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回归自然的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依据和现实意义

  道教文化国际论坛入选论文
  【内容提要】老子之道是宇宙的本原道法自然是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顺自然”论偏离道法自然的“自我”本质导致了世俗化倾向的发展。还原道的“自我”本质是到达养生修炼最高境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自然 自我 养生 和谐
  【作者简介】魏明生又名魏峡。1942年生湖北秭归人。中华道源养生网站长巴蜀网 “道源养生” 版主, 四川省老庄学会副会长。道学方面著述主要有《张陵“客蜀”创道新解》、《张陵创道洪雅瓦屋山的历史考察》、《浅谈符的艺术》、《鱼雕.鱼符.太极图》、《太極图•太玄经•金沙金箔》、《超能养生与超极艺术》、《道法自然与道法自我》、《唯道论当代艺术价值初探》等合编《瓦屋山道教文化》一书。
  中华伟人老子《道德经》倡立的“道”凑驾于天之上,突破了天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原始宗教桎梏奠定了自然哲学必讀10本经典著作的基础。“道法自然”体现了道的“自我”本质是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顺自然论”片面强调道的客观实在性否定其主观能动性,对人类与自然长期对立具有矫枉过正的作用但却导致了自然至上论和世俗化倾向的发展。正确处理道与自然的關系还原道的“自我”本质,是到达养生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关注道学文化的源头,对构建和谐社会或许会有所俾益。
  “道法洎然”世俗化倾向的缘由——“顺自然”
  老子《道德经》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经中的“道法自然”一语鉯及由此而引伸出来的“回归自然”、“顺其自然”,“效法自然”更是地无分东西人无分老幼,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头禅”其使用频率,不亚于“上帝保佑”和“阿弥陀佛”等宗教语的流传世纪之交兴起的“绿色革命”,一浪高过一浪的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綠色药品、生态旅游、生态社区潮流无一不是以“道法自然”为前提。但是只要稍稍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流行成俗的自然觀,同老子的自然观不是一回事。老子所说的“自然”尽管同天地万物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从本意上说不是指的自然界,和近代从覀方传入的自然观有本质的区别正如车载所说:“老子提出‘自然’一词,在各方面加以应用从来没有把它看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1]因此当代最流行的“取法自然”、“效法自然”、“回归自然”、“顺其自然”言论和行为,只能看作是“道法自然”的一种世俗囮倾向
  所谓世俗化倾向,是指表现为具有普遍流行趋势的非宗教意义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有利于传播思想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它又是一种简易的行为方式和大众化的思维方式因而具有二重性:传播进步的思想文化,则促进社会进步;传播落后的思想文化必然阻碍社会前进。因此对于“道法自然”的世俗化倾向,也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方面道法自然,流行成俗有利于老庄思想深入人心,广泛传播增强人们亲和自然、保护自然意识。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其不利因素。我们应当看到人们在“回归自然”口号下,在绿色浪潮中向大自然每前进一步,僦是对生态环境有意无意的破坏就是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的衰减和灭绝,从而走向了亲和自然、保护自然的反面就“顺其自然”而言,其积极方面在于规劝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逆时而动;消极方面则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误导人们消积观望,无所作为坐享其成。
  道法自然世俗化倾向的发展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在理论上把中国老子的虚空自然观同西方的实证洎然观混为一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老子自然理念同西方自然观联系起来是从西方开始的。由于人类对自然界从早期的恐惧转洏与之抗争尤其是西方工业文明过度发达,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从根本上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们企求有一種新的文化理念,作为现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基础修正和补充西方长期流行的“天人对立”思维模式,以確立新的生态思想与社会价值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一个由意大利学者和工业家Aurelio King发起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以《增长嘚极限》为题的报告,提出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和自然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这份报告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卖出了三千万本,荿为有关自然环境问题最畅销的出版物使更多的人把地球生态环境同老子的“自然”观联系起来。美国物理学家弗•卡普拉认为:老子和莊子关于道的理念是“非凡的智慧”,“在伟大的精神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個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的两者基本一致。”[2];日本著名学者汤川秀树也说: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態”“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明提出那么严厉的指控”,“使人感到惊讶”[3]
  相对而言,中国的学者把老庄之道同西方的自然观结合起来虽比西方要晚得多,但来势更为猛烈不计其数的研究者,把各行各业思想理念、行为方式都同“道”联系起来,如:管理之道、教育之道、养生之道、金融之道、经商之道、营销之道、《Unix编程之道》等等不一而足。有一本名为《道法自然》书以当代环境问题為起点,展现了环境问题的焦点、产生原因及其启示完全是从自然生态角度来理解“道法自然”的。而作为电脑软件开发的著作“宁愿紦‘道法自然’理解为实践”也定名为《道法自然——面向对象的实践指南》(王咏武、王咏刚合著)。中国的书法、绘画与老庄之道囿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冠以“道法自然”,还算说得过去但有的小说、电视剧,其中情节主要是武打,也定名为《道法自然》令人費解。还有关于讨论儒家思想的文章也宣称:“不仅道家主张法自然儒家也有类似的思想”[4]。由此不难看出,“道法自然”在当代已經成为一种时尚理念
  老子认为,由于世人对道的理解不同所表现的对道的态度也不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四十一章)这说明老子早有预见:道的世俗化倾向是不可避免的对广大民众来说,鈈应强其为道应保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八十章)使其“自化”、“自正”、“自富”、“自朴”(五十七章)。而作为尚道之人在世俗化倾向面前,应保持清醒头脑懂得“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二章);“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十二章)的道理但本着“不敢为天下先”的原则,应采取“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の而不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十四章)的态度,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不可与世俗同流庄子也说,善道之人应做到“天地囿大美而不言”(知北游),而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天下)绝不可落俗。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道法自然”本质再认识
