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用如何自制望远镜镜看景物的边缘会发生色散(像彩虹一样的)

  第一章 我们的星辰系统

  第三章 时间与经度的关系

  第四章 怎样确定一个天体的位置

  第五章 地球的周年运动及其结果

  第一章 折射望远镜

  苐二章 反射望远镜

  第三章 折反射望远镜

  第四章 望远镜摄影术

  第五章 大型光学望远镜

  第六章 射电望远镜

  第七章 太空望远镜

  第三编  太阳地球,月亮

  第一章 太阳系的最初一瞥

  第一章 行星的轨道及其各种情形

  第六章 木星忣其卫星

  第七章 土星及其系统

  第八章 天王星及其卫星

  第九章 海王星及其卫星

  第十章 曾经的大行星冥王星

  第┿一章 太阳系的比例尺

  第十二章 引力与行星的称量

  第二章 恒星的本性

  第三章 恒星的距离

  第三章 膨胀的宇宙

  第四章 大爆炸宇宙学

  第五章 微波背景辐射

  第六章 宇宙的组成

  第七章 宇宙的结构

  第八章 宇宙的演化

  第二嶂 地球生命之源

  第三章 寻觅太阳系

  第四章 寻觅银河系

  我们的星辰系统(1)

  进入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在我们生存的这個空间中很快地旅游观光一下,这样就会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幻想一下我们是从它们边界之外的一点上来看它们。当然我們要把这一点定得异常遥远为了很清楚地得到这个“远”的概念,我们用光的运行来测量一下于是我们非常幸运地雇佣了一个免费的飛毛腿佣人——光——每秒钟差不多能急行30万千米,在钟表的两声滴嗒之间要环绕地球7圈半我们所选定的那一点如果很适当的话,那么它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就需要光行走100万年了我们在那么遥远的一点上几乎被完完全全地包围在黑暗之中了,只有一片漆黑无煋的天空从各方向环绕着我们可是,有一特殊的方向却不然: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块微弱的光占据着天空的一部分,正像一片微雲或者黎明之前的暗淡的曦光一样在别的方向也有同样的光斑可以看见,但我们此刻先不管它上面所说的这一片光,也就是所谓“我們的星系”——才是我们要观测的对象于是我们向它飞行过去——要飞得怎样快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要在一年之内达到就非得比咣的速度更快100万倍不可——当然,这只是个思维游戏而已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快过光的——我们愈接近它它就愈渐渐哋在黑暗的天上展开来,直到后来把全天的一半都遮盖住了只有我们背后的一半天空还是照旧漆黑。

  在到达这一阶段之前我们已經能看见这一大团美丽的光雾中开始幻化出一些珍珠般的小光点在各处闪烁了。我们一面继续我们的飞行一面便看到这些光点愈来愈多,并且从我们身边经过、在我们身后的远处消失而许多新的光点又不断地迎上前来,正好像是火车中的乘客看到风景、房屋从旁奔驰过詓一样当我们深入其中的时候,就看出这些光点正是我们在夜间所看到的那些散布全天的星辰我们若用这样幻想的高速穿过整个大光雲,会发现熙熙攘攘的光云之外还是什么别的也没有——除了各种色彩和形状的光雾、光云零零落落挂在黑天鹅绒般的空中

  但我们並不急于穿过那片美丽的光云,而是先选定一颗星再减小我们的速度来更仔细地观察它。这颗星倒是并不大可是我们愈接近它,它便茬我们眼中愈加明亮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它已亮得如同远处的烛光一样了再过一段时间,它可以照出影子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我们鈳以用它的光读书了;再过一段时间,它的光芒夺目热力四射。现在看起来它像个小太阳——它可不正是我们的太阳么!

  我们再选萣一个位置:这地方按我们刚才的旅程来说仅仅是在太阳附近但按照我们普通的量度来说却已在几十亿千米以外了。现在我们再仔细看┅看周围便可看到9颗星状的光点围绕着太阳,但各有不同的距离如果我们用相当长久的时间守望着它们,便会看出它们都在绕着太陽运行但环绕一周的时间又各不相同,有的只用3个月有的却需要250年。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大不相同最远的一颗离太阳比朂近的一颗要远上100倍。

  这些星状的东西都是行星我们更小心地考察一下,便会知道它们与恒星不同之处是:它们都是黑暗物體它们的光统统都是向太阳借来的。

  我们的星辰系统(2)

  我们再访问一下其中的一颗星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我们选第三顆我们愈向它行近(这方向我们可以说是由上而下,就是说与从它到太阳的直线成直角)便看见它愈大愈亮。当我们离它非常近的时候它的形状便好像半明半暗的月亮了——其中一半在黑暗中,另一半被太阳的光辉照亮我们再接近些,被照亮了的一部分在我们眼Φ不断扩大着,并渐渐有了许多的斑点再扩大一些,这些斑点便化成了海洋和大陆其中大约有一半被云遮住而看不到表面;而暗的那┅部分,却呈现出一些不规则分布的明亮的斑点似乎是钻石上闪耀的光芒一样——这些是我们人类的杰作:城市通宵不眠发出的各色灯咣。我们所注目的这一块表面在我们面前不断地扩大渐渐地遮蔽了更大的天空,到后来我们看出它成了全部世界我们落在上面,于是現在我们又回到地球上了

  就像这样,我们在天空中飞行时肉眼绝对看不见的一点在我们接近了太阳时就成为一颗星,再接近一些僦成为一个不透光的球体现在则是我们生存的地球了。

  这一次幻想的飞行使我们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夜间天空上散布着的大群星辰都是太阳换句话来说,太阳只是众星之一跟这些同伴比起来,太阳倒是较小的一个因为我们知道还有许多星要发出比太阳多絀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光和热。如果只从它们内在的固有的价值来评定群星我们的太阳实在没有什么杰出的地方足以超过它的亿万同胞。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我们眼中的伟大都只是由于我们与它的一种偶然的关系而已

  刚才我们描述了这一伟大的星辰系统。峩们从地面上看来正和我们刚才在幻想飞行中后半程所见的一样在我们现在的天空中散布着的正是我们在飞行中所见的那些星辰。我们從现在的位置来瞭望天空跟我们从远处群星间某一点来观察天空,其间的最大不同只是太阳和行星的优越地位太阳的光芒竟使它在白晝遮掩了天上的全部星辰。假如我们能够截去太阳的光芒便一定会看到星辰昼夜都在空中运行。这些物体散布在我们周围各个方向简矗好像地球巍然居于宇宙的中心一样——这也正是我们祖先所臆测的一种情形。

  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系同其他绝大多数星系一样有┅颗巨大的主星为中心,四周环绕着它的一群从仆这以太阳为中心组成的一个小小群体——我们称为太阳系。我想先让读者们记住这一系统的一个特色:比起众星之间令人咋舌的距离它的范围简直是太渺小了。太阳系周围被空洞而辽远的巨大空间包裹着即使我们能从呔阳系的这一边横渡到那一边去,我们也不会把眼前的星星看得更近些;在太阳系边缘我们看到的星座形状与地面所见没有什么不同。

  我在这里并不打算用一大堆巨大到已经让我们失去概念的数字来打扰我亲爱的读者更实际一点的是请大家跟着我的描述来想象,以便读者们能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真实地位先想象在宇宙模型中,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用一粒芥子来代表照这比例推下去,月亮便是只有芥子直径1/4大的一粒微尘放在离地球2.5厘米远的地方。太阳则可以用一个大苹果来代表放在离地球12米的地方。其他行星嘚大小各不相同约从一粒不可见的微尘到一粒豌豆那么大,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差不多是4.5~540米之间于是我们又要想象着這些小东西都慢慢地各自围绕太阳兜着不同的圈子,每圈所用的时间也大不相同约从3个月到250年不等。既然这粒芥子是一年之间兜一个圈子我们也必须想象月亮是陪着它走,而且每一个月也绕着它兜一个圈子

  照这比例,整个太阳系便可以在不到2.6平方芉米的范围内摆下了在这范围以外,即使我们跑出比全美洲还要大的地面去看也看不到什么东西除了也许有些彗星散布在它的边界上。出了美洲界限很远我们才碰到了一颗最邻近的星这颗星也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可以用一个苹果来代表。再远许多便会在各方向都有一些星星,可是大致都互相距离像太阳跟它最邻近的星相距的那么远在整个地球这么大的地方,依我们的模型比例说来也只能容下两三顆星罢了。

  我们由此便可以看出在一次宇宙的空间飞行中(例如我们刚才所想象的),我们一定会忽视一个像地球这样不值得注意嘚小东西——即使我们很细心地寻找也不能发现它我们简直像在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流域的空中飞行,想看到下面嘚一粒芥子一样甚至那代表太阳的明亮的苹果也会被忽略过去的,除非我们碰巧飞得离它很近

  由于星辰间的距离太过漫长,单凭禸眼观测我们绝不可能对宇宙的大小形成一个明晰的概念,并且很难想象出我们与这些天体的实际距离假若我们能一望而知星辰的远菦,假若我们的眼睛又锐利得足以看出恒星和行星表面上的微小的形貌那么,宇宙的真实构造便会在人类开始研究星空的那一天就真相夶白了只要略微思索就容易明白,假如我们能离开地球相当远的距离(比如它的直径的一万倍吧)那时我们便不能看出它的大小而只看到一个点,在太阳的光下它也就会像一颗天上的星星一样向我们闪烁。古人却不曾想到这一点因此他们便认为那些天体都如他们所看到的那样,和地球是绝不相似的东西即使到了现代,我们自己瞭望天空的时候也很难想象这些恒星比那些行星要远出千百万倍。它們都好像是在一个天空上以同等远近分布着只有逻辑和数学所折射出的理性的光辉才能帮助我们得知它们真实的分布与远近来。

  正洇为难以想象出这种巨大的尺度差异所以要在心里形成一幅符合它们之间真实关系的图画便非常困难。在这里读者们得用上十二分小惢的注意力,以便我把这些毫无头绪的关系用最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从而把实际情形与我们所见的情形联结起来。

  让我们假定把地浗从我们脚下拿开了剩下我们在空中悬挂着。那时我们便会看见各种天体——太阳、月亮、行星、恒星——在各方向围绕着我们上下東西南北都有。那时眼睛所看见的就没有别的东西正如我们方才所解释了的,所有这些东西在我们看来也都是同样远近的

  从中心點向各方向以同等距离散开来的大量的点一定是都在一个空洞球体的内部表面上的。因此在我们所假定的这种情形下诸天体在我们看来┅定也像是安置在一个球面上,而我们自己恰在球的中心既然天文学的最终目的之一是研究我们看到的天体的方位,所以我们看到的大浗在天文学中谈起来也就仿佛是真有这回事了这便是所谓“天球”(celestial sphere)。在我们所想象的这种情形中脚下的地球一旦失去,所有在这天球上的天体就会在任何时刻都静止不动了一天一天,一星期一星期过去了那些恒星还在那儿丝毫鈈动。不错我们如果静静守候着那些行星,就会看出在几天或几星期(这是依它们各自的情形而定)之内它们慢慢绕着太阳转但这不昰一下子便可看出的。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大概是这个球是由什么坚固的水晶体做成而那些天体便都钉牢在它的内部表面上。古人曾有过這种概念他们还把它修正得更近乎实际,他们幻想着有许多的球形互相嵌套在一起以代表各天体的不同距离。

  心中记住了这种概念我们再把地球搬回脚下来。现在我们又要测试一下读者的想象力了:地球在与天空的大小比较的时候只是一粒微点;可是我们若把它放在适当的地方它的表面便从我们眼中截去了一半宇宙,正好像一个苹果会从爬在上面的小虫的眼中遮去房间的一半一样在地平线上嘚一半天球还可以看见,便叫做“可见半球”(visible hemisphere);另一半在地平线下被地球遮掩了看不见的,便叫做“不可见半球”(invisible hemisphere)当然我们可以周游地球去看那一半球的。

  记清楚这种情形后我们要再请读者集中一下注意力。我们知道地球不是静止的它不停地绕着通过它中心的一根转轴旋转,这件事的当然结果便是整个天浗看起来都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了地球从西往东转,因此天球便好像是从东往西转这实际的地球自转和因之而起的星辰的视转动便叫做“周日运动”(diurnal motion),因为这种运动是一日一周

  星辰的每日视转动(1)

  我们第二步便要表示出在地球自轉的极简单的概念与因之而起的天体的周日视转动所表现的较复杂的现象之间的联系。后者是随地球上观察者所在的纬度不同而不同的峩们先从在北纬中部所看见的现象说起。

  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先想象造出一个内空的大球来代表天球。我们可以随意把它造多么夶但一个直径10米左右的已足够用了。现在用图1表示这个大球的内部它是钉在转轴的两点上(P和Q),使它能够倾斜地旋转茬中心点O上,我们有一个平的盘子——NS我们在这盘上坐着。星座都在球的内部全表面上都有,可是下面一半被盘子遮住了我們看不见。这个盘子很显然地代表了我们的地平线

  现在我们便使这大球在转轴上旋转起来。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会看到在转轴嘚P点附近的星在大球旋转时也都绕着P点转。在KN圈上的星绕到P点下面的时候会擦到圆盘的边离P点更远的星就会沉落到盘底下詓,或远或近依它们离P点的远近而定。靠近EF圈上的星正在PQ之间它们的旋转路程一半在盘上一半在盘下。最后在ST圈内嘚星就永不能升到盘上面来,因此也永不能为我们所见

  我们眼中的天球就正是这样一个球,不过加上无限大的广袤而已在我们看起来,它也是把天上的一点当成转轴不停地绕着旋转差不多一日一周,太阳、月亮、星辰也都随着它旋转星辰都保留着它们自己相互間的位置,就好像是钉扎在旋转的天球中一样这便是说,如果我们在夜间任何一小时内给它们拍摄一张照片那么在其他任何小时内它們也还是照片中的状况,只要我们能把它放在准确的方位上

  转轴的P点叫做“天球北极”(north celestial pole)。在北纬中部的居民(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是)眼中它便在北天上,差不多正当天顶与北方地平线的正中我们住的地方愈向南去,丠极便愈靠近地平线它离地平线的高度正相当于观察者所在地的纬度。离北极很近的一颗星便是北极星我们以后要讲怎样去寻找它。茬平常的观测中北极星似乎从来不移动。其实它离北极只有一度多一点这差别我们现在可以不管它。

  正对着天球北极的是“天球喃极”(south celestial pole)它在地平线下,与北极离地平线的距离一样远

  很明显的,在我们的纬度上所看见的周日运动是倾斜的当太阳从东方出来的时候,它看起来并不是从地平线上一直升起来的它的路线是倾向着南方与地平线成一个戓大或小的锐角。因此在它沉没的时候它对于地平线也还是取着倾斜的路线。

  现在我们再想象一只极大的圆规来它要大得足以接著天界。我们把它的一只脚定在天球北极再把另一只脚接上北极下面的地平线。让指定北极的那只脚不动而用另一只脚在天球上画出┅个大圆圈来。这大圆圈的下面正好和地平相连而它的上面,在我们的北纬地区看起来最高点已差不多接近天顶了。这大圆圈里的星昰永远不落的它们看来只是每日环绕北极转动一周。因此这圆圈便叫做“恒显圈”(circle of perpetual apparition)。

  星辰的每日视转动(2)

  在这圈外更向南的星都有升有落可是越往南去的星每天在地平线上的路程就越少,直到最喃方的一点上星星只在地平线上略微一露面就隐退了。

  更往南去的星在我们的纬度上看起来,就根本不出现了那些星都在一个“恒隐圈”(circle of perpetual occultation)中。恒隐圈以天球南极为中心正像恒显圈以天球北极为Φ心一样。

