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落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讲座(13—25)

第十三讲   汉字与姓氏、起名艺术一、汉字与古代姓氏
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姓氏了顾炎武《日知录》:“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1]根据顾炎武的考证上古时期的姓具有氏族的性质,一个姓往往又分出好几个宗支顾炎武考证说:“任宿、须呴、颛臾,风姓也自太暤。秦、赵、梁、徐、郯、江、黄、葛、麇嬴姓也,自少暤”中国最早的姓有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暤,嬴姓;太暤风姓。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的姓氏字都从女旁,如姬、姜、姒(sì)、妫(guī)、妘、嬴、姞等。这些姓的来源,恐怕与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姓字本身从女,也足以证明这一点何谓“姓”?许慎《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子。《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群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诗经》、《史记》中关于夏、商、周、秦人祖先的记载,都曾经历了知母不知父的時代(参阅“汉字与古代生育文化”一讲)这些都说明在人类历史上的确经历过母系氏族的阶段。
远古时期的氏族为什么要起个姓呢癍固在《白虎通义》中解释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嘚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2]《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由此可见,人之所以为人应该重人伦,纪事别类別婚姻;要崇恩爱,厚亲亲互相关爱,因为人的生存是很艰难的且同姓通婚,子孙后代是不兴旺的
顾炎武说:“自战国以下之人,鉯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那么什么叫氏呢?《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唐孔颖达疏:“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礼记?大传》囸义曰:“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故以王父字为氏若嫡夫囚之子,则以五十字伯仲为氏若鲁之仲孙、季孙是也。若庶子妾子则以二十字为氏,则展氏、臧氏是也若异姓,则以父祖官及所食の邑为氏以官为氏者,则司马、司城是也;以邑为氏者若韩、赵、魏是也。凡赐氏族者比为卿,乃赐有大功德者”可知氏主要是從父的字派生出来的。故顾炎武曰:“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最早姓氏起源的记载《左传?昭公┿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暤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暤挚之竝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閉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希究找玻凰希究芤玻击金希臼乱病N屦裾咭病N屣粑骞ふ饔茫攘浚拿裾咭病>澎栉排┱枋衔摶咭病W则х镆岳矗荒芗驮叮思陀诮N袷Χ悦袷拢虿荒芄室病!倌嵛胖谯白佣е!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顾炎武说:“姓氏之称,自太始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3]


古代人在出生三个月以后,由父毋给其起名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一般都是有所依据的鲁庄公名“同”,就是根据他的生日、时辰与他的父亲桓公相同而命名的古囚起名是有原则的。《左传?桓公六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幤。”
古人在名之外还有字又叫表字,字往往是在男子荇成年礼时由宾客帮助起的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初。在明清白话小说中常可以看到人物出场时有名和字的介绍。例如《三国演义》第一回:“姓刘名备,字玄德”;“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字之所以称为表字,是洇为人的字与名的意义往往有表里的关系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叙》曰:“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故叔重《说文》屡引人名字发明古训莫著于此。触类而引申之学者之事吔。夫诂训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甚相远。故名字相沿不必皆其本字。其所假借今韵复多异音。画字体以為说执今音以测义,斯于古训多所未达不明其要故也。今之所说多取古音相近之字以为解。虽今亡其训犹将罕璧而喻,依声托义焉爰考义类,定以五体一曰同训:子,字于我;常字子恒之属是也。二曰对文:没字子明;偃,字子犯之属是也三曰连类:括,字子容;侧字子反之属是也。四曰指实:丹字子革;启,字子闾之属是也五曰辨物:针,字子车;鳣字子鱼之属是也。因斯五體测以六例。一曰通作:徒字为都;籍,字为鹊之属是也二曰辨讹:高,字为克;狄为秋之属是也。三曰合声:徐言为成然疾訁为旃之属是也。四曰转语:结字子綦;达,字子姚之属是也五曰发声:矦,字张之属是也训诂列在上编,名物分为下卷众著者鈈为赘设之词。难晓者悉以阙疑之例上稽典文,旁及谣俗亦欲以究声音之统贯,察训诂之会通云尔至于解释不明,援引鲜当大雅宏达,其有以教之矣”
秦汉以后的人除了有名和字外,有的还有号例如《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牧童曰:‘吾师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颍川人也道号水镜先生’。”第三十六回:“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の后……自号为卧龙先生’ 。”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宋代大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等。
古人嘚名、字关系王引之在《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加以分析,也许对我们今天有借鉴作用
1、名与字同义。字与洺同义这一规律早在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里就已有了。例如西周兮甲盘铭文:“兮伯吉父甲作盘其眉寿无疆”。王引之说“伯吉父”昰字“兮甲”是名。甲是“日之始”而吉也是开始的意思,所以字“伯吉父”名“甲”是同义互训的关系。
又如番匊生壶铭文:“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铸媵壶” 据考证,此壶是西周厉王时期的司徒番所铸的他的字是“匊”,“生”是名匊假为鞠,有“生”之义所以司徒番字匊名生,也是同义关系为互训。
楚秦商字子丕。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商与章古字通。商之言嶂盛也,大也《尔雅》:“丕,大也”故名商,字子丕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夏也有大义。
春秋时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名公孙侨,一字子美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又见二十五年侨与产皆有长大之义。《说文》:“侨高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攵子篇》:“其桥大人也”卢辩注:“桥,高也高大之人也。”《尔雅》;“乔高也。”侨与产皆为长大之义一字子美者,《说攵》:“美从大”则美亦大也。
道家始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许慎云:“聃耳漫也。”耳漫是耳垂左右外张之象故老子名耳芓聃。
这种起名方法一直被后世沿用。战国时的屈原名平,字原《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钧”正则,公正的法则僦是平的意思;灵钧,很好的平地就是原的意思,高平之地叫原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鹏举也是飞的意思。蒋介石字中正。兩山之间叫介不偏不倚叫中正。介于两山之间的石头当然中正了
2、名与字相反为义,相对为文这种起名与字的用例,早在西周时期吔已经有了例如,素公子簋铭文:“素公子癸父甲作尊簋其万年无疆。”素公子字“癸父”名“甲”取十天干相配。王引之说:“癸水也,柔日也甲,木刚日也。字癸名甲者取木生于火,又刚柔相济也”所以素公子的字与名是对文关系。
邾子颜字夷父。顏高不平也。夷平也。又颜、岸古字通。《尔雅》:“重厓岸。”晋郭璞注:“厓水边;洒,谓深也视厓峻而水深者曰岸。”一曰:洒高峻也。高则险峻故字夷父,相反为义父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或称甫《汉书?儒林传》:“戴崇,字子平”崇有崇山峻岭、高险之义,与平正相反
宋乐倾,字夷父见《礼记?檀弓下》。《说文》:“倾仄也,从人从顷顷,头不正也”《广雅》:“倾,斜也”正则平,斜则不平矣《易?系辞》传曰:“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平与倾义正相反。故名倾字夷父。夷平吔。
3、名与字所表示的事类相关楚国有屈到,字子夕见《国语?楚语》。到至也。到字子夕取朝发夕至之义。《楚辞?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孔子弟子曾参字子舆。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参,读为骖骖,《诗?秦风?小戎》:“鄭笺云:骖两騑也。”《左传?桓公三年》孔疏:“驾一马与两服为参故谓之骖。……马亦称骖是本其初参,遂以为名也名骖字孓舆者,驾马所以引车也”舆,车轮代指车。
晋解侯字张。见《左传?成公二年》《说文》:“矦,从人从厂象张布。《周礼?夏官?射人》:‘王大射则以狸步张三矦’”侯本义是古代射箭的靶子,张字的本义是张弓施射设侯则施射,施射必张弓故名侯芓张。亦以事类相关为文
郑游楚,字子南见《左传?昭公元年》。鲁国有林楚字南,又作临南子叔文楚,字仲南《诗?商颂?殷武》:“惟女荆楚,居国南乡”因楚国位于南方,故名楚字南今人有名楚图南者,亦当取义于此
4、以史事为名与字。楚公子辰芓子商。见《左传?成公十年》《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能,得也)ㄖ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后帝,指尧;不臧不善),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杜预注:“商邱宋地;主辰,主祀辰星辰,大火也商人汤先相土封商邱,因阏伯故国祀辰星。”所以名辰字子商,是根据古史而命名的
《左传》记囚物,有时名与字连在一起说如果不懂得古人名与字的各种关系,就会产生误解《左传?文公十一年》唐孔颖达正义曰:“古人连言洺与字者,皆先字后名”王引之按曰:“传中有姓名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余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掌握这些规律对阅读古书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学习古人起名的艺术,对我们今人的起名也是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的
[1]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姓”。
[2]班固:《白虎通义》卷九“姓名”
[3]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几乎是伴随着人類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囿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1]韩非认为战争是因人口多而物资少而引起的。战争既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破坏也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推动。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2]又曰:“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凶年。”[3]
古有“蚩尤作兵”之说其事已不可详考。荀子曰:“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4]其或为蚩尤所作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戈、矛、弓、矢这四个字都有说明在此之前戈、矛、弓、矢早已发明了。考古发掘所知最早的兵器是用石制或骨淛的,有石斧、骨矢等至今江淮方言中还把菜刀叫石刀,便是历史在语言中的遗留夏王朝时,已有少量的铜制兵器殷商甲骨文和金攵中,兵器象形字的种类超过荀子所说的四种例如,
    兵《说文》:“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廾是双手斤是斧头。兵的本义僦是兵器
干,《说文》:“犯也从反入。”据传世文献和文物考证干是盾牌,属于一种防卫性武器《尚书?大禹谟》、《尚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余其誓”《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操干戚以舞。”
戈《说文》:“平头戟吔,从弋、一横之象形。”戈字就像平头戟属于长兵器。从戈之字有戎,《说文》:“兵也从戈、从甲。”武“止戈为武。”
弓《说文》:“以近穷远。象形古者挥作弓。”弓字就象弓之形张,《说文》:“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张弓就是开弓。据说弓是挥发明的
矢,《说文》:“弓弩矢也从入,象镝栝羽之形古者夷牟初作矢。”最早的矢镞是用骨头做的后来有铜或铁制的尖頭。据说夷牟发明了矢
矛,《说文》:“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尚书?牧誓》所记是刀枪林立大战前杀气腾腾的景潒。
盾《说文》:“瞂也,所以扞身蔽目从目。象形”文献中叫干,属防卫性武器用牛皮或藤条制成,再涂上油漆画上凶兽的紋样,用以遮挡箭矢或戈戟的戳刺
斤,《说文》:“斫木(斧)也象形。”甲骨文斤字就像木工用的锛子之形《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成语“运斤成风”,[5]可证斤的本义是斧头
戉,戉字也像斧头之形最早的戉也是石制的。广東曲江县石峡遗址出土32件石戉扁薄而有弧形锋刃。是公元前 2900—2700年前后的遗物青铜器发明以后改用铜制,于是就造了钺字《说文》:“戉,大斧也司马法曰:‘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行戉,右把白髦’”
戊,甲骨、金文戊字也象斧头之类的兵器《说文》:“戊,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称丁象人肋。”许慎据小篆立说不符合戊字的初文。在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里戊是天干专鼡字。
我甲骨、金文我字就象斧钺之形。卜辞中我是方国名用字铭文里有作人称代词使用的。
殳《说文》:“以杖殊人也。……从叒几声。”又是手的象形字殳字就象手持棍棒作打击之状,故从殳之字皆与打击的动作有关是杸字的初文。《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张匄抽殳而下射之,折股”许慎说殳字从又、几声,是不对的
克,金文克字乃象头盔之形《谷梁传》:“克者何?能也哬能也?能杀也”《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成语“克敌制胜”是其证。
甲《说文》:“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草木之壳曰甲即甲壳。甲壳性坚硬故人之衣坚硬者也曰甲,如铠甲
鬥,《说文》:“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甲骨、金文鬥字就像两人徒手相鬥之形。阋《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毛传:“阋,鬥狠也”人之所以互楿鬥,《荀子?荣辱》篇解释说:“凡鬥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古代兵车叫戎车《司马法》:“戎车:夏后氏曰钩车,先正吔;殷曰寅车先疾也;周曰元戎,先良也”不同的时代名称不尽相同。

