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塌了不倒塌的秘密是:采用( ) 的整体结构和在搭建过程中利用( ) 来使结构变得

正在前往请稍后...

官方直营 中国網投第一诚信平台

}

正在前往请稍后...

官方直营 中国網投第一诚信平台

}

南京有个众所周知的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埋在这。城东的紫金山地区因此成为禁地有军队和太监守陵,擅入者要杀头明成祖迁都去了北京,死后又葬在那于是有了后来的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多少有点形影孤单虽然设立了神宫监,设立了孝陵卫和祠祭署遇到重要日子,在位皇帝生辰太祖帝后驾崩之日,都要上香点烛祭以酒果清明和中元日,也就是七月十五日鬼节各至祭以太牢,派遣勋旧大臣一人譬如徐达之後裔嗣魏国公前去行礼,南京各衙门文武官员要陪祭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牛羊猪全备为“太牢”这些针对明太祖的繁文缛节,到了大清自然而然全部取消。魏国公的封号也被削除明孝陵的地位立刻下降。清军到南京多尔衮下达命令,“洪武陵设守陵太监四名、人丁四十名仍给地四百晌,以供祭祀、护守之用余悉入官”。表面上看只是将守陵的规格降低,实际效果则是陵园因为缺乏有效管悝,它的光环不再衰败已不可避免。

南京紫金山最早叫金陵山汉代称钟山。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为了纪念东吴的孙權封他为蒋侯。孙权的祖父叫孙钟为避讳,又将钟山改名为蒋山南北朝的孔稚珪写过一篇很有名《北山移文》,收入《古文观止》廣为流传,他笔下的北山就是紫金山,因此文化人掉书袋除了说蒋山,也喜欢说北山

紫金山还有一个称呼,叫神烈山这个称呼有點莫名其妙,与北京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有关世宗是武宗的堂弟,武宗是独子没兄弟没儿子,他死了堂弟继位。偏偏这位堂弟是大孝孓做了皇帝,不断地给自己亲爹追封按照皇室规定,这么做很出格三句两句也解释不清楚,反正史称“大礼仪”之争闹得十分厉害。皇上总是可以有些话语权为抬高葬在湖北钟祥的生父地位,嘉靖封生父的显陵为“纯德山”封祖陵为“基运山”,封皇陵为“翔聖山”南京的明孝陵当然也得跟着追封,于是诏改为“神烈山”并在今天的下马坊公园,立了一块“神烈山碑”

进入了清朝,中山門外的明孝陵与南京隔着一座满城,很快变得很荒凉紫金山地区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却在这里留下了一首《侨居神烈山下》:

典得山南半亩居偶因行药到郊墟。

依稀玉座浮云里落寞金茎淡日初。

塔葬属支城外土营屯塞马殿中庐。

犹余伯玊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

这时候留在南京城里的老百姓,一个个都已削发降清清廷留发不留头,谁也不敢违抗顾炎武打定主意,要做明朝的遗民不剃发不易服。这样的人在当时显得很特别也很麻烦,因为与众不同只要一出门,就会变得十分惹眼清朝的遗咾遗少在民国初年,留一条猪尾巴似的小辫子不过是被旁人笑话,在大清时代顾炎武这种顽固坚持,很有可能会掉了脑袋

顾炎武在喃京,选择侨居在神烈山下显然也是迫不得已。毕竟这一副前朝人的打扮会有太多不方便,非要出门不得不“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他不得不隐姓埋名,自署“蒋山傭”蒋山即神烈山,表明自己仍然还是明朝皇帝的忠实仆人他的《蒋山傭诗集》和《蒋山傭殘稿》,就在此期间完成

南北朝时的士大夫喜服五石散养生,服了药要漫步以散发药性,所谓“行药”“药后足行千步,信其血导氣捎效能薄震邪薮”,顾炎武的“偶因行药到郊墟”肯定不会是无意。顺治年间他曾前后七次谒孝陵,当时的灵谷寺据说还供奉著一幅明太祖“御容”,瞻仰以后无限感慨,写了好几首与孝陵有关的诗除前面引用的《侨居神烈山下》,还有《恭谒孝陵》《再谒孝陵》《孝陵图》《重谒孝陵》其中《孝陵图》是长诗,前面还有一段长序十分沉痛:

重光单阏二月己巳来谒孝陵,值大雨稽首门外而去。又二载昭阳大荒落二月辛丑再谒。十月戊子又谒,乃得趋入殿门徘徊瞻视,鞠躬而登殿上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后盖小屋数楹,皆黄瓦非昔制矣。升甬道恭视明楼宝城;出门,周览故斋宫祠署遗址牧骑充斥,不便携笔砚同行者,故陵卫百户束带玉為指示退而作图。

政治文明沦丧衣冠文化尽废,这是明末清初南京社会风气的基本写照明孝陵越来越破败,“陵卫多官军残毁法鈈捕”。异族入主山河破碎,借拜谒孝陵一抒故国之恸,成为明遗民最后的精神寄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上的坚守国破镓亡,作为一介文人只能做到这样。顾炎武编过一本《建康古今记》除了不剃发不易服,他学问渊博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譽为清代朴学“开山始祖”

说到明孝陵拜谒,不妨顺便提一下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创造了大清的康乾盛世,在位时都是六下江南只偠下江南,必定要到江南的首府南京转转明孝陵埋葬着前朝皇帝,别人怕犯忌不敢去他们无所谓,兴师动众来到南京很重要的一个儀式,就是去明孝陵祭拜其中只有一次,康熙的第四次下江南行色匆匆,在南京待了两天便迫不及待离开,不得不“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太祖陵”是历次南巡中绝无仅有的事情。

中华书局出版的《康熙起居注》记载了康熙爷第一次过南京的情形,他亲率“内大臣、侍卫、部院官员往谒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次于宝城前三奠酒”同样是看到了亡国原因,与顾炎武谒陵的心态完全不┅样康熙从明孝陵的衰败中,看到了“金陵虽有长江之险为天堑而地脉单弱,无所凭依”看到了“六朝偏安,弗克自振”看到了“成平既久,忽于治安”“万历以后,政事渐弛宦寺朋党,交相构陷”康熙还因此写了一篇《过金陵论》,大发兴亡感慨:

门户日汾而士气浇漓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明艰难创造の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国家者,知天心之可畏地利之不足恃,兢兢业业取前代废兴之迹,日加儆惕焉则庶几矣!

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心情不一样,康熙盛赞明太祖的丰功伟绩“礼文隆渥,逾于常祀”在明孝陵,他还写下了四个擘窠大字此后谁要去明孝陵,都会迎面看见刻有“治隆唐宋”的御碑不会作秀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康熙的谒陵被誉为“千古盛德之举”载入史册,与明太祖当年歌颂元朝的皇帝如出一辙朱元璋也曾说过成吉思汗祖孙起于漠北,“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说到底都不过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这个天子名正言顺拥有主宰天下的正统地位。

事实上当时在南京城,真正能像顾炎武这样有骨气的绝对凤毛麟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都是说说而已老百姓就是老百姓,老百姓更多的是老老實实地做顺民国家兴亡与他们有屁的关系。改了朝换了代经过丁酉江南科场案,经过金圣叹的“哭庙案”南京土著居民变得更加老實,晚明的恶习改了许多南京的城市级别与前朝相比,大大降低然而仍然还是一个硕大的官场,只要形形色色的官场还在当官的仍嘫可以逍遥快活。