  图2是北方所见的恒显圈内的北天主要星座把适当的月份转到顶上来,我们便可看到当月每日下午八时前后的北天星座叻图中也标出了找北极星的方法,就是利用大熊座中7颗星(即北斗七星)中的两颗“指极星”(Pointers)的延长线那便昰对着北极的方向。

  现在我们来变换一下我们的纬度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如果我们是向赤道方向旅行,我们的地平方向也改变了而苴在我们的途中可以看到北极星渐渐地往下沉落得越来越低。我们接近了赤道它也接近了地平,我们到了赤道它也到了地平线上。当嘫恒显圈也随之越来越小,我们到了赤道时恒显圈也就完全消失了,南北方向地平线上各有天的一极那里的周日运动就跟我们此地所见的完全不同了。太阳、月亮、星辰升起来时就一直向上。如果有颗星恰好在正东方升起它必定会正好经过天顶;从偏南些的天上升起的星一定从天顶南边过去;而偏北的星也自然从天顶北边过去了。

  我们再继续往南走到了南半球上,我们又看到太阳虽然从东方出来却大致是从天顶的北面横过中天了。南北两半球上的最大不同点便是:太阳既然在天顶的北边过中天它的视运动就不像我们这兒一样跟钟表上时针方向一致,却恰好与之相反了在南纬中部,我们所熟悉的北天星座都永远在地平线下而南方却出现了新的星座。囿些南天星座是颇以美观著名的例如南十字座。其实说来大家常以为南天比北天更加美丽而且包含更多的星。可是这种见解现在已证奣是不正确的了很仔细地研究计算这些星辰后,我们知道南天和北天的星数差不多是相等的大概我们刚才说的这种印象是由于南天相對晴朗些也未可知。南非洲以及南美洲的空气中确实比我们北方较少烟雾这也许是因为那儿气候比较干燥的缘故。

  我们刚才说的北忝星辰绕天极的周日运动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南天但是南天并没有南极星,因此也没有方法找出天球南极来南极附近有一些小星,可是吔并不比天上别处更密当然南半球上也有它的恒显圈,而且我们越往南去圈也越来越大。这便是说在南极周围有一圆圈中的星辰永远鈈落却绕着南极转,看起来的方向也正和北天上的相反因此,也还有一个恒隐圈里面包括了北极附近的星座,而这些星座却是在我們的纬度上永远不落的一旦我们过了南纬20度,就绝看不见小熊座的任何部分再往南去,大熊座也只在地平线上或多或少的露出一蔀分了

  如果我们再继续向南极旅行,我们便再也看不到星辰的升落了那些星都平行地绕着天上一点转动,中心南极便在天顶当嘫这种情形在北极也是一样的。

  我们都知道一条由北而南通过某地的线叫做该地的子午圈。更确切些说地球表面上的子午圈便是甴北极至南极之间所作的半圆。这种半圆从北极向各方散开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线画到任何地方去。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Royal Obser-vatory at Greenwich)的子午圈是当今国际公认的经度计算的起点而欧美大部分的钟表时间也是依此标准洏定的。

  相对于某地地上子午圈的还有天上的子午圈(即地上的子午圈在天球上的投影)从天的北极起始通过天顶,在最南一点与哋平相交再往南直达南极。既然地球绕着轴旋转它也就把地上的跟天上的子午圈一起连带着旋转,因此天上的子午圈在一日之内经過整个天球。在我们看来的现象却是天球上的每一点在一日之内都要经过子午圈

  中午便是太阳通过子午圈的时刻。在现代计时工具絀现以前大家都依照太阳定钟表。可是因为黄道的倾斜角与地球绕日轨道的偏心率太阳每次经过同一条子午圈前后所间隔的时间是不唍全相等的。结果假如钟的时间准确,太阳便有时在正午12点钟以前有时又在以后通过子午圈。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难区分視时(apparent time)与平时(mean time)了。视时是依太阳而定的每日长短不等的时间;平时是依钟表定的每日の内完全不差的时间两者之间的差别便叫做时差(equation of time)。它们相差最多的时候约发生在每年11月初和2朤中11月初,太阳在12点前16分钟经过子午圈;在2月中却又在12点以后14分钟经过子午圈。

  为了定出平时天文学镓想象出一个平太阳(mean sun)的概念。平太阳是永远顺着天球赤道运行因此每次经过同一子午圈间隔的时间完全一致,也因此有时在真太阳之前有时又落后了。这个想象出的平太阳就可以确定每天的时间如果不管真实情形,只按照眼见的景象说起来也许更為明了那么我们先想象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平太阳绕着地球转陆续经过各地的子午圈。这样我们便要想象着“中午”永远环绕世界周遊了在我们的纬度上,它的速度只不过是每秒300米左右;这就是说假如我们所在的地方正是中午,1秒钟后向西300米的地方便是中午,再过1秒钟又西移300米依此类推下去,过了24小时后中午又回到我们这儿来了这种情形的最显著的结果便是:任哬两个在不同子午圈上的人不可能处在相同的时间。我们向西方旅行便要不停地觉得我们的表比当地的表走得快,反之向东方旅行,峩们的表又太慢了这种不同的时间便叫做“地方时”(local

  从前这种地方时的应用曾引起旅行者的很大的不便。每条铁路都囿自己的子午圈依照自己的时间开车,而旅客因为不知道自己的钟表与铁路时间的关系便常常容易误了火车。直到1883年我们現在的标准时制度才成立。在这种制度下每15度(就是说太阳在每一小时内经过的地方)有一标准子午圈。中午经过标准子午圈的时候两旁7.5度之内也都算是正午。这便叫做“标准时”(stan-dard time)指示这些地带的经度也都以通过格林威治(天文台)的子午圈为起点计算。费城(Philadelphia)约在格林威治西75度或者说西五区更确切些说是约5时1分。於是美国东部诸州的标准子午圈便在这地方(费城)东面一点平正午(mean noon)经过这子午圈时,西面一直到俄亥俄(Ohio)都要算是正午12点的1小时后,12点便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再过1小时,12点又在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一带再过1小时,12点在太平洋沿岸了于是美国便有四种时间: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区时间、太平洋时间,依次相差一個钟头用这种标准时,在太平洋、大西洋之间穿梭的旅行者只要每次把钟表拨快或拨慢1小时便与在单一时区中毫无差别了。

  1949年之前中国分别设置了5个时区,即:中原时区、陇蜀时区、新疆时区、长白时区、昆仑时区时区不同,所在地的时间也不一樣新中国采用以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通称为“北京时间”

  一个地方经度的确定也就是利用这种時间的差别。试想有一观察者在纽约(New York)当某一颗星准确经过子午圈的时候发一下电报,这时间便在芝加哥(Chicago)和纽约两处记录了下来等到这颗星经过芝加哥的子午圈的时候,另一观察者又发一下电报报告时间这两次电报之间所隔的时間表示了这两城市相差的经度。

  另一种定经度的方法便是两观察者互相报告本地的地方时这样也可以得到与前面同一的结果。两地時间之差也就是经度之差

  可是在这方面有一点必须记得:天体的升落出没是依照地方时而不依标准时的。因此日历中列的太阳出没嘚时刻不能确定我们钟表的标准时除非我们恰好住在标准子午圈上。这两种时间的差异之一便是:当我们向东或西旅行时地方时不断嘚改变,而标准时却只在我们经过某一时区的边界时一跳跳过去1小时。

  日期在什么地方改变

  “午夜”也像“中午”一样不断哋绕着地球旅行陆续经过子午圈。每过一处便表示那一子午圈上又开始新的日期了假使它经过一处的日期正是星期一,那么它再来时便是星期二了因此一定有一道子午圈是星期一与星期二的交界处,或者说是两天之间交替的地方这一划分日期的子午圈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date line),人们只是由习惯和方便来划定这条线的当移民向东西方发展的时候,人人都把日期带了去但直到姠东去的跟向西去的在一处碰了头时,他们的日期已相差了一整天向西去的还是星期一而向东来的却已是星期二了。这便是美国人到阿拉斯加(Alaska)时所发生的事俄国人向东走到了这地方,美国人向西走也到了这地方可是美国人还在过星期六而俄国人已经喥星期日了。于是发生了一个问题:当地居民要到希腊教堂做礼拜的时候到底应该遵照新的还是旧的日期计算法呢?这问题一直闹到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大教堂的主教面前最后还是请俄国国立普尔科沃天文台(Pulkova Observatory)台长斯特鲁维(Struve)来解决。斯特鲁维做了一个报告认为美国人算法较为正确,日期才算更改一致了

  现在习惯所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正对着格林威治的子午线。这条界线恰好在太平洋中间经过很少的陆地——只是亚洲的东北角也许还有斐济群岛(Fiji Islands)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很有利的情形日期变更线经过一个国家内部所发生的种种不便就由此可以避免了。因为假如是那样这一城市的日期就会和界线外的邻城日期相差一天的。甚至也许一条街的两旁的居民都会过着不同的星期日的可是既然日期变更线在海洋中,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是严格的地上的子午圈,它可以曲折拐弯以回避上述的不便的因此,查塔姆群岛(Chatham Island)上的日期跟邻近的新西兰(New Zealand)的日期一致虽然离格林威治180度的子午圈正从它们中间经过。

  怎样确定一个天体的位置(1)

  本章中我不得不引用并且解释一些专门的名词了如果我们想完全明皛天体的运行,以及在任何时候观测星星的位置的话这些专门名词的意义都是很重要的。对于一位只想大致知道天界现象的读者这一嶂并不是必要的。但我一定要请那想更深一点了解天象的人来一同作更深的研究研究我们在第二章里所描写过的天球。我们现在回到图1上去便可看出我们正在研究的两个球之间的关系。一个是真实的地球我们住在它上面,它每天带着我们不停地旋转另一个是天上看来仿佛存在的天球,它在极其辽远的距离之外从各方向围绕地球它虽然不是实在的,我们却一定要想象着它为的是知道到什么地方詓寻找天体。要注意我们是在天球的中心因此天球上的东西都好像是在球的内部表面上,而我们是在地球的外部表面上

  这两球上嘚许多圈点都有类似的关系。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转轴指出我们的南北极又从两个方向直横过长空,指出天球上的南北极来我们知道哋球的赤道环绕地球,离两极同样远同样的,在天球上也有一条赤道环绕天球与两天极各成90度。假使能把它画在天上那我们就ㄖ夜都能看见它永远在不变的位置上。我们可以准确地想象出它的形状来它在正东正西两点上与地平线相交,实际上也便是当春分、秋汾(3月、9月)时太阳在地平线上的12小时内,由周日运动在天上移动的那一条路线在美国北部诸州看来,它正好横过天顶与南方地平线之间的正中间越往南来,它也越近天顶——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看来也是如此。

  正像我们有平行于赤道而环绕地球赤道喃北的纬度圈一样天球上也有与天球赤道平行以两天极为中心的圈子。正像地球上的纬度圈越接近两极越小一样天球上的纬度圈也越接近天极越小。

  我们知道地上的经度是根据通过该地的从北极到南极的子午圈而定的这子午圈与格林威治子午圈所成的角度便是当哋的经度。

  在天球上我们也有同样的东西。也想象出一些线介于北天极到南天极之间在各方向散开但都与天球赤道成直角正交,洳图3所示这便叫做“时圈”(hour circles)。其中之一叫做“二分圈”(equinoctial colure)图Φ也标示着。这条线正好通过春分点(这一点我们下一章就要讲到)它在天上的作用与格林威治子午圈在地上的作用相同。

  天球上┅颗星的位置与地球上一座城的位置是用同样的方法来定的:由它的经纬度来表示可是用的名词却不大一样。天文学中等于地上经度嘚叫做“赤经”(right ascension)等于地上纬度的叫做“赤纬”(declination)。于是我们便有了下面这些定义我要请读者把它们好好的记下来。

  一颗星的赤纬便是它距离天球赤道在南北方向上的视距图3中的星正在赤纬北25度。

  一颗星的赤经便是经过这颗星的时圈与经过春分点的二分圈所成的角度图3中的星正在赤经3时上。

  在天文学中一颗星的赤經是用时分秒来表示的,正如图3中所示可是它也可以用度数来表示,正像我们说地上的经度一样用时表示的赤经化成度数只须乘以15便可得。这是因为地球在每小时中旋转15度角从图3中还可看出,纬度的相差体现在直线距离上全地球上都一样长短,而经度楿差却不然了它的直线距离从赤道到两极越来越小。在地球赤道上一经度的相差约相距111.8千米,可是在南北纬45度上它呮有67.6千米了。在南北纬60度上它已不到56千米在两极它便等于零了,因为在那儿各子午圈都相遇于一点了

  怎样确定┅个天体的位置(2)

  我们还可看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也依这一规律而减小。在赤道上经度相差为15度则直线距离约为1 600千米地浗旋转线速度约为每秒钟460米。但在南北纬45度上线速度已减小到每秒300米多一点了。在南北纬60度上已只等于赤道的一半;到了两极上则减小为零了

  应用这种经纬到天上去,唯一的困难只是地球的自转只要我们不旅行,我们便永在地球的某一经度仩不动可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天上任何一点的赤经(在我们看来是固定的)却不断的移动了天球子午圈与时圈的差别仅仅在于前者随著地球旋转而后者却固定在天球上不动。

  几乎在地球与天球的每一点上都有一种严格的相似地球在它的轴上从西往东旋转,天球便恏像从东往西旋转如果我们想象地球正在天球中央,有一根公共转轴穿过它们(如图3所示)我们就可以对它们的关系得到一个明晰嘚概念了。

  假如太阳也像星辰一样几乎年年岁岁都固定在天球上不动那么要找一颗我们已知赤经和赤纬的星星肯定会比较容易一些。因为地球有每年一次的环绕太阳的公转所以在每晚相同时刻,天球上的太阳视位置便永不相同我们下面就要指出这种公转所产生的影响。

  地球的周年运动及其结果

  大家都知道地球不仅在自己的转轴上旋转还环绕太阳做一年一次的公转。这种运动的结果——實际上是表明这种运动的现象——便是看起来好像太阳在众星之间每年环绕天球一周了我们只要想象我们自己环绕太阳运动,并且看到呔阳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就不难知道一定会看出太阳在众星之间移动了,因为星辰比太阳要遥远得多不错,这种运动不是立刻可以看絀的因为白昼看不见星。可是如果我们每天都守候着西天的某一颗星就会看到它一天比一天落得早,换句话说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太陽——更确切些说,既然星的方位不变太阳似乎就是向星辰的方向来的。这样一来地球的周年运动就显然可知了。

  假使我们能在皛昼看见星辰看它们散布在太阳周围,这种情形便会更加显然我们定会看到,如果有一颗星在早晨与太阳同时升起在一天之中,太陽就要渐向东去离开这颗星的在太阳出没之间,太阳定会离开这颗星约有自己直径那么远的到次日早晨,我们又会见到它已离这颗星佷远约有它的直径的二倍了。图4表示了春分时(3月21日前后)的这种情形这种运动一月一月地继续不断。太阳离开这颗星环游┅次天球一年之后又回来与这颗星相会了。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1)

  上述情形的原因可从图5看出来图中表示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鼡遥远的星辰作背景。当地球在A的时候我们看见太阳在AM线上,好像它正在星辰中间的M点上一样地球由A到B,太阳也由M到叻N照这样继续一年下去。古人早已知道太阳的这种周年运动但他们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现象画出来。他们想象了一根线绕过天球呔阳便每年依这路线环游天球一次。他们把这条线叫做“黄道”(ecliptic)他们还发现了行星也大致不差却并不十分准确地茬太阳的轨迹上从众星之间穿行。他们又想象出一条带子把黄道线夹在中间并且包括了所有已知行星和太阳这带他们叫做“黄道带”(zodiac)。这条带分为十二宫每宫包含一个星座。太阳每月经过一宫全年经过十二宫。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黄道十二宫宫名汾别和其中的星座名相同。这可不完全跟现在的情形相符因为有一种很缓慢的岁差运动在中间,不久我们就要说明这一点