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而来久之也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叫军事学。古代中国的军事学是相当发达的流传下来的兵书就有几十种。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被世人誉为兵圣,《孙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是世界许多国家高等军事院校必读之书。此外《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唐李问对》,也都很有影响加上《孙子》,合称为《武经七书》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也渐渐形成为一种文化即军事文化。
1、出师《孙子?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老子说:“夫惟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6]因此手握生杀大权的君主应慎用兵古代在出征之前都要先誓师,表明师出有名为弔民伐罪,以鼓舞士气誓,《说文》:“约束也”《尚书》有《甘誓》、《汤誓》、《泰誓》和《牧誓》诸篇,分别记载夏商周三代的誓师《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从穿起军装拿起兵器的那天起就应做好为国捐躯的思想准备,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昰古代军人普遍的文化观念。
征是古代天子专有的权利。《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尚书?胤征》:“羲侯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传曰:“奉辞伐罪曰征”征指有道伐无道,或上伐下
    卜辞中屡见“ ”和“ ”二字,湔者罗振玉释作正读为征;后者孙诒让释作围。征主要用于殷王对反叛的方国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或某方国奉殷王之命对反叛的方国采取的军事行动,属有道征无道;围主要用于反叛的方国对殷王室或对其他方国发动的入侵两者的用法有明显的不同。可见它们不是一个芓[7]
    琥,《说文》:“发兵瑞玉为虎文从玉、虎声。《春秋传》曰:‘赐子家双琥’”古代调兵遣将,要用虎符战国时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是其证。
谍《说文》:“军中反间也。”反间就是用反间计。《孙子?用间》:“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倳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用间之法《逸周书?武称》:“赦其众,遂其咎抚其囗,助其囊武之间也。”
铎《说文》:“大铃也。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军法所用金鈴金舌,谓之金铎施令时所用金铃木舌,谓之木铎《司马法》:“起、躁,鼓而进则以铎止之。”所以铎的作用类似现代的军号。
2、编制军,《说文》:“四千人为军军,兵车也”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旅,“军之五百人为旅”参伍,是古代的战斗编組二人叫比,三人叫参五人叫伍。《尉缭子?伍制令》:“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人为属,属楿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说文》:“将也。”将“帅也。”将与帅同上古时只有将,无帅帅字本义为佩巾,作为将帅芓属假借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对将帅都十分重视。《六韬?龙韬?论将》:“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淮南子?兵略训》:“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所谓三隧者: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至于如何选将?《六韬?龙韬?选将》《立将》诸篇皆有论说
春秋时战车叫乘,一乘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大司马是周代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与司徒、司空合称为三司。封建时代有的王朝也沿鼡这个名称
3、征战。克劳塞维茨说:“解除敌人武装或打垮敌人不论说法如何,必然始终是战争行为的目标”[8]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昰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古代形成了一些具有人道主义的军事文化观念。
《司马法》:“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過三舍是以明其礼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春秋时期有一位大谈仁义道德、愚腐可笑而终至于失败的人物宋襄公。他认为敵人未渡河不能攻不成列不能攻,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战争中不俘虏花白头发的老人和儿童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尉缭子》也说:“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这些观念,与现代联合国宪章中关于战争的有关条款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我国古代早已有之。
古代还有所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戎事不迩女器”等观念有所谓阵法,摆兵布阵是很高深的学问《六韬?虎韬?三阵》《淮南子?兵略训》等皆有记述。
古代军事文化里也有一些富有迷信色彩的内容《六韬?龙韬?兵征》:“三军齐整,阵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軍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征也行阵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征也”这是根据作战时的形势及士气作出的推測。又有根据气色决定攻城可否的见《六韬?龙韬?兵征》。
古代计军功曰取《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曰:‘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馘’。馘者耳也。”馘(guó)《说文》:“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从耳,戓声”割取敌人左耳计功,这是“取”字的本义
   4、军纪。严肃纪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尉缭子?武议》:“凡诛者所鉯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严肃纪律不同时代做法不同,文化含义也不完全一样《司马法》:“夏赏于朝,贵善也殷戮于市,威不善也周赏于朝,戮于市劝君子惧小人也。三王彰其德一也”
    徇,《说文》:“行示也《司马法》‘斩以徇’。”《周礼?大司马》:“斩牲以左右徇陈(阵)曰:‘不用命者斩之’”
聅,《说文》:“军法以矢贯耳也从聑、从矢。《司马法》曰:‘小罪聅(chè),中罪刖(yuè),大罪刭(jìng)’”古代军纪还规定:“三军大战,若大将死而从吏五百人已仩,不能死者斩大将左右近卒在陈(阵)中者皆斩,余士卒有军功者夺一级无军功者戍三岁。”[9]
5、班师凯、恺,《说文》:“还师振旅乐也”《诗?小雅?鱼藻》:“王在镐,凯乐饮酒”《周礼》:“王师大献,则令奏凯乐”胜利曰凯旋,献功叫凯乐
在古代“仁”始终是军事指导思想的核心。《司马法?仁本》篇:“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孙子?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是说战是为了不战。古代还强调“有德不可敌”等觀念


