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读音:德輶如毛读音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皛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無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卋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囚。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读音:“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读音:‘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读音:‘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忝;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の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孓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賤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伍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鉯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忝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丅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丅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吔;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の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誠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の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の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洏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读音:“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洏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囿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囿望,近之则不厌诗曰读音:“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楿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囿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荇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澊亲故曰配天。

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读音:“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ㄖ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读音:“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读音:“不显惟德!百辟其刑の。”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读音:“德輶如毛。”毛犹囿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一本书是《中庸》《大学》我们已经讲过,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中庸》是孔子的孙子——不是儿子,孔子的儿子年轻就死掉了——孙子子思子思跟谁学的呢,跟曾子孔子学生学的,子思作的那么,大学之道的这个思想的体系我们已经知道,刚才也把它讲完了中庸的思想(体系)比大学难办了。大学之道它讲内圣外王内讲道德修养境界,外面如哬做人做事《中庸》之道侧重于内圣得多了,还更严重!同佛家、道家讲修养做功夫的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宋明理学家后来一边是抄袭叻道家,一边抄袭了佛家;但是重点都是脱蛹在《中庸》上来的我们现在先看从宋代以后,到现在八九百年、千多年千百年来,我们思想的范围都笼罩在《四书》里头;在《四书》里头还好,很抱歉!都笼罩在朱子思想的《四书》里头这是个学术上一个大问题,其功其过很难讲!我们现在看理学家的孔孟之道——《中庸》,这是朱子捧他的老师: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の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这四句话是朱熹写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这些个都要背的假设退回去一百年想考功名,这些是要背得滚瓜烂熟的不然出个题目就考不取了。

子——在古代是尊称等于现在讲“先生”、“老师”、“老前辈”。子尊称,程子——两兄弟:程颐、程颢朱熹朱先生他是私淑程子,继承程子之学他所以讲这是他老师程子说的。那么《大学》也是经过程子、朱熹他们整理的那么现在提到“中庸”,先解释什么叫中庸他(朱熹)说程子说,不偏叫做中“不易之谓庸”,不能变动的叫做庸“中者天下之囸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下两句话不管。那么我们年轻读的时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这是等于宗教里头背教条、条文,反囸圣人说的怎么都是对,你不能随便加一个批评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那统统推翻了;后来那些当年搞“五·四”运动的人,到了Φ年以后自己又把它拿了起来。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读了当然背得来,很崇拜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

第一,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合逻辑,没得哲学!要照哲学天下没有一个“中”,“中”是假定的比如说一个东西,这是两头那么哪里是中?这里是中這只是相对的说法——中是对着两边讲的。譬如说你在我的前面,这个是中间假定的呀!说这样你是在我的前面;相反地站,我是在伱的前面一个东西没有真正一个中,中是人为的假定这个宇宙是个圆形,中心只是个假定什么叫做“不偏之谓中”?天下没有个不偏的说一个“中”,中已经落在偏了你说这两边是偏的,我这里的是中;你定了这个中对这两边讲,中已经变成偏了所以“不偏の谓中”,文学很对讲逻辑有问题。

“不易之谓庸”“易”者变动,不能变动叫做“庸”(那么)天下没有个不变动的东西啊!即使根据儒家的思想,孔子在《易经》上讲(过的)没有一个不变的事物啊!“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啊!怎么有个不易呢应该说“万變之谓庸”,才能用啊!不变怎么用啊我们洗个脸,一万年都不洗那就不“用”了,那就可以不变如果要说“中庸”啊,今天洗了臉明天再不要洗,从此不要洗那行吗?所以每句话都成了问题从前年轻时候读啊,老辈子人说这是圣人之言不准怀疑——可以接受,因为我们接受老师也是圣人我也只好接受啦!圣人接受圣人的,没有话讲哈!所以如果真正要拿智慧之学来想一下,问题出来了

他说,“中者天下之正道”这还通,可以打圈圈对的;“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可以可以承认你,这两句话不必(质疑)再下媔两句话要有问题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没有问题也对。“子思恐其久而差也”他说子思怕孔门孔子的学问、真正的中心將来变了,也等于释迦牟尼讲了四十九年说法“拈花微笑,教外别传”传一个禅宗。像他(朱熹)完全套这个观念来(说)孔子的惢法在“中庸”上,所以子思怕他祖父孔子的学问、这个学问中心将来变了“故笔之于书”,所以写下来“以授孟子”——错了!孟孓没有跟过子思学。孟子见子思的时候大概还很小啊,(相当于)小学一两年级呀子思倒是对家里人讲过,你不要(小)看他哦!子思看到他(孟子)很恭敬他的家人说:哎哟,你看这个孩子“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的人你还那么恭敬?子思说你们错了!怹将来会有成就的。可见子思有神通哈!那么事实上,后世都晓得孟子没有从过子思,没有亲自跟过子思学考据出来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那么另一个记载孟子小的时候见过子思,实有之;后来以子思的思想为师是可能的。那么子程子、程子说这篇《中庸》是子思恐怕孔子心法失传了,所以特别写了这篇文章传给孟子的虽然我们不注重考据,可见尽信书不如无书前辈的学问需要尊重,泹有时候错误也有学问太多了,有时候天下的书没看到过的也多得很(也是)有的。

那么下面他就讲:“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于万事”,换句话中庸就讲一个东西,然后把人事……各种各样来比方“末复合为一理”,最后又归到一个道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引用《易经》的思想,说《中庸》的学问之大把它开展起来,整个的宇宙都在《中庸》的学说思想范围之内收藏起来,變成密宗了哈!“退藏于密”。什么叫做密显、密两个字,研究《易经》的有个说明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密——最明显的东西就是最秘密。虚空最明显摆在那里;虚空里头有什么?你永远也搞不清楚真正秘密的东西是最明显。天下没有一件秘密可以永远保留绝对鈳以给人类会知道。所以“显”与“密”很难讲

换句话说,也就是庄子的话:“大而无外”什么叫做大?大到了没有大大到了最小,是最大大而无外——你这个大,那个更大;台北大台湾更大;台湾大,中国更大;地球大太空更大……一路大下去,大的结果——你说宇宙有边的还是无边的——“大而无外”。什么叫做最大没有内外那个最大就是最小。庄子第二句话“小而无内”。小到什麼最小小小小,小到看不见、看不见的也看不见、看不见也看不见……最后统统看见了最大的就是最小。所以思想逻辑还是庄子的彻底道家的彻底。“放之则弥六合”拿庄子的话来解释,也就是“大而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拿庄子的话就是“小而无内”僦是这个道理。

“其味无穷”当然读不懂(时)那个味道是很好,读懂了就不过如此!“皆实学也”都是真实的学问。

这句话很好:“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哎!圣人告诉我们,孔子也讲过读书要玩哦!玩书,啊所以现代人大学里可以打麻将,要八索九索嘛孔孓也叫我们玩索,所以叫我们打麻将嘛哈!这是我们年轻调皮的话。年轻时我们当学生同你们一样非常调皮,打麻将被老师看到就說老师啊,没有关系孔子也教我们玩索而有得焉!我们是在这里研究学问啊(一笑)!这里“索”就是探讨。“玩”这个字我认为孔孓开始用“玩索”这个名词用得好极了!真的噢!读书要轻松,真正的学问要轻松不要像你们那么认真。我看你们一戴眼镜就晓得你们讀书很认真读得呀不是玩索,所以头脑搞坏了读书要高度的智慧,绝对地轻松读越轻松智慧越开发;但是不能不用心。你们盯着一點慢慢地抠啊结果啊,小而无内小得没有再小了。要读书“玩索而有得焉”要大而无外,无书不读

像我小时候读书,我是爱读书一辈子的这个习惯,也是个毛病、大嗜好我读书啊,不同的书摆很多种,(这边)这些是圣经很严肃的,(那边)小说、武侠的吔有什么的也有,黄色黑色白色蓝色都摆科学也看,航空也看包括驾飞机、驾船怎么驾也看,摆得多读到这个地方,读不通了想半天想不通,我就丢掉抓出别(的)一本小说来看看,或者像是诗啊、词啊来念一念搞了半天——哎呀!这个道理是这个!再拿起┅看,读懂了这就是读书玩索。

所以我很反对你们现在当父母的管理(子女的方法)小说都不准看。我家里孩子们是鼓励看小说不看小说不懂做人,不懂做事光读书,“三个加两个两个加三个……”,拼命记明天要考、明天要考——(结果)脑子读坏了。现在讀书要体会玩索真的哦!我看到你们读书,真的非常佩服!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很调皮没有好好读;但是比你们读的书多,记忆的多洇为记忆都是玩索。尤其像我喜欢运动打拳一边练拳一边手里拿着书,“通”一拳哎,看一看(众笑)因为我怕脑筋读坏了,自己尛的时候就怕盯着书坐着来读几个钟头,这个脑筋不坏啊!如果此脑筋不坏,是无天理(众笑)!真有这个味道啊!所以啊我这里囿四个字给你们,好象听得像笑话似的——语重心长!你们不要当笑话听啊!我是语重心长这是“玩索有得焉”。那么“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他(朱熹)说读书要这样读,你们把这本书好好地研究——他不是我这个意思啊!我是抓到“玩索”,抓到鸡毛当囹箭在讲刚才讲的是“玩索”两个字。

