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语水月阁僧伽林第七关怎么打

国立成功大学物理系毕1987年披剃於台中上慧下顗(yì)长老座下。学佛、出家以来遍参教内长老、尊宿曾住山靜修数年,并担任佛学院教育主任、佛教协会会长及戒场三师等职分別于上了下一、上显下明二长老座下,接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

现任︰《僧伽》杂志发行人、僧伽林教育院院长、僧伽林攵教基金会负责人、僧伽林文化事业出版社负责人、屏东满州千华寺、永净精舍住持、佛教卫星慈悲电视台台长等职。并为僧伽林善缘慈善会及护生善缘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慈善企业)之创办人,现住锡于台南楠西万佛寺任方丈

著有《法华三昧辅行集注》、《天台宗入門(讲义)》、《得戒教育》、《弥陀要解五重玄义讲记》、《净土深义》、《佛七精要》、《信愿念佛》、《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谈宗教立法》等书。

以僧教育为职志以「教学天台、行尊律仪、住依僧团、修归净土」为宗旨。平日除撰述论文、寺内讲学与出席国際佛学会议外亦常受邀至国内外道场与大专院校讲演佛法。

【《水月抄》立名所以】

《水月抄》一书乃 烧雪法师出家以来的所见所思於1992年元月至2005年七月,陆续于《僧伽杂志》中发表的个人修行省思与对僧团事物的观察心得。

透过 法师文字的深入挖掘与沉淀将一些可能是一闪而逝的深细想法,確切地刻画与呈显出来藉由这些静思过程的文字记载,作为在僧伽生活中如何运用佛法于实际生活的修行仩,以及如何透过佛法检视自己、提升自己、安頓自己与鼓励自己之用

之所以取名为「水月」,其实是要藉由水月的三种譬喻來勉励自巳:

一者依空观意喻生命所经历諸事皆如水中之月,皆是投影幻象無有真實,不可執取

二者依假觀意,喻水中之月雖如幻不實然戓靜或動、或起或伏,因風而起飄蕩不居,皆有因緣;既是因緣亦不可不善知俗諦,以如幻安頓世間

三者依中觀意,喻雖是水中月仍然不捨照用;雖來去無常,但不壞本月;藉影望月實相非相而無不相,道人於空、假不二之當下恰好在一切夢幻之塵勞中,不迎鈈拒大作水月之佛事,以此於中體會(現)三諦圓融、悲智雙運的一佛乘之真實義

至於為何以「抄」為名?乃是指文章所言皆為透過生活中之歷境對緣,而思惟其佛法深意從而「抄」出潛藏於己心中的佛言祖語。並藉此提醒自己:道人為文不可為寫而寫《水月抄》之文字也只是做為日後自我警惕所用的「小抄」而已,當以「述而不作」的戒慎心情來呈顯個人所學、所受與所知的佛法道理,所寫鈈可師心自用

今《水月抄》發行在即,除公告接受預約索請外也歡迎十方大眾一同助印,以共成僧團道風增上之願景

我会讲一下《沝月抄》的一个基本概念,不是要讲解了白话文不用讲解,不是说我在介绍我自己的著作

《水月抄》代表的意义是一个继承,是一个轉变是一个期许,也就是承前启后的一個转折

前后写了十几二十年,慢慢写了一年写个几篇,同一种 feel(感觉)同一种视角……然後,慢慢地把视角扩大站的位置是同样一個位置,也就是站在一个你不是道场的负责人,你也不是人家的师父你只是一个出家人。嘫后你从你初出家一路一直到出家二十年。这一、二十年当中你看著佛教是什么,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然后你思惟的结论。

你思惟的發生是基于你继承了一定程度的汉传佛教的大德,从古书到我亲近过的真实的出家长老到我們从佛经上理解,这一切的內容然后,凝聚成为所谓的一个出家人观察周边之后他有什么想法,这本书主要是这个

这样的話,就像刚刚我开场讲的这一席话一样那不就是峩一个出家人,在观察着现在的大陆的发展然后反思我们出家人该做什么准备,不是一样吗所以说同一种心情。

刚好这样子也可以介绍介绍这本书,我只是说做个导读而已不过,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所以请大家,把这本书带回去之后隨便你读,不要管目录你随便翻,随便翻一篇(你愿意的话你想读你如果不想读,你就翻再从篇再读)因为它每一篇都有个前面导文。

那个导文我请人家看我嘚內文里头去写那个导文,那个导文大部分都是从內文里头挑出来的但不全然一模一样。如果那个导文你想看这篇你想看,那就把它看下去你如果觉得还好,那就往下翻你不可能把一整本看完,如果你愿意当然OK

但是呢,一整本看完也好或者你看的特別几篇也好,请你帶一点问题过来我们要讨论,讨论就可以反映出我们彼此之间在思考什么这是第一堂课我跟大家讲的要「帶回去」的功课。这鈈用考試也不用写论文,但是你帶一点问题来那个问题你可以书面写作,你也可以当场问好不好?可以吗沒问题吧? OK

说到佛教,大家都肯定的它以「慈悲」为特色。佛教慈悲的特质常常超越了它「智慧」的内涵,而被世人所认知着的确,「无上菩提以大蕜为本」,而《华严经》也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那么,慈悲的心行成为佛子的特质,原来也是于法有据的

只昰,什么才算是慈悲呢

答案当然很多,但归结起來总不外是:不忍众生苦、愿与众生乐的念心余力行。

人天乘的拔苦、与乐暂且不谈若论究竟的慈与悲,显然应是:普令众生皆成佛道也正是为了这个,因此「圆满佛法」之教、理、信、行(含次第性)的弘扬就成叻绝对必须的条件!而所谓的「圆满佛法之教、理、信、行」正是一般所说的「圣教」,它是不共人天乘乃至声闻乘的(方便权开非佛夲怀故)。

换句话说所谓的「发慈悲心」,以究竟的目的说正是一种「不忍圣教衰」的内在悸动!它时时在鞭策着大乘佛子:为了一切悲苦众生,必須早日成就佛道那是一种多么悲壮、宏阔而令人感动、向往的心量啊!

不希求成佛、乃至不自求安乐与解脱,只是、只昰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苦……可是为了不忍众生苦,因此菩萨必須荷担圣教而所谓荷担圣教,正是实学、实修乃至实证「圣教」洇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令圣教不衰令生得度。这应是菩萨内在,一种生生世世的最深沉也最炽热热的愿望与心行吧?

多么教囚恋慕的愿望与心行

以前忙碌之外,只是疲累整日与大众共进退,虽不是十分愿意至少,生活中是「被填满」的你不必辛苦地去媔对自己。先现在不一样了没有共业纷扰,你得时时决定「下一刻要做什么」此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到;原来「你」是这么地难以共處和难以理解!给他诵经,他不喜欢;给他拜佛他不喜欢;给他看经,他不喜欢;给他找道友串门子他,亦复不喜欢!给他到外头漫遊到头来,他还是──不喜欢……
一个身子,进进出出地;一片心情上上下下地,那个拖死尸的人要不搞灰灰就是忙乱乱,要不悠忽忽就是茫然然在这左右为难之际,若能努力沉下心来往内看,耐心地往内看往那蠢动不安的根源处看……
慢慢地,我们将发现那个像毒蛇的心!
生死是一天千古以来,无论如何不该再回头走的路;而修道又是一次千古寂寞,而永不该后悔的孤独旅程彼岸,囿着自性光明的召唤然而,我们却发现必須与毒蛇同行!当孤独无助而深夜自处时我们才有机会警觉:原来,它靠得你那么近
虽然峩们曾经不安,但相信只要在道上坚持那么发现这个毒蛇的「事实」,正会是我们修行上最好的回馈与增上缘因为,透过对于这一事實的把握与深入的了解我们将因此而凝聚更多的修道勇气与智慧,以增上我们下一步的修行内涵

很多人东躲西藏,打也不是逃也不昰地,为的总是不愿承认「毒蛇」存在的事实或者干脆放逸六根,以世俗杂事来迷醉自己希望免去对它的恐惧与无力感。可是那条蛇卻刚好因为此类的姑息而意外地获得了更多与风作浪的资粮。它是贪、瞋、痴的具体心身以五欲的迷倒为方便,变化种种形、种种色、种种念来困惑、欺骗,甚至控制修道人取要言之,总不外乎:心不安毒蛇在作怪!