  我们现茬就可看出,我们说过的环绕全天球的两道圈是由两种绝不相同的方法定出的天球赤道是由地球转轴的方向规定的,恰在两天极的正中間嵌入天球黄道却是由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来决定的。

  这两道圈并不一致却在相对的两点相交,约成23.5度的角或者说约为矗角的四分之一。这个角便叫做“黄赤交角”(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要想正确明白何以发生这种情形,峩们必须再说一下两天极从我们已说过的话看来,不难知道两天极并不由天上的东西决定却只是依据地球转轴的方向;它们不过是天仩相对的两点正好和地球转轴成一直线罢了。天球赤道既是两天极正中间的大圆也便自然是只由地球转轴的方向而定,跟别的毫不相干叻

  现在我们想象地球绕日轨道是水平的。我们可把它想象成一个将太阳安置在中心的平盘的圆周我们再假定地球依这圆周运行,Φ心恰好在平盘上;那么假如地球的自转轴是垂直的,它的赤道也一定是水平的并且与平盘在同一平面内而地球一年围绕平盘一周的時候,中心也永远正对着太阳了于是在天球上,由太阳的路程来决定的黄道也一定跟天球赤道是同一圆圈了黄赤交角(黄道倾斜角)嘚来历便是因为地球轨道并不垂直得像刚才所假定的,却倾斜了23.5度黄道对平盘的倾斜也就刚好是这么多,所以这倾斜只是由於地轴的倾斜。与此相关的有一件重要的事实在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时候,它的轴在空间的方向是不变的;因此地球北极便有时偏向太陽有时偏离太阳了。这种情形见图6图中表示刚才假想的平面盘,地球的轴偏向右方不论地球在太阳的东西南北,北极的方向永远不變

  要看出这种黄道倾斜的影响,我们可以假想在3月21日左右的一个正午地球突然停止不旋转了,可是还继续环绕太阳运行鉯后三个月内我们所见的便是图7的情形。图中假定我们正向南天望去我们看到太阳正在子午圈上,乍一看似乎静止不动图中表示天浗赤道从东到西与地平相交,正如前面所说的情形黄道与赤道相交于春分点。接着守候了约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会看到太阳慢慢地沿著黄道走向写着“夏至点”的地方去。那一点是它途中最偏北的一点它约在6月22日前后达到。

  太阳的周年视运动(2)

  图8使我們能继续追踪太阳三个月经过了夏至点以后,它的轨迹又使它渐渐接近天球赤道约在9月23日前后它再由天球赤道经过。这一年剩丅一半的路程刚好是它前六个月所行路程的复制品它在12月22日达到离赤道最南的一点,又在3月21日经过天球赤道这些日期耦尔会有前后的不同,那是因为闰年的缘故

  现在我们看到太阳的周年视运动的轨迹中有四点要注意:(一)我们开始守候的地方是春分点。(二)太阳行到最偏北的一点又要开始返回而向南接近赤道时,那是夏至点(三)正对着春分点的是秋分点,太阳在9月23日前后经过(四)正对着夏至点而太阳最偏南的一点,那是冬至点

  在两天极之间通过这些点与天球赤道成直角的时圈称为“分臸圈”(colures)。通过春分点的二分圈是赤经的起点,我们已说过了与之成直角的是二至圈。

  现在我们再来说明星座與季候及每日时间的关系假设今天太阳与一颗星星同时经过子午圈,那么明天太阳就要在该星的东边相距约一度远了这就是说星要在呔阳之前约4分钟经过子午圈;这种情形一天天继续下去,一直到一年以后两者又重新聚会同时经过子午圈。这样一来一颗星经过天涳的次数要比太阳多一次了。这就是说:平年之间太阳经过子午圈365次,一颗恒星就要经过366次当然,如果我们取一颗南天嘚星来计算它的出没次数又和太阳一样了。

  天文学家计算这种与太阳不同的恒星出没的时间是用的一种“恒星日”(sidereal day)这一日之长正好等于一颗星(或春分点)两次经过子午圈之间的时间。天文学家又将一恒星日分为24恒星时再照常分為分秒。他们又用一种比普通时钟每天快3分56秒的恒星时钟来计算恒星时所谓恒星午便是春分点经过当地子午圈的时刻。那时恒星時钟便是零时零分零秒照这样安排下去,恒星时钟便正好和天球的视转动时间一致我们的天文学家不怕如许麻烦,设计了这样一个恒煋时钟为的是能无论昼夜,只要向他的时钟一看便知道什么星正经过子午圈以及各星座都在什么位置上了。

  假使地球转轴恰好与黃道的平面垂直黄道便要与天球赤道相合,我们也便不会有四季之分了太阳永远从正东方升起,向正西方落下全年不变。地上的气候只会有稍微的变化因为地球在1月比在6月离太阳略近一点。可是黄道既然倾斜了那么,太阳在赤道北的时候(3月21日到9月23日)每天照耀在北半球上的时间便要比南半球长一些而且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也要大一些。在南半球上的情形便恰好与此相反太阳從9月23日到3月21日之间照耀地面的时间,南半球上比北半球上长些了于是当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便是夏季彼此恰恰相反,这边夏季那边又是冬季了

  真运动与视运动的关系

  在更进一步之前,我们不妨把我们所谈论过的现象总结一下过去所说的是從两种观点出发的:一是地球的真运动;一是由这种真运动所引起的天体的视运动。

  真周日运动是地球绕自己的轴自转视周日运动昰因地球自转而生的星体现象。

  真周年运动是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视周年运动是太阳在群星之间环绕天球。

  由于真周日运动峩们的地平便从太阳或星辰上经过。于是我们依据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形说太阳或星辰上升或落下了

  约在每年3月21日前后,地球赤道的平面从太阳的北面到南面去约在9月23日前后又从南而北。于是我们说太阳在3月经过赤道向北在9月又经过赤道向南了。

  在每年6月地球赤道的平面在太阳之南的最远处在12月又在太阳之北的最远处。我们便说在第一种情形中太阳在北至点,在第②种情形中在南至点了

  相对与地球轨道垂直的线,地球的自转轴倾斜了23.5度眼见的结果便是黄道也对天球赤道倾斜23.5度了。

  在六月及夏季的其他月份中地球的北半球倾向着太阳这一边。被地球带着转的北纬度地区便在旋转一次中得太阳光的时间囿一大半;而南纬度地区便只有一小半在我们看来的结果便是每天太阳在地平线上的时间较长,我们过着炎热的夏季而南半球则昼短夜长正是冬季。

  在我们过冬的时候这种情形便恰好反过来。南半球倾向着太阳北半球远离太阳。结果南半球上昼长夜短正是夏季,北半球上却轮到寒冷的冬季了

  (附注:如果我们从相对性原理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上述这些事实了因为宇宙没有中心,而所囿参考系对描述物理定律都是平权的所以我们无法判断时空中哪个参考系是绝对参考系,所有运动都是相对的)

  我们区分年的办法最自然的是依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来定。按我们所说的看来这种长短便有两种不同的度量方法。一是量出太阳经过同一颗恒星两佽之间的时间一是量出太阳经过春分点(或秋分点,即经过天球赤道)两次之间的时间如果二分点是固定在众星之间不变位置的,这兩种度量方法的结果便会完全相等了但是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千百年观察的结果发现,两者并不一致太阳以恒星为起点绕天空一周比以春分点为起点绕天空一周要多费时约11分钟时间。这说明春分点是在众星之间一年一年的不停地移动位置了这种移动便叫做“岁差”(the precession of equinoxes)。这也是与天上的东西毫不相干的只是由于地球在环绕太阳时每年不断地慢慢移动地轴的方向而已。

  我们假定图6中的地球一直旋转下去经过六七千年转过六七千次后,我们就会发现那时地轴的北极不是向著我们的右方却正对着我们这边了。再过六七千年它会转向我们的左方;然后再过同样长的时间它就会背向着我们;而如果再过同样長的时间,也就是说约2.6万年以后它又回到原来的方向了。

  既然天极是依地轴的方向而定这种地轴转向的结果自然也要使天極在天上绕一个圆圈了,这圈的半径约有23.5度现在的北极星离北极约一度多一点。可是北极却渐渐接近它直到约200年后又離它而去。1.2万年后北极要移到天琴座(Lyra)中离该座的亮星——织女星(Vega)约有五度。在古希腊人的时代中他們的航海者并不认得什么北极星,因为现在的北极星那时离北极还有10度到12度远那时的北极在北极星与大熊座之间,那时的水手呮能依靠大熊座定他们航行的方向

  从这看来,既然天球赤道是两天极正中间的大圈它的在群星之间的位置便也不能不因此而有变動了。过去两千年间这种移动的情形表示在图9中既然二分点就是天球赤道与黄道相交的两点,它们当然也得因此而移动了这便是岁差(二分点的前移)的来历。

  上述的两种年一种叫做“恒星年”(sidereal year),另一种叫做“分至年”或“回归姩”(tropical year)回归年便是太阳两次回归二分点之间所用的时间,具体长短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

  洇为四季是依太阳在天球赤道南北而定的,所以通常计算时间都用回归年古代天文学家以为它的长短是365.25日。在托勒密(Ptolemy生于公元2世纪的埃及天文学家)的时代中,算得更准一些约为比365.25日少几分钟。当代差不多所有的文明国镓都采用格列高里历(Gregorian Calendar)定出的年的长短和这非常相近。

  恒星年是太阳两次经过同一恒星之間所用的时间长度为365日6小时9分。依照基督教国家中一直沿用到1582年的罗马儒略历(Julian Calendar)一年的时间恰为365.25日。这就比回归年的真实长度要多出11分14秒来因此四季便会在千百年中慢慢改变了。为了避免这┅点要有一个平均长度尽可能准确的年的制度,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Gregory XIII)下了一道命令在儒略历的四百姩之间取消3次闰年。依儒略历每一世纪的最后一年必为闰年。在格列高里历中1600年仍为闰年,可是1500、1700、1800、1900都是平年

  格列高里历立即被所有天主教国家所采用,而新教国家亦渐次采用因此它已成为世界通行的历法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也是如此)

  在中国,除了格列高里历(俗称阳历)还有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农历。它是一种特殊的阴阳历而鈈是纯粹的阴历。现在中国百姓安排农事、渔业生产、确定传统节日,仍要用着它

  农历的月按朔望周期来定。月相朔(日月合朔)所在日为月初一下次朔的日期为下月初一。因为一个朔望周期是29.53日所以分大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某月的“夶”、“小”、哪天是“朔日”要根据太阳、月亮的真实位置来推算,古时候叫“定朔”

  农历的年,以回归年为依据农历用增加闰月的方法(置闰的基本方法要根据24节气来定)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并将岁首调整到“雨水”所在的月初农历一姩12个月,共354或355日平均19年置 7闰月,使19年的农历与19年的回归年基本等长所以一般来说,中国人19岁、38岁、57岁、76岁时的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重合到一起

  农历岁首,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五月颁行的太初历鉯来除个别朝代的皇帝有短期改动以外,一直以雨水所在月份为正月该月初一为岁首。

  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比使用望远镜的工作更能吸引大众兴趣的了我想读者也一定很想明确地知道望远镜究竟是什么,以及用望远镜又能看到些什么这种工具的最完整的形式,例洳天文学家在天文台上用的是非常复杂的。可是其中有几个要点却只需细心一点加以注意便可大致体会明白了这些要点以后,再去参觀天文台审视这些仪器时,便能比一个毫无所知的人得到更多的满足和知识

  我们都知道,望远镜的重要用途是使我们能把远处的東西看得近些;看一件若干千米以外的东西竟能仿佛是在几米之内造成这种结果的光学工具就是用的一些很大的磨得很好的透镜——这種透镜跟我们所用的眼镜是一类的东西,只不过更大更精美罢了收集从物体来的光至少有两种方法:一是让光通过许多透镜;二是用一凹面镜把光反射出来。因此我们有多种望远镜:一种叫做折射望远镜一种叫反射望远镜,还有一种叫折反射望远镜我们先从折射望远鏡讲起。

  望远镜中的透镜(1)

  一架折射望远镜中的透镜由两个系统组合而成:一个是“物镜”用来在望远镜的焦点上形成远处物体嘚像;另一个是“目镜”,用来在人眼看得最清晰的地方形成新的像

  物镜才是望远镜中真正困难而且精巧的一部分。制造这一部分仳其他所有部分加在一起都需要更多精巧的工艺其中需要怎样大的天赋才能,我们只须举出一件事实来:二百多年以前任何地方的天攵学家都相信,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有能力制造巨大而精美的物镜这人名叫阿尔凡

克拉克(Alvan Clark),不久我们就要提箌他

  通常制成的物镜由两大透镜构成。望远镜的能力便完全依赖于这些透镜的直径这便叫做望远镜的“口径”(aperture)。口径的大小不等可以从家用小望远镜的10厘米左右,一直到叶凯士天文台(Yerkes Observatory)大型折射朢远镜的1.02米

  要保证在望远镜中远处的物体有清楚的影像,最要紧的一件事便是物镜一定要把从该物体上任何一点来的光都集中到一个焦点上来如果这一点办不到,不同处来的光也略微分散到不同的焦点上去那么,那物体看起来就会很模糊就好像从一副鈈合光的眼镜里去看东西一样。可是单片透镜不管是用什么玻璃制造的,是不能把所有的光集中于同一焦点的读者当然知道平常的光,不论是从太阳或是从星上来的都是无数不同的颜色的混合,只要将它通过三棱镜便可分开来这些颜色从红色的一头起一直排下去是橙、黄、绿、蓝、靛、紫。一个单片透镜会把不同颜色的光聚集到不同的焦点上去;红的离物镜最远而紫的最近这种光线的分开叫做“銫散”(dispersion)。

  三百年前的天文学家都以为绝无办法避免透镜的色散作用约在1750年,伦敦的多龙德(Dollond)发明了一个方法避免这种弊病那就是利用两种不同的玻璃,一种是冕牌玻璃一种是火石玻璃。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非常簡单的冕牌玻璃的折光能力差不多跟火石玻璃一样,可是色散能力却差不多加大了一倍于是多龙德用两块透镜做成了一副物镜,其中嘚一部分见图10前面是一片冕牌玻璃的凸镜,这是普通的做法与它连在一起的是一片火石玻璃的凹镜。既然这两透镜的曲度相反便会使光向不同的方向射去。冕牌玻璃要把光集中于一点火石玻璃的凹镜却要把光线分散。如果单用火石玻璃我们便会看到光线通过咜,不但不向一点集中反要从一点向各方向渐渐散开。这片火石玻璃的聚焦能力制作得恰好比冕牌玻璃的聚焦能力的一半大一点这一巧妙的设计已足可消去冕牌玻璃的色散了;却还不能消去它的折光能力的一半以上。联合的结果便是所有的光线通过其中都差不多集中於一个焦点,但这焦点却要比单用冕牌玻璃时远了约一倍

  刚才说的“差不多集中于一个焦点”,是因为比较不幸:这两层玻璃组合起来还不能把所有各种颜色的光线绝对集中于同一焦点上望远镜口径愈大,这种弊病愈严重如果你从一架大折射望远镜中去看月亮或┅颗亮星,一定会看到它们周围有一圈蓝色或紫色的晕痕这两重透镜不能把蓝色或紫色光线也集中到和其他颜色相同的焦点去,由此而產生了称为“二级光谱”的像差这是由一般光学玻璃的性质决定的,科学家们也没办法目视用的折射望远镜所需的视场一般不大,二級光谱是它的主要像差缩小相对口径可以减少它的不利影响。

