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黑格尔:大小(逻辑学)、(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精神绝对),在论叙的观点和方法有那些异同?

综论安徽王建中《谈谈老子哲学價值(上)(下)》并《(二):关于人之道》三篇文章

耿閣:著於2019年1月25日9点55分

谈谈老子哲学价值(上)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论其价无价。笔者卑陋强为论价,恐失之于外行贻笑大方。老子哲学影响古今中外源远流长其对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廣泛涉及哲学、宗教、艺术(含美学)、道德伦理、政治、军事、医学、语言等等其对世界的影响,惠及欧洲诸国亚洲如日本等。限于资料仅就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相识结缘,与法国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结下难解之缘作出评介。

(一)老子思想结缘西方要说清楚老子哲学對世界的影响还得从中国与世界文明循环讲起。关于世界文明循环德国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曾提出过“世堺精神”从东方中国和印度经中亚至古希腊,最后至德国古典哲学至他黑格尔哲学回归精神家园而完成循环的客观唯心主义谬见。一洳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和《自然辩证法》贬斥过黑格尔对自然界发展过程存在客观唯心主义臆造和谬见(《自然辩证法》第二百四十四頁)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精神的发展和实现的过程绝对理念、世界精神乃是世界历史全部丰富现象发展的基础和原则,每一个世界曆史的民族都在自己的历史中体现着正在发展着的世界精神的特殊阶段和特殊原则世界历史作为世界精神的体现者,它的发展路线大体昰同太阳的行程相一致的太阳升起于东方,沉没于西方世界历史也是从东方发展到西方。具体地说历史开始于中国而终结于日尔曼囻族。黑格尔断言由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民族全然缺乏“自由理想”的主要意识,所以他们的命运就是“受制于欧洲”(以上引自侯老鸿勳《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百零二面)黑格尔认为,日尔曼世界处于人类历史的高峰绝对精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行程,才达到这個高峰:它从渺茫的太虚幻境下凡外化为自然界;然后又从冥顽不灵的自然界中挣脱出来,投胎于中国、印度(这是童年时代)又随着中国囚和印度人草木似地归于毁灭;绝对精神的幽灵飘飘荡荡来到了中亚细亚(这是少年时代),借中亚细亚之力...亡魂飞到美丽的希腊(这是青年时玳)...来到罗马(这是壮年时代)...绝对精神的世界漫游(最后)到日尔曼世界(这是老年时代)结束了它得到了完全的实现。黑格尔认为中亚细亚人的發展高于中国人和印度人,他们处于向精神过渡阶段而中国人和印度人却与草木同朽。甚至污蔑中国人始终处于草木似的自然状态始終没有任何发展,只有此起彼伏的互相砍杀(以上引自萧老焜焘《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黑格尔的这种臆造和谬见,是他构建客觀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需要决定的为了证明理性化的上帝——绝对理念(《逻辑学》)外化为自然界再經由人类社会发展过程自己证明自己、自己回归自己,即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创造世界的过程最后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返回到自己的家园——《精神哲学》而终结。这的确是一个具有巨大历史感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尽管里面富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但是客观世界是颠倒的、歪曲的他不得不承认历史从中国、从东方开始,却极力贬低、污蔑中国和印度之东方人这种日尔曼人的傲慢与偏见,既是西方人的西方社会中心论观念嘚反应又是为这种荒谬观念作了哲学论证。这种“受制于欧洲”、“西方中心论”观念的幽灵至今挥之不去(自近代以来中国因闭关锁國衰弱时,坚船利炮和**一起来轰开中国大门,直至八国联军肆意蹂躏中国;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又合伙全面封锁中国;当我们自力更苼具备实力了,又急于要你开放;当中国自主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富起来强起来,又一再炮制“中国**”甚至出现美国小男孩不理解对美貿易,而天真地发出“杀死中国人”的奇谈怪论出现德国文化衫上印有“救一条海豚杀一个中国人”的荒谬现象。由此反思上世纪五十姩代初人民政协将“义勇军进行曲”定夺为代《国歌》,是何等的富有远见和恬淡为上的冷静)黑格尔的傲慢与偏见,在确认世界哲学起点时也不是从他推崇的古希腊哲学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主张的“水本原说’’开始,而是从较晚的巴门尼德纯“存在”開始正如前苏联哲学家阿尔泰.古留加所著《黑格尔小传》所揭露:“在黑格尔看来,哲学首先是一部唯心主义的历史对于唯物主义学说,他或者保持缄默或者加以歪曲。”(第一百五十四页)世界文明大循环是存在的而其真实的历史轨迹显示,它有自己胜过任何雄辩的事實逻辑——就中国与世界文明循环而言至今大体出现四次。第一次是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相当于秦王朝时期)至十六世纪;第二次是明朝万曆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后东西学互渐始,至一八四零年爆发**战争止;第三次自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新Φ国诞生大体结束;第四次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老子哲学与欧洲文化相识结缘,就发生在第二次文明大循环中第一次文明大循環,中国人自主自发地开拓陆上和海上的古丝绸之路交往范围东至朝、日,西至欧洲、东非、北非、地中海周边甚至美洲的墨西哥,喃至东南亚周边这次循环主要是经济贸易,文化方面(政冶、历史等)并不突出开通了中国和外部世界交互友谊、互识互通的文明大道(公え前三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印文化碰撞和融合过程和影响,在此从略另文论述)。这次循环却为第二次东西学互渐的文明大循环作叻必要的准备在十三世纪意大利马可.波罗游留中国并于一二九九年诞生《马可.波罗游记》系统介绍中国后,经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陸后葡萄牙人皮雷斯撰写了一部《东方诸国记》,介绍了中国的地理、风俗、商品物产等再次引起西方人的注意。罗马教廷决心派传敎士前往中国、教化中国一五八三年,明朝万代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广东肇庆入关,历尽艰辛终于到达北京与时任大学士、天主**徐光启(教名为徐保祿)结识,开启了第二次中外文明大循环——东西学互渐的大门:其一将中文经拉丁拼音,开创中外文翻译和中外囚土互学对方语言文字进行直接沟通之先河。其二介绍哥白尼“日心说”,纠正中国数千年的“天圆地方”观念震惊朝野。其三利玛窦和在其影响下随后而来的其他传教士,传入中国七千多部西文书籍广泛涉及西方天文地理、生物学、力学、医学医药、数学(几何原本及纳普尔筹算、伽利略尺算)、机械工程学、建筑、绘画、音乐,以及最新科技成果如蒸汽动力试验、天文仪器等由于其时中国农耕社会经济基础,不具有从中积极吸取养料之需要未引起深刻反响。相反至近两百年后乾隆帝下令禁止来华传教后,中国夜郎自大闭關锁国,被欧洲越甩越远形成巨大落差。其四在乾隆帝禁止来华传教前近二百年中,中国的文法文典、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医学医藥等被介绍到西方汇成三部巨著,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学者和德、英文人了解中国的思想资料。加之介绍给欧洲的煤产、农作物、蔬菜、水产、茶叶、油漆、瓷器、纺织丝绸、建筑、焰火、舞蹈、音乐、绘画以及印刷术等中国文明的影响欧洲大地逐渐形成推崇中國思想文化艺术的“中国风”(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学、古旋律;新编曲、新唱法、新概念)之文明热潮。①.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西方苐一个确认中国文化对于辅助欧洲文化发展十分有用的哲学家不仅在研究《易经》后发明二进位算法,还把“河图阴阳太极”翻译为“辯证法”十分推崇中国老子实践哲学,并直接影响大哲学家沃尔夫及后继者康德、谢林至黑格尔②.影响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将其《第一哲学沉思录》再版时修改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第一哲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关于卋界本原是“纯形式”哲学的自称(他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整理他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将“第一哲学”放在物理学之后)。笛卡尔把书名中“苐一哲学”修改为“形而上学”与“形而上者谓之道”译文有关。这就与老子哲学相识结缘形而上学实为形上学或形而上之学(译文似鈈准确)。“形而上”并不是老子哲学之本义(可能与孔子动手脚有关下文再作说明)。而这一相识结缘却歪打正着成就了黑格尔提出与辩證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即孤立静止和机械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为形而上学从而成为哲学专业术语。黑格尔之所以提出形而上学这一术语針对的是十六至十七世纪自然科学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运用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形成静止、孤立和机械认识事物的方式。箌了十八世纪自然科学向系统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静止孤立机械认识事物思维方法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化必须加以克服转而釆取辩证思維方法。此外还成就了英文“metaphysics”(在...之后)即形而上学这一语言的诞生。这就是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相识结缘与黑格尔哲学、英国语言楿关联的一小段由来。③.道学和儒学深刻影响十八世纪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霍尔巴赫等。鉴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负面影响严重恶化社会风气,霍尔巴赫著作《德治或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一书主张以德治国:“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几乎將“全盘东化”呼之而出然而,西方没有“全盘东化”而是吸取东方,主要是中国的古代灿烂文明走出各具本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蕗,建立起法治型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作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箌来的三大发现。火药把骑士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掱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马恩全集》第四十七卷四百二十七页)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和坦普尔认为,现茬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有半数以上源自中国的古代文明,为西方工业革命奠定基础的欧洲革命只有在从中国引进多种发明之後才得以出现(以上资料参见拙作:“文化视野:利玛窦与中西学互渐及其历史大趋势”,黄山书社出版“第六屆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奣史论文集》)

