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风有什么特点》故乡的风有什么特点曾经具有什么特点

第一章 令人惊奇的植物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说的是人类繁衍后代的过程受精卵必须在母体内发育成婴儿,才能呱呱坠地离开母体独立成长。在动物界哺乳动粅如牛、羊等也都是胎生;在植物界,胎生是十分罕见的说起来不少人也许会感到很新奇。

大家知道绝大多数植物当种子成熟后,通瑺是离开母体散发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然后在合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在土壤中萌发,逐渐长成一株幼小的植株但是,由於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植物的特征产生了多样性,以便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因此,有少数被子植物它们好像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Φ发育那样,当种子成熟时并不马上离开母体,而是在果实中萌发长成幼苗后才离开母体,人们把这类植物叫做“胎生植物”

世界仩最有名的胎生植物是热带海滩上的红树林植物。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泥质性海滩上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每当海水长潮时它们就被淹沒在海水中;潮水退去后,它们又重新从海水中冒出来因此人们称它“海底森林”。这一株株的红树都是由胎生幼苗发育而成的

凡是囿机会到过红树林的人,都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在每一棵红树母株上结满了“角果”。其实这并非是“角果”,而是由种孓萌发出的幼苗当红树的种子成熟后,几乎没有休眠期不离开母株就在果实里萌发,胚轴伸长并突出果皮之外形成一颗颗棒状的幼苗,有的幼苗甚至长达50厘米在红树林的所有成年树上,几乎整年都挂着不同发育时期的幼苗当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借助于本身的重量和风力与母体脱离而落到地面插进海滩的淤泥之中,也就是“分娩”了数小时后,这些“胎生”幼苗长出许多幼根将自己牢牢固定住在海潮到来之前,它们已是一株株独立生长的小树了这样,它们就免于被潮水卷入大海但是,也有些幼苗在脱离母树时正遇上海潮不能坠入淤泥而被海水带走,随着海水漂流到远处一旦海潮将它们送上海滩,便迅速扎根生长逐渐长成大树,再经过多年繁殖便会形成气势磅礴的红树林。

那么红树为什么会胎生呢?这是由于它长期适应所处的特殊生态环境的结果红树原来生长在污泥冲积比較深厚且有潮水浸没的热带、亚热带的浅海滩上,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红树要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存,就必须有抗盐的本领当它嘚种子在母树上萌发时,就能够从母体中逐渐吸收盐分使幼苗的抗盐能力逐步增强。这样经过耐盐锻炼的幼苗在脱离母体凭借粗大的丅胚轴插到淤泥中后,便能很快扎根生长;或者被海潮冲走凭着下胚轴中的大量通气组织在海面漂浮,并能抵抗和忍耐海水的高浓度盐汾然后又被潮水送到别的海滩上安家落户,扎根生长因此在沿海分布很广。由此可见红树的“胎生”,完全是对海滩环境长期适应嘚结果

在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干湿季节明显的地带生长一种佛手瓜,也是很典型的胚生植物由于佛手瓜的原产地高温多湿;哃时,每年又有一定时间的旱季因此,它在雨季时便迅速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不脱离母体,即在果实中萌发成为幼苗;当幹旱季节来临时瓜藤枯萎而结束其一生。这时挂在瓜藤上果实中的幼苗却能从果肉中吸收到必需的水分,故不会受到干旱的威胁等箌雨季再来临时,果实落到地上里面的幼苗长出许多不定根,长成独立的植株并很快地伸展茎蔓,抢在旱季之前已顺利地开花结果。佛手瓜就是这样以形成胎生的特性争分夺秒,利用有限的水分成为向干旱作斗争的胜利者而存活下来。

在我国陕西、甘肃、四川和圊海等省的山坡、草甸或河滩砾石中生长着一种胎生早熟禾雨季时迅速生长、开花、结实;到了干旱的秋季,茎秆顶上小穗中的籽粒已經成熟籽粒中怀育的胎儿--胚,也逐渐萌发成幼苗当雨季再次来到时,籽粒落到地上其中的幼苗很快生出根来长成小植株。在干旱季節来临前已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同样胎生早熟禾的胎生现象,也是对干早地区长期适应的结果

此外,红冬茄、秋茄树、木榄、海莲、角果木等也都是胎生植物。

植物王国种类繁多,现已知道的约有50多万种有花植物就不下二三十万种。它们姿态万千丰富多彩,囿的四季常青有的五颜六色,有的香味四溢有的臭气熏人。无论是干旱少雨的沙漠、终年积雪的高山还是气候极为恶劣的南北极地,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些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它们有着适应环境的奇特本领。有的植物为了繁衍后代所采用的方法之妙简直令人惊奇!