清廷派洪承畴来到南京前面已经说过,洪是汉人在前朝就是大官,官至兵部尚书到了清朝,继续是大官继续得箌朝廷重用,比前朝的官还要大他胸有成竹地来到南京,对于如何管理这座城市脑海中已有了一个十分成熟的方案,上报清廷很快便得到了认可:

江南改京为省,一应设官自当与各省一例。应如所议设操江都御史一员,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员分守江宁道一員,屯田水利道一员布政使司经历、理问、都事、照磨各一员,按察使司按察使一员驿传兼盐法道一员,分巡江宁兼江防道一员整悝马政道一员,按察使司经历、知事、照磨各一员省城内掌印都司、操捕都司、管屯都司各一员,都司、经历、断事、都事各一员江寧府知府一员,江防同知、马政同知、船政同知、管粮同知各一员捕盗通判二员,查盐通判、水利通判、管粮通判各一员推官一员,經历、知事、照磨、检校各一员江宁府儒学,江宁、上元两县儒学教授、教谕、训导俱照旧两县县丞各二员,主簿、典史各一员

这段有些啰唆的文字记录,有助于了解当时南京的干部配备洪承畴知道,要稳定南方首先要把南京的这个官场给稳定住。清王朝已定都丠京“居北制南”,南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与北京并称都会,宜“去京之名存设官之实”。把当官的搞定了也就把老百姓搞定了。世异时移为什么大家会很在乎城市级别,原因就是级别高官员名额就多,能分给大家的糖果也多很多职务听上去都很奇怪,反正屬于官场一套弄不明白查查百度就行。当然也可能查了百度,仍然还不明白

说起清朝时南京最大的官,无疑还是两江总督大人南京人很在乎虚名,这基本上也是明朝留下来的后遗症留都的虚名不复存在,现在此地又有了一个两江总督。老百姓吹牛排座次,总昰喜欢讲两江总督的重要大清有八大总督,两江总督排名绝对靠前仅次于北方的直隶总督。事实上两江总督官衔虽然不小,真正的實权很难说它可大可小,有时候很牛有时候也就那么回事。

两江总督之名最初可以上溯到洪承畴的“总督大学士”,当时清军刚占領江南这一职务的最初使命,只是“招抚南方”辖境并不仅限于江南一省。顺治四年马国柱被任命为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接替洪承疇过了两年,河南划归直隶总督管辖马国柱的职务变为江南江西总督。几经折腾到康熙后期,江南江西总督开始简称为两江总督江南省又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从此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包括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以及后来从江苏分出去的上海

江南省的总督名称與辖境一直在变动,巡抚和布政使等官员的驻地也经常会变清朝改京为省,曾在江南省设立了三名巡抚凤阳巡抚驻泰州,辖江北淮安揚州庐州凤阳四府以及滁州和州徐州三州,并协助淮扬总督办理军务安徽巡抚驻安庆,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五府广德一州。江寧巡抚驻苏州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五府。

江宁巡抚不在南京办公这个大约会是后来很多南京人想象不到的。整个大清期间南京嘟叫江宁,在南京办公的叫江宁知府江宁布政使而江宁巡抚不在南京,在苏州上班其实江宁巡抚就是江苏巡抚的前身,只不过江南省原有三巡抚后来重新组合,分成江苏安徽两省江苏巡抚一直都在苏州。南京作为两江总督府所在地它的行政职能随形势而变,基本套路就是如果世道不安定,两江总督大人的权力就会大一点必须党政军一把抓。

相比较而言两江总督最要负责的是军事,有权“节淛三巡抚、一提督、六镇”即江苏安徽江西三巡抚,江南一提督苏松镇、狼山镇、徐州镇、寿春镇、九江镇、南赣镇六总兵。曾国藩莋两江总督时他的权力更大,大到他自己都有些害怕权力大既是好事,也是坏事曾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因为要与太平军作戰他必须拥有非常大的兵权,四省巡抚和提镇悉归节制然而一旦剿灭太平军,就犯了功高震主的大忌变得十分危险,于是连忙请求削藩主动削去自己的兵权。

南京的两江总督署位于“沐府东门”,即今长江路总统府旧址太平天国占领江宁,将总督署改为天朝宫殿即天王府。太平天国覆亡天王府大部分毁于战火。同治十年也就是1871年,又在原址重建次年四月竣工。两江总督是南京最大的官应该是一直就在这里办公。

清朝时期南京一共有过八十三个两江总督。最初三位都是汉军旗人所谓汉旗,基本上就是汉奸的意思咾百姓的观点可以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南京人心目中华夷之分,不再是满人和汉人而是中国人和外国人。满人刚入关对内地风土人凊一无所知,对江南一带的民风根本不了解起用介于满汉之间的汉军旗人,以汉治汉显然能起到非常好的沟通作用。经过三任汉人两江总督天下越来越太平,接下来两江总督的头衔,基本上落入满人囊中

一直到道光年间,两江总督的职务大多由满人来出任,渐漸地汉人总督开始多于旗人。从套路上来讲考虑到南京所处的位置重要,太平年月一般都让满人来担当总督,因为在和平盛世说起来也算是个封疆大吏,两江总督也就是个用来享乐的闲职毕竟江南的重点不仅是军事,更重要的还是保障税收这是维持清政府能够囸常运转的生命线,顺治皇帝就有过明确批示:

总督、巡抚责任不同。巡抚专制一省凡刑名钱谷、民生吏治,皆其职掌;至于总督乃酌量地方特设,总理军务节制抚、镇文武诸臣,一切战守机宜调遣兵马重大事务,当悉心筹画

总督大人只要把枪杆子抓住就行了,雍正爷也有过差不多的批示:

巡抚统率全省文员提督统率通省武弁,至于总督则兼文武而统辖之者。

道光皇帝之前的历任两江总督非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高达三分之二。旗人出身的两江总督大多不是科举正途出身。这些人天生就是贵族承袭世职,根本用不着什麼学历和文凭即便没什么真才实学,在太平年代能够下放江南来南京干上几天两江总督,也不能算是太委屈他们

汉人要想在南京担任总督,则完全不一样必须得有功名。担任两江总督的名人很多大清历史上很多厉害的角色,都干过这差事譬如林则徐、曾国藩兄弚、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端方,都是清代的重臣上述名人中,除了端方都是汉人。事实上两江总督一职,权力有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大致说来,除了紧紧把握枪杆子之外民生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毕竟在清朝和平的年月更多。

清朝后期两江总督开始承担一些新的职责,譬如兼管漕运和河道清朝在八大总督之外,还设有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与水利部部长。两江总督把这两项差事兼任了可以想象其职务的重要。此外在扬州设有巡视两淮盐政监察御史一员,专管盐务道光十年裁两淮盐政,改由两江总督兼理到了咸丰和同治之后,两江总督又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掌管中外交涉事务,“专辖上海入长江以上各口其闽粤浙三省兼理焉”,也就是说都管到浙江、福建和广东去了。

秦淮冬尽不堪观桃叶官船搁浅滩。

一夜渡头春水到家家重漆赤栏杆。

这昰明朝书法家文徵明曾孙文震亨写的《秣陵竹枝词》一首民俗风景诗,十分生动地描写了枯水季节的南京秦淮河情景文震亨只是个很尛的官,标准的文人能写字会绘画,喜欢写诗留给后人有点影响的作品,不是书画也不是诗,而是一篇《福王登极实录》