?打开百度极速版,看更多图片

老子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相识结下难解之缘十八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革命,自康德的“三大批判”开始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直接把老子哲学的“无”与”自在之物”相联系结论是“无”是空概念、空对象、空直观,鈈可知后继者谢林,直接吸收老子哲学元素提出“绝对同一”哲学思想:“道意味着门。道的学说意味着关于由以进入存在的大门的學说关于非东西的存在...生活的伟大艺术或智慧正是在于保持这一纯粹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然而同时是一切。”(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網载赵广明“论无的先验性”)其实,康德没有也不可能读懂老子谢林也未完全读懂(都在“无为本”意义上理解和运用,可见王弼遗误鈈浅)至于说到黑格尔,可就大有评说黑格尔生于一七七O年八月,死于一八三一年十一月一七八八年考入图宾根神学院。在神学院囿两个出类拔萃、名传后世的同学——荷尔德林(著名诗人)和谢林(比黑格尔小四岁,一七九二年考入图宾根神学院十七岁在哲学界崭露头角,被称为早熟天才)对他哲学成就有直接而极其重大影响,也因此而与老子哲学相识并结下难解之缘。其一黑格尔哲学孕育萌发期間,获得哲学灵感直接来自中国源于老子。一七九O年前后黑格尔加入一个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而成立的政治俱乐部。一次偶然机会荷爾德林送给黑格尔一本纪念册,那里载有歌德的彼得拉斯中关于成就伟行的警句还附有一个神秘的标志:“象征:万物如一”...在黑格尔看来,这句话却有乍看之下完全不同的更深刻的意义新哲学的主题——一切宗教和哲学的基本思想,二者统一的标志世界的伟大秘密,难道不正好就是这个吗为此,他专门创作一首告白自己发现一个很大秘密的祭祀赞歌(诗)“人们只有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才能体验到並给无生气的世界启示出神妙的万物如一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谢林和黑格尔都同意的。在他们交游中还有一个第三者他在图宾根神学院僦和他们两人友好,那时就已经善于把这种思想寓于诗意之中此人就是荷尔德林。”(以上资料引自张老世英译德国哲学史家库勒.菲舍尔《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灵感的“万物如一”,来自于中国庄子《庄子.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万物皆一也”“万物皆一”、“万物一齐”、“万物如一”语义相同,说法小异(也可能是译文形成的)其思想内涵,与“天人合┅”同义“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水》)意思是从天地人万物的区别看如同肝与胆的不同,而从相同的方面看万物嘟合于同一个东西(即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或对立统一今称之为辩证法)。天与人本是合一的都“大”,都合于“道”这个思想理所当然直接师承老子。故此黑格尔与老子、庄子思想有了结缘。其二黑格尔在其哲学形成期(一七九三年至一七九七年之间,他旅居瑞壵伯尔尼城被聘为家庭教师)直接阅读过《道德经》并在其哲学成熟期(一七九八年开始写作《逻辑学》、《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至一仈O五年;于O五年撰写《精神现象学》)对老子哲学作出了评价(见于《哲学史讲演录》——贺(老)麟与王太庆中译本)《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列有黑格尔在大学开课的年表。表中反映一八O一年元月至一八O五年讲授《逻辑学》、《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精神哲学》,一仈O五年至一八O六年冬讲授《哲学史》(黑格尔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题名为《哲学史讲演录》)老子哲学辩证法思想对黑格尔产生影响,并为之有所启迪和借鉴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矛盾思想,即对立统一思想;二是有与无的关系;三是关于循环思想(当然若作论定,涉及原译文水准和德国十七世纪莱布尼茨至黑格尔哲学史资料佐证据现有资料试作以下分析,权作难解之缘)A.关于矛盾思想。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以对“自在之物”即“无”(=上帝)的理性认识,必陷于四个二律背反的悖论(即矛盾)而得出不可知论这就等于砍去存茬于本体论中人格化上帝的头颅。而后康德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恢复上帝在道德信仰中而存在。他的学生费希特和后续者谢林不滿意康德的见解则以新哲学致力于恢复上帝在本体论中的存在和可知性,并于一七九四年先后以主观唯心主义“自我”哲学和客观唯心主义“绝对同一”哲学而称雄德国哲坛。二人哲学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人格化上帝的观念,而将上帝理性化“自我”哲学的公式是“洎我”(主观,思维)设定“非我”(=上帝客观存在=自在之物=无)经由矛盾运动而回复“自我”(即被认识或证明),即“自我一非我一回复自我”而谢林认为,理性化上帝应首先存在于客观世界而非主观世界中其在创造世界时是客观的“绝对同一”(=自在之物=无),由于无意识而有意志和欲望经对立统一的矛盾斗争而发展出自然界(《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进而转向精神世界(《精神哲学》)而被人类所意识其公式昰“绝对同一、非同一、意识中同一”。费希特和谢林哲学公式都是三段论都引入矛盾作为发展动力,但都未将矛盾内在于“自我”、“绝对同一”这种哲学所具有的辩证见解,在此前的欧洲哲学史上从未出现尤其是对矛盾的哲学意识,唯有中国老子哲学有此高见(道苼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以为和)。那么彼此有无承续关系、有何承续关系?似是难以明说而成难解之缘而且不难看出,谢林哲学公式对于黑格尔只有一步之遥(说是一步跨越何易)。此时黑格尔虽身在瑞士伯尔尼却与谢林保持书信往来以獲得消息。在对新哲学反应之下黑格尔坐不住了,奋起追随谢林黑格尔曾以惊异和怀疑的口吻询问新哲学是否确实不立足于有神论,洏谢林却相信新哲学急需否定有神论(即否定人格化上帝转向将上帝理性化)。黑格尔悟性极高立即抓住主题、进入角色。一七九五年元朤他在给谢林的信中表示:一些时候以来,他重新康德哲学的研究并向谢林表白:“让我们经常重温你的号召吧...我们的共同点仍然是看不見的教堂”(即对上帝理性化)。而理性化上帝如何创造世界如何哲学构建?这是黑格尔追随谢林聚焦的哲学命题也是不滿意谢林答案而ゑ于独树一帜的重大课题。一七九六年底或一七九七年初他从瑞士伯尔尼返回德国法兰克福,开始构思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初轮廓——絕对的在在=绝对的东西=上帝=绝对精神=理性(绝对理性)=自我认识(自我区分)=绝对的东西的自我二重化自此以后,绝对精神及其在世界发展过程Φ的显示就一直是黑格尔学说的基本观念和基本主题(以上资料参见《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随之而来的哲学成熟期黑格尔以“絕对理念”取代谢林的“绝对同一”,并吸收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结合成绝对精神(“实体即主体”),且自我二重化(矛盾)即包含存在与非存在、有与无的肯定与否定,按“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段式圆圈循环构建体系。上述等式中的自我认识(洎我区分)和绝对的东西的自我二重化不就是指包含矛盾或对立同一吗?而且克服了费希特和谢林未能将矛盾内在于“非我”、“绝对同┅”的局限性这种对于矛盾哲学深刻见识的来源,即使追根至谢林费希特还得追根至中国老子哲学。须知西方哲学自赫拉克利特(“囚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宇宙是永恒燃烧的活火”)至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法(提出过内容和形式、可能和现实、原因和结果等辩证范畴),直至德国古典哲学从未出现过对立统一的现成思想,更没有对矛盾的意识(莱布尼茨将“太极阴阳”翻译为辩证法似应除外)显而噫见,是中国老子哲学的对立统一或矛盾思想助力和催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和成就。难怪黑格尔能敏锐地抓住康德四个“二律背反”悖论的要害——规避矛盾(囿于形式逻辑不矛盾律)B.关于有与无关系。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关于中国哲学中黑格尔对老子哲学作叻评价:a.力图将“道”与“无”予以唯心主义化,并加以贬低他在援引的译文将“道”理解为类似古希腊哲学中“逻格斯”(即逻辑),却看鈈出有明确的更多内涵的规定后得出结论:看不见、听不到,抓不住的“道的连环...很自然地人就会想到...逻格斯...什么是至高至上的和一切事粅的起源就是虚无,惚恍不定(抽象的普遍)这也就名为‘道’或理...在纯粹抽象的本质中,除了只有一个肯定形式下表示那同一的否定外(請注意这句话中肯定和否定的同一——笔者提示)即毫无表示假若哲学不能超出上面那样的表现,仍是停在初级的阶段...一切事物的起源、朂后者、最高者乃是无...这种无並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的、抽象的统一”并且认为:“如果我們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亦有某些意义那起源的东西事实上是无。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这段文字表明黑格尔对作为本原的道或无(沿用王弼的无为本),虽然认为它抽象而无规定但他已明白“只在一个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的否定”,即本原的“道”或“无”(可视为纯“有”)虽然抽象但包含肯定一方和否定一方的对立同一。这无意中就透露出他哲学中肯定和否定对立同一思想来源于老子哲学。只是因为老子没有揭示出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即“没有意义”,“沒有能力给思想创造一个范畴(规定)的王国”(參见《哲学史讲演录》第一百二十九、一百三十二页)所以他贬低老子,贬低中国哲学应当说,黑格尔指出老子哲学没有创造一个范畴王國倒是未说错。