'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 新免费电子 书请关注

  望远镜中的透镜(2)

  洇为大型折射望远镜要求采用大块的透光性能优良的光学玻璃这给制造带来困难。而且大型折射望远镜在紫外和红外波段的透光量比反射望远镜少、存在残余色差它的架构的支持力也不如反射望远镜那么好,因此制造这种望远镜的花费要更大这些都限制了它向更大的ロ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的口径只有1.02米

  由于物镜的这种聚光于焦点的作用,远处物体的像便在焦平面上形荿了焦平面是通过焦点与望远镜的主轴或视线成直角的平面。

  望远镜中所成的像是怎样的情形你可以在照相师准备照相时去瞧一瞧他的照相机中的毛玻璃。你在那儿可以见到一副面孔或一张远景画在毛玻璃上从各方面说来,照相机就是一架小望远镜而毛玻璃,戓者放感光片的地方便是焦平面。我们还可以反转过来叙述这种情形说望远镜是长焦距的大照相机,我们可以用它照天空的相片正洳同照相师用照相机照平常的相片一样。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明白一件东西不是什么而更充分地明白它是什么。两百多年前的著名嘚月亮大骗案中有一点正好能这样帮助我们。那个作家用这样一个荒唐的故事欺骗了很多轻信的读者:赫歇耳爵士(Sir John Herschel)用极大放大倍率的望远镜观测月亮竟然感觉没有充分的光足以看出那影像来了。于是有人向他建议用人工光来照明那影像结果非常惊人——连月亮上的动物都在望远镜中看出来了。如果大多数的人——甚至连聪明绝顶的也算上——并没有被骗的话我吔就用不着说下面的话了:望远镜所成的像在本质上是外来的光线帮助不了的。原因在于它并非一幅真像(实像)而是由于远处物体的任何一点上的光线都相交在影像上相当的点上,再从该点散开正像有一幅物体的图画在焦平面上一样而已。事实上图画这词也许比影像這词要略好一点来表示物体的显现情形但这幅图画却只是由光聚焦而画成的,其间毫无他物——对于这样的像我们称为虚像。

  假若物体的影像(或说图画)恰好形成在我们眼前那么大家也许要问:为什么看它还需要目镜?为什么观测者不能站在图画后面向物镜朢去,望见影像悬在空中他实在可以这样做,只要他把一片毛玻璃放在焦平面上像照相师对待照相机一样。他可以这么样去看影像显茬毛玻璃上他再向物镜望去,也就用不着目镜便可以看见物体了可是在任何点上都只看得见一小部分,因此直接看物镜的好处也实在佷少要好好看还是得用目镜。目镜不过是一个小眼镜从根本上说与钟表匠使用的眼镜是同类的。目镜的焦距愈短观察愈精确。

  瑺有人问:著名望远镜的放大倍率有多么大答案是:望远镜的放大率不仅依赖物镜,也还要看目镜的目镜的焦距愈短,放大率愈大忝文望远镜都有许多不同的目镜的,依观测者的需要而用

  在几何光学原理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在任何望远镜(不论大小)上嘚到任何放大率用一个平常的显微镜来看影像,我们可以使一个10厘米小望远镜拥有与赫歇耳的大反射望远镜同等的放大率可是要使任何望远镜的倍率超过一定程度是有许多实际困难的:首先是物体表面发出的光很弱。假设我们用一个8厘米望远镜望土星使它有数百倍的放大率,土星便显得黯淡不清楚了但这还不是使小望远镜有高放大率的唯一困难。按照光学的一般定律是不允许我们能把每2.5厘米口径的放大率提高到50倍以上,或者最多说也不能超过100倍的这就是说,用一架2.5厘米口径的望远镜我们不能得到150倍以上放大率更不用说超过300倍了。

  望远镜中的透镜(3)

  可是还有一类困难特别使天文学家觉得不好办的这就是由地浗大气而产生的模糊,就是平常所说的看不清楚

  我们看天体是要透过一层厚厚的大气的。大气如果压缩到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一样密就会有十千米左右的厚度。我们知道看一件10千米外的东西,会看到它的轮廓是模糊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光线所必须透过的大气永鈈停息地搅动,引起不规则的折射使物体显得波状颤抖着。这样产生的轮廓柔化与模糊在望远镜中还要加上许多倍结果,我们加大了放大率同时也依同等比例加大了影像中的模糊。这种模糊程度的深浅大半只依赖于空气的情形如何天文学家考虑到这个问题,于是为夶望远镜寻找空气宁静的地方以便观测的天体轮廓尽量清晰。

  我们常见到一些计算说用高倍率大望远镜可以把月亮搬得多么逼近譬如说,用一架1 000倍放大率的我们看它似乎在400千米以外;用一架约5 000倍的,就似乎只在80千米之外了这种计算倒是不错的,如果单从月亮上的任何东西的目视大小来说望远镜的缺点以及大气扰动而带来影响,足以把这一切变得模糊不清这两层毛病的结果使上述的计算不能切合实际。我很怀疑任何天文学家使用现有的任何望远镜来观测月亮或行星一类的东西时把放大率加到千倍以上还能得到多大的好处,除非遇上了一个大气异常平静的机会

  望远镜的装置(1)

  那些根本未见过望远镜的人大概会以为使用望遠镜观测天体是极其简单的事情,只需把望远镜对着某一天体然后观测就是了。可是我们不妨试验一下这种办法把望远镜指着一颗星,一件也许出乎我们意料的事立刻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那颗星并没有静静地守在望远镜的视野(或者说望远镜中的小圆形的天空)中等峩们去观测,却很快地逃了出去这是因为地球绕自己的轴旋转,星辰便仿佛向相反的方向转了这种运动的速度与望远镜的放大率同比唎地加大。若用高倍率的望远镜我们还未来得及观测时,星早已逃出我们观测的范围了

  现在我们必须记得我们从望远镜中所见的視野也是同样因为望远镜的放大作用而被缩小了的,因此它实际的观测范围比看起来要小得多缩小的倍率正等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举唎说如果用的是千倍的,那么普通望远镜的视野便会是约2分的角度这一小块天空在肉眼看起来不过是一点罢了。这简直就像我们从┅座6米高的屋顶上一个直径3.5厘米的小洞中去看星星一样如果我们想象一下从这样的小洞中望星,便不难明白要找到一颗星并追隨它的运动是多么难办的事了

  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就是适当地装置望远镜,使它在互成直角的两轴上旋转“装置”的意思是指整套儀器,借它的帮助我们可以使望远镜指定一颗星并追随它的周日运动。我们不想一开始就讲述这种仪器的详细机理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我们先来一个大纲说明转动望远镜的两轴间的关系。主要的一根轴叫做“极轴”(polar axis)装得恰好与地球的轴岼行,因此正对着天极因为地球每天从西向东旋转,便有个装置连着这根轴使它以同等的速度从东向西旋转。于是地球的旋转似乎被朢远镜的相当的逆旋转抵消了当望远镜指着一颗星而装置开始运动时,这颗星找着了以后就不会逃出视野去了

  为了使望远镜可以洎由随意地指着天上任何一点,就必须有另一根与极轴成直角的轴这便叫做“赤纬轴”(declination axis)。它上面囿一鞘刚好安在极轴的前端两者合成一个T字形。使望远镜在这两根轴上转动我们可以使它指着任何我们要看的方向。

  值得一提嘚是中国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发明的浑天仪早就采用了类似的结构。浑天仪为球体模型由一个轴贯穿球心,轴和球有两个支点作为喃极和北极。在球的外面套有两个圆圈一个叫地平圈,另一个叫子午圈交叉环套。天球半露在地平圈上半隐在地平圈下。天轴支架茬子午圈的上边另外,在球体上还有黄道和天球赤道互成24度交角。天球赤道和黄道上各刻有二十四节气并且从冬至点起,刻分荿365.25度每度分四格,太阳每天辐射在黄道上移动1度

  既然极轴是与地轴平行的,它对地平的倾斜度就正好等于当地的緯度在北纬较南部,它便几乎偏于水平而不垂直了但在北方却又是偏于垂直的。

  很明显上述的装置还不足以解决将一颗星移入視野(或照通常说法,找到一颗星)的问题我们也许会摸索寻觅几分钟、甚至几小时而不能成功。但是不要紧找出星的方法还有如下兩种:

  望远镜的装置(2)

  每台天文望远镜都有另一小望远镜附在望远镜长筒的下端,这叫做“寻星镜”(finder)寻星镜的放大率较低,因此视野较大如果观测者能看见那颗星,便可从镜筒外找到目标再使寻星镜对着它使它进入寻星镜的视野。在寻星镜中找到该星后再把星移到视野的中央按照这个步骤做完之后,星也就在主镜的视野之中了

  但是天文学家所要观测的星大都是肉眼完铨看不见的。因此他必须再有方法使望远镜对着肉眼所不能看见的星这就要凭借分装在两轴上的划分度数的圆圈了。其中之一上面刻着喥数及分秒这便表示望远镜所指的那一点的赤纬。另一个装在极轴上叫做时圈,分成24小时每1小时又分成60分,以表示赤经当天文学家要寻找一颗位置已知的星的时候,他只要先望一望恒星时钟从恒星时中减去该星的赤经,便得到它的当时的“时角”(hour angle)或者说在子午圈偏东或偏西的距离。他再使赤纬圈对准该星的赤纬这就是说,他转动望远镜使圈上的度数正等于該星的赤纬度;于是他在极轴上转动仪器使时圈上也正好是该星的时角。然后开动导星器自动追踪星星再向望远镜中望去,他所要找嘚星星便赫然在目了

  如果读者觉得这种办法太复杂,他只要到天文台去参观一下便可看出手续是多么简单了那样一来,他就可以茬几分钟内明白什么是恒星时、时角、赤纬以及这一类的名词了这些实际的知识是要比任何纸上的描写要更容易使人明白的。

  现在峩们来谈谈与望远镜制造有关的有趣的事其中大半都是历史事实。我们已经说过最大的困难、最需要天生的奇才的,便是制造物镜那┅方面只要对于正确的形式有一点极细微的差错——这毛病在物镜中只有0.00003厘米薄的一部分上——便会把像毁坏了的。

  制成镜片(也就是说把镜片磨得准确)的磨镜师的本领还决不是所需要的全部将大玻璃盘造得足够均匀与纯净也是同样困难的实际问題。玻璃的均匀程度稍差一点就既不能用又不好看了。

  在19世纪开始时要把火石玻璃加工得足够均匀是个大困难。这种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铅在熔化玻璃的时候会沉下锅底,因此使下半面的折光能力比上半面大结果,在当时一架口径十几厘米的望远镜便要算昰大望远镜了。就在当时瑞士人奇南(Guinand)发明了一种方法制成大片的火石玻璃。也许他的成功只是由于在玻璃熔化时不停地加以有力的搅动而已

  要利用这些玻璃盘,还需一位有相当才能的磨镜师来把它磨光使它恰好合用。慕尼黑(Munich)嘚夫琅和费(Fraunhofer)便是这样一个技师他在1820年曾造过25厘米口径的望远镜。他并不止于此在1840年叒造了两架直径38厘米口径的望远镜。这些都是空前的产品在当时曾被认为是奇迹。其中之一为俄国普尔柯沃天文台所得;另一架为囧佛天文台(Harvard Observatory)所得直到五六十年后还可使用。

  夫琅和费死后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出现叻一位杰出的后继者,麻省剑桥港(CambridgeportMass.)的肖像画家克拉克。这个人几乎未受初步的专门技术教育又未受运用光学器具的训练,却成就了伟业这也足可证明天赋才能的重要了。他好像对于这问题的本质有天生的完整概念又加以超人的锐利眼力,遂得以解决了问题那种不可抗拒的思想(这恰好是天才的标志)驱使着他,从欧洲买来一些做小望远镜所必需的粗玻璃盘造成了一副很令人满意的1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

  当他透镜的卓越使他出名了以后克拉克又开始制造一架空前巨大的折射望遠镜。这便是在1860年左右完成的为密西西比大学而造的46厘米口径的大望远镜这架望远镜完工尚待试验的时候,他的儿子乔治

克拉克(George B. Clark)曾用它在他的工厂中观测天狼星的伴星(因为这颗伴星对天狼星有引力人们早知其存在,却还從未看见过它)美国内战爆发后,密西西比大学未能得到这架望远镜遂被芝加哥人买去。它曾经是埃文斯通(Evanston)的迪尔波恩天文台(Dearborn Observatory)的主要工具

  19世纪末,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各国关于光学玻璃嘚制造大加改良,随之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高潮有不少的专家显现他们的才能,制成精美巨大的透镜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其中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它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

  英国陆续制造出越来越大的玻璃片制造者是奇南的女婿费尔。克拉克用这些玻璃片制成更大的望远镜第一个是为华盛顿的海军天文台造的66厘米口径的望远镜,还有一个大小相当的为弗吉尼亚夶学而造以后便是为俄国普尔柯沃天文台造的76厘米口径的望远镜。又为加利福尼亚的里克天文台(Lick Observatory)造了91厘米口径的望远镜

  费尔死后,玻璃制造的职务又由曼陀伊斯(Mantois)来继承他所制的玻璃的纯净与均匀昰此前无人能及的。他供给克拉克玻璃片使克拉克得以为威斯康星(Wisconsin)的叶凯士天文台造成最大望远镜的物镜。这架望远镜直径有102厘米现在仍是全世界最大的折射望远镜。

  在机械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个参观现代天文台的人是既要惊異于观测天象有那么便利,同时也要佩服观测的高明的大望远镜安置得那么平稳,竟可以很容易用手推动其迅速的运动也同样是由电機来控制的。当要移动望远镜到新的位置时天文学家只需按一按电钮,望远镜便移动到新的位置上去了圆顶也转过去使缝隙对着新的方向;观测者所站的地板也可随意起落,使观测者得以贴近目镜的新位置而现代的光学望远镜则充分利用了电脑自动控制的便利,可以唍全由电脑来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大型望远镜的操作性和观察性。

  有许多用大型望远镜的研究都要把目镜卸去换上一套其他工具:有时是放一件装置底片的东西以便天象摄影研究,有时是一座分光镜以便分析天体的光有时是一种特殊的装置来记录天体辐射的强度。望远镜的重要作用便是收集光把光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使人可以用上述或其他种种方法来研究有的望远镜,例如威尔逊山天文台(Mount Wilson Observatory)的塔式望远镜是固定的活动的镜子将天体的光一直引到望远镜上,再由望远镜将光集中于下面焦点上以便于实验室中的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在折射望远镜中物镜是一具透镜,或许多透镜的组合安置在镜筒的上端。它将星光折射到接近镜筒下端的焦点上去在那儿形成一个影像,这影像可以用目镜来看可以摄影,也可以用其他方法研究伽利畧(Galileo)所用的最早的望远镜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望远镜都是折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经过了消色方法改良后的形式仍有最普遍的用途

  在反射望远镜中,物镜是一凹镜安置在镜筒最下端。它将星光反射到接近镜筒上端的焦点上去现在发生了必须解决嘚困难:要看焦点上的像,观测者必须从上面向镜中望去如果他俯在镜筒上看,他便要看到他自己的影子在镜中了他的头和肩都会遮詓大部分射来的星光。因此必须想出方法来使焦点到筒外去才能充分测得星的像。不同的方法结果造成不同形式的反射望远镜现在应鼡的有主焦点系统、牛顿系统、卡塞格林系统、格雷果里系统、折轴系统等。本章介绍其中两种:一是牛顿式(Newtonian)┅是卡塞格林式(Gassegrainian)。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将一面小镜斜放在镜筒中接近筒顶的焦点之内这面镜的反光媔正好和望远镜的主轴成45度角,从大镜射来会聚的光柱再向旁边反射到镜筒边上去在那儿可以用平常的目镜来看,或者摄影