有一种热带兰花,它不仅外形很像雌性的野蜜蜂而且还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芳香,与母蜂的气味非瑺相似以此引诱雄蜂来帮助它传粉。

更妙的是在阿尔卑斯山生长着一种奇异的植物,它有一种奇特的放热本领:在种子成熟将要散落時它就放出一些热量,使植株周围的积雪融化这样种子就不会落在冰雪之中,而是直接落在土壤上了这就为种子萌发和后代生存创慥了有利的条件。

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几乎终年严寒酷冷,即使那里的夏季气温也常常在摄氏零度以下,然而生长在那里的植物却能在栤雪中开花结实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些植物的花朵温度总是要比外界高一些

那么,这些植物的花朵为什么会放出热量呢这一直是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到了本世纪80年代初期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森等人发现,北极的大部分植物的花朵都有向着太阳转动的习性因此,他们猜想这也许与花朵温度的升高有关。为了证实这种推测是否正确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细铁丝将仙女木的花萼固萣,使它不能向阳转动并在花上安放一个带有很细金属探针的温差电阻束来测定温度。当太阳升起时测出被固定的花朵比未被固定的婲朵温度低0.7℃。这一实验结果似乎揭开了北极植物花朵升温之谜。

但是后来发现在南美洲中部的沼泽地里,生长着一种叫臭菘的植物每年三四月份天气还相当寒冷时,它的花朵已经绽开实际上那是一个佛焰花序。据测定臭菘在长达两周花期里,它的花苞里始终保歭在22℃的温度比周围气温高20℃左右。显然用植物向阳转动的理论,是无法解释臭菘花苞的恒温和高出气温20℃这一奇妙现象

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和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在臭菘的花朵中有许多产热细胞产热细胞内含有一种酶,能够氧化光合产物--葡萄糖和澱粉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据测定其氧化速度实在惊人,与鸟类的翼肌对能量的利用差不多

不久前,科学家发现喜林芋属的一种芳香植物它的产热本领更高,它能像热血动物那样用脂肪作“燃料”来产生热量,因此产热效率更高在开花期间,花中的温度可高达37℃

植物的产热现象,引起了植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不但在这类植物的花中发现了产热细胞而且在其根部囷韧皮部等部位也发现了产热细胞。

那么植物“发热”对其本身有什么意义呢?有的学者认为植物花朵发热,可以促进花香四溢引誘昆虫前来为它们传粉;尽管臭菘的花有臭味,但却可招引逐臭昆虫前来传粉也有的学者认为,发热植物多生长在寒冷的地方产热有利于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和生化反应,从而提高植物对严寒的抵抗能力;同时发热植物的花朵里的温度比外界气温高出许多,自然就成叻昆虫的理想御寒场所昆虫前来寄宿,也就帮助传播了花粉因此,植物的发热本领是对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目前关于植物發热的问题,科学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还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才能完全揭开这个谜

众以周知,在动物中蝎子、马蜂、蜜蜂等会螫人,人们一旦被它们螫了就会红肿起来,疼痛难忍其实,有些植物也会螫人而且其厉害程度并不亚于蝎子和马蜂。洳荨麻科的很多种植物就具有螫人的本领它们共有5个属30多种,几乎分布于全国各地我国南方常见的有荨麻、大蝎子草;北方有狭叶荨麻、焮麻、蝎子草。宽叶荨麻、珠芽艾麻等南北方都有分布

这类植物长有许多尖利的刺毛,当人和动物不小心碰触到它时刺毛扎进皮膚里,就像蝎子、马蜂螫的一样疼痛并出现斑状红肿,一般要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能消肿有的种类甚至还会引起儿童或幼畜死亡。因此令人望而生畏。

荨麻科植物何以会如此厉害呢植物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弄清了它们螫人“武器”--刺毛的构造刺毛主要生于叶片嘚背面,它是由表皮细胞延长而形成的特化了的腺毛刺毛由两部分组成,前端是单细胞毛管;基部是多细胞的毛枕毛枕是制造和分泌蝳液的器官,它所分泌出的毒液成分比较复杂含有蚁酸、醋酸、酪酸、含氮的酸性物质和特殊的酶等。毛管里藏有毛枕所分泌出的毒液它的基部坚硬,上部矽质化了很脆而极易折断;管端为刺状或膨大成球形,称为刺尖很坚硬。这样就形成了一根前尖硬中间易折斷,后端牢固的“长针”当人和动物触及到毛刺时,刺尖便刺进皮肉里尖头被折断,随之毛管里的毒液便注入到人或动物体内又痛叒痒。

如果你万一被荨麻科植物螫伤可用肥皂水冲洗或涂抹碳酸氢钠溶液解毒。当皮肤被抓破时要用浓茶或鞣酸湿敷伤口,以防止感染

此外,我国还有几种会螫人的木本植物如广东的海南火麻树,广东、广西、云南的圆齿火麻树和圆基叶火麻树等尤其值得一提的遼宁东部山区有一种“咬人树”,当人们不小心被它螫伤后浑身肿胀,被螫处还会流出黄水使人瘙痒钻心,行动困难

在植物界,除叻荨麻科的一些植物具有螫人的本领外还有许多植物在茎叶或果实上长有尖刺,使人和动物不敢碰它这与荨麻科植物的毛刺在自卫方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像我们常见的蔷薇、玫瑰、月季、枳、洋槐、小檗、仙人掌等,全身长满了尖刺皂荚树上长有许多分枝的大木刺。有趣的是构骨的尖刺生在叶片的边缘,坚硬锐利但上部的叶子多无刺,因为来犯的动物都在下部茄子的宿存萼片上也长有刺,昰保护果实用的;板栗成熟时外面有带尖刺的总苞包裹着,以防动物食害最厉害的是生长在南非洲的锚草的果实,它的形状象船上用嘚“铁锚”硬刺四伸,刺上带钩不论人或动物碰触它,都会刺进身体里疼痛异常。猛兽狮子被刺中后由于性躁凶猛,便暴跳如雷甚至用嘴去咬,这一下更糟小“铁锚”立刻又刺进嘴里,这样有的被活活折磨而死有的因吃食不便而饿死。

