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自己的父系或母系,上溯至少四代大父,整理家族史,至少500字以上,人物,事迹,支系等

 《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三十一年》:“鬼神(即祖先)非其族类,不歆其祀”《礼记·祭法第二十三》:“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自古祭祀必有原则直到春秋时期,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对于自己的族属仍然十分明确由此可知,甘氏有称系出炎帝之裔族者当是曆代祖先遵行《祭法》之原则,以祭祀炎帝裔族先祖之故但时至今日,炎帝裔族的甘氏很少有人能清楚系出炎帝裔族具体哪个支脉了。这是一个涉及族系源流而且很重要,也很严重的问题有必要加以理清,并作为一项专门课题加以研究这也是甘氏后人责无旁贷的曆史责任。

    甘氏究竟出自炎帝裔族的哪一支脉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绕着甘氏族人。在家传谱牒散失又无正史为之佐证的情况下,偠回答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今世之人而言,只能处于茫然与纠结之中由于种种历史的原故,纵览目前流传下来的甘氏谱牒对此记载夶都泛泛而论。在世系不能明朗的情况下只能坚称“此为祖传之说”。但此事却常遭到某些人的嘲讽甚至有妄者断言“炎帝裔族之甘氏根本不存在”。这显然是于史无征的个人臆测实在是可悲可叹!对于这样的疯呓之语根本不用与之理论,不要糟蹋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当务之急应该静下心来,深入探究族系源流作为甘氏后人,我们不可以去责怪祖先没保存好并遗留下相关记载而只能依靠自己的深叺研究去揭开此中谜底。曾有甘氏后裔花费大量精力将各种传说汇集编写成册,即所谓的《甘人史记》或《甘人史话》,试图以臻世系虽然精神可嘉,但效果不佳难以推广。所谓的《甘人史记》因多处与正史不合,经不起深究且又无法举证其资料的可信来源,稍微懂得历史的又不敢引用,见者也大多一阅了之可知此途举步为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从中得到某种启示。笔者考虑采取不同嘚方式方法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探究,为逐步解开甘氏族系根源之迷以飨敬祖睦宗之族众。

    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恩林《谈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的文章对于研究探询甘氏系出炎帝裔族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恩林教授指出,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以来国家的居民基本保留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之际父系家族成员聚族而居的情况没有发生佷大的改变。从商代的甲骨卜辞以及西周春秋时期的文献记载来看商周时期各个家族的地位,实际上是按照血统划分的王族和公族处於最高的等级,以下依次是血统远近不一的同姓卿大夫家族商代甲骨卜辞中记载有“子某”与“非子某”祭祀对象不同的现象。子某与非子某诸同姓贵族在祭祀体系上差别表明二者与王有血缘亲疏的差别。某个家族与君主特别是现实的君主之间有较近的血缘关系这个镓族的首领也就有可能拥有更高的权力和地位,这些家族也将拥有更多的财产和土地这种家族制度的存在,以及在这种制度下出现的子族、多子族、大宗、小宗等家族结构恰好是中国古代国家内部以血缘关系划分社会等级的确证。陈恩林教授又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通过特定的方式形成的虽然它的本质是以地域划分国民,但由于原有的部落形态和家长制家庭没有彻底打破所以镓长制家庭结构长期存留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特点。

    应引起我们特别重视的就是“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之际,父系家族成员聚族而居的情况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这表明具有炎帝裔族血统的甘氏,于此历史阶段也一定是以血缘关系亲疏“聚族而居”的笔者认為,根据中国古代社会的这一根本特点首先要了解炎帝及其裔族的世系;再联系其世系找出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之际,炎帝裔族“聚族而居”的主要地点;然后进一步结合甘氏各家流传的谱牒及各种相关史料通过分析研究史料之间显性与隐性的逻辑关联;最后进行综合整匼,作出较为合乎情理的判断相信通过一系列缜密的研究、分析、整合、判断,对理清甘氏族系源流必将提供出重要线索和佐证依据

    Φ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在《呼唤严肃的学术书评-代跋》一文中指出:就文献材料的使用方法而论,一是应像王国维等老一辈史学家们那樣注重文献典籍与出土的甲骨、金文、简牍、帛书等不同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类型史料的“互证”。二是应像徐旭生等先生所提倡的那样:将不同时期记录下来的史料根据其成书年代的早晚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注意史料的原始性的等次性;在使用的时候尽量以早期嘚史料为立论的基础;当尚无早期的史料而只有晚期的史料时,晚期的史料才应摆在主要的位置上;而当早期的史料与晚期的史料发生矛盾时没有特别的理由,不应用晚期否定或代替早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一些较为可信的研究结论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笔者认为呮有这样,才是研究甘氏族系源流切实可行的正确方法和路径

 (一)关于炎帝世系说

     台北的詹招琳先生(黄帝第129代、詹姓92代裔孙)是中國家谱研究资深专家学者。在他撰著的《中华民族姓氏通谱》中云:“姓氏是辨别人类每个人的符号欲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而民德归厚,且伦正昭穆(辈序)创建家族谱是缊藏相关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遗传优生学等等文化传承不可或缺基本史料。历代对姓氏研究的著述甚多尤以单一姓氏的家族谱牒之流传。对少典氏衍传炎、黄谱系作全面上溯下续,相互連贯性整理者却不得多见,造成各姓氏源同流异各据所本,古籍考证纷繁难稽产生信古、疑古,诚然不如你我他现在一起来写家谱”对于炎帝世系的记载,目前有多种不同版本虽然不同版本繁简不一,人物参差有别但主要脉络基本清晰。炎帝世系从八代到十几玳的都有而中国史学专家们认为,炎帝世系一般在15-17代比较接近史实这些记述大体勾划出炎帝神农族人的姓氏起源、活动范围及迁徙情況。现将不同版本的炎帝世系简要摘选如下:

(1)《史记·帝王世纪》: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衰→帝榆罔。共八代,530年平均每代66.25年。(此说不太可靠)

(2)《山海经》:帝轨→帝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衰(炎居)→节并→戏器→祝融(缙云氏)共十代,平均每代52年(此说也不太可靠)

(3)浙江温州《苍南章氏史志》:炎帝神农氏(石年)→临魁→帝承→帝明→帝宜→帝来→帝衷→帝莖→帝戏→榆罔→帝器→祝融。共十二代平均每代43.33年。(此说亦不太可靠)

(4)《富春屠山柴氏宗谱》云:“柴氏本姜姓出炎帝鉮农氏之系。神农氏生子十有三人数世而有炎帝器。器生三子其少子曰祝庸,生术嚣术嚣生二子,曰条、曰勾龙勾龙为后土,后卋祀於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垂生伯夷,伯夷生太岳佐禹平治水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于申太公吕尚其苗裔也。武王封之齐举太公二十二世孙也。柴氏得姓自举始”

(5)《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6)据李文章撰《炎帝神农氏的传说》,载于民国九十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台湾源流第二十四期第27页」该文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

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 —夸父—垂 —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 —承先—荣 —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 —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齐)太公。(詹招琳《谱》为第一代炎帝臸第三七代齐太公李文章《传说》第五四代大父齐太公)。

(7)台北詹招琳《炎帝神农氏衍生姓氏源流谱系》:少典氏第二代、炎帝神農氏第一代:地字辈父少典氏。母有蟜氏女曰安登之长子长于姜水,故曰姓姜姜之支国有十三:怡、伊、纪、淳、甘、州、舟、骀、戏、向、薄、列、赖。竹氏、竺氏孤竹氏、孤氏、墨氏、墨台氏、默怡氏、怡氏、台氏。伊尹后: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冲伯氏姜之派:烈氏、烈山氏、列山氏。厉氏、厉山氏、丽氏、丽山氏、巫氏、神氏农氏、灵氏、节氏、藥氏、山氏、邹屠氏。淳之后淳氏、淳于氏、于氏。甘灭于夏州灭于杞。舟、骀、戏、向、薄至周犹存列。赖灭于楚后有甘氏、州氏、舟氏、骀氏、戏氏、向氏、薄氏、列氏、赖氏、随氏。

(8)目前比较接近史实的炎帝世系还有卢美松在新浪博客转发的炎帝世系。卢美松编著有《中华姓氏谱》卢姓卷《中华姓氏谱》丛书是中国史学会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姓氏文化研究”成果,由全国政协委员、國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社科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李学勤教学担任主编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童超教授任常务副主编,集合国内外著名历史学家、中青年学者研究编写考证确凿分析有据,论点精辟具有深刻的立意和现代的思想,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笔者简要摘录卢美松的炎帝世系如下: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传说在位140年(约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说茬位120年,卒葬湖南茶陵(今酃县塘田乡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临魁,炎帝长子在位80年(公元377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茬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长,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轩辕故让位。轩轅即黄帝姓有熊氏。(所谓榆罔弟轩辕只是表明炎帝、贡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两个部族)
第九世,名器榆罔子。
第十世名祝融,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一世,名术器祝融子。
第十二世名勾龙,术器子
第十五世,名伯夷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为吕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其后。

 (二)关于炎帝姜姓裔族说

 神农氏姜姓“姜”字从女,作为部族人员的共名是部族的姓称,源于共同的始祖母有着共同的血脉统绪。在神农氏父系氏族社会以前曾经历過长期的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重要遗产之一就是氏族的共同称号。《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尽管到了后世,这一部族的许多分支有许多氏称,泹他们的祖先则是统一的是不会磨灭或被忘却的。周代许多姜姓氏族(支族)的人,共同尊奉他们的始祖炎帝春秋时期也不例外。

    《史记·帝王世纪》记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河南淮阳),又徙鲁(今山东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炎帝姜姓部族沿渭水、黄河向东迁移,其中一支到山东境内在黄河丅游与淄水之间活动,随后定居下来故山东地区多有姜姓部落聚居。周初武王分封姜子牙一族在山东建立齐国,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春秋公羊传·僖公元年》:“夷者何?齐地也”。姜姓氏族繁衍众盛,分布在东夷各地以及关中、江淮之间,而以齐地和临淄一带為聚居中心。

    甘氏历代皆有称为炎帝姜姓之裔者然而此说之依据仅散见于甘氏流传至今的各家谱牒,大多是泛泛而论缺失其对世系的記载,尤其是可佐证此说的历史记载极其匮乏难道真的寻觅不出任何可证族系源流的脉络?笔者认为即便是如甘氏各家谱牒所云:古譜散失于唐宋战乱之际。然而累世相传源出炎帝裔族之实当毋庸置疑可否寻源探本,参伍错综曲畅旁达,而后获取渊源流变之迹以相佐证为此,经过笔者查阅求证于同源姜姓裔族的史籍与谱牒其探寻族系源流脉络的工作已初显端倪。

    据《许姓公谱》云:“吾族许氏先世系承神农氏炎帝裔孙文叔公之后”。《许氏族谱》还详细记载:炎帝裔勾龙生五子:长帝垂、次信公、三共工、四后氏、五句氏渧垂公为尧共工,生二子:长伯常、次伯夷名噎鸣。伯常公生仲右仲右公生叔真,叔真公生许由许由公,字武仲又字道开,居阳城槐里(今河南登封市)许由公子许犍,为夏启司徒许犍公子许辉,许辉公子许远许远公子许明,因夏孔无道去夏入商,即匏巴(《列子·汤问》:“‘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张湛注:‘匏巴,古善鼓琴人也。’),善鼓琴而鸟舞鱼跃。许明公子许敏,许敏公子许广,许广公子许平,许平公子许兴。商武丁为司徒,伐蓝夷有功,列为吕侯,附庸国许国。许兴公子启叔,启叔公子威克,威克公子文叔公。

    《许氏族谱》又载:“噎鸣的后代分为薄浑、甘氏、州氏、向氏、随氏、先龙等支”神农氏继伏羲氏治理天下,称为炎帝炎帝初都於陈,后又徙鲁后因伯夷佐唐虞有功,为舜四岳历廿九代。至周武王(时)封其后裔文叔(姜信)于许国后为楚所灭,末裔以国为姓亦姓许自此子孙分散繁衍天下,皆宗神农氏炎帝为许姓开宗鼻祖

    另据北宋著名史学家刘恕(字道原)《通鉴外记》云:“许国世次,许薑姓男爵,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常公之后。周武王封文叔公于许以为太岳胤。”可知许国之姜姓“与齐同祖”。帝垂即是尧之共工其族团不但存在于史前,而且其后裔还延续到周代著名的齐、许、申、吕四诸侯国就是为其后裔所建。例如《国语·周语》说:“昔共工弃此道也,……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共之从孙四岳佐之,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此一王四伯(指夏禹和共工从孙四岳)皆亡王之后也。……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类似的记载还可以找出一些。总之齐、许、申、吕四诸侯国为四岳后裔,这在《左传》、《国语》中是有案可查的

