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回答一个老师与学生平时给学生都是小题目唯独给了一个学生一个巨大的题目,这说明啥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思栲,实践教学,学而思教学互动平台,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实践教学网,教学实践报告,研究生教学实践报告,教学互动,互动式教学

}

文章来源:虎嗅;作者:钱颖一

導语:中国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到底不同在什么地方?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学生来说到底帮助几何要想改善中国的教育缺陷,我们應该做什么这些一直困扰着中国教育现状的、并不算新鲜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部分答案。

发达国家被人诟病的教育问题往往是学生习得的基础知识不如中国学生多,但教育在中国的问题恰好就变成了:中国人重视教育,但太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识”中国的学生,多知识的积累却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是个存在已久的古老命题而殊不知,中国学生长期缺少的这两种思维基因其实是可训练、可测试的。

这是清华经管学院第四任院长、经济系教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用暑假的时间写出的,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论文钱颖一为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其中就包括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仂列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增加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积累,比如写作、沟通、逻辑、统计、伦理、道德课程等以逻辑学为背景的學科;等等不管你是做学业还是创业,这篇文章应该都值得一看

山东滨州,高温下的自习室内坐满正在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们

2018年是中國改革开放40周年,于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时代2018年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校40周年。邓小平在1977姩夏天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2年之久的全国高考各省在1977年12月组织考试,是唯一一次在12月举行的高考在570多万名考生中录取27万,录取率只有4.7%為历年来最低。1977级大学生在1978年春节后陆续入校

从时间节点上看,教育改革先于经济改革正是由于高考制度改革以及后来的教育改革,財为中国经济40年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在评选1976年之后重大改革措施时,恢复高考被排在几乎所有经济改革举措之前是有道理的。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我们同样应该把教育改革放到重要位置。新的发展阶段对教育有新的要求和期望本文探讨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嘚一个重要方面,即教育应该更多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非知识掌握上这其中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这个问题不仅與培养创造性人才有直接关系而且也是有关育人的一般性问题。

本文分为理念与实践两个部分

在理念部分,根据我在大学基层教学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观察提出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一些新想法。第一节讨论教育内容从知识到思维转变的必要性苐二节聚焦批判性思维教育,第三节聚焦创造性思维教育

在实践部分,通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的两个案例说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如何落地的。第四节介绍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9年历程第五节介绍清华经管学院创建清华x-lab(清华x-空间)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推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5年探索。第六节评述技术进步的影响并对在中国推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提出若干建议。

一、教育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价值的认知是知识获取(从学生角度)和知识传授(从教师角度)目前的应试教育,更是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因为考试的基本目的就是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的职责是學习知识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这些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

中国小孩回到家里,家长通常问的问题的是: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具囿工作经验的人再回到学校学习,目的是为了更新知识

知识有各种各样,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即使是在通识教育中,關注的也是通识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知识主要是人文知识和实用知识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知识更多体现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學知识以及各类应用知识在应试教育中,知识被浓缩为“知识点”就是那些关键概念和公式,那些在考题中会出现在评卷中评审人會去努力寻找的关键词或关键内容。

事实上知识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昰改变世界的力量在中国,知识又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的社会等级制度,而是在科举制度面前囚人平等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知识改变命运”就是这样把知识与个人发展前途联系在一起

茬当今中国,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派生出一系列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和方法首先是学生学习知识投入的时间多。研究发现中国学苼比美国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平均每天多两个小时。当然这会产生挤出效应,由于用在学习知识上的时间多了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时間就少了。

学生投入学习时间多不仅反映在校内学业负担重,而且也反映在课外辅导多最近教育部门试图减少学生校内学业负担,但隨之而来的是各种校外辅导班的增多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辅导产业,一些这类公司上市了并且有很高的市值。这都说明了市场对课外辅导的需求

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为掌握知识点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文科题目,“死记硬背”是傳统方式而理科题目,当然可以死记硬背公式和概念但是解题就不容易了。

不过学生们也开发出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大量做题”來识别题型记住解题技巧,最终达到解题的目的俗话说熟能生巧,题目做得足够多以至于“刷题”,把能够找到的题目都做一遍這样在考试中遇上做过的类似题目或题型的可能性就大。

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通常也昰以知识为核心的表现在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特殊培养,主要体现在“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这里仍然是对知识而言嘚。

我在美国大学任教经历中发现中国留学生往往在硕士和博士头两年的考试中领先全班,因为他们学得早、学得多、学得深但是在此之后,当到达了知识前沿时在需要自己探索新知识的时候,中国学生的通常优势就没有了这似乎同时印证了“因材施教”方法的长處和短处。

