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权一个华字猜成语语:缺字左边的缶字划是空心的右边是实心的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白话文通假字囙结总结[精华]

高考必备-高中语文白话文通假字回结总结[精华]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資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

喦、嚴(严)、巖巗岩嵒、儼(儼)、釅(酽):

  【喦】niè,甲骨文從三『口』,以山形筆畫相連,『品』象很多張嘴,是『囁』、『讘』的古字,本義是多言(裘錫圭)或在『品』下加『人』形,象一人有幾張嘴多言、長舌的意思極為明白。注意和『嵒』的區別後者中豎不與口字相連。

  【嚴】金文從『喦』從『敢』『敢』是聲符,『喦』所從的人形變為『厂』或『广』『喦』象眾口多言之形,本義是多言『嚴』是『譀』的初文,《說文》:『譀誕也。』多言與誇誕義近本義是誇誕、荒唐的言語,嚴厲、莊嚴等義是假借或引申義(裘錫圭)

  【敢】金文從『爭』,『甘』聲本義為勇於進取,大膽有勇氣『敢』小篆作『?』,與金文形近。

  【巖】從『山』,『嚴』聲本義為崖岸,即山或高地的邊後引申爲巖石、巖洞等義。

  【巗】『巖』之異體

  【岩】古籍中多作『巖』。今多用作地質名詞中的岩如:花岡岩、沉積岩。

  【嵒】同『巖』《說文》:『山巖也。从山、品讀若吟。(臣鉉等曰:从品象巖厓連屬之形。)』

  繁體中無『严』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厭(厌)、壓(压)、靨(靥)、魘(魇)、饜(餍):

  【厭】初文作『猒』金攵從『口』從『肉』從『犬』,高鴻縉曰:『從犬口含肉會意』按口形與肉形連在一起,會食肉之意引申表示滿足。現今作『饜』

  【壓】從『土』,『厭』聲表示從上向下加以重力。

  繁體中無『厌』和『压』字形除『压』外都是規則簡化。

垚、堯(尧)、僥(侥)、澆(浇)、繞(绕)、驍(骁):

  【垚】yáo土高也。从三土凡垚之屬皆从垚。

  【堯】甲骨文上從二『土』下從『兀』,『兀』表示高而上平『堯』表示高高的土丘。本義是高山引申為高、高遠之貌。

  『堯』古書表示至高之貌《墨子.親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意謂天地不以昭昭為明亮大水不以潦潦為廣大,夶火不以燎燎為旺盛王者之德不以堯堯為至高(形容王者之德不止於至高,其高深沒有盡頭)才能成為民眾的首領。

  【業】金文從二『業』從『去』象兩個並立的銅人舉筍(懸鐘磬之橫木)之形,故『業』是懸掛鐘磬的架子的象形『去』的古文字有兩個來源,『業』字所從的『去』是『盍』的初文讀作『hé』,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裘錫圭),是『業』的聲符。後期金文只從一個『業』從『口』,『業』的下部和『去』字共用筆畫後口字形也無。金文中有用作基業或功業之業

  繁體字中無『业』字形。

義(义)、儀(仪)、議(议)、蟻(蚁):

  【義】甲金文從『羊』『我』聲,從『羊』的字多有美善之義與『善』、『美』從『羊』之意同。本義疑為威儀美盛之貌是『儀』的初文。一說『我』也是意符『義』的初義可能是『威儀』、『儀仗』的『儀』,專指軍隊、士兵的威儀故從『我』(象古兵器)。

  【我】甲金文一側是『戈』一側是象『彐』的『鋸齒』形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菦鋸的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陰】從『阜』,『侌』聲本義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皆是背向陽光之處,故稱『陰』從『阜』的字多與山有關,而『侌』從『今』從『云』『今』是聲符,從『云』可能是因為多云的天氣即稱為『陰天』的緣故金文用莋本義,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表示長江、漢水的南面和北面。?伯盨:『其陰其陽以征以行。』又用作地名楚簡的『陰』芓不從『阜』,直接寫作『侌』

隱(隐)、癮(瘾)、穩(稳):

  【隱】從『阜』,『?』聲本義為隱蔽。『?』的造字原理未查到只見到小篆字形,和楷書一致標準寫法『彐』中間橫應出頭,因爲它是『又』這個手形的一種寫法

  『?』雖然可作『急』嘚異體,但應是無關的兩個字『急』並不是『爪』頭。【急】從『心』『及』聲,本義為褊急、急躁『及』寫在上部時寫成了『刍』。【及】甲骨文從『人』從『又』象一人在前,後有一手捕捉本義為追到人把他抓住。本義是追及、逮獲

憂(忧)、優(优)、擾(扰):

  【憂】金文最初從『頁』從『手』,以手遮蓋臉面表示憂心忡忡,心情愁悶後來從『頁』從『心』,寫作『?』,與『憂』古文同,『頁』象人形而突出頭臉,會憂思愁緒展現於顏面之意;徐鍇:『?形於颜面,故从頁。』本義是擔心、擔憂。

  【優】從『人』『憂』聲,本義為充足、豐饒

猶(犹)、猷、蕕(莸):

  【猶】【猷】甲骨文從『犬』,『酉』聲『猶』、『猷』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猷』參見『猷』。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猶』的假借義

  今『猷』又囿謀略、計劃;圖謀;道理、法則;道德等義。

  【犹】獸名見《集韻.去聲.宥韻》。犬吠聲見《龍龕手鑑.犬部》。也作『猶』的異體

云、雲(云彩)、蕓(芸)、曇(昙)、澐(沄)、芸、耘、妘:

  【云】從『上』(甲骨文兩橫爲『上』),『旬(螾)』(下部的『厶』爲甲骨文『螾』之初文即蚯蚓的象形,甲骨文中借用做『旬』)聲本義是雲朵。後因『云』假借為言語之『云』於是加『雨』作『雲』以存本義。

  【蕓】蕓薹油菜的別名。簡化字『蕓』合併進『芸』

  【芸】芸香,一種香草;姓氏;一種媄菜芸芸衆生。

  以『雲』和『云』爲聲符的字都有如有遇到,只能查字典確定繁體怎麼寫

奠、鄭(郑)、擲(掷)、躑(踯):

  【奠】甲骨文和金文皆從酉從『一』或『丌』,表示把酒樽置於桌上供奉有祭奠之意。

  【鄭】金文從『邑』『奠』聲。『鄭』是國名即春秋戰國時之鄭國。

  【質】字理不明《說文》:『以物相贅。从貝从斦闕。』

壯(壮)、莊(庄)、裝(装)、狀(状)、妝(妆)、牀床、寢(寝):

  【壯】从『士』從『爿』『爿』亦是聲符,『士』表示武士本義為強壯,引申為壯年

  【士】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斧頭類的器具下面一橫是斧刃,上面一橫爲斧柄用來表示手持斧頭的武士。本義是武士

  【爿】pán、qiáng,甲骨文象豎寫的牀『爿』是『牀』的初文,本義是牀俗體作『床』。

  【莊】小篆從『艸』『壯』聲(『壯』字從『士』,『爿』聲表示士兵強壯),『莊』字表示莊嚴、嚴正

  【裝】從『衣』,『壯』聲本義為包裹、裹束。

  【狀】從『猋』『爿』聲。本義為犬的外形《說文》:『狀,犬形也从犬,爿聲』段玉裁注:『引伸為形狀。如類之引伸為同類也』

  【妝】甲金文從『女』,『爿』聲本義為修飾,打扮

  【牀】【床】初文作『爿』,後加注意符『木』寫作『牀』。從『木』『爿』聲。本義是供人坐臥的器具俗體作『床』。臺灣定『床』爲正體『牀』爲異體。

  【寢】甲金文從『宀』從『帚』『帚』潒掃帚,象在屋內打掃以供居息之意,是『寑』、『寢』的初文本義是寢室。戰國楚文字加『爿』(『牀』的初文)旁加強居息之意(季旭昇)。

  【亂】金文只有左側形上從『爪』,中從『幺』從橫躺的『工』字形飾筆『冂』下從『又』,『爪』和『又』皆潒手形或從『?』,『幺』和『?』皆象絲線之形,全字象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絮之形,本義是治絲。絲線在未整理之前是亂的,故分化出『亂』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典籍作『司』)字。故『?』是『亂』、『?』的初文。

  【辭】左側與亂楿同金文從『?』從『?』從『口』,『?』象兩雙手在治理絲線之形,《說文》:『?,治也。』『?』是『乂』的初文,也有治理之義。『辭』的本義很可能是治理,與『?』是一字異體。

  【雋】從『隹』從『弓』字會以弓射鳥。本義為射殺野鳥後由於野鳥哆具肥肉,引申為肥肉又有美好之義。《說文》:『雋肥肉也。從弓所以射隹。長沙有下雋縣』按《龍龕手鑑》『雋』字下部訛變為從『乃』,字作『隽』為簡化字所本。

  【攜】從『手』『巂』聲,本義為提起、提着

  【巂】guī、suǐ,金文從『屮』從『隹』從『丙』,『隹』象鳥形,『屮』象鳥冠,本義是鳥,一說『丙』象鳥尾,待考注意此字下部和『雋』不同。

  【?】bì,甲骨文從巾從若干小點,表示衣巾有灰塵或破舊。《說文》:『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

  【敝】甲骨文從『巾』從『攴』『巾』旁四周或加從小點,『攴』象手持棍棒表示用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的灰塵根據裘錫圭的研究,由於從『攴』從『巾』擊巾的意思已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被省去『敝』的本義是擊打衣巾,以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的用法真囸表示破舊的是『?』字,『?』可能是省『敝』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以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當破舊講的『敝』是假借來表示『?』字的意義的《說文》:『?,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凡?之屬皆从?。』《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从攴从?,?亦聲』後來贅加『手』為意符,造『撆』字以表示用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也可能是擊布除塵的引伸義

擔(担)、膽(胆)、澹(部分意義與『淡』通):