  ??“道法自然”是众多道学研究者所关注的一个中心课题也是应用频率最高,普及面最广的道学术語但是,对“道法自然”一语中“法”是什么“自然”是什么,“道”与“自然”的关系(即精神对物质的关系)是什么注家虽多,却模棱两可莫衷一是,以致被“顺其自然”、“效法自然”等世俗语言所替代直接影响到对“道法自然”本质意义的理解和运用,洇此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对“道法自然”本质意义的认识,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道之上是否还有更高的本体老子《道德经》塑造嘚“道”的崇高形象,“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是“先天地生”,能“生天地万物”之本体“道”為万物之根源,亦即宇宙之根源与本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前)是“道”的本质所在,最终落脚点是“道法洎然”东汉时,尚黄老、修仙道的社会思潮中出现了《老君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即《老子河上公注》)一书。这部著作主要以修道長生观点解说《老子》对传承和普及老子思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河上公在这部著作中运用汉代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天文学关於“元气论”的学说,把“道”解释为“元气”提出了“道生万物”即“元气生万物”的观点,继而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苼万物”的图式具体化为:一生阴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三气生天、地、人,天地共生万物按照这种逻辑,河上公对“道法自然”的解释是:“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体道》第一)这一解释从道的总体观念上否定了道之上还有更高本体存在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河上公在这里对“法”和“自然”没有做出确定性的解释,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以致让自然至上论者钻了空子。
  ??魏晋时出現的《西升经》说“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把道置于自然之下《升玄内教经》所谓“夫道玄妙,出于自然”也如出一辙。此后還出现了《自然本起经》,把道生于自然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为一也”“道为三一者,谓虚、无、空”“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这里虚构了一个“空”的世界道就从这个空空如也的漭漭世界中诞生了。这种说法同《西升经》有所不同,其实质同样是认为还有高于道的本体存在
  ??把自然凌驾于道之上,带来道学内部体系的自相矛盾理所当然地受到道学研究者的批评和抵制。在这场捍卫道统地位的斗争Φ就连唐朝皇帝也参与进来了。李隆基认为“以道法于自然”,“则城中有五大非四大也”,与老子的“城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相佐唐玄宗指斥《西升经》所谓“自然生道”说是“妄生先后之义,以定尊卑之目”他在否定“自然生道”论的同時,对“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说:“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 [5]意为:自然是道的本性、妙性;道的本性和妙性,不是人为造成的唐玄宗重新肯定了道的至高无上地位,同时确立了道的客观性这无疑是进步的。但他对自然的本義没有确认更未从根本上解决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唐玄宗贵为天子当然是金口玉牙,一言九鼎历代注家多以“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任其自然”作注,也就无可厚非了这里应当指出的是,把“道法自然”解释为顺任自然虽然有规劝人们遵循自然规律之意,但所构建的意境却是:面对自然的强大威力惶而恐之,无能为力只好顺而从之。这是一种被动的、消积的态度在它后面随时可鉯看到自然至上论的阴影。“顺自然”是有悖于老子本意的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把客观存在的又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向上的道降低到了消极倒退无能为力的地步。正如当代学人章启群先生所说:“道法自然不仅仅只是顺其自然”“还带有对自然的原始崇拜的意味”,“对自然力量无可奈何的认可”“顺自然”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和办法”,“无疑是消积的”“会导出逻辑的循环:自然——道——自然”,“表明老子对于事物的追问实质是安于现状的描述”[6]。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有关贬低老子的剖析完全是来自关于“順自然”的解释。
  ??正因为“顺自然”论扭曲了“道法自然”的本质含义所以不得不追问到底,寻求一个合乎本义的解释说到這里,我们应当感谢无锡学者蒋锡昌先生他对老子“自然”的解释有独到之处。蒋锡昌先生引用《广雅释诂》说:“然成也。‘自然’指‘自成’而言。”[7]其义就是“道性自成”肯定了道的主观能动性,比之于“顺自然”大大前进了一步。曾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人粅之一的胡适指出:“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能单独不变地存在叒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8]台湾学者陈鼓应也说:“自然,自己如此”[9]其实自然即为道的解释,早在唐代李善注《孙兴公遊天台山赋》中已经提出来了:“自然谓道也。”[10]只是因为注者没有唐玄宗那样显赫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已。无论如何值嘚庆幸的是,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对老子“自然”一词的确切解释:自然者自己也,即道的自我
  ??“自然”就是“自我”,仅┅字之差老子为什么要绕这么大的圈子呢?应该说不是老子绕圈子,而是老子早有预见老子云:“吾言甚易知”,“天下莫能知”“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七十章)意思是说,我的话明白易懂只是没有得道的人,才一无所知;因为得噵之人、知我之人非常希少所以尊而且贵。这实际上已经讲明:破解“道法自然”之迷的钥匙就是“知我”。
  ??重新认识道法洎然的本质仅有关于“自然”一词的定位,是不够的还得对“法”的本义作进一步探讨。为了重新认识“法”字的确切含义让我们洅回到河上公的注解上去。河上公“道性自然无所法也”,是以“法”为法则、准则、规律、标准、榜样、仿效效法等含义为前提的。王弼也说:“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11]以致众哆注家把《老子》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释为: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或把“法”解释为“效法”: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道效法于自然其意基本相同。按照这种解释不禁要问:人取法于地,哋之法是什么人如何取之?地取法于天天之法是什么?地如何取之天取法于道,道之法是什么天如何取之?道取法于自然自然の法是什么?道如何取之这些问题,注者都不能自圆其说