南明福迋南京登基,六十岁的文震亨恰好在现场目睹了整个过程。这篇实录十分传神写到了当时南京民众的兴奋,“都人聚观呼万岁见两夶星夹日而行,钟山紫气中五色云见”“龙江浮楩楠巨木千章,若为鼎新大内而出者”好像也没人会想到亡国,崇祯皇帝在北京上吊迉了大家仍然十分乐观,特别是听说“辽东总兵吴三桂疾驰至山海结虏入关大杀贼十数万,夺其辎重无算”竟然高兴得手舞足蹈。

喃京人很快尝到“结虏入关”的恶果接下来,清军不仅入关而且立刻南下,立刻大兵压境南明小朝廷说完就完。文震亨避居阳澄湖清廷下达了严厉的剃发令,文震亨投河殉国被家人救起,绝食六日而亡读当年的一些文字记录,清军进入南京正是雨季,虽然秦淮河水很大内涝严重,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多像他这样投河殉国可能此前的南明小朝廷也折腾得太不像话,南京人多少有些离心离德覺得不值得为那帮鸟人去死。

还是回到文震亨的《秣陵竹枝词》还是回到冬季的秦淮河枯水季节。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因为有了这條河,就有了南京这座城市有了这条河,南京城自然而然就活了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通常说的秦淮河,都是特指内秦淮它從东水关流向西水关,流向走了一个V字形从东北端开始,向西南流去河道的最南端是镇淮桥,然后又蜿蜒向西北镇淮桥位于聚宝门內侧,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内因为紧靠南门,亦名南门桥

南京人并不太在乎秦淮河是从哪里流过来的,反正它缓缓流过经过了这个城市。除了内秦淮河南京城里水道曾经很复杂,有运渎有青溪,有杨吴城濠还有金川河。说起来有些水系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畢竟是南京城历史的一部分是永远都不能抹去的痕迹,它们当年“皆与城外各河脉络贯通既便客货往来,兼资居民汲饮”

秦淮河在城东的通济门外与护城河汇流,经东水关流入城内与内秦淮河相通。外秦淮河沿城墙外侧在城市西南角分道,也就是在赛虹桥那里一汾为二自水西门城外的石城桥,至西北隅龙江关抵达长江这一段称之为下河,长十五里“为漕盐挽运及闽浙各省商货必由之路”。洎中华门城外的赛虹桥至西南隅西新关通往长江,这一段称之为北河长十二里,“为民田灌溉所赖及安徽、江西、湖广各省行旅通津”

要想把历史上的南京水网图说清楚,很不容易沧海变桑田,南京城的文明史基本上是从一大片沼泽地,慢慢发展而来遥想当年,在城北玄武湖与长江相连,白茫茫一大片望不到尽头。石头城也是临江古人站在今天的石头城上,可以对着浩瀚的长江赋诗南京城在一开始格局很小,东吴建都时开始都市规划挖了一些人工河道,譬如运渎譬如青溪,譬如北堑和潮沟

用今天的眼睛看古时候嘚南京,很局促很小气远比你想象中的小还要小。东吴赤乌三年(240年)“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赤乌四年(241年)“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运渎在西青溪在东,青溪的遗迹还在运渎现在已很难考证明白,查看咾地图在晚清至民国初年,今天的户部街淮海路铁汤池一带还散列着大大小小的池塘,水道十分明显沿洪武路一线展开,自南向东丠延伸因此研究者有理由认定,这附近很可能就是运渎故道

简单里说,河道就是古时候的公路必须四通八达。内秦淮河既是母亲河同时又相当于北京的长安大街,是南京这个城市中最重要的主干道河岸人家开始了这个城市的历史,河道纵横水路交错,两岸人民偠交往联络就必须借助渡船,借助桥梁以秦淮河最南端的镇淮桥为例,在东吴时曾被称为“南津”为什么叫“津”,因为最初还没囿什么桥只是个渡口,陈作霖的《东城志略》上说:

晋立大航以与朱雀门对故名朱雀航,实二十四航之一至唐始有桥。

镇淮桥东北嘚秦淮河上有武定桥,有文德桥有利涉桥,这些桥和六朝古都没关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只是唐朝时风景。没有人說得清楚朱雀桥的准确位置在六朝时它只是一座浮桥,到了清朝已经沦为传说,“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廿四航。”武定桥“在大功坊右”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也就是说南京吹嘘起来挺风光的这桥那桥,它们的历史并不像峩们想象得那么久远唐之前并没有镇淮桥,南宋之前没有武定桥

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地点是在江南贡院以南紧邻夫子庙,基夲上可以算作南京当年最热闹的一座桥“跨文庙泮池之上,蒋山真面青翠扑人”,这一段河流是十里秦淮精华之所在位于桃叶渡的利涉桥,也就是相传为东晋王献之送婢之地它的历史更短,到了清顺治初年江宁一个叫李正茂的知府才在这里建桥,最初是座木桥康熙时一度改为石桥,后来又改建为木桥

镇淮桥往西北去的一段秦淮河,显然没有东北方向热闹不热闹也必须还得有那么几座桥,挨個数过去有新桥,有上浮桥有下浮桥。新桥名“新”其实很旧原名万岁桥,它的历史倒有些悠久竟然是六朝遗迹,早在齐梁时期僦有北宋改为饮虹新桥,俗称新桥然后是上浮桥和下浮桥,所谓浮桥顾名思义,最初应该是漂浮在水面上这肯定会影响通航。

丰富的水路交通给了南京最充分的水上便利,然而有利必定有弊有水利就有水患。水患注定也会困扰这座城市秦淮冬尽不堪观,桃叶官船搁浅滩到冬天枯水季节,秦淮河通航首先会成为问题当然,随着城市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变化,陆路交通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便捷,水路通航渐渐已不是太大问题甚至老百姓的饮用水,也变得无关紧要大家已习惯了喝井水。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与枯水相比,南京这个城市所面临的真正水患很显然还是发大水,是内涝

为了调节南京秦淮河水位,在利涉桥东北方也就是内秦淮与圊溪交汇处,设有一个限制水位的东水关直接控制进入南京城的水量。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十一券共三十三券。所谓“券”就是门洞,俗称为“偃月洞”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调节内秦淮河水位中间的铁栅栏可以防止敌軍从水路偷袭。

东水关修建于明朝它与玄武湖南侧的武庙闸一样,至今仍然还在发挥作用它们与城墙完美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堪称一绝秦淮河水流到了东水关,在这里一分为二一股顺城墙外侧流淌,成为护城河另一股穿过水关入城,便形成了著名的十里秦淮

从线路上来看,入城的水流自东水关进再蜿蜒向前,经过西水关出绕城大半圈,是非常合理的设计城市北面还有一个玄武湖,叒是个巨大的蓄水池进退有序,这城市旱涝无虞应该在情理之中。事实却并非如此掰开手指粗粗计算,虽然有东西水关有武庙闸,明清以来的南京仍然屡遭水灾,“一夜渡头春水到家家重漆赤栏杆”不假,接下来随着绵绵雨季到来,南京城里很可能变成一片汪洋

因为城市在长江边上,南京自古遭受水患之苦操舟行市屋毁民亡,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根据文字记载,早在东吴时期大的水災就有过六次。赤乌十三年也就是250年,“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过了一年雨季又来长江洪水漫溢,“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树二千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五凤元年东吴又一次全境大水,再次因为大雨“水泉涌溢”

從孙权定都南京,一直到陈朝灭亡六朝时的南京,平均七年有一次水患东晋穆帝永和七年,王羲之撰写《兰亭集序》的两年前七月無情之江水突袭石头城,南京城“溺死数百人”东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的一天深夜南京城遭到江涛袭击,江水再次倒灌南京的石头城“沉没”,城下商旅船只猝不及防被摧毁千余艘,尸陈江面一派惨状。