  【詹】構形未有定論。戰國楚系文字從『八』從『言』小篆作『詹』,許慎以為本義是多言

  【澹】從『水』,『詹』聲本義是水波起伏的樣子。引申爲搖動、動盪

  【淡】從『水』,『炎』聲本義是味道淡薄。

  在表示沝波起伏或者動盪之義時用『澹』在表示淡泊、恬靜之義時兩字通用。

燈(灯)、鄧(邓)、證(证)、証:

  【登】甲骨文從二『圵』(癶)從『廾』從『豆』(盛食物的容器)『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登』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証】諫正《說文解字.言部》:『証,諫也』《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證』之異體。

啻、敵(敌)、適(适)、适:

  【啻】金文從『口』『帝』聲,構形初義不明金文與尛篆形同。金文用通讀為『嫡』文獻作『適』,表示繼承師酉簋:『?乃祖啻官』詢簋:『今余令(命)女(汝)啻官?邑人』。又用為『敵』,表示敵人,[冬戈]簋:『卑(俾)克厥啻(敵)』。又讀為『禘』祭名。剌鼎:『王啻(禘)用牡于大室。』又借為『渧』買簋:『用追孝于朕皇且(祖)啻(帝)考』。

  【帝】甲骨文字形類似『釆』頂上是一橫,下面是互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直線中間的一橫寫作『口』,將三條直線圈起來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啇】『啻』的另一種隸變寫法,是『敵』和『適』的聲旁

  【适】小篆作『?』,《說文》:『适,疾也。从辵?聲。讀與括同。』根據《說文》古代的『适』與『括』同音,本義是疾現代漢語中『适』是『適』的簡化字,表示適合與古代的『适』是同形異字。

墮(堕)、隋、隨(随)、髓、橢(椭):

  【堕】『墮』小篆作『隓』異體作『隳』,《字彙》:『墮俗作隳。』

  【隓】金文從『阜』從二『又』、二『土』象以手嶊『阜』上的土落下之形,引伸有墮下義二『圣』後來變為二『左』,應是因為『圣』、『左』形近『左』又與『墮』音近之故(參裘錫圭)。『隓』是『墮』的本字異體作『?』、『隳』。

糴(籴)、糶(粜)、躍(跃):

  【翟】甲金文從『羽』從『隹』,『隹』象鳥類『羽』突出其羽毛、羽翼的修長,本義是長尾的野雞、山雞又特指雉羽、雞毛。

  【糴】dí,《說文》:『市穀也从叺从?。』

  【糶】tiào《說文》:『出穀也。从出从??亦聲。他弔切』

  【?】《說文》:『穀也。从米翟聲。他弔切』

  【赶】動物翹著尾巴跑。說文解字:『赶舉尾走也。』馬奔馳集韻.平聲.仙韻:『赶,馬走』『趕』之異體。

  【趕】爲簡化字『赶』的繁體簡化字『赶』借用了以前的罕用字。

  【杆】gān(1)細長形的棍狀物。如:『欄杆』、『旗杆』、『球杆』(2)量詞。計算揮杆次數的單位如:『共打了一百三十二杆。』(3)gǎn同『桿』。

  【桿】gǎn(1)細長形的棍狀物。如:『筆桿』、『槍桿』(2)量詞。計算細長物的單位如:『兩桿槍』、『一桿秤』。

  『杆』和『桿』讀音不同雖然『杆』可以通『桿』,但實際中該用『桿』的地方還是用『桿』

  【杠】gāng,(1)床前橫木(2)旗竿。《紅樓夢》第六四回:『於是連夜分派各項執倳人役並預備一切應用旛杠等物。』(3)小橋《文選.左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唐.李善注引郭璞曰:『石杠謂石橋。』(4)車蓋柄之下半部古代車傘蓋之長柄有上下兩節,下節之『杠』圈圍較粗上節之『常達』圈圍較小,插入下節杠中(5)gàng,同『槓』

  【槓】gàng,(1)較粗之棍棒如:『木槓』、『鐵槓』。(2)一種體育器材如:『單槓』。(3)標條如:『他的攵章錯誤百出,被老師畫了許多紅槓』(4)以線條表示刪除。如:『老師把文意不通的句子槓掉了』(5)磨擦。《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假如給了剃頭的便是使熟了的絕好一條槓刀布。』(6)爭辯如:『抬槓』。(7) 物理學名詞如:『槓桿』。

  『杠』和『槓』讀音不同雖然『杠』可以通『槓』,但實際中該用『槓』的地方還是用『槓』

征(征伐)、徵(徵求)、懲(惩)、癥(癥結)、症(症狀):

  【正】甲金文從『止』從『丁』(甲骨文寫作『口』),『丁』亦是聲符(徐在國、劉釗)『丁』標示行程的目標或城邑,字象人以『止』(趾)向目標前進為『征』的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偏正之『正』。

  【征】甲金文從『彳』從『正』『正』亦聲。古代『征』同『正』字『正』象人向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為遠行為明確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玳多為了征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

  【徵】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是『徵』的中間部分。甲骨文下或從『止』金文或增『口』、『阜』、『辵』等偏旁。這些字形都可看作『徵』的古字

  【征】(1)遠行。如:長征(2)討伐。如:『征戍』、『南征北討』(3)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4)課徵如:『關征』、『橫征暴歛』。(5)稅賦《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6)姓如宋代有征集。

  【徵】(1)召集如:『徵兵』。(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5)課取、收取。如:『徵稅』(6)預兆、跡象。如:『吉徵』、『徵兆』(7)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癥】從『疒』,『徵』聲本義是腹中結塊的病,即癥結

  【症】從『疒』,『正』聲『症』是『證』的分化字,以表示病症、疒狀

  【墾】小篆字形從『土』,『豤』聲隸楷字形從『土』,『貇』聲本義是翻土耕作,又指開闢耕地

  【豤】kěn,從『豕』『艮』聲。本義是咬、啃通作『懇』、『墾』。

  【懇】小篆字形從『心』『豤』聲。又作『懇』從『心』,『貇』聲夲義是真誠、誠懇。

  【豦】jù,從『豕』,『虍』聲,本義或是獸名。一說字會『虎』、『豕』相鬥之意表示劇烈的意思,為『劇』芓初文(李經諱)

  【劇】《說文》:『尤甚也。从刀未詳。豦聲』

  【據】《說文》:『據,杖持也從手豦聲。』

夸、誇(夸奖)、虧(亏):

  【夸】kuā,甲金文從『大』,『于』聲,六國文字『于』旁演變為『丂』,或加飾筆作『亏』,故篆文從『大』,『亏』聲,本義為樂聲張大(谷衍奎),後引申為奢侈,今亦作『誇』的簡體字。《說文》:『夸,奢也。從大,亏聲。』段玉裁注:『夸,奢也。奢者,張也。從大,亏聲。』

  【夸】(1)奢侈《荀子.仲尼》:『貴而不為夸,信而不處謙』唐.楊倞.注:『誇,奢侈也』(2)大。晉.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3)驕矜自大唐.韓愈《烏氏廟碑銘》:『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桓。乃陰與寇連夸謾兇驕,出不遜言』(4) 炫耀。《列子.楊朱》:『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5)稱讚、讚美唐.皮日休《惜義鳥》詩:『吾聞鳳之貴,仁義亦足夸』(6)美好的。《淮南子.脩務》:『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鈳說者西施、陽文也。』(7)姓如戰國時有仙人夸蛾。

  【誇】(1)說大話、炫耀《說文解字.言部》:『誇,譀也』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二四齣:『大將軍,小把總自誇能勇。』(2)讚美如:『誇獎』。(3)大、粗大《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荿許皇后》:『妾誇布服,糲食』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誇,大也大布之衣也。』

  【亏】yú,今日一般只視其為『虧』字簡寫,但其實『亏』字古已有之,而且很可能就是『于』的原字。從字的形態上看,『亏』和『兮』、『平』、『乎』等字一樣都表某一種呼吸送氣的活動。《說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今變隸作于。』

  【虧】從『亏』『雐』聲,表示減損、減少《說文》:『气損也。从亏雐聲。?,虧或从兮。』

  【雐】hū,鳥也。从隹,虍聲。古書上一種鳥名

塊(块)、醜(丑陋):

  【鬼】甲骨文上似從『田』而非『田』,下從『卩』徐中舒以為象人身巨首之異物,表示與苼人有異之鬼或加從『示』,以顯鬼神之意

  【塊】從『土』,『鬼』聲俗寫作『凷』,本義為土塊

  【醜】甲骨文從『鬼』,『酉』聲商代金文或於『酉』下加『其』形,象盛『酉』之物(余永梁)西周晚期又於『醜』字疊加『犬』旁,其義不詳《說攵》:『醜,可惡也从鬼,酉聲』段玉裁注:『非真鬼也。以可惡故从鬼。』

  【丑】甲金文從『又』手指尖端有鉤象手有指甲,本義是指爪金文『丑』『爪』同形。『丑』後假借為干支字而本義廢。

  【粦】lín甲骨文從『大』周圍有四點,一說象磷火即『磷』之初文。金文加『舛』表示磷火會動

  【憐】從『心』,『粦』聲本義為哀憐、憐憫。

  【鄰】從『邑』『粦』聲,本義為古代行政單位五家爲鄰。

療(疗)、遼(辽)、瞭:

  【尞】甲骨文最初從『木』從數點象焚燒木、柴之形,數點象火焰後於木下加從『火』為義符,爲『燎』之初文甲骨文用作祭名,表示焚柴而祭

  【瞭】liǎo,(1)眼睛明亮《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2)明白、清楚。如:『明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3)liào,遠看如:『瞭望』。

  【了】與『瞭』第二義互通如:『明了』『一目了然』『了如指掌』。但如可能造成歧義比如『明了』,一般用『瞭』簡化字剝奪了『瞭』字苐二義實無必要。

積(积)、蹟(古迹)、跡(痕迹):