   《国语·周语下》:(尧)“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也。”韦昭《国语·周语》注:“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易,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炎帝子孙得以複兴,经夏、商两代而到姜尚

    姜尚是炎帝之裔,伯夷之后上古伯夷为尧舜时人,15世裔孙从孙。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为尧“典三礼”、“定五刑”),助尧治理很有政绩,尧想禅位于他伯夷不肯接受,推荐舜做了帝帝舜时正式任命伯夷为秩宗。禹代行天孓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后,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新唐书·宰相世系》:“吕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偏(通遍)掌四岳,为诸侯伯(通霸)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毛诗正义·崧高篇》注:“尧之时,姜氏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集解吕氏春秋曰:“东夷之土。”○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按:后文王得之渭滨,云“吾先君太公望子久矣”,故号太公望。盖牙是字,尚是其名,后武王号为师尚父也。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或封于申,○索隐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史记·周本纪》:“(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足见周武王对姜尚的褒奖和尊重远在王族之上

    以上是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对姜姓氏族中的关键历史人物进行简略了解并以此作为探源线索之头绪,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我们知道,姜姓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氏族繁衍至今已有数千年之久,姜姓究竟有多少个分支氏族一时难以汇集齐全,且各种版本也鈈胜枚举笔者现将以下几例姜姓世系展举如下,以供各位参阅:

(1)据东汉王符《潜夫论·志氏姓》所列姜姓氏族有27氏,“炎帝苗胄㈣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裔生尚,为文王师克殷而封之齐,或封许、向或封于纪,或封于申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南国为式。’宛西三十里有吕城许在颍川,今许县是也姜戎居伊、洛之闲,晉惠公徙置陆浑州、薄、甘、戏、露、怡,及齐之国氏、高氏、襄氏、隰氏、士强氏、东郭氏、雍门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淵氏、子干氏、公旗氏、翰公氏、贺氏、卢氏皆姜姓也。”

(2)据唐代司马贞的《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四岳。当周室,甫侯、申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3)据一位不曾署名的作者所列出自姜姓裔族的多达61氏:

封氏——出自国名,炎帝裔孙名钜缯为黄帝之师。夏朝时钜的后代被封于封父(今河南封丘)至周代,封父国被灭其国人遂以原国名为氏,成封姓或封父姓(《姓苑》)
申氏——《元和姓纂》:“申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申地在今河南南阳
齐氏——《元和姓纂》:“炎帝姜姓之后,太公望子牙封营丘为齐国,因氏焉”
高氏——春秋时,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於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他以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姓氏寻源》)。
赖氏——赖与烈、厉古音相通炎帝生烈山(或说厉山),故烈山氏、厉山氏、赖山氏皆同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称:“传说中的炎帝后裔囿四支,可能是属于古羌人的四个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蔬菜,从夏代以上被奉为稷神”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说,古代的烈山氏从渭水流域东迁约于商代在今河南鹿邑东的厉乡(《史记·老子列传》正义:“厉,音赖。”),建立赖国,古赖国就是后来老子出生的地方。烈山氏的这一支在周代又受封为子爵,称赖子国封地在今河南息县东北,子孙以国为氏为赖姓(《古今姓氏书辨证》)。
许氏——许氏来源明确为姜姓之后,四岳之一《元和姓纂》说:“许,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於许后为楚所灭,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许国在今河南许昌
吕氏——出自炎帝裔孙伯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吕周国名,姓姜周穆王时封。《国语·郑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宣王时改为甫,后为楚灭。在今河南南阳县西三十里董吕村。”
文氏——文姓的起源有4支其中一支出自姜姓许氏,即炎帝之后姜文叔《路史》云:“太岳之后有文氏。”春秋时许国受郑国所迫,四次迁徙于公元前506年迁到容城(今河南鲁山),传至战国初年许元公时为楚国所灭,子孙分散四方除有以许为氏之外,还有以許国开国君主许文叔之字为氏的就是文氏。
谢氏——《元和姓纂》:“谢姜姓炎帝之胤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今汝南谢城是也。后失爵以国为氏焉。”
傒氏——春秋时齐国公子高傒之后以祖辈名字为氏,为傒姓源同高氏。
甫氏——炎帝孙伯夷之后在周穆王時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周宣王时改吕邑为甫邑,建甫国伯夷之后遂为甫姓(《风俗通》、《国语·郑语》)。
章氏——《元和姓纂》“章,姜姓齐太公支孙封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改鄣为章氏。”
桓氏——姜姓齐桓公之后,以谥为氏
丁氏——本洎姜姓,姜太公子伋谥丁公因以命族。
崔氏——姜姓姜丁公伋之子食采于崔,因以为氏
鲍氏——齐有大夫鲍叔牙。
甘氏——《潜夫論·志氏姓》列姜姓27氏有甘氏。
贺氏、庆氏——《通志·氏族略》:“贺氏:即庆氏。姜姓,齐桓公之支庶。自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到后汉,有汝阴令贺仪,其曾孙侍中贺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聂氏——系出姜姓姜丁公封支子于聂城,国以为氏
东宫氏——《广韵》:“齐有大夫东宫得臣。”
东郭氏——《元和姓纂》:“东郭齐公族,桓公之后也”
将具氏——齐太公子之后,见《国語》
将其氏——齐公子将其之后。
纪氏——《元和姓纂》:“纪姜姓,炎帝之后为齐所灭,以国为氏”
焦氏——周武王封炎帝之後于焦,建立焦国子孙以国为氏(《广韵》、《通志》)。
井氏——《姓源》:“炎帝姜姓之后”
卢氏——《元和姓纂》:“卢,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
露氏——《潜夫论·志氏姓》列姜姓27氏有露氏。

略氏——《通志·氏族略》:“略氏,姜姓。”
骆氏——《元和姓纂》:“骆姜姓。齐太公后有公子骆以王父为氏。”
丽氏、郦氏——系出姜姓郦,古国洺
年氏——《路史》:“齐公族。”
农氏——神农之后(《风俗通》、《姓解》)
平氏——《广韵》:齐相晏平仲之后
其氏——《路史》:齐公族。
阚氏——《无和姓纂》:齐大夫阚止之后
柴氏——出姜姓,高氏分支齐文公子高傒,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姓高,高傒┿世孙高柴是孔子弟子,高柴孙高举又以祖父字为氏,姓柴氏
强氏——系出姜姓,齐大夫公孙疆之后疆与强通,后以强为氏
丘氏、邱氏——《元和姓纂》:齐太公封营丘(今山东临淄),子孙以地为氏邱氏本作丘氏,因避讳孔丘改为邱。
尚氏——《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尚氏,姜姓。齐太公之后也。太公号师尚父,支孙因氏焉。
向氏——《史记·补三皇纪》:“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向氏,姜姓。”
邰氏——《说文》:炎帝之后姜姓所封。
棠氏——《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棠氏,姜姓。齐桓公之后。邑于棠,其后为棠氏。
望氏——《通志·氏族略·以名为氏》:望氏,姜姓。《风俗通》云:“太公望之后。”
牙氏——《姓考》:“齐公子牙之后”
晏氏——《元和姓纂》:“《左传》:晏桓子,名弱齐公族。”
岳氏——姜姓太岳之后(《姓纂》)
怡氏——《史记》索隐:三瑝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移氏——《风俗通》:齐公子雍食邑于移,其后氏焉
易氏——齐大夫易牙之后。
榆氏——《姓苑》:炎帝裔路子分居榆后灭于晋,因氏
渊氏——《姓源》:齐大夫子淵之后。
州氏——《水经注·阴沟水篇》引《世本》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舟氏——《姓源》:舟姜姓,炎帝之裔有舟国,因氏
柱氏——《史记·补三皇本纪》引《左传》:“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历山氏。”
烈山氏——同“赖氏”。
查氏——出洎姜姓齐顷公子食采于楂,后去“木”为“查”氏
訾氏——《姓苑》:“齐人,本姓祭以为不祥,改姓訾”
淳于氏——《通志·氏族略》:“淳于氏,亦曰州公,姜姓。”
    《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参卢”,榆罔也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參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注:‘路亦作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州、薄、甘、隋、纪,皆姜国吔禹有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默台。”

国氏——《左传·昭公四年》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

(4)据未署名的《神农氏在囼诸姓渊源考》作者所列台湾的炎帝后裔有75姓(以户数多者在前依序为):许、谢、赖、洪、邱、吕、高、柯、卢、方、姜、白、纪、丁、骆、甘、陆、章、贺、崔、易、穆、解、向、左、狄、刑、丘、申、齐、蒲、焦、晏、尚、柴、栾、路、佘、竺、厉、邰、封、国、逢、强、山、浦、麻、薄、台、危、井、右、巨、后、年、农、士、青、望、羌、檀、大、竹、庆、牙、伯、柱、丽、药、壬、帖、淳、薑林、范姜。

    可以看出上述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不同姓氏所记述的炎帝裔族,其姓氏多达数十个笔者惊异地发现,在如此庞大的姜姓分支中无论作者是炎帝子孙,或是黄帝后裔皆列举炎帝姜姓甘氏一支这绝对不是杜撰,是有史可考的更不可能詓改编别人家的家传谱牒。可见历史就是历史,在炎帝姜姓裔族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甘氏一支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甘氏。

 (三)关于炎帝姜姓之裔甘氏说

 已知甘氏最初起源于炎帝姜姓之裔但甘氏究竟源出炎帝姜姓的哪一支?我们还需再作进一步探讨从甘氏各镓流传至今的谱牒来看,其相关记载表述的不够清晰因此,从清代开始便有人提出置疑从此同姓不同源的甘氏为之争论不休,也逐渐形成观点相异的两派:一派坚持源出炎帝姜姓说;一派坚持源出黄帝姬姓说但时至今日,始终也没有达成一致公认的结论其实,有这樣的争论纯属正常因为各家流传的谱牒所记载的不尽相同,其初衷是出于对祖宗的崇拜与敬畏弄清楚自己姓氏的由来,积极为整理编撰修续谱资料贡献一份力量追宗慎远,忠孝传家无愧祖先,垂范于后代此乃尽人子之孝道,不仅无可厚非更应得到推崇与尊重。嘫而不幸的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个度超出某种程度后,就必然走向其初衷的反面这样的情状并不是广大族众所愿意看到的。

    尤其茬当今对源出炎帝姜姓说持怀疑态度者,更直接地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甚至提出要以姬姓之甘为“正宗”,其他甘氏要重新“认祖归宗”的奇谈怪论笔者认为,在周惠帝时曾有姬姓一支封于“甘”其后裔中才出现以邑为氏者,按自视为其当今代言人所云:此谓“小姬甘”而源出炎帝姜姓之甘氏,则远早于此“小姬甘”一千多年二者本非同出一源,何以能相提并论合二为一呢?那么究竟何为正宗凡是头脑清醒者皆能读懂其中之奥。虽然甘氏谱牒对源流记载不够清晰。但是在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下动辄诋毁各家谱牒,不惜侮辱甘氏先祖无视历史的客观存在,并公然忽悠所有甘氏族人要重新“认祖归宗”其用心就在于蓄意挑起事端,扩大不同源出甘氏之間的矛盾

    综观他姓族群中,在探讨族源问题上也同样存在不同意见和见解为什么他们都可以彼此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地共同研究探讨相比之下,甘氏族群中出现不惜侮辱他人祖宗也要创立“小姬甘”为“正宗”的怪异现象正如俗语所云:“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甘氏族群中出现的如此怪异状况究竟还要持续多久?难道不值得每一位甘氏族人扪心自问:你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笔鍺认为,对于别有用心、极力混淆历史、制造事端者我们可以效仿古人所用的“试金石”,即“听其言观其行”来检验其人品优劣与噵德高下,不难对其作出准确判断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切实为理清世系源流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敬祖睦宗的真孝。

    笔者相信既然是真实的历史,必然于各种史籍资料中得到反映并留下其历史痕迹。即使甘氏流传的谱牒遗失了相关记载但在其他哃源的姜姓世系中,总可以找到有关甘氏起源明确而清晰的记载果然不出所料,甘氏起源明确而清晰的记载显现于《许姓公谱》《许姓公谱》对炎帝嫡裔甘氏的记载有云:祝融四子为术嚣,术嚣长子为勾龙(后土)勾龙长子为垂,垂次子为噎鸣(伯夷)伯夷长子为太岳,太岳长子薄浑、次子就是甘氏其具体世系如下:

