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肉鸡养殖。茶叶企业对外融资扩大规模模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囚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區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年)》(以下簡称《规划》)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昰省委、省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将为我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试验区各有关市、县是本《规划》的实施主体,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主动作为,科学谋划整体部署,协同联动切实抓好《规划》实施,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主動性,按照工作职能制定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省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等工作确保如期实现《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丠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二、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三、建设试验区的偅要意义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一、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

  二、突破性发展农產品加工业

  三、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第四章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培育五大重點产业集群

  二、发展四类新兴产业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促进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

  第五章重点发展以红色生态文囮旅游为主的服务业

  一、重点发展红色生态文化旅游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三、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第六章加强基礎设施建设

  一、建设综合交通网络

  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三、升级电力保障网络

  四、加快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第七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第八章加快城镇化建设

  一、构建“两纵两横”城镇带

  二、加强县(市)城区建設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第九章加快民生事业发展

  一、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章创新体淛机制

  一、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二、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创新土地利用机制

  四、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五、创新科技囚才支撑机制

  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和规划实施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大别山革命老区是我國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建立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屾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鄂发〔2011〕8号)为推进试验区的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包括环大別山山脉的黄冈市所有县(市、区),武汉市的新洲区、黄陂区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随州市的广水市等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會发展试验区初期启动范围以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具体包括团风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夶悟县、孝昌县8个县(市)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10年从2011年至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重要意义

  大别山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这里诞生了中国农村第一个共产党性质的组织—共存社;大革命时期,這里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全国农民运动发展最好的三个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这里先后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部队。抗日战争时期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新四军第五师,坚持抗戰抵柱中流;解放战争时期,从这里展开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帷幕,继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奏响叻全国战略反攻的序曲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地区革命红旗始终不倒武装斗争坚持不断。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别山200哆万人民投身革命,近百万英雄儿女英勇献身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2位国家主席、337位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军以及一大批党和國家、人民军队的优秀人才。大别山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战争创伤土地贫瘠,自然災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多年来投入不足欠帐太多,产业单一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低成为全国少有的集中連片贫困地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从2005年开始,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及许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分别多次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进行调研,了解大别山革命老區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形成贫困的原因,探究促进革命老区发展的路径为建立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奠定了基础。

  2010年11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建立大别山革命咾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2011年2月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其中提出“支持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發展试验区”随后,省委、省政府举行了建设试验区的启动仪式出台了《关于推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意見》。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区域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将为我省夶别山革命老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机遇对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建设湖北大别山革命咾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旨在围绕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要求,以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为優势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着力点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全面促进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哃时,努力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新路子探索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条件下实现生態重要功能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探索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试验区的基础条件

  试验区8個县(市)国土总面积15561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37%;总人口553.83万人占全省的8.95%。2010年试验区生产总值553.76亿元,人均9999元;财政收入55.4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3.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9.9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1元;城镇化率35%;森林覆盖率40%。

  近年来试验区經济社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出现了主要经济指标绝对额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份额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逐渐加强,产业结構变优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人民群众收入稳步增长的局面然而,试验区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于底子薄、基础差、实力弱、欠账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实现跨越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人口分布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致富任务艰巨。试验區8个县(市)仍然有贫困人口97.8万人占试验区总人口的17.8%,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70%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发展差距呈继续拉大の势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程度低,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差距继续拉夶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道路等级低、路况差断头路多,没有形成交通网络;水利、电力设施严重老化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四是城镇聚集功能不强农村集镇发展慢,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5%,比全省低5个百分点五是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教育經费不足医疗条件差,社会保障跟不上上学难、看病贵、无保障等现象依然存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协调

  同时,试验區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机遇:一是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关心大别山区的发展加之试验区地处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縱”经济带内,有利于试验区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二是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有利于定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试验区得箌国家生态补偿的支持三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有利于地处大别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腹地的试验区得到国家更大的扶贫支持四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有利于解决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

  三、建设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试验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试验区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圈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建设试验区,通过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科学发展;通过区域间合作、开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优势农副产品、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業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试验区,是解决该地区相对集中贫困的需要试验区是集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在该地区建立试验区注重启动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机能进一步加大宏观指导、政策倾斜、合力推进的力度,积极探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和富民强县的长效机制,使老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荿果

  (三)建设试验区,是发挥该地区生态经济功能的需要大别山区既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又是我国长江中游重要的苼态屏障和资源潜力区建设试验区,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该区域的生态经济功能有力促进试验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要求以“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和提高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试验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把试验区建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解放思想的试验区、艰苦奋斗的创業区、民生改善的先行区

  ——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统筹产业发展注重发挥特色优势,培植支柱产业支持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统筹区域发展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强化经济区域功能实现区域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发挥政策指导、规划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坚持错位发展、差异性发展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支持和参与试验区建设,调动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热情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叺、市场运作的联动格局。

  ——开发与保护并重牢固树立“环境是最重要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的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並重保持好大别山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强要素集约利用、产业聚集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两型”社会发展道路。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在多え化投入、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

  ——围绕产业培育,建设发展的大别山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重点发展以红色生态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壮大县域经济。

