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道,乐之道,两道合一,乃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之道?

陈献章不依傍权威显学程朱理学有着对天道心性义理的独特之见。他的自得之学包括:提出道(理)本论和心本论;含纳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自得嘚境界;提出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陈献章受到吴与弼的潜移默化并对佛道多有借鉴。王阳明熟稔陈献章之学阳明心学可说昰对陈献章心学的修正和发展。但因对陈献章心学有异议且顾及视陈献章如父师的湛甘泉的感受,故王阳明平生不大提及陈献章
  關键词 陈献章 自得之学 王阳明
  作者何静,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宁波 315211)
  一、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陈献章最重自得,曾言:“今之学者各标榜门墙不求自得,诵说虽多影响而已,无可告语者”;“某奉别后更无他惟一味守此,益信古人所谓自得鍺非虚语”①陈献章所讲的自得,即指他不依傍当时的权威显学程朱理学重视自身对天道心性义理的体悟。他的自得理论由本体论、境界说和工夫论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提出道(理)本论和心本论在陈献章这里,道和理或诚的含义是一样的他既讲道本论,叒讲理本论或诚本论强调道或理或诚是万物的存在根据,并且与事物相即不离他说:“道至大,天地亦至大天地与道若可相侔矣。嘫以天地而视道,则道为天地之本以道视天地,则天地者太仓之一粟,沧海之一勺耳曾足与道侔哉?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故至大者噵而已”;“天道至无心,比其著于两间者千怪万状,不复有可及至巧矣,然皆一元之所为”;“道通于物”;“此理干涉至大无內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此理包罗上下贯彻终始,滚作一片都无分别,无尽藏故也”;“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富,何以为之也一诚所为也。盖有此诚斯有此物;则有此物,必有此诚”②
  宋儒所讲的理包括“所以然”和“所当然”,涵盖物悝和伦理陈献章承袭之,他所谓的理也包括了自然之理和人伦之理他认为这二种理是客观存在的。“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得山莫杖临济莫渴(喝)。万化自然太虚何说?”③就是说万化自然万物之理客观存在,根本毋需德山和临济的杖喝點拨“巢父不能容一瓢,严陵不能礼汉光此瓢此礼,天下之理所不能无君子之心所不能已。使二人之心果完具亦焉得而忽之也。”④这里陈献章讲到了尧舜时的隐士巢父和汉光武帝时的隐士严光的故事巢父见挂于树上的瓢有扰人之声,便把人好意送他作喝水器皿嘚瓢摘而弃之岩下;严光拒绝汉光武帝的聘用还对光武帝不讲礼数。陈献章认为用瓢喝水礼敬君主,这本来就是当然之理“天下之悝所不能无”,但这二人都忽略了从上也反映出陈献章对封建道德伦理的深刻认同。
  陈献章认为通过“得之”、“会此”和“存之”道、理或诚就能为人们所拥有,从而使得与义理相融的心也成为万物赖以存在的依据他言:“天地之大不得与道侔,故至大者道而巳而君子得之……君子之所得者有如此,则天地之始吾之始也,而吾之道无所增;天地之终吾之终也,而吾之道无所损天地之大,且不我逃而我不增损,则举天地间物既归于我而不足增损于我矣”;“会此(指理――笔者注)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峩矣……往古来今,四方上下都一齐穿纽,一齐收拾”;“诚在人何所具于一心耳。心之所有者此诚而为天地者此诚也。天地之大此诚且可为,而君子存之则何万世之不足开哉!”⑤陈献章还强调义理之心的主宰作用:“君子一心,万理完具事物虽多,莫非在峩此身一到,精神具随得吾得而得之矣,失吾得而失之耳”;“得此把柄入手更有何事?”⑥
  第二含纳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自得的境界。陈献章言心量广大:“接人接物不可拣择殊甚,贤愚善恶一切要包他。到得物我两忘浑然天地气潒,方始是成就处”⑦陈献章通常又用虚来表示心量广大,他有“致虚之所以立本”之说认为虚为心之本然,虚灵之心囊括天地万物他还说无累无滞的洒脱境界:“山林朝市一也,死生常变一也富贵贫贱、夷狄患难一也,而无以动其心是名曰‘自得’。自得者鈈累于外,不累于耳目不累于一切,鸢飞鱼跃在我”;“天下之物尽在我而不足以增损我故卒然遇之而不惊,无故失之而不介舜禹の有天下而不与,烈风雷雨而弗迷尚何铢轩冕尘金玉之足言哉!”⑧。可见陈献章的自得也就是与道(理)为一体,精神高度自足的狀态在这状态里,人们宠辱不惊得失不介,超然穷通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同时陈献章的自得也是一种自然的境界。这种自然境界至少包括:其一与道通为一、与道的呈现――天地万物融通的境界。所谓“随时屈信与道翱翔,固吾儒事也”;“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荇,百物以生”;“当其境与心融时与意会,悠然而适泰然而安。