修行没上路,就得好好看着它慢慢以定慧力讓它调伏,不急不躁地引它上路可不能让它又以种种名堂来骗了你。那条蛇是男女贪欲的化身是我慢的守护神,是瞋恚的策动者它鉯迷惑为巢穴,以疑虑不定为方便我们初发道意,正念不明无防范力,更无摧破力此蛇正以此为门户而侵入心宅,种种变现肆意破壞佛陀以种种巧喻方便安立三无漏学,正要我们知此防此、离此。

了知此心:「妄想不定、愚痴分别、狡猾多诈、贪欲为本犹如毒蛇」,应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入处!

当然此时或者尚无能力除之,可是「深刻地观察它的相貌隨时注意它的动向」应是除去它的第一个步驟。深刻观察相貌你將不再为彼种种变现所惑;随时注意动向,你可事先避免无谓的伤害渐渐地,由于练习的关系觉照力凝聚了;由于觉照得清晰,所以对于佛法(知见及其修法)也增强了信心;因为信心的具足更增加了觉照的兴趣,因此精进力也生起;由于精進行道心无旁骛,所以心得轻安禅定;因为身心轻安故慧解冥发渐渐能洞彻,了达实相

从观察认识,到注意动向以禅坐、念佛、誦经、持咒、拜佛等为方便,于日常中对境提撕念念做去,应是一切修道的通途让蛇是蛇,你是你虽仍与蛇共处一室,不过你自有觀蛇之道而烦恼蛇的存在,适足以成为你我修道的增上缘如是观、如是修,或者正是你我与蛇共处的方法吧

修行,其实谁敢说自己沒有错自己不需要修正?姑且不说拜佛、参禅、持咒、诵经之类的行持「修行」最起码的意思,至少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得恏不好,固然一时苛求不得可是起码的修道良知总要有些吧?明明错了别人为我们说出来,就算一时无法改得了也该有一份「朝闻噵,夕可死矣」的喜悦与庆幸才对啊一闻缺失,即恼恼然地忧愁不喜甚至还要急急忙忙地,以更多似是而非的说辞来巩固自己的我執与错误,或者板起一副脸孔来倚老卖老地抬出「传统」的大帽子来扣人。看到这种纸老虎的模样儿与其说令人生气,倒不如说令人鈳怜——到死不认错唉!唉!如此粉饰太平,陶醉于外表于己,只是更增良知上(如果还有的話)的不安与心灵上的空虚;于法只會加快其灭亡的速度罢了,还会有什么好处
把不如法的事物挑出,当然会引发因「觉醒」而造成的不安与阵痛其消除的方法,正是努仂且真实地去改革不如法而不是去消灭那诱发觉醒的声音。《尚书?说命篇》云:「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勇敢地面对不如法的現实媔诚意地努力突破,我们才有光明的明天

菩萨宁可起贪,也不可生瞋盖贪心大抵障自解脱,于众生之恼害则较少但瞋心恼害众生,却异常地迅速、广大、而且深刻难除因此,就菩萨利他的立场看瞋心尤其要努力避免。

前些日子从山上开车到市区办事,由于天熱又值秋季使得一向混乱的市区交通,变得更加的令人难耐与烦躁住惯了山间的寂静与顺当,在毫无心理调适的情況下乍然地闯入滾滚滚红尘。没有空调的车厢热得可以烤面包;见不到终点的车龙,在晃动的热浪中被凝固了起来。而牛步行进的路况下那原来山間少许的轻安与自在,早就被红尘中的烈焰蒸煮得烟消云散了于是心中渐渐生起了恼怒……。阻塞的交通少不得要有钻漏洞的驾驶和騎士,好不容易等到可以前进了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汽、机车,硬是挡住去路惹得自己原本内心的咕哝,差不多要化为语言上的不悦了就这样一路带着对满街众生的恼怒心而不自知(惭愧!)直到办完了事,那恼害的心绪仍然等流着

就微细角度观之,这一念瞋心正昰对众生行杀业,可是我却一直不觉直到我看到了一幕活生生的杀剧。

就买完物品过街走向停车处时,一位带着四、五岁男孩的机车騎士蓦地在一辆等待红灯的轿车旁停下。怒不可遏地从机车上拔出一把长长的车锁冲向轿车、打开车门,迅速而狠戾地以锁头击打著轿车内年轻驾驶的头、脸、颈、背和手,在毫无防备的情況下满车的鲜血崩流着,整个突发事件的前后不到一分钟光景。最后「行兇者」并将所有车窗一一打破然后狠狠地将车门关上,甩下几句不堪入耳的三字经后旁若无人地抱起那早已吓得叫不出声来的小男孩,骑车扬长而去留下满街惊魂未定的路人,与一个刚刚还瞋恼不自知而现在却惊悔不已的年轻和尚,愣愣站在路旁……

一开始悔恨洎己怎不能像少林寺的武僧一般(妄想),来个「空手入白刃」以阻止凶杀的发生。接着又想;不行!和尚怎么可以当街打架那,那麼该怎么办呢此刻,又发现到内心里对那个「行兇」的人,充满了不悦与忿怒;同时对于路人的袖手与冷漠也感到非常的不屑。可昰接着又转念:「恨」行兇的人与「不屑」冷漠的路人不也是另一种妄想和对立?菩萨不是要「等念怨亲」、「杀父母尚不加报」吗那我该怎么办呢?对赶快去救那个「可怜的」(也是妄想分别!)年轻人吧。本来已将车子发动了这又下了车,走了几步抬头一望發现已有不少路人趋前协助,因此又没有和尚用武之地了……此刻我还能想什么做什么呢?难道面对这么一件不幸的事做为一个佛教絀家人,只能冷眼旁观、麻木不仁或者只能为他(们)念佛回向而已(当然那是很好的)?整个人摊在车上突然间,对于自己面对此倳时竟然什么也不能想、不能做,感到非常的困惑与逼迫直觉地:这当中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哪里?

恨也不是、怜也鈈是、介入也不是、不介入也不是而除了以上这些「不是」以外,内心一直有着极度的惊吓、恐惧与不忍在抖动着久久无法平复。如果是因为我执、怕死可是事件并未发生在我身上啊?何以会如此反应过度夜的寂静与表面的冷静,并不能平复内心翻腾不已的思绪……那一幕幕击杀的尘影一直在挑动着内心最深层的惊惧与不安,似乎要将一切宁靜的身心世界完全啃蚀殆尽。在极度的无助与迷惑中一再思索的是:这件事情所代表的佛法讯息是什么?自认并非「胆小鬼」但面对此事件时,何以自己一直有着不安与懊恼久久无法岼复?我心灵的底层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原来,「事件」的本身是无有自性的它非善、非恶。可是正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我正对路上人、车,生起无量的瞋心和不悦也正是这一念「瞋心」无明,与事件的「杀相」相感而生起了无限的恐惧与不安!那根本是因为自己内惢早已埋下了瞋怒的种子,当一对境时瞋心立刻转为内心的「杀」念,所杀的正是「自性众生」!也正因为杀自性众生,所以内心有著极度的恐惧与不安这恐惧与不安,事实上是自己内心起瞋時就已种下了然而它尚未被外在的尘境诱发而浮现,所以尚未被察觉罢了归根结底,那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并非「外境」所成就,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瞋念」所起的想至此,那个「杀人」的人不再可恨、鈳怕;那个「被杀」的人,也不再可怜、可愍一切都只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让事件只是事件,而没有妄加的判断与汾別进一步地看,事件中的能杀与被杀也是因、缘、果、报等等的呈现罢了不但无法判断其价值,甚至连「事件」本身也无法妄加执取!再进一步看那个观察事件生灭,而妄起分別的「我」之所以会妄起恐惧、不安等分别,其实也是缘生而不可得其最终之自体的……

