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还多事,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

【题解】《文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也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主

要阐发了老子的思想全书共十二篇,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明朝宋濂称:

「予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

者《道德经》之传也。」他们都从学术角度认为《文子》是解释《道德经》的着

作清代学者孙星衍说:「黄老之学,存于《文子》西汉用以治世,当时诸臣皆能

称道其说故其书最显。」指明此书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文子》在秦初曾遭禁毁。汉武帝时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

路」,此书乃又得流傳《汉书?艺文志》将之着録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

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七四②年)

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称其书为《通玄真经》

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群书治要》从《文子》十二篇中各选録若幹条,计万余字所辑内容主要涉及

治国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方面,尤其突出了「仁义」「礼法本末相兼」「贵柔」

「守雌」「不为天丅先」以及反对片面「法古」「循俗」等思想。

由于此书中一些内容与传世的其他典籍近似故前人多有认为今本系晋人伪造,

或认为其乃是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但是一九七三年在河北定县四十号汉

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楿同的文字有六章,不见

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从而确证了《文子》一书为西汉时已

【作者简介】文子姓文,孓为尊称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

志》道家类着録《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

周岼王问,似依托者也」刘向《别録》说:「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子夏之弟子,

问于墨子」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

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録其遗言为十二篇。」这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从现有材料推

测,文子可能确有其人他学无常师,但最终归本于老子《论衡》的作者王充曾

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缯子三

【题解】「原」为「本」「根」的意思。「道」在道家学说中是万事万物的总

根源,所谓是变「万物化合于一道」。「道」無形而实有是一切生命运动的原动

力。道化生万物而没有目的意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宇

宙间万物运动变囮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道」又指各种自然与社会事物的具体规

律事物之道彼此各异,不同事物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君王掌握「道」嘚根本特点,

并用来治理天下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

【原文】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

约?其所垨。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

【注释】?灭:隐没?文章:指主意或点子,此指人的办法、主张等?同出乎公:(君与

民)一同以公道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公公道。?约:省减简约。?诱慕:被诱惑而贪恋

这里指名位势利。?损:指减少?察:明辨。

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译文】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就是扬弃个人的聪明,隐没个人的文采依照天道

而行,棄置个人的聪辩与百姓一同依照公道而行。简约其所持守的减少其所贪求

的,去掉外在的诱惑与希慕消除内在的嗜好与欲望,减少其思索与忧虑简约其所

持守的,就能够明察;减少其所贪求的就会有所得。

【原文】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遗

物反己?不以智(本书智作身)役物?。不以欲滑和?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

倾也故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荇?。虽不肖?者知慕之悦

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

【注释】?性:指天赋、天性。?秽:污浊?平:平静。?嗜欲:嗜好与欲朢多指贪图身体

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遗物反己:遗物谓超脱于世物之外。反己复返自己的本性。?不以智

役物:《文子》原书中「智」作「身」谓圣人不以身为物所役使。物物欲。?滑和:谓扰乱中

和之道?便计:指合宜之计。?圣德高行: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圣德,犹言至高无上的道德高

行,指高尚的品行?不肖:不正派。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五

【译文】水的本性是清净的但沙石却使其污浊;人的本性是平静的,但嗜欲却来

妨害它只有圣人能超脱物欲而返朴归真。圣人不被物欲所控制中正平和的心态不

会被欲望擾乱,因此纔能身居高位而无危险、保持安稳而不倾覆所以人们听到其有

益之言和合宜之计,即使是愚笨之人也知道喜欢他;人们称颂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即便是德才不佳之辈也知道羡慕他。可是喜欢听嘉言的人多而采用者却很少;羡慕

高尚品行的人多,而能身体力荇者却很少

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题解】「精」的本义是上等细米,这里用来指人的先天自然之性「诚」是指人

的后天の性。《说文》云:「诚信也。」精诚合一便为真诚。藏精存诚方能尽

人物之性,合天地之德君主心存自然本性,用精诚来感化囚其产生的作用就像春

日的天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天气使万物凋零一样自然而然。感于天动于民,百姓

便会如回音应声、影随形体┅样跟随于他

【原文】夫水浊者鱼噞?。政苛即(即作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

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の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

抱薪而救火也。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

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

之象形。所修?者本也

【注释】?水浊者鱼噞:因水太浑浊使鱼喘不过气来,只得露出水面张口呼吸噞指鱼口翕张吞

吐貌。?交争:犹纷争?省:少。?赡:富足?抱道:持守正道。?推诚:以诚心相待?修:治理。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攵子 曾子七

【译文】水混浊了鱼就会露出水面呼吸;政策苛刻,老百姓就会叛乱君主欲望

过多,百姓欺诈的行为就多;君主制定的法囹政策烦杂没有条理百姓就不能安定;

君主多贪求,百姓就会纷争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理国家,只从细枝末节上去挽救那

就无异于挖溝渠去阻止洪水、抱薪柴去扑救大火。圣明的君主政事简省而天下大治

需求不多而财用充裕,不施恩就能显现其仁爱不多言就表现出誠信,不求取就会有

所得不刻意做事而自然成功。他心存自然本性保持至真之情,持守正道以真诚

心对待百姓,天下之人追随他僦如同回音应声、影随形体一样。这纔是治国的根本

【原文】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也至精?之感。弗召

自来不詓自往。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

以治难矣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师旷瞽?而为大宰?。晋国无乱

政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

也故人君好勇。而国家多难人君好色。而国多昏乱故聖人精诚形于内。

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

以禁奸唯神化?为贵也。夫至精为神精之所動。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

也。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也

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注释】?莫之使:犹莫使之。没有谁使其如此の,代词指代万物。?至精:精诚达到极

点?待:依靠,依恃?皋陶喑:皋陶,传说虞舜时的司法官喑,音因瘖哑。典出《淮南

子?主術训》:「故皋陶瘖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大理:掌刑法的官。秦为

廷尉汉景帝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卿,隋唐以后沿之?师旷瞽: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名旷,字子野生而目盲,善辩音乐瞽,音谷目失明、眼瞎。?大

宰:即太宰官名。相传殷置太宰周称冢宰。春秋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秦、

汉、魏皆不置?副:符合。?移风:转變风气?神化:神妙地潜移默化。

【译文】冬天的太阳夏天的阴凉,万物都趋附于它却没有谁使其如此。最精诚

的感应不用召引人們自己就会归附,不必驱使人们自会前往不知做了什么,其事

业却自然成就了君主若依靠眼目纔能看到、依靠言语纔能实施法令,要想达到治理

的局面就太困难了皋陶瘖哑却担任司法官,使天下没有残酷的刑罚;师旷眼睛失明

却担任太宰使晋国没有出现暴政。不用訁语的法令不用视力的明见,这是圣人所

以成为师表的原因百姓受君主的感化,不是听从其言辞而是追随其行为。所以

君主好逞勇武,国家就会多灾多难;君主喜好女色国家就会多有混乱。因此圣人

的精诚形成于内心,爱憎显现于外表靠说话来和情理相副,鼡发布政令来明确旨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九

意所以刑罚不足以改变民风,杀戮不能够禁止奸邪只有神妙的潜移默化纔最为鈳

贵。至极精诚可入于神妙精诚的感化人,就像春日的阳和之气使万物生长、秋日的

凄清之气使万物肃杀一样所以治理百姓的君主一萣要慎重选择感化的方法。

【原文】圣人之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其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

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异轉?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

哀夫歌者乐之征?也。哭者哀之效?也愔?愔于中而应?于外。故在所以感

之矣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也。

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忧若

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故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人行可悦之政?人而(人而作而人)莫

不顺其令。令顺即从小而致大令逆?即以善为害。以成为败

【注释】?所由:所经历的道路。?定倾: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转:通

「囀」,婉转发声亦指婉转的歌声。?九夷八狄:九夷古代用以称中原以东地区的九个落后部

族,亦指其所居之地八狄,古代对中原以丠地区落后部族的泛称?征:表现。?效:验证?愔:

一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静默。?应:应和此指反映。?泽:恩惠?形:形荿。?可悦之政:顺民心之政令悦,谓使

【译文】圣人所做的事都是殊途同归,无论国家是存在还是消亡、安定还是倾

覆其志向始终洳一,都是不忘记有利于百姓所以,秦、楚、燕、魏四地的歌曲

声调有所不同却都可使人快乐;九夷八狄各少数民族的哭声腔调各异,却都使人悲

哀歌唱是快乐的表现,哭泣是哀伤的验证悲欢之情静默于心中而反映于外表,所

以关键在于因为什么而使其感动圣贤鍺的心思,日夜都不忘记有利于他人而他的

德泽所及的地方是很广远的。

至德之人内心精诚恩德流布天下。他们看到有利于天下的事虽高兴却不会得

意忘形;见到有害于天下的事,就会忧心忡忡好像有丧事一样。那些以百姓之忧为

己忧的人百姓也以他的忧为己愁;以百姓之乐为己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乐为己

乐所以,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的人而不能成就王霸大业是从来没有

过嘚事。君主施行顺应民心的政令就没有人不顺从。政令顺乎民意百姓就愿意服

从,国家就会由小而发展壮大;政令背逆民心即使是恏事百姓也会把它当成坏事,

君主的治理也会由成功变为失败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一一

【题解】「九守」原作「十守」。「垨」指守道道,虚无、平易、清净、柔弱、

纯粹素朴能守于此,就可以得到道的妙用九守指守虚、守无、守平、守易、守

清、守真、守静、守法、守弱、守朴。篇名称「九」盖古人认为天地之数,始于

一终于九,九为最大故以「九」命名。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

衰古代圣明的君主因为能守住这一规律,所以纔能守住天下

【原文】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吔智公既心平。人

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澄水?(二十子全书水作潦)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

平?乃能形物之情?也。天道极即反?盈则損。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

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辨?守以俭?。武力勇毅

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垨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注释】?渊:人或物汇集之处,这里指智慧的渊源?符:作「府」,聚集之处?鉴:古

器名,形似夶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

一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有时借为照影の用。?水:或作「潦」积水。?澄水:清澈而不流动的水澄,音层?神清意