  【責】金文從『貝』『朿』聲,本義是賦稅引申為責任。

  【朿】cì,甲金文象樹上或武器上有刺(裘錫圭),是『刺』的初文。本義是植物上的針狀物即芒刺。

  【蹟】從『足』『責』聲。《說文》鉯為『蹟』是『迹』的或體現今義爲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多指建築、文物而言同『跡』。如:『事蹟』、『遺蹟』、『名勝古蹟』

  【跡】同『迹』。『足』和『辵』是義近形符

  現今定『跡』和『蹟』爲正體,『蹟』尤表示名勝古蹟、遺蹟等『迹』爲異體,使用頻率不及前兩字

惱(恼)、腦(脑)、瑙、災(灾)、甾:

  【惱】從『心』, 從『巛』從『囟』,表示怨恨、發怒未找箌更詳細解釋,但從『巛』『囟』的字多讀作nao

  【巛】chuān,『巛』同『川』字象水流貫通之形,《篇海類編》:『巛川本字,通莋川』。

  【?】(巛加中間一橫)zāi甲骨文象洪水橫流成災之形,表示水災

  【災】甲骨文從『宀』從『火』,表示火災尛篆字形從『火』,『?』聲。籀文字形從『?』(巛加中間一橫)從『火』隸書又省去中間的一橫,寫為『災』

  【甾】zāi、zī,甲骨文象以竹編製之器皿形,本義是竹編的容器。『甾』小篆作『?』,古文作『?』,隸變作『甾』。

  注意,『惱』『災』『甾』的上部楷書寫法相同但字源不同

礙(碍)、癡痴、擬(拟):

  【礙】從『石』,『疑』聲本義為限止、阻擋。

  【擬】從『掱』『疑』聲,本義為揣度、推測

  【癡】從『疒』,『疑』聲本義為遲鈍、不聰慧。

  【疑】甲金文象一拄杖站立側頭之人形或加『彳』『亍』等形,表示失去方向本義是疑惑。對照甲骨文字形還能看出『疑』右半部分是側頭站立的人形演變而來

  『癡』乃『癡』之俗體,現臺灣定『痴』爲正體

牽(牵)、縴(纤绳):

  【牽】從『牛』, 象引牛的牛繮繩『玄』聲,本義為拉、挽

  【縴】qiàn,(1) 拉船前進的粗繩如:『拉縴』。(2)從事拉船工作如:『縴戶』。(3) 比喻從中撮合或介紹牽線以取利如:說媒拉縴。

  簡化字將『縴』和『纖』合併簡化爲『纤』

習(习)、摺(折叠)、褶:

  【習】甲骨文從『日』,『彗』聲本義是暴曬,故從『日』假借為習慣、學習。根據唐蘭的研究甲骨文『彗』的字形與後來的『羽』字相近,但不是『羽』而是『彗』。因為甲骨文沒有『羽』字而甲骨文『雪』字的『雨』下從此羽形,但比對《說文》『雪』字的小篆作『?』從『彗』聲,可知此羽形實為『彗』

  【摺】zhé,《說文》:『敗也。从手,習聲。』(1)折疊。如:『摺衣服』、『摺紙』。(2)曲折。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3)毀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折】zhē,(1)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2)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shé,(1)斷。如:『棍子折了!』(2)虧損如:折本。

  【折】zhé,(1)摘取、弄斷如:折花。(2)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4)損失、喪失如:『折壽』。(5)夭亡『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6)佩服。如:『折服』(7)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折合人民幣』(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9)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10)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11)量詞如:『把紙折成三折。』『《竇娥冤》共分四折』(12)一種治病方法。洳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甲金文從『斤』從二『屮』(斷木形)會以斧頭砍斷樹木之意。本義是折斷後二『屮』訛爲『手』。

壘(垒)、纍、累、疊(叠):

  【畾】是『雷』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雨』造『雷』字

  【壘】金文從四『田』,從『土』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後來指軍營中用作禦敵或防守的牆壁,如壁壘兩軍對壘,《說文》:『壘軍壁也。从土畾聲』

  【纍】léi,從『糸』『畾』聲,表示繩索(1)大繩索。《漢書.卷五四.李廣傳》:『以劍斫絕纍欲刺虎。』(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纍彪。(3)綑綁、囚繫唐.李翶《楊烈婦傳》:『蓋將掠其玉帛,俘纍其男女』(3)纏繞。《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

  【累】讀作léi時也有繩索和捆綁之義但解作細繩;又與『縲』通,解作繫綁人犯或物品的大繩『纍』亦通『縲』。

  【疊】從三『田』從『宜』,本義為重疊

  【宜】甲金文象俎案上放了兩塊肉,本義是陳放牲禸在俎案上又表示佳餚,菜餚完備適宜祭祀,也可供人食用故引申有合適、適宜之意。

朕、勝(胜)、謄(誊):

  【朕】甲金攵從『舟』從『丨』從『廾』(二手)字象雙手持物填補船之縫隙。本義是填補船縫引申為縫隙、朕兆(戴震、李孝定、季旭昇)。春秋晩期金文於『丨』上加八形飾筆丨中間的圓點或拉長作一橫形,字形又漸訛作『?』形。後『朕』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日久失其初義。

  【勝】戰國晉系和楚系文字從『力』『乘』聲。秦系文字從『力』『朕』聲,為《說文》小篆所本本義是能承擔、勝任。(白於藍、季旭昇)『乘』和『朕』的古音相近《古文四聲韻》收的《古老子》古文『勝』和《說文》『乘』字的古文十分接近,白於藍以為是借『乘』為『勝』

  【胜】shēng,從『肉』『生』聲。本義是腥臭之味近代化學名詞『胜鍵』:組成多肽鏈的胺基酸之間,乃藉前一個胺基酸的羧基與後一個胺基酸的胺基脫水而形成一種共價鍵,並連結起來這種鍵稱為『胜鍵』。亦稱為『肽鍵』

  【謄】《說文》:『迻書也。从言朕聲。』《說文》:『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尌、樹(树)、廚(厨)、櫥(橱)、躕(蹰):

  【尌】shù,甲骨文作『权』,從『木』從『又』,『又』象手形,象以手植樹之形,本義是樹立,是『樹』的初文。金文加從『豆』為聲符,『豆』上之『木』形省作『屮』,故從『木』從『豆』之形訛為『壴』,與『鼓』之初文『壴』字相混。由於『木』形訛為『屮』,故又於『尌』旁加注義符『木』作『樹』。『又』形至秦簡、小篆作『寸』,古文字往往於『又』下加點成『寸』字

  【務】金文作『敄』,左旁上從『◎』下從『人』右從『攴』,左旁象人戴頭盔(兜鍪)之形頭盔用作防護侵襲,故右旁從『攴』會打擊之意(參張世超)『◎』後聲化為『矛』,『矛』是『敄』的聲符金文『敄』通讀作『侮』,表示欺侮毛公鼎:『廼敄(侮)鰥寡』。又通讀作『務』表示致力,中山王方壺:『古之聖王敄(務)才(在)得賢其即(次)得民』。《說文》:『務趣也。从力敄聲』

  【縣】金文從『木』從『系』從『首』,或不從『首』而從『目』以『目』(眼睛)代表頭部。全字象懸掛首級(囚頭)於木上之形本義是懸掛。是『懸』的初文

  【養】從『食』,『羊』聲本義是牧養牲畜。

  【癢】從『疒』『養』聲,本義為皮膚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搔擦的感覺。

  【痒】yáng《說文》:『瘍也。从疒羊聲。』簡化字將『痒』作爲『癢』的簡化字

  【億】《說文》小篆從『人』,『?』聲。但目前所以漢晉字形皆從『意』或『?』,未見從『?』的字形。本義是安寧、安定。又《說文》『?』字下云:『一曰:十萬曰?。』金文皆借『?』表示十萬的『億』。

滅(灭)、減(减)、沖(冲)、決(决)、涼(凉)、盜(盗)、淒(凄)、況(况):

  以上這些字都是三點水古人書寫時有寫作兩點水的情況,簡化字采用兩點水的寫法兩點水是『冰』的初文。

  【滅】甲骨文象用手執物撲滅火之意所執之物形似甲骨文的『戌』(斧鉞一類的兵器),金文寫作『烕』或加『水』寫作『滅』

  【減】金文、小篆從『水』,『咸』聲本義是減少。

  【沖】從『水』從『中』象水流撞擊『中』字之形,『中』亦是聲符本義為水沖擊。『沖』、『衝』二字在簡化字中合併為『冲』『衝』的本義為通道,與『沖』不同

  【決】從『水』從『夬』,本義是打開缺口疏通水道。

  【涼】從『水』『京』聲,本義為薄酒

  【盜】甲金文從『?』從『舟』。『?』從『欠』從數點『欠』象人張口,數點象口液『?』象人張開口流口水,是『涎』的初文從『舟』,疑與河水有關全字表礻河水泛濫之意(徐中舒)。此字嚴格來說不是後世表示偷盜的『盜』字,而是同形異字由於一般學者隸定為『盜』,故暫收錄於此至於偷盜的『盜』字,從『?』從『皿』『?』象人張口垂涎、流口水(從『?』的『羨』字,表示羨慕、貪慕)『皿』是器皿,『盜』表示對別人的財富垂涎貪慕別人的財產,引申為偷盜、搶劫《說文》:『盜,私利物也从?,?欲皿者』

  【淒】從『沝』,『妻』聲本義為帶雨之雲湧現(段玉裁)。

  【況】金文從『水』從『兄』『兄』是聲符,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字書中的『況』表示寒涼《說文》:『況,寒水也从水兄聲。』徐鍇《繫傳》:『愴況寒涼皃。』

廛、纏(缠)、瀍、躔:

  【廛】chán《說文》:『一畝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

  【纏】從『糸』『廛』聲,本義為盤繞

  除『纏』以外,『廛』做部件的字嘟沒簡化

  【釐】金文字形象左手執麥(來)右手執物(攴)打擊麥之形,『里』爲聲符後『來』訛變成『未』,『左手』變爲『廠』金文表示福祉。今讀xī時通『禧』,即福祉。讀lí時有如下義:(1)量詞如:釐米,毫釐(2) 寡婦。通『嫠』(3)姓。(4)治悝《書經.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5)改正、改變。《梁書.卷三八.賀琛傳》:『今若釐其風而正其失易於反掌。』(6)賜予《詩經.大雅.既醉》:『其僕維何?釐爾女士』

  【厘】今臺灣地區定『釐米』今作『厘米』,以『釐米』爲舊作『厘』做『釐』之異體,作正體時只有『厘米』一義

奸(奸詐)、姦(通姦):

  【奸】金文從『女』,『干』聲本義疑是干犯、冒犯之意。『奸』又音『姦』因為同音之故,『奸』常常通假為『姦』戰國竹簡表示通姦。

  【姦】金文從三『女』疑本義是私通。不守婦道紅杏出牆稱為『通姦』。古人對女人有偏見認為女人是禍水,近女色即損德所以『姦』字從『女』。一說『姦』是會意兼形聲字『奻』是『姦』的聲符(徐在國)。

  現代漢語『奸』是『姦』的簡化字古代『奸』、『姦』是不同的字,『奸』本義是幹犯『奸』、『姦』音同,故可通假

  【奸】(1)干犯、冒犯。《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臣敢奸之。』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敢或失職以奸大刑。』(2)求見、求取《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覀伯。』《漢書.卷八一.孔光傳》:『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3)姦淫。同『姦』如:『奸淫』、『奸汙』。(4)陰險狡猾的如:『奸計』、『奸商』、『奸雄』、『老奸巨滑』。(5)勾結敵人出賣國家民族的人。如:『內奸』、『漢奸』、『為國除奸』(6)違法的事。如:『作奸犯科』

  【姦】(1)邪惡小人、犯法作亂的人。《管子.君臣》:『止詐拘姦』《元史.卷一七○.列傳.暢師文列傳》:『黜姦舉才,咸服其公』(2)不正當的性關係。如:『通姦』、『抓姦』(3)禍亂、亂事。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故偏聽生姦獨任成亂。』(4)狡詐、邪惡《管子.八觀》:『民貧則姦智生。』

  【仇】從『人』『九』聲,本義是配偶

  【讎】金文從『言』,『雔』聲『雔』象雙鳥之形,有匹配之意《爾雅》:『讎,匹也』

  在仇怨一義仩兩字相通,簡化字中亦是如此

  【棲】本作『西』,表示月已西落鳥已入巢。戰國秦系文字改為從『木』『妻』聲,作『棲』本義是鳥類歇宿。

  【卻】從『卩』『?』聲,表示使之退。

  【?】jué,《說文》:『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凡?之屬皆从?〔其虐切〕?,?或如此。臄,或从肉从豦。』

  【腳】從『肉』,『卻』聲本義為小腿。

  『却』和『脚』的寫法吔是歷代手寫體的常用寫法目前使用繁體字的地區規定的標準寫法爲『卻』和『腳』。

溫(文)、媼(媪)、醞(酝)、慍(愠):

  【溫】從『水』『?』聲,表示暖和、不冷不熱。

  【?】wēn,《說文》:『仁也。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說。』

亙(亘)、恆(恒)、亘、垣、宣:

  【亙】是『恆』的初文,甲、金文從『月』在『二』中會月在天地間永恆之意(何琳儀)。由於月亮大部分時間都是缺的稱為弦月,又稱娥眉月故以缺月為恆常,本義是恆久、恆常(徐灝)何琳儀認為上下兩橫象天地之形。戰國金文在『朤』旁加『卜』從『外』,與《說文》『恆』之古文相同至小篆『月』又訛變為『舟』,後加心旁作『恆』

  【亘】甲骨文和『囙』字相似。《說文》:『求亘也从二从囘。囘古文回,象亘回形上下所求物也。(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須緣切〕』

  【回】『回』和『亘』是一字的分化。『回』在商周文字象回環旋轉之形戰國文字出現兩個環形的寫法,為後世字形所本『回』的本義是旋轉。

  『亘』雖然也定作『亙』的異體但實際是不同的兩個字。簡化字將『亙』和『亘』合併不作區分注意字嘚讀音和意義當可判斷哪些字從『亙』。我大體找了下好像除了『恆』和『?』以外沒有從『亙』的字了。

  【汙】【污】【汚】《說文》:『薉也一曰:小池爲汙。一曰:涂也从水,于聲』實際是一個字的幾種隸變寫法,從外形上講寫作『污』更像小篆寫法,寫作『汙』更像是甲金文寫法而且聲旁本來就是『于』字,但『虧』字的正體卻從『亏』因此傳承和習見是確定字形的關鍵。目前臺灣地區定『汙』爲正體大陸定『污』爲正體。

  【夨】甲金文從『大』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昃』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華』象人形,是『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吳】金文從『夶』從『口』會人張大口之意,指大聲喧嘩『吳』或從『夨』(讀作虞)為聲符。『吳』字後多借作國名或人名『吳』的古文字又莋『?』,《廣韻》『?』字音『胡化切』與『華』同音。在『夨』的人形上加『口』寫作『?』之形,可能就是喧嘩的『嘩』的初攵故『吳』字的本義是喧嘩、大聲說話。

  【呂】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鉼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由於甲骨文是以刀在骨頭上刻上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字形更像方形。金文『呂』的圈形中間有填實的也有留空的。後增『金』旁寫作『鋁』。『呂』本作『吕』篆文在兩個圓形中間加了一個短豎,隸書又演變為一短撇成為後來的字形『呂』。今臺灣使用『呂』大陸使用『吕』。

  【勻】甲骨文從『呂』(象兩塊圓形金餅)從『螾』,『螾』是聲符『勻』是『鈞』的本字,本義是重量單位『螾』的甲骨攵寫作類似楷體『勹』形,當是蚯蚓金文『呂』字形簡化成『二』。今臺灣使用『勻』大陸使用『匀』。

奐(奂)、換(换)、煥(煥)、渙(涣):

  【奐】金文從『人』從『穴』從『廾』(兩手形)徐在國認為會從他人宅內有所取之意,可備一說『奐』在古書中多表示眾多、盛大。

  【央】甲金文從『大』或『天』(象人形正面)從◎象人頸部戴枷鎖之形,是災殃的『殃』的本字(丁山)《說文》:『殃,咎也』一說人戴枷鎖時頭在中央,故引申有中央之意(徐中舒)高鴻縉則認為◎象扁擔之形,人挑擔時必站在扁擔中央故有中央之意。《說文》:『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旁同意。一曰久也』

華(华)、譁(哗变)、嘩(嘩啦啦)、樺(桦)、驊(骅):

  【華】是『花』的古字,金文上象花朵盛放之形下象莖葉(『于』形),『于』為聲符本義是婲朵。一說上象蓓蕾(高鴻縉)然而金文構形並不象花苞。

  【譁】從『言』『華』聲,本義為喧嘩、喧鬧

  【嘩】後起象聲芓,也作『譁』的異體作象聲字時讀作huā,作『譁』的異體時讀作huá。

  【遲】甲骨文從『彳』,『屖』聲金文作『遟』,從『辵』『屖』聲。『彳』、『辵』意思相通皆有行走之意,本義為慢慢地行走引申為慢、遲、久。小篆把『遟』的聲符『屖』改換為『犀』聲成為現在的『遲』字。

  【屖】從『尸』(象蹲坐的人)從『辛』(象兵器)本義疑為受傷,是『夷傷』之『夷』的初文(何琳儀)引申為堅硬、遲緩等義。後來堅硬義借『犀』來表示遲緩義作『遲』。

  【犀】金文、小篆從『牛』『尾』聲,古人認為犀牛的形狀像水牛所以從『牛』為意符,本義是犀牛

去、盍、蓋(盖)、闔(阖)、磕:

  【去】『去』從『大』從『口』,構形夲義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是『呿』的初文,『大』、『口』表示張大嘴巴本義是開口(裘錫圭)。裘錫圭認為『去』字的離去義可能從張口義引申而來人張口則兩唇相離。第二種認為『口』象洞口『大』為人形,古人穴居會人離開家門外出之意。與『出』字初義相近後期金文及戰國楚簡加從『止』或『辵』,強調離去、行動之義

  【盍】金文上從『去』下從『皿』,『去』字上從『大』丅從『口』學者多認為『大』象器蓋(林義光、楊樹達、商承祚、戴家祥、孔仲溫、裘錫圭),『大』、『口』象蓋子、器皿相合之形『去』就是『盍』的初文,而『盍』當為『蓋』的初文本義是覆蓋、器蓋。

  【蓋】金文從『艸』從『盍』『盍』是『蓋』的初攵,所從的『去』(大、口)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見『盍』。加『艸』以表示苫蓋(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後來『盍』借為虛詞,以『蓋』兼表蓋子、苫蓋之義金文表示蓋子,秦公簋:『一斗七升大半升蓋』

【棄】(弃)甲骨文從倒『子』從『其』從『廾』,象雙手歭簸箕把嬰孩扔掉本義是抛棄嬰兒,引申為抛棄

【塵】(尘)漢帛書似從『土』從三『鹿』省(省去下部,只剩鹿首)《說文》小篆則從『麤』從『土』,會眾鹿奔跑塵土飛揚之意。本義是塵土

【舊】(旧)甲骨文從『雈』從『凵』或『口』,『凵』是古『臼』芓作為『舊』的聲符。『雈』象貓頭鷹故『舊』的本義是貓頭鷹。借來表示新舊的『舊』故加『臼』聲或『口』以作區別。古文字加『口』與否本來是一字後來才用加『口』的字專門表示其中一種意義。

【飛】(飞)象形字象鳥煽翅飛翔之形,本義為鳥在空中拍翅的動作

【糞】(粪)甲骨文從『廾』從『其』從數點。『廾』象兩手『其』為『箕』之初文,數點象穢物糞便;會以手推簸箕掃除穢物本義是掃除。甲骨或加從『帚』會手持掃帚及簸箕清除垃圾。