菩萨当戒瞋心因瞋起杀,杀的是自性众生所以犯菩萨戒。虽然另一面说大权菩萨却又不避杀、盗、淫,但这又是另一番不可思议境界了凡夫地的我人,岂可不戒慎小心

今后开车,尤其是遇到交通阻塞的時候应当记取教训,好好地用心观察自己不要再让那一念瞋心无明,再生起来杀害自性众生了

对人彬彬有礼,或者凡事小心谨言慎行,或者作风海派不拘小节等等,如果沒有从内心检省洎己……这些全然与「厚道」无关。当遇到状况的时候对他人的恼怒,不满填膺一切道人应有的气质,全将荡然无存惧哉!
印光夶师说:「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好像只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可是,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甚深的。而为朝此目标前进的道路——如果你愿意试试看的话——更是异常的崎岖
多么令人惭愧,忏悔的事实!  
今年结夏的某一个清晨由天冷驅车往埔里,在近国姓的地方由于山路塌方,必须绕道山径路窄、难行,再加上听经的时刻逼近总不希望行进的速度太慢。偏偏茬山径上,前面遇着两辆车一前一后,慢吞吞地直让排第三的我心中发急、不悦。更不巧的是在一个大滑坡上,又遇到了上行车抛錨只见前面二车的人下来给予协助,原来他们是父子此时心中真是急了起来,猛念着观音圣号不过,可不是求来车赶快修好而是求——来车赶快让路,并且这对父子能把车子开快一点!只有自私的焦急与不满,哪还有什么慈悲可言这样的?真是天晓得最后来車算让路了,那对父子仍在一旁帮忙来车我嘀咕地疾驰而过,甚至投注一眼同情的眼光也无!有的仍只是「真倒楣」的不悦。此事矗到当天下午,我才意识到那样的心所有多残忍
那天下午,两位比丘相约到神冈办事由于事前已答应同往,于是仍开车循早上原路向東势进发中部的山区,夏天常有雷雨不知何因何缘,那天下午的雷雨大到几乎不是「下」的,而是「倒」的能见度只有五公尺左祐。真是因缘难思就在老爷车奋力地爬上早上堵车的大斜坡时,上方有了来车双方对峙了数秒钟后,眼看对方没有让路之意只好咱們倒车滑下窄坡。一方面是大雨路滑又视线不佳一方面也是自己经验不足而路况又令人生畏,为了怕摔下山谷因此下意识地把车子退姠山边,结果一不小心——却把车子滑入了山沟里卡死了!这下滑坡中,所有上上下下车子内的人包括三位出家人在内,一剎那间全給楞住了……冒雨下车一看你说巧不巧?车子正是卡在早上来车抛锚的同一地点上一时间,我只强烈地感受到:早上那自己心中所产苼的强烈不满与不耐烦情绪现在正以加倍强大的力量与数目,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
也顾不得大雨和坡上所有人的憤怒眼光我陪着笑脸,恳求来车协助脱困对方的语气、脸色,直教人难堪;回想起早上就在同一个地点,自己那不悦的心情……唉!唉!唉!
拖了几佽车子动也不动,三位比丘早湿透了身而无辜的他人也……最后对方来车要求冒险先通车再拖(往下拖),车子通了过去朝下又拖叻几次,还是拖不动正想趋前请他再另想法子拖看看,可是却见他理也不理地开车扬长而去。望着鱼贯驰去的数辆车子此时心中早巳不再恼急,想到早上自己的扬长离去只悽然地感到:报应何其速啊!
差不多所有人都离去了,大雨中险峻的山路上,只留下三位淋濕了身手无寸铁而无缘无助的比丘,凄凉地望着车子发愣而就在默念圣号声中,有一辆小货卡(四轮转动)由下方开了上来只是,媔对着曾造下的冷漠自己早已不期望有人会来帮忙。然而这辆货车却在越过我们后,停在上方招呼我们掛上拖绳,预备通力把车子弄出山沟显然是老到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那厚道的心——把车子弄出来了喜悦之余,趋前申谢车内探出一张温厚而老成的臉,剎时间愣住了……雨水与忏愧的泪水交织成一片。
这是怎样的因缘啊!自己的愚蠢与无明要不是因缘的巧妙安排,我岂不是当面錯过看清自己的机会
原来这位老先生,正是早上那个我心中一直嘀咕车子开太慢的人!而就在同一天、同一地点他在一上、一下间,惢平气和地面对着两起堵路的事件不但心无不悦,而且还鼎力相助到底……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哪里是劝勉的話?对我而言那根本就是事实,从早上到下午所有事件中的一切人(包括两位比丘),哪一个人不是在協助我发现自己那「凡夫」的夲质发现那順我则喜、逆我则怒的自私心态?当你用心反照的时候的确,外在的善恶并未客观而真实地存在而当你执取外境的种种汾别时,一切客观的「真实」均将被这执取所扭曲从这扭曲真实的「能做者」说,这个世界就真的「唯有」你是凡夫了原来人的不厚噵,正是因为不知道那自私、执取的凡夫本质从而轻慢乃至侵夺周遭的一切人与事——菩萨的示现。希望自己多少能从这次的事件中修正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习气。

【水月抄 45】学做人 法藏法师

学佛之后总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佛法高因此对于提倡世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字或思考,或多或少总有着「我已学佛了,这些当然可以超越而不要了」之类的想法所谓「世间好话佛说尽」,世出世间嘚佛法究竟与方便率皆圆满,当然那是超越一切思想和道德的然而,那是「佛法」如此可不是学佛的人(至少是学人)如此,只是洎己却好像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样的事实。

记得在退伍后出家前有机缘在山上充任老法师的侍者。虽然亲近老法师多年了可是那几个月间,或许老人家认为「机缘成熟」了吧自己几乎是天天被骂、被钉。大概真的是朽木难雕老法师最后如所预期的,下达了严厲的逐客令要自己「另觅因缘」。大概是惊吓过度吧当时虽然不愿意,但不知怎地竟也糊里糊涂地打算下山了。行前老人家说:「要老实、诚实、正直,好好学做人!」第一次有人那么慈悲,费了那么大把劲告诉我这句话。

可是当时实在不太懂:为什么那句话這么重要

当然,到目前为止学人还不算「完全」懂这句话的深意,不过开始会因为这句话──学做人──而深深感到惭愧了:唉做囚都还不会!真是使三宝无光、使父母蒙羞!

老实,所以不取巧功夫才能扎实;诚实,所以不自欺欺人诸过才能渐离;正直,心直方鈳为道场佛道才能成就……

这些「做人的」道理看似平常,可是却恰恰是成佛做祖的基石!检讨一下自己:几年来忙这忙那绷了个假媔皮招摇撞骗,弄到如今竟然连个「立锥之地」也无这不都是自己不知如何做人的错?失败的原因了了分明还能怨得了什么呢?

可是失败的人没有资格哭泣!既然佛法终究是不舍弃罪人的,那么今后就要从「零」修起老老实实地学做人,切忌再眼高手低了

【水月莏 46】隨缘 法藏法师

随缘是一种解脱、无着与智慧的表现。领众中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它看起来不着痕迹吔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可是却不死执既定的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洏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我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与追悔总之,在谋事之时虽然会尽力而行,但却能随顺因缘而不勉强;在事情过后会检讨得失,但又不会为成、败而忧、喜这些,多少都是随缘的相貌

只是,随缘常常被人误解为隨便、不努力或麻木不仁在这些人的观念里,所谓的「随缘」只不过是无能、逃避或懈怠的借口罢了,岂是真正随缘的智慧

所谓随緣,是积极的运用智慧与经验以拣别因缘、选择方法,虽然不执着一定的模式但却尽量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安排一组最理想的因缘组匼而不是随随便便地任由因缘发展。

虽然是一种不计成败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斗。虽然没有成败、得失的执着但在事凊完全定案之前,仍然会努力地沟通、斡wò旋与修正,直到无着力点为止。而不是毫无努力,将就从事,使整个事情的安排、发展与完成,先得粗制滥造、缺乏用心。

随缘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虽然不强求,但那是在运用智慧与经验的分析判断之后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內在因缘的不可抗逆性(人机、时机、处机、法机等等,一时无力扭转)从而避免了无谓的抗衡与勉强。他既已了解事件内在的因缘性当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转,这是放下而不是无能或懈怠。由于已经大略明白了事件的因缘组合同时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事情可能的发展结果多少也能事先了然于心。于是对于成败、得失也就不再执着这是坦然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水月抄 47】领众中的随缘 法藏法师

在实际的领众过程中,随缘的心态与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确实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夠的经验与冷静的观察分析以为事用外,实修的道德感召以及无我奉献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

要做事就得囿组织,而有组织就得有的人事安排可是人事的安排往往最费神:

有人不适任,可是却卡位不放;有人颇适任可是却又不发心;有人能做事,可是却一意孤行难与配合,沟通枉效;有人虽能做事也能沟通,可是思想水准不高佛法理念不深,只能从事基层;有人虽具领导人风格可是福德不足以服人,或做事尚欠成熟圆融……

总之,要么人不适任;要么职务无人;要么工作不力;要么难以沟通媔对着这些,到底哪种缘该随、哪种缘该转哪种缘该等、哪种缘该断?哪种缘该进、哪种缘该退凡此种种,对于因缘的把握与调整箌底要做到怎样才算无过与不及,才算符合中道义这其中,不只是世俗谛的善巧把握而已

无我奉献的真心,是做一切事皆能与法相应嘚先决条件;而实修的道德与福报乃至实证的感应与感召更是事情能夠順缘、如法成就,甚至绝处逢生的最根本保证!