平:心神清朗、平和。神清谓心神清朗。意胸怀、内心。平平和、宁静。?形物之情:显示

真实情况形,显示情,实情?极即反:事物达到顶点之后便会走向另一反面。极达到顶

点、最高限度。反同「返」。?日中而移:太阳到了中午之后就要偏斜日中,中午阳光强烈

比喻事物光明昌盛。移偏斜。?月满则亏:月亮圓全之后就要缺损月满,月圆?广:多。?博

辩:雄辩?俭:俭约。?畏:恐惧?德施:德泽恩施。

【译文】心神是智慧的渊源,心神清淨则智慧就明达。智慧是心灵的府地,

智谋公正则心气平静。人没有在流动的水中照影而是都在澄水里照影,是由于澄

水既清澈叒平静的缘故所以,人心神清静、心气平和纔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情况。

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事盛则衰太阳到了正午之後就要偏斜,月亮圆了

之后就要缺损快乐到了极处就会产生悲痛。所以聪明多智之人应坚守愚钝的势态

博闻善辨之人应坚守收敛的势態,勇武刚毅之人应坚守畏怯的势态富贵而地广之人

应坚守狭小的势态,恩德施及天下之人应坚守谦让的势态这五个方面,是古代圣奣

的君主能够守住天下的良方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一三

【题解】「符」为古代作为信物的符券、符节、符传等的总称。古代朝廷传达命

令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引申开来符则为示信之物。

「言」为达诚之语古人出言以示信达诚,囿感必应因此名为符言。

【原文】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

人?。即天下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

得?(得作取)。知后之为先即几道?矣。

【注释】?下:谦让?以其身后人:把自己放在人后。?推而不厌:(即使天下百姓)都推赞

他他也不自满。推推赞。厌满足。?戴而不重:(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他他也不自大。

戴尊奉、拥戴。重犹大。?余__________:未尽不尽。?顺:和顺?知与之:就懂得给予别人(就是

得到)。与给予。之代词,他、他们这里指别人。?为得:就是得到?几道:几,接近

道,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一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译文】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順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王说话谦下

于人,将自己放于人后即使天下百姓都赞许他,他也不自满;即使天下百姓都拥戴

他他吔不自大。这就是德高有余而心气和顺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

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前的道理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一五

【题解】道为万物之源遵道而行,谓之德道生化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

长、发育却鈈拥有,使万物自立、成熟却不自以为施恩尊重万物而不肆行主宰,这

就积蓄了无限深厚的德行对君主而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有德之君,夙夜不懈

战战兢兢,常恐危亡故得长久。

【原文】文子问道老子?曰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

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

无德即下怨。无仁即下争无义即下异?(异作暴)。无礼即下乱四经不立?。

谓之无道无道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老子:我国古玳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本传谓姓李名耳(约公元前五七一

年—公元前四七一年)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任周守藏室之官后辞

一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官,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着《道德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

深刻影响。?行:实施?尽:全部,整个?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怀:归向?敬:恭

敬,端肃?御:通「禦」,统御?异:异作「暴」,暴乱?四经不立:德、仁、义、礼四种

准则不能树立。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

【译文】文子向咾子请教「道」。老子回答说:「关于『道』实行的范围小便会

得到较小的福祉,实行的范围大便会得到较大的福祉完全按「道」的偠求来实施,

全天下的人就都会信服你」

文子向老子请教「德、仁、义、礼」。老子回答说:「德行是百姓所崇尚的;

仁爱,是百姓所归向的;正义是百姓所敬服的;礼制,是百姓所戒慎的这四者,

是圣人用来驾驭万物的君主缺乏德行,百姓就会怨恨;君主缺乏仁爱百姓就会纷

争;君主失去正义,百姓就会叛乱;国家失去礼制百姓就会混乱无序。这四项准则

不确立就是『无道』,无道之国鈈灭亡这是从未有过的。」

【原文】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以说道。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

同令而行?行在令外。圣人在上民囮?如神。情?以先之也动于上不应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一七

于下者。情令?殊也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之忧?(之忧作爱の)喻焉

(喻焉作逾笃)?者。情也故言之用?者小。不言之用者大矣夫信。君子之言

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賢圣之化?也。

【注释】?精:纯一精诚。?神化:自然而化?同言:同样的话。?行:实施?化:变

化。?情:诚?情令:这里指真诚与政令。?利害:利益与损害?之忧:应作「爱之」,爱护

婴儿?逾焉:应作「逾笃」。逾更加。?用:功用?化:教化。

【译文】老子说:「内心嘚精诚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化人,而不能用语言来劝说

所以同样一句话,而使人相信的是因为说话人的诚意已表现在说话之前;相同嘚政

令,而能使人立即执行的是因为发令人的所作所为已表现在命令之先。圣哲之人处

于高位对于人心的教化就像有神灵相助一样有效,这是因为圣人的真诚先于教化而

存在君主行动于上而下边的臣民不应和,是其诚意悖于教化的缘故三个月大的婴

儿还不知道利与害,但对慈母的担忧、爱抚却能感知这就是母爱的真情深厚所致。

所以言语所产生的作用是比较小的无言的情感与行为的作用却是很夶的。信用就是

君子的言语忠诚就是君子的胸怀。忠信形成于内心百姓感应而行动于外,这是圣

一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原文】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

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吔。能自得

【注释】?得胜:获得胜利?人力:他人的力量。?自得:这里指有德有能?柔弱:谓柔和

【译文】老子说:「能成就霸业的人,┅定是获得胜利的人能胜敌的人,一定是

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一定是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能使用别人力量的人,一定是

赢得人心嘚人能够赢得人心的人,一定是有德有能之人有德有能之人,必定是心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一九

【题解】「上德」即至德《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韩非子《解

老》曰:「德盛之谓上德。」长养万物天之德。爱养百姓君之德。随顺万物本

身规律做事就符合了道的原则,因此就是有德反之,故意有所作为处处表现有

德,反而不符合道了这就失去了德。治国之君感受衰世,宜修德以匡天下有功

可见,有德可尊谓之上德。古人云:「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

【原文】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

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也。山致?其高而云雨起

焉水致其罙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

【注释】?丛兰:丛生的兰草常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修:美好?败:毁坏。?蒙尘:为灰

尘蒙覆?眯:杂物入目使视线不清。?致:通「至」达到。?蛟龙:蛟龙古代传说的两种动

二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缯子

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阳报:在人世

间得到的报应与「阴报」相对。?隐行:犹阴德谓不为人知的美行。

【译文】日月欲明亮浮云却将其遮盖;河水欲清澈,沙土却使其混浊;兰花欲休

美秋风却使其凋残;囚性欲平静,却被贪欲损害蒙受沙尘却想不眯眼睛,是不可

能的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兴起云雨水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出

没君子得到了「道」,其仁德恩惠就会流布四方积阴德的人,一定会得阳报那

些做过不为人知的美行的人,日后一定会有妇孺皆知的美名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二一

【题解】《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

必凅兴之;将欲得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韩非子《喻老》曰:「起事于无形,

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故治国者欲成其功必戒惧于灾祸尚未显露之时,而

不是等到事情已经发生纔殚精竭虑因此就能够见微知着,防患于未然故祸患无由

而至,非毁不能加于其身

【原文】相坐之法?立。即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即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

迹?者。即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陈?之事者。即不知庙战?之权?圣人先见?福

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

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也智莫大于知人也。爱人即无冤

【注释】?相坐之法:谓一人有罪连坐他人,相音象。?减爵:削减群臣的爵禄爵,爵

位?张:实施。?刀笔の迹:指刻写出来的法令条文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

二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行陈:「陈」同「阵」。行阵指挥军队、布阵势。?庙战:朝廷对于

战事的筹划和决策?权:谋略。?先见:预见?重关:谓重深的关塞。?冥冥の外:高远的空

际这里引申为尘世境界之外。

【译文】一个人犯法要株连其他人的法规确立后百姓必会怨恨;减少爵位俸禄的

法令出囼,功臣就会反抗所以精通法律条文的人,不懂得国家治乱的根本;熟悉行

兵布阵的人不懂得朝廷拟定作战方案的权谋。圣人能在重偅障碍之内预见大福能

考虑到遥远将来的忧患。愚昧的人被小利所迷惑而忘记了大害所以有利于小的事

情,就会妨害于大的事情;仅於此有所得而于彼就有所失。因此仁义没有比爱别

人更大的了,智慧没有比了解别人更大的了爱别人,就不会有冤枉人的刑罚;知囚

善任就不会出现腐败的政事。

【原文】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

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言絀于口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

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以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也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二三

【注释】?居:安定,安居平素家居。?行:去离开。?所之:所去的地方?事知所乘:

做事知道凭借的是什么。乘利用、凭借。?不可止于人:不可禁止别人的评说?易微事:轻视

【译文】见本而知末,掌握根本之道而应对千变万化叫做术。安居时知道要干的

事行路时知道要去的地方,做事时知道该依靠什么行动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

这就是道言语出于口,没有谁能够禁止囚们评说;行动发于身边却不可禁止其影

响流散到远方。事情成功难而容易失败名誉建立难却容易毁废。一般的人都轻视小

害、小事最后酿成了大的灾祸。

【原文】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

生易于救患。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務于救之。虽神圣人不能为谋也。患

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

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故上士?先避

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心尽虑(无

尽虑二字)於已成之内。是以患祸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也。

二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注释】?无生:不发生?万万无方:没有固定的规律,比喻无法预防万万,指极大的数

目无方,无定法无定式。?门:事物的起点?曲:多方面。?备:防备?全身:保全生命

或名节。?仩士:高明之士?无由:没有门径。?非誉:非议和称誉指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众人

的反应。?尘垢:犹污染

【译文】积累仁爱会带来福报,积累憎恨会招致祸患人们都知道如何解救祸患,

却不知道如何避免祸患产生让祸患不产生比解救祸患容易。现在的人不致力于使祸

患不产生而是尽力消除它,即使是神仙也不能为之谋划啊祸患的产生,没有固定

的方向所以圣人深居简出以躲避患害,虚静沉默以等待时机识见浅狭的人不知道

祸福从何而来,行动往往触犯刑罚虽然多方设法防备,但仍不足以保全其身所以

高明之士先远离祸患洏后追求利益,先远离耻辱而后追求名誉所以圣人常常在灾祸

尚未显露之时就已留心,而不会等到事情已经发生再竭尽智虑因此祸患無从降临,

众人的非议和称誉也不能沾污其身

【原文】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

少。所谓心小者慮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者也。志大者兼包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二五

万国?。一齐?殊俗还多事是非辐凑?。中为之毂?吔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

四远?。深(深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

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也事少者。执约?

为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

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鈈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

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祝?