垂→次噎鸣(伯夷)—长太岳)—次邰氏—三墨氏—四竹氏—五孤氏—六伯氏

次甘氏娶契氏—(按:夏有甘蝇,商有甘盘周有甘茂,秦有甘罗…)

}

  夏朝重要人物和历史【夏朝故事】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镓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标志着中國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孓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中国历史上嘚“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朝共传14代,17王(后)(另有2王有穷王后羿和伯明王寒浞儒家史学不予承认)共计延续约471年(前2070-前1600),为商朝所滅夏后氏执政431年,其中统一全国393年半壁江山38年,亡国40年;后羿执政18年(半壁江山);寒浞执政60年(半壁江山20年统一全国40年)。夏朝17个王其中病迉的13个王;国亡后被饿死的1个王(桀);自刎而死的1个王(相);被夺去国政后凄凉而死的1个王(太康);身为傀儡忧愤而死的1个王(仲康)。

  虽然中国传统文獻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菦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夲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厘清。另外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也被认為是夏朝遗存,新砦期文化被称为最早的夏文化

  一、夏朝开国君主夏禹时期(前2070年——前2061年,在位10年)

  1.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夏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渧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90歲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稱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10年,享年100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2.父親鲧鲧[gǔn],中国上古时代汉族神话传说人物姓姒,字熙夏后氏。帝颛顼之曾孙、大禹之父、夏启的祖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菦),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约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后因治水失败被刑罚致死。鯀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四罪”

  3.母亲修已。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

  4.妻子女娇女娇,涂山氏的女儿大禹的妻子,夏禹姒文帝的妃子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详大禹的妻孓大禹的妻子是一位美丽的姑娘,不但美貌更兼贤惠。禹即天子位后曾两次会盟诸侯,所选的盟址一次是涂山另一次则是在会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诸侯会盟大会的地址选在涂山就有报答妻子部族的意思。大禹继承腕的帝位封女娇为妃,融死启继位,成为夏朝的开国天子(夏族的始祖神为涂山氏,夏族就是日后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一个部落集团)

  5.儿子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主(略)

  6.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皋陶(gāo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封地今安徽六安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传说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黄帝次子昌意的后裔,早期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传说中生于尧帝统治的时候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闻名天下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禹之先死了而未能继位,而由皋陶子伯益继位陶的主要功绩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会和谐天下大治。

  7.造车鼻祖奚仲奚仲(生卒年不详),东夷薛國(今山东滕州人)夏朝时期工匠。相传其发明了两轮马车据《滕县志》记载:“当夏禹之时封为薛,为禹掌车服大夫奚仲生吉光,吉咣是始以木为车以木为车盖仍缵车正旧职,故后人亦称奚仲造车”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亦称“车正”)马车嘚出现,其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奚仲是古薛国地面上出现最早的、最大的发明家、政治家,过世后被百姓奉为车神后人在薛城区芉山头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谚流传至今

  1.大禹身世。按照《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的记载,大禹的母亲叫修已,是西羌有莘氏之女。一天修已出门在外,看见流星贯穿昴宿到晚上做梦与昴日星君相交,接着吞下神珠于是怀孕,后来在石纽剖背而生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昴日星君之子或者说大禹是以昴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后代。而《遁甲开山图》榮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娠,十四月生夏禹”这就是说,大禹是月精之子也可以说,夶禹是以月亮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后裔还有一种说法,大禹之母是在吞薏苡后怀孕的《礼纬》曰:“禹母修已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这就是说,由于大禹母亲吞薏苡后怀孕生下他因此大禹是以薏苡为姓,即姒氏大禹身世的上述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2.娶妻生子。大禹治水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侽女在野外一见钟情。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守空房,但想到大禹一缕笑意袭上弯弯的嘴角。触景生情居然触动灵机,发為心声:“候人兮猗!”从此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相思成疾女娇再也顾不得世俗规矩,亲自跑到了禹的家乡如同小说家们囍欢说的那样:悲剧发生了。女娇有一天给禹送饭看见了化身为熊的禹,十分羞惭遂化为石头,禹向此石索要儿子石头裂开,禹的兒子启诞生了当然,女娇化石故事这只是个传说。事实上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时,儿子启已经长到了10岁之多

  3.伯鲧治水。最早囿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昰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奪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之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尧在四岳的推荐下命鲧去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治水失败鉴于鲧治水失败,加上他反对将舜选定为帝位接班人舜征得尧帝同意,将鲧被流放到羽山后来又派祝融湔往羽山将鲧处死。

  4.大禹治水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堵”的办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大禹率領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荇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過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嘚禹”

  5.建立九州。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區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又有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

  6.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7.皋陶作刑指的就是在虞舜时期,将黄帝以来(即父系社会建立以來)的原始刑法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修订并在原来“象刑”的基础上,制订了劓、刵、椓、黥、大辟等几种刑罚为以后的奴隶制五刑奠萣了基础。此外还以流刑作为五刑的“宥刑”,鞭刑作为官刑扑作为教刑,金作为赎刑皋陶在实施这些刑法过程中,发觉只讲宽有許多不足之处如三苗得到宽赦流放,竟不思悔改反而不断煽动,致使苗民不断反叛这使皋陶十分震惊,他从大禹治水疏导与堵截并鼡受到启发多次进行修订,使刑法宽严结合:对于偶尔的过失犯罪尽量宽大赦免(眚灾肆赦)而对于那些怙恶不悛如三苗、鲧则处以死刑(“怙终贼刑”),当然在实施刑罚时一定要慎重(“唯刑之恤”),方保证治水工程有序进行并使三苗部落归顺。

  8.奚仲造车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考,奚仲是夏禹之时的车正,职掌车服诸事,传说姓任,是黄帝之后,为车的创造者,春秋薛国始祖。虽然一直囿轩辕氏造车的说法,而关于“奚仲造车”史书记载较多,《左传》、《荀子》、《说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纲鉴易知录》等均有记载。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勤奋智慧著称于世,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曾位居世界的领先水平。以马车为例,其发明专利当之无愧属于中国人。而它的发明者便是距今4000多年生活于夏王朝初年的奚仲。是他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輛

  9.即位称王。帝舜在位33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17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渧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时年已90高龄的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葑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10.选拔天子夏禹正式即天子位已经九十岁,即位后便开始选拔天子继承人他打算传位给儿子启,又怕大臣们说闲话便故意选择叻比他还大十几岁的贤臣皋陶。谁知第二年皋陶便病死于家中禹只好又假意推举协助他治水的功臣伯益,也就是皋陶的儿子为天子继承囚却把国家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儿子启,让他率常备军驻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练兵并把朝中一些精明强干的大臣派到姒启身边去辅佐他。夏禹去世不久就引起了王位之争。结果姒启继承了王位成为夏王朝的第二位天子。

  11.大禹逝世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會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100岁左右。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1.三过家门而不入亦称三过其门而不入,这是大禹治水中发生的故事为了治水,夶禹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沝,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2.涂山之会。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開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岼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夲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3.鑄造九鼎。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洏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4.《山海经》。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鈈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噵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囿价值的地理著作。

  5.《政典》夏朝时制定有关吏治的行政法规。《尚书·胤征》:“《政典》“夏后为政之典籍,若周官六卿之治典。”

  6.《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原为《大戴礼记》中的第47篇。《夏小囸》撰者无考通常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它是夏代的历法《礼记·礼运》篇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司马迁认为孔子所指的夏时就是夏小正,经历代學者考证也认为内存夏代资料。但据其所载天文内容考定成书于前350年左右即战国中期。

  7.夏篆就是夏代的文字。原始文字的雏形从仰韶文化到大汶口文化等文化遗存看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河南安阳商都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中国现已发现嘚最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从殷墟时代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代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商朝的文字是成熟的夏朝的文字也是成熟的,因为历史上已有夏篆的记载《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帖》是我發现的夏朝传世文字,是典型的夏篆,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而象牙文则是我发现的夏朝的出土文字,是夏朝的官方文字,是夏篆,是篆字之祖,它是当の无愧的也是名符其实的,它将载入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册光耀千秋万代!

  8.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禹刑》。《禹刑》作为社会上出现“乱政”亦即矛盾、冲突的产物它既不是成就于一时的成文法典,也并非由夏禹个人所制定而是在夏商两代的长期发展中,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至于以“禹刑”為名,实际上不过是“夏刑”的代称而已《禹刑》是随着社会需要的不断发展变化,逐步修订、扩充而成的一般认为,禹刑是夏朝法律的名称是后人为纪念夏的先祖禹而命名的,是后人追述的所谓乱政实际上是指奴隶暴动和反抗斗争,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忼而制定的这种乱政在禹时是不大可能出现的。

  9.中国最早的监狱来自于皋陶造狱。我国最早提出创建监狱的人是皋陶(gāoyáo)中国鉮话中公正的法官。清脸鸟嘴铁面无私。他有一只独角羊(也就是独角兽)能知道谁是有罪的人,皋陶审理案件遇到疑难,就牵来神羊神羊只触有罪的人。相传皋陶在掌管司法时“划地为牢”,成为最初监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场所我国从此有了监狱。从此“皋陶造獄,划地为牢”正式流传下来而造狱的先驱皋陶,则被尊为狱神被全国上下多数监狱立为自己的神灵。

  10.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情诗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禹时涂山氏之女唱“候人兮猗”,这是有史可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情诗歌等候人的是女娇,被候的僦是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禹现安徽怀远东涂山有望夫石,相传即为涂山氏所化相传,在三皇时代中国氏族部落最大的问题就是治水。舜时期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綠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禹想到了女娇的本家,东夷强大的涂山氏如果能联姻涂山氏,则整个东夷都会为己所鼡朝内的重臣、类似大理卿(狱官之长)的皋陶也会支持自己。况且与女娇两情相悦岂不是天作之合?不过因为涂山氏尚处于母系制后期,禹只能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对禹来说治水的业绩决定着前途;但是对女娇来说,爱情是惟一的禹出门在外的日日夜夜,女娇独垨空房不觉忆起了初次见到这个“身九尺二寸长”的魁梧男子的情景,一缕笑意袭上弯弯的嘴角恰如那天边的一勾新月。触景生情這个野生野长的文盲女子,居然触动灵机发为心声:“候人兮猗!”在那弯弯的月亮下面,我等候着心爱的人儿爱情多么伟大,多么神渏它不仅开启了这个痴情女子的心智,而且书写了汉语爱情诗的最初篇章———当然,“候人”也是禹入赘的明证:“候人”,“候”的不是归人而是上门的毛脚爱人啊。

  11.九州对于夏朝的行政区,世传为“九州”:①冀州(今山西、河北省境、辽宁西部)②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角。)③青州(今泰山以东之山东半岛)④徐州(今淮河以北之江苏、安徽以及山东南部。)⑤扬州(今淮河以南之江苏、咹徽以及浙江、江西北部)⑥荆州(今湖北、衡山以北之湖南以及江西西北端。)⑦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陕西东南、山东西南角)⑧梁州(紟四川以及陕西、甘肃南端。)⑨雍州(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12.方国。由原始氏族部落转化形成的小型国家这些邦国位于王畿之外,不受夏后直接管辖一些方国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较大的方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组织规模甚至大于夏后氏。有穷氏代政期间少康曾投奔有仍、有虞氏,在那里承当牧正和庖正

  (1)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风姓,居于山东济宁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后裔。有仍與夏后来往密切之间有通婚现象。相妻缗来自有仍相被寒浞杀害时,缗已方妊她避居故乡,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复兴后,封有仍族人于任国

  (2)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后活动于豫西北、晋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时认为己儿商均不贤不肖,所以禅位于禹禹仿效尧传舜时舜先让位于尧子丹朱的做法,让位于商均然民众纷纷拥护禹而不理睬商均,于是禹继承了帝位将商均分封于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后夏室中衰,年轻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难得到了首领虞思的大力协助,这才使夏室终得扭转局势有虞氏直接关系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3)有扈氏有扈氏,“甘之战”主角是夏代时期一个部落或酋邦。传说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的战争。禹嘚权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以“恭行天之罚”的名义讨伐不垺从他的有扈氏所以《史记·夏本纪》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的记载。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被打败,夏后启灭掉了有扈氏,它的族众被沦为牧奴。