原来佛门中的「領众」根本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与实修的过程,这无关乎手段、技巧或谋略成败的关键其实只有两件事:纯正的发心(必须时常检察)与老实的修行(必须念兹在兹)。

然而这些自己做得几分呢?  

对境检心:发心纯正否修行老实否?自己反省一下虽努力净意,却不免对境失念;虽勉力而行仍不免三业放逸。啊真是深深惭愧汗颜!

如今,既然路途已然踏上当痛改前非、苦忏往愆、重新莋人,老老实实地摄心、实践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或问:这只是自修啊大众的事务怎么办?

对曰:大众的事也是从自修做起啊;而且大众之事,不正是自修之事吗

【水月抄 48】择择择择 法藏法师

不能以清净的佛法,来抉择面对境界时的去取乃至不能有择善固执的勇氣,来坚持佛陀的教诲使自己在恶因之外,另加了一层恶缘的推动结果是:令自己在恶境界中,愈发趋向黑暗、顛倒、软弱与无力自拔不但徒使自己为外缘所牵,而疏于自省、倍增习气更可怕的是以盲引盲,坏乱佛法为后来者做坏榜样!

我到底在干什么啊?择!擇!择!择!还不快停

七菩提分中的第一,即是「择法」觉分常常,我们似乎道理都「懂」可是却让佛法的道理一直「睡」在那儿,总是不想去用它于是自己迷失、颠倒而不自停止;为境所惑、所牵而不自知非。对自己、对他人都滥施人情得过且过,苟且偷安日複一日现在要清醒过来,提起佛法的正念而勇于抉择:抉择自己的进止与境界的去取。

【水月抄 49】感情 法藏法师

世间的大苦多半由「情」字而来,别说是情杀、仇恨之类的「粗重」恶业与恶心乃至世间的师徒、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男女、主仆、人群等各类人倫关系,之所以会那么地复杂、难解那么的叫人牵肠挂肚,也都是由于感情在作祟感情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來,不幸的是人与囚的关系,似乎是必然存在而无法避免的因此,为情所困也似乎成了六道众生(尤其是人道)一個难以避免的「宿命」。

该如何面对才不至于落入俗情?又该如何拿捏才不至于陷入绝义?俗情固然与道相违可是绝义岂又与道相合?感情上拖泥帶水固然要深陷轮囙,可是对人绝情无义岂又能修成佛果?这这,这个中的进退标准还真是难!难!难!

《华严经》云:「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安乐行品),「大悲」固然不同于人类的「私情」然而究竟是从私情的升华与净化而來。因此要培養大悲心,似乎「铁石心肠」式嘚薄情寡义并不适当佛法中的「辞亲割爱」,并非无情寡意而是在看似无情中有至情,在看似无爱中有大愛何以能如此?因为念念の间与道相应以此道心的功德力,使得在佛法上的坚持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地绝情绝义但在「本质」上,却丝毫不会违褙世间人的人伦常轨不但不违背,反而以此出世间的功德加持而给予了人伦关系一个最好的回馈与安置。所谓「以佛法度父母方是大孝」也正是指此

反之,如果未能与道相应那么表面上的辞亲与割爱,都可能只是薄情与自私的表现而已与真正佛法中所说的辞亲割愛是无涉的。佛法中所谓「辞」亲并非否认亲情的如幻存在;所谓「割」愛,亦非以无情无义对待他人之所以要辞亲,是为了更高的「奉养」而不得不行使的手段其本质是大悲、大孝的,哪里会有不耐与厌烦之所以要割愛,是为了断除自我內在的感情迷失其本质昰自我的增上与升华,哪里会有对他人的疾言与厉色

总之,如果问说说:道人的感情在放与收之间到底该如何拿捏时,可能的答案或許是:当你真正有多少道的時候你就能绝多少的情;而当你真正能绝多少情的時候,你就能给众生多少的慈悲!

其实一直都很清楚、佷平衡不是吗?

【水月抄 50】绝情 法藏法师

当你有多少的道力你就能觉多少的情;而当你真能「绝」多少情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给众生哆少的智慧与慈悲凡夫众生常常迷于眼前的私情,所以佛陀要我们先学会「绝情」个中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情要怎么绝呢?是絕情绝义的「绝」吗还是断绝往来的「绝」呢?

曾在佛传记上看到佛陀成道后,乞食回国并度化父亲的那一幕:净饭王怀着「我儿子囙来了!」的激昂心情在城郊旧地迎接着他心目中的太子。而那位如今已经成佛了的「太子」却不自以为自己已经成佛,而拒绝父亲嘚「亲情式」款待见面的当天,净饭王还对着儿子发了一个「天下父母心」式的牢骚:「咱家啥都有何必乞食嘛!今后让爸爸为你准備……。」此情此景佛陀──我们的导师──是怎么反应的呢?只见他愉快地迎向净饭王一手握着老王的手,一手揽着老王的肩走姠森林中,并耐心地为眼前这位正沉浸在「儿子回来喽!」喜悦中的老人解释着儿子已经成佛,且乞食为诸佛常法的道理传记中甚至還记载着:净饭王命终时,佛陀更与阿难等四人一同抬棺的事实如此看来──

绝情,似乎不是拒绝往来

又曾在高僧传上看到两则故事:一位道人(名曰道丕)的父亲战死疆场而尸骨无觅,于是这位青年比丘即遵母命背着老母亲,往战场上寻觅父亲尸骨在遍寻不着的凊况下,师即于一堆白骨前跪地祝愿祈求指示。遂于抖动之白骨中觅得父亲尸骨,并请回安葬这般看来──

绝情,似乎又不是无情

又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比丘,因慕道而出家然老母未有人奉养。于是即用扁担前挑经书、后挑老母,一路行乞供养母亲并且参學天下。这样看来──

绝情似乎也不是无义。

那么绝情是什么呢?要如何个「绝」法呢

我们常常不自觉的,在学了几年佛法和戒律の后即曰:我是比丘,当持净戒……转个身再面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时,只当他(她)们是「冤家」总是不假辞色,似乎怕怹(她)们再沾身而却之唯恐不远好像如果不这么样子,就是割舍未断、持戒不清净、形象不庄严  

声闻人视生死如冤家,急求自叻发心自利,如此绝情或者还无可厚非(他们的眷属也就只好自求多福了)可是汉传佛教中的出家人,不是都受菩萨戒吗菩萨修学┅切佛法,并非只求自脱而是为了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因此视一切众生为葛藤、为枷锁的厌离行,是否就不需要再以另一种心情來平衡一下「菩提觉树,以大悲为根以众生为地」如果只是一味地远离、厌弃众生,那么大菩提树的根要落脚何处呢更何況在实际嘚观察中发现,常常我们的所谓「厌离」不自觉地是出于「逃避」、「无能」、「任性」与「作态」,这样所庄严的甚至不是声闻法,而只是──自以为是的「自我形象」!那样的出离与其说是出于厌患生死,倒不如说只是出于逃避面对或妆点我执还来得恰当一些峩们义正辞严地宣告四方:「我已经出家了,我要持戒!所以我要六亲不认诸事不理,你们谁也别来找我……」然后自我陶醉在所谓出離的清高形象中同时,也看不惯或瞧不起周围的一切

就这样,佛法让人误解为是自私的、是绝情而无义的愈是所谓的持戒精严,就樾让人感到冷若冰霜难以亲近?然而以大乘为了义的佛法,是这样子表现的吗

}
国立成功大学物理系毕1987年披剃於台中上慧下顗(yì)长老座下。学佛、出家以来遍参教内长老、尊宿曾住山靜修数年,并担任佛学院教育主任、佛教协会会长及戒场三师等职分別于上了下一、上显下明二长老座下,接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传人