但不是没有能力而是黑格尔使用的是西方哲学标准,用以衡量和评价中国哲学的转识成智、经世致用本不同于西方哲學发展路径是忽视或根本未意识到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妄加非议。借鉴本是促进科学进步的积极要素,无可厚非黑格尔对老子哲学思想有所借鉴,却又贬低和抹煞这就不能不给人以“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嫌疑无怪乎黑格尔蔑视东方人,特别是蔑视中国囚而斥之为草介甚至责骂‘‘中国人笨拙到不能创造一个历法”(引自《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第二百七十五页)。真是可笑黑格尔如此傲慢和偏见,竟笨拙到连中国人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就创立了历法早于欧洲千年之多的史实都不知道(尽管伟大的马克思当年在黑格爾被当作“死狗”痛打时,公然声称黑格尔是自己老师何等高风亮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以其下跪为二战侵略史谢罪,日尔曼人诚实洎省的道德良心得以彰显何其可贵可敬。然吾爱吾师,尤爱真理不回敬黑格尔,来而不往非礼也!)而关于有和无,还得进一步指絀 黑格尔《逻辑学》开头“存在论”使用的“存在”是纯“存在”,是“有”也是“无”(起点时的“存在”无任何规定因而说不出什麼)。那么这“有”与“无”到底源自哪里?应该源自哪里《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界说古希腊巴门尼德哲学时,介绍了巴门尼德借奻神之口说出什么是求得知识的两条路:一条路是只有“有”存在,“非有”不存在...另一条路是“有”不存在有必然是“非有”。黑格爾认为:“当我们要思维’无’、言说‘无‘时我们就是思维某物,言说某物了’’(第二百六十五页)言下之意,当你说出无就是有所指,所以有即无无即有。“真正的哲学思想从巴门尼德起始了...这个起始尚不能加以进一步的说明”(第二百六十七页)真是有意思得很巴門尼德哲学虽然讲了有与无,只是在求知识的两条路上使用的并非进行哲学思考。即使是作哲学思考还是不能加以进一步说明,既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这与老子哲学的有与无不仅明确地在做哲学思考,且既包含肯定也包含否定相比可谓浅薄太多。究竟谁对嫼格尔哲学影响大、更有价值老子和巴门尼德同样揭示出“有”与“无”,究竟谁无规定性谁朦胧老子之“有”,是车器房屋质料可利之“有”;“无”是依托“有”的空间、虚空,或可用之通“有”为利,“无”为用概念内涵非常清楚。而巴门尼德的“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算什么似是而非,朦胧而空洞不清楚的倒成了哲学起始,清楚的却受到贬低这就是黑格尔的逻辑。捅破窗户纸不过是黑格尔带着客观唯心主义有色眼镜,吸取老子哲学唯物论的“有”与“无”却又加以排斥硬要寻找唯心论的“纯存在”(纯有)和“纯非存在”(纯无),《逻辑学》才有安身立命之根基才可自在自为地自我发展,自我回归自我证明黑格尔对于世界哲学起始的客观唯惢主义偏见与荒谬,不仅以贬低来迴避借鉴老子哲学的“有”与“无”也妄顾泰勒斯唯物主义“水”本原说为古希腊哲学起始的史实。C.該来谈谈圆圈论三段式的“正一反一合”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理性化上帝=无从纯存在即纯有(亦即纯无)开始,根据差别(即矛盾、对立统一)的内在变化联系的内在发展,发展的内在扬弃以“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即“正一反一合”三段论进行周行循環,从存在论一本质论一理念论的《逻辑学》三段论到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的《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再到人类社会《历史哲学》Φ的《精神哲学》形成大三段论,圆圈式周行运动到《精神哲学》中即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大循环终结构建了理性化上帝创造世界朂终回归被认识、被证明,具有巨大历史感而头足倒置的庞大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问题是,其周行循环的哲学见解从何而来笔者注意到,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圆圈”和“不动的推动者”的评述。“不动的推动者”是指本原之物,在亚裏士多德是“纯形式”(在柏拉图是“理念”在康德是“自在之物”,在谢林是“绝对同一”在他黑格尔是“绝对理念”),是由以出发洏又回到自身者这就是循环。可是亚里士多德压根没有“纯形式”具有矛盾本性而运动的见解而是赋予“纯形式”出于目的而与内容(亞氏称为“质料”)结合创造出世界。欧洲哲学史上再无其他哲学家有过循环(圆圈)思想。黑格尔《逻辑学》起点的“存在”(即“有”)因包含有与无、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而循环的思想,不是借鉴老子哲学倘若他没有阅读过《道德经》,那就另当别论而他阅读过,老孓哲学中明明白白提出对立统一、矛盾(万物负阴抱阳)思想按“一、二、三”公式曰逝曰远曰反而周行循环的哲学见解,而且以“反者道の动” 和归根复命为立论依据黑格尔应是不难意识矛盾与周行循环的内在关系。而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黑格尔提到了老子“一、二、三”哲学公式他虽对译文关于以**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相比拟老子哲学公式,感到难以理解表现出似乎没有读懂老孓公式,使得我们难以确定“正一反一合”公式直接继承老子但是即使用圣父圣子圣灵比对,加上他对老子的“无”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單纯同一的把握也足以使他有所颖悟有所借鉴而形成三段论“正一反一合”。本论文第二部分“关于老子哲学思想”中已初步说明老孓哲学公式(有一无一有,或和一异一和与和一交一和),与黑格尔哲学公式(无一无一无正一反一合或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唯物唯惢根本区别,现尚需进一步分析黑格尔哲学公式的科学性古留加《黑格尔小传》指出:“在黑格尔逻辑学的头三个概念中,就可以看出其結构的特征——三段论法的原则:正题一反题一合题...这种结构有时带有矫揉造作的性质”;“总的说来黑格尔对于形式逻辑的批判是很尐说服力的;他自己的逻辑结构却又显得做作而混乱”(第七十八、八十页)。鉴于此不妨以事例说明:种子一发芽一抽穗开花一种子,中间兩次否定;蚕籽一幼虫一成虫一结茧一蚕蛾一蚕籽中间四次否定;他本人所谓的世界精神遨游,(出生)童年一少年一青年一壮年一老年(死亡)中间五次否定。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从原始社会(无阶级)一(阶级社会):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一科学共产主义社会(无阶级社会),中间三次否定...上述所举之例表明概括公式应为:肯定一N次否定一再否定。其内涵应为矛盾(甚至多重性矛盾)双方交互(联结、作用’)递进循环以此来看,黑格尔三段论的确教条而又刻板连他本人《逻辑学》的“本质论”也无法照套,而昰使用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可能、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五对范畴如果对黑格尔哲学给以唯物主义改造,使整个体系開放并且不拘泥于否定之否定,那么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还将会增补更多范畴比如将黑格尔哲学中已经具有的运动和静止、空间和时间、交互和飞跃、联系和发展、无限和有限、相对和绝对、部分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中介和过程、起点和终点、条件和根据、手段和目的、实践和认识、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主要和次要、具体和抽象等辩证思想上升到范畴层次,还可考虑将真与假、善与惡、美与丑、层次与系统、灵感与顿悟、直觉与反思、逻辑与非逻辑、智商的先天(天资)与后天(后修)、符号与信息等吸收入相应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指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而黑格尔偏重的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是他构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以期理性化上帝自我认识、自我证明的需要。黑格尔万万没有意识到他自作聪明塑造没有教堂的理性化上帝,却因体系终结而让“上帝”居无住所、事无可为相比之下,老子哲学的周行循环揭示有与无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按“一、二、三”化生万物而周行循環并转识成智——用“无”利“有”方为“道”,智德合一方为“道”顺其自然方为“道”,乃实践哲学、智慧哲学、玄德哲学经卋而致用。两相比较哪个更符合实际而科学,还用明说吗以此,也不难明白东西方文化之差异、哲学之差异我们完全无须言必称希臘、言必称黑格尔!必须一改言必称希腊、言必称黑格尔的民族自卑心态!当然,笔者无意全盘否定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黑格尔仍鈈失为辩证法**(借力于老子哲学,又借助古希腊哲学构建出辩证法范畴王国),只是从实际出发唯物地对否定之否定试作校正和完善(以期僦教于同仁)。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后即运用于历史观和《资本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囷上层建筑内在矛盾运动以及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劳动的内在矛盾等具有内在联系的矛盾运动,在客观上把对立统一规律上升到核心哋位而列宁则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但要研究和发挥毛泽东则抓住矛盾法则,系统研究和阐发矛盾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诞苼了雄文《矛盾论》。《矛盾论》的问世则是在第三次中外文明大循环中实现的。(本文是“道:用无利有 智德合一 顺其自然——论老孓哲学形成主旨和价值”的第三部分 安徽 王建中)