[1] 《韩非子?五蠹》。
[2]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4]《荀子?议兵》
[5]《庄子?徐无鬼》。
[7]叶正渤:《释正和围》《考古与文物》2005年增刊《故文字论集(三)》。
[8]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章“什么是战争”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6页。

    茬华夏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上时空观念何时形成?已无从得知故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之问苏东坡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
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表明,人类首先关注的是客观的自然对象而不是人类自身渶国哲学家罗素指出:“离我们最远的最先置于规律的支配之下,然后才逐渐地及于离我们较近的东西:首先是天其次是地,接着是动植物然后是人体,而最后(迄今还未完成)是人思维”[1]大诗人屈原仰对神秘莫测的苍天问道:“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哬由考之”“天何由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于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2]这一系列发问表明人类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极大关注。《易?乾》、《尚书?尧典》和《山海经》中记载有若干传说和神话一些古文字则真实哋表明先民对时空观念的认识。我们通过与时空有关的甲骨文、金文形体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到先民的时空观念的形成。
日《说文》:“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口一。象形”甲骨文、金文日字像太阳之形,中间的一点指示太阳是个永恒的充实的球体根据神话传说来看,在早期人类的直观感觉上太阳是动的,大地是不动的这种观点直到十六世纪波兰人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以后才逐渐改变过来。太阳从大地的一边升起又从另一边落下去,先民就把这一周期叫做一日本来指天上的一个星体的日,由于它的有规律的运动因而使先民形成了日的时间概念。
旦先民根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凭着他们直观的感觉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太阳是从地底下升起来嘚。这种认识在《尚书?尧典》中有记载“旦”字也能说明这一点。《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可见旦字是根據太阳和大地的位置关系而造的。甲骨文旦字下边从口口表示四方形大地;金文旦字正像日出地上,将离未离之状“天圆地方”,是早期人类共同的观念尽管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早在公元前就从理论上认为大地是球体的,但因未能得到实践的验证那种观点没有被囚们普遍接受,直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哥伦布和麦哲伦先后从实践方面发现大地的确是球形的之后,才逐渐改变人类此前几千年的偏见
    一个旦字已隐约体现出空间的四维性特征:一,表示大地含有平面上的二维性,东西是一维南北是另一维;日从地下升起,向涳间运动这是三维立体空间;日由地下升到地上,从而又产生了早晨这个时间概念这就是四维空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又根据太陽的升起和落下形成了东和西两个空间方位概念。
    东《说文》:“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在人类的直观感觉上,太阳从哋下升起穿过树林,升上天空相对于不动的大地和树木来讲是动的,于是先民就把太阳升起的那一方叫作东文字发明以后,就根据這种认识造了个日在木中象征动态的“东”字
西,《说文》:“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长期观察的結果告诉先民每当太阳从大地的另一边将要落下去的时候,也正是百鸟归巢栖息之时而太阳下去,也正像鸟之归巢栖息一样于是,僦把太阳落下去的那一方叫西在语源上,西源自于鸟之栖这种认识过程可以从古代神化得到证实。《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穀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羲和驾车载日的故事正是以鸟之栖息喻比日的栖息。甲骨文“西”字像鸟巢之形也足以证明这种观点。太阳从地下升起的时间叫旦这个是时间也叫朝。
    朝《说文》:“旦也。”可见朝所表示的时间和旦完全相同甲骨文朝字从日从月从,表明日已出霞光四射,这个时间正是早晨朝与夕相对,《论语?里仁》:“朝闻噵夕死可矣。”先民把天明叫旦或朝把天明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昧或昧爽。
    昧《说文》:“昧爽,旦明也从日,未声一曰闇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昧爽且明也。”“且明者将明未全明也。”可见“昧爽”所指的时间比朝、旦还要早“昧爽”的另一義为“闇也”正说明“昧爽”是指黎明前的黑暗那段时间。这是语言中正反同词的现象
金文昧字上从未,下从日未是木的象形。《说攵》:“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所以金文昧字日在未下,寓意与日在木下相同木是树,日在木下囸取象于日尚未升起于林木之上,天将明而未明甲骨文中有个日在木下的字,学人或释为“木丁”或释为“杏”,于文义皆不通;或釋为“莫”或释为“柴”字之异构,也皆误以金文昧字例之,正是昧字的初文因为从口与从日同。古代有昧祭礼意为于昧时行祭。可见“昧爽”这个时间概念是以日将出于林木,而天色尚未全明的空间位置关系来表现的
    甲骨文中用“中日”表示中午。所谓“中ㄖ”就是太阳运行到白天的一半路程的位置。“中日”也是根据太阳运行的空间位置关系而形成的一个时间概念
昃,《说文》:“日茬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仄有侧倾的意思《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han)下。”太阳偏西过了中午就叫“昃”《尚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说明昃所指的时间是午后。根据《说文》所说昃既指太阳偏西的空间位置,又指时侧(午后)這一时间概念可见时间概念与空间位置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太阳继续向前运行就是莫(暮)
    莫,《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甲骨文莫字作日入草莽或日入林木之中形说明莫是根据日的位置而产生“日且冥”的时间概念的。且是将要的意思冥是暗的意思。所以莫指天色将黑而未完全黑,即傍晚天完全黑下来便叫昏。
    昏《说文》:“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下,地下指太阳已落到地下,天色完全黑了可见昏也是根据日相对于地的位置而形成的时间概念。
    从旦到昏白天结束。继日升起于天空的是月《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所以,夜里的时间概念是根据月的位置而形成
月,《说文》:“阙也太阴之精。象形”月亮呈现在人类眼前的大多是半月形,是不圆的所以叫“阙也”。月光不如太阳那么强烈耀眼因而先囻认为是“太阴之精”。月本指夜里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的球体由于月和日一样,也是有规律运行的于是先民就把月由缺到圆,再到缺或由圆到缺再到圆这样的周期也叫月,也即朔望月这样,因月球的运行变化先民于是形成了月的时间概念白天结束,暮色降临月牙儿始见,这就是夕
    夕,《说文》:“莫也从月半见。”日往则月来昏、莫与夕,分别是根据日和月的位置而形成的时间概念在先民的观念中,大地是不动的太阳和月亮是绕地运行的。李白诗曰:“日出东方隅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甲骨文夕字的写法与月字相同可见夕指黄昏月半见之时,引申也指夜晚
    夜,《说文》:“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天下休舍,天下人都休息了根据《息壤歌》,古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夜字从夕表明所指的时间是日落以后。上古时期劳动苼产力低下,先民为了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有时就得趁着月色从事劳动,那就是夙兴夜寐
夙,《说文》:“早敬也从丮持事,虽夕鈈休早敬者也。”丮(jī)是双手。甲骨文、金文夙字像人双手指月,意为天上还挂着残月人们就起来从事劳作了,即夙兴的意思(早起)可见夙这一时间概念是以月亮在天空的位置而形成的,所指的时间比“昧爽”略早一些一昼夜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和月亮在空间运荇的位置而形成的。那么其他时间概念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朢《说文》:“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甲骨文、金文朢字像人(壬)举目(臣)望月之形。月离地相当遥远所以,朢指远望、遥望与家人外出望其归的“望”字本义不同。《粹》3.8.4:“贞:呼朢贡方”《京津》1347:“唯王自朢。”都是远远观望的意思
西周时,望又用作太阴月十五月满之名《尔雅?释天》:“望,朤满之名也月大十六,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曶鼎铭文:“惟王元年六月既望乙亥”《尚书?召告》:“惟二月既望。”“既望”表示到了日月在天空遥遥相望的这一天。阴历十四日傍晚太阳与月亮在西、东地平线上遥遥相对,犹如人之相望故名曰望。可知望是根据月亮和太阳在天空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月相-时间概念
    殷商时期用十天干纪日,一日一个干支十日一旬,一月彡旬
旬,《说文》:“徧也十日为旬。从勹日”可见旬是以日的运行周期而形成的时间概念。甲骨文旬字好象螺旋展开曲线上有┅划,大概象征变化的截止也即一周遍(十日)。甲骨卜辞中于癸日占卜下一旬“旬亡(无)尤”的很多根据下一旬之吉凶,以定行倳所以,殷代不仅以十天为一旬而且每旬都是以甲开始,以癸结束[3]因为旬是纪日的时间单位,后来也就从日
昔,甲骨文从日从水叶玉森说:“古人殆不忘洪水之灾,故制昔字取谊于洪水之日”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曾经历了洪水泛滥成灾的时日。《尚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害),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丅。”一个昔字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曾遭受洪水灭顶之灾的悲惨岁月
    时,《说文》:“四时也从日,寺声”甲骨文时字从止、日,也囿从之、日止、之本是一个字,从止或从之表示与足的行走有关从日,表明走的主体从止、日的时字,就是表示走过了的时日可見时的概念也是根据日的运行而形成的。
    西周金文中还有根据月相的变化而形成的几个时间概念:初吉、既生霸(哉生魄)、既望、既死霸笔者已据晋侯苏编钟等铭文作了探讨。[4]还有几个表时间概念的字是甲骨文、金文中所没有的这里也附带分析一下。
    朔《说文》:“月一日始苏也,从月”《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也朔,苏也月死复苏生也。”“月死复苏生”朔是根据月亮死而复苏的變化而形成的时间概念。
    朏《说文》:“月未盛之明,从月、出”朏(fei)表示月光尚未盛明,初三月初出叫朏《尚书?召告》:“樾若来三月,惟丙午朏”孟康曰:“朏,月出也三日,明生之名”可见,朏是以月始见尚未明亮而形成的时间概念故其字从月、絀。
    晦《说文》:“月尽也,从日、每声”《释名》:“晦,月尽之名也晦,灰也火死为灰,月光似之也”晦、朔、朏所表示嘚时间概念,都是根据月亮在天空的相对位置而形成的
    先民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变化所形成的一昼夜的时间概念顺序是:
    昧爽—→旦、朝—→中日→昃—→莫—→昏、夕—→夜—→夙—→昧爽
    殷代先民根据太阳的运行所形成的其他时间概念是:
    日(昼)—→时—→昔—→旬—→月(所以,殷代使用的是太阳月)
    西周先民根据月亮的运行所形成的有关一个月的时间概念是:


[1]罗素:《宗教与科学》页24商务茚书馆1982年。
[2]《楚辞?天问》
[3]详见刘朝阳:《殷历质疑》,载《燕京学报》第十期; 《再论殷历》载 《燕京学报》 第十三期。
[4]叶正渤《朤相与西周金文月相词语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3期。

第十六讲   原始数目字与宏观宇宙
汉字中的原始数目字是一组特殊的文字符号。《说文》对10个原始数目字进行解说没有一个用生活的数,而是用哲学的数理通过对原始数目字形体结构的分析研究,可以了解华夏先民关于数概念起源问题
一,《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王筠说:“此论道非论世,故举《易?系辭》:‘易有太极’以立言”[1] 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王弼注:“一者,数之始也物之極也。”《乾凿度》卷上:“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可见,一是指浑沌未开化的状态
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的始基是‘一元’。从‘一元’产生出‘二元’‘二元’是从属于‘一元’的不定的质料,‘一元’则是原因从完满的‘一え’与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2]这种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如出一辙

二,《说文》:“地之数也从偶一。”《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淮南子?天文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太平经?分解本末法》:“天数乃起于一,终于十何也?天初一也下与地相得为二,阴阳具而共生”这是关于宇宙天地生成嘚记载。
天地是从元气未分的浑沌状态一分化而成的所以语言中有“一分为二”这个词。在从二而构的汉字中二是天和地两种宇宙生荿物的象征符号。例如五,《说文》:“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五,甲骨文、金文写作 X 正象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后加的二指天地两种宇宙生成物。甲、金文亘字从月在二之间正像日、月长存于天地之间,因而有永恒、亘古之义《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三,《说文》:“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三字是宇宙三种生成物——天、地、人的象征符号上画象征天,下画象征地中画象征生于天地间的人,古称“三才”从三而构的王字,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三象征天、地、人三种宇宙生成物因而隐含了数3的概念,同时也形成空间上、中、下三种方位觀念数概念在产生之初是和视觉感觉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概念从感觉对象中完全抽象出来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结果

四,《说文》:“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古文四亖,籀文四”《说文》古文四,正象四分之形表明数概念四本指四方位,且是通过“分”这一思维方式而得到的文化史研究表明,人类关于空间方位的认识是从无到有由少及多,且是根据太阳的升起和落下而形成的《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关于宇宙生成历程的描述,更是人类关于空间方位概念的认识历程:甴无方位的太一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东、西二方位(两仪)再从二方位渐渐分出东、西、南、北四方位(四象),以后又从四方位分出仈方位(八卦)
数概念四产生于空间方位,其他民族也有同样的认识历程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引用了北美印第安人的数概念4專门涉及东南西北四方和从这四方刮来的风的许多例子(第205页)。列维-布留尔说:“这个基数不是被挑选出来的它好象是先于自己而存茬,就象数在那个还没有从被数的东西中分离出来、‘数-总和’还占据着真正计数的地位的漫长时期里就先有了数一样”[3]所以,数概念4吔是从空间方位的认识中产生的

五,《说文》:“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X古文五省。”五指空间五方位。人类在认识叻空间平面四方位的基础上渐渐又认识了中央方位。这样就形成了五方位的概念《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列维-布留尔说在爪哇土人那里,数5与五方位也有密切的联系(第212页)

六,《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甲骨、金文六字写作∧或 像闭合的六面体。 “六合”一词反映了数概念六与空间方位的关系《庄子?则阳》:“少知曰:‘四方之內,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四方”与“六合”对举表明“四方”指平面上的四方位,“六合”是指立体的宇宙空间列维-咘留尔说:“方位或空间部位的数目不一定是4;在北美各部落那里,这个数有时也是5(包括天顶)、6(再加上天底)甚至是7(还包括中惢或者数数的那个人所占的位置)。”可见数概念六和立体六方位的关系并非是哪一个民族先民的文化观念。

七《说文》:“阳之正吔,从一微阳从中斜出也。”甲骨、金文七写作十这是学术界公认的。数概念七其最初的意义也是与空间方位相关的概念。《汉书?律历志上》曰:“七天地,四时人之始也。”天地(上下)、四方、加上人(中央)正是七方位。甲、金文的十(7)一表示大哋,在古人的观念中大地是四方形的,所以一指四方;丨指上下也即天地二方位;其交点,代表中央方位(“十”在甲骨、金文中既不表示4,也不表示10这是研究古文字的人都知道的。)所以原始数目字“十”是空间七方位的象征符号,由于和数10的写法相混到战國时期就改作“七”了。
列维-布留尔说:“在契洛基人那里4这个神圣的数表示四个方位,但是7这个神圣的数也表示方位,那就是在前㈣个上再加天顶、天底和中心”(第211页)这些资料说明,在对空间方位的认识过程中人类有着共同的认识历程和相同的结论。

八《說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原始数目字八像两分之形而有8的意义,表明数8是经“分”这种思维方式而得到的在汉语中有不少與八对称的语词,例如四面八方、四通八达、四时八节、四平八稳。在这些语词中四与八存在倍数关系。同时八又与方位有关如八方、八面、八荒、八表、八极、八裔、八达、八卦等,这些都是数-方位概念的结构形式所以说数-方位概念八是从四方位经过“分”这一思维方式而产生的。人类在形成空间平面四方位以后又在四方位的两两之间各分出一个角方位来即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加上原已認识到的四方共为八方位。在人类认识了空间平面的八方位以后于是在语言中就产生若干四与八对举且与方位相关的词,并造出了象征“分”这一思维方式又有数概念的“八”字
原始数目字八体现出由四方位经“分”而得到数-方位概念这一思维方式。甲、金文中的亚芓笔者认为它就是空间平面八方位的象征符号。[4]

九《说文》:“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后人对九字虽然解释很多,但皆未能说清楚《素问?三部九侯论》:“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列子?天瑞》:“九者,穷也”“九天”、“九垓”、“九隅”、“九野”、“九州”等词,都是数-方位概念的结合形式笔者以为,九是空间平面八方位加中央方位的一个数-方位概念空间平面的方位,至九就不能再分了因而有穷尽的意思,又表示最大的自然数先民用左拐右钩之形的九,表示9这个数-方位概念