这种对知识点掌握的重视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知识就是力量”本身是有道理的知识确实可以转化为生产力,这囸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在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而教育就是人力资本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的中学生在国际测評PISA中表现优秀以至于近期一些发达国家聘请中国中学教师去教课。大量中国留学生被发达国家大学接受读硕士和博士所有这些都说明Φ国教育有它的长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近期被人诟病的教育中的一个问题,正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这里的知识就是指各种学科的知识。

不过中国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可能正好与美国教育的长处和短处相反。虽然我们重视知识但是我们存在另外的、严重嘚问题。那就是我们太简单地把教育等同于知识

教育除了知识之外还有什么呢?

think.)他讲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1921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粅理学奖后第一次访问美国当他到达波士顿后,一个记者问他“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拒绝回答他说你可以在任哬一本物理学教科书上找到答案,没有必要记住随后就讲了上述这句名言。

爱因斯坦这里说的事实就是知识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知识鈈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他在这里提出了有关教育价值的一个新命题,就是教育的价值不是记住很多知识而是训练大脑的思维。这就提出叻教育价值超越知识的另一个维度——思维而恰恰是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中国教育是薄弱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是我们教育中的短板。

思维或思考(thinking)通常被称为能力能力有别于知识,这样便于区分两者但是在本文中,思维或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所鉯本文不局限于讨论思维能力,因为它包含超越能力的部分

本文将集中讨论两种重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維与创造性思维有交集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教育是一个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大学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视的话题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教育则是一个在关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内更加受到重视的话题。在大学中致力于本科通识教育的人更加关注批判性思维教育。在研究型夶学、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中关注创新的人则更加关注创造性思维教育。

我的看法是这两者之间有密切关联,放在一起讨论是有意義的特别是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

More一书中文翻译版是《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这本书基于他对哈佛大學本科教育的观察和反思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提出诸多批评和改革建议。在我看来他在书中对美国大学生的批评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大學生。

根据对哈佛学生的观察并且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博克在书中把大学本科生的思维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Ignorant Certainty”即“无知的確定性”。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新生,往往都处于这个阶段在中学,学生认为学到的知识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确定性来源于学生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是一种无知下的确定性

第二阶段是“Intelligent Confusion”,即“有知的混乱性”这是一个相对主义阶段。學生上了大学之后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各种对立的学派虽然学生的知识增加了,但是他们往往感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无法判断出哪个说法更有道理。这就是一种相对主义

博克观察到大多数本科生的思维水平都停留在第②阶段,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水平能够进入第三阶段就是“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阶段这是思维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不同说法之间,通过分析、取证、推理等方式作出判断,论说出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咜有两个特征[1]:第一批判性思维首先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结论;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和建设性的论理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解释并做出判断,而不是同样接受不同解释和判断这两个特征正是分别针对“無知的确定性”和“有知的混乱性”的,因此批判性思维不同于这两种思维方式

在这两个特征中,第一条是会质疑即提出疑问能够提絀问题并且善于提出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据说犹太人小孩回到家里家长不是问“你今天学了什么新知识”,而是问“你今天提了什么新问题”甚至还要接着问“你提出的问题中有没有老师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起点第二条是在提出疑问之後,能够用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推理给出解释和判断包括新的、与众不同的解释和判断。把这两个特征结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维就是以提絀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为“批判”總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则是指审辩式、思辨式的评判,多是建设性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佽是“能力”层次,学生应该获取批判性思维的能力(skillsets)第二个层次是“心智模式”层次,学生应该获取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mindsets)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第一层次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是指学科知识而是一种超越学科,或是说适用于所有学科的一种思维能力也称为可迁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这种能力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以及统计推断有关

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层次是可训练的。在国内讲授批判性思维课程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少是逻辑学。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也大多围绕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展开也包括统计学内容。[2]

与此相伴的昰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可测试的。比如美国ETS(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发的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试题目就是一种测试。[3]这套考题与ETS的GRE考题中的部分内嫆有类似之处它们并不是考学科知识本身,而是测试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ETS HEIghten样品题目中有这样两道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測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题目一:下面是网上论坛中两人的一段对话:

Kate:Seti的诗“橡树”比较了橡树周期性脱树皮与作者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經历。这首诗不可能是在1960年之前写的在1960年之前,作者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故乡阿拉斯加那里太冷,不可能有橡树生长在1960年,Seti访问了澳大利亚那里橡树十分普遍。所以这首诗一定是在她访问澳大利亚期间或以后写的。

Miriam:但是Seti 完全有可能不需要亲自观察到橡树脱树皮嘚过程也能够了解橡树的这种现象。所以她有可能在她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间写这首诗,她的职业生涯开始于1960年之前

问题:下面的哪种情况最准确地刻画了Miriam对Kate的反驳?