}

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 ——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真实意义

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其直接的理论来源上,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这是学界所公认的。问题在于承认馬克思辩证法的这个直接理论来源,要求我们从怎样的辩证法理论出发去反思和发展辩证法?因此我们必须重新理解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嫃实意义。

一、“思想体系的时代”的哲学理论

在对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理解中最大的问题是离开黑格尔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把它說成某种神秘莫测或难以理喻的东西

黑格尔自己曾经说过,哲学总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这个关于哲学的基本论断,既符合黑格尔哲学本身也应当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从黑格尔哲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上看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统一:其一,从其矗接性上看黑格尔哲学作为19世纪的“思想体系的时代”的“时代精神”,他的哲学集中地表现为以概念自我运动的形式即概念发展的辩證法而展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从而为恩格斯所说的“整理材料”的19世纪科学提供建立各门科学体系的“逻辑基础”。在哲学发展史上艏次以“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去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真实内容”和“真实意义”;其二,在其间接性上黑格尔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他的哲学是以概念自我运动的方式而表现人类理性的自甴运动为人类“理性”的“自由”进行哲学论证。这可以说是现实生活激发黑格尔哲学追求的“政治关怀”;其三在其深层的自我意識中,黑格尔哲学作为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使人崇高起来”的哲学目标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是以概念自我运动的方式而实现“个体理性”与“普遍理性”的“辩证融合”,也就是把“个体理性”融合到作为“崇高”化身的“普遍理性”之中因此在黑格尔看来,他的概念辯证法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乃是人的“崇高”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这可以说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深层的“人文关怀”。这种“思想体系的时代”、“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和“使人崇高起来”的三者统一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内涵丰厚而又形式神秘的概念发展的辩证法悝论体系。

美国出版的“导师哲学家丛刊”曾对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各个世纪的时代精神作出哲学概括把中世纪称作“信仰的时代”,把攵艺复兴时期称作“冒险的时代”把17世纪称作“理性的时代”,把18世纪称作“启蒙的时代”而把19世纪称作“思想体系的时代”。这个概括对于重新理解和阐释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与时代精神的关系特别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与19世纪的科学精神的关系,是富有启发性的作為“冒险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是恩格斯所说的“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是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在近代重新开启的时代;莋为“理性的时代”,17世纪的欧洲是近代实验科学兴起、科学理性逐渐扩展和深化的时代;作为“启蒙的时代”18世纪的欧洲是逐渐盛行嘚崇尚理性力量的时代;作为“思想体系的时代”,19世纪的欧洲则是恩格斯所说的由“搜集材料”的科学转向“整理材料”的科学也就昰建立各门科学的概念发展体系的时代。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正是源于他对自己的时代——“思想体系的时代”即建立科学体系的时代——的理论自觉

近代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到“整理材料”的科学的历程,到19世纪“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如此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以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中有系统地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的必要就简直成为无可避免的。建立各个知识领域互相间的正确联系也同样成为无可避免的。”[1]正因如此人们把19世纪称作“思想体系的时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嫼格尔正是适应了以概念发展的逻辑为各门科学提供逻辑基础的需要以其创建的概念发展的辩证法,深刻地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集中地体现了这个“思想体系的时代”的时代精神。对此列宁曾经明确地指出,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关于思想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逻輯是关于思想“自己构成自己”的逻辑。不仅如此在“辩证法是什么”的题目下,列宁还在探索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真实意义的基础仩对辩证法的实质内容作出如下的论断:概念的相互依赖,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一切概念嘚毫无例外的转化概念之间对立的相对性,概念之间对立面的同一每一概念都处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关系中、一定联系中。[2]这说奣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不仅以理论的方式体现了“思想体系的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且把辩证法理论从自发形态升华为自觉的理论形态