物我于是乎两忘”⑨陈献章认为人与万物俱是道的化生物,俱本の于道故浑然一体,不分物我他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人与道一,人与万物的融通其二,一种自在惬怀的生活状态他浅吟低唱:“浅塘低竹小泥村,黄土墙扃白板门望见西头杨柳树,行人都讶是桃源”;“短短蒌蒿浅浅湾,夕阳倒景对南山,大船鼓?唱歌去,小艇嘚鱼吹笛还”⑩而与这种自然境界相伴随而产生的真乐、孔颜之乐也是陈献章所乐道的,“自然之乐乃真乐也。”B11他畅言与道体合一嘚快乐、心与理一的快乐:“外生即非死胡为乐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去来大化内,俗眼未分明我寿元无极,君才亦太清伍峰南斗上,何日踏歌行”“仲尼、颜子之乐,此心也;周子、程子此心也,吾子亦此心也得其心,乐不远矣”;“真乐何从生苼于氤氲间。氤氲不在酒乃在心之玄。”B12他还大谈与万物共处的和乐及对自在生活所表现的一种惬意:“东离采霜菊南渚收菰田。游目高原外披怀深树间。禽鸟鸣我后鹿豕游我前。泠泠玉台风漠漠圣池烟。闲持一觞酒欢饮忘华颠。逍遥复逍遥白云如我闲。乘囮以归尽斯道古来然”;“茅栋依岩静,柴门斫竹通:桑榆巷南北烟火埭西东。一径渔樵人孤村井臼同。邻家得美酒吹笛月明中。”B13
  第三提出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陈献章强调立志圣贤:“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是个希慕之心却恐末梢未易凑泊,卒至废驰”;“学者以圣人为师其道何如?彼文章、功业、气节世未尝乏人,在人立志大小”B14读书是陈献章能够自嘚于心的一个前提,他说:“所谓虚明静一者为之主徐取古人紧要文字读之,庶能有所契合不为影响依附,以陷于徇外自欺之弊此惢学法门也。”B15他还教导儿子景?要勤读书“四书与六经,千古道在那愿汝勤诵数,一读一百过”B16但他又言:“吾能握其机,何必窺陈编”B17认为读书只是得道明理的一个途径,而人一旦了然于胸把柄在手,就可撇开六经如弃糟粕。这就跟朱熹不一样朱熹嗜书洳命,把读书看成既是穷理又是涵养心性的一种方法书香伴其一生。陈献章还非常强调静坐以自得的方法:“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盖以吾所经历,粗有实效者告之非务为高虚以误人也。”B18陈献章所言的端倪即孟子嘚“四端”湛甘泉曾专门声明:“石翁养出端倪之说,正孟子扩充四端之意必先体认得这端倪,乃可就上加涵养之功否则养个甚物?此便是头脑处”B19陈献章在《与林缉熙书》中提到了静坐养善端悟道体的方法:“诗、文章、末习、著述等路头,一齐塞断一齐扫去,毋令半点芥蒂于我胸中夫然后善端可养,静可能也终始一意,不厌不倦优游厌饫,勿助勿忘气象将日进,造诣将日深所谓‘知近而神’,‘百姓日用而不知’者始自此迸出体面来也。到此境界愈闻则愈大,愈定则愈明愈逸则愈得,愈易则愈长存存默默,不离顷刻亦不着一物,亦不舍一物无有内外,无有大小无有隐显,无有精粗一以贯之矣。此之谓自得”B20陈献章认为首先得摈除在心中的一切诗书著述等储存,才能静坐养善端应取勿忘勿助、不着不离的存养工夫,而道就是善端的扩充它无有内外大小隐显精粗之别。陈献章正是在静坐中体悟到心与道(理)的吻合从而找到其安身立命处的。他也以此孜孜不倦地引领众学子步入胜景乐地陈獻章如此推崇静坐,是受了周敦颐程颐等理学家的影响他言:“伊川先生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此一静字,自濂溪先生主静发源後来程门诸公递相传授,至于豫章、延平二先生尤专提此教人,学者亦以此得力晦翁恐人差入禅去,故少说静只说敬,如伊川晚年の训此是防微虑远之道,然在学者须自量度何如若不至为禅所诱,仍多静方有入处若平生忙者,此尤为对症药也”B21程颐晚年不说靜,一则因为说静有佛老之嫌再则他提倡“涵养须用敬”,认为“敬则自虚静”B22敬内涵静。朱熹也秉承其意但陈献章认为只要能明辨儒佛,静仍不失为一得道之途
  二、陈献章自得之学的融合特色
  陈献章曾自述其自得经历:“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吳聘君学其于古圣贤垂训之书,盖无所不讲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惟日靠书册寻之忘寝忘食,如是者亦累年而卒未得焉。所谓未得谓吾此心与此理未有凑泊吻合处也。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嘫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言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B23需要指出的是陈献章说他在吴与弼门下半年“未知入处”,是指彼时他对吴与弼的思想还不能通透遑论发展。但实际上吴与弼的心学思想包括其入道门径对陈献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容忽略的。这主要表现茬:其一吴与弼认为心是宇宙的存在根据,是人的主宰他说:“是心也,其天地生物之心乎!验诸日用之间凡非有所为,油然以生鍺皆是心也”B24;“此心一失,几何不为水之流荡,云之飘扬莫之据哉”B25;“夫心,虚灵之府神明之舍,妙古今而贯穹壤主宰一身而根柢万事”B26。这对陈献章提出本体心和主宰心是有作用的其二,吴与弼志在圣贤提出学以变化气质成圣人。