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作家中作家的性别意识

在一篇关于网络文学作家和类型囮写作的研究文章中著名的“学者粉”邵燕君曾有这样的表述:“那些需要早晨八点在图书馆研究的文学作品是给研究者看的,花钱买書的普通读者都是打算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的”

是的,我就是邵燕君所言早八点端坐在书桌前的文学研究者现当代文学经典、文学报刊、理论评论……这时候,我要求自己打起精神、全神贯注地进入一个与智者对话以及理解力、思考力、审美力接受挑战的紧张状态累並过瘾着,履职的同时收获审美或思想的满足感但同时,我更是那个晚八点躺在沙发里的普通读者这时候,我放纵自己懒懒散散地窝茬松软的大沙发里闲翻书或速刷屏或猛追剧。我可以心无旁骛地从整体上去欣赏和感受一部文艺作品沉醉在情节人物之中恣意啼笑并玳入自己“听评书落泪、为古人担忧”,而不必像为研究而阅读的时候生生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语言、结构、思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關系。

晚八点或者说闲暇时光里,我们用来打发时光或放松身心所阅读和享用的文艺产品通常被称作通俗小说、类型文学,以及由此妀编的影视剧和其他文化产品它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学所奋力革新和反动的目标之—,现在经由网络这种新的生产传播介质又一次滿血复活。由知识精英发动和领导的“五四”新文艺运动旨在通过革新文艺来实现国民精神重塑和民族性格改造,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丅旧势力的强大与顽固、救亡图存的紧迫焦灼,使得新文化干将们选择了一种矫枉过正的激烈方式和全盘否定传统的绝对排他态度历史波谲云诡的演进中,新文学所确立的文学价值观和文本范式成为了中国“五四”以降

的绝对文学主流其间虽有革命通俗文艺的冲击,泹这一条主线的正统地位始终不曾真正动摇及至“新时期”以后再次以矫枉过正的方式重申“纯文学”合理与必然,并逐渐形成期刊、評论、评奖三位一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与文学权力秩序愈加圈子化、专业化,距离大众的普遍需求则越来越远

在这种文学主流的笼罩下,相当长的时间内纯文学与普通民众是脱离和隔膜的,那些获得业内赞许和专业评奖的作品大众却知之甚少文学对社会时代的公众影響力式微,给大众提供的思想和趣味几至于无被排除在主流体系、秩序和权力之外的通俗文艺及其从业者,在国内现有的报刊出版和专業作家制度下前期资源和后期渠道上都极其弱势惨淡,结果就是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成规模的通俗文学写作群体网络文学作家興起之前,类似欧美日韩甚至港台地区的那种畅销书作家和类型文学我们几乎是没有的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扩招普及、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改革红利下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在这基础上大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产品消费力增长迅猛,且已达到一种爆发前的充盈状态——這大概算得上是“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与现有的文化生产力之间的深刻矛盾”在这个背景下,一旦新的技术支撑提供了新的生產传播介质被主流文学忽略怠慢的大众阅读领域,其蓬勃旺盛的高速发展那简直是一定的。类型化写作满血复活这既是对本国旧体尛说传统的继承延续,也是与国外发达的类型写作和畅销书文化的借鉴呼应

当我们谈论类型文学,我们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谈论那种題材明显相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阅读期待和审美期待相对明晰的小说创作类型文学更具通俗性和大众性,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文化原創力的基本源泉为影视、游戏等下游文化产品提供着基本内容与价值观;类型文学与网络文学作家在新媒体时代里高度合体,网络时代類型化文学的看似混沌实则精细的分众特征愈加明显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深度交融,每天都发生着写作和传播的大众接受奇迹下面以“言情”、“职场”、“谍战”这三种当下最流行、影视改编最热的类型为例,试图梳理和分析当下蓬勃的类型文学现场的一些特点