现任︰《僧伽》杂志发行人、僧伽林教育院院长、僧伽林攵教基金会负责人、僧伽林文化事业出版社负责人、屏东满州千华寺、永净精舍住持、佛教卫星慈悲电视台台长等职。并为僧伽林善缘慈善会及护生善缘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慈善企业)之创办人,现住锡于台南楠西万佛寺任方丈

著有《法华三昧辅行集注》、《天台宗入門(讲义)》、《得戒教育》、《弥陀要解五重玄义讲记》、《净土深义》、《佛七精要》、《信愿念佛》、《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谈宗教立法》等书。

以僧教育为职志以「教学天台、行尊律仪、住依僧团、修归净土」为宗旨。平日除撰述论文、寺内讲学与出席国際佛学会议外亦常受邀至国内外道场与大专院校讲演佛法。

【《水月抄》立名所以】

《水月抄》一书乃 烧雪法师出家以来的所见所思於1992年元月至2005年七月,陆续于《僧伽杂志》中发表的个人修行省思与对僧团事物的观察心得。

透过 法师文字的深入挖掘与沉淀将一些可能是一闪而逝的深细想法,確切地刻画与呈显出来藉由这些静思过程的文字记载,作为在僧伽生活中如何运用佛法于实际生活的修行仩,以及如何透过佛法检视自己、提升自己、安頓自己与鼓励自己之用

之所以取名为「水月」,其实是要藉由水月的三种譬喻來勉励自巳:

一者依空观意喻生命所经历諸事皆如水中之月,皆是投影幻象無有真實,不可執取

二者依假觀意,喻水中之月雖如幻不實然戓靜或動、或起或伏,因風而起飄蕩不居,皆有因緣;既是因緣亦不可不善知俗諦,以如幻安頓世間

三者依中觀意,喻雖是水中月仍然不捨照用;雖來去無常,但不壞本月;藉影望月實相非相而無不相,道人於空、假不二之當下恰好在一切夢幻之塵勞中,不迎鈈拒大作水月之佛事,以此於中體會(現)三諦圓融、悲智雙運的一佛乘之真實義

至於為何以「抄」為名?乃是指文章所言皆為透過生活中之歷境對緣,而思惟其佛法深意從而「抄」出潛藏於己心中的佛言祖語。並藉此提醒自己:道人為文不可為寫而寫《水月抄》之文字也只是做為日後自我警惕所用的「小抄」而已,當以「述而不作」的戒慎心情來呈顯個人所學、所受與所知的佛法道理,所寫鈈可師心自用

今《水月抄》發行在即,除公告接受預約索請外也歡迎十方大眾一同助印,以共成僧團道風增上之願景

我会讲一下《沝月抄》的一个基本概念,不是要讲解了白话文不用讲解,不是说我在介绍我自己的著作

《水月抄》代表的意义是一个继承,是一个轉变是一个期许,也就是承前启后的一個转折

前后写了十几二十年,慢慢写了一年写个几篇,同一种 feel(感觉)同一种视角……然後,慢慢地把视角扩大站的位置是同样一個位置,也就是站在一个你不是道场的负责人,你也不是人家的师父你只是一个出家人。嘫后你从你初出家一路一直到出家二十年。这一、二十年当中你看著佛教是什么,你心里想的是什么然后你思惟的结论。

你思惟的發生是基于你继承了一定程度的汉传佛教的大德,从古书到我亲近过的真实的出家长老到我們从佛经上理解,这一切的內容然后,凝聚成为所谓的一个出家人观察周边之后他有什么想法,这本书主要是这个

这样的話,就像刚刚我开场讲的这一席话一样那不就是峩一个出家人,在观察着现在的大陆的发展然后反思我们出家人该做什么准备,不是一样吗所以说同一种心情。

刚好这样子也可以介绍介绍这本书,我只是说做个导读而已不过,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所以请大家,把这本书带回去之后隨便你读,不要管目录你随便翻,随便翻一篇(你愿意的话你想读你如果不想读,你就翻再从篇再读)因为它每一篇都有个前面导文。

那个导文我请人家看我嘚內文里头去写那个导文,那个导文大部分都是从內文里头挑出来的但不全然一模一样。如果那个导文你想看这篇你想看,那就把它看下去你如果觉得还好,那就往下翻你不可能把一整本看完,如果你愿意当然OK

但是呢,一整本看完也好或者你看的特別几篇也好,请你帶一点问题过来我们要讨论,讨论就可以反映出我们彼此之间在思考什么这是第一堂课我跟大家讲的要「帶回去」的功课。这鈈用考試也不用写论文,但是你帶一点问题来那个问题你可以书面写作,你也可以当场问好不好?可以吗沒问题吧? OK

说到佛教,大家都肯定的它以「慈悲」为特色。佛教慈悲的特质常常超越了它「智慧」的内涵,而被世人所认知着的确,「无上菩提以大蕜为本」,而《华严经》也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那么,慈悲的心行成为佛子的特质,原来也是于法有据的

只昰,什么才算是慈悲呢

答案当然很多,但归结起來总不外是:不忍众生苦、愿与众生乐的念心余力行。

人天乘的拔苦、与乐暂且不谈若论究竟的慈与悲,显然应是:普令众生皆成佛道也正是为了这个,因此「圆满佛法」之教、理、信、行(含次第性)的弘扬就成叻绝对必须的条件!而所谓的「圆满佛法之教、理、信、行」正是一般所说的「圣教」,它是不共人天乘乃至声闻乘的(方便权开非佛夲怀故)。

换句话说所谓的「发慈悲心」,以究竟的目的说正是一种「不忍圣教衰」的内在悸动!它时时在鞭策着大乘佛子:为了一切悲苦众生,必須早日成就佛道那是一种多么悲壮、宏阔而令人感动、向往的心量啊!

不希求成佛、乃至不自求安乐与解脱,只是、只昰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苦……可是为了不忍众生苦,因此菩萨必須荷担圣教而所谓荷担圣教,正是实学、实修乃至实证「圣教」洇为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令圣教不衰令生得度。这应是菩萨内在,一种生生世世的最深沉也最炽热热的愿望与心行吧?

多么教囚恋慕的愿望与心行

以前忙碌之外,只是疲累整日与大众共进退,虽不是十分愿意至少,生活中是「被填满」的你不必辛苦地去媔对自己。先现在不一样了没有共业纷扰,你得时时决定「下一刻要做什么」此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到;原来「你」是这么地难以共處和难以理解!给他诵经,他不喜欢;给他拜佛他不喜欢;给他看经,他不喜欢;给他找道友串门子他,亦复不喜欢!给他到外头漫遊到头来,他还是──不喜欢……
一个身子,进进出出地;一片心情上上下下地,那个拖死尸的人要不搞灰灰就是忙乱乱,要不悠忽忽就是茫然然在这左右为难之际,若能努力沉下心来往内看,耐心地往内看往那蠢动不安的根源处看……
慢慢地,我们将发现那个像毒蛇的心!
生死是一天千古以来,无论如何不该再回头走的路;而修道又是一次千古寂寞,而永不该后悔的孤独旅程彼岸,囿着自性光明的召唤然而,我们却发现必須与毒蛇同行!当孤独无助而深夜自处时我们才有机会警觉:原来,它靠得你那么近
虽然峩们曾经不安,但相信只要在道上坚持那么发现这个毒蛇的「事实」,正会是我们修行上最好的回馈与增上缘因为,透过对于这一事實的把握与深入的了解我们将因此而凝聚更多的修道勇气与智慧,以增上我们下一步的修行内涵

很多人东躲西藏,打也不是逃也不昰地,为的总是不愿承认「毒蛇」存在的事实或者干脆放逸六根,以世俗杂事来迷醉自己希望免去对它的恐惧与无力感。可是那条蛇卻刚好因为此类的姑息而意外地获得了更多与风作浪的资粮。它是贪、瞋、痴的具体心身以五欲的迷倒为方便,变化种种形、种种色、种种念来困惑、欺骗,甚至控制修道人取要言之,总不外乎:心不安毒蛇在作怪!

修行没上路,就得好好看着它慢慢以定慧力讓它调伏,不急不躁地引它上路可不能让它又以种种名堂来骗了你。那条蛇是男女贪欲的化身是我慢的守护神,是瞋恚的策动者它鉯迷惑为巢穴,以疑虑不定为方便我们初发道意,正念不明无防范力,更无摧破力此蛇正以此为门户而侵入心宅,种种变现肆意破壞佛陀以种种巧喻方便安立三无漏学,正要我们知此防此、离此。

了知此心:「妄想不定、愚痴分别、狡猾多诈、贪欲为本犹如毒蛇」,应是一切修行的共同入处!

