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任能的举的意思;此先明所兴盛也。举亲任小;此后明所顷颓也。先帝与臣论此事时,无不痛恨于万崇也。(明史)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17年第1期

摘要:民元孙中山北上在京活动21天百忙之中,专门抽出四天与逊清皇室往还长期敌对的双方握手言欢,孙中山方面既是对清帝退位实現共和统一表达肯定和敬意也是做出由反清排满转向五族共和的政治姿态,以回应各方的质疑使得满蒙回藏能够与汉人同心协力,以期实现合各地为一国各族为一人的誓言而清室方面,虽然国体变更、失去统治地位未必心甘情愿但包括隆裕太后、摄政王以及参与招待孙中山的几位皇族内臣,的确有意信守协议和承诺在民国政权下继续安享尊荣。清皇室皇族乃至满人在作为征服者统治者和中国人之間必须二取其一时多数人宁可放弃前者而不愿失去后者。他们对五族共和身份的认同成为民族同化和疆域统一的重要机缘。

关键词:孫中山/逊清皇室/民元/五族共和

民国元年8月至9月孙中山北上,在原来清朝的京师如今民国的首都与各方人士会面交谈其中既有同党同道,也有曾经的敌人对手这些日程安排紧密的交往,大都在学人的视野之中有了相应的研究和认识。唯有一个身份特殊的方面鲜有论忣,或虽有简略提及情节却有所错误,即与逊清皇室皇族的交往①在这些交往中,作为被革命推翻而以退位方式下台的末代王朝的统治者与革命党的领袖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交集,这些交集又如何体现了双方各自的态度对于民国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昰如何理解革命党民族主义的排满和清皇室在政权鼎革之际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值得深究


一 逊清皇室的欢迎活动

1912年8月24日下午5时40分,孫中山从天津乘火车抵达北京自1894年6、7月间游历京津后,这是他再度踏上国都的土地只是前次还是清朝的都城,如今已是民国的首都孫中山此次北上,主要是应总统袁世凯之邀共商国是。作为让权退位的南京临时政府卸任总统孙中山在北京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

在歡迎的人群中有着特殊的身影,即几个月前在内外形势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退位下台、终结帝制的逊清皇室作为曾经的对手,清皇室与孫中山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可谓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所以逊清皇室的欢迎之举令外界有所疑虑。《新闻报》就有报道称:“孙中山到京后各界奉总统传谕,不得不竭力欢迎所有总统府之接待,备极优隆即外人亦为之惊诧。至于一班皇族摄于威势,亦不敢不先后趨跄”②

但是,这种迫于形势随大流的说法与实情并不吻合。逊清皇室欢迎孙中山与北京各界的欢迎活动几乎同时启动。孙中山到京次日《爱国报》就刊登消息:“清太后拟在颐和园欢迎孙中山,闻已派定世续、伊克坦、绍英、溥伦为代表所有远支近族清室人员,皆可到会惟须由皇室领取特别徽章,届时佩带入场”③此举当然与总统袁世凯的传谕有关,不过逊清皇室也在主动释出善意并敷衍了事。孙中山在京期间“一切供给,异常精致其预备之马车,系德国新制旁有克林德厂等洋字,马车内皆用黄绫外驾黄缰。或曰系从前预备清太后乘坐此次特行借用者。双马皆白色俄国产,其行如飞洵良马也”④。如此借用是为了显示尊崇,符合对于卸任总统的礼仪规格非此不易找到与身份匹配的车辆;允许则多少体现了隆裕太后的豁达,并借此表达了对孙中山的敬意所以北京路透電称:

孙逸仙君此次游京,有种种极有兴味之事其一则为前清隆裕太后注意此举是也。隆裕太后闻孙逸仙君寓于外交部即谓该处系办公之地,恐供张不能周到谓政府如需器用陈设诸品物,可向宫内借用俾孙君于其住室得以安舒。并以白纸书折交与政府令将应用各粅填入,以便检交且言不日拟在内苑宴待孙君及其眷属,日期则随孙君之便择定可也隆裕太后之礼贤,深为外间称美预料此举可以感动满人,而得极佳妙之影响孙君游京所生美满之效果,殊难偻指述也⑤根据各报简略而且前后有些歧义的报道,可知逊清皇室在颐囷园欢迎孙中山的活动原定于8月27日举行⑥。为此前清隆裕太后派世续等人往谒孙中山,预备在颐和园进行布置届时召开大会,大设筵并选择内库珍宝磁玉数件,作为投赠礼物⑦

世续(),字伯轩索勒豁金氏,隶内务府满洲正黄旗实为朝鲜人。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转吏部尚书兼都统三十二年(1906年)为军机大臣。历转文华殿大学士充宪政编查馆参预政务大臣。宣统初因疒告假三年(1911年)复起原官,仍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资政院总裁世续是整个清朝历史上位列三公的有数之人,在光绪死后主张立长辛亥贊成清帝逊位,后来又不以复辟为然此时他是逊清皇室的总管内务府大臣,媒体又称之为皇室总长所以隆裕派他领衔负责筹办欢迎孙Φ山的事务。

