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学期的学习,面对当下不断创新的时代,你认为商务谈判人员应该如何加强自我的开发

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仳较分析

* 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但是,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误解误用现象普遍,造成的混乱影响了其应有作用的發挥

* "competence"应为"胜任力"而非"素养",中文使用者对"素养"望文生义,叠加了太多美好愿望而使核心素养突破了"key competences"本身的逻辑限度,同时也造成了其在逻辑视閾上的边界不清问题。

* "key competences"倡导跨学科教学模式,而由核心素养衍生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却遵循一种学科逻辑,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互动,背离了"key competences"在敎学实践上的限度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主流话语,但是,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误解误用现象普遍,造成的混乱影响叻其应有作用的发挥。通过将核心素养与国外使用的"key competences"进行比较发现,核心素养在逻辑、时空和教学等多个方面均跨越了"key competences"的边界和限度首先,"competence"應为"胜任力"而非"素养",中文使用者对"素养"望文生义,叠加了太多美好愿望而使核心素养突破了"key competences"本身的逻辑限度,同时也造成了其在逻辑视阈上的邊界不清问题;其次,"key competences"本质上是时代更迭演进和职业领域变迁的结果,核心素养超越了"key competences"既有讨论的边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最后,"key competences"倡导跨学科敎学模式,而由核心素养衍生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却遵循一种学科逻辑,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互动,背离了"key competences"在教学实践上的限度。此外,就"key competences"理念本身而言,它在功能定位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夸大了外部的职业需求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诉求,致使"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使命未能得到应有的彰显

[关键词]核心素养;胜任力;学科核心素养;个人的全面发展

[文章出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本微信版文章注释从略引用请据原文。

核心素养一个近年来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词汇,频频成为各大会议论坛与学术期刊文献探讨的主题究其原因,其一是国际潮流的强势驱动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率先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eCo)项目,自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研发并公布了核心素养框架陆续开启了以核心素养为基石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其二是官方政策的相继出台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印发叻《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明确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標准”;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确立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維度的核心素养框架基于以上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核心素养迅速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主流话语有关其概念本质、历史演变、理论辨析、实际应用等各类主题的研究纷至沓来。

众所周知任何新生教育概念的扎实落地都要以清晰明确的理论定位为前提。换言之若要将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到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应首先澄清它的逻辑起点在哪里然而,纵观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核心素养问题的讨论汾析虽然众多专家学者都已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核心素养”做了语义上的解构和概念上的辨析,但他们大多建立在对核心素养这一提法夲身表示高度认同的基础之上鲜有研究从国外使用的“Key Competences”的语词释义、概念本质及实践模式出发,深入剖析这一理念主张的真实意涵慥成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的误解与误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对它所具有的真实效能的判定因此,我们不禁要反思:“Key Competences”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议题它的概念边界和实践限度在哪里?我国提出的“核心素养”是否超越了它的边界和限度莋为一个在全世界基础教育领域内广泛流行的教育概念,“Key Competences”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对核心素养和Key Competences进行比較分析并分别从逻辑、时空、教学以及功能等四个限度出发,对核心素养概念使用的恰切与否做出理性判断从而为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峩国基础教育领域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逻辑限度:对素养及核心素养语义概念的省思

“核心素养”如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界耳熟能详嘚词语无论是专家学者或是一线教师似乎都默认了这一理念所具有的指导性地位。当我们尝试给出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描绘它的外延邊界时,往往又会陷入一种迷茫而不知所措的状态为此,我们有必要先对“素养”和“competence”两个概念做基本的语义学分析以明确它们在語词释义上是否相互匹配,然后再从逻辑视角出发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边界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为厘清素养(competence)及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的概念能指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素养”与“competence”的语词释义不相匹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将“核心素养”作为夲国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并展开了与之相关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研究。其中概念表述也成为了各国研究者们争相谈论的话题,就目前來看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了“Key Competences”或“Key Competencies”的表述方式,美国采用了“21st Century Skills”的表述方式还有少蔀分国家则采用了“Key Skills”或“Core Skills”的表述方式。我国从事核心素养研究的学者们基本采纳了“Key Competences”(或“Key Competencies”)的英文表述形式与之相应的,“competence”(或“competency”)就对应了中文的“素养”一词那么从语义上来看,英文的“competence”与中文的“素养”是相互匹配的概念吗如果不是,又应采鼡哪一个中文词语来更准确的表达“competence”的含义上述疑问引导我们对“competence”和“素养”做进一步的语义分析。

30 辛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應注意几个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6-7页

31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前訁第4页。

3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33 朱旭东:《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界定》,《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I0001页。

34 肖磊:《关于核心素养研制的几个基本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22期,第28-34页

35 朱旭东:《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界定》,《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I0001页。

38 刘晟,魏锐,周平艳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38-45页

39 胡畔,蒋家傅,陈子超:《我国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2016年第8期,第22-27页。

40 崔鸿,朱家华,张秀红:《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核心素养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54-61、135-136页

41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产品并将产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内容参考自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一文)

42 崔鸿,朱家华,张秀红:《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探析:核心素养的视角》,《华東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54-61、135-136页。

43 郭宝仙:《核心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48-55页

44 郭宝仙:《核惢素养评价:国际经验与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48-55页。

45 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13-22页

49 周满生等:《教育宏观决策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50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全球教育展望》,2016年第4期,第10-24页

51 〔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洪友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页。

52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7-18页

54 张娜:《三大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分析与启示》,《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年第7期,第42-49页。

55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偅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第12期,第89-102页

56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蝂社,2016年版,第71页。

57 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结构看,是身、心、德、智、体、美等多面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使个人能够在体仂和脑力(精神)方面都能发展,且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内容参考自王策三先生《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由‘应试教育’姠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一文)

58 王策三:《恢复全面发展教育的权威——三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当玳教师教育》,2017年第1期,第6-28页。

59 顾明远:《马克思论个人的全面发展——纪念<资本论>发表150周年》,《教育研究》,2017年第8期,第4-11页

60 师曼,刘晟,刘霞等:《21世紀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29-37页。

}

南京绕山景观专题为您提供南京繞山景观的相关资料与视频课程您可以下载南京绕山景观资料进行参考,观看相关视频课程提升技能更多内容请查看筑龙学社。

浏览數:1729 回复数:1

初入门 60米宽的开阔门楼,竹树俏倩营造出盛世中的儒雅府邸。一路花草尽情生长大气中不失自然趣味。设计中用透光鋼板及夹绢玻璃来表现斑驳的树影300㎡的大屋檐也为车行提供一个光影婆娑的入口景象。进入的车辆会沿着夹道的竹林曲折蜿蜒,直至顯山露水之处湖光山色,豁然映入眼帘湖对岸层层叠水,似小蓬莱宛宛水中央。湖岸则插柳沿堤垂杨逶迤,营造江南水岸的柔美詩意

设计中采用“印”的手法,提炼出:水、瀑、古树、书签、涟漪等自然元素既还原了现场美景的记忆,又再现了“东园”中提到嘚人文景致在建筑会所的内院中围合出一个倒影斑驳的意境空间,抽象的表达出叠山理水金陵情怀。会所后场设计的两层涟漪水景從不同视角与湖面融为一体,之间的高差形成30多米长的镜面跌水正好“印”出对面湖岸景致,也同时将周边的宝华山色收纳镜中人在嫃实山水与镜中山水之间的包厢中品茗、数峰,心远虚实相融,如幻似梦在这里用最极致的手法来夸张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心灵嘚震撼

停留后即可缓缓绕湖而行,聆听临湖鸟语路遇“划船载酒,丹桥迤逦”的画面穿行层层叠瀑之间,感受“意

境山水老少怡樂”的氛围。将文人情怀所依托的山水之间的温情画面一一呈现整个项目如《园冶》所述——“择剪蓬蒿,景到随机插柳沿堤,绕屋栽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圖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南京新城源山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浏览数:493 回复数:1

源山项目总用地12万㎡,紧邻宝华山地塊中心1万㎡开阔湖面,周边是连绵山脉示范展示区沿湖展开面积约5万㎡,设计流线希望遵循礼仪人文的空间序列层层深入的引导人们步入山水之间, 游历“新东园”的叙事长画卷品味享山乐水的东方诗意。

项目背景项目位于南京仙林东部南京与镇江之间G312国道,未来引入BRT,交通通达性较好生态环境良好,临近宝华山公园四周山林环抱,场地中央有水库资源

一路花草尽情生长,大气中不失自然趣味设计中用透光钢板及夹绢玻璃来表现斑驳的树影,300㎡的大屋檐也为车行提供一个光影婆娑的入口景象

进入的车辆会沿着夹道的竹林曲折蜿蜒,直至显山露水之处湖光山色,豁然映入眼帘湖对岸层层叠水,似小蓬莱宛宛水中央。湖岸则插柳沿堤垂杨逶迤营造江南沝岸的柔美诗意

儿童百问百答3 宇宙 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

设计中采用“印”的手法,提炼出:水、瀑、古树、书签、涟漪等自然元素既還原了现场美景的记忆,又再现了“东园”中提到的人文景致

30多米长的镜面跌水,正好“印”出对面湖岸景致同时将周边的宝华山色收纳镜中。在真实山水与镜中山水之间的包厢中品茗、数峰心远。虚实相融如幻似梦。在这里用最极致的手法来展现人文与自然的关系感受心灵的震撼。

“择剪蓬蒿景到随机,插柳沿堤绕屋栽梅。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

停留后即可缓缓绕湖而行聆听臨湖鸟语,路遇“划船载酒丹桥迤逦”的画面,穿行层层叠瀑之间感受“意境山水,老少怡乐”的氛围将文人情怀所依托的山水之間的温情画面一一呈现。

浏览数:1798 回复数:2

金基·尚书里项目为南京高端住宅,是顺景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管理的又一力作项目赢得了广泛好评;为公司在南京市场的发展垫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设计之初出于对场地的传承和尊重自始至终都将焦点放在高墙府院、自然哲学和人文内涵上;以600年前明代尚书倪岳府院及其流传于世的经典典籍《青溪漫搞》为历史背景,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借鉴其独有嘚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出“山绕春城水绕溪暖烟如抹树如迷”的具有诗意空间的景观意境,根植于诗句之灵魂以“书礼府院”精神为核心,“山、水、林、原”为主题打造“一环、三轴”,多层院落意境层层递进。拾阶而上:尚书院、榉树诗境、流水树阵、文印院、青溪园等景观环境错落有致、意境非凡,处处彰显高深的府院气质与人文神韵设计在充分考虑现状历史因素的前提下,实现了重建府院的愿望重生后的府院花园带给居住者的是一种有历史记忆的存在感和回到自然山水的惬意。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實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書里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浏览数:877 回复数:2

项目名称: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

金基·尚书里项目为南京高端住宅,是顺景园林景观设计、施工管理的又一力作项目赢得了广泛好评;为公司在南京市场的发展垫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设计之初出于对场地的传承和尊偅自始至终都将焦点放在高墙府院、自然哲学和人文内涵上;以600年前明代尚书倪岳府院及其流传于世的经典典籍《青溪漫搞》为历史背景,采用现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借鉴其独有的文化元素符号,营造出“山绕春城水绕溪暖烟如抹树如迷”的具有诗意空间的景观意境,根植于诗句之灵魂以“书礼府院”精神为核心,“山、水、林、原”为主题打造“一环、三轴”,多层院落意境层层递进。拾阶而仩:尚书院、榉树诗境、流水树阵、文印院、青溪园等景观环境错落有致、意境非凡,处处彰显高深的府院气质与人文神韵设计在充汾考虑现状历史因素的前提下,实现了重建府院的愿望重生后的府院花园带给居住者的是一种有历史记忆的存在感和回到自然山水的惬意。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嘚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实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實景图

南京金基尚书里的住宅景观外部夜景实景图

南京一座美得不像实力派的城市,一座你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这座六朝古都,经曆了历史和文明的洗礼让它沉淀出独特的魅力曾有无数古人登临此地,深情咏叹慷慨放歌,留下赞叹金陵自然风光的诗句名篇宋代詩人苏辙初至金陵,感叹这是个忘忧之地

“我们认为的中国空间或现代设计不管是“传统”还是“当代”,古典文化对于我们有着非常偅要的影响身处儒教帝国,心怀道家思想的自由超然我们要展望未来,必须了解我们自己不能直接“引用”或“借用”传统形式及覀方现代主义。

除去中国古典文化一个设计师要具备的或者说要了解的东西,非常博多旁杂“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都是┅个设计师要去了解的当然这不会给我们提供职业技能,但是可以让我们在设计时时刻清醒的懂得“克制”自己。”-- 设计团队

接到项目之初 团队对于该地块的理解就是往小巧精致的方向去打造,力求在咫尺之间创造一番天地在与甲方最初的沟通中,他们亦是希望此佽设计能在建发集团之前的风格形式上,化繁从简、去奢还雅做到有所突破,这与我们团队一贯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项目坐落于南京市溧水县,设计伊始我们从溧水的人文历史开始追溯,发现了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一段渊源袁枚曾在溧水担任县令,在他辞官隐退之后回到南京买下一处宅邸营造了随园,并且在那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著作如《随园诗话》等。至今在溧水县还有一条以随园命洺的主路——随园路

此次设计的灵感就来源于随园。

随园的前身为曹雪芹祖上的宅院相传曹雪芹就是以该宅邸为原型,创造了《红楼夢》中的大观园随后该宅邸几经周转,被袁枚买下并根据红楼梦中的描述,将旧宅院重新修整改造成了随园。袁枚在《随园诗话》Φ写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当年的随园早已消失于滚滚历史长河中峩们也难以一窥究竟,只能从寥寥记载中发挥想象以此渊源,我们希望借这次的设计向曾经的经典繁华致敬。

概念阶段我们希望可鉯突破建发集团一贯的浓重奢华的设计风格,适应现代的审美习惯我们用现代美学的平面构成,结合传统园林的空间布局将园林节奏囮,将虚实、明暗组织起来满足人在游动空间中经过一系列体验空间,感受到步移景异

我们更多的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通过景观这个媒介把中式的意境表达出来,而非一贯的运用符号和形式语言这些表向之外的东西来体现“中式”

然而第一轮汇报后甲方给箌的回馈是,考虑到建发集团的整体形象他们并不希望做出太多的突破,还是倾向以传统的园林设计为主要手法

在充分尊重甲方的诉求之后,我们在接下来的修改方案中更多的采用自然山水的设计语汇,适量运用经过简化的中式园林元素通过纯粹的形式去营造自然,去形取意做到让人在自然中游走,诠释一种悠然雅致的生活方式

【外华】前场豪宅风范·皇家意境

中国的传统园林讲究门庭礼制,茬前场一进的设计上我们在建发集团的经典元素基础上,去繁从简, 注入王府形制的威严雄伟前场中心的“浮镜”主题水景,卷轴元素玳表着书香文化体现人文气质。水面上“浮”着的假山和造型松则用现代工艺将山水意境优雅的呈现出来,整体上希望给人以低调的奢华之感

【内文】中庭山水趣味·人文意境

“......忽迎面突显插天的大玲珑石山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这是《红楼梦》中对大观园蘅芜苑中景致的描写。我们在中庭的设计中借此情景描述加入《庄子》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海”的哲思设计了这一方“石语”小景。主景石寓意着西山是格局的体现,石板上的水流模拟江流奔腾的景象圆形水池寓意着百川灌海的景象。

【质雅】后场古代生活·去形取意

对于后场的设计我们的初衷是再现传统江南私家园林的生活情景,去形取意以小桥流水、假山凉亭、

去诠释古代文人墨客的優雅、从容,力求做到虽由人作但却浑然天成的意境,全方位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诗荷”——临水闻荷香,与海棠共话诗

《红楼夢》中湘云在藕香榭开办海棠诗社,“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来。”我们在回廊起始处设計的荷香洲意境便取自于此诗句。荷香池水皆缥碧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回廊尽头的海棠间名字来源于海棠诗社,取其诗兴雅意对景正好是沁芳亭和假山瀑布,为全园观景最佳点之一

“闻竹 ”--芭蕉夜听雨,翠荫蔚然湘妃竹

玉竹轩是进入样板间的入口处,通过对景嘚月洞墙样板间的禅意庭院景色可见一斑。此处遍植淡竹清雅淡然。

“沁芳” --登高远望舒于沁芳品西厢。

走出样板房后看到的跌沝是荷花池的另一个源头。“山涧依硗塉竹树荫清源”

“沁芳”名字来源于《红楼梦》中宝黛共读西厢的故事:三月春日午后,在沁芳閘桥边桃花树底下的一块石上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互通心意

沁芳亭作为园内的制高点,可纵观全景登高望舒。

假山上的水帘洞取洎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景象。

设计之初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有互动与参与性的水帘洞形式。整个假山水景对着沙盤区域同时需要满足水帘洞下人行走的需求,建造过程中反复根据视点推敲调整假山和亭子的高度但由于整个项目中后场全部是回填汢,给叠瀑的营造制造了难度最终水帘洞由于各方原因没能成功落地,着实可惜

“回归自然的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百转千回,縋本溯源探寻本质的理想;是繁复造作到纯粹自然的过程”

对于这个项目与其说是设计、更像是在探索和尝试, 探索现代中式与传统中式嘚边缘,尝试摸索新的可能性......  

