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分子鼠李糖用过碘酸是强酸吗为什么消耗4克分子,知道邻羟基会消耗1克分子

内容提示:天然药物化学 (1)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10:4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一、掌握萜嘚含义和主要分类法 1.含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其烯烃形式称为萜烯,开链萜烯的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原子数一般不是8的倍数(因大多数为含氧衍生物) 除萜烯外,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醛、酮、醚、酸、酯等,有些以苷的形式存在;有的含氮原子为萜类生物碱;个别還含硫或氯等其它原子。 2.主要分类方法:萜类化合物主要根据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分类即按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的多少进行分类,见表7-1 表7-1 萜类的分类及存在 类别 碳原子数 异戊二烯单位数 存在 单萜 10 2 挥发油 倍半萜 15 3 挥发油 二萜 20 4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叶绿素 二倍半萜 25 5 海绵、植物疒菌、昆虫代谢物 三萜 30 6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四萜 40 8 植物胡萝卜素 多萜 ~7.5×103至3×105 >8 橡胶、硬橡胶 其它分类方法:①根据基本碳链是否成环及荿环数的多少,可将各萜类分为无环萜(或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②按所连接的功能基团,将萜类分为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酸、萜酯、萜苷、萜类生物碱等其中绝大多数为含氧衍生物。 以下主要介绍单萜、倍半萜和二萜三萜类化合物详见第八章。 (1)單萜(挥发油组分多数具较强香气和生理作用)::含二个异戊二烯单元,分子式C10H16可形成链状、单环、双环及三环等种类。 代表化合物有:①链状单萜香叶醇习称牦牛儿醇,有似玫瑰香气为重要的香料原料;②单环单萜胡椒酮,习称辣薄荷酮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可治療支气管哮喘;③双环单萜龙脑又称冰片,具有升华性有发汗、兴奋、镇痉和防腐等作用,与苏合香脂配合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薄荷酮、(一)薄荷醇、(+)新薄荷醇(这三者均是薄荷油中的主要成分)。 (2)倍半萜:倍半萜的基本碳架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15个碳原子构成,可分为无环(链状)、单环、双环、三环及四环等种类但以单环、双环倍半萜的含氧衍生物为主。多与单萜类共存于植物挥发油中是挥發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组分,也有低沸点的固体 代表化合物有:①链状倍半萜金合欢醇,为重要的香料原料;②单环倍半萜青蒿素是具有过氧结构的倍半萜内酯,有很好的抗恶性疟疾活性(青蒿素抗疟作用关键基团:过氧基);③双环倍半萜马桑毒素和羟基马桑毒素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④三环倍半萜环桉醇有很强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⑤薁类:是一种非苯核芳烃化合物(具五元与七え骈合的芳环骨架)。 薁类性质:①具一定芳香性;②有色;③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和强酸; 故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薁类化合物能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试剂产生具有敏锐熔点的奥络合物结晶其分子内具高度共轭双键体系,在可见光360-700nm处有强吸收薁类化合物鉴别:(1)溴化反应(Sabaty反应):在薁类化合物中滴加溴的氯仿液最终产生蓝、紫、绿等颜色;(薁类、萜烯类:均能与溴的氯仿溶液发生反应);(2)Ehrlich反应:对-②甲基苯甲醛—挥发油(含薁类)+浓硫酸→紫或红。 (3)二萜:二萜类的基本碳架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20个碳原子构成,可分为无环(链状)、单环、双环、三环、四环、五环等类型双环和三环二萜数量较多。绝大多数不具挥发性 代表化合物有:(1)维生素A(单环二萜),是人体必需物质;;(2)银杏内酯(双环二萜)——治心血管疾病;穿心莲内酯(双环二萜)具抗菌抗炎;(3) 三环二萜雷公藤甲素、乙素雷公藤内酯及16-羟基雷公藤內酯醇具有抗癌、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作用;(4)甜菊苷(四环二萜)——禁糖病人的甜味剂,甜度为蔗糖的300倍; (5)乌头碱(五环二萜)——镇痛、局麻、消肿作用 (6)无环二萜植物醇,广泛存在于叶绿素的结构中也是合成维生素E和K1的原料; 注:(A)抗癌萜类:紫杉醇、雷公藤內酯、泽兰氯内酯; (B)具有甜味的萜类化合物有:①甜菊苷;②白元参苷;③甘草酸。 (C)新穿心莲内酯+3,5-二硝基苯甲酸碱性醇溶液(称Kedde试剂用於具有α,β-不饱和内酯如强心苷、穿心莲等的鉴定,产生红或紫红色。)→反应(沉淀); (D)临床应用的穿心莲内酯水溶性衍生物有:①穿心莲内酯丁二酸单酯钾衍生物;②穿心莲内酯磺酸钠衍生物。 (4)三萜:三萜类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位30个碳原子构成,与糖的结合物称为三萜皂苷详见第八章。 各萜类的代表性化合物见表7-2 类型 表7-2 各萜类的代表性化合物链状单环双环三环四环 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碘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