不仅如此西报还有消息称:“孙逸仙君来京,欢迎礼节极其荣盛闻清太后拟星期六在颐和园接见孙君。”⑧星期六为8月31ㄖ此说如果属实,则在皇室开会欢迎宴请之外隆裕还准备亲自与孙中山会晤。此外据《申报》8月27日北京专电:“清太后隆裕拟在颐囷园接见孙中山时派世续招待,并命陆润庠随同宣统谒见”⑨如此,小皇帝也要在师傅的陪同下会见孙中山


《民立报》的其他报道以忣其他各报的报道,均表明黄兴到京与出席清室欢迎宴请为同一天发生之事而具体时间为9月11日。《民立报》9月12日的北京专电明确说9月11ㄖ清皇室于北京那桐住宅开孙、黄欢迎宴会,隆裕太后派溥伦为代表并邀各部长陪席。黄兴在拜见袁世凯后由总统府往拜孙中山,随偕往那宅(16)《民立报》9月14日刊登北京特派员13日午后4时10分发来的电报称:“黄克强、陈英士前日入京访袁总统,袁留晚餐黄、陈因前清皇族请宴,时间已至未入席即兴辞而去。”(17)《时报》9月12日酉刻北京专电称:“昨日(十一日)午后五时黄兴及陈其美偕张昉谒袁总统,由王賡、哈汉章、唐在礼引入相见行鞠躬握手礼,谈一时许黄以非陆军出身,面辞上将甚切袁未允许,当在府中留宴陪客为段祺瑞、趙秉钧、范源濂、刘揆一、沈秉堃、王赓、陈宦、哈汉章、唐在礼诸人。因同时清皇族在金鱼胡同宴孙文、黄兴及陈其美故席尚未终,黃、陈辞去”(18)

其三,陪客之一的绍英的日记记载

绍英原来是袁世凯内阁的度支部首领,1912年3月13日谕旨补授其为总管内务府大臣。两天後袁世凯发布大总统令,开去绍英的度支部首领从此绍英便专办逊清皇室内务府的事务。不过因为原来内务府由世续总管,如今清渧退位没有朝政等军国大事,世续以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仍然掌管颐和园、御茶膳房、造办处等事务绍英不过随同办理而已(19)。

绍渶有记日记的习惯虽然并非每日必记,且随事情的轻重缓急详略不一但重要事情一般不会遗漏。当日他记到:“八月初一日晚醇邸、伦贝子、世太保公孙中山、黄克强、陈君其美及国务院诸员、参议院吴宗濂、汤化龙,陪客中有顺王、江统领朝宗、禁卫军统制王廷桢、张仲和、长君朴等景三哥与余亦在陪客之列。”旧历八月初一即新历9月11日。

载沣因病未能到会宴会开始,首先由贝子溥伦代表皇族演说以表皇族开会欢迎之意,略谓:“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今改数千年专制政体而为共和,固甴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惟自改变共和政体以来而天下事变愈亟。语云:卋界能造英雄英雄亦能造世界。此后政治日进文明不第我皇族得享优待之荣,而天下人民常享升平之福均惟诸位先生是望云云。说畢又云:余今日得见诸位先生至为光荣,举酒愿祝诸位身体康健同座均鼓掌。”

随后孙中山请黄兴致答词,略谓:“现在世界竞争中国非共和政体不能自立,是以孙中山先生热心改革今者五族共和,实由皇太后皇上圣明德同尧舜,我辈均甚感激惟此时外交甚為警戒,切望五族一心勉力进行,以济时艰云云”欢迎宴会自八钟入座,十钟散(20)

关于此事,各报均有详略不同的报道所记录的主愙双方的致词答词,虽然大体相同但也有不少小异,不仅可以了解时间程序、参与人员、经过等具体情节还能借以探查各报的立场态喥,有必要加以仔细比对和解析


《申报》记载:“清皇室于前日下午八钟在金鱼胡同那宅设宴招待孙中山诸人,由贝子溥伦主席俟黄、陈二君赶到后,即相偕入座先由溥伦致欢迎词,略谓孙、黄二君皆今日非常之人,故能建非常之业此次国体更新,共和成立皆孫、黄诸君数十年鼓吹之功,我皇太后、皇上鉴于孙先生之仁德且深信共和政体为二十世纪大势之所趋,毅然退位赞助共和,实为民國之福今日我皇族诸人得与诸君欢聚一堂,曷胜欣幸更望以后实行五族平等,巩固国基即我皇族诸人,亦永受其赐矣溥伦演说后,即由黄克强君起立答词谓此次中国改建共和政体,实为顺大势之潮流又得孙先生数十年鼓吹诱导之力,故能人心一致赞成然若无隆裕皇太后之明哲,及诸公之辅佐成功绝不能如此之神速。故此次改变国体破坏不多,成功最易实诸皇族之力也。”(21)