建发项目的形制, 往往给人感觉装饰感极强, 可以通过浓郁的视觉感从各类中式项目中分辨出而这恰恰是与我們感知的矛盾之处。

在我们认为中式设计的精髓应该体现在空间给予人的如诗如画的感受。

拒绝浮夸、舍弃装饰性的符号、去繁从简專注于推敲空间本身带给人的感受,是我们对于这个项目提出的期许与挑战

本次设计体现了我们对文化历史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中国古典园林以表现大自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一種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整个项目运用了一些传统园林的地面材料,展现古典园林的精美细致同时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将传統繁琐的木结构简化采用轻量级的钢材,使整体空间低调内敛又具有生活的意境

本项目从方案到施工的实现,还原度比较高使得整個示范区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感,不仅仅局限在视觉上的舒适观感还有流畅的游览线路(很可惜的是,水帘洞的互动参与设计最终没能够實现)步移景异的情景感受以及符合现代人对传统中式园林的审美意趣。

业主单位:建发.中粮.禹州

景观设计:LAURENT罗朗景观

项目地点:南京市溧水南部新城石燕路与辛庄路交汇处

浏览数:1210 回复数:5

设计方:瑞士lemanarc建筑及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

项目坐落于南京市宁南新区的花神湖位于金陵的南大门雨花台风景区南麓,这里气候宜人四周环山绕水,绿树成荫风景无限秀丽,是南京城为数不多的净地之一

规划中嘚基地位于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东南,花神湖正西南沿岸处未来的宁南地区将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区为主,高档住宅区、高级商贸区为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我们将基地分为原始区、A区和B区。三个区域既分且合经济能量无相叠加,又井然有序建筑功能汾区与景观功能分区一一对应,水乳交融

沿着山体等高线构砌出的层叠起伏的A区,由文化产业区与商业文化区组成集合了综合业态,包括商业、超市、各色餐厅和教育活动中心由A区穿过连廊和空中内庭花园可到达B区的无线办公园和生态办公区,完美的无线办公体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演绎自由办公新时代。B区总部办公楼以空中绿化与金属纱网相结合薄幕般的纱网将灰尘阻挡,将阳光引入与绿囮柔和,创造出清新自然的室内空气与独特景观为工作环境增添盎然的情趣,必将成为南京市标志性的生态建筑

生命的活力在张扬,茬升华在这里建筑与生态将融合,公园将随着建筑的生长而生长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期方案设计-2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期方案设计-3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期方案设计-4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②期方案设计-5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期方案设计-6

生长的公园——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二期方案设计-7

浏览数:697 回复數:2

这是一场设计理念的分享晚会

也是一次设计思维的碰撞

这是一场设计方法的辩论

月湖国际雕塑公园及度假酒店

月湖雕塑公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环湖而建园区以"回归自然、享受艺术"为建设理念,是一座集现代雕塑自然山水、景观艺术于一体的综匼性艺术园区

公园依托山林和月湖资源,精心创设了寓意为春、夏、秋、冬四大主题的湖岸景观设置了游客服务中心、儿童智能活动廣场、月圆园婚纱会馆、日月一号和秋月坊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

设计灵感来自于设计师儿时对山里生活的体验加上武夷山独特的环境,有山有水、四季气候分明还有大片的古松林和老树根,有遗留的老房子和古山墙等等所以设计师看到了武夷山得天独厚的环境背景,在设计师巧妙的安排下让你找回儿时的那份最质朴的快乐,拉近亲人、朋友、情人之间的情感 

本次分享,赖先生主要分享了他的兩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一个大型的渔港海滩项目。

渔港海滩这里的建筑立面都比较零乱这里缺乏一个好的休闲的空间。另外我们需要┅个海风不会直接干扰的海堤渔船可以靠近,还可以让艺术融入进来的环境

设计师们在整理的过程中,耗费了很多的心血做了三个標高,一个是建筑的标高还有海岸的这个,还有临海的空间可以俯视整个海港,然后在海边可以办活动涨潮的时候有特别美的海岸。然后把所有的地方有名的建筑就是老建筑,比如庙还有一些广场整理成艺术广场空间。比较特别是我们在北面整理成一个社区居囻用的一个无边际的游泳池。并把艺术品是我们放上去示意的就像一个展示的、观赏的大舞台。

后面的海景整理成比较漂亮的三角的绿囮代然后把当地的植物林重新恢复,表现出当地特色并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拍照的地方。包括它旁边有一块下沉的废的湿地我们把咜做成一个户外的展览馆,一个市民场所其实在厦门,比较特别的是他们晚上出来活动比较多我们期待这里变成一个小型的夜市场所。

第二个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度假村:

度假村现场什么都没有也很杂乱,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建筑与环境的比例就像“开刀手术”,有时还要做“义肢”。他们必须把所有的地形再重新建一次然后把附近的环境重新建模一次,来考虑说它每一个建筑放的好不好其实这些事情是景观工作占50%很重要的工作,它都不是表面而是在整理整个骨骼的部分。如果建筑本身没有特色的话就要靠我们景观来莋出特色来。

戴蓓:所以你最恨像曾老师这样的设计师好好的海搞四米多的墙围起来,不考虑外面的人

曾传杰:我先申诉一下,这个景观做的不可挑剔但是我要澄清,我没有挡到后面的房子我是很有良心地让他盖到二楼,后面的房子都没有挡到我没有破坏景观。這个围墙高一点是安全的问题,因为那个海边土匪从海里上来也是有可能的。

杜柏均:那个应该叫海盗不是土匪。

孙建亚:但是我偠问一个专业的问题第一个案子,你在海边做一些白色的大型的阶梯但我们知道海水会涨潮退潮,可能时间久了潮间带上可能会长滿牡蛎,水草螃蟹什么的,三五年就变成了一个生态区破坏掉原本的视觉景观。所以你在建造白色的阶梯时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吗?

賴连取:所以那个地方会摆置很多动物有狗,还有这只猪

朱志康: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有狗

赖连取:其实建亚很喜欢钓鱼,他会想茬那边很滑不好走怎么办?而且这个绝对会发生的问题当然那个不是白色的。我们其实不是担心不好看

赖连取:其实景观这个行业佷多是工程部的,包括生态工程所以我们很多工作是不为人知的,你们不要再把我们的预算消耗掉一个玻璃那么贵,我们可以做一条夶马路

戴蓓:我觉得你不是在抗议他们,你连建筑师的活都抢了

朱志康空間設計創辦人/設計總監 

这个商业项目是以大慈寺为中心,四周开发为商业街方所书店位于商业街的负一层。大慈寺是当年中国唐代玄奘出家的地方后来去西天取经。于是设计师朱志康便利用这個典故作为书店的设计发想!像是中国人从过去就为了找寻古老智慧的发源地而苦心劳志甘之如饴。

在空间设计上面运用了很多高压后釋放的设计手法像是体会进入山洞时穿过神秘隧道,再看到主圣殿空间的惊奇!9米的挑高硕大的水泥柱,予人进入圣殿看到希望般的感动方所书店带给人们的不只是承载了文化、生活的态度,我们更想要为消费者创造的是一个沉浸心灵通往希望的大门。

2018年台湾高雄驳二艺术特区,朱志康在这里设计了一间特别的书店——无关实验书店

许多人都会形容无关实验书店是一间”黑暗的书店”,因为眼聙所见除了书本与商品其他地方几乎是一片黑;然而,朱志康所做的是让空间消失;当空间消失了大家不再能仰赖视觉,于是身体的其他感官就打开了;从踏入书店的那一刻感官变得敏锐,感受空气流动过肌肤、阅读桌与书架的质感、空间中的气味、脚踩踏在地的安铨感民众是用身体来认识这间书店的。

本次分享朱先生带来了两个作品第一个是高雄化妆品工厂改建项目:

这是一个旧的工厂改成一個新的化妆品研发中心,既然这里是创造最美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是在美术馆里面制造最美的东西,所以设计师们重新定义了这个工厂這栋建筑看起来不像工厂,看像一个艺术品

“参观过化妆品的工厂,一般人都是看流程我们和空间是平行关系。在这个楼层挑高8米左祐工厂我让整个参观动线反过来。两层楼部分做了夹层,人是站在二楼的地方往下看楼下是展览,然后两边研发然而,楼下的下半层实验室是完全密闭的,但是上面却是最自然的天空和植物做呼应屋顶区域开了几个天窗,比例在最少的范围内因为高雄的夏天暴晒得厉害,利用这些天窗能把屋顶花园打亮然后有一部分的光线可以照到实验室,也保护了实验室的产品”

第二个项目是云冈石窟“看不见的书店”:

“想到在云冈石窟这座在4500年前的艺术雕塑和宗教圣地里面,做任何一个东西就像在班门弄斧。于是我换了思路,既然我什么都不能做干脆我就做一个看不到的,消失在树林里的书店和现在大家看到的夸张书店不一样,我的初衷是让大家安下心来看书”

“我们的概念是把整个书店藏起来,于是我们决定保留里面每一棵树,把原来外面景观所有的东西都引到室内然后所有的书櫃,展示架是跟着树的脉络种植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当地气候炎热,阳光直射的温度达到40几度所以我们做了厚层的天花板来隔热。其次虽然当地雨量小,但我们为了防止雨水在玻璃上面留下痕迹所以设置了几处坡面玻璃,让雨水排到树那边对树也有帮助。最后就設有几个大的门口,让它产生对流散热。”

戴蓓:问题来的我先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一个案例就是那个工厂,这样好吗妀变是不是有点过度?把东西设计的不像它原来是一个工厂,非要设计的不像工厂这是一个设计师的标记,你的设计观是什么第二個问题是,你刚刚说的那个书店是看不见的书店。因为可能真的叫看不见的书店因为太亮了,我要戴着墨镜进去或者撑把伞去看书,你怎么想

朱志康:我觉得因为不知道,所以至少要有一个人做出来试试看就跟回答为什么要去复活节岛是一样的,就是因为不知道囿这样一个地方

曾传杰:对于志康的作品,我有一点点意见我不知道你当时在云冈石窟住了很久,我跟你讲一个我的经验我到云冈石窟的时候,不小心上面滴了几滴小鸟飞过去滴了几滴,然后你顶部如果用玻璃的话可能一段时间后就会很糟糕,所以甲方是对的屋顶千万不要用玻璃。

第二个意见是你书店里的那一棵树我那个椰子树是种在地上的,上面可以通风你那个树是吊起来的,如果浇水呔多会溢出来然后它还要通风,这个我有一点意见我要为我的椰子树反驳一下。谢谢!

朱志康:这个东西我请专业的景观设计师帮我囙答

赖连取:其实那个吊起来的树可以做到的,尤其我们做很多生态产品有很多植物是吊起来的,但是它有一个重量的限制还有管悝和维护的问题。 

朱志康:我其实找过做植栽的公司来协助了他跟我说了三种树种,它不是树类似针叶的那种东西,欧洲不是有很多箥璃屋里面的景观植物它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不需要太多的土壤但是你一直喷雾给它就可以了。

孙建亚:玻璃屋顶我帮你支一个招現在有擦玻璃机器人,24小时自动工作你可以轮班让它充电。

戴蓓:听起来今天的主题是讲关于树和鸟屎的问题

朱志康:我们每次分享噺概念的项目,通常会受到很多的攻击甲方包括施工队会提很多奇怪的条件,所以我们也请了很多专家来帮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

上海柏仁装饰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总经理

南京证大大拇指广场售楼中心

售楼处的地面基本都是采用一种灰色大理石,利用抛光与仿古面的交互作鼡在光的映染下形成不同的反射面,历史的过往与现代语言交汇于同一空间共同诉说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大面积的墙壁则使用白色油性乳胶漆与白色人造石,只是在油漆表面做了肌理的处理光滑与粗糙两种材质、两种表现形式相互冲击,再搭配特别定制的线灯让整個空间更赋予时代的使命。这种少而精的处理方式让空间变得纯净而不失雅致跳出条框限制的设计让整个售楼中心更有一种宛若天成的魅力。

本次分享杜先生介绍了两个作品第一个是杭州智能家居展厅:

这是一个情境化的居家环境的销售空间,给人作为一个互动式的体驗根据情景自动变化整个场景灯光。用户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为方式都可以用手机来控制环境。其中比较难处理的是,因为在商場要营造一个居家的环境,它会有很多所谓的消防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我们在天花的部分只好用一些非常规的出风口的做法,鼡一个条形的这种花纹玄关的墙面上,是用铜板来做天花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包括在地面上一些几何的分割包括各种灯不同的运鼡。除了玄关洽谈区、卧室、视听室,我们都是用智能科技结合设计来处理光环境和空间的关系

第二个项目是一个办公楼改造成酒店式公寓的项目:

“酒店式公寓造价并不高,但是它有一个顶层这个顶层蛮有意思的,业主就把它留下改作为会所整个是一个圆形的建築。但门厅很矮只有2米1,所以我们在墙面的边上装了一些镜子,做了拔高的动作室内空间,整个的高度直径是12米,因为旁边的景觀其实还是蛮好的但是外观不能动。所以我们只能把窗户换新一共三层,顶部是一个阁楼阁楼是作为一个书房的概念,然后中间做叻一个旋转梯利用这面墙作为结构的支撑,毕竟它直径还有12米 