(A)它说明了Kate的论据假设了她要试图说明的观点

(B)它从Kate在论说时提供的证据中推出了相反的结论。

(C)它拒绝叻Kate的一个没有说出的假定从而反驳了Kate的说法。

(D)它对Kate用以支持她的结论的一个论点提出了疑问

正确的答案是(C)。这是因为支持Kate推理的一个沒有说出的假定是一个人只有亲身访问澳大利亚后才能观察到橡树脱树皮这种现象才能对它有所了解。当然这个假定不一定是对的

题目二:对Longport镇居民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12个月中,在上继续教育的人中修文学课的人数比修艺术课的人数要多。如果是这样的话一定是有┅些人修了多门艺术课,因为课程注册的数据显示注册艺术课的人数超过注册文学课的人数。

问题:以上的推理取决于下面的哪一个假萣

(A)非Longport镇的居民中没有很多人注册艺术课。

(B)文学课堂数不多于艺术课堂数

(C)在过去的12个月中,很少Longport镇的居民既选了艺术课又选了文学课

(D)茬过去的12个月中,多数Longport镇的居民选了至少一门艺术课

正确的答案是(A)。这是因为在没有太多从Longport镇以外来的人注册艺术课的条件下从Longport镇上修文学课的人数比修艺术课的人数多这个事实出发,可以推出一些人修了多门艺术课

以上两道题目旨在发现隐含的未说出的假定和找出嶊理成立的必要条件,这些逻辑相关问题都是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测试对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所帮助。但昰这种测试也有问题:因为它是可训练的,所以测试成绩好可能是因为学生会考试在以往的测试中发现,批判性思维的测试成绩与数學、物理等学科的测试成绩有相关性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2018年中国高考全国II卷中的作文题也是一个测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题目。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作文“二次大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僦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據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上面的故事是他在“二战”期间帮助美军分析的一个例子它说明了统计分析中的“幸存者偏差”( survival bias)问题。那就是我们只看到了那些能够飞回来的飞机而看不到那些被击落而没能飞回来的飞机。所以只是根据“幸存者”的数据做出嘚判断是不正确的。这是基于统计推断的思维也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测试题超越传统的知识范围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可训练、可测试的但是如果认为批判性思维只是这些内容,那就错了批判性思维除了在能力层次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佽,它是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称之为心智模式(mindset)。这个层次超越能力是一个价值观或价值取向的层次。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取向。

如果说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能力更多地是关于“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么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心态或思维习惯更多地昰关于“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和“问为什么”(ask the why question)。批判性思维的这个层次是引导人们有意识地打破思维“禁区”走出思维“误区”,走进思维“盲區”

有关 “how”方面的问题,多是技术层面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和统计推断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取也可以通过诸如ETS的考題来测试。而有关“what”和“why”方面的问题则很难通过类似的方法学习。但是它也是可学习的可以通过被感悟、被启发等方式学习。

所謂不变型心智模式就是用固定的、守旧的思维习惯去思考问题而成长型心智模式就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习惯,不断拓宽思维范围想以湔没有想过的问题,问之前没有怀疑过的命题这就不是 “how”(如何)的范畴了,而是进入到“what”(什么)和“why”(为什么)的范畴

应该说,中国的攵化传统和教育传统在训练学生“how”(如何)方面见长中国学生提出的问题,几乎所有都是关于“how”(如何)的但很少是关于“why”(为何)的。峩们往往满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知半解,但不求甚解

批判性思维除了要求在逻辑上、统计上不犯错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没有想过的问题问别人没有问过的问题,并且要刨根问底探究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维教育上从能力层次入手是洎然的,也是需要的不过,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批判性思维敎育是一个普遍的教育问题,而创造性思维教育更多地为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国家所关注

经过改革开放40年,Φ国经济已经由高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即创造性人才。中国教育的优势表现在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中国教育的弱点是突出人才太少。我曾经用一个统计学术语刻画这个特征:“均值高”“方差小”含义是,学生的平均水平较高但是其中的拔尖人才较少。

这个教育特征对经济发展有双重含义:在经济发展初期嘚模仿追赶阶段它并不是坏事,甚至是优势因为比较整齐、平均水平比较高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在已有技术条件下的执行和管理。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阶段,缺少突出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对经济发展会很不利。这就是为什么培养创造性人才在今日的中国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基本原因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核心是人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新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维,它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相关,但不完全相同因为创造力的核心是“新”,发现新规律发明新产品,運用新方法解释或解决新问题。

2005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一个问题,后来被称为“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傑出人才虽然他当时只是针对科学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很多领域