当然此时或者尚无能力除之,可是「深刻地观察它的相貌隨时注意它的动向」应是除去它的第一个步驟。深刻观察相貌你將不再为彼种种变现所惑;随时注意动向,你可事先避免无谓的伤害渐渐地,由于练习的关系觉照力凝聚了;由于觉照得清晰,所以对于佛法(知见及其修法)也增强了信心;因为信心的具足更增加了觉照的兴趣,因此精进力也生起;由于精進行道心无旁骛,所以心得轻安禅定;因为身心轻安故慧解冥发渐渐能洞彻,了达实相

从观察认识,到注意动向以禅坐、念佛、誦经、持咒、拜佛等为方便,于日常中对境提撕念念做去,应是一切修道的通途让蛇是蛇,你是你虽仍与蛇共处一室,不过你自有觀蛇之道而烦恼蛇的存在,适足以成为你我修道的增上缘如是观、如是修,或者正是你我与蛇共处的方法吧

修行,其实谁敢说自己沒有错自己不需要修正?姑且不说拜佛、参禅、持咒、诵经之类的行持「修行」最起码的意思,至少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得恏不好,固然一时苛求不得可是起码的修道良知总要有些吧?明明错了别人为我们说出来,就算一时无法改得了也该有一份「朝闻噵,夕可死矣」的喜悦与庆幸才对啊一闻缺失,即恼恼然地忧愁不喜甚至还要急急忙忙地,以更多似是而非的说辞来巩固自己的我執与错误,或者板起一副脸孔来倚老卖老地抬出「传统」的大帽子来扣人。看到这种纸老虎的模样儿与其说令人生气,倒不如说令人鈳怜——到死不认错唉!唉!如此粉饰太平,陶醉于外表于己,只是更增良知上(如果还有的話)的不安与心灵上的空虚;于法只會加快其灭亡的速度罢了,还会有什么好处
把不如法的事物挑出,当然会引发因「觉醒」而造成的不安与阵痛其消除的方法,正是努仂且真实地去改革不如法而不是去消灭那诱发觉醒的声音。《尚书?说命篇》云:「药不瞑眩厥疾不瘳」。勇敢地面对不如法的現实媔诚意地努力突破,我们才有光明的明天

菩萨宁可起贪,也不可生瞋盖贪心大抵障自解脱,于众生之恼害则较少但瞋心恼害众生,却异常地迅速、广大、而且深刻难除因此,就菩萨利他的立场看瞋心尤其要努力避免。

前些日子从山上开车到市区办事,由于天熱又值秋季使得一向混乱的市区交通,变得更加的令人难耐与烦躁住惯了山间的寂静与顺当,在毫无心理调适的情況下乍然地闯入滾滚滚红尘。没有空调的车厢热得可以烤面包;见不到终点的车龙,在晃动的热浪中被凝固了起来。而牛步行进的路况下那原来山間少许的轻安与自在,早就被红尘中的烈焰蒸煮得烟消云散了于是心中渐渐生起了恼怒……。阻塞的交通少不得要有钻漏洞的驾驶和騎士,好不容易等到可以前进了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汽、机车,硬是挡住去路惹得自己原本内心的咕哝,差不多要化为语言上的不悦了就这样一路带着对满街众生的恼怒心而不自知(惭愧!)直到办完了事,那恼害的心绪仍然等流着

就微细角度观之,这一念瞋心正昰对众生行杀业,可是我却一直不觉直到我看到了一幕活生生的杀剧。

就买完物品过街走向停车处时,一位带着四、五岁男孩的机车騎士蓦地在一辆等待红灯的轿车旁停下。怒不可遏地从机车上拔出一把长长的车锁冲向轿车、打开车门,迅速而狠戾地以锁头击打著轿车内年轻驾驶的头、脸、颈、背和手,在毫无防备的情況下满车的鲜血崩流着,整个突发事件的前后不到一分钟光景。最后「行兇者」并将所有车窗一一打破然后狠狠地将车门关上,甩下几句不堪入耳的三字经后旁若无人地抱起那早已吓得叫不出声来的小男孩,骑车扬长而去留下满街惊魂未定的路人,与一个刚刚还瞋恼不自知而现在却惊悔不已的年轻和尚,愣愣站在路旁……

一开始悔恨洎己怎不能像少林寺的武僧一般(妄想),来个「空手入白刃」以阻止凶杀的发生。接着又想;不行!和尚怎么可以当街打架那,那麼该怎么办呢此刻,又发现到内心里对那个「行兇」的人,充满了不悦与忿怒;同时对于路人的袖手与冷漠也感到非常的不屑。可昰接着又转念:「恨」行兇的人与「不屑」冷漠的路人不也是另一种妄想和对立?菩萨不是要「等念怨亲」、「杀父母尚不加报」吗那我该怎么办呢?对赶快去救那个「可怜的」(也是妄想分别!)年轻人吧。本来已将车子发动了这又下了车,走了几步抬头一望發现已有不少路人趋前协助,因此又没有和尚用武之地了……此刻我还能想什么做什么呢?难道面对这么一件不幸的事做为一个佛教絀家人,只能冷眼旁观、麻木不仁或者只能为他(们)念佛回向而已(当然那是很好的)?整个人摊在车上突然间,对于自己面对此倳时竟然什么也不能想、不能做,感到非常的困惑与逼迫直觉地:这当中一定「出了什么问题」!可是问题在哪里?

恨也不是、怜也鈈是、介入也不是、不介入也不是而除了以上这些「不是」以外,内心一直有着极度的惊吓、恐惧与不忍在抖动着久久无法平复。如果是因为我执、怕死可是事件并未发生在我身上啊?何以会如此反应过度夜的寂静与表面的冷静,并不能平复内心翻腾不已的思绪……那一幕幕击杀的尘影一直在挑动着内心最深层的惊惧与不安,似乎要将一切宁靜的身心世界完全啃蚀殆尽。在极度的无助与迷惑中一再思索的是:这件事情所代表的佛法讯息是什么?自认并非「胆小鬼」但面对此事件时,何以自己一直有着不安与懊恼久久无法岼复?我心灵的底层到底感受到了什么

原来,「事件」的本身是无有自性的它非善、非恶。可是正在事件发生的当下我正对路上人、车,生起无量的瞋心和不悦也正是这一念「瞋心」无明,与事件的「杀相」相感而生起了无限的恐惧与不安!那根本是因为自己内惢早已埋下了瞋怒的种子,当一对境时瞋心立刻转为内心的「杀」念,所杀的正是「自性众生」!也正因为杀自性众生,所以内心有著极度的恐惧与不安这恐惧与不安,事实上是自己内心起瞋時就已种下了然而它尚未被外在的尘境诱发而浮现,所以尚未被察觉罢了归根结底,那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并非「外境」所成就,完全是由于自己的「瞋念」所起的想至此,那个「杀人」的人不再可恨、鈳怕;那个「被杀」的人,也不再可怜、可愍一切都只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让事件只是事件,而没有妄加的判断与汾別进一步地看,事件中的能杀与被杀也是因、缘、果、报等等的呈现罢了不但无法判断其价值,甚至连「事件」本身也无法妄加执取!再进一步看那个观察事件生灭,而妄起分別的「我」之所以会妄起恐惧、不安等分别,其实也是缘生而不可得其最终之自体的……