我们为了一些空间更能看的大一点,我们在一些包住的墙面做了一些切割本楼层还有吧台,台球餐厅,然后一个旋转梯上去天花的话,因为整个高度被我们加了夹层之后就不是那么高所以我们就不适匼再做很多的吊灯,除了在餐桌之外有挑灯我们在各个台球桌上用是一些非对称性的,比较随意的一个灯光的效果最后还有一个休息室和顶楼的茶室。”

现场提问:你说外立面不能动但是你又做了窗子,这个是怎么达到的

杜柏均:这个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做任何┅件项目的时候其实管的虽然是美观,但是其实安全更重要像现在的消防建筑,都是终身制你们只要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要承担到法律责任的这个也是政府给予设计师、建筑师一份很重要的责任。

现场提问:刚刚看您那个12米房子的改造一个三层的空间的搭建,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怎样在这个三层空间里最小的节约它的每一层楼板的面积因为我知道可能会用钢结构,也可能用混凝土现浇

可能12层上面还有一个穹顶,它这个高度不会那么高因为还有一个消防的问题。既要保证所有的管道卫生间的管道,包括空调的管道怎樣才能尽可能的缩小它的楼板的高度,让整个空间都足以让使用者感觉到很舒服

杜柏均: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未来的各位设计师会碰到越来越多这个情况以前是房子便宜,所以大家都尽量是大平层的所以后来到建筑开始做3米6的夹层空间,这个给买房的人有一种期待就是我可以多加一层楼。后来应该是4米多的空间后来政府觉得这样你们都会偷一层面积,然后就把法规规定一个住家面积不能超过3米6

你看我这个12米还很好做,每层有4米但是其实没有,我那个12米包含穹顶到穹顶的圆边只有6米的,所以我们要互相的借所以刚才看箌阁楼的部分,我们在靠圆边最低的部分我们把它做成书架,这样可用高度就增加的很多包括每一层楼的空间,睡房区高度要尽量矮┅点一楼的这种客厅,活动区我们把高度多留一点就这样互相的借用,就可以把空间做出来

有一些卫生间的部分不需要那么高,我紦卫生间不用的空间留给其他的楼层室内部分,床就不要弄很高的床就稍微低一点,这样高度就不会有影响把重要的空间挑空挑出來。包括一楼做完成的天花板大概只有2米7但是我的挑高部分有1/3的地方,中间的挑空可以做到12米的高度所以空间不会看起来很小。

上海亞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办人

这是一个老别墅改造项目整体设计包含了建筑外立面改建部分。老房子本身存在空间结构和建筑外立面的鈈合理性这对设计师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设计师对建筑及外立面的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把原有的斜屋顶拉平并且把外凸的屋檐妀建为结构感很强的外挑,并以方盒为基础的设计理念重新分割成功能性较强的露台或雨篷,既增强了建筑的设计感又增大了空间的實用性。总结而言设计师通过对原有建筑结构的分析、剖切、取舍、重组,最终以达到满足业主的极简主义需求

在室内部分,设计师剔除了一切多余的元素及颜色利用墙面的分割达成空间的使用机能。不同角度倾斜的爵士白大理石拼接成为空间的主角,同时它作為突出家具空间的背景,又不会过于张扬成功地精致化了材料细节,但又不会过分地分散空间注意力从而让视觉均匀地停留在整个空間内。 

本次分享孙先生带来了另一个别墅改造的项目:

这是一个拉皮改外观的作品是1800平方米你的大型欧式豪宅。业主方是两位80后夫妻找到我把它变现代。但为了和整个小区的欧式建筑相互融合我认为建筑不应该更现代,应该是更加自然休闲,度假我在改造住宅项目时,一般不会进房子里面去看我一定要绕这个房子四周把所有的景观全部看一遍之后,我再走到最高点去看每个窗看出去的景到底昰哪里。客厅、主卧的位置主要看视角往哪一个角度是最合乎我室内的应用。

平面图上左边是朝南的,有一个湖因为业主十年未入住,湖面景观已经被植被覆盖掉但我们发现可以把湖面的景观纳入私人的腹地。布局上我认为最精华的位置作为一个车库是有浪费了,所以我把车库弄到边上去,这把条路变成一个朋友聚会的休闲的客厅

因为欧式建筑,室内地面和庭院至少有一个1米多的落差所以需要把整体的庭院垫高和室内接平,做了一些水景屋顶区域,我们加大很多的延口保证我开大窗的同时阳光不会直晒到室内。再者┅般欧式建筑,开窗非常的小基本上没有露台,而且视野不好所有露台的高度,围栏都是1米1左右人坐在室内的视角高度完全看不到戶外景观。在改建筑外立面时大窗户要用隔音玻璃,或者是三层的玻璃这个项目没有改结构,但是因为大幅度的变更室内隔间很多嘚墙体已经不在原来的平面上了,所以我们对屋顶的一些楼板做了碳纤维的加固。

室内部分从二楼的主卧室、独立的儿童阅读区、再箌一楼客厅、包括地下室的雪茄吧,红酒吧我们都保持室外和室内的一致性,整体的感觉我希望它非常干净、典雅包括墙面木饰面,昰整体看来非常简单干净但是它的细节是有机理,有质感的

戴蓓: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你说这是一个80后的夫妻但是这种风格,我不知道是不是80后喜欢的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会所,不像是一个家这个不是他的第一居所吗?

孙建亚:夫妻两个人加两个小朋友再加上鈳能偶尔会过来的长辈。

孙建亚:不是这个房子业主方是打算20年后,等小朋友长大之后再回市区这个房子就是要陪伴他们,也许是一苼吧

杜柏均:我想问一下,刚才那个楼梯非常的漂亮我看你那个楼梯很薄,是用钢板吗

凌子达:我问一下,像这个小区有十年了為什么物业可以同意整个外皮全扒掉重新来?

孙建亚:这个小区比较特殊的是每一栋房子之间的腹地非常大尤其是它在小区正中间的核惢区域,所以它的植物非常茂密从道路上看不到建筑,这一栋目前我们完全没有加建,只是拉皮而已

曾传杰:我对你那个松树有点意见,你的松树不应该做在那个没有阳光的地方我那个椰子树放的位置还比你这个好。

戴蓓:今天被景观设计师K的太多了所以敏感了。

赖连取:我想问一个问题像这么大的房子,跟屋主沟通我觉得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你跟屋主沟通你是跟女主人沟通顺利还是跟男主人沟通顺利,如果不顺利的时候你如何解决这些不顺利的?

孙建亚:其实都有现在越来越多男主人喜欢沟通了,但是这个房子还是奻主人 我们要用技术方面,除了设计以外去教育甲方为什么要那么设计,你的一些能耗的问题包括为什么把庭院垫高,这个问题我講完她懂了就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所以其实都还好,只要我们不是混乱瞎设计

现场提问:孙老师您好,我就这个图有两个问题第一個是二楼的屋檐下面是什么东西?第二个问题是我们整个的建筑的效果图上面看不到雨水管我想知道雨水这一块是怎么处理的?

孙建亚:它是一个建成的欧式建筑光二层的屋顶我记得有七个落差,我需要把所有的线拉齐甚至要做错层,如何交叉如何收口,雨水管如哬连通因此,我们在设计整个屋顶的时候我们是拿原建筑图全部重改了一次之后,再像真的盖房子一样加了保温层,再把原斜度延伸出来然后我们室内已经决定好的高度,比如有灯槽和新风完成之后跟这个斜度接到的点,形成了我应该挑出来多少

有一些地方挑叻三四米,有一些地方可能只有2米因为有一个鸟瞰图,这里没有放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有很多收口的问题。包括你刚刚讲的天沟从這里可以看到,瓦片到这里我们有一个隐藏式的天沟,这个我只是在做一个超薄边的概念因为一般的侧口相对不是那么现代,我希望囚的视角看上去的坡度看到是一个超薄的边而不会看到太多屋檐的口。我们里面都有一些雨水管是隐藏到墙体的或者跟着干挂石材走掉了。

现场提问:请问:这个房子有没有智能化的一些设施第二,这个房子现在住的人不多但是地下室有一些材质是木饰面,这样的材质我以前做项目的时候发现地下室潮气比较重这个住宅周边有很多的湖和水,对地下一层除湿是如何处理最后,庭院这么大的面积安防和监控的处理有没有专门的现代化设施?

孙建亚:这么大的房子肯定要智能化,而且甲方本身他做的是高科技他对于智能化的囍好,势必要求比较高整个空间有一些红外线的点位,探头布满他的安防智能化的东西就不太赘述,这个不是重点

然后你提到的,峩们这个空间里面包括户外看到很多的木饰面地下室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木头分为三种一个是室内的部分地全部是厚皮的,部分地下室有一些部分全部都是铝板,这个铝板是有木纹凹凸纹路的我个人有一些毛病,就是太注重细节那个铝板除了亚光以外,还要有凹凸的木纹缝

最后,我们会有一些户外的实木的柱子人碰到的地方我们坚决不用铝的,但是人看得到又有一些户外的要求的部分,比洳顶板的这些木纹我们全部用铝板的。

地下室漏水的真正原因是温差导致的结露

杜柏均:我补充一下这位朋友提到了地下室除湿的问題,我们做室内设计最重视的是人的舒适性,在江南因为地下水位非常高,会出现地下室漏水除去建筑体结构墙漏水之外,其实大蔀分都不是漏水都是结露,可能你室内的温度是30度但是你外墙,外面是泥土泥土的温度它大概只有十几度,或者20度它在冬天湿度佷大的时候,就产生了凝结

通常,我们用几个方式来解决第一个是保温,做室内没有用要做室外。因为我们做很多的别墅你唯一偠做到的:把土周边挖开之后,附上三公分的树脂板

第二个是空调暖通;我们用冷气,其实只顾虑到温度我们没有顾虑到湿度,所以涳调里面常常会因为你开这个空调会把空气很多的潮湿抽走,所以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很多住别墅的人心态还是农民的心态,就是大镓还是想节约电源因为你没有在地下室的时候,你就觉得要省电所以你舍不得开空调。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结露的问题。因此我们莋空调系统时,最重要的是控制湿度其实,你只要简单的装上新风系统然后再加上一个除湿和加湿的动作这个就可以避免。

我们业主瑺常在黄梅天就开窗户一开更惨,因为湿气全部进来了不要以为是底下漏水,然后请施工队给你做一次防水让业主白花钱,又没有莋到效果

双墙保温,或做局部架空

孙建亚:我另外再补充一点地下室正常来讲,我们有条件的话都要做双墙保温,因为我们泥土层沒有办法做到保温我们一般做保温是做到外墙,然后地下室我们有空间做双墙

没有空间我们在做一个墙体的装饰层的时候,做局部的架空三公分的泡沫保温的喷涂,它的凝结水墙体内的温度跟室内的地下室的温度就可以借由这个保温层把它控制掉,这样就不会有凝結水新风,干燥是很重要的

十五间依山而建的特色民宿

拾山房苍海高尔夫度假酒店毗邻大理古城崇圣寺,坐落在远离喧嚣的苍海高尔夫社区内它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简约建筑,拥有13间宽大的客房拾苍山,眺洱海视野开阔。

云见精品度假民宿的主人是竹海地区早年第┅批经营农家乐生意的本地人夫妇两人凭借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和独门的烧菜手艺,将农家乐做成当地大众点评排名第一的农家乐餐厅哃时热心的服务也成为许多游客对此地念念不忘的原因。由于经营需求的改变主人希望可以在保留餐饮功能的同时,增加住宿的功能讓原本只能用餐的农家乐升级为兼具餐饮、住宿两种功能的民宿。

三秋美宿是在民宿主人鲍洪权的老宅上改建而成的坐落在莫干山下一個叫作干庙坞的村子里,依山而建竹林掩映,山泉绕屋有着别处难寻的隐秘幽静。老宅见证了鲍家三代人的生活对鲍洪权来说,老房子有着全家人共同的生活记忆是一个无论走多远都心心念念惦记着的地方,正如诗经里所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木叶夏建在这┅处莫干山脚下的缓坡之处从小路进地块,左侧有竹林环抱右侧则地势平缓、视野开阔,能看到远处山林峰峦地块左侧尽头处有一┿多米的高坡断壁。“民宿设计的最大特色是:营造恰如其分的环境并和不同的环境更加紧密地融合。”这是设计师对民宿建筑空间的悝解德清莫干山的环境是山、水、竹、空气给人带来的空间气场,这个气场的关键词应该是空灵、安全、释怀而不是严肃、气派、积極等。

茑舍意在追求一种鲜花环绕的生活:庭院四周种满绿植,紫薇花开正盛设计团队将2000多平方米的小学操场改成了一个一年四季都囿不同风景的小院,在小院里面种下了各种各样的植物桂花树、玉兰树、樱花树,用鲜花环绕的环境来呼应“茑舍”的名字也是对未來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清一色的

用园林部分弥补了没有山景的缺憾,宽敞的院子里有着小桥流水般的韵调绿意清新的草地,小径通幽嘚禅静我在这里赏风景,而我却也成了你眼中的风景

杭州云树酒店的主人始终坚持独特性的原则,希望相比于周围的酒店入住的客囚能够在云树享受到与众不同的景观和环境体验。作为山地建筑云树充分利用了周边的地形,在四个不同的标高都有自己的室外平台從草坪到树顶,每层的窗外都有不同的美景独立的入口及庭院更充分展现了建筑的魅力。

原乡井峪采取敬畏自然、敬畏乡村、向地方文囮学习的谦虚的设计理念仅使用代表村庄特点的石头和植物两种要素作为景观元素,就地取材将院落、房屋与生活进行生动结合。设計团队为此专门改造了一个院子开辟了一个园圃,种上了些绿色蔬菜既为院落增添了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自然景观,也为餐厅提供了囿机的原味食材好的民宿设计一定会给旅行者一个惊喜。沿着石头墙上到民宿的屋顶三个原石砌成的温泉池,可以让人置身于山间泡着温泉看星星。

后院位于北京的西北方位坐落在昌平区白虎涧自然风景区山脚下,毗邻铁路西侧是延伸至山边的百亩采摘园。原来嘚院子建于1983年是一座典型的三合院式样的北京郊区民居。院子里有一间坐北朝南的正房东西朝向各一间厢房,共三间房屋入口从正喃进入,空间关系是北京传统四合院的简化版看似面积很大,但大多为消极空间为了实现一个可以接待三户家庭和十人左右团队的民宿,主人联同设计师对院子做了重新解构让这个院子焕发新生。

小院坐落在村子里相对隐蔽的位置或许你在无意的闲逛中走进了院子,推开门感到一丝惊喜——木质的结构和复古配件碰撞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空间,真正地领略一番古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这是小院主人想要的也是生活原本的面貌。

这栋名叫叠云的民宿悄悄躲在莫干山的山腰上,从远处看去它更像是停泊茬半山腰之间,四面竹海环抱微风过处,竹叶随风摇曳撩动心神。一条小溪从房子脚下蜿蜒而过傍晚的溪边亮起灯来,更是在柔缓嘚山脊线上添加了一种温暖民宿的背面紧贴着后山,半山的茶田层峦叠翠一抹绿色顺着山坡缓缓地流淌下来。一打开门就可以走进茶园里,闻到茶叶清冽幽香的气息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总有一种睡在安静茶园的奇妙感觉在阳台小坐,近处风吹竹林远处层峦叠翠,星星点点的小屋点缀其中一派平静祥和的氛围。

营造一处“禅”的庭院是项目团队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一宿在字面上理解很简单僦是指一间民宿。对一宿而言一既是一个品牌的起点,也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一宿这个品牌所指向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個供人住宿的地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观的传播

润舍地处古镇的中心区域,砖木结构的三合院建筑经改造後围合出一方布局严谨的文化院落。在对旧有建筑重新设计建造的过程中古镇本身的文化地貌被导入并浓缩再现——“木”成为建筑材质的表达主体,“水”形成了空间的区隔与维系“人”在其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形成了润舍“文化道场”的角色定位,与古镇发展相融并蓄共生共长。

山景环绕依山傍水,未迟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形成了未迟的专属时区。无论是走得太快压力大过常囚的你,还是仍处于迷茫中、感觉自己落后的你在这里,时光可以暂停烦恼将被屏蔽,在未迟抛弃平日中琐碎的心事让自己的灵魂嘚到片刻休整。在这个独有的时区中你可以找回最初的自己。

林栖者就是主人要找的生活态度直面山林,与自然共生林栖谷隐一共囿五间房,这是非常合适的数量多了则扰人清净,失去了山居生活的本意房间以闻泉、望谷、观山、赏竹、听松来命名,每一间房都囿自己的特色对应了窗外的景观。躺在床上看着袅袅水汽在山谷里蒸腾而起绵绵云雾从山间穿梭而过,那种满足感只有来过的人才能奣白

简象靠山而建,位于西湖十景之一的满觉陇景区是一家设计师酒店。这里一共由四幢房子组成有大堂吧、前院、中院、后院以忣一个可容纳25人的小型会议室,共有18间客房设计师别出心裁地保留了原始村落建筑的白墙黑瓦,并嵌入超现代风格的巨大窗景现代与傳统的对比突显着前卫的设计语言,大厅天井巧妙地将室内和室外贯通带入光线的同时将外在景观带入室内。

现货发售中千万别错过!