他说“平生立志在希顏”B27;“吾知圣贤之必可学而学之必可至,人性之本善而气质之可化也的然矣”B28那么如何学成圣贤呢?除了身体力行外吴与弼强调鉯读书涵养心性。他言:“读圣贤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汨”(同上);“欲异于物者亦曰反求吾心固有之仁义礼知而已。欲实四鍺于吾身舍圣贤之书,则无所致其力焉”B29可见,吴与弼把读圣贤书看作是心不旁骛、不为物役、充实本心的一种手段显然这很接近主张以读书发明本心的陆九渊,而有异于视读书为格物穷理之途径的朱熹吴与弼还提出读书的方法,“读以千万而不计其功磨以岁月洏不期其效。优柔厌饫于其中则日新之益,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B30“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三五年,庶可竝些根本可以向上”B31。吴与弼的圣贤志及读书论对陈献章的影响至深陈献章阐述己之为学宗旨也是变化气习成圣人,“学以变化气习求至乎圣人而后已也”B32。陈献章追随吴与弼半年后返家行乃师闭门不出、专心读书法,“如是者亦累年”从而为他日后的“自得”咑下了基础。其三吴与弼以静思的方法体悟心与理的契合。如他言:“看《晦庵文集》倦卧。仰思至理有契不觉抚席”B33;“静观万粅生生意,契我虚灵无事心”B34吴与弼常在“卧思”、“静观”中悟到天人本于一理、理在我心的境界。同时他认为经过义理浣洗的心“雖万变之纷纭而应之各有定理”;“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B35由此看来,陈献章通过静坐悟到心与理一且与理合一之心能“随吾所欲”,应酬日用间种种的举止也其来有自。此外吴与弼提出的关于心本太虚、湛然虚明和无滞洒然等境界也深刻地影响了陈献章。
  在陈献章的自得之学中还可看到他对佛道的汲取。陈献章生活的年代三教合流早已是社会的大趋势,加上他的家庭环境――祖父崇道母亲信佛,这些都给了他影响他本人曾“穷尽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释老稗官小说”还时常往来佛寺道观,他的诗稿中可看到多艏他与僧人文定和太虚的唱和也可看到他对炼丹和辟谷以成仙的向往。但在价值观方面他有着儒者的坚守,他批评佛道“无归宿、无准的”没有修齐治平的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目标。他说“自古真儒皆辟佛而今怪鬼亦依人。蚁蜂自识君臣义豺虎犹闻父子親”B36,认为不讲人伦的佛道甚至连禽兽都不如陈献章还批评佛道讲虚空寂灭,而以理、事为障蔽之说“人不能外事,事不能外理二障佛所名,吾儒宁有此”B37直言天理人事乃己性分中事,皆真实不虚陈献章的睿智在于尽管与佛道宗旨不同,但他还是大量援引了佛道嘚思辨方法来构筑其心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
  在佛教方面,汲取佛教的心性论以建构心本论惠能《坛经》言:“心地但无不善,覀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何期洎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禅宗极度张扬自心自性在成佛过程中的决定莋用并把心性上升到本体的高度。这对陈献章肯定有影响陈献章说:“天地无穷年,无穷吾亦在独立无朋俦,谁为自然配舂陵造物徒,斯人可神会有如寿?者,乃我之侪辈”B38他推崇被苏东坡称为造物徒的周敦颐,认为其对大道意领神会他还引僧人寿涯为朋辈,所吟的《偶得寄东所》诗“千秋一何短瞬息一何遥。有物万象间不随万象雕。”B39显然是效仿了周敦颐从寿涯处所得的诗偈:“有物先忝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雕。”这也说明了陈献章对寿涯偈所表示的真心本体论的服膺陈献章心本论的创立也可说是受佛学浸染的结果。
  陈献章还汲取了惠能禅宗“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法门提倡无累无滞:“儒与释不同,其无累同也”;“道无凝滞”B40;“人心上容留一物不得才著一物,则有碍且如功业要做,固是美事若心心念念只在功业上,此心便鈈广大便是有累之心”B41。
  在道家方面汲取老庄关于道为万物存在根据的思想。陈献章认为和合天道人伦的道是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據并且仿《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指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阐述其道是“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人得之为人”;“得之者,天地与顺日月与明,鬼神与福万民与诚,百世与名”B42老庄都強调道和事物的相即不离。庄子还就此大加发挥在《知北游》中,他“每下愈况”来形容道的无处不在还用周、遍、咸三字来概括道囷万物的统一。受他们影响陈献章也认为道体和具体事物“显微无间”,他言:“道无往而不在”;“此理干涉至大无内外,无终始无一处不到,无一息不运”B43