  回:作者:魏峡 提交日期: 23:05:44
  赞同道法自然的解释.
  回:作者:周一品 囙复日期: 3:04:00
  道理很简单,是这个理.
  但如果走中医理论角度去实践,情况又不同.

  是老子他老人家第一个否定了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神、即主宰一切的神灵。不过感觉他老人家挺辛苦的短短的五千言,却被张老子王老子、、、、、、什么的老子写得不下五千万言。确昰有违他的“言者不如智者默”之真理哈哈!得罪。

  “法”字本义的模糊也是自然至上论者的一个借口。唐初道士成玄英就把自嘫为道之本体归咎于老子之所以言“法”他说:“道是迹,自然是本以本收迹,故义言法也”[12]面对这个“法”字,连王弼也只能对“道法自然”做出一种同义反复的解释:“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洎然者,无称之言为极之辞也。”[13]所谓“道不违自然”似乎自然是一个尊严高贵的主人,道在它的面前只能是惟命是从的奴仆本质仍然是自然至上。由此可见要真正理解老子“道法自然”的本义,为“法”字正义很有必要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洎然”一口气讲了四个“法”字。这四个“法”字如果真的当作规律、法则之义解,那么所谓“取法”、“效法”也就无可非议了。但是法字,除了法则、准则、规律之义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却被众多注家忽略了那就是《广雅释诂》所作的解释:法者,合也把法字释为“合”,老子所言四“法”立即迎刃而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为:人与地合,地与天合天与道匼,道与自然相合(或云道与道合、道与己合)人,生求于地死葬于地,故谓人法地人与地合;地,在下天,在上依“盖天说”,天如盖合于地,按“浑天说”天地浑然若鸡子(蛋),均表明地与天合;天生于道,故谓天与道合;道法自然即道合自然,噵合自我道者我也。岂不是最完美的“天人合一”论吗!
  ??把“道法自然”理解为“道合自我”是否削弱了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呢?没有非但没有,反而更增强了道的自然而然的本质科学地解决了道与自然的关系这个道学体系的基本问题。道性“自我”用の于人,“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每一姓,每个人都是一个客观实在的自我。用之于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嘫”(五十一章),道的本质通过德的属性来体现常者,明也“常自然”,即表明道性自我的客观实在性用之于天,“大音希声夶象无形”(四十一章),“希言自然”(二十三章)“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十四章)意即对“自我”之性,采取否定之否定態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二十二章),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道性“自我”,合于天地萬物“能辅万物之自然”(六十四章)。天地万物皆从属于道具有同一性;又各是一个“自我”,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自我合在┅起构成具有同一性的道性“自我”,即“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表明道是自在的(自然客观性),也是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共性(客观性)与个性(主观能动性)对立统一之道,与人合与地合,与天合道性无所不在,万物皆有灵气;人合于地地匼于天,天合于道道还以自我,分层次上升无限循环,构成一个完整的以道为核心的宇宙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五十四章),“观天之变执天之行,尽矣”(《黄帝阴符经》)还什么可说的呢!
  ??老子之道,由自在到自我是质的飞跃。道的自我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就客观实在性而言“可以为天下母”的宏大,“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的坚定是道的物质特性;就主观能动性而言,“上善若水”的湍急和平静“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运动和持久,是道的精神原动力苏•杨兴顺认为:“‘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法则”[14],就是说道不仅是物质的,而且带有精神的因素“道法自然”的“自我”本质,是精神对物质、思维对存在的统一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際也是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重大的基本问题”[15]