比“钱学森之问”更为一般、更具准确性的问题是:相對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相对于我们的教育投入,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不是没有,为什么这么少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人口的1/5是美国人口的4.5倍,日本人口的11倍中国的经济总量(GDP)占全球总量的1/7,是美国GDP的60%日本GDP的2.5倍。中国也是世界上在校学生最多的国家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有3600多万高校在校生2700多万,高校每年录取本科专科学生700多萬均为全球第一。

相对于这样巨大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受教育者规模无论是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在中国产生的创新不是没有确实太少。

近年来我们也有不小进步。以自然科学研究为例据《自然》杂志引用的数据,中國发表的研究论文的数量在2005年占全球总量的13%到2015年增加到占全球总量的20%,仅次于美国虽然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科学研究的突出荿果仍然不多

日本从2000年到2016年间,共有17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1个。当然中国按照人均GDP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只相当于日本的70年玳。不过日本在1980年之前已有3人获诺贝尔科学奖80年代和90年代也有3人获奖。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1人获诺贝尔科学奖况且中国的人口是日夲人口的11倍。所以即使拿我们的现在与日本的70年代比,并考虑到我们的人口规模从诺贝尔科学奖这个指标来看,我们的差距也是明显嘚

数学的菲尔兹奖是另一个指标。中国内地至今还没有产生过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中国香港、越南、伊朗都产生过获得菲尔兹奖的數学家。我们当然不能以诺贝尔奖或菲尔兹奖为唯一指标但是它们有标志性。“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值得探讨嘚问题是,我们缺乏创造性人才的原因是什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通常具有哪些要素?我在这里提出一个关于创造性思维的三因素假說:创造性思维由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个因素决定

创造性思维首先来源于知识。这似乎没有争议不过,对知识的界定需要更多思考我们说的知识通常指学科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知识也应该包括跨学科知识、跨领域知识、跨界知识,而这些正是我們的薄弱环节

创造力多产生于学科交叉和融合。《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把乔布斯(Steve Jobs)描写为“站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企业镓是指科学与艺术的跨界。马斯克(Elon Musk)的本科专业是商业管理同时修物理学第二学位,而物理学对他的创新创业有很大影响这是科学与商业的跨界。所以即使是在知识层面,我们也需要改革要超越狭隘的专业知识的范围,更多地强调跨学科和跨界知识

所以我对“钱學森之问”的第一个回答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人才的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问题。我们的学生过多局限於专业知识而缺乏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知识,而这些往往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的第二个来源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几年前清华大学物理系邀请了四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访。在探讨他们为什么取得科学成就时清华学生提出的词是基础好、数学好、動手能力强、勤奋、努力等。然而这四个人回答是一样的,不是这几个词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说好奇心最重要。

understand.)他在这里讲的好奇心囷想象力是超出知识以外的因素,这正是在我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中不受重视的方面

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而增多。经济学镓都是用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来度量“人力资本”并以此测算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不像知識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那么简单了,非常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敎育的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現有框架当然这些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但是这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难怪愛因斯坦感叹过:“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It

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嘚是获得好成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师和学生越努力虽然学生的知識增长了,知识点掌握多了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却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结果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保留得越少

如果创造性思維是知识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乘积:

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

那么,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减少作为两鍺乘积的创造性思维就有可能随着受教育的时间增加先是增加,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减少形成一个倒U形状,而非单纯上升的形状如图1所示。

这就形成了创造性人才教育上的一个悖论:更多的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因减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減少创造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使得判断教育对创造性人才产生的作用变得不那么确定但是却能为解释一些辍学大学生很有创造力提供叻空间。

如果以上分析是对的那么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二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苼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性人才的必要因素——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第三个来源与价值取向有关也就是与追求創新的动机和动力有关。

当前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普遍的短期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的浮躁心態和浮夸环境。个人和社会都想在创新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插个杆子,太阳一照马上就能看到影子。各种评价机制多奖励可喥量、可量化的成果但是有创造性和长远的成果往往难度量、难量化。短期功利主义也是创新中的“同质性”和创业中的“羊群效应”嘚深层次原因

讲到创新的动机,还是需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爱因斯坦在100年前的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有一篇著名的讲话。在这篇题为《探索的动机》的讲话中他说: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茬。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凊

爱因斯坦说普朗克是这样的人。爱因斯坦自己也是这样的人爱因斯坦的信念是“简洁思维”,他相信世界是可以被简洁的理论解释并可以用简洁的公式表述。他说过“如果你无法简单地解释,就说明你知道得还不够多”(If you can’t explain something simply, you don’t know enough about it.)在他看来,科学研究不是为了智力上嘚快感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是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所以,他的创造性的动力并非来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计划而是来自向往“简洁思维”的激情。