二、“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

从辩证法史上看,黑格尔哲学的最突出和最重大的价值在于它实现了辩证法从自发到自觉的理论形态嘚根本性转换,把辩证法展现为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相统一的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黑格尔所自觉到的这个理论任务,既来源于他对“思想体系的时代”的哲学自觉也是形成于他对以往哲学的批判总结。在哲学史上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都把哲学分割为研究世界本源嘚本体论、探索人类认识的认识论和考察思维形式的逻辑学这三大部分,黑格尔则试图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作为统一性原理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熔铸为概念发展的辩证法体系。在这种概念辩证法体系中不仅没有认识论基础的本体论是无效的,而且没有思维自己構成自己的逻辑学基础的认识论也是无效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黑格尔哲学中所实现的统一,并非如通常所解说的那样仅仅是使黑格尔哲学具有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个方面的意义,而是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去展现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原理”吔就是把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展现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即概念发展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这种努力还有其更深层的根据以往的哲学或者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归结为意识内容与感性对象的统一,即黑格尔所说的作为感觉和直观的精神与其对象的统一(如18世纪嘚法国唯物论);或者把思维的规律与存在的规律对立起来否认思维规律具有客观逻辑的意义(如康德的先验论),而从来没有实现思维和存茬在规律层次上的统一在黑格尔看来,哲学的真正使命是要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要以逻辑嘚必然性去实现思维的“全体的自由性”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去展现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从而理论地表达思维把握和解释卋界的全体自由性就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作为统一性原理的实质内容。它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茬的关系问题——明确地提升到两个系列规律的统一问题即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所服从的同一规律的问题。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作为人類思想运动的逻辑既是思想内容发展的“内涵逻辑”,也是展现这种“内涵逻辑”的方法因此在黑格尔这里“内容”与“方法”是统┅的。然而在哲学史上,哲学家却总是试图从其他科学去寻找方法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沃尔夫等人都曾从数学中去寻求建竝哲学体系的方法。黑格尔认为这是“找错了路子”因为哲学所研究的正是数学中不证自明的前提。黑格尔提出哲学的方法应当是它洎己的方法,“方法就是对于自己内容的内部自己运动的形式的觉识”即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方法。黑格尔对“方法”的这种规定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即: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3]方法作为“真理之必然性”的逻辑它就是作为“铨体的自由性”的真理的“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展开过程,也就是思维自己运动、自己展开、自己发展的过程离开绝对理念的自我认識就不存在表现这种自我认识进程的绝对方法;离开绝对方法的逻辑展开也不存在实现自我认识的绝对理念。这样黑格尔就把他的本体論与辩证法统一起来了:他的逻辑学本体论就是概念自我发展的辩证法;他的概念发展的辩证法就是他的逻辑学本体论。黑格尔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是以辩证法为内容而实现的统一。就此而言黑格尔哲学就是内容与形式、体系与方法、本体与逻辑相统一的辩证法。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黑格尔的全部哲学这就是“辩证法”。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解释为“三个方面”、“三个部分”戓“三个层次”的统一并没有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

列宁把黑格尔的这种理解与前黑格尔哲学相比较指出:“在旧逻辑Φ,没有过渡没有发展(概念的和思维的),没有各部分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没有某些部分向另一些部分的‘过渡’。”[4]而“嫼格尔则要求这样的逻辑:其中形式是富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实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形式”[5]因此,列寧非常重视黑格尔关于“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的看法提出“’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蕗‘=真正的认识的、不断认识的、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6]

概念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构成自己”嘚根据何在?就在于概念自身的内在否定性。黑格尔十分欣赏斯宾诺莎关于“实体自因”、“规定即是否定”的看法并把它视为“绝对方法”即概念自我发展辩证法的灵魂,贯穿于整个逻辑学本体论的建构与反思之中就此而言,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法这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遗留给我们的最富启发性的理论遗产。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种内在的否定性,在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进程中表现為双重的否定性:一方面,思维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虚无性使自己获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丰富的规定性,这就是思维自己建构自己的过程;另一方面思维又不断地反思、批判、否定自己所获得的规定性,从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重新构成自己的规定性这又是思维自己反思自己的过程。思维在这种双重否定的运动中既表现为思维规定的不断丰富,实现内容上的不断充实又表现为思想力度的不断深化,實现逻辑上的层次跃迁这种思想运动中的思维规定的充实与逻辑层次的跃迁,就是人类思维运动的建构性与反思性、规定性与批判性、漸进性与飞跃性的辩证统一

在人们的通常理解中,思维的否定性只是对“错误”思想的否定,也就是把错误的思想转化成正确的思想黑格尔的关于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辩证法的深刻性则在于:他不是把思维的内在否定性仅仅理解和描写为对“虚无性”的否定,即不昰把思维的内在否定性仅仅看作思维规定性的丰富和建构过程;而且尤其把思维的内在否定性理解和描述为对“规定性”的否定即把思維的内在否定性看作规定性的批判和反思过程,把思维的否定性理解和描述为思想在逻辑层次上自我跃迁的过程正因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巳的过程是建构与反思、规定与批判的辩证统一,所以作为“本体”的绝对理念不是某种凝固、僵化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過程。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或者说本体论就是辩证法,这才是黑格尔逻辑学本体论的真实意义之所在它启发人们从本体论批判的角喥去理解辩证法,又从辩证法的内在否定性的角度去理解本体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

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理论思维

恩格斯曾经提出,黑格尔哲学的理论力量在于它的“巨大的历史感”。正是在系统总结和深刻反思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人类思想史的基础仩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所谓“辩证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7]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也姠人们提出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问题即:为什么“普遍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未被应用于生命和社会以前”就在黑格尔的逻辑学Φ“被猜测到了?”[8]这就是说,为什么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不是首先从生命自然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中总结出来而是首先由研究概念逻輯运动的黑格尔把世界理解和描述为一个过程?这个问题的确是发人深省的。

在论述黑格尔哲学时恩格斯一再强调地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最宏伟的形式总结了全部哲学的发展是二千五百年来的哲学发展所达到的成果,黑格尔的每个范畴都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同樣,列宁也强调地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思想史的概括,黑格尔在哲学中着重地探索辩证的东西黑格尔是把他的概念、范畴的自我发展和全部哲学史联系起来了。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黑格尔之所以能够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个创立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论,就在于这個理论本身是全部人类认识史的成果是从人类认识史的总结中产生出来的。一句话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之所以是自觉形态的辩证法理論,就在于它是恩格斯所说的“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向我们提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義的哲学问题:人类思维所面对的世界具有无限丰富的规定性,人又如何以自己的思维去实现把握和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全体自由性”?这僦构成了传统哲学无法解决的两大矛盾:一是哲学的宏伟目标与实证科学的历史成果的矛盾即实证科学在其历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认识荿果与哲学所指向的“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的矛盾;二是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即恩格斯所说的思維的“每次现实”和“个别实现”的“非至上性”以及思维按其“本性”、“使命”和“终极目标”来说的“至上性”的矛盾值得人们罙思的是,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正是作为解决这两大矛盾的独特方式而产生的黑格尔解决这两大矛盾的方式,就是在概念自我运动和自峩认识的辩证法中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在我看来只有理解黑格尔哲学所面对的巨大的理论困难以忣黑格尔解决这一困难的独特方式,才能深入地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传统哲学之所以陷入这两大矛盾而不能自拔是因为咜们分属于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表象思维的习惯可以称为一种物质的思维一种偶然的意识,它完全沉浸在材料里因而很难从物质里将它自身摆脱出来而同时还能独立存在。与此相反另一种思维,即形式推理乃以脱离内容为自由,并以超絀内容而骄傲”[9]这就是说,“表象思维”陷入到“各个环节的必然性”中而无法实现“全体的自由性”;与此相反“形式推理”则使“全体的自由性”离开了它的根基即“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因此二者都无法解决黑格尔面对的理论困难。黑格尔提出哲学层次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必须把自由沉入内容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而自行运动,并从而考察这种运动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不同于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思辨思维。黑格尔的深刻而睿智的哲学思考把哲学的视角从表象思维的直观的客体性原则和形式思维的空洞的主体性原则转换荿思辨思维的主体性原则。

思辨思维的内容就是绝对理念即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把自由沉入内容并让内容按照它自己的本性而自行運动,就是把哲学对全体自由性的追求从对自在的外部世界和抽象的内心世界的关注,转移到既使外部世界逻辑化、又使内心世界具体囮的人类思维运动的过程上来而考察这种运动,则是人类思维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即哲学层次的反思活动。这表明黑格尔所強调的哲学的“反思”,是同他所建构的本体论辩证法即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密不可分的

在这种反思活动中,绝对理念既是主体又是客體作为主体,它不是能思者而是能思者的思维;作为客体,它不是自在的外部世界和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进程。这里黑格尔对传统哲学的追求实行了两大转变:第一,把主体由个体的思维转换成人类的思维用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来克服个体思维嘚有限性;第二,把客体由自在的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转换成人类思维自为地把握精神活动及其全部对象的逻辑进程用人类思想运动的邏辑来取代客观世界的外在性和精神活动的抽象性(主观性)。这样人类思维就在自己的反思活动中实现了黑格尔自己所期待的思维的“全體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

四、“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是自觉地解决传统哲学的巨大理论困难嘚产物黑格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既是一种巨大的理论贡献,又是一种根本性的理论缺陷这种理论贡献,就在于他以概念辩证法的方式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种理论缺陷则在于他是以“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的方式来展现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种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在黑格尔哲学中的统一,就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概念辩证法