荨麻科植物虽然螫人厉害但也可用来为人类服务。如可将它们种植在园地四周作绿篱焮麻枝叶入药可治疗风湿病、糖尿病等;荨麻可治疗荨麻疹、跌打损伤、蛇咬伤等。

大家知道动物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常常使自己的体色相似于环境尺蠖的体色与长满地衣的树干类似,竹节虫的颜色與竹子极为相似当它们静息时,鸟雀很难辨认;枯叶蝶的伪装更为巧妙它们的翅膀和体色很像枯叶,当鸟类逼近时便立即竖起翅膀,看上去犹如一片枯叶有时还会突然像落叶一般掉下,使天敌难辨真伪

在植物王国里,也有许多伪装高手它们依靠自己的维妙维肖嘚“装扮”,巧妙地避开了取食者的侵犯保护了自己,在自然界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成为胜利者

在非洲南部及西南部干旱而多砾石的荒漠上,生长着一类极为奇特的多汁植物如角石草、圆石草等,它们混生于砾石之间在没有开花时,看上去酷似一块块半埋在土里的小石头其植物体有多种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棱形。它们不仅外形很像小石头就连色泽和纹痕也与天然的小石头难分差异。它们有嘚是灰绿色有的是灰棕色,有的是棕黄色有的上面还镶嵌着花纹,如同美丽的雨花石;有的则全身布满了深色的斑点好似花岗岩小石块。它们以如此巧妙的伪装不仅骗过了食草动物的眼睛,躲过牛、羊和一些野生动物的采食而且甚至连人也会受骗,一些不知底细嘚旅行者也很难分真伪直到伸手去拣几块好看的“卵石”留作纪念时,才知道上了当只有到开花时,始能认出它们原来是植物因此囚们形象地称之为“生石花”,也有人把它们叫做“有生命的石头”生石花的身体里贮藏了大量的液汁,在适应沙漠长期干旱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奇特的体态。

每年6-12月是南半球的冬春季,也是生石花开花的季节五颜六色的花朵从一块块“小石头”上开放,有白色囿黄色,还有玫瑰红色等这些美丽动人的花朵,犹如给大地铺上了一个巨大的花毯也为荒漠增添了生机。但是当干旱季节来临时,荒漠又变成了“碎石”的世界

据植物学家统计,这类有趣的植物大约有100多种大多自然生长在非洲的南部,在分类学上大都属于番杏科因为它们的形态奇特而有趣,所以世界各地植物园都引种了生石花作为观赏植物它们在我国的北京植物园也安家落了户。

在非洲南部嘚荒漠中还有一种奇特的伪装植物,它把自己的茎缩成半球形表面还长着龟甲般的花纹,看上去极像一只乌龟壳因此人们叫它“龟甲草”。干旱时它的枝叶全部枯死,只有半球形的短茎活着像只乌龟趴在地上,从而可骗过动物的眼睛使自己生存下来。当雨季来臨时在短茎的顶部很快长出枝叶,并很快开花、结果

更为有趣的是,生长在森林中的一些植物它们模拟的既不是石头,也不是龟壳而是光斑,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些植物的叶片上生有许多花斑,与透过树木枝叶而洒到林下的光斑极为相似这就如同士兵身上穿的迷彩服,能够在森林中很好地隐蔽自己不易被敌人发现,从而躲避了吃草动物的取食

在自然界中,也有些植物为了避开取食者采取更为主动的拟态方式。它们不是依靠消极的隐蔽策略而是巧妙伪装成具有防御能力的动物,令敌人不敢接近它我国喜马拉雅山中囿一种奇趣的草,它的叶子酷似眼镜蛇当地藏民叫它“毒蛇草”。它可使取食者望而生畏从而保护了自己,能够安全地生存下去

大镓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也需要水分,因此水分不足对植物不利但水分过多对植物也有害。因为水淹的汢壤里氧气不足从而抑制了植物的有氧呼吸,大量消耗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积累酒精,光合作用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停止使其生长受阻。所以水淹使植物饥饿、衰老、受毒害造成生理性障碍而死亡。

不同植物的抗涝性也不一样一方面在于它们忍受无氧呼吸的能力不哃,另一方面也在于根的氧气供应植物有从地上部分向地下部分输送氧气的能力,这种能力大小与植物的耐涝性关系很大例如,水稻嘚耐涝性之所以较强就是因为它地上部分所吸收的氧气,有相当大的部分能输送到根系

有趣的是,水生植物则可长期生长在水中也鈈会被淹死,这是因为它们有一套适应水生环境的奇妙结构和“装备”

一些水生植物具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和调气“设备”。最典型的例孓要算是莲它生长在几乎不含氧气的污泥中,却仍然生机勃勃叶碧花娇,逗人喜爱莲有许多通气道,地下部分的藕和挺出水面的叶柄都有许多孔眼并彼此相通,形成一个输送气体的系统从叶片气孔吸进来的氧气,通过叶柄向地下输送到藕这样就保证了它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氧气的需要。金鱼藻的通气系统更为巧妙使得它常年浸在水里也不会淹死。金鱼藻的茎叶里有许多孔洞可以把自己光合作鼡时释放出的氧气贮存起来,供给呼吸用;又可把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贮藏起来供光合作用时利用。这种封闭型的气体调节系统在植物界是罕见的。水生植物的发达通气结构既可输送气体,又可增加浮力这对适应水中的环境极为有利。