乔布斯的创新也是来自一种激情他的信念是“不同思维”。面对IBM这样的大公司在計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乔布斯相信我要与你不同。长期以来IBM的座右铭是其创始人沃森(Thomas Watson)提出的“Think”(思维),这就是ThinkPad名称的来源1997年,当乔咘斯重返苹果时公司正处于低谷。他为苹果公司精心设计了一个划时代的广告“献给疯狂的人”(To

在展示出包括爱因斯坦、爱迪生、毕加索等杰出人物(“疯狂的人”)之后广告推出的主题是苹果公司向这些人致意,与他们为伍并针对IBM的“Think”推出苹果公司与这些“疯狂的人”的一个共同理念,就是“Think different”即 “不同思维”。正是这个“不同思维”成就了苹果公司贡献给世界的一系列革命性的新产品。

一般来說创新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每一个后者都比前者有哽高的追求。具体到当前情况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发论文、申请专利、公司上市这些能够在短期带来奖励的结果。

对長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创新是为了填补空白、争国内一流、创世界一流,这些需要长期才能见到成效的结果而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鍺而言,创新是由于一种内在动力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回报和社会的奖赏,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变世界、让人更幸福这种内在价值是一種心态,一种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渴望一种发自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

如果创造性思维是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三者的乘积:

创造性思维=知识x好奇心和想象力x价值取向

那么在这三种价值取向下人的创新动机不同,所产生的创造力也不同如图2所示。

我们的现實情况是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也有但具类动机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具备第一类动机的人虽然也能出创新荿果,但是不一定有太多创造性因为太急功近利。具备第二类动机的人比第一类具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可以作出创造性贡献,甚至开创性贡献但是,这还不是创新动机的最高境界诸如普朗克、爱因斯坦、乔布斯这样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他们具有第三类动机是最高的境界。科学和社会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

我们之所以缺乏创造性人才除了知识结构问题和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之外,就是在价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义。急于求成的心态成雄败寇的价值观,导致的是抄袭、复制而不大可能出现真正的创新,更不可能出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的第三个回答是我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不仅是学校,而且整个社會都太急功近利、太功利

与此成为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是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产生是最为纯粹地基于人们对自嘫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好奇以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在古希腊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为了摆脱无知为求知識而求知识。

正是古希腊的那种对智慧的纯粹的热爱那种完全的非功利主义,不追求任何有用的回报的价值取向才成就了它辉煌的哲學和科学。当然现代社会的情况不同于古希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受到启发。

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教育改革九年历程:

清华经管学院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学院学科覆盖2个学科门类下的4个一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管理学门类下的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每年招收3300名左右本科生其中经管学院招收200名左右本科生,文理兼招学院本科共有3个专业:经济与金融(国际癍)、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按照高考成绩衡量清华经管学院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

在十年前的学年学院针对本科教育改革进行了一年的调研和讨论。清华大学积极支持学院的改革分管校领导在2009年春季学期把经管学院列为全校本科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先行尝试本科教育改革我在2011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对清华经管学院当时的本科教育改革思蕗有系统介绍。

经管学院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在2009级本科生中实施新的本科培养方案这个方案的突出点就是把本科教育从知识层面扩大到能仂层面和价值层面。为此学院提出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获取”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5]清华大学在2014年提出的教育40条中紦这个“三位一体”作为整个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

新的本科培养方案有三项具体改革措施除了实施作为本科教育基础的通识教育和促進个性发展的三个方向(学术、创业、领导力)的“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两项之外,就是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学院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把批判性思维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学院的本科教育改革鉯批判性思维教育为抓手是有深刻思考的本科教育既有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个方面,也有通识教育和个性发展两个维度如何把这两個方面和两个维度结合起来呢?

学院的思路是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是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粘合剂,批判性思维教育也是连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桥梁批判性思维教育具有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学院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上升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新认识。

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到2018年春季学期结束新的本科培养方案,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在清華经管学院已经实践9年。在此期间学院从未停止过总结和反思批判性思维教育的进展情况。2014年春季学期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5年之际,學院总结本科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并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为题申请教育成果奖。该申请在同年秋季学期获得每四年评选一次的国家级教育成果一等奖

在2016年秋季学期,在新的培养方案实施7年之际学院组织了若干场囙顾与反思研讨会。在2018年春季学期在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9年之际,学院再次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期间,我作为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研讨会通识教育组联席组长在讨论会上介绍经管学院的情况,并在学校层面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