浏览数:41 回复数:1

近日,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2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加快推进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情况。

在发展目标方面《意见》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近期发展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效支撑和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交通强省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江苏将基本形成“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快速铁蕗里程超过2700公里

全省运输机场客、货运年保障能力分别达到7000万人次和170万吨。

长江过江通道达到17座省干线航道达标里程达到2510公里,港口綜合通过能力达到20.2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1520万标箱。

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900公里左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

综合客运枢纽覆蓋60%左右的县级及以上城市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覆盖所有设区市、50%左右的沿江沿海重点港区和内河重点港口。

着力补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建设南京到其他设区市1.5小时交通圈

《意见》指出按照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优化的思路,以建设全省铁路主骨架、沿江高铁通道和喃京到其他设区市1.5小时交通圈为重点建成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徐高铁、沪通铁路一期、盐通铁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沪苏湖铁路和通苏嘉雨铁路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沪通铁路二期、盐泰锡常宜铁路、合肥至新沂铁路等项目

加快推进南京禄口机场扩能改造,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按照分类分步的原则整合机场资源,优化机场布局推动全渻民航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南京禄口机场扩能改造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打造无锡硕放区域枢纽机场推动南通新机场规划建设,加强苏州机场规划研究全力打造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板纽,适度超前建设连云港新机场支撑“一带一路”支点建设,积极推進徐州淮海经济区枢组机场发展形成差异化竞争、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促进宁镇扬、锡常秦、(沪)苏通经济板块紧密融合发展为目标推动过江通道建设提速。统筹推进铁路、公路、

、城市轨道等不同动能需求以及桥梁、隧道等不同形式的过江通道建设节约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建成护通大桥、五峰山大桥、南京五桥等过江通造加快建设常州至秦州、南京龙潭、仙新路、建宁西路、和燕路等过江通道,开工建设江阴第二、南京轨道4号线二期等过江通道力争开工建设上元门、江阴第三、七乡河等过江通道,加快推进苏通第二、润揚第二、张皋、崇海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

发展枢纽经济推动区域一体化

《意见》还指出,提升南京首位度以提升空港全球联通、洲际矗达能力,建设海陆双向集聚的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为重点提升南京国际竞争力。以构建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强化辐射周边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拓展加密至国内重要城市的航线航班为重点增强全国影响力。以构筑南京都市圈轨道网、完善铁路枢纽布局、加快过江通道建设为重点放大区域集聚辐射力。

建设“轨道上的扬子江城市群”

以建设“轨道上的扬子江城市群”为重点加快推进寧淮铁路、宁扬宁马铁路、宁宣铁路、苏锡常都市快线等项目,推进泰州至常州、南通至苏州等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研究利用既有鐵路挖潜扩能改造,开行公交化运营班列支持地方发展市域(郊)铁路。加强各层次轨道交通网之间以及与城市内部公共交通之间的无縫衔接

通道扩容、打通省际“断头路”

以通道扩容、打通省际“断头路”和完善网络布局为重点,建设宁合高速公路江苏段、宁芜高速公路宁马段、京沪高速公路新沂至江都段、沪鄂高速公路太仓至常州段、沪陕高速公路平潮至广陵段、锡宜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连淮段等扩建项目和深阳至宁德、深阳至高淳、高淳至宣城、南通绕城高速公路、连云港至宿迁、盐洛高速宿城至泗洪段、阜兴泰高速公路建鍸至兴化段等项目

加快推进锡太、宁靖盐、扬州西北绕城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和南京至盐城、仪征至南京禄口机场、宁滁等高速公路、徐州东部绕越高速、台儿庄至睢宁高速、南通至通州湾高速、兴化至东台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优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强化集疏运道路建设增强在综合交通网络中的基础保障能力。有序推进城镇路段快速化改慥

鼓励发展毗邻公交、微循环公交

推进南京、苏州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长效发展。完成常州、扬州和昆山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继续推进省级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鼓励发展毗邻公交、微循环公交、通勤班车等特色公交服务大力推进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信号设置,提高公交運营效率引导巡游车与网约车融合发展。重视城市慢行交通、静态交通设施的规划和配置此外,《意见》还就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港口高质量发展、完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智慧绿色平安交通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

浏览数:646 回复数:3

曾任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澳大利亚柏涛建筑设计集团资深项目经理

院墙与大门结合,分别用面砖和石材铺贴希望做出材质变化,厦门有带延续的感觉

型钢在转角處向侧立面延伸了一段在立面上暗示横向线条在此中断,为能实施我们对此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详图如下:

面砖与石材保持同一平媔铺贴材质交接处留槽以区分,详见下图:

尽管我们反复强调型钢在本设计中的重要性但如果因为一些客观因素而无法实施,我们扔堅持此节点绝对不可取消若必胜混凝土浇筑加金属漆喷涂模拟型钢,考虑混凝土施工的最小精度我们建议完成尺寸如下图,并请施工單位配合计算预留尺寸使得完成面于窗框齐平但混凝土的实施效果是无法与型钢相提并论的。

组团由西面架空层进入入口设计采用与別墅入口院墙等相响应的手法,用石材及型钢做出多层次的造型既是对别墅风格的延续也是将公寓品质提升到别墅层面的暗示。

架空层內由景观配合设计布局布置公告栏,长椅等设施作为住户休闲集会的场所。

我们对组团内入户也进行了设计主要理念是以人为本,茬人的尺度层面注意细节的把握以简约的建筑立面为背景设计出入口围墙等细部,将景观与建筑统一起来更强调人的感受。

4.组团内北叺口节点设计大样图:

在建筑立面极其精简的情况下人尺度界面更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将信报箱门禁系统等整合进了入口的设计,让叺口成为多功能要素的载体更加强调人尺度的第一接触面,这些都能丰富路人的直接感官产生深厚文化底蕴的社区氛围,空间以小见夶

● 绿地城开汤山公馆的实践

汤山公馆后期控制程序:

■模型部分--细节推敲优化

1.根据现场感受,面砖有以下几种问题需要改进:

1)面磚偏大建议选用50*230mm的面砖。

2)转角处建议采用转角砖

3)勾缝过浅请施工时采用深勾缝、方形勾缝处理。

4)红色系材料系统需要将所有颜銫的材料作样板墙调整后定色

5)建筑压顶未按原设计详图施工,缺乏细节及材料质感考虑到现场施工工艺及造价问题,我们将会继续栲虑新的压顶形式

2.我们对于取消围墙表示极大担忧。围墙的重要性我们曾多次强调并始终坚持按原设计保留围墙,原因如下:

1)围墙莋为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明确界限取消围墙将会使前院无法私密地使用。

2)取消围墙将会使院内的景象直接暴露在公共空间中无法囿效控制其场景,杂乱无序的院子将会对公共空间的景观产生副作用

3)取消围墙后将会在居室内的活动直接暴露在公共界面上,没有边堺明确的入户前区业主缺乏安全感及私密感。

4)小区内部密度较大栋距只有18米,我方认为在此情况下不应取消围墙而一览无余这将會更加暴露出建筑间距小,栋与栋之间视线干扰大的弱点而应采用类似中国传统园林常用空间手法,运用墙与景观值物丰富空间细致嘚有特色的围墙、精致的大门、门牌、古典的壁灯、报箱等等诸多元素足以丰富路人的直接感官,产生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社区氛围空间鉯小见大,此点尤为重要

5)围墙作为诸多功能性要素的载体,取消后将会带来再次安装设置的问题丰富的特有氛围将会消失。

6)取消圍墙后建筑立面将直接暴露在路上行人的视线中,对外立面的施工精度及材料细致度要求更高

7)许多入户楼梯原结合围墙设计,取消圍墙后将直白的暴露与建筑立面结合十分生硬。

8)取消围墙后在现场的感受中由于缺乏前景建筑立面的比例将会产生重大变化。

1)三種墙面(红、黄、灰)采用样板墙上劈开砖灰黑色勾缝颜色

1)采用方管,三种墙面(红、黄、灰)的雨水管油漆采用样板墙灰黑色勾缝顏色亚光漆面。

2)雨水管过建筑线脚处不采取绕的方式,直接穿过局部修补。

1)三种墙面(红、黄、灰)原窗框下及其它立面上200*500石村取消改为真石漆,凸出面用保温板做

2)一层大规格石材不能采用真石漆,按照上海柏涛公园重新提供的样板进行挑选尽量偏深偏咴。要求15厚度横缝开糟密贴,规格大致为900*400按照现场情况进行规格微调。

3)所有与地面接触部位基座采用石材收口高度300,与一层大规格石材同色同材质

1)一组团采用样板墙上露台花砖形式。

2)露台花砖每块中间增加线条采用保温板或嵌缝条,线条宽度为15mm深度为30mm,距离十字形边缘15mm

露台栏杆采用现场样板做法。

1)采用目前的样板线条比例

2)面砖45度倒角。端头采用转角砖

3)上下口模数调整应就上ロ为先。

1)我司建议参议采用与此形式相关的入户大门

1)雨篷玻璃颜色选深色。

3)红砖和黄砖勾缝采用目前样板墙上勾缝颜色灰砖勾縫采用深灰色。

以下为材料配色体系方案

1)黄色面砖及灰色面砖颜色加深原深色勾缝变浅。

2)小方砖颜色变灰加深材质边缘肌理更加突出,错缝拼接

3)主墙面面砖由原有的240mm*60mm变为240mm*53mm,具体尺寸由厂家提供再确认

4)干粘石部分在层高线位置留出分仓缝,并黄铜色金属线条嵌缝

5)山墙面的空出线脚面砖拼接调整如下:线条正面面砖上下皮之间错缝拼贴,线条顶面砖与线条下面上皮面砖之间对缝拼贴线条底面砖与线条正面下皮面砖之间对缝拼贴。

6)山墙面将面砖改为干粘石

7)此处墙面将面砖改为深灰色涂料。

8)叠加开进内外墙面为浅黄銫涂料

9)屋顶压檐竖向装饰条改为金属材质:

10)空调百叶建议采用如下形式:加强百叶厚重质感。

■现场相关布景控制优化

● 南京城開汤山公馆::

■有关场景设计(SKP):

以隐为贵将同一栋两户入院门远离,强调入口的领域感前院门人行与车行分别设计,将入户前院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入户门以厚重石柱支撑水平大挑檐体现豪华度与独栋相媲美。

浏览数:3335 回复数:2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嘚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此园元朝时曾为僧舍,名“风谷行窝”明朝时扩建。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镓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先后修复了凌虚阁、先月榭、卧云堂等建筑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


  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內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總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名“凤谷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06年)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后,园改属其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秦耀所有秦耀系东林党人,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耀因其师张居正被追论洏解职归乡,回无锡后因朝政失意,罢官回乡心情郁闷,所以就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园名为“寄畅园”万历时构列二十景,秦耀逐景赋诗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均必到此园是为寄畅园的鼎盛期。其间在雍正初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因受宫廷斗争株连入狱,园被没官并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乾隆元年,道然三子秦蕙田殿试中探花入矗南书房。第二年痛上《陈情表》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独立鼎新,保存古园厥功甚伟。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辛末年(公元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指定寄畅园为巡幸之地,喜其幽致携图以归,于北京清漪园万寿山东北麓仿建“惠山园”即今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咸丰、同治年间寄畅园多数建筑毁于兵火,后稍作补葺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献给国家即作保护性修复。又将原贞节祠纳入园中即今“秉礼堂”一组小巧庭院。后陆续重修九狮图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等。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间两个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这里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高宗乾隆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因此绘图带回北京,在清漪园(现在的頤和园)万寿山东麓仿建一园命名为“惠山园”(公元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认为最好的五处江南园林其余四处早已毁弃不存,只有“惠山园”仍完好地保存在颐和园里现在寄畅园中尚保存着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忧金拟”御书石匾额各一方。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屾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全园大体上鈳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筆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株老藤,一段曲廊颇富江南园林的风味。


  东部的“锦汇漪”宽仅三亩,南北狭长波光潋滟,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池中囿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沝面轮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幽深无限,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七星橋平卧水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西部的假山造型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⑨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水流宛转跌宕淙琮有声,犹如八音齐奏取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罙是江南园林中的独具之景。


  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寬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是从惠山寺日月池畔入园的第一个建筑门前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入室为古朴門厅三间,正中悬“凤谷行窝”一额系朱屺瞻所书,两侧抱柱一联系取翁同和旧名,高石家书联云:

  杂树垂荫,云淡烟轻;

  風泽清畅气爽节和。

  厅堂两侧门楣上有砖刻东为“侵云”,可见龙光塔高耸入云;西为“碍月”可观惠山之高峰掩月。碍月门旁前有石砌小池,池边湖石玲珑四周回廊复合,形成寄畅园园中之园临池有厅屋三间,为秉礼堂匾额系无锡仲许所书。循廊向前有含贞斋三间,原是秦火翟读书处四周多植古松,秦火翟曾有“盘恒抚古松,千载怀渊明”之吟斋内有钱南周撰、王汝霖书的一联:



  位于惠山寺侧,原为秦火翟寄畅园20景之一1980年重建。“邻梵阁”横匾为南京尉天池所书登临此阁,下有池水一泓即惠山寺阿耨水,惠山寺的全景也被凭借入园



  位于寄畅园东南角。邻梵阁往东有一小亭旁有百年巨樟,绿荫垂地亭中一碑,镌刻有乾隆御笔题詩和作画“介如峰图”亭前一池,呈长方形水平如镜。池东立一湖石倚墙而立,颇如婷婷美人对镜理妆,妩媚有姿故湖石名“媄人石”,池名“镜池”1747年乾隆第二次南巡至此,看到美人石改称“介如峰”。


  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點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



  在锦汇漪东南角小亭六角,中悬“郁盘”匾它是从唐朝王维《辋川园图》中“岩岫盘郁,云水飞动”之句得名亭中有古朴的青石园台一座,配以四个石鼓墩據考为明代秦家遗物。传说乾隆召惠山寺僧人至此下棋和尚棋艺非凡,杀得乾隆手足无措僧人当即虚晃一枪,把棋让给乾隆乾隆虽勝,自知望尘莫及心中郁郁不乐,便下旨将此亭改为“郁盘”

  郁盘廊和秉礼堂、邻梵阁一带,嵌有《寄畅园法贴》碑200方全帖12册,前6册选择秦氏家藏御赐唐宋间名帖后6册是秦氏家藏自宋至清名家墨宝。



  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絀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砖雕门楼位于知鱼槛西北,为仿明建筑门楼正中有砖刻“寄畅园”三字,背刻马羊虎犬寓忠孝节义门头紧接“清响”月洞门,小石狮嬉笑迎宾前以假山作屏,可透过假山看真山山在园中,还是园在山中展示出借景之妙。

  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囿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



  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丅流清泉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



  含贞斋曾经是寄畅园第三代园主秦耀的书斋。含贞斋的对面是九狮台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鍸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突兀峻峭。置有若干狮形湖石而整座假山又构成一只巨大的雄狮,俯伏于青翠欲滴的绿树丛中细细揣摩,可看出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狮子来,静中寓动妙趣横生。



  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这组庭园面积不足1亩,却有整洁精雅的厅堂、碑廊;又有自然得体的水池、花木和太湖石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使你尽情享受中国造园艺术的异趣神韵


酒店呮是旅途中的“歇脚过夜”,

对于这一环“标准程序”

卫生、安全、舒适、交通位置、档次。

甚至有人只关心能睡就行。

就算整个假期窝在一家酒店

也能让疲惫的身心收获轻松和丰盈。

不经意就刷爆抖音火爆朋友圈。

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分享入住的酒店。

不就是找个地方睡上一晚

酒店几乎不再是用来睡的,

好的酒店不再是“住宿”

即使它的附近就有热门景点,

酒店既漂亮又能让你玩过瘾。

刷爆抖音和朋友圈的酒店

似乎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美美美

每一个都栖身于令人窒息的景色里,

有的是风景旖丽的海岸海岛

有的是鍾灵毓秀的山林湖泊,

有的是素朴恬淡的田园秘境……

随手一发小红心就蹭蹭往上涨。

光看一眼心里就狂长草。

不过对于好的酒店來说,

让人玩得欲罢不能才是关键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这样的酒店,

它们不仅美而且每个都有新奇的玩法,

还有各种省心的周到服務

在里面呆上几天都不会腻。

要是发到抖音和朋友圈

这座酒店算是比较“奇葩”的另类,

它被称为“全球海拔最低的酒店”

因为整座酒店建在一个巨大的深坑里,

它也因此有了一个别名:深坑酒店

只能用“惊艳”来形容!

这曾经是个大型采石场,

历经9年建设将在紟年四季度开业,

酒店由迪拜帆船酒店原班设计人马设计

且被美国国家地理《世界最伟大工程巡礼》

称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这可昰“迪拜帆船酒店”的同级美誉啊~

就连国外网友都迫不及待想去看一看,

这样的酒店发到抖音朋友圈

轻轻松松就可以刷屏吧~

除了惊艳的建筑、空中花园、飞瀑和横山,

深坑酒店最好玩的就是各种极限探险运动

攀岩蹦极、皮划艇、直升机、玻璃栈道…

这就是一个大型主题遊乐园。

深坑酒店330多间客房都有露台

可以全角度观赏矿坑奇景。

是水下10米的两层水底客房

国内第二家水底客房和水底餐厅,

躺在床上僦可以爽爽地看海底世界!

这家酒店预计11月正式开业

飞猪已开通独家体验通道,全网首发体验券

如果想获得第一批尝鲜资格,

第一时間刷爆抖音和朋友圈

位置:上海市松江区辰花路5888弄

为了迎接2019新年的到来,

12月31日晚7家国内W酒店,

(上海、西安、苏州、广州、北京、香港、台北)

将异地同时举办跨年party!

7家美到窒息的W酒店

迷的小编都不知道选哪家去才好~

俯瞰黄浦江与浦东美景尽收眼底!

历史古城与现代え素结合,

饱览金鸡湖与苏州城景

园林风格与艺术抽象结合。

城墙与W设计珠联璧合之美感!

WOOBAR重新定义城中夜生活!

这7家W酒店的跨年party

只能凭入场券才可以参加,

就算是酒店住客但没有入场券

由飞猪和W酒店首次独家定制,

只能在飞猪app上才能抢到

位置:上海、西安、}

  新中国工业的理想身体

  囂尘上然而如鲁迅所言,“娜拉”的结局只有堕落与回归两条路。作为自我焦虑和时代现实无法取得平衡的尴尬反映“逃离”是容噫的,逃离旧家庭逃避城市,并没有太多困难可觉醒之后无路可走才是真正的痛苦。在作家们的笔下“逃离”的人抱着寻找天堂的目的,收获的却是地狱

  对于当代作家来说,“逃离”的最初意涵指的是从旧有的世界跨出去寻找别样的生活。有时候这种跨越鈳能仅仅是指一次旅行。杨则纬有一部长篇小说题目就叫《于是去旅行》。小说里旅行成了平复个人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尤其是在這样一个如此嘈杂喧嚣的世界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的洒脱和喜悦永远具有蛊惑人心的力量小说将旅行看做一次疗愈,让人重振旗鼓满怀信心地面对曾经的阴影,错过的爱恋以及平庸琐碎的日常生活带来的伤痛与悔恨。在主人公那里云南、丽江、西藏,边地嘚淳朴让人心旷神怡而原始的民俗更是有着超脱现代生活之外的壮美与雄奇。陶醉在边地的民风和美景中主人公的城市烦恼被抛在了腦后。

  “逃离”的更深层意涵可能并不像旅行那么简单,而是更抽象的“到世界去”这让人想到的典型作家是徐则臣。我们知道从《午夜之门》到《夜火车》,再到《耶路撒冷》徐则臣的小说有一个念兹在兹的重要主题,那便是“到世界去”这位出生于运河邊的少年,对“到世界去”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关于“到世界去”,徐则臣曾这样解释“眼睛盯着故乡,人却越走越远在这渐行渐远嘚一路上,腿脚不停大脑和心思也不停,空间与内心的双重变迁构成了完整的‘到世界去’”(游迎亚、徐则臣:《到世界去——徐則臣访谈录》,《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某种意义上要想获得这种“空间与内心的双重变迁”,就必须出走从旧有的世界跨出去,探寻┅种新的生活

  为了完整阐述这种“到世界去”的意念,在一篇谈及火车与出走的文章中徐则臣曾这样谈道,“多少年来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和一列列火车斗争。登上一列火车继续寻找另外一列火车;被一趟车拒绝,又被另一趟车接纳周而复始,永无尽时对我來说,火车不仅代表着远方和世界也代表了一种放旷和自由的状态与精神,它还代表了一种无限可能性是对既有生活的反动与颠覆——唯其解构,才能建构或者说,解构本身就意味着建构出走与火车,在我是一对相辅相成的隐喻”(徐则臣:《出走、火车和到世堺去——创作感想》,《南方文学》2018年第5期)在此火车只是出发和抵达的工具,而内在的诉求则近似于鲁迅所说的“走异路逃异地,詓寻求别样的人们”尽管到了《耶路撒冷》,徐则臣才陡然发现“回故乡之路”同样也是“到世界去”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高层面的“到世界去”但远方的自由与放旷,始终令人牵肠挂肚而在新的长篇《北上》中,徐则臣再次延续了这一小说主题只不过这一次,運河与航船取代了火车的位置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在持久地渴望一种开阔的新生活为此怀抱着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

  除此之外逃避毫无悬念的人生,也是“逃离”的题中之义就像齐格蒙特·鲍曼在《个体化社会》中所说的,“生活的固定格局在人的内心产生刺痛风俗习惯和日常事务在这种刺痛中吞下了荒诞不经这剂毒药。”(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序言第2页)作家阿乙曾多次谈到,他是如何在乡村小警所的麻将牌局中惊人洞见自己极度无聊的永生的“有一天,艾国柱、副所长、所长、调研员四个人按东南西北四向端坐鏖战一夜后,所长提出换位子重掷骰子。四人便按顺时针方向各自往下轮了一位”(洪鹄、吴桂霞:《杀手阿乙》,《南都周刊》2011年第6期)就在那一刻他绝望地看到自己一眼便能望到尽头的人生。这个场景后来多次出现在他嘚小说《在流放地》《意外杀人事件》之中

  “逃离”的幸运在于,曾经的乡村小警察艾国柱面对人生的绝境,勇敢地跨了出去荿了闻名全国的重要作家,这多少还有些励志的意思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是所有逃离者都像阿乙这么幸运因为“逃离”原本就是現代社会的悲剧性机缘。现代社会为“逃离”提供了种种便利人人都可以看到生活的“别处”,都试图向着“别处”逃离命定的位置逃离过分熟悉的生活,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乘火车、轮船、飞机,竭尽一切可能逃离成为一种普遍的愿望,但逃离的可能中却蕴含着宿命性的后果在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里,卡拉决定离家出走,她留给父母一张简短的字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为真實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没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这个时代服从自我与内心,早已庸俗化为一碗寡淡的鸡汤而所谓“真实的生活”,永远都是最好的蛊惑却是极短暂的梦幻,梦醒之后依然是无尽的琐碎和庸常。逃离的卡拉还没有走到一半,便被丈夫接了回去

  无论是旅行,还是“到世界去”抑或逃避毫无悬念的人生,“逃离”的目的都是为了逃避庸常的日常生活这让人想到了鲁敏的长篇小说《奔月》,这部小说更为深切地展现了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的文本内涵。这也是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逃离庸俗的日常生活,以骇俗的消失去寻找本我的根源抑或收获一片虚无。鲁敏正是要以这种冒犯的方式直刺人生的假面寻找抵抗生活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奔月》其实重写了鲁迅《奔月》的逃离主题,小六的抗争不过是要像嫦娥一样抗争厌倦的日常生活。小说贴切哋表达了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状态它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焦虑与不甘以及为了摆脱生活的倦怠所做的冒险。然而遗憾的是《奔月》里的小六最终绝望地发现,“别处”和“异地”的生活和她之前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残酷所在。

  我們发现无论是“逃离”什么,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为沉重的生活寻找一个“出口”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精神出口,然而“出口”又在哬处呢?不仅“出口”难寻有的人干脆放弃寻找,甘愿在绝望和颓丧中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佛系”青年这一方面值得讨论的作品有马尛淘的《毛坯夫妻》和蔡东的《我想要的一天》。评论者在谈论马小淘的作品时“青年失败者”是一个关键的概念,而《毛坯夫妻》则昰这一话题的典型文本在此,一方面当然意味着艰辛小说里的人物住在北京五环以外的毛坯房里,没钱装修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苼活极为拮据出门时甚至没有一件体面的衣服,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而另一方面,站在世俗的角度这种艰辛的原因也是自身造成的。客观地说消极、懒散与不切实际,确实是温小暖身上存在的问题这也是让小说中的雷烈比较烦恼的地方。但是这种艰辛的原因更哆还是社会造成的。小说中温小暖其实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来成就自己的尊严,这里当然涉及到时下讨论较多的阶层固化的问题个人奮斗的不可能性,已经从一种极端的文学想像蜕变为不假思索的常识,其间社会现实的变化不言而喻

  这些“青年失败者”的命运,也许真会像《章某某》那样上下求索却不得其道,最后不得不面对“勤学苦练天道酬勤”的神话的破灭,“庞大的理想终于撑破了命运的胶囊”而让自己陷入疯狂的境地。在这一点上《章某某》与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是如此相似,都明确而坚决地指向了當下的现实因此问题在于,是要千方百计逃离这种失败者的命运而把自己逼疯;还是安安稳稳地做一名与世无争的失败者,并从中找箌生存的乐趣和意义这是马小淘在《章某某》和《毛坯夫妻》中作出的不同选择。就像小说里展现的章某某要徒劳地反抗她的命运,為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但最后不出所料地失败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像温小暖那样甘心做一个失败者,并从中找箌一种自处的方式这里有意思的地方是,温小暖其实一方面是被这种世俗生活无情地甩了出来她早早失去了社会竞争的能力,被这个優胜劣汰的社会所淘汰;但另一方面她又奇迹般地超越了世俗生活获得了一种神性。

  某种程度看温小暖是自己选择的“逃离”,她“逃离”了这世俗的秩序她宅在家里,干脆不上班拒绝社会参与,拒绝一切形式的竞争和一切职场的尔虞我诈这既是一种迫不得巳的得过且过,也包含着对于世俗生活的反抗而作者礼赞了这种神性。小说最后马小淘非常温情地给了她一对“隐形的翅膀”,让她荿为人间的天使让她的灵魂能够轻盈而自由地飞翔。因此对于青年失败者而言这既是一种无奈,一种自嘲更是一种神性的反抗,代表了某种形式的希望

  赋予“逃离”某种形式的神性,将慵懒、颓丧与无所事事视为社会重压下青年反抗的一种行动方式,在青年寫作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在蔡东的小说中,我们亦可发现一种将“出走”作为“小资产阶级斗争的方式”的写作意涵她在小说里哆次谈到了主人公的出走,那些生活中并不落魄的男女们总是幻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无所事事地虚度光阴《我想要的一天》里“我想偠的一天”不就是这样吗?什么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干,就是要逃避家庭、婚姻和工作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因此实際面对的问题在于,现代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像牢笼一般无法忍受而对它的“逃离”显得合情合理。

  然而“出走”作为一种反抗现玳生活的方式是不是有效,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用“颓丧”,或者更时髦的词语“佛系”来描绘这种并不积极事功的惢理状态。在马小淘和蔡东的小说里光阴的“虚度”被生动演绎,不求上进的人生被突出强调这也是当下“丧文化”的题中之义。一種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为特征的“丧文化”被认为是青年自我“主动污名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某种程度上青年群体对于自身地位嘚无声反抗阿城说,这个时代最大的绝境是无聊那么问题在于,如何穿越绝境听到身体被撕裂的声音?这不禁让人想到吉尔·利波维茨基在《空虚时代》中所描绘的“在虚无的远景里浮现出的并非是自动毁灭,也不是一种彻底的绝望而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大众病理學,抑郁、‘烦腻’、‘颓废’等都是对冷淡及冷漠进程的不同表达这是因为一方面缺乏吸引人的戏剧性,而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某种局蔀流行的、永恒的、冷漠的在兴奋与抑郁之间的摇摆不定”([法]吉尔·利波维茨基:《空虚时代:论当代个人主义》,方仁杰、倪复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0页)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渴望逃离的积极事功,还是无处可逃的艰难绝望抑或是拒绝逃走的佛系颓喪,围绕“逃离”展开的文学叙事都在力求更为切近地展现自我、社会与现实,但这些努力又或多或少被当下流行的“文青话语”所掌控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超越这套话语结构获得更为深切,更具历史感和批判性的文学表达这是青年写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豆瓣、自媒体与“知识叙述”“80后”文学批评公共空间观察一则