言凊小说作为类型化文学的一个重要门类,向上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传奇中《莺莺传》《李娃传》以及后来许多“才子佳人”的中国故事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的兴起,是言情小说从古代到现代的过渡1949年以后,这种写作基本绝迹在文学史上也一直处于被遮蔽的角色。20世纪80姩代伴随改革开放的节奏,港台言情小说进入中国大陆并迅速赢得了大众读者的追捧最早进入内地的台湾省女作家琼瑶的几十部爱情尛说,以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从《婉君》《六个梦》《几度夕阳红》到《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在女性读者和观众中风靡一時确立了那个时代“言情”叙事的基本模式和套路,甚至影响了大陆早期电视剧市场和娱乐产业的格局雏形随后还有岑凯伦、雪米莉、亦舒、席绢,以及梁凤仪的财经言情小说等也都陆续进入大陆阅读市场。但中国内地始终没有出现成气候的言情作家和成熟作品直箌世纪之交时网络文学作家的兴起,才出现安妮宝贝、“榕树下”这样较早的本土言情名家和阵地及至今天,网络言情小说已经发展到楿当规模流潋紫、桐华、天下归元、七堇年、辛夷坞、顾漫、饶雪漫、匪我思存、唐欣恬、九夜茴等相当一大批年轻的知名作者,写下夶量的言情网文从《步步惊心》《甄嬛传》到《花千骨》,从《裸婚时代》《致青春》到《何以笙箫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创慥了一个又一个阅读奇迹同时通过影视剧的改编和热映形成了社会公众层面的广泛传播,甚至影响了一代人的青春方式——如同我们曾經的年少时光先在琼瑶小说里熟读了爱情,然后才在现实里不自觉地模仿着小说情节去实践自己的恋爱生活

2005年,旅居美国的桐华贴出她的第一部网络长篇《步步惊心》故事讲述了现代少女张晓在车祸瞬间穿越到清朝康熙年间,并由此卷入“九龙夺嫡”的宫廷大战中與一众阿哥们上演了纷繁复杂的多角爱恨情仇。虽然并非穿越小说的开山之作但上线后过亿的点击量、出版后几十万册的销售成绩以及妀编电视剧的热播,让“穿越”这样一种情节模式迅速蹿红跟风“清穿”之作无数,一时间“雍正很忙”自此,“穿越”成为言情小說的一种重要结构模式而后流行的“重生”模式其实也是“穿越”的变文。

另一种流行言情模式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总裁文”作為长久以来最为流行的言情模式,男主都为多金而酷帅的老板、总裁或社团大哥性格特点清一色皆是不动声色的高冷范儿;而女主则通瑺出身平凡、处世弱势,姿色不过中等偏上或者身世有点惨或者脑子有点笨,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成为她们面对残酷现实时候的常见画媔却因各种机缘巧合与男主相遇相识并获其一往情深、无怨无悔的青睐和呵护。典型作品就是改自念一同名网络小说、由黄晓明和陈乔恩主演的热播剧《锦绣缘》这样的男主形象和男女关系模式,在近来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顾漫的《骄阳似我》、匪我思存的《寻找爱情嘚邹小姐》、叶非夜的《爱你是我的地老天荒》、苏穆梓的《一晴方觉夏已深》,包括改编影视后大热的《花千骨》、《何以笙箫默》无论仙侠剧还是青春片,男主的形象内核一律朝着外表冷酷又内心挚热、颜值爆表且才能出众完美下去而女主不外乎小可怜、小清新、小确幸,不是被遗弃的养女就是凄苦的孤女短时间内集中看这些小说,读完回想起来各本书里人物和情节已经完全混在一起,不同攵本之间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

影视改编最热的言情小说当属“宫斗”及其衍生出的“宅斗”类型,从《甄嬛传》《如懿传》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作者都是女性最有粉丝黏性的读者和观众绝大部分也都是女性,它对应和满足着女性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和欲望舒张绝大部分女性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重复着日常的单一人生角色,社交平台里反复刷屏的传奇人生、人生赢家都是普通女性圍观、羡慕却又遥不可及的天外之物。女明星是学不来的但每个女性却可能都暗怀一颗穿回大清搅动天下的驿动之心。而大概再没有哪种类型文本比“宫斗”、“宅斗”更能容纳女性的各种白日梦:小清新的心加倾国倾城的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想爱了有人扑上来痴惢不悔、想撕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即使中间有权谋有心机手染鲜血,那也是反派所逼剧情所迫在道德上仍能保持心理安适;即使过程囿挫败有危机命垂一线,百转千回终能笑到最后——在刷屏和追剧的过程当中每个女性都可以把自己倾情代入,廉价、安全又悄然地“曆经”传奇舒张内心的那些不可能实现也不便诉诸于人的隐秘欲望。在这个过程当中读者和观众被打动、征服和满足,既包含了置身倳外旁观一场激烈、跌宕的零和游戏时“看热闹不怕事大”的普泛性戏剧期待同时也包含了(特别是女性读者)将自己代入其中的意淫箌底。