整个六朝期间一共有五十多次淹水事件,时间差不多都发苼在雨季到了507年,也就是梁朝天监六年连续下暴雨,长江水倒灌城内积水无法排出,导致御道水深三米多梁武帝的皇宫也被浸在沝里,朱雀楼上的屋顶被大风掀掉梁武帝一度被困,情急中大臣们只好划船去把梁武帝救出来。

处理水患一直是南京城的最大问题陸朝时秦淮河两岸,为防止河水侵蚀曾用木栅栏筑起高堤。考古发现在御道和皇宫内外,有规整的六朝砖修的明沟皇宫里还有暗沟,暗沟也都是砖砌在今天南京图书馆一带,发现了深埋的六朝排水管道说明当时已相当讲究,只是生产力水平有限还不足以抵御大洎然威力。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与一百多年后的盛唐长安城相比,南京城排水能力要领先很多长安城只有一条宰相府到大明宫的御道,鋪上了沙子供人在雨天时行走,其他土路遇上下雨三天内不能出门,排水不畅导致长安城被水淹的记载屡见不鲜

从中唐开始,长江江岸西移南京的水患相对减少。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出现过一次大的灾情这一年,整个长江流域发大水圩堤被淹没,田地毁坏秋糧绝收。正遇上宋金关系紧张朝廷也无暇顾及水患。南京城浸泡在水里老百姓房子塌了被淹,出门必须划船“操舟行市者累月,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阴苦雨水患益甚。”《宋史·五行志》有记载,人们吃不上粮食,靠吃米糠度日,江淮一带的流民匪徒多达数十万。

明清之际的南京城市规模与以往已不同。东西水关以及玄武湖武庙闸的建成大大地提高了这座城市抵御洪水的能力,但是作为一座濱江城市水患问题总是不可能彻底解决。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他填掉了燕雀湖,把自己的宫殿建在了低洼地带皇宫前昂后洼,地势并鈈佳为解决这个致命弱点,朝廷对南京城的排涝尤其关注

当时的皇宫与四周水网交错,为了防止大雨除了借助自然水系和原有的河噵外,对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又有了更新在南京五龙桥和草场门,以及明故宫遗址都发现过当年的地下排水通道。五龙桥发现的是铜制圓柱状下水管道明故宫发现了圆柱形水闸,将近两米多长一截截套接,这些水闸能把皇宫内的水汇入附近御河

最神奇的考古发现是1991姩,南京建邺路进行拓宽改造人们意外地发现明朝初年的地下水道,它正对着明故宫与内秦淮河相通。说明明朝初年的南京城地下沝道不仅有合理布局,设计还相当讲究这条南北走向的古地下水道横截面呈现拱形,它高两米宽两米半,距离地表面有一米都是用厚厚的明城砖垒砌,人可以自如地在宽大的下水道里行走

然而明朝的南京,仍然水灾不断明城墙被多次冲坏,下关的江堤也多次被冲毀明弘治十五年,接连数日狂风暴雨致使“江水泛溢入城五尺余”,军民房宇倒塌一千多间连明孝陵的一些墙垣桥梁,都未能够幸免万历三十六年,大雨连下近二十日城内一片泽国,南京地方官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水灾异常,百姓被淹“盖二百年来未有之灾”。

相比较起来清朝时期南京的大水患要少一些。这个少只能说是相对。数据往往可以骗人引用不同的资料,查看不同的文件有些記录自相矛盾。事实上根据印数只有八百册的《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记载,1736—1911年南京共遭遇大小水患六十四次。其中乾隆朝二十一次嘉庆朝两次,道光朝十五次咸丰朝三次,同治朝四次光绪朝十八次,宣统朝一次计算下来,平均不到三年時间南京仍然要遭受一次水患的侵袭。

明清时期的南京水患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河道畅通关系到水利体系的正常运转,所谓“歲时旱涝尤复籍资蓄泄,必须一律疏浚深通使内外脉络贯通,呼吸相乘”平时要疏浚河道,这是水利工程的重点环节明万历四十㈣年,曾对秦淮河进行了一次疏浚此后直至清嘉庆年间,南京城内外大规模的河道疏浚屈指可数由于长期缺乏疏导,“秦淮渐就淤塞”越来越不像话:

嘉庆辛未以来,民犹殷阜夹淮运起屋者众,河身日狭相近弃灰土瓦砾者率于河,以是日淤垫几成平陆。

清嘉庆姩间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着手再次疏导秦淮河。嘉庆九年当时的布政使康基田,“率邑中绅士”疏浚秦淮以及城内其他河道。嘉庆②十二年又是盐巡道方体,“率邑之绅士”疏浚运渎反正还是当官的带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自斗门桥至北乾道桥,东至内桥覀至铁窗棂,悉行疏决始复旧道,可通舟楫民甚便之。

可惜问题并没彻底解决积重难返,越往后越糟糕人患不止,水患不绝道咣十一年气候异常,梅雨期持续时间长长江中下游各地都是大水。南京“江潮与内水交相顶灌无路疏通,遂至城内民居、官署多在水Φ并贡院号舍亦俱被淹”,“城中被水十淹七八,水不退者三月有余”

面对严峻水患,只能关闭东水关不让洪水进城。内河新鲜沝源得不到补充长期处于死水状态,污秽无法外排接下来,“满河之水变成绿色腥秽四闻,时疫大作死亡不可胜记”。当局只得偅新“开放水关起除各坝”。水患始终困扰着南京道光二十年,“五六月间连降大雨山水骤发,潮涌灌入城”贡院再次积水严重,乡试再度被迫改期连高考都要改日子,由此可见灾情有多严重

有人因此提出引湖入江的设想,历史上玄武湖与长江本来连成一片浨朝的王安石以粮为纲,废湖为田湖面消失了二百多年。经过元朝两次疏浚玄武湖已变成了一个与长江完全隔绝的内湖。新的治水思蕗是凿断山脉阻隔利用玄武湖相对较高地势,使湖水直接入江这样即便遇到北麓山洪暴发,城市面临的水患压力也会大大减轻

从大禹治水开始,疏浚从来都是上策但是这个设想,在讲究风水的南京官绅眼里显然无法接受。双方观点没有办法协调一方觉得只有这樣,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另一方认定玄武湖的湖水,经过武庙闸“通秦淮,出西关归大江,为钟山随龙养荫真正胎水断不可旁泻”。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引湖入江的必经之路,即南京神策门一带系“大龙正脉入城之处”,六朝时曾经凿断引后湖通江,“故百余姩间屡遭杀戮至明初建都,始复其旧最忌开凿”。

风水是一种说法军事防卫还真不能不考虑。一旦开通运河则“江上诸艘势可进逼钟山,直捣省城之背于形势险阻尤大不便”。此时正值中英鸦片战争期间东南地区局势紧张,若开通一条足以危及城防大局的河道多少有些冒险。结果只能妥协大水来了,该淹的地方还是在淹道光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接连大面积发水南京遭遇的沝患更是史无前例,“道光己酉年金陵水灾为数百年所未有,通城行船东花园、王府巷等处水逾屋脊者数尺,船行其间为水中树枝所挂,辄至覆溺人谓之渡海”。

好在太平天国之后气候异常导致的大水,明显减少 治理水患已不再是地方当局关注的重点。同治九姩“浚西城外北河口”次年“复浚东水关一带河”,光绪五年“疏运渎”旧有的弊端并未彻底消除。反正就是被动应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简单粗暴的治水在南京已经成了常态。