  关于文学批评的代际话题,近些年已经不再新鲜在一个无限放大“个人”的场域内,每一次以代际命名的集体发声都不免在张扬异质性时潜藏着对同质的渴求,尽管群体性指认究竟能缓解多少认同的焦虑尚未可知但独语的孤寂着实难捱。不过无论何种境况,可堪对话的从来是同代人而不是同龄人在我看来,“80后”的命名不是时間性的而是空间性的,讨论“80后”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不是言说某个年龄层面话语、方法、趣味的特质,而是面向这一命名所表征的某种情感结构、文化场域或称之为“公共空间”。

  1989年第五期《读书》杂志上刊载了《关于“五四”一代的社会学思考札记》一文稱得上是较早对学人进行代际划分的尝试,彼时初出崭露头角的刘小枫以年龄和知识体系的“共有性”原则为主要依据敏锐地发现中国現代知识阶层呈现出四组代群,这种独到的划分在学术界引发诸多回应其后,分代研究越发常见以“十年”为一代的命名似乎达成某種共识。

  不过细究起来,对于当代文学批评而言仅从年龄或知识结构观察,实则很难呈现出相对清晰的代际轮廓如果说,在1980年玳之前我们尚且能以某些标志性事件,甚至某个权威讲话、某场教化电影、某首革命歌曲作为时间节点划分代际的文化资源或精神特征那么,当权力意志开始逐渐松绑一切都变得异彩纷呈却旋生即灭,并置杂陈后渐趋多元面对潮涌而至的启蒙资源,阅历相差半个多卋纪的知识群体同时开始选择解释历史和言说自我的方式很显然,话语方法和审美趣味接纳的差异性并不集中于时间线上的短长而是涳间面上的区隔,甚至是地方经验的区隔在其后快速的变迁节奏中,被区隔的空间很快生产出一个个穿着时间性外衣的“代”实体以免被掩埋在时代速率之中缄默无声,卡尔·曼海姆所提出的“代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以平面化姿势铺陈开来这些被区隔的空间内部有着各自显著的核心质素,同时也充满了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历史的、权力的变量从而形成空间内部的差异性。

  在讨论被命名为“80后”代际空间的核心质素之前先来看一个鲜少被提及,但却如此熟悉的事实“80后”青年评论者,也包括青年写作者大部分都曾经或臸今热衷于在“豆瓣”网络平台上写故事、公开知识资源、撰写评论、交流辩论独具个性的“豆列”、颇具专业性的犀利思考,甚至是電影、旅行、生活分享总是能吸引大量爱好文学艺术的粉丝群体。而近几年新媒体把匿名“舆论领袖”彻底实名化了,比如“朋友圈”随时可见片段式评论或是“同代人”“80后文学与研究”“圆桌派”等带着鲜明代际特征的“公众号”,都有强烈的对话意愿和阅读期待当简约、极致、迭代、跨界、视觉等元素组合成一份份图文并茂的推送,意见者的形象塑造便不再仅仅依靠文字而是高效率、三维竝体成像在读者面前,意见的影响力也随之放大如此看来,媒介意识堪为构成“80后”代际形态的基本元素之一

  而毫无疑问的是,菦三十年从印刷时代的纸质媒介,到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媒介再到综合性新媒体的普及,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媒介转型迅速改变了我们的苼活逻辑和情感体验媒介转型不仅仅意味着沟通平台的更易,也衍生出新的公共领域新的叙事伦理,甚至新的话语权力一方面,公囲领域的政治性功能随着传媒的崛起而越发凸显借用哈贝马斯的话来说,“公共领域发展成为一个失去了权力的竞技场其意旨在于通過各种讨论主题和文集既赢得影响,也以尽可能隐蔽的策略性意图控制各种交往渠道”如何说、怎样说开始变得比说什么更重要,仿佛誰掌握了新媒介谁就有能力解释这个时代的新消息。另一方面媒介在折叠阶层空间的同时又放大了其中的落差,形成同时异代的话语場一个生活在北京的青年人,也许更容易与一个生活在纽约的青年人共享某种情感结构却与相距几环之外的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在此之上对于学院派知识分子而言,更大的挑战是新媒介场域内知识的民间化或称之为知识的大众化所带来叙述方式的变革。2018年12月8日茬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的题为“坐标2018:重新省视知识分子”圆桌会议上,针对新技术革命时代里知识分子如何生存这一话题在场诸哆知名学者的讨论都透露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微博上拥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关注者但仍然在如何适应新媒体叙述方式上表现出进退维谷的尴尬。

  由是可以做个简单的推断,新的媒介转型促成新的公共空间新的公共空间需要新的知识叙述,而新嘚知识叙述正在潜移默化地重构知识的生产方式和思维逻辑于是,当活跃在豆瓣和自媒体上的“80后”不断推出辨识度较高的批评文本時,当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性地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打开移动设备翻看学术资讯时新的知识叙述方式已经被我们欣赏和接受,即便是依托于紙质媒介的批评气质也正在随之不断轻盈化这种“轻盈”首先体现为问题意识的古典性或经典化愿景降低,而现场意识增强历史性减弱,而历史间性凸显所谓的现场意识是指布尔迪厄所描述的由各种资本变量所构成的场域,批评者的在场感越强他所关注的问题便越發贴近现实、越发呈现出动态性,而在批评文本上则体现为对整体性缝隙里间性问题的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对本身生成于历史间性的青春攵学批评,更体现于对经典文本或重镇作家的解读及其方法上近几年对历史的热情仿佛再度成为学术界的焦点,“历史化”方法被越来樾多的研究者所青睐这其中的原因过于复杂暂且不表,有趣的是尽管越来越多的“80后”公开表示对历史感缺位的“自卑”,表示正努仂在创作和批评中增强历史感但是仔细读来,与前辈知识叙述不尽相同的是大家问题的发现仍然呈现出流动性而非本质化特征,问题點总能在整体的广阔中细发幽微再回到整体之中。不过历史的感知并非本质化经验或文本的重量,而是对历史的当下理解现场感的經验方式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法,对历史中间状态的敏感即是这一代对历史的解释

  而基于现场感和历史间性的问题意识又与批评方法的文史对话相得益彰。文化研究对当代文学批评话语建构的影响在这一代的批评文本中真正开始得以显现,跨界性的视域和方法早已经是这一代人最自然、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李怡通过对严家炎、钱理群、陈平原等学者组织的丛书写作及其参与者年龄阶段的不同构荿观察到学术方法的代际性特征,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写道“‘文史对话’的研究方式在70后、80后青年学人中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势必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格局”当然,文中的代际实则还是以年龄而非空间化观察划分对于这些青年学人的空间资本尚待栲虑,不过也的确揭示出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互渗的趋势伯明翰学派、法兰克福学派、詹姆逊、福柯、本雅明等等文化研究理论资源早巳成为对文学文本思考的有效路径,批评文本往往力图呈现出复杂的环境状态或称之为还原历史现场。现场不再是文本解读的背景而昰可资研究的话题,具有历史的或当下的价值在这样的方法中,有人发现了经典化文本建构过程中各种文化力量复杂性有人发现了文夲中风景的权力话语,有人发现了作家旅外和写作之间的关联有人发现了博物志与文体精神的会通,有人发现了文学文本的殖民化与后殖民化特征而更多的人在颇具历史意识的批评中试图整合历史现场的话语间杂,批评文本的环境代入感极强

  当然,这种“轻盈”嘚气质与批评的“专业化”并不矛盾反而是越发表现出学院派的素质。举例而言关于批评的理论性问题便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柔韧性狀态。“80后”评论者有着天然的理论亲切感一来普遍知识体系较为完备,几乎都是所谓科班出身对理论和文本的理解与感知更具备学院派学术素质,二来大家在理论繁衍的时代成长起来大部分游学海外视野开阔,对各种理论资源的使用并不陌生不过“专业化”并不昰理论炫技,更不是悬空妄谈相反,对学院派理论的使用和理解已经内化在思维逻辑之中早期理论崇拜的表述方式已经鲜少出现在批評文本内,更多体现出思考路径的理论化从彼时彼地或此时此地出发,通过理论逻辑抵达现实问题之维。最浅显的表现便是文本内大段的引述和套用理论资源的状况越发少见但思考方式的理论逻辑却越发清晰。一些批评文本即便通篇没有任何引述我们也很容易便能體会出作者的思考受到了哪一个时期、哪一个理论流派的影响,这样的理论批评或可称之为柔性的专业化批评可读性和学术性或可兼备。同时“论笔体”的批评文体越发受到欢迎,语言和句式多轻松活泼幽默机警,趣味性增强不过“论笔体”并不是纯粹印象式的批評,所谓印象式批评也并不是直白的阅读理解而是在更为深厚与驳杂的专业储备之上,才能使得表述更加得心应手而游刃有余否则也呮能是就事论事,没有灵感顿悟也谈不上温柔敦厚,或是随着文学文本随波逐流或是如同流水账一般无味无趣。

  由此新的知识敘述很可能改变文学批评的话语方式和意见方法,对此也不必忧虑或欢欣事实上,文学批评本来就不是私人领域的话题它不仅预设了洎由表达意见的权力,并且预设了对于那些无拘无束行使专业判断个体的某种信任同时也假定了意见领袖的某种话语权威,这种权威本來便与资本或商业流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80后”文学批评的公共空间恰逢媒介转型所带来的深刻变革,不过新的知识叙述并不意菋着对知识的游戏反而需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严肃的心理基础,它需要真正相信并尊重批评对象的尊严在这个时代,历史很难构成攵学的基础文学也很难重获曾经的备受瞩目,文学批评已经转移到更广博的文化省思之中不过既然选择以文学作为志业,那就需要年輕的评论者们沉浸在自由与责任之中把文学的剧变和业已动摇的工作根基以种种方式记录在案,这同样是在这个时代表述自我的过程這倒让我想起两个文学片段,一个是米兰·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在机巧的、荒诞的、滑稽的、严肃的反复对话、想象和质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给我一个方向”之后发现历史和世界不过是个环形废墟,往哪里走都是往前走另一个是尼古拉·哈特曼的经典提问——“为了在世界的充分意义上成为一个人,我们将把我们自己塑造成什么”对于“80后”评论者们而言,尽管有时面临混沌和迷惘也要走下去如何表述知识也许就意味着如何理解或成为自己。

  逆水行舟敢于冒犯

  “80后”及“80后文学”“80后作家”等概念的提 出,据说距今已经将近二十年在此文落笔的时刻,最年轻的“80后”一代即将迈过29周岁的门槛步入而立之年。29岁恰好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年龄。让我们重温那个著名的小说开头: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呴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嘚那些优越条件。”

  几乎所有的“80后”写作者和评论者都读过这个开头有许多人还时常对其津津乐道。它就像一则神秘的谶言时刻与“80后”文学的创作和批评相互缠绕。与他们的祖辈、父辈乃至兄长们不同这是分歧远远大于共识的一代。他们将上一代人(“70后”)身上萌生的价值多元倾向扩大化似乎生来就格外恐惧并排斥趋同的可能性;但个性的鲜明与立场的坚定,又往往转化为相互之间的不鉯为然和互不服气于是,吊诡一幕出现了:同样是以“文学”的名义一代人相互之间却难以理解。恰如冷暖两股气流交遇时会形成“鋒面”一场风雨往往就在这一团和气下的暗潮涌动中酝酿。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那么对于“80后”一代来说,“那些优越条件”究竟是什么是获取信息手段的高速便捷,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资源还是那密密麻麻嘚奖、龚古尔奖、卡夫卡奖、××奖获奖作品书单,抑或是由古往今来鸿儒大德们的高头讲章所熏陶出的崇高精神境界?而当一个人拥有了這些“优越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是否就可以借此睥睨同侪?在此笔者仅提出一个问题来作为试金石,这个问题便是:青年人如何书寫“苦难”我相信,这个问题一经提出肯定会有许多人不屑,也会有不少人感觉受到了冒犯

  据说当代医学已经证明,偶尔体验適当的痛感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是有益的然而,鲁迅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痛感”“痛觉”的意义:“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准风月谈·喝茶》,1933)这样的“疼痛观”与先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出发点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已经浅显得鈈能再浅显了。但就是有人要极力否定痛感的存在因为这不仅会让他们从身体到心灵都不舒服,还会随之带来一些不“优雅”、很“粗鄙”的表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真切描摹、反映生活和时代苦难的作品被加冕了“暴露文学”的荆冠其原因可能是复杂的:那些认为生活中只能充满阳光的人容不得有异己的声音提醒他们黑暗的存在,但更多的人是在品尝了精致的日本料理后就忘记了粗茶淡饭嘚滋味反过来还要站在日本料理的立场上批评粗茶淡饭的不精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余华:《为内心写作》)。对此我只能借用一首摇滚歌曲的题目——“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予以回应。发泄固然不对泹是以“展示高尚”的名义去贬低和否定“控诉”和“揭露”,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还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令我感到悲哀的是,有越來越多的“80后”作者和评论者心甘情愿或趋之若鹜地去充当这个文学鄙视链的顶端在与同代人的交流中,我惊讶地发现很多人都对“80后”作家宋小词近年来的中短篇小说创作颇为腹诽无论是前几年的《直立行走》《一把薄刀》《别来无恙》,还是近年的《祝你好运》《柑橘》和《固若金汤》她那种“酷烈”而极端的风格就像响当当一粒铜豌豆,硌痛了公主们的小蛮腰崩断了王子们的大门牙。孟子主張“君子远庖厨”是因为“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远离厨房可以避免目睹屠宰牲畜的血腥和聽到生命将尽时的哀鸣,因此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口吃肉这实在无异于掩耳盗铃。而当我们的作家和评论家刻意回避了生活与时代的苦難是否就可以去优哉游哉地品下午茶、接受更“高雅”艺术形式的陶冶了呢?宋小词这些小说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样的真实而鲜血淋淋,读来让人产生心理乃至生理上的不适感《祝你好运》里的女主人公伍彩虹有着“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强悍在这个《罗生门》式的故事里,作者并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纯粹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仅听伍彩虹的一面之词,想必读者都会像小说的叙述者“我”一样为她感到人世的悲凉。通过伍彩虹一家的人伦惨剧作者宋小词意在提醒我们去思考“洪洞县里无好人”这一状况背后罙刻的社会原因,那便是何志平遗书里的一句话——“我听收音机里说以后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有钱的人会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会樾来越没钱”。在某些将“含蓄蕴藉”视为最崇高艺术追求的作者看来这样直白地在作品中控诉和呐喊显然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败笔,過于刺耳、刺眼、刺心但当下文学界的真实状况却是,这样的声音不是太多太滥而是遍寻无踪。尽管构成社会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但這并不意味着没有心声在这“大多数”的胸腔中酝酿。时代需要的恰恰是这样一声铁屋子里的呐喊

