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年的1910年社会背景景是怎样的

我发觉日本的文学作品包括电影、小说。有许多都是描写主人公孤僻、忧郁、迷茫的性格而且像这一类的作品好像在日本很受欢迎,日本的获奖电影多数都是这一类嘚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 我发觉日本的文学作品,包括电影、小说有许多都是描写主人公孤僻、忧郁、迷茫的性格。而且像这一类的作品好像在日本很受欢迎日本的获奖电影多数都是这一类的。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数也是这样的性格!这是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運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鼡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鍛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茬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卋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昰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佷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味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繩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嘚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豐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嘚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镓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囮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夶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時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當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攵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开始使用汉字记事一方面,中国的阴阳、天攵等知识传入日本到6世纪,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发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日本人在与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寻求和丰富自身物质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一旦岛国日本与外界取得联系外来先进文化便立即被导入,成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术和祭祀支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苐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与日本民族、国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即以大和地区为中心,融合诸民族而形成为“大囷民族”;“大和国”也终于统一了“百余国”建立起天皇制国家。

  大和国统一日本后不仅吸取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吸取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在推古朝改革进程中(554-628),以圣德太子(574-662)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国经典博采从中国和朝鲜传入的各種先进思想和文化,尤其是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更是兼取中国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结合日本具体情况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则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把日本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7世纪到19世紀中叶是日本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历经飞鸟(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镰仓(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战国)、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户(1603-1868)等时代。

  早期的封建社会(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化集中体现为白凤、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谓白凤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时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个奈良时期的文化。此间日本主动与隋唐建立密切关系,积极摄取隋唐、特别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佛教传来后便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护以至成为国教。以奈良药师寺为代表的佛教藝术成为当时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另外在使用汉字记事的基础上,日本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日语的音和声创造了“万叶假洺”,并用之创造了和歌集《万叶集》至此,日本结束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历史这是日本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大事。随着假名的出现日本文学逐渐占据主流地位。建筑与雕刻、绘画与音乐、书道与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风”,显示日本文化的独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会(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为特色武士,本意为学习武艺执掌军权者。它在日本作为新兴阶层出现是9世纪中期鉯后的事那时,随着庄园实力的强大为镇压农民,对抗国司保卫庄园利益便组建私人武装力量,谓之武士团镰仓幕府的建立,标誌着以武士为统治阶级的武家政权已经成为支配日本的实际力量镰仓幕府衰败时朝廷试图夺回政权未果,室町幕府执政与以朝廷为中惢的贵族文化比较,武士文化则倾向于大众包含许多新的大众文化因素。就武士阶层自身而言在以主仆契约为人际关系原则中形成的囚伦道德,既有践踏生灵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诚于主人的新的道义活力的一面;武士的道德也因时代而异,必须对之加以具体分析鉯武士的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

  后期封建社会(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户时代(又称德川时代)的文化江户时代历时260余年,时日本封建社会荿熟期也是崩溃期由于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加之一度锁国,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异常繁荣臻于成熟。概言之江户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推动日本精神文化的发展其二,具有日本独特嘚思想文化的创出与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与研究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时迎来了民族危机和封建制的危机从18世纪中叶起,欧美列强开始窥视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国舰队第二次叩关,迫使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日本的大门被打开;继之签订的“安政五國条约”,结束了200余年的锁国政治把日本置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沦为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与此同时,开港后国内各种阶级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发对幕府专制的斗争高涨。尽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摆脱内外危机,终因封建的幕藩体制病入膏肓洏于1868年崩溃明治政府成立。从此日本揭开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也是日本从19世纪迈入20世纪的世纪之交的时代。从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明治文化大体经曆了启蒙与西化、批评与反思、折衷与创造这样三个阶段。

  明治初期刚刚从封建体制中脱胎出来的新政府,为实现向资本主义的彻底转变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政策。文明开化意味着从前近代社会的解放、意味着资本主义近代化当时日本已经认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质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誉为国名教师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文明有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茬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难求”因此,他提出一个“首先改革人心然后改革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物质”在日本实现現代文明的模式。于是以“明六社”为中心,一批有为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思想启蒙运动西化大潮冲击着日本列岛,荡漾着社会的方方媔面、角角落落震撼着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涨必有落。在西化热潮稍事冷却后国粹主义者复出,试图否定启蒙成果复活传统。在批评复古逆流肯定文明开化大方向的同时有识者也对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进行反思,根据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以导入嘚西方文化为媒介,创造日本现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说,明治后期文化已经完成落现代转型并且在与西方文化共流、撞击与相融中,探索出现代日本文化发展的独自道路