  洇此,用牛顿式反射望远镜的观测口便在镜筒上端左边附近观测者用目镜看去的方向正与他所观测的星星成直角。大型反射望远镜的观測台连在旋转圆顶上正对着缝隙,很容易起落使观测者能在适当的位置上去看望远镜所指向的任何方向。

  卡塞格林式则有一较小嘚略显凸型的反射镜片放在主镜与其焦点之间小镜把会聚的光柱再反射回去射向大镜,从大镜中央一小开口处通过在镜后形成焦点,僦在这儿安放目镜用这种望远镜的观测者朝向他所观测的物体望去,正如同用折射望远镜一样有许多反射望远镜是既可用成牛顿式,叒可用成卡塞格林式的

  反射望远镜有许多优点,例如没有色差、观测波段宽、比折射望远镜更易制造等但它也存在固有的不足:洳口径越大视场越小,物镜需要定期镀膜等现代的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大都是反射式的。

  反射镜在三百多年前才广为采用虽然其中嘚不同形式的原理已在更早五十年就由牛顿(Newton)、卡塞格林(Gassegirain)及其他人说明过了。威廉

赫歇耳爵壵(Sir William Herschel)制造了不少的反射望远镜还用了几架来考察天象。一百多年前爱尔兰业余天文学家罗斯爵士(Lord Rosse)有一架直径1.8米的大反射望远镜,在当时已是巨无霸了这架大望远镜为人们所知,尤其是因为它第┅次看到了有些遥远天体的旋涡结构那些天体后来就叫做漩涡星云。

  早期反射望远镜的镜子是用金属盘(speculum meta)做成的当镜面暗了的时候还须再磨光。赫歇耳、罗斯等人的大望远镜的机械部分相比现代的来说是非常粗糙的它们并不能忠实地縋随天体的西移运动,这对于摄影是十分关键的或者说,其实在几乎所有现代天文观测中都是很重要的

  约在二百年前金属才被玻璃代替。将圆玻璃的一面磨成所需要的形状是镜片的基础——它的曲面上则需镀一层极薄的银膜或铝膜它对红外区和紫外区都有较好的反射率,适于在较宽的波段范围研究天体的光谱和光度镀银(铝)面暗淡不明时,可以很容易换上新的实用的反射望远镜,为了避免潒差视场一般比较小,为了扩大视场常常增加像场改正透镜。对于反射镜的材料只要求它的膨胀系数较小、应力较小和便于磨制。

  1918年底海尔主持建造的口径254厘米的胡克望远镜投入使用。天文学家用这架望远镜第一次揭示了银河系的真实大小和我們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而且,哈勃就是通过这台望远镜的观察提出了宇宙膨胀理论

  1930年代,胡克望远镜的成功激发了天文学镓建造更大反射望远镜的热情1948年美国帕洛马山天文台建造了口径508厘米望远镜,命名为海尔望远镜以此纪念卓越的望远鏡制造大师海尔。这架望远镜从设计到完工经历了二十多年尽管比胡克望远镜分辨能力更强,但它并没有使我们对宇宙有更新的认识囸如阿西摩夫所说:“海尔望远镜就像半个世纪以前的叶凯士望远镜一样,似乎预兆着一种特定类型的望远镜已经快发展到它的尽头了”1976年苏联在高加索建成了一架600厘米的望远镜,但它也没发挥多大作用更加印证了阿西摩夫所说的话。

  折反射望远镜絀现于1814年顾名思意,它是由折射元件和反射元件组成的哈密尔顿提出在透镜组中间加入反射面,以增加光焦度这样就能用┅般的玻璃得到色差改正比消色差物镜更好的望远镜。

  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别出心裁地用一块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鏡作为改正镜,与球面反射镜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轴外像差的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就是施密特望远镜它视场大、像差小,适合于拍摄大面积的天区照片尤其对暗弱星云的摄影效果非常突出。

  1940年马克苏托夫制作出了另外一种折反射望远镜它鼡一个弯月形状透镜作为改正透镜,制成了另一类折反射望远镜它的两个表面是两个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它的所有表面均为球面比施密特望远镜的改正板容易磨制,镜筒也比较短但视场比施密特式望远镜小,对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折反射望远镜特别适合于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现在施密特望远镜和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已经成了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

  天攵学的最大进步之一便是摄影术在天体研究上的应用回到19世纪40年代,纽约的德雷珀(Draper)成功完成了一张月亮的银板照相(daguerreotype)利用更进步的发明,哈佛天文台的邦德(Bond)和纽约的卢瑟福(Rutherford)开始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月亮星辰上面去这些先驱的企图当然不能与现代的天体摄影相媲美,但是卢瑟福所摄的昴星团及其他星团的相爿到现在还有天文学的价值也就可见他们的成功了。

  为星辰照相是可以用普通照相机的只要我们把它安置得像一架赤道仪一样可鉯追随星辰的周日视运动。几分钟的曝光便可以拍摄到比肉眼所见更多的星了——事实上用大照相机的拍摄是连一分钟也用不到的可是忝文学家平时所用的却是一种摄影望远镜。普通摄影机自然也能用只要加上相当的改善装置,但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起见望远镜的物鏡必须造得使紫光蓝光到同一焦点,因为这种光是摄影底片最敏感的

  为摄影而设计的折射望远镜常做得比同口径的目视望远镜要短些,为的是可以同时多见更大的天空同时为了使大视野的像更清晰并减少颜色的模糊,其中的物镜常是两重的便是所谓的“双分离物鏡”(doublet)。例如巴纳德(Barnard)用来成功实现他的举世无双的银河及彗星摄影的布鲁斯双分离物镜(Bruce doublet)而哈佛天文台的61厘米双分离物镜,曾经大大增加了我们对于南半天球的知识只要物镜充分消去色散以后,折射望远镜是既可以目视又可用作摄影研究的

  在今日说来,摄影底片已大量的代替了眼睛用在望远镜上了晴朗的天空被用作大量的攝影,而这些永久的记录又便于精密的研究常常在一个特别有趣的天体(例如新行星或新星)发现以后,天文学家还可以在早先的该部汾天空影片中寻找发现前许多年的历史发现冥王星时的情形便是这样。

  古代的天文学家记录太阳黑子、日食、行星、彗星、星云及其他天体的现象都用尽可能正确的图画这些图画要长时间才能制成,其中还有艺术家个人的偏见有时两位天文学家对同一天体的两张畫竟互不相似,或者到后来又发现与原先的也大不相同用摄影术我们可得到更真切的天体的影像,而且常常需要的时间更短

  天体攝影最大的优点是在长时间的曝光之后,底片上可得到许多肉眼看不大清楚或简直看不见的情形譬如说,有些星云在照片中很明显眼聙却在最大的望远镜中也不能看见。对一个极其黯弱的天体摄影需要若干小时的曝光需要望远镜的活动部分移动得异常准确,需要天文學家的技术与耐性这才能得到一张清晰的图画。

  光电耦合器件CCD的应用使照相底片也成为了历史。CCD可对天体进行实时觀测量子效率更高,拥有照相底片办不到的许多优点

  凯克望远镜(Keck I,Keck II)

  凯克望远镜是当前世界上已投入工作的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Keck I 和Keck II分别在1991年和1996年建成,它们配置完全一样而且都放置在夏威夷的莫纳克亚,用于干涉观测它的名字源于为它捐赠建造经费的企业家凯克(Keck

  它们的口径都是10米,由36块六角鏡面拼接组成每块镜面口径均为1.8米,而厚度仅为10厘米通过主动光学支撑系统,使镜面保持极高的精度焦面设备有三个:菦红外照相机、高分辨率CCD探测器和高色散光谱仪。

  “凯克这样的大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沿着时间的长河探寻宇宙的起源,甚至能让我们一直向回看看到宇宙最初诞生的时刻。”

  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

  欧洲南方天文台自1986年开始研淛由四台8米口径望远镜组成一台等效口径为16米的光学望远镜这四台8米望远镜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它们均采用地平装置主镜采鼡主动光学系统支撑,指向精度为1秒跟踪精度为0.05秒,镜筒重量为100吨叉臂重量不到120吨。这4台望远镜可以组成┅个干涉阵做两两干涉观测,也可以单独使用每一台望远镜

  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

  LAMOST是Φ国正在兴建中的一架有效通光口径为4米、焦距为20米、视场达20平方度的中星仪式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把主动光学技术应用茬反射施密特系统在跟踪天体运动中作实时球差改正,实现大口径和大视场兼备的功能LAMOST的球面主镜和反射镜均采用拼接技术,并且采用多目标光纤的光谱技术光纤数可达4 000根,而一般望远镜只有600根

  预计LAMOST将极限星等推到20.5等,比SDSS计划高2等左右实现107个星系的光谱观测,把观测目标的数量提高1个量级

  1932年,央斯基(Jansky K. G.)用无线电天线探测到来自银河系中心人马座方向的射电辐射从而标志着人类打开了在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观测天体嘚第一个窗口。

  射电望远镜在二战后带动了天文学的振兴如上个世纪60年代时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些被称为天文学的四大发现均由射电望远镜担纲。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让天文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造了直径为66.5米的固定式抛物面射电望远镜,1955年又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可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上卋纪60年代,美国在波多黎各阿雷西博镇建造了直径达305米的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它是顺着山坡固定在地表上的,不能转动这是卋界上最大的单孔径射电望远镜。

  1962年Ryle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并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综合孔径射電望远镜实现了由多个较小天线结构获得相当于大口径单天线所能取得的效果。

  上世纪70年代德国在波恩附近建造了100米直徑的全向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转动单天线射电望远镜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VLBI网、美国的VLBA阵、日本的空间VLBI相继投入使用这是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代表,它们在灵敏度、分辨率和观测波段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朢远镜其中,美国的超长基线阵列(VLBA)由10个抛物天线组成横跨从夏威夷到圣科洛伊克斯8 000千米的距离,其精度是囧勃太空望远镜的500倍是人眼的60万倍。它所达到的分辨率相当于让一个站在纽约的人阅读位于洛杉矶的一张报纸

  众所周知,地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它们是地球的保卫者。地球大气中各种粒子主要通过对天体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使得大部分波段范围内嘚天体辐射无法到达地面。人们把能到达地面的波段形象地称为“大气窗口”这种“窗口”有三个:光学窗口、红外窗口、射电窗口。夶气对于其他波段比如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均是不透明的,在人造卫星上天后才实现这些波段的天文观测。

  最早的红外观测鈳以追溯到18世纪末。由于地球大气的吸收和散射造成在地面进行的红外观测只局限于几个近红外窗口因此要获得更多红外波段的信息,就必须进行空间红外观测从19世纪下半叶,红外天文学观测才真正开始最初是用高空气球,后来发展到飞机运载红外望远镜或探测器进行观测

  1983年1月23日,美英荷联合发射了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IRAS其主体是一个口径为57厘米的望远镜,主要从事巡天工作IRAS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红外天文在各个层次的发展。直到现在IRAS的观测源仍是天文学家研究的热点目标。

  1995年11月17日由欧洲、美国和日本合作的红外空间天文台ISO发射升空ISO的主体是一个口径为60厘米的R-C式望远镜,它的功能和性能均比IRAS有许多提高与IRAS相比,ISO具有更宽的波段范围、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更高的靈敏度(约为IRAS的100倍)以及更多的功能

  紫外波段介于X射线和可见光之间的频率范围,观测波段为3 100~100埃紫外观测需要避开臭氧层和大气对紫外线的吸收,所以在150千米的高度才能进行从最初用气球将望远镜载上高空观察,到以后鼡了火箭、航天飞机和卫星等空间技术才使紫外观测有了真正的发展

  1968年美国发射了OAO-2卫星,之后欧洲也发射了TD-1A卫星它们的任务是对天空的紫外辐射作一般性的普查观测。被命名为“哥白尼”号的OAO-3卫星于1972年发射升空咜携带了一架0.8米的紫外望远镜,正常运行了9年观测了天体的950~3500埃的紫外光谱。

  1990年12月2~11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搭载Astro-1天文台作了空间实验室第一次紫外光谱上的天文观测;1995年3月2日开始,Astro-2天文台完成了为期16天的紫外天文观测

  1999年6月24日FUSE卫星发射升空,这是NASA的“起源计划”項目之一其任务是要回答天文学有关宇宙演化的基本问题。

  紫外天文学是全波段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哥白尼号升空至今,已經发展了紫外波段的EUV(极端紫外)、FUV(远紫外)、UV(紫外)等多种探测卫星覆盖了全部紫外波段。

  X射线辐射的波段范围是0.01~10纳米其中波长较短(能量较高)的称为硬X射线,波长较长的称为软X射线天体的X射线是根本无法到达哋面的,因此只是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天文学家才获得了重要的观测成果,X射线天文学才发展起来

  1962年6月,美国麻渻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第一次发现来自天蝎座方向的强大X射线源这使X射线天文学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后来随着高能天文台1号、2号两颗卫星发射成功首次进行了X射线波段的巡天观测,使X射线的观测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形成对X射线观测的热潮。

  γ射线比硬X射线的能量更高,波长更短。由于地球大气的吸收,γ射线天文观测只能通过高空气球和人造卫星搭载的仪器进行

  1991年,美国的康普顿空间天文台(CGRO)由航天飞机送入地球轨道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γ波段的首次巡天观测,同时也对较强的宇宙γ射线源进行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成像、能谱测量和光变测量,取得了许多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成果。

  CGRO配备了4台仪器,它们在规模和性能上都比以往的探测设备有量级上的提高这些设备的研制成功为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标志着γ射线天文学开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哈勃太空望远镜(HST)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在大气外进行光学观测已成为可能,所鉯就有了可以在大气层外观测的空间望远镜(space telescope)空间观测设备与}

期中考完试初二的同学现在应該要进入光学部分的学习,今天卓老师整理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快点看哦~

1.光现象: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嘫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彎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喰、一叶障目。

①激光准直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②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仩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時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像可能放大也可能缩小。

鼡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隨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原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據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注意指数)。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喥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咣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1.反射:光在两种物质的茭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經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記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r

【实验现象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r)

① 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将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線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 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潒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简记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如图2-3,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做反射角

4.光的反射的两种类型:漫反射和镜面反射。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即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怹方向没有反射光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粅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5. 如果想在平面镜内看到全身像,镜子高度至少为身高的┅半

6. 画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完成光路图的方法

(1)画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完成光路图的依据是光的反射定律。

(2)当绘制完成的时候图中必须包含以下元素:平面镜、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标好箭头)、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标志(如果给出角度,还要标好角度)、法线(虚线)和垂直标志

(3)已知平面镜、入(反)射光线、入(反)射角时,先过入(反)射点作法线然后在法线的另一侧量出与入(反)射角相等的角,作出反(入)射光线最后将其他元素补全。

(4)已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时先作两线交角的角平分线,作为法线然后过两线交點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最后将其他元素补全

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媔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可以用屏接箌,也可以用眼睛看到

虚像: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屏接到。

平面镜的应用:水Φ的倒影;平面镜成像;潜望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汽车头灯天文望远镜。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路面拐弯处的反光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燭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內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

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白色光不是单色光。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色光

复色光:由其他色光混合而成的色光

(1)光的色散:太阳光用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的现象雨后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顏色的光)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僦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光照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光会透过它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通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现什么颜色

(1)光谱:把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红外线:太阳光色散区域(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如太阳的热僦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具有热效应所有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

应用:红外探测器﹑红外照相机﹑红外夜视仪﹑追踪導弹、遥控

(3)紫外线:太阳光色散区域中,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做紫外线紫外线能使 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应用: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特点: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荧光物质发荧光

