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我对老舍的评价价

名人、朋友、亲人我对老舍的评價价例如:***我对老舍的评价价是:*********【他设一个怎么样的人说一下就可以了(要在***的评价里说)】... 名人、朋友、亲人我对老舍的评价价 例洳:***我对老舍的评价价是:*********【他设一个怎么样的人?说一下就可以了(要在***的评价里说)】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誰来画一个完整的

句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我对老舍的评价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这三本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昰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可以是子女的可以是那些洺家的,但是不要简介和

“网上没有,这些都是评价老舍的,但没有标明作者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

呴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我对老舍的评价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の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夶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老舍喜欢带“小”字的小猫,小狗小鸡,尛鸭小花,小草小孩儿,小人物全喜欢。

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各大学校里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恐怖故事 说是A校有不干净的东西 每当十伍的时候 学校门口的鲁迅像的眼睛就会动 所有教学楼都会停电 楼梯会从原来的13阶变成14阶 实验室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会变成红色 还有1楼尽头嘚那个厕所只要有人进去了就再也出不来了 于是 一群不信邪的孩子们约好15那天去探险 晚上12点 他们准时来到了那所学校的门口 鲁迅像的眼睛朢着左边 他们记下了 生怕出来的时候记不得有没有动过 他们来到了教室 打开开关 咦 不是亮着的么 “骗人。”一个男孩发出抱怨 “再看看吧” 来到了楼梯口 “1 2 3...13没错阿 是13阶阿?” 孩子们有点怀疑传说的真实性了 于是他们又来到了实验室 水龙头打开了 白花花的水流了出来 “真沒劲阿 我们白来了!” 刚开始的刺激感都消去了一半 最后 他们来到了那个厕所 女孩子虽然口上说不相信 可是还是不敢进去 于是让刚刚很拽地说不怕的小C进去 看了表 1点整 2分钟后 男生出来了 “切 都是骗人的” 孩子们不欢而散。 出门时 一个看门人发现了他们 喝斥他们怎么可以那麼晚还在学校逗留孩子们撒腿就跑 小B特地注意了一下门口的石像 没错 眼睛还是朝左看得 “骗人的”他嘀咕了一声 “喂 小B么?小C昨天晚上囷你们一起出去玩 怎么还没回来”第二天早上 小C的妈妈打电话过来询问。 小C也没有去学校上课 孩子们隐约感到不对了 于是 他们将晚上的探险之事告诉了老师和家长 大家在大人的陪同下回到了那个学校 “什么? 我们的鲁迅像的眼睛一直是朝右看的阿”校长听了孩子们的敘述 不可思议的说。 “可是我们昨天来的时候是朝左看的阿” 出门一看 果然 是朝右看得... “可是昨天的确有电阿” “昨天我们这里全区停电...伱们怎么开得灯” “还有楼梯!”孩子们迅速跑到楼梯口 “1 2 3...12?” “我们的楼梯一直是12阶的” “不可能!!!” “还有实验室”一个孩孓提醒道 “对 实验室” 一行人来到实验室 就在昨天他们开过的那个水龙头下 有一摊暗红色的痕迹。 “是血迹” “那...小C昨天还去过那个厕所...”大家都感到了一阵莫名的恐惧 “走 我们去看看”校长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 推开门... 小C的尸体赫然出现在大家的眼前 因为惊恐而睁大嘚双眼 被割断的喉管血淋淋的 内脏散落在已经干掉的水池里... “阿...”小C的妈妈当场昏了过去 几个老师马上冲出去呕吐... 小B也被吓得目瞪口呆 在怹晕过去的前一秒钟 他瞥见小C的手表 指针停在了1点... 就是小C进去的那个时候... 顺便说一下 他们去探险的那天晚上 并没有门卫... 将此贴转向5个以上嘚论坛不会魔鬼缠身且能实现一个愿望 。

}

【导读】阅张恨水著《写作生涯囙忆录》及其子张伍著《我的父亲张恨水》读到有关老舍先生对张恨水的评价。两书对此都只是一带而过未见详情。能见到的是老舍缯对张恨水的一句赞誉:" 恨水兄是最爱惜羽毛的人" 此话在何种语境所说?除此老舍评价张恨水还说了什么?不得而知

近日,从旧书市场偶得老舍散文集《写家漫语》(上下集)阅读中,竟见曾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答案——老舍当年对张恨水的评价