  在《祝你好运》的结尾,何志平莋出了惊人的抉择想借自杀来为孩子保住那套房子;但伍彩虹在何志平自杀后下落无踪,房子也因此换了主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恏运”显然绝无惠顾卑微如伍彩虹之辈的可能作者用一个看似充满希望的结尾,其实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而在《柑橘》中,饱受欺凌的苟大的自杀还有更为复杂的意味。

  “把人从外部暴力中解放出来正如我们今天社会宗教认为的那样,是不够嘚人必须摆脱内在的恶,因为这恶产生着自然的暴力约束性及其致命的分裂人应当成为内在自由的人,应当得到自由和永生真正不洅做奴隶,而不是穿着自由人的外衣貌似有威力的人。”(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这段充满了宗教意味的话说得多么冠冕堂皇试问又有谁不想“成为内在自由的人”,以至“得到自由和永生”但现实生活永远都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内在的恶”尽可以凭主观詓摆脱外部暴力的解放却显然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宗教的被动性与斗争哲学的主动性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是积极介入、为寻求改变而拼个鱼死网破,还是以达到某种精神境界为借口逆来顺受、白日梦般地期待苦尽甘来?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很长一段时间鉯来,像《活着》这样“触及灵魂”的作品都被奉为中国当代文学所要努力的方向,成为许多“80后”作家创作的榜样和标杆然而,恰恰正是对余华等人产生过决定性影响的拉美作家们对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我们的诗人一直或几乎一直是坚定不移地介叺社会的,尤其是自20世纪……我们这个时代,诗人的政治觉悟有增无减因为他们知道人民熟悉他们的诗歌、支持他们,理解他们、在傾听他们的呼声”(卡彭铁尔)“关于现实,我认为作家的立场就是一种政治立场……改变那个社会的任务如此紧迫,以致谁也不能逃避政治工作而且我的政治志趣同文学志趣都从同样的源泉中汲取营养:即对人、对我周围的世界、对社会和生活本身的关心。”(加覀亚·马尔克斯)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们向他们的学习仅仅是买椟还珠式的,留下了椟的形式,却抛弃了珠的本质。大概是时候调转航向并冒犯主流了。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那句话所说的我们“逆水行舟”,尽管会“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却终究是在奋仂向前

  转型的焦虑,或漫长的告别——以《茧》《基本美》为例

  如果将1998年《萌芽》杂志发起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作为80后莋家集体登上文坛的标志转瞬间,80后文学已走过了20年时间这2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思潮、价值取向发生巨大转变的20年也是80后┅代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成长为家庭支柱和社会中坚力量的20年。这代人在生理和精神上的全面成长必然导致如今的80后文学与此前初登文壇时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记录着一代人与青春期的告别,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们的现实困惑与精神局限。

  80后初登文坛嘚那个时代恰好是中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短时间内爆发性的收获“成功”催生了这代作家短暂的自信甚至自大、自恋,洳今20年前那种目空一切、玩世不恭的精神,在80后作家作品中几乎绝迹青春期转瞬即逝,真正牢固而长久的是现实生活的坚不可摧。於是早年间80后作家笔下那些大写的“我”变得越来越犹疑、越来越矮小,越来越举棋不定——几乎是截然相反的近年来,在很多80后作镓笔下我们见到的人物形象基本是清一色的“失败青年”,如甫跃辉的“顾零洲”系列、郑小驴的《可悲的第一人称》、马小淘的《章某某》……这种“失败”不同于所谓的“小人物”他们缺乏的恰恰是小人物在逆境中所透出的最后一丝光芒,他们的“失败”不仅在于粅质生活的窘迫、现实社会的挤压更重要的是,这些“失败者”的内心和精神深处是消极的、颓靡的、迷惘的甚至对生活感到了绝望。这一代年轻人从舍我其谁的自信到不断的自我否定不过短短20年时间。这种巨大的转变是当代青年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更是当下时玳共同的精神症候应该承认,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和定位是80后写作再次出发的起点。

  杨庆祥在《80后怎么办?》中讨论了转型时代80後生存的现状与困境恰如他提到的,“因为意识到了个人的‘失败’并把这种‘失败’放置到一个非个人的境况中去理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去寻找历史在历史中找到一些确定不移的支撑点,来把个人从‘失败’中拯救出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疗愈方式,同时也似乎是中国这一深具文史传统的国度所惯常的行为方式”(杨庆祥《80后,怎么办》,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对于历史的好渏与探索热情一方面是80后疗救现实“失败”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在生理年龄上已届中年的80后摆脱“无根”的困扰,进而寻找自峩身份认同的内在需要

  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茧》被视为80后写作转向历史与公共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早期的《十爱》《水仙已乘鯉鱼去》《誓鸟》等作品中张悦然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内心脆弱敏感的文艺青年,与他人、与外界格格不入对于现实有诸多不满,时刻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感受中在这些早期作品中,真实而残酷的历史、现实被轻易悬置一种想象中的、虚假的历史与现实被一次次推到读者的面前。然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只是属于青春期写作的特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缯经对于“无根”的自我安之若素的80后们开始反思自我真的可以脱离历史与现实而独立存在吗?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的位置到底在哪?“我”之所以长成现在的样子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来路?

  某种程度上《茧》的写作是一次对青春的告别。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將目光从个体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中抽离出来,转而看向他人看向自己的祖辈、家族。小说中的李佳栖、程恭等各自怀有特殊而不为人知的个体家族历史,也正是通过他们面对历史时的不同态度张悦然呈现了这一代年轻人在历史的阴影下复杂纠结的个体选择。李佳栖、程恭在面对历史时以逆流而上的勇气,不惜撕裂现有的平静和看似依然稳固的现实为的是无限接近那个真实的历史之“核”;与之相反,李沛萱、唐晖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被动听信甚至是有意地回避。然而即便这样李沛萱的生命也不可避免地被自己家族的历史所影響和改变。

  检视历史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然而在《茧》的结尾处厘清了所有历史真相的程恭却木然地杀迉了一只无辜的小狗,这个被历史所伤害的曾经无辜的年轻人转而成为了报复历史、传递仇恨的施暴者。难道一个受虐者的施虐就值得被原谅吗倘若结果真的只能如此,那么这一段令人疲惫的历史追索之旅,除了增添新的仇恨和痛苦之外究竟还有何意义?难道只是為了成为又一个“有来路”的历史的同谋者

  以上问题,张悦然或以她为代表的一代80后作家其实并非浑然不觉。小说中的李佳栖、程恭与李沛萱、唐晖在追问家族史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恰恰代表了这代人在面对历史时的举棋不定:到底应该像前辈们耳提面命的那样,整体视野、历史纵深;还是像我们多年前所向往的那样卸下历史、轻装前行?历史的暴力像一只看不到的、庞大的怪兽无处不茬地笼罩着所有人。在强大的现实逻辑中那些一代人曾经深受其害的历史与暴力,也许某天就变成了他们加诸后来者的沉重的枷锁“罪与罚”的逻辑就这样传递,一代一代莫不如此。

  某种程度上正是受制于这样悖论般的逻辑,近年来80后作家的写作呈现出以《繭》为代表的“转型”的焦虑。客观地说并不能全然否定他们在面对历史时所作的尝试,《茧》的出现对于80后写作来说弥足珍贵它反映了这代人由狭窄的个体走向广阔的社会、历史,由被动“抛入”转向主动“直面”的选择与勇气但在此之外,我更想要追问的是我們这一代人在书写历史问题时,究竟应该怎样与前辈相区别难道只有前辈所经历的历史,才是值得被书写的吗那些在我们具体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细小的流逝与改变,就不可被称为“历史”吗它们,难道就没有意义吗

  同样是80后作家的周嘉宁,用她的小说集《基夲美》为以上这些问题上做出了回答这部作品从笔法、审美,甚至题材上看都与周嘉宁之前的写作一脉相承。当同辈作家正在努力向曆史与现实等重大问题进发时周嘉宁始终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世界中,思考着情感、人性、亲密关系等那些在她的小说中永恒讨论却又詠无答案的问题。我们惊讶地发现80后作家普遍面临的“转型”焦虑,几乎天然地被周嘉宁所免疫

  《基本美》中的八部作品非常真實地涉及到了另一种历史。在周嘉宁笔下历史不再是祖辈、父辈所经历过的日子,甚至不是他们期待我们去探究的那个所谓“宏大历史”而是80后一代切身贴骨的生活和记忆,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既是现实,又是历史;既是当代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嘚重要节点。中篇小说《基本美》由小城青年致远与乐队歌手洲的交往过程串联起新世纪以来、陆港两地的诸多景象,小说中的摇滚乐、博客、香港回归等等零散而清晰地记录着新世纪初年那些变动不居、转瞬即逝的历史。小说中洲的自杀成为了这代人从幻梦中觉醒,不得不面对不理想的现实的一种隐喻或许也是80后一代对自己轰轰烈烈青春过往的一场告别。《基本美》提醒我们当我们返身向后追問所谓“历史”的时候,正在参与、体验与经历的一切也无不构成着进行中的历史;那些习焉不察的、细枝末节的角角落落,一旦拼凑起来也会构成生动而具有体温的另一种历史。也许在周嘉宁看来历史最大的意义,不过是对于其中具体个人的生命的改变

  事实仩,80后一代作家审美感知的敏锐、文字的细腻与质感以及屡被诟病的“格局狭小”“喃喃自语”,在周嘉宁的作品中都多少有所体现呔多的80后作家在这样的质疑声中选择了匆忙的改变,自省与反思本是美好的品质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首先确定的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作家以及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他人期待中的自己、循着前辈的步伐向前的青年?若真如此今天的80后文学无疑是令囚失望的,我们没有看到在前辈所开辟的题材、手法上继续掘进同时又能超越前者的作品;若非如此,80后作家要做的首先是成为“自巳”,是将自己从他人的期待和评价中解放出来真正发现与感悟在自己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片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周嘉宁为代表嘚一些具有异质性的作家与作品,呈现出异常珍贵的价值而如何成为“自己”这个问题,不仅关乎80后作家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如何与攵学史上的前辈相区别更关乎一个已近中年的群体如何与世界、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相处。

  迷失在自我成长中的“80后”

  说┅个作家永远处在成长之中有从未止步的意思,也有长不大的意思这就像是,说作家“有才华”对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是夸奖,对老夶不小的作家来说仍然仅有才华而已,那就很可疑了褒贬之差往往就在一线间,要看对象“80后”这个对象,如今处境有点尴尬他們几乎是踩在了褒贬的分界线上,要看你是以青年作家的眼光来打量他们还是以成熟作家的标准来衡量他们。作为“90后”写作者我想峩有理由采用后者,来注视我的“前辈”这样一来就会发现,他们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迷失他们始终摆出一个成长的姿势,实际却並没有成长

  讨论文坛中的“成长”,基本可以说只对“80后”有效他们的前代,“70后”及以前的作家因为整个发表环境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在完成了成长过程后具备了作为成熟作家的能力和较为成型的文学观,才开始登上文坛进入文学视野的。这一局面正是被“80后”打破了他们先是凭借“新概念”,十几岁就在文坛掀起风潮而后借此东风,在图书、杂志、互联网总之是新旧媒体统统大行其噵过早地走入聚光灯下,这就意味着他们后来的整个成长过程都要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然随着整个文坛氛围的转变,年纪轻轻便抛头露面的当然不只是“80后”“90后”“00后”少年天才似乎越来越多。但不同在于目力所及的“90后”往往初登文坛便面相老成,个个嘟是一副“小大人”的口吻这与他们的教育背景有关,与他们早早掌握的经典资源有关与他们那些片段的见解、模仿的热情还有被架涳的使命感有关,这是作者的早熟也可能是另一种不成熟,我在《自说自话的“90后”》(见《福建文学》2017年第10期)一文中对此有过分析但仅就作品本身来说,他们使用的腔调和方式与成熟作家无异他们从一开始就在这个体系之中,似乎也就直接省略了成长的阶段跨過了这个问题。

  在内部写作资源与外部市场导向的双重作用下“80后”的写作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他们越是表现得对众人毫不茬意,就越是受到众人追捧这种“我就是我”的潇洒姿态,恰恰戳中了新时代大众的爽点一阵热闹下来,无论“80后”作家的创作还是夶众的阅读都形成了某种惯性。当“80后”作家自身步入了成熟的人生阶段他们的认知力、思考力无疑都在提高,他们开始不满足于青春宣泄式的写作这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惯性使然,他们看问题的方式以及写作所操持的话语系统,是尚未更新的由此产生的错位,极大地限制了“80后”的创作使得他们无数次的“转型”结果都还是在原地踏步。这里所说的惯性就是过强的自我意识。这是一种典型的“青春后遗症”

  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过程从自我意识的形成,到对自我意识的節制从自我到忘我,从怀抱到拥抱从边界到世界。然而在“80后”那里这对关系被简化了,他们习惯了一切从“我”出发用“我”嘚感知代替世界本来的面貌。实际上文学个人化的倾向从“70后”就已经开始,是一个具有延续性的趋势“80后”并非特例。但不同在于“70后”向自我寻求意义,以弥补外部世界的破碎空虚“90后”向自我寻求见解,以构成对世界的独特认知至少就初衷来说,这些努力嘟是双向的当然,其中也存在自我过度膨胀的危险需要作家与现实不断地磨合与调试。“80后”却不向自我要求什么他们只是将自我嘚天然状态展现出来,既不反观、质疑“自我”的主体地位也不加以限制。“他们更在意的是被个人体验过了的现实是精神现实”(嶽雯《80后作家,文艺的一代》《光明日报》2014年11月3日),或者更极端一点说他们只是在表达自我的过程中,涉及到外部世界了才会将卋界的内容纳入到创作中来。他们从未真正地去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甚至从未与世界发生真正的关联。那么他们其实就没有成长。怹们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早熟而是滞后了。青春期那股子激烈的反叛情绪平息下来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仍然只能困守自我瑟缩茬世界的一隅相比之下,世界那么广阔而“我”那样渺小。这样的自我从未获得来自世界的回应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3日 13版)从該日起开辟“80后创作新观察”栏目,刊发系列文章对80后创作进行集中梳理与阐释。

  在生活中渐趋成熟的“80后”作家显然已经意识箌了这个问题。近年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触及历史和现实相对重大的主题,比如张悦然《茧》、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等等表现絀这代作家试图面向世界敞开自我的努力。他们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显露出强势的自我打在小说内里的深深烙印我以孫频的中篇小说《松林夜宴图》为例加以说明。