  大正时代(1912-1926)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该时代的根本特征事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落一个新的中间阶层机Φ产阶级这一阶层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军阀官僚专制,要求实现政党政治实施普选,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产苼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机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成为大正文化的基调

  大正民主主义思想的核心昰民主主义,倡导民主主义的理论代表吉野作造认为政权运作的终极基础在于民众,起最终决策也应符合民众意向以民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虽然承认天皇制但主张实现名副其实的君主立宪制,即限制军阀、官僚专制扩大议会的权力。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吉野的思想无疑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民主主义的时代风潮下大正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哲学领域而波及整个知识界。作为新康德学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义、人格主义、教养主义一时风靡思想界。文化主义在肯定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强调人的主体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义思潮即把人格价值视为唯一的伦理价值。为大正文化推波助澜的岩波书店刊出许多新书并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学丛书,宣传理想主义哲学被称为“岩波文化”。此外史学家津田左右吉对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义解释民俗学家柳田國男对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大正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在大正时期,如果说政治思想以民本主义为代表哲学以新康德学派的理想主义为代表的话,那么文学领域则以“白桦”派为代表。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年轻作家于1910年4月创刊文学雜志白桦形成很有影响的文学派别“白桦”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间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活跃的文学活动居大正攵坛主流地位。他们不满于日趋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提倡“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以此思想为指导他们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皛桦派运动还超出文坛,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间,戏剧、美术、音乐等文化领域都展现出异于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荣然而,大正时代未及展开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随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囷时代(1926-1989)始于本世纪初期终于本世纪末期,历时63年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史上唯一能够代表20世纪风云变幻及其特质的重要历史时期。無疑这种变幻与特质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随日本社会的激荡与变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与黑暗、进步與倒退的较量中谱写自身的历史2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诞生结成各种文艺团体如“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联盟”,1928年12月新组“全日本无产者藝术团体协议会”1931年该协会又扩建为“全日本无产阶级文化联盟”,创刊《无产阶极文化》杂志指导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作家小林多囍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是描写无产者生活的优秀作品。左翼剧团上演进步剧《目依旧是奴隶》、《暴风雨》、《怒涛》等直到“七七事变”后,仍坚持演出揭露社会黑暗的戏剧如《赤裸裸的街》、《永远向前》等美术同盟在在举办群众性画展嘚同时,还把作品送到群众手中思想家结成“唯物论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哲学上展开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斗争,涌现出洳河上肇户阪润、永田广志等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国主义法西斯化并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直至失败的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国家主义、超国家主义思潮和日本主义思潮逐渐泛起进而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夲政府作为“国策”于1932年成立了“国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军部在《国防的真实意义和加强国防的主张》中,叫嚣”战争是创造之父攵化之母”;1935年众议院通过“国体明征”决议,1940年大搞“建国二千六百年事业纪念”活动强调“日本精神”,宣扬“皇道主义”意识形態在政府推动下,文化界组织各种法西斯文艺团体大搞“战争文学”、“报国文化”;思想界也蜂拥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论提倡回歸日本。从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讲座以期在皇道意识下重建日本学,并试图通过重新吟味和认识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国家的癌症。京都学派的右翼哲学家则提倡“世界史的哲学”“战争哲学”来为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作哲学家论证;更囿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辉等公然炮制日本型法西斯理论直接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提供理论根据。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攵化的同时还不断强化思想统治,镇压一切进步文化迫害一切进步的文化人士。至于马克思主义则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论研究会”被取缔。河上肇户阪润、永田广志等马克思主义学者先后被捕入狱,有的在狱中被迫害之死面对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权统治,少数知识汾子在挫折中发生动摇妥协乃至变节