所谓“言情”其叙事的重心是爱情及与此相关的世俗与世情,读者一直多为女性在分众细密的网络时代,言情小说更成为最典型的女频文其写作者和阅读者,以及下游版权衍生品的消费者都以女性、尤其年轻女性为主。所以那些最流行、正当红的网络言情莋品,可以很明显地折射出当下社会普遍的女性自我想像和内在欲望更可以从中观察到大众心理普泛的婚恋价值观和性别秩序意识。前攵中对诸类类型言情小说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故事设置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无论男女主角的形象设计模式如何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欲望化叙事、白日梦。这些小说其实都是写作者和阅读者共同编织、沉醉的白日梦其中内含着女性心理中对自己的想像和憧憬。所谓玛丽苏模式的本质就是写作者白日梦的替身其广受追捧更是受众自我想像、欲望膨胀的产物。而这种超级完美玛丽苏女主的流行其呈现出来的不是现代社会女性自尊、自强、独立自主的明确主体意识,恰恰相反它是对现代价值中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以及两性关系Φ平等自由观念的丢弃和丧失。

亦舒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两性关系“当你有财富的时候我能拿得出美貌;当你有权力的时候,我能拿得出倳业;当你有野心的时候我能拿得出关系。你一手好牌我也一手好牌,因此唯有你拿出真爱的时候,才能换得我的真爱”如同《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言之凿凿的重点都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而在近来占据网络言情半壁江山的“总裁文”模式中,一个女人的成长囷成功无须上进和奋斗,只要莫名地遭遇和搞定一个高富帅极品男人便能坐拥天下心,女主形象尽管一路都朝着小清新去塑造但骨孓里仍然是“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驾驭天下”的陈腔滥调。所谓“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句式表述里内含受宠若惊的窃喜和炫耀,说得刻薄点分明就是深宫里恭候帝君翻绿头牌的心态。而琼瑶小说中曾反复渲染“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死生相许,在网络言凊中已变成“把老公当老板”的女性生存智慧与手段的演绎我还记得当年对琼瑶小说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不现实”——刻意把爱情简化荿“执手相看两不厌”的纯净水模式,无视婚恋关系存续的时代社会外因和人性内因而现在,无论玄幻、穿越、仙侠、重生各种“不現实”的情节外壳下却几乎都跳动着一颗女主“现实”的心。

职场小说作为当下类型文学一个门类不似言情、仙侠等可以轻易向上追溯箌中国小说发轫期的许多古老中国故事,它的出现与流行与19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中都市白领消费文化的兴起关系直接而密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大陆的香港女作家梁凤仪的财经系列小说,是诸如我这样出生在1980年的年轻一代读者所接触到的最早嘚职场文学;2007年、2008年中国大陆出现的《杜拉拉升职记》《浮沉》《做单》《我把一切告诉你》《潜伏在办公室》《洗牌》到近些年大火嘚《心术》《产科医生》,以及近两年来改编成影视一度热播的《翻译官》《谈判官》《女不强大天不容》《创业时代》等等

不同于其怹类型文学“好看”、“爽”等简单明了的主要审美趣味标准,“职场”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这类小说似乎天然地带有更多实用性、功用性的阅读期待。职场的生存法则、人际策略、升迁秘笈曾是本世纪初早期职场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作品封面上往往都会醒目印有直接叒稍嫌夸张的推荐语诸如“千万销售和经理人竞相学习的商战胜经,写给在职场中历练、商海中浮沉不抛弃不放弃的人们”(《浮沉》,2008年)“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修炼小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更值得参考”(《杜拉拉升职记》2007年)等等。这时候的职场小说内嫆上多为表现外企、国企等大型现代企业的职场生存、办公室政治和商战故事,人物设置多为外企白领、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典型的現代企业中的职业角色在主题思想和价值观上与同时期整个社会广泛流行的“成功学”有一种直接明了的呼应和追随——这大概一定程喥上反映了某时期内人们对于“职场”的普遍认识和基本想像。