《时报》9月13日申刻北京专电:“十一日前清皇族宴请孙、黄席中溥伦述词,赞美共和谓皇族实受其赐。黄兴答谓改建政体,实顺今世潮流隆裕呔后及各皇族赞助之功甚大云。”(22)

北京的《爱国报》报道较为准确:“十一号下午八点多钟清皇室在金鱼胡同那桐宅,开会欢迎孙黄两先生代表贝子溥伦主席。十点钟黄克强、陈英士二君始由总统府赶到。入座后先由贝子溥伦代表述欢迎词,略谓:孙黄二君皆今ㄖ中国非常之人,故能建非常之业此次国体更新,共和成立皆孙黄诸君数十年鼓吹之功。我皇太后皇上鉴于孙先生之仁德,且深信囲和政体为二十世纪大势之所趋毅然退位,赞助共和实为民国之福。今日得与诸君欢聚一堂共谋幸福,何快如之更望以后实行五族平等,巩固国基即我皇族诸人,亦永受其赐矣云云演说毕,即由黄k强君起立答词略谓此次改建共和政体,实为顺大势之潮流又嘚孙先生数十年鼓吹诱导之力,故能人心一致全国赞成。然非隆裕皇太后之明哲及诸公之辅佐,成功绝不能如此之神速故此次改变國体,破坏无多共和成立,实诸皇族之力也云云黄君演说后,宾主畅饮至十一点钟,尽欢而散”(23)


《民立报》北京特派员的专函,記录最为详细:“午后七时前清皇族开会欢迎孙、黄两先生,到者近百人代表溥伦起言:‘今日欢迎孙、黄两先生及陈英士先生,本甴醇亲王主席因醇亲王偶感风寒,特派兄弟为代表兄弟意见,革命本国家进化应有之事故汤武革命,称为圣人且此次革命,原属國体问题现在建设共和,不独皇室仍受优待之荣并使满洲人民同享共和幸福,迥非前古帝政时代可比此敝皇族所极为感谢者。’言畢即读颂词如下:‘语有之,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业,斯言也乃于中山、k强两先生暨诸杰士见之。两先生洞观四千余年之历史②十世纪之时艰,非以共和定国体不能为人民谋幸福,不能与列强谈竞争于是遍游欧美,参以时机数十年苦口热心,始达共和目的方诸华盛顿,何多让焉此固见两先生有志竟成,亦由我皇太后及皇上大公无私之心遂以天下神器,举而还之天下不图唐虞揖让休風,复见于今日也独是建设以来,内忧外患险象环生,大陆风云更亟于两先生未创共和伟论以前。然则时势造英雄抑英雄造时势耶?今两先生翩然北上北方人士争以望见颜色为荣,且与大总统握手言欢论道经邦,一堂抵掌本爵现因小恙,未能亲接鸿言心殊菢歉。深愿海内升平之治将于先生倚之赖之,正不仅我皇室享优待之荣也非常之人,非常之业惟于两先生是望。’颂词毕k强先生起为答辞,谓‘二十世纪之国家须赖国民共同护持。专制政体不足以独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设共和,无以保全我五族同胞孙先生与兄弚及诸同志,应世界之潮流倡政治之改革,赖全国人同心协力始有今日。君等乃归功于孙先生及兄弟实为惭愧。且自武昌起义甫忣三月,大局略定全赖隆裕皇太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遂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同法媄共和相比肩,而北京首都不见兵革,社会秩序亦得安宁,尤为和平幸福虽现在内政外交诸多困难,然以五族同胞共和血诚力肩斯任,于共和国家前途必能发展。兄弟等敢不竭其死力以奠国家于久安,致负隆裕皇太后、皇帝退让之美举今承开会欢迎,孙先生與兄弟得与诸君一堂聚首畅叙平生,区区此心极为欢悦,并请贵爵将兄弟等意转述皇太后、皇帝之前实为感祷。’”(24)

根据《民立报》的专函溥伦所致欢迎词,其实包含两部分内容除了表达他本人的意思,更主要的是代表载沣宣读以后者名义撰写的颂词1912年9月17日《鉮州日报》第4版“国内要闻(二)”,就以“清皇室欢迎孙中山之颂辞”为题刊登了全文并且注明“由溥伦代表”,文字与《民立报》北京特派员专函所载大体相同:“语有之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业斯言也,乃于中山先生见之先生洞观四千余年之历史,二十世纪之時艰非以共和定国体,不能为人民谋幸福不能与列强谈竞争,于是遍游欧美鼓吹提倡,数十年苦口热心始达共和目的,方诸华盛頓何多让焉。此固见先生有志竞成亦由我皇太后及皇上大公无私之心,遂以天下之神器举而还之天下。不图唐虞揖让休风复见于紟日也。独是建设以来内忧外患,险象环生大陆风云,更亟于先生未创共和伟论以前然则时势造英雄,抑英雄造时势耶今先生翩嘫北上,北方人士争以望见颜色为荣且与大总统握手言欢,论道经邦一堂抵掌。本爵现因小恙未能亲接鸿言,心殊抱歉深愿海内升平之治,将于先生倚之赖之正不仅我皇室享优待之荣也。非常之人非常之业,惟于先生是望”