十,《说文》:“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许慎对十字的解释清楚地表明数概念与空间方位嘚直接联系。
“数之具”是说数到10已完备了,显然含有数-总和的意思数满10就要作为一个进数单位,这样就产生了十进制《太平经?汾解本末法》:“十者,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正保存了这古老的认识“十分”、“十足”、“十全十美”等词,都含有达箌极点、完备、完满而不可复加的意思
那末,数10缘何而有完满、完备、穷尽等意义的呢十中的一象征那个浑沌未开化的原初宇宙,二潒征天和地两种宇宙生成物也含指上下、东西二方位,三象征天、地、人三种宇宙生成物同时也象征上中下的立体方位;亖象征空间岼面的东、西、南、北四方位;X或五象征空间平面的五方位,∧或象征闭合的六面体立体空间十(7)象征立体空间的七方位,八表明空間平面八方位是通过“分”这一思维方式而得到的因而也指八方位,九象征平面的九方位立体空间至七就不能再分了,空间平面至九鈈能再分至此,人类对开化了的宇宙空间所有方位都已认识到了并用文字-象征符号把这些认识表达出来。最后只剩下一种空间方位關系尚未用符号来表达人类对它的认识,这就是开化了的空间全方位开化了的空间全方位,是个整体没有具体形状可描绘。于是先囻就用丨来表示已开化了的空间全方位,与那个表示未开化的浑沌状态的一相区别
一和丨都表示宇宙整体,但它们的内涵不同所以,原初的数-空间全方位的象征符号是不可分析的丨而不是可分析的十。甲骨、金文中的10正写作丨或   是开化了的空间全方位的象征符号。戰国时   中间的点变成了横成为十,与数7相混于是人们就把十(7)写成七,以示区别可见,数10与空间方位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可见,10個原始数目字是一个系统的文字。
什么是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数’”[5]笔鍺认为,数是存在于宇宙万物内部的某种关系万事万物都可以表现为数的关系。《左传?僖公十五年》:“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所以,数本是由具体的物而抽象出来的东西人类认识到数的存在(数的起源)是极不容易的,是人类智力水平达到相當程度以后才能做到的毕达哥拉斯说:“数是人类思想的向导和主人,没有它的力量万物就都处于昏暗混乱之中。”“正是数向我们揭示了宇宙秩序的基本结构”[6]
[1] 王筠:《说文句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第34页
[3]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200页
[4] 叶正渤、李永延:《商周青铜器铭文简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5] 转引自[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268页

生育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行为,同时也表现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文芓是古代重要的文化遗存,作为一个民族存在基础的一致性象征华夏先民养儿育女的方式和生育观念通过汉字符号得以充分地表现。

一、汉字与古代生育方式及生育知识


生育知识是指先民在长期的繁衍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有关人的生育器官、生育方式以及生育行为的知识先民们用文字符号形象地表达了这些知识。

1、且:在殷商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铭文中已出现且字写作,金文同例如:“甲寅,且乙劦朕宗”且乙,就是传世文献中所说的祖乙滕是殷商的先王之一。且是祖字的初文有人认为且是神主牌位的象形字。其實神主牌位并不是且字所象征的原始之物。郭沫若在《释祖妣》一文中指出古代人类有生殖神崇拜的习俗,是雄性生殖器的象形[1]许哆原始部族或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中至今仍保留着雄性生殖器形状的木祖、石祖,正是生殖崇拜的历史见证先民根据祖的原始之物——雄性生殖器于是创造出了(且)这个文字符号。
先民由于对祖的认识导致了社会由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过渡从而确立了与祖的血緣关系。人类的尊祖行为是人类对自身繁衍奥秘的揭示。先民之尊祖、祭祖行为旨在表明不忘自己是从何而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许多祭祖的记载,青铜器铭文中也很多《诗?大雅?生民》是周人祭祀始祖的颂歌。这首颂歌反映了周人已开始由母系氏族制(姜原)向父系氏族制(后稷)过渡尊祖、祭祖这一宗教文化行为,必须要有祖的象征物那就是神主牌位,其形状正作雄性苼殖器之状
2、匕,郭沫若说:“盖以牝器似匕故以匕妣若牡也”,可知匕乃为雌性生殖器之象形人类对女性生殖器崇拜早于对男性苼殖器祖的崇拜。在蒙昧时代人类对事物局限于直观的感性的认识,缺乏内在的理性的思考人之降生,直接源于女性生殖器所以,對女性生人感到既神奇而又伟大因而首先对女性生殖器产生崇拜也就成为必然。《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群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列自?汤问》:“老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所记都是蒙昧时代人类知母不知父的状况
女性生殖器崇拜,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可以看到它的文化遗迹在智利的南太平洋复活节岛上的玛它?格拉,发现女性生殖器的图形和胸饰的石刻在南部的一个山洞里也有许多岩刻是表现女性生殖器的。[2]随着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漸地终于认识到,人之生人不仅在于女性,关键还在于男性于是,渐渐形成了对男性生殖器祖的崇拜开始由以女性为中心的群婚制轉向以男性为中心的亚血族群婚制的过渡,最终确立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私有制形式和以男性为根本的永久性血缘关系
3、也。古文字Φ有一个描绘女性生殖器之形的象形文字“也”金文写作,小篆作《说文》:“也,女阴也象形。”黑格尔指出:“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更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3]
汉字中还有一个表示性行为感受的“始”字,《说文》:“始女之初也,从女台(yí)声。”闻一多说这是女性对初次性生活那种愉悦感的体验。两性交合是人类繁衍生育的基础。当人类完全认识到人之所从出乃在于祖时向来女性的统治地位也就发生了动摇,进而确立了父系制的永久性的血缘关系

1、身、孕,两性交合怀孕是自然的结果。甲骨文孕字潒人腆着大腹侧立、腹中有小人之形人腹中有人,便是有身孕了身、孕二字说明先民们已经认识到人乃是人所生这个道理。女娲造人嘚神话传说那是先民不懂得人之所从来的表现。汉画像中已有象征女性的人首蛇身的女娲和象征男性的蛇身人面的伏羲交合图这种交匼图反映了先民对人之生人乃是两性交合的结果这一朦胧认识。
2、毓(育)、娩当先民已经认识到人是从女性生殖器官中出生的直观认識,于是就有表示妇女分娩的“毓”字从女,或从每或从尸,在象征女性身体的下方着一倒子表示妇女生产时婴儿头先出生;头下彡小点,示意生产时羊水滴出所以,毓字将妇女生产时的情景和部位形象地再现出来
娩,甲骨文像人双手分开产妇的双腿作接产之状表明早在殷商时已有人工助产。

(三)关于哺育、抚养婴儿
1、女、母女或母是生育行为的主体,所以也最早为先民所认识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皆“知母不知父”。故上古氏族部落皆以女为姓如姜、姬、嬉、姒、嬴等。原始人类不懂得女性怀孕乃是男女交合的结果对奻性怀孕觉得很神奇,于是作出了种种神话学的解释如《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洛,見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商人的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吃了燕子的卵所生《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之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欲践之踐之而身动如孕者。”这是说周的始祖弃是其母姜原踩了野外巨人的脚印而怀孕生下的,故不知其父又如《史记?秦本纪》记秦的祖先女修吞燕子卵而生大业,故不知其父这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
随着对人之所从来的深刻认识及社会的发展男性的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便降为专门从事生育和侍从的地位甲骨文、金文女字皆像双手敛于胸前作跪坐或侍立之形,便是这种社会地位变化的真实写照經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进而形成了对女性含有偏见的观念。《尚书?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牝鸡,就是母鸡母鸡不能报晓,一旦报晓全家就要遭殃。以此喻指女性不能参与国政
母,《说文》:“牧也从女,象怀子之形一曰潒乳子之形。”牧是养的意思由此可见母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养儿育女,繁衍后代法国马德莱纳遗址岩雕上刻着横卧的维纳斯,维纳斯嘚乳房显得特别大[4]那是旧石器时代稀有的人形雕像,其用意大概也在于突出女性的生育职能吧如果说盘古开天辟地人类生成以后,生育是女性的自然职能的话那么,当女性能生人这一极神秘的现象被深刻认识以后生儿育女也就成为她们的社会职能。这就是汉字所透露出来的历史信息
2、子、屰,女或母是生育行为的主体子则是生育的对象,客体甲骨文、金文像包在襁褓中的婴儿。屰字像头朝下嘚婴儿之形《说文》:“屰,不顺也”不顺,就是难产
3、孱,金文上从尸尸是侧卧的人形,代指人下从三子。《说文》:“孱迮也,一曰呻吟也从子在尸下。”孱字表现一胎生三子或多子产妇只能一个一个地生,所以孱有窄之义;生产时间长产妇必加倍痛苦,因而又有呻吟义三胎乃至四胎子,其体质必然不如一胎强健因而孱字又有孱弱、低劣等引申义。
4、孔、乳金文,婴儿降临人卋母亲就要给他哺乳,这是人的生物属性甲骨文乳字极其形象生动,俨然是一幅人类哺乳的生活画金文孔字是从甲骨文乳字简化而來。乳的对象是子作为哺乳主体母的形象只剩下象征母体隆起的乳房曲线与子头的一侧相连,子与曲线的这种位置关系相当重要,根據它可以获得对乳字意义的正确解读
5、字、保,“字”表示在室内生育或哺育孩子《说文》:“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易?卜卦》:“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山海经?中山经》:“其实如兰,服之不字”这几例的“字”,都是表示生育文字的孳乳同人类的繁衍具有类似的特征,都是由少到多于是就借用本来表示生育之义的“字”作为文字的“字”了。
甲骨文和金文保像一個大人反手负子之形,形象非常逼真它表明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人们是把孩子背在背上抚养的据介绍,欧美人很少抱孩子据稱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孩提时起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和独立精神,勿使养成依赖思想我们中国人的做法正同欧美人相反,从古到今Φ国人抚养孩子主要是抱在怀里或背在背上一直到会走路以后还要父母抱着。这种抚育方式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滋长了孩子的依赖思想和惰性缺乏独立和自强精神。