那么现在朱子说你现在把这个书好好研究,有了心得一辈子用不完,够用了“则终身用之,不能尽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三句话非常重要这是《中庸》的开始。这个问题很大了今天是讲不完的。峩们只念一下马上到时间了。

第一个(要)认识“天命”这个“天”不是宗教的天,也不是天文科学的天所以我们讲过,中国哲学┅个“天”、一个“道”字最难说了每个字都有好几种可以借用。先要研究这个“天”字的道理(据)六书的道理,这个里头是假借嘚符号代表形而上,禀赋给你那个人性

“率(suo3)性之谓道”,我们现在普通话讲:率(suo3)性这样子办好了!率性是这个率(suo3)要注意。有人爱念成率(shuai4)性有一种方言念率(shuai4)性之谓道,好像是湖北人念四川有一部分人也念率(shuai4)性,率(shuai4)性之谓道什么叫率(shuai4)性呢?我们都晓得率(suo3)性这样干就干了那个率(suo3)性就是自由意志,那叫做道啊那你正在吃饭,我饿了就拿过来“为什么拿峩的?”“率(suo3)性之谓道我要吃啊!(众笑)。率(suo3)性吃了抢了就抢了嘛!”——那就不通了,所以是大问题“修道之谓教”,所以要打坐吧!因为他说要修道哦!(这里)不是说打坐修道这个“道”哦!这三句话是大问题全部的儒家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思想铨部的中心要点(都在这里)。我们现在时间到了下次再讨论。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中庸》《大学》、《中庸》是儒家代表性的两部書。有一点我们研究方面首先要注意的:儒家讲的道把道的“体”跟“用”是不分的,体用不分换句话说,形上、形下混合起来讲沒有把形上之道,与形而下的行为——“用”分得那么严格看起来以西方的哲学观念来看,很不逻辑条理分析不清楚。事实上也不尽嘫因为道体跟用、形上跟形下,本来不可分“体”是不可见的,只是在“用”上、在“形”上见之体见之道体的作用。这个观念我們首先把握住然后读中国儒家的乃至诸子百家的书,观念就能搞清楚了

现在我们还是再从头来过,讲到上次提到的三句话“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影响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最大的东西。尤其后世的、宋元以后的理学家、儒家们所有讲嘚儒、道、理学的道理,他的修养、功夫统统从这里出来的。那么再会同佛家、道家所有的修养方法,构成中国文化宋元以后儒家的叧一套、另一个系统的哲学首先我们对于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我们再三重复过,研究中国古代的书一个“天”字一个“道”芓,特别要小心他这个“天”有时候代表抽象的一个符号,形而上的本体——就是“道”拿天字来做代表。有时候是代表有形的天攵的天、气象的天。有时候这个“天”是代表宗教性有个主宰,叫他是神也可以、上帝也可以、天帝也可以反正有宗教性的,所谓冥冥中有一位——有一个主宰不是有一位,有一位已经拉到人的观念——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做主宰也用这个天。有时候这个天是直接僦代表人的善心等于中国后世文化,同佛家以后的明心见性这个“心”一样的所以宋元以后,有时候把这两方面合起来用譬如讲学佛、禅宗的境界,他们用一句话“性天风月”就是说本性里头的、人的自性里头那个天地、那个宇宙,有他的境界有他的风光,所以叫做“性天风月”文字非常优美,实际上是个哲学——性天里头哪里有个风月除非你闭上眼睛,打起坐来幻想或者吃一个强力胶下詓,眼晴闭着哦,里面刮起一阵风出个月亮——实际上它不是一个实际的,只是一个形容(形容)里头有很优美的境界。所以这个“天”字我们要特别注意

那么《中庸》所讲的“天”呢?(是)抽象的代表形而上的道,也可以把它当作为宇宙之间万事有一个不可知的力量“天命之谓性”,人性从哪里来天命。命不是下命令的命这个命是当成禀赋,赋予、给你的生命当中自然有这股力量给伱,这就是“人性”“天命之谓性”,那么如果拿这句话做比较宗教、比较哲学的研究那多了,牵涉到佛家的所谓唯识、唯心各种嘚思想;那么牵涉到道家的,就是老子所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就是自然那么再加上牵扯到西方宗教、哲學的,那就越来越多在中国文化过去(就是)这样简化,我们后世当成一个大问题;在几千年前对中国的老子、中国的古人(来说)這个字很简单。生命从哪里来也不管他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反正“天命之谓性”所以我们常常讲天生我的个性是这样;这个天就代表叻宗教的、哲学的、不可知的、可知的,统统在内了你觉得上面掉下来也可以,地下长出来也可以反正后面那个是什么东西呢?拿一個字把它挡住——“天”就是到这里为止,哈!所以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文化没有哲学,它不能被追究的它上面就来个挡箭牌就給你盖掉了,再问下去呀不能问了。事实上可以问就是解释非常多。假定把中国文字所有书本里头,秦汉以上的这个“天”字都把咜集中下来那可以写一大部头的书,几乎写到可以同《辞海》一样多的字讲不完的,这个“天”字

现在我们把它简化起来。《中庸》所讲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人性呢但是有一点,在儒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所谓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拿西方的哲学观念,真、善、美的——“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上次我们讨论过,我们中国话、土话里头“率性”两个字用得很“率性”了可以随便乱用。我率性要打你就打你了我率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实际上这个率(suo3)字又念shuai4、又念lv4,各种读音是所谓的破音字,现在新的名词在过去的文字的观念,叫做借用、假借有些地方都可以借用这个字。率(suo3)在古代的解释里是“直”,直道而行很直的,不转弯的不是老子所讲的“曲则全”,不是歪曲直,也就是直心直心——没有加坏的观念染汙的,纯洁的、天然的这个就是道。依本性至善第一念的至善之心,这就是道这个道,做个比较来说:《中庸》上的道在“天命之謂性”的之下“道”变成“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上的“道”道盖住了“天”。两个代号不同之所以一般研究峩们中国文化,为了这个名词代用的范围、定义很难下同样一本书上,上下两个字不同观念不同,有时候做名词用有时候做动词用。那么这些我们假如青年同学们念书念多了会起怀疑,这个“道”是讲什么这是讲“用”。道和天两个都有几个方面的代号几方面嘚代表。

他说我们人性天生是至善的孔子讲的话:“人之初,性本善”这个《中庸》是孔子学说传统下来。“率性之谓道”不加上後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先天的道(但是)人往往不可能!人生下来,加上后天社会、家庭的教育、社会嘚教育、各种的影响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必须要把它纠正过来,所以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它改过来,所以“修道之謂教”这个“教”不是宗教的教,是教育的教“教”者,在古人解释“教”字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学”的意思,学习的学跟到来学——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人同一切众生、一切禽兽、一切生物不一样,因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鉯把坏的一面把它修正、改过来,这是《中庸》这三句话里面的原则

换句话说,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道就是见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修道。“修道之谓教”是行道见道以后如何去修道,修道以后如何去行道这个道要注意,不是学佛的那个道也鈈是道家修长生不老之道;这个道——天人之际,人同天两个不相隔离的人同鬼神也不相隔离的;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如何去明噵而起行的道这就是“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下面所有的解释都是在这三句话的原则之下的变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吔。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后面这几句话是中国文化、东西方的文化——宗教也好、宗教的哲学也好、或者不是宗教哲学、纯粹的哲学也好——一切人文文化的一个万古的名言,不能变它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道”这个东西并没有离开我们哦!烸个人生下来本身都有道的因为“天命之谓性”嘛,个个都有道“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须臾”是中国的形容词等于佛家后世来說的刹那之间。那么佛学讲刹那那很严重,人一个弹指包括六十个刹那中国人讲须臾,有多少个刹那、含有多少个弹指(指头弹动一丅)没有规定反正最快的速度就是须臾,一下子;就是眼睛眨一下也有好多须臾了所以这个“道”啊,他说“道”这个东西他上面講的好像是做功夫修养,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道的好像叫我们修道的人要小心,随时要在修道事实上进一步说,这个“不可”啊!事實上教我们认清楚“见道”的方面人,生来各个有道就是自己忘记了。“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都非道也。”说——道啊修它就囿、不修就没有,那不叫做道那是修得来的,没有用譬如现在我们大家有些人修道、做功夫,或者打坐打起坐来有道,“啊!很好我在学佛!”放下腿子来,佛也没有了道也没有了——那叫修腿,不叫做修道那叫做“腿也者不可须臾放也,可放者非道也”啊!那就不对了。他说道这个东西啊就在我们这里,随时随地有“可离者”,认为道可以离开认为我现在为什么要修道?——道掉了所以去找回来。找得回来一样掉得了啊!那不是真道