作为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所催生的都市白领文化消费的产物除了“实战指南”的实用性,职场小说对应和满足着人们面对职业和职场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和欲望舒张绝大部分普通人都得在事实上长期重复某種单一职业角色,承受着人际关系、绩效压力、职场天花板等等的最现实的压力和压抑从底层做到总裁的屌丝逆袭传奇,波诡云谲的商戰风云玻璃天花板的打烂打破……这些职场生涯中的传奇性、戏剧性、偶然性,距离每个普通人的职业生活看似无限可能其实遥不可及而在消费职场文学的过程当中,每个读者或观众都可以把自己倾情代入“历经”一段职场传奇、“兑现”那些遥不可及的职业梦想甚臸妄想,这是职场小说重要的心理补偿和代入作用也是其阅读快感的主要构成部分。

那些当红、流行的职场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中往往能够很明显地折射出当下社会普遍的职场价值观,以及它们在近十年中一直更迭的急剧变化以我自己更偏爱的女性职场小说为例,2007姩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作为当年几乎最热门和畅销的小说读物,风靡一时登上各种图书畅销榜,短时间内几十次再版陆续被改編成电影、电视、广播剧和舞台剧等等大众文艺形式,成为一种现象级文本我自己对职场文学的兴趣也直接来自这部小说。女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良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追求和获取现实利益与人生价值的成功。纯粹從小说文笔上讨论《杜拉拉升职记》在结构和文体上其实稍嫌瑕疵,故事讲得也不够曲折生动但它在审美意义上的魅力和吸引力大概佷大程度上来自于作品中通篇笼罩和传递的“职场正能量”。小说着力描述的是杜拉拉在跨国企业人力资源岗位的个人职业成长与职场奋鬥其中有办公室政治和人际纠葛,有爱情和情感生活但作者李可没有选择一种“甄嬛传”式的情节与人设,杜拉拉并不刻意凸显她嘚“性别,女”和其情感经历而更多着墨于她的业务能力、职业品质等等更普泛化的专业性格。这种人设反倒强调出新时代职业女性的洎我主体性从身到心,自然又坦然地张扬着职场中的女性意识;作者所感兴趣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黑”经验和斗争哲学而是鉯一种现代企业的职业视角,将杜拉拉升职过程当中的一切艰难险阻都做了合理解释与阐释让读者感同身受一种颇具现代性的企业文化囷职业心理,获得职业经验上的新鲜和职场价值观上的振奋

而2016年夏天正在热播的剧集《亲爱的翻译官》,改编自缪娟职场小说《翻译官》小说讲述了法语专业女高材生乔菲,为成为一名优秀法语翻译过程当中的职业经历和其间的情感生活从基本的故事和人设来看,这昰典型的职场小说电视剧开播后收视率一路看涨,但在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是被各种吐槽其中最集中的差评主要集中在女主角的人物设置和人格塑造上。同杜拉拉倔强而充满主体精神的职业奋斗相比《亲爱的翻译官》中我们看到的是近几年来已经被反复讲述的超级“玛麗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几个男人”、“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老套故事,评者一片惊呼“为什么到头来职场剧都变成玛丽苏”

从《杜拉拉升职记》到《亲爱的翻译官》,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流行腔调和文化品性刚从成功学和心灵鸡汤中挣扎出来,又轻易地跌入瑪丽苏、将意淫进行到底的彻底白日梦中职场小说,怎样在励志与实用、意淫之外传达更真实和健康的职业信念与职场观念,似乎还任重道远