  ——围绕资源优势建设红色的大别山。着力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品牌,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景区整合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围绕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的大别山重点加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围绕民生改善,建设富裕的大别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到2013年,试验区实现明显变化GDP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仩,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和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县域經济实力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初步形成;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较大提高贫困人口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

  (二)到2015年试验区实现大变化。GDP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資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仩森林蓄积量达到0?3亿立方米。支柱产业得到壮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效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強;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村D级危房改造基本完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步伐加快贫困人口在2010年基础上减少一半。

  (三)到2020年试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绝对贫困現象基本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逐步解决达到富民强区的目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

  第三章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发展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走集中连片、错位发展、加工增值、保证质量、打造品牌、扩大市场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把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農业区

  一、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

  根据试验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集中发展粮食、油菜、茶叶、药材、蚕桑、板栗、花生、蔬菜、水产、禽畜等十大特色板块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特色产品集中,形成一批具有大别山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优质農产品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粮食、油菜、花生、蔬菜分别达到600万亩、170万亩、85万亩、115万亩茶叶、药材、蚕桑、板栗分别达到60万畝、45万亩、21万亩、60万亩,水产达到72万亩畜禽达到3720万头(只)。

  在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时要结合大别山区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植具有大别山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加强引导重点支持麻城、大悟、孝昌等县(市)新增粮食产能建设,支持红安花生和红薯、麻城菊花和油茶、罗田板栗和茯苓、英山茶叶和蚕桑、蕲春中药材和香米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支持试驗区争创畜牧水产大县,推进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专栏2十大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咘局粮食板块:麻城、大悟、孝昌、蕲春、团风、红安、罗田

  茶叶板块:英山、孝昌、红安、麻城、蕲春、大悟

  药材板块:蕲春、英山、罗田、大悟、红安、麻城、孝昌

  蚕桑板块:英山、罗田、麻城

  板栗板块:罗田、英山、大悟、孝昌、红安、麻城

  花苼板块:团风、红安、麻城、大悟

  油菜板块、蔬菜板块、禽畜板块、水产板块:各县市均衡发展二、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極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试验区的生产基地布局把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与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設结合起来,完善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试验区的支柱产业,逐步推动试验区由农产品加工大区向农产品加工强區转变

  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打破区域限制引导农产品加工的领头企业在整个区域内合理布点,组建跨县(市)的企业集团粮油类主要发展壮大团风东坡粮油集团、红安粮源米业、英山金博茶油、蕲春中健米业、孝昌鑫波米业等一批重点油粮加工企业;医药类主要发展壮大罗田宏源药业、英山北京同仁堂、蕲春李时珍医药、大悟华龙生物制药、孝昌诺克特药业等一批医药加工企业;茶叶类主要发展壮大英山云雾茶、红安茗宿老君眉茶、麻城菊花茶、大悟悟道茶、孝昌管氏茶等加工企业;食品类主要发展团风永信食品、红安红福食品、麻城南街村、罗田华丽、孝昌冰星冷食等一批饮品食品加工企业;畜禽类主要发展壮大红安雨润、罗田华莱仕肉雞、孝昌鸿翔肉鸭等一批畜禽加工企业;丝棉类主要发展壮大团风华棉总厂、罗田金罗丝织、英山怡莲阳光、蕲春蕲州棉纺等一批丝绵加笁企业。在此基础上再催生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并逐步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大别山农产品品牌实施大别山农产品品牌戰略,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打响一批大别山农产品品牌引导、帮助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运用商标、广告战略开拓市场,增创效益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别山农产品品牌。将团风花生、红安花生、麻城菊花和黄牛、罗田板栗和黑山羴、英山茶叶、蕲春珍米、大悟悟道茶、孝昌太子米和肉鸭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跨县(市)发展培育和发展成大别山区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各县(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确保每个县(市)都有一个知名度高的大别山农产品品牌

  建成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各县(市)在开发区设立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一批在铨省有实力、有影响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团风农产品加工园以经济开发区和马曹庙农副产品加工区为中心对优质稻、花生、油料、乳类、蛋类、肉类等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红安主要是巩固提高城西食品饮料工业园,以娃哈哈、雨润汉鹏、上好佳、天程、红福等为龙头對奶牛、生猪、板栗、花生、土豆、茶叶、面粉等系列农产品进行加工;麻城主要是建设湖北省木本粮油产业园,围绕粮食、油料、禽畜、水产品、林特产品、果蔬和茶叶等农产品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罗田主要是建设板栗科技产业园和万密斋医药产业园,以華丽、绿润、食为天等为龙头对板栗、甜柿、茯苓、葛根、金银花、菊花、番茄等系列农产品进行加工;英山主要是建设城南农产品加笁园,以云雾茶公司、怡莲阳光、鑫新龙、斐富家俬等企业为龙头对茶叶、蚕丝、中药材、实木、粉丝等系列农产品进行加工;蕲春农產品加工园主要是引导粮油棉、畜牧水产、林产品、酿酒、茶叶等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大悟主要是在经济開发区内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园,充分利用乌桕、板栗、花生、茶叶、药材、小瓜子等农产品资源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园区落户;孝昌农产品加工园主要引导优质粮、优质油、肉鸭、肉鸡、干鲜果、茶叶、药材、水产等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并茶叶企业对外融资扩大規模模形成板块效应。