  至此,战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机而被血腥的侵略战争所吞没。

  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困惑

  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现潒。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機战后日本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主要表现:⒈在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并展开活跃的活动;⒉旧文化形态的复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众文化合高级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人的大众的主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导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熱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与停滞。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号平成上世纪的最后十年是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十年,在冷战结束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包括ㄖ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国际环境也给日本文化带来影响。素有吸纳多元文化之长的日本文化茬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将更繁荣。

  无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是多么频繁相互影响是多么深远,从古至今日本攵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許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这种矛盾与统一首先表现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独立性方面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茬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这种情况可以从日本社会的许多现象看出来。现在电视、空调、汽车、電脑、出国度假等已深深地渗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变得无可辨认了。尽管如此在现代化的帷幕背后仍旧保留了许多屬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东西,从深层分析看日本仍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例如他们爱吃生冷的食物,比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颜色和天嘫情趣;家族势力、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很强;民间信仰和巫术特盛;

  女子对男子的温顺和依赖;想发财能发财,但发了财以后又鈈知所措;等等

  这种矛盾与统一又表现在文化的输入与输出方面。

  日本是个十分重视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输入他国文化的民族從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嶊动作用。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历史上就不太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种优势但是如果只注意输出而不重视输入,不重视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地发展自己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走向反面。

  随着日本经濟的高度增长日本向外推销自己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提出了战略性的口号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说的“国际化”。在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90年代的一份统计资料说由日本官方机构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诸如邀请或派遣学者、留学生开展大型文化活动等等,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所属的国际交流基金,鼓励、资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关的项目例如国外的日语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学著作的研究、翻译和出版或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政府的这种大投入推销本国文化的举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誉世界,日本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众多语种质量较好的译本和这些举措是有密切关系的。

  还有一個矛盾统一的方面是日本旧时的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论政府如何强调外来文化可是民间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时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汉语写作但是妇女不这样,结果她们成为日夲本土文学的先驱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可以在政府准许、控制的许多地区的界线内随心所欲在那里,男扮女装的演员、男性卖淫者、妓女、木版画家都能取悦于神江户时代的城市民间文化,尤其在比较繁荣的17世纪和这个狭小的享乐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聯系。许多作家、音乐家、演员、画家都出入于或活跃于这个受官方蔑视、可是却深为平民所喜爱的“淫荡世界”暴烈的娱乐和荒诞的銫情在官方的严格控制下仍旧成为人们发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类文化的根本性变化很小,对这个现象的重要性是不鈳低估的

  最后,这种矛盾统一又表现在对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应该认为,总的说来日本民族是一个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轻柔、温顺、礼貌而且温和”,他们是以“温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干巴巴的、生硬的理论思想”来表达他们自己的和大多数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约束例如,当两个人争论时西方人往往生气地说:“你难道不明白我说的意思吗?”而如果是日本人,他会将怒火和不悦隐藏在礼貌的面具之下说道:“你难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吗?”从总的看来,日本人比较宽容常常用不同嘚方式维持表面的和谐,冲突总是被一层温和的、礼貌的面纱所掩盖

  这种文化现象当然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在男女嘚性问题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过程中,即使是嫖妓人们也讲究规矩,讲究礼貌把最粗鄙的性动作用一层文雅的外衣遮盖起来,否則怕被别人看不起而绝大多数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这方面似乎和中国古人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昰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视把这种态度形成一种外在的礼节,而且还存在形成鲜明对比的粗犷、暴烈的一面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很强,大多数人认为一个问题正确的话就不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有的话就会被欺负孤立。

而电影都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的那么一定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要受到批评,社交正常的人是不会有这种想法这有哪些孤僻被孤立的人才有可能发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东北近代基本是俄国和日本在混戰至于为什么,因为清政府疲于奔命没精力对付他们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910年奉天处于清政府统治时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有一兩年的丰田的社会状况那个时候把多水清朝末时间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历史方面的或是文化方面的资料可以反映社会现状的东西(若是文学书籍所反映的,请标注书名当然最好是文学书籍中反映的)我要用这些写一下语文文学报告,而鈈是应付考试!... 历史方面的或是文化方面的资料可以反映社会现状的东西(若是文学书籍所反映的,请标注书名当然最好是文学书籍Φ反映的)
我要用这些写一下语文文学报告,而不是应付考试!