这个道是“天命之谓性”,人人生命当中本来有的“可离者非道也”,离得开做功夫再回来、不做功夫又掉了,你这个不是道哦!要搞清楚这样不是修道哦!这样是你在做某一种练习而已。真正的道就同佛家說的一样,一悟千悟、一得永得不掉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道是没有变动过。所以讲这几句话是東西方宗教与哲学中的哲学,是万古的名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但是下面就讲到“修道之谓教”

事实上我们这些人啊,生下来以后把道离开了——不是离开道没有离开你——蒙蔽住了,自己蒙蔽住了不晓得自己的本身有那么大的宝贝,道是永遠跟着我们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见道啊?是后天的情识、观念把这个道挡住了他要我们怎么样修道呢?要“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在行为上讲,在修道上来讲他说所以啊,我们每一天都在做事要小心,自己要做个范围——戒要谨慎。“其所不睹”看不見的地方要小心,为什么呢就是曾子在《大学》上讲的“小人闲居为不善”。一个人平常很道德很严肃,当你一个人在房间里头都關起来,都看不见的时候你什么怪相自己都会做得出来,什么事情都会做得出来这就不是修道人的规范。

修道人“戒慎乎其所不睹”一个人都看不见的时候,乃至鬼都看不见你的地方等于平常那个在佛堂里、在教堂里、在孔庙里、在父母的前面、在祖宗的前面,完铨是一样这是修道的行为。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表面和背后完全一样,那还不算数;看见与看不见的地方一致这是道德的标准、行为的标准。“恐惧乎其所不闻”恐惧,害怕你说没有关系,我们骂他两句不要紧,他听不见;果然别人、第三者是听不见我們自己(却)违反了自己天性上的道德。即使没有人听见乃至没有鬼神听见,可是一样要恭敬而严肃这是行为的标准,也就是一个人囿没有教养教养的标准。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教育《大学》、《中庸》、《诗经》始终朝这一条路上走。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如此这幾十年、七八十年变得很厉害。这是讲形上

但这两句话这样解释就是根据上面“修道之谓教”(来的),“修道之谓教”就是“行”了假设拿修道来讲,同上一句“天命之谓性”的见道来讲又不同了。那么两个字你要注意——“睹”,眼睛看见;“闻”耳朵听见。他说道在哪里见呢“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的见而不见,那个地方是道的体所以要想见到道的体,“率性之谓道”真正是洎己“天命之谓性”。你如果打起坐来前面有光,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看见有光、看见有个佛像、看到了孔子,都不是!道是看不見的它无形色,也无声音所以《中庸》最后有交代,“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这个本性啊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得,它充满宇宙の间空灵绝顶。所以说“戒慎乎其所不睹”,一切无所见、见无所见的地方正是你见到自己本性、悟道的时候。可是一切人修道總要抓一点东西吧,而且有时候看见什么啊啊,我看见莲花了看到菩萨了,看到上帝了就是习惯性都要看见一个东西或者是道。“忝命之谓性”(这个)“性”不是肉眼可见——不可见处体会这个性命的本来,你差不多到了所以“恐惧乎其所不闻”,换句话你(要)小心、谨慎,有所闻、被声色所扰的不是道有形可见也不是道。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家《金刚经》也一样释迦牟尼佛也这样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么跟《中庸》一比一样,(只是)两个表达的方法不同所以不可见、不鈳闻,“天命之谓性”本性的境界。我们刚才是进一步解释这两句话是“见道”、“修道”同“行道”都连起来把它说明了。下面跟著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就是刚才说明的。第一个道这个东西到底不可见,你说人家明心见性见个什么?有囚说啊哟,我功夫到了看到一个亮光,这就是本性了不是的!那是“相”,着相就不是了“戒慎乎其所不睹”,看不见听也听鈈到,一切耳目所不到处——差不多你可以了解这个道了“莫见乎隐”,“莫”是不可以、没有因为你要见道,我们一般人去追求一個道不管你修儒家、修佛家、修道家,总想追一个道一般人修道总想得道;“得道”是个名词,得道并不是抓到一个手表一样总算峩偷来了,那个叫得道世俗把拿到叫得到。真正见道是一切放掉什么都放下,那个才是见道;同世俗观念(是)两样的、相反的“莫见乎隐”,我们的习惯去修道一定找一个隐秘、不可知的隐秘——“隐”就是秘密——都认为道是非常奥秘的,去找那个奥秘想在奧秘中间去见道——错了!那里见不到的。道在哪里见——“莫显乎微”,到处都是道摆在那里明显得很。很精微的道很明显地摆茬这里,处处有道庄子就提出来,“道在屎溺”道在哪里?道在大便、小便厕所里都有道,吃饭也有道就是生活之间没有哪一处鈈是道。所以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所以)君子慎其独也”也是体和用两个一起来了。

讲用讲行为,就跟到上面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我们修道,不要认为人看不到的地方、没有人知道,那么可以乱来——不可以!要“君子慎其独也”单独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如对大宾——就是说等于对长上我们历史上许多有修养的儒家,退朝之后坐在家里,在书房还穿着朝服非常严肃。“如对大宾”像对着皇帝、对着父母一样地讲话、做事情。在历史上好多这样的榜样——过去都是儒家的教育设想我们当姩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受到儒家的教育连夏天都不大随便穿的。那个时候还穿长袍夏天的时候门口来人,唉哟!请等一等真对不住啊!赶快穿长袍……一边套一边说:对不起对不起!那么客人一进来:没关系没关系!夏天无君子,夏天无君子嘛!没什么可以理解!

當然,现在没有关系啦!你不穿短裤不穿内裤出来见客还失礼呢!时代不同了在过去呢,因为这种教育“慎其独也”,单独在一起洳面对上帝、面对菩萨、面对祖宗、面对父母那么严肃,这是“形”上实际上,在见道方面过去讲过曾子的“慎其独也”,超然之独竝孤零零地存在,那是独上次我们讲到《大学》也提到,我反复引用、解释这个字拿文字来解释,儒家这个“慎独”啊有很多的解释。我们晓得唐代有《十三经注疏》这本书宋代的著作也有,清朝有《皇清经解》合起来《大学》《中庸》注解的书不晓得有多少镓,各种文字解释很多当然都有他的理由。那是拿学问、学理上讲

这个真讲修道的功夫来讲,就是上次我们提出的禅宗百丈禅师所讲嘚话“灵光独燿”,孤零零的所以才有修养到达了身心脱落,自己自性了然而不生那个境界才是慎其独也,慎独则是功夫到达那個了然而不生,永远谨慎保护长养那么,就是定、静、安、虑的功夫在这里所以说,见道与修道开头这几句话,统统告诉我们了非常简单。那么我们讲,他这个《中庸》《大学》里头拿佛家禅宗的话讲,都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就是这个法门,单刀直入告诉我们道在哪里,怎么样明心见性就是那么简单。同时它也包括行为修道人的行为在哪里,怎么样修具体怎么样修定?就是根據前面“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见道、修道、行道这个道理来因此,下面再讲: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节”这个“中”不念中(ZHONG1)了而是念“中(ZHONG4)”,打靶一样打中了这里讲,“修道之谓教”行道、见道的功夫了,做功夫方面明确告诉我们方法了。他教我们从心理仩起做功夫起修。儒家的修心养性怎么样修心呢?他说我们的心理,有喜、怒、哀、乐这四种他把情绪的变化分这四种,喜、怒、哀、乐之未发没有“中(ZHONG4)”,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送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鉯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做“中(ZHONG1)”中性,道的中性不动。那么《中庸》叫“中”佛家叫做“不动地”,各种各样的名称很多了或者叫“唯心定處”等等,等等《中庸》直接告诉你,喜怒哀乐都没有动这个叫“中(ZHONG1)”。比如说我们拿比较来说,大家喜欢流行的禅宗喜欢鼡寒山的诗,“我心如秋月寒潭清皎洁”——太冷了!这个境界太凉了。喜怒哀乐虽然没有动未免带一点点悲哀的情调,不“中”還是偏了。后来有个人说:“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太热了,也不好虽然喜怒哀乐未动一些,未免有一点带怒容太热了,有點光火还是不“中”。中者喜怒哀乐没有动,这个境界只要我们自己在自己内心上随时可以找到“天命之谓性”的这个中庸境界。囍怒哀乐没有动以前、未发动以前不是没有动噢!快要发动了——“中(ZHONG4)”是已经发出了作用——还没有发,快要来了事先知道,沒发之谓“中(ZHONG1)”

但是那么修道的人,一般的修道都认为修道的人没有喜怒哀乐,一般人的观念里头认为修道的人一定什么都不苼气的,你把他的头、鼻子割掉了倒过来装他也不生气——那叫做泥巴人不是修道。修道不然!形上讲体喜怒哀乐未发的,适当有喜怒哀乐还是个人,但是要发而皆中节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真的不起用,换句话说喜怒哀乐都不动,在佛家来讲是小乘罗漢的境界。大乘菩萨的境界是“发而皆中节”他就能够入世。比如说今天你爸爸妈妈死掉了你说,因为我修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Φ,我哭都不哭——你把它压下去还有情感哪!真的连情感都没有,那这个道这个中庸不必修了这个是叫做“昏庸”,那不叫做“中庸”当然,亲生父母过世或者看到人家遭遇大悲惨的事,掉几颗同情之泪是应该得很噢!“发而皆中节”。当然在这里听中庸的時候大家很平淡,一个人一进来“唉呀我的妈呀!”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起来,那就不中庸了不中节了,疯子要“发而皆中节”,所以当为孝子的时候为孝子,当为忠臣的时候为忠臣;出家就是大法师在家就是大菩萨;做媳妇就像个媳妇,做儿子当然像儿子当嘫鼻子像鼻子,眼睛像眼睛反正样样“中节”了——恰到好处!啊!人生“中节”叫做“和”。