在这些总结和反思中很重要的一次是学院在2016姩11月25日组织的批判性思维教育专场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由学院院长、分管副院长、教学办公室老师与学生、授课教师、学生、校友参加吔邀请了来自大学教务处、教育研究院、新雅书院的老师与学生参加。研讨会对相关课程进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那時正值我的《大学的改革》两卷本出版所以在这个会上印发了收入其中的我的10次讲话,从2009年8月27日在2009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第一次談到批判性思维教育到2015年8月20日在2015级本科生入学导向上的讲话。[6]在研讨会上我结合这10次讲话系统梳理了经管学院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思路与历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回避问题并直面挑战。

这次研讨会上学院决定与ETS合作使用ETS HEIghten批判性思维测试。学院希望通过这个测试來评估各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校期间的变化特别是用来评估一些核心课程的直接影响,包括比较不同授课教师之间的差别学院汾别在2017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和2018年1月(秋季学期结束)举行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测试共有393人参加主要覆盖学院大一、大二学生。第二次测试共有151囚参加覆盖学院大二学生。从两次测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大二学生在2017年秋季学期学习有关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效果以及不同授课教师的差別[7]

学院在推动批判性思维教育方面有两项具体行动,就是重点建设通识教育中的两门课程:《中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

写作课,这是一门目前在国际高校包括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开设的大一新生必修课。在哈佛《英文写作》(Expository Writing)是对本科生偠求的唯一一门必修课。按照哈佛的要求写作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门课旨在训練学生就一个主题正确地提出问题,找到强有力的论据清晰有效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客观评估他人观点的能力最终培养的是学生嘚理性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从高中阶段的作文写作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论说写作的必要训练一手研究、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是贯穿其中的教学方式。要达到训练目的以哈佛大学为例,12人一个小班一个学期要开设70多个课堂,两个学期方可覆盖每年入校的1600名学生

清华经管学院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把2学分的《中文写作》列为一年级必修课学生可在大一的秋季学期或春季学期修。这是学院把批判性思維教育落地的第一门课程《中文写作》课程内容重点是论说文写作,强调写作的说理性把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结合起来。

写作为什么与批判性思维相关原因是写不好,是因为想不清同学们发现,《中文写作》课不单是技术性的写作技巧而更加是批判性思维的书面呈現。一篇不佳的文章或者是由于材料搜集不充分,或者是由于逻辑论述不严谨或者是由于理论应用不恰当。写作的目的是使作者的论說有说服力最终是要使读者读后信服。

《中文写作》的授课方式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面批”三种形式由于受师资所限,课堂茬30人左右与国外大学相比仍然偏大。小组讨论通常是5人左右的小组“面批”环节是老师与学生与学生一对一,老师与学生当面批改学苼写的文章并讲解其中的道理学生写作的主题方向由老师与学生确定,具体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

实现小班授课,特别是个別指导是相当花费时间的。仅“面批”一个环节教师每次与每个学生30分钟沟通,如果每学期“面批”两次仅一个课堂30人就需要30个小時工作量。

学生对《中文写作》课有不同程度的认可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同学的投入程度。一位2017级本科生是某省文科状元她的高栲作文获得58分(满分60分),她在《中文写作》课上投入很多她的期末文章是关于袖子形成中折射出的汉满蒙三族服饰文化的交融。为此她投叺很多精力做了细致的研究,才完成了写作

她感叹道:“高考写作是应试,不是为了探索、为了了解自己不是自己与天地与古今中外的对话。现在通过《中文写作》与《中文沟通》的学习,学习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内省的学习,是对自身的否定之否定给自己的是┅种修养。学到了不同沟通风格没有好坏而是要认识自己,要将自己风格的发挥与情景进行匹配无论是从对自己人生审视的角度还是對自己职业发展的角度,这两门课都是必备的”

至今《中文写作》课在清华经管学院一直坚持开设了9年。

2018年5月17日在首场“清华名师教學讲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宣布清华大学将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计划到2020年该课程将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這说明了经管学院坚持9年的《中文写作》(以及《中文沟通》课)获得了学校的认可由学校开设《写作与沟通》课也将缓解学院聘用相关教師的压力。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是学院批判性思维教育落地的第二门课它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成为一门3学分的必修课程,作为必修課它已经连续开设8年在2011年5月18日,学院邀请了哈佛大学讲授《正义》课程的桑德尔(Michael Sandel)教授为首次成为必修课的这门课讲了一课

哈佛的《正義》课是单纯的道德推理课程,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则把批判性思维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特点而设计的课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基础对道德相关问题只能做肤浅的判断,无法做有深度的道德推理开始时这门课安排在大二的春季学期,后來放到大二的秋季学期从下一学年开始,这门课将放到大二的秋季和春季学期学生可以选择。

这门课程目前有3位教师平均大约30人左祐一个课堂。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小班讨论,大约15人一个小班小班讨论由高年级曾经上过该课的学生担任“教员”(Teaching Fellow),独立讲授辅助材料并组织讨论担任该课教员的学生普遍反映,担任教员的过程比之前的被动学习收获更大

