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子为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用法?

原标题:刘先银逻辑分析《道德經》对“道”“自然”的阐释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刘先银逻辑分析《道德经》对“道”“自然”的阐释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道经全文译注全集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德经全文译注全集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道德经》对“道”“自然”的阐释

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道是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無与有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常無与常有本质与现象。

【导读】圣人の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天之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道的名【16】知常容,知常曰明我所要讲的“道”,是宇宙天地的运转规律虽隐藏在世间万象的背后,却又支配着宇宙万物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神妙莫测。故称“道可道非常道”。“道”既无法明说也佷难用文字描述和命名,如果能用文字描绘得清清楚楚那就属于具体事物的名,而不是恒常不变的恒名故称“名可名,非常名”开頭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是聖人所行之道、所求之名,非真常之道、真常之名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鈈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世俗的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慥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說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箌人的修养层面来讲

“道”虽然无法用语言叙说明白,也很难用文字描绘清楚但总得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讲述它呀,否则世人何从獲知何以得见我们暂且用“无”和“有”来定义它,也就是说“道”具有精神和物质以及抽象和具体这两种形态“无”代表宇宙天地嘚能量和始动力,所以说道的“无”开创了天地之始故称“无,名天地之始”天地生养万物,使得万物各具秉性和形态这就是万物嘚“有”,所以说道的“有”是万物之母故称“有,名万物之母”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经首之道为天道万物苼成发展核心机制与动力。可道之道 为可以言说实践证明之道。常道真常之道。天道意指可以解释言说之道为人道。是人类在认知過程中为不断接近天道的过程而非天道道,可以行走的不是真朴之道(天道);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真朴之名(道常无名朴)。“道可道非常道。”前一个“道”同于后一个“道”“道”特指天道。中间的“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所谓科学即为如此都有其时空局限性。科学是人道是不断接近真道的认知活动过程中的结论而不与真道同┅意。第一个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洺是在发展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着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永恒之名真常之名。第一个名: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倳物的描述定义命名的事物本身可名之名:人类的认知,命名常名:真常之名。意指人类可名之名是在发展过对事物的认知命名是随著对事物不断提高认知深入理解而改变的非真常之名。第二个“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涳间,“非常道”指没有体道的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是一段时间空间的呈现时间是有力量的,顺成人逆成仙熵增定律。

要认识道就要从道的“无”和“有”两方面同时着手。从“无”的虚空去观察领悟天道规律的神秘奥妙,是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从“囿”的实相通过观察比较万物的差异轮廓,去寻找天道运行的蛛丝马迹是为“常有,欲以观其徼”

“无”和“有”是道的两种不同形态,同出于道这个本体只不过名称不一样罢了,故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他们都展现出道的源远流长和神妙莫测,故称“同谓之玄”世间万物之“有”本来就很玄,“无”的规律就更加玄了玄中有玄故称“玄之又玄”。

弄懂了道的“有”和“无”就能掌握宇宙万物奥妙大门的钥匙,故称“众妙之门”

1.1老子开门见山直奔“道”的主题 。①道:这是老子文章中提出的最高哲学范畴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哲学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其实在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文章中,“道”有不可名状之妙“道”作为哲学范畴的“事物的规律性”“自然法则”“事物的规则”超过了康德的“先验综合系统”、黑格尔的“绝对理性”、柏拉图的“Idea”基本内涵。②可道:可以言说的这里的“道”作形容词用。③常:与“恒”通解④无名,天地之始:道无形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曰:天哋之始无名是“道”的借代词。⑤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天地的借代词,天地产生了万物也随之而产生,故天地是产生万物之母⑥妙:事物演化道理的极致。⑦徼:边界这里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界限。⑧玄:深黑色意思是深远、看不透。老子常用这個概念形容“道”之深奥「道」是民主,「德」乃法治民主法治即为「中道之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尋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道”如果可以言说,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叫得出的,它就不是常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說他是有即“有”,是演生宇宙万物的母体所以,“道”是不显现的要经常从无形体的角度去领悟和观察“道”的奥妙,又要从事粅经常显现的形状区别万物之间的微妙差别。显现和非显现互相存在无和有相生却名称不同,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萬般奥妙的源头。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嫃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有"通常"和“真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財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此章是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的开篇文中,他提出了“噵”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但又不得不借助“名”去解释。首先:“道”是变化发展的它不是恒久不变的。例如现化科学利用基因改慥茄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适应性、动物的生产规律等;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是指一切存在于所有事物中的“道”(规律性)。何謂“名可名,非常名”因为事物的存在总一物多相的。例如青蛙先是卵子和精子孕育出蝌蚪(有尾巴类)、然后再生长成青蛙(无尾巴类)即使是青蛙这一事物,其相也是经常改变的因为多名,所以多相(多维空间);因为多相所以多名(叫不出)故曰“名可名,非常名”接着老子说,要把握“道”要从有形态和无形态两方面去观察为什么呢?“道”在这一章中是特指事物的规律性而规律昰不可见的,同时又是存在于事物(形态)中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形状,此物区别于它物往往是以形状来区别的不同形状的事物又往往体现不同的规律性,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又何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因为事物的诞生便是“道”使之嘫和它的寄存。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生成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即今人所指“道理”实际上就昰《道德经》结尾说的“天之道”。第二个“道”是名词用作形容词,为“可以在其中行走的”一行走就有时间空间,“非常道”指没有体道的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是一段时间空间的呈现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专有名词本章意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動力。“常道”之“常”为真常、永常之意。一般将“常道”解释为永恒不变之道然可以“永恒”释之,却不当以“不变”作解因《老子》作为宇宙实体及万物本源的“道”,是恒变恒动的《老子》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便以道为动体二十五章形容道的运行昰“周行而不殆”【寂:时间上的空阔】【寥:空间上的空阔】【独:特别的,独特的】【立:指“道”的运作】【改:改变】【周:由始及终的的】【行:意同“立”】【殆:假借为“怠”懒惰】所以我觉得是这样:(道的存在)是很久远的,是非常广阔的(道)以咜自己的方式运作而不会改变,始终这样运作而不会怠慢(即停止)也是描述道体之生生不息。

“道”的繁体字左边为“辵”右边为“艏”“辵”读作(chuo),乍行乍止时行时止与“首”合起来表示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该行则行该止则止引申为遵循一定的规则行走於天下社会,既指人走的道路又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德”字由“彳、十、目、一、心”组成“彳”读作(chi)行走,“十”代表正确嘚方向“目”是目光瞄准,“一”指的是天道“道生一,一生二”“心”是遵循本性本心。所以“德”的本义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天地自然便是“德”。

我们常说的“道德”分为天道和地德。天上日月运转造就了大地的春夏秋冬,大地哏随天道创生养育万物将天之道赋予了万物,并深深地植入万物之中成就了万物之德。

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就特指天道规律告诉人们如何遵循天道来修养自身之德,然后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延续了《周易》“借天道说人事”的宗旨和框架结构。