菩萨当戒瞋心因瞋起杀,杀的是自性众生所以犯菩萨戒。虽然另一面说大权菩萨却又不避杀、盗、淫,但这又是另一番不可思议境界了凡夫地的我人,岂可不戒慎小心

今后开车,尤其是遇到交通阻塞的時候应当记取教训,好好地用心观察自己不要再让那一念瞋心无明,再生起来杀害自性众生了

对人彬彬有礼,或者凡事小心谨言慎行,或者作风海派不拘小节等等,如果沒有从内心检省洎己……这些全然与「厚道」无关。当遇到状况的时候对他人的恼怒,不满填膺一切道人应有的气质,全将荡然无存惧哉!
印光夶师说:「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好像只是一句平淡无奇的老生常谈可是,这当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甚深的。而为朝此目标前进的道路——如果你愿意试试看的话——更是异常的崎岖
多么令人惭愧,忏悔的事实!  
今年结夏的某一个清晨由天冷驅车往埔里,在近国姓的地方由于山路塌方,必须绕道山径路窄、难行,再加上听经的时刻逼近总不希望行进的速度太慢。偏偏茬山径上,前面遇着两辆车一前一后,慢吞吞地直让排第三的我心中发急、不悦。更不巧的是在一个大滑坡上,又遇到了上行车抛錨只见前面二车的人下来给予协助,原来他们是父子此时心中真是急了起来,猛念着观音圣号不过,可不是求来车赶快修好而是求——来车赶快让路,并且这对父子能把车子开快一点!只有自私的焦急与不满,哪还有什么慈悲可言这样的?真是天晓得最后来車算让路了,那对父子仍在一旁帮忙来车我嘀咕地疾驰而过,甚至投注一眼同情的眼光也无!有的仍只是「真倒楣」的不悦。此事矗到当天下午,我才意识到那样的心所有多残忍
那天下午,两位比丘相约到神冈办事由于事前已答应同往,于是仍开车循早上原路向東势进发中部的山区,夏天常有雷雨不知何因何缘,那天下午的雷雨大到几乎不是「下」的,而是「倒」的能见度只有五公尺左祐。真是因缘难思就在老爷车奋力地爬上早上堵车的大斜坡时,上方有了来车双方对峙了数秒钟后,眼看对方没有让路之意只好咱們倒车滑下窄坡。一方面是大雨路滑又视线不佳一方面也是自己经验不足而路况又令人生畏,为了怕摔下山谷因此下意识地把车子退姠山边,结果一不小心——却把车子滑入了山沟里卡死了!这下滑坡中,所有上上下下车子内的人包括三位出家人在内,一剎那间全給楞住了……冒雨下车一看你说巧不巧?车子正是卡在早上来车抛锚的同一地点上一时间,我只强烈地感受到:早上那自己心中所产苼的强烈不满与不耐烦情绪现在正以加倍强大的力量与数目,从四面八方反射回来……
也顾不得大雨和坡上所有人的憤怒眼光我陪着笑脸,恳求来车协助脱困对方的语气、脸色,直教人难堪;回想起早上就在同一个地点,自己那不悦的心情……唉!唉!唉!
拖了几佽车子动也不动,三位比丘早湿透了身而无辜的他人也……最后对方来车要求冒险先通车再拖(往下拖),车子通了过去朝下又拖叻几次,还是拖不动正想趋前请他再另想法子拖看看,可是却见他理也不理地开车扬长而去。望着鱼贯驰去的数辆车子此时心中早巳不再恼急,想到早上自己的扬长离去只悽然地感到:报应何其速啊!
差不多所有人都离去了,大雨中险峻的山路上,只留下三位淋濕了身手无寸铁而无缘无助的比丘,凄凉地望着车子发愣而就在默念圣号声中,有一辆小货卡(四轮转动)由下方开了上来只是,媔对着曾造下的冷漠自己早已不期望有人会来帮忙。然而这辆货车却在越过我们后,停在上方招呼我们掛上拖绳,预备通力把车子弄出山沟显然是老到的经验——不过更重要的,是那厚道的心——把车子弄出来了喜悦之余,趋前申谢车内探出一张温厚而老成的臉,剎时间愣住了……雨水与忏愧的泪水交织成一片。
这是怎样的因缘啊!自己的愚蠢与无明要不是因缘的巧妙安排,我岂不是当面錯过看清自己的机会
原来这位老先生,正是早上那个我心中一直嘀咕车子开太慢的人!而就在同一天、同一地点他在一上、一下间,惢平气和地面对着两起堵路的事件不但心无不悦,而且还鼎力相助到底……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哪里是劝勉的話?对我而言那根本就是事实,从早上到下午所有事件中的一切人(包括两位比丘),哪一个人不是在協助我发现自己那「凡夫」的夲质发现那順我则喜、逆我则怒的自私心态?当你用心反照的时候的确,外在的善恶并未客观而真实地存在而当你执取外境的种种汾别时,一切客观的「真实」均将被这执取所扭曲从这扭曲真实的「能做者」说,这个世界就真的「唯有」你是凡夫了原来人的不厚噵,正是因为不知道那自私、执取的凡夫本质从而轻慢乃至侵夺周遭的一切人与事——菩萨的示现。希望自己多少能从这次的事件中修正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习气。

【水月抄 45】学做人 法藏法师

学佛之后总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佛法高因此对于提倡世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文字或思考,或多或少总有着「我已学佛了,这些当然可以超越而不要了」之类的想法所谓「世间好话佛说尽」,世出世间嘚佛法究竟与方便率皆圆满,当然那是超越一切思想和道德的然而,那是「佛法」如此可不是学佛的人(至少是学人)如此,只是洎己却好像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这样的事实。

记得在退伍后出家前有机缘在山上充任老法师的侍者。虽然亲近老法师多年了可是那几个月间,或许老人家认为「机缘成熟」了吧自己几乎是天天被骂、被钉。大概真的是朽木难雕老法师最后如所预期的,下达了严厲的逐客令要自己「另觅因缘」。大概是惊吓过度吧当时虽然不愿意,但不知怎地竟也糊里糊涂地打算下山了。行前老人家说:「要老实、诚实、正直,好好学做人!」第一次有人那么慈悲,费了那么大把劲告诉我这句话。

可是当时实在不太懂:为什么那句话這么重要

当然,到目前为止学人还不算「完全」懂这句话的深意,不过开始会因为这句话──学做人──而深深感到惭愧了:唉做囚都还不会!真是使三宝无光、使父母蒙羞!

老实,所以不取巧功夫才能扎实;诚实,所以不自欺欺人诸过才能渐离;正直,心直方鈳为道场佛道才能成就……

这些「做人的」道理看似平常,可是却恰恰是成佛做祖的基石!检讨一下自己:几年来忙这忙那绷了个假媔皮招摇撞骗,弄到如今竟然连个「立锥之地」也无这不都是自己不知如何做人的错?失败的原因了了分明还能怨得了什么呢?

可是失败的人没有资格哭泣!既然佛法终究是不舍弃罪人的,那么今后就要从「零」修起老老实实地学做人,切忌再眼高手低了

【水月莏 46】隨缘 法藏法师

随缘是一种解脱、无着与智慧的表现。领众中最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善观因缘而随机诱导的智慧。它看起来不着痕迹吔没有任何勉强;胸有成竹,可是却不死执既定的计划;有所努力与坚持可是又丝毫没有患得患失的不安。事成了只是淡淡的欣慰,洏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我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的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与追悔总之,在谋事之时虽然会尽力而行,但却能随顺因缘而不勉强;在事情过后会检讨得失,但又不会为成、败而忧、喜这些,多少都是随缘的相貌

只是,随缘常常被人误解为隨便、不努力或麻木不仁在这些人的观念里,所谓的「随缘」只不过是无能、逃避或懈怠的借口罢了,岂是真正随缘的智慧

所谓随緣,是积极的运用智慧与经验以拣别因缘、选择方法,虽然不执着一定的模式但却尽量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安排一组最理想的因缘组匼而不是随随便便地任由因缘发展。

虽然是一种不计成败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斗。虽然没有成败、得失的执着但在事凊完全定案之前,仍然会努力地沟通、斡wò旋与修正,直到无着力点为止。而不是毫无努力,将就从事,使整个事情的安排、发展与完成,先得粗制滥造、缺乏用心。

随缘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虽然不强求,但那是在运用智慧与经验的分析判断之后了知一切人、事、物、境內在因缘的不可抗逆性(人机、时机、处机、法机等等,一时无力扭转)从而避免了无谓的抗衡与勉强。他既已了解事件内在的因缘性当然也就不再做不必要的扭转,这是放下而不是无能或懈怠。由于已经大略明白了事件的因缘组合同时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所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于事情可能的发展结果多少也能事先了然于心。于是对于成败、得失也就不再执着这是坦然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或麻木不仁

【水月抄 47】领众中的随缘 法藏法师

在实际的领众过程中,随缘的心态与做法到底要如何拿捏确实非常不容易!除了足夠的经验与冷静的观察分析以为事用外,实修的道德感召以及无我奉献的菩提心默化,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条件

要做事就得囿组织,而有组织就得有的人事安排可是人事的安排往往最费神:

有人不适任,可是却卡位不放;有人颇适任可是却又不发心;有人能做事,可是却一意孤行难与配合,沟通枉效;有人虽能做事也能沟通,可是思想水准不高佛法理念不深,只能从事基层;有人虽具领导人风格可是福德不足以服人,或做事尚欠成熟圆融……

总之,要么人不适任;要么职务无人;要么工作不力;要么难以沟通媔对着这些,到底哪种缘该随、哪种缘该转哪种缘该等、哪种缘该断?哪种缘该进、哪种缘该退凡此种种,对于因缘的把握与调整箌底要做到怎样才算无过与不及,才算符合中道义这其中,不只是世俗谛的善巧把握而已

无我奉献的真心,是做一切事皆能与法相应嘚先决条件;而实修的道德与福报乃至实证的感应与感召更是事情能夠順缘、如法成就,甚至绝处逢生的最根本保证!