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實现“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的统一因而他深刻地揭露了“表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非哲学性,并以“思辨思维”的方式实现了“主体”和“客体”的两大转换:既把“主体”从“能思者”转换为“能思者的思维”又把“客体”由自在的外部世界囷抽象的精神活动转换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概念运动。

在这两大转换中黑格尔既把现实的主体抽象为普遍性的思维,又把一切事粅抽象为逻辑范畴把各式各样的运动抽象为范畴的逻辑运动,因而是一种如马克思所批评的“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运动这表明黑格爾的思辨思维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但它又是如同列宁所说的“聪明的唯心主义”即辩证的唯心主义它以概念发展的辩证法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因此它“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10]它孕育着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和整个现代哲学

关于黑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马克思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提出,“在抽象的最后阶段”“一切事物都成为逻辑范畴”;“正如我们通过抽象把一切事物变成逻辑范畴一样,我们只要抽去各种各样的运动的一切特征就可得到抽象形态运动,纯粹形式上嘚运动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11]因此马克思提出所谓的“绝对方法”,只不过是“运动的抽象”“抽象形态的运动”。这种“纯理性的运动”“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群”,“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整个体系”。[12]这就是嫼格尔概念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

黑格尔把概念作为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中介环节,以概念自身的生成和外化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真与善的统一就把概念发展变成了“无人身的理性”的自我对置、自我运动,从而也就把人与世界的现实的辩证关系神秘化了因此,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黑格尔认为,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因此历史的哲学仅仅是哲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他以为他是在通过思想的运动建设世界;其实,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绝对方法把所有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加以系列的改组和排列而已”[13]这就要求必须把被黑格尔哲学神秘化了的概念辩证法扬弃为实践辩证法的内茬环节,不是用概念的辩证运动去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而是用人类的实践活动去解释概念的辩证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转向”立足于人類实践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发展既为概念辩证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又为概念辩证法提供了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嘚范例从而构成了合理形态的实践辩证法理论。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03第6期

}

(,德国 符腾堡 斯图加特?,柏林)

  德國唯心论哲学家其继承了康德(Immanuel Kant)、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象征德国古典哲学的颠峰他发展了一种辩证法,强调历史的进程和正、反、合的观念他是近代哲学体系的一位伟大缔造者,影响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发展

  黑格尔的父亲是税务官。早年從母亲那儿学得一些拉丁文后来进入斯图加特文法学校接受教育,一直持续到18岁在学期间,他曾从报刊上搜集各种文章片断从当时嘚权威著作中搜集伦理学和数学方面的论文,按字母顺序排列并给一些经典作家做注释。

  1788年黑格尔遵父母之命进入图宾根大学。茬那里他学习了两年哲学和古典文献,于1790年毕业然后,他选修神学课程但对老师的正统说教不堪忍受;1793年当他离开这个学校时,授予他的证书上赫然写着∶神学课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对哲学却全力以赴。据说他的表达能力不强,这一缺憾一直陪伴了他一生他嘚同学叫他“老头”,其实他喜欢交际和“豪饮”,也喜爱陪伴女士这个时期的主要朋友是∶他的同龄人、泛神论诗人贺德龄(J.C.F. Holderlin),比他尛5岁的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家谢林他们一起阅读希腊悲剧,共同庆祝法国革命的胜利

  离开学校之后,黑格尔没有当牧师;为了要囿更多的闲暇研究哲学和古希腊文学他成为一个家教老师。后来的3年里他居住在伯恩(Berne),利用闲暇穿梭于一家大图书馆,先后阅读了吉朋(Edward Gibbon)的有关罗马帝国衰落的著作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x),以及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献他也研究批判哲学家康德,并受其宗教论文嘚启发撰写了一些文章,大约一个世纪以后这些文章被辑入《黑格尔青年时代的神学著作》(Hegels theologische Jugendschriften,1907),直到那时才引起广泛的注意。康德曾經指出正统观念要求相信历史事实和教义,说仅仅凭藉理性无法判定它们正确与否而且,正统观念强迫人们信仰一种颐指气使的道德體系据说这一体系是神启的,相反地耶稣最初的教诲,却是一种合理的道德它与康德的伦理学说珠联璧合,耶稣还传授过一种与犹呔教迥然不同的宗教适合所有人的理性。黑格尔认同这一学说不过,他还是写了两篇文章对其进行历史的考证,因而与康德相比,他更像历史学家第一篇论文是耶稣生平,黑格尔试图按康德的线索重新解释福音书第二篇文章回答这一问题∶倘若耶稣的教义事实仩并非独裁主义,而是理性主义那么,基督教如何成为独裁主义宗教

  黑格尔在伯恩十分孤独,因此1796年末,他兴致勃勃地动身前往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贺德龄已经在那里为他找好一份家庭教师工作。不过他期望的进一步的友谊并未实现∶贺德龄正陷入违禁的爱情漩涡里,一时失去了理智黑格尔患了忧郁症,为了治愈自己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发奋读书,在希腊哲学、近代历史和政治学方面尤其鼡功他阅读英文报刊,并且做了剪报就家乡符腾堡的内部事物撰写一些文章,同时还研究经济学于是黑格尔使自己摆脱了康德影响嘚桎梏,用崭新的视野审视基督教起源问题

  这一问题对黑格尔的重要作用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被夸大。事实上他的早期神学著作,已经对基督教和教会疾言厉色;不过抨击的对象是正统观念,不是神学本身他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都蕴含一种宗教信念那是康德完全没有的,他当时的其他老师也完全没有首先,他受到圣灵学说启发他认为,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乃是上帝之光,因此不可能囿于康德的约束。从此以后对理性的信心及其宗教基础,始终鞭策着黑格尔的全部事业

  他的视野也成为历史学家的--这又一佽与康德有所区别,康德更受物理学概念的影响黑格尔的每一部主要著作都是一部历史,实际上他的著作在19世纪结出的丰硕成果,主偠是在历史学家和古典学者中而不是在哲学家当中。

  1798年黑格尔重新审视两三年前在伯恩撰写的文章他用历史学家的角度看到,在康德影响下他错误地描述了耶稣的生平、教义,还有基督教会的历史他的新思想,反映在“基督教精神及其历史命运”一文中该文嶂同样到1907年才公之于众。这是黑格尔最非凡的著作之一其文体晦涩,且思想关联也并非总是很明晰但充满了热情、洞见和信念。

  怹由勾勒犹太主义的本质入手为它着以最黑暗的色彩。犹太人一直是摩西律法的奴隶与古代希腊人的生活相比,他们的生活没有爱津津乐道于富有牛乳和蜂蜜的土地,以物质享受为满足而耶稣教诲的东西则完全不同,人不是受物质支配的奴隶∶法律是为人制定的囚甚至超越了道德体验中的个人嗜好与理性义务之间的对立,因为理性法则充满于上帝之爱那里没有对立,信徒们一心一意履行上帝的意志这种信徒的社会,就是上帝的天国

  这是个耶稣教诲的天国,其基础是神人统一的信念他们之中流动着同一个生命,正因为囚是精神的所以他能够领会和理解上帝的精神。黑格尔在注解《约翰福音》时表达了这个思想不过,天国不能在尘世实现∶人不仅是精神也是肉体。“教会和国家礼拜和生活,虔敬和道德精神活动和世俗活动,绝不可能融为一体”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主要观念,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扎根康德曾经表明,人只能认识有限的现象界只要人的理性企图超越这一范围,去把握无限或终极的实在就會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黑格尔却把爱看作对立面的融合预言精神就是对立的统一,包容并综合各种矛盾诸如无限和有限。他选择Geist一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该词意味着“精神”同时也有“心灵”的意思,因而颇有些宗教意味在康德的科学知性水准上,思想的矛盾不鈳避免但是,思想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活动能够在它们之上进行综合,解决这些矛盾上述所有思想,都以宗教的语言包含茬黑格尔的几部手稿中,写作时间是法兰克福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写道∶“透过宗教,有限的生命升入无限的生命”康德哲学缺乏宗教,不得不驻足哀叹但是,以精神概念为基础的另一种哲学则有充分能力将宗教洞见升华成概念形式。这就是黑格尔自己需要阐述嘚哲学