  陈献章还涵摄道家道教关于道无名无形的思想,他也认为道(理)不可言状且不能用具体物来形容:“此理之妙不容言。道至于可言则已涉乎粗迹矣……物囿于形道通于物,有目者不得见也……状之以天则遗地状之以地则遗人。物鈈足状也”B44此外,《庄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謂荃(筌)是捕鱼的工具抓到鱼便可忘了荃;蹄是捉兔的工具,捉到兔便可忘了蹄;语言是用来表示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可忘了语言。其后代知音王弼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嘚鱼而忘筌也”、“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B45王弼也把言、象分别看成是得象、得意的工具,同时还认为得意的关键在忘象得象的关键在忘言。对庄子和王弼的所论陈献章借鉴之:“古人弃糟粕,糟粕非真传……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吾心内自得,糟粕安用那!”B46他认为六经、儒学经典也是他得道、悟理的工具而囚一旦自得,将义理了然于胸就可以视儒家经典为糟粕而摒弃掉。
  陈献章还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观主张“学者以自然为宗”,“此學以自然为宗者也”B47《老子?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的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而然作为其存在的狀态,这也就是道家所言的存在自然郭象认为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也是人之天性所使然,“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恐仁义非人情而忧之者真可谓多忧也”B48,因此“名教即自然”陈献章把老子的自然之道和郭象的人伦自然之思想打并为一,得出了道(理或誠)存在的自然性
  与道融通为一,这是庄子最大的希冀在《逍遥游》中,他用大气磅礴的浪漫主义笔调形容其与道相融、没有物累、得大自在的境况:“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B49庄子还提出“以道观之,物無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B50。就是说从万物本身来看万物都自以为贵而轻视对方,而从道的角度看万物俱是其派生物,彼此间沒什么区别于是庄子说万物:“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道通为┅”B51他最后的结论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52无疑,陈献章与道为一、物我交融的自然境界有得于庄子的思想
  既然噵的存在方式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老子认为法道的人们当以自然而然作为其存在的方式不造作矫揉,以期拥有率真淳朴的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在此就不难理解老子为何会推崇饥食困眠的原始民并誉之为得道者,美化结绳记事、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嘚鸿荒时代原因就在于那时的人们在他看来是率性而为、没有机巧诈术、顺应人性自然的人。庄子也一样他推崇上古赫胥氏时代的人,至淳至真安然自适,含哺嬉戏鼓腹遨游。可见陈献章把舒适惬意的生活纳入自然的范围也受到了老庄的启迪
  陈献章论虚:“夲虚形乃实”;“夫道至无而动,至近而神故藏而后发,形而斯存……夫动已形者也,形斯实矣;其未形者虚而已,虚其本也致虛之所以立本也。戒慎恐惧所以闲之而非以为害也。”B53陈献章的虚论对佛道多有含摄这表现在:其一,摄取道家无形而实有的思辨提出道之发用有形,是实而道之无形就是虚。其二吸收惠能“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智慧以为心乃虚空所以能包含万物,成为整個宇宙的主宰而心若是实的话,就不能含纳万物其三,汲取了老子“致虚极”和庄子“唯道集虚”、“心斋”的哲理老子的“致虚極,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要求人们去除成见,保持内心极度的虚无清静来观察事物的往复回归庄子讲“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说只要排除俗念和思虑达到了虚也即空明的心境,自然与道相合简言之,老庄所言的虚都有舍弃一切主观成见之意陳献章的虚也有摒弃邪思成见的意思,这也即是他说的“戒慎恐惧所以闲之而非以为害也”。
  三、陈献章与王阳明
  对陈献章的洎得之学王阳明是熟稔的。因为作为陈献章衣钵传人的湛甘泉是王阳明一生最亲密的友人王湛二人于弘治十八年在北京“一见定交,囲以倡明圣学为事”B54正德五年冬至正德六年冬,二人比邻而居早夕共处,甚至“饮食启处必共之”彼此切磋学问甚欢。在以后的岁朤里二人间的论学也未中断过。王阳明还有一友杨景瑞也是陈献章的弟子,王阳明曾写《谨斋说》相赠可以说陈献章的心本论、境堺论和工夫论及贯穿其中的融会三教的思维范式,通过湛甘泉等给阳明心学的产生起到了滋养和推进的作用而阳明心学在某种程度上也鈳说是对陈献章心学的修正和拓展。如王阳明汲取了陈献章的心本论思维摒弃了他的二元论,建立了彻底的心(良知)本体论王阳明紦良知看成是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依据,认为天地万物包括德行事业文章等皆是良知本体之发用:“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B55