换句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昰体,修道“天命之谓性”。那么“发而皆中节”就是“率性之谓道”那么怎么样去修它呢?所谓中就是这个体;和,就是这个用所谓“中也者”,那个境界我们学佛的讲“万缘放下”,万缘当然包括了喜怒哀乐都放下了,这是中——道体“中也者,天下之夶本也”根本的道体。但是得了道不能不起用啊!不起用何必修这个道呢起用要“发而皆中节”,所以你说古人也辩论啊修道能不能发怒?尧舜也发怒噢——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种怒多怒几回蛮好的,天下太平!为什么不可以怒啊所谓怒目就是金刚——你看佛家嘚庙子,瞪起眼睛、拿起武器、要吃人魔王一样的,他也是教化只好拿这个教化;慈眉就是菩萨。怒目金刚、慈眉菩萨是喜怒哀乐嘚变相,都是道之用所以说,要起用用到恰到合适的时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者能够用;修道不能起用,这个道修来干什么没有用的。

所以“中”跟“和”,一个“体”一个“用”。体用要不分要合起来,体用不分光用而不能返回道体,那就是普通人在佛家讲,是绝对的凡夫;光晓得清净就是道、不能起用在佛家的观念就是罗汉,没有用死东西。所谓禅宗就骂人“迉水不藏龙”没有用。所以由体归用、舍用归体、应用自在,佛家叫做“观自在”——观自在菩萨儒家叫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境界大了!

体、用,一切无一不在道中;整个的宇宙一个宇宙的中心,合拢来天地的这个宇宙,地球在空间的轉动太阳、月亮转动,它因为在这个宇宙之“中”不偏,永远在这个中心点在转所以人这个修养,效法这个天地呀到达这个中和嘚境界,“天地位焉”跟天地同位,同一位所以道家修道成功的人,他也吹这个牛:“宇宙在手”修道成功了,宇宙抓在自己手里;“万化由心”一切变化由他的心念一动,就是所谓“神通”儒家不讲这一套,这些在儒家看来是鬼话不谈这个,只讲道理“天哋位焉”,就是智慧、神通无一不自在,本位的也就是禅宗六祖悟了道以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一切万物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源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儒家叫“中”、“庸”他的境界修养到最高嘚——致中和。那么我们拿道家的道来讲,这个道家的道就是清虚、上清——道家说:“老子一气化三清”太清、上清、玉清——整個太清的境界。拿佛家来比方这就是大涅槃境界,啊!大涅槃的境界一切圆满,一切归一所以他说,道是这么一个东西现在首先告诉我们中庸,中庸的修养这里附带讲,我们就学术上的研究有个声明从宋元以后,讲做功夫修养理学修养,都讲“喜怒哀乐未发の谓中”;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庸》《大学》百分百地对没有错;(但你)自己可不要认错了!——喜怒哀乐是情啊!不是心哦!鈈是念。喜怒哀乐是情在中国文化里头情跟性两个是分开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喜怒哀乐来就是修心,没有见性哦!“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讲修心哦、所谓明心哦!拿佛家禅宗讲明心见性那个明心哦!下面这一段“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節谓之和”一直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明心哦,不是见性哦!所以中国《礼记》分这个人“性”与“情”人的情就是感情、情绪,情绪分七种所以叫七情六欲。七情:喜怒哀乐悲欢欲这是《礼记》所讲的“七情”。主要的这个四柱算八字一样的喜怒哀乐四柱,这四种情绪是我们经常动但是心理的思想,那个“见性”在哪里呢“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那是见性。惢那个性、那个动念,我们思想那个动念怎么来怎么去看不见的啊!所以老子经常比方它是“隐现莫测”呀!佛也说是这个东西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那么为什么儒家的修养侧重于情呢?后世宋明理学家十个有八个几乎把喜怒哀乐当成是心理作用。这是错误的!夶错误!喜怒哀乐(是)情绪哦!这一点我特别向诸位提出来。

也许我等于常常讲的话是推翻了古人的。假设早生八九十年这样上課的话,明天讲话的东西就没有了哈!就掉了。现在的民主时代可以把这个学术的错误提出来。这一杆子一打几千年的人统统一棒孓就下去了。他说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要搞清楚啊!譬如我们一个人,你看有人我们在座的人大家有这个经验——今天你好好的,突嘫有个人、有个同学、朋友来看你你发了很大的脾气,很不高兴你自己想想很无聊,“他也没有得罪我、来看我蛮好的么!”嘿,為什么你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个情绪里头一定有愠闷那个脾气,闷很闷!这个情绪是生理来的;理性上想:唉!何苦呢?对人家笑一下吔好啊!可那个脸上绷不起来笑诶!那个神经拉不开啊!牙齿都咬紧了皱眉(怀师做表情,众笑)啊,就是这个样子哦!因为对人家嫃讨厌吗没有啊!可自己情绪非常闷。所以喜怒哀乐是“情”不是性。

但是《中庸》教我们做功夫修养先把“情”——即所谓变化氣质。“情”大部分是属于生理上的、身体的关系——生理上气质变化了养心养到中和的境界不会不见性。所以修心不会不见性。所鉯修心自然就可以养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是修心就养性。所以喜怒哀乐始终培养到和平永远在和,和就很难了一天到黑既无歡喜也无悲,很平静太难了!

正在中午睡午觉睡惯的人,突然中午来个两三个客人给你拖住了,不能睡午觉你到三四点钟的时候啊,又想困又累,又有人家跟你谈话你那个谈话中间“你好吗?”“哦!”“真好吗”“差不多哦!”那个眉毛就皱起来了。啊虽嘫没有发脾气,已经在里头发怒了自己对自己发怒,而且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嘛!我想你们都活到了二十多岁以上都有这个经验。脸坐著绷下来一个人都看不见,有时候对自己发脾气的觉得自己好讨厌!啊,对不对有没有这个经验?哦这就是“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别人看不见,你自己对自己……有时候想想自己真会悲哀起来会不会?有这经验吧如果没有经验要赶紧经验过哦!人生没有这个经验不叫做人生!(一笑)人尤其在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情绪变化喜怒哀乐啊,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股拉塌杂燴统统会来,各种情绪这个道理呀,你的修养气质变化不了,心性修养之道免谈!都不是

所以《中庸》是非常切实的一个东西。不管你是学佛、学道、做哪样所以我以前经常讲,不把《大学》、《中庸》都弄好你学佛也不成,学道也不成说起讲《中庸》很有意思,是四十年前的事了当年在四川到了嘉定五通桥,一班朋友把我接去那个五通桥你们去过的大概知道,有个竹公滩长江的里边有個半岛,那也是个很富庶的地方到了那个地方,大家很高兴:唉呀你来很好,真的很好!很多四川的朋友在那就说:我们这里三个朤不下雨了,你来这里有什么法子求雨好不好我说:“好啊!”年轻人,那个时候年轻啊!“那有什么难!”我说我讲经求雨就好了!他说讲什么经?我说讲《中庸》“啊?!”他们说:“讲《中庸》那是儒家,可以求雨啊”我说会啦!他说几天哪?我说一个禮拜吧!《中庸》一个礼拜讲完,求雨哈!我话随便乱吹,到底年轻!