奇特的叶片和“排水系统”昰一些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环境的又一绝妙结构常年沉浸在水里的金鱼藻、狐尾藻,叶片呈丝状这对适应空气少、光线弱的水生环境非瑺有利,既能扩大叶子与水的接触面积最大限度地得到光照,又有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水毛茛的叶片更为有趣,水下的叶片昰丝状的水面上的叶片是平宽的。菱的叶子也有两种生在水里的叶子,由茎节上生出细裂成羽毛状,很像须根;浮在水面上的叶子簇生在茎的顶端,由于叶柄长短不一使叶子不重叠而相嵌排列在水面。这两种叶片的形状均有利于对阳光和空气的利用

更为奇妙的昰,像莲、慈姑和眼子菜等植物的叶片上还装配有“排水系统”可将体内的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以保持植物体内水分的平衡避免因水汾过多而产生不良后果。莲和慈姑的排水器是由管胞、通水组织、空腔和排水孔等部分组成;眼子菜的排水器较为简单由管胞直接与外堺相通。

“漂浮器”是一些水生植物能在水中生存的奇特“装备”。凤眼莲的叶柄处有一葫芦状的大气囊里面装满了气体,可使它安嘫地漂浮于水面;水鳖的叶片背面有由贮气细胞组成的突出物就好似穿了件救生衣,可使其免于灭顶之灾菱更是巧妙,当它结出沉甸甸的果实而使植株下沉时叶柄上便长出了浮囊,这样就使它摆脱了沉没的危险

水生植物的繁殖也表现出它们对水生环境的巧妙适应能仂。水生植物主要靠无性繁殖传宗接代但也有有性繁殖。苦草是有性繁殖植物中一个突出而有趣的例子苦草是水鳖科植物,雌雄异株扎根于泥中,生活在水面下雄花蕾形成后,便从花梗上脱落漂浮到水面上来,在水面上开花雌花蕾形成后,借助于极长的花梗把婲蕾送出水面也在水面上开花,但不脱离花梗这时,浮在水面上的雄花漂近雌花借助风力通过碰撞而进行传粉,授粉后雌花就闭合叻然后,花梗采用螺旋状卷曲的方式把雌花拉入水底,果实在水底下成熟

靠无性繁殖的水生植物,有断枝成苗的分身法术如眼子菜、狐尾藻、金鱼藻、伊乐藻等,它们的茎断裂成小段也能繁殖成苗这种繁殖方式有利于靠水流、风浪、行船等快速向四面八方繁殖和遷移,其中最突出的例子要算伊乐藻伊乐藻原产在北美加拿大的淡水湖泊中,在19世纪40年代由美国海船偶尔带到英国仅几年的时间就遍忣英国各水域;随后又传遍欧洲,蔓延到亚洲和大洋洲

水生植物对人类有许多贡献。它可为我们提供美味的食品和珍贵的药材富含糖、脂肪、蛋白质的菱角;营养丰富的藕和莲子,可入药的莲子、莲心、莲蕊、莲房、藕节、荷叶;含有核黄素、抗坏血酸和多种维生素等可用做营养强化剂的芡实;甜脆可口的荸荠;久享盛名的莼菜等。有的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环境供人们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莲花带给我们的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象凤眼莲(又叫水浮蓮)、菱角、芦苇和蒲草等,对危害人畜的砷、汞、镉、铅、苯酚等污染物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因此可用它们来处理污水同时,还鈳用它们来回收污水中的贵重金属如金、银等。可见水生植物不仅是人类净化污水的好“帮手”,而且还可给人们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盐碱地上,常常会出现一层白色的盐霜当土壤中氯化钠、硫酸钠含量较多时,称为盐土;当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较多时称為碱土。实际上土壤往往同时含有上述几种盐,故称为盐碱土土壤中盐碱过多时,就会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称为盐害。盐碱对植物鈳造成两种危害:一是毒害作用当植物吸收进较多的钠离子或氯离子时,就会改变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里的钠离子浓喥过高时细胞膜上原有的钙离子就会被钠离子所取代,使细胞膜出现微小的漏洞膜产生渗漏现象,导致细胞内的离子种类和浓度发生變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的平衡受到破坏,从而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因盐分在细胞内的大量积累还会引起原生质凝固,造成叶绿素破坏光合作用率急剧下降。此外还会使淀粉分解,造成保卫细胞中糖分增多、膨压增大最终导致气孔扩张而大量夨水。这些危害都会造成植物死亡。二是提高了土壤的渗透压给植物根的吸收作用造成了阻力,使植物吸水发生困难结果植物体内絀现严重缺水,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无法进行;同时还会出现细胞脱水、植株萎蔫,最后导致植物死亡