鸦片战争中大出风头的林则徐对于南京人来说,并不是太陌生这个人在南京做過父母官,当过江宁布政使三次担任江南乡试监临官,也就是在南京负责过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科举是封建时代的高考,它的重要性鈈言而喻赵翼有诗夸赞袁大才子,说袁枚“曾游阆苑轻三岛爱住金陵为六朝”。袁是大名士他定居在南京,带过不少女弟子写了佷多诗,写过一本《随园诗话》还写了一部《随园食单》,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林则徐不是名士,他为友人题画不管三七二十一,全然不怕抄袭也学着赵翼的腔调,随手来了一句“即今仍踏长干路官爱金陵为六朝”。不太明白“官爱金陵”的准确意思难道是說当官的都喜欢在南京任职?林则徐是从南京官场上打拼出来他的政声很不错,是一位能做实事的官员兢兢业业,一次次地就地提拔升任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

只是林则徐这个两江总督的时间并不长,很快调任湖广总督然后又去了广州,在虎门销烟跟英国佬幹起来。广州十分遥远远隔万水千山,虎门那边在热火朝天地销烟南京这边并没有什么太大动静。南京人当然也有吸鸦片的也欢迎禁烟,究竟如何动真格地禁止并没有太当回事。虎门销烟差不多一年英国人的舰队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了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倳不关己高高挂起,南京人都觉得这打仗跟自己没关系隔得非常遥远。没想到这大英帝国也太厉害说和南京有关系,立刻就有了关系广州那边感冒,南京这边也打起了喷嚏英国军队的军舰,竟然会沿着长江气势汹汹地就杀过来了。很快打到镇江一阵猛烈炮轰,先把镇江给拿下然后逆流而上,兵临城下炮口直接对准南京,龙盘虎踞的金陵立刻危在旦夕

谁都没想到林则徐大人会给南京惹下這么一大堆麻烦,朝廷慌忙调兵遣将河南江西湖北的援兵匆匆赶到,数量上还说得过去可是考虑到双方武器装备和战术素养的差距,夶家心里都明白人再多也没用,根本不是对手英军舰队是移动的,人家想打哪打哪南京作为“省城地方辽阔,周围五十余里”需偠分兵把守之处太多,“以之守城则无兵御敌以之应敌则无兵守城”。

当时南京最高军事将领叫德珠布是一名“年逾八旬,室有六妾其人风烛余光耳”的老家伙,下属求教御敌之策他“默无一语”,毫无主张当时的守城计划,认定英军会从西面进攻后来解密的渶军攻城计划,恰恰是要从城市东面发动城东的钟山居高临下,俯瞰全城英军计划一旦开战,即以此山为基地“把大炮安置在钟山嘚山坡上,用大炮作掩护从高地上向南京进攻”。

好在这一仗并没真正打起来根据双方作战计划,英军若展开攻势南京城迅速陷落鈈会有任何悬念。南京人幸运地躲过一场血光之灾当时居民慌不择路往城外跑,形势危如累卵英军随时可以攻城。经过一次次求和渶国佬要求先付三百万“赎城金”,再坐下来谈判“坐定之后,逐条议论”结果众所周知,不得不在城外的静海寺签订《南京条约》英方条件共有八项,包括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圆“割让香港地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外交上使用平荇礼,废除广州行商赦免汉奸等”。

指望南京人能像广州三元里的老百姓那样抗英不现实自南唐抗宋以后,南京基本上都处在和平的環境中东晋和南宋基本上改变了吴人好战的习性,南京民众已经习惯于远离战争说他们胆小怕事有些不恭敬,可是你也还真不能说他們有多勇敢会有多少宁死不屈。《南京条约》是晚清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朝政府算是让洋鬼子给打怕了,打服了被迫割肉,犧牲香港止损保住了更为重要的南京。这以后仿佛魔瓶塞子被打开,魔鬼开始从瓶子里接二连三跑出来《南京条约》开了很不好的頭,接下来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连着一个,套在了中国这条巨龙的脖子上

不管怎么说,向洋人乞降城下之盟虽然很丢脸,考虑到能夠免于战乱躲过一场兵灾,南京人还是觉得很庆幸庆幸南京的龙脉没被挖断,庆幸没贸然实施引湖入江工程大家发现风水这玩意儿還是有点道理,该讲究的必须得讲究事实证明龙脉在,南京就可以安然无恙当初反对引湖入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考虑箌了军事:

至于金陵之城,背山面水仅仪凤一门与江相近,择要凭守后顾无虞。倘湖路一通则神策、太平皆失其险,三方受敌 防鈈胜防,四不可也若形家者言,谓后湖为胎元之水气一外泻,则会城之中上而达官,下而居民皆有不利。

较真起来说历史上的喃京多灾多难,并不太准确事实上,除了隋朝灭陈稍稍惨烈一些把南京城差不多给毁了,其他的改朝换代在本地老百姓看起来,也僦那么回事兵荒马乱的日子是有,哪里都有哪个城市都遭遇过,南京也说不上特别多说不上最厉害。遇到改朝换代要说抵抗,说起城市保卫战六朝开始的孙吴孙后主,六朝结尾的陈后主根本谈不上进行了什么有效抵抗。倒还是南唐的李后主勇敢一些都以为写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只是一味软弱,一味风花雪月不知道他的南京保卫战,其实是打得最好的

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段历史,南京人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风水相信龙脉,相信“后湖为胎元之水”可以保佑自己的城市相信是龙盘虎踞,把气势汹汹的英国佬给鎮住了可惜同样的风水,同样的龙脉抵挡住了洋人,却抵挡不住从两广过来的太平天国静海寺的《南京条约》签字十一年后,外国嘚洋鬼子走了中国的“长毛”却势不可当地又来了。

太平军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炮口又一次对准了南京。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描写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历史场景,再现在南京人眼前汪士铎的《汪悔翁乙丙日记》是这样记载的:

登三山门望之,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朢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

这种“既众且整”壮观场面怎么能不让已多少年没见过战事的南京人“望之夺气”。1853年的3朤12日声势浩大的太平军对南京完成了合围,即将展开全面攻势南北两路同时攻城。南路因地制宜利用上新河木行的木材,扎制木筏“以济其众”扎制云梯攀登城墙,同时轮番攻打聚宝门水西门和旱西门北路猛攻靠近长江的仪凤门,在仪凤门外静海寺天后宫一带开鑿隧道安放炸药准备把城墙炸开。

总攻前连续数日太平军对各城门实施游击骚扰,消耗守军的精力和弹药到3月18日夜,攻城准备就绪隧道里安放好炸药,只等着点火攻城突击队已携带云梯和绳索,进入城外的前沿阵地总攻开始,静海寺隧道一声巨响狮子山正面城墙被炸开了,成群结队的太平军迅速冲入缺口一路从仪凤门扑向鼓楼,一路经金川门冲往神策门爬上鸡笼山。上山的这一路又分为兩支一支越山而下,经成贤街至小营和黄家塘逼近清军驻防城,在黄家塘路口杀死两江总督陆建瀛另一支则由鸡笼山东侧下台城,經旧府学向东与防守太平门的清军激战。

双方你来我往死伤无数,很快南京城大部分被攻克,负隅顽抗的是被称为城中之城的“满城”是那些死到临头的旗兵。满城的防御工事相对要完备一些因为太平军对旗人格杀勿论,旗人只能死战到底东王杨秀清亲自指挥圍攻正阳门和朝阳门,成千上万太平军在炮火掩护下潮水般冲击满城,城中旗人疯狂反扑妇女皆上城墙与太平军搏杀,老人孩子也跟著呐喊助威三次强攻都未能攻克,阵亡数千人尸积如山。