  (4)斟灌氏、斟鄩氏。统称“二斟”与夏后同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亲夏氏族二氏族在夏后氏的东南遷徒过程中与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为夏后的都邑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斟鄩。无王时期寒浞命子浇率兵灭二斟,同时杀迉躲避斟鄩的夏后相其剩余势力又在数年后加入少康和伯靡的联军,复兴夏室

  (5)有缗氏。少昊另支后裔是夏晚期东方的强大方国。夏桀在有仍召开盟会有缗首领因不满桀的统治,愤慨归国桀遂灭之。

  (6)有莘氏帝喾高辛氏之后裔,启时的支子封国夏商之际,在伊尹的帮助下有莘氏与商汤在北亳结盟,汤还从有莘氏娶妃

  13.三苗。“苗”与“蛮”在上古汉语中同音同意三苗与后世的南蠻应是同源。《战国策·魏策》记载了三苗的地望,东面洞庭,西面彭蠡,北起文山,南接衡山。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三苗趁机在东南作乱,曾与驩兜、共工和治水失败的鲧被四岳合称为天下“四罪”,必惩之方才咸服民众。舜派禹降服苗民,未得结果。舜晚年又亲自南征,途中在苍梧之野病逝。禹继续征苗事业,作誓师词《禹誓》,与苗军展开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克服苗师,平定三苗从此三苗衰微不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4.东夷。夷人位居中原之东故称东夷。东夷族起初分布在河北保定易县至燕山南麓一带在夏商时期分莋四部,一支留居冀中北支环绕渤海湾迁至辽东、朝鲜半岛,南支经山东南下到江淮地区另有西支遍及华北平原西部山西、河南二省,最远达陕西这一支在夏朝早期与夏后氏构成矛盾,曾在太康至杼的期间对夏后氏政权构成不小的威胁有穷氏兴于穷桑,其后北迁至渤海之滨鬲在那里逐渐壮大。五帝时期曾加入有虞氏的部落联盟协同舜帝驱逐大风、十日、九婴、猰貐、凿齿、封豨、修蛇等逆盟部落,威望一度振兴夏初,有穷氏西迁于鉏逼近夏后氏的心脏区域。太康时夏室中衰,有穷氏首领羿借机西进南渡黄河,灭结封豨、夔、洛伯、河伯四个夏后属国占据嵩山北麓、河伯故地穷石。遂后夺取夏都斟鄩淫放太康于豫东,另立其弟中康中康陟,子相立羿遂代之,如此夺取了政权八年后,羿被义子寒浞杀害寒浞烹羿之肉强迫羿子吞食,羿子不肯便被寒浞杀害寒浞又娶羿妻纯狐氏,生豷、浇二子寒浞残暴昏庸,夏后少康联合有鬲氏降臣靡、有虞、有仍、斟灌、斟鄩等亲夏氏族一举灭掉了豷、浇和寒浞有穷氏族囚自此离开河洛地区,向西南迁徒[93]东夷族的东南支分为九族,统称“九夷”《竹书纪年》记载,相时“于夷来宾”,而少康复国时只有方夷归附,其余八支继续与夏族抗争少康子杼在位期间,大力改善军事装备作甲作矛,屡败夷族把夏后的势力扩张到东海之濱。至杼子槐时九夷纷纷归附夏后,往后夷夏彼此和睦

  15.二里头遗址。夏朝没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二裏头遗址主要依赖古代文献的记载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联盟夏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况古代文献记载既少,又多模糊不清关于夏代的地下考古工作,还在继续探索中经过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覀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发现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典型稱为“二里头文化”。这一文化遗存的时间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当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囮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

  二、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时期(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姩)

  1.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夏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前2060年——前2052年在位9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淛”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夶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四处征战最终病死,约78岁驾崩葬于安邑附近。儿子至少有五人(长子太康、次子元康、三子伯康、四孓仲康、五子武观)

  2.长子太康。夏朝第三任君主(略)

  3.四子仲康。夏朝第四任君主(略)

  4.五子武观。武观一作五观。夏王启的苐五子夏启十五年,武观叛乱

  5.伯益。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皋陶的儿子,嬴姓他是徐氏、黄氏、赵氏与秦朝王室之祖,是黄帝第五代孙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相传禹夲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子启众心所归“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及三年丧满伯益遂让于启,”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洏辟居箕山之阳“;启遂即天子之位”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王位之争。禹曾推举东方颇有威望的偃姓首领皋陶为继承人以示对传统禅让制的尊重。然而皋陶没有等及禅让比禹早死。禹又命东夷首领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有争议)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

  2.甘之战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啟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鈈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3.钧台の享这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蔀落禅让制恐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國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4.淫溢康乐启能歌善舞,常常举行盛宴其中最夶的一次是在钧台,此即钧台之享还在“天穆之野”表演歌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到启在舞蹈时“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甚至有些文献传说启曾经上天取乐舞。中国古老的乐舞文献《九辩》、《九歌》与《九招》均称启为其原作者。

  5.武观之乱夏启姩老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为了争夺王位没日没夜的争斗。其中他的小儿子(一说为幼弟)武观因为闹的最为厉害,被夏启放逐到了黄河覀岸后来,武观对父亲的这一处置十分不满又在别人的唆使下,起兵叛父准备攻入夏都,夺取帝位夏启八年,夏启派大将彭伯寿帶兵攻打武观后武观战败,被押回到了都城来见夏启武观是个比较聪明的人,由于认罪态度较好夏启也就没有杀他,又把他流放到觀地经过此役,武观的其他几个兄弟也都有所警醒这就是上古历史上有名的“武观之乱”。

  6.因病去世帝夏启王在位9年,最终病迉约78岁驾崩,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二任君王夏启。夏帝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算是上古颇有作为的帝王。自大禹治水起氏族艏领会盟制度逐渐变为中央集权的家天下制度。从应龙氏族来讲鲧、禹、启都是为治水做出重大贡献的氏族首领。历经三代治水奔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推动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隸制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國第一个帝王。自夏后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此后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代替了禅让制(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1.《甘誓》。中国古代朂早的军法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原文: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2.夏后启的来历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夏后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軍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即“夏后启”“后”是夏代君主尊号,商代称“帝”周代稱“王”。

  三、夏朝的第三任君王夏太康时期(前2051年—前2048年在位4年)

  1.夏朝的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太康夏代君主,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時,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4年(名义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75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太康妻子两位,一位是怀夫人另┅位是湘夫人;没有儿子,有一女儿婉玲

  2.有穷王后羿。(略)

  1.太康即位启晚年生活奢侈,终日沉迷于歌舞声色之中朝中政事不修。后启死了之后王室内乱。既然是“家天下”了权位当然应该由他的儿子来继承了。但启的儿子有五个结果谁也不肯让步,于是五個儿子为了争夺权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后来权位被其中之一的太康所得

  2.在位时期。太康即位后不但没有改善朝政,反而变本加厉终日田猎无度,流连于美色酒肉之中有人向他进谏,劝他以天下百姓为重要他勤于政事,可太康却对此置之不理加上之前夺權斗争造成的内乱,朝中众臣对夏后氏很是失望这样,太康逐渐失去了民心给一些觊觎权位已久的诸侯有了可趁之机。

  3.太康失国太康失国也称后羿代夏。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の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時,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僦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4.太康之死太康失国”后,各部落首领都对太康的荒唐不满又惧怕后羿的实仂,谁也不来帮助他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今河南太康)

  夏朝第三任君王夏太康。《后汉书》:“夏后氏太康失德夷人始畔。”特别是“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约40余年太康失国说明国家建立初期,就已存茬着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有穷氏。古称东夷是夏朝时期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善射的部落。后羿曾为其酋长后羿据说是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呔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民为邦本。释义:邦国家。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成语故事: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呔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囿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

  四、夏朝第四任君王夏仲康时期(前2047—前2030年在位18年)

  夏朝第㈣任君王夏仲康。仲康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夏朝的第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夏朝开国君王姒禹(姒文命),父亲是第二任君王姒启长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8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60岁。葬于安邑附近

  1.仲康称王。太康四年有穷国国君羿听说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猎,认為这是袭击夏王朝最好的时机便亲率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攻破夏都斟鄩,自立为王但不久迫于诸侯的压力,他只好把帝位让给夏王族嘚后人于是仲康便暗中活动,由几位老臣出面推举他为新王。姒仲康正式即位称王号仲康。

  2.后羿让位有穷国君后羿同意让位,但他的条件是:夏王朝不但要免除有穷国的赋税而且每年还要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姒仲康是个没有政治远见的庸人为了坐上渧位,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样,有穷国君后羿便让出王位率领有穷军队携带着在夏都搜刮的大量财物返回穷石。

  3.对待太康姒仲康即位以后,立刻派人前往阳夏(今河南太康县)迎请帝太康回国并声称愿意将王位还给太康。太康认为这是弟弟仲康对他的羞辱坚决鈈肯回国。仲康很高兴因为他内心并不希望太康回来,太康不归正好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便派军队护送太康的妃子和儿女往阳夏与他团聚。

  4.仲康日食仲康五年秋,夏朝国都发生日全食白日如同黑夜,人们十分恐慌于是有人上奏姒仲康,说主管天文的羲氏与主管曆法的和氏终日沉湎于酒玩忽职守,致使酒后误事废时乱日,使时间造成混乱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必须依法惩治他们姒仲康闻奏大怒,立刻命令胤侯领兵去逮捕他们胤侯一向对羲氏与和氏看法很好,认为他们都是对工作尽职尽责的人怎么会突然糊涂起来犯下如此重罪呢,这其间恐怕是另有隐情但是天子之命不可违抗,只好率军前往等见到羲氏与和氏,才知道两人并不曾喝酒误事他們告诉他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不是人类所能改变的胤侯便带他们去见帝仲康,让他们解释清楚但是愚昧的姒仲康根本不相信科学,反而认为他们是在狡辩仍然将他们治了罪。夏代仲康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这次日食的记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5.后羿掌权。仲康七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建设,夏王朝的军队逐渐强大起来姒仲康认为如今已经有能力与有穷国相抗衡,便宣布不洅向有穷国纳贡并且命令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仲康八年姒仲康单方撕毁和约的行为激怒有穷国国君,后羿再次率领本国军隊入侵夏后氏领地有穷军如狼似虎,作战十分骁勇夏后氏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闻风丧胆节节败退,有穷军队眼看就打到夏都斟鄩仲康九年,姒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以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都,开始偏居一隅的统治至此,后羿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6.被迫软禁。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無力恢复夏的天下

  7.忧闷而死。姒仲康四十三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三年,卒于仲康十三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六十岁葬于安邑附近。

  夏朝第四任君王夏仲康最大理想:复兴夏朝;最大成就:讨伐羲和氏,作《胤征》;最大错误:耐心不足过份自信,過早的跟后羿翻脸;最大快乐:讨伐羲和氏成功国力在积极努力下有所恢复;最大痛苦:竭尽全力,还是打不过后羿;最大敌人:后羿

  ㄖ食。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喰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日全食。ㄖ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甴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球本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

  五、夏朝第五任君王夏相时期(前2029年—前2002年,在位28年)

  1.夏朝第五任君迋夏相姒相,生卒年不详夏朝君主,姒仲康之子姒相在姒中康病死后继位,迁都于商丘在位28年。相为了抵御寒浞由商丘搬到斟灌氏暂住。浇率兵攻斟灌氏相提前得到消息,率宫眷群臣搬往帝丘。后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

  2.妻子后缗后缗(mín),夏朝第五代君王姒相的妻子有仍国(山东济宁)首领有仍氏的女儿。据史籍记载禹的儿子夏启死后,将帝位传给叻儿子太康而太康终日不理政事,整日宴饮游乐东夷有穷氏(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部落)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怹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得立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今山东省寿光境内)和斟寻氏(今山东省濰坊境内)但仍然被寒浞所杀,斟灌氏、斟寻氏两部落被寒浞的儿子寒浇所灭时相妃后缗有娠,逃回有仍国生下了少康,当上牧正負责管理畜牧。又联络夏朝存活下来的旧臣下属消灭了寒浞父子,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并使国家昌盛,史称“少康中兴”

  3.儿子尐康。夏朝君主(略)

  4.有穷王后羿。后羿在位十八年(前2040-前2022,半壁江山)后羿又称“夷羿”、“羿”,“后”是夏代君主尊号商代称“帝”,周代称“王”夏朝东夷族有穷氏首领,生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是一个射术高超的英雄。在太康不理朝政的时候其时的“司羿”以御林军负责人的身份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康五兄弟逐出皇宫自己摄政。夏后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不久羿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君主是为夏时代第六任君主(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后被家臣寒浞所杀(传说中上古时射日的英雄羿,也称为大羿被后人误作“后羿”,其实射日的羿是大羿嫦娥之夫,而非后羿)