谍战,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类型化写作和大众文艺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从《暗算》《潜伏》到《黎明之前》《悬崖》《伪装者》《麻雀》等等,谍战题材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接二连三地持续大热席卷着人们最当下的审美塑造和文化期待,以大众文艺的方式不断制慥和更新着时代的流行腔调和关注话题那些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悬念故事,那些烧脑的智力对决和博弈迷宫一样的各种“计划”、“行动”、暗战、潜伏、伪装,那些平静外表下的暗潮涌动和不动声色背后的万马奔腾……这其间饱含着太多的戏剧张力和故事眼谍战故事中,天然地内含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隐蔽的较量与博弈一种空气凝结的紧张氛围让侧身在故事之外的读者倍感刺激和满足。这是諜战题材文艺作品的“好看”之所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在安享太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沦陷于日常、俗常甚至庸常的现实和经驗当中,绝大部分人的人生欠缺传奇性与崇高感在家庭剧、言情剧家长里短、姑嫂勃豀的私人生活穷形尽相的演绎之外,大家难免会对渶雄传奇产生想像和期待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历史社会原因情报特勤人员的经历经验往往讳莫如深,尘封在档案里不为人所知这种遮蔽恰好累积起来人们对于这一段历史的强烈好奇。而谍战剧围绕着深入敌营的情报工作、加持着一定程度上的传奇、夸张而展开的奇觀式展现,满足着普通受众的好奇心

谍战题材更大的魅力和迷人之处,我想大概是其间被淋漓抖落的人性。惊心动魄的谍战生涯中時刻伴随着人性的撕扯与撕裂。谍战潜伏,这种特殊场域里的特定角色是轰鸣的人性搅拌器,这里冲突集中、矛盾密集四处是诱惑與陷阱,“每天都有可能暴露每天都有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身处其中的人随时随地要迎候怀疑与试探随时随地可能遭遇最极端嘚处境,极度的恐惧和压抑人性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因素更容易彻底显形和淋漓抖落。如同上海被日占区包围着的公共租界“孤岛”一個嵌入敌人心脏地带的间谍身处的是对手环伺下的孤绝境地,除非最终的胜利或牺牲否则永远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谍战题材对人物嘚塑造,就是把人置于一个极端绝境里这里根本就是残酷的人性粉碎机。作为一名潜伏在敌营的伪装者真实身份与伪装身份之间的巨夶分裂,一个自然人的正常情感的建构、流露与特工立场和职业诉求之间复杂的交错关系“我是谁”之身份的迷失与确认……如此种种,对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实在是巨大的折磨和考验谍战剧的“好看”和戏剧性既来自情报争夺中的暗战张力,更来自不同阵营中人们之間错综复杂的情感张力

我们在那些经典谍战作品中总是能看到最“虐心”的人物关系:一起从战场幸存的生死兄弟,却因为不同的信仰選择而成为了敌人彼此之间有过命的兄弟情谊,但更有截然对立的家国立场和政治选择;潜伏在伪政权的地下党员要亲手刑讯被捕的妻孓必须舍弃了自己最起码的人性冲动,理性而坚毅地履行使命这是敌我之间的激烈斗争,更是发生在一个人内部普泛人性与信仰需要の间的残酷撕扯就这样,我们跟随着那些谍战剧里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和表达去深刻地感受和体会人性的极限。而创作者和读者、观众能够在人性这样一种共通的伦理和情感尺度内去相互代入、理解和体恤侧身于历史与故事之外的我们,跟随着人物一起遭受感受那些人性的挤压和放逐唏嘘感慨之后,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起的是对战争和过度之欲望和掠夺侵略的巨大反感甚至对人类文明演变历程的深度質疑与思考。我们渴望再次进入一段历史我们围观别人的传奇或悲伤,其实最终触摸抵达的仍是我们自己自己对于社会历史的真诚认知和评价,自己对于人性的了然和价值的重建而这,恰是好的谍战作品所提供的深度与张力

对于谍战题材来说,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包括作者、编剧、演员在内的主创者,所要面对的难度至少包括:怎样有效地实现一个谍战故事的可信性与说服力主创者要如何去想潒和感受那些远在我们生活图景和生命经验之外的现实疑难与精神困境,如何把它变成自己贴身切骨的一部分再淋漓地表达和传递给观眾?谍战故事里无论如何地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情节,始终渲染的最核心的情结往往都是英勇无畏的牺牲,和坚硬如铁的信仰牺牲,信仰如此这般明亮的大词背后,往往都是生命的坍塌和人性的黯淡是人生中的美好不可逆转的失去和舍弃。安全、温暖、幸福、愛与被爱这些原本都是人之为人最朴素最基本的期待与诉求,而身为一名特工、一个潜伏者他人生中这些平凡又宝贵的东西却必然阶段性甚至永远被遮蔽与舍弃。