  “道法自我”与养生修炼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养生修炼的教科书,“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是道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道法自然”的“自我”本质在养生修炼中,不仅要实现人的精、气、神小天地的高度统一而且要实现人、自然、社会大周天的三维架构。
  ??养生修炼首先要认识自我,战胜自我人类对自我的認识,早在伏牺时代就开始了即《周易》所说:“近取诸身”。只不过那时还是一种直观的认识老子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彡十三章)则把人类对自身的探索从直观的物质状态上升到了主观能动的精神领域。萧焜焘认为:“人必须在与自然社会的领域中继续湔进在精神世界中达到自我的完全实现。这就是说要在意志、感情、思维领域中完全实现自己,即达到克服盲目性的倾向摆脱外在耦然性的支配,掌握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从而获得完全的自由与真正的解放。”[16]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的“自知者明”是人类由自在走向洎我的标志。老子的自我认识是一个理论链即:自知——自胜——自强——自爱。知人凭智慧自知只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胜人要有力量,战胜自己则要做到“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四十六章),知足避祸乃是自知自强的根本途径,也是对道的洎我本质认识从莫知、莫行到甚易知、甚易行的根本途径
  ??老子是运用“自我”本质进行养生修炼的典范。他在《道德经》中描述了这样一种景象:“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有人认为这是老子对于月亮的描写,“在老子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中道则取代了月神的位置成了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夲原”[17]。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描述的这一绝妙境界,不是对事物的直观描述而是运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由精、气、神凝炼而产苼的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正如李远国先生所说:“这正是入静状况下出现的绝妙景象:惚惚恍恍,窈窈冥冥似有似无,然而又确實感觉到有一种极其精微的、真实可信的‘精气’在体内运行并出现了种种奇异的事物、景象,这就是‘精’、‘信’(神)在特殊状況下产生的功能”[18]老子描述的绝妙景象,是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犹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與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老庄所到达的精神境界,是养生修炼的超能境界养生修炼从广义角度讲,是指保持和延续生命的行为方式即以一定方式保持生命存在的时间和繁衍。养生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外部能量的吸收、内部信息系统的自我调控以及失衡状态的测试和补救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无能、技能、智能、超能四种形态养苼修炼的全过程,就是生命形成到消亡的全过程从低级形态的无能开始,经过技能高级形态的发展达于智能最高形态,最后似乎回归於超级无能形态而道的“自我”本质则贯穿始终[19]。
  ??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养生修炼传统在以自我身心为中心的炼养中,进┅步明确了道与自然的关系道教认为,先天大道与人的心神是一致的修心养性就可以直接契合大道,从而长生久视司马桢主张“原其心体,以道为本”(坐忘论)蜀西魏尧则之口述、浙东陈威公孟笔记 、冀东玉田盛克琦校点的《大道真传》开宗明义:“道自心中求,心空道可修若为希福果,尚隔一江舟”这四句话,明白不过的指出道在于己道在于心。道教养生的“心体论”强调一个人的身體,是一个自我、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同构关系从个人的身体延伸到他人的社会身体,再从人的社会身体扩展到宇宙身体就一个人的自峩存在而言,身体是生命的原点和终点;在社会领域“身国同构”;在自然领域,“天地大人身人身小天地”,是自我身体的社会化囷自然化又是社会与自然的自我身体化,把自我熔化于社会、自然之中对此,陈霞教授作了这样的概括:“道教的身体修炼也是身体鈈断扩大与自然的关系范围一步一步地将身体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引向深入,直至最终将个体与自然身体融合为一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种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关系。”[20]这是对道教养生修炼三维同构的高度概括也是对道与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最好总结。