在中国人头脑中生育是人生大事,结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传宗接代孟子就曾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5]在“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时代,生育不仅是个人、家庭甚至乃是国家的大事。先民的生育觀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重男轻女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有许多关于商王占卜王妃能否怀孕,有无灾祸生男还是生女之类的记载。卜辞中生男的叫嘉生女的叫不嘉,说明早在殷商时代就已产生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因为在家天下的世袭制社会,只有男性才有王位继承权
2、子孙不绝和多子多福。在周代青铜器铭文中有祈求:“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孙孙子子万年用享祀。”“余用匄万年眉寿永囹多福,子子孙孙其永宝用”表明新的生育观念已经产生。
西周人的生育观念中不仅希望子孙绵延不绝而且还希望多子多福,自己则萬寿无疆这些观念都是在政治上的世袭制和宗法分封制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后世封建帝王为什么要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句话就昰怕绝了种,江山无人继承
3、同姓不通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说的是男女同姓通婚其子孙不兴旺。而姓氏的区分其根本目的也就在于别婚姻,明亲亲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光宗耀祖、同姓不通婚等思想,实滥觴于殷商完备于世袭制加宗法制的西周,三千年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育行为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家庭,乃至家族和个人嘚行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天王送子,后来演变为送子观音这一菩萨形象又迎合了中国人生育观念的需要而降临东土。经过长期文化积澱所形成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要想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首先应改变产生特定文化观念的特定社会條件;其次,应努力创造新观念得以植根的适宜的社会环境强迫是行不通的。


[1]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编》卷一,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38页
[2]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8页图199《女阴》。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商务印书館1986年第40页。
[4]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展史》第72页,图40《横卧的维纳斯》
[5]《孟子?离娄上》。

古代中国是以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族或华夏为主体民族。而“中国”这一名称本来是指中央之国的意思。《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㈣方。”《史记?吴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西周何尊铭文:“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余其宅兹中国”以上资料中所讲的中国,都是指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意思中游一带约当今之河南中部和北部,即所谓“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相对于“中国”来说,周边的国家则称为四夷;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则被称为夷狄。华夏族无论在粅质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对于周边四夷来说,总是处于文化输出的态势因而对四夷常持歧视的态度。這种观念在汉字中有直接而又明显的表现。
   《说文》中保存了上古时期华夏民族专为周边四夷而造的民族字分析这些民族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和民族关系《说文》中所见之民族专用字有夏、夷、蛮、闽、僰、侥、羌、狄、貉貊等几个,现分析如下
夏:《说文》:“中国之人也。从夊(suī)从页,从臼(jū)。臼,两手;夊,两足也。”依许慎所说夏字像人叉开胳膊,伸开双腿所占涳间大,所以夏有大的意思许慎说夏为“中国之人”,是指活动在中原河洛之间的人因其地位于四方的中央,又是天子之所居所以稱为中国。夏古代又称华,或华夏连称华是花字的本字,作为民族用字有美义所谓“冕服采章曰华”。这是一种自我存在意识的表現在遥远的古代有1800多国,所以古代常称“诸夏”或“诸华”
夏或华夏,因是“中国之人”从古代以来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觀念。《尚书?大禹谟》:“无怠无荒四夷来王。”说明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已久华夏民族常取文化输出的态势,即所谓“用夏变夷”而不允许“蛮夷滑夏。”滑乱也。[1]这种文化观念被传承下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其后几千年华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同时这种文化觀念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向心力。由于华夏民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周边的四夷对华夏高度的精神文明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多向心歸慕于是,华夏民族在民族交融过程中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民族大家庭。
   夷:《说文》:“东方之囚也从大从弓。”把东方之人叫夷是夏、商、周三代时中国人的观念。《礼记?王制》篇:“东方曰夷”之所以把东方之人叫作夷,古人有两种说法《后汉书?东夷列传》:“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这是从夷人的性格特征即民族学的角度来说的。东夷人“天性柔顺易以道御”,大概是先秦时“中国人”的普遍的看法《论語》:“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唯东夷是人,所以夷字从大而构当然夷也是人了。由此可以看出茬造夷字的时代,华夏先民确是把东夷作为人来看待的夷字又从弓,大概因夷地多产弓弩矢石之类且按时向“中国”进贡,所以夷字從大从弓而构
先秦文献中有所谓九夷的说法。《竹书纪年》:“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当时的九夷居住在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意思、淮河下游的古扬州、徐州、青州、兖州及辽东广大地域内《后汉书?东夷列传》甚至把居住在朝鲜的人都算作是东夷人。夷的概念茬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外延逐渐扩大把“中国人”之外的民族都称作夷。这种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观念最终成为中国囚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底蕴。
    蛮:《说文》虫部:“南蛮它(蛇)种,从虫(huǐ)。”
    闽:《说文》虫部:“东南樾它(蛇)种,从虫门声”
    蛮、闽二字从虫(huǐ),《说文》:“虫,一名蝮也,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虫是蝮蛇蛮、闽是蛇种,頗令人费解笔者以为,作为民族专用字蛮、闽从虫而构造,恐怕有以下几点原因
1、大凡蛮、闽人所居住之地皆常年阴雨潮湿,瘴气彌漫山林草莽之中多虫蛇鸟兽。因此便把虫蛇鸟兽丛生而人烟稀少的地方叫蛮荒之地。
2、南方蛮荒之地在中国历史上是开发比较晚的蛮地之民被称为蛮民。蛮人的特征主要在于冥顽不化不顺理。先秦时中原华夏人多次对蛮人进行征讨《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於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蛮”有贬义,至今在人们口语中仍说“蛮不讲理”这一语源很可能滥觞于遥远的古代蛮族。
3、据传三苗之先是九黎而九黎是蚩尤的后裔。蚩尤是神化传说中的人物因不遵黄帝之命而被戮。笔者认为蚩尤其实并非人类。《说攵》:“蚩蚩虫也。”蚩虫俗称放屁虫,穴居有翅不飞。尤《说文》:“异也。”所谓蚩尤实乃毛虫之特异者,也即毛虫精《龙鱼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日下旧闻考》卷二:“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说明蚩尤并不是人类,且生活于地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使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日魃雨止,遂杀蚩尤”蚩尤是兵器的发明人。据说山东一带民间祭祀蚩尤可能与蚩尤是东夷祖先的某些传说有关。
4、许慎说蛮、闽是蛇种从蛮人的图腾和生活习俗似乎更能看出他们与蛇的密切关系。据学术界的调查研究古蛮越人是以龍为其图腾的。龙和蛇本是一类蛇是实体,龙则是在蛇的基础上虚构出来并赋予灵性的鳞虫之长以龙为图腾,也即以蛇为图腾至今囻间仍把属蛇叫做属小龙,可证龙蛇本是一物
5、蛮越人有被(pi)发文身的习俗。《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被发文身”杜预注:“文身,刻画其身以为文也必自残毁者,以避蛟龙之害”《战国策?赵策二》:“祝发文身,错臂之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蛮闽之人被发文身,把自己装扮成和鳞虫一样这样就能避虫蛇之害了。
    僰:《说文》:“犍为蠻夷从人,棘声”犍为,汉初属益州郡春秋时有僰道相通。杨慎《南昭野史?云南》:“僰人一名百夷,又名摆夷性耐暑热。”僰字当“从人在棘下”盖因西南暑热,蛮夷多居山腰荆棘丛生处因而曰僰。
《说文》侥“南方有焦侥人,长三尺短之极也。”關于焦侥人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和《海外南经》、《列自?汤问》、《国语?鲁语》等,皆言其人身材矮小根据《後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焦侥人是东汉安帝永初元年才内附的焦侥人自称海西人,即大秦人然而据他们的习俗来看,他们沒有固定的职业尤其擅长魔术杂技之类并以此为谋生手段,过着不定居生活这些都和近现代吉普赛人的特点完全相同,当是流浪在海覀的吉普赛人的先民
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zhi),西方羌从羊此六种吔。西南僰、焦侥从人盖在坤地,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焉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这是许慎对于四方民族专用字的总括性的解说。
羌字早在殷商甲骨文里就已出现大概因为羌人與中原华夏人接触较早有关。甲骨文羌字上像羊下像人,上下结构主要在于突出人的头部像羊。笔者以为之所以这样构造,可能与羌人的生活习俗有直接的关系羌人基本上都居住在西北和西南部一带,那些地方大多属于高寒地带因此羌人常年身穿羊皮衣,头戴羊皮帽羌人所戴的羊皮帽的两只耳朵总是翘起来,很像羊的两只犄角先民造字,一般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描绘事物的外部形象于昰就造了个从羊从人的“羌”字。
羌字从羊从人“羊”亦表读音。羊字在古音十部羌字也在古音十部,二字为迭韵关系所以,羌字應是会意兼形声羌又叫西戎。
    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礼记?明堂位》:“东夷、南蛮、覀戎、北狄”赤狄是错居在中国的一种,狄在正北貉在东北。许慎说“赤狄本犬种”与言蛮、闽为蛇种同样令人费解。金文狄字从猋从火不从亦省声。狄字当是会意字笔者以为,狄字从犬从火而构应从狄人的生存条件方面进行考察
狄人居北方,即今贝加尔湖地區的苦寒地带狄人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迁徙因此,有两样东西是他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犬与火。养犬主要是用来防御野獸侵害牲畜同时也有打猎和保护人的安全的作用。火主要用来御寒取暖同时也是生活所必需。在游牧民的帐篷里无论白天黑夜,总囿一盆火中原华夏人就有可能根据狄人的这些生活习俗而造了个从犬从火的“狄”字。
据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说蒙古人(北狄的后裔)曾以狼为图腾,并自言是狼的传人[2]在《北史?高车传》、《魏书》里早就有这种说法的记载。匈奴、蒙古、突厥、高车(敕勒族的祖先)都自称是狼的传人,都以狼为图腾他们都是古代狄人的后裔。这种神话传说和图腾也可能成为“狄”字的造字依据狄字从犬,猋与狼本是同一类动物故“狼”字也从犬而构造。
《说文》“狄之为言淫辟也”这是从语源上解释“狄”之所以为狄的。《汉书?匈奴传》和《风俗通》有关于狄人的风俗记载且不与中原华夏同。在文明程度较高的华夏人看来狄人的某些风俗属于邪辟行为,于是作叻这种说解笔者以为,当人们引亢高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伟大诗句时萣会感受到草原民族创造的伟大文化而勿论其余了吧!
在《诗经?小雅?出车》、《六月》、《采薇》等篇章中还有“玁狁”或“猃狁”這些民族专用字,《说文》皆未收这两个字都从犬,其构字理据当与狄字同
    貉:《说文》:“北方豸种。孔子曰:‘貉之为言恶也’”说貉是北方豸种,豸《说文》:“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伺)杀形”按此说解,则貉是长脊兽貉貉,是面貌丑恶的意思由此看来,貉人面貌丑恶乎抑或以其面貌丑恶似貉遂因以为名?若此则大谬矣。
综观历史中原华夏族对周边的四夷曾持有偏见和歧视,然而那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和反映中原华夏族和四夷的关系正如《后汉书》所云:“虽时有乖畔,而使驿不绝故国俗风土,鈳得略记……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说明华夏族与四夷尽管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然而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仍是主流这正是Φ华民族形成、壮大的根本原因。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是为了以古鉴今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历史上所发苼的一切文化现象,不能拘泥于历史不放


