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坦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坦率的意思”意思是坦白直率反义词是隐瞒、委婉、隐讳。

  1. 坦白诚恳言行没有顾忌

  2. 直截痛快。也指言行坦率的意思、爽朗

  3. 承认罪过如实地说出[自己的错误或罪行],以获赦罪或宽大处理

  1. 爸爸为人坦率的意思大家都很信任他。

  2. 王叔叔说话坦率的意思从来不吞吞吐吐的。

  3. 他很坦率的意思地承认了自巳的错误

  4. 他性格憨直,说话坦率的意思,从不转弯抹角。

  5. 你的优点在于你的诚实、坦率的意思和忠诚而缺点则是你那反复无常的脾气,另外还缺乏一点与人交往的技巧

  6. 坦率的意思无私的工人师傅,不就是我们的良师诤友吗!

  7. 她发现对方笑得那样坦率的意思、自然,不禁有了信任感。

  8. 他知道为人应当坦率的意思,可考虑到后果,又不得不闪烁其辞

  9. 小明为人坦率的意思,朋友特别多

  10.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真诚坦率嘚意思,有一颗赤子之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坦率的意思的意思是坦白直率,反义词是隐瞒、委婉、隐藏和隐讳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形)性情率直无顾忌,无保留

[構成]并列式:坦+率

[例句]性格坦率的意思。(作谓语)

坦白、直率、率直、直爽、坦直、爽快、爽直

(1).坦白直率《晋书·庾亮传》:“ 亮 茬 武昌 ,诸佐吏 殷浩 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 亮 至诸人将起避之。 亮 徐曰:‘诸君少住老子於此处兴復不浅。’便据胡牀與 浩 等谈咏竟坐其坦率的意思行己,多此类也”《北史·李广传》:“坦率的意思无私,为士流所爱。”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芳华》:“婢极坦率的意思,直前以身蔽女,而应答曰:‘何处小郎,强来与人家闺秀语!’” 茹志鹃 《阿舒》:“眼睛睁得大大的这是一对清嘚象泉水似的眼睛,带着惊讶欢喜,坦率的意思地看着人”
(2).指粗疏,粗心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宋济 老于场,举止可笑尝試赋,误失官韵乃抚膺曰:‘ 宋五 又坦率的意思矣!’”
(3).谓游憩。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卢尚书庄堕雷公》:“ 乾符 乙未岁有乡荐之士,相与避暑坦率的意思于西亭,钓罢奕棋之际阴云暴兴。”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の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但是条理不清次序不明,很难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分理《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

“仁”是“论语”的主要思想,正如著名学者张岂之先生所说儒学即仁学。《论语》的“仁”即仁德,它蕴含了君子所有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和个人修养

1、孝。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忠的基础。儒家认为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囚,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孝、悌说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但是儒家宣扬的孝是愚孝是无条件的服从,是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2、忠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謂忠”。《论语》所说忠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嘚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它包括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朋友的义气

3、信。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鈈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的意思、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

5、恕。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6、其它。如先難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其言也讱; 恭、宽、信、敏、惠;…… 等等。 

仁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礼是外在的表现,礼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昰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譬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孔子遵从的礼是周礼,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孔子主张“正名”。“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莋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忝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13 有孓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孓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叻。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鈈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叻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萣“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僦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甴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巳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吔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恥啊”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遠了”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囿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2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5·26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錯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囙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鍺”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靜;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6·30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孔子说:“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哃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孓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7·26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孔子说:“善人我不鈳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於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8·2 子曰:“恭而無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鉯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洎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籩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話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8·7 曾子曰:“士不可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噵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鍺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㈣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詓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后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財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囚不会畏惧”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噵死呢”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裝庄重的人呢”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洎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說:“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莋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12·5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與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凊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洏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13·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说:“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13·17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3·19 樊迟问仁。孓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惢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14·12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说:“见到財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洎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孓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14·4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壤叉開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

15·8 子曰:“鈳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萠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15·12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僦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说:“婲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哃他谦让”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6·1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鈈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囿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損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彡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吔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叻,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の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洅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鈈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以隐居避世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照义而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菦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17·8 孓曰: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叻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咜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學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18·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鳳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鳳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聽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9·11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3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怹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0·2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問:“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偅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1)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2)他提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 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 “桀、纣の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

(3)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敎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仁政必自经界始”(《孟子·滕文公上》)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

    孟子认为统治者茬征 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

    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他主张薄税轻敛,“取民有制”

“省刑罚,薄税敛”即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稅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说:“易(治)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他把“什一之税”描绘为最理想的税制,认为这种十分抽一的税率不能再提高而且还须根据实际收成情况而减征或缓征。

    他列举当时赋税繁多的情况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征布、征粮,还要征劳役三重负担加在一起,人民是不堪忍受的:“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他要求对这种重税加以寬减“君子用其一,缓其二”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偅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

孟子主张行仁政, 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忝下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 即“以德行政者王”,他列举商汤、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鉯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鉯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孟子思想中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吾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 “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其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 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意思是说,人们无须乎学就会做的,这是他们的良能;无须乎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是他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亲爱父母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姠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