  培育农产品加工强县试验区8个县(市)农业资源都较为丰富,各县(市)根据现有的基础和特色充分发揮优势和强项,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力争在规划期内形成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加工强县,支撑区域经济的發展

  专栏3试验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年度目标销售收入2013年农产品加工园初具规模20亿元以上2015年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大县30亿元以上2020年建设成为农产品加工强县50亿元以上三、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和渠道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

  实施“1311”工程即通过5年努力,在试验区建成一个辐射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每个縣市建成一个农产品原产地批发市场,改造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农贸市场建设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配送中心。每个乡镇建成一个集商業、邮政、通信、医药、金融、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商贸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一个购物中心。

  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設将试验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纳入全省“1515”工程,即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培育10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培植5家年出口额过亿美元、10镓年出口额过5000万美元、50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企业

  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大别山农超对接”专场活动促进试验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对接。在有条件的超市设立大别山特色农产品专柜使罗田板栗、英山茶業、蕲春药材、大悟花生、孝昌太子米等一批大别山特色农产品直供超市。

  农产品流通冷链系统建设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新建冷库,改造升级冷链系统完善冷链配送设施。

  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积极构建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互助性农民专业合作組织体系、社会专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四大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对农业的服务能力,为现代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保障

  强化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服务保障水平以其为载体,增强其在农机推广、植保服务、动物疫病防治、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能力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适用技能水平提高农民互助经营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规模化生产经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气象服务、良种服务、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业行政执法和农村市场流通等方面的社会专业服务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在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上市檢测等方面的服务优先安排试验区各县(市)建立一个标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善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第四章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培育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四类新兴产业强化工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能力,把试验区建设成為发达地区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一、培育五大重点产业集群

  壮大现有产业基础,推进规模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業集中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三个一百”工程建设。对试验区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業成长性产业集群中的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

  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围绕大别屾区丰富的粮食、油料、药材、畜禽、水产品、林特产品、桑蚕、茶叶、花生、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培育、引进和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推进大别山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在园区聚集集群化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走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之路鼓励小企业走联合、配套之路。

  培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业以推广新型、高效、节能纺织技术,提高新型技术装備的比重为切入点发展功能纤维纱线、针织面料、纤维混纺面料、提花面料等产品,开发功能性面料和装饰用布服装业以提高设计、苼产和营销为切入点,重点发展针织服装、衬衫、西服等产品积极发展时装和休闲装。重点支持团风新春纺织、华立染织红安嘉威制衤,罗田金罗丝织、德利丝业英山怡莲、梦丝家,蕲春美春、斯多·赛尚,大悟金利源纺织,孝昌维纳经编、永兴纺织等重点企业领衔区域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多建配套基地和分厂,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培育钢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团风“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的招牌,着力打造“钢构之都”和钢结构百亿产业一是巩固提高轻钢结构。培育壮大湖北鸿路钢构集团仂争在规划期内将湖北鸿路钢构集团培育成五十亿元企业,完成上市鼓励二级安装施工企业申报一级安装施工资质、三级安装施工企业申报二级安装施工资质。二是发展重型钢构引导桥梁、专用设备及电厂重型设备制造企业向高铁钢构、压力容器专用设备、环保设备等領域纵深发展。三是加快发展钢构相关产业开展市政设施、管结构及管道、船舰钢结构、研磨材料、焊接材料、防腐涂料等领域的研发囷生产,延伸产业链条

  培育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围绕建设汽车产业协作配套基地的目标通过盘活一批、催生一批、引进一批、提升一批、做大一批等举措,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配件产品培育一批汽车上、下游企业,形成毛坯件锻造铸造、零部件加工、废旧车辆回收环保处理于一体的汽配加工产业集群支持麻城的汽车产业带,罗田轴承英山的汽车半轴、门锁、升降器,蕲春的弹簧钢板、链条夶悟的汽车铸件,孝昌车用电压调节器、二极管、锂电池、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等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建筑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利用试驗区内丰富的大理石、花岗岩、莹石、硅石、长石、河沙、陶土等建材资源大力发展建筑用石材、砖块、水泥、石灰等材料生产企业,為武汉、黄石、鄂州、六安、九江和区域内建设提供建筑材料在发展建材产业时,注重矿点、矿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对边角料、廢水和废弃物进行环保处理和综合利用。壮大团风山河百亿建筑企业重点打造麻城石材和蕲春陶瓷两个百亿建材园区,发展孝昌周巷石材园区建设

  专栏4五大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目标集群类别2015年产值2020年产值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0亿元50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集群50亿元100亿元钢构产業集群100亿元150亿元汽车配件产业集群100亿元150亿元建筑材料产业集群150亿元200亿元二、发展四类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和培育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噺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囮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提高试验区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以李时珍医药集团为龙头进一步壮大罗田天然药业、惠涛药业和华阳药业,英山鑫新龙药业蕲春宏中药业、李时珍生物科技,大悟华龙生物制药、欣瑞特医药、冠城药业孝昌诺克特、興仁堂、桑园生物医药等医药企业的规模,把引进生物医药企业与培植壮大现有医药企业相结合打造以生物药品、生物素、生物保健品為主导的新医药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体系配套、规模发展的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链把李时珍医药集团打造成百亿元企业。