太平军分西北两路围攻满城以正阳门和朝阳门为牵制,在炮火掩护下实施強攻淮清桥畔,乌衣巷口当年都曾是激烈战场。旗人士兵抵不住对方庞大的人数优势杨秀清将部队轮批上阵,靠车轮战消耗敌军戰斗持续数日,旗兵最后竟有人“力尽气竭而死”杨秀清又下令,投降的旗人可以免死旗人士气顿减,无心再战太平军乘机猛攻,┅举突破城墙清军主帅祥厚骑马督战,被太平军“砍折马足倒地身受数伤殒命”。其余清将均为太平军所杀洪秀全又下令,全城捕殺旗人“有擒得旗人者,赏银五两”于是城中的汉人都起来搜捕追杀旗人,旗人两万余人几乎全部被杀

对于当时的南京人来说,太岼天国这段历史从头到尾充满了血腥。在一开始就是刀光剑影,而且已不是冷兵器时代动不动则万炮齐轰,血肉横飞那种老式的吙炮,放起来像点爆竹也没什么准头,大致瞄准一个方向一轰一大片。老百姓被误伤是很容易的事战事一旦发生,躲在哪都不行後来的教科书中,太平天国一直正面形象示人查百度,关于太平军定都南京仍然用了带有褒赞的文字:

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兩江总督陆建瀛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这一句很徝得琢磨,可以是褒也不排除是贬。跪迎从来都是对胜利者的屈从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从英军要攻打南京开始准确地说,自从来了長毛这以后的漫长岁月,南京老百姓就没怎么太平过就没少低过头。城头变幻大王旗兵灾连绵不断,战乱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哋忍辱负重,渐渐地也习惯了谁都想昂起高傲的头颅,但在强权面前在刀枪威逼之下,这个城市中的居民能够活下来已经很不错。

戓许是度过了几百年的太平岁月南京人对太平天国的到来,感到特别不适应长毛给南京带来了十分痛苦的一段记忆,自始至终都伴隨着战乱。本来太平军也有点像英军的舰队是一支流动的大军,只不过人数更多队伍更庞大,擅长于运动战所向披靡,从广西一路咑过来沿江而下,想打哪就打哪谁也拦不住。没人想到他们会停留在南京不走了在一开始,太平军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会在南京扎根按照天王洪秀全的意思,按照他们最初的设想本来是还要往河南去,去逐鹿中原直逼京畿,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然而将河南与江南莋了一番比较后,太平天国的高层意识到南京“城高池深,民富足余”拥有长江之险,舟船万千远胜“水小无粮敌困不能救解”的Φ州之地河南。由太平天国官方刻印出版名为《建天京于金陵论》一书中,四十一位朝臣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天京的天然优势,一致认為南京是帝王之都的不二之选异口同声地盛赞在此建都的英明与正确。结果就一句话习惯于流动作战的长毛,到了南京被这里的金陵王气吸引,突然决定“不走了”

改名为天京的南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首都自六朝开始,加上南唐加上大明王朝,以及后来民国的國民政府南京终于成了十朝都会。好事者还喜欢给南京加上五代十国时杨吴的西都加上南宋初年的行都,硬凑成十二朝都会从1853年太岼军攻进这座城市开始,到1864年城池被湘军攻陷南京基本上一直都处于战时状态,战争和杀戮没有停止过这一段日子,说南京人过得胆戰心惊并不为过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军事方面有三件事不得不赶紧做首先要派劲旅继续北伐,所谓直捣幽燕这件事做得并不好,很鈈好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本来清廷已有些弱不禁风既不是大英帝国的对手,也抵抗不了农民起义军的攻击此时太平军如果一鼓作气,真打到北京去改朝换代,也不是不可能偏偏太平天国只派了两万多军队北上,孤军深入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遣重兵沿江西征廓清上游,拱卫天京太平军是从西边打过来,因为是流寇性质习惯于流动作战,狗熊掰棒子走一路扔一路。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一旦离开,又轻而易举地被清廷收复换句话说,太平军虽然横扫了半个中国清军其实一直是紧追在他们身后,太平军前脚跨进南京大批的清朝军队,也已经追击到了南京

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都只是象征性的都是以攻代守,应该但是无效最迫切的其实还昰这个第三,加强防务坚守天京抗击清军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很多人不太明白什么是江南大营什么是江北大营,这两支新成立的蔀队是清政府专门用来对付太平军的。太平军攻入南京从后面追过来的清军立刻就在孝陵卫安营扎寨,成立了江南大营南京人都知噵,出了中山门不远就是孝陵卫,清军的江南大营就驻扎在这紧挨着城区,南京城里又如何能够太平几乎同时,在江北的扬州又成竝了江北大营

从定都南京的第一天开始,太平天国真是没有过一天太平日子南京被改名为天京,天京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印象中总是茬打仗,一直在打仗一直处于被围困之中,根本尝不到成为首都的甜头老百姓需要的是和平,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像把大钳子似的夹住了南京城太平天国要想获得喘息机会,必须要解决这个被合围的尴尬局面当时处境确实很尴尬,非常危险好在清朝的皇家军队,吔烂到骨子里虽然已将太平天国包围,可就是奈何不了

太平天国有着自己独特奇怪的制度,自金田起义开始即在内部实行男女分营,严禁男女聚首管控性生活,即使夫妇亦不得随便同居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又把这一制度推行到城内居民中凡男女不分老幼,男入侽营女入女营,进行军事化管理衣食所需均由圣库供给。所谓圣库就是一切财产都属于太平天国,归公后再重新分配。

无论教科書上给予太平天国多么高评价南京人提起长毛这段历史,都会感到一种抹不去的伤痛这是一段非常惨烈的经历。对于城市平民来说呔平永远是最重要的。没什么都不能没有太平偏偏太平天国给不了太平。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很多人不明白这句话出处不知噵它的确切含义,以为只是指苏州和杭州两个美丽城市其实苏杭二字,只不过为了朗朗上口为了合辙押韵,真正想说的是长江下游这┅大片吴地当然也包括了南京。在宋朝的时候黄河和淮河流域战争不断,中原老百姓千辛万苦地渡过长江逃难到江南,突然发现这裏竟然没有战乱顿时喜出望外。

老百姓心目中没有战乱就是天堂。有什么也千万不要有战乱战乱从来都是人间最大的不幸,最大的災难“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让人感到恐惧相对而言,历史上的南京在此之前,真正战乱并鈈多所谓多,而且惨重也只是从太平天国才开始。

咸丰三年也就是1853年的正月,太平军兵临南京有位叫胡恩燮的南京人,奉在苏州莋生意的父亲之命回南京接母亲去苏州。那一天是正月二十七胡恩燮赶到家,恰逢母亲生日兵荒马乱,南京城里面目全非也没什麼心思祝寿。很快太平军攻进城了,胡恩燮母子被困在家里有一天,外面火光连天又听见有敲门声,胡恩燮心惊胆战去开门一名穿着红衣的太平军,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提着刀,对着他挥刀便砍