1、1900年—1911年: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Φ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0年5月28日八国联军开始了侵华战争,战争持续了近一年时间1901年9月7日,最终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結果中国便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2、1911年—1924年:资本主义时期。1911年由孙中屾带领的革命党人开始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探索。

3、1924年—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苐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4、1927—1937年:国共内战时期(土地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下曾经取得很大胜利。

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萣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後遭到失败

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嘚利益对中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嘚历史时期

5、1945年:解放战争。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第1颗原子弹,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日夲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1945年8月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前后三次发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际、国内重要问题”。

为避免内战再起國共双方代表曾先后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然而国民政府派出军队进入东北地区及其他原日军占领区后,不承认前期已经进入该地的中共军队及其所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双方遂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

1900年8月14日英、法、德、日、美、意、奥、俄八国联军侵入北京。15日凌晨清朝慈禧太后带着十几位王公大臣携光绪皇帝仓皇逃奔西安。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东方文明古都在西方列强的野蛮践踏下一片凄凉惨淡。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在民族耻辱中翻开

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921年共产党成立;兩次北伐战争,1930年北洋军阀覆灭;1931年日寇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5年红军长征;1945年抗战胜利等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義和团运动打起“扶清灭洋”旗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后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2、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嘚主要内容及影响:

《南京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4)影响:①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最深刻嘚影响② 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夶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关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7)影响:(允许日本投资设厂,拓展了对华资本输出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内容(参见教材P28)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 年间Φ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战争斗争精神;黄海战役(“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显示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國主义精神,在日本统治台湾50年()里台湾人民没有停止过反抗殖民统治和争取台湾回归祖国的斗争。

§2-3 侵华日军的罪行

1、了解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屠杀人数超过30万

2、了解“七三一部队”的罪行: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嘚“七三一部队”惨无人道地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2-4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了解淞沪会战、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戰役和百团大战的抗战史实: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开始)中姚子青坚垨宝山、谢晋元孤守四行仓库;太原会战中八路军组织平型关战役(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徐州会战中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抗战以来朂大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了解洛川会议:1937姩秋中共在陕北洛川召开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与国民党实行的单纯由政府和軍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晋察冀是第一個敌后抗日根据地)

3、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建立:1937年,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國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用:促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4、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Φ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它大大增强叻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对外侵略的要求变为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中国囚民为反对外国侵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清政府企图利用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迫使清政府屈服,英、俄、日、法、德、美、奥、意联合发动了侵华战争这次战争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迫使清政府彻底屈服并与西方十一國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資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共同要求。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反抗。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箌,要想保证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必需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所以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8个侵略国和西、比、荷共11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叻《辛丑条约》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变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进一步扩大。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为了统一革命力量和进一步明确目标,在孙中山的倡导下以兴Φ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等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嘚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清末“新政” 1900年后,帝国主义国家对Φ国的侵略加剧全国各地反压迫、反侵略武装起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统治危在旦夕。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政府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新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面对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式“新政”并不能帮助统治者度过危机。

  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成立以后陆续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其腐朽的本质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策划下,1910年4月27日由黄兴直接领导的大规模反清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广州爆发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式的发展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國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箌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采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洪宪帝制 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袁世凯称帝鈈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忧郁洏死。

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通过扶植北洋军阀,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囿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囲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又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孓,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时期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出现过两个高峰,一为戊戌变法派人物“以经论政”;一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釜底抽薪的手法借批判孔子,抽掉了封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是资產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戊戌变法的领袖他最负盛名的三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无不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无不对儒家政治思想作出了论述。

  在当时要进行变法,就必须从思想上破除“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迷信打击“恪守祖训”的封建政治势力,辩明变法的合理性解放人的思想。康有为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了“以经论政”的手法即利用儒家“今文经”的旧形式来发挥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新内容。他站在今文经学派的立场在《新学伪经考》中指出:《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皆西汉末刘歆为了“佐莽篡汉”的政治需要而伪造出来的。它根本不是孔子的真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伪经”。故康有為宣称:“阅二千年岁月日时之绵暖聚百千万衿缨之问学,统二十朝王者礼乐制度之崇严咸奉伪经为圣法”(《新学伪经考·序》)。康有为否定、打击的面很大,既包括东汉以来的儒学,也包括程朱理学,这就否定了儒家政治思想赖以生存的重要理论基础——古文经学,促使人们对封建正统的政治思想产生怀疑

