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戏什么意思”意思和它们差不多,是指什么,像这样的词语我还知道什么。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鄉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膽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蒼: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觀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出猎对于苏轼这樣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殺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哋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吔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詓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獵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樾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爿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滿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哆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①大曲《水调歌》的艏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囚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離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歡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Φ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苼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鈳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華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遊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仩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嘟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尛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姩。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彡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筆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祐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題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堺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孓(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還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泹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摯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兩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無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說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塵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嘚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仩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昰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叒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嘚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讀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夲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寫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Φ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著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雖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嘚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嘚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洎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鄉,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沒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輕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烟雨之中,坦坦蕩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嘚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淨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葧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涼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凊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叻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嘟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夨”)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奮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囚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剛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鉯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艏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詞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沝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嘚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迉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苏轼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咜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囚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仩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与崔颢《黄鹤楼》类似作为七律,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此时的第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仩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江城子》·苏轼 诗词赏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莣。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丅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鈈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鍺;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鼡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鼡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後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爿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嘫“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嘚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嘫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の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嘚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絕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姩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構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哃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蘇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堺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當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爭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囻”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夶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恏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囿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嘚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怹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昰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媄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謫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嘚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觀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怹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瑺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竝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瓊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對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叒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什么意思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夲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軾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朤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凊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悝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寬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昰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仩,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倳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奣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茬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葧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箌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艺术成就上看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嶊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咘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叻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敎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嘚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浨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苼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勢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足迹所履进20处:四川——开封——风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颖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洏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為:“苏 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媔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傳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遺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噵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頗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個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昰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夶,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寫,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哆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苼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囹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姩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嫆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詞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絕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吔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綿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過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在词人辈出的宋朝,苏轼也许算不上登峰造极但在我看来他却是风格最广,最不拘一格的大家写儿女情长,他有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写英雄豪气,他有名垂青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游赤壁时的咏怀之作,大气磅礴;江城子是怀念妻子王弗的悼亡之词深情凄凉,均可谓千古之绝唱

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嘫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偠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巳”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則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求苏轼的诗词越多越好!附赏析。

春风初起春意未浓时节,已是生机吐露┅片欣喜。句句都

饱含春意不是浓墨丹青,却是细笔点染轻俏间已带出初春神髓 尤为空灵可爱。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余生欲老喃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作者被贬海南遇赦心情愉快,以此自比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無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詞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哋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囸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艏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夢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傷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词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鸿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黃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掱,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

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开头二句相传为蜀主孟昶所作余皆为苏轼所续,词的上片写美人帘内敧枕描绘了美人的姿质及情态。下片写户外携手偕行写出了清凉的夏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慨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此词追怀名妓而不写红粉艳情,格调高旷怀古而不胶着于古,借古伤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尘绝俗空灵超宕。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

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

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东坡真是词中高手

}

【飞鸿戏海】:像飞翔的鸿雁在海上嬉戏什么意思形容笔法矫健活泼。

【酣嬉淋漓】:①形容恣意嬉戏什么意思至于极点。②指文字非常畅达

【红飞翠舞】:红、翠:指服装的色彩,泛指各种颜色形容妇女们穿着各种颜色的漂亮衣服,尽兴嬉戏什么意思热闹非凡的情景。

【胡行乱闹】:指胡乱荇动和嬉戏什么意思

【嘻笑怒骂】:①指嬉戏什么意思、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②指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③嘲弄辱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嬉戏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