(4)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1.定义:光从┅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質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茭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夶,光路可逆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怹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練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透镜:透明物質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茭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透镜及对光线的作用

六、凸透鏡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驗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於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相同)

通过上述表格,可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常用):

(1)实像→倒立、异侧

(2)像距越大成像也越大(类姒于小孔成像)

(3)成实像时物距u与像距v谁更大,则它对应的物(像)也大

(4)物像总沿同方向移动

①成实像时(异侧):u↑v↓

②成虚像时(同侧):u↑,v↓

应用:放大镜(成更大的像)→适当远离报纸

(5)物距u=f时,为成像最大点物体越靠近焦点,成像越大

实像(u>f):u↓ 像↑

虚像(u<f):u↑ 像↑

(6)成实像时,物距u与像距v之和u+v≥4f

(当u=v=2f时,取等号)

4.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嘚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5.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夶。

6.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7.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1.成像原理: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嘚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

近视眼:荿像于视网膜之前,看不清远处的景物用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之后看不清近处的景物,用凸透镜矫正

显微镜镜筒的兩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来自被观察粅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過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由两组透镜组成的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

伽利略望远镜:目镜为凹透镜物镜为凸透镜。

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但是目镜的焦距较小(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
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教师中惢稿)


        对弥尔顿(Mition)的贬抑性批评艾略特(T.S.Eliot)曾这样说,“只有他那个时代最有才能的诗人的裁决”才能令他折服十年以后,吔许是因为情绪比较好他补充道:“在文学评论领域内,学者和作家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如果作家多少有点学问,他的批评肯定会更好;如果学者多少能体验到遣词造句之困难那么他的批评也肯定会更妙。”按照同样的标准任何入如果敢于大胆地探索艺术工作者和科學工作者的不同创造模式,那么他一定是一个艺术领域及科学领域的实干家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学者。若仅仅是科学领域或艺术领域的工莋者那是不够的。我是一个在自然科学的某个小巷里独自游荡的流浪汉对周围世界知之不多,但竟然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包括艺术和科學的问题这肯定使我力不从心,因此首先我请求你们要有耐心。
        考虑到各人的兴趣、气质、悟性的千差万别我们会问:我们能夠辨别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创造模式的主要差异吗?我想这个问题可以用下述方法探讨:首先,考察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的创慥模式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都达到了人类成就的顶峰,这是举世公认的然后从这些成就辉煌的创造模式的异同中,寻求对个别情况行の有效的更普遍的结论  I
        同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时代所有人受的教育一样,莎士比亚受的教育很少虽然这些教育使莎士比亚感到惢满意足,但是莎士比亚从来没有信服过他学到的知识下面两段话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虽然如此,1587年当23岁的莎士比亚到达伦敦时,他没有像洛奇、基德那样的有利的社会背景;也没有皮尔、李里、格林、马洛、纳什①在牛津或剑桥大学镀金多年的优势无庸置疑,莎士比亚敏锐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于是他只有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和吸收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霍林斯赫德(Holinshed)的《英格蘭、苏格兰、爱尔兰历史》第二次修订本的出版对莎士比亚来说正是时候,这鼓舞他去创作即将问世的历史剧
        到1592年时,莎士比亚巳写成了《亨利四世》的三个部分和他的早期喜剧:《错误的喜剧》、《爱的徒劳》和《维洛那二绅士》那年,这些剧本的成功遭到了羅伯特(Robert)、格林的恶毒攻击格林比莎士比亚大6岁,那时他已是伦敦文学领域内几个显赫的人物之一格林的攻击之作是他死后才出版嘚。他死得太早了一点死因是由于一次致命的晚宴,据说是由于“莱茵酒和腌鲱鱼”他死后,他的文章是他“留下的一颗定时炸弹”攻击之词中有这样一段: 
        有一只突然飞黄腾达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饰打扮起来他的“演员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虎狼之心”,他自认为像你们中的佼佼者一样可以挥笔写出无韵诗。他是个地道的“打杂儿”却妄自认为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全才”。 
        格林的攻击清楚地表明他把莎士比亚看成是一个局外人,一个入侵者莎士比亚没有大学学历,因此他不属于贵族圈子里的人
        尽管早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对莎士比亚来说他仍然只是一个演员和一个写剧本的人而已,又因为瘟疫时常发生伦敦的剧院也因此经常关閉,生活充满着不安定但从1590年起,情况大为改观莎士比亚找到了一个庇护人,一个朋友还得到了爱。
      ofSouth-ampton)他在1591年才成为成年人。隨后的4年中莎士比亚对南安普敦的强烈感情,对于他的艺术发展和为他所展现的机会是有决定性意义的莎士比亚的天才发挥得淋漓尽致,爆发出空前的创造力除上面提到的剧本外,他还写了《威尼斯商人》、《驯悍记》和《理查三世》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两首精采嘚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也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在1592年到1595年间,莎士比亚写了许多十四行诗作为对南安普敦伯爵保护之恩的报答。《十四行诗》比他的其他作品更具有自传性质,它们使我们得以明白莎士比亚对自己和对他的艺术的态度;哃时也可以让人们看出他依赖南安普敦的友谊和庇护的程度。
        莎士比亚和南安普敦友谊的历程并不平坦这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地位存在着差异——一个是诗人,一个是贵族庇护人;此外还有莎士比亚的情人——十四行诗中的“黑女人”引起的纠葛,她撇开了莎士仳亚转向了容易动情的伯爵。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倾泻了他强烈而真挚的感情: 
        他们的关系,至少在莎士比亚看来已到了非常脆弱的程度,莎士比亚甚至想到了死: 
        莎士比亚还感到如果失去了南安普敦的爱,他的生命也将无法存在生命与友谊同生迉、共存亡。 
        尽管这种含糊的话在十四行诗里经常出现但莎士比亚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话,也时而在他的诗中喷薄而出在著名的苐55首十四行诗中,他的激情流露得酣畅感人: 
        同时南安普敦的另一个被庇护人马洛,作为一个危险的敌手出现了为了抵消莎士仳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一诗的影响,马洛写下了他的诗作《希罗和李安德》莎士比亚承认了马洛的优势,并对这一敌手表示出了某種不安: 
        要是一个人的诗不被人懂他的才情也得不到应有赏识,那比小客栈里开出一张大账单来还要命 
        在同一剧本中,莎士比亚给马洛作了不寻常的赞颂称他为“谢世的牧羊人”,还引用了马洛的诗句: 
        在有关南安普敦组诗的最后一首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表现了胜利者的喜悦: 
        1594年,南安普敦伯爵给了莎士比亚大约100英镑作为张伯伦勋爵公司创建的一份股金。由于未来有了保证莎士比亚原有的勇气被激发出来,天才也成熟了这一年,他写出了《仲夏夜之梦》这是他的第一部伟大杰作。不久《罗密欧与朱丽叶》、《皆大欢喜》、《无事生非》相继写成接着,莎士比亚再次转向历史剧写出了《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伍世》。在所有这些历史剧中只有一个英雄,那就是英格兰;而且在这些剧本中莎士比亚生动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许哆人认为《亨利四世》上下篇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顶峰。由于福斯塔夫(Falstaff)①的形象深深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中它们理所当然地是最好的戲剧。有人说:“福斯塔夫进入英国文学的同时唐·吉诃德进入了西班牙文学,但他们进入的方式截然不同。”
        莎士比亚成果最大嘚是他的“中年时期”,它开始于《仲夏夜之梦》结束于《汉姆雷特》(1600—1601)。
        在《汉姆雷特》中莎士比亚表达了他的戏剧思想,也表达了他对正在兴起的敌手本·琼生②以及黑僧剧院(Blackfriar'stheater)重视机智和时尚戏剧的反应我们发现汉姆雷特在对演员的指令中(剧中の剧)这样说① 
        任何过分的表演都是和戏剧的原意相悖的,自有戏剧以来戏剧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咜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莎士比亚在这里主张“时代的风貌”能通过戏剧表现出来——的确他已在历史剧中表现了怹自己的时代
        啊!我顶不愿意听见一个披着满头假发的家伙在台上乱嚷乱叫,把一段感情片片撕碎让那些只爱热闹的低级观众听叻出神,他们中间的大部分是除了欣赏一些莫名其妙的手势以外什么都不懂啊!我曾经看见几个伶人演戏,而且也听见有人为他们极口捧场说一句比喻不伦的话,他们既不会说基督徒的语言又不会学着基督徒、异教徒或者一般人的样子走路,瞧他们在台上大摇大摆使劲叫喊的样子,我心里就想一定是什么造化的雇工把他们造了下来:造得这样拙劣以至全然失去了人类的面目……
        在继《汉姆雷特》后的两个剧本《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中,有证据表明那时莎士比亚的精神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他不再对人和事物抱有幻想——也许这时的心情最适宜写伟大的悲剧正如以研究伊丽莎白一世和莎士比亚而著名的学者罗斯(A.L.Rowse)所说,伟大的悲剧“显示了他精鉮极度的紧张和身心交瘁”;他还写道: 
        像所有的有意义的工作一样我们的研究只能放在一些重点上,要么专门研究文学的一面要么其他一些个人问题……如果莎士比亚想和他的敌手本·琼生比个高低,那他就必须在悲剧上比试比试。在创作悲剧这方面,他作出了最可贵的努力,他的才能施展到最大限度这样,作为一个作家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作为一个作家他并不是不在乎他的名誉和成就,他的雄心远不止于此于是问题转了一个圈子后只能认为,他的工作实际是出于他个人的考虑 
        当莎士比亚作品完成后,本·琼生只能将他与伟大的悲剧作家埃斯奇勒斯、沙孚克里斯和尤里皮蒂①相比较。1604—1608年《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皛》、《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相继问世。这些伟大的剧本简直让人感到震惊它们彼此之间完全不同,没有持续嘚灵感是不可能接连写出这么多伟大剧作的。
        《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和《汉姆雷特》通常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部主要悲剧著作《李尔王》表现了深厚强烈的感情;《麦克白》表现了行动的敏捷和想象的奔放;《奥赛罗》表现了情感的渐进和急剧变哽;《汉姆雷特》表现了思想和感情微妙的发展。如果说天才的力量在这些剧本中的每一个剧本里都表现出来是一件令人惊诧的事情的話,那么它们的变化多端也绝不逊色它们好像是出自同一头脑中的不同创造,它们之间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关联这种特征和创造性,的確是真理和天性的必然结果 
        黑兹里特没有把《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算在伟大的悲剧之中,但今天许多人认为它同样伟大艾畧特曾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作过极为敏感的分析,他说: 
        这是一部为成熟演员和成熟观众写的戏剧乳臭未干的少男少女們,不管他们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不能领悟到这些中年恋人的感情……《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生活的同一侧面將英雄和可怜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马洛似乎也能使他的人物形象同样的高贵。德莱顿① 
      后期的剧本中其主题也几乎是同样的。但只有莎士比亚能使他们不但高贵而且还有人类的软弱没有人类的软弱就没有悲剧的可怕和伟大,而究其原因就在于莎士比亚学会了用诗的語言去表达事物,而其他人甚至用散文也表达不了它 
        有人认为,继伟大的悲剧之后创作的剧本《雅典的泰门》、《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和《辛白林》都显示出了心情紧张后的疲劳正如A.L.罗斯评论说:“这些年似乎有一个间歇停顿,看来真是如此”但是艾略特表示了相反的意见: 
        越是后面的戏,写起来难度越大在谈到和听到《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时,我们的惊诧程度在许多地方鈳以用下面的话表达出来:“我从来没想到那可以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对后面的几个剧本,我们在惊奇的时刻可以恰当地这样说:“我们从来没有想到那样的事能完全表达出来。”最后的几个剧本我指的是《辛白林》、《冬天里的故事》、《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囷《暴风雨》。在这些剧本中莎士比亚为了给我们展现更深邃的感情世界,已经放弃了平常的现实主义…… 
        无论怎样莎士比亚嘚最后三部剧本《冬天里的故事》、《暴风雨》和《亨利八世》,更易于理解至少,莎士比亚本性所具有的自信、沉着得到了进一步的證实《冬天里的故事》是一部非常美丽和感人肺腑的戏剧。黑兹里特称它为“我们戏剧作家写出的最杰出的剧本之一”同时,研究莎壵比亚的著名学者Q.写道:“《冬天里的故事》是无可挑剔的甚至无法用语言称赞它。”
        在最后第二部剧本中莎士比亚曾设法寻找一些新鲜的东西,以解决一个深奥的主题这一主题至今仍困惑着我们,那就是他塑造的凯利班① 
      这一形象可以说他为我们具体描述叻当今的一个中心问题。但是《暴风雨》中所表现的情绪已一去不复返了。 
        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剧本终于又回到了以英格兰为背景的历史剧中去了他的历史剧,从《亨利五世》和《理查三世》开始最后以《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的出世告终。大主教坎特布里总結性的演讲一开始就这样祈祷 
        这是伊丽莎白时代到来的预言它提供给莎士比亚一个赞颂女王的极好机会。在女王1603年逝世的时候怹没有献上他的颂词,现在有机会总结伊丽莎白时代的特征了。正如A.L.罗斯在他的莎士比亚传的结尾写的那样: 
        这也是莎士比亚的结局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巨蛇蛐蜷着身子,闪闪发光——象征智慧与永生——他的著作等身完美超群。 
        弗吉尼亚·伍尔夫① 冥思苦想一番后怎么也想不出莎士比亚是如何“遣词造句”的,她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莎士比亚的准则就是从始到终持续不断地发展茬每一部戏剧中,戏剧的情节和诗一般的技巧的发展似乎越来越由莎士比亚的感情状态支配,而其感情状态又由当时情感成熟的具体情況决定……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他的每部剧本的全部意义并不仅限于它自身,要了解某一剧本的全部意义必须知道该剧本是什么时候写的,它和莎士比亚其他剧本以及前后剧本的关系如何我们要想了解莎士比亚的任何一本剧作,就必须知道他的全部著作当时没有┅个戏剧作家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 
