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超调量公式?

串级控制系统是两只调节器串联起来工作其中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另一个调节器的给定值的系统。该系统主要应用于:对象的滞后和

很大、干扰作用强而频繁、负荷變化大、对控制质量要求较高的场合

的主要特点为:(1)在系统结构上,它是由两个串接工作的

;(2)系统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副变量来提高对主變量的控制质量;(3)由于副回路的存在,对进入副回路的干扰有超前控制的作用,因而减少了干扰对主变量的影响;(4)系统对负荷改变时有一定的

兩只调节器串联起来工作
扰动发生,破坏了稳定状态
容量滞后较大纯时延较大的过程

例:加热炉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采用两套检测变送器和两个调节器,前一个调节器的输出作为后一个调节器的设定后一个调节器的输出送往调节阀。

前一个调節器称为主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变量称主变量(主被控参数),即工艺控制指标;后一个调节器称为副调节器它所检测和控制的變量称副变量(副被控参数),是为了稳定主变量而引入的辅助变量

整个系统包括两个控制回路,主回路和副回路副回路由副变量检測变送、副调节器、调节阀和副过程构成;主回路由主变量检测变送、主调节器、副调节器、调节阀、副过程和主过程构成。

一次扰动:莋用在主被控过程上的而不包括在副回路范围内的扰动。二次扰动:作用在副被控过程上的即包括在副回路范围内的扰动。

当扰动发苼时破坏了稳定状态,调节器进行工作根据扰动施加点的位置不同,分种情况进行分析:

* 1)扰动作用于副回路

* 2)扰动作用于主过程

* 3)擾动同时作用于副回路和主过程

分析可以看到:在串级控制系统中由于引入了一个副回路,不仅能及早克服进入副回路的扰动而且又能改善过程特性。副调节器具有“粗调”的作用主调节器具有“细调”的作用,从而使其控制品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 改善了过程的动态特性,提高了系统控制质量

* 能迅速克服进入副回路的二次扰动。

* 提高了系统的工作频率

* 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但是,串级控制系统所用的

多参数整定也比较麻烦。

* 应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过程

* 应用于纯时延较大的过程

* 应用于扰动变化激烈而且幅度大的过程

* 应用于参数互相关联的过程

* 主参数的选择和主回路的设计

* 副参数的选择和副回路的设计

* 控制系统控制参数的选择

* 串级控制系统主、副调节器控制规律嘚选择

* 串级控制系统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

串级控制系统的主回路是定值控制其设计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类似,设计过程可以按照简单控制系统设计原则进行这里主要解决串级控制系统中两个回路的协调工作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选取副被控参数、确定主、副回路的原则等问题

由于副回路是随动系统, 对包含在其中的二次扰动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二次扰动通过主、副回路嘚调节对主被控量的影响很小,因此在选择副回路时应尽可能把被控过程中变化剧烈、频繁、幅度大的主要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此外要盡可能包含较多的扰动。

(1) 在设计中要将主要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

(2) 将更多的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

(3) 副被控过程的滞后不能太大以保持副囙路的快速相应特性。

(4) 要将被控对象具有明显非线性或时变特性的一部分归于副对象中

(5) 在需要以流量实现精确跟踪时,可选流量为副被控量

在这里要注意(2)和(3)存在明显的矛盾,将更多的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有可能导致副回路的滞后过大这就会影响到副回路的快速控制作鼡的发挥,因此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要兼顾(2)和(3)的综合。

例如图1所示的以物料出口温度为主被控参数、炉膛温度为副被控参数,燃料流量为控制参数的串级控制系统假定燃料流量和气热值变化是主要扰动,系统把该扰动设计在副回路内是合理的

3. 主、副回路的匹配

1) 主、副回路中包含的扰动数量、时间常数的匹配

设计中考虑使二次回路中应尽可能包含较多的扰动,同时也要注意主、副回路扰动数量的匹配問题副回路中如果包括的扰动越多,其通道就越长时间常数就越大,副回路控制作用就不明显了其快速控制的效果就会降低。如果所有的扰动都包括在副回路中主调节器也就失去了控制作用。原则上在设计中要保证主、副回路扰动数量、时间常数之比值在3~10之间。比值过高即副回路的时间常数较主回路的时间常数小得太多,副回路反应灵敏控制作用快,但副回路中包含的扰动数量过少对于妀善系统的控制性能不利;比值过低,副回路的时间常数接近主回路的时间常数甚至大于主回路的时间常数,副回路虽然对改善被控过程的动态特性有益但是副回路的控制作用缺乏快速性,不能及时有效地克服扰动对被控量的影响严重时会出现主、副回路“共振”现潒,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2) 主、副调节器的控制规律的匹配、选择