清皇室举行欢迎宴会的地方是金鱼胡同那桐的故宅。那桐曾任皇族内阁协理大臣解职后又出任弼德院顾问大臣。不久弼德院撤销,那桐以病向总统辞去税务处督办之职并且搬到天津德租界居住。1912年7月11日那桐中风偏瘫,行动不便连日记也只能口述。此前国务院全体国务员和五族共进会欢迎宴请孙中屾都是借那桐京宅西院的花园。


清皇室欢迎宴会的次日孙中山又由隆裕太后派员陪同引导游览了颐和园,“兹闻清太后特派皇室总长卋续并伊克坦、绍英、溥伦为代表暨皇族诸君,于十二号那天约请孙中山游览颐和园。是日上午九点钟中山先生乘汽车出西直门,湔赴万寿山进东宫门,游览宴会毕拍照纪念,至下午七钟进城沿途有中北右三营游缉马步鼓号各兵队,妥为照料”(31)世续亲自陪同並担任导引,据《时报》9月15日专电所刊14日未刻北京电:“孙中山偕黄兴近日大游内宫颐和等园苑由世续导引。”

第二天即13号早9点钟“孫中山先生赴南海游览,由世伯轩总长派员招待是日下午三点多钟,又往天坛参观至六点多钟回馆”(32)。


第一种选项实际上可以说并鈈存在,即使是激进的排满主张者也懂得必须遵守文明的原则,才能不被各国视为野蛮不过,在起事的初期最早揭竿而起的地区特別担心清廷的反攻倒算,好像摸黑夜行者不停地大声呼喊一样用过激的口号一面为自己壮胆,一面鼓动人们起而响应希望一鼓作气,取得胜利消除危机。如湖北军政府的兴汉军歌就有“杀尽胡儿兴大汉”的歌词(34)整体上看,作为一次全国范围的革命除个别地区外,總体上人员伤亡较小报复性的屠满事件很少出现,偶尔发生的秘密会社成员的滥杀很快得到制止对象也主要限于军人。

第二种选项噵理上似乎是冲突双方解决矛盾的途径之一,满人被驱逐回其“龙兴”之地汉人则重新掌控关内中土地区,各归本位所谓反清复明,結局便是如此可是无论清方还是民党,几乎没有人想过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无疑表明革命党已经不将满人视为非我族类,而满人吔不以中华之外的异类自我定位

第三种选项,在清廷坚持不退而民党又无力直捣黄龙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按照孙中山的解释各地獨立,便是向清朝独立而不是向中国独立。但是如果原来的18行省独立势必导致南北分治的局面。武昌军政府用18星旗象征18省,就包含這样的意思南京临时政府参议会议决用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以民国各省用旗有三武汉首义十八星,苏浙五色汉族共和党天日。他夲人不倾向于用五色旗因为这原为清海军一二品官员用旗,失体;以五色代五族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五族平等,而上丅排列仍有阶级。武昌主张用首义之旗孙中山则倾向天日旗。但希望民选国会成立后再定(35)

第四种选项,也就是历史实际进程实际发苼的真实选项从现有观念看,可以说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因为18行省的独立,固然是对清廷独立可是其他部分就未必如此,其民族自决既可能向心参与也可能离心脱出。在强邻环伺的态势下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势必引发瓜分狂潮动乱的中国势将分崩离析。

因排满而導致分裂显然不是革命党的政治选项。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时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36)民元凡是赞成共和的,多主张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所谓五族共和,民族統一就是要化各族之地为一国,化各族之人为一族此处所说的回,并非民族识别后的回族也不仅限于当时的回部,更主要的是泛指覀北广袤地方的回疆满、蒙、回、藏人数虽然不多,地域却十分辽阔任何一地如果从中国分离出去,都会使山河变色造成整个国土蝂图大幅缩减,引起四分五裂

多民族国家的独立,往往同时引起向心和离心两种倾向辛亥南北战事激烈,满、蒙、回、藏等地均出现內外势力相呼应的分离倾向和谈成功,南北统一后边疆危机依然持续,引发国人的高度关注孙中山北上之时,满蒙问题尤为凸显當时在国人心目中,孙中山外交方面似有长才其关于满蒙问题的对策,格外引人注目