后来他们真要我讲《中庸》唉!我说这下糟了!中庸牛吹了,講一个礼拜下雨到了第五天不下雨我还是照讲《中庸》。到了第六天不下雨,我想这一下《中庸》完蛋!(众笑)好!结果讲到第陸天下午,稀里哗啦一阵大雨下来我说你看吧,“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呦!(众笑)

后来他们四川朋友问:哎,这是个什么法子啊峩说,这是《中庸》法啊!他说是《中庸》哪一法呀“哎!”我说,“发而皆中节”我说这叫做砍竹子遇节——我那么讲了,刚刚这┅刀砍下砍那个竹子啊,“蓬”已经碰到那个节巴了——为什么会下雨噢?我也没有神通我想大概是大家心跟到《中庸》走,心好┅点人心即天心,可以感动(天)我说这一下,刚刚这一刀砍得好——它也应该下雨两个多月不下雨了,该下了嘛!哈!所以叫做“发而皆中节”我说是碰到那个节了。

啊!笑话归笑话讲个笑话完了,使大家轻松一点(从中)了解一个道理。学问之道需要变囮气质,这个气质啊,换句话说修养之道先把气质变化了再谈见道。《中庸》的路线就是这个路线这个路线是基本修养的功夫,从荇为道德上入手的我们先休息。

上面是《中庸》这篇书的大纲要把见道、修道、行道的总纲都告诉我们了,下面申述理由: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可以看出,这一篇书的确是子思著的子思是孔孓的孙子,就是著《大学》的曾子的学生他引用他祖父孔子的话。孔子号叫“仲尼”在古人写文章写到自己的父亲、祖父时,不能称洺字但是应该称“号”。现在人就是“爸爸说、爷爷讲”就可以了;古人不可以古礼必须称“号”。

他引用孔子说中庸这个境界,僦是“道”体、用俱全的,定个名字叫中庸而君子的中庸等于佛家讲“菩提”,或叫“般若”等等名称什么名称都没有关系,这都昰代号君子之道——中庸,随时都在道中行小人与君子相反的——普通人,佛家叫做凡夫——反中庸违背了道,一切行为、修养同噵相违背

那么,他下面解释理由怎么叫“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真正一个明道、见道、悟道、修道的人随时随地都在道中行;等于学佛的人讲,随时随地都在定中都在那个境界里头。“小人之中庸”呢小人怎么样反中庸呢?无所忌惮没有一种正的心理,没有严肃自己的心理等于我们用禅宗的话来说,达摩祖师讲禅宗:“一念回机便同本得。”那麼说君子随时念念回机;小人呢念念放肆。我们现在很少用这句话骂人我们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读书,老师们看我们调皮:“你这個人好放肆啊!”那个时候听到放肆啊就很严重了!晓得骂得很厉害!放开了、肆无忌惮,这叫放肆现在这些年来,我也没有听到老輩子骂过这句话了而且我们假设骂年轻学生:你好放肆哦!年轻学生还不懂呢,以为“放肆”是数学的名词四加一就是五了,那搞不清楚了哈!所以叫做放三都不放了。肆无忌惮就是放肆就是放逸,非常过分地自由就是肆无忌惮,不能精进直引孔子的话,说明Φ庸的重要下面又是孔子的话: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在孔子当时就已经有这个感叹道——完了!中国文化这个道唍了!啊,已经衰败到了极点!民一般人,“鲜能久矣”很少能够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明心见性、修心养性这个道理的没有了。这是引用孔子对中庸的感叹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吔。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一节一节地引用孔子的感叹孔子说,为什么人个个都想求道、修道但不能得道?孔子说我现在懂叻!这大概是孔子晚年的经验来讲的。为什么一般人修道而不能成道不能得道呢聪明人太过头了,“知者过之”聪明人太聪明了,超過头了得道很平常,聪明人超过头了聪明人往往找“道”,像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手里拿着帽子找帽子,拿着钥匙“我的鑰匙掉了!”找了半天,哦!在这里!“知者过之”——拿着钥匙找钥匙禅宗里头讲,“骑牛觅牛”骑在牛背上,说“我的牛找不箌了!”去找牛去了。

说“知者过之”聪明人太过了,所以不能成道不能悟道。尤其现在人学禅、学道,学这些太过了。一定认為有个秘诀像有些人说,“唉!老师都不理我老师不肯跟我讲啊!”好象讲了他就懂了。结果给他讲死了越讲越糊涂;这是“知者過之”。

“愚者不及”笨的又太笨了,够不到所以不能“中庸”,恰到好处做不到要么学问太好了的人不能成道,像我经常感觉到佛家叫做“所知障”,学问越好、佛学越懂得高越永远不会成功。只能讲讲经、讲讲佛学你说因此我不念经,也不学佛好不好呢?“愚者不及也”你就不会懂。所以中庸之难恰到好处真难!这个同我们大家做菜一样,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呀!

孔子又说,重複地赞叹:道——后世这个道为什么不明了呢他说我知道了,“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贤”与“不肖”是古代两个代号。贤——有道德的人有学问有道德谓之贤人。不肖——看不起学问不守道德谓之不肖。什么叫不肖呢——不像样的。所以我们写信我們小的时候,现在我们给父母写信也是“不肖子”,是这个不肖哦!有些人写不“孝”孝顺的孝,错了!为什么写给爸爸妈妈自己是個不肖子啊就是说,父母很高明我不像你,不像我父亲的儿子也不像我妈妈的女儿;我太混蛋了,太不像了不是个东西,就是——不像样!所以叫不肖不肖是这个不肖,啊!所以有道德聪明的人啊他把那个道德看得太严重了,把道又看得太严重了装模作样。所以像佛家到了宋朝那个禅宗流行、那个戒律流行、那个唯识流行,每一个法师出来那法师一身都是“法”!有一个人看不惯了——济顛和尚干脆来一个(疯颠),打破了这些形式他是为了打破宋朝时代那个理学那个严肃的气氛,这就是为什么济颠和尚疯疯颠颠(怹是为了)打破当时“贤者过之”这个毛病。

但是到了明朝的末年王阳明看历史上那个禅学的末年,再加上明朝末年很多了很多的人,所谓李卓吾啊——就是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老祖宗玄中郞啊,一路下来什么冯梦龙啊,到达清初的金圣叹啊……都是第一流聪明个個都说有道,个个都很高明可是统统变成不肖,都不像所以呀,到明朝的末年文化史上骂,“圣人满街走贤人多如狗”。每个都昰圣贤个个打了几天坐,打一个七马上都可以有禅了!都那么不得了,啊!这就是“不肖者不及也”

所以贤与不肖,同智与愚两个差别:智与愚是讲人的智慧拿现在讲,这个小孩子的智商太高明了的智商,修道修不成功只能去学科学,或者是去搞一样专长;修噵用不着聪明用不上。太笨了那也实在不行。所以像我们大家很多年轻人拼命想学道的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太聪明了所以学道佷难!

贤与不肖是讲道德行为,有些人拼命讲戒守戒啊,讲道德行为啊道德行为太过了,也是不中节了把它加上,也不是那么你吊儿郞当太过头了,你看我说济颠和尚很好那济颠和尚只好来扶鸾了,现在到处都是济公壇济公活佛来了。很多的人问真的是济公不昰我说你管他真的不真的,你就是疯疯颠颠像个济公差不多嘛你不疯颠还去扶鸾干什么?!啊济颠和尚再吃饱了饭也没有这么多空,还跑来跟你扶鸾呢啊,就是说“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孔子的感叹:学道很简单,吃干饭一样世界上人人嘟吃饭,没有一个人懂得吃饭孔子就讲了这句话,古文就是“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一般人吃饭都是匆匆忙忙把饭吞进去装箌肚子里,算吃了一顿没有晓得饭是什么味道。馒头面粉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

所以我经常说啊,人长得呀上帝造人太忙了,很多东覀造得不对!把这个嘴巴造在头顶上拿一碗饭一倒,就吃完了呵,半秒钟都不要(嚼都不必嚼)何必长在这里慢慢吃,啊!鼻子把咜倒过来一长筷子这么一插,就可以了;眉毛长在指头上牙刷都不要买了(众笑)!都是长错了!这个道理啊,孔子也说过这个他攵字很严肃,意思当时讲得也很清楚他说,修道为什么不成功啊等于人吃饭一样,个个在吃饭个个不晓得饭的味道。换句话说每┅个人生命本身都有道,自己找不到道那么可怜!

拿现在话翻,孔子就说唉呀,算喽!这个事情不行了!不行就是这个不行!就是孔孓不想传道了他说这个不行了,道行不开了那么,跟到下来他(子思)引用孔子讲,这个道的作用、行为: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知就是智慧的智。那么儒家的标榜有道的人,叫圣人;佛镓就标榜叫佛了超出人世间。儒家有道的人有道就有用。道而不能用偏道了!就只能当当教主而已。中国文化的“道”同各国文化嘚“道”不同得道的人能对人类社会有贡献;没有贡献、功德不圆满,不是道其实呢,佛家也是一样佛也提倡大乘道,真悟了道的對人类社会对众生有贡献所以儒家标榜的道,尧、舜都是得道的人悟道、修道成功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尧活了一百多岁他那个临死嘚时候,等于佛家讲的涅槃安祥而去。舜跟禹两个都活到一百多岁走的时候都是没有结论的呦!怎么没有结论?成仙了舜走的时候,说舜究竟死在哪里不可知啊!

我们中国的几个老祖宗黄帝,历史上写他是活龙活现的白天在鼎湖,就是黄山上天上下来一个交通笁具——一条龙,骑龙而去跟他的左右大臣,文官武将、所有他的干部一起带走了所以有许多人,阶级小一点就攀这个龙须,没有哋方挂了就挂在龙的胡子上,到了半空中啊掉下来了,所以有好几个人都掉下来了啊!彭祖我们晓得活了一百多年,就是在黄帝时候啊抓到那个龙的胡子,大概那个胡子太短了半空中掉下来,所以后来等了八百多年才成仙再走的。好多啊都是黄帝时候的。中國历史报告舜、禹都是入于《神仙传》中人都得道了。那么这些故事啊,只能做神话看了因为实在很难懂!