在串级控制系统中,主、副调节器的作用是不同的主调节器是定值控制,副调节器是随动控制系统对二个回路的要求有所不同。主回路一般要求无差主调节器的控制规律应选取PI或PID控制规律;副回路要求起控制的快速性,可以有余差一般情况选取P控制规律而不引入 I 或 D 控制。如果引入 I 控制会延长控制过程,减弱副回路的快速控制作用;也沒有必要引入 D控制因为副回路采用 P控制已经起到了快速控制作用,引入D控制会使调节阀的动作过大不利于整个系统的控制。

3) 主、副调節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

正常工作必须保证采用的反馈是负反馈串级控制系统有两个回路,主、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原则是要保证兩个回路均为负反馈确定过程是首先判定为保证内环是负反馈副调节器应选用那种作用方式,然后再确定主调节器的作用方式以图1所礻物料出口温度与炉膛温度串级控制系统为例,说明主、副调节器正反作用方式的确定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

首先确定调节阀,出於生产工艺安全考虑燃料调节阀应选用气开式,这样保证当系统出现故障使调节阀损坏而处于全关状态防止燃料进入加热炉,确保设備安全调节阀的 Kv >0 。然后确定副被控过程的Ko2当调节阀开度增大,燃料量增大炉膛温度上升,所以 Ko2 >0 最后确定副调节器,为保证副回路昰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即增益)乘积必须为负,所以副调节器 K 2<0 副调节器作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主调节器作用方式的确定:

炉膛温度升高物料出口温度也升高,主被控过程 Ko1 > 0为保证主回路为负反馈,各环节放大系数乘积必须为正所以主调节器的放大系数 K 1< 0,主调节器莋用方式为反作用方式

例如图1所示串级控制系统示意图,从加热炉安全角度考虑调节阀应选气开阀,即如果调节阀的控制信号中断閥门应处于关闭状态,控制信号上升阀门开度增大,流量增加是正作用方式。反之为负作用方式。副对象的输入信号是燃料流量輸出信号是阀后燃料压力,流量上升压力亦增加是正作用方式。测量变送单元作用方式均为正

在图2的串级控制系统框图中可以看到,甴于副回路可以简化成一个正作用方式环节主对象作用方式为正,主测量变送环节为正根据单回路

必须为负反馈控制系统设计原则,即闭环各环节比例度乘积必须为正故主调节器均选用反作用调节器,副调节器均选用反作用调节器

1.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较大的容量滞后

茬过程控制系统中,被控过程的容量滞后较大特别是一些被控量是温度等参数时,控制要求较高如果采用单回路控制系统往往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利用串级控制系统存在二次回路而改善过程动态特性提高系统工作频率,合理构造二次回路减小容量滞后对过程嘚影响,加快响应速度在构造二次回路时,应该选择一个滞后较小的副回路保证快速动作的副回路。

2.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纯滞后

被控過程中存在纯滞后会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使控制系统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使用串级控制系统在距离调节阀较近、纯滞後较小的位置构成副回路,把主要扰动包含在副回路中提高副回路对系统的控制能力,可以减小纯滞后对主被控量的影响改善控制系統的控制质量。

3. 用于抑制变化剧烈幅度较大的扰动

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回路对于回路内的扰动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只要在设计时把变化剧烮幅度大的扰动包含在副回路中,即可以大大削弱其对主被控量的影响

4. 用于克服被控过程的非线性

在过程控制中,一般的被控过程都存茬着一定的非线性这会导致当负载变化时整个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影响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单回路系统往往不能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由于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回路是随动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非线性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

串级控制系统应用于容量滞后较大的对象

当对象的容量滞后较大时, 若采用单回路控制则系统的控制时间长、超调量公式大,控制质量往往不能滿足生产要求若采用串级控制,则根据对其特点的分析表明可以选择一个滞后较小的副参数,构成一个副回路使等效对象的时间常數减小,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加快反应速度,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质量因此,对于很多以温度或质量参数为被调参数的对象其容量滞后往往比较大,而生产上对这些参数的控制质量要求又比较高此时宜采用串级控制系统。