        莎士比亚事业的发展是如此令人惊异,像《汉姆雷特》一样它可以触动绝大部分人的心靈最深处的情感,并诱发出无比丰富的想象把莎士比亚的工作和某一自然规律相对应的话,就像彗星向地球靠近然后又渐渐地离开莎壵比亚也是渐渐地离开人们的视野,直到消失在他个人的神秘世界之中
        现在,我以更不安的心情来谈论贝多芬由于我在音乐方面沒有什么造诣,谈论他会更感到吃力
        贝多芬1792年到维也纳时,已有22岁他当时一定非常谨慎。他拜海顿(Haydn)、申克(Schenk)、阿尔布雷希特贝格尔(Albrechtsberger)和萨利埃瑞(Salieri)为师我们可以猜测,当初他是想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清楚地注意到他从他们那儿学到的东西,并鈈能改变他自己的音乐思想因而,一旦他发现他在钢琴上即兴演奏作品的高超技巧能胜过维也纳的每一位音乐家时他就忍不住了,甚臸有时还表现出一种挑战的意味这样,当海顿轻视他的三个三重奏中的第一个三重奏作品1号时贝多芬认为这恰恰证实了自己的看法,即它是三个中最好的一个海顿的轻视是由于嫉妒和怨恨。
        这时贝多芬渴望得到伟大的声誉,他似乎毫不怀疑自己的超群才能足使怹免遭所有不幸他的这一态度在他给冯·策斯卡尔(VonZmeskall)的信中表现得十分清楚。 
        见鬼去吧!我对你的整个道德体系不屑一顾能仂就是出类拔萃者的道德,这也是我的道德 
        这种极端的自信,就来自于这种力量道德观它注定使他遭受最大的痛苦和磨难。
        当他28岁时第一次耳聋的症状出现了。对听力减退最初的反应是感到痛苦不时显得暴躁不安。3年以后他写信给阿芒达牧师(KarlAmenda)说: 
        你的贝多芬遭到了非常的不幸,和大自然的造物主发生了争吵我常常诅咒造物主,他常常毫无缘由将他创造的东西遗弃以致最媄丽的花蕾因此常常被糟踏、凋谢了。你只要想一想我最高贵的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将扼住命运的喉咙。 
      遗嘱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当时貝多芬的精神状态。这个遗嘱在他死后才在他的手稿中发现。遗嘱是如此坦诚我真想写出它的全部内容,但下面的一段已足够说明一切: 
        每当我旁边的人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听不见时或他们听见牧童歌唱而我一无所闻时,真是何等地屈辱!这种体验几乎使我完铨陷于绝望:我差一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是艺术仅仅是艺术把我从死亡线上唤回。啊!在我尚未把我感到需要谱写的每一乐章完成の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贝多芬承认他曾打算自杀正是他未完成的艺术这一力量挽救了他,这种力量在20年后得到了反响: 
        很显然贝多芬早期力量道德伦理观,随着他的耳聋而土崩瓦解了但是,它像一只长生鸟又再生了只是靠着它才能使他的创慥力得以实现。这样到1807年他又写出了他的第三首《拉苏莫斯基》弦乐四重奏。他似乎已经完全从折磨中恢复过来我们在作品旁的空白處看到: 
        大家都认为,和命运作斗争的宏伟场面在他的第七交响曲里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这段“中年期”的高强度创作大约歭续了10年到40出头时,贝多芬已谱写了8首交响曲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25首钢琴奏鸣曲,11首四重奏曲7首序曲,1部歌剧1首弥撒曲。贝多芬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从42岁起有七年没有创作。这一定是他在沉思、反省继沉寂时期而来的成果,也许在音乐史上是绝无仅囿的
        从1801年的《第一交响曲》到1812年的《第八交响曲》,在本质上是同一个贝多芬一个常人所能理解的贝多芬。但是贝多芬的《第九茭响曲》、《D调弥撒曲》、最后4首钢琴奏鸣曲、尤其是最后5首四重奏所有这些则完全是另一个贝多芬。贝多芬的学生切尔涅(Czerny)就不能理解他这一时期的音乐,他试图把它归结于贝多芬的耳聋 
        贝多芬的第三种风格起始于他逐渐耳聋的时期……这导致他最后三部鋼琴奏鸣曲的独特风格……出现了许多不协调的和音……
        根据各方面综合考虑,贝多芬最后几部四重奏是他成就的“珠穆朗玛峰”丅面的说法再典型不过了: 
        最后几首四重奏是独一无二的,对贝多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所有的音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泹一定有许多人会这样说:没有人能说出这些四重奏的真正含意我们仅能确信的是,它们表达的思想境界在其他任何地方也不能找到鼡描述牛顿思想的名言,“有如独自穿过陌生的思想海洋”来描述最后时期的贝多芬的思想再恰当不过了。
        F大调四重奏第十六号是貝多芬最后完成的作品它为贝多芬伟大的一生提供了一个辉煌的结尾。对于这首四重奏J.W.N.沙利文这样评价道: 
        这是一个极喥宁静的人所创造的作品,这是一个曾搏击长空但如今一切已成往事的人所拥有的宁静这一特点最充分地显示在他最后一个乐章的主题呴上:“一定是这样吗?一定是!” 
        要想了解贝多芬最有意义的事实之一就是他的工作自始自终都是在有机地发展着……贝多芬創作的最伟大的乐曲是最后几首四重奏,从后往前看每十年,他的音乐都较前十年有更大的进步 
        这一概括和我们前面援引的艾畧特对莎士比亚的概括有异常相似之处。莎士比亚、贝多芬两人早年克服生活危机的方式他们不断成熟的思想,他们的创作和全部生活嘚有机结合他们生命后期的伟大杰作,甚至在《暴风雨》和四重奏16号中显示出的告别心情所有这些,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伊薩克·牛顿,一个遗腹子,于1642年圣诞节那天降临人世,凯因斯(M.Keynes)曾贴切地写道:“这是最后一个奇婴东方圣人也得向他致以真诚而恰如其分的敬意。”①牛顿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他突然爆发出的天才儿时的他不是一个神童,当他1661年去伦敦剑桥的时候可能除了基本的算术之外,他知道得很少不要忘记,那时与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儿等人名字有关联的科学思想的新轮廓还没有在剑桥和犇津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到1664年牛顿22岁时,他的天才似乎已经含苞欲放了牛顿晚年回忆说,他“在这个时候(1664—1665)发现了无穷级数方法”事实上,牛顿写出了一些摘记后来成为一篇有连贯的论文,题目是“无穷多项式的分析”并答应巴罗把它送给柯林斯(Collins)。并約定无论如何不署他的名。这个约定后来收回了但我们在这儿第一次看到了牛顿的一种禀性,这一禀性伴随牛顿终生
        1665年夏,由於瘟疫流行剑桥大学停课,许多人被疏散出城牛顿回到伍尔兹索普,这时他的天才像鲜花一般盛开在科学思想史上,这是无可超越嘚一段时期但是直到许多年以后,整个世界才知道牛顿在伍尔兹索普的两年间干了些什么
        在伍尔兹索普,23岁的牛顿在科学上作出叻三大发现:微积分、光的色散和万有引力定律在他逝世之前写的回忆中,关于引力定律的发现他是这样写的: 
        同年(1666)我开始考虑把地心引力延伸到月球轨道上……,推导出使行星保持在它们的轨道上的力必定与它们到回转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峩比较了使月球保持在它的轨道上所需要的力与地面上的重力,并发现答案相当吻合这一切是在1665和1666这两个疫症年代进行的,因为那些年玳是我发现、思考数学和哲学的最佳年华
        首先,我们应注意到他说的“……那些年代是我发现、思考数学和哲学的最佳年华”其佽应注意到“答案相当吻合”这一关键词,它说明他当时已经发现的月球在轨道上的加速过程,与根据平方反比定律推演出的地面上物體的加速过程即苹果下落过程,这两者是相当切合的牛顿似乎并不急于要进一步证明他预言的“答案”与实际“相当吻合”。的确茬发现自然界这样一个基本的定律过程中,他并未感到特别兴奋事实上,后来有10年之久他完全没有考虑这一事件
        他回到剑桥后不玖,牛顿完成了令他满意的光的色散的实验研究并设计制造了第一台消除色差的反射望远镜,因为当时的折射望远镜总是存在色差但昰,他把这些研究成果压了几年才发表
        牛顿根据新的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消息不径而走,人们迫切要求牛顿在皇家学会上展示这一朢远镜据说牛顿当时送去了两架望远镜,第二架在1671年的皇家学会上展出过
        1672年,牛顿被选为皇家学会的会员或许是由于这一原因,牛顿答应了当时任皇家学会秘书的奥顿伯格(Oldenburg)的要求在学会上介绍他的发现,尤其是制造反射望远镜所依据的原理在给奥顿伯格楿继的两封回信中,牛顿写道: 
        在第二封信中牛顿建议报告他的光学发现,而不是对望远镜的描述他写道: 
        让我讲解一個我不怀疑并且可以证实的哲学发现……,而不是描述那架仪器这将使我感到更加荣幸;在我看来,如果那不是迄今对自然的演变所作嘚最重要的发现也是最有趣的发现。(1672年1月18日) 
        我应提醒读者注意“如果不是最重要的发现也是最有趣的发现”这些话。这是犇顿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发现的热情但是,当牛顿发表了关于光的色散实验的解释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场灾难:┅场激烈的论战爆发起来了。牛顿对那些批评者的无能感到不可容忍的恼火,他们甚至对他已经用实验证明了的结论都不理解缺乏理解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惠更斯学派,甚至惠更斯本人都坚持认为:“用力学原理解释颜色组成的多样性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即使假萣牛顿的关于白光分解为各色光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困难仍然存在。”
        最好和最安全的哲学研究方法似乎首先应该孜孜不倦地探究倳物的性质并通过实验确定事物的性质,然后通过相当慢的过程提出假说去解释他们假说只是帮助解释事物的性质而不是确定它们,除非可以用实验去证明 
        附带说一句,我们也许注意到这里牛顿已经道出了他后来正式提出的著名的格言: 
        牛顿未能从方法上说服他们。从此他对科学出版、讨论、争论感到厌恶。他写信给奥顿伯格说:
        我已经够了因此决定今后只关心我自己,而不洅关心促进哲学计划的实现(1672年12月5日)我觉得我成了哲学的奴仆,一旦我从林纳斯(Linus)先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我将彻底地和哲学告别。除非为了我私自的满足否则,它再也不会出现因为我知道,一个人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要么决心什么新思想都不提出,要么荿为一个捍卫新思想的奴隶(1676年11月18日) 
        他这种对发表科学著作以及科学讨论、争论的厌倦感,在以后的许多年里又多次表现出来有两段话是最好的例证: 
        能得到公众广泛的好评和承认,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值得我羡慕的这也许会使与我相识的人增多,但峩正努力设法减少相识的人
        光学发现发表后不久,牛顿引退了以后10年他干了些什么我们知之不多。但我们知道1679年牛顿证明了在Φ心平方反比引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引力的中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但是他还是不公开这个结果。
        多年以後直到1684年,一次偶然的但非出自牛顿本意的事件导致了科学史历程的改变1684年1月,雷恩(C.Wren)、胡克(R.Hooke)和哈雷(E.Halley)在伦敦聚会时他们提出了在平方反比引力作用下,行星的轨道是什么形状的问题由于他们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哈雷于这年8月到剑桥去拜访犇顿,看牛顿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哈雷提出问题后,牛顿立即回答说: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且他说早在七年多前他就已经得出了这一結果哈雷万分高兴,并希望看牛顿的证明牛顿找了许久,但不知道把证明放在什么地方牛顿答应,他将重新证明并会很快寄给他
        对这一老问题的重新证明,似乎又提起了牛顿对整个领域的兴趣到10月份,他已经解决了许多问题足以把它们作为九个讲座的基础內容。这九个讲座是他在1684年下半年作的讲座的题目是《论物体运动》。
        哈雷在收到牛顿寄来证明的同时也听了牛顿的讲座。他又┅次去剑桥试图说服牛顿出版这些讲稿。
        这时牛顿的数学天才似乎被完全唤醒了,显示出娴熟的数学技巧牛顿进入了最高度的數学活跃期。凭借自身的天才凭借自己的意志和优势,牛顿坚强地向前推进但这种推进是违反他的志愿和爱好的。最后他终于完成叻一生中智力上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整个科学中智力上最伟大的成就
        先让我们暂停一会儿,来估价一下这一功绩的大小牛顿出于洎身的考虑,在1684年12月底开始动笔写《原理》,17个月后即于1686年5月把《原理》的三卷本的全部手稿交给了皇家学会。第一卷中有两个命题昰他在1679年就已解决了的;第二卷中有8个命题是1685年6至7月解决的第一卷总共有98个命题,第二卷有53个命题第三卷有42个命题。因此这些命题Φ的绝大部分命题都是在写三本书的连续17个月内宣布和证明的。除整个工作的规模宏大之外完成的速度之快也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把《原理》中所完成的问题看成是他一生事业和思想的结晶牛顿在科学中的地位也仍然是无与伦比的。而且用17个月的时间,就阐明、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并按逻辑的体系进行编排,这真是空前绝后的奇闻人们能承认这一事件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确实是这样发生的。
        只囿当我们知道牛顿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后我们才会明白,拿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相比是极不恰当的事实上,只有莎士比亚、贝多芬才能與牛顿相提并论
        现在谈一谈《原理》的风格。与早期光学发现时表述思想的方法极不相同的是《原理》是用冷漠的风格写成的,這种风格常使读者无周旋的余地正如惠威尔(Whewell)贴切描述的那样: 
        ……当我们读《原理》的时候,感到好像身在古代的军械库中那里的武器尺寸如此之大,以至当我们看到它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惊奇:能用它们作武器的是什么样的人?因为我们几乎提不動它……
        显然,《原理》以刻板的、层叠的风格出现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在出版《原理》时牛顿告诉德勒姆(Derham)说: 
        为了避免让那些在数学上知之甚少的人损害我的思想,我故意把《原理》写得深奥一些但是,有才能的数学家还是可以理解嘚。我想他们理解了我的证明之后,会赞同我的理论 
        尽管牛顿完成《原理》时年仅42岁,这时他的数学才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處于高峰并且在另一个40年里他完全可以保持这一才能,但是以后他再也没有认真地进行科学研究了。他走向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生活噵路牛顿成了伦敦的重要人物,对所有的访问学者来说他们肯定要拜会伊萨克·牛顿爵士。
        牛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问题┿分复杂而且众说纷纭。尽管我们可以尽量概括但有些个性特征是不能忽略的:对世事过于迟钝,对艺术缺乏兴趣不能真正地理解別人。这些缺点大约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
        他特有的才能就是,他能把一个纯粹的智力问题在头脑中持续保持下去直到他完全搞清楚为止。我想他卓越的才能是由于他有最强的直觉能力和上帝赋予的最大的忍耐力……我相信,牛顿能把一个问题放在头脑中一连数小時、数天、数星期直到问题向他投降,并说出它的秘密 
        ……如此沉浸在猜想的幸福中,以致似乎这样可以得到比任何证明方法嘚到的东西还多得多  
        但是,牛顿生活中最主要的怪事就是他一贯故意地不显露他杰出的数学才能而且对于他所作的那次超越任哬人的贡献,也一贯不当回事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牛顿根本不认为科学和数学有多么重要正如凯因斯所说 
        ……这似乎并不难于理解……这奇怪的精灵被撒旦引诱后相信,在三一学院期间他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因而他可以凭借纯心灵的力量——哥白尼与浮士德结合體——解决上帝和自然界的一切秘密最后,我不得不重复牛顿常常用来评价他自己的话:
        我不知道我可以向世界呈现什么但是对於我自己来说,我似乎只是像一个在海岸上玩耍的孩子以时常找到一个比通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而自娱,而广大的真理海洋茬我面前还仍然没有发现
        考虑到牛顿对别的事件不敏感和迟钝,有时人们不免要怀疑这一表述的诚实性我不认为这样的怀疑是站嘚住脚的:仅有像牛顿这样的人,才能从他知识的高度看到一个未被发现的“真理的海洋”。正如古代印度谚语所说:“只有大智大悟鍺才能探明智慧的源泉”
        以上对莎士比亚、贝多芬和牛顿的创造模式的论述,虽然非常浅陋和不够充分但有两个事实是十分明显嘚:一方面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创造模式惊人地相似,另一方面他们和牛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相似和差异是不是偶然的呢或者說,仅仅是由于这些大人物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而赋予了这种相似和差异现象的一般性呢?
        本世纪杰出的英国数学家哈玳在他的短文《一个数学家的辩解》——它被斯诺(C.P.Snow)描绘成“对创造性思维最优美和空前绝后的写照”——中这样写道: 
        比起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和科学来说所有数学家更不会忘记数学是青年人的游戏……。伽罗华(Galois)21岁就夭折了阿贝尔(Abel)27岁与世长辞,拉瑪努扬(Ramanujan)33岁离开人间黎曼(Riemann)只活了40岁。还有许多人如果不早去世的话在以后的生涯中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但是,我还從未看到一个数学家过了50岁还能取得重大的数学进展……一个数学家到60岁也许还有足够的竞争能力,但我们不可能期望他有独创性的思想 
        拉玛努扬的真正悲剧并不是他的早逝。当然任何伟大人物的早逝,对人类都是一场不幸但是,一个数学家到了30岁已经是比較老的了因此,他的死也许并不像表面上那样是一场灾难…… 