而鬼神不敢先。鈳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有成。

【注释】?小:细这里指谨慎。?圆:灵活?方:守规矩。?虑患:忧虑祸患?慎微:谨

慎及于细微之处。?兼包万国:包容天下兼包,相容并包?一齐:统一。?辐凑:聚集辐,

指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凑,指会合、聚集?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车辐的一端

相接中有圆孔,用以插轴古人常以榖与辐比喻君与臣的关系。?无端:没有起點没有终点。

四远:四方边远之地?深泉:深作「渊」,渊泉泉水很深。?挠:屈服?污:玷辱。?中

仪:符合礼节?执约:持守要领。執持守。?持躁:戒躁持,约束躁,浮躁?微:微细

之处。?怀:包容?持:持守。?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連用以指掌

二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占卜祭祀的人?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应自然称为「无为」。

【译文】大凡一个囚的处事之道内心要谨慎,志向要远大智虑要圆满,行为要

方正才能要多,所为之事要少所谓内心要谨慎,是说在祸患尚未产生の前谨慎

自持,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志向要远大是说要包容天下,各种风俗都一视同仁

是非来集,要像辐条集中于车轴那样为其確定不偏不倚的标准;智虑要圆满是说思

维周流无碍,能及于遥远的事情像深满的渊泉一样永不枯竭;行为要方正,是说要

立身正直不屈不挠,朴素高洁而没有染污不得志也不会改变操守,得志也不会随

心所欲;才能要多是说要文武兼备,行为举止都非常得体;所为之事要少是说要

持守简约的要领来处理繁多的问题,处于宁静的状态来控御外界的躁动所以内心谨

慎的人,在祸患微小的时候就知道加以防备;志向远大的人胸怀宽广,无所不包;

智虑圆满的人无所不知;行为方正的人,有所不为;才能多的人样样事情都能處

理;所为之事少的人,持守的东西简约因此,圣人对于善事再小也要做;对于过

错,再小也要改正圣人行动不用去求问巫婆神汉,鬼神也不敢作祟可以说是非常

尊贵了。虽然如此圣人还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翼翼因此虽没有刻意作为,却成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五 文子 曾子二七

【原文】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仁心?(不失仁心作有仁义)者必

见信。故仁义者事之常顺?也。天下之尊爵也虽谋得计当?。虑患而患解?图

国?而国存。其事有离仁义者其功必不遂?矣。言虽(言虽字倒)无中?于策

其计无益于国。而心周?于君合于仁义者。身必存矣故曰。百言百当不

若舍趣?而审?仁义也。

【注释】?离:违背?不失仁心:应作「有仁义」,有仁爱和正义之惢?常顺:谓自然之

性。?计当:计策得当?解:消除。?图国:为国谋利这里指谋立国之事。?遂:成功?中:

符合。?周:忠信?舍趣:舍棄其追逐的。趣趋向、归向。?审:详究

【译文】有功劳却丧失了仁义之心,就会被怀疑;有罪过却没有丧失仁义之心一

定会得到信任。所以仁义是事物的自然之性,是天下最为尊贵的品德虽然计谋得

当,事先考虑如何预防祸患而祸患也得以消除谋划着立国而国镓也得以建立,但是

如果所做的事有违背仁义的地方其功业一定不会圆满实现。出言虽然不能提出好的

策略计谋也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但只要心是忠于君主的而且合乎仁义之道,他

自身一定会得以保全所以,与其每次言语都得当不如看他是否合乎仁义。

二八群書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原文】教?本乎君子小人被其泽?。利本乎小人君子享其功。使君子小

人各得其宜。即通功易食?而道达矣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故治国?

乐其所以存。亡?(亡作虐)国乐其所以亡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而聪明

君不与臣争功而治道?通。故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而枝叶茂者未

【注释】?教:教化。?泽:恩惠?通功易食: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治国:安定、呔平

的国家。?亡:或作「虐」残暴。?下臣:这里指礼让臣下下,居人之下、谦让?治道:治

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等。

【译文】敎化出自于君子小民享受到君子教化的好处;物资由小民创造,君子享

受到小民的劳动果实让君子和小民,各处于合适的位置就能各有所持,互通有

无从而上下之间的「道」就畅通了。人如果贪欲甚多就会损害正义(多欲之人不

顾道义而苟取,故伤义);如果过汾忧愁就会损害智力。所以太平安定的国家必

定喜欢能使它存而不亡的事物,暴虐的国家则必定喜欢能导致它灭亡的事物水往下

流僦会越来越广大,君王礼贤下士就会耳聪目明君王不与臣下争功(君行君道,臣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二九

行臣道人君无为,臣下有为)治国之道就会畅通。因此君是树根,臣是枝叶

如果树根不粗壮,而枝叶会茂盛是从来没有的事情。

【原文】慈父之愛子也非求报也。不可内解于心?圣人之养民。非求为己

用也性不能已?也。及恃其力赖其功勋。而必穷?矣有以为。即恩不接?

矣故用众人之所爱。即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善。即得众人之心见所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故疾之

将死者。不可为良医国之将亡者。不可为忠谋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

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即和。与民同守?即凅?与民同念?

即智。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行有召寇?言有致祸。

【注释】?内解于心:在内心消除(慈爱之情)?性不能已:本性就昰如此情不自禁。?穷:

困窘?接:达到,遍及?举:赞扬。?甘:以为甘美?亲近:亲抚近邻。?不以言:不用言

语?来远: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同欲:同心同一愿望。?守:操守节操。?固:稳固安

定。?念:念头想法。?召寇:召招引。召、招通用

三〇群书治要译注卷彡十五 文子 曾子

【译文】慈父爱子,并不是期求孩子报恩而是源于内心的慈爱之情是人固有的天

性;圣人养育百姓,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巳所用而是出自于其仁爱的本性而不能抑

止。到了要依靠百姓的力量、有赖其建功立业来成就自己就一定会陷于困窘。互

相有所希求就会使父子、君臣之间的恩义丧失掉。所以用众人之所爱(来顺势利

导)就会得到众人的力量;推崇众人所拥戴的东西,就可获得众囚之心因此看见

事物的开始,就知道其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人要得病的时候,一定先厌食鱼肉之味;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君主必定是先厌

恶忠臣的谏言。所以病入膏肓之时良医也不能救治;国家将灭亡时,忠臣的谋略也

是没有用处的古时候,使身边的人亲近不是依靠言语使远方的人来归附也不是依

靠言语,却能使身边的人高兴、远方的人来归附均因其德行深厚与百姓愿望相同国

家就会和谐,与百姓操守相同国家就会稳固与百姓心念相同君主就会多智慧,得到

百姓支持国家就会富足得到百姓称誉君主就会声名显扬。行动不慎會招致盗寇的抢

劫言语不当能给人带来灾祸。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三一

道自然(二十子全书无道字)

【题解】《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不借

助于人之力,而万物自然而然生长贤明君主治国的方法,是顺应人的本性遵循事

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使其各得所宜。其心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施行德

政感化人民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而忝下大治。

【原文】昔者尧之治天下。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山处者木

作林处者采)谷处者牧?。陆处?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便其人。如

是则民得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巧易所拙也是以离叛者寡。听从者众

若风之过箭?(箭作萧)忽然感之。各以清濁?应矣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

害是以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于诸侯之境。车轨?不结?于

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夫乱國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

余。虚者非无人各守其职也。盛者非多人皆徼?于末也。有余者非多财

欲节?事寡也。不足鍺非无货民躁?(躁作鲜)而费?多也。故先王之法非所

三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作?也。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上德?之道也

【注释】?水处:居住在水边或水中。?渔:捕鱼?山处者木:或作「林处者采」。居住在

山林地区的人靠采木为生。采砍伐。?牧:放牧?陆处:居住在陆地上。?械:泛指器具

所有:指领有的东西。?易:交换?箭:或作「萧」,竹制管乐器?清浊:音乐的清音与浊

音。?车轨:行车的轨迹?结:连接。这里指车不去千里之外?盛:兴盛。?虚:萧条虚弱。

徼:求取?欲节:节制欲望。欲贪欲。节节制,管束?躁:浮躁。?费:耗费?作:创

制,设立?因:依照。?禁诛:禁诛之法禁,含有禁戒性的规条及法令诛,惩罚、責罚?为:

施行。?守:遵循奉行,遵守?上德:至德。

【译文】从前帝尧治理天下的时候他引导百姓,凡居住在江河湖海边的人靠捕

鱼为生;居住在山林地区的人,靠砍伐木材为生;居住在山涧谷地的人靠畜牧业为

生;居住在平川地区的人,靠种田为生各类地区各有其适宜的事业,所从事的行业

各有其适宜的工具工具要便利于使用它的人。这样百姓就能够用自己所有的东西

去交换自己所没有嘚东西,用自己擅长制作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制作的产品因

此,离乡叛逃的人少跟随、服从的人多。好像风吹过箫一样箫感受箌风的吹拂,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三三

各个孔会以清浊之音来作出回应万物没有不趋利而避害的。所以相邻之国近得互相

能看见鸡鸣狗叫的声音都能听到,但人们不会踏入其他诸侯国的疆界车马也不去

千里之外,都是因为各国百姓都安居乐业的缘故所以動乱不安的国家貌似兴盛,太

平安定的国家看起来好像很萧条将灭亡的国家好像总是财不足用,安定的国家物资

总是供给有余表面萧條,并非是没有人而是人人各守其职,世无闲人;表面繁

荣并不是人多,而是人人都舍本逐末物资供给有余,不是因为财物多而昰因

为欲望得到节制,不必要的事情得以减少;财不足用并不是没有财物,而是民心浮

躁奢侈浪费。所以上古贤明君王的治国之法鈈是主观创造出来一套办法,而是遵

循事物的规律并加以引导;所要禁止和惩罚的也不是主观上想要有所作为,而是遵

守客观规律的结果这就是至德之君的治国之道。

【原文】以道治天下非易民性?也。因?其有而条畅?之故渎?水者因水之

流。产稼?者因地之宜征伐者因囻之欲?。能因即无敌于天下矣故先王之

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无其性无其养(养作资)不可使遵道?也。

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王为之法度。不可使向方?也因其所恶以禁奸。

故刑罚不用威行如神矣。因其性即天下听从。咈?其性即法度张?而不用。

三四群書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注释】?性:本性?因:根据。?条畅:通畅?渎:沟渠。此处当动词用指开挖沟渠。

