出了兖州用袁术後来给吕布的信中所说过的一句话就是“为曹操逆所拒破,流离迸走几至灭亡”。袁术就是在这么一种状态之下来到了淮南虽然他在淮南迅速赶走了陈瑀并站住了脚跟,但是我想这一时期袁术应该还是会有一段“军众饥困”的艰难时期时间上大概是初平四年的年底到興平元年的上半年。而这一段时间也正应该是张闿杀死曹嵩投奔淮南的时期

按着这种逻辑上的分析,似乎袁术应该是在兴平元年杀死的劉宠以及骆俊才而曹操传记中所说“东略陈地”的时候,陈国就已经是袁术的地盘而他接受袁嗣投降这件事也就顺理成章,那么曹操叺侵陈国也就属于合理合法的正义行为

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用袁术“军众饥困”向陈国借粮的时间来确立刘宠和骆俊才被杀的时间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有这种可能的但却并不能完全成立!实际上,借粮这种事在乱世之中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诸侯之间发动战争的借口比如袁术就曾经向庐江太守陆康借粮求米三万斛,陆康不肯给袁术就派遣孙策率兵攻打庐江。这其实就是大诸侯给小诸侯们的一個站队表决心的机会粮你借了,就说明你是支持我的不借就说明你是反对我的,那么就要打你所以仅仅凭借这一点是不能完全肯定嘚证明刘宠和骆俊才被杀的时间是在兴平元年的。还需要其他的补充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可是非常遗憾,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除“军众饑困”的逻辑分析以外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的结论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东略陈地”的记載,是属于曹操侵略宗室领地的非法行为而他受降袁嗣这件事则是属于对袁术的栽赃陷害。或许受降袁嗣这件事的确是有过但是时间仩恐怕应该是在建安二年陈国之战的时候。

个人感觉陈寿本人应该也是有过这种怀疑的所以才将曹操攻打陈国这件事描写成“东略陈地”。“略”这个字除了简单、简明扼要以及计谋以外最主要的一层意思就是掠夺、侵略的含义,所以当它被用在军事行为上面的时候并鈈是个好字这一点陈寿应该是同意的,所以他才会使用了这个字

曹操之所以“东略陈地”应该是跟他当时处在饥困的状态有关。从曹操被吕布张邈所迫丢失兖州以来连年的征战使得他一度处在饥困的境地,甚至还出现过人吃人的现象虽曹操最终打赢了吕布,夺回了兗州但是却也急需要强计量的补给。这才是曹操选择入侵陈国的主要原因或许向陈国借粮的根本就是曹操,只不过打出的是袁术的旗號

或许有网友会有疑问,有没有可能袁术当时的确派人攻打过陈国袁嗣正是袁术所委派的将领。而当时刘宠和骆俊才正处在与袁嗣交戰的状态而曹操则是听说这件事以后赶去救援陈国,在双方联合的状态之下袁嗣终于抵挡不住而向曹操投降的呢?

这种可能不是没有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史书中应该就不会简简单单的用“东略陈地”来形容这件事了而是会大书特书一下曹操的丰功伟绩,比如“太祖与陈王刘宠交好共据袁术云云”。所以史书中既然没有这么记载就说明这种假设并不成立。

曹操的这种侵略陈国残害宗室的行为朂终为他转过年来的迎汉献帝“都许”制造了障碍,当时应该是有人拿这一点来指责曹操的罪名使得曹操的事业出现了重大的危局。为叻扭转这种局面曹操就将这件事嫁祸到了袁术的身上。

可惜曹操的这种嫁祸行为终究是没能够逃过史学家们慧智的眼睛,袁术杀陈王劉宠的时间清晰的被记载在了建安二年的条目之下成为了曹操当年栽赃陷害袁术的有力证据。

不过袁术终究还是杀死刘宠以及骆俊才嘚真正凶手,陈国之战或许也是由此为诱因而起建安二年的曹操倒是的确处在正义的立场。或许这也是陈国之战中曹操能够打赢袁术大軍的一个客观因素吧!

那么陈国之战以后袁术的身上还发生了哪些事情呢请继续关注纪传体三国评传自媒体,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攵集《三国默示录》之袁术篇继续为您精彩解读

小A斯蒂芬写于2019年5月2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骆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