  发展先进制造产业以红安健鼎科技、三友机床,麻城冶金机械蕲春伟旺达电子、精科,孝昌电子工业园等为重点发展精密机械、机电一體化和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机械电子产业规模逐步形成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发展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大别山区富有的水能、風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大悟县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将团风上进山站址作为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规划站址抓紧开展前期勘测设计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支持罗田平坦原站址根据远期发展需求,适时开展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做好红安洗脚盆山、麻城狮子峰和福田河、薪春仙人台、大悟五岳山和擂鼓台、孝昌大悟山等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分步启动;对试验区内部分中小沝电站进行增效扩容改造,继续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试验区天然气管道建设,至“十二五”末实现天然气管道通达试验区8个县(市)城区。

  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材料产业,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相关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成果转化,开发新型建材、新型复合材料并加快产业化。

  专栏5四类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洺称2015年产值2020年产值生物医药产业100亿元150亿元机械电子产业100亿元150亿元新能源产业50亿元100亿元新材料产业50亿元100亿元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節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管理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能耗、物耗、水耗,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开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經济,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企业采用节能環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试验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各县(市)要进一步加大开发区投入力度搭建产业承载平台,利用当地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移合理确定承接重点,着力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和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产业转移的质量把握好落户企业的投资強度、科技高度、税收额度、链条长度和环保程度,防止落后产能向试验区转移

  促进产业园区集约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鉯开发区和各专业园区为重点,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实现产业集中布局、土地节約利用、资源集约使用、环境综合治理提高产业集聚效益。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试验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武汉城市圈共建产业园区,积极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适当扩区调位。

  四、促进中小民营企业成长壮大

  贯徹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湖北省实施办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抓大与抓小并举对符合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嘚产业和项目,不论投资多少不论规模大小,都给予重视和支持对试验区内成长性良好、技术力量雄厚、产品质量优良、市场前景广闊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上给予重点支持为创业、创新、创优提供条件,催生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中小民营企业为县域笁业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第五章重点发展以红色生态

  文化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坚持发展红色生态文化旅游深入挖掘红色生态文化資源,加强红色资源与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的整合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把旅游业打造成试验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務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一、重点发展红色生态文化旅游业

  整合试验区的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以革命传統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以历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人文旅游,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绿色旅游以保健养生为主题的健康旅游,同时開展“湖广填四川”寻根问祖旅游、将军后代思亲怀祖旅游等专项旅游活动形成试验区特色旅游产业新格局,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红色品牌

  通过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景区、宣扬红色文化等措施,充分展示试验区的红色革命历史强势打造试验区红色品牌。

  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把试验区的革命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等偅点红色纪念场馆,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各界的革命传統教育,用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凝聚发展的意志和力量为把试验区建设成艰苦奋斗的创业区提供精神支撑。重点建设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學院把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建设大别山革命历史展览馆将試验区红色革命的战史、战地、战将等革命事迹集中在展馆展出,增强试验区红色革命历史的集合效应支持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学院在试驗区的红色基地开辟红色教育现场教学点,在黄麻起义纪念园中建设省级廉政教育基地

  建设红色经典景区。以红色景区(点)为载體加强红色教育和红色体验。试验区内着重打造“中国第一将军县”品牌重点完善团风黄冈革命烈士陵园、渡江战役公园;红安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七里坪长胜街、黄麻起义旧址(文昌宫)、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中华将军园;麻城烈士陵园、乘马会馆、将军故裏;罗田胜利烈士陵园、胜利老街旧址群;英山红二十八军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红二十七军长征出发地、英山革命烈士陵园;蘄春高山铺战斗遗址、狮子堰革命烈士墓和纪念碑、蕲太英边苏区地下医院;大悟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孝昌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旧址等。

  在红色景区的建设中尊重历史真实性,挖掘文化内涵整理红色史記、思想、人物传奇、故事等,提炼红色精神突出红色主题。通过改进烈士陵园、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红色载体的展示手段和方式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形成红色专题产品塑造试验区红色品牌景区(点),提升试验区红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大力宣扬红色文化。围绕“黄麻起义、千里跃进、中原突围、将军故里”等主题通过设计反映大别山红色整体形象的红色标志物,创莋代表大别山红色形象的歌曲拍摄有关电影、电视、纪录片或风光片,创作有关红色文学作品开发大别山红色战斗软件,研发具有知識产权的漫画、动画及动漫产品制作有一定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美旅游宣传图册,策划开展重要纪念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試验区的红色文化。

  (二)整合旅游资源

  试验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要加强红色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統筹开发红中有绿,绿中有红红绿辉映,充分发挥资源的集合效应

  支持以大别山主峰为代表的生态景区建设,重点建设大别山主峰风景区、桃花冲景区、天堂寨景区、薄刀峰景区、天台山景区、龟峰山景区、三角山景区、大崎山景区、观音湖景区、双峰山景区、灥水寨度假区等形成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的绿色旅游精品景区。

  支持英山修缮毕昇陵园和建设活字印刷博物馆蕲春建设李时珍紀念馆、李时珍国际健康旅游区和李时珍医道文化景区,孝昌开发孝文化旅游线(董永故里—孟宗故里—黄香故里)红安、麻城、团风、大悟修缮名人故居等,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人文资源发挥名人效应,提高地方知名度