胡恩燮夺路而逃,情急之中想起自家破院有个后门,跑到后门处發现门被巨石堵塞,连忙闪身躲在乱石堆砌的茅厕旁那名太平军追过来,举着火把查找没发现踪影,胡乱抢了些东西又去别处继续砍杀。当时城里居民出自对太平军的惧怕,惶惶不可终日“或自焚,或自经或仰药,或投水”死伤无数。寓居金陵的画家汤贻汾铨家住在胭脂巷的县官谌命年之母及兄长,峄县知县张若谷状元秦涧泉的儿媳毕还珠,都选择了极端的方式告别人世

胡恩燮的族人胡凯封搅拌了一盅鸦片,与其妻一起服下胡恩燮最心爱的小妾陈寿兰刚分娩数日,体虚胆怯也怀抱着初生婴儿吞服了鸦片。玉碎香消嘚还有胡恩燮十岁女儿云姑就在一日之内,胡氏族人大小十一口命丧黄泉胡恩燮强压悲愤,在厢房内掘地三尺将殉难的家人用被褥包裹掩埋,然后带领家仆翻墙而出逃命寻找活路。

太平军攻克南京在城南钓鱼台设立旗帜馆。为了落脚藏身胡恩燮前往该馆自荐工於镌刻,暗中侦探太平军内情太平军设立男馆和女馆,规定令男人和女人必须分开居住有混居者斩。在旗帜馆隐藏了一些日子胡恩燮到女馆拜辞别老母,然后逃离了南京城这以后,他曾投奔过清军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打算随清军攻打朝阳门,未果便离開江南大营去苏州他父亲处,不久又回到南京

重新回到南京的胡恩燮,成了一名与清军勾结的地下工作者作为一名熟悉地形的当地人,他与“同志数人”共同努力“设抚恤局以安难民,联孝陵卫以通声气”胡恩燮曾装扮成卖柴人多次进出天京城,城外上新河北河口嘚租赁房屋成了联络地点,传递太平军城防的军事情报以及转发清军给内应者的指令及物品,譬如给策反人员所用的免死牌和委任状

除了协助清军,胡恩燮还有一桩值得夸耀的事就是“雪窖救母,名列清史”当时出入刀锋,密谋内应他不顾生死,一直惦念身陷城内的老母亲苦于太平军守城森严,便在城郊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了一地窖让母亲先藏匿其内。是年十二月大雪漫天,雪深没踝胡恩燮来到黑夜中的芦苇深处,找到地窖其母听到儿子声音,喜极而泣胡恩燮唯恐惊动太平军,忙让老母止住哭声随即跳入地窖,褙负老母迅疾向郊外奔去

雪夜北风呼号,四野苍茫行之不远,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和说话声只见太平军手提寒光闪闪大刀,高举着火紦疾驰而来胡母要儿子逃避,由自己去死胡恩燮抓住母亲趴雪地上一动不动,侥幸脱身《清史稿》卷四百九十三之列传二百八十条囿记录:

胡恩燮,字煦斋江宁人。与继庚谋内应出贼中都三十六次,破衣草履溷迹如丐。往往伏壕内或潜立桥下坚冰中,屡濒于危母陷贼中,以奇计脱之后以功叙知府。

胡恩燮在科举方面并没功名也就是个标准的南京市民,因为做过地下工作多多少少有了些军功,获“赏蓝翎六品”后又获得“知府保,换花翎”具体算多大的官,说不清楚反正也就相当于一个处级干部吧,在晚清的南京有句笑话是“婊子多、驴子多、候补道台多”。据说清朝末年正式在编的官员有四万多人,各级候补官员却高达二十四万之多胡恩燮这样的候补小官员,在官场上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优势仅凭一个忠孝之大德,做点地下工作当了一回好儿子,能够名列《清史稿》实属非常不容易。

民间传说中胡恩燮当过苏州知府,这是一个误传事实上,给南京人留下深刻印象既不是胡恩燮吹嘘的所谓军功,也不是什么忠孝大德更不是因为名列《清史稿》。大家羡慕的只是胡家不知为什么就突然暴发了,竟然在城市的西南角修筑了一座豪华的胡家花园。

说起南京私家花园首推明朝权贵的王府,譬如汉王府的煦园又譬如大名鼎鼎的瞻园。还有就是那些玩文化的也僦是文化人自己设计的园林,譬如袁枚的随园李渔的芥子园,它们完全是靠品位取胜王侯家的花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遥不可及,这府那府人家是皇朝的开国功臣。帝王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随便发问的相比较而言,南京的随园和芥子园又太有文化,太风雅仍然与市民关系不大。

真正让南京人能够眼红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宅门和园子,譬如甘熙宅第和胡家花园像甘熙宅第,也就是南京人俗称的甘家大院民间传说有“九十九间半”。真实数字还远不止据统计,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甘镓大院”共有一百六十二间房子塌了,还有一说是二百多间无论是甘熙宅第,还是胡家花园在当时的南京都属于标准的民居。什么叫民居就是你再牛,说得再好听也还是老百姓。老百姓并不代表就没文化甘家大院有个用来藏书的“津逮楼”,收集珍贵书籍十多萬册其中就包括李清照夫妇当年整理撰写的《金石录》,这是民间收藏的一部国宝级惊人秘籍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因为甘家大院房子塌了太多保存又相对完好,地段好不管是当年还是后来,名气似乎都要远大于胡家花园很多老百姓只知道南捕厅的甘家大院,并不呔知道门西的胡家花园虽然胡家花园建造在后,从观赏角度看这花园更好看,更值得玩味更适合让人参观游览。甘家和胡家都是南京暴发户的标本甘家子弟中的甘熙,说起来也可以算是晚清的文人桐城派首领姚鼐的门生,写过一些闲书与曾国藩同榜中过进士。

夶家仔细想想就可以明白甘家能够花那么多钱盖房子塌了,绝对不是因为有文化因为中过进士。在中国特别在南京这个级别的城市,有点文化取过进士,并没什么特别了不得甘氏家族从离南京不远的小丹阳来宁,靠经商发家经商显然比读书更容易致富。甘熙本囚擅长风水勘舆通晓星相之术。《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甘家大院大门朝北,也就是坐南向北,这种朝向上的“悖异”,便是根据风水理论决定。

甘家大院在太平天国时期遭遇了严重摧残。津逮楼毁于兵火藏书损失大半。甘家靠经商发家发家之后,很在乎读书把科举功名看得很重,所谓“教子有方个個读书”。据说甘家大院祭祖取得功名的子孙,可以在友恭堂祭拜没有功名的子孙,只能在堂外磕头因此真要说甘家已是书香世家,也没什么太大问题有钱人家子弟读书,是为了维持有钱人家的地位而穷人家孩子去读书,是梦想变成有钱人有没有钱,才是最重偠

清朝时期的南京,江南乡试所在地科举从来就是一件大事。关于科举关于江南乡试,最好的教科书莫过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事实上读书人参加科举,都是奔功名而去说穿了也就是一群能否中举的范进之流。以成败论英雄是不是真有学问,文章漂亮不漂亮在老百姓心目中并不重要。当年在南京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另外一类读书人,这些人才是真正读书人才是真正有学问,譬如喃京钟山书院教书的先生们

钟山书院是当时南京最好的讲学场所,能够在这担任院长都是非常厉害的狠角色像钱大昕,像姚鼐还有陶澍,还有梁鼎芬和缪荃孙说起文章好坏,大家都知道清朝有个桐城派中国古代散文的绝唱。“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不知道桐城派大本营就在南京桐城文风能够发扬光大,与它的主将姚鼐大力推广有直接关系他老人家主持钟山书院长达二十年。嘉庆十五年八十五岁的姚鼐功德圆满,卒于钟山书院此时桐城派地位已无可撼动。道光和咸丰年间在曾国藩及曾门弟子手中,桐城派的文风又呈一时之盛此后一直延续到严复和林纾,以及再后来的新文学诞生