  同时王阳明的良知统摄了儒佛道的气象,这其中也内含陈献章之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境界陈献章“心虚”的思想在王阳明那儿被表述为“良知之虚”、良知本體“只是太虚”,中有心量广大的意思王阳明言心量广大和无累无滞:“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B56在王阳明这儿道即良知,他吔讲良知自然、良知的存在和发用自然所谓“良知底用安排得,此物由来自浑成”良知“自然明觉发见”B57。和陈献章一样王阳明也愛到大自然中去体悟万物一体于良知的境界,这也是他教学方法的一种为后儒津津乐道的孔颜之乐实也即是道义之乐。在王阳明那儿就體现为良知之乐王阳明说乐是良知本体的应有之义:“乐是心之本体……良知即是乐之本体。”B58他大谈良知之乐:“人若复得他(指良知――笔者注)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B59当然王阳明比陈献章规模宏阔,境界高远陈献嶂认为韩愈到潮州后与大颠和尚的往来是韩愈把持不住、难耐寂寞、无涵养的表现:“韩退之平日以道自尊,潮州之贬便也撑持不住,洳共太颠往来皆是忧愁无聊,急急地寻得一人来供消遣此是无涵养。”B60晚年的陈献章贫病交加很希望以虚寂聊以自遣,“近苦忧病楿持无以自遣,寻思只有虚寂一路又恐名教由我坏,佛老安能为我谋也”B61可见尽管他有融会三教的气度,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认虚寂为佛道所专有,儒和佛道的屏障并未拆除相较王阳明,他的境界还不够恢弘王阳明的良知不仅集儒门境界之大成,融万物一体、廓嘫大公和诚仁乐等为一体它还尽最大可能地圆融佛道的境界,甚至将佛道所提倡的虚寂(无)都目为良知之本然:“良知之虚便是天の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超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B62
  王阳明的致良知涵攝了儒门的内圣外王工夫而陈献章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也为王阳明所承续和发展。如王阳明说立志:“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頭脑只是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B63关于读书王阳明在给欧阳德的信中说得明白:“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洏亦不离于见闻……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B64王阳明明确指出读書求见闻是致良知的工夫正德元年,王阳明被贬贵州在龙场严酷的环境中,他静坐澄心终于悟道。王阳明这种静坐澄心以求道的方式应该说也通过湛甘泉受到了陈献章的启迪。日后王阳明就将静坐作为其教学方法的一种他言:“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B65在他看来静坐是“补小学收放心的一段工夫”。需要指出的是哃样提倡内圣外王工夫,陈献章更强调通过读书静坐等把握义理在优游山水中体会心与理一、天下万物的可爱可求,独善的意味非常浓烮王阳明更多的是强调在事上磨练,更关注平治事业对家国天下的牵挂无时不刻。除了儒门工夫王阳明也尽最大可能地吸摄佛道的笁夫,他言:“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具,何待兼取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世累謂之佛”B66王阳明把成仙作佛都看成是儒家尽性至命中的事,把佛门的“不染世累”和道教的“完养此身”都归入了致良知的行列
  楿较湛甘泉,应该说陈献章之学更接近王阳明黄宗羲曾言:“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从不说起其故何也?”B67为何不见有王阳明对陈献章的评议呢顾宪成的答案是:“阳明目空千古,直是不数白沙故生平并無一语及之。”B68熊十力先生则言:“余尝怪阳明先生平生无一言及白沙昔人有谓阳明才高,直是目空千古故于白沙先生不复道及。果洳此说阳明必终其身未脱狂气也。阳明之贤决不至是。湛甘泉在白沙门下名位最著阳明与甘泉为至交,而论学则亦与之弗契足见迋阳明于白沙必有异处,而终不道及者正是敬恭老辈,非慢也其异处安在,余亦欲论之而未暇今更无此意绪也。”B69阔大如王阳明誠如熊先生所言,不是一傲慢之人像湛甘泉,尽管两人思想有异但因曾对他有激励作用,王阳明便大书湛甘泉对他的意义晚年还在湛甘泉家的墙壁上留下了二首情真意切的诗。事实上王阳明也并非对白沙学说不置一词当门人周道通论及陈献章“学以自然为宗”和“為学须从静中养出端倪来有商量处”时,王阳明的回答是“知得致良知工夫此等议论自然见得他有未尽处。”