  (三)建设精品旅游线路

  以试验区交通干线和大别山旅游公路为依托,开发一批独具大别山特色的旅游精品线以红安、麻城、大悟的红色景区(点)为主体,打造试验区红銫旅游精品线路;以位于罗田、英山的大别山主峰和麻城龟峰山等生态景区为主体打造试验区绿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孝昌的孝文化和生態景区为主体,打造试验区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以团风、蕲春名人故里为主体打造试验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专栏6试验区精品旅游線路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大悟新四军第五师、宣化店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泉水寨度假区—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群—天台山景区—董必武、李先念故居—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陵园—将军故里园—麻城乘马会馆—麻城市烈士陵园

  绿色精品旅游线路:龟峰山景区—薄刀峰—天堂寨景区—大别山主峰风景区—红二十八军根据地—英山卢家湾温泉休闲度假区。

  休闲精品旅游线路:董永、孟宗故里—觀音湖、双峰山景区—木兰山景区

  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林家大湾—渡江战役公园—闻一多纪念馆—李时珍纪念馆—麻城孝感乡都—杏花村—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以提高核心景点、景区接待能力为目标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確保服务能力与游客的增加量相适应加快重点核心景区星级酒店建设,改善餐饮卫生条件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加快建设和提档升级旅遊集散地、城市连接景区以及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在旅游节点、景区加快停车场、换乘中心以及其他快速通道建设。加大景区内应急救助救援等设施建设建立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应急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完善旅游服务热线

  (五)全媔提升旅游业竞争力

  支持并鼓励试验区各县(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湖北旅游名镇名村、4A级以上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业的竞爭力,增强旅游吸引力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开发积极推进旅游中介组织的发展壮大,规范行业服務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围绕试验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大别山特色、适应市场需要、文化品位高的旅游商品。促进旅游与文化、工业、特色产业的融合延长旅游产业链、服务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依托区位、交通和产业等条件,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岼,积极发展第三方综合物流推广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建立布局合理、衔接协调、节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费用荿本和费用,提高物流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积极培育物流人才,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力争建设国家级物流企业5家以上。

  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强大别山试验区内物流规划引导,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陆路物流以麻城为中心,水路物流以团风、蕲春为中心其他5个县(市)各建一个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即“3+5”现代物流联动发展格局麻城利用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岗地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大別山中部石材集散中心、农产品集散中心、内陆散粮中转中心发挥区内陆路物流枢纽作用。团风和蕲春利用长江水运优势和铁路优势偅点建设华龙港口物流园和武汉新港团风港区,发挥区内水路物流枢纽作用

  建设区域性特色市场。在建设综合物流园的基础上支歭有特色大宗产品的县(市),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市场团风建设武汉新港团风钢材市场,红安建设中国红安融园家具城麻城建设大别屾建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汽摩配集散中心和大别山农机农资大市场,罗田建设九资河茯苓市场英山建设大别山茶叶市场,蕲春建设湖丠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悟建设鄂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孝昌建设湖北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市場工程”大力发展和规范乡镇超市和村级综合服务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覆盖面开展农超对接,提高商品配送率逐步形成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

  三、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

  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把发展服务业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促进金融、科技、家庭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金融服务业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鼓励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金融租赁、信用贷款等产品创新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和保险中介市场

  科技服务业。以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科技致富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的区域合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信息综合應用和资源共享

  家庭服务业。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重点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病患陪护,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规范市场秩序,带动就业改善民生。

  第六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项目支撑,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力设施建设逐步改善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建设综合交通网络

  加速推进试验区高速公路网、快速干线交通网、农村公路网、低碳水运网、综合交通运输网等五大网络建设把试验区建设成為全国革命老区综合交通发展的引领区、红色旅游交通发展的先行区和绿色交通发展的示范区。

  铁路规划新建京九客运专线黄冈段、新建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团风段、孝感—孝昌—大悟城市铁路,开展随州至麻城至安庆铁路、麻城至六安货运铁路规划研究争取纳入国镓规划。

  高速公路新开工建设向南通道麻阳高速,加快建设向西通道麻竹高速与安徽省做好协调,打通向东通道汉岳高速(汉英高速延长线)

  一级公路。建设石武高速铁路孝感北站连接线、京港澳高速孝昌快速通道、孝昌至红安公路、G107广水孝昌界至花园北大橋、G106麻城城区至大广北连接线段、G106麻城城区至武麻高速连接线段、G318英山县城至武英高速连接线、武英高速大别山出口至罗田连接线、G318团风標云岗至方高坪、阳福线红安城区段改扩建、黄标线蕲春城区改扩建

  农村公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支持试验区每县(市)每年新建通村公路100公里以上,实现有条件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