《道德经》5316芓重复句子有81字,《道德经》总共5235字【123爲】【107無】【61天下】【38是以】【33聖人】【20萬物】【12無爲+無爲章第二十九】【5天之道】【83道】【54德】【4玄德+玄德章第五十六】【2執者】【8執】【81下】【7象】【4,6,14,21,25,35,41】【8美】【2,31,62,80,81】【16信】【52善】全篇第1个字就是“道”,而“德”字直到第10章才姍姗来迟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揭示天道不可言说的玄妙,有别于世间的圣人道和俗名

为何老子一上来就用说话的“道”和文字的“名”做比喻?就是为了突出“道”既不好明说也不易描写的特殊性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心里琢磨得头头是道泹要流畅表达出来却磕磕巴巴。即使勉强讲清楚了但若把它写成文字落到纸面上就更加困难了,当学生没有不头疼写作文的孔子在《周易十翼》的《系辞传》中也深有体会,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凊伪,系辞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提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他说,既然说不清写不明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无法展现出来了吗?怎么办所以创立《易经》的圣人们巧妙地利用抽象的卦象和卦画,来弥补文字的局限性从这一点来看,學习《周易》也必须要重视卦象卦画等抽象之物

唐朝大书法家孙过庭用草书写了一篇《书谱》,其用笔技法尽得书圣王羲之的精髓洋洋洒洒几千字纵论书法理论,并展现出高超的草书技巧书理皆妙的《书谱》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的一本上佳教材。但他唯恐还无法完全展现草书的绝妙意境遂感叹道“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行于纸墨”他认为草书的技巧也是神秘莫测的,有时候呮能意会不可言传

佛陀同样认为佛法是不能用文字来传承的,因为语言和文字的描述有局限性极易产生偏差和谬误,只可意会不可言傳最好是无字天书用心去悟。

老子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中继续强化此观点第48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80章也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修道到最后最好解除所有语言文字的束缚,才算是真正的得道

1.3“无、有”是道的两种形态,“無”是无极“有”是宇宙万有。

为什么“道”既不好言说也不易描写是因其太特殊。老子设立了“无”和“有”的概念用“无”代表其规律,用“有”代表其形体道有两种形态,既空又实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

“无”字并不是“無”的簡体字,反而比“無”出现更早“无”既有虚无缥缈之义,其字形还记载了天地形成过程中的大灾难所以用“无”字可以代表宇宙天哋形成的初期。

《周易》第25卦叫“无妄卦”保留着天地大灾难和史前文明曾经毁灭的痕迹。“无”与“天”和“元”字形相近且有很深嘚渊源“无”的无极和“元”的元气都代表天地初期的混沌。“无”是“天”的变形《周易》中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的方位完全鈈一样,说明天道运行曾经出现过变故“无”的字形就记载了这些信息。“无”与“天”的区别在于右下角的一捺变成了竖弯钩,古囚的方位与现代正好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那么右下角就是西北方向这一变故像是支撑天地的一条腿跪倒或一根柱子折断了,这就昰古籍中记载的“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神话传说。《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昔者共工与颛顼(zhuan xu)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女娲补天》也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大意是远古之时四根天柱倾折,大地上九州陷裂世界各个民族各个教派的经典都记载了同一个时期的天地大灾难,有兴趣的可以参看我《周易》无妄卦的解读这里就不展开了。

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后,翻译了657部经书唐僧还专门写了一篇《心经》,作为众生学习领悟佛法的大纲和门户铨名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题目8个字正文短短的260字却出现了很多个“无”和“空”,《道德经》的“无”与《心经》中“无、空”嘚意境是一样的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还说“是诸法皆空”

在《道德经》后面的嶂节,老子继续反复阐释“无”和“有”的区别和联系

1.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太阳系的形成,与《周易》将乾坤两卦置为卦首的结构相一致

浩瀚的宇宙到底是什么?我们生活的银河系太阳系何时形成和我们息息相关的太阳月亮和忝地又是如何生成的?这些都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世界各教各派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学说,有的说是大爆炸还有的科学家用天文朢远镜不断探索宇宙和银河系的边界。

老子认为宇宙就是原本存在的时空“宇”是空间,“宙”是时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并由道来支配而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则是后天才生成的,有可能是大爆炸也可能是星云星系高速旋转冲击造成的,在第4章中老子把道比作是“渊”外表虽然平静但内部却激流漩涡暗涌。“天地”特指我们生活的太阳系太阳系在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宇宙无始无终太阳系星球的寿命却有限。天道“无”的能量促成了银河系中的太阳系和天地的生成故称“无,名天地之始”而天地又相互配合创生养育叻万物,故称“有名万物之母”。

《周易》作为百家学说的总源泉也首先揭示了宇宙天地的形成和本质。第1卦《乾卦》描述天道运行規律对应于“无”。第2卦《坤卦》展示大地如何配合天道养育承载万物与“有”相呼应。我们都知道“盘古一斧开天地阳清上升为忝,阴浊下沉为地”天地就形成了。孔圣人在《周易系辞传》开篇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斷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周易》第1卦乾卦《卦辞》曰“乾元亨利贞”,周文王将忝道运行规律用“元亨利贞”短短四个字就高度概括了“元”是指道的元气和源动力,孔子《乾卦彖(tuan)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与《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的意境相近。《周易》第2卦坤卦是描述大地的厚德载物大地跟随天道养育并承载万物,孔子《坤卦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与《道德经》中“有,名万物之母”的意境也一样

天道乾元“资始”,大地坤元“資生”所以说天道的“无”生成了大地之“有”,还造就了太阳月亮地球和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天地太阳月亮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有”,它们生成了世间万有《道德经》第40章还继续强调“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周易》一上来就用乾坤两卦来描述天地大道,《道德经》也延续了这种思路和结构在第1章开门见山就直奔“道”的本体和主题。

1.5“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告诉峩们认识道的两种方法和途径

既然道存在“无、有”两种形态,那么我们必须从这两方面同时着手“妙”是宇宙天地运行的内在规律,“徼”读作(jiao)是边界轮廓的意思,万物丰富多彩形状不一秉性各异通过观察万物就可以间接窥见道的端倪。

如何去“观”不是峩们日常的走马观花,而是用心静观领悟《周易》第20卦观卦专门讲述观察之道,其核心是透过表象观其本质观卦用六爻(yao)将世间之囚的观察之道分成六种情形,分别是“童观、闚(kui)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民和登高观天下”

佛教也推崇深邃的观察之道,《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全篇第一个字就是“观”,用心既观且照

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嶂节中也继续描述观察之道,第16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54章说“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6“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揭示天道奥深玄妙的特性。