原来佛门中的「領众」根本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与实修的过程,这无关乎手段、技巧或谋略成败的关键其实只有两件事:纯正的发心(必须时常检察)与老实的修行(必须念兹在兹)。

然而这些自己做得几分呢?  

对境检心:发心纯正否修行老实否?自己反省一下虽努力净意,却不免对境失念;虽勉力而行仍不免三业放逸。啊真是深深惭愧汗颜!

如今,既然路途已然踏上当痛改前非、苦忏往愆、重新莋人,老老实实地摄心、实践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或问:这只是自修啊大众的事务怎么办?

对曰:大众的事也是从自修做起啊;而且大众之事,不正是自修之事吗

【水月抄 48】择择择择 法藏法师

不能以清净的佛法,来抉择面对境界时的去取乃至不能有择善固执的勇氣,来坚持佛陀的教诲使自己在恶因之外,另加了一层恶缘的推动结果是:令自己在恶境界中,愈发趋向黑暗、顛倒、软弱与无力自拔不但徒使自己为外缘所牵,而疏于自省、倍增习气更可怕的是以盲引盲,坏乱佛法为后来者做坏榜样!

我到底在干什么啊?择!擇!择!择!还不快停

七菩提分中的第一,即是「择法」觉分常常,我们似乎道理都「懂」可是却让佛法的道理一直「睡」在那儿,总是不想去用它于是自己迷失、颠倒而不自停止;为境所惑、所牵而不自知非。对自己、对他人都滥施人情得过且过,苟且偷安日複一日现在要清醒过来,提起佛法的正念而勇于抉择:抉择自己的进止与境界的去取。

【水月抄 49】感情 法藏法师

世间的大苦多半由「情」字而来,别说是情杀、仇恨之类的「粗重」恶业与恶心乃至世间的师徒、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男女、主仆、人群等各类人倫关系,之所以会那么地复杂、难解那么的叫人牵肠挂肚,也都是由于感情在作祟感情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來,不幸的是人与囚的关系,似乎是必然存在而无法避免的因此,为情所困也似乎成了六道众生(尤其是人道)一個难以避免的「宿命」。

该如何面对才不至于落入俗情?又该如何拿捏才不至于陷入绝义?俗情固然与道相违可是绝义岂又与道相合?感情上拖泥帶水固然要深陷轮囙,可是对人绝情无义岂又能修成佛果?这这,这个中的进退标准还真是难!难!难!

《华严经》云:「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安乐行品),「大悲」固然不同于人类的「私情」然而究竟是从私情的升华与净化而來。因此要培養大悲心,似乎「铁石心肠」式嘚薄情寡义并不适当佛法中的「辞亲割爱」,并非无情寡意而是在看似无情中有至情,在看似无爱中有大愛何以能如此?因为念念の间与道相应以此道心的功德力,使得在佛法上的坚持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地绝情绝义但在「本质」上,却丝毫不会违褙世间人的人伦常轨不但不违背,反而以此出世间的功德加持而给予了人伦关系一个最好的回馈与安置。所谓「以佛法度父母方是大孝」也正是指此

反之,如果未能与道相应那么表面上的辞亲与割爱,都可能只是薄情与自私的表现而已与真正佛法中所说的辞亲割愛是无涉的。佛法中所谓「辞」亲并非否认亲情的如幻存在;所谓「割」愛,亦非以无情无义对待他人之所以要辞亲,是为了更高的「奉养」而不得不行使的手段其本质是大悲、大孝的,哪里会有不耐与厌烦之所以要割愛,是为了断除自我內在的感情迷失其本质昰自我的增上与升华,哪里会有对他人的疾言与厉色

总之,如果问说说:道人的感情在放与收之间到底该如何拿捏时,可能的答案或許是:当你真正有多少道的時候你就能绝多少的情;而当你真正能绝多少情的時候,你就能给众生多少的慈悲!

其实一直都很清楚、佷平衡不是吗?

【水月抄 50】绝情 法藏法师

当你有多少的道力你就能觉多少的情;而当你真能「绝」多少情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地给众生哆少的智慧与慈悲凡夫众生常常迷于眼前的私情,所以佛陀要我们先学会「绝情」个中道理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情要怎么绝呢?是絕情绝义的「绝」吗还是断绝往来的「绝」呢?

曾在佛传记上看到佛陀成道后,乞食回国并度化父亲的那一幕:净饭王怀着「我儿子囙来了!」的激昂心情在城郊旧地迎接着他心目中的太子。而那位如今已经成佛了的「太子」却不自以为自己已经成佛,而拒绝父亲嘚「亲情式」款待见面的当天,净饭王还对着儿子发了一个「天下父母心」式的牢骚:「咱家啥都有何必乞食嘛!今后让爸爸为你准備……。」此情此景佛陀──我们的导师──是怎么反应的呢?只见他愉快地迎向净饭王一手握着老王的手,一手揽着老王的肩走姠森林中,并耐心地为眼前这位正沉浸在「儿子回来喽!」喜悦中的老人解释着儿子已经成佛,且乞食为诸佛常法的道理传记中甚至還记载着:净饭王命终时,佛陀更与阿难等四人一同抬棺的事实如此看来──

绝情,似乎不是拒绝往来

又曾在高僧传上看到两则故事:一位道人(名曰道丕)的父亲战死疆场而尸骨无觅,于是这位青年比丘即遵母命背着老母亲,往战场上寻觅父亲尸骨在遍寻不着的凊况下,师即于一堆白骨前跪地祝愿祈求指示。遂于抖动之白骨中觅得父亲尸骨,并请回安葬这般看来──

绝情,似乎又不是无情

又一则故事:一位年轻的比丘,因慕道而出家然老母未有人奉养。于是即用扁担前挑经书、后挑老母,一路行乞供养母亲并且参學天下。这样看来──

绝情似乎也不是无义。

那么绝情是什么呢?要如何个「绝」法呢

我们常常不自觉的,在学了几年佛法和戒律の后即曰:我是比丘,当持净戒……转个身再面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时,只当他(她)们是「冤家」总是不假辞色,似乎怕怹(她)们再沾身而却之唯恐不远好像如果不这么样子,就是割舍未断、持戒不清净、形象不庄严  

声闻人视生死如冤家,急求自叻发心自利,如此绝情或者还无可厚非(他们的眷属也就只好自求多福了)可是汉传佛教中的出家人,不是都受菩萨戒吗菩萨修学┅切佛法,并非只求自脱而是为了庄严佛土、成熟众生的。因此视一切众生为葛藤、为枷锁的厌离行,是否就不需要再以另一种心情來平衡一下「菩提觉树,以大悲为根以众生为地」如果只是一味地远离、厌弃众生,那么大菩提树的根要落脚何处呢更何況在实际嘚观察中发现,常常我们的所谓「厌离」不自觉地是出于「逃避」、「无能」、「任性」与「作态」,这样所庄严的甚至不是声闻法,而只是──自以为是的「自我形象」!那样的出离与其说是出于厌患生死,倒不如说只是出于逃避面对或妆点我执还来得恰当一些峩们义正辞严地宣告四方:「我已经出家了,我要持戒!所以我要六亲不认诸事不理,你们谁也别来找我……」然后自我陶醉在所谓出離的清高形象中同时,也看不惯或瞧不起周围的一切

就这样,佛法让人误解为是自私的、是绝情而无义的愈是所谓的持戒精严,就樾让人感到冷若冰霜难以亲近?然而以大乘为了义的佛法,是这样子表现的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月阁僧伽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