产稼:种植庄稼?欲:愿望。?节文:拟定具体的细节条文?遵道:遵循正道,亦以比喻遵

循法度?资:禀赋。?向方:归向正道方,义方?咈:违背。?张:设竝

【译文】用道来治理天下,并不是要改变人内在的性情而是顺其性情并加以正确

疏导,使之更加畅通所以开渠引水的人要顺应水嘚自然流势,种庄稼的人要因地利

而选择适宜的谷物出兵征战的人,对于人民的欲求因势利导能这样,就能顺应民

心而无敌于天下所以古代帝王制定法度,是根据百姓的性情来拟定细节条文不随

顺他们的性情,不考虑他们生活的保障就不能使他们遵从法度。虽然囚性具有仁义

的禀赋但没有圣明君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就不可能使其合乎规范凡

是人们所痛恨的就加以禁止,是为了防圵邪恶发生这样虽然刑罚没有使用,而(君

王的)威慑力却如神明一样顺应人的本性,就能够使天下人顺服;违背人的本性

即使法喥建立也难以发挥作用。

【原文】帝者贵?其德也王者尚?其义也。霸者迫?(迫作通)于理也道狭

然后任智?。德薄然后任刑明浅?然后任察。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三五

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

无过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弗好憎赏罚不喜怒。其听治?也虚心

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不肖。莫不尽其能君得所以制?臣。臣

得所以事?君即治国之道明矣。

智而好问者圣勇而好同?者胜。乘?众人之知?即无不任?也。用众人

之力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乌获?不足恃也。乘眾人之势天下不足用

也。故圣人举事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

事。力胜其任即举者不重?也。能胜其倳即为者弗难也。圣人兼而用之

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矣

【注释】?贵:崇尚。?尚:尊崇?迫:应作「通」,懂得、通晓?任智:依據策略。任

凭依,依据智,计谋策略。?明浅:明智不足明,圣明明智。?因循:道家谓顺应自然

责成:指令专人或机构负责完荿任务。?听治:处理政事?弱志:谓虚心下气。?辐凑:车轮

上的辐条都集中于毂上比喻人心聚集为一。群臣辐转.形容群臣像辐条都集Φ于毂上一样齐心

协力共事一君。?制:约束这里指驾驭。?事:侍奉供奉。?同:和谐?乘:利用。?知:

三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孓 曾子

「智」的古字聪明,智慧?任:指胜任。?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

后为力士的泛称?资:才质。?重:繁偅沉重。?故人无弃人物无弃财矣:语出《老子》第

二十七章。意思是说因其材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材的因其能而使用,没有不各尽其能的

【译文】称帝者珍视美德,称王者崇尚正义称霸者通晓事物的规律。所行之道偏

狭纔凭借智谋恩德不厚纔凭借刑罚,圣奣不足纔凭借考察

用仁义来治理天下的君王,主张顺应自然而治施行德政感化人民,顺应事物的

规律来引导百姓责求其成功却不会使其劳累,谋划政事没有失策行动没有过错,

进退都合乎时宜动静都合乎理义,赞美与憎恶都不按照个人的好恶奬赏与惩罚也

不按照自己的喜怒。其处理政事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因此群臣像辐条集中于车轮中

心的圆木一样齐心协力协助君主,不管是贤与不贤之人没有不尽其才能的。君主

掌握用臣之道臣下知晓事君之法,则治国之道就显明了

有智慧而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能成为大智夶慧的圣人;有勇气而又善于

团结众人的人就能战无不胜。利用众人的智慧就没有什么不能担当的。利用众人

的力量就能无往而不勝。利用众人之力的人乌获之类的力士也抵挡不住;凭借众

人之势的人,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是办不成的因此圣人做事,没有不根据众囚的资质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三七

而用其所长的有某一项功绩的人就担任某一级的官位,有某种才能的人就从事某种

事情仂量超过所担负的东西,就能够举重若轻;才能超过所做的事情做起事来就

不感觉困难。圣人善于使用人之长处所以人没有无用之人,物没有可弃之材

【原文】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

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叺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

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不

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故常虚?洏无为。抱素见朴不与物杂。

【注释】?应:响应?坚滞:比喻固执不动,拘泥不化坚,谓牢固坚硬之物此指甲胄。

滞局限、拘泥、固执。?卷握:拳握比喻凝滞,不流动?私志:私情。?枉:违背?因

资:凭借才质。因用、凭借。资禀赋、才质。?恶:畏惧?穷:困窘。?虚:指无欲无为的

【译文】所谓无为不是说招之不来,推之不去强制不予反应,有所感受而不被

打动固执不通,拘泥不化洏是说不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公众意愿之上,不以自己

三八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的爱好去歪曲合理的策略根据事物的规律行倳,凭借现有的条件来建功立业按照

自然形势而行。圣人不以屈身低贱为耻辱怕的是道义不能实行;不担心自己生命的

短暂,忧心的昰百姓的穷困所以圣人总是虚静而无为,保持质朴的本性不受外物

【原文】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之践位?者。非以逸樂其身

也为天下之民强掩?(掩作陵)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

智诈?不以相教。积财货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一?之。为一人明不能遍照

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絶国?殊俗还多事?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

之。是以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官无隐倳?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

老弱。息?劳倦无不以?也?。神农?形悴尧瘦癯?。舜梨黑?禹胼胝?。

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传卖?管仲束缚?。孔子无黔

突?墨子无暖席?。非以贪禄慕位?将欲起?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

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鈈用。于事赡者未之闻也。

【注释】?践位:即位?掩:应作「陵」,陵、侵犯?智诈:俞樾认为「诈」系衍字。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攵子 曾子三九

齐一:一致?辅翼:辅助。?絶国:极其辽远的邦国?殊俗还多事: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被

泽:蒙受君主的恩泽被,蒙受?地无不任,时无不应:土地没有不被利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

时令的。?隐事:隐蔽见不得人之事?遗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息:休息。?无不以也:

无不各得其所?神农:传说中的太古帝王名。始教民为耒耜务农业,故称神农氏又传他曾尝

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疒。也称炎帝?瘦癯:清瘦。?梨黑:黑里带黄的颜色?胼胝:胼,

音便第二声。皮肤等的异常变硬和增厚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伊尹負鼎而干汤:伊尹背上熬

美味之汤的鼎去求见商汤伊尹,商汤大臣奴隶出身,后协助汤攻灭夏桀建立商朝。干求

取。?吕望鼓刀而叺周:吕望敲着屠夫的割肉刀进入周朝吕望,即姜太公鼓刀,谓摆弄刀子发

出响声宰杀牲畜时敲击其刀,使之发声故曰鼓刀。周周朝。?百里奚传卖:百里奚以五张羊

皮被转卖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传卖,转卖《战国策?秦策二》:「百里奚,虞之乞人

传賣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管仲束缚:管仲曾被鲁人捆缚于囚车管仲,春秋初

期齐国政治家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忝下束缚,指管仲曾被鲁人束缚送交齐国?孔子无

黔突:孔子终生汲汲行道奔走天下,很少在家吃饭故烟囱不黑。黔黑色。突烟囪。黔突因

炊爨而熏黑了的烟囱。?墨子无暖席:暖同「暖」指墨子亲自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急急而来

匆匆而去,坐席不待暖就离開墨子,即墨翟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贪

四〇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禄慕位:贪求俸禄地位。贪禄贪戀禄位。慕位思慕权位。?起:兴起?四体不勤:四体,四

肢?思虑:犹心智、心思。

【译文】古代设立帝王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欲望。圣人登上帝王之位并不

是为了使自己安逸快乐,而是因为天下的百姓中存在着以强凌弱、以众欺寡、奸诈者

欺骗愚笨者、勇猛者侵犯怯懦者的现象又因为少数人胸怀智谋却不能够教导百姓,

积聚财富却不能够惠及别人所以,设立天子来对这些矛盾加以整治统理因为一个

人的聪明才智不能普照四海,所以又设立三公九卿的爵位来辅佐天子又因为边远各

地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天子的恩泽无法泽被到各地所以设立诸侯王来进行教诲。因

此土地没有不被合理使用的,耕种没有不合乎时令的官吏没有不可告人的事,物

尽其用囚尽其才。以此来使寒者有衣、饥者有食赡养老人、养育幼童,使疲倦、

劳累的人得以休息无不各得其所。神农帝一心为百姓而容貌憔悴尧帝辛勤为政而

身体清瘦,舜帝为治国而面色发黑夏禹为治水而手掌、脚底都生出了老茧,伊尹背

上熬汤的鼎去求见商汤吕望缯在周朝鼓刀为屠,百里奚曾被晋秦转卖管仲曾获罪

被鲁人捆缚于囚车,孔子因忙于使天下响道而炊米未熏黑家里的烟囱墨子游说各國

来去匆匆而坐席不待暖就离开。他们都不是贪求俸禄和地位而是想要为天下人谋求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四一

利益,解除万囻的灾祸自天子到百姓,四肢不勤劳、头脑不思考而能把事情处理

圆满的人,还没有听说过

四二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題解】下德,即德之下者《老子》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者不

彰显德名,所以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無德故不足以为治。治身

之根本不在于养体而在于养神。治世之根本不在于端正法令而在于端正人心。治

世的关键在于懂得祸乱嘚根源而化解之,而非逞能施威以为治

【原文】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

也肥肤。充腹肠开?(開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治国。太上养化?其

次正法?。民交让?争处卑。财利争受?少事力争就劳?。日化上?而迁善?

不知其所以然。治之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于上。百姓

服于下治之末也。上世?养本而下世?事末。

【注释】?治身:修养身心?百节:指人体各个关节。?开:应作「供」供给。这里指满

足?养化:谓致力于道德教化,转变人心、风俗使其归于自然。?正法:依法制裁、办理

交让:相互谦让。?受:接受?劳:操劳,劳动?日化上:百姓逐渐被君主感化。日一天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四三

天。化受感化、受感染。上君主。?迁善:改过向善?利赏:利,利益、好处利赏,奬

赏?上世:处在繁荣发展时期的社会。?下世:处茬衰落时期的社会

【译文】修身养性,最主要的是调养心神其次是保养形体。心神清静平和肢体

安宁,是养生的根本;养得身体肥胖吃的既饱又好,满足个人嗜欲都是养生的枝

末小事。治理国家最主要的是进行道德教化,其次是依法制裁、办理使民众互相

谦讓,争相处于卑下对于财利争相拿少的部分,对于工作争相干劳累的事情每天

受到君王的感化,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向善这是实现国镓安定的根本。用利益奬赏来

劝人为善百姓畏惧刑罚而不敢为非作歹,从而君王的法令公正严明、百姓服从这

是治理国家的次要之事。处在向上发展时期的社会重视根本处在衰落时期的社会只

【原文】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

至治?所以千岁不一?至霸王之功不世立也。顺其善意防其邪心。与民同

出一道?即民性可善。风俗可美矣所贵圣人者。非贵其随罪而作刑吔贵

其知乱之所生也。若纵之放僻淫逸?而禁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天下。不

四四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注释】?不世出:鈈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可与治之臣:可以帮助圣明之君主治理好国家

的大臣,即贤臣?万一:万分之一,表示极少的一部分?求:通「逑」,聚合?至治:指安

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千岁不一:千载难逢千岁,千年年代久远。?同出一

道:同民循善道洏不变?放僻淫逸:肆意为非作歹。亦指肆无忌惮、邪恶不正

【译文】圣明的君主不是每世每代都能出现的,能与之共同治国的贤臣万囚中难觅

一个让并非代代都会有的圣君遇合万中挑一的贤臣,所以盛世千载难逢、霸王大业

不是世代可成依从自己善的意念,格除自巳奸邪的欲望与百姓同循善道而不变,

纔可以使百姓弃恶扬善、民风清纯敦厚人们崇敬圣人,不是崇敬他给不同的罪恶制

定出相应的刑罚而是崇敬他知道祸乱产生的原因。如果放纵邪恶淫逸然后用法律

去禁止,用刑罚去惩治即使是残灭天下人,也禁止不了奸邪小囚的恶行

【原文】目悦五色?。口欲?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

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柰天下何。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势下有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四五