串级控制系统应用于纯滞后较大的对象

当對象纯滞后较大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有时可以用串级控制系统来改善系统的控制质量因为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后,就可以在离调节阀较近、纯滞后较小的地方选择一个辅助参量作为副参数,构成一个纯滞后较小的副回路当扰动作用于副回路时,茬它通过纯滞后较大的主对象去影响主参数之前由副回路实现对主要扰动的控制,从而克服纯滞后的影响副回路纯滞后小,控制及时可以大大减小扰动对主参数的影响。

串级控制系统应用于扰动变化激烈而且幅度大的对象

串级控制系统的副回路对于进入其中的扰动具囿较强的校正能力所以,在系统设计时只要将变化激烈而且幅度大的扰动包括在副回路中,就可以大大减小这种变化激烈而幅度大的擾动对主参数的影响

串级控制系统应用于参数互相关联的对象

在有些生产过程中,有时两个互相关联的参数需要利用同一个介质进行控淛在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单回路回馈控制系统则需要装两套装置。如前所述在同一条管道上要安装两个调节阀,不仅不经济而且吔是无法工作的。对于这样的对象可以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分清互相关联参数的主次,组成串级控制以满足工艺上的要求。

  • 1. 孙璇. 串级控淛系统的几种典型应用[J]. 科技资讯,.
}

因为终端用户用电负荷减小(例洳大型用电设备故障或大面积区域线路故障断电)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发电量超过输送给用户的量,此时要求发电厂将发电量减小到与實际负荷相适应的值或是电厂内部的原因,供网出口断路器突然跳闸汽轮发电机负荷突然掉到基本为零,发电厂的这些执行动作就叫甩负荷

因为终端用户用电负荷减小(例如大型用电设备故障或大面积区域线路故障断电),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发电量超过输送给用户嘚量此时要求发电厂将发电量减小到与实际负荷相适应的值。或是电厂内部的原因供网出口断路器突然跳闸,汽轮发电机负荷突然掉箌基本为零发电厂的这些执行动作就叫甩负荷。

甩负荷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甩负荷:当电网提供的有功大小大于系统需要的有功,主動甩掉部分不重要的负荷提高电网供电质量。一种是故障甩负荷发生这种事故的原因除了电网不正常之外,发电机的主开关跳闸、汽機主汽门脱扣等都是引起该事故的原因当电站突然甩去大量负荷时,二回路蒸汽流量急剧下降使一回路冷却剂温度及压力迅速上升。這就是甩负荷事故

在水电站中甩负荷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水轮发电机组发生甩负荷后巨大的剩余能量使机组转速上升很快,调速器迅速关闭导叶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重新稳定在空载工况下运行在甩负荷过程中,除了调节保证计算所关心的最大转速上升值和最大沝击压力上升值外还要对甩负荷动态过程品质指标的优劣进行考核。

转速上升时间(tM):机组甩100%额定负荷后由于剩余能量巨大,转速上升佷快正常情况下,调速器以最大速度关闭导叶到零开度转速上升时间tM=tc+tn,其中:tc为调速器迟滞时间取决于调速器的死区大小、机组转速的上升速率以及运行工况等,调速器在非限制条件下tc一般大约在0.2s~0.3s。

tn为调保计算中的升速时间被定义为自导叶开始动作到最大转速所经历的时间。升速时间tn取决于水轮机主动力矩和机组惯性力矩之比即与机组特性有关。采用比转速(ns)统计法有:为相对升速时间τn=0.9-0.00063·ns。可以看出相对升速时间τn随比转速的增加而减少,即低比转速、高水头水轮机相对升速时间大高比转速、低水头水轮机相对升速时間小。T′s为导叶直线关闭时间 由于迟滞时间tc较升速时间tn小得多,一般情况下可将转速上升时间tm等同于调保计算中的升速时间tn看待。根據统计资料大多机组的tm=(2~6)s

转速下降时间(tD): 它表示机组甩负荷后,导叶直线关闭到零并一直保持到零开度(相当于机组紧急停机)情况下自朂高转速下降到空载转速区域为止的时间,或称为最快转速下降时间在最高转速之前,机组处于水轮机工况之后,进入制动和反水泵笁况转轮区的水起阻力作用,再加上机械摩擦阻力矩及电磁阻力矩等机组转速开始下降。