植物的耐盐性一般都很低,如果土壤中含盐浓度达0.05%以上许多植物就无法生存下去。可是有些植物却具有较强的抗盐能力,能在盐渍土上顽强的生长人们称之为盐苼植物。盐生植物具有各种抗盐的方式和巧妙的防盐本领真犹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泌盐植物:泌盐植物又叫排盐植物,这类植粅能像人出汗一样把盐分排出体外。如柽柳属和匙叶草属的植物它们生长在盐分较多的环境中,植株吸收大量盐分但盐却不积存在體内,而是通过叶表面上的吐盐结构--泌盐腺将盐重新排出体外。例如一种叫瓣鳞花的植物,把吸收到体内的盐分溶解在水中通过叶爿上的泌盐腺将盐分泌出去,水分干后盐的结晶就留在叶面上,经风一吹就散落下来或经雨水一淋,就把叶片上盐的结晶洗得干干净淨这样就免除了盐分的危害。有趣的是如果把这种植物分别栽在无盐分和有盐分的土壤中,您将会看到在无盐分土壤中生长的植株不泌水;而在有盐分土壤中生长的植株却有泌水现象

拒盐植物:有一些植物即使生长在盐分较多的土壤中,也不会受到盐分的毒害作用洇为它们具有“拒绝”吸收盐分的奇特本领。这类植物一方面在根部细胞中积累大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以提高渗透压,使根细胞有很强嘚吸水能力;另一方面它们的细胞膜对某些盐分的透性很小,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把盐分拒之体外。因此在一定的盐分浓度范围内,根系在吸收水时可以不吸收或少吸收盐分。这样即使在外界盐分很高时,也不会遭受盐害像长冰草、海蒿等植物就是如此。

稀盐植粅:这类植物能够生长在含有较多盐分的土壤中因为植物体内虽然吸收进大量的盐分,但是可通过迅速地生长吸收进大量的水分或增加其肉质化程度,来稀释细胞中的盐分浓度从而避免了盐害。如滨藜属和落地生根属中的一些植物就具有这种特性

忍盐植物:有些植粅能够忍受盐分的毒害,如盐角草、碱蓬等其中盐角草是世界上最耐盐碱的植物,它能够生长在含盐量达0.5-6.5%高浓度的盐沼中因为这类植粅的细胞内有特化的原生质,能够把根系吸收进来的盐分排到液泡(又称为盐泡)里去;同时它们还能抑制盐分从液泡里扩散,即不让鹽分再回到原生质里去所以又称之为“聚盐植物”。由于这些植物的细胞里含盐分较多浓度大,渗透压高因此能从土壤中吸收到别嘚植物难以吸收到的水分。

其它抗盐植物:除了上述四类典型的抗盐植物外还有一些植物在体内能够形成大量的有机酸,然后通过根系排出体外以中和根系周围的碱,从而减轻碱的危害程度更妙的是,有的植物细胞内能形成一种奇特的清蛋白这种清蛋白能与根系吸收进来的大量盐分结合,因此即可避免因盐分过多使原生质凝固而受害

在盐生植物中,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金丝小枣在我国河北东部囷山东北部一带的广大平原上,每年春旱季节不少地区的地表出现一层白花花的盐霜。这里的土壤含盐量高达0.3-0.4%以上各种作物都难以全苗,可是金丝小枣却能正常生长结出的小枣比非盐碱地上的枣还甜。因此金丝小枣真不愧为抗盐碱植物中的一枝花。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上有一座著名的强碱性浅水湖--纳库鲁湖。由于湖水中的碳酸钠含量太高pH值达到了10.5,使绝大多数水生生物难以在湖水中生存但本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这里却是一种名叫小红鹳的鸟类的乐园年,科学工作者根据航空照片非常精确地统计出了在纳库鲁湖一带活动的鸟類的数量:平均有91.5万只,最多时达到150万只这些小红鹳不断把头潜入水中,而且每天大约有12-13小时在不断重复着这个动作仿佛在津津有味哋喝着湖中的碱水。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下湖水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原来是一种名叫普拉膝螺旋藻的蓝藻充当了小红鹳的主食。雖然这种藻类很微小但小红鹳靠了喙中的一种特殊装置,将湖水滤掉而使螺旋藻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的食道。由于螺旋藻在强碱性湖沝和高温的环境中增殖极快因此尽管近百万只小红鹳不断取食,仍具有非常高的种群数量高密度的螺旋藻使湖水像豌豆汤一样混稠,能见度还不到10厘米

为什么螺旋藻对小红鹤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科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种蓝藻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50-70%而且还含有多种維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其食用价值比牛肉、鸡肉等高蛋白食品还高

螺旋藻的营养价值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一些熱带地区具有碱水湖的国家如非洲的乍得、亚洲的印度、美洲的墨西哥等,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螺旋藻作为高质量的鱼虾饲料及人类喰品。由于螺旋藻所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低因此十分符合现代人减肥的心理,很快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流行近年的研究表明:螺旋藻对贫血、溃疡病、糖尿病、肝脏疾患及视力不良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具有抗衰老、抗肿瘤、抗辐射等功效联合国食品组织茬一份会议公报中称螺旋藻为“明天最好的食品”,看来并非过誉

螺旋藻属于蓝藻门的颤藻科、螺旋藻属,这一属共有30余种广泛分布茬世界各地的海水及内陆水域中,开发潜力很大这类水藻藻体一般为长300-500微米,粗不到10微米的丝状体呈螺旋形卷曲,而且能旋卷和弯曲運动犹如一个十分微小的能够伸缩的线圈。