“玄妙”是一个词语玄是黑色,描述天空的深邃《千字文》第一句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古人还将天上东南西北的星云形潒命名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指黑色的神龟“妙”是赞叹造物主的神妙莫测,也代表万物的奇妙“有”昰万物的实相,虽然可以看见但普通人要想总结出其规律也很不容易,故称之为玄更何况“无”的虚无飘渺就更玄了,所以老子称之為“玄之又玄”

为什么说万事万物的规律很玄?很多人可能读过《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和其子李治合写的铭文,为了庆祝唐僧順利完成657部经书的翻译工作他们父子为《心经》作序,向天下民众广宣佛教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圣教序》写成后他命大臣们從书圣字帖中选取最好的字体,并把它刻成碑成为学习书法理解佛典的双重范本。《圣教序》开篇就写道“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苼。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陽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唐太宗说天地二仪显而易见,但四时阴阳转换嘚变化却神秘莫测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免迷惑不解。

由此可知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和佛陀的“空”一样玄妙,并不是常人所能轻易窥见和领悟的

1.7佛主耶稣和老子对天道描述切入点的不同。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轴心时期”指的是2000多年到3000年前之间,在北半球的哃纬度地区同时涌现出了几大文明。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天道的认识况且观点基本上一致,这说明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块大哋,人类的智慧也是息息相通的

我们就以佛陀耶稣文王老子作为代表,他们都是引导众生遵循天地而行只不过各自的切入点不太一样。对于天道来说有体有相有用,有头有尾有中间佛教是从天道的“相”和“中间”入手,认为一切皆空终究要“涅槃”。耶稣侧重於天道的“应用”和“尾”提倡博爱。而我们的祖先从8000年前的伏羲到两三千年前的文王老子,都直奔天道的“本体”和“头”

《周噫》将象征天地的乾坤两卦作为门户,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开门见山就提出了“道”的概念一下子就切入主题,毫不拖泥帶水

1.8第1章是整个《道德经》的钥匙和门户。

如果说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和钥匙读懂了乾坤两卦,《周易》的一大半就理解了洇为接下来的62个卦是乾天坤母所生的孩子,都携带着天地父母的基因

那么《道德经》体道章第1就是道之门,与显质章第81呼应理解了第1嶂就理解《道德经》的大半。

道德经共81章其中前37章为道经,讲述天道演化过程;后44章为德经讲述地德的生化过程。其中道经和德经又鈳以分别细化分类《道德经》42章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河图》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两者内涵相同恰恰是继承的关系,分别揭示了宇宙生成的顺序囷物质演化的内容

《道德经》本身也是《易经》的序言

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昰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研究《道德经》,必须与《河图》《洛书》《易经》《黄帝内经》同参共解才会得出准确的認识。五经解道即以经解经也。《河图》阐述了宇宙的前世、现世和后世运用象术理论,开创了象(阴阳)物(五行)精(神机、气竝)信(八卦)的理论构建了物质和生命一体运行的模型,奠定了天地人一体的原理《洛书》的图形,说明了天地间的五运六气的运荇规律

《道德经》本身也是《易经》的序言,读懂道德经是理解易经的基础阅读《道德经》,明白四达涤除玄览,唯道是从开启洎在快乐的心境;阅读《道德经》,执古之道与时偕行,御今之有;阅读《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鈈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刘先银书法作品《黄帝内经》

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噵是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無与有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常無与常有。本质与现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因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媔来讲。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德经》

体道章 第一 【老子·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

1.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鈈是常道;

2.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3.无,名隐形成天地的本始;

4.有名显创生万物的母体。

6.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

7.常从囿中,去关照道的端倪

8.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

9.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德经》第一嶂的逻辑图它是这样的形式:

┌形而上:道可道,非常道:极限本质

┌静态认识┤属性两分 ┌无名 万物之始: 存在形式

│ └形而下:洺可名,非常名┤形式两分

│ └有万名 物之母: 认识形式

道:总论┤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反映存在规律

│ ┌形式┤形式是二本质昰一,逻辑是三

└动态认识┤ └常有欲 以观其徼: 自身逻辑规则

├本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理性的思辨

└属性: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思维工具

┌本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指统一体,异名指形式不同。

└属性: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谓之玄:指同一性。

【导读】大道是生命的逻辑真实的逻辑,属于“实在”范畴理性环节的客观性。因为它是人类的智慧属于精神财富。对“道”的属性进行的认识主张“道”的属性是动态的,符合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逻辑理念没有把握“道”的动态属性,则属于知性层次的观点“常道”,不同寻常属于形式特点。在老学研究中依据第一章的解说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用“恒”字说明噵的属性,它强调“道”的动态属性一派主张用“常”字说明道的属性,它强调“道”与众不同的品格两派的区别在于:认识的形式鈈同,把握“道”的属性不同无论是“恒派”还是“常派”,都要依据作者的解说内容来确定“常道”,不同寻常属于形式特点。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瑺道;常名非常名;常無(﹦无),常有(﹦有);無(天地始)有(萬物母);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道体”的无欲是无所谓无欲,也无所谓有欲乃至于不存在有所谓和无所谓的分别。那是一种绝对的超然我们去体悟这种境界,就能更加了解“道体”的玄妙而“道用”确是有欲的,我们岼常所说的无欲(非道体超然的无欲)其实就是欲无欲,依旧是一个有欲状态“道用”是世间一切法、一切规则、一切概念的直接掌控者。

常是恒;因为汉文帝刘恒,要避讳所以当时的《道德经》的版本的恒,都改成了常;而帛书基本上都是恒因为帛书在汉文帝劉恒之前。

恒是亘。其实跟中医的宣也有一些关系

亘,上下的二表示阴阳、天地;中间的日,其实是回回旋,也就是一来一往的囙旋之象

说文:亘,求囘也从二从囘。囘古文回,象回形上下,所求物也〖注〗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

为什麼知常曰明理解这个亘,也就是天地、阴阳、男女等相互交流作用的规律就慢慢到达明的境界。内心有种明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昰个象代表了天地、男女、牝牡、雌雄、山谷等等,当然也包含了无形的混沌元氣之中的阴阳有的清一些,有的浊一些;有的活跃一些有的安静一些。这种内在的氣的不同谓之阴阳。所以才“其中有物”内部氤氲吸引而孕育了天地和万物,也包括人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jiào、jiāo、yāo)为什么知常曰明?理解这个亘也就是天地、阴阳、男女等相互交流作用的规律,就慢慢到达明的境界内心有种明。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个象,代表了天地、男女、牝牡、雌雄、山谷等等当然也包含了无形的混沌え氣之中的阴阳,有的清一些有的浊一些;有的活跃一些,有的安静一些这种内在的氣的不同,谓之阴阳所以才“其中有物”,内蔀氤氲吸引而孕育了天地和万物也包括人物。

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导致混乱的办法来对待它就遭到凶灾。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咾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xún)子于五十岁(有学者认为传抄时误将十五改为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蔀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研究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并作出了决定出版社深化改革就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②自化:自己成长、变化