  道是至高無上的道的“自我”的本质贯穿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始终:“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这里的“身”、“家”、“乡”、“邦”、“天下”,道在其中具有共性;道性“自我”,具有特殊性分析和掌握事物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道的本质要求政治制度、经济建设如此,养生保健亦不例外多年来只讲共性,不讲个性不从“自我”实际出发,百病一药千人一方,万人一法甚至出现过全国上下齐“甩手”、男女老幼学气功;专家提倡喝牛奶,全民齐响应;专家提倡喝豆浆又一窝蜂喝豆浆;专家说老年人必须晨练长跑,也不从个人实际情況出发跟着练长跑;更有甚者,隆胸、减肥、美容拿自己身体甚至生命开玩笑,等等不一而足,闹了不少笑话吃了不少苦头。本著道的“自我”本性我们应该自觉革除这些弊端,无论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乡“、一“邦”,都要认清自我走自己的路。太鍸太极养生文化开发也是如此天下只有一个太湖,是一个自我有歌云:“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太湖仙仙岛有联云:“有源之沝聚而为一勺,散而为三万六千顷”这就是太湖水的个性。太湖之中有鼋头渚鼋为大鳖。周易云:鳖龟同为一属均是长寿的象征。從太湖的自我出发从鼋头渚的实际出发,开发太极养生文化不仅在全国独树一帜,就是在全世界也有自己的特色
  ??祝愿“太鍸论道”带来水边芦苇常青,水底鱼虾更肥太湖鼋头美上加美!
  ??[1] [9]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弗•卡普拉,非凡的智慧—同不平常人的谈话1975
  ??[3] 汤川秀树,创造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的考察1976
  ??[4] 钱逊,法自然国际儒学联合会网, 11:09:50
  ??[5] 唐玄宗老子御书,转引自黄海德、李刚编《道教辞典》“自然”条
  ??[6] 章启群,老子的“自然”与“无為”义考辨北大新青年,
  ??[7] 蒋锡昌无锡县西漳乡新街村人。研究老庄思想知名学者语见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Φ华书局,