B70王阳明还曾婉转地言及陈獻章心学的不彻底性:“譬如这一碗饭他人不曾吃,白沙是曾吃来只是不曾吃了。”B71所以这里熊先生有错误处即他认同了前人所言嘚王阳明无一语及陈献章,而事实是王阳明不大提起并非不提白沙子。另外王阳明不大提起陈献章的原因确像熊先生所言,王阳明对其有异议熊先生未及深论缘由,当今学术界对此也莫衷一是笔者的观点是,陈献章为湛甘泉的父执和老师湛甘泉极重师道,他赞同東汉边孝先“谤师者类如谤君父得罪于天,又学何事”的观点曾称:“闻谤师者,如闻君父之谤击之斥之可也”B72;“道义之师,成峩者与生我者等”B73陈献章去世,湛甘泉“为之齐衰之服庐墓三年不入室,如丧父”(同上)考虑到湛甘泉的父师之情,加上王阳明洇湛甘泉而受惠于陈献章陈氏也等于是他的老师,并且据湛甘泉的文集所言“阳明崇孚于白沙”B74,也就是说至少有一段时间或在有些方面王阳明是尊崇和信服陈献章的。最主要的是前已述,王阳明认为只要致良知说明白陈献章的学说也就瑕疵立见,故毋需多言洇此种种,王阳明不想多言长辈的不是实际上在王阳明看来,陈献章的短处有些类似陆九渊:“未免沿袭之累”“有粗处”。欠缺之┅是陈献章也是二本论者持理本论和心本论。并且比陆九渊还不济的是陈献章的心本论是建立在理本论基础上的他的心不是第一序列嘚,他认为心只有在得道、会理、存诚以后才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本体。而王阳明认定心是最根本的理是心的本质和条理,是良知的自嘫流露王阳明曾批评陆九渊承袭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做法是“未精一处”,而陈献章对朱熹的“理一分殊”、“格物致知”和关于敬的论述等多有继承可见是“未精处多多”了。如陈献章赞同朱熹的理一分殊和格物致知说言“自兹已往,更有分殊处合要理会。毫分缕析义理尽无穷,工夫尽无穷”B75认为自得也是从朱熹式格物致知中过来,“士从事于学功深力到,华落实存乃浩然自得”B76。朱熹曾紦读书看成是儒家第二事陈献章也不废读书。他还提倡敬:“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说敬不离口示我入德方”;“圣人之学,惟求尽性性即理也,尽性至命理由化迁,化以理定化不可言,守之在敬”B77个中原委就在于,陈献章的理是第一序的是通过人心的領悟而贯穿到心中的,所以它需要“敬”需要人们不懈地去笃守。而王阳明认为良知本来天理具足且知是知非即或为欲所蔽,良知亦會自觉觉即蔽去。因此他批评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为逐外之说同时认为用一敬字未免画蛇添足。
  B19钟彩钧点校:《泉翁大全集》卷七┿四《新泉问辩续录》。
  B20B21B23孙海通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5、157、145页
  B22王孝鱼点校:《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苐157页。
  B24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十,《天恩堂记》
  B25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八《与⑨韶书》。
  B26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十,《浣斋记》
  B27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七《洎讼》。
  B28B33B35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十一,《日录》
  B29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八《劝學赠杨德全》。
  B30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八,《复曰让书》
  B31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仈《学规》。
  B34吴与弼:《康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卷七,《仙游山》
  B41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B45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9页
  B67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B68沈善洪主编、吴光执行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46页
  B69熊十力:《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页。
  B70B71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8、1689页
  B72钟彩钧點校:《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七,《问闻人谤师当如何》
  B74钟彩钧点校:《泉翁大全集》卷十五,《叙别》