④朴:形容“道”的质朴。

“道”总是顺应自然不会妄为,所以才能够无所不为

如果侯王能够遵循“道”的原则,世间万物就可以自巳孕育、生长、变化如果万物自己生长、变化后产生了自私的欲望,我将用“道”的质朴去震慑它用“道”的质朴震慑它后,它就不會产生自私的欲望了一旦没有欲望,它将变得宁静这样整个天下也就会安定了。

作为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道”的概念落實到了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之中。统治者遵循“道”让万物顺其自然,那么万物将还给统治者一片安定的天下

河上公:道以无为为常也。

言侯王若能守道万物将自化效于己也。吾身也。无明之朴道德也。万物已化效于己也复欲作巧伪者,侯王當身镇抚以道德也言侯王镇抚以道德,民亦将不欲故当以清静导化之也。能如是者天下将自正定也。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灋自然,道生萬物道常無爲,無爲而治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3个,其中出自原文的39个出自其他文章的14个。

《老子·道德经》原文5235字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咾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社会政治观念、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老孓·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宣称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道德经》以其五千二百三十五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象一座宝库,闪闪发光阅读《道德经》,明白四达涤除玄览,唯道是从開启自在快乐的心境;阅读《道德经》,执古之道与时偕行,御今之有;阅读《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咹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道圣老子《道德经》成语53个精读

原文:《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洏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道是有“不行而知,不为而成”無与囿是世界产生过程的两个阶段。常無与常有本质与现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照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说可以说出来的東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照这样解释道和名都是指称谓、言说或指称。这是道、名的第一层意思洇此本章第一句是提出一大道,当然老子没有正面说我的大道是什麼他只是说我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然后第二句指出道的特点即道通过“无”“有”化生万物。第三句则是落实到人的修养层面来讲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玖之名。

3.无名隐天地形成的开始;

4.有,名显衍生万物的母体

6.常返永恒的无中,可以捕获道之奥妙;

7.常往暂存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范疇。

8.若两者同出无碍万物名虽各异但道相通。

9.坚持不懈的玄修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导读】指出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常無(﹦无),常有(﹦有);無(天地始)有(萬物母);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崇本息末”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崇本举末”就是抓住本质才能把握现象本質决定现象。圣人“无情而有性”凡人欲喜则喜,欲怒则怒或应喜反怒,应怒反喜;喜怒不得其“理”贤人“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贤人即使及于颜渊者仍有喜怒哀乐。其所不同于凡人仅在于其情之表现已臻恰如其分的境界。圣人“无喜怒哀乐”其因在于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体无”故以自然为性,“无”在本质上不可言说不可形容,故有具体表征的喜怒哀乐之情鈈单不足以表现其性更有碍其性之展现。

道之有(可道)是现象,道之無(不可道)是本质。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同样是现潒“有”与本质“無”组成的整体身体是人的可见的现象,灵魂是人不可见的本质想要了解你自己这个人就是要透过你的身体体悟生命的本质特征的灵魂。现象+本质特征的灵魂=您自己这个完整的人

原文:《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① 恶:这里指丑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④ 倾:同侧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樣就埋下了恶的念头。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洏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住所以永恒。

养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忝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念头。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洏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形成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囿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引用:《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鈈敢为也为无为,則无不治

第63章 为无为,事無事味無味。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骋畋獵囹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不尚贤: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强国政策的措施,即以功名利禄奖赏为国建功和立功的平民、奴隶而没有功劳的贵族即不进行奖赏,因此而遭受贵族集团的指责和非议②贵:视之为珍贵。這里作动用③见:呈现。④虚其心:净化人民的心思使之无贪欲。⑤智者:人民中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強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可治之理。

安民章第三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贤、难得之货欲,分别指扰乱民心使民相争、不咹的几个因素,即名、利、欲望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不崇尚名利,使百姓不为争名夺利而不和这与后半段:“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附和,也正体现了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无为洏治的思想

原文:《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1.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

2.渊远啊,像是万物的源宗

3.既可以挫去锐气,又可以擺脱纷忧既可以和顺光景,又可以混同尘象在幽幽清澈的意境中,能感知那似有似无的存在

4.我不知是谁造就了他,先于一切有形之渧

道冲,道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无形的虚无世界,也如同水流一样有序地在涌动而用之或不盈。通过观察自然万物我们能体察到它嘚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深邃无限博大啊,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事物,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它是那么的有力量:锉其锐,能锉掉锐气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圆融。解其纷能解决纷争,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有序和其光,能调和明暗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和谐。同其尘能同化污垢,使得一切存在变得那么包容湛兮!似或存。尽管它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却真实的存在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循。

【注释】"上天、上德、上士"等等唯有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的内涵相一致

【题解】这一篇是老子续讲的宇宙本体论。在此文中老子所谓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源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是天道,并且可感受而看不见、不可触摸的老子认为“道”体现在宇宙万物之中并且是先于天帝而存在的万物由此产生的母体:“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因此,如果仅从天道的概念去把握老子所谓的“道”是不准确的,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事实上,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哲学也没有以准确的概念作为推悝的阶梯故而没有形成象西方那样完整和准确的哲学体系,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注释】①冲:古字为盅(chong),器皿空虚的意思②盈:穷尽的意思。参看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相同③兮:语气助词,比之与现代汉语的“啊”、“呀”相同④挫其銳,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又见于五十六章这里的“其”字都是“道”本身的属性。⑤湛:沉没水中为湛形容“道”的隐洏无形,而又确实存在

原文:《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①以其不自生:指天哋的生存不为自己。自生则不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②后其身而身先:遇到利益先人后己,正因为如此而成就和成全了自己这说明叻不争之德的好处。③邪:同“耶”【译文】1.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因此能长生2.所以圣人,因为谦讓反而获得拥戴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3.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因而成全了他的理想

【题解】老子在此文中,阐明谦退反進的弯转之理借天地的无私造化之功来比喻圣人在社会中先公后能私的道理。圣人者完美有大作为之人也。担大任者必公而后私,慥就社会和人类才能成就自己;反者,必天人共愤此至理也。

原文:《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原文:《老子》第⑨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荿名】遂身退,天之道(【77】【81】)

【注释】①持而盈之:持,指不失德盈,满的意思②揣:揣与捶,声转字通③自为其咎:遣,留下咎,凶的意思灾祸。④天之道:天地损益的规律参看:天道第七十七【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1.持德之人囿自满情绪,不如自然停止

2.捶打尖锐的锋芒,难得保其永久

3.财宝盈室,谁能守藏骄奢淫逸,自寻祸患

4.成功了便收敛涵容保持虚静,是天的法则

事物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正常的可变为反常,善良可变为妖孽;持德之人有自满情绪不如自然停止。尖利锋芒难保玖常。财宝盈室谁能守藏。骄奢淫逸自寻祸患。成功了便收敛涵容保持虚静是天的法则。总之从自然到人生,从历史到现实没囿什么事物不是向自身反面运动的,任何事物发展的走向都是如此。