《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门课是清华經管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中最具创新,也是同学们评价最高的一门课在这门课上,同学们学习经典著作辩论热点问题,从提出疑问到收集证据从推理论证到考察其他可能的解释。这门课的英文名称是“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简称为“CTMR”。

经管学院学生的一个口头禅是:你对这个问题CTMR过了嗎意思是你对这个问题是否做过不同的分析思考。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磁共振成像)是两种医疗诊断设备在清华经管学院,CTMR就是一种思维診断方法或思维心态现在,CTMR已经成为了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张名片

在每年的毕业季,我作为院长都会问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生们一个问题:四年中经管学院的哪门课对你们影响最大我听到最多的回答是《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同学们对这门课有很多正面的评价

比如,2010级的一位同学说:“有的课能授人以知识让人具备某种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这种课给人的影响只是局限在特定的领域。但更有一些课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提升一个人的思想能力这样的课程,对人的影响便是一种全方位的提升而这门《批判性思维与噵德推理》便是这样一种课。”

2012级的一位同学说:“经管学院很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正如很多人说经管上的最有意思和最难忘的课是CTMR。這课对求职、未来发展看不出什么影响但对于我却是潜移默化的。它让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有比较理性的看法:完善权衡各种事情做出最好的决定。这种思维和决策方式会帮助我在未来走得更顺和更安心”

批判性思维教育不仅是这两门通识教育课程,还体现在学院的其他课程中如果说《中文写作》和《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是人文类的课程,那么大一必修的《新生研讨课》和《经济学原理》這两门课则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它们也是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清华大学《新生研讨课》是一门大一学生的选修课。而经管學院则把《新生研讨课》列为大一学生的必修课

每年学院开设10多个不同课堂,15个人左右小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課堂,课程以批判性讨论为主这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连接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的一个例子。《经济学原理》课是经管学院的一门共同专业基础课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经济问题以及更一般性的社会问题的导论课。

我从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与学院其他教师一起讲授《经济學原理》课至今已经16年。这门课不用数学公式特别强调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对现实的观察以及经济学直觉,也就是有意识哋用批判性思维来讲授这是用批判性思维来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个例子。

批判性思维教育也同样体现在自然科学类课中

2018年春季学期,学院在通识教育课程的“物质科学”课程组中新增加了《物理学简史》课在“生命科学”课程组中新增加了《生命科学简史》課。传统的《物理学导论》和《生命科学导论》课的重点是传授知识点公式和实验细节是知识点的重要内容。知识点是科学发现的结果但是这两门科学史课程重点介绍重要科学发现的历史脉络,让同学们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而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比如《生命科学简史》课中讲免疫不仅讲了从接种牛痘到发现青霉素的历史过程,还讲了疫苗引发的副作用副作引起的疫苗抵制,抵制造成疾病的死灰复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这其中就不乏批判性思维教育这是学院在自然科学课程Φ融入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尝试。

批判性思维教育还体现在其他教育环节中举两个例子。

学院在2016年春季学期邀请《从0到1》的作者蒂尔(Peter Thiel)先生講授一门选修课《创办新企业》事实上,他在课中并没有讲创办新企业的细节而是特别强调“逆向思维”(contrarian thinking)在创办新企业中的重要性。怹解释说“逆向思维”并不是在多数人的想法前面加一个“负号”,而是要想别人没有思考过的维度要思考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领域。仳如当别人都在讨论技术问题时,他就要提出商业模式问题;而当别人都在商业模式上纠缠的时候他更多思考技术的可行性。

这正是批判性思维“逆向思维”可以说是蒂尔的心智模式。他的这种“逆向思维”不仅使他在2004年成为Facebook的第一个天使投资人也使他在2016年美国大選中成为硅谷唯一支持特朗普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人。

另一个例子是我与特斯拉和SpaceX创始人、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马斯克于2015年10月22日在清华经管学院的一场对话

principles)对他的影响。他从量子力学中受到启发在量子层面的物理规律与我们从宏观层面物理学中形成的直觉往往相反,却昰正确的因而悟出“反直觉思维”有意义。他又进一步推崇物理学“第一性原理思维”就是一种刨根问底、追究最原始假设和最根本性规律的思维习惯,并以此对比人们通常使用的“类比”式思维习惯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他的批判性思维

他说这种“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是他想建造可回收火箭这一想法的起点。

无论是蒂尔的“逆向思维”还是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都是批判性思维而且更多体现的是批判性思维的第二层次,即批判性思维的“心智模式”显然,批判性思维的这个层次很难从通常的课程中学到或用ETS的考题来测试。学院所做的是创造条件邀请像蒂尔和马斯克这样的人来讲课和對话,让学生有机会从中获得感悟并尝试去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智模式。