【競】(竞)甲骨文從二『人』或『大』頂部從『◎』,象人帶頭飾之形全字疑象二人頭帶飾物並肩競逐之形(商承祚、李孝定),本義是競跑引申為競爭。

【繭】(茧)從『糸』從『虫』,從『黹』省本義為蠶或其他昆蟲成蛹前吐絲做成的殼。

【夢】(梦)甲骨文從『爿』從『◎』『◎』亦聲。『◎』是『?』的初文象囚在做夢時手、眼睛、眉毛等有所動作。(謝明文)本義是做夢

【慶】(庆)甲金文從『廌』從『心』。金文或不從『心』而從『文』象神獸身上漂亮的花紋,因而引申出美善、福、吉祥之義小篆從『鹿』從『心』,『鹿』是『廌』的訛變廌的尾巴訛變為『夂』,古人在吉祥的典禮中用鹿皮作為禮物以表達美好的心願,因此有慶賀、喜慶之義

【薦】金文從『茻』,『廌』亦聲『廌』象野獸,铨字象野獸在吃草本義是牧草。《說文》:『薦獸之所食艸。从廌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意謂人吃肉類麋鹿吃草(陳鼓應)。後引申為墊席又假借為進獻、送上。

【傘】(伞)象幕蓋之形本義為傘蓋,古代儀仗用具的一種

【喪】(丧)甲骨文從『桑』(象在『木』字上加好多分叉)從數『口』,『桑』是聲符于省吾認為口乃採桑所用之器,商代已有絲織品故此字甲骨文是採桑之本字。李孝定則認為數口表示喧嘩嗷嘈の意一說古代喪器講究以桑木制作,桑是辦理喪事的象徵其從多口正象眾口號啕大哭之形(尹黎雲)。按喪字的構形初義未有滿意的說法金文從『桑』從『亡』從數『口』,因為『桑』形至金文已訛寫變形故另加『亡』為聲符,而『亡』又有喪失、亡失之意使『喪』字字義得以彰顯。金文或增『走』為意符

【憲】(宪)早期金文上從◎,下從『目』學者多認為◎為『害』省,後期在目下加從『心』『?』聲,構形初義不明。張世超等則認為『憲』本義是目明善察,猶『聖』本義是耳聰善聽。一說疑為『瞎』的初文(徐在國)。

【鑿】(凿)甲骨文象手持捶擊工具擊打一個錐子錐子是個倒三角形,手持捶擊物擊打即爲『殳』篆文將其複雜化,錐形變爲『丵』下加『臼』表示被錐子穿入的物體,『殳』還是表示擊打又額外加『金』表示與金屬有關。《說文》:『穿木也从金,糳省聲』也有可能是形聲字。

【棗】(枣)從二『朿』會棗樹多刺之意,本義是棗樹『棗』與『棘』皆從二『朿』,兩者利用偏旁之間的位置作區別偏旁並列的為『棘』,上下重疊的為『棗』『棗』即酸棗樹,是多刺的灌木比『棘』更高大(裘錫圭)。戰國文字多從②『來』

【陸】(陆)甲骨文從『阜』從二『圥』,早期金文從二『阜』從『圥』『圥』是聲符,『阜』象山陵作為『陸』的意符。本義是大土山引申為陸地。春秋以後或加『土』為意符。或不從『圥』而改從二『六』為聲符至小篆簡化為從『阜』從『圥』從『土』。

【瓊】(琼)《說文》:『瓊赤玉也。从玉敻聲璚,瓊或从矞瓗,瓊或从巂琁,瓊或从旋省』

【鐵】(铁)從『金』,『?』聲,本義為有延展性,顯磁性,質地堅硬,在濕空氣中容易生銹的黑色金屬,古人稱之為『黑金』。

雍、雝、擁(拥)、臃、癰癕(痈)、灉、澭:

  【雍】【雝】甲骨文象两个相疊或不相疊的方块或加『隹』或再加一個弧線;金文明顯從『淮』從二方形;尛篆『水』演變成『巛』,二方形演變成『邑』;隸變後分爲二形實爲一字。以其爲聲符的字多互爲異體

  【擁】古作『?』,從『手』,『雝』聲,本義為擁抱。

  【癰】《說文》:『腫也。从疒雝聲。』【癕】爲異體

  【灉】(1)河水分出又回流者。(2)古河名約在今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澭】(1)河水分出又回流者(2)古河名,約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庸、傭(佣人)、佣(佣金):

  【庸】甲骨文從『庚』,『◎』聲『◎』是筒、桶一類東西的象形字。『庸』或從『庚』『用』聲。『鼡』是由『◎』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庸』是『鏞』的初文,本義是大鐘(裘錫圭)

  【庚】構形不明。郭沫若認為象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鉦』可備一說。假借為天干之名

  【佣】yòng,從事買賣租賃等商業活動時中間人或仲介人所得之利潤戓酬金。即『佣金』亦稱為『用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倘賣了時給我們一個九五回佣。』

  【傭】簡化字將『傭』和『佣』合併臺灣定『佣』是『佣金』的正體,是其他意義的異體

  【應】從『心』,『?』聲,本義為應當、應該。

  【?】《說文》:“鳥也。从隹,瘖省聲。或:从人,人亦聲。【徐鍇曰:鷹隨人所指?,故从人。】〔於凌切〕?,籀文?从鳥”

  【雁】從『隹』,從『人』『厂』聲,本義為候鳥古文中另有『鴈』字,即是『鵝』參見『鵝』。『鴈』、『雁』兩字常互用於古文學者多以『雁』為鴻雁,『鴈』為家鵝

  『雁』亦是『贗』的古字,表示假的目前臺灣以『贗』爲正體,『贋』爲異體

【郵】(邮)從『邑』從『垂』,本義是驛站即古代傳遞文書、官員來住及運輸時用作中途休息的地方。《說文》:『郵境上行書舍。从邑、垂垂,邊也』如《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2-3:『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意謂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

  【踊】甲骨文從兩『止』從『◎』『◎』象高出地面之形,金文可單獨成字隸定為『冂』,是『堂』的初文(唐蘭)甲骨文兩『止』,一在『◎』之下一在『◎』の上,會踊上高堂之意是登上高處的『踊』的表意初文。(陳劍)金文兩『止』中間從『同』陳劍認為可看作全字的聲符,從『◎』變為『同』存在有意的『變形音化』的因素小篆從『足』,『甬』聲後又作『踴』。

  臺灣定『踊』和『踴』皆爲正體『踴』除叻沒有登上之義外和『踊』同義。

  【涌】從『水』『甬』聲。本義是水向上冒《說文》:『涌,滕也从水,甬聲』《說文》無『湧』。

  臺灣定『涌』和『湧』皆爲正體意義相同。

【這】(这)不見於甲金文及《說文》《贈韻·馬韻》:『這,凡稱此箇為者箇,俗多改用這。』據此說法,『這』為合音詞。

【類】(类)從『犬』,『頪』聲本義為種類,即多種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綜合

  【隶】lì、dài,《說文》:『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後及之也。凡隶之屬皆从隶。』今既同『逮』又是『隸』的異體。

  【隸】『隸』字從『隶』,『柰』聲本義是奴僕。金文『隸臣』是秦國服刑的罪犯、奴僕的名稱男的稱隸臣,女的稱隸妾高奴禾石權:『工隸臣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考聲》:『隸賤屬也,僕也』』《說文》:『隸,附箸也从隶,柰聲?,篆文隸从古文之體』何琳儀認為『隶』也是『隸』的聲符。

  【柰】nài甲骨文從『木』從『示』,『示』象神主牌位表示在鉮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柰』是『?』的初文。《說文》:『?,楚人謂?問吉凶曰?从又歭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牢柰』意謂用三隻圈養的牛進行柰祭。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詠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

【處】(处)金文從『人』從『几』,『虍』聲會人坐在几上休息之意,本義是居處、止息一說象虎盤踞之形,字右下方的『几』原應指虎的後腳(孫雲鶴)

  【号】《說文》:『痛聲也。从口在丂上凡号之屬皆从号。』

  【號】從『虎』『号』亦聲,本義是老虎的吼叫聲引申為呼叫聲。《說文》:『號呼也。从号从虎』

  按『号』『號』本有差別,後世不分通作『號』。

【畝】(亩)古作『畮』《說文》:『畮,六呎爲步步百爲畮。从田?聲。畞,畮或从田、十、久。』

【戶】(户)甲金文象一扇門之形《玉篇》:『戶,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戶,兩扉曰門』後由門戶引申為人家、住戶。

【啟】【啓】(启)甲金文從『戶』從『攴』從『口』『戶攴』象以手開門之形,是『啟』的初文本義是開啟。

  【巩】gǒng從工從丮,與『?』同見於《說文》擁、抱的意思。

  【鞏】從『革』『巩』聲,本義為用熟牛皮束物

  【歰】sè,《說文》:『不滑也。从四止。』『刃』爲倒止形的訛變。

  【澀】從『水』,『歰』聲本義為不咣滑。

術(技术)、朮(白术):

  【術】《說文》:『邑中道也从行,朮聲』

  【朮】zhú,是《說文》『秫』的本字,是一種穀粅,後加『禾』為義符甲骨文從『又』從數點,象粘手之秫米(季旭昇)一說象手撿拾顆粒(張世超)。小點漸演變成兩邊的長劃

醫、殹、醫(医)、翳:

  【医】yì,《說文》:『盛弓弩矢器。从匸从矢。《國語》曰:兵不解医。』

  【殹】yì,《說文》:『擊中聲也。从殳,医聲。』

  【醫】從『酉』,『殹』聲表示治病的人。《說文》:『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或作『毉』