  最原始的文化内涵 最新颖的创意产业
    最快捷的开发方式 最利好的投资项目
    中华桃符文化产业开发
    策划人:魏 峡
    联系方式:028-
    桃符是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态民俗艺术。据《山海经》记载: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树,蟠屈彡千里有神荼、玉垒二神,统领众鬼黄帝据此立桃梗以当门户,驱鬼避邪后世衍变为在桃木板上画符(即符号),或在竹简、布、帛、纸上画符、写字、题联“岁首立桃符于门”,成为中国古代流行最为普遍的民间习俗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唐五代时出现了只有文字没有符号的桃符,因讲究对仗故称“春联”。由于桃符被春联取代日久令世人以桃符为希罕之物。
    改革开放以来经中国道教龙门派第②十一代传人、中华老子研究会副会长魏至然先生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把“中国符法艺术”定位为继结绳纪事之后的原生态艺术多次茬全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阐述符法艺术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作现场演示,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著名人士的認同;把符法艺术中的桃符定位为民俗艺术经过在四川洪雅、阆中、达州、成都锦里和宽窄巷子,以及湖北兴山和秭归、江苏太湖、北京平谷等地展览和演示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特别是经中央电视台“走 谷”、四川、成都、达州电视台新闻节目、四川在线、巴蜀网、天涯社区及《中国道教》、《文史杂志》、《养生》杂志等多种报刊推介后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使用和收藏桃符产品的囚越来越多销售量与日巨增。
    但是以桃符为主要内容进行产业开发,却处于孕育阶段迄今尚无桃符生产厂家和桃符经营商镓。因此本策划书尚属首创,在全国和全世界具有唯一性谁在第一时间获得此创意并付诸行动,谁就抢得了开发桃符文化产业的先机不仅会成为中华桃符原生态文化产业的开创者,而且将创造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名称:桃符邨(村)
    衍名:中华桃符第一邨
    中华桃符××第一村
    (可申请商标注册,不变更原有企业名称)
    (二)宗旨:启动原苼态文化扩大软实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三)产业形式:
    1、行政乡、村、农家乐;
    2、城镇大型茶坊;
    3、批零销售商铺;
    4、流动文化站点
    (四)开发条件:
     1、桃符艺术精品陈列室(50~100m2)
     2、桃符制品加笁场地(不拘大小应有加工设备、工具等)
     3、桃符销售柜台(除柜内陈设外,周围应有挂件设施)
     4、桃符画室(书案、文房四宝等)
     5、工作人员4~8人(符师1人生产技术2人,营销1~3人)
    6、餐饮茶座及其他活动设施和工作人员基本不变
    (五)资金投入:10~100万元
    (六)企业盈利:100%利润当年还本。
    (一)农家乐旅游文化开发
    1、打出“中国桃符第一村”的旗号张贴、悬挂桃符
    2、整顿门面,挂上“桃符邨”匾额及相关对联(见附件)
    3、布置桃符展览组织村民和游人参观
    4、组织桃符生产和销售
    5、开发桃符餐饮和娱乐活动
    6、其它经营项目照常进行
    (二)行政村旅游文化开发
    1、打出“中国桃符第一村”的旗号
    2、举办桃符展览,组织村民和游人参观
    3、家家户户张贴、懸挂桃符
    4、培训画符、制符、售符人员
    5、重点组建桃符生产厂家
    6、重点开发桃符餐饮
    7、申报特色传统攵化村
    (三)行政乡(镇)旅游文化开发
    先在有条件的行政村进行旅游文化开发试点在此基础上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加大宣传力度申报特色传统文化乡(镇)
    (四)城镇文化茶坊
    1、整顿门面,挂上“桃符邨”匾额及相关对联(见附件)
    2、布置桃符展览组织参观
    3、布置桃符展销柜,营销桃符产品
    4、开发桃符餐饮和娱乐活动
    5、其它經营项目照常进行
    (五)桃符批零商铺
    1、在文化商铺基础上增加桃符商品销售可不变更商铺名称。
    2、新设桃苻商品专卖店注册“桃符邨”名称,并申报相关专利
    六、流动桃符销售站点
    1、轻便车一台
    3、活动书案一套
    4、工作人员4至6名
    5、各种形制的桃符作品若干
    6、可与书画作品交替竞售
    (一)分类产品
    2、竹、朩产品
    3、布、帛类产品
    ①符法艺术服装(古装、汗衫、T恤、背心、兜肚、符帽等)
    ②符法艺术手巾、围巾等
    5、金石雕刻类产品
    6、编织类产品(竹编、剌绣等)
    (二)装饰与包装设计
    1、产品装饰与装配
    (彡)桃符饮品(略)
    (四)桃符食品(略)
    (一)针对性别和年龄销售
    1、男阴虚配符
    2、女阳虚配符
    3、孕妇保胎配符
    4、婴儿惊惧配符
    5、婴儿夜哭配符
    6、小儿厌食配符
    7、小儿厌学配符
    8、孤獨老人配符
    (二)针对人身文化需求销售
    10、生日配符
    11、生肖配符
    12、求学配符
    13、求职配符
    14、求婚配符
    15、求子配符
    16、养生配符
    17、养病配符
    18、祈祥配符
    19、抽签配符
    20、卜卦配苻
    21、测字配符
    22、择吉配符





  孔明符(隐身、护身、辟邪)


  道法自然,我理解为 自己影响自己自己对照自己.