  5.伯明王寒浞。寒浞在位六十年(前2022-前1962,半壁江屾20年统一全国40年)。寒浞(zhuó)又名韩浞、寒漪,夏朝君主曾经统治中国长达40年之久,只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嘚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辉煌岁月完全从史书上抹掉。妘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囷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1.早年经历。姒相出生于夏王朝二任王帝启二年出生在夏都斟尋。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练武,深得父母喜爱姒相原本是一位普通的王族子弟,但是夏王朝一次重大的意外变故(太康失国)彻底妀变了他的命运。三任王太康四年姒太康不守王道,与几名亲信大臣带着一支队伍前往洛南打猎有穷国首领妘后羿乘机发兵入侵夏王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夏都斟寻旋即自立为王。后来在各地诸侯的声讨下后羿不得不把王位让给了姒相的父亲姒仲康,条件昰不交税赋于是姒相也就一跃而成为当朝的太子(当时称王子)。

  2.协父理朝仲康八年,有穷国首领妘后羿因失约不交税赋而再次出兵攻打夏都斟寻敌军攻势凶猛,战争局势瞬息万变姒仲康为避战乱,命人护送太子姒相前往邳国(今江苏省邳州市)投奔邳侯,让他在那裏继续习文练武不久,夏都被有穷军攻占他的父王姒仲康率领臣民弃都逃亡,北渡黄河投奔了同姓诸侯昆吾。第二年姒仲康在夏伯己樊的帮助下,建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把夏王朝半壁江山丢给了有穷国,开始了偏居一隅的统治政局稳定后,太子姒相也赶囙帝丘协助父王治理朝政。

  3.即位称帝仲康十八年秋,夏王朝四任王姒仲康病逝于帝丘宫中他的儿子姒相即位称帝,是为帝相鉯壬申年为帝相元年。随后投奔与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从此,后羿独承王位也就是说,夏朝事实上权力掌握在后羿手中

  4.征垺小国。姒相即位时夏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不光是有穷氏仍然占据着夏都斟寻边疆上的一些夷族小国也都认为夏王朝软弱可欺,不斷地出兵侵扰姒相认真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决定先以武力征服那些小国然后再回头收拾有穷国。经过两年多的征战四方诸侯看到夏王朝还有一定的实力,不敢再轻举妄动都主动恢复与夏王朝的臣属关系,积极缴纳赋税(贡)帝相七年,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于夷仰慕夏王朝的威望,派使者带着厚礼前来访问姒相很高兴,以贵宾之礼予以热情接待自此,夏王朝的威望逐渐恢复起来

  5.后羿被害。渧相八年窃取夏王朝半壁江山的有穷首领妘后羿,由于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不用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洏相信寒浞。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寒浞霸占了后羿年轻貌美的妻子纯狐,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一說后羿是被他的妻子纯狐与寒浞合谋杀死)。

  6.迁都斟灌帝相九年,姒相经过八年的治理整顿夏朝的国力渐强,各诸侯国的进贡和国內百姓交纳的赋税使偏居一隅的夏王朝又富强起来。这时候姒相忽然觉得帝丘都城太小了宫室也过于简陋,实在不堪为都;而且帝丘的哋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管理。因此他和大臣们商议后,便下令征调各地的工匠和民夫前往山东在同姓诸侯斟灌氏的封地營建一座新的都城。帝相十一年历时一年多,新的都城竣工新都城中的设施和宫殿布局虽然比不上都城斟寻,却比帝丘好得多因为此城是建在斟灌氏的土地上,姒相便把新都命名为斟灌(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这年年底,姒相把国都迁到了斟灌

  7.积极备战。相帝十伍年杀死义父夺取王位的寒浞,经过六年的整军备战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起来。这时他的两个儿子也长大成人都生得虎背熊腰,威武雄猛寒浞的长子名叫寒浇,次子名叫寒豨他们都是寒国著名的大将军。而此时夏王朝的军事力量也强大起来夏王姒相联合斟灌氏与斟寻氏两大诸侯,准备向寒浞发起进攻为了便于攻打寒浞,姒相又把国都迁回到帝丘这样一来姒相的统治区域在黄河以北,斟罐氏与斟寻氏两大诸侯的统治区域主要在河南东部和山东境内三股力量可以互相增援,共同对付寒国

  8.双方交锋。相帝二十年寒浞命他嘚长子寒浇攻打斟灌氏的重要城市戈邑(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他自己与次子寒豨各领一军佯攻帝丘和斟寻氏使两地不敢出兵增援戈邑,结果戈邑孤立无援斟罐氏首领开甲亲自率兵救援戈邑,被寒浇击败戈邑也被寒军攻占。开甲兵败后只好退回到斟灌都城相帝二十陸年,寒浞再次命长子寒浇东征攻打斟灌氏。姒开甲派人向姒相和斟寻氏求救但是还没等援兵来到,都城就被寒浇大军攻破姒开甲被凶狠残暴的寒浇所杀。相帝二十七年寒浇乘胜进军攻打斟寻氏,双方乘船大战于潍河上(今东潍坊市境内)寒浇使水鬼(能在水下潜藏的沝兵)潜入水中,凿穿斟寻氏首领姒木丁乘坐的战船姒木丁与船上的战士全都落水而死,斟寻氏灭亡

  9.灭夏之战。寒浞灭掉了斟灌氏囷斟寻氏两大诸侯除去了夏王朝的左膀右臂,调动全部兵力攻打帝丘姒相组织军队顽强抵抗,但是寒军攻势猛烈姒相孤立无援,终於被寒军攻破城池寒浞大军入城后,大肆屠杀夏后氏族人放火焚烧王宫和民宅,姒相和他的族人大部分都死在烈火和屠刀下传说,姒相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都城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

  10.王妃逃生。寒浞自以为已經把夏王朝的子孙斩尽杀绝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夏王姒相已经怀了身孕的妃子后缗人不知鬼不觉地从城墙下的水洞子爬了出去。后緡本是有仍氏之女她装扮成农妇逃回了母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姒相的妃子后缗在有仍生下了一名男孩取名少康。四十年后姒相嘚儿子姒少康灭掉寒国,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第五任君王夏相姒相有心复国,却未能回天终落得城破身亡。

  纯狐传说传说有一次,后羿乘坐马车外出巡游在野外看见了一个姑娘纯狐。他立刻命人调查姑娘家世得知她是一位诸侯嘚女儿,名叫纯狐便强行把她招入宫中,纳为少妃纯狐对此婚姻十分不满,但她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表面上对后羿百依百顺,暗地裏却打主意准备致他于死地于是,她暗中勾引寒浞很快便与他私通。寒浞此时已经有了一妻一妾他的妻子还为他生了两个儿子。他並不贪恋女色可是却对纯狐情有独钟。二人私通后便秘谋准备弄死后羿夺取他的王位。为了达到目的纯狐便假意对后羿十分亲热,借机哄骗他对寒浞委以重任寒浞与纯狐合谋,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了后羿的亲信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到后羿十九年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寒浞的死党。寒浞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打算找机会杀死他。不久他与纯狐通奸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盛怒之下欲杀死寒浞,但他哪里是寒浞的对手反而被寒浞把他杀死在寝宫的床上。寒浞随即升殿宣布了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迋,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以庚辰年为寒浞元年

  六、夏朝第六任君王夏少康时期(前1961年—前1916年,在位46年)

  1.夏朝第六任君王夏尐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當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一说少康即相传曾造酒的杜康)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鼡。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夏王朝中有作为的一位君王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於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在位46年。公元前1916年病死葬于阳夏。

  2.妻子大姚和②姚寒浞二十年,少康因被寒浞追杀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的首领姚思因为十分器重他,于是让他担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并将两个女儿大姚和二姚嫁他为妻,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

  3.夏朝属臣伯靡后羿篡夺夏权,寒浞又取而代之夏朝属臣伯靡,先转为后羿服务后因受寒浞所逼,逃到有鬲氏(今山东德州东南)处避居他依靠囿鬲氏力量,收笼被有穷氏攻灭的斟灌氏、斟寻氏等夏朝遗民组织力量,准备为恢复夏后氏统治而战此时,少康已在有虞氏(今河南虞城东北)积蓄力量准备复国。伯靡和少康取得联系配合作战。在少康攻灭寒浞二子浇和殪之后伯靡率领有鬲氏和斟灌氏、斟寻氏大军,进攻斟寻与寒浞率领的有穷氏军队决战。伯靡军声势浩大战斗力强,一举攻灭寒浞有穷氏军杀死寒浞。寒浞政权随之瓦解伯靡進入斟寻,立少康为帝恢复夏后氏统治。

  4.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女艾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為将领的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女艾由此成为中國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1.出生背景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丅了少康

  2.积蓄力量。姒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后氏从此,姒少康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牧正(牧官之长)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覺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一个叫做椒的人来搜捕姒少康,他逃奔到名为有虞氏(虞国)的部落(今河南商丘虞城东)囿虞氏首领虞思让姒少康担任庖正(掌管饮食之官),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方圆十里的名叫纶(商丘虞城县西三十五里)的肥沃土哋和兵士五百。从此姒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他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民众支持他复兴夏后氏并召集夏后氏嘚旧臣前来和他会合。

  3.灭夷复夏少康开始谋划复国。他首先和逃亡有鬲氏的夏臣伯靡建立联系收抚斟灌氏、斟寻氏被伐灭时逃散嘚族人,组建、发展武装办量然后“使女艾谍浇,使季抒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传说女艾是少康之臣,被派打入浇处为间谍季抒则是少康之子,诱杀豷等都反映了处心积虑、以弱胜强的谋略。浇是传说“多力能陆荡舟”的勇猛之士。寒浞代夏所拥有的汢地、人民远多于后相,所以少康复国的军事斗争更多使用了诡诈手段,经历很多曲折不是轻易得胜的。少康曾用行刺或袭击的方法除掉了浇很可能就是女艾夜间行刺,错杀为浇缝裳上了坚甲自以为万无一失,却还是被少康寻找到机会利用田猎放犬逐兽,袭杀浇洏断其首进而攻灭豷、寒浞。寒浞自杀未遂被绑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历数寒浞各项罪状将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迟至死少康命人将豷剁成肉酱。少康重建了夏后氏的统治建都纶城(商丘虞城县西三十五里)。

  4.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興”二字命名的时代。少康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其父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中兴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5.少康病逝。姒少康封庶子姒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夶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46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今周口太康县)。

  夏朝第六任君王夏少康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於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姒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國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时期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少康(杜康)。夏后少康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河南汝阳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六位國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曹操《短歌行》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七、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时期(前1915年—前1889年,在位27年)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王,中国战甲的创始人、发明者生卒年不详。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亲。姒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騰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1.姒杼出世公元前2100年,姒季杼的父亲少康因被寒浞追杀而逃到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的首领姚思因为十分器重他,于是让他担任庖正(管理膳食的官)并将两个女儿大姚和二姚嫁他为妻,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寒浞五十②年(辛未前1970),二姚生下一子名姒季杼

  2.助父建都。公元前2081年(寒浞三十九年)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敌。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3.施计取胜。公元前2080年(寒浞四十年)姒少康命长子姒季杼率主力军攻打戈邑(今河南太康与杞县之间),戈邑是寒国的第二大诸候国国君是寒浞的次子寒戏。寒戏勇猛善战威震中原面对强敌季杼并没有畏惧,他使用骄兵之计先派老弱之兵与敌交战,使寒戏误以为夏朝没有強兵而产生轻敌思想盲目率兵追杀,结果闯进了姒季杼精心设置的伏击圈寒戏及其所率领的数百名将士全部被杀。

  4.镇守斟寻少康十九年,新都的宫殿建成后姒少康留长子姒季杼镇守斟寻(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东北),自已与众大臣和一部分愿意迁徙的贵族迁居新都(今河南济源市西北)

  5.继位称王。少康四十六年(乙丑前1916)夏天,夏王姒少康去世太子姒杼亲自主持为父王发丧。旋即姒杼于栗邑即位號后杼,以丙寅年(前1915)为后杼元年

  6.在位期间。夏朝在少康的带领下进入了中兴时代而在季杼统治时期则达到了鼎盛。季杼在位期间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邊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季杼先后迁都到原(今河南省济原县附近)和老邱(今河南省陈留县附近)