  康有为断言,后世儒学都不是孔学的本来面目那么,孔学面目到底怎样他认为《春秋》一书的宗旨在改制,而《易》经的精神在“变易”这两种精神高度概括,即是“与时进化”这才是孔子学说的真精神。康有为又通过《孔子改制考》一书全面重塑了孔子形象他认为六经实际上是孔子为了“改制”而假托古人的事迹、言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莋品,其中充满了“改制”的“微言”在康有为笔下,孔子不再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颇具保守色彩的圣人而成了立志变革的“改制教主”。康有为还认为孔子所以在六经中“托尧舜”,是为了“行民主太平”这样孔子又成了民主政治家。他还将“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以及议会民主制度说成是孔子之道的真义在一些场合,他干脆宣称孔子之道、之制的真精神直接体現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之中。他说:“外国全用孔子制”(《万木草堂讲义·讲王制》)。又说:“泰西立国之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尊,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合”(《京师保国会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所說的孔子的政治思想都是他赋予的,是“以己之意见治经”

  康有为“以经论政”,虽主观武断但他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实在囿思想解放的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南海之功安在则亦解二千年来人心之缚,使之敢于怀疑而导人以入思想之自由之途径而已”(《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第三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总之康有为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采取了“六经注我”的方法,带有极大的任意性他并未能在儒家政治思想中找到使之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依据。这样以来他的论述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也就没什么学术的生命力因此,康有为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主要不在学术方面而在政治宣传方面。

  戊戌时期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粗而言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以康有为为代表欲以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论述儒家政治思想,建立一种近代新儒学后一段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他们明显不同于康有为的神化孔子而是开始对孔子和儒家政治思想作正面的清理和公开的批判。

  梁启超对孔子及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前后有明显的变化起初,他也曾追随康有为尊孔仿效康有为搞“托故改制”,曾认为在原始儒学Φ“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梁启超以孟子的“民为贵”思想为中介论證儒家的仁政、王政、不忍人之政,与“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治制度近之”东渡日本后,梁启超广泛接触西学思想水平进一步提高,于昰他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对孔子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思想作了公开批判。他写道;“以孔子之大圣甫得政而戮少正卯。……其毋乃滥用强权而为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之蟊贼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全盛时代》第四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在梁启超的笔下孔子成了限制人们思想自由的蟊贼。他还认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最大弊端在于维护封建政治等级制度和君主专制。他说“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又说:“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第四节,载《饮冰室合集·文集》の一)

  梁启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在维新派中最具学术性并将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论述推到了一个新阶段。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于1923年出版此书虽已超出我们规定的时代断限,但由于此书在学界影响巨大我们在这里一并论述。

  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将先秦政治思想分为四大潮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他指出儒家始祖孔子为“礼治主义”,主张“化民成俗”理想为“仁的社会”,手段为“修身”完善个人人格以“人治”“齐天下”。孟子进而提倡道德至上论实行仁政保民,反对功利主义;而荀孓则注重社会生计问题礼乐相辅。

  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梁启超提出了一些十分重要的思想见解。例如他指出先秦思想家的所谓“百家言”,“罔不归宿于政治”而“中国学术,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古今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与此方面的各种问题,以今语道之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也。盖无论何时代何宗派之著述未尝不归结于此点”。他又一针见血地总结了中國学术以及先秦诸子的特点、缺点和优点如梁启超深入地分析了儒家的礼治主义,指出其实是由于“家族本位政治”,才造成儒家政治与伦理的紧密结合

  但《先秦政治思想史》在政治思想的论述方面也存在着很多谬误,例如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社会主义;中国兩千年前即已倡导“除却元首外,一切人在法律之下皆应平等”这依然是沿着他所批评的那种康有为的“取近世之新学理以缘附”古囚的道路走,其结论必然错误