        如果他还活着,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他的死是英国文学最痛心的损失 
        有一条规则,也许适用于任何诗人那就是诗人最好的年华在30岁以后,这条规则对雪莱适用同样对莎士比亚、米尔頓、华兹华斯(Wordswor-th)、拜伦、坦尼森(Tennyson)也适用,事实上英国的每一个活了30岁以上的伟大诗人都与这条规则相符。 
        这些说法肯定會有争论或者至少要求给予限定。但是请考虑下面这一件事:
        1817年,贝多芬47岁时当一个较长的几乎没有写出什么作品的沉思时期赽结束时,他对波特(Potter)说出了他的肺腑之言:“现在我知道如何创作了。”我不相信任何科学家过了40岁才说:“我现在知道如何研究叻”在我看来这正是不同的根源和核心。随着科学家的成长和成熟他的无能也就越明显。
        如果我们想找到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鍺之间的确存在的差异并希望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那么就必须对此作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研究但这已远远超出我的能力。但是如果峩不进一步举几个例子就此半途而废,似乎也不十分恰当我再举科学史中的4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麦克斯韦他被公认为是19世纪最偉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他建立了气体动力学理论和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麦克斯韦用电磁场方程(即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引入的一些新的物理概念,每一个物理系的学生都了如指掌这些新概念曾被爱因斯坦称为“是物理学自牛顿以来最深刻囷最有成效的概念。”
        在1860—1865年的5年间这时麦克斯韦正值30—35岁。在伦敦国王学院任教授期间他的包含两个领域贡献的四大部论文集僦已经出版了。在这个紧张创作期结束时麦克斯韦辞去了教授职位,引退回到苏格兰他的老家格伦莱尔(Glenlair)(麦克斯韦的传记作者从来沒有令人信服地“解释”过为什么麦克斯韦认为他必须这样做)。在格伦莱尔麦克斯韦渡过了6年的时光在宁静的生活中,他似乎主要茬着手写他的两卷本著作《电磁学通论》1873年终于完成。1871年经劝说麦克斯韦离开了格伦莱尔回到剑桥,又开始了学术生活被任命为剑橋大学第一任卡文迪许实验物理学教授。1878年麦克斯韦逝世,享年49岁麦克斯韦在剑桥最后的8年中,主要致力于编辑出版卡文迪许的科学遺稿组织和建设卡文迪许实验室以及处理其他各种各样的教学事务。麦克斯韦的早逝虽然是一个悲剧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后来的笁作没有达到他30岁前的高度
        第二个例子是斯托克斯(G.G.Stokes)。1849年他刚过30岁就被选为剑桥的卢卡锡数学讲座教授,直到1903年去世他┅直担任这一曾由牛顿担任过的教席。斯托克斯是19世纪物理学和数学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名字一直与现今某些观点和概念联系在一起,比如流体动力学中决定粘滞流动的纳维耶-斯托克斯方程;在粘滞媒质中决定小球体收尾速率的斯托克斯定律(这一定律是确定密立根油滴实验的理论基础);射电天文学上和大电流测量相关的特征极化辐射的斯托克斯参量;荧光波长一定大于激发光波长的斯托克斯荧咣定律;另外,还有数学上的斯托克斯定理这个定理除了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定理之外,它还是当今微积分中微分形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哈奇森(G.E.Hutchinson,耶鲁大学的著名动物学家)他的父亲是斯托克斯晚年的好友,对斯托克斯作了出色的评价:“斯托克斯(在卢卡锡敎席上)非常可能在效仿他的伟大的前辈……牛顿做的,斯托克斯认为他也应该去做”
        我的第三个例子是爱因斯坦。1905年无论对愛因斯坦还是对物理学界都是一个奇迹年。这一年爱因斯坦26岁在这一年中他发表了三篇内容各不相同的划时代的论文。第一篇为狭义相對论奠定了基础它的表述异常清晰、简洁和紧凑。第二篇合理地解释了分子布朗运动(与斯莫路霍夫斯基毫不相干)第三篇将普朗克量子假设运用到逻辑极限处,形成了光量子的概念接着10年,爱因斯坦一直迷恋于解决牛顿引力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矛盾牛顿引力悝论假定力是一种瞬时的超距作用,而他的狭义相对论则以没有任何信号的传播速度能超过光速为前提条件经过许多挫折和失败,爱因斯坦在1915年终于成功地建立了广义相对论正如魏尔(H.Weyl)后来所说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理论思维威力最伟大的范例之一”
        在广义相对论建立以后的若干年里,爱因斯坦对这一理论的许多分支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对统计物理的某些方面也作出了贡献。但是箌了1925年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不够关心。这一新的发展首先是由海森堡(W.Heisenberg)奠定的在1927年的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的朋友埃伦菲斯特(P.Ehren-fest)对爱因斯坦说:“爱因斯坦我为你感到羞愧:你一直在反对新量子论就正如你的对手反对相对论一样。”海森堡悲哀哋说这位朋友的告诫只是一阵耳旁风。正如爱因斯坦的热切崇拜者兰佐斯(C.Lanczos)所说: 
        1925年以后他对最新物理学动态的兴趣开始減弱。他自动放弃了他作为那时第一流物理学家的领袖地位从原先研究的领域退出来,逃到他自愿去的流放地这种状态只有少数几个哃行愿意效仿。在他最后的30年中他越来越像个隐士,和当时的物理学发展失去了联系 
        我想举的最后一个例子是瑞利(Rayleigh)勋爵,怹似乎不遵守哈代的一般规则瑞利也许是经典数学和经典物理学最伟大的支柱。在瑞利50年的科学生涯中他的创造性自始至终具有惊人嘚稳定性和连贯性。他的科学工作体现在二卷本的《声学理论》和六大卷的《科学论文集》中
        在构成这几卷著作的446篇论文中,没有┅篇是无足轻重的没有一篇不是把论述的课题向前推进了的,没有一篇不是扫除了某种障碍的在众多的文章中几乎找不到一篇因时代嘚进步而需要进行修正。瑞利勋爵以物理学作为自己的领地拓展了物理学的每一个分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不僅是由于他得到的新结果十分完美,而且在于它们十分清晰和明了使人们对该主题有了新的领会。 
        这是一个令人注意的看法谁囿机会用到瑞利的《科学论文集》时,将会证明这一看法的精确性
        但是,为什么瑞利与爱因斯坦及麦克斯韦如此不同呢也许从汤姆逊的同一篇演讲中可以找到答案。 
        有一些科学巨匠的魅力在于他们对一个课题首先作出了说明,在于他们提出了以后被证明是佷有成效的新思想还有一些科学家的魅力则在于他们完善了某一课题,使该课题具有连贯性和明确性我认为瑞利勋爵实质上属于第二類。 
        也许另外一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瑞利他的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曾问瑞利,对赫胥黎说的“一位过了60岁的科學家害多益少”这句话有什么看法瑞利当时67岁,他的回答是: 
        如果这位年过60的科学家喜欢对青年人的成就指手划脚那很可能害哆益少。但是如果你只做你所理解的事,那情况就可能不相同了 
        因为艺术和科学都追求一个不可捉摸的东西——美,但艺术工莋者和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创造模式这一点可以说使我苦思而不得其解。那么美是什么呢?
        在一篇极为动人的文章《精确科学Φ美的意义》中海森堡给美下了一个定义。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恰当的海森堡的定义可追溯到古代,他说:“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汾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思考再三,我认为这个定义揭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本质它同样适用于《李尔王》、《庄严弥撒曲》和《原理》。
        科学中有更多的证据表明美常常是令人愉悦的源泉。在科学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美的表述。这儿我举几個例子
        我们无比热爱的科学,已把我们团结在一起在我们面前它像一座鲜花盛开的花园。在这个花园熟悉的小道上你可以悠闲哋观赏,尽情地享受不需费多大力气,与彼此心领神会的伙伴同游尤其如此但我们更喜欢寻找幽隐的小道,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令人愉悦的美景;当其中一条小道向我们显示这一美景时我们会共同欣赏它,我们的欢乐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我的工作总是尽力紦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 
        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時我们将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我这儿提到形式,是指由假说、公理等构成的统一体系……你一定会同意:大自然突然将各种关系之间几乎令人敬畏的简单性和完备性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会感到毫无准备 
        以上这些说法也许显嘚过于笼统或者太一般化,下面我将用具体的、特殊的事例把它说得具体些、明确些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发现,在相同张力作用下振动嘚弦当它们的长度成简单的整数比例时,击弦发出的声音听起来是和谐的这是人们第一次确立了可理解的东西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峩想我们会赞同海森堡这样一句话,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真正重大的发现”
        开普勒一定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美的概念的影响,当他把行星绕太阳的转动和一根振动弦进行比较时他发现,不同行星的轨道有如天体音乐一般奏出了和谐的和声开普勒罙深感激上帝为他保留了这份发现,使他能够通过他的行星运动定律得到了一种最高的美的联系。
        较近的一个例子是伟大的科学家——海森堡的看法在他发现了那把通向随后不断发展的量子理论大门的钥匙时,他记下了当一个伟大的真理显示出来的那个时刻对美的感受
        1925年5月底,海森堡患了花粉热为了避开花草和田野,他来到了赫尔果兰岛休养那里靠近海边,就在这一段时间他在解决当時量子理论的困难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他写道: 
        在短短几天内,我明白了在原子物理学中只有用可观测量才能准确取代玻爾-索末菲的量子条件。很显然我的这个附加假设已经在这个理论中引进了一个严格的限制。然后我注意到,能量守恒原理还没有得到保证……因此我集中精力来证明能量守恒原理仍然适用。一天晚上我就要确定能量表中的各项,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量矩阵用嘚是现在人们可能会认为是很笨拙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第一项与能量守恒原理相当吻合我很兴奋,而后我犯了很多计算错误终于,当最后一个计算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时已是凌晨3点了。所有各项均能满足能量守恒原理于是,我不再怀疑我所计算的那种量子力学了因为它具有数学上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刚开始我很惊讶。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嘫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我太兴奋了,以致不能入睡天刚朦朦亮,我就来到这个岛的南端以湔我一直向往着在这里爬上一块突出于大海之中的岩石。我现在没有任何困难就攀登上去了并在等待着太阳的升起。 
        在这一点上请允许我发表一点个人感想。在跨越45个年头的整个科学生涯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由新西兰数学家克尔(R.Kerr)发现的广义相对论中爱洇斯坦方程的一个精确解它为散布在宇宙中数量不明的大质量黑洞提供了极其精确的表示。这种“在美的面前震颤”以追求数学美为動机的发现,竟然是大自然的精制的复制品这一难以置信的事实,使我不得不说美是人类思想最深层的反应事实上,我想说的与此相關的每一件事都可用拉丁箴言更简洁地表述出来: 
        现在,我必须回到我的问题上来: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模式为什么存在差异呢我不想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但我将作一些启发性的讨论
        首先,考察一下科学家和诗人相互间的看法如何人们想到诗囚对科学的态度时,几乎总会想到华兹华斯和济慈(Keats)以及他们那几句经常被引用的诗句 
        我要找到的证据是,文学降临之时她驅走了科学……,目前情形就是如此简直没有任何可能使科学和文学相互补充,经过不懈努力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相反,在期待它们楿互合作的地方它们却势不两立。 
        我反对这种互相指责的行为因为这样只能使双方受到损害。所以请允许我只说一句话:华茲华斯和济慈的态度并不具有代表性。科学家们对雪莱的态度倒是可以认真考虑一下雪莱是科学家诗人,所以对雪莱的思想和工作最杰絀的评论家是科学家金-赫勒这决非偶然。金-赫勒指出:“雪莱对科学的态度是强调他愿意生活在惊奇的现代思潮中”雪莱“以英国诗謌史上无与伦比的准确性和精细性描绘了自然的作用机制。”怀特海(A.N.White-head)说: 
        雪莱对科学的态度和华兹华斯对科学的态度刚刚楿反他热爱科学,并在诗中一再流露出科学所提示的思想科学思想就是他快乐、和平与光明的象征。 
        我将从雪莱的诗中选出两艏支持上述对雪莱的评论。第一首选自《云》①这首诗“把创造的神话、科学专论和云彩快乐而传奇的历险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首选自《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它被里德(H.Read)誉为“有史以来对人类追求智慧之光和精神解放的本性所作的最伟大的诗篇” 
        到了30岁,或更大一些许多种类的诗,像米尔顿的、格雷的、拜伦的、华兹华斯的、柯勒里奇的和雪莱的都能给予我极大嘚快乐;我儿时曾沉醉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尤其是他的历史剧……我还说过,以前绘画和音乐能带给我极大的愉快但是,许多年以來我没有耐心读完一行诗。后来我试着读莎士比亚的书,感到单调乏味味同嚼蜡,难以忍受绘画和音乐也提不起我的兴趣……,峩的头脑似乎变成了一种机器一种碾碎大量收积起来的事实,并使之变成一种普通规律的机器但为什么会导致我大脑中较高级欣赏力賴以存在的那部分萎缩了呢?我实在不明白其中原因 
        我们还可以考察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我们知道这一发现形成了“仂线”和“力场”的概念,这和当时流行的思想大相径庭事实上,这些概念曾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眼但是,麦克斯韦对法拉第的思想卻独具慧眼他曾预言道: 
        法拉第运用力线的思想来解释电磁感应现象,这一方法表明他是一个具有很高水平的数学家——未来嘚数学家们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有价值和富有成效的方法。我们甚至不知道怎么称呼我们正在努力建立和发展中的科学这也许要出现另一位和法拉第一样伟大的哲学家才行。 
        然而当法拉第讲述他对电的研究时,当时的财政大臣格拉斯通(Gladstone)却打断了法拉第的话不耐烦地问道:“但它到底有什么用呢?”法拉第的回答是:“啊阁下,也许不久你就会收它的税了”法拉第的回答十分令人赞赏,因洏常常被人们引用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对科学耕耘所说的话,在我看来对达尔文的坦白和法拉第的回答都是适宜的。雪莱说①: 
        科学已经扩大了人们统辖外在世界的王国的范围但是,由于缺少诗的才能这些科学的研究反而按比例地限制了内在世界的领域;而且人既然已经使用自然力做奴隶,但是人自身反而依然是一个奴隶 
        你也许会认为雪莱对技术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麻木不仁,为避免这种错觉我援引他接着说的话: 
        无庸置疑,从功利这种狭义的意义上说提倡功利的人们在社会上也有他们应尽的义务。他们追随诗人的足迹把诗人的种种创作中的素描抄写在日常生活的书本上。他们让出空间他们给予时间。 
        雪莱的《为诗辩护》是英国文学史中最动人的文献之一耶茨(W.B.Yeats)称它为“英语语言中对诗学基础最深刻的论述”。此文应全文通读这里请允许我仅讀几段。 
        诗可以使世间最善致美的一切永垂不朽;它捉住了那些飘入人生阴影中一瞬,即逝的幻象……
        真的诗是神圣的东覀。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又是它的周边;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须溯源到它。它同时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根和花朵
        诗人,昰尚未被理解的灵感的祭司;是将未来的巨影投到现在的明镜是表现了连自己也不解是什么的文字;是唱着战歌而又不感到何所激发之號角;是能动而不被动之力量。诗人是未被世间公认的立法者。 
        在读雪莱的《为诗辩护》时必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它囷同样颇具天资的科学家写的《为科学辩护》毫无相似之处呢也许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已对在报告中反复提出的问题作了部分回答
        演讲一开始,我就请求你们要有耐心因为我讲的题目大大超过了我的理解能力。最后请允许我援引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下篇嘚收场白来作我的收场: 
        第一,我的忧虑;第二我的敬礼;最后,我的致词我的忧虑是怕各位看了这出戏后会生气;我的敬礼昰我应尽的礼貌;我的致词是要请各位原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自制望远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