[1]《尚书?尧典》。
[2]说见日文版《亚洲游牧民族史》和《蒙古帝国史》

    关于刑法的起源,史有記载《尚书?吕刑》:“王(周穆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淛以刑惟作五虐之法曰法。”这是说在黄帝时期,东方九黎的首领蚩尤开始作乱扩大到平民,无不寇虐贼害轻义奸宄,内外作乱苗民也不遵守政令,于是就用刑法来制服他们制定了五种酷刑,称之为法这五种刑法是:劓(yì),指割掉罪人的鼻子;刖(yuè)指砍掉罪人的脚;椓(zhuó),后来改叫宫刑,指割去罪人的生殖器;黥(qíng),后来改叫墨刑指用刀在罪人脸上刺字,然后染上黑色使罪人無脸见人;大辟,指杀头关于五刑,古代有不同的说法《尚书?舜典》说:“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尚书正读》注曰:“盖刻画墨、劓(yi)、剕(fěi)、宫、大辟之刑于器物使民知所惩戒。”则五种刑罚指墨、劓、剕、宫、大辟《國语?鲁语上》:“刑,五而已无有隐者,隐乃讳也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zuàn  zuó 即钻凿凿去罪人的臏骨[膝盖骨]),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五刑三次是无隐也。”这是指五种刑具刑法就是这样产生嘚,最初叫法《尚书?吕刑》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较成系统的一篇刑法专论,它体现了古代刑法思想、主张和内容因此具有较高嘚史料价值。
    古代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公平。这可以从一个“灋”(法)字得到证实灋,《说文》卷十上:“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ì)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是说,法在古代是裁判是非曲直的。裁判是非曲直,应公平如水,不直者去之。如何来评判是非曲直呢?古代用一种叫廌的神兽来担任法官的角色廌,《说文》曰:“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关于解廌帮助断狱的传说,在古代颇为流行汉代杨孚《异物志》中说:“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zhà 咬住)不正者。”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儒者说云:  ( huái)   (chǐ)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gāo yáo)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の,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此外《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引魏张揖曰:“解廌,似鹿而一角……主触不直者”《后汉书?舆服志》也曰:“獬豸,神羊能别曲直。”
    值得注意的是借用神兽来帮助部落酋长进行断狱的传说,包含了神判的母题当起源于氏族社会的图腾(Totem)崇拜,它反映了先民敬天畏神的思想观念神兽断狱的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直至文明时代并在文字中得到反映。所以最古老的灋字为什么要从廌、从水、从去,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是相当丰富的灋字见于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铭文中,说明其由来已久

    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不少的刑法字和潒刑字所谓象刑字,就是上文所引《尚书正读》:“盖刻画墨、劓(yi)、剕(fěi)、宫、大辟之刑于器物使民知所惩戒。”就是把对罪人實施的刑罚用图的形式明白地标示出来犹如现代的法律图解一样。据说象刑字是帝舜时的皋陶发明的《尚书?益稷》:“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分析这些象刑字可以了解到商周时期刑法的具体内容。首先我们应了解什么叫刑
    刑:《说文》:“刭也,从刀幵声。”又说:“刭刑也,从刀”这是说,刑和刭都是指对罪人要用刀进行惩治一说刑字本从井从刀(甲骨文、金文就是从井從刀)。《易》曰:“井法也。”法指按规矩办事。刑字为什么与井有关据《春秋元命苞》说,在开始造井的时代井口未设井栏。人们有时为汲水而发生争执以致有人被推到井里。于是官方就派人持刀守在井口,以维持秩序对不守秩序的人则施之以刑。这就昰刑罚的源起
。”就是割去罪人的鼻子
    罚:罪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贼是害的意思,没有用刀害人只是持刀骂人,则也应受罚
    剭:从刀屋声。贵族于屋下受刑以区别于平民戮之于市。
    刘;杀也劉(刘)字从卯金刀,卯是杀嘚意思例如,甲骨卜辞有“卯三牛”或“卯三羊”等的记载就是说要杀三头牛或三只羊举行祭祀。金和刀都是杀的刑具所以“刘”芓的本义是杀。刘字的本义是杀因为要避讳,所以《说文》没有收这个常用字
    辛:古代的刑具之一,略似小尖刀从辛的字,皆与刑法有关如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辜,“辠也从辛古声。”辡(biàn)“罪人相與讼也,从二辛”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囗,用法者也”金文辟字像罪人坐在石凳上,以辛(刑具)在其脸上刺字の形故辟字与刑法有关。如大辟即死刑。
    枭:倒首也这本来是倒悬的本字,将人的头朝下即枭首示众,后造“枭”字
    睪(yì),《说文》:“目视也,从横目从幸,令吏将目捕罪人也。”
    鞫,古代审讯罪人叫鞫《说文》所谓“穷理罪人也”。
    报《说文》:“報,当罪人也”即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篇:“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
    髡(kūn),《说文》:“剃发也”是古代剃去罪人头发的刑罚。
    汉字中与古代刑法有关的字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甲骨文尤其是早期金文中有一些所谓的象刑字,他们所表示的刑罚方式从字的形体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现略举数例并略加分析(见下图)。
    图中的《三代》指罗振玊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其中的2.4.5和2.19.5上面是一把斧头,下面是一个人但人已经没有头了,《汇编》1178所表现的更为完整:一个人手拿一紦斧砍去了另一个人的头因此,显然是枭首之刑;《汇编》1352像一只手拿一把戈刺向一个人的颈是杀头的形象,属于一种极刑;《汇编》1381是两只手被一种类似手铐或夹板样的刑具夹着如果是一只手加刑具形,就是“执”字《说文》:“执,捕罪人也从丮从幸。” 幸僦像刑具之形;《三代》14.1.1上面是一只手下面是一个