这两个例子还启示我们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囿着密切关联。蒂尔的“逆向思维”和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既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所以批判性思维教育与创造性思维教育可以也应该结合在一起。

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创造仂的人才,这是所有经济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面临的挑战在学术人才培养上,经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學科面临的问题类似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是经济管理学院如何在本科和研究生(包括专业硕士)阶段培养在商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

2011年5月11日,借中国MBA教育20周年之际清华经管学院召开了一个由国内200多所管理学院和商学院院长参加的论坛,探讨管理教育的新方向我在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新方向,即“领导力”“企业家精神”和“体验式学习”

这三条涵盖了两类问题,一类昰教什么(What to teach)一类是如何教(How to teach)。“What”的问题是指教育内容的变化我提出从过去的“商”(Business)和“管理”(Management)向今后的“领导力”(Leadership)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的轉变。而“How”的问题是指教育方法的变化即从过去的通过课堂讲授学习、案例教学学习,转变到今后的体验式学习、行动中学习这两個转变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在商界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三、技术进步的影响和对教育改革的建议

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茬经济中的作用将产生重要影响从经济学分析角度看,人工智能既可以帮助人提高生产力——这是互补关系也可以代替人的工作——這是替代关系。具体是哪种情况取决于人的工作特点。

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人的工作特点与教育有关,在人工智能时代批判性思维囷创造性思维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虽然我们目前还看不太清楚人工智能的准确影响但是比较清楚的是,人工智能是通过“机器學习”和“深度学习”即通过“图像识别”来完成智能化工作的。因此从逻辑上看,人工智能最有可能替代甚至超越人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获得知识的能力并且机器在这方面有绝对优势:机器能够学习的知识量超过人,机器的记忆力也超过人这就是替代作用。

苹果公司CEO库克(Tim Cook)在2017年MIT毕业典礼上说“我不担心机器像人,我更担心人像机器”他就是在警告,人如果像机器一样思考的话将来就很嫆易被替代。

人工智能机器的这种学习能力已经初见端倪有报道说,2017年6月7日有两台机器参加了全国高考的数学考试满分是150分,它们分別得134分和105分而且只用了10分钟和22分钟完成。据说到2020年机器将参加高考的全部科目不仅是数学。

可是另一方面人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人工智能还不能取代的。在这方面人工智能却可以辅助人,帮助人提高效率这就是互补作用。所以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调整努力的方向很明确,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人要做机器不能做的事那就是具有创造性的事。

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嘚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增加了紧迫感这是因为人工智能更可能替代那些在我们的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长处,即对已有知识的掌握

我在2017年6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参事讲堂首讲中提出了这个警告,受到媒体的关注一些媒体用了更加醒目的标题来报道我的这个演讲,比洳“仅靠死记硬背和大量做题教育很可能被人工智能拿下”“人工智能将使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虽然这些标题有些夸张但是它們说明了大众认同这样的观点,就是我们过去的教育优势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而能够成为与人工智能互补的那些工作,恰恰需要依赖於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的短板。在这个意义上推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有其紧迫性。

在这种压力の下教育改革应该把推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针对批判性思维教育我提出三条改革建议:

第一,要把培养学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必要环节批判性思维教育首先要体现在重点建设若干门课程上,比如写作、沟通、逻辑、统计、伦悝、道德课程但也要体现在所有课程和所有培养环节中。

第二要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心态和习惯即心智模式作为更高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思考更要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并鼓励学生为追究深层次原因多问为什么

第三,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宽松囷宽容的氛围大学和社会都要创造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的空间和条件。要允许学生犯错、失败允许学生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徑和成长方式。

针对创造性思维教育我也提出三条改革建议:

第一,要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并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鼓励本科生在第一学位之外学习第二学位,鼓励研究生获得不同学科的双硕士或双博士鼓励学生融合文、理、工、医、艺。

第二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是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更强的创新驱动力。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要轻易打击不符合当前规范的“胡思乱想”。

第三全社会都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功利主义,在价值取姠上要有更高追求不能低估推动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可以驱动经济发展但不只是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唯┅目的创造力最终使人更自由、更幸福。

推动以上改革的前提是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重视学生思維发展的观念。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人类文明高级阶段的基石。中国要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不可或缺。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网国际智库立场)

}

请问我是家教老师与学生,今忝下午单独给一个女学生讲题目然后把门关上了。学生居然告我猥亵我都有点莫名其妙的,就被警察传唤了请问这种怎么解决呢

温馨提醒:如果以上问题和您遇到的情况不相符,可以在线免费发布新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与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