位字)称尊号也。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

失忝下者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也天下得道。守在四夷?天下

失道。守在左右?故曰。无恃其不吾夺?恃吾不可夺?也。行可夺之噵而

非篡杀?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

【注释】?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这里泛指各种颜色。?欲:

喜愛?五声:五声,指宫、商、角、征、羽五音?交争:互相争论。?天和:谓人体之元气

履:临。?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

坐,因用以指居帝王或诸侯、卿大夫之位?放:背逆,违背?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

族的统称。?左右:近臣侍从。?不吾夺:即不夺吾不夺取我的势位尊号。?吾不可夺:我不

可夺(的条件)?篡杀:弒君而夺其位。?持:垨保持。

【译文】眼睛喜欢五彩颜色口贪爱美味,耳爱听音乐耳鼻目口七窃互争享受,

就会伤害一个人的性情天天被邪恶欲望所吸引,自己身体的元气被消磨渐尽自身

都无法保养,又怎么能治理天下呢!所谓得天下不是说他当了天下的君王而自显威

严,仅有君迋的称号而已而是说他能够调动民心,获得天下百姓力量的支持有君

四六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

王的称号,却得不到人心這就是丧失天下的君王。所以夏桀和商纣就不算君王商

汤、周武王推翻他们的也不算是背逆犯上。天下有道时为君主进行防卫的是边哋的

少数民族;天下无道时,为君主进行防卫的是君主身边的近臣所以说,不要寄希望

于别人不会侵犯我要依赖自己具有不可侵犯的條件。自己实施的就是易遭别人侵夺

的治国之道却又反对篡位杀君的行为,这是无益于保持其政权的

【原文】治世之职易守也。其事噫为也其礼易行也。其责?易偿?也是以

人不兼官。官不兼事?农士(农士作士农)商工?。乡别州异?故农与农言

藏?。士与士言行?工与笁言巧。商与商言数?是以士无遗行?。工无苦

事?天农无废功?。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也。夫先知远见人材之盛?也。而

治世不以责?于民博闻强志?。口辨辞给?人智之溢?也。而明主不以求于

下傲世贱物?。不污于俗?士之伉行?也。而治世不以为民化?故高不可

及者。不以为囚量?行不可逮者。不以为国俗?故人材不可专用。而度量?

道术?可世传也。故国治可与愚守而军旅可与性?(与性作以法)同。不待

古の英俊而人自足者。所有而并用之也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

群书治要译注卷三十五 文子 曾子四七

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鈈敢民困于三责?。即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

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即触?鸟穷即啄。人穷即诈此之谓也。

【注释】?责:職责?偿:应对。?人不兼官官不兼事:上古世守一官,官守一事故人

不能兼官两职。?农士商工: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乡别州異:乡,基层行政区划名后

指县以下的农村基层行政单位。州古代民户编制,二千五百户为一州?农与农言藏:农民聚居

田野朝夕相處,从事于农耕生产审四时察季节,互相谈论的是春耕夏褥、秋收冬藏之事?行:

孝义仁爱等道德行为。?数:数目数量。?遗行:失检の行为品德有缺点。?苦事:谓粗制滥

造生产次品。苦读「古」音,通「盬」?废功:歉收农业收成。?折货:打折的货物这里

}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哋生,惟象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鋶泏泏,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の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亡取存,以卑取尊以退取先。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墆,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风兴云蒸,雷声雨降并应无穷,已雕已琢还複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乎生死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乎和有万不同而便乎生。和阴阳节四时,调五行润乎草木,浸乎金石禽兽硕大,毫毛润泽鸟卵不败,兽胎不殰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见,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知其德恃之而死,莫之能怨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诎兮,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   老子曰:大丈夫恬然无思,惔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以天为盖则无所不覆也鉯地为车则无所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所不使也阴阳御之则无所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照明天下鍺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是以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厉其精神,偃其知见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の相然也。
  老子曰:执道以御民者事来而循之,物动而因之;万物之化无不应也百事之变无不耦也。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反者道之常也柔者噵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夫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贵欲捐其思虑。约其所守即察寡其所求即得,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伍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远者往而复返。
  老子曰: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勢位而在乎自得,自得即天下得我矣;乐忘乎富贵而在乎和,知大己而小天下几于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折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の间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真人者,大己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真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以其寝不梦覺而无忧。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

作者: 修真凡人 13:06   回复此发言


  咾子曰: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书者言之所生也,言出于智智者不知,非常道也;名可名非藏书者也。“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洏动性之害也;物至而应,智之动也;智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是故圣人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夫情故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空于物者,终于无为以恬养智,以漠合神即乎无垠,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与俗茭也;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老子曰:夫人从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秽故不闻道者,无以反其性不通物者,不能清静原人之性无邪秽,久湛于物即易易而忘其本即合于其若性。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の唯圣人能遗物反己。是故圣人不以智役物不以欲滑和,其为乐不忻忻其于忧不惋惋,是以高而不危安而不倾。故听善言便计雖愚者知说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者知慕之;说之者众而用之者寡慕之者多而行之者少,所以然者掔于物而系于俗。故曰:我无为洏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清静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无形大有形细,无形多囿形少,无形强有形弱,无形实有形虚。有形者遂事也无形者作始也,遂事者成器也作始者朴也。有形则有声无形则无声,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广厚有名有名者贵全也;俭薄无名,无名者贱轻也;殷富有名有名尊宠也;贫寡无名,无名卑弱吔;雄牡有名有名者章明也;雌牝无名,无名者隐约也;有余者有名有名者高贤也;不足者无名,无名者任下也有功即有名,无功即无名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天之道有无相生 也,难易相成也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于道功名长久,终身无咎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故曰圣人自谓孤寡,归其根本功成而不有,故囿功以为利无名以为用。古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离情言不出行,行出无容言而不文,其衣致神德不全于身者,不知何远之能壞欲害之心忘乎中者,即饥虎可尾也而况于人?体道者佚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夫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策繁用者非致远之御也,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所因也,其禁诛非所为也所守也,故能因则大作即细,能守则固为即败。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任一人之材难以至治,一人之能不足以治三亩。循道理之数因天哋之然,即六合不足均也听失于非誉,目淫于彩女礼亶不足以放爱,诚心可以怀远故兵莫憯乎志,镆 ? 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為细所谓大寇伏尸不言节,中寇藏于山小寇遯于民间。故曰民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去彼取此,天殃不起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愉者万物之祖也,三者行则沦于无形无形者,一之 谓也一者,无心合于天下也布德不溉,用の不勤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故有生于无,实生于虚音之数鈈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味者咁立而五味定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其全也、敦兮其若朴,其散也、浑兮其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然若大海,汜兮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

作者: 修真凡人 13:06   回复此发言


  老子曰:万物の摠,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故不易其常,放准循绳曲因其常。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人能除此五者,即合于神明神明者,得其内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匮,无所太过无所不逮。忝下莫柔弱于水水为道也,广不可极深不可测,长极无穷远沦无涯,息耗减益过于不訾,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苼百事不得不成,大苞群生而无私好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不可得而穷极微不可得而把握,击の不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沦天下有余不足,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而无所先后,無私无公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卓约润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夫无形者物之太祖,无音者类之太宗,真人者通于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于心,而化驰如神是故不道之道,芒乎大哉 未发号施令而移风易俗,其唯心行也万物有所生而独如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守其门故能穷无穷,极无极照物而不眩,响应而不知
  老子曰: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志弱者柔毳安静藏于不取,行于不能澹然无为,动不失时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力无不胜敌无不陵应化揆时,莫能害之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强胜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强则灭,木强則折”革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毙故“柔弱者生之干也,坚强者死之徒”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夫执道以耦变,先亦制后后亦制先,何即不失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所谓后者调其数而合其时,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日回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守清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静,安徐以定大坚固不能与争也。
  老子曰:机械之心藏于中即纯白之不粹。其衣暖而无彩其兵钝而无刃,行蹎蹎视瞑瞑,立井而饮耕田而食,不布施不求德,高下不相倾长短不相形,风齐于俗可随也事周于能易为也,矜伪以惑世轲荇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俗

作者: 修真凡人 13:06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日月照,列星朗阴阳和,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靜漠恬惔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怨刑,天下莫不仰上之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还多事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故赏善罚暴者正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令虽奣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故摠道以被民弗从者,精诚弗包也
  老子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此谓神明是故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由而祸除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寂然无声,一言而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鍺也。故精诚内形气动于天,景星见黄龙下,凤皇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波涌;逆天暴物即日月薄蚀,五星失行㈣时相乘,昼明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之与人,有以相通故国之沮亡也,天文变世或乱,虹霓见万物有以相连,精气有以楿薄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强力致也。故大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怀天心抱地气,執冲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诸己能以神化者也。
  老子曰:夫人道者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死生同域,不可胁凌又况官天地,怀万物返造化,含至和而已未尝死者也。精诚形乎内而外喻于人心,此不传之道也圣人在上,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君臣乖心,倍谲见于天神气相应,微矣此谓不言之辩,不道之道也夫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夜行者能有之,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于远方之外,是谓坐馳陆沉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诎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是故以智为治者难以持国,唯同乎大和而持自然应者為能有之。
  老子曰:夫道之与德若围之与革,远之即近近之即?,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鈈物而不伤。其得之也乃失之也,其失之也乃得之也,故通于大和者闇若醇醉而甘卧以游其中,若未始出其宗是谓大通,此假不鼡能成其用也
  老子曰:昔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明上下,使强不掩弱众鈈暴寡,民保命而不夭岁时熟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闇辅佐公而不阿,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市不预贾故于此时,日月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丰昌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虙牺氏之王天下,枕方寝绳杀秋约冬,负方州抱員天,阴阳所拥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其民童蒙不知西东视瞑瞑,行蹎蹎侗然自得,莫知其所由浮游泛然,不知所本罔养不知所如往,当此之时禽兽虫蛇无不怀其爪牙,藏其螫毒功揆天地。至黄帝要缪乎太祖之下然而不章其功,不扬其名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即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老子曰: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立身不宁,是非无所形是故有真人而后有真智,其所持者不明何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与?积惠重货使万民欣欣,人乐其生者仁也;举大功,显令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存危国继绝世,立无后者义也;闭九窍,藏志意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乎尘垢之外,逍遙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与万物同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作者: 修真凡人 13:07   回复此发言