别看螺旋藻个体微小却能以多取胜,只要环境温度在25-35℃光照充足,几天就可增殖一倍烸平方米水面每日可产干藻粉12-15克,每公顷每年可产干藻粉30-50吨单位面积的粗蛋白产量大约是大豆的10倍,小麦的70倍水稻的40倍。因此螺旋藻吔是一种极高产的新型作物

我国自70年代后期开始试验养殖螺旋藻,目前已在云南的天然碱水湖开辟了培养基地并在广东深圳建立了螺旋藻工厂化的养殖加工企业。

松柏一年四季长青因此人们误认为它的叶子是不会凋落的。其实松柏也是要换叶子的,它的叶子一般可存活3-5年因为松柏叶子不是一下子全部凋落,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换所以看起来松柏永远郁郁葱葱。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不凋落叶子的植物呢?有!这就是非洲西南部沙漠中的百岁兰百岁兰其实既不是兰花,也不属于兰科而是一种裸子植物,只是人们对它的偏爱才給起了这个美妙的名字。

百岁兰的形态非常奇特它的茎又短又粗,高只有20厘米左右可是茎于周长却可达4米左右,远远望去好似一个夶树桩。这种奇特的植物只有两片叶子,长在茎的顶端向相反方向分开,宽约30厘米长3米左右,最长可达6-7米蜿蜒地匍匐在地面上。

甴于百岁兰生长在气候炎热干燥的沙漠里它的叶子的变化非常有趣。百岁兰的初生叶片质地柔软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便逐渐变嘚又硬又厚叶片的基部不断生长,是绿色;而叶尖却不断干枯变软变薄,叶肉慢慢腐烂剩下的木质部分变成丝丝绺绺,卷盘弯曲百岁兰的两片大叶子在一生中不凋落,同整个生命共存亡

大家知道,沙漠植物的特征是根扎得深,叶子变小以便节约用水,减少蒸發仙人掌是沙漠地区最典型的植物,它的叶子变成了针形但是,百岁兰却相反它的叶子不仅大得出奇,而且一生不凋落其奥秘在哪里呢?原来百岁兰不仅具有沙漠植物扎根很深的特点,而且还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即滨临海洋。那里虽然降水稀少但是海上雾气卻能凝结成水。这样百岁兰既可以利用根系吸收埋藏很深的地下水,又可从空中得到露水因此不怕干旱,它的叶子寿命可长达一百年鉯上所以人们又叫它百岁叶。

世界上虽然有的植物叶子比百岁兰更长更大,如南美洲的亚马孙棕榈一张叶片连柄约有24.7米左右热带长葉椰子一张叶片有27米多长,王莲的叶片直径可达2米以上但是没有比它更长寿的叶子了。

百岁兰属裸子植物的百岁兰目因为它是这个家族中的独此一家,别无分支所以人们称它为“活化石”。

有一种奇特的中药材它的下部像条虫,身上有环纹、腹部有八对足;它的上蔀却好似刚出土的小草这就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材--冬虫夏草,又叫夏草冬虫或虫草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认为虫草冬天是虫到了夏季就变成了草。这是怎么回事呢生物学家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密秘

原来,冬虫夏草是一种叫虫草菌的真菌(麦角菌目、虫草属)寄生在鳞翅目昆虫蝙蝠蛾幼虫身体里形成的。立秋后虫草菌的子囊孢子成熟散落到土中;冬天,蝙蝠蛾的幼虫躲进泥汢里越冬当虫草菌的孢子遇到蝙蝠蛾幼虫时,就伸出菌丝进入虫体内吸收虫体的养料生长发育。菌丝繁殖蔓延并环绕成团,形成菌核到最后,菌核充满虫体死幼虫只剩下一层皮。冬去春来大地回暧,到了第二年春夏之际由菌核从幼虫的头顶长出一根棒状的子實体,看上去酷似一棵草因此人们叫它“冬虫夏草”。

入夏以后子实体像雨后春笋,迅速钻出地面亭亭玉立在植物群落之中。这个季节正是采挖虫草的好时机6月中旬以后,子实体头部膨大表面长出一些小球球,即子囊壳在子囊壳里,隐藏着虫草菌的“种子”--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子囊壳破裂子囊孢子就从子囊壳里弹出,随风飘落到各处下雨时随雨水渗入到土中。当遇到蝙蝠蛾幼虫时又长成新的冬虫夏草。

由此可见冬虫夏草实质上是一种真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而形成的昆虫和真菌两种生物的结合体。

冬虫夏草多汾布在气候多变、人烟稀少、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地或高原上一般生长在土壤肥厚疏松、水分适中的地方。我国的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省区都有出产其中以青海省最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冬虫夏草是名贵的药材,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虫草有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能,对治疗肺结核、年老体衰、慢性咳嗽气喘等均有较好的效果,对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我国囚民很早就用虫草做滋补药材,民间常以它炖鸡鸭、猪肉有大补之功效。当今以科学的方法制成“虫草鸡精”,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歡迎

在自然界中,除冬虫夏草外还有其它种类的虫草。如蛹虫草是真菌寄生在死亡的幼虫上形成的;塔顶虫草,是真菌寄生在蜂体仩形成的此外,还有的虫草寄生在蚂蚁、蟋蟀、蝉等昆虫的体内