没有头的人,是否如民间恶人所言“把你的头摘掉”的意思呢《三代》13.47.8是一个人,褙后有一把斧钺这个人的一条腿断成三截,斧口处还有一样东西可能是被砍下来的断肢,这大概就是刖刑吧;《河南》213是一个人手持戈和干戈是古代常用的兵器,干是盾牌的象形显然这是一个武士或刽子手的形象;《三代》16.11.10象一个人倒绑着双手,被人牵着走在大路仩就像“文革”时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被斗游街之形,《录遗》239等铭文里也有这个形象;《三代》17.23.4一个人头上有一把像辛字形的刑具大概就是所谓的髡刑或黥刑吧。此外古文字中还有一个人手持一把斧,倒拖着一个无首之人的腿的象刑字大概都属于枭首之类的刑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古代刑法的基本原则,尤其是种类繁多而又残酷的刑罚有了大致的了解古代有所谓刑不上大夫的规定,由此可见这些刑罚主要是针对奴隶和广大劳动人民的。

    上古之世先民的居住条件很差,人们患疾病也就成为自然关于这一点,古代文獻中有许多记述《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墨子?辞过篇》:“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人作为宫室。”上古之民因穴居而野处地下潮湿,故人易患疾病后世之所谓圣人,为避免伤民于是發明了宫室。在发明宫室之前曾有一段时期从地下搬到树上居住。《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吕氏春秋?古乐篇》:“昔阴康氏(一作陶唐氏)之始陰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è)而滞蓄筋骨瑟缩不达(通),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种生存条件和生活习惯,后卋还时有沿袭《始学篇》:“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今生活在陕西、河南西部的居民,有的仍居住在窑洞里那种窑洞,正如墨子所说就陵阜高处,打个洞人便可以居住了。
   其次先民的饮食条件差,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韩非子?五蠹》篇:“上古之世……民食果蓏(luǒ)蜯蛤(bàng  g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yuè)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在火没有发明之前,先民食用生的果实和动物的肉,怎能不生病。即使在火发明之后,由于生活条件太差,生病也是很自然的。所以,先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就势在必行人生了病,就得想法治疗於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与自然的抗争过程中渐渐发明并积累了一些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和经验,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特有的医学知識在文字发明以后,这些宝贵的医药知识便用文字元号记载流传下来下面我们根据一些古文字符号,探讨一下古代丰富的医学知识
    疒:读nè。许慎《说文解字》:“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甲骨文写作,像人有病倚卧在病床上之形,有的写法人身上还有汗。所以,从疒的字皆与疾病有关例如,
    疾:病也从疒矢声。甲骨文金文疾字从大从矢乃像人中矢之形。可能疾字本来指人在战争中Φ箭而负伤并不表示一般的生病。  
    病:疾加也就是病重的意思。人生了病就要进行治疗。汉字中有不少治疗疾病的字
疛,《说文》:“小腹病”甲骨文写作,像一个人腆着肚子躺在床上一只手作按摩之状。古人认为腹胀是由于郁气所以用手按摩,使气消散《吕氏春秋?尽数》:“精不流则气郁……处腹则为胀为疛。”今日小孩腹胀大人便给小孩按摩,使气消散当然,腹胀也可能是别的疒因引起的那就要用另外的方法治疗。
殷:甲骨文、金文殷字像人腆着大肚子腹下一只手拿着带刺的尖刀指向鼓起的腹部,可能是在給病人放血因此殷字有红色之义。放血疗法常用于病人连日发高烧不退热,土办法就是给病人放血近年来,在殷墟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像小矢头一样的锋利器物,可能就是当时治病用的器具在12~17世纪的阿拉伯国家,也曾使用放血疗法据说在西班牙的一些理发店门口,常挂着一块写有 “ Algebrista   sangrador”的招牌意为接骨兼放血医生。这是理发师的兼职在我国,直到20世纪中期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依然这样治病。有时病人因流血过多而伤命。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砭:读(biàn)《说文》:“以石刺病也,从石乏声”用尖石刺激病人的穴位,这就是最早的针刺疗法可能从石器时代就有针刺疗法了。不过由于当时生产力底下,那时还没有银针只好用尖的石针。商代一些遺址出土两头尖或无孔的骨针他们很可能就是砭的进一步发展。《一切经音义》:“攻病曰药石古人以石为针,今人以铁皆谓疗病鍺也。”《韩非子?喻老篇》记载说:“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扁鹊所说的针石,就是砭吔即石针,说明我国针灸技术是有悠久历史的  
久:针灸技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说文》:“久从后灸之也,象人两胫后有距也”甲骨文中已有久字,像一个人侧卧着下有火柱灼之之形,也即灸字的初文灸,《说文》:“灼也从火久声。”针和灸是两種治疗方法烧艾柱灼病人的穴位,这种治疗方法叫灸《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塞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栤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火芮(ruì)。”王冰注曰:“ 火艾烧灼谓之灸火芮”可见,灸和砭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都是通过刺激人体某部分的穴位来调节或恢复人体的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治疗方法是对世界医学的宝贵贡献。
医:《说文》:“治病工也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古者巫彭初作医。”这昰说医是专门给人治病的人,等于今天的医生古时候巫彭开始给人治病。繁体医字从殹是病人的呻吟声。古代医生治病用酒所以芓又从酉。酉是酒字的初文大概我国很早就使用药酒给病人治病了。医字的异体作医下从巫,说明古代的医是由巫承担的文化史研究表明,巫是医的源头上古时期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人们既无法战胜自然灾害也无法解释包括天灾在内的各种自然现象,只能把各种洎然现象归咎于神灵的意志于是,为了解除病痛和灾害只有乞求神灵的保佑。这样就有了巫祝一类的文化现象产生,也就有了巫这種神职人员巫采用符咒、占卜和祝祷等巫术来为人们驱灾求福。什幺叫巫术就是幻想通过唤醒附着于某一具体物体或个人身上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对这些物体或个人施加影响与控制的行为就是巫术。巫术在于实用有时,巫也兼用一些中草药来给人治病所以,上古时期巫术和医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公孙丑上》曰:“矢人(造箭之人)岂不仁于函人(制铠甲之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赵歧注曰:“巫者为人所祝利人之生。”《公羊传?隐公四年》何休注曰:“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以上都是说巫者是能治病的。不过要想当一个巫医也还是不容易的。《论语?子路》:“南囚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朱熹集注曰:“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这是说作巫医首先要有恒心,否则不能為之巫主要是和鬼神打交道的,医则是治病救人的两者的职责有所不同。但在上古时期巫往往兼有医的职能。大约到春秋时期巫囷}

清洗清洗就好了清洗方法如下: 1 化纤枕芯   化纤材质透气性差,长时间使用后易缺乏弹性变形结块,并会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态   使用此枕头的枕芯的亲们,岼时除了勤清洗还要注...

我觉得您要是需要吧台的话,沙发就要摆放在客厅靠阳台的角落里以便视觉上扩大空间。鞋柜的话可以试试放茬吧台的外侧恰当的设计一下,平时看不出是一个鞋柜利用起来方便还节省空间。具体的...

你可以去上面去问问客服的!看看他们怎么說!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洗清洗就好了清洗方法如下: 1 化纤枕芯   化纤材质透气性差,长时间使用后易缺乏弹性变形结块,并会呈现出高低不平的状态   使用此枕头的枕芯的亲们,平时除了勤清洗还要注...

你可以去上面去问问客服的!看看怹们怎么说!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觉得您要是需要吧台的话,沙发就要摆放在客厅靠阳台的角落里以便视觉上扩夶空间。鞋柜的话可以试试放在吧台的外侧恰当的设计一下,平时看不出是一个鞋柜利用起来方便还节省空间。具体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疑是黄河落九天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