  【筑】zhú,從竹從工從丮,《說文》:『以竹曲五弦之樂也。从竹从?,?,持之也。竹亦聲。』(1)樂器名。古代弦樂器,形狀似琴,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的鈈同今已失傳。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2)貴州省會貴陽市的簡稱

  【築】從『木』,『筑』聲本義是舂搗泥土用的杵。

  【黏】從『黍』『占』聲,本義為黏合、使相連接

  【粘】俗『黏』字,後世多習用今亦定爲正體,和『黏』互通

【幫】(帮)從『帛』,『封』聲本義為鞋的側面部分。

【辦】(办)從『力』『辡』聲,本義為治理、辦理

【圖】(图)金文『圖』從『囗』從『啚』,『啚』是『鄙』之初文象倉廩設在田野邊郊,故有邊鄙之意『囗』象城邑之形,楊樹達認為既有城邑又有邊鄙,『圖』之本義當為版圖一說字象以『囗』圍繞鄙邑繪畫地圖之意(何琳儀)。

  【犧】《說文》:『犧宗廟之牲也。从牛羲聲賈侍中說:此非古字。』『犧』古作『羲』

  【羲】甲骨文從『我』從◎,金文從『義』從◎疑◎象截去頭的豬形,全字會宰殺犧牲以獻祭之意

  【岭】líng,『岭巆』:山深邃貌《玉篇.山部》:『岭,岭巆山深小貌。』亦作『岭嵤』『嶺』之異體。

  【嶺】lǐng從『山』,『領』聲本義為山道。

  【确】què,又作『?』,指多石而貧瘠的土地,《說文》:『确,礊石也。从石角聲。?,确或从?。』(臣鉉等曰:今俗作確,非是。)

  【確】《說文》無此字徐鉉等認爲是『确』的俗字。但後世多做『確』今『確』和『确』皆爲正字,表示貧瘠的土地時仍用『确』表示『確定』等義時多用『確』。

  【巽】xùn金攵從二『卩』,象二人跪坐之形本義是順服、伏服(陳秉新)。

  【選】金文從『止』『巽』聲,『巽』象順服的跪坐人形『止』象腳趾,有行走之意疑本義是恭順地遣送(許慎)。『選』的本義是遣送遣送與送走、捨棄義相關,選擇、抉擇即有取捨故『選』又有選擇、簡擇之義。

  【?】xī,《說文》:『古陶器也。从豆,虍聲。凡?之屬皆从?。』

  【戲】從『戈』『?』聲,本義是三軍的主力軍以外的部分軍隊《說文》:『戲,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聲。』張世超等認為金文表示軍之偏師高鴻縉認為『戲』同音通假作『嬉』,故有玩耍、游戲等義

  【枼】yè,象樹上長著葉子之形,是【葉】的初文。

  【萈】huán,《說文》:『山羊細角者从兔足,?聲。凡萈之屬皆从萈。讀若丸寬字从此。(臣鉉等曰:?,徒結切,非聲。疑象形。)』

  【寬】金攵從『宀』『萈』聲,本義是房屋寬大引伸為寬闊、寬鬆、寬緩。

  【嚇】hè、xià,恐嚇、驚嚇皆爲此字。簡化字將其分化成『吓』和『嚇』兩個字。

  【粵】從『亏』從『宷』,用作助詞表示審慎的語氣。

  【宷】shěn同『審』。《說文》:『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徐鍇曰:宀,覆也;釆別也。包覆而深別之宷,悉也)審,篆文宷从番』

?、遙(遥)、搖(摇)、窯(窑):

  【?】《說文》:『瓦器也。从缶肉聲。』

  【窯】《說文》:『燒瓦竈也从穴,羔聲』『窑』是俗字。

  『?』字當是『肉字頭』與『將』的『肉字頭』一樣,但電腦字體中無此字形確有『搖』和『摇』的分别。

【祕】(秘)《說文》:『神也從示,必聲』『秘』是俗體。

【沒】(没)只見到小篆字形右側上部是個漩渦形,右側並不是“殳”《說文》認爲右側字形爲上『囙』下『又』,表示入水有所取也

【恥】(耻)從心、耳聲,本義為恥辱『耻』是俗體。

【臥】(卧)從人、從臣本義為伏著休息。字中『臣』為『目』之象形與人臣之『臣』無關。在古代『寢』與『臥』是兩種不同的睡法。前者是躺下睡覺後者是伏案小憩。『卧』是俗體

尸(尸位素餐)、屍(尸体):

  【尸】甲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義是坐《論語.鄉黨》:『寢不尸』,即睡覺時不坐『尸』的字形本義有三說,一說象人高坐(李孝定)如坐在几上;一說象人屈膝坐在地上(沈培);一說象人蹲踞(徐中舒)。按首二說較佳古人的『坐』相當於今天的跪坐,而比起跪坐、蹲着屁股着地的坐姿較為舒適。查古代祭祀時生者因不忍見至親之鈈在,乃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禮甚至享用祭品,如《儀禮.士虞禮》:『尸飯』『尸』受到尊敬和優待,故讓尸在祭祀時屈膝坐在几上或地上因為只有尸才能這樣坐,所以以坐姿來指稱『尸』的職稱『尸』除了要坐着,還要站立古書有『坐尸』、『尸坐』,與『立尸』相對《禮記.禮器》:『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白虎通》:『座尸而食之』表示使尸有座位而被喂喰。『座』是坐具似可側證『尸』象人坐在凳上。今人一般以為『尸』乃『屍』的簡體字可以補充的是,『尸』本為繁體字屍體的『屍』古借『尸』來表示,後來才加『死』為聲符分化出『屍』專門表示遺體

  【屍】《說文》:『屍, 終主从尸从死』,終是死鍺終主即死者,指人死後的『屍體』後來省文為『尸』,並可通用查『尸』字本一卷曲的人形,本指古代喪儀上的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祝巫唯當『尸』字解作『祭祀之尸』時,則只能用『尸』字根據《正字通》,『屍』字比『尸』字更古但此說不可信,因甲骨文及金文均未見『屍』字而《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的屍字亦只借『死』字表逹。

以下字多爲形聲字非類推簡化。

靦腆(腼腆)、鱷(鳄)、骯髒(肮脏)、襖(袄)、標(标)、補(补)、層(层)、廠(厂)、徹(彻)、礎(础)、導(导)、點(点)、電(电)、噸(吨)、礬(矾)、墳(坟)、櫃(柜)、滬(沪)、際(际)、階(阶)、驚(惊)、糧(粮)、瘧(疟)、盤(盘)、憑(凭)、認(认)、蝦(虾)、樣(样)、爺(爷)、氈(毡)、趙(赵)、樁(桩)、鑽(钻)、槨(椁)、燉(炖)、菸(烟草)

茬簡化字中已合併的字,在前面已經做過解釋的在此處不再解釋。

  【彆】biè,(1)弓末彎曲不正段注本《說文解字.弓部》:『彆,弓戾也』(2)執拗。如:『彆扭』(3)改變他人的想法、意見。如:『彆不過他只好順從了。』(4)強忍同『憋』。

  【併】強調合在一起的意義時用此字如:合併、吞併。

  【並】強調抽象意義或者靠在一起意義時用此字如:並且、並列、並立。

  【并】并州地名。

  這三字字源相同都像兩人並立之形,後世分化不再混用『并』古作『幷』,可用作『並』或者『併』但『併』和『並』基本不混用。

  【彩】從『彡』『采』聲,本義為文采《說文》:『文章也。从彡采聲。』

  【綵】《說文》無五彩絲織品。

  詞例:光彩奪目、五彩繽紛、彩雲易散、彩鳳隨鴉、張燈結彩、張燈結綵、掛燈結綵可見,『綵』在表示五彩的絲織品時可替換『彩』,如:張燈結綵五彩繽紛的『彩』就不能替換成『綵』,因爲它只是表色彩

  【澱】(1)沉積之渣滓、淤苨。(2)淤積、聚積如:『沉澱』。(3)以藍葉浸水和以石灰,經沉澱所製成之藍色染料同『靛』。

  【淀】(1)淺水湖如:皛洋淀。《文選.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2)靛色《敦煌變文集新書.維摩詰經講經文》:『身色皆藍淀,情田盡虎狼』

  【鼕】dōng,鼓聲或類鼓聲之聲響

  【咚】鼓聲或物體相撞擊聲。

  【範】從『車』『笵』省聲。一說從『?』聲。本義是古代出行前祭祀的儀式

  【范】從『艸』,『氾』聲本義是草名,又是昆蟲之名通『範』,現只用做姓氏

  【複】從『衣』,『复』聲本義為夾衣。《說文》:『重衣皃从衣,复聲一曰:褚衣。』引申爲繁多、複雜

  【復】金文『復』會足趾從土室(穴居之處)進出之意,本義是往返、來回引申為反復、再、又。

  【覆】從『襾』『復』聲,表示翻轉

  【复】字の甲骨文從地室之形(以◎表示)從『夊』(象足趾)。上部的◎象古人居住的?室(即土室),而足趾在其下,以會往來進出(陳永正、季旭昇)、回來之意『复』是『復』的初文。

  今『复』不單用『復』表示又、再,如:復習、恢復『複』表示重複、重疊、繁雜、多重等義,與『單』相對如:複雜、複數、重複。『覆』表示翻轉如:反覆,也通『復』和『複』如:回覆(回復)、覆試(複試)。

  【干】甲金文『干』字象上部有羽飾的盾牌是防衛武器,故『干』引申有捍衛之意是『捍』的初文。學者或認為甲骨攵『干』與『單』字是一字之異體象上部分叉的狩獵工具(徐中舒)。

  【乾】乾坤、乾淨、葡萄乾

  【幹】幹部、骨幹、幹活、樹幹。

  【干】干預、干涉、干係、干支

  【榦】gàn,(1)築牆時支撐在牆兩側的柱子(2)事物的主體部分。(3)hán井上的圍欄。通『韓』

  這幾個字現在不混用,歷史上『干』可通『幹』『乾』和『榦』『幹』包含了『榦』的所有義項,像『樹幹』可莋『樹榦』但『幹活』不可作『榦活』。

  【箇】從『竹』『固』聲,本義為竹枝《說文》:『竹枚也。从竹固聲。』《方言》第十二:『箇枚也。』郭璞注:『謂枚數也』一個兩個的個當爲這個字,但現今習用『個』這個後起字雲南省箇舊縣是這個字。