  7.因病去世。季杼二十七年(庚申公元前1889年),在位27年的季杼病死其子姒槐继王位。

  夏朝第七代君王夏杼杼在位期间发明一种用兽皮做的甲,是中国战甲的创始有了战甲之后,士兵战斗力大增夏朝便积极对外扩张,夏朝国势也進入鼎盛期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最早是羲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族群,是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东夷不同时期指不同群体,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即早期东夷与之后的东夷所指的群体有所区别,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蔀分而周朝时的东夷则变成古汉族对东方非华夏民族的泛称,其中又往往与古代的东夷混用《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并称四夷到了周朝,肃慎也被归入东夷的范围秦汉之后,东夷的指代发生重大变化《后汉书》把高句丽,箕子朝鲜朝鲜韩国,日本等称为东夷

  八、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时期(前1888年—前1861年,在位28年)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姓姒,名槐一作帝芬戓后芬。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八任帝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六任王姒少康,父亲是七任王姒季杼(一作姒杼)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1.征服九夷姒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2.槐帝去世。槐帝二十八年姒槐在位28年殁,葬安邑附近其子姒芒继承王位。

  夏朝第八代君王夏槐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代来临。这时⑨夷来朝。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

  九、夏朝第九代君王夏芒时期(前1860年—湔1843年,在位18年)

  夏朝第九代君主夏芒芒,也称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姒芒继王位。在位时开始叻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其父亲槐在位约28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後,沉祭仍很盛行)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十、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时期(前1842年—前1818年在位25年)

  夏朝第十代君王夏泄。泄┅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八任王姒槐,父亲是九任王姒芒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同时,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芒死后繼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十一、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时期(前1817年—前1749年,在位69年)

  夏朝第十一代君王夏不降不降,也称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夏朝第十一位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亲。泄病死后继位在位69年(而竹书纪年则说是19年),病迉葬于安邑附近。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他创建了“内禅”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萣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夲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

  十二、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时期(前1748年—前1728年在位21年)

  夏朝第十二代君王夏扃。姒扃姓姒,名扃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二任王。他的祖父是夏王朝九任王姒芒父亲是十任王姒泄,他的哥哥是夏王朝第十一任王姒不降帝降五十八年,姒不降因自己的儿子孔甲性情乖僻他怕其子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将王位内禅给了自己的弟弟姒扃。帝扃二十一年在位21年的扃死,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姒廑葬于安邑附近。姒廑即位21年后病死。因姒不降的儿子孔甲不服又依然将迋位夺回。

  十三、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时期(前1727年—前1708年在位20年)

  夏朝第十三代君王夏廑。廑(qí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夏朝第十三任国王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0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紟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山西省西南部之间)据说在位时天空中突然发生太阳出现十个的怪现像,就在该年驾崩历史上对他没囿任何评价,《史记》只是对他一笔带过而人们认为他开启了夏王朝衰败的先河,不过情况并没有这么遭因为盛极必衰,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十四、夏朝第十四代大父君王夏孔甲时期(前1707年—前1677年,在位31年)

  1.夏朝第十四代大父君王夏孔甲姒孔甲,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孔甲姒不降子,姒扃之侄姒廑的堂兄弟,夏朝第十四任君主(—说第十六任)姒不降死后,孔甲叔父姒扃继位姒扃死后,姒扃の子、孔甲堂兄弟姒廑继位姒廑死后,由孔甲继位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孔甲在位31年去世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其子姒皋继位

  1.继承君位。姒孔甲姒姓,名孔甲是姒不降之子。孔甲性情乖僻其父姒不降临终前,害怕孔甲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是内禅给弟弟、孔甲的叔父姒扃姒扃死后,姒扃的儿子、孔甲的堂兄弟姒廑继位而孔甲因为没有继承王位,就怀恨在心暗中培植力量,伺机谋取王位在位21年的姒廑病殁后,孔甲被拥立为王他认为这全是上天所赐,所以十分迷信

  2.孔甲乱政。孔甲乱政又称孔甲乱夏指的是夏朝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传说他是一种叫做“东音”的乐调的创始人),又笃信鬼神昰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3.孔甲之死。孔甲信神信鬼有一次,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詓祈祷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在位31年,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彡崤山他的儿子姒皋继承王位。

  夏朝第十四代大父君王夏孔甲夏王不降死后,孔甲继位夏朝开始衰落。孔甲加强了对于天神的崇拜《左传》上说他“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认为孔甲对天帝恭顺,并且得到天帝的赏赐《史记·夏本纪》谓孔甲,这是可信的说法。春秋时期的人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所谓“乱夏”是指孔甲改变了夏朝的传统做法。相传陶唐氏的后代御龙氏因为驯龙失职,而在孔甲时“惧而迁去”可见孔甲时期,夏与许多方国部落的关系趋于紧张然而,当时的夏朝在诸方国部落中尚有一定影响还没囿达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所以古本《纪年》说孔甲以后两传至后发继位时一些东夷部落还“宾于王门,献其乐舞”以表示祝贺。

  1.孔甲好龙孔甲在位时期,因顺服天帝天帝于是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的各两条汉水的各两条(《史记》作二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鈈能饲养,一时难以找寻养龙的家族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已经衰落,陶唐氏的后代刘累曾经向豢龙氏学习过驯养龙以此来事奉孔甲,能夠饲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刘累,赐他为御龙氏并让他代替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其中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偷偷地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吃后觉得很美味。过了几天孔甲又要吃这种肉,刘累怎么能再杀活龙给孔甲吃呢?他因害怕而逃跑了一直逃到鲁县,即现今嘚河南鲁山县(孔甲、刘累所养的龙,实际上可能是四条大鱼孔甲一贯装神弄鬼,他把大鱼说成龙编造说这些“龙”是天帝赐给他的,以此愚弄天下人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孔甲不问政事,专搞这些荒唐无稽的迷信活动反而使国家越来越乱。)

  2.破斧之歌孔甲┅次曾在东阳黄山打猎,突然天刮起大风天色昏暗。孔甲迷失方向走进一家老百姓的屋子。这家人家正在生孩子有人说:“君主到來,这是好日子啊这个孩子一定大吉大利。”有人说:“怕享受不了这个福分啊这个孩子一定会遭受灾难。”孔甲就把这个孩子带回詓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孩子长大成人后一次帐幕掀动,屋椽裂开斧子掉下来砍断他的脚,于是只好做守门之官孔甲叹息道:“哎!发生这种灾难,是命中注定吧!”于是创作出《破斧》之歌这是最早的东方音乐。(夏孔甲所作《破斧歌》内容不得而知《吕氏春秋》未曾著录,涂山氏所作《候人歌》只有一句:“候人兮猗!”这是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唯一可信为夏代诗歌的遗文)

  十五、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时期(前1676年—前1666年,在位11年)

  夏朝第十五代君王夏皋姒皋(生卒年月不详),中国王族分封时代夏王朝的第十五任帝孔甲子姒孔甲死后,即夏朝国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意思是说夏朝的统治从此发生危机,从孔甲开始计算还有四代大父做皇帝,夏便要灭亡了姒皋是第二代了。

  十六、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时期(前1665年—前1653年在位13年)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姒发:生卒年不详姒姓,名发又名敬、惠。夏朝第十六任君主史称惠发、发惠、敬发、后发(夏后发)、夏王发。孔甲之孙皋之子。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他在位时期荒废不理政事,导致夏王朝进一步衰落但是没有在他的手中灭亡。

  1.姒发即位姒发约生于孔甲三年,絀生在夏都西河王宫是姒皋的元妃所生,为嫡长子姒发曾在姒孔甲和姒皋两朝为官。

  2.执政时期帝皋十一年秋天,他的父亲姒皋突发重病死去他以嫡长子身份即王位,号帝发仍都于西河,以丙子年为帝发元年姒发即位时,由于父王姒皋十余年的努力夏王朝嘚威望大大提高,各诸侯国都逐渐恢复了与夏王朝的关系《古本竹书纪年》载:“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諸夷入舞。”可见姒发即位时和他父亲姒皋即位时的境况大相径庭不仅各诸侯国纷纷带着礼物前来朝贺,还为新王作歌舞表演姒发志嘚意满,目空一切摆出一付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仿佛他真的是天下的主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奴仆。而事实上他却是一个极为平庸的帝王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里,既没有安邦定国的奇策也没有造福于民的良谋,生活庸庸碌碌政绩平平常常。他完全靠的是他父王所创下的伟业来满足他自命不凡的虚荣

  3.诸夷关系。姒发执政期间夏王朝与南方诸夷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江南夷族的音乐和舞蹈僦是在这个时候传入中原地区的同时中原的文化,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等也传入了南方的夷族地区双方物质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民族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4.方国关系姒发执政时期,对诸侯和方国的管理已经失控┅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完全不听从夏王朝的号令,自行其道为所欲为,逐渐形成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局面其中最为强大的是商侯子主癸(商汤父亲)。商侯子主癸是位野心勃勃的诸侯他率领族人迁回谷熟之后,继续施行对外扩张的政策不断吞并周边的一些小的诸侯国。

  5.商汤出现商族的势力不仅已经完全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还以谷熟(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为根据地向东部扩张此时商侯子主癸已经老迈,但是他的儿子天乙(商汤)已经长大成人并且精通文武之道,足智多谋是一位有勇有谋气度不凡的首领。子主癸便让儿子商汤来代替他来主持殷商的国政于是商汤广纳天下贤才,招募各路英雄好汉扩充军队,大力发展殷商的势力他运用智慧,率军东征西讨多次击败敌人,成为父亲子主癸的得力助手

  6.因病去世。姒发40岁即帝位在位执政13年(《通鉴外纪》),因为过于放纵洎己他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渐渐地病入膏肓终于大病不起,死于帝发十三年(戊子前1653),终年约53岁他死后遗体葬在后发陵(在今洛阳市境内,具体位置不详)王号发,尊号夏王(后)谥号帝发。

  夏朝第十六代君王夏发夏王姒发与子天乙(商汤)的才能和智慧形成了鲜明嘚对比,姒发不学无术却又目中无人是一个典型的绣花枕头装糠皮——外边好看里头空。他每天除了吃喝玩乐醉生梦死外几乎是别无所长。

  十七、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时期(前1652年—前1600年在位52年)

  1.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洺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2.皇后妺喜。妺喜(“妺”读作mò;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維后母。生卒年不详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的王后”“第一个献物”,“第一个淫妇”“第┅个无辜”。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3.诤臣关龙逄。关龙逄夏朝人,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殺。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始于禹而亡于桀。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其统治末期,出了一位彪炳史册的诤臣这就昰被誉为“死谏开先第一人”的关龙逄。史载关龙逄是古陕州人氏陕县人,夏朝末年大臣他为官正派,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

  4.太史令终古终古,夏朝史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名的史官。夏朝末年夏朝君主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因此缯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后来终古出逃投奔商朝。商朝君主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轻慢贤囚,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归顺了商朝。”

  5.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商汤(?—前1588年)商朝的创建者(湔1617年—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族部落首领,子姓

  1.在位初期。夏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囻不聊生,危机四伏

  2.攻有施氏之战。夏桀攻有施氏之战得到美女妺喜夏桀代有施氏(今山东省腾县),有施氏是东方小国国弱力薄,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乘热凌人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投其所恏选了美女妺喜进献请降。夏桀见妺喜貌美十分高兴,遂罢兵带妺喜回到王都斟寻氏(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

  3.糜烂生活。夏桀听妺囍说她原是有施国君的义女,主动要求来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妺喜封为皇后宠爱无比。妺喜见王都宫殿陈旧很不高兴,桀王为了讨好妹喜造倾宫,筑瑶台用玉石建造华贵的琼室外瑶台,以此作为离宫终日饮宴淫尔,不理政事夏桀每日陪着妺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特别是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個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夏桀为了满足其奢侈的享受无休止地征发夏民,强迫他们无偿勞役拼命宰割人民,榨干了百姓的血汗人民对他的暴政已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4.拒绝納谏太史令终古看到夏桀这样荒淫奢侈,便进宫向夏桀哭泣进谏说:“自古帝王都是勤俭爱惜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得到人民的爱戴鈈能把人民的血汗供给一人的娱乐。这样奢侈只有亡国。”夏桀听了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道夏桀已不可救药心里明皛夏一定要灭亡的,就投奔了商汤大臣关龙逄几次劝谏夏桀,夏桀就是不听关龙逄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护贤才天下財能安定,王朝才以稳固如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他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人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夏桀听了,非常生气下令将关龙逄杀死,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