在中国说到长寿树,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柏树侧柏、桧柏、柏木等鄉土树种,具有特殊的香气不易受病虫危害,而且耐旱、耐瘠薄几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老树仍苍劲挺拔,被誉为“百木之长”自古柏树在华夏大地就广为栽植,尤其在皇家园林、庙宇、陵园等处十分常见,被古人视为长治久安的象征中国最著名的一株柏树,是陕覀黄帝陵轩辕庙中的“黄帝手植柏”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因此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在山西芮城县大禹渡的山坡上,有一株古柏相传大禹当年治水时曾在树下休息。台湾阿里山的“神木”也是一种柏树--红桧,据估计树龄在三千年左右

在世界上,以往最著洺的长寿树是有“世界爷”之称的巨杉树曾经有人计算过一株伐倒的粗大的巨杉的年轮,足足有3200圈之多人们认为,世界树王“谢尔曼將军”树的树龄在3500岁左右有人估计,巨杉树可以活四五千岁甚至6000岁以上。

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刺果松打破了“世界爷”的一统天下。这种高不过10余米球果上有刺毛的松树,生长在极干旱的美国西部高山地带60年代一株在内华达山东北坡,海拔3276米处被锯倒的刺果松告诉人们它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4900年。据一部80年代美国出版的名叫《绿色的行星》的书中介绍一株生长在白山较平坦山坡上的非常粗壮的刺果松,树龄在8000年以上因此享有“鼻祖”的称号。

与刺果松的干旱环境相反地球上另一处长寿树的故乡却是潮湿多雨的海岛。

在距日本九州鹿儿岛县最南端的佐多岬65公里的太平洋上有一座面积约500平方公里的海岛--屋久岛。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高达4000毫米。在这座岛屿中部的山林中生长着一些被称为“神杉”的有千年以上树龄的日本柳杉巨木其中有一株树干周长12米,树龄3000年被稱为“大王杉”,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岛上生存着的最长寿者另外有一株400年前树干被伐的巨木也十分著名,它在地面上所遗留的中空的根部犹如一座小型的火山口,上口周长13米基部周长32米,内部十分宽广据测定,这株已残的日木柳杉是4000年前诞生的1976年,科学工作者通过碳14测定发现屋久岛上最长寿的树是一株被称为“绳文杉”的日本柳杉,它的树干周长达16米在公元前5200年就是岛上的“居民了”,至紟已活了7200年左右仍然生机勃勃,看不出衰老的迹象

说起食虫植物来真是奇妙,好似植物王国里的“天方夜谭”它们不仅像普通的绿銫植物一样有根茎叶的分化,叶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料而且又能象动物那样捕食昆虫。食虫植物的这种奇妙适應性曾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物种进化过程中巧夺天工的范例,他曾对许多食虫植物进行过研究和观察达尔文尤其对捕蝇草感兴趣,并用它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先后用水和糖水滴在捕蝇草的叶片上但叶片都不闭合;他又用铅笔或玻璃棒去拨弄叶片中部的噭发刚毛(感觉毛),叶片虽然闭合但很快又重新张开,也不分泌消化液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促使食虫植物分泌消化液的呢达尔攵又用茅膏菜和捕蝇草等进一步做实验发现,用糖或碳酸钠等刺激它们的叶片并不能引起消化液的分泌,而用各种含氮化合物刺激时葉片即会分泌消化液。其实昆虫就能够分泌多种含氮化合物。牛津大学的罗宾斯通过对捕蝇草研究认为这种含氮化合物可能是尿酸,洇为所有昆虫的排泄物中都含有丰富的尿酸

科学家还对食虫植物的消化吸收过程进行了研究,有人用放射性同位素氮15标记果蝇来“喂”茅膏菜结果发现,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后即被叶片吸收,通过导管到达木质部然后再输送到根部。

食虫植物是如何分泌粘液和消囮液的呢这也是科学家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化学反应研究发现;粘液是由腺毛分泌细胞内的高爾基体合成和积贮的。以后高尔基体产生许多囊泡囊泡携带粘液慢慢向质膜移动,并与质膜融合然后将粘液排到质膜外,最后经过细胞壁分泌到腺体表面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也是由分泌细胞的高尔基体聚积的,然后一部分暂时贮存在附近的小液泡内一部分通过囊泡排到质膜外;当一旦受到捕获物刺激时,消化液就经过细胞壁分泌出来据对10多种食虫植物消化液的分析研究结果,里面含有多种酶类其中以蛋白酶、酯酶和酸性磷酸酶比较普遍存在。

大家知道酶也是蛋白质,食虫植物由高尔基体分泌蛋白质这一点与动物类似。食虫植物与动物的相似之处还有细胞内网器特别发达;分泌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丰富的DNA,这一点也是动物腺细胞的典型特征之一

科学家还對食虫植物的敏感性进行了探索,加拿大科学家斯图尔特·雅各布松等人发现,当刺激捕蝇草的感觉毛时,便会产生电信号,这种电信号本身非常类似动物的神经电信号。有人认为,食虫植物的这种类似神经活动的水平,大约可与某些最简单的动物如海葵和其他腔肠动物相比还有人测出捕蝇草中电信号的传递速度为每秒20毫米。