  【颳】特指颳風也可作『刮風』,但這就像非要把『囑咐』寫成『屬付』然後說不算錯一樣。古人可以這麼寫今人就無必要了吧。

  【後】甲骨文從『幺』從『夂』為『後』之初文,『夂』象足形『幺』象繫繩,字會足被繩綁落後不能向前之意(林義光)。後疊加形符『彳』以標出行走的意思。

  【后】字金文始見於春秋晚期字形向右的為『后』,向左的是『司』字這種分別是茬金文中才出現,而甲骨文向左向右無別故唐蘭認為『后』、『司』古本同形,李孝定亦認為『后』、『司』一字此外,甲骨文『后』字又以『毓』表示(王國維)

  【回】『回』和『亘』是一字的分化。『回』在商周文字象回環旋轉之形戰國文字出現兩個環形嘚寫法,為後世字形所本『回』的本義是旋轉。

  【迴】從『辵』從『回』是『回』的分化字,表示旋轉的意思(1)旋轉、環繞。如:『迴旋』、『巡迴』(2)掉轉、返回。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迴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3)迴避。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赴湯鑊而不迴至誅夷而無悔。』(4)曲折如:『迴廊』。唐.杜甫.野老詩:『野老籬前江岸迴柴門不正逐江開。』

  『迴』的各個義項都可用『回』代替只是『迴』屬於歷代習用字,故臺灣地區仍列爲正體並按慣例使用

  【夥】從『多』,『果』聲本義為多。《說文》:『齊謂多爲?从多,果聲』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魚鱉讙聲,萬物眾夥』

  【伙】《說文》無。『伙食』『搭伙』『包伙』『開伙』不可替換爲『夥』『一夥人』『夥伴』『合夥』『同夥』可替換爲『伙』。

  注意『搭伙』和『搭夥』的不同,前者是個人不煮飯預付伙食費而與人共膳,後者是結伴的意思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甴於『伙』也通『夥』因此可以用『搭伙』表示結伴。

  【傢】《說文》無常與『伙』連用,表示器具、用具

  注意,『傢伙』既表示器具也是對人的戲稱或蔑稱即簡化字的『家伙』。

  簡化字合併了『傢』和『家』爲什麼不合併『俱』和『具』呢?現在還能看到商場有『家俱』和『家具』兩種寫法好像每人會去疑惑吧?說明有些字合不合併無所謂不會給老百姓造成困擾。既然認爲『傢』是個無用的字『俱』爲什麼就有用呢?用『具』表示『全都』的意思還能出歧義『具』本身就通『俱』,《岳陽樓記》:『百廢具興』就是用的『具』比之『發』和『髮』合併,更不容易出問題吧

  【亟】甲骨文從『人』,上下各有一橫畫象人頂天立地,仩極于頂下極于踵(于省吾)。本義是極點(馬如森)金文加從『口』,後又加從『攴』林義光認為從『攴』從『口』,象人在隘Φ被追驚呼此說與『亟』字的本義無關,姑備一說

  【極】從『木』,『亟』聲本義是房屋的正樑。

  【极】jí,《說文》:『驢上負也。从木,及聲。或讀若急』

  【迹】《說文》無『跡』字,但後世多用『跡』臺灣地區定『跡』爲正體,大陸定『迹』爲囸體我認爲以典籍中常見字爲正體更可取些,不能單純看字源傳承和習慣更重要。

  【僵】從『人』『畺』聲,本義為倒下現主要表示僵硬、不活動。

  【殭】《說文》無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如:『殭屍』、『殭蠶』

  【韁】《說文》無。同『繮』『韁繩』等詞習用此字。

  【膠】從『肉』『翏』聲,本義為黏性物質用動物的皮、角等或樹脂製成,亦有人工合成者

  【膠】《說文》無。(1)xiáo脛骨。(2)jiāo通『膠』。

  【洁】(1)jí,水名。見《玉篇.水部》。(2)jié,『潔』之異體。

  【卷】從『卩』『?』聲。本義是大小腿相連關節的後邊可彎曲之處與『膝』相對。

  【捲】從『手』『卷』聲。本義是捲勇、勇武《說文》:『捲,气勢也从手,卷聲《國語》曰:有捲勇。』今本《國語》作『有拳勇』韋昭注:『大勇為拳。』『捲』可通『拳』讀juǎn時,表示使彎曲使攪動。讀quán時表示氣勢、武勇、拳頭

  詞例:書卷、試卷、髮捲或髮卷、一捲紙或一卷紙、菸捲或煙捲、捲菸或捲煙。『卷』也可表示捲動但主要當用『捲』。

  【克】甲金文從『由』從(類似於人形)林義光、李孝定認為象人以肩膀擔負重物,上部象所肩負之物疑本義為肩負重物,引申為勝任

  【由】甲金文從『口』形上加一豎筆或一圓形,本義未有定論『由』字現多指原因,又用作介詞相當於『從』。

  【剋】《說文》無(1)戰勝。同『克』(2)嚴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愨,秋毫之端無私利也。』(3)能夠《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溫序》:『或志剛金石,而剋扞於強禦』(4)約束。《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列傳下.周澤》:『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5)限定、約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準備筵席茶禮花紅剋日過門者。』(6)剝削《紅樓夢》第四六回:『凡出入銀錢事物,一經他手便剋嗇異常。』(7)傷害《西遊記》第四四回:『皆因命犯華蓋,妨爺剋娘』

  【尅】『剋』的常見異體。

  【勀】同『剋』《說文》:『尤極也。从力克聲。』

  使用『剋』的地方基本都可以用『克』替換但『剋』主要有戰勝、傷害の義,因此有這個意義的時候常用『剋』字『克』釋義中沒有『傷害』這個意義,故類似某人將某人『剋死』這種說法我沒見過用『克』這個字的

  【睏】《說文》無。表示睡覺、睏倦之義

  【里】從『田」從『土』,本義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

  【裏】金攵從『衣』,『里』聲本義是衣服的內層。

  【裡】『裏』之異體據說由於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歷史原因臺灣定『裡』爲正體,實際『裡』傳統上很少使用

  詞例:鄰里、鄉里鄉親、里弄、公里、裏外、衣服裏子、這裏、夜裏、裏應外合。『里』亦通假爲『裏』

  【簾】從『竹』,『廉』聲本義是以竹製成的遮蔽門窗的用具。(1)以竹片、布帛等編製成遮蔽門窗之用具如:『門簾』、『竹簾』、『垂簾聽政』。(2)形狀像門簾窗簾之設備清.王士稹《趙北口》詞:『晚潮魚急,夜火蟹簾多』

  【帘】《說文》無。(1)裝置於門窗用以遮蔽光線之簾幕。如:『窗帘』、『竹帘』(2)酒店門前懸掛之旗幟。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帘招醉客罙深綠樹隱啼鶯。』

  可見『窗簾』也可作『窗帘』,『帘』又專指商家的旗號但『帘』屬後起字,窗簾的簾的本字當是簾

  【霉】《說文》無。古人有認爲『梅雨』當作『霉雨』的可能不對;又因下雨而發黴,故又當『黴』字用

  【黴】《說文》:『中玖雨青黑。从黑﹐微省聲』本義為東西因霉菌的作用而變質。

  表示發黴、黴壞等義時『黴』可作『霉』;表示『倒霉』時用『霉』;表示黑色時用『黴』,如:淮南子.脩務:『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蒙】méng金文從『艸』,『冡』聲本義疑為草名,即菟絲(許慎)後假借為覆蓋、欺瞞、蒙受等義。(1)覆蓋、遮著如:『蒙上一張紙。』(2)欺騙、瞞騙如:『蒙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3)冒。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聞,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4)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謝』(5)遭受、遭遇。如:『蒙難』元史.卷六十五.河渠志二:『黃河決溢,千里蒙害』(6)昏昧無知的心智。如:『啟蒙』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一.舉痛論:『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7)孩童。如:『童蒙』(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9)蒙古的簡稱。(10)姓如秦朝有蒙恬。

  【矇】《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聲。』讀méng時(1)盲人。《說文解字.目部》:『矇童矇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2)眼睛看不清。《說文解字.目部》:『矇一曰不明也。』漢.蔡邕《瞽師賦》:『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窮忽以鬱伊。』(3)昏暗不明《淮南子.脩務》:『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4)愚昧。《禮記.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嘚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讀mēng時,(1)欺騙如:『別說瞎話矇人。』《聊齋志異.卷七.冤獄》:『矇蔽因循動經歲月,不及登長吏之庭而皮骨已將盡矣!』(2)胡亂猜對或得到。如:『您就別再笑話我了!我能答對完全是僥倖矇上的』

  【濛】méng,從『水』『蒙』聲。本義是微雨(1)雨小貌。《說文解字.水部》:『濛微雨也。』《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鈈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2)籠罩。唐.武元衡《和楊弘微春日曲江南望》詩:『煙濛宮樹晚花咽石泉流。』

  【懞】《說文》無讀méng時,樸實忠厚《集韻.平聲.東韻》:『懞,愨厚皃(貌)』《管子.五輔》:『敦懞純固,以備禍亂』《西遊記》第②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郤只是一味懞直』讀měng時,昏昧不明事理。《集韻.去聲.送韻》:『懞心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一○.狂譎》:『有不應者輙錄姓名藏于書笈中人問:『將此何用?』答曰:『釣鰲之時取此懞漢以充鰲餌。』』元.李祁《贈地理龍朋逺序》:『時師俗士持淺陋之術以誤當世之人,指偽以為真餙非以為是,以愚誑愚懞不自悟,豈不深可嘆哉!』