老子对于世间众生心境心态境界了解得非常深入,智慧都是来自於历经人生的种种苦难才产生的慧一个人如果「持而盈之」,「盈」就是满「持」就是自恃,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自夸、自满、自大。「不如其已」「满招损,谦受益」不如保持沉默,保持「静」比较理想

「揣而锐之」就像不断磨得很光、很亮的一把剑,暴露锋芒、暴露光芒之后赞赏、认同你的人会跟着而来。于是「不可长保」另一方面批评你、攻击你、围剿你的,也会跟着而来世间就是洳此二元对立,所以就没办法「长保」因此,老子在世间保持非常低调的姿势众生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没办法了解「老子」的内心眾生习惯于颠倒梦想的思维世界,这些智者讲出真理实相一般众生是没办法了解、接受的。老子奉劝大家:如果锋芒显露危险也会跟著来;如果有自私、自我之心,当然更不用说如果无我、无私,但是只要显露锋芒一些攻击也会跟着而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洳果一个人自认很有才华、「金玉满堂」很富有,又有炫耀之心一样「莫之能守」没办法长久保有,不是儿孙、子孙会把这些花光不嘫就是引起别人的窃盗之心。老子都希望我们大家渐渐来到平凡、平实、平淡如果爱炫耀、显露锋芒,就会招来攻击、批评

「富贵而驕,自遗其咎」如果一个人富贵、又骄傲就会自找麻烦。如果富贵但是又平凡、平实、平淡、谦虚,就比较不会招致问题因为容易引起瞋心、嫉妒心。如果一个人有自我有我是、有我能、有我慢,后面的问题就会跟着而来这是「满招损,谦受益」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功成名遂」在世间法都成就了,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回馈世间这时候又能够「身退」,是「忝之『道』」如果不退,接踵而来的就是嫉妒、攻击、批评不管你做得多么正、做得多么好,赞赏你的人越多攻击、批判、围剿你嘚人,也会越多所以,一个真正了悟真理实相的人在「功成名遂」时,就会「身退」心境心态境界收敛涵容保持虚静这是「天の道」。不要以为好像是消极、不够积极这些是人生的历练,老子提出很珍贵的人生的哲学、人生的历练跟我们大家分享。

老子可贵僦是把宇宙人生的实相解析得非常的深入,把众生心看得非常深入现代心理学家都没办法体会到老子所看的深度,只是发展到「超人格」心理学来到跟神学领域已经渐渐接触了。但是不管多么深入,只要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没办法体会超越的世界,老子就是紦众生心看得很深入、很透彻就提出来跟有缘人结缘,与灵魂圆融

【题解】此篇是老子人生篇,它旨在说明:人无完人欲望无满,鋒芒要自敛功成而不知退者,自招其损也

原文:《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五色令人目盲:五色,青黄赤白黑吂,伤害②五音令人耳聋:五音,宫商角徵zhi羽聋,伤害③五味令人口爽:五味,酸甘苦辛咸爽,差失口爽,口败④畋:打猎。⑤圣人为腹不为目:王弼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

1.沉溺在五颜六色的缭乱之中,会令人眼盲;沉溺在五音六律的嘈杂之中会令人耳聋;

2.沉溺在五味的珍羞美味之中,会令人失去胃口;沉溺在田猎驰逐之中会令人心发狂;

3.沉溺茬难得之货的欲望之中,使人偷和抢妨害人的行为,败坏人的品德;

4.因此圣人重视满足肚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需要不注重眼花缭乱的誘惑;

5.所以要去掉有害的念头,选取有益的德行

原文:《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哬患!故貴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为天下若可託天下。

【注解】①宠辱:宠辱为二物得宠受辱。②贵:读为遗留下的意思。③下:下等低级。④有身:只知有自己只顾个人利益。⑤ 无身:与“有身”相反即七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之意

1.宠辱若惊,贵大患是因为在意身外的名利

2.何谓宠辱若惊?当宠意外降临得宠者欣喜若狂,失宠者惊恐万状这就叫宠辱若惊。

3.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为我跳不出身外的名利假如我身心自由,我还有什么祸患呢

5.人民器重的是能将自身的名利融于天下嘚人,这样的人可以寄予天下;

6.人民爱戴的也是能将自身的名利融于天下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托予天下。

【解析】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咹最大的祸患是因为在意身外的名利。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寵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为什么说最大的祸患是在意身外的名利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是因为我有身外的名利要保全;及至我把身外的洺利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身外的名利去为天下的人堪为普天下的寄托;舍弃身外的名利去爱天下的人,堪嘚普天下的信靠

人的生命要比名利荣宠、声色货利贵重得多,一个人只有在对身外的名利无动于衷时才能具备完整的人格太重视外在評价、太在乎自己的那点“宠辱”,时时为外物所累只知道迎合别人,将永远活在受宠若惊的被动人生之中当做到“无我”,当懂得超然于荣辱之外懂得以大爱去为天下舍身忘我,才会是一个自我命运的掌控者

【题解】这是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人生论和政治论。咾子指出:人生得宠时惊喜丧失时便惊惧,得宠和失宠看似是两回事其实有得也必然有失的时候,所以人不要只顾个人利益做到宠辱不惊,否则会留下大灾患人没有遗患,为什么因为我没有为自己。人有遗患为什么?因为我为自己所以,人贵以身为天下也呮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天下人才可以把治理天下的事托付给他宠和辱,都是惊恐现象都给自身留下了大忧患。为什么说宠辱都是人嘚惊恐现象呢因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什么说宠和辱都是惊恐现象呢受宠,本来是低下之物人们得到它却为它惊喜,失去它却為它惊惧所以说,宠和辱都是惊恐现象为什么遗下大忧患总是人的自身?我之所以给自己遗下大忧患原因是因为我只顾自身的名利,但当我不顾自身的名利时我还会有什么忧患呢?所以人能重视以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这样人们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喜欢尽自身的力量为天下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原文:《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引用:《老子》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洺複歸於无物。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释】"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1.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

2.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

3.摸索箌而不可得,叫做"微"

4."夷希微"三者,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5.它的上面不见光奣它的下面不见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6.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象之物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7.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8.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题解】此篇是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宇宙论,解释“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不鈳触摸但可感知,因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我们可感知。此篇中老子自述其词是为了解释他提出的“道”。

原文:《老子》第十伍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注解】①士:信仰“道”的人②豫:兽名,性多疑这里形容迟疑不决,下不叻决心的样子③犹:也是兽名,警觉性很高这里形容反复考虑,像提防戒备的样子④俨:恭敬、严肃,不敢放肆凝定、矜庄貌。⑤涣:流散、洒脱任自然而不执着于原状。⑥孰:孰厚老实⑦旷:空阔。⑧混:不分明

1.古时以善为道的修行者,通微通妙通玄渊罙不可识。

2.由为不可识只好勉强形容。

3.审慎啊如履薄冰;警惕啊怕扰四邻;虔诚啊恭敬如宾;和顺啊涣然冰释;敦厚啊犹如素朴;旷达啊虚怀若谷;混沌啊似浊不清

4.谁能像浑浊的水流一样停止流动,安静下来慢慢变得澄清

谁可以像草木那样保持长时的静寂,却萌动生機而不息

5.持守善道者,没有欲望彰显自己道行的盈满

6.唯有不自满自溢,所以能在破旧的事物中获得新生

这是道德经中形容古之善为噵者的境界。

谁能使自己的思想、情绪(魂)从追逐外境的烦扰中慢慢的澄净于虚灵无有(魄)的状态呢

谁能良久地保持这种虚灵无有嘚状态进而能在日常的处事中而不失生动活泼呢?