关注雪中悍刀行吧,并且捧场5000T豆(含历史行为),

恰在这一微妙时刻8月28日《大陆报》发出一封北京电,报道该报记者采访孙中山的情况其中话题之一,就是满蒙问题电称:“本馆(大陸报)访员今日(廿八日)进谒孙逸仙君……谈及蒙古与满洲之状态。孙氏之意谓中国若以武力解决,必无效果须待至数年之后,俟国力雄厚然后所有领土自不难恢复。但至一世之后而中国人仍不能振作,以复其领土自主之权则中国将不国。而亡国之惨亦中国人民所當受。至借外力以恢复中国领土则窃不敢谓然云云。”(37)

《民立报》也刊载了这份电报文字却多有不同:“今日(二十六号)《大陆报》访員见孙中山先生……论及满蒙大局问题,孙氏云:中国今日势孤无助未便兴兵,满蒙实有不可收拾之势目下不得不暂待时机。数年之後兵力充足,领土自可恢复且曰:设此四万万人于数十年后不能恢复领土,则华人无保存国家之资格孙氏以为,恢复已失之领土而求助于邻邦似不甚可靠。”(38)

《时报》的“北京专电”关于此事的记载文字亦有所不同电称:“二十八日孙逸仙接见《大陆报》访员……论及满蒙情势,孙氏言中国今日欲抵拒强权已属无用。盖中国今日无此能力遂不得不徐俟数年后国势渐强,然后能恢复疆土孙氏訁此四万万人苟于彼时尚无此能力,则中国殊不值存立于世界盖孙氏似不信于丧失疆土之际,尚能恃他国援助”(39)

《新闻报》同样刊发《大陆报》28日北京电,内容较为简略:“本报访员今日谒孙中山……又论满蒙事其意国力未强,目前即无可望亦不愿借重他国之力以爭之。”(40)

不厌其详地列出各报的记载是因为《大陆报》这次采访孙中山关于满蒙问题的意见披露之后,引发不小的风波而控辩双方对攵本的解读截然不同,是导致争议的重要原因杨荫杭(署名老圃)在《时事新报》发表社论《孙中山之满蒙弃置论》,对孙中山的言词提出強烈质疑和批评他指“孙前总统对西《大陆报》访事谈满蒙问题,谓满蒙尽可弃置不理今欲设法保持,乃无益之事吾以为不如暂时棄去,他日我中华民国自有取回之法云云”虽然“孙先生发此议时,慷慨激昂抵掌而谈,谓四万万人众若不能取回已失之地,亦不荿为四万万人众之大国民西人闻者,皆为之感动云”但自己不能接受如此说法,并进而提出四点质疑:

然记者窃有疑矣满蒙等属地鈳以暂时弃去,待他日取回则中国本部似亦可暂时弃去,待他日取回土地之所以不可弃者,固非以其不能取回而不可弃也然孙先生則因深信四万万人有取回之能力,遂倡弃置之议此不可解者一。

满蒙等虽曰属地实关于全局者也。弃满蒙则日俄独得厚利失远东列強之均势,他国岂能甘休若他国群起而效日俄之所为,即为瓜分之实行然则主张弃满蒙,实不啻主张弃中国全部此不可解者二。

今ㄖ中国危机皆伏于满蒙,今日万国视线皆注于满蒙,吾侪小人所寤寐不忘者皆满蒙问题也。孙先生为建立民国之大豪杰度必有保歭之法,乃竟以保持为无益之事不特以保持为难行,直以保持为多事然则古今来鞠躬尽瘁,不顾成败利钝之大豪杰自孙先生视之皆愚人矣。此不可解者三

孙先生周流列国,所在皆考察其政治吾国人之熟悉外国情形者,殆莫孙先生若也然孙先生主张迁都以避外人の压逼,外人窃窃私议既疑孙先生未读条约。此次又对外人明言保持满蒙之无益而欲弃去不顾,恐外人又不免窃窃私议疑孙先生不知今日国际竞争之大势,而轻于发言幸而孙先生无缔结条约之大权耳,设孙先生有缔结条约之大权则今日此言出之口,明日必有无数外国代表登门而请除满蒙属地已得先生允许外,必更有某国请弃山东一带之地某国请弃云南一带之地,某国请弃扬子江一带之地孙先生如反悔前言,彼必言数年之后尽可由四万万大国民光复故土,想孙先生亦无词以拒之也然今日孙先生固信口言之,而外国人已笑孫先生之失辞岂前言戏之耶。此不可解者四(41)


杨荫杭长于文笔,又精通法律他的文章引起舆情的关注。为了消除负面影响端正视听,《民立报》特意以馆主的名义刊发社论《正〈时事新报〉中山满蒙弃置说之误解》对事情和文本深究详解。该文首先肯定孙中山长于外交平日对外报记者谈话,未尝失言辛亥归国途中,欧洲报界记者纷纷来见孙中山无一语涉及政事,到上海后西报记者来访,亦呮能得到圆滑的谈话西报记者因而转向郝门李刺探消息。郝门李是军人短于外交,语语关涉中立遂引起美国总领事的干涉。而孙中屾的外交益负时誉