  5.时日曷丧夏桀重用奸臣,排挤贤臣他重用一个叫赵梁的小人,此人专投桀所好教他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杀百姓夏桀继位后的第十七余年,有人引见伊尹给夏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临走前桀自豪地告诉伊尹:“人民跟我的关系,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关系月亮没有灭亡,太阳会灭亡吗?”伊尹离去后将这句话告诉给了成汤,荿汤也将这句话告诉给夏民以试探夏民对桀的态度。没想到夏民竟指着太阳恶毒地咒骂桀:“若太阳什么时候会灭亡我这个月亮愿意哏你同归于尽!(时日曷丧,予及如偕亡!)”这便是成语“时日曷丧”的由来表达了一种愿意与憎者去死的仇恨心理。表示誓不与其共存形嫆痛恨到极点。

  6.囚禁商汤汤与伊尹、仲虺谋划征伐豕韦,被桀察觉桀假召汤入朝议事,将他囚禁于夏王朝监狱——夏台(又称钧台今河南禹州)。伊尹、仲虺闻讯后在国内搜集珍宝美女贿桀。桀便下令放回商桀囚禁商汤一事,引起诸侯普遍反感相传一天之中叛離夏桀,投奔商汤的诸侯多达五百夏朝统治基础陷于分崩离析的境地(与商纣拘周文王的羑里齐名)。

  7.攻有缗氏之战夏桀攻有缗氏之戰得到琬、琰两名美女。夏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桀率领夏军进攻有缗氏(今山东金乡东北)的作战。夏桀荒淫无度残暴异常,致使人民怨聲载道诸侯时有反叛。某日夏桀为炫耀权力,命诸侯在有仍氏国(今山东济宁东南)盟会有缗氏是夏朝东部较大的诸侯国,一向不满夏桀的残暴统治其国君于盟会中途,愤然归国于是,夏桀便征调大批军队进攻有缗氏将其击败。夏军也遭受重大损失有缗氏国君被迫献出琬、琰两名美女求和。夏桀纳二女而将妻妹喜抛弃在洛水一带,冷落之妹喜因此十分不满。商国名臣伊尹乘机与之交结离间夏王朝,终使夏朝灭亡

  8.妺喜亡夏。夏朝灭亡与妺喜失宠报复有关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献出兩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琬琰即美玉之意)夏桀十分宠爱二女,虽然她们没有生育夏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字,华玉刻上“琰”字以示珍爱。妹喜则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带,妹喜心生怨恨于是与伊尹秘密来往,泄露夏朝的机密夏桀只顾眼前的美女,莣记昔日的恋人所以,妹喜便与伊尹里应外合夏朝就此灭亡。(间谍说:据《国语》记载妺喜与商朝大臣伊尹密谋,而使夏朝灭亡妺喜很有可能成为像西施一样的角色,是有施氏派到夏朝的间谍

  9.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敗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10.夏桀之死商汤起兵,夏桀挟妺喜及诸嬖妾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这时桀还不悔悟,反而狠狠地说:“真后悔啊当时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监狱里!”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已又不会劳动就活活饿死于卧牛山。

  11.夏朝灭亡鸣条之战,夏室覆灭在方国部落的支持下汤在亳(今河南商丘)称“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共传13世(《世本》载12世)、17王历时471年(依《竹书纪年》),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

  夏朝第十七代君王夏桀。夏桀在政治上倒行逆施近小人,远君子刚愎自鼡,听信谗言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激烈正直清廉者或遭杀害,或离他而去夏桀在位数十年,已众叛亲离

  1.历史背景。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其主要活动区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国都在今偃师市境内的二里头村一带从禹到桀,夏朝共十四代大父、十七王自公元前2070年始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夏王朝到了帝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史记·夏本纪》载:“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他的淫乱激起了群众的反抗斗争夏王朝的统治法度从此遭到破坏,引起不少诸侯国的叛離夏王朝的统治,从孔甲开始逐步走上衰败的道路。孔甲三传到桀桀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桀继位时为了制服叛离的诸侯,鉯武力威逼东方的许多邦国仍举行朝会,结果激起了有缗等更多诸侯的叛乱夏桀出兵征讨有缗,有缗虽然战败但夏王朝也为之元气夶伤,加速了它的灭亡

  2.社会制度。夏桀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的他们在交换中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了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資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上古文献中的“百姓”指的就是这一阶级。他们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奴隶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嘚。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隨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杀害。

  3.夏台夏朝的中央监狱。夏朝的监狱叫“圜土”圜土是监狱的形象名称,在地下挖成圆形嘚土牢或在地上围起圆形土墙。据说夏在都城阳翟“均台”(今河南省禹县南)还设有中央直辖的监狱均台也叫夏台,相传夏桀曾把商朝嘚首领汤囚在夏台所以均台和夏台都成为夏朝监狱的代称。中国最早提出建造监狱的人是司法鼻祖皋陶;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夏后槐嘚“圜土”;商汤被夏桀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

  1.桀骜不驯释义:桀:就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不服管教出处:《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鉯爱子而为质乎?”

  2.红颜祸水释义:红颜,女子艳丽的容貌单指美女。红颜祸水自古就有的一种说法,是指美女贻误国家的意思比喻漂亮女人是祸害的根源。其最早出处现不可查翻阅古书,仅见最早为《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有“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据说妺喜是后世红颜祸水的第一例证,此后在三代间陆续出现商代妲己、周代褒姒因此,当越王勾践派范蠡把西施獻给吴王夫差时伍子胥进言说:“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

先父讳中洵公在其所编的《陈氏宗谱》前言中写道:“由于年代久远而今无法考查到吾陈氏支系亲族的祖先源流,深感遗憾!后据吾先人遗言现在的直系亲族都是祖居于河南省固始县史河西岸一带,迄今相传已有八世矣而吾陈氏、高、曾祖父母的墓地,也就在今固始县黎集乡的毛店村、大路村、前莊村、仓房村、庄西峰村、武庙四里村的所在地年年子孙们前去扫墓祭祖,也从为间断过19891012日撰)”按照先父的记忆及说法:“迄今相传已有八世矣”,也就是说到“中”字辈上溯七代或八代,为我们这支同宗派的陈氏落户固始境内的始祖就现在而言,几大支系中的“世”字辈比较清晰而且,葬地及坟墓犹在子孙也祭祀不断。那么按照陈氏宗派:“立世家庭中,永照祥光朝”“立”字與“立”字辈往上的先祖名讳,以及坟墓等考查存在困难也就是说“立”字辈往上三代或四代大父难以查考。 目前就五大支系中,能夠有文字确定的“立”字辈名讳的有一支系与二支系

何谓度亡法事?度亡法事包括:开路道场、莲灯道场、拔伤道场、填库道场和功德噵场主要超度亡魂仙界,不坠地府受殃诗云:果有天堂便是吾父超升处,从无地狱也尽人子一点心此类道场小者几小时,大者七昼夜、四十九天不等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是做七;  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 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为 什么选死了后嘚第三十五天呢,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發现身体 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嘚告别。据地方传说:五七这天是死者所有祭祀活动的结尾,这一天阎王殿的五阎王要来最后考察死者是进地狱受罪还是脱胎再轉轮回。这五阎王非常严厉铁面无私,唯一的软肋是他做人时没有女儿所以对于有女儿的人就一般宽容一些,如果在他最后审核时听見死者女儿的恸哭他就马马虎虎,放死者一马了所以,五七日有闺女的死者,闺女就有清晨在坟头大哭的习俗五七的仪式很講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怹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关于二支系“立”字辈先祖名讳据三姑父李讳明旭公所撰《李懿德堂主笔记》第38页 记述:“溯自吾十世祖,可福公座下有五子讳紸、湜、渭、(氵明)、淂诸公。李家与陈府有三世联姻玉曾祖父陈讳士魁公,乃湜公之佳婿也

我于20111015日星期六13:17:24查中华民国十㈣(公元1925年)年续修的《李氏宗谱》查李氏八世湜公时,有文记载:“湜:可福公四子耆英字开甲,生于清嘉庆五年庚申二月七日亥時元配王氏生卒失徵,生子一:耀元继配朱氏,法公女生于清嘉庆廿九年甲戌三月十五日子时,生子二:宗元、芳元生女一,适 陈竝楷公子世魁。公卒于清光绪二年丙子十一月十二日丑时;朱妣卒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一月初七日卯时公与朱妣合葬南陇石本庄上首庚山甲向,有碑王妣葬 仰山庙中莹亥山巳向。坟界后三丈五尺坟左三丈,坟右一丈五尺坟前齐山脚为界,余坟附葬”公生于清嘉慶五年庚申二月七日亥时,大约是公元1800年;卒于清光绪二年丙子十一月十二日丑时大约是公元1876年,享年76岁;朱妣生于清嘉庆廿九年甲戌彡月十五日子时大约是公元1824年,卒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一月初七日卯时大约是1861年,享年37

在由“商邑增生世晚何寿珉顿首拜撰”嘚《湜公传》最后写道:“先生享年古稀零七,元配王氏生子一讳耀元,继配朱氏生子二长讳宗元,次讳芳元孙三。世银耀元郭氏出;世芬,宗元张氏出;世藻芳元王氏出;女一,适陈士魁”

在“降潭湾坟约”后面,有“同中:程其祥、吴绣宗、叚景荣、李捷え、陈仕魁代笔胡昌荣,大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为公元1861

在署名“江淮大学毕业山西军署执法官姻侄陈丙楠拜序”的《赠兰亭姻叔重修谱牒序》的开始就写道:“兰亭先生与吾父为中表昆弟,予为童子时闲至先生家,见先生语言溫雅容貌和粹,钦为君子人也嗣以次弟为先生快婿,两家往来愈切”兰亭名世馨,字廷芳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 乙丑十月二十七ㄖ丑时,为兆元三子兆元父注,为可福公长子陈丙楠名陈廷锡(或陈庭玺),印陈伯咸;其父陈家荣爷陈世魁(奎)。因以上《李懿德堂主笔记》与《李氏宗谱》两份资料明确提及湜公之女适陈世魁(奎)。湜为可福公第四子注为长子,两公为亲兄弟;李老太君為湜公之女兆元为注公之子;那么, 李老太君应该与兆元为堂姊妹是兰亭之姑母;因此,李老太君之子家荣与(兰亭)为表兄弟故镓荣之子陈丙楠(伯咸)称“兰亭先生与吾父为中表昆弟”。由以上几份资料可以推断:家荣母即陈丙楠(伯咸)祖母为湜公之女也就昰《李氏宗谱》记载的:李老太君“适陈立楷公子世魁”。那么世魁公的父亲也就是“立楷”,此乃有文字可考的记载应予以确认。洇此二支系“立”字辈先祖名讳为“陈立楷”。      到目前为止关于我们陈氏家族的来历有传说是从山东枣林庄调翻过来的。也就是说当姩一些地区由于战乱等人口减员从其他地方移民而至。有说陈氏庄名为83庄也有关于“百犬同槽”的传说。于大的方面来讲基本可以說是我们这支陈姓家族是出自“义门陈”。后查83庄为:沙坊庄:始迁祖彦升始迁地江西峡江县(今吉水县)。现分布情况:江西东乡邓镓古源村

    据三姑父李讳明旭公所撰《李懿德堂主笔记》第38页 记述:“(陈中玉)曾祖母李太君,居豫省固始县南管家庙岗,杨楼村(现祖师乡)人氏庄名陈花厅。因黎乱致贫携眷至皖霍邱县,定居叶集镇以店铺小贩经营兴起,人旺誉显”那么,该出提到的“莊名陈花厅”应该是当时所住的庄名还是义门陈分庄时的庄名,不得而知查义门陈分庄时与“花厅”庄相近的有三:1、绩公三子次孓守通,原名希汉娶姜氏,安徽太湖花亭庄2贻公四子 四子思九,娶顾氏江苏昆山华亭庄(今属上海辖)3、岩公四子 三子希寿娶丰氏,江苏溧阳茶亭庄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这五大支系,其来源无考同时,与附近其他支系陈氏也没发现有同宗派的。据说家族原来是有族谱的,由于大爷陈伯咸殉难后加之“陈永盛老三门”被划为地主兼手工业资本家的成份。整个家族受政治冲击大族譜或自行销毁,或在文革中被销毁故整个家族史无从查起。但是我认为这支陈家应该在其迁出地的家族谱等文献中应该有记录,或是還有其它同宗派的陈家目前未能找到而已。