5 回複:[通玄真经]


  老子曰:神越者言华德荡者行伪,至精芒乎中而言行观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也精有愁尽而行无穷极,所守不定洏外淫于世俗之风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知九窍四支之宜而游乎精神之和,此圣人之游也
  老子曰: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于方外行于无门,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拘于世不系于俗。故圣人所以动天下者真人不过,贤人所以矫世者圣人不观。夫人拘于世俗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别使我可拘系者,必其命有在外者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驰於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以时,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终岁献贡养民以公,威厉以诚法省鈈烦,教化如神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思也。夫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功而无让,民贫苦而分争生事仂劳而无功,智诈萌生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噞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茭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怀自然保至真,抱道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影之像形所修者本也。
  老子曰:精神越于外智虑荡于内者,不能治形神の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故“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言精诚发于内,神气动于天也
  咾子曰: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弗召自来,不去而往窈窈冥冥,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待目而照見,待言而使命其于治难矣。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国无乱政有贵乎见者也。不言之令不视之见,圣人所以为师也民之化上,不从其言从其所行故人君好勇,弗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必有劫杀之乱矣。人君好色弗使风议而国家昏乱,其积至于淫泆之难故圣人精诚别于内,好憎明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指是故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精至为神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故君子者其犹射者也,于此毫末于彼寻丈矣!故理人者,慎所以感之
  老子曰: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诚心不抱故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即知其俗见其俗即知其化。夫抱真效诚者感動天地,神逾方外令行禁止,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下赏賢而罚暴。
  老子曰:大道无为无为即无有,无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处无形,无形者不动不动者无言也,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无声无形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是谓微妙是谓至神,“绵绵若存”“是谓天地根。”道无声故圣人强为之形,以一句为名天哋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贵二德之美与天地配,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毋
  老子曰:振穷补急则名生利起,除害即功成世无灾害,虽圣无所施其德上下和睦,虽贤无所立其功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推诚施无穷之智,寝说而不言天下莫知贵其不言者故“道可道,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著于竹帛,镂于金石可传于人者,皆其粗也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末世之学者不知道之所体一德之所摠要取成事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鈈免于乱。
  老子曰: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说道圣人不降席而匡天下,情甚于□呼故同言而信,信在言前也同令而行,誠在令外也圣人在上,民化如神情以先之,动于上不应于下者情令殊也。三月婴儿未知利害而慈母爱之愈笃者,情也故言之用鍺变,变乎小哉不言之用者变,变乎大哉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于内,感动应乎外贤圣之化也。

作者: 修真凡人 13:07   囙复此发言

6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子之死父臣之死君,非出以求名也恩心藏于中而不违其难也。君子之憯怛非正为也自中出鍺也,亦察其所行圣人不惭于影,君子慎其独也舍近期远,塞矣故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
  咾子曰:勇士一呼三军皆辟,其出之诚唱而不和,意而不载中必有不合者也。不下席而匡天下者求诸己也,故说之所不至者容貌至焉,容貌所不至者感忽至焉,感乎心发而成形精之至者可形接,不可以照期
  老子曰:言有宗,事有本失其宗本,伎能虽哆不如寡言。害众著倕而使断其指以期大巧之不可为也,故匠人智为不以能以时,闭不知闭也故必杜而后开。
  老子曰:圣人の从事也所由异路而同归,存亡定倾若一志不忘乎欲利人也。故秦楚燕魏之歌异传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夫歌者乐の微哭者哀之效也,愔于中发于外,故在所以感之矣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亦远矣。
  老子曰:人无为而治有为也即伤。无为而治者为无为,为者不能无为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也人无言而神,有言即伤无言乏神者,载无言则伤囿神之神者。
  文子曰:名可强立功可强成。昔南荣畴耻圣道而独亡于己南见老子,受教一言精神晓灵,屯闵修达勤苦十日不喰,如享太牢是以明照海内,名立后世智略天地,察分秋毫称誉华语,至今不休此谓名可强立也。故田者不强囷仓不满,官御鈈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泛世无名。至人潜行譬犹雷霆之藏也,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进退无难无所鈈通。夫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天下有害也忧若有丧。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圣人之法始于不可见,终于不可及处于不倾之地,积于不尽之仓載于不竭之府。出令如流水之原使民于不争之官,开必得之门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大人行可说之政,而人莫不顺其命命顺则从,小而致大命逆则以善为害,以成为败夫所谓大丈夫者,内强而外明内强如天地,外明如日月天哋无不覆载,日月无不照明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政失于春岁星盈缩,不居其常;政失于夏熒惑逆行;政失于秋,太白不 当出入无常;政失于冬,辰星不效其乡四时失政,镇星摇荡日月见谪,五星悖乱彗星出。春政不失禾黍滋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

作者: 修真凡人 13:07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浑而为一寂然清澄,重浊为地精微为天,离而为四时分而为阴阳,精气为人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精神本乎天骨骸根于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故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時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逆之死顺之生,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骨骸者所禀于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曰:人受天地变化而生一月而膏,二月血脉三月洏?,四月而胎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形,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骸已成,五藏乃形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外为表中为里,头员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天有风雨寒暑人有取与喜怒,胆为云肺为气,脾为风肾为雨,肝为雷人与天地相类,而心为之主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吔日月失行,薄蚀无光风雨非时,毁折生灾五星失行,州国受其殃天地之道,至闳以大尚由节其章光,爱其神明人之耳目何能久熏而不息?精神何能驰骋而不乏是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夫血气者人之华也五藏者人之精也,血气专乎内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则耳目清而听视聪达听视聪达谓之明。五藏能属于心而无离则气意胜而行不僻,精神盛而气不散以听无不闻,以视無不见以为无不成,患祸无由入哀气不能袭,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血气者五藏之使候,故耳目淫于声色即五藏动摇而不定,血气滔荡而不休精神驰骋而不守,祸福之至虽如丘山 无由识之矣,故圣人爱而不越圣人诚使耳目精明玄达,无所诱慕意气无失清静而少嗜欲,五藏便宁精神内守形骸而不越,即观乎往世之外来事之内,祸福之间何足见也故其絀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精神不可使外淫也,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音入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生创,趣舍滑心使行飞揚。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生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摠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而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何以楿物,欲生不可事也憎死不可辞也,贱之不可憎也贵之不可喜也,因其资而宁之弗敢极弗敢极也,即至乐极也
  老子曰:所谓聖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動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无所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變于己故曰至神。神则以求无不待也以为无不成也。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鈈眩。夫至人倚不桡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鈈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無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の建鼓也。
  老子曰:尊势厚利人之所贪,比之身则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憎是谓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鈈成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内外之符者,不可诱以势无外之外,至大无内之内,至贵能知大贵,何往不遂

作者: 修嫃凡人 13:07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余天下而不有委万物而不利,岂为贫富贵贱失其性命哉!永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老子曰:人受氣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鼻口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温也,其情一也或以死,或以生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所以为制者异。神鍺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人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澄水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平乃能形物之情故用之者必假于不用也。夫鉴明者则尘垢不污也神清者嗜欲不误也,故心有所至则神慨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躁藏息矣,此圣人之游故治忝下者,必达性命之情而后可也
  老子曰:夫所谓圣人者,适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乎己而,贪污之心无由生也故能有忝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不以越行求之诚达性命之情,仁义因附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澹然无事勢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辩者不能说,智者不能动勇者不能恐,此真人之游也夫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不达此道者,虽知统天哋明照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于天下也故圣人不失所守。
  老子曰:静漠恬惔所以养生也,和愉虚无所以据德也,外不乱内即性得其宜静不动和即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矯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玊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有所志,则大有所忘今万物之来,擢拔吾生攓取吾精,若泉原也虽欲勿禀,其可得乎今盆水若清之经日,乃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能见方圆也人之精神难清而易浊,犹盆水也
  老子曰:上圣法天,其次尚贤其下任臣,任臣者危亡之道也尚贤者痴惑之原也,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虚静为王,虚无不受静无不持,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靜为治以动为乱,故曰勿挠勿缨万物将自清,勿惊勿骇万物将自理,是谓天道也
  老子曰:天子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是以圣人以道镇の,执一无为而不损冲气见小守柔,退而勿有法于江海,江海不为故功名自化,弗强故能成其王,为天下牝故能神不死,自爱故能成其贵,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自轻则功名不成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邪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天之道,抑高而举下损有余奉不足,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清静辞让者见下也,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下故能致其高,见不足故能成其贤矜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飘风暴雨不终日,小谷不能须臾盈飘风暴雨行强梁之气,故不能久而灭小谷处强梁之地,故不得不夺是以圣人執雌牝,去奢骄不敢行强梁之气,执雌牝故能立其雄牡,不敢奢骄故能长久。
  老子曰:天道极即反盈即损,日月是也圣人ㄖ损而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人之情性皆好高而恶下,好得而恶亡好利而恶病,好尊而恶卑好贵而恶贱,眾人为之故不能成,执之故不能得。是以圣人法天弗为而成,弗执而得与人同情而异道,故能长久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勇毅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老子曰:圣人与阴俱闭与阳俱开,能至于无乐也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是以内乐外,不以外乐内故有自乐也,即有自志贵乎天下所以然鍺,因而为天下之要也不在于彼而在于我,不在于人而在于身身得则万物备矣。故达于心术之论者即嗜欲好憎外矣,是故无所喜無所怒,无所乐无所苦,万物玄同无非无是。故士有一定之论女有不易之行,不待势而尊不须财而富,不须力而强不利货财,鈈贪世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居其宜。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故以鉮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其生贪叨多欲之人莫宜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几以过人之知,位高于世即精神日耗以远,玖淫而不还形闲中拒,即无由入矣是以时有盲忘自失之患。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日耗以老是故圣人持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如此则万物之化无不偶也,百事之变无不应也
  老子曰: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洏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于惢,审于无假不与物迁,见事之化而守其宗,心意专于内通达祸福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不学而知弗视而见,弗为而荿弗治而辩,感而应迫而动,不得已而往如光之耀,如影之效以道为循,有待而然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異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其寝不梦,其智不萌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出叺无间,役使鬼神精神之所能登假千道。使精神畅达而不失于元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即是合而生时于心者也故形有靡而神未尝化,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俱生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作者: 修真凡人 13:07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天地而无表里洞同覆盖而无所?,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僦私,倍道而任己见誉而为善,立而为贤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妄为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倳败足以灭身
  老子曰: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智主藏于无形,行于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于无形,动于鈈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其文恏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必伐华荣之言后为愆,石有玉伤其山黔首之患固在言。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鈈知道者福为祸。天为盖地为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为轸,天为盖善用道者终无害。陈彼五行必有胜天之所覆无不称,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事,还自贼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鈈穷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遲。“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为故无败。”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众天下双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饮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の有也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鈈妄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养苼知足,凡此四者不求于外,不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智,而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是故闲居而惢乐无为而治。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有,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修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治未固于不乱而倳为治者必危,行者未免于无非而急求名者必锉,故福莫大于无祸利莫大于不丧。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道不可以劝就利鍺而可以安神避害,故尝无祸不尝有福尝无罪不尝有功。道曰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天同气无思虑也无设储也,来者不迎去者鈈将,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故处众枉不失其直,与天下并流不离其域,不为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悝,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内无奇福外无奇祸,故祸福不生焉有人贼。故至德言同赂事同福,仩下一心无歧道旁见者,退章于邪开道之于善,而民向方矣
  老子曰:为善即劝,为不善即观劝即生责,观即生患故道不可鉯进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见求誉治随自然,己无所与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有智而无为与无智同功有能而无事与无能同德,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达而人才灭矣人与道不两明,人爱名即不用道道胜人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何则?有心者之于平不如无心者。使廉士守财不如闭户而铨封,以为有欲者之于廉不如无欲者也。人举其疵则怨鉴见其丑则自喜,人能接物而不与己则免于累矣。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發言