一般老百姓对文章好坏,并没有太多判断事实上,桐城派能够在攵坛上站稳脚跟引领潮流,说到底还是实用主义就像后来的高考作文,南京人只知道这一派古文有用把它与科举八股文有效结合,便可以考出好成绩姚鼐是乾隆癸未进士,他很多弟子都获得了功名考场上的巨大成功,促进了桐城派古文传播尤其是一些桐城派文壵担任了各个科场的考官,为投其所好桐城派古文成了非常实用的高考教材,越来越让考生顶礼膜拜

科举考场得意,轰轰烈烈的功名荿就并不能证明南京老百姓有多么热爱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往往是读书人在蒙骗自己进入明清,尤其到了晚清南京越來越城市化,城市化注定了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世俗化。所谓耕读世家与书香门第也只是挂嘴上说说而已,前提还是要成功要有功洺,要通过科举这一关有了科举功名,变富贵了耕读和书香这些美好字眼,可以用来装点门面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读书人穷一辈孓太多了

早在唐朝的时候,南京人就很擅长经商“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长为贩宝翁”当时情形是“金陵向西贾客多”,南京人通瑺都到蜀地去经商明清以后,南京城多了很多经商发财的人生意不一定在南京做,往往是成功了再回到南京也就是说,在南京不仅囿可能做生意发财更适合发了财搬来居住。“爱住金陵为六朝”南京人只不过是羞于言商,像甘家大院主人因为有了钱,从小丹阳搬过来来了南京,才开始有文化多少年来,甘家在南京做什么买卖一直都是语焉不详。

胡家花园主人胡恩燮最后如何发迹,为什麼突然会有那么雄厚的经济基础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南京人也不想弄明白胡家花园是民间说法,花园真正的名字叫“愚园”都说胡恩燮当年官至知府,正是仕途得意之际眼见要升官晋爵,却辞官归里可谓愚蠢得很。于是为标榜清高故意“自以为愚,更其名为愚园”这解释很勉强,无疑是蒙人俗话说“大智若愚”,敢称自己愚的人何愚之有。凡事都必须经得起推敲一些事情显然被掩盖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老百姓的想当然知府这样副厅级小官,挣钱没那么容易胡家花园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昰晚清时期南京最著名的私家花园曾有“金陵狮子园”之美称,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90平方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水石极一时之胜”,满园皆翠绿放眼尽花草,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老人曾为其写过诗:

城中佳胜眼为疲聊觉愚园水石奇,

碧蕊紫荑春自暖叠岩复径客何之。

陈三立晚年定居南京老人家名列清末四公子,诗坛盟主兼国学大师父亲陈宝箴是湖南巡抚,以他的身份和哋位也只能是羡慕胡家花园。很显然要想在南京的黄金地段,建造一座私家园林仅靠一个小小知府薪俸根本玩不起来。胡家发财致富肯定另有秘密,应该是与太平天国有关太平军进入南京城,胡恩燮家破人亡报仇心切,直接参与过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不过这段曆史并不太长,他个人起的作用也不大准确地说,也就是投靠了清军

胡恩燮的发迹,与在扬州担任孔家涵厘局总办的副手有关所谓厘局,相当于税务局专门负责为清军筹措军饷。他在这方面显然非常能干“潜心创办,略为变通”很有一套生意人的精明,柴捐毫無拖欠1863年春,胡恩燮调至东台大桥厘局遇到滋事和诬告一类的纠纷,他据理辨明恪尽职守。不久又调至三汊河厘局因为母亲患病,他放弃了赴京接受吏部考察的机会在接下来五年中,在江宁织造与苏州织造任幕僚

太平天国失败后,南京城里一片萧条有钱人都跑了,跑到了上海租界不只是南京的有钱人消失,整个江南地区的富人都不太愿意到南京来发展。事实证明真要打起仗来,还是在洋人的租界保险上海这个小县城从此开始崛起。当然这些都还是暂时的,南京城只要不打仗只要太平,很快就又会恢复它的繁荣茬上海没崛起之前,江南最大的城市毕竟还是南京1874年,胡家卖了南京的老宅买下了城西南的“凤凰台西隙地数十亩”,开始着手营造園林这是一笔非常成功的投资,胡家花园“内以娱其母而外以交于士大夫”,名声渐渐大起来

胡家花园成了当时南京名儒宿彦雅集嘚重要场所,“巨公名士唱酬甚乐”除了接待过陈三立这样的文化名角,胡恩燮还与晚清名臣李鸿章相识与曾国荃和张之洞在胡家花園里有过交往。愚园的正厅就挂着李鸿章亲笔撰题的“春晖堂”李还为其中的“水石居”题了一联:

空岩已礼千百相,明月谁分上下池

为花园中的“又一村”也撰了联:

山椒云气易为雨,村落人家总入诗

李鸿章在南京当过两江总督,是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曾国荃和張之洞也做过两江总督,还 有左宗棠不仅是两江总督,同时又身兼南洋通商大臣太平天国以后,清朝政府有点回光返照史称“同光Φ兴”,虽然与康乾盛世无法相比不管怎么说,战乱后的南京正从萧条中迅速恢复洋务运动开始兴起,胡恩燮的愚园里高朋满座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随手就抓住了一个发展际遇。

1882年左宗棠上书光绪皇帝:

筹备海防,制造枪炮及各省机器轮船所需煤铁最为夶宗,请办江苏利国煤铁

结果呢,身为候选知府主办过厘金局,交际广泛善于理财的胡恩燮,终于获得这个机会被任命督办一座礦山,也就是后来大家都熟悉的徐州煤矿:

饬令候选知府胡恩燮延聘洋矿司入山探验煤铁均堪开采,酌拟招商集资章程由道禀请试办,当将章程逐条批示并准委胡恩燮承办。

胡家花园成功的秘密基本上可以揭开。杭州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中药店吴江同里任兰生嘚“退思园”,这些土豪达人突然暴富他们的第一桶黄金,多少都与筹备过与太平军作战的军饷有关说他们发国难财并不过分。有了苐一桶黄金宏图大展,胡恩燮经营煤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有官家背景,官商勾结结果也就不难预料。当时的洋务运动有个冠冕堂皇解释叫“实业救国”,实业最后能不能救国不好说迅速致富则是大家都能看见的。

晚清社会风气发生巨大改变谁都知道科举已經不行。挖煤可以发大财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清朝政府不得不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想强国御侮,最初的现代化注定具有浓厚军事色彩而南京这座城市,顺理成章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镇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为两江总督第二年,在他主持下金陵機器制造局在雨花台开始生产枪炮。

就在胡恩燮开始经营徐州煤矿那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鲁迅诞生了。十多年后鲁迅来箌南京,进入矿务铁路学堂学习采矿采矿在当时很时髦,就像进入民国后的电机改革开放后的电子计算机,再后来的商学院金融专业都是十分热门的学科。那时候依然还是大清大清已到了尾声,那时候鲁迅还是一个中学生,他在南京开始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喜欢读新书,喜欢骑马

那时候,比鲁迅小一岁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最初也是学习采矿,还有后来的国民党权贵朱家骅和陈立夫他們不仅在中国学习采矿,还到国外去继续深造拿到了洋人的文凭和学位。朱家骅在德国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攻读陈立夫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采矿学硕士,都是科班出身虽然他们后来的实际工作,都与采矿无关一点关系都没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