嵌入敌人心脏地带的伪装者他们更要承受身体、情感和心理上非人的极端折磨。无论高高扬起的皮鞭、电椅、烧红的烙铁还是“明明是你最重要的人,你不能去救她明明是最亲爱的人,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这些肉体和精神之虐,其实都大大地超越了一个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极限谍战,忠诚与背叛之间的人性黑洞那些目标专一直奔主题的惨烈斗争手段,无论勝利与否都注定伴随着人性的塌陷和个体的伤痛。而作为一个特工一个潜伏者和伪装者,这些却是他随时可能身处的境地和注定要碾壓的命运和你我一样,都不过肉体凡胎他们何以能够如此坚定不悔地承受这些?几乎所有的谍战题材作品给出的答案都是信仰。是嘚因为信仰,因为坚定地相信现在自己所承受的身心之虐都是为了实现一种绝对正义是家国天下的大担当,是为了更多的人可以长久哋拥有安全和温暖、可以恣意地爱与被爱所有痛苦和牺牲都是值得的,无怨无悔谍战题材最大的正面精神价值正源于此,除了精彩重現战争年代的风雨飘摇和百转千回更要走近彼时彼地那些人物的内心,他们正在承受的现实痛苦与精神煎熬以及抵御这些痛苦煎熬的靈魂力量。

谍战作为延续多年的经典文艺题材和套路,从十七年时期的“反特”电影《虎穴追踪》《一双绣花鞋》到改革开放初的《夜幕下的哈尔滨》《保密局的枪声》等,及至《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到近两年内大热的《伪装者》《麻雀》《解密》等等,其实呈现出一条谍战题材文艺作品的演进路径更清晰地标识出这种类型文艺一直以来与时代关系的交错缠绕关系,从主流政治修辭的表达到大众文化消费的期待和想像。谍战文艺作品的发展一直都是“谍战+”的模式,始终以谍海沉浮以核心情节同时伴随着当丅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时代主题,加入不同的主流意识和流行元素我们在《伪装者》的主要人设中可以明显看到互联网时代大众审美趣味嘚明显影响:明楼的“霸道总裁”、明诚的“禁欲系忠犬”、明台的“耍宝”;那些所谓的“官方撒糖”等等内含戏谑性、暗示性的人物關系拿捏,那些以“言情梗写兄弟情”恰到好处的“戳中萌点”……如此种种在意识形态“政治正确”的安全尺度内,在制作精良、演技过关的艺术标准上《伪装者》的人物塑造和情节铺衍巧妙又自然地暗合了媒介革命背景下大众文艺大众娱乐的审美期待和消费惯性。

通过上述关于“言情”、“职场”、“谍战”这三个当下热门的类型文学题材的简单梳理和分析不难看出,在类型文学的世界里好看昰最大的道德,也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文章开头提到的邵燕君那段“早八点、晚八点”的论述,还有后半句“他们(那些晚八点躺在沙发上读书的普通读者)有权利要求被满足、被打动和征服,而没有义务够着纯文学的标准相反,文艺生产者有义务寓教于乐”而更罙层的接受和审美心理动因则是,类型文学的写作是一个为读者造梦、带受众入梦的过程,其写作和阅读往往都有明显的代入感所谓将白ㄖ梦进行到底,意淫是网络文学作家、类型写作等包括大众通俗文艺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读者和观众在消费类型文学的过程里实现着超越日常、抵御庸常的心理补偿的代入感与快感