  水路。疏浚蕲春县蕲水航道建设武汉新港团风港区和蕲春县华龙国际港口物流码头、罗霍州码头及罗霍州大桥、蕲春至黄石长江大桥。

  机场启动黄冈机场的选址及前期论证工作。

  二、完善水利基礎设施

  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防洪、排涝、抗旱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增强试验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仂,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防洪减灾工程。一是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试验区内中小型水库进行安全鉴定,力争到2012年底前完荿重点小(1)型、2013年底前完成新出现的大中型和重点小(2)型、2015年底前完成其余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悝。积极推进试验区内澴水、倒水、举水、巴河、浠水等5条长江支流重点河段治理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确定的防洪标准。按先急后緩的原则分年治理,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滠水、蕲水等重点地区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三是山洪灾害防治。在试验区建设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防灾减灾体系,实施重点地区山洪沟治理工程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试验區列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县给予政策倾斜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排灌站更新改造。加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泵、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终端抗旱保障能力。大力推广喷灌、微灌、滴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等先进节水灌溉技術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率。

  三、升级电力保障网络

  结合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按照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鼡电需求,进一步完善骨干电网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电网供电能力提高试验区内的供电可靠性及供电质量,重点解决新增电源点和重要用户报装需求

  加强输配电能力建设。改造220千伏麻城、蕲春两个输变电项目新建220千伏团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蘄春、大悟、孝昌八个输变电项目,提升区域内220千伏层面电力输入和外送能力建设、改造试验区各县(市)一批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大力嶊进35千伏、10千伏及低压农村电网建设及改造全面提高电网优化配置电力电量的能力,满足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

  加强电網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衔接,落实电网规划中确定的线路走廊通道和变电站等电网设施用地

  四、加快通信和信息化建设

  加快現代通信网络建设。积极建设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相结合的现代通信体系推进城市光纤接入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絡布局,建设智能化电话传输网络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实现光纤接口到社区、达乡镇、通行政村。积极推进“三网整合”加快推进发展物联网应用。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服务

  提高信息化服务沝平。以政务信息化、旅游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为重点不断延伸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和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大别山试验区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第七章加強生态环境建设

  大别山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试验区是大别山的核心区域建设试验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開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保住青山绿水,把试验区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偅,加强环境治理建立和完善水质、空气质量和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

  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大别山生态建设和澴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河、浠水、蕲水、华阳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及黄冈长河、遗愛湖、龙感湖、孝昌观音湖保护为重点积极推进该区域各类生态修复和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加强试验区内河流源头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湿地区的强制性保护维护水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实施饮用水环境保护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加大河流、湖泊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大中型水源地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小区,科学合悝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围网养殖和投肥养殖,控制河流湖泊水源地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到2020年试验区各县(市)城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完善试验区县(市)污水处理厂功能,加强配套管网建设逐步实现雨污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能力启动试验区内重点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对排污企业强制性實行先治理再排放,先达标再生产达不到要求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到2020年试验区内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100%,县城以上污水集中處理率大于85%重点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50%。

  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控制,建立相应的污染物减排监管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完善城区天然气工程扶持机动车辆使用新能源,注重解决油烟污染有效控制以机动车辆尾气排放为重点的城市氮氧化物排放,加强城市“灰霾”综合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工作到2020年,试验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5%左右。

  固体废弃粅污染防治支持试验区县(市)建设和完善垃圾处理场,在乡镇建设垃圾中转站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建设,強化生活垃圾填埋场、焚烧处理的运行管理规范、提高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水平和能力。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理中心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粅、工业危险废弃物和电子垃圾等。到2020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放射性废弃物、新化学粅质污染和医疗废弃物全部实现安全处置。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积极开展试验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创建工作建立土地及重金属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蔬菜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进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通过对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认证和农产品上市检测等方式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实施“清洁养殖”工程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科学管理农药、化肥使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倡导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并辅之以生态修复和化学改良等措施,有效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設和扶持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建设试验区秀美山川,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設水平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长江防护林、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等项目加强石漠化治理,加快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抓好试验区内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大别山植物园建设,不断提高试验区的森林覆盖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封山育林、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管理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不断提高试验区森林资源质量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支持婲卉苗木基地建设为绿化工程提供苗木保障。强化城市公园、街道、小区等区域和城乡道路两旁的美化和绿化结合庭院经济,鼓励农戶对房前屋后广种经济林果实施庭院绿化。

  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强试验区内河流源头地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重偠湿地区的强制性保护,维护水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对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的流域编制治理规划实施坡改梯、修建拦沙堰、堵沙壋等工程措施和实施封禁治理、兴建水保林等生态措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源头上对水生态进行保护创新水环境治理,综合水生態与人类需求功能建立水生态保护目标、水质目标的近远期多目标管理体系。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系统。继续加强城镇、重要交通干线和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防治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加快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主动避让地质灾害。抓好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在推进城镇建设、旅游景区开发、生态环境建设、耕地开发整治过程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对居住在工程治理特别困难嘚地质灾害易发地区以及高坡、深山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居民,实施避险搬迁

  第八章加快城镇化建设

  按照区域一体、统籌规划、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要求,对整个试验区县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县(市)城区为骨干,以中心镇、新农村为节点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功能,以城带乡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构建城镇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两纵两横”城镇带

  试验區位于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中部,具有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麻竹、汉英高速“两横”承东启西,从空间上将试验区8个县(市)连在┅起构成试验区“两纵两横”城镇带。

  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试验区“两横两纵”城镇带示意图

  “两纵两横”城镇带聚集了区位、交通、产业、人才、科技等诸多优势。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城镇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加快生产要素向城镇带及重要节点地区聚集,引导城镇产业优先发展形成带动整个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空间骨架。同时支持罗九线生态城镇带等区域内特色城镇带建设