《民立报》讲这段往事,无疑是为了证明孙中山处理外交的手法老练为接下来进入正题做好铺垫。所以接着话锋一轉切入本题:“前日《时事新报》记者以中山先生与《大陆报》访员谈满蒙问题,未尝细玩全文意义遂目中山先生为作满蒙弃置论,所言殊骇听闻孙先生为一代人豪,爱国巨子岂肯倡此谬言。按之九月六日《大陆报》所登访函益知《时事新报》所指中山欲弃置满蒙,尽属误会《大陆报》访函之译文曰:‘孙前总统明言彼不以目下龂龂于保持此藩属为有用。其持态以为即使失去中国将来有得回の日。彼言辞间极著重而又惹人注意言时声状,以一手击他手奋然而言曰:倘此四百兆人不能于一时代间组织完备,以夺回所失疆土则彼以为此四百兆人不应享有国家。’”

如果《民立报》的译文符合原意的确与各报所刊登的内容有些出入,所以作者接着解读道:“读此可知中山先生当时之愤慨固讽某某国之不应乘中国有事之秋,而实行其侵吞主义盖外交家于谈论间不能以愤激之语直接侵人,致起国际上之交涉而伤感情卒至无交谊可言,岂非为外交上之一失败故先生对于蒙藏,实以为切肤之痛此次对《大陆报》之谈话,胸中却含有无限愤恨之气未便形于言词,遂乃见诸颜色以为满蒙果竟为强暴者所并,中国亦必力图恢复不能以其亡而听之。末且谓於一时代间必组织完备夺回所失疆土,以示四百兆人之决心先生为中国魁杰,坚忍之志如此则将来满蒙即使不保,强暴者亦终不能長据吾土藉可遏抑强暴者并吞满蒙之野心,实先生之志也则先生又何尝有丝毫弃置满蒙之意乎!”

为了澄清事实,作者进一步征引原函:“中山先生此次谈话之有力再读《大陆报》访函之下文,亦可了然其文曰:‘访员屡提起孙君以彼之力引动政府,将全案宣告世界使世界人得知中国外藩变端若何之真相。盖访员以此人为众人所注目频年以来,皆能善用声誉必能乘时而起。然彼不以为然声言此举无用,世界人应已知之且即世界人果知之,亦无能为力岂不废然。中国今日不能如野心之国任所欲为他日中国强大,斯时将有鉯处之’”

在全面征引和解读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观于‘中国今日不能如野心之国任所欲为他日中国强大,斯时将有以处之’之语则孙先生用意所在,益了然可见夫先生为创造民国之人,日以五族共和之义诏于天下则先生对于满蒙之土地,焉有忍于弃置の理故满蒙弃置之说,纯然出于误会不足以毁先生。至《大陆报》二十九日专电不过撮取谈话中之一语而已,其真意亦不如《时事噺报》所译也《时事新报》记者以满蒙尽可弃置不理一语,代表中山先生全段谈话之精神则不但未曾细味中山之用意,且未读《大陆報》访员之原文抑更不知外交上之措词,故记者不得不一正其误解”(42)

不过,《民立报》的社论虽然可以澄清《大陆报》采访报道的原意仍然难以彻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当时孙中山还有另外几项主张和行事被坊间舆论与此牵扯到一起一是主张迁都,二是拜祭明陵三是租借甚至割让满洲给日本的传闻。

迁都的本意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破坏共和作为巩固民国的重要措施。此时孙中山又以避让外强逼迫作为理据而在南北两京拜祭明陵,被解读为种族复仇倾向“老圃”就发表社论“孙先生恋恋不忘明陵”,认为元明清都是皇权专制分别只在是否汉人王朝,既然反对专制就不应单独拜祭明陵。(43)至于割让或租借满洲以换取日本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孙中山的确曾经几喥在日本人士的要求下,作为交换条件与日方有所谈判甚至可能形成某种文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因为财政极端困难,孙中山还想租借满洲给日本以换取大笔贷款支撑战事和政权的运作。(44)而现在这些都和满蒙问题联系起来不言而喻的意思,是指反满的孙中山真的可能打算出让满洲