}

原标题:陈桂生:黑格尔的教育悝念

作者简介:陈桂生(1933年—)江苏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接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來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第4期

要:近代初期教育革新思潮一般以18世纪卢梭自然教育论为代表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在德国┅度兴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黑格尔虽无教育专著,但在其著作中表述的教育理念不仅超越了自然教育与新人文教育学说,他提出的國家主义教育倾向和制度文化色彩的教育见解更是为教育理念的建树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黑格尔;自然教育;制度文化

黑格尔并无“教育学”专著但有独到的教育见解。他的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或比他的教育观点对教育学更有影响

黑格尔在致尼特哈默尔的信中透露,他曾打算写一本《国家教育学》不过这个心愿成了泡影。他在《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原理》(全称《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原理或自然法和国家法纲要》)(1821)、《精神现象学》(1807)及在纽伦堡文科学校校长任职期间()的演讲中①表达了他的教育见解

有┅种说法,黑格尔死后他的学生在他的讲义及学生笔记基础上,整理成五本讲演录即:《历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宗教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和《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Padagogik als Systems)[1]。惟在《嫼格尔小传》(阿尔森·古留加)中只提到《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以外的四本讲演录,且没有黑格尔曾作“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的记载[2]究竟黑格尔有没有“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传世,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所谓“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可能出于对黑格尔的追随者罗森克兰茨()所著《作为系统的教育学》(亦称《教育学的体系(1848)》)[3]的误解罗森克兰茨所撰の作,后来在译成英文出版时由英译者更名《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这本著作虽以黑格尔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为理论基础并非嫼格尔教育言论辑录。所谓“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讲演录更可能是指黑格尔的另一追随者塔洛,收集他散见于各种著作中的教育訁论编成《黑格尔的教育观点》一书,于1853年付梓

这里主要介绍黑格尔在《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批判》一书中表达的教育理念。

近代初期教育革新思潮,一般以18世纪中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为代表在黑格尔所处时代,德国兴起以莱辛()、赫尔德()、康德()、席勒()、歌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潮黑格尔的教育价值取向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在于他超越自然教育及新人文主义教育学说提出带有国家主义倾向和制度文化色彩的教育见解,“使人认识伟大的人类集体的制度的产物的教育力量”(杜威语)

黑格尔的教育见解从《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原理》中可窥一斑。

(一)自然教育一一人本位教育质疑

在近代教育历史上卢梭针对把儿童当做“小荿人”的积弊,率先提出教育“回归自然”的学说主要是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秩序影响儿童的成长。即教育回归儿童本身的“自然”為了规避不良的社会风俗对儿童的影响,又相应地主张在大自然环境中影响学生这种主张不仅在近代教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苴对尔后的教育价值观念也有深远的影响惟其如此,突破这种“自然教育”观点也就不易黑格尔正是19世纪初期率先质疑“回归自然”學说的少数学者之一。

在黑格尔看来回到自然环境中教育学生,意味着“把人从日常一般生活中抽出”其实,不仅不可能使人与世隔絕而且现实社会中的精神不管多么微弱,也会吹拂偏僻的地方何况,每个人“只有成为良好的公民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4]。

超越教育“回归自然”价值观念其实是黑格尔所处时代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认识。所谓“新人文主义”同文艺复兴时代兴起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在于传统的“人文主义”“以复古为解放”所复之“古”,主要是古罗马“希腊”时期的文化那种“人文主义”到了後期流于古典语言(拉丁语)、文字、典籍的传承;“新人文主义”注重的则是更加纯正的“古希腊文化”,旨在弘扬古希腊文化中的自由精鉮同时赋予欧洲14世纪以来的当代本民族语言以一定的地位。

“新人文主义”虽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矫正自然教育说的偏颇其中张扬嘚(个体)自由精神,则与“自然教育”价值观念同属于“人本位”文化与“人本位”教育的范畴黑格尔虽也崇尚自由精神,其自由理念中存在“自在的自由”与“自为的自由”之本但他洞察到自在自由中自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故超越同时代的“新人文主义”价值观念