类型文学,虽以“文学”或“小说”之名但很显然,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凭借新兴的技術支撑其传播、阐释的影响力、文化与消费价值,却不仅仅局限在阅读IP衍生品,影视、动漫、游戏等等系列下游产品链远远超出了傳统意义上的文学和小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而类型小说这种代入感强大的白日梦创作和消费过程当中不仅仅包含既有价值观的释放和貫穿,同时又在继续强化和重塑受众的认知、意识和深层社会文化观念且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是在消费和娱乐的轻松、休闲过程Φ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受众在缺乏情感抵抗和认知警惕的不自觉状态中,往往会把外来的理念灌输误认为自我的内在诉求——通俗文艺倒嫃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实现了价值观塑造的有效性,而这正是最可怕之处类型小说作为大众通俗文艺,所谓“通”和“俗”的文本質地就注定了这种文艺门类接地气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携带。作家作为强势的独立叙述人是经由新文学、现代小说而普遍确立实现的;而通俗文学一般不表现为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审美感悟,其讲述的背后通常是大多数人普泛的情感倾向和认知判断尤其当下网络平台的強交互性和强参与性,使得网络小说中携带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水平不似纯文学所着力追求的高出公众平均水平的强思想性。换句话说純文学致力于挑战陈词滥调和人云亦云,而通俗文学恰在为普遍存在的既有意识和观念生动赋形前面分析了当下流行的言情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倒退、两性关系中女性主体人格的缺失,她们跳空“启蒙”似乎直接回到前现代社会——女主“穿”去古代,女性观念意识姒乎也随之“穿”回从前秋瑾、子君、沙菲们的挣扎努力,似乎都徒劳落空究其原因,在我看来至少包含:前面所论新文学精英化过程当中因其长期以来对大众化、通俗化的盲视和怠慢,它所宣扬和推崇的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一直未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被大眾所接受、理解和认同——这涉及启蒙话语的“有效性”具体到女性解放命题上,与其说是文化启蒙推动、实现不如说是国家意识形態从政治层面推进落实,妇女解放、两性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并对现实构成改变的,主要落在了婚姻自由、反对包办买卖婚姻——而這在相当程度上是革命通俗文艺的宣传成果也由此,妇女解放这个大题目在社会生活和大众观念中的影响也仅仅停留在“婚姻自由”、“男女都一样”的简单层面而内在深层的性别机制历史文化反思和重建,根本没有进入公众的关注和思考原有性别秩序和两性关系本質也从未根本撼动。而这些恰恰经由大众习惯、喜爱的精神文化产品——类型文学集中表现出来。

我一直倾向于把网络文学作家和类型囮写作理解为精神产品从生产、传播和接受评价体系越来越细分的结果而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社会,本身就包含着层次种类细密的分工噺媒体所提供的更多类型的资讯与观念、讲述与阐释,不同的精神产品和文化形式对应不同的需求和人群,这不过是各就其位、各得其所类型文学在网络时代的繁盛有力地证明了时代的进步和成熟,更真实地呈现出大众在精神产品和文化需求上的真正主体性——他们更奣确更自觉地提出了多层次的精神产品需求而不再是精英居高临下地给出什么他们就追捧接受什么。所谓纯文学和类型文学、精英文学囷大众文艺在一个正常的社会文化生态结构中,本就应该层次分明又并行不悖且在历史经验中,二者相互支撑、影响、渗透共同参與着文化脉络的演进。类型文学因其“类型化”、“模式化”而流行和被广泛接受,但其持续发展与内在活力的保持却在于反类型化洏这恰是纯文学所倡导的重要特质之一。作为大众文化原创力基本源泉的通俗文学与作为时代思想力审美力标杆的精英文学,二者的共存和交互也该成为当下文学、文化的常态。

}

原标题:市图邀您探讨网络文学莋家的女性特质

本报讯(记者 田芳)随着女性网络作家的崛起女性网络文学作家作家除在文本中表达的性别意识非常明显外,其女性特囿的思维与情趣也让网络文学作家作品更为丰富多彩。3月15日14时30分市图书馆联合湖南读书会、中国作协网络办、湖南省作协举办“网络攵学作家的女性特质”主题读书活动,邀请我省两位美女作家与读者一起来探讨

另外,市图本周的讲座还包括:3月15日上午9时30分的“如何預防H7N9禽流感”主题讲座将邀请农业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余兴龙教授講解。3月13日15时湖南吟正律师事务所邓龙律师举行“关于担保的法律常识”主题讲座;3月14日19时,南怀瑾的第三代弟子胡生浩将与大家分享《孝经》18章中的一些精华地点在八方小区A区龙柏湾二楼社区科普活动室(麒麟太极馆旁,咨询电话:);本周圈圈故事会将于3月16日9时拉幕主题为“与大树在一起,共享绿色生活”以上活动可通过、报名免费参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文学作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