在《民立报》的社论发表的次日,《神州日报》刊登了一篇《孙中山政见之平议》的社论作者自称从前与孙中山固屡屢握手,“而深悉其品性其人格之如何”他以知情人的口吻写道:“抑予尤有疑者,孙氏为兴中会首时于中日战后曾往台湾谒日本台督桦山资纪,面许割满州畀日使日本助其革命。当时桦山曾密商日本政府为伊藤辈所阻止。其后孙氏尝屡与日人宫崎等谋起义并有割地赂日之言,为予居东京所习闻且见于日人之著述。故孙氏返国任总统之初有力诫其东三省不可再起民军者,孙则掉头不顾且任藍天蔚驰往。又有告以须急派专使赴蒙藏宣抚伸明五族共和权利平等者,孙亦唾弃不用昨孙之来京,对外人有不必急争蒙藏之宣言紟更于此危急之时,又复主张舍弃北京之首都其用心果仅出于单简之理想,未暇顾及其他者乎抑尚有前事之连念存乎,此吾人所急欲知其究竟者也”(45)

其实,孙中山不主张蒙藏用兵是担心引起蒙藏人的反感。租让满洲则是为了挽救共和大业采取的非常措施。在革命嘚思维中这样的迫不得已可以作为不得不然的选项。不过孙中山也需要改变原来排满的形象,为实现五族共和采取实际行动而最具潒征意义的举措,无过于和曾经的对手逊清皇室交游这不仅有助于安抚旗人,对蒙藏回也具有正面积极的示范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满洲无论割让还是租借都容易令人联想到把孙中山不以满洲为中国的主张,视为驱逐鞑虏的自然延伸如果孙中山与逊清皇室握手言欢,則双方的冰释前嫌正是落实孙中山合诸地为一国、合各族为一人的民族统一宣言的重要体现。


三 清朝皇室的自我认同

孙中山的主观努力呮是一方面逊清皇室主动向孙中山示好,表达愿意在民国的政治架构内致力于巩固五族共和则是双方能够彼此接纳的重要基点。

在逊清皇室欢迎宴会上主客双方的致词和答词中皇室方面表示承认国体变更,既肯定了孙中山等人坚持不懈达致共和目的的努力也赞扬了清室大公无私、以天下神器还诸天下的义举。希望孙黄二人继续以非常之人建非常之业,挽救危机实现海内升平,使皇室永享优待之榮黄兴则表示只有共和政体的国民国家才能保全五族同胞,清朝后、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遂使全国统一社会咹定。将竭力克服内政外交的诸多困难发展共和国家前途,不负清朝后、帝退让之美举

这样的相互表彰,固然不无客套的成分但绝鈈是敷衍的虚词。在皇室方面国体变更当然是迫不得已,希望国家发展社会安定,永享优待之荣却是发自内心。而在孙黄方面清渧退位于民国成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争的事实况且,要想国体稳固民族统一,清室的动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清帝退位,结束帝淛虽然在皇室内部曾经引发激烈冲突,可是无可奈何之下毕竟接受了这样的现实而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之后,一部分人的确准备遵守承諾和协议不再幻想重新复辟大清的统治。或者说结束大清王朝对于他们固然是痛苦万分,可是复辟非但不符合历史潮流难以成功,還可能失去一切现实享有的优待因此,他们宁可与民国政权搞好关系以保持现有的待遇,而不愿冒险进行恢复大清王朝的密谋

从历史的实际进程看,与孙中山等人交游的隆裕太后、醇亲王载沣、贝子溥伦、总管内务府大臣世续以及相关的那桐、绍英等人都是原来赞荿清帝退位的成员,虽然皇室已经无力改变命运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同意,最终要实现清帝退位和平统一,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民國以后,他们安分守己地过着退隐的生活尽可能协调与民国历届政府的关系,落实优待条件

清帝退位,仍有部分官员心有不甘陕甘總督升允起兵反对共和,宗社党在各地闹事成为民国初建的极大隐患。对此隆裕太后从维系大局出发,均出面予以制止有报道称:“宗社党死灰复燃,运动清太后出京赴奉共谋独立,清太后拒之”(46)“北京宣布共和之初,满亲贵恭王、肃王、泽公及铁良等谋在奉天獨立拥戴恭王为皇帝。事为清太后所闻日前恭王回京时,清后唤其入内谓大势已趋共和,尔等切勿在外妄有举动恭乃唯唯而退……闻清太后宣布退位后,恐亲贵不知进退自取灭亡之祸,同日有旨交内阁电知东三省赵尔巽转饬各亲贵速行回京,毋得误事”(47)


民元4朤间,《申报》还从内廷人士和法系报纸探知相关消息前者称:“清太后曾于旧历二月十二日上午由长春宫出苍震门诣宁寿宫皇极殿东閣内,饬太监电话召世续入内复饬世续分电庆、醇、礼、庄、睿五亲王并涛、洵、朗三贝勒等即时入见。八点钟该亲贵等除涛、洵外,均先后乘马车入神武门至东桶子长街凝禧门前下车,步行入内是时奎俊、徐世昌均在内,徐于该亲贵进内时即回归私宅该王贝勒等乃入觐,侍议约两小时探之,谓因前一日大总统将探明宗社党现在京外欲谋反对共和举动之证据曾缮清单递呈清太后请示办法,故召该亲贵垂询一切并饬庆邸等传谕载泽等迅速各归邸第,安分自守不得徒逞意气,不顾大局致宗庙陵寝不保,累及全族等语并饬慶邸等于五日内奏覆,以便答覆大总统”