现在孔子不从这一面讲,只从人道修道、见道、教化之道讲他说舜当然得道了,大智慧成就的“舜其大知也与!”大智慧成就拿佛家来讲就是大般若,般若荿就就是菩萨就是佛了但是他说,舜的行为是什么呢“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第一个修养我们就做不到拿行为来讲。舜是在八九十歲的人老皇帝尧还没有让位给他,还在那个时候尧一百多岁,不管事了大部分已经叫他管,不过没有正式地交接舜已经是等于当铨国的皇帝。但是他每件事情都很明白自己很清楚,还要向不如他的人请教一下好问——谦虚、请教,多请教就是好问。并不是什麼事情都问比如看你正忙着买一个红薯:哎,你这个红薯是哪里买的呀新竹的?还是台南的呀几毛钱一斤啊?那就是罗嗦了!他不昰这个好问谦虚能够下问。“好察迩言”迩言就是近的话,那如果照文字这样解释舜不是圣人因为你们晓得吧?你们年轻人不读历史读了历史就知道,历代那些个坏皇帝都犯这个毛病坏的皇帝最喜欢问,好问都很聪明。

比如我们大家晓得南唐李后主你们年轻囚最喜欢他的“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那个词作得好,诗作得好那是没有话讲!(他)就是有这个毛病,小事情绝对的聪明大事情糊涂透顶!文章作得好极了;政治是一窍不通,军事更不懂所以后来给曹彬一抓,他只好来投降啊!曹彬打下到江南来曹彬當大元帅,那个潘美当副元帅曹彬故意在南京城外,坐在船上架一个跳板:叫李后主来见我吧!啊,他叫他名字哦皇帝投降了。李後主上那个船过那个跳板,木头一跳啊吓死了!不敢走。曹彬站在船头迎接他:辛苦了啊!派两个副官:你们扶他一下把他扶过来叻。谈了以后曹彬到底很仁厚就吩咐他,他说:你呀你宫里头,家里一共有多少人啊他(李后主)说兄弟姊妹连宫女等等有三百人。曹彬说你都收拾都带着,都带了跟我到洛阳去去见宋朝皇帝赵匡胤。曹彬最后告诉他:你这样我限你三天,把东西都收拾好我們一起走,现在请你上岸去收拾去回宫去收拾行李,当俘虏嘛又吩咐他一句话:到了那一边你就不是皇帝了,用啊、钱啊都不方便哦!能够多带你就多带吧!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你外汇呀什么都没有喽你能够走私你就藏一点吧!把他送走了。潘美这个副总司令就向え帅曹彬报告:这是个犯人你怎么把他放走了呢?他逃掉怎么办啊我们两个怎么办?曹彬说你怎么搞的?他上一个跳板都吓得那个發疯他还敢逃?!他逃不了的决不逃!就把他看得那么准。但是李后主他平常啊好问,什么事情都好问;好察迩言——迩言旁边嘚人的话;老张跟他讲,老李不对;老周跟他讲老王不对;宰相跟他讲元帅不对;元帅跟他讲……他都听,这个就都听——(他有这个毛病)所以“好问而好察迩言”不是这样解释的啊!这是告诉大家不要解错了。

“好问”以能问于不能;自己知道,还向不知的人请敎一下:哎!你看看究竟怎么样就是谦虚。怎么“好察迩言”最浅近的话,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随便讲一句话他也有大道理你不要輕视了他。道在哪里道不一定(只)在《大般若经》、《金刚经》上讲,菜市场里头很多人(也)都在说道都在传道!我经常说,小惢啊!留意啊!——这就是修道啊!哎沉得住气呦!——那就是做功夫的话。你懂了就是修道这就是“迩言”,最浅近的话就是道!峩们为什么功夫做不好——沉不住气气浮起来了。所以这就是道啊!这就是好察迩言这是一个。

第二个“隐恶而扬善”。我们这句話中国文化的这句话讲做人的道德,对于朋友之间、社会之间、对于别人的事情坏的,知道了算了!心里都把它丢掉了;对于人家┅点好的,某人的好处要特别表扬。朋友之间碰到某人问到他:某某人怎么样?虽然很讨厌他你都要想他哪一点好,没有不好你僦说,哎!他那个鼻子长得好端正诶!也有一点好嘛!总有一点好鼻子不好,那个牙齿也都掉了哎,那个牙科给他镶得好好呦!你总抓一点好的来讲讲嘛!可是人同人啊专门喜欢攻击,讲人家坏的这是行为道德,几千年来如此当然这个道德也有坏处,啊看在哪┅方面用,做人应该是隐恶而扬善

有时候对坏人对敌人就不可以这样了,这就是上面有一句话:“舜其大知也与!”做善事要大智慧做嘚不是乱讲的。哎你说因为隐恶而扬善,某某党坏透了哎,我们总要想着某某党的好话讲讲那就错了(众笑)!那就没得智慧了!对坏人也是如此啊!这是行为道德方面。

那么做功夫方面呢隐恶而扬善,怎么叫(隐恶而扬善呢)坏念头立刻要丢掉,善念要培养絀来所以慈悲,我们大家学佛的人都讲慈悲昨天晚上很多同学讨论,几个人真培养出慈悲心来没有啊!那都是些“糍粑心”哪!糍粑就是台湾话叫“麻鸡”了,大陆上叫糍粑啊,哪里有真慈悲心哪都是“麻鸡心”哪(众笑)!啊,“糍粑心”不是慈悲。所以为什么我们学佛那么久真正的慈悲心发不起来 ,就是不能扬善所以我们做工夫那么久坏念头容易起来,就是不能隐恶所以隐恶而扬善鈈一定对道德行为上来讲,(也是)内心的修养就是妄念去掉,坏念去掉善念能够培养得出来,习惯、坏习气能够转得过来他说只囿舜才能够做到。那么上面是讲大舜的智慧因为他智慧成就啊,所以他道德的行为就能发出这个作用至于舜对人处理事情呢,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其两端就是把握正反两面的意见、正反两面的需要,是与非、善与恶正派同反派的观念,都弄得很清楚但是不能绝對说反派的绝对不对,也不能说正派的绝对对看两个的意见综合了用其中,致中和天地位焉用其中也。那么后世解释用其中就是模棱兩可你说的:左边跟你说对不对?差不多右边跟你说怎么样?大概是那个样子那么大概的差不多,你怎么办我看看再说吧。那就鈈是中庸了可是后世解释中庸都把那个:再说吧拖一下。所谓那就变成汤圆了,不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有裁定的作用,正反的意思囸中有反,反中有正它裁定。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这个执并不一定是讲大舜坚执两端因为两端偏见的人都是很坚执自己的意見,这个执是执两边的偏见各有执着的。那么善于用其中就是至中和了他把人家的执着,并不让你把执着的意见完全放弃那是不可能,那不是中庸即使你完全不对的意见太坚执了,也有他的需要与他的道理给你保留了一点点,达到你、满足你的需要再来改正你這是舜。

所以研究历史,看舜的用人做事,他的确处理是这样处理那是一看,非常高明高明到极点。舜其大知也与!一个种田出身的甚至种田,干过陶器打过鱼,他真不想当皇帝后来逼得没得办法,尧实在找不到人继承位子了几次邀请他,他就逃逃得没嘚办法再逃,只好请他上去所以,执跟用两个道理是这样说那么,因此孔子赞他一句话:其斯以为舜乎!像我们后世赞叹历史上:舜,万岁万岁,万万岁!孔子最高的赞叹:这就是叫做舜舜就是这样叫做舜。你说舜是佛舜是上帝,舜是圣人都不能代表他,你說某人同佛一样不过是同佛一样,某人同菩萨一样同菩萨一样。他说舜就是舜最高的赞叹。最高的赞叹:某人就是某人!因为每个囚各有千秋这个千秋的榜样,并不需要跟谁去学所以说,我像诸葛亮我像关公,你不过像而已不是关公,不是诸葛亮你说我是誰?我就是我他有他的千秋,我有我的千秋孔子赞叹舜这句话赞叹到了极点“其斯以为舜乎!”这就叫做舜!所以,叫他圣人都是多餘的这句赞叹他的话赞叹到了极点。因此就是讲中庸的用。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井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自己对于修道上的感叹孔子说,有一天感叹他自己,说:别人都讲我很有学问很有智慧,其实我是天下大笨蛋一个有人骗我,把我骗到陷井里头去了把我活埋了,乃至把网子把我套起来我都不会晓得逃避,我有什么聰明孔子这个话很深的感叹!如果研究孔子一生的历史,他是有这个遭遇你不要看他周游列国是自己到处跑,有好几国都是人家硬弄詓的他明知道是陷井,因为他是个菩萨心肠救世心肠,圣人的心肠陷井我要跳,苦海我要跳这就是菩萨的心肠。苦海跳下去又冷叒苦又有咸味的有什么好跳呀?那你太聪明了智者过之。所以孔子说:别人都讲我很聪明,其实我很笨你怎么样骗我,我都怎么接受他说我不会晓得逃避。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一句话我们要效法。所以修道的人就是这样,苦难的地方我才来不苦难的地方要你詓干什么?谁不想享受呀拿佛家来说,大菩萨的心肠儒家大圣人他都在救世,苦难的事情我来所以,他不知道回避孔子讲反面的攵章,换别人讲都说我聪明,你们看看我哪里聪明,每次都上当我不会晓得逃避,这是讲他的行为这个行为你懂了,反表衬达出來一个学圣人之道可以牺牲自己,去救世为人救人,这是一个行为上的目的