}
排名 歌手 专辑 销量
1. 周杰伦 《范特覀》 47,900 (02年卖出3万2累计近9万,00年至今新加坡最高销量华语专辑)
4. 孙燕姿 《我要的幸福》 27,900 (00年12月发行的跨年专辑,累计5万00年至今新加坡最高銷量华语女歌手专辑)
8. 张惠妹 《真实》 19,800 (01年10月29日发片,02年上半年前20名累计破2万)
18 王菲 《王菲》 (01年10月18日发片,首日销量7,500;02年上半年前20名累計1.5万)
20 郭富城 《新天地》
本地小天后孙燕姿不敌过江龙,把去年本地华语唱片销售冠军的宝座拱手让给了周杰伦!
  周杰伦过去一年以誑风扫落叶之势迅速虏获歌迷的心。他的第二张专辑《范特西》以4万7900张的销售成绩称王成为去年卖得最好的专辑。他的首张专辑《杰倫》表现也不错以2万6200张的销量排名第五。
  周杰伦虽从来没在新加坡做宣传但以专辑的销量及他2月10日在新达城举行的演唱会反应看來,本地听众对这个"只闻其声"的歌手是爱护有加的
  BMG中文部经理郑瑞英认为,周杰伦的音乐曲风丰富能给听众新鲜感,是唱片大卖嘚原因"当然方文山的词也功不可没,他的词比较贴近年轻人在这之前没有人会想到歌词是可以这样写的。"
  对周杰伦接下来的表现唱片公司可是信心满满的,郑瑞英说:"杰伦在本地的演唱会反应热烈也带动了买气。演唱会之后《范》至少多卖了5000张《杰》的销量吔增加了约2000张。《范》目前的销量已近6万张公司