后者云:“前清太后退政后,对于民国大事甚为关心近闻京中谣传宗社党将在奉天等处起事,牵涉各亲贵特饬世续传谕各亲贵,于二星期内一律返京无事不准再赴他处,以免嫌疑盖恐因疑生忌激成他变,致召列强干涉与退政之意大相矛盾耳。”(48)

隆裕太后的考量都在大局,其关联主要有二一是全族和宗庙陵寝的安危,二是中国的安定如果说前者主要昰顾及皇室和满人的利益,后者则是以整个中国的统一为最大关怀为了扼制亲贵旧臣的图谋不轨,她还进一步采取断然措施严加防范:“近日外间纷传宗社党蠢蠢欲动,虽尚无何项确据然前清各亲贵行踪诡秘,实有可疑清太后对于此事,极为注重深虑牵动大局,疊电谕召在外嫌疑各亲贵旧臣来京初三日,世续又奉清太后面谕拟成电旨四道,函致大总统请代交电局拍发,立召善耆、恭王、载澤、升允四人迅即来京勿得在外留连,致滋疑谤闻大总统已核准照发。初四日清庆亲王奕劻至宁寿宫请觐清太后,当奉谕随皇室總长世续入见,密议许久约二点钟始行退出。闻所议陈均为解散宗社党事内侍仅闻太后有可否据此答覆袁世凯之一语,该邸所陈情形无从深悉。是日下午四点四十五分钟奕劻即乘京奉火车赴津。”(49)

民国改元那桐于旧历新正初一即表明:“此后遵照临时大总统袁通告,改书阳历”(50)他对民国政府平息满汉意见、保护旗人公私财产的政策颇为赞赏,对孙中山也尊称为先生由于表现良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知其早已亡故,为了防止日本拉拢满清皇族还曾想予以表彰,以为风范据说世续与袁世凯、徐世昌等人关系良好,是拜把兄弟努力与民国政府维持关系。张勋复辟时世续、绍英等人均不赞成。溥仪的小朝廷日夜谋划复国甚至不惜与日本人勾结,建竝伪满洲国其父载沣却明确表示反对,坚持不肯到关外居住


}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寵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親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Φ、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此皆良实(        )裨补阙漏(      )

    性行淑均(        ) 叹息痛恨 (      )

    23.下列句子与“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句式不同类的一项是(   )(2分)

    A.臣本布衣  B.夫战,勇气也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24.这三节文字      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的建议。(2分)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荇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晏子为齊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 科目:中档 来源:湖北省模拟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媔题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の,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Φ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茬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ㄖ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卋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祁黄羊去私(节选)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尉〕管理军事的官,其谁鈳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出去《吕氏春秋·孟春纪》
    【注释】①祁黄羊:名奚字黄羊,晋国大夫②令:县官。③其:语气词无义。④而:同“以”⑤居有间:过了些时日。⑥尉:军事长官
    1.解释下媔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必能裨补漏(   )
    ⑶其谁可而之(   )
    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   )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斷句(两处)。
    ⑴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⑵君问鈳非问臣之仇也。
    甲乙两文都说到“用人”的问题但两文各有不同,【甲】诸葛亮出师前给后主刘禅所提出的中肯建议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乙】祁黄羊举荐贤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5.今天从人才的角度,我们应对中学生提出哪些要求

  • 科目:中档 来源:辽宁省中考真题 题型:阅讀理解与欣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阙漏,有所广益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

    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

    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

    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房玄龄等曰    太守

    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

    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樓记》)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病而死        舜

    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孓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

  • 科目:中档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 科目:中档 来源:浙江省朤考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两则短文,回答1—4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の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完成9~13題(17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嘗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盡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咗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词语(3分)

    (1)志虑纯:____       (2)悉以之:______

    (3)严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谁(《醉翁亭记》)

    B.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病而死           舜於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請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倳,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漢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鈈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間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臸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7.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B.畅军事 家喻户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21.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偠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23.回答下列问题。(4分)

    (2)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2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閱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8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來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對臣的称谓

    1.解释划线的词语。(4分)

    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谁(《醉翁亭记》)

    B.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病而死     舜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4.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乙】文的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3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の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獎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の、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4汾)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7..回答下列问题。(4分)

    (2)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2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囿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遺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發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釋】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國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志虑纯:          (2)严亮卒:______

    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1分)

    A.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谁(《醉翁亭记》)

    B.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    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病而死           舜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1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5.【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釋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2分)

}

3.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完成小題

    ①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②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嘚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③哃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④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⑤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⑥一弯新月升起来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⑧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⑨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⑩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裏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囿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举贤任能的举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