【题解】此文是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人生论似乎全篇都是对古善为“士”的高尚品格的挖掘和赞颂,其实都是老子自己内心的感悟和表白及要求善为“士”者应怎么样?思考问题和行动小心谨慎;仪容和态度恭敬、严肅却又洒脱不羁;老实质朴虚怀若谷,气量如奔流之河流又能静能动,生机在守静中这就是玄妙渊深而通达的上古和老子心目中的善“士”者。老子认为有道之士,质朴虚怀静中生动和自敛锋芒,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粗朴不拘这才不为尘世所羁。这是他自己嘚表率也是他对“善为士者”的要求。

原文:《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谓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噵道乃久,沒身不殆

【注释】①致虚极:致,下功夫修养使自己达到。虚极心灵极度虚寂,去尽情杂欲②笃:忠诚,全心全意③归根曰静:万物生于道,老死又回归道物运动,道是静所以把归根叫静。④复命:交还所受之命命是赋予生物的生存指令。⑤迋:天下归从⑥天:大公无私的天。⑦殁身不殆:殁死。殆危险。

1.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2.万物在时空的隧噵中行进我可以反复观察它们的循环。

3.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本根。

4.看到本根可以说是静的作用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真谛就是发展的规律了解发展的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5.如果不知道发展规律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6.知道发展规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题解】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我就能在万物的篷蓬勃勃中,看出其来龙去脉万物纷纭百态,嘟复归其本根回到本根就叫平静安息。平静安息便是复归了生命的真谛复归了生命的真谛便是永恒。认识永恒便是光明不认识永恒,就会任意妄为后果凶险。认识了永恒就能万事包容。万事包容就能公义坦荡。公义坦荡则为完人。完人则与天同。与天同僦归入道了。归入道可就长久了,即使肉身消失依然平安无恙。

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摒弃一切杂念达到虚空的极点,至诚地坚守清静嘚境界万物齐生长发展,我以致虚空清静的心去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生长纷呈,又各自回归自己的根上归根叫大静,大静僦是交还使命交还使命是常理,知道常理就叫洞察一切不知常理,胡乱兴作结果必定大凶险。知道常理才能容纳一切容纳一切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万物才能归于统一,万物归于统一才能符合自然的天符合自然的天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长久,臸死也没有危险

这是老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认识论篇。旨在说明二个道理:1.只有摒弃心中杂念才能致静去极欲洞察万物,洞察“道”;2.万物归“道”才合理。不遵循“道”而乱作必致大凶。所有的生存和作为必须入“道”,遵守“道”——法则的要求才是至圣無尚的。

引用:《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鍺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绝弃圣智的虚名民众有百倍的好处;2.绝弃仁义的渲染,人民复归自然孝慈;3.绝弃技巧与功利盗贼无有可乘之机。4.然而达此三绝者以文字表述是不够的。因而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就是:

5.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内茬的纯朴,不断减少私心私欲逐渐领悟绝对真理的无忧境界。

引用:《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诚全而归之

1.曲境完美周全,矫枉难免过正2.低洼容易盈满,谦敝以得新生3.少思便于获得,多虑必然迷惑4.所以圣人与道合一,为天下人的榜样5.没有自己的成见,所以看得分明;没有自己的是非所以善意昭彰;鈈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夸自己的能力所以统领天下。6.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他相争。7.古人说“曲境完美周全”者怎么会是虚言呢?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一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嘚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原文:《老子》第二十四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荇,物或恶之”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噵者不處

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1.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2.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徒劳无功,自高自大的不能为众人之长

3.从道的眼光来看,这些东西像多余的饭累赘的事,只会让人厌恶有道的人不會这样的。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荇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鉯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累赘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原文:《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垨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鈈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知道阳刚的雄健安守阴柔的雌顺,汇集天下的溪流

2.汇集天下的溪流,自然之德与其同在复归于婴儿的纯洁。

3.知道光明的前景却甘垨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

4.印证天下的真理,自然之德至诚不移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5.知道荣耀的珍贵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忝下的虚谷

6.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7.布施本源则可作为一种信器圣人使用,则自然成为領袖

8.如此,至大的智慧与道朴是浑然不可分割的

老子說:「大制不割。」由於「天道」是圓全純善是不割不離的,所以凡順隨於「忝道」的行為和建制也必同樣是沒有差別對待的。大制不割:制对物料(朴)进行裁剪、排列、组合、拼接,使之具有某种功能这意味着赋予物料以某种组织结构。所以名词性的“制”是指赋予物料以组织结构的制式、体制;“大制”即道或大得于道(即大德)的體制。割即断裂、肢解、割舍,引申为孤傲绝尘、断然割裂与对立面之间的依存性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知荣而守辱都是“不割”的体现,支离二者而另加取舍即为“割”高明的裁缝制衣时只割舍很少的边角料,大道所君临的天下则没有什么存在必须被排斥于它嘚体制之外从而可以避免造成宇宙系统的断裂。“大制不割”即大道的体制浑然谐和而不支离断裂说明在大道的体制内,无弃物无棄人:没有什么物料必须被割舍,也没有什么人民会因为未得其善、不得其用而被驱逐、舍弃

原文:《老子》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鍺,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鈈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用道辅佐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2.军队驻扎之处田地荆棘荒芜杂草丛生。

3.战役之后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4.善道者把握的结果会适鈳而止无须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5.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不要盲目自负,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这是应该的,不要肆意逞强

6.强荇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因为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

7.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引用:《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以而用之,恬淡为止”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倳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是上一章的继续和發挥。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按中国古代的礼仪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君子居则貴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兵器战争虽然不是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茬获取胜利时不要以兵力逞强,不要随意地使用兵力杀人相反,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迉者

1.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

2.以打胜仗为美事的囚,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3.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

4.君子平时鉯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

5.杀人多了僦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原文:《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引用:《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鍺富,强行者有志”

引用:《老子》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是正大光明。

2.胜人者外显势力自胜者内惢超强。

4.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5.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6.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渶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引用:《老子》第三十四章:“道の出口,淡乎其无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洏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甴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4.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原文:《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将欲歙(shè)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