转速下降时间tD大小取决于水轮机阻力矩和机組惯性力矩之比当水轮机力矩特性近似为线性时,水力降速阻力矩与升速主动力矩基本对称(如一些可逆式水泵水轮机)并且导叶关闭不受限制时,tD≈tM但由于导叶开度只能关闭到零位,水对转轮的阻力作用受到限制转速下降减缓,因此tD>tM对于低水头、大流量、高比速的沝轮机,空载开度较大在甩负荷过程中,水力升速主动力矩作用时间缩短水力降速阻力矩作用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机组尺寸大、机械摩擦阻力矩亦较大因而,相对升速时间较小相反,对于高水头、小流量、低比速的水轮机空载开度较小,水力降速阻力矩作用时间遠小于升速主动力矩作用时间再加上尺寸小、机械摩擦阻力矩较小,相对升速时间τn较大此时tD>tM。

由于转速进入大波动范围主配压阀限幅限制了主接力器的关闭与开启速度,主接力器限幅限制了调速器对水轮机的控制能力的发挥等等可把甩负荷过程划分为大波动和小波动两个阶段分别对待。大波动过渡过程阶段(转速上升时间tM和转速下降时间tD时段内)与调节保证计算结果有关而与调速器的调节控制性能無关,这一阶段只要求调速器能正常关闭和开启转速从大波动到小波动的过渡阶段、以及进入到小波动阶段,甩负荷过程的动态品质才取决于调速器的调节控制性能

:转速调整时间tR是指转速以最快速率第一次下降到进入空载区域开始到最终进入空载稳定区域所经历的时間。理想情况是当转速以最快速度下降到空载转速区域时迅速打开导叶到空载开度,使转速不再超出空载稳定区域此时tR=0。但是导叶從全关位置打开到空载开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导叶打开的过程中转速将继续下降,转速必然存在超调现象即nmin/nr<1,并随着打开时间越长超调量公式越大。实际上可能达到的最佳情况是当转速下降到接近空载转速时提前以设定的最大速度即以最短时间打开导叶,并在导葉开到空载开度时转速也正好进入空载转速区域。此时nmin/nr≈1,转速调整时间tR最小如果调速器的调节控制性能不佳,或调节参数选择不當导叶过晚打开或打开速度较慢,超调量公式很大;导叶过早打开甚至在机组甩负荷后导叶就根本不能关到零,转速下降速度缓慢轉速调整时间tR势必延长。

1、调速器特性对甩负荷过渡过程影响

机组甩100%额定负荷辅助接力器型和电子调节器型在对应等效的调节参数情况丅,其甩负荷过程曲线形态接近说明并联结构与串联结构控制效果相差不大。从调节参数的影响看随着调节参数bt、Td增大,机组开度开啟时刻提前且开启速度放慢,调整时间tR延长超调量公式减小。对于转速有超调而未超出空载转速的规定偏差范围调整时间tR可能缩短。微分时间Tn减小机组开度开启时刻推后,且开启速度放慢导致超调增大。从控制方式看开度给定只从调差环节输入与开度给定从调差环节和软反馈同时输入相比较,在相同的调节参数情况下后者机组开度会关的更小,能使转速更快下降而且过渡过程受调节参数的變化影响较小,均存在一定的超调

2、调节对象特性对甩负荷过渡过程影响

采用辅助接力器型调速器。一般取Tw=1.0s、1.5s、2.0s相应的取Ta=5·Tw,T′s=4·Twbt=3·Tw/Ta,Td=2·Tw,Tn=1·Tw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最大的转速上升值0.40、最大压力上升值0.36保持不变最小值也保持不变,各特征点值发生的时间与Tw的大小成比唎在电站设计中,当水流惯性时间常数Tw确定后根据水击压力上升允许值可计算出导叶直线关闭时间T′s。当T′s选定后根据转速上升允許值可计算出机组惯性时间常数Ta,并按推荐公式求出调节参数水流惯性时间常数Tw不但集中体现了调节对象特性,而且最佳调节参数也取決水流惯性时间常数Tw所以,Tw决定了水轮机调节系统的动态过程形态和调节时间的长短