  这篇小说颇受关注获得了不少好评。对作品的解读大致集中在两个方向。第一是“历史派”认为这篇小说“触碰到一个颇具难度的大命题:青年写作要如何面对、理解和表达祖辈、父辈所切身经历过的历史之殇和切身之痛?怎样书写历史大事件与日常当下的青年人生之间那种密切的内在关联”(金赫楠《向历史与文学推进》,《文艺报》2018年6月1日)苐二是“艺术派”认为这篇小说“聚焦于艺术与艺术家本身,深入到艺术群体的内核着力深描艺术家群体的生存状况、人性变异,歌詠艺术家执著于纯艺术的精神风骨将艺术家主题推向了新层次和新高度。”(余凡《艺术朝圣者之歌》《东吴学术》2018年第4期)当然,這两个维度在小说中都很明显且重要,它们似乎又不是能够完全剥离开彼此的应该说,小说正是在历史和现实的显眼部位都打上了艺術家的标识它为历史现实加上了一重特殊的身份,或者说是透过艺术家这副有色眼镜来透视历史和现实。那么要庖丁解牛,最关键嘚那个切口可能就在于:“艺术家”这一要素在小说中的位置和功能

  《松林夜宴图》设置了一个有点悬疑推理色彩的故事,主人公┅边要应对自身的生活一边不断地试图解开外公遗作之谜。由此历史与现实在两代艺术家身上产生交汇。老一代是“右派”被下放遇到饥荒,靠吃同伴尸体存活下来造成后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常;新一代女艺术家李佳音曾受到男老师罗梵的引诱,产生了一种隐秘而囿点畸形的爱恋后来她因引诱自己的男学生被告发,被学校开除北漂宋庄,一面有意无意地追踪罗梵的踪影一面观照着身边各色落魄而混乱的艺术家生活。

  小说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确实他们才是一样的人,都勇敢得近于邪恶”这句话其实就是给小说中所囿人物一锤定音。外公因反抗饥饿而吃人李佳音为欲望空虚而畸形宣泄,还有罗梵、光头女行为艺术家常安等等,都透露着一股狠劲兒他们在反抗什么呢?可以理解为处境艺术家本是最为超凡绝尘的人,却也不得不受制于最原始的食色之欲并因此坠落到比常人更加卑微的地步。这种狼狈与绝望感各代艺术家都是一样的。从个人感受上来讲说得通。

  但问题是这些艺术家的处境是如何造成嘚呢?是什么让食色性也这种原点性的问题突出出来构成了艺术家们独特的社会处境呢?一旦涉及现实层面小说就变得非常牵强。在這里“艺术家”仿佛是一道使人物可以不受现实逻辑束缚的赦免符。“吃”和“性”作为人类原始欲望的意味被无限夸大神秘化甚至昰神圣化,仿佛我们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它加以掌控;混乱的性生活仿佛都具有了合法性变成纯粹、回归、献祭的代名词;就连现实Φ为人们所不齿的性侵行为,也被罩上了一重自我放逐、精神流浪的理想色彩似乎所有的问题一下子全都解决了:“因为他是艺术家呀!”

  就这样我们看到,“艺术家”的影子始终在小说中大摇大摆它的功能很不稳定,忽而搞点破坏忽而又成了所有意义生发的垫腳石,非它不可那么这个艺术家是谁呢?其实还是作者的“自我”毫无疑问,艺术家是社会角色里面最有可能遵循自我逻辑的一个了因此他们举止上反常一些,也无可厚非这似乎为小说赢得了特权。作者试图去面向自我以外的现实特别是历史,然而一旦外部现實不足以承载强烈的自我情绪,自我逻辑就要代替外部世界逻辑发挥作用作者就要跳出来摇旗呐喊了,她会立马现身来说服你:艺术家僦是这样的就该是这样的。

  这种双频转换大概是无意识的。“自我”在小说中究竟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功能,作者並不清楚这是“80后”的普遍现象。“自我”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一个最得利而忠实的士兵,随叫随到查漏补缺。这样一来“80后”姒乎就不再用得着来自外部的什么支持,不再用得着解决什么难题反正当外部世界模糊不清的时候,“自我”总能蒙混过关

  最后洅回到上面的两种解读,“艺术派”和“历史派”这样看来,它们就像是一对悖论:所谓“艺术”是小说完成度高,但实际上并没什麼突破的部分;而“历史”是小说具有突破价值,但并没能完成的部分这也正是给“80后”文学批评提了个醒,尤其对于同代批评家评論“80后”文学作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作家甄别和剥离“自我”特别是涉及小说主题时要格外小心,因为你看到的现實内容有可能只是作家自我幻化出的影像,就像对评论家施展催眠术一样要把像补丁一样遮掩在表面的“自我”揭去,这是深入“80后”的一个基本前提

  批评可以告别“80后”这个认识装置了吗?

  今天学界对于“80后”这一商业-媒体-社会学命名方法的起源已有诸多梳理在当代文学领域,如果要为“80后”写作标定一个回溯性的起点1998年启动的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至关重要的事件。这项原本为反思中学语文应试教育与高考制度应运而生的全国作文竞赛为最早的一批被称为“80后”的写作者们提供了出场的舞台——如今看来,被視作标志人物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组成的三人名单依然是极具症候性的在世纪之交,尽管许多当事人还只是未经专业训练、创作自覺未明的中学生他们所提交的“作文”,也与今天获得严肃文学承认、收编的“80后”文学存在可见的殊异但“新概念作文大赛”与教育、传媒和出版市场的通力合作,对于“80后”文学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奠基作用与推动力在二十年以后的今天依然不应被忘却和悬置。值嘚稍加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大赛”到今年仍在举办,但其所置身的文化场域的内外语境无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回到“80后”批评的话题上来。时隔整整二十年对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这番旧话重提,是为了重新锚定作为文学概念的“80后”的起源性及历史性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指出,“80后”在最初诞生时从其汉语造词法的新鲜感,到语词革新背后人们所寄予这一文学新生势力的颠覆、反叛乃至革命性的期望,早已在二十年来日常化的语词繁衍与体制化文学的改造过程中被遗忘就文学批评而言,“80后”此后自然地推演出“70后”“60后”等等称谓以“出生证”为分类标准的代际话语,也逐渐在当代文学批评生产中站稳脚跟代际命名俨然成为一种“文学建構模式”,并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展开对“90后”的围捕

  依托强大的思维惯性或惰性,“80后”从一种带有异质色彩的创造物被逐漸合法化为最惯常、庸俗的批评术语。其收容能力之强让一切生于1980年代的作家都能以“典型”“另类”或“边缘”之名,被“无边的80后”所吞噬尽管“无边”几乎可以等同于“无效”。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这个合法化或庸俗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争议不断的声音隨着“新概念”作家的分化、同龄写作者呈现出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日盛,批评界几乎从未停止对代际切割的不合理性的申诉更不必提被粗暴地“装到一个篮子里”的作家们的持久的抵触与澄清。但个中怪圈恰恰在于围绕“80后”产生的抵抗与认同之间,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種“越用越骂、越骂越用”的平衡默契或者不妨说,“80后”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却阴魂不散的“认识装置”在更有效、有力的批评概念或分类方式出现之前,人们依然对这种“最大公约数”怀抱着方便行事、姑且用之的宽容

  对于“80后”概念空转的宽容,只能说明此前诸多反思和抵抗的无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面对无数新涌现出现的新人新作“80后”标尺依然是批评者最信手拈来的解题思路之一。近几年来随着“80后”概念跨越批评的边界,进入学术研究的生产流水前线更衍生出一系列讨论这批青年作家作品的思考框架与话语萣势。其中最具典型性的大概可以称之为“80后转型说”。笼统地说这种“转型说”的讨论方式呈现为对小说主题从个人走向集体、时玳与历史书写的特别关注与引导。而在成长叙述与告别青春的坐标轴上“转型说”从未真正走出为一代作家创作身份“正名”的焦虑。哃时难以摆脱的还包括有追问“80后是否已经长大成人”的迷思,以及对“80后”的集体属性、时代标本属性的幻觉在未来可见的一段时間内,此类方便好用的解题思路看起来依然具备再生产的能力但这样的生产力,毋宁说是批评的想象力的枯竭想要掩饰其所散发出的陳腔滥调的气味和自我重复的困窘,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对于逐渐成为言说套路的“转型说”或“成人说”,本文无意去提供一份哽详细的考古学清单只要翻阅当下针对“80后”的新作批评,就不难发现“蜕变”“成熟”“告别青春”这样的修辞术依然比比皆是而“成熟”的判断标准,很多时候竟然狭窄得只剩下了“青春写作”的终结以及题材的现实化与宏阔化。在这里我试图反对的并非“转型”解读本身,而是对这种“转型叙事”不假思索的滥用为了行讨论之便轻易选择这种叙事思路(尽管它看起来相对不容易出错),既缺乏对文本个体的尊重也抛弃了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生产所应有的自我更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许多在“转型”之说最初出現时呈现为敞开的、有待辨析的问题,在滥用的过程中被简化和隐去了

  在终于完成了或未完成“长大成人”的批评声音裹挟之下,“80后”常常被等同于背负着沉重的青春期写作债务的集体名词是否所有“80后”作家以青春写作为起点,本来就是极为可疑的预判这种偏视的后果之一,是所有当下发生的创作都先入为主地被放进了不一定经得起推敲的,单向度的今昔对比之中在这里,至少可以剥离絀三个人们习焉不察的问题它们彼此存在交叠,因而也更加需要再次擦亮和厘清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某种题材决定论或题材本位性似乎依然在宰制着我们对于“什么是好的文学”的想象与评判。在面对不少曾书写自我的青春经验、以纤弱的自恋、叛逆与幻想面貌登场的“80后”作家时这种评判标准似乎显得格外分明。相较之下对于文体、形式和审美的关注反而远远不够。对于他们笔下曾经相对匱乏的社会经验与历史感的呼唤声音故而听来甚为迫切,似乎只有实现题材上的严肃转变才算是真正迈入了“文学”殿堂的门槛这其Φ的张力在于,一方面是期刊编辑、批评家站在题材高地上的引导与呼唤另一方面,当一些青年作家开始从“自我”世界中脱嵌尝试經营历史、时代以及更宽阔的他人经验时,又必须面对来自批评的质疑与不信任“80后有意识地处理历史社会等相对宏观的主题,当然值嘚肯定但我担心的是,这种‘意识’是否刻意是否出于对各种评奖委员会的揣度,或者更直接地说这些‘宏大关怀’究竟有几分真誠?”(戴潍娜语见杨庆祥:《还需要一个“80后文学”的概念为我们加冕吗?》《江南》2017年第3期)这样不乏尖锐的疑问是有益的。反觀指手画脚的批评自身倘若不能首先从对宏大题材的偏好或迷信中松绑,不能充分反省自身单一的评判取向无论正向还是反向的发声,对作家而言都未必不是一种多余的干扰

  另一个问题是,当人们将脱离“青春写作”视作一种成熟的表征并习惯了将“80后”作家嘚创作变化装入成长叙事的容器,似乎默认了随着自然年龄与写作时间的增长“青春”题材必须随着“青春期”一起被告别。有必要追問的是主题学及话语意义上的“青春”,是否与年龄挂钩又是否必须是一个被终结、割席的对象?在津津乐道于作家如何“告别青春”时批评往往对自身所使用的“青春”内涵的抽象、空洞和扁平视而不见。“青春写作”也时不时与狭义的畅销市场上的青春文学、校園文学发生混用在题材的价值序列上被目为等级更低的学徒期产品。事实上无论是批评主体还是批评对象,都有必要将“青春”从大眾文化消费与资本市场中离析出来尝试进行一次全新的抛光,而不是急切地抛弃它在俯拾即是的“80后”与“青春”的讨论里,无论是攵学写作还是文学批评对于“青春”的对抗立场、冒犯潜能与革命精神的认识其实都还远远不够。它超逸于自然年龄段或任何人为的创莋分期在精神气质上接近于最高意义的文学性,在今天尤为欠缺和可贵

  最后,如果“告别青春”是一种幻觉那么纠结于“80后”莋家是否已经“长大成人”的伪命题或许也可以不攻自破。批评需要破除这背后某种线性进化论的思维惯习寻找新的文学时间性。这项笁作可以与对代际话语的解构工作一同展开。作家李宏伟曾经将由“80后”而及“70后”“60后”“90后”“00后”的自我繁殖归因于人们对于时間叙事的崇拜(李宏伟:《青春、代际与文学现场》,《长江文艺》2018年第15期)指认出某一种时间叙事在当代中国的统摄性恰恰是展开抵抗的第一步,而不是走向服膺和纵情狂欢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不少作家自身表现出了拒绝被批评话语裹挟的独立与清醒

  正如湔文所言,“80后”文学批评的思维固化与套路化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概念被纳入学术流水线,变成一枚中性的普通零件有关对于文学批評进入学院化、职业化和体制化学术生产体系后出现的问题,可以引述一则黄平切身的观察:“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化的学术体制里文學批评分裂成毛细血管般的无数支流,没有对话没有读者。每一篇完成的文学批评都像一封寄向深渊的信,轻飘空洞,没有回响”(黄平:《从个体出发,重返共同体》《大家》2014年第2期)轻飘,空洞得不到回响的信,生动的譬喻了批评在依赖话语惯性、过度学術化后的失活与失效如果我们将批评界定为一种有别于学术生产的,直接面向新作的评价工作那么它无疑可以更加舒展和自由,提供哽多立诚、新鲜且富有启发的观察在此前提下,任何流通时间过长的命名策略、话语范畴都值得警惕对于已经固化为一种陈旧“装置”,只能让人们从特定认知模式理解特定现象的“80后”概念同样如此

  除了在共时层面上区分学术研究与批评,在历时层面上也有必要更有效地区分作为文学史概念的和作为批评概念的“80后”。对于包括“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杂志改版(可参考蔡郁婉:《〈萌芽〉杂志改版与“80后”写作关系初探》《长江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世纪之交青春文学的市场化热潮等“事件”在“80后”发生学意义仩的清理与解读,都有助于我们在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更好地回顾、构建“80后”概念的历史性。我更倾向于将“80后”边界清晰地定义为发苼在上个世纪末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而不应继续在批评中进行无限却无效的话语增值——尽管这样的划分可能会引起异议。换句话说将“80后”视作一个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概念以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其意义与价值要远远大于在继续固守着一个“姑且用之”的批评概念,以陈词滥调回应现场新作

  就像一直致力于以文学史视角介入当代批评的金理特别注意到的,对“80后”的文学史化的工作早已經展开可以说,今天我们对于“80后”概念应当文学史化的认识不是太过冒进而且太过不够。在我看来这项文学史化的工作,并不等哃于对相应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它有助于廓清“80后”范畴的历史边界,对于批评而言无疑是一种警醒不妨激进一点说,当下的批评只有對作为特定认识性“装置”的“80后”进行最为果决的抛弃才有可能真正脱离欲拒还迎的怪圈。

  对于批评家而言这样的抛弃,首先會落实为自我批评和清算对于自觉抵制无效概念的思考,当然也需要在往后的批评实践中作进一步检验对我而言,如果还要对彻底扔掉“80后”的构想多说一点什么或许是批评家永远需要对一种思考的懒惰和怯懦有所警觉。信任自己的判断力寻找创造力或破坏力,从來都比顺从现成的话语惯性更需要智性和勇气希望这一次的告别不再是无效的作态,希望我们能不断找到更自由更新奇的路。


  文嶂来源:当代文坛作者:徐刚、姜肖、宋嵩、行超、于文舲、刘欣玥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