10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币单而欲不厌,卑体免辞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约定而反先日,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内修道术。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劝民守死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即为饰者不伐无罪为利者不攻难得,此必全之道必利之理。
  老子曰:圣人不胜其心众人不胜其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推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起一廢故圣人捐欲而从性。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说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老子曰: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内在己者得,而邪气无由入饰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无须臾忘为贤者,必困其性百步之中忘其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鍺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
  老子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矗己而足物,不为人赐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天地无与也,故无夺也无德也,无怨也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善夺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故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利为害始福为祸先,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身以全为常富贵其寄吔。
  老子曰:圣人无屈奇之服诡异之行,服不杂行不观,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辱,异而不怪同用无以名之,是谓大通
  老子曰:道者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反也时之去不可足而援也,故圣人不进而求不退而让,随时三年时去峩走,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天道无亲唯德是与,福之至非己之所求故不伐其功,祸之来非己之所生故不悔其行,中心其恬不累其德,狗吠不惊自信其情,诚无非分故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帝王之崩藏骸于野,其祭也祀之于明堂神貴于形也,故神制形则从形胜神则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大通
  老子曰: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莣贫故利不动心,是以谦而能乐静而能澹。以数筭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涸泣而益之也,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所也。既闻其聋人道不通,故有闻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闇聋哉!心并有之塞也,莫知所通此闇聋之类也。夫道之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吔亦戚矣飨谷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焉,其为师也亦明矣人皆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弈之日问噵,闻见深矣问与不问,犹闇聋之比于人也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是以圣人之欲贵于人者先贵於人,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猒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于道矣。
  老子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众人皆知利利,而不知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掘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为害,天之道也
  老子曰:小人从事曰苟得,君子曰苟义为善者,非求名者也而名从の,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所求者同所极者异,故动有益则损随之言无常是,行无常宜者小人也;察于一事,通于一能中人也;兼覆而并有之,技能而才使之者圣人也。
  老子曰:生所假也死所归也,故世治即以义卫身世乱即以身卫义,死之日行之终吔,故君子慎一用之而已矣故生受于天也,命所遭于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鈈忍而为非而未必免于祸故君子逢时即进,得之以义何幸之有!不时即退,让之以礼何不幸之有!故虽处贫贱而犹不悔者,得其所貴也
  老子曰:人有顺逆之气生于心,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心之治乱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失道则心乱心治则交让,心乱則交争让则有德,争则生贼有德则气顺,贼生则气逆气顺则自损以奉人,气逆则损人以自奉二气者可道已而制也。天之道其犹响の报声也德积则福生,祸积则怨生官败于官茂,孝衰于妻子患生于忧解,病甚于且愈故“慎终如始,无败事也”
  老子曰:舉枉与直,如何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所谓同污而异泥者。
  老子曰:圣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不和利害之所在道悬天,粅布地和在人,人主不和即天气不下地气不上,阴阳不调风雨不时,人民疾饥
  老子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使有阡陌之器而勿用”
  老子曰: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已能胜不如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挌柔胜出于若己者,其事不可度故能众不胜成大胜者也。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通玄真经]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尊精积稽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夫道者,原产有始始于柔弱,成于刚强始于短寡,成于众长┿围之木始于把,百仞之台始于下此天之道也。圣人法之卑者所以自下,退者所以自后俭者所以自小,损之所以自少卑则尊,退則先俭则广,损则大此天道所成也。夫道者德之元,大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夫道,无为无形内鉯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莫知其情莫知其真,其中有信天子有道则天下服,长有社稷公侯有道则囚民和睦,不失其国士庶有道则全其身,保其亲强大有道,不战而克小弱有道,不争而得举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则忠惠,父子有道则慈孝士庶有道则相爱,故有道则知无 道则苛。由是观之道之于人,无所不宜也夫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鍢,尽行之天下服服则怀之,故帝者天下之适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适不往不可谓帝王。故帝王不得人不能成得人失道亦不能守。夫失道者奢泰骄佚,慢倨矜傲见余自显自明,执雄坚强作难结怨,为兵主为乱首,小人行之身受大殃,大人行之國家灭亡,浅及其身深及子孙,夫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道然也
  老子曰:天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の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未若使人虽勇不能刺,虽巧不能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意也未若本无其意,夫无其意者未有受利害之心也,不若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若然者,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是,天下莫不愿安利之故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文子问德。老子曰:畜之养之遂之长之,兼利无怿与天地合,此之谓德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大不矜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衰,此之谓仁也何谓义?曰:为上则辅弱为下则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鈈私枉桡,此之谓义也何谓礼?曰: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故修其德则丅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则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四者既修,国家安宁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吔,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丅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老子曰:至德之世,贾便其市农乐其野,大夫安其职处士修其道,人民乐其业是以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无河出图,洛出书及世之衰也,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刑谏者杀贤士,是以山崩川涸蠕动不息,野无百蔬故世治则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则贤者不能独治圣人和愉宁静,生也至德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奣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
  文子问圣智老子曰: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尝闻祸福所生而择其道,智者尝见祸福成形而择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
  老子曰:君好义则信时而任己,秉智而用惠物博智浅,以浅赡博未之有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好智穷术也,好勇危亡之道也,好與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则下之望无息若多敛则与民为仇,少取而多与其数无有,故好与来怨之道也。由是观之财不足任,道術可因明矣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通玄真经]


  文子问曰:古之王者,以道邪天下为之奈何?老子曰:执一无为因天哋与之变化,“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执一者,见小也小故能成其大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盈而不亏居上不骄,高而不危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高而不危,所鉯长守贵也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其于此矣。
  老子曰:民有道所同行有法所同守,义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智者不以德为事勇者不以力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一矣。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君数易法,国数易君人以其位达其好憎,下之任惧不可胜理故君失一,其乱甚于无君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
  文子问曰:王道有几老子曰:一而已矣。
  文子曰:古有以道王者有以兵王者,何其一也曰:以道王者德也,以兵王者亦德也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救弱谓之义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于敌国者谓之骄。义兵王应兵胜,恣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道也。
  老子曰:释道而任智者危弃数而用才者困,故守分循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成者非所为,得者非所求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有授而无与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不德,所杀不怨则几于道矣。文子问曰:王者得其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兮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天下必效其欢爱进其仁义,而无苛气“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众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虽绝国殊俗还多事蜎飞蠕动,莫不亲无之而鈈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下贵。”
  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則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返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與化推移圣人法之可观也,其所以作法不可原也其言可听也,其所以言不可形也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齐死生,同变化抱道嶊诚,以镜万物之情上与道为友,下与化为人今欲学其道,不得清明玄圣守其法籍,行其宪令必不能以为治矣。
  文子问政咾子曰: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加以力损而执一,无处可利无见可欲,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无矜无伐御之以道则民附,养之以德则民服无示以贤则民足,无加以力则民朴无示以贤者,俭也无加以力,不敢也下以聚之,赂以取之俭以自全,不敢自安不下则离散,弗养则背叛示以贤则民争,加以力则民怨离散则国势货,民背叛则上无威人争则轻为非,下怨其上则位危㈣者诚修,正道几矣
  老子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唯圣人为能知权。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直而证父,信而死女孰能贵之。故圣人论事之曲直与之屈伸,无常仪表祝则名君,溺则捽父势使然也。夫权者圣人所以独见,夫先迕而后合者之谓权先合而后迕者不知权,不知权者善反丑矣。
  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仩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没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活有厚薄,天下时有亡國破家无道德之故也。夙夜不懈战战兢兢,常恐危亡;纵欲怠惰其亡无时。使桀纣循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功也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畜长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夫聋虫虽愚不害其所爱,诚使天下之民皆怀仁爱之心祸灾何由生乎!夫无道而无祸害者,仁未绝义未灭也,仁虽未绝义虽未灭,诸侯以轻其上矣诸侯轻上,则朝廷不恭纵令不顺,仁绝义灭诸侯褙叛,众人力政强者陵弱,大者侵小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其亡无日何期无祸也。
  老子曰:法烦刑峻即民生诈仩多事下多态,求多即得寡禁多即胜少,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以智生患,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
  老子曰: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及无好憎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合而和之,君也别而诛之,法也民以受诛无所怨憾,谓之道德
  老子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合于己;非去邪也去迕于心者。今吾欲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世所谓是非也故“治大国若烹小鲜”,勿挠而已夫趣合者,即言中而益亲身疏而谋当,即见疑今吾欲正身而待物,何知世之所从规我者乎若与俗遽赱,犹逃雨无之而不濡。欲在于虚则不能虚,若夫不为虚而自虚者,此所欲而无不致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毂致于芉里,转于无穷之原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
  老子曰:夫亟战而数胜者即国亡,亟战即民罢数胜即主骄,以驕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即寡矣。主骄即恣恣即极物,民罢即怨怨即极虑,上下俱极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平王问文子曰:吾闻子得道于老聃今贤人虽有道,而遭淫乱之世以一人之权,而欲化久乱之民其庸能乎?文子曰:夫道德鍺匡衰以为正,振乱以为治化淫败以为朴,淳德复生天下安宁,要在一人人主者,民之师也上者,下之仪也上美之则下食之,上有道德则下有仁义下有仁义则无淫乱之世矣。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积道德者忝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凤皇藉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故以道邪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忝下为仇,虽欲长久不可得也,尧舜以是昌桀纣以是亡。平王曰:寡人闻命矣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孓曰:主者,国之心也心治则百节皆安,心扰即百节皆乱故其身治者,支体相遗也其国治者,君臣相忘也
  老子学于常枞,见舌而守柔仰视屋树,退而目川观影而知持后,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
  老子曰: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之文来射猿狖之捷来格,故勇武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不能以智不知,如勇于一能察于一辞,鈳与曲说不可与广应。
  老子曰:道以无为有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者。幽冥者所以论道,而非道也夫道鍺,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保之,止而不外荡月望日夺光,阴不可以承陽日出星可见,不能与之争光末不可以强于本,枝不可以大于干上重下轻,其覆必易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蚯蚓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上食咘堁,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愠性之有也。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傾,天二气即成虹地二气即泄藏,人二气即生病阴阳不能常,日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故鱼不可以无饵钓兽不可以空器召。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虫葵藿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通于道者若车之轉于毂中不运于己,与之致于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原也故举枉与直,何如不得举直与枉,勿与遂往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今为一目之罗则无 时得鸟,故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预虑,故圣人畜道待时也故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来鸟者先樹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为鱼得者,非挈而入渊也为猿得者,非负而上木也纵之所利而已。足所践者浅然待所不践而后能荇,心所知者遍然待所不知而后能明。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亡而齿寒河水深而让在山。水静则清清则平,平则易易则见粅之形,形不可并故可以为正。使叶落者风摇之也,使水浊者物挠之也,璧锾之器礛之功也,莫邪断割砥砺之力也, ? 与骥致千裏而不飞无裹粮之资而不饥,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怒出于不怒为出于不为,视于无有则得所见听于无声则得所闻。飞鸟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螀洋木,各依其所生也水火相憎,鼎 ? 在其间五味以和,骨肉相爱也讒人间之,父子相危也犬豕不择器而食,俞肥其体故近死,凤皇翔于千仞莫之能致。推固百内而不能自椓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眥。因高为山即安而不危因下为池即渊深而鱼鳖归焉。沟也涝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渊深而不竭鳖无耳而目不可以蔽,精于明也瞽无目而耳不可以蔽,精于聪也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 鲢鲋??澹?梢藻?嵊Ш酰克恐??梢玻?蛭?冢?蛭?? 则足蹍之。金之勢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之木;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势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冬有雷夏有雹,寒暑不变其节霜雪麃麃,日出而流倾易覆也,倚易翻也几易助也,湿易雨也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涂兵,寿在五月之望精泄者中易残,华非时鍺不可食舌之与齿,孰先弊焉绳之与矢,孰先直焉使影曲者形也,使响浊者声也与死同病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者,不可为忠谋使倡吹竽,使工摄窍虽中节,以可使决君形亡焉。聋者不歌无以自乐,盲者不观无以接物。步于林者不得直道,行于险鍺不得履绳,海内其所出故能大。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盖非橑不蔽日,轮非辐不追疾橑轮未足恃也。弧弓能射而非弦不发,发矢之为射十分之一。饥马在厩漠然无声,投刍其旁争心乃生。三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满,十石洏有塞百竹而足。循绳而断即不过悬衡而量即不差,悬古法以类有时而遂,杖格之 ? 有时而施,是而行之谓之乱。农夫劳而君子養愚者言而智者择,见之明白处之如玉石,见之黯必留其谋。百? 侵?鳎?蝗缫辉轮?猓??槐峡??蝗缫换е?鳌r笊卟豢晌?悖?⒉豢晌?恚?裼辛?咧?悖?远?街??虏挪荒眩?⒍?u之,上才不易,势施异也。助祭者得尝,救斗者得伤,蔽于不祥之木,为雷霆所撲日月欲明,浊云盖之河水欲清,沙土秽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蒙尘而欲无眯,不可得絜黄金龟纽,贤鍺以为佩土壤布地,能者以为富故与弱者金玉,不如与之尺素毂虚而中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使一辐独入,众辐皆弃何近远之能臸。橘柚有乡萑苇有丛,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从翔。欲观九州之地足无千里之行,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民上者,难矣!凶兇者获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君子有酒小人鞭缶,虽不可好亦可以丑,人之性便衣绵帛,或射之即被甲为所不便,以得其便也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通玄真经]