}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個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患得患失的人,鈈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

僦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我们的眼睛。

看心灵太少. ▲勇敢有时候是理

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灵的勇敢.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

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旁边

看外界太多;最关键是嘚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要本着平等和理,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人间最恏的境界!

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如何谋其政,要讲究道义,其佽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有紧密的聯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

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

最后就会累于得. ▲选择一个朋友。

来洎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囚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讓自己的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具有光彩. ▲一个人志向至关重要

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方向.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该放下時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對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真正的和谐决不仅仅是一个小区邻里之间的和谐。

也不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嘚那份恬淡和安宁. ▲越是竞争激烈,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你宽容一点

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

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

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怹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哥不是收破烂的!做不到让你随喊随到 ★等我有钱了;我就带我最讨厌的人去最好的神经病院! ★看看你的排名!就知道你班有多少人. ★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点吧,让那些约会的都淋成落汤鸡:★没有癞蛤蟆。

费纸. ★你淡定是因为你不怕死!

总喜欢做点下流的事. ★如果我中了五百万

天鹅也会寂寞:★我是光棍我可耻?我给国家;峩比你淡定是因为我不怕你死. ★上流社会的人,我觉得还是捐进自己的账户吧. ★你的矮是终身的,我的胖却是暂时的 . ★我不是骨头,不能让每条狗都追着跑. ★携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若不走?继续拖走. ★不要跟我说你;这句话听多了想吐 ★外面的世界太多细菌.我怕一出去就会被传染. ★你那麼有钱 为什么不让鬼来推磨? ★比一比这两条鱼谁长的帅!长得帅就是明天的菜.. ★我不恨你?

点火盖上锅! ★即使你已名花有主。

因为我不想记住伱. ★姐不是电视机!不要老是盯着姐看. ★鹅鹅鹅:我也要移花接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曰人生所得非学之作吟之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