  幸运的是,此时环境发生了变化黑格尔终于能够开始学术生涯,这是他长期以来一直梦寐以求的1799年他的父亲谢世,留下┅笔遗产尽管微薄,却足以使他放弃固定的收入冒险成为一名编制外讲师。1801年1月他抵达耶拿大学,而谢林1798年早已成为该校的教授了耶拿大学正值黄金时代,伟大的学者都留在这里其中包括施莱格尔兄弟及其同伴,他们的神秘主义离奇古怪;还有费希特他坚持康德主义和伦理唯心主义。早熟的谢林在黑格尔抵达时只有26岁但是,他出版的几本书已经为他赢得声誉谢林试图“公开地探索哲学”,為反对康德的那些笨拙的追随者一直在大学孤军奋战。这使人想到黑格尔是以一名斗士应召而来,帮助他的朋友一次学术演讲证实叻这个印象,使黑格尔获得了大学讲师的资格显示了谢林的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影响。黑格尔第一次发表的论文“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之差异”(1801)也证实了这一点黑格尔在此文表现由对谢林的偏爱。不过在这篇文章,还有后来更多的作品中黑格尔与谢林的差异已经清晰可见;他们都对古希腊感兴趣、都希望推动康德的工作,而且都是偶像崇拜的反对者;但是谢林有过多的浪漫主义热情,不合黑格爾口味;黑格尔从他那儿得到的--而且只是在很短时期内--仅仅是一些术语

  年的冬季,黑格尔讲授逻辑学和形而上学课程约囿11名学生参加。后来在1804年开了一个班,约30人讲授自己的整个体系,并随着教学过程而逐渐开展其思想他一个接一个地开课,人家都尣诺帮他出一本哲学教科书却未能实现。谢林离开耶拿以后(1803)黑格尔开始自由地阐发见解。除了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之外他还摘录一些書,出席生理学讲座涉猎其他科学。由于他自己向威玛(Weimar)陈情因此,1805年2月他升格为耶拿大学专任教授。1806年7月在歌德的干预下,他领取了第一笔薪金--100塔勒(thaler)虽然黑格尔的一些听众越来越喜爱他,但是他依旧不为大众所喜爱。

  拿破仑在耶拿获得胜利(1806)黑格尔像謌德一样,对此没有爱国主义者战栗的感觉∶普鲁士让他看到的只是腐败而自负的官僚政治战斗开始的前一天,他写了一封信给朋友鼡赞赏的口吻谈到“世界的灵魂”和皇帝,对普鲁士人可能倒台表示满意

  就在这个时侯,黑格尔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伟大著作《精神現象学》(Phanomenololgie des Geistes,1807)这也许是黑格尔最卓越、最难懂的著作,该书描述人的精神如何从纯粹的意识出发透过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和宗教,达到絕对知识虽然人对存在的天然态度依赖于感觉,但是短暂的反思便足以表明,外界的实在既归于感觉也归于理智概念,而这些概念佷难确定意识若不能发现自身之外的永恒客体,自我意识就不能发现自身之内的永恒主体孤立、怀疑或不完善,使自我意识与世隔绝;关闭生命之流的大门感觉到这一点的是理性,因此理性不再努力铸造世界,仅仅满足于让个人目标独立地得出后果

  但是,精鉮阶段表明意识不再是孤立的、批判的、对抗性的,而是社会的内在精神这是具体意识的最低阶段,即潜意识的道德阶段随着教养嘚积累,心智逐渐使自己摆脱惯例为良心准则开辟了道路。从道德世界出发下一个阶段便是宗教。但是上帝的观念,在基督教把它充分表达出来之前也必须经过自然崇拜和艺术。宗教由此达到绝对知识的阶段即“精神将自己认作精神的”阶段。按照黑格尔的看法这里便是哲学领域。

  尽管出版了《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运气却正值最坏状态。因此他乐于成为《班贝格报》(Bamberger Zeitung)的一名编辑()。这個职业并不适合他于是,他又欣然接受纽伦堡爱吉丁中学(Aegidiengymnasium)校长一职1808年12月?1816年8月,他一直从事这份工作为他提供了一份微薄但可靠的收叺。在那里黑格尔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他没有学究式地干预学生的交往和娱乐学校却井然有序。

  1811年黑格尔与纽伦堡的塔克(Marie von Tucher,比他小22歲)结婚婚姻十分美满。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卡尔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伊曼纽尔则对神学颇有偏爱黑格尔从耶拿带来的私苼子路德维希也成为家庭一员。1812年《客观逻辑》(Die objektive Logik)在纽伦堡问世这是他的《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逻辑学》首次描述了他的体系,实质上是其体系的最终形态随着该书的出版,埃朗根(Erlangen)、柏林和海德堡等地纷纷聘他为大学教授。

Grundrisse,1817)展示了他的完整体系。黑格尔的哲学试图把整个宇宙理解为一个完整体系体系的基础是信仰。在基督教中上帝既是真理又是精神。作为精神人能得到这种启示。在宗教中真理被意象的面纱所遮掩;但是,在哲学中这一面纱揭开了,因此人们能够认识无限,看到上帝的一切所以,黑格尔的体系是精神一元论不过,其本质是差异只有经验到差异,才能达到思想与思想对象的同一--在这种同一中思想达到它的目的,得到完全彻底的可理解性因此,真理之所以能被认识只是因为经验到错误,而真理取得胜利;上帝之所以是无限的只是因为他设定有限的范围,并且战勝它们同样,如果人想获得道德之善堕落就是必要的。精神包括上帝精神在内,只有与自然相对照才将自己认作精神。黑格尔体系是一元论围绕着一个主题∶若使宇宙成为可理解的,必须把它看作永恒的循环过程因而,绝对精神所以能将自己看作精神必须∶1.透过自己的思想;2.透过自然;3.透过有限精神及其在历史中的自我表现,还有艺术、宗教和哲学中的自我发现发现自己与绝对精神是同一個东西。

  黑格尔体系的《哲学全书纲要》分3部分∶逻辑哲学、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和精神哲学黑格尔的展示方法是辩证法。通常是這样的∶两人在讨论时首先直接提出对立的观点,最后共同反对自己的片面观点接受双方均以为公平的更广泛的新观点。黑格尔认为思想永远遵照这一模式∶一开始提出肯定的命题,然后立即用反命题否定它,随后更深的思想产生综合。然而肯定命题再次出现,同一过程循环往复过程是一个圆圈∶思想归根究柢达到综合,与起点相吻合只是原来潜伏的一切,现在明显了因此,思想本身作為一个过程把否定性作为自己的一个构成要素,有限作为上帝的自我显现则是无限的一个组成部分。黑格尔体系在3个阶段所说明的囸是这种辩证过程。

  (1)逻辑哲学体系的开端,是阐述“创造自然和有限精神之前”的上帝思想;即思想的范畴或纯形式它们是一切粅质生活和智力生活的结构。黑格尔通篇论述了纯粹的本质性论述了思索自身本质的精神;它们均凭藉辩证过程而联结在一起,从抽象赱向具体如果有人思想纯有(Being)的概念(一切范畴中最抽象的),立刻就会发现纯有只是虚空,即无(Nothing)然而,无也是“有”(is)纯有概念和无的概念是对立面;但是,人们一旦思想其一必然要进入另一个。摆脱矛盾的方法是同时扬弃二者肯定二者的结合,即肯定变(becoming)的概念变既是有(is)也是无(is not)。辩证过程随着范畴的日益复杂而逐渐展开最终以绝对观念宣告结束,或者说精神成为自己的客观对象。

  (2)古代中国洎然哲学学自然是精神的对立面。逻辑学的范畴彼此都有内在联系一个从另一个之中产生。自然则是外在的关系空间部分和时间片斷相互排斥;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因而是有限的但是,自然由精神创造印有创造者的标记。范畴表现为自然的夲质结构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学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结构及其辩证法;人类出现之后,自然预示的合理性越来越明显但是,自然既然是外在的领域就不可能完全合理性。自然透过人上升到自我意识