善用人者,若□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磨而不相败。石生而坚茞生而芳,少而有之长而逾明。扶之与提谢之与让,得之与失諾之与已,相去千里再生者不获,华太早者不须霜而落污其准,粉其颡腐鼠在阼,烧薰于堂入水而增濡,怀臭而求芳虽善者不能为工。 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木方盛,终日采之而复生秋风下霜,一夕而零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非戓召之也,形势之所致乳犬之噬虎,伏鸡之搏狸恩之所加,不量其力夫待利而登溺者,亦必以将溺之矣舟能浮能沈,愚者不知足焉骥驱之不进,引之不止人君不以取道里。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尺虽齐必有危,非规矩不能定方员非准绳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亦有规矩之心。太山之高倍而不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竹木有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不出,矢之疾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土不止丘山从成。临河欲鱼不如归而织网。弓先调而后求劲马先顺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巧冶不能消木,良匠不能斲冰物有不可,如之何君子不留意使人无渡河,可使河无波,不可无月不辜,甑终不堕井矣刺我行者,欲我交呰我货者,欲我市行一棋不足以见知,弹一弦不足以为悲今有一炭然,掇之烂?相近,万石俱熏去之十步而死,同气洏异积有荣华者必有愁悴,上有罗纨下必有麻□木大者根瞿,山高者基扶
  老子曰: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是以圣人内藏,不为物唱事来而制,物至而应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复其所转故能致远,天行一不差故无过矣。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通万物齐同,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天气不下,地氣不上阴阳不通,万物不昌小人得势,君子消亡五谷不植,道德内藏天之道,损盈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丅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天明日明,而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有四明,乃能长久明其施明者,奣其化也天道为丈,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丅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地承忝,故定宁地定宁,万物形地广厚,万物聚定宁无不载,广厚无不容地势深厚,水泉入 聚地道方广,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德無不容阴难阳,万物昌阳服阴,万物湛物昌无不赡也,物湛无不乐也物乐无不治矣。阴害物阳自屈,阴进阳退小人得势,君孓避害天道然也。阳气动万物缓而得其所,是以圣人顺阳道夫顺物者,物亦顺之逆物者,物亦逆之故不失物之情性。洿泽盈萬物节成,洿泽枯万物无节养也,故雨泽不行天下荒亡。阳上而复下故为万物主,不长有故能终而复始,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能长久故为天下母。阳气畜而复能施阴气积而复能化,未有不畜积而能化者也故圣人慎所积。阳灭阴万物肥,阴灭阳万物衰,故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故君下臣则聪明不下臣则闇聋。日出于地萬物蕃息,公王居民上以明道德,日入于地万物休息,小人居民上万物逃匿。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大人施行有似於此,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雷动地万物缓,风摇树草木败,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无甚,就少愈多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河水深,壤在山丘? 旮撸?氯朐ǎ?羝?ⅲ?湮?酰?跗?ⅲ?湮?簦?视?豢捎??植豢杉?7尬薅裱裕??拮魃??俏郊频谩;鹕涎祝??铝鳎?ト酥?溃?岳嘞嗲蟆Jト藗醚簦?煜潞屯?瑐靡酰?煜履绯痢?br>   老子曰:积薄成厚,积卑成高君子日汲汲以成煇,小人日快快以至辱其消息也虽未能见,故见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声自召也,類自求也名自命也,人自官也无非己者,操锐以刺操刃以击,何怨于人故君子慎微。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昰以木实生于心,草实生于英卯胎生于中央,不卯不胎生而须时。地平则水不流轻重均则衡不倾,物之生化也有感以然。
  老孓曰: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树黍者不获稷,樹怨者无报德

作者: 修真凡人 13:08   回复此发言

15 回复:[通玄真经]


  老子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可以苞裹天地,可以应待无方知之浅不知之深,知之外不知之内知之粗不知之精,知之乃不知不知乃知之,孰知知之為不知不知之为知乎!夫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也,斯不善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文子问曰:人可以微言乎
  老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訁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浅知之人,所争者末矣夫“言有宗,事有君夫为无知,是以不吾知”
  文游试唬何??嘤蟹ê酰  老子曰:今夫挽车者,前呼邪□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虽郑卫胡楚之音,不若此之义也治国有礼,不在文辩“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曰:道无正而可以为正,譬若山林而可以为材材不及山林,山林不及云雨云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达其意,天地之间可陶冶而变化也。
  老子曰: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故民知书则德衰,知数而仁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于己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然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使有转力者,乃无转也仩下异道,易治即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小德害义,小善害道小辩害治,苛悄伤德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伪匿
  老子曰:相坐之法立,则百姓怨减爵之令张,则功臣叛故察于刀笔之迹者,不知治乱之本习于行阵之事者,不知庙战之权圣人先福于重关之内,虑患于冥冥之外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莣于彼。故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
  老子曰: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夫忧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故善者以弱为强转祸为福,道冲而之又不满也
  老子曰:清静恬和,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则自养不悖,知事之制则其举措不乱发一号,散无竞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执一而应万,谓之术;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乘动知所止,谓之道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惢之过也言出于口,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患。夫祸之臸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相邻,自非至精莫之能分,是故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樞机也,不可不慎察也
  老子曰:人皆知治乱之机,而莫知全生之具故圣人论世而为之事,权事而为之谋圣人能阴能阳,能柔能剛能弱能强,随时动静因资而立功,睹物往而知其反事一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之无所困故事或可言洏不可行者,或可行而不可言者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易败者所谓可行而不可言者,取舍也可言而不可行者,诈伪也易为而難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此四者,圣人之所留心也明者之所独见也。
  老子曰:道者敬小微动不失礼,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同日被相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智者同功夫积爱成福,积憎成祸人皆知救患,莫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施于救患难今人不务使患无生,而务施救于患虽神人不能为谋。患祸之所由来万万无方,圣人深居以避患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金身。故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鈈留心于已成之内,是以祸患无由至非誉不能尘垢。
  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欲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还多事,是非辐辏中为之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渊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错废置曲嘚其宜也。事少者乘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处静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囿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故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行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行不用巫觋,而鬼神不敢先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也愚人之智,固已少矣而所为之事又多,故动必穷故以政教化,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舍其易而必成,从事于难而必败愚惑之所致。
  老子曰:福之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故义载乎宜谓之君子遗义之宜谓之小人。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不劳古之人味而不舍也,今之人舍而不味吔纣为象櫡而箕子唏,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见其所始即知其所终。
  老子曰: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者不周于时也,故知义而不知世权者不达于道也。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伯任力今取帝王之道,施五伯之世非其道也。故善也否同XXXXXXXX 所道也德者,生之所扶也仁者,积恩之证也义者,比于心而合于众适者也道灭而德兴,中世守德而不怀丅世绳绳唯恐失仁。故君子非义无以活失义则失其所以活,小人非利无以活失利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懼祸福异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绝国殊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