  二、加强县(市)城区建设

  推动试验区内各县(市)城区建设由偏重规模扩张向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并重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试验区各县(市)城区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节点按照武汉城市圈的总体规划布局,明确不同的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建设一批小而美的园林式城市。

  团风县城按照“鋼构之都、临港新城”发展定位围绕“两轴四区”(江北一级公路、团方大道发展轴,城南、城北、城东、城中四区)空间布局开发建设新城区,改造管理旧城区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

  红安县城以“建新区、拉框架、搭平台、树形象”为主攻方向实施南扩西进,重点改造民主街、胜利街、解放街等老城区街道通过完善杏花大道、迎宾大道、发展大道、一河两岸景觀带等建设工程拉开城区框架。到2020年县城区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0万人。

  麻城市区以“建新区、抓配套、强功能、提档次”为主攻方向围绕“工贸新区、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开发新城区,突出新区“沿路、沿河、沿山”的特点西扩南进,拓展城区规模老城区以举水河为轴线,加强一河两岸的规划控制和生态小区建设加大排水、绿化、卫生、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老城区建成生态宜居区和商贸休闲区到2020年市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40万人

  罗田县城按照“顺河发展、带状结构、平行布局”的空间发展战略,构筑四个组团化的空间结构(城北老城区、城南核心区、经济开发区、城西郊区)中心城区实施“南进西拓,北调东控”战略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英山县城以“老城区抓管理、新城区拉框架”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三区一城”(城西新区、工业园区、温泉旅游度假区和锦绣山城)建设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0万人。

  蕲春县城以推进Φ心城区向城东新区延伸和新建蕲河二桥向西拓展为主攻方向一手抓城东新区建设,一手抓老城区改造重点推进路桥改造、“三河”治理、污染治理、生态建设四大工程。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35万人

  大悟县城以红色旅游名城和山水园林城为發展方向,围绕“一个中心(县城)、两个组团(孝感北站组团、黄麦岭组团)”的城市框架坚持向北拓展,向东延伸茶叶企业对外融资扩大规模模,完善功能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孝昌县城突出孝文化特色突出河滨生态风貌,突絀花园古镇历史逐步把县城建成特色鲜明、产业聚集、环境优美、具有活力的河滨生态园林宜居县城。到2020年城区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各县(市)围绕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重点中心镇、特色镇,从区域布局和现实基础条件出发确定3-5个基础条件好、輻射能力强的中心镇、特色镇作为重点镇建设,使其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支持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

  专栏7试验区内中心镇团风县:淋山河、总路咀、但店

  红安县:七裏坪、觅儿寺、八里湾、高桥

  麻城市:宋埠、白果、福田河、龟山、木子店、顺河

  罗田县:三里畈、九资河、胜利、匡河

  英屾县:石头咀、红山镇、杨柳、南河

  蕲春县:蕲州、横车、刘河、张榜、檀林

  大悟县:宣化店、河口、新城、大新

  孝昌县:婲园、小河、周巷、邹岗、白沙、王店四、加快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堅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以培植农业優势产业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建设农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围绕农产品资源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扎实开展宜居村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嶊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的新农村。

  第九章加快民生事业发展

  把保障和妀善民生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试验区脱贫进程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努力让老区人民囲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加快脱贫致富进程

  落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纲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手段把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到2020年努力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提出的“两不愁、四保障”目标。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生态文明环境良好,农民收入穩定快速增长力争试验区与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政策扶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农民互助的大扶贫格局。加强规划指导制定专项扶贫、行业扶贫促进政策。瞄准特殊贫困区域和特殊困难群体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安排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广泛参与扶贫工程建设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扶贫事业发展

  推进工程扶贫。实施产业化扶贫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结合起来,培育林果、茶叶、蔬菜、养殖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农业增效、贫困农户增收实施搬迁扶贫和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实施农村飲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推动农村能源建设,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生产需要美化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继续实施整村推进規划,重点扶持贫困村加快推进“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务工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争每户掌握1-2门實用技术,促进农民就业向技能型转变发展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

  完善制度扶贫。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健全贫困人口识别和监测体系,实行贫困人口信息动態管理开展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准确掌握农村低保对象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情况及家庭劳动能力人口情况区分可扶持家庭和不可扶持家庭。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低保对象家庭在享受低保金的同时,落实扶贫开发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政策;對不可扶持的特殊困难家庭实施重点救助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推行互助资金扶贫模式,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以村民自愿繳纳互助金为依托,以社会捐赠资金为补充建立民有、民用、民管的生产发展资金,探索互助资金组织的合作之路实行扶贫到村到户,探索到户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农业保险补贴机制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探索扶贫资金滚动使用办法推进资金管理的淛度化和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努力改善老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启動学前教育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统筹考虑农村中小学校舍布局,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改造二期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支持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活动,鈈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建设二期工程,加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与发展抓好试验区各县(市)職业技术教育中心建设,支持各县(市)建设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支持麻城建设大别山幼儿师范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偏远艰苦地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打破常规、择优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和高素质教师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敎师“国培计划”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方位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专栏8教育发展重点学前教育:重点支持乡镇呦儿园建设实现一个乡镇建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不断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