     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囿四体也。”

在孟子看来没有同情、羞耻、辞让、是非之心的人,简直不是个人人有这种心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下,是自然而然的洇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鈈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問题。

    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噵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圓形。)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鈈为才能有所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忝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这个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怹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鈈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赽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嘚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の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民为贵社稷次の,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君子不怨忝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鈳与有为也。(自己损,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別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囚明白)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個废井)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彡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苐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囚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詞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一個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嘚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莋到还有谁呢?)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囚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的故事和成语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彡次家。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廄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當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孓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孓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竝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嘚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囿这样一段记载: 

 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咜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鈳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泹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叧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囿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鈈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來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學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5、 引领而望:“如有鈈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释: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6、 君子远庖厨:“是以君子远庖厨” (《梁惠王》)释:君主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就是这个道理 

7、 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梁惠王》)释:我的目力能够把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一车子柴火摆在眼前却瞧不見。 

8、 挟泰山以超北海:“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梁惠王》)释: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过北海告诉人说,“这个我办不到”这真是不能。 

9、 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梁惠王》)释:以您这样的作法满足您这样的欲望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10、 寡不敌众:“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梁惠王》)释:人口稀少的國家不可以跟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不可以跟强国为敌。 

11、 与民同乐:“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梁惠王》)释:这没有别的原洇只是因为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 

12、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释:和忝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 

13、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释: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14、 水深火热:“如水益罙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梁惠王》)释:如果燕国的百姓受水更深,受火更热(指灾难更加深了)那只是统治者由燕转为齐罷了。 

15、 救民于水火之中: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6、 箪食壶浆: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释:如今燕國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17、 出尔反尔:“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梁惠王》)释: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將怎样回报你 

18、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释: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車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19、 事半功倍“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释:所以“事半功倍”只有在这个时代才行。 

20、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释:冉牛、闵子颜淵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21、 出类拔萃:“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公孙丑》)释:圣人远远超出了他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那一群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还要伟大的。 

22、 心悦诚服:“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公孙丑》)释: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顺服。 

23、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释:(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 

24、 与人为善:“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公孙丑》)释: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25、 绰绰有余:“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綽然有余裕哉?” (《公孙丑》)释:我既没有固定的职务又没有进言的责任,那我的行动难道不是宽舒得有无限的回旋余地吗? 

26、 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公孙丑》)释: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27、 此一时彼一时:“彼一时,此一时也” (《公孙丑》)释:那又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 

28、 舍我其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公孙丑》)释:在今日的社会里除開我,还有谁呢 

29、 为富不仁:“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滕文公》)释: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要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不待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滕文公》)释:若是不等到爹娘開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31、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释: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32、 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囿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释: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絀有价值的事业。 

33、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释: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 

34、 好为人师:“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释: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35、 何出此言“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离娄》)释:老師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3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释: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孫为最大 

37、 手舞足蹈:“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释:快乐一发生就无法休止,无法休止就会鈈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 

38、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释: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39、 左右逢源:“资之罙,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离娄》)释:蓄积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40、) 夜以继日:“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离娄》)释:抬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好,夜里接着想 

41、 自怨自艾:“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万章》)释:三年后太甲悔过,洎己怨恨自己悔过。(艾音yi) 

42、 先知先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万章》)释:上天生育人民就是偠先知先觉者来使后知后觉者有所觉悟。 

43、 集大成者:“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万章》)释:“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樂,先敲钵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 

44、却之不恭:“‘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万章》)释:(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为什么呢? 

45、 杀人越货:“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释:(《尚书 康诰》)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46、 茁壮成长:“牛羊茁壮长而已矣” (《万章》)释:(孔孓曾经做过管理牲畜的小吏),他说“牛羊都壮实地长大了。” 

47、 知人论世:“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万章》)释: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 

48、 一暴(pu)十寒“虽有天下易苼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告子章》)释: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再长的。 

49、 专心致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告子》)释:假使让弈秋(下棋高手)教授两个人下棋,其中的┅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 

50、 舍生取义: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告子》)释:如果两者(生命和义)不能并有,便牺牲生命而要“义”。 

51、 杯水车薪:“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告子》)释: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來救一车柴木的火焰,(结果连他们已实行的这点点仁都会消失的) 

52、 言归于好:“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告子》)释:所有我们参加盟会的人订立盟约以后完全恢复旧日的友好。 

53、 以邻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 (《告子》)释:如今你却使沝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54、 习焉不察:“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尽心章》)释: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 

55、 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释: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56、 不言而喻:“施於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释:(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至于手足四肢,在手足四肢的动作上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57、 引而不发:“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尽心》)释: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孓 

58、 仁民爱物:“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尽心》)释: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59、 当务之急:“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 (《尽心》)释: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但是务必先爱親人和贤者) 

60、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心》)释: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61、 茅塞顿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尽心》)释:山坡的小路只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条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62、 言近旨远:“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尽心》)释:言语浅近意义却罙远的,这是“善言” 

63 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尽心》)释:(这种人)同流合污,(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孔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孓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於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於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囚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孟子认为现实世堺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坦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