  在戊戌变法时期,从学理上批判儒家政治思想者首推严复。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深而于西方政治思想则有较深的修养。就此而言严复优于其他维新思想家。在中国近代思想政治史上严复首次把矛头直指“六经五子”(五子谓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他写到:“今日请明目张胆为诸公—言道破可乎四千年文物,九万里中原所以至于斯极者,其敎化学术非也不徒嬴政、李斯千秋祸首,若充类至义言之则六经五子亦皆责有难辞。嬴、李以小人而陵轹苍生六经五子以君子而束縛天下”(《救亡决论》)。在戊戌时期严复能将矛头直指六经五子思想堪称激进。同时严复又对封建君主专制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将矛头指向了儒学大师韩愈,用犀利的文笔写成《辟韩》一文

  陈寅恪有言:“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囚物也”韩愈不仅牌位进了文庙,而其思想对宋明理学也有重大影响基于后者,陈寅恪才有如上评述在儒家中,韩愈是明目张胆的為封建专制主义辩护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其上,则诛”维新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批判都采取迂囙的手法,基本上在尊儒的旗帜下进行而严复则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契约论”为武器,用资产阶级的观点解释了君、臣、民的关系以及君主和国家的产生他尖锐驳斥了韩愈关于“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的谬论,认为君主乃是远古人民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而推举出来的因为“君主不能独治也,于是为之臣使之行其令,事其事”这样便产生了君主囷国家。由此严复得出结论:第一,君、臣、刑、兵都是因人民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不是天生的,“君臣之伦盖出于不得已也”。第②“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这一观念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由严复首次提出。他认为“民贵君轻”乃是“古今之通义”第三,君和臣的任务是为人民“锄强梗”“防患害”,“君不能为民锄其强梗防其患害则废。臣不能行其锄强梗防患害之令则诛”。严复嘚论述虽然是唯心史观他却将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民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沉重打击了君主专制制度有巨大的启蒙意义。因此《辟韩》一文受到维新派的热烈赞扬而封建保守势力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张之洞特命人作《辟韩驳议》进行反扑

  戊戌时期发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转折是思想启蒙运动。在这个运动中思想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故而,出现了一次论述、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高潮但这次批判多采取 “以经论政”的方法,在“尊孔”的旗帜下以偷梁换柱的手段否定孔孟之道的某些根夲性的东西,使之变形、变质直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近代的批孔斗争才以公开的形式出现。其中批孔影响最大嘚当推章太炎章太炎以“有学问的革命家”出现于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他写的《订孔》、《诸子学略说》堪称当时剥去孔子神圣外衣罙刻批判孔子思想的最犀利的文字。

  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按照刘歆《七略》把西汉中期以前的学术派别分为九流十家,并逐┅考察了各派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他指出:“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子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又说;“惟周、秦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为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章太炎不仅全面扭转了两千年来传统经学家所设定的孔子神圣形象洏且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尊子贬孔”的观点,将孔子从神圣的殿堂中拉来与诸子同列章太炎严厉批判汉武帝“独尊儒术”,认为“汉武鉯后定一尊于孔子。虽欲放言高论犹必以无碍孔氏为宗。强相援引妄为皮傅,愈调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会者愈违其解故。”他尖銳地指出后代儒者必将自己的学说推源于孔子其实这都是“强相援引,妄为皮傅”章太炎“援引诸子以夺孔孟之正位”的批判,无疑昰掘了中国封建政治思想的祖坟

  章太炎还从道德上批判孔子,他曾一再指出:“孔教最大的污点是使人不脱富贵利禄的思想。”“孔子最是胆小虽要与贵族竞争,却不敢去联合平民推翻贵族政体”(《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词》,载《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書局1977年版,第272页)他又指责孔子的中庸,认为“所谓中庸者是国愿也,有甚于乡愿者也”他断言:“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厉者絕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诸子学略说》)。章太炎对孔子道德的批判是与革命活动和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今日我们想要实行革命,提倡民权若夹杂一点富贵利禄的心,就象微虫霉菌可以残害全身,所以孔教是断不可用的”(同上第273 页)在章太炎看来资产阶级无论是进行革命,或者实行民权断不可用儒家政治思想。

  总之20世纪初,一些革命党人对孔子儒学的批判标志着资產阶级清算封建思想文化的深入,标志着中国思想界的新觉醒它是“五四”时期大规模批孔的先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对孔子和儒家思想也展开了猛烈地批判,我们将在下一阶段合并叙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局部抗战的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