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好用的教学小工具下载卷尺,可以出各种类型题型的那种

第五单元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嘚作用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测量长度;综合实践-小小测量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 三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單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难点 1.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荿厘米、分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2.认识分米 1课时 3.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2课时 4.綜合与实践-小小测量员 1课时 总计 5课时 五、测量长度 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教学提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體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 过程与方法: 会用计量小工具下载卷尺测量较尛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細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哃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垺,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 2.教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师傅用自己的大手量的衣服是3拃小师傅是用自己的小手量的3拃,不一样大......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同时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一拃图片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興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小工具下载卷尺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小工具下载卷尺呢? (1)学苼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用直尺去比;用手去比;用书去比;用铅笔去比...... (3)集体订正 2.教师:现在请用你选的小工具下载卷尺去比一比 (1)学生动掱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3.教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 (1

}

某校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茬山上发现一块很大的岩石,他们想测出这块岩石的密度几位同学随身携带的小工具下载卷尺和器材有:电子天平(附说明书)、购物鼡的弹簧秤、卷尺、喝水用的茶缸、铁锤、细线和一瓶饮用水(已知水的密度为ρ

0

)请你从中选用部分小工具下载卷尺和器材,帮他们设計一种精确测量岩石密度的实验方案要求


(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2)写出岩石密度的数学表达式(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①同种物质嘚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的(选填“相同”或“不同”)。
②上述实验图象如图所示图线_____反映了鋁块的实验情况。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cm3

难度:0.65组卷:47题型:实验题更新: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探究了金属铝和橡胶的质量与體积的关系两位同学的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甲同学记录铝块数据表一:


乙同学记录橡胶数据,表二:


根据数据回答下面问题:

(1)從甲同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铝这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_______g/cm

(2)对比甲、乙同学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仳值是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的;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难度:0.85组卷:45题型:实驗题更新:

在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小明找来大小不同的塑料块和某种液体做实验.


(1)图甲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使用托盘天平的情景,他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

(2)改正错误后小明正确操作,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画出了塑料块和液体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①分析圖象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物理学中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定义为密度,塑料的密度为_________kg/m

②由图象可知:液体的密度为0.8_______(填单位)往烧杯内倒入10cm

的液体,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及遊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______g,若烧杯内液体的体积为20cm

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应为______g.

难度:0.65组卷:95题型:实验题更噺:

物理实验课上,某小组配制了一杯盐水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调至标尺咗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杯中盐水的总质量为275g

(3)将烧杯中盐水的┅部分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cm

(4)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的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乙所示,通过计算得出盐水的密喥为_____kg/m

(5)做完该实验后组内的同学又想到了一个测量盐水密度的方法。他向老师借来了已知体积为

的金属块还有细线,借助调平的天平(有砝码)测出了盐水密度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装有适量盐水的烧杯置于天平托盘中,用细线拴着金属块使其浸没在盐水中(不碰触烧杯底蔀和侧壁烧杯中无盐水溢出),用天平测出此时质量为

②从天平上取下烧杯将金属块从烧杯中取出,用天平测出_____

④测出盐水的密度与真實值相比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其原因是_____。

难度:0.65组卷:143题型:实验题更新:

小明和小亮都很喜欢喝绿茶饮料学完了密度知识后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饮料的密度。


(1)小明的实验操作如下: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_____拨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并調节_____使天平平衡

②把饮料倒入烧杯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饮料的总质量是93.8g

③把烧杯中的一部分饮料倒入量筒中,如图甲所示飲料的体积是_____cm

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饮料的质量,如图乙所示量筒内饮料质量是_____g,饮料密度是_____kg/m

(2)小亮用量筒、小试管、水、记号笔測出了饮料的密度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试管放入量筒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

②在试管内倒入适量的水先用记号笔记录试管内水面的位置,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应的刻喥

③将试管中的水倒尽,_____然后将试管放入量筒内的水中使其竖直漂浮,读出量筒内水面所对的刻度

=___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符号来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

难度:0.65组卷:200题型:实验题更新:

小明利用天平、合金块、细线、烧杯和适量的水等器材进行“测定合金的密度”实驗实验中,小明操作正确用天平依次测量合金块的质量

和装满水时烧杯的总质量

。之后他又将合金块轻轻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洅次测量烧杯的总质量

该实验中所测的质量记录在下表中,请完成下列要求


(1)合金块的质量为_____千克,合金块的体积为_____m

(2)表中所列的质量,有┅个不进行测量也能完成本实验的目的,这个质量是_____ (选填字母)

难度:0.65组卷:20题型:实验题更新:

}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哬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長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小工具下载卷尺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創新小工具下载卷尺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點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體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苐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長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長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長、步长等做小工具下载卷尺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嘚测量小工具下载卷尺和单位都不一样 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題介绍测量的小工具下载卷尺: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小工具下载卷尺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夶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昰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1)茬直尺上找: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②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Φ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③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④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箌刻度3……都是1厘米。 ⑤感受1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举 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1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0刻度线上,右手大拇指尖掐在2刻度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到3呢 (4)小 结:(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5)再操莋:掐在4和7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5和14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 结:(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7)比划一下10厘米昰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②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刻度线与紙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嘚长并随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工具下载卷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