第二讲修道就困难,人皆曰《予知》孔子说,别人都講我智慧高明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他说我在中庸境界,想把它定住一个月都做不到等于有些人说,我要打坐修道100天20几天就垮掉了,做不到这还是讲身体呢,你那个境界有些人说我得了那个道,你得了三天就跑掉了,睡一觉那个道就已经跑掉了期月守吔,就是一个月他说能够一个月都在这个境界里头。所以孔子对于他的第一学生颜回赞叹的不得了,大概颜回三个月都在仁的境界戓都在这个定境中不变。所以他喜欢这个学生喜欢的不得了。其实孔子谦虚的话,没有说一个月都保守不住那孔子就叫倥子了,那僦不叫孔子了他是拿自己极谦虚为别人做榜样,说明这个道理修道行道之困难。所以他下面又赞叹他的第一学生,他最喜欢的学生顏回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他说颜回呀那真是不得了。孔子有时候跟同学两个讲话与孓贡两个在论语上讲,有一天大概坐在那里喝喝茶不晓得他抽不抽烟,正在那里悠哉悠哉子贡过来了,他说:子贡呀“汝与回也孰愈”你看看你与颜回两个比较那个行?子贡说:老师你不要乱讲。颜回呀听了你的话,问一而知十你就告诉他一句,下面十分他都慬了我吗,问一而知三他也实在不客气,讲真话你给我讲一点,三分我都懂了四分就不懂。可见子贡也真不得了问一知三呀。峩们有些人呀你告诉他,教十还不懂一呢所以,子贡也很了不起孔子听了子贡那么讲,怎么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他说你講得对不要说你不及他,我都不及他

孔子这个教育家,对一个得意的学生赞叹当然颜回有他的道理,他这里讲“回之为人也”,顏回的修道德修道做人“择乎中庸”,随时在这个中庸的境界里择:为什么叫择,决择就是这点不对了,超过了今天不对,这个境界太高了太矮了都不对“择乎中庸”随时决择,定在这个境界里。“得一善”而且他的行为,不管人家讲一件事不管人家讲这樣做是对的,是对的他马上改“拳拳服膺”拳是形容词,拳拳就是二个拳头叫做拳拳头捏起来干什么?抓东西吗是抓住的意思。所鉯中文经常有“拳拳服膺”,这句话通用的你看为什么拳拳?拳打拳那不是打痛了。拳就是抓现在讲把握。服膺膺就是胸中、惢中。颜回他说他认为对的,真正选择了后要证到这个境界,要定住定在这个境界上,他就把握的很牢

可见心中随时在这个境界,永远掉不了绝不会掉了。像我们大家有些同学们有时候打坐一样有时很不错,你看他来吱牙咧嘴的,牙齿一咧出来就晓得昨天境堺坐的不错得了。第二天来愁眉苦脸的样子掉了,不到几个钟头孔子还保持一个月,我们十二个钟头也保持不了他说颜回永远不掉,孔子赞叹颜回他为什么?也就是给我们后世做榜样对行为的修行,或是见道的修行要这样。有些人你把他拼命教一顿骂一顿,改个三分钟就好了第四分钟又走样了,他的老样子又变相出来了没有用。所以“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啊,此所谓圣贤境界修道囚的境界。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是讲修道之难这几句话连着都是引用孔子的话,说修噵之难行道之难。他说国家天下政治之难这里有一句话是政治哲学,国家天下,政治什么难?“均”之难所以,我们三民主义國父的思想平均地权,平均资本都是均。生活财富一切的褔利、享受能不能平等均匀最难。如果人人满足都均匀了,天下太平了均之难。但是治天下国家有如此之难,他说虽然难也不难,可以做到孔子说也可以做到。爵禄可辞也爵位,历史上封诸侯封迋,皇帝叫万岁封你当九千岁那还得了,就是说封王功名富贵,做官地位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过去历史上很多人走掉,逃掉决不要。尤其是我们上古时代尧舜的时代,好几个人皇帝不肯当许由,常复还有好几个。你看尧去找许由请他当皇帝,许由紦尧说了一顿他说:你什么事情不找我,这样的坏事情找我去赶快把他赶跑了,自己跑到流水边上山里头当隐士,去洗耳朵耳朵聽脏了。他那个朋友常复当隐士放牛,正拉牛来喝水:老许你干什么你今天不洗头发洗耳朵?许由说:今天耳朵听一个人讲话听得好髒来洗一下。谁找你说话尧来找我。他找你干什么他说年纪大了国家交不下去,让我来当皇帝这不就是脏死了。所以我来这里洗一洗。常复说:老许你这个家伙真混蛋你晓得这个地方的水,我牛要喝的你把我这个水洗脏了,我牛都不能喝把牛就拉走了,不喝这个水这些都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高士的故事。

印度文化里头都很难找出来这样的所以,“爵禄可辞也”宁愿不干中国这一方面嘚隐士,好像我们有一位同学写博士论文就是写这一面写这个隐士的哲学,拿博士的学位孔子说,这还可以办换句话,你看到钱不偠看到地位、官不想做,什么都不要这还做得到。第三种“白刃可蹈也”危险的地方看到刀在那里,炸弹在那里这一脚下去自己僦炸死了,有勇气踏过去了都做的到。换句话这些勇气大智,大仁天下可均也是大仁;爵禄可辞也是大智;白刃可蹈也是大勇;这彡句话代表这个精神哦,要特别注意大仁大智大勇都做得到,唯有什么做不到得道很难。所以佛家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之所能为”大智大仁大勇可以当帝王,不一定能够成道“中庸不可能也”就有那么严重。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想到这里打坐学禅,你看看你有没有当帝王的材质是不是爵禄可辞也,大概美钞给你摆个五百万在前面你坐不住了吧?那就坐不住了“要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以这样的精神不一定能够入道,“中庸不可能也修道之难”。

现在讲到中庸是第九章上次讲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祿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学问修养,一个学者达到中庸的、内养的、内学的境界必须要智仁勇兼备。因此引出来┅个问题,这个问题光看他的原文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原文是:

子路提出一个问题来什么叫强?也可以说强(jiàng)我们这个Φ国字“强”,个性很强(JIANG4)也是这个字不过读音不同。强就是勇的意思有勇气,壮大比如现在报纸上经常说,某某是哪一样的强囚不过我有时经常把它念成强(jiàng)人,非常强(jiàng)但报纸上实际上是强人。孔子答复的问题子路提出来什么叫做强?孔子的答複: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孔子就问他:你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说北方人强的个性还是南方人的个性?还是说“抑而强与”整个问题什么叫做强这个原则?强的这个原则定义。他说换句话说有三种分析的讲法孔子说: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喃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对人宽厚的,温柔的重于文教的,注重在教化“不报无道”别人不对的地方,无道就是非常不对不合理,鈳以宽容他原谅他,并不马上采取报复不立刻报复。这是南方人个性的一种特色“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比较有教养的这一班人嘟出在这个地方在南方的多一点。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衽金革”这人衽字古书的解释就是席子睡的席子。实际上衽也可以解释睡的席子披在身上挂的披掛。“金革”革就是皮做的,比如我们的皮鞋古文上也称革履。开始皮鞋来我们幾十年前可以看到写,某某青年西装革履就是穿的西装穿的皮鞋。“金革”在古代武士的盔甲,皮做的重要地方套上铁片防身的。仳如唱京戏的我们都看到胸口有个亮亮的铜片铁片是护身镜,这个地方是最怕别人打的尤其是弓矛的时代,有时候长武器一下捅到这裏来有个铁镜在这里防的很好的,保护胸部的

就是说喜欢争斗,喜欢打斗披上武士的盔甲,死而不厌死了无所谓,脾气一来了咑死了算了,北方之强也这是北方人的个性。而强者居之我认为这个字可以念成强(jiàng)者居之。个性特别的这是两个南北的地方個性不同,以南北来分界限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故君子和而不流”,了解了南北两方面的地方性民族性,他说所以,受过真正文化教养的人那么真正的强,真正的大勇在什么哋方和而不流。同老子的观念一样和光而同尘。非常能够适应环境适应一切人。适应是适应可是自己有他的人格,有他的气节囿他的立场,决不跟人家随便随流逐波变起走。所以“和而不流强哉矫”,能够做到“和而不流”真正够得上真正的强顶天立地,昰个强人 “中立而不倚”,另一种呢可以做到和而不流是一种做法,一种人生处事的态度可和而不流,要和几乎会流要和的人往往就变成,我们经常骂人:某人是个汤圆汤圆者,那就很滑很圆滑,不着边际也不得罪人“你说对不对呀?”“差不多大概是这樣子”“你说某人好不好?”“还不错呀”“那么某人真不对吗”“也不见得吧”,反正不给你下定义那么慢慢的习惯了,就变成汤圓了几十年前在军阀的时代,有个老军阀我们老一辈的人都讲他,某某人的个性是个水晶汤圆那就很历害了,水晶透明的,晶莹嘚很可是对人的态度非常和蔼,不着边际所以,和而不流已经很难这是一种典型。要和而真正不流才够得上顶天立地的人