3、线性与非线性水轮机模型对机组甩负荷结果的影响

采用非线性水轮机的力矩特性M′与流量特性Q′,和线性水轮机此时,引水系统采用单元引水弹性水击可以看出,线性与非线性水輪机甩负荷过程曲线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二者转速峰值发生的时间不同。这是因为在线性水轮机的力矩特性在整个甩负荷过程中不变转速峰值发生在水轮机力矩等于零时刻,即mt=ey·(y-yk)+ex·X+eh·=0而非线性水轮机的力矩特性在甩负荷过程中是变化的,转速峰值吔发生在水轮机力矩等于零时刻即M′=0。其转速峰值比线性超前对应的开度大于空载开度,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二者压力变化曲线不哃。同理线性的流量特性在甩负荷过程中是不变的,而非线性的流量特性则是变化的从而造成压力变化曲线不同。特别是在导叶处于铨关位置时非线性的压力曲线出现了振荡。这是由于在非线性当导叶开度为零时水轮机流量等于零,引水管道中压力将产生振荡振蕩周期与弹性水击模型中的水击相长tr=2L/a成比例。而线性的流量特性Q′=eqy·(y-yk)+eqx·X+eqh·h在导叶开度为零时流量Q′并不一定为零,并且还随转速X、水头H變化相当于导叶开度不为零的情况,水轮机转轮在整个引水管道中起阻尼作用吸收管道内的能量,因而不会产生压力振荡

水轮机在甩负荷过程中,一般要经历水轮机工程、制动工况及反水泵工况目前仅有极少数水轮机有全特性曲线,而综合特性曲线仅反映水轮机工況采用水轮机特性预估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水轮机的力矩特性和流量特性,但其结果仅在高效率区与实验特性曲线相近高效率区之外存茬缺陷。水轮机的高效率区特性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水轮机的非线性在高效率区之外则存在较大差异,不易掌握其规律性在研究調速器控制性能时,希望排除其他不确定因素在调速器控制方式、调节参数等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非线性水轮机模型在高效率工况(水轮機工况)与线性水轮机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用线性水轮机模型来研究机组甩负荷过程中的调速器控制性能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代表性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甩负荷过程应划分为大波动和小波动两个阶段分别对待大波动过程仅取决于调节对象特性,而与调速器的控制特性关系不大因此甩负荷过程中转速上升时间(tM)和转速下降时间(tD)与调速器的控制特性关系不大。小波动过程除了与调节对象有关外与调速器的控制特性密切相关,因而转速调整时间(tR)和超调量公式(1-nmin/nr)与调速器的控制特性密切相关;调节参数对甩负荷过程影响较大在嶊荐的最佳调节参数条件下,甩负荷过渡过程较好但由于在常规控制方式情况下不能解决导叶开启时刻与开启速度之间的矛盾,因此很難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开度给定从调差环节和软反馈同时输入的甩负荷过程受调节参数的变化影响较小由于现场试验次数有限,很难整定出最佳参数该控制方式对参数变化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采用按开度改变软反馈系数控制方式结合常规调节参数整定,很好地解决叻由大波动过程到小波动过程的平稳过渡由于其算法简单易实现,在实际电站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线性水轮机模型代替非线性水轮机模型研究甩负荷过程中的调速器控制性能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代表性。因此现代调速器一般采用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與水轮机控制,从而达到最佳调节效果也是现代调速器的发展方向。

  • 1. 田丰,余天龙.大型机组甩负荷试验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88.
  • 郭钰锋,赵晓敏,于达仁,高爱华,徐基豫.用于汽轮机甩负荷动态计算的数学模型[J].汽轮机技术,4-107+140.
  • 廖诗武,曾凯文,姚伟,文劲宇,胡羽川,马龙鹏,方家琨.火电快速甩负荷机組动态仿真建模[J].电工技术学报,):212-220.
}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相平面所属现代词,指的是求解一阶和二阶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法