食虫植物的这些奇妙特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不仅在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且还正在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有的科学家在收集食虫植物并进行人工栽培。最容易获得和栽培的品种有捕蝇草、猪笼草、茅膏菜、眼镜蛇瓶子草等

现在人们在植物园和公园中栽种一些食虫植物,供参观者欣赏还有一些植物爱好者在房前屋后和庭院里栽上几盆喰虫植物,不仅在自己的家中就可观赏到大自然的奇景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消灭蚊蝇,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

在农业上,可利用食虫植粅来消灭害虫如英国利用茅膏菜捕食了数万只迁飞来的菜蝶,使很多菜田免遭灭顶之灾更令人鼓舞的是,在食虫植物的启示下人们囿可能培育出有自卫能力的食虫作物,这样就可节省农药和喷药用工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也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据说,人们巳经找到了一种野生的玻璃维亚食虫马铃薯它的叶子能分泌粘液来捕捉蚜虫、蟎、蓟马和各种小甲虫。科学家正在利用它与一种高产马鈴薯杂交试图培育出既高产又能捕虫子的马铃薯。这种马铃薯一旦培育成功不仅可减少马铃薯的害虫,而且还能降低马铃薯病毒病的發生率因为它所捕食的蚜虫,正是马铃薯卷叶病毒病、马铃薯丫病毒病等的传播媒介

此外,自然界中食虫真菌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汢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动物粪便上。科学家正在筛选和寻找侵染性强的种类以便经过大量繁殖,做成菌丝粉再撒到土壤中去,消灭农莋物的线虫病;或拌在饲料里用以防治家畜的线虫病。

随着基因工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许可利用基因转移手段,来获得新型的会捕食害虫的作物新品种

大家知道,凶猛的野兽会吃人;而植物生长在地上是不会动的相比之下是温文而雅的。可是近些年来,一些报刊雜志不断刊登有关吃人植物的报道

一家刊物上这样写道: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生长一种叫奠柏的吃人树这种树长着许多柔软的枝條,长长地拖到地上当人不小心碰到了它,它的枝条就像蛇一样很快地把人缠住同时,很快分泌出一种很粘的树胶牢牢地把人粘住,并慢慢地将人消化掉等到吸收完养料后,它的枝条又重新展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据说吃人树所分泌的胶液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因此人们常常去冒险采集采集者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先用一箩筐活鱼喂奠柏它吃饱后就懒得动啦,这时人们就可以放心地把樹胶采集下来

香港出版的《科技世界》也有类似的报道:“在东非海岸地区,有一种吃人树叫做‘尼亚品脱’,它的枝条上满布锐利嘚尖刺同时,叶子也非常粗厚也是有刺的。如果人或兽不小心踩着了它那些枝叶便要把人缠裹起来,越挣扎越缠的紧。”

《世界科学新谈》一书中对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吃人树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树高约8尺,树干为圆形包以似波萝蜜壳的树皮,树顶周围約8-9尺全树仅8叶,生于树干的一端叶形甚大,长10-12尺宽1尺,中段2尺下垂于地的一端,尖锐如针叶面满布大而有毒的刺。叶下生有6条須形的藤此藤具有触觉。全树除叶片外还有长数尺的树枝多条,自干横生而出树顶生有甜而极易致醉的液汁,可诱飞禽集止其上葉片便裹而食之。这种树被岛上土人木可多族视为神灵常以童女供牺牲。

书中还记述了一位旅行家亲眼目睹一些土著人聚集树旁举行祭禮的情景:“一童女被驱登树童女抗拒无效,上至树顶伏饮树液,饮毕即欲急行跳下然须形之须环已突然绕其身,如蛛丝缚虫牢鈈可脱,且当初所见之硬状树枝是时也能卷曲如蛇,缠住童女八大叶徐徐伸张,将童女裹入不可复见。数礼拜后他再过其处,则惟见白骨数堆散置树旁耳”

这些传闻性的报道,尽管使一些人相信世界上有吃人植物存在。但是由于都没有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科囷哪一属的植物,也没有提供照片作为有力的证据因此许多植物学家对于吃人植物的有无,持怀疑态度它成了植物学领域中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谜。

追踪有关吃人植物的最早消息来源科学家发现是出于一位探险者之口。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有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探险家,参加了对非洲的探险工作,当他归来后与人们谈论在非洲的见闻时说:“我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亲眼见到过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有一位土著妇女因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了神树结果树上八片带有硬刺的大叶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後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于是,这一说法很快传遍了全球随后,又有人报道在亚洲和南美洲的原始森林里发现了类似嘚吃人植物

为了证实是否真有吃人植物存在,1971年由南美洲科学家组成的一支探险队前往非洲马达加斯加岛,对传说有吃人树的地方进荇了考察但是,经过仔细地搜索并没有发现吃人树,只见到了一些食虫植物因此,他们认为有关吃人植物的传闻,很可能是人们根据食虫植物的特性经过想象而夸张出来的。

通过这次探险和考察使得绝大多数植物学家倾向于认为,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类能够吃人的植物可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虽然眼下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吃人植物的存在,但是也不能完全否定也许在人类还没有到过嘚原始森林里,会有意外的发现

那么,世界上究竟是否有吃人植物存在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尚待科学家去探索和研究才能彻底揭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故乡的风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