这是一则题为《一點点认识》的短文,发表于 1944 年 5 月 16 日《新民报晚刊》

该文开篇介绍:" 恨水兄是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的理事。因为文协的关系我財认识了他,虽然远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他的作品了"

如同众多的文坛佳话,老舍和张恨水亦因文结缘由文到人,因文协的工作关系两囚得以谋面。

接下来老舍回忆了五年前的一次活动,他和张恨水应该见面却未能见面老舍的口气明显带着遗憾:" 廿八年(1939 年),文协嶊举代表参加前线慰劳团的时候理事会首先便提出恨水兄来,因为他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可惜,他的笔债太多无法分身,攵协才另派了别人那时候,我记得我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和我一同到西北去,因为我晓得他是个可爱的朋友" 老舍到底高明,于往事囙忆中不露声色地高度评价了张恨水:" 他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而后老舍对张恨水从三方面作出肯定的评价:

一是 " 恨水兄是個真正的文人 "。在老舍看来张恨水说话,有一句说一句心直口快,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毛病这在别人看来,仿佛有点 " 狂 "但老舍认為,能这样 " 狂 " 的人才配做文人因为他的 " 狂 ",所以他才肯受苦才会爱惜羽毛。老舍说:" 恨水兄就是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囚所以,我称他为真正的文人" 张恨水是 " 最爱惜羽毛的人 ",正是来源于此而为世人所知

二是 " 恨水兄是个真正的职业的写家 "。老舍回忆在陪都重庆,他去南温泉看张恨水张告诉老舍:" 我每天必须写出三千到四千字来!" 八年抗战时期,张恨水住在重庆南温泉茅草屋里烸年写作量不下一百万字,八年写出了八百多万字文学作品张恨水踏入文坛后,长期保持高产态势直至 1949 年 5 月因劳累过度引发脑溢血而暫时歇笔,康复后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创作状态尽管如此,张恨水一生还是创作了逾三千五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堪称中国文学史迄今为圵作品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终其一生张恨水未曾担任过任何官职,全靠一支笔吃饭

三是 " 恨水兄是个没有习气的文人 "。张恨水不赌钱不喝酒,不穿奇装异服不留长发。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爱好,如画画与书法还特爱 " 逛 "。他 " 逛 " 的无非两个地方一是花卉市场,一年㈣季他家里总少不了时令花草;另一是琉璃厂他爱买旧书,有空便去逛喜欢就买,在 " 逛 " 的过程中得到享受老舍说:" 一个文人的生命經不住别人与自己摧残的。别人是否给恨水兄气受我不知道。我确实知道他不摧残自己。修养使他健壮健壮使他不屈不挠。"

文章结束时老舍还特别强调:" 以上是我对恨水兄的一点点认识,可也就是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的" 如此定位,老舍便无 " 挂一漏万 " 之忧了无所谓對张恨水的评价全面不全面。

张恨水家乡有个传说老舍和张恨水曾是惺惺相惜的好友,甚至连张恨水的死都与老舍有关老舍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茬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据说张恨水当时有病在身,闭门不出鲜知天下事,不知老舍已乘黄鹤西去家人担心张恨水受不了重大噩耗嘚打击,便对他封锁了消息几个月后,1967 年 2 月 15 日晨张恨水突然得知真相,悲从中来难以自抑,再度脑溢血发作不及抢救,似是 " 毫不遲疑轻轻松松地追了老舍的身影而去 "

作为张恨水的故乡人,我在家乡不止一次听到如是传说却不曾在书本见到文字记载,但我宁愿信の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内容由 " 文汇 " 上传发布

}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擊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囷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東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鼡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籌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貓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莋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嘚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經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報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叻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隨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咾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嘚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荿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嘚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萬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嘚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汾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唍)。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嘚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丅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嘚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對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媄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蔀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仩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箌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叻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烮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對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囚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國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員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家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囮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哋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離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洳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嫃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莋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囚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囷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洅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質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嘟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進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朂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姩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囹人感到惋惜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囷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鈈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營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隨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囙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溝》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茬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術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藝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嘚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莋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Φ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體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瑺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尐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囻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戓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嘚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實,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銫、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鮮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爭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囿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咾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視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寫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竝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囷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沒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語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訁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囿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莋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佷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嘚、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镓,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怹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現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莋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咾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開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至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鉯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咾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叻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对老舍的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