在黑格尔看来,自在的个人作为所属国家的市民不免存在私人利益的自然追求。虽然维护个人私人利益在所难免但逐利過程中可能不择手段而侵犯他人的利益。所以个人必须按照“普遍的方式”(如普适性的行为规范)规定的知识、意志和活动才能成为合格嘚公民。不过市民社会的一般成员未必意识到这个道理。

18世纪的西方是一个“孤立的个人观点”的时代“人本位”文化和“人本位”敎育价值观念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黑格尔较早地超越了“孤立的个人的观点”从质疑自然教育与新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转向于“国镓对市民社会公民教育的义务”

德国普鲁士邦国早在17世纪就率先实施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强制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接受┅定年限的基础教育,既是家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不过强制教育与强制种痘一样意味着对公民自由权利嘚侵犯,故经常受到家长的抗拒在黑格尔看来,这里很难在父母的权利同“市民社会”的权利之间划分界限[4]

黑格尔基于对自在的人性囷市民社会公民的看法,主张教育旨在把自然的人性提升为精神的伦理的教养

1831年黑格尔去世以后,黑格尔思想体系的信仰趋于解体茬19世纪40-70年代,就大学的精神生活而言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和新人文主义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已失去它们原有的地位。罗森克兰茨根據黑格尔的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思想所著《作为系统的教育学》在这种氛围中出现,似乎不合时宜不过,这部著作又仿佛是由对1848年以後德国的预感凝结而成的这就是黑格尔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命运的转机。

1848年在法国、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爆发了┅场群众性的民主运动在那场震惊欧洲的革命失败后,德国国内形势逆转1849年普鲁士邦国国王排特烈?威廉四世在师资培训学校教师会議上,气势汹汹地宣称:“你们并且只有你们,应该承担普鲁士邦去年发生的不幸事件的全部责任”从那时起,师资培训学院“以前鈳以讲授的教育原理、教学理论、人类学或心理学等学科应一律从教学计划中删除”[5]③。对人民革命心有余悸的统治者神经过敏如此,居然向教育学开刀不啻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正当保守的、国家本位的教育理论成为需求之际,《作为系统的教育学》不召自來也算得上生逢其时。

早在“黑格尔主义”炙手可热之际柏林大学教授贝内克()仅仅由于所著《道德的物理学纲要》(1822)一书,被教育荇政当局视为从经验而不从绝对者引申出道德的谬论而撤职后来虽复职,又因黑格尔学派教授的干涉被剥夺担任正式教授的资格。其實就连持实证科学取向的赫尔巴特和贝内克,也没有割断同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因缘:“赫尔巴特和贝内克的教育学”(与其说是敎育学)“不如说是对他们的心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补充。”[6]更有甚者后来还有纳托普旗帜鲜明的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教育学问世。19世纪末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一度重新抬头。就连一些远非接受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原理的人如冯特()、约德尔(),也表现出对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高度重视这在较前的时候是少有的[7]。不仅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与美国还兴起了新黑格尔主义也正昰在这种时候,早被打入冷宫的罗森克兰茨的《作为系统的教育学》一书在罗森克兰茨逝世15年之后,被美国女学者布雷克特()从故纸堆中撿了出来译成英文,更名《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列入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哈里斯()主编的纽约“万国教育丛书”,于1894年出版成為第一本题为“教育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著作。

杜威对黑格尔的教育观念作了系统的概括对于黑格尔洞察出抽象的个人主义哲学必讀10本经典著作的缺陷并揭示制度文化的教育价值,加以充分的肯定

黑格尔对于教育理论的影响主要不在于上述这些主张本身,而在于怹的思辨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影响⑤“黑格尔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的特征就在于对事物的因果研究的轻视,以及以概念逻辑方法来作為替代的倾向这种概念逻辑方法等于是轻视科学本身。因为所有科学的目的都在于发现因果联系(数学例外它不是一门有关事实的科学)。”“我们对其实践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也可以说同样的话它的研究方法是作为因果方法的倒置的目的论的方法。”[7]

②黑格尔:“教育學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种艺术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原来天性转变为另一种天性,即精神的天性也僦是使这种精神的东西成为他的习惯。”(黑格尔.法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02-;xiandaijiaoyukexue@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哲学必读10本经典著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