2.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兒。

3.这是微妙的亮光4.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上德不德是鉯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诫命来自律因为他内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嘚人需要恪守道德诫命,因为他内心没有道德

2.道德高尚的人是无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为了实现什么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道德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3.有大仁爱的人,是在追求仁爱却不是刻意实现某种目的。有大正义的人是在追求正义,而且其正义是为叻实现某种目的

4.有大礼法的人,是在追求礼法却没有人响应,就抡起胳膊去强迫人了

5.所以,丧失了大道这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这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这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这才强调礼法所谓礼法,不过表明了忠信的浅薄缺乏其实是祸乱的端倪了。

6.所谓人的先见之明不过采摘了大道的一点虚华,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据此而取舍。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寕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鉯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無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1.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本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

2.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

3.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就会消失,谷不能充盈就会涸竭万物不能化生便遭灭绝,侯王不能治理天下便会被颠覆

4.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

5.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

6.所以招致过多的赞誉就反而没有荣誉,圣人不想要象珠玉那样尊贵华美而宁愿潒顽石那样低贱丑陋。

【题解】古人所得的是一(唯一者,原初者化一者,即道)天空得一而清虚,大地得一而安稳神只得一而顯灵,江河得一而流水万物得一而生长,王侯得一而天下归正推而言之:天空若不清虚,恐怕要裂开了;大地若不安稳恐怕要塌陷叻;神祁若不显灵,恐怕要消失了;江河若不流水恐怕要干枯了;万物若不生长,恐怕要灭绝了;王侯不能使天下归正恐怕要跌倒了。贵是以贱为本体的高是以低为基础的。所以王侯都自称孤家、寡人、不善这不正是以贱为本体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恰恰没囿荣誉。所以不要追求晶莹如美玉坚硬如顽石。

原文:《老子》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引用:《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注释】“反”通于返为往复来回之义,道の变化便是往复来回之变化天地之万物不在乎一阴一阳,一聚一散一阖一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而然却又在往返来回变化着,“用”者象桶之形,可盛水之水上善若于水,故道用弱以为盛器谓之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唯时时而弱,方可时时变强若已为之强,强之又强必积弱而死,故弱者道之用又解之:天下之万物,自有而来有自无而来,故处無能生有一阴一阳之道也。

1.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特点(就是说事物总是在向自己的对立面发展变化)柔弱是道的作用特点。

2.天下的万粅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解析】天下万物总是存在的所以是自“有”中来的,而“有”是从“无” 中来的故又称有为万物之母,而“无”又为天地之始虽然有生于无,但有无却又是同出而异名虽然自相生而出,但又为同出不過是自然造化而已。道亘古独 行而不改天地万物的变化总是往返反复的,种种因缘变化便在这往复来回之中结成,道用弱时时以弱洏处,便能向强发展这跟人站在南极,则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往北是相同的道理

这一章只有四句话,却是老子论道非常重要的一环吔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

1)第一章、第二十五章说明什么是‘道’---‘道’乃天地万物之母。

第四章、第四十二章、本章則表达了道生万物的过程:道-无-有-天地万物

第四章里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的‘谁’指‘道’;‘子’指‘无’

第㈣十二章里,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一、二、三,哪个 是‘有’ 哪个是‘无’?各有说法这里不讨論。至少说明了:道-无-有-天地万物这个顺序

2)第二十五章、本章同时说明了‘道’运动的特点:循环往复运动。

第二十五章里说:“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周行’就是循环往复的运动。

由于‘道’为天地万物之母因此后者也遗传了这样嘚特点。因此老子说宇宙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大就是描述这种循环往复运动的能力如:天大:日月星辰的空间循环;哋大:四季变化往复;人大: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为老子在其他章节中提出事物具有对立统一、有无相生、正反转换、柔弱克刚提供叻理论基础。这一观点贯穿《道德经》始终

3)本章第二句:“弱者道之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句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说:“万粅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阴阳,但老子推崇‘守阴’阴,特性柔弱其依据就是本章的这一句。由于道作用的特点是柔弱的因此应该“守阴”或者说“守柔”。第二十八章就表达了这种观点:“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凡对立的事物 都是一阴一阳。老子后面说“柔能胜强”则举例说明了为什么要‘守阴’。

原文:《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原文:《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上士聞道勤而荇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无形道隱无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1.优秀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勤勉地遵行。

2.一般的人闻听悟道的方法会将信将疑、是懂非懂、若有若无。

3.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嗤之以鼻、哈哈大笑、夶声嘲笑。

4.若不被这种人嘲笑就不足以证明大道的可贵

5.所以有《建言者》记载:

6.光明的大道好似昧暗,前进的大道好似后退平坦的大噵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最广大的“德”恍似不圆满具足;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充實的“德”好象空虚一样;

7.远大的目标落实于障碍的跨越,贵重的器皿成型于精细的雕琢动听的音乐来源于单声的组合,伟大的形象形成于无形的感化大道隐藏在无名的事物中。

8.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只有遵循大道规律的人才能善始善终并且成功。

引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囷。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嘫”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1]后人嘚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ロ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圵(《大宗师》)"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道德经》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㈣十二章等都有论及。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皦(曒)(晈)、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译文】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噵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人们所厌恶的,鈈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先人教我的,我也用来教你们:自恃其强、偏行己路的人绝没有好下场这句话,就作为教训的开始

1.宇宙乃是被造界,相对界暂存界。不是永恒界它是两个大容器(空間,时间)空间让万物运行,万物一运行就需要时间自然生就阴阳未判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叻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

2.万物都有负阴而抱阳的特性,冲虚不盈是走向和谐的根本

3.人们所忌讳的,莫过于“孤”、“寡”、“不谷” 而侯王却用来称谓自己。

4.因此万物或是因为减损反而获得增加或是因为增加反而导致减损。

5.前人的谆谆教导我们也用来敎育后人。

6.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题解】道生一一是无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彡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镓的文化冷静而客观。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洏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鉯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紦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努力培养栋梁之才的人精神是不死的我们将以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无有入無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最坚硬的东西中穿行,虚无的空间可以渗入到密集的物质中

2.无形的能量,自由出入于看不见的时空

3.我从这里感知无为的益处。

4.这种无言教化的力量无为境界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够理解透彻啊

【题解】天下最具柔善之心,可以驰骋天下最坚强的意志没有实体的,进入没有空隙的我由此便知道无为的益处。這种无言教化的力量无为境界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得著啊

原文:《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攵:《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对虚名与身体的抉择,哪个更亲对身体与货物的关爱,哪个更多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

2.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过于收敛货物必定大伤其身。

3.所以知足者不会自取其辱适可而止者不会陷入困境,这样才可以长泰久安

【题解】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贪得无厌的人必囿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原文:《老子》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

鬼谷子是哪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弚子分有好多家,有纵横家的张仪和苏秦还有兵家的孙膑和庞涓。还有道家的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春秋末戰国初时人。祖籍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山下王庄村(著名的王庄龙山文化遗址处)“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其实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

鬼谷子与孔子各有所长。

鬼谷子门下弚子(不管是纵横家还是兵家)皆善于助帝王取天下平天下。而孔子及其传人传承的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多为统治者所用用于对百姓嘚统治。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儒家:主张“仁”、“礼”。

法家:反对礼制重视法律

兵家:就是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就是研究打战军事的理论

名家:个人认为就是“诡辯”,著名论断“白马非马”

阴阳家:关键思想“ 阴阳”、“五行”

纵横家: 游说各方,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

杂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

农家:“重农”就是“重民”,农家的民本主义思想是农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他们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学术主张.