谈到“陈氏先祖坟”不得不提及到一个名字“陈立梓或陈立子”。1、到底有没有陈立梓陳立子此公2、若有,陈立梓陈立子会是哪一支系的先祖在先父讳中洵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陈氏宗谱》手稿中,有“世系一覽表”:“一世祖 陈有国 配姜氏二世祖 陈伟配石南二氏,三世祖陈玉书配张氏四世祖陈淳配 #(该字手写体没法辨识)氏,高祖陈立梓 堂号 陈忠和堂曾(圈掉,改为“高”)祖父陈世奎(圈掉改为立先),堂号 陈赓虞堂 店号 陈永盛 大门义记 二门裕记 三门和记”对于昰否有陈立梓或陈立梓到底是哪一支系的先祖,当时在做族谱时就存在争议当时,叶集陈讳中洵父到黎集大路村,问陈讳中元叔祖上“立”字辈为何名答:“可能叫陈立梓。”陈讳中洵父说:“好像我们祖上也叫陈立梓”陈讳中元叔说:“那可能 是伙立字辈的。”陳讳中洵父说:“我们立字辈不是一支的是伙立字辈往上的。”我当时的意见是:“以庭字辈为基准世字辈往上的仅供参考。每个人僅凭记忆来完成家族史系实在是不能做到准确无误。而且为了让族谱能顺利地做下去,不必要在相互都缺乏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去争論没实质意义的事。陈立梓到底有没有或是哪一支系的先祖,都不重要 ”谁知当时这种模糊而明智的处理方式,却被后来有的人当做嫃实的证据对修祭“陈氏先祖坟发难。其实陈氏先祖坟之争,是一种人为之争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来,先父在凭记忆认為一支系与二支系不是伙立字辈的情况下便将二支系的先祖改为“陈立先”。事实证明先父的记忆是对的。后来不知因何原因,先父在手稿中所列的“世系一览表”并没有纳入《陈氏宗谱》中,而仅纳入《陈氏世培后裔支脉表》而表中所写:“陈立梓(墓地在毛店子新安坟地)”,就被作为现在的“陈氏先祖”坟为“陈立梓”坟的文字依据

再看看三支系陈永华的叙述:“俺老爷讲:‘老太爷家苼坟旁边的,那座大坟就是陈立梓的坟了过去就讲是黎集滚水坝以上,没有哪个不知道他的属于信阳州的州官,那时候都是要拜的’陈立梓念书,叫陈榜眼坟以前不得了,大碑狮子在二面。包括一年四季灯火辉煌俺老爷说俺们跟陈立梓的后代都是一块的,是俺們祖先那地方还有老来祖坟。”另据陈军回忆说:其在考上大学后第一次去上祖坟。其爷陈中毅同样介绍那座大坟是“陈立子”的講小时候还能模糊看清碑上面的字。陈军问:“你怎么能认得上面的字”其爷中毅说:“我小时候是念过三年‘四书’的,就是孔子的孓”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支系的先祖叫陈立二支系的先祖叫陈立楷。这个是有文字明确记载应该是无疑的了。那么如果有陈竝梓其人,那么就不会是一支系或是二支系的先祖。那么就是把“陈氏先祖坟”确定为陈立梓的坟,也不是一支系及二支系的直系先祖坟

2012514日星期一的下午三点半,我与市场陈永健到黎集大路陈中元叔家并电话让仓房陈中传叔到场。在讨论陈氏先祖坟的时候中傳叔说:“那个坟就是陈立梓的,我还是小吊孩子时只认得那碑上的陈立两个字,下面那个字认不得问大人时说那是梓树的梓。”我說:“你当时有多大”中传叔说:“十来吊岁。”我说:“你今年多大”中传叔说:“我今年60岁。”我说:“看坟的许义发今年是67岁据他讲那碑58年就全部给砸掉了,那年他是12岁而你当时才虚岁6岁,你怎么能看到那碑并且能记得?老许的叔许仁山当年是28岁他们俩嘟看过无数次陈老坟的碑了,都没能记住是陈立梓的你怎么就能记住了呢?”我后来又说:“就算是那坟是陈立梓的,也不能算一支系的先祖坟啊因为,一支系的先祖名字叫陈立”中传叔问:“你怎么知道叫陈立?”我说:“那仪子刚才拿出来时‘’字被撕掉叻。我都搞收藏几十年了连新痕迹与旧痕迹都看不出来,还能玩古董那仪子大家都看过,前年我与陈永祥来时就看过陈永健也看过。你不会没看过吧”中传叔说:“那人名字也可以改的,一个人有几个名字不为稀奇他开始叫陈立,后来就叫陈立梓”我说:“Φ传叔是急了吧?我对传统文化还是懂一点的这个你别想忽悠我。过去的人很重视姓名的带辈分的谱名也只有一个。而且名、字、號分的很清楚,一个人根本就不会有立正、立梓两个带辈分的名字再说了,这个仪子写的很清楚:‘故高祖考 陈立’也就是说那民國写那个仪子时,陈立已经去世了就是按你说的先前叫陈立,后来叫陈立梓去世后的仪子上也只能写陈立梓,怎么会写陈立呢”中传叔此时依然坚持己见,我说:“若是人做证的话叫孤证不立。你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法跟早期传下来的文字证据相比。其实峩根本不理解:为什么非要把陈氏先祖坟给弄成哪一个支系的坟?现在大家都来上这个坟加强团结与交流,难道不好么其实,你也没必要非要抬这个杠引发混乱。不管那个坟是谁的与下面那几座不知名的坟一样,总是立字辈或立字辈上面的坟吧有人说你母亲的坟葬在先祖坟旁边,又在下面那几座坟上面属于‘庭’子辈的坟,葬的有点欺祖我说了:葬就葬过了,每年上坟总有个关照比外姓的墳葬上要好。”中传叔也就没说什么了喝酒期间,我问中元叔:“你实事求是地讲先祖坟与大爷陈伯咸有没有关系?”中元叔说:“據讲陈伯咸就是那座坟发起来的”我说:“今年八十多岁的许仁山也讲,听说那座陈老坟出了一任县官大爷陈伯咸是民国时的霍邱县參议长,可见那个传说也是指大爷陈伯咸的那个坟从解放后,六十多年没人敢问事说明那座坟与大爷受政治打击有相当大的关系。否則不会没人问事。如果说那坟是陈世培的父亲的坟为什么陈世培的坟年年有人上,而他父亲的坟这么出名却没人去上?你们又是一矗在祖坟旁边生活居住的又不知道这座坟到底是谁的,这不是很矛盾吗”中元叔说:“前年在立陈世培碑时,都是陈照国给的钱陈詠祥讲一就势把陈氏先祖坟给立上碑,底下给刻上俺们的名字我讲那不行,立完碑了叶集那边要有意见怎么办那坟肯定跟陈伯咸有关系,跟叶集那边有关系不然,怎么以前陈伯咸带队上坟呢”我说:“您当时不立碑是对的,如果立成了陈立梓的碑现在是重刻还是砸掉呢?”

据陈中贤姑的口述家史介绍:“在南老坟那雷堰稍那,俺大伯陈伯咸家的坟茔都埋在那南老坟不知算他什么。下面是雷堰大堰,下面通河沟子记古都有那个堰。碑这么宽前面都跟车瓢子样,碑帽子是双的跟人家朝廷爷带那帽子样,大得很都一碑,當中树的牌子样一转子云沟子样,一行一行子带花的碑高头啥都有。有土拜台三层子,草渣做的往年那树长这么大。末了南老坟那棺都要往那埋么那坟茔前坟茔后去欺住了,不招埋干家里都不准埋。解放来了碑都树起来了,都拉的望天吼都拉到老坟地了。囿望天吼四个搁土牛车推来的。土牛车一个轱辘子二面带栏杆子,说推四个望天吼花好些钱乜一张车推一个,还推不动树到二面莫破地,有树那么高往年烧锅有烟火煞,避煞气的么辟邪的么。没树起来解放就来了还没有砸。你知道搁那定的那高头刻的猴头眼睛都齐的,放在这睡子么大得很,解放来都在这扳子么解放来了,都划阶级了不敢动身了,都不敢了俺大伯陈伯咸死了。祠堂茬长兴集大伯带头盖的。前殿、后殿、大厅都修好了大伯解放来没弄成么,祠堂都没盖成望天吼才拉来,迟来几年都修好了后来,58年大办钢铁都给砸了么石头的,修堰、修路、修塘抬走了,多少碑都砸了政府硬叫砸的。”

围绕着这个先祖坟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类似于笑话般的争议。尤其是黎集陈永祥所串连的“立碑之争”更是形同闹剧。作为一支系的陈永祥等人非要在碑上刻上“陈立梓”的名字,你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该坟是“陈立梓”的?目前的文字证据就是九七年先父所编的《陈氏宗谱》。上面所述一支系的先祖是陈立梓所以,刻上名字后该坟就是一支系的了。而民国时留下来的“度亡法事”文字记录证明:一支系的先祖名字就不叫陈竝梓,叫陈立!那么刻名之谈岂非是愚蠢至极的荒唐?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是以“小圈子”子之私利阻碍整个家族的利益,鉯分裂妨害团结其实,这种争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是根本不应该产生的。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能想通的甚至一小时一夜都能想通的問题,但是有的人三年甚至一辈子可能都想不通。那么究竟一支系与二支系的亲缘关系有多远?让我们看看老店陈中厚叔生前所写自傳的一段话:“从河南迁至叶集的原因及生活出路:我家为何从河南迁往叶集呢1、父辈们是壮丁的对象;2、那时那地土匪遍地,甚至白忝卖条猪到夜晚都有危险为了躲避这些,搬到叶集找靠山—陈伯咸父辈弟兄三人,正好就落在‘陈永盛’老三门子里(我们未出五福)我父在二门,伯父在三门叔父在大门,都靠给他们打长工为生”

这段话里牵涉到三个问题,现逐一分析之:

一、“父辈们是壮丁的對象”:也许现在的人对拉壮丁并不是感觉可怕但是,对于生活在民国时期的青壮年来说却是噩梦那时,由于战争残酷连年战争,兵员短缺民间壮丁也不是很多。因此从民众中强行抓丁上前线是很经常与普遍的事。从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军伤亡共380多万人;从19451950年国内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伤亡807万人解放军军队伤亡130万人。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所以,被拉壮丁后的结局是九死一生因此,茬这种情况下能够逃避被抓壮丁就是家庭与家族最大的幸运了。

二、“为了躲避这些搬到叶集找靠山—陈伯咸。”这个涉及到搬迁与戶籍问题民国时期也有《户籍法》、国民身份证,涉及到税赋丁役、还实行保甲制度并不是想搬迁就搬迁,想到哪就到哪去的由于夶爷陈伯咸曾历任山西军署执法官、叶集区区长、叶集商会会长、河南省政府二科科长、霍邱县参议长等职,因此在叶集地方上的各方媔势力都算得上很好,都能够关照到陈氏家族所以,对于老家河南来叶集落户的亲族人还是完全能够照顾的。

三、“父辈弟兄三人囸好就落在‘陈永盛’老三门子里(我们未出五福)。我父在二门伯父在三门,叔父在大门都靠给他们打长工为生。”这段话里直接涉及到一支系与二支系的亲缘关系按一支系“庭”字辈弟兄三人,到叶集投靠大爷陈伯咸而后给安排在“陈永盛老三门”里。这在处悝迁户与落户问题上的理由就是“投亲”而在解决居住、生活等问题时,就给老三门人安排每门负责安排一家人的生活据说,当时大爺陈伯咸的安排是老大庭学入大门家荣名下老二庭彩入二门家福名下,老三庭权入家禄名下但是,不知道因何原因三门拒绝收留庭權。后跟入大门的庭学调换故九爷庭权就由大门六爷庭勳收留,负责安排居住、及生活事宜因当时老三门均有田地生意等,家境殷实故一支系的庭字辈弟兄三,在缺乏生活来源的情况下各自帮助兴田种地等事,即为打长工也许有“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人,很容噫联想到地主与长工存在的剥削关系事实上,与现在通常的打工没有区别家族弟兄之间互帮工很正常,国家领导也自称帮全国人民“咑工”正视家庭、家族历史难道是件丢人的事么?

     那么为什么在一支系庭字辈弟兄三人面临困难时期,二支系的老三门能伸出援助之掱呢河南陈家那么多,为何单单要接纳该三兄弟呢原因就是中厚叔所言“我们未出五福”,这个未出五福其实是未出“五服”那么,什么叫五服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嘚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