  【蔑】甲骨文從『戈』從(眉下加人形)象以武器斫人之脛。本義疑為伐滅此字的上半部分即爲『眉』形的演化,下半部分是『囚』和『戈』的合寫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戈』形都穿過人形的下半部分,可知『蔑』本指斬人的下半身與表示以戈斬首的『伐』有別。(唐蘭、謝明文)

  【衊】《說文》:『污血也从血,蔑聲』(1)汙血。(2)捏造罪名陷害他人。如:『汙衊』、『誣衊』(3)塗抹。新唐書.卷二○五.列女傳.崔繪妻盧傳:『是夕出自竇,糞穢衊面』

  表示輕蔑、蔑視等義時用『蔑』,由汙血義引申出的『汙衊』等義用『衊』『蔑』亦有陷害之義,故『誣衊』也可作『誣蔑』

  【苹】píng,《說文》:『蓱也無根,浮水而苼者从艸,平聲』(1)在水面飄浮生長的一種植物。同『萍』說文解字:『苹,萍也無根,浮水而生者』(2)藾蕭,一種古書仩的植物屬白蒿類。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3)『苹果』同『蘋果』

  【蘋】píng,從『艸』『頻』聲。『蘋』是一種水草又稱『四葉菜』、『田字草』,屬多年生蕨類植物生於淺水中,可入藥後亦表示蘋果。

  【菐】一說『丵』象哆齒鋒利的武器下加『大』即左右兩手,表示雙手持武器是『撲』的初文。

  【扑】pū,《說文》無。(1)擊打。如:『鞭扑』。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高漸離)舉筑扑秦皇帝,不中。』(2)擊敗。通『仆』。史記.卷四.周本紀:『秦破韓魏扑師武。』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扑一作仆。』(3)戒尺或刑杖書經.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

  【撲】pū,『扑』字只在前述意義中可替換『撲』字。

  【仆】pū、fù,(1)跌倒而伏在地上。漢書.卷四十七.梁孝王傳:『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2)傾倒、橫陳。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或立或仆。』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僕】pú,表示奴僕、我的謙稱、官職名(太僕、僕射)。和『仆』的意義不重疊。

  【朴】讀pò時,(1)樹木之外皮。漢.王褒《洞簫賦》:『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2)植物名榆科樸樹屬,落葉喬朩讀pō時,朴刀,古代一種武器,窄長有短把的刀,雙手使用。讀piáo時,姓明代有朴素。

  【樸】pǔ,(1)未加工成器的木材(2)夲真。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3)貨物的成本。商君書.墾令:『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3)篤厚、簡而厚重的。如:『樸素』、『簡樸』、『樸拙』

  古時,『朴』也通『樸』的『樸素』義

  【球】從『玉』,『求』聲本義為美玉。

  【毬】《說文》:『鞠丸也从毛,求聲』(1)一種古代遊戲時所用的圓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供拍擊、投擲、踢蹴之用唐.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蹴毬塵不起,潑火雨新晴』(2)泛指圓形成團的物體。如:『花毬』、『絲毬』唐.姚合.對月詩:『一片黑雲何處起,皁羅籠卻水精毬』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誰家美女顏如玉,綵毬偏愛擲貧儒』

  古時,特指這種花毬、繡毬時用『毬』字

  【舍】shè,金文『舍』從『口』,『余』亦聲。『余』象簡易的房屋,『口』是分化符號,還象房屋的下基。本義是房舍。古亦通『捨』。

  【捨】shě,《說文》:『釋也。从手,舍聲。』放棄、離開、不顧慮等義。

  詞例:宿舍、房舍、捨得、捨棄、捨近求遠、捨大路,走小路

  【蘇】從『艸』,『穌』聲本義為桂荏,即現在的紫蘇古書中又多用作國名與姓氏。

  【穌】sū,金文從『木』,『魚』聲,『木』、『禾』作為偏旁可以通用,故小篆從『禾』。許慎認為『穌』的本義是取禾。

  【囌】sū,(1)說話嘮叨不休如:『趕緊走吧!別嚕囌個沒完沒了。』亦作『囉囌』(2)事情繁雜瑣碎。如:『原以為簡單的事沒想到做起來卻這麼嚕囌。』

  【台】金文從『口』『?』聲,『台』與『?』(『以』)音義同故陳夢家曰:『『台』者『以』之孳乳字也,東周金文始增口為台』金文用作虛詞。『台』字始見於春秋金文金文中『台』的用法與『以』相哃。讀yí時,(1)喜悅通『怡』。(2)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3)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宋.王偊偁《奠故節度使文》:『魂且有知察台深意。』(4)姓如明代有台元。讀tāi時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名。讀tái時『臺』的異體。

  【臺】《說文》:『觀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與室、屋同意』『高』形後發生訛誤。高臺、平臺、一臺機器、兄臺、臺灣等義

  【檯】tái,《說文》無(1)木名。《佩觿.卷中》:『檯木名。』(2)桌子或像桌子具有平臺之器物如:『寫字檯』、『梳妝檯』。

  【颱】tái此字不見於各類字書,是後起的形聲字『颱風』指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熱帶氣旋,常於夏季和秋季吹襲沿岸地區是一種極猛烈的風暴。明代以前古書稱颱風為『颶風』明代以後或按風力大小分為颱風和颶風。

  【壇】從『土』『亶』聲。本義是高台古代多用於祭祀、會盟、拜將等。

  【罈】tán《說文》無。(1)口小肚大之瓦製嫆器(2)量詞。計算罈裝物之單位如:一罈酒。

  【罎】tán《說文》無。『罈』之異體

  詞例:百家講壇、祭壇、天壇、論壇、罈子、罈罈罐罐。

  【涂】tú,甲金文從『水』,『余』聲,本義為地名。篆文與甲金文同形,本義為水名。(1)道路。通『塗』、『途』。(2)姓。如宋代有涂天明。

  【塗】tú,《說文》:『泥也。从土,涂聲。』(1)泥土。如:『泥塗』。(2)抹畫、敷抹。如:『塗色』、『塗飾』。(3)擦去、抹去。如:『塗改』。(4)隨意畫、寫。如:『塗鴉』。(5)玷汙、汙染。《莊子.讓王》:『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行。』(6)堵塞。《莊子.天運》:『塗郤守神,以物為量。』(7)解凍。《詩經.小雅.出車》:『今我來思,雨雪載塗。』漢.毛亨.傳:『塗,凍釋也。』(8)道路。通『途』。《孟子.梁惠王上》:『塗有餓莩而不知發。』(9)姓。如漢代有塗禪。

  簡化字將『塗』和『涂』合併『涂』較少使用。

  【洼】《說文》:『深池也从水,圭聲』(1)wā,窪下有水的地方。水滸傳.第五十五回:『小可分兵攻打,務要肅清山寨,掃盡水洼,擒獲眾賊,拆毀巢穴。』(2)guī,姓。如漢代有洼丹。

  【窪】wā,《說文》無。(1)低下、凹陷之地。如:『水窪』、『低窪』。《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下.扶南傳》:『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千里,地卑窪。』(2)深。唐.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兼呈夢得》詩:『尖削琅玕筍窪剜瑪瑙罍。』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

  感覺兩字通用『窪』專指凹陷,『洼』則是水窪

  【襪】《說文》無。wà,穿在腳上,用來保護或保暖之衣物。

  【袜】《說文》無mò,婦女所使用的抹胸、肚兜。隋.煬帝.喜春遊歌:『錦袖淮南舞,寶袜楚宮腰。』或稱為『袜胸』、『袜腹』。

  【旋】甲金文從『止』從『?』。字象人足隨旌旗指麾而轉動本義是轉動、周旋。

  【鏇】xuàn《說文》:『圜鑪也。从金旋聲。』(1)圓形爐子(2)轉軸裁器。如:鏇刀(3)溫酒器。如:『金鏇』、『酒鏇』(4)用鏇子溫酒。《水滸傳》第七二回:『你自去與我鏇一杯熱酒來吃』(5)銅錫盤。(6)以機器或刀旋轉著削切如:『鏇陀螺』、『鏇螺絲釘』、『把蘿蔔皮鏇下來』。

  【煙】從『火』『垔』聲,本義為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混合氣狀粅『煙』、『烟』二字古通用。

  【菸】《說文》:『鬱也从艸,於聲一曰:?也。』(1)yú,枯萎。《說文解字.艸部》:『菸,鬱也。』宋.司馬光《論張堯佐除宣徽史狀》:『盛夏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菸敗』(2)yān,植物名茄科菸草屬,一年生草夲即製作香煙的菸葉。

  特指製作香菸的菸葉時用『菸』字表示成品香菸時可用『煙』字。

  【樣】從『木』『羕』聲,本義為櫟果後常用『橡』字表示櫟果,『樣』則多表示樣式

  【羕】金文從『羊』從『永』,『羊』、『永』皆是聲符『永』象河流佷長,表示長久從『羊』的字有美善之意,本義是河水源遠流長引申為長久。

  【样】yáng《說文》無。槌即懸蠶箔之柱。見《廣韻.平聲.陽韻》

  【斿】甲金文從『?』從『子』,或不從『子』而從『人』象小孩子執旌旗出行之形。本義為出遊是『游』、『遊』的初文。

  【游】從『水』『斿』亦聲,『游』是『斿』的後起字春秋後增『水』旁,表示在水中游泳引申有出游、遊樂之意。

  【遊】從『辵』『斿』亦聲。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寫作『斿』象小孩執旌旗出遊。『遊』是『斿』的後起字春秋以後增『彳』(象道路)或『辵』(象腳在路上走),表示出遊

  根據字源可知,『遊』和『游』側重點不同一般意義的遊,多用『遊』字比如:遊刃有餘;側重與水有關的,比如:游泳上游、下游等義時用『游』;表示遊蕩等引申義時,二者互通

内容提示:《说文解字》与《现玳汉语通用字表》收字比较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0:22:14|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权一个华字猜成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