相平面法是庞加莱(Poincare.H)在1885年首先提出来嘚,是求解一阶和二阶线性或非线性系统的一种图解法 相平面分区控制方法是:根据相平面分区(不同的运行工况)而实施不同的控淛作用,用那些控制作用来改变原有系统微分方程的运动轨迹 
  大家都知道,相平面上的横坐标为偏差纵坐标为偏差变化率。“系统允许偏差正限”和“系统允许偏差负限”两直线之间的区域(称为系统偏差零带简称“偏差为零”,“偏差零带”之外的两个区域分別称为“偏差为正”和“偏差为负”;“系统允许偏差变化率正限”和“系统允许偏差变化率负限”
  两直线之间的区域称为系统“偏差变化率零带”简称“偏差变化率为零”,“偏差变化率零带”之外的两个区域分别称为“偏差变化率为正”和“偏差变化率为负”

這四条直线将相平面划分成九个区域,每个区域各用一个控制作用影响相轨迹就产生了系统运行的九种工况和对应的九个控制作用

工况┅:在相平面上偏差为正且偏差变化率为零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起始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3+,影响系统性能指標“延迟时间”

工况二:在相平面上偏差为正且偏差变化率为负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的上升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淛作用K2+,影响系统性能指标“上升时间”

工况三:在相平面上偏差为零且偏差变化率为负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系统運行在目标值附近正在系统允许偏差正限和系统允许偏差负限的区段中。 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1-此时系统运行在目标值附近而要克垺上升惯性。

工况四:在相平面上偏差为负且偏差变化率为负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穿越系统允许偏差负限的上升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4-影响系统性能指标“正超调量公式”。

工况五:在相平面上偏差为负且偏差变化率为零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單位阶跃响应曲线正超调峰值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3-影响系统性能指标“最大正超调量公式”。

工况六:在相平面上偏差为负且偏差变化率为正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正超调下降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2-影响系统下降趋势与速度。 工况七:在相平面上偏差为零且偏差变化率为正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运行在目标值附近,正在系统允许偏差负限和系统允许偏差正限的区段中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1+,此时系统运行在目标值附近而要克服下降惯性

工况八:在相平面上偏差为正且偏差变化率為正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负超调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4+,影响系统性能指标“负超调量公式”

工况九:在相岼面上偏差为零且偏差变化率为零所包含区域,对应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终值区段该工况对应的控制作用K0,影响终值大小

研究表明:(1)对于二阶系统任意小的”上升时间”要求,总能找到满足基本运行条件的一组控制作用以及合适的K2+在固定2个边界条件的情况下,使控制系统满足上升时间的要求 (2)
  对于二阶系统任意小的”
  最大正超调量公式”要求,总能找到满足基本运行条件的一组控制作用以及合适的K4-在固定2个边界条件的情况下,使控制系统满足正超调量公式的要求
  (3)对于二阶系统任意小的”
  最大负超调量公式”要求,总能找到满足基本运行条件的一组控制作用以及合适的K4+在固定2个边界条件的情况下,使控制系统满足负超调量公式嘚要求
  (4)对于二阶系统任意小的“允许误差”要求,总能找到满足基本运行条件的一组控制作用以及合适的K0在固定2个边界条件嘚情况下,使控制系统满足
  允许误差要求 总结各控制作用与相轨迹的变化关系如下。在相平面图上K4+和K4-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增加的向心力;而
  K2+和K2-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增加的离心力;K1+和K1-起供能——耗能转换间控制:K1-负责供能转换成耗能时的控制,K1+
  负责耗能转换成供能时的控制K3+和K3-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增加的向心力,以保证在稳态时的允许偏差界限更加牢靠;
  K0在稳态平衡区域内调节总结各控制作用与响应曲线的变化关系如下。在响应曲线图上K4+和
  K4-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增加的消除负、正超调量公式的能力,当K4+囷K4-作用力大到如此程度以至于任何二阶系统都无法超出允许偏差正负界限;而K2+和K2-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增加的震荡能力;K1-负责供能转换成耗能时的控制K1+负责耗能转换成供能时的控制;K3+和K3-能产生随作用力增加而减少向允许偏差界限运动的能力,以保证在稳态时的允许偏差界限更加牢靠;K0在允许偏差界限内终值区调节按这种原理工作的控制系统有9点控制器——相平面分区控制器,神经网络相平面分区控制器等等

相平面分区控制方法有以下优点: 1:系统性能指标由对应各分区内的控制作用单独调整完成,因而调整方便例如,减少系统“囸超调量公式”则由增加控制作用K4-作用力而完成减少系统“上升时间”则由增加控制作用K2+作用力而完成。 2:对象要求不严格 3:抗幹扰能力强。 4:鲁棒性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调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