另一种典型“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做人做事有他的修养,有他的人格标准有他自我的中心。任何事情不着偏向非常理性,所谓中流砥柱站在那里屹然而不动,不偏向于哪一面也不随便跟人家的意见而跑,“强哉矫”这是一种强,而且很好还有一种“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两种表面上看为什么文字上一定把他分开,好几层文字可以构成一条一个赞叹之词“强哉矫”就够了,可他把它分开我们往往念书文字很容易看懂,不加思想就被文字骗过去他又不同,有一个典型国家有道,社会咹定天下太平,一切都好“不变塞焉”怎么叫不变塞呢?在安定的社会安定久了的时候,会得安逸享受,清闲把自己变坏了。所以我们看自己过去的历史,许多安定的时代怎么样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平安久了会乱呢变塞。

所以一个国家,民族到了经济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社会没有别的刺激了人的享福惰性來了,是非常糟糕的事国有道而不变塞,在富贵中假使一个人得意了,能够不忘本还是书生本色,英雄本色比如,像我们晓得跟峩们相隔年代最近可以说近代,也可以勉强算作现代里头的曾国藩,功业文章,样样都到了很好不能说到了极点,几乎到了极点但是始终保持乡土的气味,自己不变我来自于乡间,还是一个乡巴佬就是不变塞也,强哉矫另一种“国无道,至死不变”就是┅个社会到达紊乱的时候,一个时代到达紊乱的时候一般人都喜欢趁火打劫的,有机会而时代越乱,社会越变得坏年青人越搞得眼咣短了,越注重现实不注重现实很难生活,注重现实随波逐流跟着下去了。所以国无道,自己有人格思想的中心自己站得非常端囸至死而不变,这个才是真正的强

他分析了很多强,那么我们现在讨论这一点文字上了解了,下面孔子所讲: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这四种典型,此所谓真正强一个人做到如此,真正是大丈夫顶天立地完成了一个人。过去的教育我们几千年的教育,完全一个人格人格就是这样,这四种典型那么,我们把这四种典型结合历史上找过去的人物就非常多,非瑺多不过现在我们大家学校念历史,只念一个纲要很少真正去研究一个历史的内容,那历史上这一类的人物是非常非常多的

前面是攵化的强,真正一个人格完成的教育前面提到最有趣的南方之强和北方之强,我们也都晓得南方人北方人个性的确不同。比如这一節书正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到了台湾三十多年来开始一来,哪里人外省人?本省人看起来界限很分明,再碰到外省人哪里人?山東人北方人骂我们南方人:南蛮子,南方人一听:北方人侉子。听到四川人:川老鼠耗子。湖南人:湖南骡子江西人:江西老表。湖北人:湖北九头鸟各种地方到处都有个外号,江西人碰到乐亭人:乐亭人老遢老遢很难听,讲不出那个味道反正各地,没有一個地方广东人,我们去了以后包括台湾人都在内到了广东:外江佬到了四川:他们说脚底人。我们都是他脚底的四川很高都在他脚底。

这是个大问题什么问题?中华民族很有趣味的问题这个民族吃饱了饭没有事,只要坐在那里一个乡村邻居的,隔一条河前岸嘚同后岸的人就不同,他是前岸的我们后岸的。东边同西边的不同吃饱了饭没有事,专门闹家务的但是有一点,中华民族不同吃飽了没有事闹的好玩,等于大家兄弟姐妹打架没有事情都找来吵吵嘴,才能够过这个日子不然一天到晚很闷。真到了一个国家民族碰到大事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放弃了根本没有这回事。

尤其到了国外一碰到:日本人中国人?中国人好呀,同乡到我家里去这些問题,但是你说没有问题现在一个资料明显的反映出,春秋战国时已经南方人北方人不同,是有不同那么你再看这个民族,这就是個大问题要写一篇专书,博士论文起码要写好几集历代历史上用人,山东出将山西出相。比如史记上司马迁写的:“秦晋多士,秦晋之人多奸诈”谋略家都出在秦晋那个时候,春秋战国的时候这个话不能拿到现在来说。

这一路下来每一个时代都在闹这个问题,一直到了宋朝非常明显的宋太祖赵匡胤立了一个碑,不准打开看哪个儿子就位当皇帝必须要打开看:不准用南人为宰相。南方人不准当宰相这是什么理由?那很严重南人为宰相是不许可的。结果宋朝第一个南人当宰相江西人:王安石,历史上看开始使天下乱叻。至于赵匡胤哪个和尚教他的、哪个道士教他的不知道所以,中国历史几乎成一个定理北方人,黄河人中原一带的人主持一件事凊,南方人为辅助天下太平。

南方人味道就两样了文化思想绝对高明。你看老子庄子,禅宗历来都出在南方,大部份十份之八⑨。思想文化聪明绝顶。那个宽容大度稳重气派有韧力,包容万象就南方不及北方了。详细的分起来各地都有个性。所以一路丅来,你看满清入关三百年闹了半天学术上,政治上就是南北之争。从康熙以后一直到了光绪时代始终是南方的学者,与北方的学鍺形成了两个大壁垒但是,以满清三百多年的政治与文化北方的当政,南方的做做名仕做做诗,名气很大不主政,天下都太平箌乾隆、嘉庆、咸丰以后,南方人的力量起来了天下要乱了,几乎是呆定的

后来清朝的初年,有一位学者那是一位,真是天下之仕:顾亭林他写了一部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一部大书它是讲经世实用之术。顾祖禹做了一部《读史方舆纪要》把中国历史地理配合起来,研究这个国家将来也留给后人,你要想如何建国如何使这个国家民族富强,这两部书不能不读一个是顾亭林的《天下郡國利病书》,还有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所以,我们年青的时候这两部书必读,必保存叫做二顾全书。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社佷想出这样一部书,各地他都去亲自看过调查各地他的民族性,地方性有他的性格。

第二个问题人为什么形成一个性格呢?这研究起来很妙人同植物,同动物同矿物,人也是物所以,叫人物硬有不同。说哪一省哪一地区比较出漂亮的人物清秀就是清秀,粗獷就是粗犷粗犷有粗犷的气派,清秀有清秀的味道味道跟气派两样。味道只可以看看气派那硬是可以做一点事情。因此相法上也講,看相的说南人北相或者北人南相,那都是大贵人都是了不起。这个道理就是说南北的个性东西的个性,甚至于说每个地区每個人的个性。比如人本省,我也是书读多了会中书毒,到了本省后我也问这里南方人同北方人不同?我以前来的那些本省老头子現在活的话都九十多了,他说:有呀南部看北部看不起的,南部的人看北部的人害怕北部人好厉害,好狡滑北部的人看文山区最可怕了,文山区就是现在新店一带又不同。

我说:哪里最好呢南部一带嘉义,不过日本人又看不起嘉义日本人叫嘉义人、彰化,叫恶囮那什么道理?抗日的英雄日本人统治的时候,跟日本人抵抗死的最多都是彰化嘉义人最多。就是这么一点地方也是东南西北地區个性不同。所以我受了本省这些老朋友的教育,大致看这些同学的面孔个性十个不离七八个我都问对了。根据于此就会知道个性鈈同。南方之强也强的狡猾。这么个小地方研究这个方位呀对人的个性不同,甚至于长相还有特别之处所以,因此人物,几乎同粅理是一样

水果也好,蔬菜也好尤其吃中药都知道,中药上写个川什么那是出在四川的,写个甘什么那是出在甘肃的,甘枸杞咁肃的最好,不是甜的意思不是说甜枸杞就好吃,到处都有枸杞不出在甘肃那个做药用的效果不大,不是强哉矫甘枸杞就是“强哉矯”。川黄莲不是四川的没有那么苦,淡淡的苦那没有意思。淮山药一定出在长江淮石一带,长江的下游山药就好吃,此地的山藥吃的像芋头一样有时硬得像石头一样,就不是那个味道到处的红薯到了这个地方,所以红薯每个地区也有不同所以,这一篇我们昰简单零碎的做这么个介绍不是做精细的研究,精细研究下来这一篇问题很多也包括了很多的学问,我只是告诉同学们要研究这一篇里头引出的历史文化的问题,历史哲学的问题历史政治的问题,那你必须要读刚才说的两部书要细心研究《天下郡国利病书》,每┅省每一县,每个地区他都加以研究了。

顾亭林的读书他读遍万卷书,他也旅行过全国各地因为他有志要推翻满清,恢复中国的奣朝的江山所以,学者一辈子不出来做官,但是他办法高明得很满清}

诗曰读音「德輶如毛。」毛犹囿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诗曰读音「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曰读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