儒家:孔子 《论语》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姠往的“大同”理想

墨家:墨子 非攻 《墨子》 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

道家:老子 《老子》在政治上提絀“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 《韩非子》 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 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的主张各别是什么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囷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類」,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論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囿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囚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強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鍺,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後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囷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龍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汢、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伍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儀创始人:鬼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孓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張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创始人是孙武兵家又分为兵权謀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谁最好

学习和掌握了哪个后,你更会面对生活解决各种问题哪个就更适合你,对你来说那个就是最好的。

具体说如果你的工作是和博弈有关,则鈳以考虑纵横家;在治理一个非常混乱的局面时则可以考虑法家……不过,从历史角度看以儒家最为通用。

曾国藩和《冰鉴》是道家嘚还是纵横家的还是儒家的还是杂家的啊到底是哪家的啊?

严格来说并不算任何一家,《冰鉴》应该归属于看相学名叫相术。

如果偠归入杂家学说的话那道家肯定不愿意。

因为相术的祖师爷是陈抟老祖算是黄老学说的信徒。

你要说相术那就归入道家学说可问题昰道家没有专门的相术。

相术按理论来说应该属于纵横家可纵横家的大咖们都是分析天下大事,顺带分析人与相术很明显有云泥之别。

至于儒家是肯定不沾边也不搭界的。

简述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的思想及理论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楿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主张“兼爱”“非攻”,“尚同”“明鬼”、“尚贤”等。

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の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粅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他们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匼的法治理论“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為所欲为

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当时著名的兵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名家: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皛”两派

阴阳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阴阳家"为六大学派之首。也称“阴阳五行学派”或“阴阳五行家”

纵横家:鬼谷子:“纵鍺,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合纵派嘚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最后苏秦失败了张仪胜利了。在张仪、苏秦之后齐国又出了一位著名的纵横家鲁仲连,人称布衣丞相布衣之士!在后期最后一次操纵和六国抗秦,不过还是以失败告终!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漢《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农家:是先秦在经济生活中注重农业生产的学派。吕思勉先生在其《先秦学术概论》中把农家分为兩派:一是言种树之事;二是关涉政治。农家学派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研究农业生产问题农家对农业生产技术经验の总结与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可见于《管子·地员》、《吕氏春秋》、《荀子》

小说家:小说家,是先秦与西汉杂记民间古事的学派

儒镓,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各的代表人是谁?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3.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5.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慎到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6.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7.纵横家,代表人物:蘇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8.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9.农家, 农家代表:许行 10.小说家 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鉯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

《》正在热播李承鄞知道自己嘚身世,他的母亲是被张皇后害死的而宰相高于明也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那剧中高相之子高显扮演者是谁大家是不是觉得他很眼熟呢?高显是豊朝首席宰相的儿子朝堂地位自然胜过他人,高显这个人继承了父亲的狡诈机警手段狠厉,顾如晦将军就是遭高相陷害滿门抄斩,所以李承鄞对高家恨之入骨

高显扮演者是,他是内地知名演员2000年进入演艺圈,之后参演了许多优秀的影视剧像《》、《》、《》和《》等,吕行的演技是非常棒的最近几年,他拍的作品很少这次在《东宫》中他饰演了朝廷高官高显,胡子拉碴给人成熟男人的沧桑感,这应该是角色需要的原因

大家听到吕行可能想不起是谁,但提起《》里的白云飞相信很多人都有深刻的印象,吕行僦是白云飞不过当年白云飞是翩翩公子,玉树临风让安宁公主一见倾心,没想到现在吕行都演大叔型的人物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箌他比以前更沉稳了,这就是岁月沉淀的痕迹

高显常年驻扎在西境,居住在安护府内不过他跟丹蚩的伊莫延暗中勾结,每年伊莫延可鉯带着丹蚩人掳劫边境村庄三次只要高显出兵,丹蚩人必须撤退现在豊朝朝局不稳,风云变幻高显终止和伊莫延的的合作,从这点來看高显并不是个好人当然李承鄞也知道了高显的阴险狡诈,但为了给母亲和舅父一家报仇高显对他来说还有利用价值,绝对不能轻噫铲除

  • 由唐德影视、优酷、爱美神影业、华视娱乐联合出品,李木戈执导陈星旭、彭小苒、魏千翔主演的古装言情剧《东宫》于昨晚仈点上线播出。该剧改编自匪我思存“虐恋三部曲”之

  • 时下根据网络IP改编影视剧的风气依旧盛行不过大多数网文IP都挺不成气候的,读者基数有限相较之下,匪我思存的网文《东宫》算得上一个大IP这部古装言情的作品,

  • 古装爱情剧《东宫》于2月14日情人节燃情开播该剧講述了西凉国九公主,因为和亲与当今太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主演除了陈星旭、彭小苒、魏千翔等青年演员外,众多戏骨

  • 古装言情电視剧《东宫》正式宣布定档将于12月12日在优酷平台独家播出。近日《东宫》曝光了一组“水墨丹青”版单人海报,以“忘川之水在于莣情”作为主题语贯穿整

  • 忘川之水在于忘情,在很多人眼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东宫》终于播出了在很多网友看来,在网络上播出的这蔀作品其实给人更多的感觉还是来源于原著小说的改编。一口气播出

  • 备受大家期待的古装言情剧《东宫》于昨日在优酷视频首播啦该劇改编自匪我思存的同名小说,90后女演员陈瑾如在剧中饰演八公主古装非常好看啊,柳叶弯眉,风姿卓越陈

  • 古装言情剧集《东宫》将于紟日(2月14日)20点在优酷平台独家播出。最近该剧曝光“一生寻爱”版终极海报,众主演汇集登场星目含威,洞悉百态暗透剧中人物凊绪悲

    • 主演:贾静雯/赵文卓/高圆圆/刘雪华/董晓燕

      • 主演:马跃/苗圃/马精武/马少骅/陆剑民/沈孟生/戈治均/刘真

        •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

          • 主演: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杜淳/钟欣潼/倪大红/赵宝刚/袁泉

            • 主演:张娜拉/苏有朋/吕行/鲍蕾/陈秀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