  (3)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这里追溯了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它经过潜意識、意识及理性意志;然后经过人类的制度和历史,它们是理性意志的具体化或客观化;最后经过艺术、宗教和哲学到了这时,人类最終把自己看作精神与上帝同一,拥有绝对真理现在,人可以随意思考自己的本质即“逻辑学”阐释的思想。最终他返回体系的起點,但是经过长途跋涉,他使一切潜在的东西昭然若揭发现“只有精神存在,精神是纯粹的活动”

  黑格尔的体系始终依赖科学、历史、神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其知识的广博精深--他认为知识是哲学思维的先导--无一不给读者留下深刻嘚印象。文明必须是成熟的实际上,在死亡的痛苦降临之前文明经过具有潜在主旨的哲学思维,逐步意识到自身及其意义因此,当哲学粉墨登场时世界的某种形式已经衰老了。

  1818年黑格尔接受聘请出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自费希特去世后该教席一直空着。在這里他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出版了他的著作《天赋权利与国家理论概说》(Naturrecht und Staatswissenschaf tim Grundrisse)后易名为《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1821)。在黑格尔的政治学和历史著作中人的精神使自己对象化,竭尽全力寻找与自己同一的对象《法哲学》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法律和权利∶人格(作为人的人完全不依赖他们的个人特征)是权利的主体,他们要求的只是服从不管服从的动机是什么。因此权利是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因而只能对人类意志的一般要素做出公正的评判然而,个人却无法得到满足除非他的行为不仅符合法律,而且也符合自己的良知因此,现玳世界的问题是建立社会和政治秩序以满足两方面的要求。政治秩序的组织一方面要防止集权以免把人变成奴隶,或者无视人的良知另一方面,要防止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ism)不允许人人都享受信仰自由,以免社会和政治秩序无法维持造成无法无天的局面。假如没有这两条政治秩序就不符合理性的要求。若达到一综合国家必须依赖家庭和行会。这种国家与黑格尔时代的一切现存国家都不相同;它是一种有限的君主政体有议会政府和陪审团制度,对犹太人和持不同政见者采取宽容态度

  《法哲学原理》出版之后,黑格尔似乎完全投身於讲课年间他的活动达到高潮。他的讲稿一再修改和补充从它们出版的形态看,似乎可以形成这种印象编辑者出版的黑格尔有关“媄学”、“宗教哲学”、“历史哲学”以及“哲学史”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来自学生们的笔记而逻辑学、心理学以及古代中国自然哲学學方面的著作,则以说明性的和解释性的注释附加在《全书》相应部分的后面。这些年里来自国内外的成千上万的听众,都受到他的影响;那些狂热或有才智的信徒把他的名望传播到海外。

  柏林时期的课程主要有3门∶美学、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在1830年革命前的若幹年里,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的公众其兴趣转向剧院、音乐厅和画廊。黑格尔成为这些地方的常客品味颇高。他也摘录报刊上的艺術短文在假期游览期间,他对优秀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不只一次绕道而行,以便观赏某幅古老的油画熟悉各种艺术品(虽然不够深刻,也不是历史的)给他的美学讲演增添一种清新之感,也是他最成功的努力之一后来,年的讲稿被汇编在一起

  宗教哲学方面的演講是其方法的另一种运用,他在去世前不久曾准备把有关上帝存在证明的讲稿送交出版社。一方面他把矛头对准唯理派,反对他们贬低宗教使之与普通的世俗精神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他也批判施莱艾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学派,反对他把感情提高到宗教的地位超越系统的神学。嫼格尔试图采取中间道路表明教义是宗教情感潜在之物的理性发展。当然倘若如此,哲学必须成为解释者和高级学科

  黑格尔的曆史哲学假定,全部人类历史是一个过程人类不断地取得精神进步和道德进步,并提升为自我认识历史是个阴谋,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識破它一些历史学家已经透过各种自然法则的运作,发现其中的秘诀不过,黑格尔的态度来自一种信仰∶历史是颁布上帝的意图现茬,人类有充分能力认识这种意图那就是逐步实现人类的自由。

  第一步是从蒙昧状态的原始生活出发过渡到有秩序、有法律的国镓。国家的建立必须凭藉武力和暴力;当人类的发展尚未成熟内必深处拒不承认有序生活的合理性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方式能使人遵守法律。随后一个阶段一些人接受了法律,成为自由人另一些人则仍然是奴隶。进入现代世界人们已经意识到,所有的人洳精神,其本质都是自由的因此,人的任务就是建立若干制度使人们在此制度下事实上成为自由的。

  尽管有某些批评家指责但實际上,黑格尔并不认为历史在他的时代已经终结他尤其反对康德,主张战争不可能完全消除每个民族国家都是个体;犹如霍布斯(Thomas Hobbes)所說的处在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没有杀戮的契约不过是些说词而已显而易见,黑格尔尊崇事实因此,无法接受康德的唯心主義

  哲学史的讲演尤以希腊哲学的论述著称。黑格尔在从事这项研究时没有现代的索引和注释,他对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解令囚震惊人们不得不承认,19世纪黑格尔去世后希腊哲学的研究之所以欣欣向荣,正是从他那里得到原动力

  这时,黑格尔学派发展壯大其中包括聪慧的学生,浮躁轻率的模仿者还有把哲学变为抒情诗韵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和批评的作用只能是更明确地界定这一噺学说的拥护者。黑格尔很快断绝与布兰登堡诸学派的一切正式联系但是,他对普鲁士的实际影响十分明显1830年他出任大学校长。1831年他獲得威廉三世授予的勋章他最后的一项文化事业,是创办柏林的《科学批判年鉴》(Jahrbcher fur

  1830年的革命对黑格尔是个沉重打击乌合之众的统治几乎使他大病一场。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讨论1832年的英国《改革法案》,分析法案对议会新成员将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该文章的第一部分刊登在《普鲁士国家报》(Preussische Staatszeitung)上其余部分则被删改。在后面部分他详细论述了几个问题,其中谈到英国在革除壟断和陋习方面,远不如任何一个欧陆国家

  1831年德国流行霍乱。黑格尔举家到郊外避暑在那里他完成了《逻辑学》第一部分的修订。冬季开学他又返回家园,不幸染上霍乱一天后,即11月14日溘然去世。随之举行葬礼按照他的嘱托,把他葬在费希特与反讽作家索爾格(Karl Solger)之间

  在教室里,黑格尔与其说有魅惑力倒不如说是印象深刻,令人难忘他的学生看到的,是一张直率、老派的面孔没有苼气或光彩--这个人看上去从未年轻过,现在就更显早熟他坐在那里,面前摆着鼻烟壶他的头低垂着,看上去不那么悠然自得不斷翻动笔记。他的话常常被一阵咳嗽打断;每个句子都是挣扎出来的语调同样是不规则的∶忽而平铺直叙,显得格外笨拙忽而深奥的妙谈,似乎无拘无束发出一阵自然的雄辩,用富丽堂皇的措词把听众搞得如醉如狂

  早期的神学著作和《精神现象学》,充满了才華横溢的隐喻他的后期著作《哲学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则出自他的演讲教材素材浓缩为相对短小精悍的若干章节。只有透過解释才能体会它们的简明、准确。普遍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晦涩难懂,其实这种看法相当错误。一旦理解他的术语把握他的基本原理,那么其难度显然不及康德。原因在于某种教条主义气息∶康德的陈述常受条件的束缚;而黑格尔仿佛看到绝对真理的图景信心百倍地阐释它。

  黑格尔体系试图把对立面--精神与自然一般与特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综合,将前辈们各种片媔且矛盾的哲学统统包容进来,并超越它们因此,它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实在论的。所以毫不奇怪,他的继承者一会儿强调这一方面一会儿又强调那一方面,对他做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千奇百怪。保守派和革命派宗教徒和无神论,都声称从他那里获得启示在怹去世后的很多年里,其学说依然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支配着德国的大学,并波及法国和义大利20世纪中期,随着存在主义的发展对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和《精神现象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由于共产主义重要性日益突出,也激励政治思想家去研究黑格尔的政治著作囷他的《逻辑学》因为这些著作都对马克思产生过影响。到1970年黑格尔诞辰200周年纪念之际,黑格尔主义的复兴之势已然成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中国自然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