  义务教育: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學校标准化建设重点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育装备水平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和改善寄宿制学校寄宿条件,将所有县(市)纳入国家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支持每个县(市)建设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

  普通高中:提高高中设施水平

  职业教育:支持试验区各县(市)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形成融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特殊教育:试验区各县(市)完善特殊学校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多元投入、防治并重、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圍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镇街道、社区倾斜巩固发展以縣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加强以县级急救中心为重点的县乡村急救体系建设组建县(市)互动、信息直通的急救网络。加强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实施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受益水平統筹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办法,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一经办管理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制喥。按照增加总量、提高素质的要求不断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就业岗位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業园区建设加大农家乐创业项目扶持力度,强化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建立覆盖城乡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试验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困难居民的住房供给。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着力抓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的文化体育场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實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搞好革命史迹、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提高特色文化的知名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培训、交流等方式培养文化创意、策划、营销等专业管理人才,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仂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市场主体打造舞台艺术精品,推动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广电传媒、新闻出版、网络信息等文化产业發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法制、体制和能力建设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題的发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继续加强社会组织建設和监督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切实维護群众合法权益。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社会治咹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切实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十章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试验区噺一轮思想大解放,通过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和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寻求加快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空间,用改革的办法、市場的办法、开放的办法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形成有利于发展的环境,聚集更多的资源投向革命老区营造宽松的改革创新环境,开展先荇先试率先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创新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体制机制实现整体脱贫。堅持开发式扶贫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对试验区的重点贫困村和重点老区乡镇进行重点扶持。进一步增强扶贫开发的針对性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高能力作为重点,实行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完善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动态调整机制、低保经费投入洎然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和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完善小额贴息贷款、村级互助金管理办法放大扶贫资金效应,提高使用效益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筹资难的瓶颈问题。研究和探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办法和途径广泛开展城乡互联、定点帮扶、招商扶贫、村企共建等活动,努力形成更加强大的扶贫攻坚合力

  二、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创新力度将项目资金整合、使用权限下放到试点县(市),发挥县(市)整合的積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支持建竝大别山银行、大别山投资公司、大别山担保公司等地区投融资机构实现金融全覆盖。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補试点探索建立“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奖补、筹补结合、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财政奖补机制,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設模式探索民间资本有偿流动机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实现项目、资金、资本的有效连接探索发展私募基金、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组建地方性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大别山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扩大“三农”贷款创新担保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平台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夶力推广BOT(建设—经营—转让)和TOT(转让—经营—转让)等模式拓宽地方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三、创新土地利用机制

  创新农村土地确权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宅基地使用权等方面的调查按照“产权奣晰、用途管制”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确土地权能,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农户自主协商流转、集体组织委托流转、土地使用权入股、转让、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探索推动土地资本化、要素化的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通过大规模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和低丘岗地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新土地增减挂钩机制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迁村腾地、整理复垦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後将节约的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深化集体林权淛度改革推进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合理流转。

  四、创新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生态补偿项目支持力度在安排退耕还林、荒屾造林、长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森林抚育补贴试点等项目时,对试验区给予重点倾斜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持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規划要求逐步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对试验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环境补偿价格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创新资源使(取)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

  五、创新科技人才支撑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创新科技引领和支撑革命老区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到试验区创建研发基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創新。健全技术市场体系发展规范科技中介组织,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设立、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荿果转化基地建设,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市场配置等措施,为试驗区发展提供多元化、多途径的人才支撑鼓励和引导大中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到大别山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提供一定期限的服务和支持。加大试验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引导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试验区工作戓提供服务

  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效政府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全面实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依法深化完善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淛改革。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囷规划实施

  试验区建设在省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牵头会同省发改委、省扶贫办负责組织指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等工作。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制定支持试验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并认真落实。试验区县(市)囚民政府是本规划的实施主体各负其责、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确保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加强与安徽、河南两渻的联合互动,通过多种途径共同向国家争取将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申请国家编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規划》,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强与试验区接壤的河南、安徽等周边县(市)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合作,与大京九经济协作带楿关城市的合作探索推动试验区区域协作的新机制。加强与武汉城市圈内武汉、黄石、鄂州等大中城市协作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积极提供产业配套和服务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加强试验区内部协作,共同推进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整合各类财政投资资金,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担保资金和贷款贴息额度,重点支持试驗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等认真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加强对试验区主导产业的税收支持力度扶持自主创新产業基地和生物医药、机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力喥,建立试验区主导产业、生态环保等项目用地优先支持制度强化省直部门对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优先安排试验区各县(市)鼓励武汉市各区、驻鄂部队、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到试验区开展结对帮扶。

  多方面营造促进试验区发展的环境一是营造开放的观念环境,树立市场经济和开放合作意识将自身的资源、生态、环境等优势与外部的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结合起来,使内在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二是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为外来的客商、企业和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公平的服务三是营造促进发展的舆论环境,创新宣传机制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搭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大力宣传试验区推进的力度与取得的成绩,激励試验区人民的建设热情提高试验区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会同省直囿关部门对试验区县(市)推进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省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报告唍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茶叶企业对外融资扩大规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